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标体系范文

时间:2023-03-16 00:13:47

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指标 指标体系 制度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CPI、GDP等统计数据与统计指标作为衡量经济总体情况的风向标,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社会经济情况,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合理预测成为统计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选定的统计指标不仅能够简单地反映经济数据,更能够全面衡量经济现状、发展趋势与潜在风险。同样,作为统计指标集合体的统计目标体系应该能在联系各指标的基础上,发挥体系所独有的整合作用,实现统计工作的分析、指引目标。因此,探究我国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使其与当今形势相适宜,是当前统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统计指标体系概述

研究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就必须深刻理解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把握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设计出合理、科学的指标体系。可以说,只有正确的理解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理论才能确保统计指标体系达到预期效果,实现体系设计目标。

1.统计指标体系概念

统计指标体系,是根据具体的统计任务需要而制定的一套相互联系的指标,其目的是全面反映统计对象的数量特征与数量关系。由于经济现象往往复杂而又多变,各种现象之间联系紧密,仅用个别统计指标往往难以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所以才需要采用统计指标体系进行描述。

2.统计指标体系的分类

第一,根据研究问题的范围大小分类。可以将统计指标体系分为宏观统计指标体系与微观统计指标体系。宏观统计指标体系就是反映整体国民经济或社会发展之类的大范围的统计指标体系,而微观统计指标体系则是反映之如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小范围经济体的统计指标体系。介于二者之间,还存在反映各地区或部门的中观统计指标体系。

第二,根据反映现象的范围分类。根据反映现象的范围不同,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分为综合性统计指标体系与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综合性指标体系着眼于反映总系统及其子系统之间的综合情况,例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而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则着重于反映某一方面或问题的统计指标体系,如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3.统计指标体系质量要求

第一,科学性。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要能够科学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契合总体本身的性质与特点。因此,在统计指标体系设立之前,要对总体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确保设计出的指标能够全方位、准确的反映总体情况。

第二,整体性。统计指标体系是由统计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站在整体的角度上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从全局出发,确定指标口径、时间、空间与计算方法间各个指标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各个指标以及整个体系的制定。

第三,统一性。统计指标体系设计要求历史记录、核算与未来计划相统一,因此在具体体系设计时应当考虑在不同时段、不同需要的基础上,原始记录与计算方法的统一。包括范围的统一、经济内容相同以及起止时间的一致。

第四,可比性。现阶段,统计指标体系多用于对社会现象的评价,因此指标体系必须注意地区、部门之间的可比性。与此同时,还需注意保持各个指标在时间上的可比性,保持指标在一定阶段内的稳定性,有助于分析、比较经济现象的

发展规律。

二 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之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着我国政府统计指标体系的不断更新,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与国际体系不断趋同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和邮电运输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第三产业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较小。因此,在主要宏观统计指标的选择上,采用的是国民收入指标,微观上选择的是净产值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在统计指标体系构建上,我国也逐渐受到发达国家的影响,与国际指标体系不断趋同。例如,从宏观上逐渐采用国际通用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取代原有的国民收入指标。统计指标体系的覆盖范围也从原有的五大行业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全行业,这与国际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是相吻合的。

2.效益指标所占比重大幅增加

在计划经济时期,各行业的经营基本是以产定销,企业只要完成了生产,也就等同于实现了销售。因此,之前的统计指标体系大多集中于评价企业的产量、产值方面。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与销售大多受到供求规律与价值规律的影响,一个企业的未来发展,更多的在于衡量其获利能力而非生产能力。因此,统计指标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改革,更注重反映企业的市场占有度、效益实现程度、发展潜力等。可以说,随着市场要求的改变,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也是不断跟进的。

3.反映科技进步等方面的科技指标日益增加

20世纪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国内外政府与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将目光更加集中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对此,统计指标中加入了科技统计的内容,提高了科技指标分析比重,这也成为我国现阶段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侧重点。可以说,科技指标的加入使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更加合理与全面,也加强了我国统计指标体系与发达国家的趋同度。

三 现阶段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全国与地区的经济宏观统计分析指标为国民生产总值(GDP),而GDP的统计标准与统计方法都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共有20个门类,95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工商、税务等其他部门在进行统计工作中很难做到与统计部门采用相同的统计标准,最终导致统计部门的指标体系很难与其他部门的统计体系衔接与对比,造成统计工作低效率。针对这一问题,国际普遍有三种解决方法:一是将国民经济统计信息全部纳入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体系中;二是政府统计体系中关键数据与指标由其他各部门提供;三是政府部门统计指标体系与其他各部门统计指标体系组成两大支柱,共同形成全面统计体系。但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密集的现实情况,如何做到在统计指标体系中,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间的统计指标与统计数据标准的统一,将是我国今后改革统计指标体系的重点与难点。

2.统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难以满足专题分析的需要

现阶段,统计结果使用者往往反映统计指标实用性差且更新速度慢。由于统计指标体系要做到时间上的可比,因此其变化的频率不可能太快,需要保持指标的相对稳定。使统计指标体系在反映现实情况或针对专题分析的作用就会被削弱。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是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二是满足国家统计局对外报送的需要。对专题的分析,差异性较大,很难做到囊括在常规统计指标体系之中。但应该看到,广大统计结果的使用者对专题分析统计数据的需求。因此,怎样在常规统计指标体系之中更大限度地满足专题分析的需要,也是今后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

3.整体指标体系缺少环比数据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增速,政府与公众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强调时效性与真实性。尤其是2008年底的金融危机之后,利用上年或上期的同比数据已经很难正确预测经济的走势,许多部门的数据呈现按月的趋势性变化。环比(及当月与上月对比)数据能够更加及时地反映经济的走势。但目前,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仍是沿用以往的同比数据,环比数据统计与公布体系尚未建立,这无疑是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中的一大缺陷。

四 关于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应该说,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是统计制度推进的重点与难点所在。现阶段,统计信息使用者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制度不仅要解决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日益增高的需求,又要解决基层统计单位负担过重的问题,而这些都是要通过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加以完成的。尽管改革存在着困难,但仍应坚持改革的方向。

1.在指标体系改革的同时,加进统计调查方法和调查频率的改革

当前情况下,由于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与需求频率日益增加,加重了统计部门尤其是基层统计部门的工作负担。庞杂的统计信息搜集工作不但加大了统计部门的工作量,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统计部门的工作效率。适当减轻统计工作的负担,除了强调精简统计指标体系之外,还应将统计调查方法、调查频率的改革配套进行。可以更多地采用非全面调查方法,降低调查频率,以更少的人力物力成本获取更高质量的统计信息。

2.统计指标体系改革要增减有度

在推进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增加社会生活反映能力较强的指标(如第三产业发展指标),而对于那些使用频率低、调查成本高而利用率又相对较小的指标则应适的删减。对于对国民经济预测能力较强的先行指标,应当逐渐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针对那些统计表中指标较少、但分组过于频繁的指标,就应当尽量减少过细的指标分组,特别是能够直接从其他信息统计渠道获取的指标。在规范政府各部门的调查统计方法上,针对其不同的专业背景优势,对现行统计指标体系加以整合,减少各部门统计指标的重复交叉。

3.加强专题分析统计指标的构建

现阶段,反映人口情况、人民物质生活质量以及精神文明、社会管理水平等专项分析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虽然近几年,我国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也逐渐与发达国家统计指标体系相接轨,但以上专题分析中,统计指标体系的分析能力依旧稍显薄弱。以后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的侧重点,不仅停留在加强统计的精确性与预测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设计些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专题分析指标,提高整体统计指标体系的实用性。

总之,统计指标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改革涉及社会的各方各面,也需要来自各方各面的支持。统计指标体系改革对统计制度的完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当坚持改革的大方向,在汲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加入适应于我国统计情况的指标。

参考文献

[1]谭乐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和推进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计[J].统计与预测,2009(2)

[2]刘海燕.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7(10)

统计指标体系范文第2篇

ProbeintoStatisticalIndexSystemofSafetyInvestment

CHENWan-jin,Prof.LIUSu-xia

(SchoolofBiological&Environment,JiangsuUniversity)

YANGTao

(Jiangsuprovincialadministrationofworksafety)

Abstract:Statisticalindexsystemofsafetyinvestmentplaysanimportantroleinproductionsafety.Priortotheestablishmentofsystem,thesafetyinvestmentisre-definedfirst.Accordingtodifferentfunctionsofthesafetyinvestment,itisfurthercategorizedintosevencategories,i.e.safetyengineeringinvestment,laborprotectionandoccupationalhealthinvestment,emergencyrescueinvestment,safetyeducationandtraininginvestment,routinesafetymanagementinvestment,insuranceinvestmentandaccidentinvestment.Accordingtodifferentcategoriesofsafetyinvestment,thestructureofthestatisticalindexsystemofsafetyinvestmentisre-designed,andeachindexcorrespondstoitsowncontent.Thenewsystemiscomposedof7categoriesandalltogether34indexes.Eachindexiswelldefined,anditsmetrologicalunitandcalculationmethodarealsoprovided.

