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16:24:00

统计基础论文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超级秘书网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2篇

一、国外高技术统计状况

1、高技术及其产业内涵

人们一般认为高技术(High--Technology)一词源于美国。早在60年代,美国两位女建筑师合写了一本书,名叫《高格调技术》。在该书里,抒发了人们对高技术这一新生事物的关注。到了70年代,高技术的用语逐渐增多。那时的含义主要是泛指一大批新型技术产品和引发出来的一些变革。1981年,美国出现了以“高技术”命名的月刊。1983年,高技术开始被收入美国出版的《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辞典增补9000词》中,作为一个正式的词定了下来。由于高技术是一个发展着的相对概念,加之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持的理论框架不尽相同,因此在认识和使用高技术概念上也不尽一致。

高技术产业是通过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一个动态的、全球性的概念。高技术和高技术产业分别作为技术现象和经济现象,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范围和内容。“高技术”产业一词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公认的定义和界定范围,但至少以下三点是相似的:

第一,所采用的定量指标相类似,多采用技术密集度指标。如R&D经费强度,即R&D经费占产出(总产值、增加值或销售收入)的比重,科技人员或熟练工人占全体雇员的比重等。

第二,高技术产业核心内容相对集中,即有一定的类聚性,各种界定都包括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办公设备及计算机、医药等制造行业。

第三,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进行国际比较时,很多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参照OECD关于高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目录。

2、高技术产业的统计界定:OECD从六分法到四分法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产业界定的重要性日趋显著,OECD和美、英、意、加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政府部门及科研机构都在高技术产业界定方面陆续做了大量工作。利用若干对高技术产业特征最具典型意义的可量化指标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最常用的指标还是产业技术密集度(或称强度)。这是因为技术密集度是高技术产业的本质特征,也是定义高技术产业的基石。

1986年OECD根据联合国制定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选择22个制造业行业,依据13个比较典型的成员国1979—1981年间有关数据,通过加权方法(权重采用每个国家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份额的数值)计算了这些行业的RD经费强度。最后,将RD经费强度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6类产业(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定义为高技术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中知识和技术的急剧增长,各类产业的RD经费强度发生了重大变化。1994年OECD专家将R&D强度的数据和计算方法做了进一步调整,重新计算了所选择的22个制造业部门的RD经费强度,对高技术产业重新进行了划分。这里,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选用了RD总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直接RD经费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和直接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重3个指标来定义高技术产业。同时,OECD根据10个更为典型的成员国1973年—1992年的数据,逐年计算了ISIC中22个制造业部门的上述3项指标。结果表明,原来高技术产业群中的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仍属于高技术产业,而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和和电气机械制造业则由于R&D强度已不具备明显高于其它产业的特点,而被划归为中高技术产业。

3、OECD统计方法的优点及不足

OECD的方法是一种宏观和近似的方法。说其为宏观的方法,因为它是基于产业的方法,更多是从制定战略和政策的大范围去考虑问题,试图对一个高技术产业部门进行整体描述,关注的是高技术产业的整体,而不考虑产业内部产品中的一些不重要的变化;近似的方法,是因为这种基于产业的分类方法是宏观的笼统的,它所依据的数据是高度综合性的,这使得一些明显不属于高技术范畴的产品也包括在高技术产业之内。反之,一些明显为高技术的产品由于其所在产业不属于高技术产业而被排除在外。因此,OECD定义方法和结果既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了高技术产业的规模。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简单明了,基础广泛,有利于国际比较,其提供的定义、分类和目录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采用。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OECD的界定并不是依据某个国家或几类产业的指标数据,而是依据了一批典型国家的22个制造业行业进行,避免了由于一国产业结构和特点的局限性而影响高技术产业界定的正确性。

其次,OECD界定方法和指标充分考虑了国际可比性和可操作性。RD经费在产业间或国家间能够取得更为一致的定义及统计范围,利用国际间标准产业分类代码进行产业分类,如需要同某一国家标准产业分类代码进行比较和转换时也相对简单些。

第三,OECD不仅考虑了直接RD经费,也考虑了间接RD经费,避免了只用直接RD经费强度可能带来的片面性。

第四,OECD的界定方法按照不同年代RD经费强度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规律性,及时调整或修正高技术产业的结构、分类和目录,充分体现了高技术产业是一个相对概念的特征。

二、国内高技术统计现况

1、高新技术概念的提出

我国有关专家学者从80年代开始对国外高技术产业发展动态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也引入了高技术概念。863计划中提及的“高技术产业”与发达国家高技术产业的一般概念相近,也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初始概念。此后,根据党的十三大提出“注意发展高技术新兴技术产业”的要求和中央对发展高技术新兴产业的部署,原国家科委从1988年7月开始实施火炬计划,它与863计划的一个显著区别是将“高技术产业”延伸为“高技术、新技术产业”,将“高技术产品”变化为“高技术、新技术产品。”从此,舆论界出现了高技术产业与新技术产业相提并论的情况,高技术产业的概念也已由狭义的一般的高技术产业概念演变为广义的,包括一切新技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概念,“高新技术”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它有两含义:高技术是指在一定时间里水平较高、反映当时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技术;新技术是相对原有旧技术而言的,指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它并不一定是高技术。

对于高新技术的划定范围,我国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考虑到我国的客观条件,1991年国务院确定11个领域突出新技术,1997年原国家科委颁布《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共9大领域58大类327小类。高新技术中的一般新兴技术(非高技术),不具备高技术的“制高点”作用,或许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旧技术,但它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兴国”战略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适宜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2、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

近些年来,科技部组织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我国制造业各小类行业技术密集度的计算,发现没有出现国外那种高技术产业按照技术密集度聚类的现象,也无法依据技术密集度在“高技术产业”与“非高技术产业”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从实际情况看,我国的计算机制造业、电子与通信产业中合资企业多,外国公司多,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较为接近,是人们理念中的高技术产业,但其技术密集度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而相比之下,国内的机械制造业、专用仪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制造业的小行业技术密集度普遍较高,但这些行业不论在国外和国内都未被人们看作是高技术产业。从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计算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与发达国家分属于不同发展阶段,我国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还不具备“明显高”的技术密集度这个典型特征。

