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思想范文

时间:2023-03-07 18:34:59

体育思想

体育思想范文第1篇

***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代直隶博野(今属河北省)人,是我国十七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爱国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特别是他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在我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光辉先例,对我国近代乃至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颜元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做一粗浅探讨,并以此就教于学界前辈。

一、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

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自身对生活经历的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是他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与批判后的感悟。

颜元自8岁起就学于吴洞云先生,吴先生虽然不是什么教育家,但他多才多艺,除对传统的经、史、子、集有较深的研究外,还擅长骑射、技击,通晓医术、术数,对神机兵法等亦有独到研究。在吴先生门下近3年的时间里,颜元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教育和锻炼。虽然颜元没有沿着启蒙先生所引导的路数笔直地发展下去,但这段求学经历,无疑对他后来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颜元从11岁起,由于受社会时尚的影响,开始学习八股文,致力科举,用心仕途,并于19岁考中秀才。20岁时,家道衰落,颜元在家“耕田灌园”,“劳苦淬砺”[1],挑起了全部生活重担。21岁时,颜元阅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研究国家兴衰之迹,生民休戚之事,常废寝忘食,遂厌弃八股,废弃举业,绝意仕途。颜元在22岁时,为了赡养年迈的双亲,同时也更为了掌握更多的“经世致用”、“扶危济难”的本领,开始学医,并鉴于“宋儒不知兵法,终至屈于辽、夏,辱于金、元”,从23岁时起,开始研究七家兵书,并学技击之术,研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24岁时,颜元开设家塾,教授生徒,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并从这一年开始为人治病。

艰苦的生活实践,虽然使颜元意识到了读书静坐的危害性,但他却未从此而远离宋明理学,相反,在一段时期内,他竟被理学所迷惑,倾倒在理学家的脚下。

在颜元24岁的时候,偶读陆九渊、王守仁的语录,“始知世有道学一派,深悦之,以为孔、孟后身也”[2]。可在他26岁时,又得《性理大全》一书,“见周、程、张、朱语录,幡然改志,以为较陆、王二子尤纯粹切实,又谓是孔、孟后身也。”[3]从此以后,颜元“进退起居,吉区宾嘉,必奉《文公家礼》为矩yuē@①;奉《小学》、《近思录》等书如孔子经文”[4],甚至当听到别人对诸子存有疑义时,便“忿然力辨,如骂父母”[5]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了。直到颜元34岁时,他的思想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颜元34岁时,他的养祖母病逝,颜元不胜哀痛,他一丝不苟地按照《文公家礼》为其守丧,结果使得颜元连病带饿,几乎致死。

颜元根据切身的体验,“颇觉有违于性情,已而读周公礼,始知其删修失当也。及哀杀,检性理,乃知静坐读讲非孔子学宗,气质之性非性善本旨也”[6],认为理学家们论学参杂佛学,支离破碎,“空言无用”。颜元深“痛尧舜周孔三事三物之道亡,而生民之涂炭至此极也”[7],愤然作《存性编》、《存学编》,后又作《朱子语类评》,除系统地阐发其思想外,更对理学展开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

颜元的体育思想,也正是在他的切身经历和感悟中,在他对宋、明理学进行研究、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的。

二、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文武相济”,全面发展;“习行”、“习动”,强国强身。

颜元从他“目击身尝”中深刻体会到宋、明理学是一种“害心”、“害身”、“害国”之学。理学家们喋喋不休地告诫人们要“知学”,要“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8],钻进故纸堆里“穷理”。而为了“穷理”,则又告诫人们必须“主敬倡静”。“静者,谓心不妄动”[9],“敬,……内无妄思,外无妄动”[10],一言以蔽之,就是“非动”。理学家们把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与恶棍、纨绔笼养等相提并论,认为这些都是“不可为”的“无益之事”,并在学规中明确规定,绝对不允许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跨入校门(见郑端所辑的《朱子学规》),也就是不要运动,要“静坐”;不要体育,要“读书”。其结果,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使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红面少年,都变成了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好端端的身体被理学折磨得筋弱骨脆。

颜元对此曾气愤地指出:“朱子教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无异于半日当和尚,半日当汉儒……”[11],并严正指出:“终日兀坐书房中,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疲软,以至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堆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朱熹号)为之也”[12]。

颜元还进一步列举实例来论证读书静坐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吾尝目击而身尝之,知其为害之巨也。吾友张石卿,博极群书,自谓秦汉以降二千年书史,殆无遗览,为诸少年阐发书义至力竭,偃息床上,喘息久之复起讲,力竭复偃息,可谓劳之甚矣!不惟有伤于己,卒未见成起一才。祁阳刁蒙吉,致力于静坐读书之学,昼诵夜思,著书百卷,遗精痰嗽无虚日。将卒之三月前,已出言无声。元氏一士子,勤读丧明。吾与(王)法乾年二三十,又无诸公之博洽,亦病无虚日”,并痛切地说:“今天下兀坐书斋人,无一不脆弱,为武士农夫所笑者,此岂男子态乎?”[13]

颜元尤其对宋、明理学家重文轻武,从而给国家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感到深恶痛绝。他曾感慨地说:“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14]又说:“朱子重文轻武,……,其遗风至今日,衣冠文士羞与武夫齿,秀才挟弓矢出,乡人皆惊,甚至子弟骑射武装,父兄便以不才目之,长此不返,四海溃弱,何有已时乎?”[15]在颜元看来,按着理学家们的教育思想所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弱人”、“病人”、“无用人”,而绝不会培养出“经天纬地之略,礼乐兵农之才”[16]。

颜元作为爱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深深为国而担忧,他之所以放弃举业,潜心教育,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培养“经世致用”、“扶危济难”的有用人才,因此,在他看来,一个人不仅要博学多文,又必须掌握治国理财的真实本领,同时还要有一副健壮的体魂,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建经世济民之勋,成辅世长民之烈,扶世运,奠生民”[17],为此他提出了“文武相济”、“兵学合一”,全面发展的主张,他说:“一学校也,教文即以教武”[18],即除了教授学生经史子集之外,还必须教之以射、御及兵、农、钱谷之事,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平时可以“修己治人”,在战时则可“持干戈,卫社稷”,成为能够“出将入相”的文武全才,在“文武合一”、“兵学合一”的教育过程中,达到文武相济的目的。

在颜元看来,这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正如他所说:“论周公之制度,尽善尽美。盖使人人能兵,天下必有易动之势;人人礼乐,则中国必有易弱之忧;惟凡礼必射,奏乐必舞,使家有弓矢,人能干戈,成文治之美,而具武治之实。无事时,雍容揖让,化民悍劫之气;一旦有事,坐作击刺,素习战胜之能”[19]。

宋、明理学“主敬倡静”,颜元反其道而为之,又提出“习行”、“习动”的体育思想。他说:“宋元来儒者皆习静,今日正可言动”[20],在“动”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心上思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的东西能够得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另一方面,是使人的身体在“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即“健人筋骨,和人血气,调人性情,长人信义”[21]。颜元更为可贵的是,他把强身和强国连在了一起,强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从而使国家强盛。他说:“动,小之却一身之疾,大之措民物之安。为其动生阳和,不积痰郁气,安内捍外也”[22];又说:“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23]

三、颜元的体育实践

颜元在他长达近50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没有忘记实践他的体育思想。他在招收生徒时,便提出了要求,即“凡欲为吾徒者,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24],不仅要学文,而且必须学武。颜元除教学生读书作文以外,还经常督率学生“习礼,歌诗,学书计,举石,超距,击拳,率以肄三为程”,并经常和学生“讨论兵农,辨商今古”[25]。

颜元晚年应邀主持漳南书院时,则进一步将其体育思想付诸实践,他除将学院划分为文事、经史、艺能等斋外,还特设有武备斋,专“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同时,在书院外还专设有“马步射圃”,专供练习骑马、射箭之用。颜元还在“讲习暇,偕诸子或履桥,或拿舟入(院内水池),弦歌笑语,作山水乐”,[26]将体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

与此同时,颜元还十分重视其自身的体育锻炼,对养生之道颇有所悟,他说:“养身莫善于习动,夙兴夜寐,振起精神,寻事去作,行之有常,并不困疲,日益精壮。”并说:“常动则筋骨竦,气脉舒”[27]。他从幼年时起即学会骑马、射箭,从青年时起研究兵法,学技击,直至晚年,一生习武,从未间断,而且技艺很高。在他57岁时,曾与武术家李木天折竹为刀,比试武艺,结果“不数合,击中其(指李木天)腕”,至老年仍经常练习举石、击拳、比赛射箭等,因此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壮,直活到“古稀”之年。

总之,颜元是我国古代比较重视体育的教育家。他将体育和其它学科放在同等的地位来加以重视的体育思想和实践活动,超出了古代以及和他同时代的教育家们,是他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的最为闪光的部分,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注释】:

[1]《颜习斋先生年谱》。

[2][3][4][5][6][7]《习斋记余》卷6。

[8]《朱子语类大全》。

[9]朱熹《大学注》。

[10]《朱子语类辑略》。

[11][12]颜元《朱子语类评》。

[13][15][16]颜元《存学编》卷三。

[14]颜元《存学编》卷二。

[17]《习斋记余》卷三。

[18]颜元《存治编》。

[19]《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

[20][21][22][23][26]《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24]《颜习斋先生年谱》。

体育思想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思想融合;价值研究

终身体育,其概念形成仰赖于终身教育的认知觉醒。就目前终身教育思想而言,教育本身应倾向于终身性,亦既是教育终身制思想。正如人类发展将促进社会发展一样,人类教育思想的转变将有效实现人类文明的进化。传统的教育理念落后于教育所需时代,因此,全新的教育认知便逐步形成。在教育终身化理论的基础上,终身体育思想应运而生,其通过否定传统体育教学思想的暂时性来确定教育的发展与作用,从而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论,即终身体育思想。然而,终身体育思想的内容涵盖为何,其应运而生的现实价值为何,对教育应用领域而言至关重要。只有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时效教育引导社会目的,才能确保教育的教学价值。因此,该文将侧重于此,细谈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思想融合的价值所在。

