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20 13:22:50

统计学基础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统计学 学科特点 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C-0152-03

统计学是研究统计数据的艺术和科学,凡需要用数字来分析的地方,就有统计存在。统计学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以社会经济统计为内容开设统计学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但一直以来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有很多方面,随之而来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学者们大多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尝试和探讨,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将选取另外一个切入点作进一步探讨,即从统计学学科特点入手,着眼于分析高职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一、统计学学科特点

“统计”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可以拆分为“统”与“计”,“统”指的是把社会经济中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归集到一起,为“计”提供前提和依据;“计”指的是对总体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找出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规律。由此可以看出统计学的学科特点比较明显,即:数量性、总体性、具体性和实用性。

二、学生学习瓶颈分析

(一)从数量性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方面,因此,数量性就成为社会经济统计的首要特点。数量性特点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数量特征,即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大小、水平等;数量关系,即社会经济现象的内部结构、比例关系、相关关系等;数量界限,即引起社会经济现象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完成计划与未完成计划有质的差别,计划完成程度100%就是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可见,对数量性认识的关键就是需要学生理解数量的特征和涵义,即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并运用数学方法,通过数学公式计算并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数量的界限问题。

学习瓶颈一:对统计指标认识不清,缺乏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基本范畴,是统计的语言。不管是统计初学者还是统计学家,都应该非常重视统计指标的理解和应用。然而统计指标从概念上来看似乎非常简单,即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例如,“2014年我国的GDP为63.64万亿元,同比增长7.4%”,这里有两个指标,前者是总量指标,后者是相对指标。对于初学者的高职学生来说,往往只是简单的认为这只是两个数字,前者是个很大的数字,后者说明“多了些”。具体指标含义是什么?说明什么社会经济现象?怎么统计得到的?有何意义?学生对这一系列说明统计指标的涵义、特征及意义的问题,缺乏认知和理解,也就不会去思考和计算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数量界限了,更谈不上对指标的应用以及拓展了。

学习瓶颈二:对数学公式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只为考试记忆,不去理解其涵义。统计学研究的是数据,需要用到很多数学公式,而在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中,需要运用的公式是比较基础、相对简单的,比如,相对指标的计算、平均指标的计算、动态水平指标的计算等,计算公式通常只涉及基本的四则运算。但高职学生往往觉得这些公式抽象而复杂,不容易理解;通常只是简单的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其结果或者是记漏了公式中个别重要符号或数字,导致计算错误;或者完整把公式记住了,但不懂怎么把数据代入公式,究其原因是对公式的涵义不理解。因此,高职学生对于数学公式在计算上应该有足够信心,摒弃对数学公式这种天生的恐惧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公式涵义的理解上,以及拓展到现实案例的应用上,即做到从理解中应用公式,从应用中认识公式。

(二)从总体性分析

统计的研究对象不是个体现象的数量方面,而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首先需要明确界定统计总体,即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是由客观存在的、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许多个别事物所构成的整体,简称总体。构成总体的每个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例如,研究某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状况,该地区所有的物流企业构成的整体就是总体,而每一个物流企业就是总体单位。总体具有三个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和变异性。从概念上来讲,总体和总体的数量特征是两个不同概念。

学习瓶颈三:容易混淆总体与总体的数量特征,造成对基本概念“总体”的理解混乱。统计总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研究事物的整体,即具体事物的集合;而总体的数量特征指的是这些事物的数量方面,即数据的集合;显而易见,统计研究的对象不是事物的集合,而是数据的集合。所以,总体从概念上可以理解为具体事物的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一组观测数据,而不是一群人或一些物品的集合。例如,研究某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从概念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集合,而在统计上总体是该企业所有员工工资收入的数据集合。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对于有经验的统计人员来说没有区分的必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却很容易造成对总体概念理解的混乱。

(三)从具体性分析

统计学研究的是具体社会现象的数量方面,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量研究,统计学所研究的数量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事物的数量表现。例如“数据显示,2015年1-3月我国累计进口汽车25.8万辆,同比负增长17.1%”,就是很具体的。如若没有了具体性,那就只剩下数字了,失去了统计指标的意义。

学习瓶颈四:对统计信息职能重视不够,容易忽略数量的具体性。统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统计信息,指的是统计具有信息服务的功能,也就是通过系统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资料,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以数量描述为基本特征的统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忽略数量的具体性,信息将毫无意义。高职学生面对一个数据往往容易只关注数量本身,而忽略了这个数据所处的具体时间、地点、条件,这对于一个现实数据来说是不充分的,而从中获取的信息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错误的。

(四)从实用性分析

统计学的发展历史悠久,其含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通常所说的社会统计学是介绍有关社会现象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和推论的统计方法,是人们认识经济社会有力的工具。其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是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而发展起来的,为多个学科提供了一种通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比如,自然学科领域的农业、医学、地理、工程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精算、金融、管理、社会学等。统计学的多学科性及其通用性就需要初学者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常识,为更好的理解和应用统计知识做好准备。

学习瓶颈五:缺乏社会经济常识,宏观理解能力不足。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学生从高中刚进入大学,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还相对欠缺。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对比,在同一个学期给大一新生和大二学生分别讲授统计学原理这门课程,发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有较大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大一新生相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对社会经济常识的积累和理解有明显欠缺,具体体现在:一是大一新生的社会经济常识严重匮乏,比如一个班55人,听说过GDP的人数不多,听说过CPI的几乎没有;二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不是很感兴趣,有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意思;三是大一新生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观察和理解不足。

三、教学对策

(一)强化统计指标的理解与应用是认识数量性特点的最主要内容

统计指标是统计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统计知识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描述统计通过统计指标来描述总体的数量特征;推断统计需要用样本指标来推断总体指标。两者都会涉及到统计指标概念、类别、性质的理解和应用。然而,传统的高职教学对于统计指标侧重于理论概念和类别的讲解,通常是按照统计指标内容体系(见图1)逐一讲解、举例、分析、计算。试想,学生面对这么多指标概念和分类,忙于死记硬背之外,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理解体会了,更不会把指标应用到实际当中。