Keywords:SafetyProductionsafetySafetyinvestmentStatisticalindex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安全生产的角度展望,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安全健康有保障、对生命价值、生命质量高度重视的“安全小康”的社会。

在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中,有一条被称作是“事故法则”的“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也就是说,任何的严重事故都不是偶然的,做到先期的预防投入是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全保障措施的预防性投入效果与事后整改效果的经济关系为5:1。所以,事前投入是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手段,但是企业不可能进行无止境的投入,毕竟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而用于消除和控制事故的资源更是有限的。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要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安全投入方案的优化以及合理安全投入方向的确定等,就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在搜集安全投入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调查分析,全面、系统、多方位地对安全投入的投向、投入力度、合理性等进行研究分析,以真实地反映安全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正确认识安全投入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企业进行安全投入。

2构建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是反映安全投入状况数量特征的概念,包括指标名称、计量方法和计量单位3个要素。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就是按照安全投入统计内在的客观联系,把从各方面反映安全投入的指标有机的组合起来,表现为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的关系,能全面深入地分析安全投入的现状及其规律。因此,在建立时,除了应遵循科学性、客观性、目的性和可比性这些基本原则外,还应恪守安全生产管理决策、实用性、需要与可能性、各指标之间衔接与配套等几条原则。

2.1满足安全生产管理决策需要的原则

2.1.1满足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需要

在国家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个体,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现有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建立并广泛应用起来的,只有进行全面的调整和变化才能满足当前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管理决策的需要。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需要及时准确地得到统计数据支持。而统计数据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统计指标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实用。

2.1.2满足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宏观安全管理的需要

在建立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的时,必须方便主管部门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获取安全生产信息,满足其进行宏观决策的需要。

2.2实用性原则

新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要有利于进行统计分析,从中提取有用信息,用于指导安全生产。

2.3需要与可能性原则

指标的选取首先要考虑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主要是满足制定和监督规划、编制计划的执行情况、研究经济发展规律的需要,但同时必须考虑指标数据的来源和获取的难易程度,必须将对信息的需要和数据获取的可能性结合起来考虑。

2.4各指标之间衔接、配套,与其他指标相容的原则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要从全局考虑统计指标之间的联系。各统计指标必须相互衔接、配套才能说明总体,才能引导企业走向良性循环。同时,统计又必须与会计和业务三者统一起来,要求三种核算指标的含义、范围、原始记录等都尽可能统一起来。

3安全投入分析

考虑到现有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立科学合理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笔者认为应该从安全投入功能分析的角度来建立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

3.1安全投入

安全既是一种“消费活动”,也是一种“投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效益活动”[1]。除如上所述要进行安全投入,必须坚持安全投入效益最大化原则之外,同时还必须坚持安全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一致的原则,坚持发展安全与发展经济比例协调的原则,坚持安全发展的超前性原则,即在进行安全投入时注重进行预防性投入而不是事故发生后的事后投入。

安全投入是指企业为达到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目的而将一定资源投放到安全领域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和资源的总称。既指安全投资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又可以是投入到安全活动中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2]。

3.2安全投入的分类

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把安全投入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投入功能对安全投入进行分类,可以更直观地分析安全投入的产出,了解安全投入的分布,同时也有利于对安全投入进行科学地统计分析。

按照投入功能的不同可以将安全投入分为安全工程项目投入、劳动防护与保健投入、应急救援投入、安全宣传教育投入、日常安全管理投入、保险投入和事故投入七大部分。因为所投入的物力和财力均能够较方便地用金钱的方式表示出来,所以又可以将每一类投入划分为金钱投入、人员投入与时间投入。

有的金钱投入在投入后,其功能的发挥具有一定的周期,如安全工程项目的投入,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在其生命周期内不需再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只需很少的维护费用,称之为连续性金钱投入。

(1)安全工程项目投入。指企业为了保障生产安全和职工健康,针对特定危险以及职业危害而进行的工程项目的费用。如危险源整改资金、职业卫生工程资金、具有潜在危险的工艺、设施的改造资金。

(2)劳动防护与保健投入。指为了保障生产过程中职工的安全与健康而投入的防护用品以及职工保健的费用。包括劳动防护用品(如劳动服装、安全帽、安全手套、防护眼罩等)费用、职工体检费用、职业病预防费用、消暑饮料费用。

(3)应急救援投入。指企业为了有效控制突发事故而预先计划的应急救援系统的费用。包括应急救援设施(如消防用具)费用,应急救援组织办公费用,应急救援培训及演练费用,参与应急救援及演练人数、时间长度。

(4)安全宣传教育投入。指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包括三级教育、特种作业上岗培训、安全知识讲座等)的费用(教材费、讲课费等)、安全生产例会、安全活动费用,参与安全会议以及安全活动的人数、时间长度。

(5)日常安全管理投入。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部门正常开展工作所需的投入。包括安全员(兼职和专职)人数、安全员的工资、津贴和办公支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SHMS)建立及运行维护费用。

(6)关于保险投入。在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是与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挂钩的,根据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来调整保险费率。而在国内,保险费的确定基本上与企业的危险等级和安全生产状况不发生联系,所以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起不到促进作用。但考虑到企业保险费率的调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以及与安全生产的关系,将企业财产保险、车辆保险、工伤保险作为企业的安全投入。

(7)事故投入。是指在突发事故发生后,企业为了控制事故扩散、减少损失、处理事故而不得不进行的花费。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

①事故处理活动费用;

②对伤亡职工的救治与赔偿费用;

③环境污染处罚与治理费用;

④事故发生导致企业停产的损失;

⑤企业价值损失和时间上的投入。

企业价值损失指企业信誉的降低、形象的破坏,是一种负投入,是对前期用于提高企业形象、信誉的投入的损失。时间上的投入包括处理事故花费的工时、员工转岗或培训新员工的工时损失。

4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

安全投入统计指标应反映上述各项投入的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结构如图1。

4.1反映安全工程项目投入的指标

(1)百万产值安全工程项目资金(万元/百万元),n为安全工程项目的寿命周期;

(2)安全工程项目保养维护费(元/年)。

4.2反映劳动防护与保健投入的指标

(1)(元/人.年),n为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年限;

(2)人均保健费=(元/人.年),其中,保健费=体检费+职业病预防费+消暑饮料费。

4.3反映应急救援投入的指标

(1)应急救援设施资产占固定资产比例=(%);

(2)应急救援办公费用比例=(%);

(3)应急救援受训人员比例=(%);

(4)人均应急救援受训时间=(小时/人.年)。

4.4反映安全宣传教育投入的指标

(1)安全教育设施费(元/年);

(2)人均安全教育活动费=(元/人.年);

(3)安全教育普及率=(%);

(4)安全教育包括三级教育、安全知识教育、岗位培训等;

(5)安全活动普及率=(%);

(6)人均安全活动时间=(小时/人.年);

4.5反映日常安全管理投入的指标

(1)安全员配备率=(%);

(2)安全员办公费用比重=(%);

(3)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费(元);

(4)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运行费(元/年)。

4.6反映保险投入的指标

(1)人均工伤保险费=(元/人.年);

(2)百万产值财产保险费=(%);

(3)车均车辆保险费=(元/车.年)。

4.7反映事故投入的指标

(1)事故经济损失=事故处理费+伤亡职工救治与赔偿费+停产损失+环境污染处罚与治理费(元/年);

(2)百万产值事故经济损失率=(元/百万元);

(3)事故受媒体的关注度:市内,省内,国内,国际;

