通识课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8 02:16:11

通识课程论文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课程的早期内容主要是将基础医学各学科串联起来形成系统框架,同时又易于被非医科生接受,因此注重趣味性和实用性。其课程内容如下:开篇首先从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如何运用医学常识自觉维护健康”谈起,在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后,接下来一幅深入浅出的“基础医学素描图”被勾勒出来,包括生命的化学基础-蛋白质与核酸、生命的基本单位-人体细胞学基础、人体结构奥秘、人体功能正常运行与生物钟、疾病时的形态变化、人体功能的异常运行-应激与疾病、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健康、安全与合理用药。以上内容基本上涵盖了疾病发生的形态结构基础、发生机制、常见的感染类疾病及防治原则,从而尽可能地将医学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给非医学专业的同学,同时又尽量避开过于专业性的部分。此外,考虑到基础医学的整体性,还增加了两个内容相对独立的章节,即遗传与疾病和法医与自我保护。为促进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又安排了医学标本馆参观活动和临床技能中心模拟教学活动。前者有助于感性理解人体基本结构以及多发病的形成和预防,以及对寄生虫致病性和预防措施的理解;而后者则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诊疗手段以及医院病区的划分规则,并重点在仿真模型上进行心肺复苏术(CPR)培训,从而在大学生中普及急救技能。随着本课程被纳入中山大学核心通识课程,如何更好地贯穿通识课程教育的理念,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也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2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不断优化

2.1教学评估与教学内容调整

作为一门仍在探索中的新课程,我们在每学期末均进行教学评估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兴趣点,并据此对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同学们对本课程的整体满意度为87.88%,其中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互动和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分别为88.93%,85.68%和83.32%,但相对而言,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尚有待提高,其满意度只有78.37%。同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明显较高,其满意度可达97.5%,表明通过直观学习人体结构、病原物以及实际操作有更好的效果。对学生兴趣点的调查发现,同学们对直观或与日常健康密切相关内容印象更为深刻,如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人体结构奥秘、安全合理用药、免疫与疫苗接种。而法医与自我保护通过生动案例,将法律和医学以及严密的逻辑分析融合在一起,也是大受欢迎的章节。此外,同学们关注的其他医学问题还有卫生医疗体系的运作、常见健康维护问题、实用的急救知识及训练、医学发展前沿问题,尤其是对我们的中医有很高的关注度。考虑到学生的关注点,课程内容被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可以很好地融入进来,如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宏观视野的培养也愈来愈在教学中得以体现。为此新的教学内容被调整为3个模块:

①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基本医学知识,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健康。其内容包括医学与健康和人类进步、人体结构奥秘、微生物与疾病、旅行与寄生虫病、免疫与疫苗接种、慢性病与亚健康、从看懂化验单到健康体检、安全与合理用药、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医学发展前沿。这部分内容既保留了基础医学框架的系统性,也照顾了学生的兴趣。新增加的医学发展前沿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至于中医经典理论与保健是应学生的强烈要求而增加的内容,与其说中医属于医学,其实它与中国文化、哲学和艺术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以中医学为依托,学习中医中最经典的学说和思想,也可以培养人文思想。

②第二部分着重具体医学案例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医学思辨能力。这部分包括两个内容:法医与自我保护,将医学知识和严谨的逻辑分析结合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也从中总结出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急诊与急救,这里讲述的都是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里既融入了严密的医学知识,同时直面生与死的较量也让学生对人性和生命的意义思考更多。

③第三部分为公共健康教育,主要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以及全球化与国际卫生。分别介绍我国医疗保健体系架构并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医患矛盾原因何在,当前医疗体系如何应对我国人口日益老龄化的问题,从近期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学分析探讨经济文化因素与疾病的关系以及国际合作控制疾病流行的运作方式等。这些议题通常是开放性的,老师只是介绍背景知识后提出问题,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由学生查阅资料或调研完成。这对培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均有重要意义。事实上,美国早在2007年即开始了一场把大学生公共健康教育与艺术和科学全人教育及美国希望公民计划相结合的运动。其内容涵盖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公共健康政策的制定及健康机构运行以及不同经济文化背景下的疾病发生特点和国际间联合防控疾病的运作方式等。

2.2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拓展

除了在课堂上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基础医学导读学习平台(elearning.sysu.edu.cn)对教学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与学生的充分互动,可以及时收集教学反馈信息;讨论版围绕医学相关热点问题的讨论,一些有价值的图书资料和网站推介丰富了教学内容,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期末考试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也通过此平台进行,确保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

2.3考核方式的演变在课程早期,基于教学内容

建立了包括单选和多选题型的试题库,进行开卷考试,以检验并督促学生掌握并运用基础医学知识。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希望学生对医学知识有更深入思考,由此确立了新的考核方式,考核分两部分进行:一是通过课堂提问和网络平台讨论版的发言,了解学生对具体医学问题的掌握程度,作为平时成绩(占40%),二是期末时列出几个综合性议题,或者针对公共卫生健康现实问题讨论或者结合各自专业谈谈与医学的关系等,以综述形式完成,以期培养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调研、思考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的综合能力,作为期末成绩(占60%)。通过2年4个学期的尝试,从最初只是对感兴趣的医学问题的引述,到逐渐可以融入自己的观点,尤其是探讨医学与各自专业(或理工或人文)的深系,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探讨“患者看病贵与医生收入低矛盾的经济学分析及化解对策”、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学生“运用数学与统计知识进行公共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国际政治专业学生探讨“全球卫生治理中的国际组织合作及其在传染性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等。表明这种考核方式是将通识教育引向深入的好方法。

3结语

综上,以医学为依托的通识教育可以有效地贯穿通识教育理念,并且使通识教学目的更为具体、易于被接受。基础医学导读课程连续3年成为中山大学通识课程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之一,足以说明其受欢迎程度。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学分要求方面,长江大学课程设置规定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最低学分必须修满7学分,其中第一学年必须选修2学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第三、四学期必须选修1学分“大学艺术”课程。学校教务处通过和院系的交流研究,在2009年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一直沿用至2014年。从以上所得资料来看,长江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音乐公选课程在课程设置上主要以鉴赏类课程为主,便于实施大班式的课程教学。但是其音乐公选课更多的是将“音乐鉴赏”的方向划分的更为细致而已,而不能凸显其课程的延续性和递进性。这也可以说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在面向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通病,改变这一现状需要从管理上入手。笔者认为,学校应成立专门运作艺术通识教育的部门,常态化管理相关通识教育课程。不管学校下属的有没有音乐院系,都成立负责艺术通识教育的职能部门,将艺术通识教育系统化、常态化运作,此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虽然在大多数高校中,《大学英语》课程都隶属于学校的外语系或外语学院,但是在外语院系内部是有专门的“大外部”英语专职教师负责全校学生的“大学英语”日常教学工作的,因此,尽管《大学英语》这一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但是其教学的日常进行和管理工作都是井然有序的,据笔者了解,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亦是如此,并且担任该课程的专职教师每年都在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探索,学校也会定期输送教师参加短期或中期的培训。这些现成的成功经验其实都可以用于学校成立专门运作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部门,常态化管理相关通识教育课程。