因此,对统计指标的课堂讲解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综合指标和动态数列指标两大类,选取合适的热点论题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统计指标的同时,提高统计学学习的兴趣。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首先课堂围绕合适的热点论题展开,比如学校评价问题、房价问题、经济发展总量和速度问题等。其次,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指标设计,与其他小组相互分享思路和结果。第三,教师参与讨论,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指标。最后,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归纳总结统计指标,并就其概念、分类、作用及拓展进行分析。

(二)弱化数学公式讲解,注入统计思想分析

统计思想指的是关于“为何统计、统计什么、如何统计”的认识、理解或观念,也是人们关于统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统计学中的数学公式,不同于数学上纯粹的、抽象的数学公式,它其中往往蕴含着具体现实问题的基本统计思想。例如,组中值的基本计算公式为“上限加下限除以二”,其统计思想是:组中值是上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以代表各组标志值的一般水平;组中值并不是各组标志值的平均数,各组标志数的平均数在统计分组后很难计算出来,就常以组中值近似代替;使用组中值代表一组数据时有一个必要的假定条件,即各组数据在本组内呈现均匀分布或在组中值两侧呈对称分布。如果实际数据的分布不符合这一假定,用组中值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就会有一定的误差。认识了组中值的基本统计思想,组中值的计算公式就好理解了,进而,开口组组中值公式中“通过相邻组组距作为该组组距来计算”也就不难掌握了。

(三)强调教学案例的实际化、专业化,有助于总体性与具体性特点的理解

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关系到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合适的案例能让学生豁然开朗,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一个失败的案例反而会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更加困惑。目前,高职案例教学有两个较明显趋势:一是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案例越来越通俗易懂。比如,班级人数统计案例、班级成绩统计案例、学生消费统计案例等;二是考虑到学生的计算能力,案例中的数据越来越简单、好算。诚然,这两个趋势的出发点都是为学生考虑,但这样的教学案例未免有些枯燥、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对总体性和具体性的理解,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统计学教学案例的运用,应该把统计概念同经济实际联系起来,站在企业角度分析经济关系和经济问题;应通过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实践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准确地运用统计知识去认识经济现象总体。

(四)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常识的课后阅读与思考,有助于实用性特点体会

社会经济常识是理解统计基础知识必备的前提,也是知识延伸、创新能力提高应具备的基础。比如涉及到经济热点的一些常见名词和概念:GDP、CPI、财政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社会经济常识的获取是要靠日常生活中的多留意、多阅读、多思考的,这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效果明显。有了社会经济常识的准备,学生才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可以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数据资料,能写统计分析报告, 具备较强的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特别是具备应用统计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经济或管理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

传统的统计教学课堂通常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的学习主要靠的是外界的强加性输入,已有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学习方式下获取的知识,其输出效果是不佳的。如何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主动吸收和主动建构者,成为统计课堂教学的改革方向之一。统计调查实践将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学科特点体系,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拟定一些真实的、有现实意义的调查任务,让学生分组完成。每个小组需要完成的任务有:选定调查主题或自拟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并可行的主题;拟定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PPT演示、分享。这些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完成,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首先,通过统计调查实践,学生能更有效的理解和拓展抽象的统计概念与指标。其次,学生能较系统的运用所学统计基础知识完成统计调查实践。第三,学生通过努力完成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系统工程”,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以及职场能力的提升。第四,学生构建了团队意识,强化了沟通交流能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渐提高目标的要求下,高职的入学门槛整体在降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薄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强日益凸显。为适应新的形势,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高职教师必须从不同角度,不断改革和提升教育教学方法。统计学原理课程是高职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是学生感觉到最难学的课程之一。本文通过对统计学学科特点的剖析,归纳总结了学生学习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在课程教学改革上,为统计学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角度,也对别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力.《统计学》内容体系的构建[J].统计教育,2005(12)

[2]李明,李钊.新编统计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贾俊平,何晓群,金勇进.统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4]邹宁.应用统计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周德民.社会统计学导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9

[6]李金昌.统计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7]朱艳.高职统计学案例教学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0)

【作者简介】李 钊(1979-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统计学,数量经济学。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2篇

1)办学地位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处于中职与普通高校的夹缝中,地位具有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模式等等既是中职的延续又存在对普通高校的借鉴。很多人都难以区分高职与中职的区别,而且认为读高职不如直接就上中职,所以地位比较尴尬。而很多高职为了与中职区分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和培养方法,却又无法达到一样的效果。所以,高职院校的地位特殊,生存环境、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存在一定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独特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敢于创新才能在夹缝中生存。2)教育目标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教育目标有所区别。虽然两者都属于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着重点不一样。普通高校着重于学生全面的基础素养,更加强调全面性,而高职院校不仅要注意提高学生素质,更重要的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统计学基础》这门课普通高校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的统计知识、统计理论的掌握,而高职院校应当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于统计学的运用和实际操作。3)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基础和学习态度不同。普通高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高于高职院校,另外学生不仅来源于统考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自主招生考试或中职。而且目前高职院校中民办的院校教多,其中不乏有些学校为了招生而放宽招生条件,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质量进一步下滑。学生对于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态度也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差异。而《统计学基础》这门课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文字理解能力,也需要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高职学生特别是在文科生和女生居多的经管与会计统计核算类专业来说,对数学方面比较抵触,而本课程的数学公式、数学符号比较多,数据也比较繁复更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很难对本课程产生学习兴趣。

二、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有不少高职院校都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关于《统计学基础》的也有少量研究,但是高职院校的《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1)课程重理论轻实用,教学手段落后。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课程大多参照普通高校进行设计和教学,没有突出高职院校中应该注重的实用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抵触大量数学运算的特点,应该侧重让他们用软件解决。实际的统计工作存在大量数据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几乎都是借助软件进行运算。所以教学方式应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否则学生学到的方法只是理论上的,难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无法进行实际统计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统计课程一般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教授数理统计绰绰有余,但对实际的经济问题分析比较粗浅。2)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整个统计工作的系统性。整个课程的系统性较强,内容之间联系紧密。要想掌握实用的统计学就必须了解整个统计工作的系统过程。如统计工作中第一步是统计设计,而设计的内容又涉及到后面几步的相关工作,设计调查的对象、范围、组织方式及统计整理分析的方法等,紧接着是统计调查也就是统计资料的搜集,然后是对资料的简单整理,最后就是对资料的深入分析得到以及验证结果和计算误差范围。然而,学生往往学了后面丢了前面,无法系统掌握整个统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因而很难实际应用。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目前,高职院校对课程的考核制定依旧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这种评价体系存在着不能对学习过程及实际运用能力做出评价的缺点。事实上,不仅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调控受到课程考核方法的直接影响,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也与课程考核方法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结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相应地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