(4)工时损失率=(%)。

4.8综合性安全生产投入指标

4.8.1宏观综合性指标

(1)安全资金投入合格率=(%),注:这里的安全资金指安全投入中除去事故投入,其他各项投入中的资金投入,下同;

(2)安全员配备合格率=(%);

(3)安全时间投入合格率=(%);

(4)国民产值安全资金指数=(%);

(5)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比例=(%);

(6)工时损失合格率=(%);

(7)事故经济损失合格率=(%)。

4.8.2微观综合性指标

(1)安全周期性资金投入强度=(元/百万元.人);

(2)安全连续性资金投入强度=(元/百万元.人);

(3)安全时间投入强度=(小时/人);

(4)安全总投入:分为两部分,事前投入指数和事后投入指数。两者的计算类似,可以归结为:

安全总投入=安全周期性资金投入×w周+安全连续性资金投入×w连+安全时间投入×J时间×w时间+人员投入×J人员×w人员。

式中,w周、w连、w时间、w人员——各部分投入的安全生产贡献因子;

J时间(元/小时),J人员(元/人)——将时间和人员投入用金钱来表示的转换系数。

5总结 安全投入与其他投入一样,也会产生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产生社会效益。尽管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许可条例等都提出了企业要进行必要的安全投入来保障生产的顺利进行和职工的安全健康。但对应该投入多少,如何合理地进行投入使企业有限的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管理者得不到任何答案,结果就助长了企业重生产、轻安全的思想,认为投入与不投入、多投入与少投入一样,尤其是对于量多面广的中小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投入不合理已成为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3]。

笔者通过对安全投入的重新定义以及根据投入所发挥的功能对安全投入分类,能达到以下目的:

(1)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安全投入以及安全投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2)依据安全投入类别重新设计的安全投入统计指标体系既方便于统计数据信息的收集和统计工作的进行,同时也有利于对安全投入的合理性、投入方向进行全面地科学分析,从而为指导企业优化安全投入提供科学依据。“”版权所有

(3)对于进行总体分析时,时间投入、人员投入与资金投入的统一转化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大量基础数据的统计分析,给出具体的比例因子。

参考文献

[1]武喜尊.论安全与经济效益[J].中国煤田地质.2002(14):77~78

[2]郝成林.企业的安全投资及其会计研究[D].沈阳:东北农业大学,2002

统计指标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

体育消费是近几年研究的热门课题,但在研究中发现体育消费内涵、统计指标体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分歧,难以形成较为完善且可比性强的研究体系。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和探讨,力求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现有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1.1统计指标体系的松散性

现有的消费统计指标来源于各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和一些自制的调查问卷,没有形成体育消费自己的统计体系,不能全面地反映体育消费统计的内容。从现有的诸多研究来看,目前体育消费统计主要是侧重消费水平的统计,对消费水平分类也未达成统一的意见,主要有两大类意见:第一类将体育消费形式分成三类,即体育实物消费、体育劳务消费(体育健身消费或参与型消费)和体育信息消费(体育精神消费或观赏型体育消费)。第二类把体育消费的内容形式分作两类,即体育实物消费(体育产品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或称非实物性消费)。统计指标较为混乱,各部分内容相互交叉重复,不同地区的统计结果难以横向比较。

1.2统计指标体系的不完善性

重视体育消费支出指标的设置,忽视体育消费时间指标、场馆供需指标、体育用品供需指标的设置。现有的体育消费统计的指标中,对消费水平指标的设置很详尽,但是对体育消费的时间占用、体育场馆设施的满足程度、体育用品的供需等一些指标却较少涉及。

1.3统计指标体系的的滞后性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领域不断拓宽,消费内容日益丰富,消费现象更加复杂,这就要求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能及时地反映体育消费的发展和变化。而现有的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仍存在着滞后于体育消费发展的现状,缺少能及时反映人们体育消费的最新动态的指标体系,如体育旅游消费、体育博弈消费等。

2体育消费统计指标的设计原则

建构合理的、全面的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2.1定量性原则

体育消费活动从广义上讲是居民的文化娱乐消费行为。体育消费统计是研究社会文化生活消费的基本方法之一,并构成消费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与消费统计学中的定性分析方法不同,是以定量分析为基本特征的,并以此作为研究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差异和变化的主要依据。

2.2可比性原则

体育消费指标体系既要符合体育消费的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又要考虑指标设置的统一性,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统计指标具备可比性原则。用什么样的指标来反映它,如何确定这些指标的口径、计算方法,都要充分地考虑到统计体系的可比性这一原则。

2.3开放性原则

体育消费与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存在着相关性,体育消费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着其特殊性,在指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特殊性,对一些能反映体育消费的新时尚的指标应及时给予发展和补充,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揭示体育消费的客观规律。

3体育消费指标体系的设计

3.1体育消费时间使用的统计

体育消费时间的使用,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讲,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体育消费统计首先应反映体育消费所占用时间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时间的分配状况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体育消费时间占用指标应包括体育消费时间占用和分配两方面。

3.1.1反映体育消费时间占用情况。主要指标有:消费时间占用总量、消费时间占用率和人均消费时间占用量。

消费时间占用总量,是指一定时期体育消费所占用时间的总和。它是编制体育消费服务业的发展计划,研究体育消费的基础设施与社会条件是否相适应的重要依据。

人均消费时间占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体育消费时间占用总量与人口数的比率。人均消费时间占用量的增加,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衡量地区群众体育生活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大拇指写作中心。消费时间占用率,指体育消费所用时间占全部余暇生活时间的比重。体育消费时间占用率的高低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该指标表明人们对体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3.1.2反映体育消费时间分配状况的指标主要有消费时间分配结构比。

消费时间分配结构比,是指各种类型的体育消费活动或人口群体占用的时间与全部生活时间的比重。

体育消费活动占用的时间按活动内容性质不同可分为:运动参与时间、竞赛观赏活动时间、体育旅游时间、体育培训咨询时间和其他时间。

体育消费活动占用时间按年龄结构分为: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占用时间,以及按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的不同分类的各类人员占用的时间。

研究体育消费时间分配的状况,优化体育消费的结构,以便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下,使体育参与时间的分配有利于人们健康素质、精神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并为研究和解决与此有关体育的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3.2体育消费用品的统计

要反映这方面的情况,可以通过计算有关体育消费品拥有的数量。体育消费品包括易耗品和耐用品,反映体育消费品拥有状况的指标主要有:体育消费品百户拥有量和人均拥有量。体育消费品百户拥有量是指每一百户家庭平均拥有某种用于体育消费的耐用消费品(如家庭组合健身器材、羽毛球拍、乒乓球台、哑铃等)的数量。人均拥有量则是指平均每人拥有体育易耗品的数量,如运动服装、鞋帽,体育书刊、杂志、光盘等的数量。这两个指标可以表明居民对体育消费用品购买能力的高低,并可以用来进行对比分析,用来研究这些消费品供需平衡状况的主要依据。

3.2.1体育场地设施的统计

反映体育设施供需状况的主要指标有设施满足率和设施投资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率。体育设施满足率是指用于体育消费场地设施的容量与人口数的比率。这些设施包括:用于运动、观赏方面的设施,如各种类型的体育场馆、健身路径等;用于体育培训方面的设施,如各类体育学校、体育培训机构等;用于体育娱乐、社会交往等方面的体育设施,如各种体育娱乐部、舞厅、公园等。这是研究体育消费设施的供给满足人们消费要求状况的重要指标。此外,还可以计算体育设施投资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率,该指标反映体育消费设施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及对人口增长需求的满足程度。

3.2.2体育服务消费方面的统计

反映体育服务消费方面的指标有服务业规模和服务设施分布密度。体育服务业规模可用体育服务在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亦可用机构数或固定资产总值及其增长率等指标来表示。用绝对数表示的规模大小,可用以反映体育消费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以及体育消费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条件;用相对数表示的规模大小,则可以表明根据人口的增长,体育消费服务业适应人口增长需要的程度。服务设施分布密度可按某种设施平均服务的人数或平均服务的地域面积计算密度指标,并按城乡分别统计,用以反映居民体育消费的方便程度,还可以计算正指标和逆指标。