二、组织专职隶属于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专一性从事一线课程教学

教师是实施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教师个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这学校教育的成败。就高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而言,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都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并且,由于音乐素质教育至今未收到教育管理者和社会大众的一致认可,因而,学校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在高等教育阶段都还处于相对盲目的阶段。我校的音乐公选课主要由音乐学院承担,每个学期都会由音乐学院的教师面向全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开设七至十门的音乐类公选课,并且每学期所授的课程都呈现“断代史”的态势,没有专门的管理者组织专人对这些已经开设的音乐类公选课进行研讨,整合相关课程,让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呈现系统性、延续性和关联性的特点。加之公选课的限选人数均在120人,实际课堂教学都只能以“大班课”的形式实施;再者,任课教师每学期也不太固定,又没有专人负责日常的教学督导工作,因此,虽然每学期选修音乐公选课的人数众多,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一现状不仅学生不满意,任课教师也同样存在诸多抱怨,使得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更多的流于形式。在笔者对“音乐通识教育”所做的调研中,很多担任音乐公选课的一线教师都迫切希望学校能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让担任课程的教师可以成为实施学校艺术通识教育课程的专职教师,专一性地从事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而不是将这一工作作为自己教师工作的一个附带品,而以为其他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的开展而无暇顾及音乐公选课的课程教学探讨。

三、明确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相关课程,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探讨

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目前在我校是以音乐公选课的形式存在,在近五年所开设的音乐公选课中,几乎没有一门课程是具有连贯性的,教师在开课前所考虑的更多是自己所学专业能开设什么课程,如何在学时有较大压缩的前提下,压缩所带课程的内入,根本不会考虑学校整个音乐通识教育中各门音乐公选课之间的相关关系,而学校在审核这些课程时,更多的是将重复性较大的课程予以否决,不会组织专人讨论哪些课程更适合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哪些课程才是音乐通识教育的基础课程,哪些课程应成为音乐通识教育的连续性课程和相关性课程。笔者认为,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虽然开展的年限很长,但是组织教师就音乐通识教育的开展所进行的教学研讨和教学改革却少之又少,主管部门的不重视导致承接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部门也不重视,更导致实际代课老师的不重视,最后还恶性循环到学生也仅是为了学分才选修音乐公选课的恶果。这也是为何我校开设音乐公选课的年限很长,但是音乐通识教育却并不能深入人心的重要所在。要将我校的音乐通识教育落到实处,必须明确音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相关,在设置课程时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组织专人就我校的师资情况与学生情况进行摸底,在此基础上,论证音乐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探讨与教学改革。

四、加大音乐通识教育课程的选修学分,夯实学生音乐素养基础

自我校实施“211”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我校就面向学生开设了众多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这其中包括了数门的音乐公选课,这为我校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起到了关键性的基础作用。然而,我校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的学分大多限定在1学分,相对应的学时则是18学时,这对于一门课程来说实在是少到了极限,教师在准备课程教学时,想把课程内容更多的传授给学生就只能走马观花的进行实际教学,如果想把课堂教学讲的更丰富一些,就不得不砍掉大部分教学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这诸多的矛盾亟待解决。笔者认为,通识教育课程不能流于形式,仅在开设课程的数量上取胜,如果真的想让学生在大学阶段自身的综合素养有一定的提高,学校在设置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时,有必要对现行的选修课学分制度进行改革。在总学分不增多的情况下,减少公选课的数量,尽可能地使音乐公选课可以逐步构建为音乐通识教育体系课程。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高校育人的根本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为人处事中不带有功利的色彩,但是很多高校在育人中疏于对于人格的培养,即使在汉语言文学这种文学分为浓厚的专业中,学术中也带有很多的功利性,其表现就是在课程的设置上,减少专业性的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公共课程,比如英语、写作、经济知识等。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大学对于精神方面的教育培养有所减少,功利性质增多。对于一些工科性质的学校,虽然开设了文化课程,但是并没有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现代大学生对于我国文学文明的认识正在流失,这也是大学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需要考虑的问题。关于治学能力,很多大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认识,其强调的是学生都应该具备的普适能力,而非针对某种公司或企业存在的。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因此高校需要不断的改进其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从而提升学生治学的修为。

二、“个性化”的地方院校课程设置

本科的地方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不应该盲目的照搬高等学府,应该结合其自身的资源优势,设置带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其好处就是能够有效的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形成独特的学术氛围,在培养学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差异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置应该侧重于汉语言和中国文学,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非专业课程,从而让学生有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另外,地方性的高校在进行课程的设置时需要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我国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因此进行地方性的历史文化教学课程必修,也是传承当地文明的最好体现。再有就是结合教师教学能力的不同,形成带有学校性特色的教育资源,例如“国学导读”“名人文化研究”等等方面内容的课程,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开拓教育思路,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和对策

一个学校的课程设置往往受整个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背景下看,其课程设置的重点仍然是自然科学,其根木目的是社会的需求,这点在工科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尤为突出。汉语言专业课程的减少,使得学生的教育越来越缺少人文性,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想要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目标,需要一定的策略。首先是教学模块的转变,在公共性教育的课程上,灌输人文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突出重点,选修课程要覆盖面广,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将理论实际与学术研究教好的结合。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的设置中按照通识教育的理念,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相互渗透。大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和学术研究的基地,因此课程的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传承我国的文化精神,让学生的治学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

四、结语

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不同高校的课程应该秉承着共同的教育理念,结合地方性的文化不同,设置具有特色的课程,实践理念和方法要灵活,不能盲目的模仿其他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综合的提升学生的人格教育,传承中华文化,让学生拥有扎实的治学能力,这才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在不断发展,我国高校教育课程更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随着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加深,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及教学手段工具的日益多样化,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学生整体英语水平较以往有着明显的提高;高校教师的大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及应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学教育基本处于缺失状态。造成其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功利主义风行重理轻文,文科无用论等观点盛行令不少人认为文学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没有明显的联系。文学教育不能在短期内为学生们赢得较高的市场回报。这种极强的实用主义观念,使学生们倾向于选择实用的、专门的、专业的,能够立竿见影的学科,如:商务英语、职场英语、口译、实用英语写作等。

2、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大学英语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和教学要求以语言教学为重,更多地强调英语语言的基础性与技巧性、工具性和实用性。记单词、讲语法、练听力、做阅读、写作文就是课堂的全部内容。对于学生英语水平高低的测评标准为是否通过各项英语等级考试。学生们忙于各种外语考级测试的复习准备,外语课成了纯粹的考试技能培训课程。

3、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就文学作品本身来说,词汇量大,句法结构复杂,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自身英语语言基础相对薄弱,学生们担心是否有时间也极少能够抽出时间来研读艰难晦涩的文学名著;教师们也存在着担心学生的水平不足以使他们理解外国文学原著这一心理,与其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一些高深莫测的作品,加上大学英语四六级考核所带给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倒不如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出于实用性的目的及对文学作品的畏难情绪,学生也乐意参与这样的语言训练当中。

4、课程设置及教师自身原因文学课程的教学对教师文学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除了对作品必要的语言讲解,教师还要对其进行内容上的讲解,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及写作特点等;帮助学生分析作品,如人物性格、社会影响等,或运用理论进行文学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作品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而大学英语教师自身也存在着专业性问题,自身文学素养的不足;以及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文学资料中选取适合学生的内容;相关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时间的安排等诸多因素,使文学教育的推广成为难题,增加了教学的难度系数。

二、大学英语通识教育文学课程的开展

通识教育旨在向全体大学生提供一种广泛的文化教育,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等各个领域,使文理渗透,从而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进行创新性活动提供广博的知识基础。在大学英语基础性课程学习阶段,授课内容偏向语言技能的巩固和提高;课程设置为“大学英语”、“综合英语”或“基础英语”等公共必修课。课程类型由听说课程及读写课程构成。