三、改革思路

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尤其是适合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独特发展思路。1)教学方式改革。采用“项目引导、工作任务驱动、案例结合、技能训练”组织教学内容,理论教学部分可以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统计分析四个项目内容,将典型的统计工作实例导入到每个项目内容中,并贯穿于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大致分为:a.教师提出各项目、模块及单元工作任务;b.师生共同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寻找任务实现的途径;c.教师将任务实现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d.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训练技能,将工作任务完成;e.教师最后做出点评,指明学生今后努力方向。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它将学习过程转变成了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方式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上机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统计工作离不开对大量统计数据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必须以统计学理论作为基础,以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ECL、SPSS、SAS)等作为实现手段,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实际操作步骤,从而完成统计分析和统计计算。除了达到本课程对软件的基本要求以外,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己摸索拓展了解一些软件其他方面的功能。如此一来,教和学都不至于太枯燥,摈弃了传统的“老师只是天天讲,学生只是天天听”的教学定势,才是真正的“教+学+做”一体化。2)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案例教学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扮演的角色更为积极主动。对某一专题开展学习采取的是归纳的角度而不是演绎的角度,通过事先安排好一系列的精巧设计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度投入到讨论之中,进而达到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剖析,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对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带来帮助。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思考讨论及争论,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强师生互动,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最终才会达到共识、共享、共进。3)考核方式的改革。根据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将传统闭卷考试这种单一考试形式改为期末考试、上机实验、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结合、全方位的考核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可以考察学生掌握的统计原理和基本知识。而上机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的调查报告则可以对学生应用统计学理论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能力进行考察。安排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真正理解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项目教学;统计学基础;研究

项目教学法就是指师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参加“项目”的形式来完成具体的任务,通过教师指导和引领开展教学内容,最终以完成的情况来评价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其显著特色就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统计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课程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点,需要学生具备很高的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统计方法和工具来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分析等,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很现实的应用性。项目教学运用到统计学基础课程中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很好的效果,是值得研究使用的好的教学模式。

1 统计学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现实意义

1.1 岗位需求的现实需要

统计学是一门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科学,具有很强的工具性质,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面向的是一线工作岗位,对现实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很迫切的要求,要求学生上手快、能力强,能够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而在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理论知识上反而不会过多强调,基于这样的岗位需求,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是最主要的内容,项目教学法解决的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学生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用学生自主完成具体任务的形式来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职业素质,也符合社会岗位现实的需要。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探索高效优质的教学模式,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而同时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连贯,忽略了能力的锻炼提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项目教学法讲究项目实战,需要学生运用统计工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对个人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也较好地达到了改变传统课堂模式、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3 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

中职学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能力培养是教学的核心,也是职业学校学生和普通高校学生重要的区别。个人实际技能既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现,也是走向社会表现自身竞争实力的重要砝码。在统计学基础这门工具方法论的课程中掌握一定的知识从而能够娴熟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学生成才的必然选择。

2 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学课程中的实施

2.1 小组的组建

项目教学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协同,不提倡个人的单打独斗,因此确定小组、分好小组是开展活动的重要环节。在统计学课程中,成立以4-6人为一组的若干个小组较为适宜,尤其要注意把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类型的学生混合编组,并推选出负责任的小组组长。

2.2 项目目标任务的确定

统计学基础课程在项目教学法的指导下,应该创新思维,打破固有知识的结构,按照问题导向来安排组织任务,每个项目都要以真实的现实问题为载体,以解决问题为项目的最终目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等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的活动都应该是学生自主,教师引导,切忌越殂代疱。

2.3 资料分析和报告编写

实践调查必然产生大量的资料,科学合理的整理、去伪存真的取舍非常关键,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这些数据资料是教师的重要职责,这个过程教师的指导非常必要。最后就是以调查小组为单位,把分析整理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为调查报告。

2.4 结果评定和考核

能力培养是项目教学的重点,在学业的考核和评定上就要格外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有过程性评价,也要有综合性评价。既要分析总结小组的整体情况,也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表现,也要有小组体现的职业素质表现。个人学业考核的重点要综合考虑:自主学习的能力、小组协作中的表现以及任务完成情况等。

3 项目教学运用中的注意事项

3.1 正确认识个人自主探究和小组分工协作

在统计学课程中,各种知识材料、情境任务都是为了学生探究学习、解决问题服务,教师只是辅助者,参与而不能替代,更不能包办,要注意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小组分工协作的方式有利于在小组成员的交流碰撞中激起学习热情,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和团队精神的形成,个人的自主探究和小组的分工协作是互相促进提高的。

3.2 充分营造学习情境和整合资源

项目教学应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学习知识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要引导或者创设锻炼学生、机会充分的学习环境,要综合运用视频、音频、图像展示等现代化手段,整合使用各种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图书期刊、行业资讯等各种有关的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掌握学习的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能够形成自我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角色分工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4篇

摘 要 统计学基础是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文讨论了统计学基础在我国高职院校开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作用,以案例教学法为例,研究了高职院校中统计学基础教学的应用实施建议。

关键词 统计学基础 高职院校 案例教学法

一、引言

我国高等职业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高技能性、应用性的专业人才。统计学基础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客观现象所带了丝事实反映的方法论科学,它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等特点。这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在我国的高职院校财会、贸易、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也是当代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知识。近年来,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都对本院校的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以期望发挥统计学基础课程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对于这门课程的教学仍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框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对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实际应用进行探究,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可以进一步的深化课程的理论性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的实践应用性。

二、统计学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及对学生的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估研究来看,传统的统计学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应用研究