以上几方面充分说明,在高技术产业全球化的条件下,仅根据一国的产业结构来界定高技术产业是不科学的。因此,界定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工作,只能借助于国际规范,采用定性为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多途径和多方案综合比较的方法,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实际。具体就是借用OECD界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参照OECD高技术产业目录,即将OECD确定的高技术产业范围作为“菜单”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找出与之相同和相近的制造业行业,这些行业即可大致被认定为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在此基础上,采用专家评判法,甄别那些内容不十分清晰的行业,剔除那些从我国的情况看明显算不上高技术产业的部分,最终确定高技术产业目录。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将“菜单”和我国相关产业相对应。因为OECD的高技术产业分类目录采用的是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第二版,而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94)在修订时参照了ISIC第3版。所以,两者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无论就产业的大、中、小类别的划分,还是彼此所包含的内容大多存在差异。因此,在具体操作上要做的事是使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与国际产业分类(ISIC)第2版尽量等效。

3、高技术统计的开展

①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统计。广东省于1989年率先在全国建立了高技术产品调查制度,随后江苏、北京、辽宁等省市都开展了基于产品的高新技术产业统计。但由于各省市的标准缺乏可比性,省市之间无法有效地进行比较。

②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统计。依据美国等国对高技术产品的划分标准进行出口贸易统计,科技部和海关总署合作已进行了多年统计,1999年科技部又重新制订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这项统计对反映我国高技术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状况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统计。90年代初,我国陆续批准了53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有关部门对这些高新技术开发区进行了统计,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④部级科技计划统计。80年代中后期以来,科技部陆续在全国组织实施了包括部级攀登、863、攻关、火炬、星火、成果推广计划项目调查,对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进行了动态的跟踪。由于项目调查的局限性,难以从总体上对高技术产业总体状况进行描述。

三、我国高技术统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高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区别——和国际的不可比性问题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以及倡导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政策需求,有关部门将高技术扩展到高新技术,并进行相关的统计,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应看到高新技术概念与高技术概念相比,其涵义有很大的扩展。高新技术的这种提法更偏重于新技术,其范围是按照某些科学技术领域进行划定的。其产品统计的范围定为凡是与某些科学技术有关的产品均列为高新技术产品,也就是将按照嫁接、引入新技术生产的,或通过购买的新设备、新机器所生产的新的最终产品均列为高新技术产品,而并不涉及这些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中间产品的研究和生产。其统计结果,往往过高地反映(或者说估计)了我国高技术的发展状况;从统计上比较,与国际标准有着很大区别。

2、建立全国统一的高技术产业统计调查制度的问题

基于产品的形式对高新技术进行统计,可以说是我国特有的统计标准。在我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采用国际上普遍承认的OECD基于产业的形式对高技术进行统计的方法,并逐步淡化“高新技术”概念,统计分类和基本指标逐步与国际高技术统计标准接轨、一致,是我们今后必然的选择。

根据我国当前的科技统计现状,和现有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可以在现有各省市高新技术产品统计的基础上,科技部根据1999年制订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在全国范围内基于产品的形式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常规性调查,避免各地自行其事,各按各的高技术产品目录统计,统计结果互不可比,水分极大,最后莫衷一是。同时,要跟踪国际高技术统计的发展趋势,采用国际规范,基于产业的形式对高技术进行统计,按相应的国际标准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这样才能适时并且全面地、科学地和准确地反映我国高技术发展状况,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较为完备的数据、信息,避免统计评价走样,产生误导。采取这样的双轨制的统计方式,是当前形势下高技术统计一种比较稳妥的过渡方法。

3、我国科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问题

现在,随着经济、科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统计标准国际化是科技统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现行的科技统计调查制度是一个多主题的综合性科技活动调查制度,这和国外RD统计和技术创新专项统计调查制度有很大的区别。RD投入统计不是按全成本核算口径计量,RD活动的间接费用没有分摊到RD活动中去,使我国RD投入水平较实际发生明显偏低,很难采用一整套RD的年度系列数据对高技术进行评价。

关于高技术统计的评价标准,将技术开发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技术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或将RD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作为标准是不科学、不适宜的。技术开发是我国特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科技统计概念,泛指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活动,包括企业内部RD活动,以及运用科技成果对已有产品、材料、技术方法、工艺流程和装置等进行技术上的重大改进的活动等。由此可见,其含义比RD活动的涵义大,统计范围广,其人员统计包括了大量的一般职工,经费统计包括了购买一般技术的费用,甚至包括购买机器设备的费用。采用技术开发统计数据作为评价高技术的标准,往往也是不得已的办法。技术开发的涵义与高技术的评价标准是不对称的,使用类似技术开发等指标作为判别高技术的标准不适宜的。按照这些统计标准进行高技术统计评价,所带来的误差是难以克服的。

高技术统计评价是整个科技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它科技统计有着密切的关系。若不将我国的科技统计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仍将科技统计框架基础停留在技术开发或涵义宽泛的科技活动等模式上,或者不能获得RD的质量较高的系统性数据,势必影响在原始、基础数据层次上对高技术的统计评价。切实加强整个科技统计的基础工作,是作好高技术统计工作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技术产业界定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从高技术的涵义出发,其统计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1、高技术的研究与发展(RD)状况

2、高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包括服务)状况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3篇

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便更加迫切地需要开发可以最大程度应用高职院校现有的实训场所设施,并有机复合学生学习特征及教学培养目标,创建拥有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练习与测试自动化系统。该自动化系统应拥有以下优势功能:

(1)计算机软件出题和评判自动化,操作界面简便易用。自动化系统针对实际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从而有利于后期的维护与更新。

(2)题目数据库具有一定的独立,通过开放式的设计,教师能够按照各个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的实际需求,对数据库中题目展开即时的更新与替换。