在大学英语提高性课程学习阶段,国内部分高校开设文学公共选修课。如北京大学针对文学课程开设的选修课为:英语名著与电影,文艺复兴艺术作品与圣经故事,英语传统诗歌精华,美国短篇小说与电影,美国20世纪小说选读、莎士比亚戏剧名篇赏析、传记文学等。借此,学生可掌握英美文学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概况和脉络,以及重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学会用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作品,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思辨能力及人文综合素质。而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再关注语言点的教学,而是从更广阔的视角出发,针对作品提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等问题,结合当下实际,剖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帮助学生提高文学文化的感悟力,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学习外语的动力。

此外,通过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也能达到通识教育目的。举办专题文学讲座,完善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英语知识竞赛的机制体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通过各项活动,将通识教育的知识与理念贯穿其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综合素质。

三、结语

任何语言的产生、习得和发展都同其文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外语的学习能够达到传承中外优秀文化,增加人文和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王守仁教授明确表示“大学英语教学应增强英美文学意识,将英美文学导入英语教学,适当介绍当代英美著名作家的文学创作,向有能力的学生推荐优秀作品。加强英美文学教学,有助于改进我国英语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生在文学语言的世界里能够相应地提高语言的基本技能,并且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提高人文素质,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毕业论文的效果主要体现在: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否提高了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认同度、是否提升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毕业论文是否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表4显示,只有43%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很重要,有57%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不是很重要,甚至有10.9%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完全没必要,一点用都没有。这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毕业论文并不认可。为了了解毕业论文在提升学生能力方面的效果,笔者参考专业培养目标给出了八项能力供学生进行多项选择,分别是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表达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八项能力按出现频率排序依次是: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外语能力。毕业论文提升的能力项数主要集中在第2项、3项和4项,只有0.8%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全面提升了这八项能力。至于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的区别,只有34%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和课程论文有很大区别,有63.8%的学生认为两者有一定区别,而2.3%的学生认为两者基本没有区别。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并不认为毕业论文是有别于课程论文的一种综合训练。

二、毕业论文与课程的关系

毕业论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训练和考核环节,而是培养计划的一部分及四年本科学习效果的一个综合反映,因此,毕业论文与平时的课程设置和学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设置了三个问题来了解毕业论文和课程的关系。首先,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是否了解这一问题,只有52.8%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这说明,毕业论文辅导课程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其次,只有24.2%的学生认为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有很大帮助,63.4%的学生认为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帮助,而12.5%的学生认为本科阶段所学课程对毕业论文写作基本没有帮助。第三,完成毕业论文的困难按出现频率依次是文献以及案例资料、数据来源有限,专业知识不足,文字表述能力欠缺,时间太紧等。这进一步反映了毕业论文辅导和专业课程设置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

三、会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措施

此次问卷调查显现出目前会计学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一些问题: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就业、考研等存在冲突以至学生没有在毕业论文上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目前的师生沟通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毕业论文没有很好地显现其在综合训练、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的效果;毕业论文辅导和专业课程设置与毕业论文的撰写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为了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使毕业论文真正发挥其综合训练、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功能,从而服务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笔者提出以下改革措施:

(一)探索实务模拟类的毕业论文形式

所谓实务模拟类论文,是指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案例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项本专业领域的实际任务。相对于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实务模拟类毕业论文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理解。此外,实务模拟类论文涉及的专业知识十分广泛,且大多是平时课程学过的知识,这使得其能很好地反映课程学习情况,并区别于平时的课程论文,达到综合训练的效果。再次,实务模拟类论文模拟的是现实的案例情景,有时甚至就是学生将从事的工作,因此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而调和毕业论文和就业、实习之间的矛盾。实务模拟类论文的工作量较重,可以尝试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同时,团队合作形式也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对于一些跨专业的实务模拟类论文,可以考虑让不同专业的老师组成指导组进行集体指导。当然,实务模拟类论文对于指导老师的要求也较高,需要老师具备完善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务经验。

(二)改善师生沟通方式,增加师生见面的次数

从问卷调查情况看,学生最希望以见面的方式与老师沟通。相对其他沟通方式,见面的确能更好地传达老师的指导意见,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有助于毕业论文的顺利撰写。因此,可以考虑制定相关制度来规定师生之间见面指导的最低次数或最低小时数。

(三)改进毕业论文辅导课程的时间与内容设置

目前,毕业论文辅导课程是放在大三下学期进行的,内容主要涉及文献、资料搜索、文献阅读、理论前沿讲座、案例性论文写作训练等。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仍然不甚了解,而且普遍感觉文献以及案例资料、数据来源有限。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修订培养计划时,可将毕业论文辅导课程放入大四上学期以便和毕业论文启动时间相衔接,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于毕业论文辅导课程的印象。同时,改进毕业论文辅导课程的内容,如,增强文献、数据搜索能力的训练,增加实务模拟类论文的辅导内容等。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程论文;课程考核方式;论文写作;制度建设

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好专业课程的基本知识,而且要培养其善于思考、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考核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而考核方式的选择则是关键中的关键。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侧重于记忆,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论文的写作过程,是发现问题,深入地研究、分析解决问题,并把问题解决的科学性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过程。” 因此,课程论文便成为一种新的课程考核方式。

一、课程论文考核的功能

课程论文是指大学生在学习了某一门课程之后,专门探讨、研究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遵从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条理清楚地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议论文章。 课程论文考核,通常是任课教师给出一个题目或一系列题目或学生自己找一个题目,要求在课外时间完成论文的写作,以论文写作水平和论文质量来测定学生对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在文科课程中论文考核使用得相对多些。

相对于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考核的功能在于,它不但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加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课程论文就是要求学生解决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个小问题,而且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学生不仅要综合运用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广泛地阅读相关书目,查找各种资料,然后写出一篇论文。可以看出,整个论文写作过程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等各项能力。而且在写课程论文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自己选题,让学生用其特有的观察力,去思考、去发现、去阐述自己的见解,从而为自己提供一个驰骋想象、畅所欲言的天地。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可以说,课程论文考核在更高层次上拓展了学生的自主发展空间,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是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种尝试。

二、高校课程论文考核实施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课程论文考核对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有利的,但是,近年来课程论文在高校的课程考核中却很少被采用,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由于在课程论文考核中遇到的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生论文写作基础薄弱,没有很好地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课程论文考核的主要目的是过关即可,很少有学生对论文写作感兴趣并进行主动研究。

第二,学生比较容易敷衍这样的考试。由于论文考核的一个缺点是易于作弊,一部分不认真的学生则会利用图书、期刊、网络抄袭现成文章或拼凑他人论文,还有一些学生则是找高年级的论文。

第三,学生容易忽视平时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因为课程论文考核只要求写一篇论文,平时的课程学习显得似乎不重要,就有可能会使学生忽视平时对课程知识的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干脆不去听课。

(二)任课教师方面的问题

第一,课程论文布置方式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大多是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向学生布置课程论文写作任务。由于临近期末,很多课程要闭卷考试或者写论文,学生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完成几篇有水平、有新意的学术论文,并且不耽误其他课程的考试,难度是非常大的,这也就很难避免学生的论文抄袭现象。