3.2.3体育消费支出方面的统计

体育消费支出是反映人们的体育消费各活动内容情况的指标,是消费活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以人们对体育消费重要性的充分认识为前提的。体育消费支出的构成情况,由于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社会风气和个人文化素质的影响,在各个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阶层和文化层次中是不相同的,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并构成了各个不同的体育消费方式的结构和内容。同时,体育消费货币支出的增长,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提高的程度。因此,体育消费的支出方面的指标应反映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反映体育消费水平的指标主要有:人均体育消费支出、相对体育消费率、绝对体育消费率、体育消费增长率。

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是指个人用于体育消费的货币支出,是反映体育消费水平的主要指标。相对体育消费率是指个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市场用于购买体育消费的支出同全部文化娱乐消费支出的比率;绝对体育消费率是指体育消费支出占个人收入的百分比[15]。是反映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可以表明人们对体育消费参与的热情程度。

人均体育消费增长率是指不同时期体育绝对和相对体育消费率的比差,表明体育消费水平的提高程度。

(2)反映体育消费结构的指标有体育消费支出结构比。

从结构层次上看,体育消费可以分为娱乐性、消遣性的体育消费和智力性、发展性的体育消费。娱乐性、消遣性的体育消费是较低层次的消费,而智力性、发展性的体育消费是人类更高层次的消费。分类计算各类体育消费支出占全部体育消费支出的比重指标,可以反映社会体育消费的层次情况。

从消费的类型来看,根据当前体育消费的实际情况,体育消费结构的指标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七个亚类指标:第—类为“参与类体育消费”,包括两个指标:①健身类体育消费;②体育旅游类消费。第二类为“辅助类体育消费”,包括五个指标:①实物类体育消费;②观赏类体育消费;③信息类体育消费;④体育培训类消费;⑤博弈类体育消费。从体育消费各种类型的货币支出的比例可以反映出消费货币支出的构成情况。体育消费类型的货币支出水平也是当前体育消费领域研究的核心指标。

(3)反映体育消费价格变动的指标主要有:体育消费平均价格和价格指数。

体育消费平均价格是指一定时期市场上单位体育消费品和服务所支付的货币。体育消费价格指数是指反映体育消费市场价格动态的指标,该指标的资料主要来自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社会集团体育消费支出调查及体育消费市场平均价格统计,其编制方法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类似。

参考文献:

[1]连桂红,刘建刚.谈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及促销对策[J].中国体

育科技,1998,34(5):7-10.

[2]栾开封.加深认识促进体育消费[J].体育文史,2000(2):13-16.

[3]涂志远.关于我国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4,29(5):870-873.

[4]林建君,从湖平.我国体育消费研究综述[J].体育与科学,2001,

22(2):18-22.

[5]欧阳柳青,赵高彩,封飞虎,等.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武汉市

一、研究背景

继2014年10月中央出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46号文件后,全国各省市积极推出地方体育产业发展意见和实施计划,成功吸引了不少社会资本,有效激活了体育市场,我国体育产业已经进入快速通道。为进一步推动发展并规范市场,国家统计局也于2015年9月最新版《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以下简称分类),确定了体育产业的基本范围。这为我国建立完善的体育产业统计调查制度,扩充体育数据库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然而,由于我国地区经济不均衡现象长期存在,导致体育产业的格局亦呈现出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体育差距问题已经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从资源面来看,城市体育拥有更多的赛事资源、场馆资源、体育人才资源以及科教资源;从消费面来看,城市体育消费需求也远多于农村体育消费需求。根据西方经济学中有关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作为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从物质基础较强的地区逐渐蔓延发展至物质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这种阶段性的二元结构现象符合产业发展特性和规律。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阶段性现象的存在,加之近两年我国城市体育发展迅猛,市场需求持续升温,产业形态及其构成相对丰富。因此,本文认为现阶段构建城市体育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更符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本文选取武汉市体育产业作为研究样本,将武汉市城区体育用品商圈(洪山区马家庄体育用品商圈、江岸区后湖体育健身商圈)、武汉市体育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体育学院以及部分知名体育企业作为重点调查对象,也将部分对社会开放的经营型武汉高校场地(馆)纳入调查范畴。通过对实际调查情况的梳理和掌握,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既可以反映现状还可用作未来测量评判的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二、研究思路

1.统计原则

为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客观的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不仅应该遵守国家统计标准和规定,还需要体现出地方特色,其成果才能最终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本文根据《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2009年修订)》以及《湖北省统计管理条例》的内容,并结合现实背景和条件,坚持实用性、可比性以及动态性这三大原则。

2.统计对象及其范围说明

为体现武汉市体育产业的特色,突出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重点,本文在《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基础上做出了针对性的挑选和合并,制定了符合研究目的的统计范围,如下表所示:

三、统计方法

1.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是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武汉市社会经济运行情况、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现状,结合武汉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对已有指标体系内容进行删减、调整、修改等一系列工作,进而重塑一套统计指标体系。

2.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是指通过对武汉市城区体育商圈、武汉市体育局、武汉市统计局、武汉体育学院以及部分知名体育企业进行抽样调查,采取问卷填表法和专家访谈法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数理统计法整理数据。再按照统计范畴对其进行归类,并采取动态追踪的监测形式对受访对象进行定期回访以更新数据。

3.研究成果

本文结合经济学、统计学以及体育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运用实地调研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武汉市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做出了初步的判断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分为实物指标、财务指标、运营指标、消费指标以及结构指标五大类,每一大类里含有若干二级指标,共27个指标,如下表所示:

上表中,实物指标主要涵盖了能够反映体育产业基本面的内容,法人单位数、体育场地(馆)数量(含高校)均可以在武汉市体育局网站上搜索到,而从业人员数和产品年销量这两项指标可通过实地调查的方式尽可能地获取。

财务指标是体现体育产业经济价值的关键,其中体育生产总值(万元)是指在调查范围内,以一年为限,计算全部体育产品及服务的价值总和,实际操作建议采取所调查体育生产单位的营业收入总和;(6)~(9)项指标的数据收集工作需要制作体育生产单位财务状况调查表,并予以配套完成,其中资产总计包括固定资产原价、本年提取折旧以及固定资产净值,年营业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场租收入、门票收入、广告、赞助收入、电视转播收入等,年营业利润包括利润总额和所得税,年财政补贴金额(万元)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元),可能会涉及企业机密,需要调查方提前和受访对象做好沟通。

运营指标覆盖范围相对狭小,主要针对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体系中的特色指标。近年来,武汉市成为我国重要的赛事基地,接连成功举办了多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12)~(15)项指标均可在湖北省体育局以及武汉市体育局官网上搜集到,(16)、(17)两项指标需要调查方搜集和体育赛事有关的新闻,再从资料中筛选出有效数据。

消费指标是特别面向体育消费者的统计指标,在统计过程中,调查者需要提前计划好调查区域、受访人群以及调查问卷。

结构指标可以视为再计算的统计指标,除了需要运用前面四大指标下所收集整理得到的数据,还须从武汉市统计局网站上获取年度武汉市GDP、第三产业总值以及年人均总支出值。结构指标是这套指标体系中重要的动态指标,根据所获取的年度资料,可分析出体育产业结构的逐年变化趋势以及变动幅度。

我国城市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已步入快速通道,全国各省份陆续推出了符合自身特色和预期目标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由于产业统计的结果既可以帮助政策制定方了解产业的历史与现状,亦能反映产业的未来走势和发展方向,还可以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和统计过程对体育产业有全局观的掌控,为推出更合理、更科学的产业政策提供客观有效的数据支撑。本文基于对武汉体育市场的调查结果,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以运用于实际统计调研工作。但是随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现有体系需课题组成员及时调整和更新。加之,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该套指标体系也会逐步扩展覆盖到农村地区,从而成为实用度更广的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显鹏.关于建立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20(4):1.

[2]李法伟,蔡军,杨涛,等.陕西省居民体育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及相关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09,29(2):48-49.

[3]张林,刘炜,林显鹏,等.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J].体育科学,2008,28(10):17-19.