(3)教学练习拥有提示功能,能够对每一个阶段的知识点实施具体分析,有利于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测试环节具备对每个操作步骤详尽的评判分析,能够让学生自主性的展开学习和检测。

(4)最大程度借鉴国外软件的优势,即能够从实际出发,以应用交互式教学模式,完成计算机基础课程练习与测试的自动化,提高教师教学效果。

2计算机基础教学自动化系统设计

(1)结构设计:自动化系统由于需涵括练习与测试两方面模块,因此,需覆盖计算机基础的重要内容,其中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文字录入、Windows基、电子表格、PPT等。

(2)界面设计:应用VB软件开发平台,软件系统操作界面以传统Windows为基础,并有机结合我国相关等级考试的操作界面,旨在全面实现操作系统的实效性。(3)代码设计。系统程序代码最大程度确保通俗易懂,应添加必要的中文注释,从而有利于修改、维护的便捷性,选题练习代码(节选)如下:PrivateSubForm_Load()'加载ACCESS数据库"db.mdb"Data1.DatabaseName=App.Path+"\"+"db.mdb"Data1.RecordSource="jczs1"Data1.RefreshEndSub'单击题号切换试题n=IndexIfA0(n,3)<>1ThenFori=0To3Option1(i).Value=False'取消所有选项NextElseOption1(A0(n,2)).Value=True'恢复选项EndIf

3自动化系统实现的重点技术

该系统主要基于OLE自动化技术与OFFICEVBA自动评判技术。因此,对于Word、Excel以及PowerPoint等Office评判,通常就需要学生打开初始操作文档,根据相应课题标准实施解答且储存解答的结果。最终该结果再生成文件,例如Word、Excel等。该系统对此类文件的处理,重点是应用了OLE自动化技术来得到棋所要应用的具体数据。教师在实施对操作题的阅卷过程中,可以直观地把对象属性及设定结果实施相对应的对比匹配,研究正确与否。例如,在页面设置操作题中,该信息通过Pagesetup得到。利用Pagesetup对象能够得到页面边距、页眉间距等相关信息。之后,再把此类实际操作值和指定值展开比较,便能够取得Word操作题的评分结果。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4篇

1)办学地位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处于中职与普通高校的夹缝中,地位具有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办学模式等等既是中职的延续又存在对普通高校的借鉴。很多人都难以区分高职与中职的区别,而且认为读高职不如直接就上中职,所以地位比较尴尬。而很多高职为了与中职区分完全照搬普通高校的模式和培养方法,却又无法达到一样的效果。所以,高职院校的地位特殊,生存环境、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都存在一定的挑战。作为高职院校必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独特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敢于创新才能在夹缝中生存。2)教育目标的特殊性。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的教育目标有所区别。虽然两者都属于高等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但是着重点不一样。普通高校着重于学生全面的基础素养,更加强调全面性,而高职院校不仅要注意提高学生素质,更重要的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统计学基础》这门课普通高校注重学生对于基础的统计知识、统计理论的掌握,而高职院校应当更加关注的是学生对于统计学的运用和实际操作。3)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基础和学习态度不同。普通高校的学生文化课成绩普遍高于高职院校,另外学生不仅来源于统考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自主招生考试或中职。而且目前高职院校中民办的院校教多,其中不乏有些学校为了招生而放宽招生条件,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学生的质量进一步下滑。学生对于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态度也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一定差异。而《统计学基础》这门课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文字理解能力,也需要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高职学生特别是在文科生和女生居多的经管与会计统计核算类专业来说,对数学方面比较抵触,而本课程的数学公式、数学符号比较多,数据也比较繁复更使学生产生了畏惧心理,从而很难对本课程产生学习兴趣。

二、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有不少高职院校都进行了课程改革的探索,关于《统计学基础》的也有少量研究,但是高职院校的《统计学基础》课程中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1)课程重理论轻实用,教学手段落后。高职院校开设的统计学课程大多参照普通高校进行设计和教学,没有突出高职院校中应该注重的实用性。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抵触大量数学运算的特点,应该侧重让他们用软件解决。实际的统计工作存在大量数据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几乎都是借助软件进行运算。所以教学方式应该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否则学生学到的方法只是理论上的,难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无法进行实际统计工作。另外高职院校的统计课程一般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承担,教授数理统计绰绰有余,但对实际的经济问题分析比较粗浅。2)教学过程中容易忽略整个统计工作的系统性。整个课程的系统性较强,内容之间联系紧密。要想掌握实用的统计学就必须了解整个统计工作的系统过程。如统计工作中第一步是统计设计,而设计的内容又涉及到后面几步的相关工作,设计调查的对象、范围、组织方式及统计整理分析的方法等,紧接着是统计调查也就是统计资料的搜集,然后是对资料的简单整理,最后就是对资料的深入分析得到以及验证结果和计算误差范围。然而,学生往往学了后面丢了前面,无法系统掌握整个统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过程,因而很难实际应用。3)课程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手段缺乏科学性。目前,高职院校对课程的考核制定依旧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这种评价体系存在着不能对学习过程及实际运用能力做出评价的缺点。事实上,不仅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调控受到课程考核方法的直接影响,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也与课程考核方法密切相关。因此,需要结合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改革,相应地改变课程考核形式和考核内容。