第二,教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督导力度不够。学生在写作课程论文的过程中,不管是选题、编写大纲还是修改内容,都需要老师的个别指导,这对于当今大学里教学、科研任务较重的老师来说难免会增加不少的工作量,而且这些工作量是不计额外报酬的。因此,部分教师很可能会对学生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指导也是敷衍了事,甚至从不指导学生。

第三,课程论文的批改评定比较困难,很难做到客观公正。与闭卷考试相比,课程论文考核没有唯一的答案,评定标准不易具体化,教师评分

时的主观性比较强,评定过程则更加模糊。而且,任课教师即使博览群书,也不可能将所有期刊、网络上的所有相关学术论文阅读穷尽。因此,这样的课程论文考核可能不仅起不到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论文写作水平的作用,反而打击了认真学习的同学,影响学生学术道德的培养和学风的建设。

(三)高校教育评估和学校制度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受本科教学评估的影响,很多高校为了迎合教育部的评估指标体系,在强调规范教学的同时,也对考核方式作出了过多的限制。课程论文考核存在着学生利用抄袭、网络下载等手段做出的文章影响试卷观测点的评估等级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个评估成绩亦使院系领导对课程论文考试形式的审批持谨慎态度。

第二,学校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一般情况下,学校对课程论文考核只提原则性要求,而缺乏较详细的规范,任课教师和学生操作相关规章比较困难。这就使得课程论文作为主要考核方式有一定的难度。

第三,学校的激励奖惩制度不完善。目前,不管是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还是课程论文考核,学校一般都采取统一的计量方式,这就很难激励任课教师认真指导学生的论文写作和评定论文成绩。

三、应对思路

课程论文考核是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的,然而该考核方式实施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许多高校对此因噎废食。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任课教师和学校制度建设两个方面来应对这些问题。

(一)任课教师方面

第一,任课教师要改革课程论文布置方式,从头到尾监督和指导课程论文的写作。课程论文应该贯穿于教师讲授课程的整个过程中。首先,任课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就要告知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论文写作,并找一些适合学生理解的典型论文给学生讲解该类论文的写作方法。其次,在学期初,任课教师就应该布置学生开展论文的选题。上课时,教师可以针对课程知识点适当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新的认识,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再次,题目定下来后,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以进一步掌握该课程知识点,拓展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最后,在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要时刻督促学生写作论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对学生提交的论文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另外,在课程结束时,学生严格按照论文格式的要求完成论文写作并上交定稿。按照这样的安排,既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开展写作,比较有效地杜绝论文的抄袭现象,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第二,任课教师要完善课程论文评分程序,力求做到客观公正。为了避免学生在论文考核中出现的作弊问题,任课教师可以采取课程论文答辩的方法,并请所有学生担任答辩委员。一般的课程论文是没有答辩这一环节的,增加答辩这一环节,一是因为答辩过程更能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认知深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平时好好听课,认真学习;二是从答辩情况一般可以看出论文是不是学生自己精心阅读整理材料经过反复思考后写出来的;三是其他学生当答辩委员会成员,在学生之间互相传阅论文也可以起到公示的作用,尽量减少论文的抄袭下载现象。最后,任课教师应从论文的理论性与科学性、论文的写作水平、论文答辩表现、学生的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做到公正和公平。

第三,任课教师可以将课程论文考核与其他考核方式相结合,加强学生平时对课程知识的学习。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平衡掌握该课程的所有知识,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其他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比如,每一章内容讲授完以后,可以通过习题、作业等方式测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据此记录平时成绩,期末时将平时测试成绩和课程论文考核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课程总成绩。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加强平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至于只顾论文写作而忽视对课程其他知识的学习。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为课程论文考核方式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课程论文考核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学校应针对课程论文考核制定详细的规则和规章,建立健全课程论文考核制度,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方便,增强课程论文考核的可操作性,促进课程论文考核的顺利实施。

第二,建立关于课程论文考核的激励奖惩制度。以上这些应对措施无疑会加重教师的工作量,如果学校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教师在付出与报酬不对等的情况下,很难保证课程论文考核的效果,因此,学校应该对实施课程论文考核的教师相应增加工作量报酬。当然,不能对所有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教师都实行统一的计酬标准,因为这样一刀切对认真指导论文写作的教师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会使原本没有采取课程论文考核的课程也采取这种方式考核,使这种考核方式的效果大打折扣。学校可以对采取论文考核的课程论文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一是检查学生论文写作的质量,是否存在抄袭下载等现象;二是检查

论文成绩评定是否客观公正。最后,根据课程论文质量和考核成绩公正程度,相应增加和减少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报酬,以此激励教师认真对待课程论文考核,保证课程论文考核的公平公正。

第三,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制度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预防制度。要不断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明确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道德准则,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总之,要统筹好方方面面,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学术不端行为的惩处制度,制定处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第四,学校应加强校园学生文化建设。高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文艺、音乐、书法、美术、文化、科教、体育、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建立以正面教育为主要途径,以形势报告、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专业导学、专家教授论坛等为多种形式和方法的长效教育机制,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志向、科学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求学精神;学校可在已有学校学报和学校校报的基础上为学生设立学生学报,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发表学术科研论文,增加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为学生课程论文考核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

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关系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高校能否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高校实施课程论文考核时,需要教师更多的精力和努力的付出,也需要高校相应制度的保障。希望实施者能够扬长避短,采取合理方式充分利用课程论文的优点,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善登.大学课程论文考试形式双刃剑作用的应对[j].科教文汇,2008,(29):33-33.

[2] 徐德培,刘楚群.高校本科课程论文研究[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24(10):76-77.

[3] 李林浩.关于“本科生考查课程”学术论文写作布置的探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3):128-128.

[4] 刘伟洋,赵会芝.课程论文考评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3,142(4):43-45.

[5] 周贤君.高校学风建设的制度思考与对策[j].教学改革与管理,2008,9(3): 65-66,76.

[6] 邓天杰.加强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西部科技,2007,(17).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公安院校 学术论文写作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8.065

Curriculum Setting and Teaching Method of the

Academic Writing Course in Police Colleges

WANG Huan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Wuhan, Hubei 430034)

Abstract The academic writing course in police colleges ha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from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effects of the academic writing course and basic setting requirements of police college courses. It contains writing preparation and concrete structure, academic (legal) research methods, paper connotation and writing stages, documentation retrieval techniques, generic literature specification. Its nature, contents, methods and examination should be arranged for different students according to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iculum setting of police colleges.

Key words police college; academic writing course; course teaching

公安院校肩负着培养公安人才的重任。未来的人民警察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实战技能和素质,也应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学术论文写作是公安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公安院校就读的在校生申请学位或进行科研活动,必须撰写或发表学术论文,由此便凸显出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重要性。本文拟就公安院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展开研究,以对类似课程的开展有所助益。

1 公安院校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从公安院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看,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是十分必要和必需的。其一,在校生欲获得学位顺利毕业,就必须撰写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这就需要系统学习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二,公安院校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进入公安队伍,成为人民警察。为了完成公安机关的各类调研任务或为了提升自己的职务、职称,他们也会在日常工作中撰写类似于学术论文的调研文章或向期刊编辑部投稿学术论文以求发表。这也需要运用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三,若公安院校本科生继续就读硕士研究生,在硕士学习阶段,撰写学术论文是研究生课程考核的内容之一。欲获得硕士学位,他们还需要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这同样需要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作用来看,该课程能够传授学术知识,养成尊重学术规范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①学生通过该门课程,可以端正写作态度,构建学术道德,掌握写作规范,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创新能力。②具体而言,在学习之初,学生将深刻认识学术论文写作的必要性和严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熟练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和写作技巧,其写作能力较之过去获得提升;在学习完毕后,学生能够遵从学术道德,独立完成学术论文的写作工作,并提交一篇具有较高学术质量和符合一定学术规范的学术论文。