1终身体育思想涵盖内容

探究终身体育思想所涵盖内容,首先应从了解终身教育出发,所谓终身教育,其是教育深化的实际体现。就社会发展而言,知识掌握与传承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借由何种方式,以何种目的,都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人类在社会活动中,总会根据现实需求,对相应知识获取抱有不同的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满足方法,往往无法借由校园内部只是学习得以满足。就此,部分教育专业人士认为,教育若只停留在校园阶段,将大大阻碍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对此,为保证教育的实用性与时效性,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应运而生。终身教育保障了人类对知识的摄取需求,同时将支持人类于社会活动中应用科学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由此可见,终身教育是人类文明延续创新的重要保障。相对的,基于终身教育基础上,终身体育思想成型则仰赖于全然不同的人类认知。传统体育教育兴起之时,为确保体育教育的教育指导作用,我国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教育宣传口号,一时间体育教育的校园开展如火如荼,有效保障了体育教育开展初期培养社会群体身体素养目的。然而,随着体育教育于应试教育中不断被忽视,体育教育重要性认知的缺失令其终将流于形式。就此,凭借教育改革,素质教育踏上历史舞台,终身教育理念的诞生,终身体育思想逐渐成型。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涵盖内容中,其不侧重于终身体育的终身学习与终身培训,还将终身应用与终身锻炼融入其中,从而进化体育强身的思想,实现体育强国的最终目标。

2终身体育思想落实体育教育价值体现

2.1教育价值体现

终身体育思想落实与体育教育之中,必将带动体育教育思想的整体转型。传统应试教育下的体育教育,已经失去了其锻炼并塑造学生身体素养的作用,其不但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认知缺失,教育方法的不科学以及教育形式的不合理都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本身发挥功效。就应试教育视角而言,体育教育本身便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部分教育组织认为其将影响学生的文化学习,而有意忽视体育教育落实。对此,素质教育思想深化校园后,社会需求的校园认知令教育群体了解了素质教育下体制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体育教育重要性从归教育认知,而素质教育理念下终身教育的诞生促使了终身体育的诞生。在终身体育教育中,体育教育将贯穿受教群体一生,辅助受教群体科学管理身体,有效培养体魄,优化完善行为,从而支持受教群体的身体素质建设。由此可知,终身体育思想的体育教育落实,将加强体育教育的教育效果实现体育教育的教育价值,并保证体育教育立于素质培养优势地位,成为素质教育的有效支撑。

2.2社会价值体现

终身教育于教育中体现的素质培养价值,于社会活动中同样十分重要。素质培养之所以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重点看中课题,原因在于素质缺失带来的社会活动力下降。传统的应试教育虽然培养了众多高分学员,然而却演化成“高分低能”社会形态,这部分学员拥有良好的课本知识,却疏于实际应用,自尊心过强,自负且不懂退让,好高骛远,不肯脚踏实地,从而造成了知识人才遍地,技术人才匮乏的现象。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只注重知识渗透与培养的单一性,以全面发展,综合培养为目的进行学员的素质培养。而这其中,确保素质培养中体制培养的体育教育,若想确保受教群体的体制优越性,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将可大大改善当前社会病态行为,实现真正的健康、健全社会行为规范。对此,该文认为,终身体育立足于体制培养将注重改变受教者不良行为习惯,不良饮食作息,以保证其多锻炼、少抽烟、勤运动、少熬夜,从而实现优化全民体质,促进体育教育成果的长效性。

3终身体育思想体育教育落实手段

3.1校园教育落实,深化终身体育认知

校园,作为体育教育开展的前沿阵地,其本身应充分认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特别是就开展素质教育以来,深化自身终身体育教育认知,并将其有效贯彻校园教育之中,是确保终身体育有效开展的前提。对此,相关校园教育部门并非仅对学生开展有关教育,其可通过家庭沟通方式来促进家庭整体的终身教育思想认知。对此,该文认为,校园体育活动,班级导师沟通都能有效实现终身体育思想的贯彻与落实。因此,未来校园教育中,关于体育活动开展可以倾向去家庭式参与模式,非单纯敦促青少年自身体育锻炼,而是借由家庭式体育运动会模式促进家庭参与,不但保证亲子时间增加,而且可敦促全民体育锻炼,实现终身体育目标。当然,实现这一方式需导师及学生的共同努力,还需家长的积极配合,故此,三方面的体育思想贯彻极为重要,需校园于日常教学中不断深化落实形成。

3.2社会媒体宣传,强化终身体育共识

校园教育落实确保教育前沿终身体育思想贯彻,相对的终身体育共识的建立则更青睐于耳濡目染的媒体宣传。可以说,单方面的教育渗透毕竟有限,学校教育尽能最大限度保证学生思想认知落实,更全面的社会舆论建设需要媒体介入宣传才能实现。因此,确保终身体育共识建设,媒体的大力宣传必不可少。其需要媒体在不断体育新闻的报道过程中,融入终身体育的引导性评论,借由潜移默化的媒体信息渗透,从而提高全民终身体育认知。与此同时,借由报道先进的终身体育思想及趣味体育活动来引起全民参与终身体育教育热忱,增加终身体育行为的魅力与影响力,将可促进人们投身入终身体育之中,实现终身体育的素质培养价值。

3.3社区组织引导,落实终身体育活动

学校的教育渗透与媒体的文化渗透可大大提升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教育魅力,在此基础上,为深化落实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的思想理念,社区作为社会活动中重要的组织单位,其有效开展终身体育活动,建设终身体育教育咨询机构,可有效实现终身体育的教育目的,并令社区群体更好的运用终身体育,更好的开展终身体育活动。故此,有关部门可借由校园联动模式,打造校园社区终身体育理念一体化格局,引进校园教育思想,聘用校园专业教育人员开展终身体育教育落实工作。与此同时,打造社区体育活动,增设社区建设器材,营造良好的社区活动氛围,从而行之有效的促进终身体育思想落实,带动社区体育活动开展。

3.4政府机构协力,政策化终身体育进程

校园、媒体、社区作为地方性组织对终身体育教育环境营造只能桎梏于一地,若想保证终身体育教育的全民性发展,政府机构的通力协作必不可少。将终身体育教育政策化,借由政府历练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有效开展,可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社会化影响,并使其成为全民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此,政府部门应充分放权给教育部门,深化了解地方体育开展现状及终身教育落实潜力,协助教育部门开展并优化社会环境,积极建设适合终身体育开展的环境氛围,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政策化转型,并可有效作用于社会群体之中。综上所述,体育教育中终身体育思想的融合无论是对受教群体而言,亦或是对社会群体而言都拥有着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因此在体育教育开展中,校园、媒体、社区、政府需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有效实现终身教育思想的体育教育融合,并保证其有效落实于校园教育与社会教育之中,实现终身体育的素质培养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彦庆.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终身体育教育[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S1):140-141.

[2]于佳祥,徐英微.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中的运动处方教学理念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9(3):105-108.

体育思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洛克 绅士 绅士教育 绅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3-0018-03

【Abstract】John Locke was a famous English philosopher, statesman and educator. He portrayed his educational thoughts concerning gentlemen and systematically explained the functions and objectives of his gentlemen’s education. He established PE and sports thoughts for gentlemen integrating PE and health. He was dominant among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human beings. By using literature, logic analysis, the article aims to make a deep study of PE and sports thoughts of Locke. PE and sports regarding gentlemen are main content and approach of education concerning gentlemen. In today’s environment of society and culture with multiple-culture, Locke’s PE and sports thoughts for gentlemen is still marvelous.

【Key Words】John Locke Gentlemen Education concerning gentlemen PE and sports for gentlemen

约翰・洛克,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1632年8月29日生于萨默塞特郡的威灵顿村,一个距离布里斯托大约12英里的地方,他在同一天被受洗,出生后不仅,洛克家搬到了布里斯托以南7英里的一个小镇,洛克就在那里的农村长大。洛克在1656年获得学士学位,接着在1658年获得硕士学位,于1674年又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在1666年,洛克认识了莎夫茨伯利伯爵,这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洛克终身未婚。在知识论上,洛克与大卫・休谟、乔治・贝克莱三人被列为英国经验主义的代表人物,洛克的思想对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深刻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甚至美国开国元勋。1693年,洛克公开出版了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在书中较为系统地提出并阐释了他的绅士教育思想。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在西方教育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英国教育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至今仍然有着重大的影响,其绅士体育思想对世界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鉴于此,本文试图就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和绅士体育思想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文艺复兴后期,法国哲学家蒙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培养绅士的目的,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通达人情世故、善于处理公私生活、懂得生活艺术的绅士,他们不仅心智健全发展而且要有健壮的体质、充沛的精力和高尚的品德。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绅士教育思想不断充实、饱满,17世纪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集各种绅士教育理论于一家,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洛克当过多年的家庭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简捷和最容易的方法培养青年绅士,洛克将信札加以编辑,于1693年公开发表,遂成为一部教育专著。《教育漫话》是洛克在教育方面的代表作,在书中洛克围绕英国青年绅士的培养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洛克从他的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如同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标记和观念,人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后天得来的,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洛克说:“人心是白纸,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人心没有天赋的原则,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知识归根到底导源于经验,人们单凭自己的天然官能,不借助于任何天赋的印象,就可以获得他们所有的全部知识;人的感觉能够把在人心中所产生的那些知觉的东西,从外物传达于心,观念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获得的。”由此可见,洛克阐明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而不是由先天遗传决定的。洛克指明了教育在人的个性形成中的巨大作用,他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教育对于人的成长来说,就像流水一样,会改变人的发展的方向。”良好的教育与训练,能培养出生龙活虎的青少年;不良的教育形成儿童矫揉造作和偷懒的习惯,这是教育的过失。洛克说:“我们想使儿童变得聪明、贤良、磊落,用鞭挞以及别种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他们是不合适的。”洛克对欧洲经院学校脱离实际的学风进行了批判:“现在欧洲一般学校时兴的学问和教育上的照例文章,对一个绅士来说,大部分都是不必要的,不要它,对于他自己固然没有任何重大的贬损,对于他的事业也没有多少妨碍。”在洛克看来,英国绅士应学习世上最需要、最常用的事物,因为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