三、改革思路

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尤其是适合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统计学基础》课程的独特发展思路。1)教学方式改革。采用“项目引导、工作任务驱动、案例结合、技能训练”组织教学内容,理论教学部分可以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统计分析四个项目内容,将典型的统计工作实例导入到每个项目内容中,并贯穿于该项目教学的全过程。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大致分为:a.教师提出各项目、模块及单元工作任务;b.师生共同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寻找任务实现的途径;c.教师将任务实现所需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d.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训练技能,将工作任务完成;e.教师最后做出点评,指明学生今后努力方向。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它将学习过程转变成了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方式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上机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统计工作离不开对大量统计数据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必须以统计学理论作为基础,以相关的统计软件(如EXECL、SPSS、SAS)等作为实现手段,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实际操作步骤,从而完成统计分析和统计计算。除了达到本课程对软件的基本要求以外,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自己摸索拓展了解一些软件其他方面的功能。如此一来,教和学都不至于太枯燥,摈弃了传统的“老师只是天天讲,学生只是天天听”的教学定势,才是真正的“教+学+做”一体化。2)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案例教学对具体事件的分析来促进学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扮演的角色更为积极主动。对某一专题开展学习采取的是归纳的角度而不是演绎的角度,通过事先安排好一系列的精巧设计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高度投入到讨论之中,进而达到教学效果。通过案例剖析,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从而对他们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带来帮助。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教学难点进行思考讨论及争论,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加强师生互动,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最终才会达到共识、共享、共进。3)考核方式的改革。根据统计学课程的特点,将传统闭卷考试这种单一考试形式改为期末考试、上机实验、案例分析、课程设计等多种方式结合、全方位的考核方法。传统的考试方式可以考察学生掌握的统计原理和基本知识。而上机实验报告和课程设计的调查报告则可以对学生应用统计学理论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系统能力进行考察。安排学生结合各自的专业开展一定的调查研究,让他们对调查工作亲身感受,真正理解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6篇

(一)基层统计工作薄弱,队伍不稳定

由于基层统计人员调换频繁,队伍不稳定,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心的统计人员一般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业务不熟,缺乏工作经验,法律意识不强。有的乡镇统计员仅有一人,但身兼数职,只能在完成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任务,影响了统计信息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文化水平低,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很多单位把统计归并在会计科或办公室,大部分是兼职,更缺乏一个综合协调人员,各自分散的执行专业统计,造成多头对外,数出多门。

(二)基层统计手段落后,入户调查难度大

近几年来,国家、省、市级统计部门的办公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电脑操作,程序汇总,网上传输并且居民的住房情况、就业意向、家庭成员构成、外来人口情况、社会治安、居民对公共管理的评价等,都设计入户调查。目前,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由居民社区管理委员会配合写组统计部门进行,入户问卷调查或由居民样本户按月记账提供数据。

(三)统计表重复,基层负担重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轨的过渡时期,在这种情况下,统计部门不仅要提供一些计划经济下的统计信息,还必须提供市场经济所需的统计信息。国家统计制度方法尚未完全改革完毕之前目前的统计指标体系中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指标,也有大量新增的反映时常经济运行情况的指标;国家统计局直属管理的三个调查队所布置的统计报表和种类与政府统计部门布置的统计报表和种类也存在重复,既有统计报表上的重复,也有统计指标上的重复,既有部门统计与政府统计的重复,也有统计局内部之间的重复,给基层统计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四)工作量与人员配备的矛盾

目前很多基层统计单位的工作量比较重,主要体现位报表数量多少和类型较多,比如月报、季报、半年报、年报、等各种形式的报表相对太多,工作量大,且每一长报表都要对所需数字进行采集、汇总、分析等,而相对于这样大的工作量,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又相对较少,年龄普遍偏高,知识结构相对老灰,有的基层统计单位的工作还由其他人员兼职。这必然会影响到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

(五)抗干扰能力若

在统计数字上弄虚作假是一个历史顽症,这个问题在基层尤为突出。一些地方或单位的领导党性不强,无视统计法,为了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授意统计员修改统计数据,一些不本好大喜功,搞一些不切实际的达标升级等活动,迫使下级虚报浮夸,诱发统计数据不实,然后基层统计员势单力薄,难以有效抵抗这种违法行为。

二、解决基层统计工作存在问题之策

(一)改革现行统计方法,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现行统计方法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这些方法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实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但无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统计的需要,应改革现行的统计调查方法,尽可能地以抽样调查取代全面调查。各级统计部门应认真清理统计上的重复报表和重复统计指标,切实减轻基层统计负担,严格把好制发报表关,加强统计的计划性与制发报表的严肃性。属于部门统计的,不要包办代替;属于上级统计的,不要层层交办;属于专项调查的,不要搭车统计。

(二)从基层实际出发,搞好统计改革

在统计方法制度改革中,要从基层人手,从基层企业和居民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面向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统计制度,建立公民人文信息的采集和管理办法等。改革目前以专业划分,从管理方便角度实施的方法制度,建立规范的企业信息数据模式,改变企业向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国税地税、统计、经贸委、外经委等政府部门多渠道上报信息的局面,政府部门实行统一规范的报表制度,各部门通过数据分析工具挖掘本部门所需信息,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在涉及居民住户调查时,报表设计要贴近百姓生活实际,调查时,要充分依靠居民社区管理委员会,了解真实的居民情况。减少普查项目,严格控制各种普查,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涉及企业的普查,可以了解企业全面情况,获得大量的经济信息,但是普查工作人、财、物投人大,不能只考虑本级政府需求,要为基层留有余地,满足各层次需求。严格控制来自各级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的调查,要充分利用普查资料,做深人细致的数据挖掘,获得各部门所需信息。

(三)解决统计同做所需要的经费

统计工作要做到“准确、及时、全面、方便”,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是不行的。基层统计经费不足影响统计事业发展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建议按照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来配置统计经费,每年列入财政预算,并通过法律程序固定下来,保障统计必要的办公条件、统计基层规范化建设、统计调查费的支付、以及统计信息工程建设等经费需要,使基层统计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比如,各项普查所需要经费都是统计工作正常之外的经费:正常的报表和调查有时间要求,需要深入基层取数据,通讯、交通费用都很大,政府要给予安排,落实到位;与此同时,还要增加城乡经济调查的经费投入,以提高记账的补贴,调动记账户认真记账的积极性,确保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四)加强统计法制建设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7篇

摘要: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前提条件,对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为决策服务的水平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以“统计机构网络化,报表台帐标准化,统计管理法制化,统计信息自动化,统计资料档案化”为目标,开展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狠抓统计机构和统计队伍建设,健全统计调查网络,加强统计执法检查,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走向规范化、正规化的轨道。