从公安院校课程的基本设置要求来看,公安院校的课程以警务实践为导向,也十分注重学生公安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这就决定了公安院校的课程既具有实战性,也具有学术性,往往采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两部分组成。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也符合这样的设置思路:与公安实务结合紧密的论文选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警务实践,了解一线动态;与学术规范严格符合的论文写作又可以迫使学生从理论高度抽象实战经验,寻找共性,形成机制。此外,公安院校往往会在大学三年级或四年级安排学生参与警务实习。这正是讲授学术论文写作并立即将所学知识予以运用的最好时间。该课程的设置与公安教学的整体设计并不冲突,反而十分吻合。

2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主要内容

在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着重要求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了解写作流程,学习写作格式等,为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做好准备。③由于本课程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本文以陈瑞华等所著的《法学论文写作与资料检索》一书为例,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时安排列为表1。

第一,写作准备与具体结构。本部分主要围绕学术论文写作前的准备和具体写作结构展开。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学术论文的概念和形式形成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明确学术论文选题的确定步骤和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情况选定论文选题,并对拟研究的内容和论文的重点,甚至创新之处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

表1

第二,学术(法学)研究方法。本部分主要围绕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展开。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学术论文的众多研究方法,并根据自己的选题,选定自己撰写学术论文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三,论文内涵与写作步骤。本部分主要围绕学术论文写作中的论文内涵和写作步骤展开。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明确的问题意识,知道撰写学术论文拟解决的问题和拟实现的目标,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形成研究成果。此外,学生还应具有清晰的逻辑脉络和研究层次,能够对该选题展开系统性的研究,使研究活动朝纵深方向发展。

第四,文献资料检索技巧。本部分主要围绕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各类文献资料检索活动展开。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各类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和技巧,并结合不同的选题迅速高效检索出所需信息,以供写作使用。同时,学生能够清晰辨明各类文献信息的有效程度,选择利用价值较大和需求程度最高的信息,以撰写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第五,文献资料一般规范。本部分主要围绕学术论文写作中的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法律规范和写作技术规范展开。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上述规范的基本内涵和意义,并在学术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自觉遵守上述规范。本部分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写作范式,使之注重文献来源出处,注意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尊重知识产权和其他人的创造性劳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和氛围。

3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安排与教学方法

3.1 课程性质安排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学术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程序和格式要求,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④结合公安院校的课程安排,建议将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设置为任意选修课。若条件允许,针对专科和本科阶段的学生设置为学术论文写作讲座,可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针对毕业生设置为学术论文写作课,可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

3.2 教学形式安排

对于学术讲座形式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可采取课堂讲授形式,辅以PPT等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对于任意选修课形式的学术论文写作课,可采取课堂讲授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既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知识,又能够掌握文献资料的查找方法。一般的公安院校都开设有计算机相关课程,学校也设有计算机教室。可利用学校的相关资源,组织学生上机操作,指导其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检索相关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论文,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等大型数据库查阅、复制、下载、打印所需资料。此外,还可引导学生查询期刊信息,特别是编辑部信息和投稿信息,对有兴趣投稿的学生进行论文投稿与发表方面的指导。

3.3 教学方法改革

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⑤讲授法主要指的是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系统讲解和指导,尤其是写作中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以及具体的写作实例。讨论法主要指的是引导学生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自学,并以讨论的方式答疑解惑。此外,还有学者提出采取自主教学法,⑥通过实现教师知识的自主性、教师情感的自主性和教学目标的设置,达到学生自觉获取新知识并加以运用的目的。不论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都要注意六个结合:理论方法讲授与学生实际训练相结合;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案例分析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启发与传授相结合;讨论与交流相结合;过程训练与结果把关相结合。⑦

3.4 课程考核安排

应根据课程的不同性质设置课程考核指标。对于学术讲座形式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因讲座为开放式的,无成绩录入要求,故不设考核环节。但在讲座进行过程中,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选定论文选题,撰写学术论文,并可以学生提交的论文为范例进行讲解,达到教学互动的目的。对于任意选修课形式的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应根据课程的进展情况布置两次随堂作业,并结合平时的考勤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具体而言,第一次随堂作业应安排在学习期中间阶段,作业内容为学术论文题目的选定和文献综述;第二次随堂作业应安排在学习期末阶段,作业内容为完整的学术论文。教师最后按照平时考勤成绩30%、两次作业成绩35%和35%的比例计算学生的最终成绩。

4 结语

学术论文写作是公安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应结合公安院校教学的特点和课程的设置,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对该门课程的性质、内容、方法、考核等方面进行具体安排和周密计划,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公安教育的基本目标。

基金项目:湖北警官学院2014年度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公安院校学术论文写作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JYXM2014003)成果

注释

①⑤陈遵平.论成人高等教育《论文写作》课程设置[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150-151.

② 王建青.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J].教学研究,2008(4):315-317.

③ 聂影.关于环艺系“论文写作”课程的思考[J].装饰,2009(4):87.

④ 谢宏全,张永彬,李小光.开设测绘科技论文写作课程[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4.

⑥ 自主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让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引导为辅的立体式教学模式。参见潘英慧.自主教学法在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运用.科教文汇,2009(4):91.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程论文;桥梁工程;大学生;考核

作者简介:白润波(1982-),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刘福胜(1964-),男,山东泰安人,山东农业大学水利土木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山东泰安27101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72-02

课程论文的写作是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和动手能力强的体现。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对提高个人素养和专业水平有积极的作用。课程论文还能够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弥补“一卷定音”的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化,很难达到知识再深化的效果。笔试具有针对性强、客观、易定量考核的特点,的确是一种不可替代的考核方式,但这种考试方式不能很好地起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最终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撰写课程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这些弊端,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一、课程论文写作训练的意义

课程论文写作训练不仅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写作格式规范化,语言思维逻辑化,而且能给师生交流,学术碰撞搭建平台。它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

1.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课程论文写作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对克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应付考试的现象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主动阅读有关资料和文献,能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科领域当前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发现、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学习的方向,及早确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2.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难以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以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课程为例,许多专业课内容繁杂、叙述性不强;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更新速度更是日新月异,单纯地靠课堂教学,靠教师传授只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内容,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因此,为了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能力,必须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把课程论文融入考核制度可使被动应付考试的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可以把学生从记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的框框中解放出来,从容不迫地根据自身条件系统地复习教材,并拓展知识范畴。一方面,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另一方面,学生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各种方式获得资料,开阔了眼界,增加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学生通过亲手写作,初步掌握了如何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如何综合、归纳、提炼、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3.可加深师生间的交流、了解

大学的教学模式与高中、初中有着明显的不同,它往往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在于:由于过分强调自主自立,学生与授课教师的接触较少,彼此关系淡薄,甚至会发生很多误会。开展论文写作活动可以扩大学生与任课教师间的交流沟通渠道,改善师生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4.课程论文是毕业论文的基础