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绅士,绅士要适应社会的需要,应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这几种品质,绅士就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这种人才是善于处理事务的人。洛克进一步指出,青年绅士要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于国家的一个人,而尽心竭力地为祖国服务,乃是每一个人不可不尽的义务。在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因为在他看来,德行是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的重要的品质。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而德行愈高的人,其它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我们的教育理念一向奉行“德育为先”,一个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更何况是要培养绅士呢?借用洛克的教育思想观念,我们就必须要在各级教育中注重和渗透德育,为社会培养具有德行之人。

二、洛克的绅士体育思想

洛克在其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和绅士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对绅士的健康和健康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洛克在其教育名著《教育漫话》开篇就论及了他的绅士体育健康思想。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洛克是第一个提出并指定健康教育计划的教育家,他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 “人们的痛苦或幸福,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不善用心的人做事决不能够遵循正当的途径,身体羸弱的人,就是有了正当的途径也决不能获得进展。”洛克把一个人的工作、幸福与身体健康直接联系起来,这对我们来说具有很大的启迪。洛克同时指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的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我觉得孩子们的精神容易引导到东或到西,正如水性是一般无二的;但是精神固然是人生的主要部分,我们关切的主要是内心,可是心外的躯壳也是不可或略的。”可见,洛克的健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哲学观之上的,对于一个人来说,健康的精神固然重要,但健康的身体却是根本和前提。这是唯物主义的身心统一论的健康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此外,洛克坚决反对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主张通过逐渐的训练,养成孩子健康的体魄,使之能够适应各种艰苦条件和多变的环境,成为将来有用的人才。如要求儿童衣着不要过暖,每天用冷水洗脚,多过露天生活,穿宽松的衣服使身体得到自然的发展,饮食要清淡简单,能够忍受饥饿,不喝烈性饮料,睡硬板床,少用药物,使儿童从小能忍耐劳苦,具有坚强的意志等。洛克的这些健康忠告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洛克是第一个把学校教育的任务明确区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教育家,认为体育是整个教育重要的基本要素。据此,他强调要通过体育锻炼儿童的机体,认为儿童应把大量时间花在户外活动上,儿童应有足够的体育活动,应允许他们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只有强壮的身体才能够抵抗各种不测的袭击和适应各种情况的变化,尤其对于一个需要到处奔波、事业繁忙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人随时在外,可能会遇到各种恶劣的天气和环境,这就需要他们能够经受突然变迁的身体条件。由此可见,洛克期望通过体育把年轻人培养成为身体强壮、意志坚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绅士,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洛克曾学过医学,而且还做了莎夫茨别利伯爵的高级私人医生,对健康以及实现健康的有效途径具有独到的深刻认识。他倡导把体育锻炼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并且拟定了详细完整的健康教育计划,这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是独树一帜的。洛克认为儿童要多呼吸户外新鲜空气,多过露天生活,即使是在冬天,也应尽量少烤火,不要怕儿童受风吹日晒,要能忍受冷、热、晴、雨;对女孩来说,户外生活对于她们的面部并没有损害,她愈是多在户外生活,她便愈强壮健康。洛克提倡人们应多用冷水浴来达到健身的目的,他说冷水浴对身体衰弱的人恢复健康是很有帮助的,身体比较健康的人则可用冷水浴去增强和锻炼体格。洛克的绅士体育思想精神正是西方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精神的映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诸如冷水浴等户外的体育锻炼方法,我们的伟大领袖同志就十分喜爱,而且是终生乐此不疲。当今,冬泳运动在世界各地开展地如火如荼,无不彰显了洛克的绅士体育思想精神。

绅士体育思想是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点部分。所谓绅士是指那些举止得体并能遵从世俗社会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人,在洛克看来,一位绅士不仅要有德行、有智慧、有礼仪,而且要举止优雅,体魄健壮。为此,他指出作为一位绅士要在击剑、骑马、舞蹈、游泳、摔跤等体育项目上下功夫,击剑和骑马是绅士所必备的技能,这是因为骑马是一件对健康十分有益的体育活动,骑马能使人在马上习得镇静与优雅;同样,击剑对于健康来说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既可以增强习者的力量和勇气,又可以改变人的气质;跳舞可以使一个人终生具有一种绅士风度和气概,能够塑造一种合适的自信力;游泳能够使人保持良好的形体,这是绅士们应具有的外在形象。洛克提出的这些符合绅士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价值,就是在今天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些体育运动项目不仅是竞技运动家族的主要成员,而且也深受大众体育的青睐。可见,洛克对体育以及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绅士体育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是值得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和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三、洛克绅士体育教育思想的启示意义

纵观洛克的绅士教育和绅士体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其内在的启示价值。首先,洛克详细论证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的作用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提升人的素质和境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体魄健壮的绅士。一句话,教育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其次,洛克阐述了他的绅士体育健康思想,“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人的健康最为重要的是有健康的精神,但没有健康的身体就如同大厦缺乏根基一样,难以通达人生的幸福和成就,这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精神的深刻体现。再次,洛克把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了体育锻炼的健康效应,要求人们运用适当的方法加强体育锻炼,为科学锻炼身体拟定了周密的方案,他的这些体育健身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经济实用,值得我们去躬行实践。

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核心因素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面对变化如此迅速的人类社会,如何高效地工作和学习,如何快乐幸福地生活等诸多问题,不得不引发我们去深思,我们可以从洛克的绅士体育思想中找到答案,那就是健康(Health),正如西方谚语:Health is more than wealth.众所周知,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健康就是力量”Health is power!呢?我想应该可以。因为健康的身心是人们高效工作和学习、快乐幸福生活的必备条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果你想提高你的工作效率,就去参加体育锻炼吧!如果你想提高你的生活质量,就去参加体育锻炼吧!如果你想提高你的学习效果,就去参加体育锻炼吧!如果你想对国家和社会有所贡献,就去参加体育锻炼吧!如果你想有所作为,就去参加体育锻炼吧!如果你想实现你的人生理想和抱负,就去参加体育锻炼吧!这就是我们从洛克的绅士体育思想中得到的深刻启示。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洛克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和体育教育思想在人类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影响远远超出了他的时代和国界,成为许多教育家思想的出发点,他是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先驱,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出版后,被译成法、德、荷、意等多国语言文字,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所宣传的功利主义思想,长期地、深深地影响了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他所提出的培养英国绅士的教育目的及其教育措施,不仅为当时英国改造传统旧教育、创办新教育指明了方向,而且他倡导的注重体育、体育与健康相结合思想,以及要求绅士具有德行和优雅风度的教育思想,对英国的教育实践和文化特质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洛克把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教育思想观点与今天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可谓是不谋而合。在新世纪之初,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和增进他们的健康水平,我国正在逐步推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新方案,明确了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确立了“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实现了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洛克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把教育的任务区分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第一位教育思想家,他详细地论证了绅士教育思想的深刻内涵,创立了绅士体育教育思想,提出了“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大大丰富了人类体育思想史,主张把体育锻炼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体魄健壮的绅士。

参考文献

1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 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傅任敢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 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4 约翰・洛克著.教育漫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6 李英.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3)

7 汪庆莲.洛克绅士教育思想的启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8)

8 吴慧平.绅士教育与素质教育[J].理工高教研究,2003(1)

9 李军兰.洛克的健康教育思想解读[J].外国教育研究,2005(8)

体育思想范文第4篇

摘 要 恽代英是在其青年运动的领袖,他的体育思想对我们是由积极的借鉴作用的。而对恽代英生活的时代背景、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以及恽代英体育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他的体育思想。

关键词 恽代英 体育思想

一、恽代英体育思想的时代背景

恽代英(1895-1931)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生于湖北武昌,五岁入家塾读书,开始接触中国古代文化。一九一三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华大学预科斑,一九一八年毕业于该校。之前,由于科学与民主两个口号的积极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如饥似渴地向西方寻找新的救国方案。一时间,各种新思想、新文化有如雨后春笋极为活跃,呈现一派空前繁荣景象,用先进的科学观点论述体育的文章也在这一时斯陆续出现了。恽代英先后发表了不少有关论述体育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其中于一九一七年在《青年进步》杂志上发表的《学校体育之研究》较为著名。文章对当时学校中的军国民体育和“选手制”体育都作了十分尖锐的批评,强调要对学校体育进行彻底改革。恽代英先后发表的有关研究体育的论文,代表了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科学的体育观点和思想,对反对军国民体育,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恽代英体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学校教育必须重视体育

恽代英在《学校体育之研究》中说:“学校之不可不重,此不待烦言而解。”他认为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智、体三育并重应成为教育的重要原则。恽代英说:“我国普通中学的教育以国文、英文、算术为主科,而手工、图画、体操为随意科目,这实在是违背教育原理。他认为学校应以理化、手工、音乐、体操、图画为主科”。