就目前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教师对于统计学基础这门课堂的教学过分的倚重理论性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对这门课程的应用性问题探索。相对而言,高职学生学习的知识专业性更强,更倾向于实用化和实践性。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需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能以此为工具,在采集到相关的数据后,能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反映事实的重要信息,通过这些信息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等。这也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忽略与相关学科联系,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力度小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基础课,它与概率等、线性代数等学科联系非常的紧密。但是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大多注重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略了统计基础与相关学科的内在联系,从而造成在教学内容上与其他课程多有交叉重复现象。

(三)课程设计缺乏创新性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大多以全课堂教学为主。统计学基础这样的专业课也是进行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显示不符合当前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课程本身而言,没有起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教学案例具有以下特征:①案例要具有很强的故事性;②案例要含有教育两难问题;③案例要蕴涵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④案例要具有新颖性、讲究时效性;⑤案例的背景要清晰。

案例教学并不单纯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实际上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为前提条件的。案例教学也并不单纯是一种教授法,它实际上也是以学生行为的转变为前提条件的。如果学生仍然热衷于自己先前的角色,把自己置身于教学过程之外,只是作为一个旁观者,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案例教学甚至不能简单地定位在方法上,它所设计的层面是多样、复杂的,如果教育观念还是固守于传统既定知识,培养一统人才上,案例教学的运用也就显得多余了。

四、案例教学法在统计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注重案例开发的过程和方法。目前学校开发案例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种是全面系统的开发,即由学校行政做出总体部署,各学科的教师有计划地开发案例。另一种是零零星星的开发,即个别教师所进行的案例开发。如果学校的领导力量强,多数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比较高,可进行全面系统的案例开发。

以统计学基础的综合式案例的研制为例,一般须经历四个阶段:一是统计学基础教学案例策划阶段。主要任务是运用统计学基础有关的教学理念,正确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是深入钻研教材内容,深入了解所授班级学生的情况。其次是提出这次执教的教学目标。第三,确定教学思路。第四,设计教学工具。二是案例展开阶段。中心任务是放手发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来完成学习任务。要切实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灵活运用事先设计的教学方案;鼓励和引导全班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去收集素质,采取基础数据。这项工作可以成立调查小组的形式进行开展,正确发挥任课教师的指导作用。三是案例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评析学生的对于统计学基础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提炼教学经验与教训。要求任课教师把自己的认识水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四是案例的撰写、制作阶段。撰写案例应一采取到的大量数据作为事实依据,经过起草、反复修改和定稿,案例便以作品即科研成果的形式正式诞生了。通过这种方式的教学,不仅提高了课程学习效果,还激发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发展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马昊光.《统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改革初探.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7.9(2).

[2]高林,鲍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张玉臣.职教教学改革的技术探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01).

[4]宋文光.高职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教育与职业.2007(17).

[5]贺胜军.高职院非统计专业统计学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5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统计学基础;教学改革;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31-03

统计学基础课程是高职管理类专业的职业核心基础课程。在传统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处于权威或中心地位灌输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接受知识。由于统计公式繁杂、术语抽象、数据枯燥,经常使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摸不清头绪,所以学习起来毫无兴趣,很难达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行动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统计学基础课程在这方面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改革方向就是确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实施教学改革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从职业能力所涉及的内容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部分。统计工作是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因此,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总结为以下方面。专业能力目标:会设计统计调查方案;能利用各种调查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开展调查,搜集所需数据资料;学会进行恰当的统计分组整理资料;能够运用数据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开展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创新逻辑思维能力;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通过各种学习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能不断积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学习意识及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二、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改革

1.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学习情境设计。行动导向教育中的学习情境是在典型工作任务基础上,由教师设计用于学习的“情形”和“环境”,是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化”处理的结果。行动导向教学的情境设计应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评价标准,学生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要求参与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能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因此,课程教师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调研,并在充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设计了统计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

2.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为了改变学生单个、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在行动导向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组建4~6人学习小组,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融“教、学、做”为一体,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①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例如,针对“统计工作”这一项目,要求学生了解并把握整个项目从设计、调查、整理、分析的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在统计教学中,按四个步骤实施教学,第一,资讯:教师下发项目任务书,讲解调查程序、方法及调查方案、资料整理分析及调查报告内容及技巧。学生收集相关信息资料。第二,计划、决策:项目团队进行人员分配,讨论调查事宜,策划工作思路、步骤,制定工作计划。第三,实施:团队分组讨论,设计调查问卷或访谈提纲,撰写调查方案,执行调查,整理、分析各项工作,撰写调查报告。第四,检查、评价:每个团队选1~2名代表汇报团队项目的调查策划、调查实施和调研结果及感受。回答同学与教师的提问。在开展项目教学法时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②思维导图教学法。思维导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思维导图是一种开发人的思维潜力、提高思维能力的简单高效的工具。例如在设计调查方案的任务中,首先下发卡片、彩笔等材料给各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来讨论“一个完整的调查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这个中心议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完整调查方案”的思维导图。然后各组上台展示并解释思维结果。最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共同参与进行卡片归类,整理成一个完整调查方案的思维导图。③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例如,为配合静态及动态指标计算分析项目任务,设计了“从统计角度分析金融危机情况下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这一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探讨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组织及安排如下:①课前准备。课前的准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师选择好案例后,准备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提前给学生分发案例资料,并把讨论的问题、基本要求告诉学生。二是学生,学生根据老师预先布置的案例,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出小组主要观点,初步形成关于案例中的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②课堂讨论。课堂的分析和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可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各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案例的分析和处理意见。发言完毕之后小组成员要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并做出解释,期间可进行必要的辩论。小组集中讨论的这一过程为学生发挥的过程,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并控制学生的发言时间。第二,然后由教师总结并提出几个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组织各个小组对这些问题和处理方式进行重点讨论。这样做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③点评与总结。学生发言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表示对学生劳动的尊重,重视其见解和观点。在学生发言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点评,同时归纳学生发言的主要观点,以利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挑起争论的“事端”,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案例讨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或者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评议,让学生尝试总结辩论,进而明确方案是否可行,哪些方案具有独到之处,是否还存在需要改进的环节等。④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评价的方法。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时,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创造新思想的过程中。学生不需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不必要立刻对某一个同学的观点加以评价、讨论或提出批评,所以意见均放在最后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头脑风暴法教学应在一个开放、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时间较短,所以可以在学习情境中的很多地方使用。头脑风暴法的实施步骤如表2所示。⑤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从浅显的实例入手,带动理论的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一个“任务”完成了,学生就会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抽样推断的学习单元中,给各组布置如下任务:以上课班级全体学生作为总体,抽取样本单位;调查月生活费、月伙食费支出标准;资料整理;计算以下指标:平均月生活费■、标准差σ;平均月伙食费支出■、标准差σ;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上的同学所占的比重p;月伙食费支出在300元以下的同学所占的比重p;进行抽样推断(由样本推断总体)。