目前,大学生毕业前半年内普遍有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要求。当下部分大学生没有接触过论文,缺乏论文写作的经验和训练。写作毕业论文时,他们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加上时间紧迫,大多草草应付了事,难以达到毕业论文的学术标准。实际上,良好的写作能力是对大学生的一项基本要求,而这种能力需要长时间的自身锻炼,只有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通过课程论文写作,学生学会写科技论文的方法和要领,从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证明,通过课程论文写作训练,学生上课效率逐渐提高,找到了学习的方向和不足,进一步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事实证明,有过课程论文写作基础的学生,写出的毕业论文内容丰富、层次分明、文字精练、见解独到,质量普遍较高。

此外,对将来进一步深造读研究生的学生,课程论文则起到了很好的演练作用,可使学生迅速适应研究生的学习、工作方式,建立起自信心,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课程论文在教学中的实践

笔者在讲授“桥梁工程”课程时鼓励并指导学生撰写学术或教学改革论文。学术论文主要针对课堂上或教材中的一些重点、难点展开,尤其是鼓励对当前仍有争议的一些观点进行探索。另外,在学生的各种科技竞赛活动过程中,笔者另辟蹊径,指导学生在赛后撰写科技论文,将科技竞赛的目的进行了再延伸。

考虑到学生当前知识的局限性和学生间学术水平的差异性,制订了研究探讨型、实践调研型、文献综述型等命题类型,并依据该分类对班级学生分组管理。教学改革论文则鼓励学生从完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研究探讨型进行议题确定,查阅文献,认真思考,并动手操作以解决问题;实践调研型进行具体科技创新实践与调研活动,并整理原始资料以形成报告;文献综述类型则旨在通过大量阅读相关文献以了解目前国内外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三个小组内成员各有分工、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笔者指导下学生的两篇科技论文分别发表在《西部交通科技》和《现代交通技术》上,1篇科技在“2011土木工程与交通运输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2篇教改类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国电力教育》和《高教论坛》上。并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科研潜质的人才。

该实践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桥梁工程”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有所创新,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教学相长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课程论文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课程论文的推广和应用虽然大势所趋,部分领域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去完善。

1.论文难度难以确定

由于课程各自的特点不同,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课程论文的难度难以确定。一般来说,论文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论文难度应适当超越学生平均承受水平,让学生“踮踮脚就能够得着”,也只有踮踮脚才能够得着,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论文选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定题目,教师提供具体指导,避免选题过大,盲目选题。教师也可以直接提出某些章节中存在的问题和重点,让学生从中选题,完成论文。

2.论文质量较差

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的论文写作质量不高,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生动手能力差,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学生写作基础薄弱,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文章内容结构不完整,排版格式不符合规范;创新性不足,研究问题不深入。

对此,教师应教给学生写作的一般方法,应经常检查、帮助学生完成论文,与学生交流观点和意见,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看高水平学术期刊,多去图书馆,敢于问问题,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

3.剽窃、抄袭现象严重

一些学生对课程论文写作的目的不理解,不乐意接受科研论文的写作训练,把写论文当成了一种负担。于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出现了论文的抄袭、剽窃现象。其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相关的文章交给老师,有的学生将多篇文章稍加组合后形成自己的文章,还有的学生则直接抄袭同学撰写的论文。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讲清楚论文写作的意义,防微杜渐,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其次,教师要加强监督和指导,教师提供给学生质量较高的参考论文,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从已有文献中获得启迪,并有所延伸。最后,在完成论文后,要求学生保留原始材料和数据,并就有关问题进行问答。

四、结束语

课程论文写作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种教学、考核形式。实践证明,这种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它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论文写作可以作为本科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加以推广。然而鉴于这种形式方兴未艾,课程论文活动仍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为此,教师务必深化思想,加强实践,切实推进课程论文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力.课程论文对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实践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56-158.

[2]李茜,李卫祥,毕如田.试谈课程论文的评价[J].高等农业教育,

2003,(5):22-24.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第9篇

分析了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对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实践与思考。结合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现状,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意识,同时建议必须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以使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科技写作是一项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技写作成果是人类智慧的遗传,是科技交流的工具,对于提高研究水平、减少无效劳动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被作为各国决策科学化的依据。其次,科技写作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复杂的思维活动用文字等书面符号“物质化”“视觉化”,便于反复研究,仔细斟酌,使原来朦胧的意识明确化、疏漏的思想严密化、肤浅的见解深刻化,甚至引发新的思索、认识,找到有重大价值的新研究课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1,2]。科技论文写作是科技写作最重要的形式,全面体现了上述功效,且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将始终对社会生活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本科生是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肩负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3]。强调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除具有以上宏观意义外,还具体体现在:1)促进本科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强调内容深入性、前沿性、创新性,本质是创新性。创新性首先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不断更新的动态知识以及学习中关于理论、技术、方法等的创新思考,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创新想法。这一过程符合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规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指导本科生撰写科技论文已被认为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4]。2)提高本科生的科技交流能力。科技论文是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特定的逻辑性、简洁性、规范性、可读性等特点。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论文写作也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科技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应当作为本科生的一种通识能力[5]。3)培养本科生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程序意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6]。可见,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可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

二、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初步实践

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测绘工程专业是测绘专业类的基本专业之一。目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前者包含政治理论课、科学文化核心课、军事共同课、通识选修课、开放选修课5个课程模块,后者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3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必修、选修、自修、讲座等不同性质的课程。我校对测绘工程本科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求为:能完整、准确、流畅地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熟练掌握科技文献写作规范,具有常用科技文献写作能力。与科技写作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如“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逻辑学概论”等,安排在开放选修课程模块;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开题,下学期6月份进行答辩,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学位论文形式。毕业论文是培养和考察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7],其水平基本代表了本科生最终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教育部2004年明确通知要求高等院校进一步认识毕业论文环节的重要性,加大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并特别强调要将毕业论文环节作为教学评估的关键指标[8]。我们在多年指导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方向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一直堪忧。实际上,国内其他院校、专业的毕业生论文质量同样也不理想,具体原因可以罗列很多方面[9],如:论文选题偏大,缺乏合理引导;受考研与就业影响,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过短;论文撰写缺乏基本训练;过程管理不严等。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偏低甚至下滑已经成为目前不争的事实,引起了许多教育人士的担忧[10,11]。基于多年的思考,我们于2013-2014学年在测绘工程专业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大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三《大地测量学基础》)的教学中,引入了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进行了初步实践与问卷调查。考虑到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及学生前期的知识、能力储备,采用了翻译1篇外文文献(从指定文献中选择)或写1篇创新性论文(从给出的题目中选择,也可自己拟定题目)的方式,由学生挑选后课外单独完成,后者给分权重高于前者,并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目前暂定为百分制10分)。

(一)翻译类题目

从《JournalofGeodesy》等国际大地测量著名刊物下载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80余篇文章,要求学生翻译。目的是熟悉科技论文基本要素,体会论文作者写作思路与论文的创新点,开阔思路,了解英文写作特点。由测绘工程专业方向(2013年下、2014年上)的50名学生抽样翻译情况看,多数学生未采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而仅以截图形式显示,部分学生缺失图(表)标号或图(表)名;少数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翻译论文,专业术语使用较少;部分学生不会排版,格式混乱。上述问题可能与本次组织较匆忙布置写作任务较晚、学生忙于应付考试来不及精心翻译有关,也可能与论文内容较深学生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有关。

(二)写作类题目

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从中拟定了适合两门课程写作的题目(12个),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选题写作,目的是体会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提交满足格式要求的论文。实践中,上述三个班次只有4人选择了写作类题目:坐标转换参数求取的若干问题(选定)、GPS水准拟合方法综述(选定)、整体大地重力场统一归化计算(自拟)、基于GPS水准测量的高程异常拟合方法研究(自拟)。尽管4位学生的学术论文创新性很低,但总体上选择该类题目的学生论文写作态度较端正,对自己要求高,论文较规范,值得鼓励。