(二)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保学生健康

恽代英对于当时学校体育中普遍存在的军国民体育和选手体育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反对把军国民教育置于体育之上,认为搬用军队的训练内容、方法来组织约束学生毫无实际价值。他认真分析了当时学校实行军国民教育的现状,认为这种体育对学生“唯无益而又害之”。他说:“军国民之教育,是否该实行于全国?国人固有公论。然军国民之教育,果应以何种方法施行之,乃有效乎?学校之养成军国民,应与军队之纯鞭笞为教育者异。然则学校果应以合法为教,方无愧于军国民教育五字乎?学生不但应使之强健,且应使之知所以强健之理,不但应使之健康,且应使之知所保健康之法。”恽代英通过科学的观点来指出军国民体育的缺点所在,指出“请拔枪支,练习打靶”的做法实在是呆板。而不能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更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对于“选手体育”的危害,恽代英指出“骛于虚荣,枉正道以求不可必得之名誉”。恽代英直指“选手体育”的劣根,强烈呼吁要改良学校体育,要“改片断的体育,为有系统的体育;改偏枯的体育,为圆满的体育;改骤进的体育,为渐进的体育;改枯燥的体育,为有趣的体育。”他认为学校体育的目的必须明确,学校体育能对“各学生,无论体质强弱,平均加以注意。苟各学生之体育皆可以及格,虽夫何特优之运动家,在运动会中不能出人头地,而就学校天职而言,已无愧能尽职责”。他还提出了改良体育的设想,如加授生理卫生学,增加锻炼时间,开展田径、球类活动,经常进行体格检查,注意运动安全,注意好生理特点等。总之,恽代英认为学校体育的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保证学生的健康。

(三)重视妇女和幼儿体育,主张体育与卫生相结合

恽代英广泛摄取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观点,主张设立儿童院和儿童俱乐部。提出小学生应操“八段锦”作为课间操,课外可以开展毽子、跳绳等活动。另外他主张体育与卫生相结合,认为“无论男女,皆当以卫生之念”。恽代英还主张让妇女参加体育活动,提高妇女争取自我解放的意识。并且注意女性的特点,提出男女的运动应有区别。

三、恽代英体育思想的影响

恽代英系统科学的提出学校体育的思想,抨击了旧的学校体育的教育,在当时无疑是给中国的体育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更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不仅剖析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本质并提出了科学的理论,还为学校体育的改革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他以健康为目的,把体育与卫生结合在一起,提出的科学的观点,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作者认为恽代英在当时的年代,传播了新的文化,提出新的观点,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对于现代学校体育,他的观点仍然具有科学价值。

恽代英主张妇女参加体育运动,在当时对于中国社会的改良有着直接的意义。作为一名青年运动的领导人,他先进的思想结合科学的观点,提出女子在体育运动方面应该和男子有差别。为妇女参加体育运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四、恽代英体育思想的不足

恽代英的体育思想基本可以总结为上述的三点,他将体育与卫生相结合,把健康作为学校体育的目的。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但是相对于现代学校体育,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他的思想只是考虑的身体的健康,而没有涉及心理方面。和现在的学校体育相比,不够全面。他没能把体育对于人的意志品质的塑造深入到体育思想中,实属遗憾。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能够提出这样的观点,足以让后人佩服!

参考文献:

[1] 恽代英.恽代英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2] 吴庆华.论"兴体育,移风气"――恽代英的体育思想[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19(4):44-45.

体育思想范文第5篇

关键词:黄兴;体育思想;特征;历史作用;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8-0009-05

The Study on Huang xing's Sports Ideology

ZHANG Zisha, LI Yuanle, MA Chunyi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 10082, Hunan China)

Abstract: Huang Xing is an outstanding Chinese bourgeois democratic revolutionist and mili tarist. He has a lifelong passion to sports and focuses on sport exercises. Hi s idea of sports comes from particular history,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backgro und. These ideas can be reflected in four concepts, namely, the physical fitn ess concept that fitness is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the education concept th at talents shall have intellectual and military wisdom, the military training c oncept that military training is the priority when the country is in a crisis an d the country building concept that physical fitness is import to save the count ry from crisis. These concepts are integrated, advanced, historical, hierarc hy and interactive and unique. Huang Xing’s sport ideas have a great influenceon the democratic political revolution, military, educational and mass sportsin modern China. Furthermore, it has indication to the sport development in c ontemporary China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advocating sports technology” , “revitalizing the military sports”, “ developing physical education " and“inheriting mass sports ".

Key words: Huang xing; sports concept; feature; historical influence; re ality indication

黄兴(1874-1916),出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县),是我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 、军事家,是近代湖湘 “第四代人才群”[1]中的杰出代表,一生心系国计民生, 为帝制、建立共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章太炎誉为“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 ”[2]的 黄 兴虽一生重视体育,力行体育终身不辍,倡导体育不遗余力。黄兴的体育思想因其卓越的革 命和军事的功绩被人忽视,因此,深入揭示黄兴体育思想的概貌,不仅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当 下学界关注的黄兴研究,而且有助于了解清末民初代表先进文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体 育认知状况和价值取向,对于我国当前体育改革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黄兴体育思想的成因

1.1 时代成因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强行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步伐。昔日的天朝大 国沦为被瓜分对象。其时的清廷腐败无能而专制,官场腐朽、吏制黑暗、军备废弛,官僚老 朽昏庸。面临此“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和“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开明人士开始向西方 诸强寻求解药。先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从19世纪60年代起兴起“洋务运动”,建新军、办工 厂、创学堂、编译西学书籍、派遣才俊留学,希冀“师夷长技以制夷”,却因清廷昏聩,洋 务事业在甲午一战中烟消云散。随后,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着眼于制度文 化层面的变更,在19世纪末掀起了维新运动,希望通过系统改良富国强民,却被顽固派无情 摧毁。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身受层层压迫,生活每况愈下,没有人格尊严和人身保障,社会 矛盾日趋尖锐。1851年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又爆发了捻军、白莲教等农民 起义,到19世纪末年因反对外国传教士的斗争被不断镇压引发了又一次席卷全国的义和团 运动,这些起义均被先后镇压。

其时“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十分严重,“国力荼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 [3],“生气消沉,扶之不能止其颠,肩之不能止其坠”。[4]随大炮强行输 入的鸦片更使国人遭五脏俱毁而不见血的摧残,被外人冠以“东亚病夫”而耻笑之。面对如 此社会现状,怀揣“强国强民”理想,黄兴认为中国之弱源于人种不强、武风不振,体育是国家强盛之重要源 由,因而疾呼推行“体育 ”和“尚武”。

1.2 文化成因

1.2.1 传统文化的濡染 黄兴“是豪士,是英雄,是开 国元勋,但是他更是有中国文化根底的读书人,是‘士’ ”。他出生于尚气节、重武事、父母均有良好教育的传统耕读之家,五岁即接受传统文化教 育、劳动教育,并习练武术,后考入“与岳麓齐名”的城南书院,“复调”湘水校经堂,继 入清末两大书院之一的两湖书院就读。“黄兴对于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兼收并蓄”[5 ]、注 重兵学兵法,“文似东坡、字工北魏”,最喜欢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 黄兴“即是书生而又习武,即晓读书又明韬略,不能不说是湖湘风气所致”,尤其是湖湘文 化中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强悍尚武之风气。[6]少年时即“豪侠尚义,智勇 兼备”[7] 的黄兴“继承了湖南人‘秀才领兵’的传统”,戎马一生、力倡“强身而有为”,报效国家 、强种强民。

1.2.2 外来文化的吸纳清末,西方近代体育伴随“西学东渐”逐渐传入中国,开明人士呼吁学习西方重视体育 。黄兴就读的城南书院较早吹进西学之风。郭嵩焘曾两度主讲该校,宣扬西学并施以体育。 院长订购新报供学生阅读。谭嗣同勤练不辍,推广西学,主张“尚武”。两湖书院更是思想 开放,设“体操”科,注重培养“文武兼通”[8]之才,黄兴在此广泛涉猎新知, 对“卢梭 《民约论》诸书,朝夕盥诵”[9]。此时,黄兴宣称“不习体操无以强身而不为” ,“决心弃文习武”[10]。

黄兴赴日8次,达6年多时光,日本文化对其影响颇深。他深受明治维新精神影响,崇拜 维新三杰中武士出身的西乡南洲,曾参拜其墓、咏诗缅怀。日本友人说黄兴“恰似我国的西 乡南洲”,“与重文轻武的封建士子不同,黄兴重视习武,有尚武精神”。黄兴留学所在学 校校长被时人称为“日本近代柔道之父”和“日本近代体育之父”,他提倡三育主义,尤重 视体育,认为“体育是智育、德育的基础”,这与黄兴后来提倡的“尚武教育”和“‘德、 智、体’三育方针”契合。黄兴在日期间习练的枪法、剑道、柔软体操、棒球等不但强健了 黄兴体魄,也为他日后训练军队、开展打下了身体基础。

1.3 个体成因自幼的体育爱好和军事兴趣,是黄兴终身力行体育的直接动因。他“喜欢爬山、游水、 钓鱼”,“尤热衷于习武强身之道”,“勤学苦练”[11],“只手能举百钧”,并 以其劲力 练习书法[12]。其后打棒球、踢足球、跑圈子、翻杠子,习剑道、骑马舞剑、下棋 打猎等众 多体育实践足可证明其对体育的热衷,“屡次胜之”、“射无不中”、“一刀毙敌命”的高 超技艺也侧面证明其于体育的执着。黄兴小时喜“听乡间老辈谈洪杨革命事迹”,“非常向 往”,“稍长,喜读太平天国杂史”,在书院,“注重兵法刑名,而于孙吴兵法阐发尤多” [13]。其后,潜心军事体育训练和军略学习、创建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创立 陆军次联合会等。

黄兴“造成世界第一等国”的人生抱负,是其体育思想形成的内在原因。为“建立共和 ”,他培养吸纳人才以积蓄力量,联络会党新军以扩充阵营,奔走筹款以资粮草,屡举起义 以撼帝基,慷慨赴死以唤国人。他疾呼“救国不独有文还要有武”、“身力是为之必要”、 “国家有难,武事为先”,他提出“国际竞争最后解决于武力”,所以要“铸成中华伟大之 军人”;他从“强国必先强身”、“欲言建设,当得人才”出发,提倡“三育”方针、设立 体育高等专修学校,并强调“现以提倡尚武教育为最要”。

2 黄兴体育思想及其“实行”