3.考核方式改革。对于以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对学生的考核也要进行改革,这也是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对于统计学基础的考核,不应只限于期末的闭卷考试,考试的形式要多样化,要对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进行考核,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在统计学基础期末考核改革中,尝试摒弃传统的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等题型。侧重使用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题型,考试内容不应再以客观题为主,要尽可能具有灵活性,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余地。具体的考核方法如表3所示。

三、行动导向教学在课程实践中的体会

1.赏识教学法能得以充分应用。赏识教学法是在情感教学论指导下以情促学的主体式教学法。在高职低年级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法有利于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是适合高职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有效教学法。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得教师有更多的机会在资讯前加任务期待和总结前加赏识性评价。这样,使学生在获得完整行动能力的同时获得成功心理。

2.组建合作型学习小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根据高职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主动学习的占10%、愿意学习的占35%、厌烦学习的占50%、放弃学习的占5%。针对这种情况,在组建学习小组前要调查了解所有的学生,合理搭配,使得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在主动学习、愿意学习的学生带动下,小组成员为了完成组内分配的工作任务,不给本组丢脸,积极参与分工协作,有一种缺了谁都不行的感觉,使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智慧及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3.形成竞争机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行动导向教学中,很多工作任务是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因此在完成时间及质量方面会设置一些精神奖励,如国家统计局权威奖、工作报告总理奖、统计奇兵奖、最佳发言人奖等。小组之间为了争取奖励,都以极大的热情和努力,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教师指定的任务,争取本小组的胜利。

4.行动导向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执教水平。行动导向教学对教师执教水平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熟悉与本课程相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并通过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来分解学习内容和设计学习情境。第二,要设计好学习情境中的各个具体任务,而且要与实际工作相近,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资料收集筛选及研究设计工作。第三,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对课堂要能全局掌控,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把握好时间,把握好效率,还要把握好效果。否则课堂上的项目任务无法如期完成,教学目标也无法达成。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70-76.

[2]陈斯卫.基于行动导向的《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集体经济,2009,(8).

[3]戴海珊,陈惠芳,谢讯.行动导向教学在

[4]李昆益.案例教学法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实施[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项目 信息 方案 评价 意义 必要性

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中职院校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实施时,首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形成若干相关任务,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让中职院校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讨论、协作实践,最后以项目完成的情况来评价学习效果。综合了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旨在把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到工程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中职院校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中职院校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中职院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项目教学中,通常对教学内容以教学项目形式进行整合,按照项目开发过程来建构的。而教学项目一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项目内容,围绕某个专题涉及多学科知识,不受传统的学科界限。

其次,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

另外,教学项目取材于实际的工作任务。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中职院校学生可以大概了解所学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项目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使他们自己能够胜任有价值的工作。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学素质。即: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职业经验。只有这样,教师吃透教学项目,知道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由于项目教学会涉及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除自身要熟知本学科知识与技能、了解相邻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必要时要与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进行项目教学。

最为重要的是,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随着教学活动开展,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项目教学中,中职院校学生置身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中职院校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换句话说,中职院校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总体状况,以及实施项目的具体环节和步骤。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院校学生心里就会有创造欲,希望自己动手把它做出来。想做就要学,中职院校学生就会激发学习热情,由过去的被动受教育,转变成主动要求学习。在不断的学和做的过程中,中职院校学生就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及自身的进步,培养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过程看,靠单个中职院校学生的力量去完成项目效果不是很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容易经受挫折,中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容易消沉。而通过项目工作小组形式,可以发挥不同中职院校学生的特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每个中职院校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一、中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一)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其具有三大显著特征:综合性、应用性以及数量性。中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通过实施项目教学,增强中职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实现“三大把握”,即一是把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思想;二是把握并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开展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以及统计分析等;三是把握并运用统计工具更为全面的为自身专业服务。现阶段,我国相当一部分中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学生走向社会后感受到:自身拥有丰富的统计学基础知识,但无法将其有效的应用到工作实践过程中是。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统计学基础课程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忽视了实际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至于中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学生呈现“高知识水平,低实践能力”的不良现状,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职学生的发展。而项目教学法恰恰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其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最大限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统计学基础课程学生的不足。

(二)课程改革的必要结果

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未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通过调查研究显示: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多数中职学生认为统计学课程学习乏味、公式和概念太多不易记忆且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严重,以至于中职学生动手能力低、实践能力低以及岗位职业能力低,此现状不仅制约到中职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还不利于中职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生存。因此,这就需要中职院校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处,通过汲取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相关教学模式,结合我国中职院校的实际状况,不断创新,力争制定出更为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推进中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改革时需致力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基础之上,一是开放式教学法。即教师出问题,中职学生进行开放式回答,增强中职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能;二是案例教学法。即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案例,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中职学生独立完成该案例分析;三是多媒体教学法。即运用现行日益发达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四是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即利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之后进行统计分析。

二、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一)确定项目小组

在统计学任课教师的组织下成立以4-5人为一组的若干个讨论小组,并推选出讨论小组组长。

(二)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中职院校学生针对于社会热点问题开展项目调查,以此使中职学生把握到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三)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首先是确定项目课题,本章可将中职院校学生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项目课题,如,中职学生消费状况、中职学生手机使用状况、中职学生化妆品消费状况、中职学生书籍购买状况等;其次是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并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其调查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中职学生自主完成。调查项目开展前期中职学生势必将会提出较多问题,随着项目的开展中职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以此表明中职学生的各方面能够正在逐步提高。

(四)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搜集大量资料,之后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对其资料进行过滤、筛选、整理得出数据,然后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五)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调查小组运用所学的知识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编写为调查报告。