(三)问卷调查

在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论文写作环节后,对三个班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积极的方面包括:1)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2)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3)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了一定的体会;4)感受了专业文献的写作风格;5)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6)了解了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了一些论文翻译技巧。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1)课程学时较少,因应付考试,翻译或写作花费精力较少;2)有些国外论文太过专业,需较多的专业知识,不仅对翻译造成阻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积极性。调查结果还显示了绝大部分学生对引入科技论文培养环节持欢迎态度,证实了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想法值得提倡与坚持。但是,初步实践也暴露了学时压缩带来的学习时间减少以及外文文献专业性较强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不断挖掘、挑选、积累更适合的题目,因材施教,改进培养方法,让培养更加切实有效。

三、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调查

综合目前文献探讨内容,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要有四个环节。

(一)毕业设计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原因与现状已如前述。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加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与重视程度,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2)细化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管;3)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氛围,如加强高校公共资源建设、开放公共实验室、制定有关图书资料借阅等特殊政策;4)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计划中增设读书报告、写作课程、论文指导课程、前沿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5)毕业论文写作训练前置,适当增加或提前毕业设计环节时间,在不同阶段课程中灵活、适当地训练论文写作能力,使用文字性论述、论文考核方式,将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6)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7)做好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

(二)科技写作课程

科技写作是一门文理渗透的边缘学科,对于改善智能结构、培养掌握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好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写作课程[1]。我国理工类院校开设该课程的越来越多,但很多高校将科技写作设置为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实际中选修的学生却较少;有的大学仅开设了讲座;一些高校则侧重于研究生阶段培养,本科阶段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众多理工科院校更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没有把该课程提高到研究方法学习的高度;课程师资队伍缺乏,教学内容偏重单纯的知识讲解,实践环节少,教学枯燥。忽略或轻视科技写作课程的后果是,学生独立进行科技写作的能力差,很多学生毕业时提不出创新性主题,不会用严谨规范的语言和符合逻辑的论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教师依赖程度大;已毕业学生仍然很多不知道科技论文怎样构思、写作、修改与发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规范地撰写科技文体,导致用人单位不满意,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怀疑;缺乏学术道德,拼凑等抄袭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写作规范,而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在本科阶段加强科技写作的学习[5]。为提高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增强学生对科技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可以将其设置为通识教育的必选课;2)调整教学内容,如增加科技(学科)发展简史内容,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重视科技论文规范与发表流程,适当增加与学生实际学习及未来工作有直接关联的写作文体教学内容,将文献检索课程与科技写作课程有机整合;3)丰富师资资源,纯粹文科教师不宜担任科技写作教师,可聘请有突出学术成就的教师作为授课教师,可借助学报编辑讲解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图书馆员讲解文献检索方法;4)提倡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或讲义,建议多渠道编写高水平规范性教材;5)多用实例教学、课堂互动、实践操作,多举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问题,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6)分阶段实施教学,以理工科大学的科技写作课程为例,一、二年级开设科技写作基础课,主要讲解科技写作的基本原则和形式,及普遍介绍一些科技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在高年级开设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科技写作选修课程;7)与其他教学环节相结合实施教学,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前讲解科技报告和技术说明书,与专业课程、毕业论文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与训练。

(三)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本科生学习了一门课程后,专门探讨、研究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遵从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条理清楚地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议论文章。课程论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尝试,还有助于渐进地积累论文写作相关知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12]。课程论文已在不少高校的各种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实践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13,14]:1)学生思想上重视不足,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把精力花在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有些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无知更加剧了这种倾向;2)论文质量低,如选题不合理、格式混乱、语言不规范、表达能力不足、逻辑不严密等;3)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科技文献;4)不分专业、课程,被过度要求,学生穷于应付多门课程论文,如有些课程学生本来专业背景知识欠缺,再加上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课程多、课时少的做法,使得学生难以有效、认真地完成课程论文;5)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论文的意义,重科研轻教学,执行具有随意性,对论文要求含糊其词,或笼而统之,或顺其自然,对学生督促、指导力度不够,对论文评价缺乏客观性、公正性;6)学校对课程论文考核只提原则性要求,闭卷、开卷考试还是课程论文考核并不区分工作量,对教师缺乏激励作用。为提高课程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5,16]:1)指导学生阅读教育部下发的有关文件,让学生树立对论文写作意义、态度的认识,要求学生严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现象;2)建议以培养本科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初步的论文写作技能、论文意识、科研意识为主,不强调“高水平”;3)建议对课时紧、任务重的专业必修课程考虑适当减少或取消课程论文,在公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程考核中慎重采用课程论文,并适当把握课程论文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4)建议把课程论文分为三个等级,一类是让学生学会查阅专业文献撰写综述性论文,二类是搞懂问题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开展实验验证,有详细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三类是在二类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写第三类论文,其他也可以写一些摘译文章;5)课程论文应该贯穿于教师讲授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过程加强督促与指导,开展选题、文献检索、逻辑方法、格式细节等方面的训练;6)完善课程论文评价手段,注意客观性、公正性,避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7)建立健全课程论文考核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根据课程论文质量考核情况相应增加或减少教师工作量报酬,建立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大学生学报,为学生发表课程论文提供途径;8)协调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进行科技写作训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训练体系,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四)科技创新活动

十余年来,为鼓励本科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少高校、教育机构和部门、社会用人单位或单独或合作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一般要求提供论文,有些本身就是针对论文写作。本科生科技活动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填补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而在于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其他如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为今后创造性地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奠定基础[17]。但是,当前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如:1)急功近利,对扎实工作没有思想准备,对能力提升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敷衍了事,部分学生仅凭一股热情和兴趣,部分学生则被迫参与;2)部分教师重使用轻培养,仅视学生为勤杂工,只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或无暇指导学生或对学生指导不足[18],学生也不愿意找教师进行汇报交流。科技创新活动若达不到正确的目的,可能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工作态度,适得其反。为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评价体系重点应放在鼓励学生运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技术、方法研究专业内容,不能过于强调理论创新性;2)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研究场所、资料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提升科技活动质量和论文水平,举办“本科生学术报告会”,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3)设立专门的课程和学分,如作为1学分的选修课程,将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大众化;4)先给学生讲授科研基础知识与方法,然后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5)低年级学生不宜过多参与科技活动,应以资料收集、整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教师要从研究方向把握、研究结论控制、技术方法指导三个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6)采用课程组指导模式,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定期交流;7)在多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如结合课堂教学、毕业论文、科研课题等进行;8)利用现代交流手段,增加互动渠道,增强师生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学生接触专业教师的机会。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环节外,对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有帮助的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导师制等其他环节,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被忽视或流于形式,不再详述。总之,关于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环节,仍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与改进。

四、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随着以空间定位、卫星遥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世界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紧跟这一国际形势,以培养“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19]。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举措之一。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已有论文培养环节设置看,尽管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结合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文献中好的做法或建议,几点看法如下: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薄弱或缺失,是近年来学术抄袭、剽窃、造假等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笃实的学术德行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学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精神支撑。在入学教育、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科技创新、课程教学等活动中,需要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