关键词: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议;对策

统计基础工作的扎实程度决定着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程度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的规范化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实现统计管理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工作机制,成为目前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每一名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政治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对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谈几点浅薄的感悟和认识。

一、基层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部分调查对象的认识偏差导致配合程度偏离。一方面存在“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陈旧观念依然在某些统计对象的脑海里存在,调查对象为了某种利益的驱动,导致他们对统计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产生偏见,或者怕泄露自己的实底有意虚报或瞒报,故意不提供真实的第一手统计资料,人为地造成了统计基础资料来源的渠道受阻。另一方面基层单位报表的主动性和及时性比较差,基层源头数据搜集难度大。每当临近报表送审时间,县(区)级统计机构的工作人员就开始电话催表,一两次还不行,得反反复复才能把报表催到手,无论是定期的报表还是抽样调查表,催报难度及花费时间和精力远远大于报表录入处理分析过程。

2、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特别是县(区)、乡镇两级统计机构承担的统计任务与人员力量过分悬殊。目前县(区)、乡两级统计机构承担了大量的统计数据收集、审核、汇总任务,特别是上级统计机构局、队分设后,县(区)级统计局在原有的在职人员和工作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必须同时承担上级局、队安排的统计业务和调查任务,人员配备和力量与统计工作量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3、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不能完全满足统计形势和工作任务的需要,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的统计数据的质量受影响。按照统计工作对统计人员要求,真正达到会统计、会调研、会分析、会微机的“四会”标准的人员为数很不乐观,而懂政策经济、知法规、能统计、会预测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少缺乏。

4、基层经费紧张成为制约基层统计事业发展的“瓶颈”。除上级业务部门仅有的一点业务经费外,统计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资金,县(区)级财政以保人员工资为根本,而满足统计基础设施及网络化建设的需要举步维艰。

5、统计执法举步维艰。统计违法行为多发生在为单位工作的行为上,一般都是对单位进行处罚,如果某单位受到违规处理,势必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二、对基层基础规范化工作的建议和思考

1、强基固本夯实统计基础。健全机构和人员是夯实统计基础的关键。一是不断完善壮大县(区)、乡统计机构,充实、培训县(区)乡统计人员,在筹备成立市级调查总队的基础上,应尽快考虑成立县(区)级相应的调查机构,增加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加大对基层工作的督导力度,提高局、队统筹组织协调和统计业务能力,确保基层各项统计任务的顺利组织实施。二是加强对部门统计的指导和管理,理顺政府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使部门统计成为统计部门依靠的重要力量;三是搞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统计职业道德意识,强化统计法律意识,提高统计从业水平,为统计工作规范化管理奠定基础。四是建议上级业务单位要加强统计报表的管理和各专业报表间的衔接,杜绝统计报表指标重复统计,不随意增加基层工作负担。

2、质效并重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重点从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简便性和适用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统计数据在统计信息的采集范围和内容含量上的完整性。要求统计调查覆盖的范围要完整,被调查对象的报表起报要完整。二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客观真实性方面的准确性。对基层报来的各类报表必须严格审查,是否按统计制度规定的指标填报,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统计数据是否符合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等,从数据采集的源头把好质量关。三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时间价值上的及时性。以求真务实、不断创新统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缩短统计调查与数据结果的间隔时间,以最快时间统计数据,建立和规范统计信息制度,提高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四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使用过程中的简便性。一方面加强与政府各部门的合作,充分利用部门统计资料,减少重复统计,最大限度地减轻社会调查负担。另一方面对外公布的各种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和统计分析文章,力求简洁、清晰、明了,要把枯燥的数据、专业的图表和术语转化为贴近现实、贴近大众的表达方式,便于各级领导、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理解。五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信息价值实现上的适用性。及时了解、掌握各级领导决策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之初就要考虑收集的统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符合用户的需求,从而缩小统计信息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统计产品,才能使统计数据发挥最大的效益回报。

3、转变理念提升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主动性。转变服务观念,增强服务意识,紧扣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题,主动搞好服务,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各级党政领导决策服务的同时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二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在开展统计服务和统计分析时,除要满足一定的数量要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分析的质量。服务的角度要准确,服务的内容要充实。对社会、经济方面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认真选题,做到分析问题透彻,提出的建议切合实际,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三是进一步增强服务的实效性。把握经济趋势、科学预测,由事后分析为主向事后分析与事前预警预测并重转变,改变过去单纯反映情况、提供信息的做法,在深入研究问题、提供实用有效的产品上下工夫。

4、加强统计执法规范基础工作。一是以"五五"普法为契机,营造以法治统的良好氛围。借机造势,大力宣传《统计法》和统计工作,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曝光力度,为依法治统营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是实现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条件。严格执行统一的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继续理顺局内各专业业务关系,理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统计业务关系,理顺上下级统计机构间的业务关系,增强统计业务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互补性,逐步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加工、管理各环节的流程化管理,统计原始记录、统计报表、统计台账的规范化、档案化管理,促进统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5、多方培训强化统计人员素质。作为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工作的职责要求应该了解和掌握现行的方针、政策、经济发展的重心、核心和趋势;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统计工作方法,知道怎样收集数据、怎样计算指标、怎样分析整理资料;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网络技术。因此,全方位加大培训教育的资金、技术、人力投入和工作力度,造就一大批懂统计专业、会经济分析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请进来教与送出去学相结合等方式,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接受多层面的培训和交流,不断强化职业道德,形成依法统计理念,不断更新、拓展专业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能够比较准确分析和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熟练运用网络系统传递信息,才能保证源头数据不受干扰,做到准确、及时和到位,才能为提高数据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8篇

高校学报是高等院校主办的、反映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高校教师大都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他们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果需要一个展示和反映的窗口,高等院校的“学报”便因此而产生[1]。学报除了展示本校教学与科研成果以外,还肩负着促进教学与科研水平,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能力的重任。学报的稿源多来自本校,文章质量与社会期刊相比,一般其影响因子较低[2]。为提高学报质量,我们认为学报在组稿时应从改善稿件结构、采编高质量的稿件两方面着手。为此我们统计了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发表文章在各学科分布情况和发表文章的基金论文数,并按学科分别统计,以反映本刊主要学科方向和稿件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统计《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发表文章在各学科分布情况。学科体系按CNKI中国知网168专题体系进行分类以便收集资料。