(六)检查评估完成状况

待项目实施结束后需对其进行评价,通常情况下,评价结果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各小组组长需向全班汇报自身所在小组项目实施状况,并及时做好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班内其他小组对该小组项目实施状况进行评价,挖掘其缺点和优点,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三、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综合以上所述可知,项目教学法具有多方面的存在意义,首先,有助于减轻中职学生期末考核的压力。即“项目实战”过程中通常依据中职学生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而“项目教学”成绩又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有助于提高中职学生对所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项目实践是中职学生完成调查报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职学生只有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才能够发现自身不足,从而强迫式的逼迫自身找寻解决不足的方法和途径;最后,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中职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成就感,当遇到挫折时能够积极自主的运用自身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处理问题,寻找更为高效的方法。

项目教学法模式下,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控制者和强迫者,其逐渐演变为一名辅助者、指导者。诸多项目需要由中职学生自主完成,当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遇到挑战和困扰时,首先要依靠自身能力解决困扰、战胜挑战,当发现其困扰自身实在没有足够能力解决时在向教师求援,久而久之,不仅使中职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大幅度提高,而且还进一步增强了中职学生的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余宏. 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12)

[2]万力.对项目教学法在统计教学中实施的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2)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统计学 项目教学法 高职教学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①高职统计学课程的项目教学法是指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以项目小组为单位通过自行组织或参与社会组织的方式,共同探讨,选取社会热点问题作为项目课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组织实战演练,以培养高职学生熟练掌握统计岗位技能的教学方法。②

1 高职院校统计学基础课程实施项目教学的必要性

1.1 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具有综合性、应用性和数量性的特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可是,目前许多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体会到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统计学知识很难完全直接运用到他们的工作中,主要原因即为传统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际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的培养。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统计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管理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来说,更应该注重其实践性教学,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在高职教育中应得到广泛应用。

1.2 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统计学课程枯燥,概念多、公式多、考试合格率低、统计岗位技能实践训练缺失。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岗位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在很多高职院校都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统计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现状,我们不断探索,并总结出一系列既具有创新观念,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由教师出问题,学生做开放式回答,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内容,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课堂讨论或引导学生思考的“案例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内容制成课件的“多媒体教学法”;应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实施“项目实战”,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统计岗位技能的“项目教学法”。③

在这些教学法中,“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统计软件应用教学法”是针对消化、理解、掌握统计基本知识而使用的教学方法,但为实现学生掌握并运用统计工具为自己所学专业服务,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更需要应用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

2 统计学课程实施“项目教学”具体实施方案

2.1 确定项目小组

统计学任课教师应组织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要求4~5人为一组,自行分工,成立组织以进行管理,并选出各小组组长。

2.2 确定实施项目目的

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项目调查。目的是通过组织社会调查,使学生掌握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步骤。

2.3 确定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

结合第二章统计调查教学内容,以项目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针对授集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确定其项目课题,实施项目调查。具体内容包括: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在学习、生活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将化妆品消费情况、图书馆使用情况、书籍购买阅读情况、大学生消费水平情况、手机使用情况、环保情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情况等问题,确立为调查项目课题,然后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实施项目调查。各组开始自己动手实施计划,老师参与其中。刚开始学生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提出很多问题,对于少数人提出的简单问题个别进行辅导,并注意收集学生提出的有共性的问题,然后集中进行讲授。&n

bsp;

2.4 项目资料整理

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对搜集到的资料,运用统计分组等方法进行整理,并运用spss、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5 编写项目调查报告

将统计整理后的资料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写调查报告。

2.6 检查评估完成情况

当项目实施结束后要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各小组组长向全班汇报对自己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二是班内其他小组对该组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评出成绩,更是为了改良项目,以便应用。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意义

在以上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1)以“项目实战”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完成统计调查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项目教学”成绩。由于“项目教学”成绩是统计学综合成绩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以可以减轻期末考核的压力。(2)要完成调查报告,学生需要将其所需过的统计知识融会贯通,并亲自走向社会,搜集原始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推动学生能动性。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巩固原来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探索寻找出新的方法,并达到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他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观察学生、帮助学生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注释:

① 刘雅漫.新编统计学基础[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② 刘亚明.项目教学法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化与电子化,2006(3).

③ 陈希球,魏绍峰.引入项目教学法,改进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3).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atus analysis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statistics, proposed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practice teaching mode of statistic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major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ect of statistics and train more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pplied talents for the community.

关键词: 统计学;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

Key words: statistics;applied talents;practice teaching mode

中图分类号:C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26-02

0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和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知识研究的对象与统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统计的作用愈加重要。一切科学有效的管理决策都是在快速、准确的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学好统计学是成为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备条件。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的统计学,在讲授过程中应与社会需要相接轨,既要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扎实性,也要使学生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创新能力。

1 统计学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意义

1.1 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统计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且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意见“的文件中也明确指出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打好基础、强化实践、突出创新”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三个关键点,也是统计学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与国外教育理念接轨 欧美地区高校在培养学生极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他们在授课时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把统计学的基础理论、实践教学与企业创新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企业、公共事业的实际项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他们的授课内容根据实际需要,重点讲授在进行不同项目时应如何进行统计方案设计、收集统计资料、个人或群体访谈、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及撰写统计报告等实用性技能。

1.3 优化统计学课程体系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厚基础、重应用、复合型人才”。现有的课程体系并没有体现出其重视应用的特征。在统计学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大多理论学时占80%。以54学时的统计学原理为例,理论44学时,实践10学时。这样的课程体系建设根本无法满足统计学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对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方向应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重,重点突出此门课程的“重应用”特点。

2 统计学实践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改变,职场社会对经济管理类人才有更高的期望。而大多数的高等院校统计学实践教学流域形式,实践教学质量不高,没有起到其应达到的教学效果。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主要存在几方面的不足:

2.1 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受传统授课方式的影响,大多数统计学授课教师与实践教学相比,更重视统计学理论教学研究及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在授课过程中,重点介绍统计学的基本原理、计算推理。虽完成了统计实践教学环节,但没有把实践教学作为关键环节融入到统计学教学体系中。