2.1 “强身而有为”的健身观“强身而有为”是黄兴体育健身观的核心内容。黄兴对体育的认知是逐步深化的。少年 黄兴认为“练武习拳可以增强体力”,求学两湖时鲜明地提出“强身而有为”观点,这对已 萌发革命思想的黄兴来说即强健体魄为革命做准备。此时的黄兴希望借西方体育手段更科学 地强健体魄。其后,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黄兴强身的目标未曾偏离“有为”这一中心。

黄兴重实行,“对於身体十分注意”[14]。小时“爬山、游水、钓鱼”[ 15],常邀村童 “练习拳术,相互比武”;在两湖,于体操“尤为精勤”,学习步兵动作、骑马、实弹射击 等;初次东渡,“操场想练枪法”以“资其胆识”,课余射的、打球;[16]留学时 ,每日“ 演习枪弹骑射,射无不中”[17];执教时,“总是在球场和操场活动”[18] ;平时“更娴武 术”、“喜控烈马舞剑以为乐”[19];在日本,每周日参加射击比赛,学练剑道; 在美国, “清晨散步、打拳、做屋外运动”,因“勤练不辍”而“雄健不可一世”。由此可见,黄兴 涉猎的体育项目较多较全。既有传统武术,也有现代体操;既有跑步等体能项目,也有下棋 、散步等休闲项目,还有射击等军体项目;籍体育以达到强身、励志、娱心、休闲之目标, 达成“修身、齐家、平天下”之理想,

2.2 “文才武略集于一身”的育才观黄兴早年东渡扶桑,所学为师范教育专业,对人才培养有自己的体认,对体育育才有其 独到的见解。“他一反重文轻武传统”,提出“宜注尚武”。他认为体育的作用有二:“一 以对外,一以发育身体”,即于个人而言可以用来发育身体,促进身体茁壮生长、健康发育 ,成长为拥有健康体质和强壮体魄的国民;于国家而言,可以增强对抗外敌,保家卫国的国 防实力。

黄兴在“尚武教育”方面有诸多实践。在教育方针上,“从培养全面发展的资产阶级新 型人才的教育目的出发,主张对受教育者进行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在教育实践中, “提倡尚武精神,主张普及体育”,以“强国必先强身”要求学生“炼成强健身体作道德学 问事业的基础”,开展强迫运动,“规定体育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升级”,“以提高学生体质 ”,“为以后革命活动作准备”。他任体育教员时,积极开展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活动,课 内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因地制宜,自创器材设施;讲究教法,常聘请军界人物如蔡 锷、陈其采等来校作体操示范、讲课,并常和同行探讨和练习体操;注重言传身教,课余常 穿运动服在明德校园内的操场、球场进行体育运动。黄兴对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亦十分重视 ,他认为“体育是为科学之必要”,且内患仍余、外侮未消,“以提倡尚武教育为最要”, 因而建立体育专修学校十分必要。黄兴也非常重视子女的身体锻炼,并使这一家风得到延续 ,影响着后人的成长和职业选择。长子五岁时,黄兴即施以体能训练,而后带其练射击、嘱 其习剑道和多方锻炼等。因锻炼得法,黄兴后人大都康健,廖夫人所生的5个儿女个个长寿 。长女振华就读于南京体育专修学校,著有《国民体育》等书,长孙黄伟民学生时代是出名 的体育积极分子,后担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一生从事体育事业,长孙媳妇为专业运动员, 并终身为体育爱好者。

2.3 “国家有难 武事为先”的强军观黄兴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军事家、辛亥革命重要的领导人,他重视军事体育,并“将体育 作为培养和造就革命力量的重要手段之一”。革命初期,在黄兴参与编纂的《革命方略》中 详细规定了军队训练办法,在后来整编南京政府军队时予以实践。他认为“军队战斗力的强 弱,并不在人数的多少,而主要在于军队的素质,在于军士坚定的意志、熟练的技术、良好 的纪律和健壮的身体”[20],因此必须“强化训练,提高士兵素能”。数次起义失 败后,黄 兴深切地意识到要使起义队伍,成为救国劲旅,“关键在要有大批有思想、懂军事,会兵操 ,有军事技能的各级指挥人才”[21]。因此他重建 “大森体育会”,借体育之名 ,以体育 训练为手段培养军事精英。而后又创设军事院校“浩然庐”,开设武术、体操、柔道、剑术 等课程,培养学员技击能力。黄兴曾在长沙创立扬子江野球会(又称湖南野球会),招收青 年学生学习打棒球,除增强其体质,还借此教其抛炸弹等军事技能。民国伊始,黄兴在“军 人为国防之命脉”[22]、“国家当难,武事为先”的体认下,领衔组织陆军次联合 会,以“铸成中华伟大之军人,以共济时艰”[23]。

黄兴留学期间,担任“拒俄义勇队”射击教练,教授枪法,他们“意气激昂,精神必发 越”,“朝夕操练,风雨无阻”[24],每周三次实弹射击,练习枪法并“养成尚武 精神”。 在大森体育会,黄兴也自任教练,教授枪法及作战。他常与日籍教员两相对垒,时操胜算, 日本教员皆钦服。黄兴还多次招练新军,提高其战斗力以备战。革命刚胜利,黄兴即清醒认 识“国际竞争最后解决于武力”和列强的觊觎之心,重视国防建设,他认为除加强部队军事 体育训练外,还须进行军国民教育以加强群众基础。他疾吁“今后宜注意于军事的国民教育 ,自小学以上,于普通教科中加入军事教育”[25],“中学而上,令学兵二年,俾 军事教育普及全国”,以养成国人尚武的精神和强健的体魄,“则不待养兵,而全国皆兵” [26],一 旦发生战争,不患兵源。黄兴亦关注少数民族的军事体育训练,他认为“回教轻生死重灵魂 ,最宜于军事教育。”[27]在提高民族自卫能力的同时,也可起到巩固边防的作用 。

2.4 “救国尤以身力为必要”的报国观 黄兴年少即关心国家对外战事,常“询究清军失败的经过”[28],并习练武艺,以 “不 强身无以有为”而勤练不辍。面对“专制黑雾即弥漫于神州”、“瓜分之祸,迫在眉睫,外 人不以人类视我”[29]其革命决心益坚”。他认为“克服”“必须竞武” [30],“只有 学好文武两种本领,并‘常存亡国亡种之心’,则‘天下之事皆可任也’”[31], 并疾呼“ 投笔方为大夫”。在宏文学院,对石陶钧的“救国心力,各异其方,君(陈天华)以感情, 我以理智”表示异议,并提出“救国不独心力,尤以身力为必要”[32],将体育与 其“革命救国”思想契合,形成了黄兴的体育报国观。

黄兴浴血战场、以武力“勇健开国”,百折不回、以“十七次铁血精神”唤醒国人,体 育为其提供身力基础。黄兴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败屡举,策划、发动和领导了上十次起 义。在“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33]的黄花岗起义中,奋勇杀敌,二指受 伤而不觉 。武昌首义时,领军苦战月余,从而迎来十七省区响应,最终结束中国二千年封建帝制。黄 兴如若没强健体魄和高超武艺,怎能在这十多次的生死战斗和危机四伏的革命事业中屡屡脱 围。黄兴还以体育为媒结交革命志士,在长沙任教时,常以体育为名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 业的蔡教习和新军陶统带往来,策划救国起义活动。黄兴亦借体育之名创办学校(如大森体 育会)以培养武装救国力量,并以体育聚结社团(如湖南野球会)作为宣传武力救国的庇护 所。

3 黄兴体育思想的特征

3.1 完整性黄兴的体育观既包括反映体育本质功能的健身观,又包括体现体育社会功能的育才观、 强军观和报国观,具有相对完整性。相对前人,他对体育本质、功能等有更为明确的认知, 提出“体育是为科学之必要”,[34]将体育学科地位予以提升,这是前人难以企越 的认识。 相对时人,其体育观没局限于“强国强种”、“体育教育”、“军国民教育”等某个独立层 面,而是涵盖了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的四个观念。

3.2 先进性黄兴是中国近代新型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杰出代表,其体育思想即继承了传统 文化中尚武精髓,又吸纳了西方文化中近代体育的精华和日本“明治维新精神”的有益养分 ,即继承了民族传统体育又兼收西方近代体育、日本学校体育及社会体育,代表了当时先进 的体育价值取向,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因而具有先进性。

3.3 历史局限性黄兴体育观的形成受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也受当时体育事 业发展水平与条件制约,既顺应特殊历史时代的要求而产生,又反映着其时中国社会和民众 对体育的需求,具有历史性。同时,因特殊的时代背景、个人的政治抱负等因素影响,黄兴 的体育观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如他注重强调体育的工具性与手段性而忽略体育的生活 性与娱乐性;注重体育的实践性而忽视对体育的理论上的梳理等。

3.4 层次性黄兴体育观体系的构架以“健身观”为基层,以“育才观”和“强军观”为亚层,以“ 报国观”为上层,逐层递进,形成层次。“体育健身”是其它体育观的起点,也是其体育需 求、个人爱好、家族文化及湖湘地理人文环境特色在其体育观上的具体反映。“体育育才” 、“体育强军”是在黄兴独特的人生旅途与职业生涯中形成的,依托“健身”之基础,力顶 “兴国”之抱负。“体育报国”是其体育思想的主线,也是其“体育实行”的终极目标。

3.5 互动性黄兴的“强身而有为”健身观,可视作其“育才观”、“强军观”及“兴国观”的逻辑 基础,但其“育才观”、“强军观”与“报国观”一经形成,对其健身观的发展起到强化作 用,并促进了“健身观”的进一步巩固。而“健身”、“育才”、“强军”又是实现其“报 国”的途径,四个体育观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体现着黄兴的体育价值取向。

3.6 个性化黄兴体育思想受到其个人政治主张、军事主张与教育主张的强烈影响,也与其个人体育 爱好乃至个性特征和人生目标有重要关联,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黄兴的务实品格反映在 体育上表现为注重体育的实效性,而体育实践又对其个性性格起强化作用,如习射击控烈马 等军事体育及武术的习练。使其勇敢、坚毅的个性品质得到了强化和提升。