统计指标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水利;统计指标体系;改革

正 文:

现代水利统计工作是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水利工作的整体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的水利统计指标体系是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而发展的,指标体系的内容还是由以前的水利方针政策所决定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水利统计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水利工程的发展形势,建立与当前水利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现代化水利统计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水利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1、是适应国家统计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国家统计制度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国际统计标准而采取的重要战略目标。开展水利工程统计指标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国家统计制度方法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科学合理的统计指标体系一方面能够满足各个部门的综合统计任务,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生产效益的最大化。按照国家爱统计制度滚动计划的改革原则和目标,进一步加强统计指标体系建设,规范现代水利统计指标体系是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

2、是规范我国水利建设的重要保证

现代水利统计工作是水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水利工作的整体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的浪费也越来越严重。为了更好地确保我国水利建设,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就要积极建立现代水利统计指标体系,促进人与水之间的相互和谐,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当前的水利统计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还沿袭了以往的体制,不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水利建设的发展情况。因此,要建立现代水利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当前我国的水利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3、当前的水利统计指标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

首先,当前的水利统计指标体系缺少必要的统计指标,在统计过程中不能够完整反映当前水利产业的构成和发展状况,不能够反映水利产业的市场需求状况;其次,由于当前体系中人力和物力的统计指标不够完善,影响了生产过程的完整性;再次,由于上述的两种缺陷,原有的统计指标体系不能够从动态的角度考核不同地区和不同生产单位的生产,阻碍了水利行业发展的宏观导向。

二、建立现代水利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对策

1、积极开展水利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改革

在当前水利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建设现代水利统计指标体系,就要结合地区水利建设、农村水利、水环境保护等各种方面的需求,多层次、多结构的设备不同的功能指标体系。要积极完善生产过程统计指标,比如说:水利建设资金投入统计指标等;完善水利建设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根据考核和协调地区之间的具体发展情况。最终实现水利统计指标体系建设两个重要部分:水利综合统计和专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协调发展。

2、加强水利统计数据共享机制,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

现代水利统计是为国家统计、社会公众以及水利建设事业服务的。因此,在水利统计的内容、制度、指标、成果等方面,要实现与国家统计形成共享协调的机制,进而满足水利建设领域对统计信息的整体需求,实现水利统计数据的共享机制。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水利统计信息的管理制度,统一各个部门之间的口径。加大对水利系统统计结果的提炼和分析力度,对水利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预测,然后提出构建现代水利统计指标的对策。

3、实现水利统计指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

现代水利统计需要在调查方案设计、统计调查制度修订、任务需求分析以及成果管理制度等方面制定系统规范。实现水利统计指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水利统计指标的准确度,增强水利统计信息的共享性和可利用性,能够有效地提高水利统计指标的可读性。为此,水利相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制度,进一步约束水利统计过程中的混乱行为,避免统计指标的失误,规范当前水利统计指标体系,为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

现代水利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水利统计指标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水利工程的发展形势,建立与当前水利发展现状相适应的现代化水利统计指标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对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许振成,叶玉香. 水资源价值核算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6年第5期

[2] 李长生,刘 伟. 水资源价值核算研究――以哈尔滨城市供水系统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0年第1期

[3] 张国新. 水利综合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初探[J].四川水利,1999年第1期

统计指标体系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国际规范化

一、引言

现今,如何准确评价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统计在科技经济活动的作用,对于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制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尚未成熟,各地区的统计口径和指标界定不尽相同,没有规范和统一的科技指标,但在科技技术领域可靠又可比的统计数据和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来科学的决策,有效的制定和实施这一领域的发展战略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研究目的

研究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

(1)可以全面、客观、科学的描述和评价我国的科技技术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

(2)可以规范和统一不同地区的科技指标体系,以使我国不同地区或者是各个行业,乃至企业的科技体系得以完善,具有可比性。

(二)科技统计指标相关定义和范围界定

科技统计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必不可少的测度工具,把有限科技资源在各类科技活动中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

科技统计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含义,从广义来讲,是用统计的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定量的测定。具体来讲,科技统计是指常规科技统计,是用一套可以有效测度国家科技系统复杂机制的指标,对一国范围内科技活动的规模、结构及功能进行连续的年度数量测定,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与评价提供准确、系统的年度科技统计数据及统计分析报告。

其中科技统计指标是科技活动数量特征的一种反映,是进行科技管理和研究的基本依据之一。科技统计指标具有可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等特点,主要有三种要素构成: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指标按其统计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按其统计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

国际上,科技指标体系大多采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的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即以“投入――活动――产出与影响”为主线的结构模式。

其中,科技投入包括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研经费和物质基础,是开展科技活动的基本条件:科技活动包括R&D活动、教育与培训、科技服务与科技交流,是科技活动的表现方式;科技产出与影响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技成果和技术贸易,反映了科技活动的成果和价值。

科技活动系统环境描述指标体系主要由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国际环境和其他环境指标组成,反映了一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发展的依存性,开放性及不平衡性。科技活动系统描述指标体系是由科技投入、科技活动、科技产出及影响、科技效益和科技进步的指标构成,反映了科技活动过程和社会经济功能。所以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也可以描述为是沿着“科技环境――投入――活动――产出和影响”这一模式展开的。这是整个科技活动指标体系中最基本的体系,本文将在这个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

二、国际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所采用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这都是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欧共体成员国40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一)OECD和UNESCO建立规范科技统计指标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科技指标,经过后续的发展和修订,到1963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意大利召开了成员国R&D统计专家会议,首个版本《研究与实验发展调查实施标准》正式发行。刚开始的科技指标主要围绕的是R&D资源投入指标的测度,但是,通过主要科技统计组织对科技指标的不断探索和努力,逐步由刚开始的局限在科技系统内的体系发展为在科技,经济,社会这一大环境中发展的体系。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系列”可以清楚了解到这一变化。

以投入为主体的指标主要反映有关R&D活动的经费和人员状况,长期以来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还不足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具有局限性的。OECD开始探索其他科技指标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技术创新统计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了R&D统计的纵向延伸。

1960年,经合组织(OECD),欧共体成员国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围绕以科技研究与发展(R&D)为中心的指标体系,即R&D投入科研活动的费用和人力资源的测量指标。虽然这些指标以标准化,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也有很多缺陷,例如:分类必须定期更新,国家体系的不同会导致部门覆盖不同,多项科技活动模糊不清难以分离,各项科技活动中的时间难以估量。

1970年,引进了出版物的指标,即对论文和文献引用的测量指标,信息主要通过非政府机构采集,是知识生产的主要产出物。但是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手册,对各个国家和语种的覆盖不全,只反映了科技影响,不能反映科技质量。

2003年3月,经合组织和国界科技指标专家组召开了关于“技术创新调查手册――奥斯陆手册的修改”和“科技人力资源指标”。会议的议题在创新费用的测度方面,建议奥斯陆手册不再考虑企业全部的创新费用,而是考虑企业创新费用占销售额的大致比例;在创新产出的测度方面,建议指标不能只局限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方面,在调查时直接询问企业有关企业的组织和战略变化带来的产出的影响。

(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统计指标

科技统计工作起源于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中国可以加以了解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统计情况,吸取有益的方法和经验,克服不足之处,本文就以美国,意大利等一些科技统计工作领先的发达国家为例,总结他们现有的主要的科技统计指标。

三、中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的科技统计工作起步晚,在20世纪70年代末此开始就科技统计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基础相对较弱,1978年组织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标志着我国的科技统计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我国的科技统计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中,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也从无到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虽然借鉴了国际科技统计经验,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统计体系还是有相当多的不完善之处。以下就以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做一阐述。

(一)我国科技指标体系的发展概况

1985年,由国家科委,国家统计局、国家教委等部门共同实施了“全国科技普查”,这次普查为科技统计工作奠定了基础。也是首次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引入我国,根据手册将科技统计指标进行指标定义和标准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统计目标,初步构建了一套科技统计指标体系。通过科技普查基本掌握了全国科技活动状况的总量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政府科研机构、普通高等学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三个独立系统的科技统计年报制度。

1991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全国科技综合年报制度,综合反映了我国科技统计的情况,并在同年第一次公布了我国研究与发展(R&D)数据。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科技统计基本的总量指标得到规范,特别是能够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国际比较,并成为我国科技管理和宏观决策的重要工具。

2006年,国家统计局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大指标,分别是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同年建立了“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指标查询系统。

2013年底,为配合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建设,计划司与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创新的基本概念与案例》,以《奥斯陆手册》为依据,对创新和创新活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详细解释,并以案例的形式对创新的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分别进行了具体说明,旨在为创新活动统计和创新监测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科技统计才有了适合我国体制和国情并且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科技指标体系。该体系在逐步修正中沿用到至今。