1.2 方法 将稿件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药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进行统计,分别统计《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发表文章在各学科的发文量、本刊发文比重、全国发文比重、总被引频次、发表文章的基金论文数基金论文比[3]。

本刊发文比重=

×100%

全国发文比重=

×1000‰

基金论文比=×100%

基金论文指受到各类基金资助的文献,其中基金类别包括:“国家基金”(如:教育部基金、科技部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军队基金)。“省市校级基金”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基金、各省市地方政府基金、企业基金及不属于上述各类基金的其它基金。

“总被引频次”为本刊本学科发表文献自发表之日起,至统计日止,被期刊、博硕士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引用的总频次之和。

“总下载频次”为本刊本学科发表文献自发表之日起,至统计日止,被CNKI中心网站用户下载总频次之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 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

2.结果

2.1 发文量和基金论文比 2007-2010年共发表文章547篇。发文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中医药学>预防医学>药学。基金论文比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医学教育及其它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中医药学>药学>临床医学。经χ2检验6个门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19.23,P=0.00) (见表1)。

2.2 出版内容结构与影响力分析

2007-2010年本刊发文比重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中医药学>预防医学>药学。全国发文比重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药学>中医药学>预防医学。总被引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中医药学>药学>预防医学。总下载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药学>中医药学>预防医学。经χ2检验6个门类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2.71,P=0.00) (见表2)。

3.讨论

目前,我国正式出版的医学期刊超过1000种。但由于医学专业人员职称晋升及研究生毕业,每年有大量文章需要发表,现有医学期刊数量很难达到需求。同时,稿源不足的情况也很明显,大量自由来稿的质量较差,达不到发表的要求,优质稿源偏低[4]。为帮助编辑部优化刊物收稿内容,有效控制文章质量,特以《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为研究对象,认真分析制约期刊质量提升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期刊质量提升的科学对策。

3.1 各学科发文量分析 2007-2010年发文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医学教育及其它类。这与湘南学院医学教育的现实是密切相关的,湘南学院的医学教育目标是以培养临床技能性为主的全科医师,因此其医学教育的重点就是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进行通识性医学教育。这三个学科在《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发文量最多,说明湘南学院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医学教育在学院的医学教育中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然而,从基金论文比来分析,临床医学基金论文比仅占5.28%,这表明湘南学院临床医学的科研能力还有待提升,获得课题资助的比重与其在医学教育中所占的地位明显不相称,尤其是在2007-2010年没有刊登1篇部级基金的临床医学论文,从侧面也反映了我校学报刊登的临床医学论文质量不高。

3.2 出版内容结构与影响力分析 从2007-2010年本刊发文比重来看,《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临床医学的论文比重明显偏高,占71.78%,而其它门类的发文比重偏小,说明湘南学院医学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是药学、预防医学两大学科急需加强。从总下载频次和总被引频次来看,虽然各门类的文章下载次数较多,但被引用次数较小,说明文章内容参考价值不大。

3.3 提高学报质量的对策 基金项目、课题研究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高职称和高学位作者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本科院校教师与科研院所作者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无明显投稿动机作者的论文质量相对较高。依据高质量稿件优先的原则,对上述稿件,应优先安排审稿与发表[5]。

提升稿件质量,还应该尽最大努力扩大优质稿源范围。比如与专家特约稿件、与科研机构约定稿件、与基金和课题组特约稿件、与研究生院特约稿件等。对以上稿件的稿酬实行特别倾斜,与作者队伍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请他们为学报推荐优秀稿件。

项目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NO 11C1172)。

参考文献:

[1] 索燕华.提高学报质量的根本途径之我见. 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7,18(4):87-89.

[2] 张积玉. 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0(5):70-76.

[3] 薛伟莲,王聪,田丽. 基于CNKI统计数据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析.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3):396-399.

[4] 张迪,彭松,陈蓓. 2009年《安徽医学》稿源结构及审稿通过率分析. 安徽医学,2010,31(11):1379-1380.

[5] 王永革.高职学报稿源结构分析及稿件质量提升对策―以《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为例.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4):89-90.

作者简介:

喻莉萍(1972-),女,学士,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分析。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统计分析;载文;核心作者;引文

中图分类号:G2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51-02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和中国生物学文摘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华首席医学网》等收录。载文情况常被用作衡量学术期刊质量和传播学术信息能力的指标[1]。为此,本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2016年的载文、基金论文比、核心作者群、引文等进行统计分析,了解该刊目前的载文、基金论文、引文及作者分布情况, 评价其学术地位及本刊的现状。为其今后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和发展方向平发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载文统计分析

载文量的分布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发展变化。《贵州医科大学学报》自2013年启用网上投稿系统以来,投稿数量在以往纸质投稿的基础上有了极大的增加,期间经历了量两次刊期变动,2013年由双月刊变更为月刊,页码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由148也调整为112 页,载文量也因此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2014~2016年的3年间,系统共收到稿件5 879篇,退稿4 683篇,退稿率79.6%。3年共出版发行36期,刊载1 073篇文章,录用率为18.3%。见表1。由此可见,本刊对质量之重视、要求之高,质量达不到标准的一律做退稿处理。说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稿源丰富,传递科研成果的能力越来越强,影响力越来越大。

2 基金资助论文统计

基金论文是指期刊刊载的由各类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基金论文比是指基金论文占刊载论文总数的比例,是衡量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2014~2016 年《贵州医科大学学报》共刊受基金资助的论文530篇, 其中部级232 篇, 省级237篇, 市级 61 篇, 见表2。统计结果显示,基金论文比逐年持续增高,而且占总发文量的一半以上,从2014年的122篇增加到2016年的257篇,尤其是部级基金资助论文量的增长,2016年达到115篇,占全年总发文量的68.4%。这些部级的基金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对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表明本刊的研究领域与国家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一致,能够及时反映我国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3 载文栏目统计