4 黄兴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及现实启示

4.1 黄兴体育思想的历史作用

4.1.1 对我国近代民主革命政治发展的影响黄兴的体育观及其“实行”对于近代我国民主革命政治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倡导“强身强国”,认识体育对于国家强盛与民族兴旺的重要作用。黄兴较早地认识到 体育之于“强国强民”的重要意义,在他始觉革命之必要时,就提出了“强身而有为”的观 点,而后虑及国家强弱、民族兴衰计,尤重视教育。以“强国必先强身”的思想教育学生和 后辈,并从“欲言建设,当得人才,欲言人才,当兴教育”观点出发,为培养兴国人才,提 倡“尚武教育”与“德、智、体”三育方针。二是强调“体育救国”,发挥体育为民主革命 政治服务的功能。早在留学之时,黄兴就以“救国尤以身力为必要”号召同学起来以“武力 救国”,倾注了全部心血以“武力救国”,以“十七次铁血精神”促使大革命之风起云涌。 为国土安危、民族存亡计,他宣扬“国家有难武事为先”,“铸成中华伟大之军人”。他的 “是宜提倡‘尚武精神,一以对外’”的呼声至今振聋发聩。三是借用体育工具,利用体育 手段聚集革命力量。还在革命初期,黄兴就巧妙的借助“体育”开展革命活动,为民主革命 之政治理想服务。他创建体育团体、体育学校、开展军事体育训练以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借 “体育手段”结交各方人士,扩大革命同盟,并动员各亲朋好友投身革命。

4.1.2 对我国近代军事发展的影响黄兴的体育观对于近代军事体育发展的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推崇“尚 武精神”,团结革命力量。黄兴在他领导的革命团体与革命军队中,极力推崇“尚武精神” ,十分注重“以体育兵”,多次亲自训练兵士,尤其重视对军事人才的吸纳与团结。在当时 日本留学的陆军士官生中有黄兴主持入同盟会的不下百人。二是编写革命方略,创办军事学 校。黄兴倾注一生精力于革命队伍的建设,他编写《革命方略》、提出创立国民军设想,创 办大森体育会、浩然庐等军事学校,并倡办高等军事教育以提高军人之素质。三是推行军事 体育,培养军事人才。黄兴在“拒俄义勇队”、军国民教育会等革命团体中教授军事体育技 能,这些学员后来大都在国内各军队中担任要职,成为军界高层将领,培养了一批军事人才 。

4.1.3 对我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黄兴的体育观对近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倡导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教育方针。民国初建,在学校教育问题上黄兴十分重视体育,曾在多次演说中提倡“尚 武”教育,“提倡尚武精神,主张普及体育”。中华民国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了以 军国民教育思想为基础的体育教学要求,切合黄兴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主张。二是民国高 等体育教育“第一人”。黄兴曾提议在湖南设立体育专修学校,亦亲自于上海发起“体育会 ”以实践其重视高等体育教育建设的思想。早年,黄兴在日本重组的军事学校“大森体育会 ”原本就是一所“体育师资速成学校”、办学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要目的。鉴于黄兴的这些 “实行”,后人认为黄兴是民国时代创办高等体育学校第一人。三是重视学校体育的功能发 挥。黄兴在长沙明德学堂任教时,以“强国必先强身”的思想教育学生,并实行军国民教育 和强迫运动,积极进行体育教学、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因而明德学堂自开办以来即养成了尚 武、爱国的校风,学校体育运动得到大的发展,体育成为明德中学的传统。因而明德在当时 与南开齐名,有所谓“北有南开,南有明德”之说,亦有“时务虽倒,明德继兴”之誉。

4.1.4 对我国近代民众体育发展的影响为国为民的黄兴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主要体现他对当时的民众体育亦相当关注 ,并以其体育实行影响着近代民众体育的发展走向。一是宣传军国民教育。黄兴从增强国民 体质、增强国防实力的愿望出发,提倡以军事体育为主要手段的军国民教育。此思潮成为20 世纪初影响广泛的一大思潮,成为该时期的我国体育主流思想。二是大兴民众体育。黄兴对 于湘省体育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其对于湖南近代民众体育的影响,在明德任教期间,他要求师 生员工都参加体育锻炼,使学校群众体育开展广泛。他于1903年组织的“扬子野球队(今称 棒球)”,“开湖南球队之始,是湖南早期现代体育活动的开拓者,是名符其实的大众体育 提倡者”。黄兴经常于文事之外“控烈马”、“舞剑”,当时的民众受其影响者甚众,“从 之游者,实繁有徒”。三是促进妇女体育。黄兴对女性特别尊重,期望甚殷。他认为“造成 世界第一等国”“其责任匪异人任,即在我女同胞身上 ”,主张女子须同男子受到同等的 教育,获得“教育平等”和“政治平等”。他曾任湖南民立第一女学体操教员、为其唯一的 男教师,悉心教授女生以柔软体操,从无疾言厉色。四是重视家庭体育。黄兴十分重视对其 子女进行的体育专业训练,尤其是对长子一欧的体能训练、技能教授以及其体育思想的开启 ,他在家庭体育方面的实行,不但影响了后代的体育观念及其职业选择,而且为近代家庭体 育的发展做出了表率。

4.2 黄兴体育思想的现实启示

4.2.1 传承报国观 倡导体育兴国体育兴国,古今同理,中外同途。黄兴提倡以武力救国、体育报国、强民卫国的思想, 对于当今我国富国强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体育兴国”是“科教兴国”的重 要组成,是国力提升的有力手段,是“和谐社会”的现实表征,是民族自强的实现途径。从 一定意义而言,当前我国推行的《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可视作体育兴国、民 族自强的一个战略行动。

4.2.2 放大强军观 振兴军事体育继承黄兴的体育强军观,振兴我国军事体育可主要通过以下二个具体途径:一是加强部 队军事体育建设以增强军事战斗力量和国防力量。兵强则军强,军强则国盛,因而,在全军 大力发展军事体育教育和训练,符合世界局势发展对我国部队的要求。此外,军事体育仍然 是部队战斗力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军大力发展军事体育教育和军事体育训 练,符合现代军事发展的要求。二是促进军事体育社会化,丰富国人健身素材并为部队提供 后备力量。军事体育是体育的一个门类,其训练形式与活动方式与一般体育有许多相同之处 ,除在形式以及训练目的上与学校体育、社会体育有所差别外,其本质的区别并不明显。因 此将其作为训练素材引入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既不与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目的相悖,又 能推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内容改革。可见军事体育社会化,具有为全民健身运动增添强 体素材的显著作用。

4.2.3 弘扬育才观 发展体育教育黄兴倡导的“文才武略于一身”体育育才观,是对中国封建社会自汉代以来“重文轻武 ”教育思想的反动,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先进人才培养观的具体写照。从黄兴的体育 育才观出发,结合当代先进的体育教育理念,当前我国体育教育改革应特别注重以下几方面 问题。一是坚持三育并重,确立体育在育人中“三足鼎立”的地位。体育是教育的要素之一 ,没有体育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因此,学习黄兴的体育教育主张,坚定贯彻党“德智体” 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真正将体育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的重要前提。二是坚持“目标综合 ”,认识体育的多重功能。黄兴体育育才观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强调体育目的的综合性,发挥 体育的多重功能。诚然体育之于育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育体)是最基本的目的,但体 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还具有育智、育德、育美等社会功能,育体、育智、育德、育美构成 了完整的育人。因此,体育教育不但要关注人的健康素质提高,更应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确立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同时促进其它综合素质发展 的新型育才观。三是坚持“内容多样”,发挥体育锻炼的多方作用。“体育锻炼要全面,练 习手段与内容要多样”是黄兴体育育才观在体育教育内容方面的要求。“体育是以身体运动 为主要手段的文化活动”,所以,当下体育教育改革要在“内容多样性”上开展深入的理论 探索与实践研究。四是坚持“类型立体”,建立不同层次的体育教育模式。体育实行家黄兴 强调并实行普通体育与专业体育齐头并进、家庭体育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同步进行,从而形 成了多元化的体育教育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教育趋于层次不一,目标多元、类型 多样,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以,建立立体的体育教育模式即是对先人思想的继承 与发扬,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的必然要求。

4.2.4 继承强身观 大兴群众体育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亦可借鉴黄兴的强身而有为之思想,采取相应对策,着力解决当前我 国群众体育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获得新时期群众体育的新超越。一是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 力度。健康不仅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健身是个人作为,但更要成为社会行为。二是加强 体育物质与人力资源投入。必须大力加强群众体育投入,加强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改善 农村基层体育设施条件,为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提供物质基础。三是完善全民健身的科学标准 和规范体系。政府应加大对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群众健康状况的研究、监测和统计工作,完 善国民体质监测、体质与健康标准、及时开展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从制度和管理层面为群众 体育的发展提供保障。四是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赛。从黄兴当年呼吁民众投 入体育活动到今天我国社会体育蓬勃发展,历史证明,只要人类存在,体育便是一个永恒的 话题。当前,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应抓住奥运时代的契机,掀起新一轮群众体育活动的高潮 ,使各类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科学、文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和公园体育、广场体育、 街头体育等活动形式遍地开花。五是挖掘与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非奥运项目。民族 民间体育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积淀,特别适应我国国情和民情,对于我国群众体育的开 展具有巨大的开采价值与潜力。因而重视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创新,做好挖掘、整理 、保护和推广工作,在各地区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加强对非奥运项目和新兴的 健身休闲体育项目的研究和推广,不但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体育项目与素材,而且符合 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对传统体育的内心追求和体育习惯。

参考文献:

[1] 李阳春.湘楚文化精神与道德人格修养[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6.

[2] 林增平,杨慎之.黄兴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8).

[3] .体育之研究.早年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4.