(二)我国目前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通过借鉴国外科技统计的指标设定,中国的科技统计努力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了科技统计,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相关的数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大体上采用了国际上“投入――活动――产出与影响”的模式,能较系统全面的描述我国科技统计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在R&D活动方面,通过简要分析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投入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这一指标在统计公报中得以体现,可以将其在国际上进行比较。同时,统计指标主要体现在R&D经费上,也以此作为国内各省市科技状况对比的依据。

总体来说,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还不够成熟,指标体系还过于繁杂,报表内容繁多,平衡关系式错综复杂,统计口径和指标界定难以把握,指标定义理解还是存在难度,例如R&D指标的界定。所以进一步完善精简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四、国内外科技统计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综合前文国际上和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目前些基本情况的阐述,笔者就具体通过以下几方面做出较为具体的国际对比。

(一)科技活动分类

国际上,根据OECD《弗拉斯卡蒂手册》的标准,科技技术活动(STA)包括研究与发展活动,教育与培训,科技服务,而我国目前的科技活动分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与实验发展成果应用和生产性活动。

我国的科技活动分类中与国际对比中多了“研究与实验发展成果应用和生产性活动”,由此造成了一些科技指标口径与国际上的标准不一致,例如:科技成果转化一直都是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一般用科技成果转化率来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而国际上没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国际上一般通过综合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绩效。

我国技术市场管理30年来一直致力于统计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技术交易方面的统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统计评价没有系统的考虑,与国外相比,一些国际通行的其他指标却没有展开调查,也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国际比较。而且我国引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引用时并没有相关说明,不能正确反映出我国科技成果的情况。

(二)R&D活动与非R&D活动的比较

由于我国科技活动分类中存在“R&D活动成果”应用这一项,对此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持中性态度,例如2000年马世晓的“关于改进我国科技统计工作的若干建议”中认为主要还是如何改进具体指标的问题。因为这一分类与国际标准的差异,使得区分实验发展与R&D成果应用成为我国划分R&D活动与非R&D活动的关键。而在国际上,区分实验发展与非实验发展才是划分两者的关键。

(三)科技活动的产出统计指标

通过查看近期我国国家科技部和部分省市科技局公布的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我国科技活动的指标在逐渐趋向成熟,但是在科技统计公报上显示指标主要集中在科技投入方面,尤其是R&D经费投入,针对描述科技产出的指标还很少,仅有论文,成果,专利和技术贸易等几个指标的统计,而国外是利用专利,出版物,劳动生产率,科技产出和技术贸易,投资效益等综合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效果。具体通过以下三方面指标反映科技产出和影响:

(1)科技知识的产出指标:专利授权量,科技文献发表数量。

(2)物质形态产出:工业企业工艺,产品创新,重大技术装备研制。

总体来说,中国的科技统计在逐渐发展中调整和精简了一些指标,但是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仍是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争取尽快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1]科技统计的概念与功能.http://.cn/

[2]孙学范.科技统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

[3]国家统计局.国家科学技术统计指标体系[Z].1991.8.

[4]邓庆平.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之国际比较研究[D].2007.11.

[5]http://.cn/nwdt/gndt/document/2006/0607141.htm.国家统计局提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4大指标.2006.6

[6]http:///cxdc/cxdcgzdt/201401/t20140124_111682.htm.创新的基本概念与案例[R]2014.1

[7]OECD.研究与实验发展调查实施标准[M].第6版,2010.1

[8]袁卫等.中国R&D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9]OECD Science,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Benchmarking Knowledge-based Economics,1999.

统计指标体系范文第7篇

关键词: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行业分类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健康产业的内涵

健康产业是涉及医药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国内外对健康产业的理解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但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的健康产业定义,都包含了两项产业活动,一项是制造经营活动,一项是健康服务活动。其中,对于广义的健康产业而言:在制造经营方面,包括这些产品的生产经营,如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等;在健康服务方面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等。[1]

从健康消费需求和服务提供模式角度出发,健康产业可分为医疗性和非医疗性健康服务两大类,并且可以形成四大基本产业群体,即: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保健促进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2]

2.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2.1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提高国民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2012年党的十报告指出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其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被列为重要建设目标。这些政策的出台为中国的健康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从国家战略来说,发展健康产业也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降低医疗成本的要求。现在各国均在抓紧制定和实施“国家健康促进”行动规划,健康管理及其相关产业成为重点关注领域与优先发展方向。

健康产业面临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目前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股市值中,健康产业相关股票的市值约占总市值的13%左右。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美国的医疗服务、医药生产、健康管理等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10%。健康产业中生物科技的重点突破,正在迅速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孕育着大规模的产业化。在我国,健康产业仅占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4万亿-5万亿元,至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的市场国民将达到10万亿元。[3]

健康状况的改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健康改善同其他有价值的生产要素一样,促进了经济增长。”防病于未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全新健康理念。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全球有70%的成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为具有改善机体亚健康功能的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商业空间。目前,人们的健康消费由单纯的治疗向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复合型模式转变,与健康有关的产品、设备、服务、等将全面进入健康消费领域。[4]

健康产业横跨国民经济中第二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涉及面广,管理部门多,给健康产业宏观管理和规范发展带来挑战。为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准确、完整、系统的信息,为国家制定政策、计划、指导健康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为企业进行经济效益比较分析、市场预测,发现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基础数据,亟需建立一套健康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

2.2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建立的原则

用一种能够获得公众认可的指标体系衡量和判断事物的价值与优点,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指标就是将抽象的、难以测量的社会概念翻译成可以考察、分析的操作性术语。对健康产业统计指标的建立,是要将统计目标中模糊的难以测量的部分进行量化、细化,把抽象的、原则性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要以科学性、可操作性、导向性、动态性为原则对指标进行构建。

3.讨论与展望

根据上述研究分析,通过现有统计系统和统计数据,辅助少量典型调查,可提炼出健康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该体系的提出可为目前健康产业相关数据的统计提供依据,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参考。

3.1 加强数据指标前瞻性研究

统计数据是政府决策部门制定宏观决策和实施科学管理的依据,健康产业指标体系建设应紧密围绕健康产业建设、运营、管理的需要,及时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信息。开展前瞻性研究,全面发挥经济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的作用,根据统计指标反映的健康产业相关行业的规模、结构和发展水平,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政策,为科学有效的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据。

3.2强化统计分析功能

挖掘统计数据的价值,使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为科学决策、科学管理服务,首要条件是提高统计分析能力。运用统计数据开展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与分析,加深对健康产业发展的认识,为决策中的难点和热点,为寻找新的增长点,加强统计分析能力的建设,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的研究,花大力气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统计分析专家队伍,积极开展超前的研究工作来支持统计分析工作,使统计工作摆脱“事后调查” 的被动局面,提高服务的时效性,适时建立健康产业统计年度报告制度。

3.3保证指标体系相对稳定性

在指标建立初期,应对指标体系内容进行不断摸索和创新,调整和淘汰统计指标体系中不合适的指标,这在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期是必要的。在指标体系基本确立后,为增加数据指标的纵向可比性,保证健康产业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连贯性和完整性,指标体系应保持相对的稳定。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是制定健康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发展和合理规划的重要依据,是加强科学宏观管理和决策的必要手段,是政府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基础,是对产业政策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和检查的有效工具,其统计指标体系建设质量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

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确定统计指标体系是推进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一步,今后,还要根据时展,技术创新情况不断的选择和重置指标,使健康产业统计指标体系覆盖面更广、内容更详实、信息更准确、敏感性更强、代表性和独立性更好,更加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朱芳华,翟俊霞等.京津地区健康产业状况及其对健康服务需求的分析[J].河北医药,2011.12,3806-3808

[2] 宫洁丽,王志红等.国内外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河北医药,2011.7,2210-2212