文章刊载的栏目分布往往是反映该刊刊载论文基本状况, 揭示文献研究的方向和发展情况。对该刊 2014~2016 年刊载的1 073篇文章按栏目进行统计,3年间共设7个栏目,其中发文数量最多的栏目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研究占总发文量的45.29 %, 基础医学占总发文量的36.62 %,见表3。

4 核心作者群分析

形成连续、稳定的作者队伍,是办好期刊的重要因素之一[3]。核心作者群是指那些发文量较多,影响力较大的作者集合体[4]。通过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3~2016年出版的作者系统分布统计,可以看出贵州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的作者最多,其中第一作者为贵州医科大学的稿件有503篇,占总发文量的的46.9%,其次是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3篇,占总发文量的的23.6%,见表4。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本刊秉承了是为本校科研及本单位附属医院服务的办刊宗旨。

统计结果还显示,《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拥有稳定且学术基础雄厚的作者群体,这些作者大多是医学学科的学g泰斗和医学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学术研究比较深入、持久,他们的选题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一方面保证了稿件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的支持和信赖。再次,本刊还应在稳固的作者群基础上开发、培养新生的作者群体,比如对于那些研究基础相对薄弱、论文写作水平不高的作者,应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耐心地指导其修改稿件,培养他们逐步成为本刊的核心作者,这样可以吸引更大范围的稿源,满足稿件的连续性和优质性。

5 引文统计与分析

引文数量即参考文献数量, 是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 是衡量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文献能力的一个指标。该刊 2014~2016 年共发文1 073篇,总被引数为2 405篇,总他引数为2 175篇,篇均被引率为2.24%,篇均他引率为2.02%。见表5。

6 发文时滞统计

时滞是指论文的出版日期与所注收稿日期之时间差[5]。出版时滞过长会影响科技成果传播的速度,过长的出版周期还会导致作者的科研成果丧失首创性、时效性和前沿性,影响作者职称的评定,同时还会影响读者及时获取科研动态、研究进展及最新的技术应用情况。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的发文时滞统计显示,2014~2016年共刊载1073篇,有收稿日期的为1073篇,发文时滞(每月按30d计算)最长为398d,最短为32d,平均为210.28d,见表6。由此可见,本刊在出版周期上对出版时滞的重视,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版优秀的科研成果,提升了本刊的传播速度。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提高,医学期刊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贵州医科大学学报》以解读医学生活与医学社会种种现象等医学文化为己任,形成了鲜明的办刊特色。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原始文献为统计对象,对《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4~2016年的载文、基金论文比、核心作者群、引文等进行统计分析,从3年来该刊载文的情况统计中看出,该刊所设栏目主题清晰, 发展方向明确,其中重点栏目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专题研究, 这3个栏目是支持本刊发展和推动医学研究的现实力量。从引文数量统计结果显示,该刊引文率在逐年提高,从2015篇均被引的2.06%到2016年2.36%,这充分显示出该刊作者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涉及国内医学知识信息的深度与广度, 说明该刊作者的结构水平在不断提高,学术能力在不断增强。从发文时滞统计可以看出,该刊在保持学术水平稳定的前提下, 缩短了稿件处理流程及出版时间。据报道,当代科技文献发表如果延误1.5~2.0年, 其情报价值丧失30%,因而发表时滞是评估期刊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6]。该刊平均时滞天数为210.28d,小于我国科技论文351d平均时滞[7],因而该刊的发文时滞显示出具有较好的报道时效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该刊编辑人员在审稿、编辑、校对、印刷等环节上,为缩短该刊的论文时滞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从基金资助论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该刊的基金论文数量逐年呈上升态势,尤其在2016年,基金论文数量与质量都有很大增长,获各类课题基金项目资助总数达257篇,占全年发文总数的68.4%。其中部级基金资助论文115篇,省级基金资助论文103篇。由此表明大量高质量、高学术性的论文投向了该刊,充分体现出该刊的科研前沿性和学术性。从作者群结果分析显示,核心作者集中在本校师生及本校附属医院医护人员,该刊应继续锁定这些核心作者,加强与作者的联系,保证稿源的持续性。从栏目设置看出,专题研究、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占的比例比较大,专题研究和基础研究的稿件大多都是受部级和省级项目资助的论文,是医学研究的前沿问题,这类稿件质量优质,学术指导意义突出,应继续加强对此类稿件的约稿。

综上所述,《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稿源丰富、发文时滞较短、篇均引文数量较多、基金资助项目论文级别较高,具有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体,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刊风格, 在医学期刊中影响较广,是我国医学领域工作者必读的刊物之一。

参考文献

[1] 杨华,赵悦阳.2000~2004《中华检验医学杂志》被引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12):1307-1311.

[2] 万锦遥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6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235-236.

[3] 刘煜.利用文献离散规律评价科技论文[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1997,10(4):233-235.

[4] 史书侠,杨华.中华眼科杂志2001至2004年载文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05,41(7):652-655.

[5] 吴校连,朱英辉,李雁菁.《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0-1999年载文分析[J].医学信息,2001,14(2):71-74.

[6] 王萍,孙明明.《大豆科学》近十年载文与核心作者群分析[J].大豆科学,2014(4):346-348.