[4] 蔡锷.军国民篇.蔡松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32.

[5] 萧致冶.黄兴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4.

[6] 郑焱.论湖湘文化背景与黄兴务实性格的形成.黄兴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0:332. [7] 孙科.国父与黄克强先生革命之追忆.忆黄兴[M].长沙:岳麓书社,1996:178-215 .

[8] 冯天瑜.张之洞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 石彦陶,石胜文.黄兴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3.

[10] 萧致冶.黄兴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548.

[11] 毛注青.黄兴年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8.

[12] 萧致冶.黄兴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35.

[13] 陈维纶.黄克强先生传记[M].台北:台湾中央党史会,1973:23-24.

[14] 陈维纶.黄兴.黄兴传记资料[M].台湾:台湾天一出版社,1985.

[15] 毛注青.黄兴年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7.

[16] 萧致冶.黄兴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6.

[17] 刘揆一.黄兴传记[M].忆黄兴.岳麓书社,1996:20.

[18] 阎幼甫.回忆在明德学堂执教时的黄克强先生.田伏隆.忆黄兴[M].岳麓书社,1 996:195.

[19] 天忏生,冬生.黄克强.蔡松坡轶事[M].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70,10.

[20] 陶用舒 论黄兴的军事思想[J].求索,2001(5):131-135.

[21] 石彦陶,石胜文.黄兴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58.

[22]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97.

[23]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128.

[24] 萧致冶.领袖与群伦:黄兴与各方人物[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107.

[25]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450.

[26]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295.

[27]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263.

[28] 陈维纶.黄克强先生传记[M].台北:台湾中央党史会,1973:20.

[29]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黄兴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315.

[30] 石彦陶,石胜文.黄兴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2.

[31] 汪谦,黄兴留日与上师书,田伏隆主编 田伏隆主.忆黄兴[M].岳麓书社,1996:17 9.

[32] 石彦陶,石胜文.黄兴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2.

[33] 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81.

体育思想范文第6篇

【关键词】竺可桢;体育思想;意义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气象学界的泰斗。在美国留学6年获取博士学位,归国执教过武昌高师、南开大学、南京高师和中央大学。1936年受聘浙江大学校长职务,历时13年。新中国成立后,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身心投入到我国科学事业中去。

一、竺可桢体育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社会背景

自古代以来,中国一直以农业社会结构发展。鸦片战争后,打破了中国五千年的稳定结构,惊醒了沉睡中的东方巨人,使人们渐渐认识到“泱泱大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巨大差距。在中国社会动荡的时代,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的阶段。革命志士从多种救亡图存的方式中转向进行武装革命。为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资产阶级进行宣传强国强种、提倡尚武精神,借此来改良社会风气,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与身体素质。基于这种社会背景下,竺可桢意识到尚武精神是一种改造国人的方式。

(二)个人因素

竺可桢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从小身体较瘦弱。中学时代,受制于课程繁多和新环境的适应性较差,使原本就瘦弱的身体更加消瘦了,显出一副病态的样子。有一次在回宿舍的途中,竺可桢听到身后有人在议论他:“像他那样,一定活不到20岁。”他听出说这话的是自己的同班同学胡适,心里很不服气,于是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身体锻炼好,要比胡适更健康、更长寿。从此,竺可桢每天清晨起床做早操,还经常进行远足和爬山等运动。渐渐地,他的身体开始强健起来。

两年后的一天,竺可桢去美国留学,在乘坐的美国邮轮“中国皇后”号上遇到了胡适。两人就这么又打起赌来。从此以后,“我一定要活得比你长”成了竺可桢心中的信念。他学成归国后,经常带领学生到野外实习。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不仅能够欣赏奇妙的自然风光,还能使人视野开阔、心情舒畅,在游山玩水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频繁的野外考察和持之以恒的体育锻炼,使竺可桢精力充沛,工作起来有使不完的劲。他还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日常生活很有规律,除了讲课、写书外,每天都坚持晨练和散步。他晨练主要是做体操或打太极拳。一套拳做完,顿感神清气爽,浑身的筋骨都舒展了。他坚持锻炼身体,即使丧妻夭子,也丝毫不放松体育锻炼。

(三)中西文化交融

庚子年,清政府向洋人开战。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在赔偿国中,美国获取3200多万两白银。1907年,美国总统罗斯福要求国会授权退还中国赔款,作为清政府的教育费用。其中一项就是作为中国官派留美学生的费用。1910年,竺可桢是第二批庚款留美学生中的一个。竺可桢在美国哈佛大学接受传统校风的洗礼和欧美科学精神的熏陶,积极参加留美学生的我国最早的社团组织――中国科学社的活动,随后又担任《科学》杂志编辑。其中竺可桢在上面发表了《卫生与习尚》、《中国之体格论》、《中国之体格再论》和《学校之卫生》4篇论文。

基于当时背景下,国人提倡尚武强国,来增强民族素质来抵御外人的侵略。而社会发展使中国不能够来实现这一愿望。竺可桢在这样的情况下,和同学打赌来进行生命长度的预测,和接受西方新思想对体育的认识,使他形成体育思想奠定了前提条件。

二、竺可桢体育思想的内容

竺可桢说“一个学校实施教育的要素,最重要的不外乎教授人选,图书仪器设备和校舍建筑三者。这三者之中,教授人才的充实最为重要”。

(一)教学观

1. 师资队伍建设。竺可桢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之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教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培育出博学敦行的学者。”竺可桢真正做到竭尽全力,豁然大公,以礼增聘国内外专家学者担任浙大讲席。首先在各系以有名教授形成领导核心,开展学术活动,组成研究队伍。竺可桢以高薪聘请从国外回来的舒鸿担任浙大体育系主任,来开展浙大的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使得浙大在西迁遵义的过程中体育活动开展的生机勃勃。

2. 制度建设。即使浙大被迫西迁时,舒鸿仍向竺可桢校长建议,若学生体育未能达标,将不能毕业,竺可桢则答应全力支持。1940年初,舒鸿随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时,有一名土木系的大四学生即将毕业,但因其体育科目未及格,舒鸿提出,按学校规定,此学生须再补休一年。该生百般求情,无奈舒鸿“铁石心肠”。最后,竺可桢想出一个折中办法,该生再补休三个月。这名学生每天须到舒鸿家签到,然后再由舒鸿的助教领去上体育课,三个月后考试合格才算毕业。周善生在回忆浙大土木系时,其中列举了一个学生修读的一套课程表,附有各各门课程的学分数和任课教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四年每个学年中,春季和秋季都开设体育课并有1学分。在竺可桢校长的提倡下,浙大十分重视体育活动。尤其是游泳。每到五月份,天气转暖,体育课就改为游泳课,每人每星期至少下水二次。湘江边建起二间简陋的更衣室。每到午后,体育教师都在江边等着学生。竺可桢校长也常常和学生一起砸江里游泳。

体育思想范文第7篇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现在体育的视角,通过阅读、选择、分析和综合对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军事体育思想、伦理体育思想以及它的传播和对后世的影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的体育思想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和现在体育密切相关;一是“成人”的体育主张,即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二是“重参与、重过程、轻结果、讲道德”的竞技体育观念,与现在奥林匹克精神相映生辉。孔子的体育思想在古代体育思想史占据重要位置,是体育史上的里程碑。

关键词 孔子 体育思想 现在体育

一、孔子与体育

(一)孔子的体育教育思想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不仅提倡体育,还把体育和德育以及智育都列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提出了“成人”教育。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如果具备了“知”(智慧)、“不欲”(仁德)、“勇”(勇力)和“艺”(多才多艺)等四个方面的本领,然后经过礼乐道德的自身修养和外部教化之后,达到了相应的外显礼仪标准,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成人”了。孔子提出的这一“成人”目标,单纯从教育学角度看,就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因而有着很强的导引和鼓舞作用;从体育学的角度看,他并不主张“勇”和“艺”的一枝独秀,而是要与“智”、“不欲”结合在一起实现全面地发展,因而又有着社会实用性。

(二)孔子的军事体育思想

在记录孔子思想的重要资料《论语》中,尽管对德、智方面的论述占有大量的篇幅,但也不乏孔子对军事体育方面的论述。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表达了他在培养人才上注重仁、知、勇的诉求。因此,把“勇”列为军事体育的范畴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孔子反对战争和杀戮,但作为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深知军事力量在治国安邦中不可或缺的道理。因此,我们说,孔子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军事体育的内容,而且对军事体育训练在战争中作用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

(三)孔子的伦理体育思想

孔子提倡的体育活动,以及在他的教育中宣扬的体育思想,都是他实施“仁”的教化的一种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的体育思想具有鲜明的伦理色彩,是一种以“仁”为人生最高精神境界的孔子体育伦理思想。他还强调体育的道德价值追求,决定了孔子体育伦理是以“义”为思想和行为价值判断标尺的。除此之外,他还将体育视为一种礼仪活动,并将这种礼作为人的体育活动中的道德界限和行动标准。

(四)孔子体育思想与奥林匹克

《论语》中记载有孔子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这段话的本意完全在于强调比赛过程中的道德建设,主张要把比赛双方的友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为了比赛名次互不相让。言外之意,孔子的观念强调的是比赛的参与意识,而并非是胜负的目标争夺。本质要求之所在――重参与、重过程、轻结果。

孔子体育思想对奥林匹克竞技道德的也有积极的影响。孔子以仁为精神境界的体育伦理思想有利于体现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孔子以义为行为标准的体育伦理思想有利于彰显奥林匹克精神,调节人际关系。

二、孔子体育思想的传播

孔子体育思想中始终把“德”放在较高的位置,“克己正身”这种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武术的核心思想体系。孔子提倡的体育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有着相通之处,儒家思想中倡导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追求与奥林匹克精神中的团结、友谊、进步、和平、公平理念不谋而合,特别是“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观念与奥林匹克追求的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更是一脉相通。这种理念的相同带来的直接效果是西方的认同,因此孔子的这种体育思想具有普世价值,孔子学院的成了正好为孔子体育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孔子体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孔子的体育思想其主旨并非探索体育之真谛,而是把体育作为一种实用性的工具,为实现其仁的政治理想服务。在汉代,人们运用蹴鞠这种练兵手段,远征大漠,开疆拓土;在南宋,岳飞精通武艺,精忠报国;在明代,戚继光平倭卫国,捍卫疆土。每当国家危亡之时,孔子的仁学体育思想,就会唤起人们积极从事实用性体育,精忠报国,舍身成仁。仁学体育思想在中国古代起着重大影响;直到当代,中国体育界一直流行和实践着一句口号: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四、结论

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其价值和意义在整体上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上是前无古人,占据着重要的里程碑位置;二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有着与时俱进的精神特征,即便今天,同样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借鉴价值;三是孔子的体育思想观念是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根本目的,这与西方文化观念中的体育价值取向有着很大的差别,由此而显现着勇于担当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京龙.从《论语》看孔子的体育思想[J].体育科学.2012.32(1):77-80.