[3] 魏际刚.健康产业的战略意义.新经济研究[J],2012.4,77-81

统计指标体系范文第8篇

关键字: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构筑

一、当前房地产统计指标存在的问题以及体系构建基本思路

房地产统计指标存在的不足之处

现阶段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统计指标有很多,但是能够真正反映房地产行业运行状况的指标却很少。很多房地产既不能够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指导和引导,也不能够反映房地产行业的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统计工作者大多将工作重点放在了反映房地产实物形态的统计指标上,很少花精力对价值形态的统计指标进行核算和反应。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房地产统计指标持有的观念比较陈旧,他们认为只要将房地产生产过程中的统计指标反映清楚即可,对房地产在使用过程中反映物业管理、法律服务、中介服务和咨询服务的统计指标则反映的很少。另外,我国的房地产指标在内涵和计算方法上和国家通用标准存在差异,指标体系存在明显的供需关系不平衡,统计指标难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也不便于在国际上比较。在房地产业增加值的统计内容上,我国的统计内容就和国家惯例不一致。这种差异会限制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房地产统计指标构建的基本思路

首先,要构建科学的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就需要有科学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这是房地产统计指标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就我国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我国在房地产统计指标上的理论研究还是一张白纸的状态,学者们应该结合统计学、经济学、信息学、控制论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共同构筑房地产统计指标的理论基础,为房地产统计指标的建立提供科学的基础,

其次,房地产统计指标的构筑需要扩宽收集统计资料的信息渠道。房地产行业涉及的部分很多,工作内容繁杂,目前统计工作者收集统计资料的渠道还比较单一,目前房地产统计工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从深度和广度上两个层面上扩宽信息渠道,全面地反应房地产行业各方面的发展状况。但是统计工作者还要注意采取合理的方式将纷杂的统计资料和信息统一到现实单一的统计报表之中去。

最后,我们要注重运用房地产统计指标去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改变房地产统计指标目前供需不平衡的状态,使得房地产统计指标能够多层次、多角度的满足国家、政府和社会的信息使用要求。构建合理、科学的房地产指标体系内部结构的循环和联系,实现房地产指标体系内部系统的完整性和层次性。

二、构筑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反映房地产行业基本状况的统计指标

这方面的指标主要从房地产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数量,企业中职工的人数、从业人员的薪酬、职工的平均工资状况、房地产企业的注册资本和资本金规模、利润实现情况、资产规模、负债规模、房地产行业的总支出及增加值等指标来反洗房地产行业目前的行业前景、就业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房地产行业总支出反映了在某一阶段内房地产企业在从事房地产的开发、经营与经纪服务等活动的过程中顾客或者房产使用者能够取得的服务总值,该支出应该以货币形式直观的反映出来。在内容上房地产行业总支出包含了房地产开发企业销售房屋和土地取得的差价收入、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物业服务取得收入,房地产经纪行业提供经纪中介服务取得的服务收入、房地产所有者针对自有住房的虚拟租金收入、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以及房屋所有者针对盈利性房屋取得的租金收入等等。房地产行业的从业人数应该以某一阶段内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报酬的人员和在非房地产开发企业中工作,但是提供房地产开发、经营、中介、经纪服务并取得报酬和收入的劳动人数。

反映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状况的统计指标

反应该方面的指标有房屋开发的经营收入、房屋实际销售的面积和销售额、房屋的可供出租面积和出租金额、商品房可供销售面积以及非商品房的可供使用面积、全社会空置房屋面积、房屋预售合同中销售的面积和金额、房地产的开发成本、房地产的销售费用、商品房和非商品房本期的投资金额以及完工情况。

房地产的开发经营收入是指在报告期内房地产开发企业、非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房产所有者从事房屋的销售、租赁取得的收入,包括经营收入和提供其他方面服务取得的收入。非商品房的使用面积实在报告期期末已经竣工完成的,可供企事业单位以及房屋所有者住宅、办公以及商业用的非商品房。全社会的空置房屋面积是指在报告期期间房地产开发企业、非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及房产所有者本可以销售或者出租但是却将之闲置的房屋的总面积。非商品房的交付面积是指在报告期的期末竣工完成并交付使用的非商品房的总面积。

反映房地产经纪和中介服务的指标

反映该方面状况的指标有房地产管理和提供经纪及中介服务取得收入,为提供服务而消耗的成本以及其他反映服务成果的指标。这方面的指标可以反映和衡量房地产在使用过程中给房屋使用者带来的使用效益,能够衡量一段时期内房地产住宅的开发管理、房地产交易委托状况、抵押和质押情况、信息咨询的重点和结果等等。提供服务取得经营收入在内容上包括物业管理收入、小区治安绿化收入、房屋维修收入、车辆保管收入、供暖收入、信息咨询服务收入、股价服务收入、抵押管理收入以及城市维护费收入、产业档案管理收入等等。另外我们可以用小区的绿化覆盖率、小区发生的偷盗、抢劫等案件数、提供信息咨询和股价服务的次数、业主居住的满意度调查来辅助前述统计指标共同反映提供房地产经纪和中介服务的状况。

总而言之,房地产行业的工作者和统计工作者应该改变房地产开发和服务的工作思路,扩宽统计资料的来源和渠道,从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经济和中介服务、经济预警机制的建立等多方面统计指标去考察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状况,为国家和政府提供准确的房地产行业的基本信息。

参考文献:

[1]秦海霞.我国房地产住宅市场统计指标分析[J].商业文化,2009.

[2]胡学锋.论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

[3]贺亮.中国房地产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

统计指标体系范文第9篇

本研究所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主要基于3个理论,分别是“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矿政审批实务和流程。“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管理理论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的基础。

1.1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就矿产资源而言,“资源”强调的是自然属性,是矿产资源储量,是实物量;“资产”强调的是经济属性,是矿产资源的价值,是实物量的货币化,例如矿业权;“资本”是流动的资产,其实质是矿业权的资本化,具体形式有出让、转让、抵押、信托或股份合作等,如矿业权出让、转让的合同价款。在现实中,资源、资产、资本三者是递进关系,有转化的条件。资源价值核算和产权明晰是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矿产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也迫切需要从矿产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的角度作出回答,从单一的矿产资源一级出让市场向一、二级市场并重转变,提出全面反映资源三位一体属性的指标体系,为矿场资源市场监测预警经济运行提供数据基础,为矿产资源管理和矿业景气监测提供支撑和服务。

1.2矿政审批实务和流程在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对矿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是矿产资源管理围绕“找出、管住、用好”的要求,形成综合全面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找出、管住、用好”分别对应了“状态、响应和压力”。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作为反应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的工具,不仅要反应矿产资源的各个环节的情况,还要对矿政审批管理成效有反馈作用,服务于支撑决策。矿产资源从基础地质到找矿勘探,再到开采以及矿山环境都有很强的系统性。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矿产资源统计涉及“矿产地质勘探、矿产储量、矿业权审批、矿产开采、矿产执法”五个方面,具有综合性、连续性的特点。此外,还有矿山环境和生态补偿这个的环节。总结起来,矿产资源统计包含的环节主要是六个:探、储、批、采(用)、查、补。

1.3“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与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来建立。“压力”是指对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人类活动、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中的一些因素,主要是指消耗资源和产生污染。“状态”反映资源环境各系统的状态,它既反映经济的状态又反映资源环境的状态,表示发生了什么,因而是问题的核心;“响应”过程表明人类改善资源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有效对策。“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并运用于环境政策和报告的概念框架。PSR概念模型按照“原因-效应-反应”的思路,阐释人类活动给自然界施加压力,改变了环境和资源的状态,进而通过决策、行为等发生响应,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压力”是指对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人类活动、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中的一些因素,主要是指消耗资源和产生污染。“状态”反映资源环境各系统的状态,它既反映经济的状态又反映资源环境的状态,表示发生了什么,因而是问题的核心;“响应”过程表明人类改善资源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有效对策,因此具有“正效应”,即减少对资源的耗竭和对环境的污染,对环境实施投资(图1.PSR模型可以用于选择资源环境相关的指标,用于组建指标体系,确保不遗漏任何重要指标,以便帮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经济、环境和其他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源环境压力指标主要与生产消费相关,用于描述那些对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资源环境状态指标反映资源环境的现存总量以及在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资源保护(反应)指标主要是针对环境状况由个人、社会团体和政府当局所采取的进一步行动,例如环境支出、环境相关的税收和补贴等。