2.2 实践教学模式老套及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国内已经学者出版了相关的统计学实验教程。但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愿意沿用之前的教学模式,讲授理论为主,辅之以课堂习题演练以及少之可怜的统计分析软件操作。在内容上,统计学实践教学没有引入完整的教学体系,其内容大多是零星、分散的,缺少统计与实践项目的融合,对统计操作流程没有系统的训练,致使学生对统计实践教学缺乏兴趣。

2.3 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敷衍了事 统计学实践教学往往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这样小组成员可以相互讨论、共同完成统计学实践项目。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监督力度不足,致使学生在进行统计软件操作应用时敷衍了事,更甚者在统计实践教学实验课上利用计算机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使统计学实践教学流域形式,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3 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一体化的具体措施

3.1 更新授课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统计学教师的授课观念直接影响统计学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统计学授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应与时俱进,在统计学的课程内容、授课方法、统计分析软件操作等方面要不断更新,应用统计实践教学项目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统计学只有与现实中的经济、管理问题结合在一起,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也是统计学教师在授课中必须注意的。现代统计教育教学度高校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熟练掌握统计分析软件操作应用能力,花费大量的课下时间收集与统计学实践教学项目相关的案例。

3.2 构建一体化的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 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验、实践教学项目设计、案例式教学、社会实践调查等多项内容。其重点在统计学课程内容、统计分析软件操作及实际项目应用三方面。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中,统计软件操作应与统计学课程内容相互对应,在讲授描述统计、抽样调查、时间数列分析、相关和回归分析、曲线趋势预测、多元线性回归等知识时与统计分析软件操作一起进行讲解,举例说明见表1。

3.3 采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统计学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课程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根据市场运行中出现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适时讲解统计学基础理论及对统计理论进行验证分析。采用与学科联系紧密的真实案例来训练学生,使他们能够早点接触到与专业相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4 开展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统计学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利用课余实践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圆满完学习计划,实现统计学的终极教学目标。

4 结语

对统计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改进高校经济管理类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也为统计学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统计学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统计分析软件操作技能,同时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适应实际工作需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秋艳.会计统计类(本科)专业全程时间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28):165-167.

[2]吉亚力,郑彩凤.关于管理类非统计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教育创新,2010,10:218-219.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理统计;西方统计思想史;数量经济学;贝叶斯

一、古典统计学时期

古典统计时期统计学同时存在不同的两大学派,在这种情况下,争议是必然的,但他们之间的争议并未在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之间爆发,而是通过内部纷争表现的。随着政治算术学派的发展,其计量思想冲击使得国势派分为两个阵营,一个是以哥根廷大学教授为代表的正统派,他们坚持统计研究要以文字记述为主,另一个是以克罗姆为代表的图表派,主张在文字记述的基础上,接受政治算术学派所提倡的计量方法的思想。图表派和正统派的矛盾在十九世纪初期终于爆发了,正统派指责图表派的表式统计是没有方法的大杂烩,没有形式,只能沉迷于表现;而图表派则坚持认为,正统派只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不能真正意识到能真正反映客观事实的图表和数字的重要性。克尼斯指出,虽然统计学的命名最早是由国势学派提出的,但国势学派没有统计学之实,它仅仅是关于用文字记述国家事项的“国家记述学”,并且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和目的与历史学相一致,所以应该把它被归为历史学,而政治算术学派属于以新任务、新方法的方式提出的新的观点,因而政治算术学派才是真正的统计学。克尼斯的论证宣告了政治算术学派在此次思想交锋中取得胜利,结束了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长期以来的争论,同时也为统计学界指出了未来统计学的发展方向。

二、近代统计学时期

到了近代统计学时期,比利时统计学家凯特勒同时融合了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的思想,并在计量思想的基础上引进概率论的方法,将统计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近代统计学发展的起源思想,开辟了统计学的新时代。

十八世纪中后期,起源于英国的政治算术学派将其研究中心转移到了欧洲,政治算术学派在保留自身研究方法和内容的同时,吸收了国势学派的研究目的形成新的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的开创之作就是克尼斯在在解决政治算术学派和国势学派争端时发表的《作为独立科学的统计学》,在这篇著作中克尼斯确立了统计学作为独立社会科学的地位,随后恩格尔支持并发展了他的统计理论。恩格尔认为统计学是根据合理的观察,从而描述一定时期人类社会的组织和状态以及这些组织、状态的变化的一门科学。在克尼斯和恩格尔的统计思想基础之上,德国统计学家梅尔总结了当时统计学界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学术成果,建立和完善了社会统计学派的理论体系,由此社会统计学派又被人们称为梅尔学派,该学派认为统计学是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在研究中揭示社会现象发生变动的原因和规律,基于此,该学派将统计学定义为研究规律性的独立实质性社会科学。并且他们提出将统计学的研究内容分为自然和社会,将其从存在形式分为总体与个体。

在社会统计学派发展的同时,留在英国本土的政治算术学派开始朝着数学方面发展,形成了旧数理统计学派。作为旧数理统计学派代表性人物的高尔顿比较擅长用统计方法研究生物进化(这主要受其热衷于科学研究和统计调查的父亲以及研究生物的表哥达尔文的影响),他在其创办的杂志中首次提出生物研究中所使用的统计方法论为生物统计学,并在生物实验中建立了若干新的数理统计概念和方法,诸如“相关”“回归”“中位数”等。旧数理统计学派在方法上主要使用数学、概率论的方法,在搜集样本资料时,更倾向于使用大样本观察,这与他们的生物统计研究思想是密不可分的。该学派的出现实现了统计学从实质性到方法性的转变。

三、现代统计思想

到了现代,戈塞的出现为旧数理统计学派走向新数理统计学派提供了基础,其实相比于他的原名,他的笔名“student”更为人所熟知。在戈塞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统计认识思想的核心是大量观察法,依靠大样本统计来研究问题,然而他提出大样本统计方法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情况,有时候受客观原因的限制,有的实验很难进行多次,所以人们只能从少量的观察得出结论,这一思想构成了后来形成的小样本理论的基础。该统计思想的出现也拉开了新数理统计时代的大幕,实现了数理统计学从描述性统计学向推断性统计学的划时代的转变。