(二)树立人才培养的论文意识,特别是第一篇论文意识。

第一篇论文是打开论文写作大门的钥匙。学生能够完成一篇接近或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正式论文,标志其写作能力基本成熟,今后自主从事写作的动力也由此被激发,他们将不再仅仅满足已有知识的获取,而是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高校管理者、教师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向学生强调进行论文写作的意义,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重视起来。

(三)树立课程教学是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不少文献表明了其他论文写作环节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也有不少教师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进行了论文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事实上,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20]。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立足课程教学渐进式地培养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地会有量变甚至质变的可能。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课程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必须认真规划课程体系,使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更具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二是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任课教师不仅要对自己专业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掌握,还应有一定的科研实践经验,且必须有论文写作发表经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初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需。三是必须重视课程教学目标。围绕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有课程应做好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并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所有任课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能够对课程知识的创新性进行挖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可将学生阅读、翻译文献和交流文献内容作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则应结合课程内容,灵活采用翻译文献、交流文献内容、研究进展综述写作、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写作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之外,文献检索是论文写作必需的、基础的环节,可在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中尽早开设课程或讲座,并作为必修环节。科技文体中的科技论文写作主要立足课程教学进行,其他科技文体,如项目申请书、项目总结书、学位论文、专利申请书、技术报告、技术合同等则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设置讲座单独引入,或作为选修或必修课程引入。

(四)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各个环节。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必然有其一定的规律,国内外好的培养模式要学,但要学实质而非形式。避免形式主义、盲目引进的最好的方式是做好问卷调查。高校管理者要调查影响教师投身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积极性的因素,教师要调查影响学生投入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将调查、反馈、落实作为探索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规律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管、教、学的顺畅沟通交流长效机制,是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环节的重要保证。

五、结束语

国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指导本科生撰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过程,被认为是全面提高本科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培养初级科研能力的过程,应该是摆脱大学创新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现状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类似,也需认真研究与改进。结合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及文献中好的做法,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必须就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环节、措施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使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作者:刘长建 马高峰 张西光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永松.科技写作的形势及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3):123-125.

[2]覃程荣.谈理工类院校《科技写作》课教学现状及教改设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增刊):165-166.

[3]尚晶.高校学报编辑参与大学科技写作课教学的构想[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123-125.

[4]杨平,王志萍,彭道刚.指导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提升大学教育质量[J].高教论坛,2014(12):52-55.

[5]叶俊伟,何晓芳,宁桂玲.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0(2):32-36.

[6]陈新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浙江省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抽查结果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2):65-67.

[7]赵莉,徐运红,王华东.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121-122.

[8]梁光红,张飞萍,陈顺立,等.地方林业高校森保学科本科生毕业课题和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24-28.

[9]曹传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161-164.

[10]崔玉波,张国发,张丽霞,等.强化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34(3):140-142.

[11]谢文庆.本科生学术写作能力的现状及教学对策———从一次课程作业谈起[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5):74-77.

[12]王松梅.高校课程论文考核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思路[J].经济研究导刊,2011(5):224-226.

通识课程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毕业论文 课程教学 反拨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35-01

该文拟论述毕业论文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分析毕业论文培养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来审视目前的英语本科教育,探索其对英语本科教育的指导性。

1 毕业论文培养环节与课程教学

教学计划上所谓毕业论文培养环节只是用来界定毕业前的最后学习阶段,而对学生的培养远不仅限于此阶段。《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也指出:“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2]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质量反映了本科阶段的教学质量。它表明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和实际应用外语的能力,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1]。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涉及到本科阶段的所有课程教学,远非短期的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所能及。另外,可以看出毕业论文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检测,而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也集中体现了常规教学中的弊端。分析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指导常规课程教学,而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必将体现到毕业论文质量上。

2 存在主要问题

通过对某高校2007、2008级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综合分析,以及对这两界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英语语言能力较差,思路不清晰,语言缺乏逻辑性。学生英语行文能力差,语法错误多,文章可读性较低。写作目的不明确,陈述思路混乱,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很多同学虽然用英文行文但是却用汉语思维组织语言,使行文前后不连贯缺乏逻辑性,且不注重段与段之间的粘连,整篇文章呈现出零散,脱节,中心不明确的状态。

其次,缺乏问题意识;论证过程缺乏理论支撑。学生缺乏问题意识,对所学的知识大多是被动的接受,很少对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考;另外学生的知识积淀较少,无从发现问题。因此绝大部分学生的选题通过网上搜索,拼凑而来,这给论文写作带了极大的困难。再者,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被动接受,不能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到论证过程中,这使得文章缺乏说服力,大多停留于感性层面的叙述。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问题,笔者将本科教育阶段的课程分为语言能力基础课程,高年级专业课程两类来探究毕业论文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 对课程教学的反拨效应

3.1 语言能力基础课程

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表现出来的英语行文能力差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写作、语法或某一门课程。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英语语言能力低是所有听说读写的基础课程的问题。反思一下这些基础课程就不难找出其中原因。阅读课和听力课上教师注重传授解题技巧,如何在考试中得高分。通常课程内容是大量解题训练,而不注重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综合分析和理解。语法课大多是教师孜孜不倦地讲解语法点然后做大量的应试练习,脱离了作为载体的语言,学习语法的意义也仅仅是卷子上一个高低不同的分数而已。写作课亦是如此,固定的框架,模式,句型一切都服务于考试。综合英语本是一门将听说读写整合并形成语言自主输出的课程,但学生被要求背单词,背课文,大部分时间是被动地接受,很少有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主语言输出的机会。不难看出,语言能力培养的基础课程的重心偏向于应试训练而忽略学生这个主体,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这样的被动接受。然而,要使教师所传授的这些语言规则支配的语言行为达到完全自由自主的程度,即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是需要大量的自主的语言输出练习才能转化为语言技能,才能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写作。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要将语言能力基础课程的重心转向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如何在大量的自主语言输出训练中将输入,分析,理解,归纳,总结,输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能力。

3.2 高年级专业课程

高级专业课程主要是指语言学、文学、翻译方向的相关课程,以及一些行业英语课程。这些课程是学生毕业论文题目的主要来源。然而,学生在毕业论文阶段却表现出缺乏问题意识,不能发现问题,更不用说解决问题。而论文选题的动因是在于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就题而论,有话可说。[3]这与基础课程养成的被动接受的习惯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激发学生的低级心里过程(lower mental process)。以文学课为例,老师讲授每个时期特点,文学贡献,某个作家的生平,著作,对文学理论进行介绍以及一些著名作品的分析,考试的内容也大致如此。学生只需要简单背诵,再现即可,背诵再现即是不需要思维的低级心里过程。而毕业论文写作恰恰需要调动学生的高级思维过程(higher mental process),需要学生有缜密的外语思维能力,批判的、系统的推理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4]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很难通过自主思维发现问题,即缺乏问题意识。因此,对于选题往往采取“拿来主义”,以至于论文写作时无话可说,只能继续采取“拿来主义”。由此可见,高级专业课程应该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高级心里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如何发现问题,用缜密严谨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结论

本科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毕业论文项目和其它课程均为此系统的构成要素,它们不应是孤立存在而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5]同时,毕业论文对本科教育进行综合检测,对本科教育起到有益的指导作用,促使高校改进并提高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反作用于毕业论文写作,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手册外语卷(修订版)[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日报出版社,2007:1.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5.

[3] 张菁.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问题探讨[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62.

[4] 王春.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效性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7):77.

上一篇:景观改造论文范文 下一篇:生产成本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