1.4三个理论的应用“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理论的前提是矿产资源为国有,单位、个人依法有偿使用。矿产资源管理主要围绕探矿权和采矿权来实现,是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具体体现,因此矿业权的相关统计是矿产资源统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矿产管理部门的行政审批实务与流程,建立了统计指标体系的层级。矿产主管部门内部职能分工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确定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这就决定了该统计指标体系在应用上是为矿产资源管理而服务。图2描述了矿产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中的对应情况,地质勘查、开发利用两个类别描述了“压力”,矿产储量反应了“状态”,行政管理和地质环境则体现了“响应”。以这3个部分构成的模型,可以作为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框架。

2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旨在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反映和描述矿产资源现状、管理、利用等情况,为矿政管理、矿业规划、矿产资源利用和矿产资源监督等提供决策服务,评价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贡献和环境影响程度,监测、分析宏观调控战略目标执行效果,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等等。指标体系所涵盖的统计范围主要有:①矿产资源地质勘查新发现、新查明情况;②矿产资源现有储量情况,即矿产资源的“家底”;③矿业权审批和发放情况;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⑤矿产资源违法查处情况;⑥矿山环境和地质环境监测。

3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选取

3.1指标体系的内容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二是矿产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会恶化当地的环境,还应包括矿山地质恢复治理方面的指标。因此,根据管理体系和目标,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矿产资源开采审批和利用、矿山环境管理三大子体系。

3.2指标体系的层级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分三级。如表1,第一层级为统计内容的大类,根据实际管理部门职能分工,分为3类,分别是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矿山和地质环境。第二层级为各项统计内容,例如地质勘查投入情况、矿产开采、矿产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灾情等。第三层级即为各项内容里的一级指标。在实际矿政管理中,统计指标与管理职能分工紧密结合,矿政管理分为6类,分别是地质勘查、矿产储量、矿业权审批、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监管和执法、矿山和地质环境。

3.3指标的选取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依照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即功能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根据矿产资源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分类和选取统计指标(表1)。先将指标按照资源现状、资源利用、资源管理、资源市场、资源监管和保护等类别,再根据实际业务管理分类将各类别指标细分。表1中列出了实际管理工作中矿产资源专业统计中各大类的统计内容和详情。

4统计指标体系的应用

本文根据矿政审批管理的实务工作流程和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通过梳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全部来自在国家统计局审批和备案的《国土资源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数据通过矿产资源管理部门通过权威途径面向社会公开。总的来看,所选的指标覆盖了矿产资源的管理、利用和监管等主要环节,基本能反应矿业领域的大多数方面情况。1)资源现状和保障:即矿政管理中的“探”和“储”,反映我国矿产资源拥有水平和对经济建设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矿种已有储量情况、新发现矿产地及新查明资源量、地质勘查投入,以及地质勘查完成情况等。2)资源利用:即矿政管理中的“采”,反映所有矿种的开采利用情况,主要包括矿山数量、矿产开采从业人员、矿石产量、开发利用工业总产值、利税等生产和经济指标。3)资源管理:即矿政管理中的“批”,反映我国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管理情况,主要包括许可证发证情况、许可证登记面积、许可证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生产能力等指标。4)资源市场(用):反映我国矿业权一级和二级市场情况,主要包括一级市场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个数、价款和二级市场探矿权、采矿权转让个数、价款等指标。还有反映矿产品市场行情的价格。5)资源监管:即矿政管理中的“查”,反映矿产违法案件查处和处罚情况,包括立案数量和结案数量、查处情况和矿产资源行政复议情况。6)资源和环境保护:即矿政管理中的“补”,反映我国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矿山环境受矿业开发的影响程度、治理的投入力度和治理效果,以及地下水监测、地质公园建设等情况。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地灾的防治、矿产资源开发损坏的土地、以及对损坏土地的恢复和治理、地下水监测和地质公园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5一些结论和建议

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首先基于层次和序列较为清晰的框架,选取指标时主要考虑了矿业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以及矿产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需要的统计功能。尽管如此,该指标体系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需要改进。1)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有欠缺,顶层设计还有待深入。受矿产主管部门职能分工,以及矿种分类管理等制度的影响,统计业务存在条块分割现象。有的指标重复统计造成数出多口,有的统计指标统计口径不一致,都不利于数据统筹统计和分析。2)现有统计指标体系评价和监督功能还不够完善,对规划调控的支撑作用较弱。多数指标的统计周期为年度,地质勘查投入、矿石产量(全部矿产)、工业总产值等指标时滞较大,不能及时体现矿业经济景气形势,也不能明确反馈管理成效。有的指标不能标准化或者纵向比较,如地质找矿成果,新发现矿产地和新查明资源量等指标,涉及矿种多,统计口径复杂,无法直接有效地体现工作成果。3)缺少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监测及补偿的指标。统计内容偏重于资源开发和资源管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建设方面的指标不全。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缺乏废石的采掘量、尾矿的蓄积量、废水产生量、处理量及排放量、以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利用等方面指标。建议如下:一是加强统计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超越部门管理职能,推进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消除指标体系的条块分割和重复统计,以保证统计数据口径一致;二是增强信息服务和评价功能,细化指标,利用信息化手段缩短重要指标的统计周期;三是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加矿产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生态补偿和综合利用统计等指标,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统计信息。

统计指标体系范文第10篇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物流已从最初的简单运输式的原始物流逐步发展成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几乎涵盖了各产业的所有领域和部门,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和带动效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和主要载体,国家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国现代物流业的规模、结构,监测分析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运行状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发改运行[2006]625号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组织实施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和报表制度的通知”。正式启动了我国定期的社会物流统计调查与核算工作。经国家统计局批准,自2006年起将社会物流统计核算试行制度转为正式制度,定期开展社会物流统计核算工作。

中国是农业大国,且处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阶段,因此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物流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供应非常分散,与农业生产物流相比,农业销售物流,即农产品物流显得更为重要。然而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物流尚缺乏一个科学而客观的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的社会物流统计也只是简单的涉及到了农产品物流总额和农产品物流费用总额两个社会性指标,导致很多地区、部门在推进农产品物流时比较盲目,实际效果不显著。国家应该在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初期就制定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以便于更好地把握中国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推动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2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根据我国现阶段农产品物流发展水平,本文提出以下设计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农产品物流指标体系应是一个涵盖多因素、多目标的复杂系统,其指标的设计应力求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同层面、不同层次反映农产品物流的综合情况,以保证全面性和可靠性。

2.2针对性原则

由于农产品的种类繁多,体积大、价值小、易腐烂以及生产的季节性和区域性,使农产品物流具有广泛性、专业性、复杂性、严格性,以及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特定性等特点。因此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的设计应有针对性地结合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及发展的现状。

2.3科学性原则

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的选取应该有一个科学的理论依据,能真实地反映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运行规律,为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2.4可比性原则

统计指标的设计要有利于地区内的纵向比较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以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因此统计指标的设计应具有可比性,保持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统计方法的一贯性。

2.5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原则要求农产品统计指标体系层次清晰、指标精炼、资料易得、方法直观和计算简便等特点,使之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

3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鉴于对农产品物流范畴的把握,遵循以上统计指标设计原则,本文从宏观的社会农产品物流总量和微观的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两个角度提出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3.1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

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从宏观上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和规模。现行的物流社会统计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总额、农产品物流总费用和农产品物流业务总收入等指标。笔者认为这还远远不够反映农产品物流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不足以分析农产品物流的瓶颈所在,农产品物流总量统计指标体系还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农产品物流增加值

农产品物流应重视加工增值物流,农产品的物流增值服务主要有农产品分类与分类包装、农产品适度加工后小包装、农产品配送、特种农产品运输、特种农产品仓储与管理等增值服务。农产品物流增加值可从各项增值服务提供的增值效益来计算。

3.1.2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统计除了利用统计部门现有的物流设施统计,如公路里程、铁路货车拥有量等,还应包括与农产品物流密切相关的农村交通设施统计,此外,农产品信息平台的构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3.1.3农产品物流节点

农产品物流节点布局是否合理、数量和规模是否适度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物流成本、效率。因此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还应包括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布局、数量和规模。

摘要:2006年我国启动了定期的社会物流统计调查与核算工作。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物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我国农产品物流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没有一个科学客观的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文章从我国农业、农产品物流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设计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的原则,并据此从农产品物流总量和农产品物流服务质量两个方面构建农产品物流统计指标体系。

上一篇:应用统计学专业范文 下一篇:财务统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