贝叶斯学派的思想源于1764年贝叶斯发表在伦敦皇家学会的遗作《An Essay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在这篇著作中,贝叶斯提出了贝叶斯假设、贝叶斯公式以及参数的后验分布密度等,从思想的呈现到贝叶斯得到广泛的认可,期间经历了近200年的历史,原因就在于贝叶斯统计思想与经典统计思想之间存在很多分歧。他们之间的分歧基础就在于统计学中对“概率”的理解,即“概率”的定义是客观意义下还是主观意义下。概率的存在有两种解释,第一是某系统的内在特性,该特性不依赖于人们对系统的认识,即属于客观意义下;第二是对某一说法的相信程度的度量,这是在主观意义下的解释。经典统计学坚持认为概率是客观意义下的,而贝叶斯统计在经典统计中概率意义基础上,扩展了意义的外延,即在包括第一种意义的同时加入了第二种意义。基于统计学中“概率”定义的不同理解,引发了这两大学派在统计推断以及推断逻辑方面的更大分歧。

贝叶斯统计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主观”的导向问题,受到了经典统计的批判,但实践领域的成功应用证明了贝叶斯统计对统计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贝叶斯统计的发展扩宽了统计学所研究问题的客体,使得统计学的应用范围扩大到很多不能大量重复实验的领域。同时贝叶斯统计不仅开创了新的统计推断形式,而且解决了经典统计中的“两难推断问题”。

四、小结

在21世纪的今天,统计专家有各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面对这些复杂的问题,哪一种统计思想在解决问题中占有支配地位,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统计学一定会在解决问题中更加趋于完善,在解决问题中留下更适合的。(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统计系)

参考文献:

[1]窦雪霞.统计思想演化的哲学思考[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1)

[2]郭海明.浅谈几种常见的统计思想[J].中国统计,2015(6)

[3]姚波,张凌翔.数学给了统计学什么[J].中国统计,2005(1)

[4]窦雪霞.历史视野下的统计学内涵思想分歧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5)

[5]童光荣,卢铁庄.在争论中不断发展与完善的统计学[J].统计研究,2010(1)

统计学基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统计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01-01

一、统计学的性质与特征

根据《不列颠百科全书》的解释,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著名的《韦伯斯特大词典》指出,统计是一门收集、分析、解释和提供数据的科学。美国著名统计学家MarioF.Triola在其《初级统计学》里也写到:“统计指的是一组方法,用来设计实验、获得数据,然后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组织、概括、演示、分析、解释和得出结论”。综合来说,统计学就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其中数据收集主要是通过各种调查以获取数据,数据处理是将数据用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数据分析是选择适当的统计方法研究数据,数据解释是对数据理论分析结果的说明,最后就是从数据分析中得出与实际结合的客观结论。

统计学的性质决定了其既重理论又重实践的特征。统计学有较强的理论性,统计理论分析所用的方法基本上属于数学的范畴,因此要学好统计学必须要求学生拥有较扎实的数学基础,同时对统计分析数据的解释大多也要结合所研究问题的专业理论;统计学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性,因为统计分析的基础是数据,而数据都是来源于对社会实践的调查所得,最重要的是统计分析的结论是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

二、高校统计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计划设置不合理。统计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数学中的概率论,因此学生在学习统计学这门课程之前必须要求已经掌握基本的概率论知识,否则就会导致学生的知识体系产生跳级现象。这种情况不乏实例,有高校的培养计划里就出现过统计学与概率论两门课程基本同时进行(如安排在同一个学期),甚至先上概率论后上统计学,这种不合理的课程顺序设置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多痛苦和无奈。

(二)只重数理推导忽视专业理论分析。很多统计学教师自身是学数学出身的,因此在给学生教授统计学时非常热衷于数理统计理论和公式的推导,而对统计分析数据的解释及结论的得出寥寥数言即告完毕,学生感觉不像是在学习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反而感觉像是在学公共基础课——数学,这不仅会造成学生学习很吃力,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三)过分强调应用和应试,忽视理论基础。这种现象和上述的刚好相反,很多经管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师自身数理统计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教授统计学时往往会侧重应用和应试,比如只要求学生记住某个公式、怎样套公式等等,但从应试的角度考虑这种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根本上讲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学生虽然可能会考试及格但不一定真正掌握了统计学的知识,不利于其今后的长期成长。

(四)教材依赖性严重,不结合实际。这种问题不仅出现在统计学教学中,很多高校老师长期上某一门课程,但连续多年都使用同一本教材,不仅自身知识结构不断老化,而且无法及时将社会上的新兴现象与专业课程理论相结合。任何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都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而且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将该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概括得完美无缺,因此依赖单一教材上课既不利于学生学习,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完善高校统计学教学的对策

(一)改革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作为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统计学的主要先行课程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其他相关先行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这些先行课程大部分要到大二上学期才结束,因此在设置专业培养计划时应考虑将统计学课程最早只能安排在大二下学期,或者靠后。同时,在统计学理论课结束后可相应安排一门统计软件分析之类的实验课程,以强化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笔者所在的广西工学院管理系为例,该系六个本科专业均在大二下学期开设有《统计与统计分析》和《统计与统计分析实验》两门课程,其中《统计与统计分析》一般排在前十周教学,而相应的实验课则排在后十周,这种连串的课程设置既有利于学生对统计学理论的理解和巩固,也有利于对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掌握,通过这种训练学生会把自己学到的统计学转化成一门实用技术,终身受益。

(二)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统计学的性质告诉我们,它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数理基础决定了对理论的掌握熟练程度,而专业理论是实践分析的依据,二者均不可偏废。作为统计学的专任教师,应在这两方面强化自身的基础。因此,文科专业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可适当加强概率论等课程的深入研究,而纯粹数学出身的统计学教师应该强化对所教授专业主要理论的系统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全面的统计学教育。

(三)抛弃教材依赖,积极尝试案例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依赖教材,而鉴于很多教师习惯使用同一本教材的弊端,一方面应建议教师尝试更换新的教材,另一方面应积极鼓励教师引入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对社会实践的一种模拟,它非常有利于训练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大多数案例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惟一的,具有挑战性和灵活性,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刘伟.高校财经类本科统计学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导刊,2011,(7).

\[2\]莫维冰.高校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08,(8).

上一篇:统计学原理范文 下一篇:统计学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