[2] 黄瑞霞,高洁.孔子的体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2):29-30.

[3] 王斌.孔子体育思想的现在阐释[J].体育文化导刊.2003.6:77-78.

[4] 王云.孔子的体育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4):38-41.

[5] 巫国贵,唐晋,李侠功.孔子学院与孔子体育思想传播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2.1(7):117-119.

体育思想范文第8篇

关键词:终身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

一、终身教育与终身体育思想的概述

终身教育思想是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法国教育家保尔一朗格朗正式提出的。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前苏联学者经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体育思想,即终身体育思想。

比较教育与体育两者的概念,它们为从属关系。教育范畴极广,其中涵盖了体育。在不同人给予教育的定义中,我们均能看到体育的身影。终身体育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和随着体育运动的发展而提出的。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分支,其承载着特定的、重要的教育使命。可以说,终身教育思想诞生催生了终身体育思想观念的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提出则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终身教育思想体系。

二、终身体育思想在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中的应用

(一)终身体育思想与家庭体育

家庭体育是家庭生活中的体育生活,是家庭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社区体育的基本单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体育不仅对每个家庭成员个人的身体健康、思想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有直接作用,也与社会的稳定进步和发展有密切联系。从时间上说,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不同,它是一种终身体育,时间最长。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通过经常性的家庭体育活动,使家庭成员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就使家庭体育具有长期性与连续性。特别是父母爱好和参加体育活动使得孩子从幼儿、少年乃至青年都生活在良好的家庭体育活动的氛围之中,使孩子的身心留下一定的烙印,对孩子形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和作用。从发展角度看,研究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存在形式,不但可促进家庭体育活动开展,使得家庭体育变得丰富多彩;也有助于家庭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习惯养成,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健康和快乐;更有利于增强国民体质,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终身体育思想与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的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下,学校体育是以“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以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教育活动。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任务的最基本途径,因此,体育教学中其终身体育思想贯彻实施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在学校体育中的实施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既要重视体育教师素质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注意发展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这样就能在体育教学中有效的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更好地与终身体育相结合。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方法和实施教学评价时,都力求把当前的教学活动和终身体育的目标相结合;既要完成该学段的体育教学目标与任务,又使其教学效果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需要打下基础,为其学校后的体育生活提供体育知识、兴趣和能力准备。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出发,使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进入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终身体育思想与社区体育

社区体育是社区成员以自发性为原则,以一定的地域空间为依托,利用人工(设施)或自然环境,在行政的支持下,开展的以发展社区服务,维系社区感情,增进居民身心健康为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社区居民是社区体育的主体。一定的地域是社区体育的活动空间。社区体育是一种系统状态下的组织化活动,中国现阶段社区体育由街道办事处直接管理,涵盖社区内的各单位。

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发展社区体育的一个根本性的对策。终身体育追求的是连续性和一贯性,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生命质量。而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基点。因此,要向社区居民传授有关体育健身的知识,教会他们选择与自己相适应的、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的技能和方法,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自我健身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满足自我健康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当前人们对体育健身活动给人带来身心上的好处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新形势下的社区体育就应以满足广大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宗旨,为居民开展体育健身锻炼活动服务。培养社区居民终身健身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是发展社区体育的根本性对策。

三、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三位一体和谐发展的措施

终身体育思想是以家庭体育是起点;学校体育是基础;社区体育是关键的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家庭体育和社区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家庭体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或预防祛病、降低医疗费用,还在于增强家庭凝聚力,促进家庭团结、和睦幸福。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是“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为国家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社区体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它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家庭体育、社区体育重在参与,而不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主要目标导向。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之间,除了在时空不能出现断裂外,还必须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如果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一致,那么,它们各自的作用会互相抵消。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对家庭、学校、社区体育的方向问题给予极大的关注。应当指出,当前学校、家庭、社区体育在方向上不能保持一致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因此,增强社会各方面的社会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区体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体育素养,切实做好家庭、学校、社区体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在我国应予以高度重视。

学校体育要走向社会化,从而打破人们多年来思想上形成的习惯,就必须实现在目标上的统一。加强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在目标上的融合。增大家庭、社区体育的宣传,强化家庭、社区体育观念,学校可通过学生的作用,带动家庭、社区体育的开展,营造“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

四、终身体育思想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意义

体育思想范文第9篇

关键词:当代体育;高校公共体育;体育思想;教学模式改革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并且随着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的内涵,健身业也蒸蒸日上。我国采取了大力发扬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措施,号召各大高校对提升体育涵养的素质,使之满足现在的国际水准和人民的需求。而高校公共体育是大众教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承担着大学生身体安康,为国家奉献的重任。

1现代体育思想的内涵

古代还没有出现“体育”二字,他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后融合外国元素而形成的一种新理论。体,即是要做耗费体力的一件事,育,便是传授他人的意思。现代体育的思想是要将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积极向上传授给大家,让大家有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功效。而体育也是一种为他人的教育精神,随时间发展,传统的体育思想已经无法跟上时代。我们要从体育的本质出发,了解体育,参与体育,从而将体育所带来的乐趣分享出去,同时改进体育运动中的不安全地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让和谐气氛传播到大学每个角落。

2我国高校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存在的弊端

旧中国时期,我国处于大量吸收国外思想的饥渴状态,大量新课程由此传入中国。后改革开放时期,又将教育等方面加以讨论,在1990年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给各个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而之后的体育改革便将素质提上了线。在综合了国内外体育的教育路线,我国的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被大众所普遍认同。而为了不断满足我国对体育认知的需求,又必须将创新理念不断融入现代体育思想,把以人为本、体育强国的思想顺理成章的展开,将提高学校学生身体素质放在中间,逐步形成了当前社会的体育理念。可如今在各大院校中,公共体育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们普遍已经认识到体育的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可是在众多高校中学习体育的教学方式仍然是采取过去的老方法,没有将当代体育理念与实际高校体育教学很好地进行结合,同时学校中的老师们也没有经过新的培训,将最终的成绩放在首位而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没有将创新融入,只是按照以往教学模式枯燥的教学,造成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低下,没有将培养自己把体育作为终生事业的意识。同时,有些高校还存在体育设备老旧等问题。这些都是造成现代体育思想还无法真正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原因。

3体育思想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关系

当代体育观念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其树立了明确的方向,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方向和思路,从而满足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的基本条件。各大高校在建立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同时,应当将当代体育思想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调整适合的教学内容,采取丰富的教学方式,形成全新的且具有现代化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此外,各大高校要实现高效公共教学的多元化,必须深入贯彻改革的要领,建立终身体育的理念,促进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科学健康发展,为学生的体育学习创造优质的条件。调整好当代体育观念和高校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样一来能够给学生们更多选择的机会,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各大高校应当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在现代体育思想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4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

4.1学生健康为主要保障,终身体育观念为目标,实现体育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在现代体育思想下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健康放在第一要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也要照顾到学生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施相应的教学模式来平衡关系,达到整体的和谐发展。各大高校应要认真研究改革内容,积极落实体育运动的教学改革,不断促进提高学生们的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广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断完善充实体育课程内容,降低学生对体育的依赖程度,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技巧,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学习的一组成部分。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当以培养学生终生体育观念为教学目标,提升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水平,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高效和谐发展提供重要支柱。4.2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体系,不断更新充实体育教学的样式及内容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条件资源,以提升学生素质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不断充实、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为体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提供良好平台。学校也要适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对体育的不同需求来划分出合适的体育课程,而相应的课程内容在分类和考核等方面都应该有所不同。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设计上,积极推动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通过了解学生各式各样的需求,改变老师为主体的上课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出良好的体育学习气氛,以此来培养浓厚的体育情感。4.3构建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平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促进了体育信息传播的同步化。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主导着体育教学思路的走向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效果标准。各大高校应运用互联网等平台,将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整合,构建成一个专业化的平台。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地培养出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对体育学习中的课程进行一系列的评价。相较于传统的教学管理,高校体育教学平台将更加注重对各个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情况和和身体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评价,同时将各个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纳入考核范围,以更加完善的数据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更好地去学习体育基本技能以及知识。

5结语

在现代体育思想的狂潮下,树立学生终生学习体育的理念变得更加重要,为了加强每个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各大高校就应该在符合新课改的标准下,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置,来有效实施全新改革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面对于即将走向各个岗位和社会的大学生,各大高校应该持续加大改革的力度,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明确当代体育发展的目标,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资源,明确认识到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建立起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和谐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高校体育教学平台以及评价体系,教育引导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发展,尽快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作者:盘华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雪芹,奚凤兰,陈士强等.运动生理学教学模式创新及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1):112-114.

[2]莫伟彬,李国峰,邓启烈等.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分析与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2013,34(6):129-131.

[3]任勇,刘宏骞,宋爱霞,赵金良等.运动生理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4,36(1):45-48.

上一篇:建筑能耗范文 下一篇:网络化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