统计基础论文范文第10篇

1.引言

教育硕士专业从1997年开始招录到今每年的招生人数迅速增加,而具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是否达到了“国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要求”呢?作为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的学位论文,是全面考查和衡量研究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为了解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总体撰写情况,本文认真分析了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和2012年答辩通过的教育硕士(学科英语教学方向)毕业论文(63本),从论文数量、论文形式、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电脑统计工具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揭示广西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硕士论文的研究现状,并针对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

2.现状分析

2.1论文数量

广西师范大学英语教育硕士从2009年开始招生,2009级的论文共计20篇,之所招生人数较少,主要因为是招收第一届英语教育硕士,其培养工作处于尝试阶段。2010级的论文就达到了43篇,英语教育硕士人数骤然增加,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从国家教育部到中小学教师对提高学历教育越来越重视,而且各高等师范院校对于教育硕士的招生规模也是与日俱增。

2.2论文构成形式

对于论文构成形式的分析主要从摘要、关键词、篇幅、文献、附录方面考察学位论文的构成形式特征,旨在了解其形式上的规范程度。经统计分析63篇学位论文得出,中文摘要字数最多1472,最少471,平均字数943.17,字数偏少,尚未达到论文规定要求的1500~2000字之间;英文摘要和中文摘要基本对应(个别翻译欠准确);关键词(中英对应)平均4.08个,达到了硕士论文规定要求3~5个;值得肯定的是,摘要的语言基本做到了简练、准确,内容也涵盖了论文的主要信息。从论文全文篇幅来看,最长的篇幅有78个页码,最短的43个页码,平均61个页码。按学位论文通常用的小四号英文字每个页码排版字数统计,平均论文篇幅远远超过了英语教育硕士学位论文所规定的16000个英语单词的字数要求。从参考文献来看,63篇论文共著录3691篇中英文参考文献,平均每篇的参考文献为58.59篇,其中,所著录的参考文献中最多的为120篇,最少的仅仅只有21篇,12.70%的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在数量上并未达到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少于40个的要求;另外,中文参考文献为1543,占总数量的41.80%,英文参考文献2178,占总数量的58.2%,可见英语教育硕士研究生很好利用了英文资料进行论文撰写;然后,期刊、著作和学位论文是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总数的45.49%、41.86%和5.99%,但电子文献比例仅为1.04%,对于获取信息更加便捷的网络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文献的著录整体上比较规范。从附录材料看,60篇论文有附录材料,3篇论文无附录,说明绝大多数的教育学研究生将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文字资料附于文后,仅有相当一小部分研究生没这样做或研究中没有其认为必需附录的材料。

2.3论文研究主题和研究目的

国家有关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明确说明了,教育硕士论文选题应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改革与管理现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那实际情况是如何呢?首先,从论文主题看63篇论文分布于六个研究方向,选题范围广泛。首先,英语教学方向较为集中,共计18篇,达到了总数的28.6%,这18篇论文中除了有关英语教学理论或教学方法的探究以外,涉及到英语教学的跨学科研究较,如语言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和多媒体辅助等,无疑反映出英语教育硕士的论文正在朝更宽更广的方向发展。但需要引起的注意的是要避免因选题过“大”而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降低了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其次,英语学习策略方向的论文也达到了17篇,占据了总数的27%,这与近些年来英语教学逐渐以学习者为关心的热潮密不可分。另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它类别(语言学,传播学等)占总数的19%和14.3%。英语课程论及教材分析和英语语言测试占总数的9.5%和1.6%,数量偏少。

其次,本文把研究目的分成两种类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拟考察不同主题研究目的的分布情况及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的分布情况。从下表分析得出,63篇论文中有关基础研究的论文数量总共为3篇,其中,英语教学所对应的基础研究有2篇,占据该研究主题的11.1%;教师专业发展所对应的基础研究有1篇,占据该研究主题的8.3%,可见基础研究在英语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仅占据4.8%,数量极其之少。但应用研究的论文数量达到了60篇,占据了总数的95.2%,其中,学习策略对应的应用研究数量最多,达到了17篇,占据应用研究总数的28.3%;其次,英语教学对应的应用研究有16篇,占总数的26.7%;教师专业发展对应的应用研究有11篇,占据总数的18.3%;英语课程论文对应的应用研究有6篇,占总数的10%;语言测试对应的应用研究数量最少,仅有一篇,占总数的1.7%;另外,其他类别的研究主题对应的应用研究有9篇,占据总数和15%。为何应用研究的数量大超过了基础研究呢?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英语教育硕士的招生对象主要以在职的一线教师为主,他们之所以来继续学习的原因也主要是通过两年的研究生学习,培养并增强较强教学实践能力和一定科研能力,以解决他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4论文研究方法及电脑统计工具

经分析得出,所有的研究方法中文献研究法使用次数最多,为63次,占据统计总次数的37%,这也就是说,在统计的63篇论文中,全部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其次是问卷调查法,共计55次的使用次数也占据总数的32.4%;再次,访谈法使用次数共计35资占据总量的20.6%;此外,实验研究和参与观察也均有使用,分别为8次和9次,占据总量的4.7%和5.3%。内容分析、个案研究、比较研究、历史研究、行动研究没有使用。可见文献研究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三者构成了英语教育硕士的主要研究方法。另外,英语教育硕士学位论中没有使用电脑统计工具的共计16篇,占总篇数的24.2%;使用SPSS的37篇,占总篇数的56.1%;使用EXCEL的11篇,占总数的16.7%;另外,有两篇论文分别使用了R2.14.1软件和PASWStatistics。可见,绝大多数的论文资料分析都使用了电脑统计工具,特别是SPSS的使用篇数已经过半,调查证明一大部分人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工具,已经开始用科学的电脑统计工具来处理数据,极大地提高了处理数据的效率和研究的科学性。#p#分页标题#e#

3.结论及建议

总的来说,本次调查的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和2012年的63篇英语学科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在数量上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招生比例逐年扩大;从论文构成形式看,学位论文在关键字的拟定、文章篇幅和参考文献及著录部分大体上达到了英语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要求;从论文选题方面看,主题涉及六个方向,其有关英语教学和学习策略的比例最大,但按照国家有关英语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的相关要求,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论文还是相对较少;从研究目的看,以应用研究为主,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教育硕士的学科特点;从论文研究方法看,文献研究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三者构成了英语教育硕士的主要研究方法,并重视多种研究方法的搭配使用;在电脑统计工具方面,近八成的论文使用了电脑统计工具,其中以SPSS和EXCEL为主,教育硕士的科学研究水平逐步提高。

上一篇:统计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多元统计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