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理念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7:10:50

体育理念论文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篇

1柔性理念的内涵和外延

柔性理念是在研究人心理和行为规律上,采用非强制的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的自觉行为。柔性理念教育思想,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不是太看重教师的权力因素,强化非权力因素,感召力,使学生的主体得以充分发挥,通过柔性理念的教学,使得教与学形成一种主动、自觉的意识,充分激发教师和学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2柔性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2.1充分发现学生优点

柔性理念强调肯定重于否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关键看老师有没有用心去发现,同时经常去肯定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消除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消极心理,只为过关被动学习,转变学生观念,鼓励学生积极上进,增强体育课程学习的努力程度。

2.2注重因材施教

柔性理念强调个体差异,既要照顾群体的普遍,同时也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特殊性,这就要求不搞一刀切、大锅饭、齐步走教学模式,要肯定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如果能够这样坚持,肯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充分肯定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德立教,以身示教,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把教师对学生的那份浓厚的爱,充分展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依赖于教师的业务能力,而且有赖于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准确的师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更引起他们的赞赏和模仿,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时刻以自己的良好的人格品质,如严谨的工作态度,严格的自律精神,乐观向上的情绪,平易近人的作风等影响着学生,这种影响不仅在体育教学中发挥作用,还将超越课堂的时空,影响他们的一生。

3柔性理念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中的“柔性”和“刚性”是两个极端,为了更好认识柔性和刚性的理念在体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本院的6个班级进行了教学实践,6个班级分为2组,两组都分别以传统的刚性理念、柔性教学理念进行教学,一年的实践结束之后,比较2组实践的效果,柔性教学理念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学习热情,明显高于刚性教学理念的班级,刚性教学理念中,教育者的意志与被教育者的执行是同步,因为面对教师的要求,学生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表面上学生效果是非常好的,因为学生不折不扣的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执行了,其实这种效果,对学生本身来说,是短暂的,并没有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而柔性理念中,教师意志的执行,短时间可能劳而无功,看不到效果,甚至多次反复之后才能看到微小的效果,但是柔性理念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相当大的,是骨子里面的,是深远的。以柔性教育为主,刚性管理为辅,即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之下,至柔至刚都不好,刚柔相济、相辅相成,效果最佳,柔性理念是科学教育新兴的重要领域,尽管在若干年的体育教学的摸索中,有些好的方法也许也用到过,但是作为一个系统正面认识,毕竟还是一种尝试,这是一个重要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宽容人、肯定人的差异性、注重人的个性发展的柔性理念是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教学理念,要想真正实现体育教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培养富有个性、富有开拓精神、独创性和灵活性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形成一种使每个人的聪明才智得以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只不过这个体系是一种新型的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应该成为各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人文关怀

教育的人文价值,就是把培养或完善健全的人格放在首位,它关注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全面发展,是否具备独立人格,它强调人的自由、人的尊严和个性的彻底解放,它要求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还是一个有明确生活目标和高尚审美情趣,既懂得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融入人文观念,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越来越重视对于人的现代化的积极作用,突出人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根本,学校体育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为此,我们在学校体育课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注入人文关怀、加强人文教育,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共事、对群众和社会有责任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以提高。

一、对人文关怀的理解

关于“人文”的概念,东西方的理解是不同的。中国古代有人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礼教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西方的“人文”、“人性”、“人道”都是近义词,是相对于神学而言的,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它追求人的价值和尊严,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自由等。“人文关怀”一词是脱胎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也称作人本主义。其主要内容是:肯定和注重人与人性,要求在各个文化领域里把人与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独裁方式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等。人文主义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今天我们所倡导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对人类命运、幸福与痛苦,对人的存在、价值与尊严的强烈关怀和承担责任的精神。可见,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人本文化,是浸透了人的意志、情感、潜意识中的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不应有任何的强制与虚假,也拒绝任何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

二、课程呼唤人文关怀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指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学校教育作为促进和完善人的重要手段,在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上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学校课程必将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转型,原有的教育体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对科技人才的知识素质、文化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观念的改变和教育改革的潮流已经不可竭止地冲击着学校课程的发展。学校课程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掌握熟练的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前途命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学会对他人的尊重,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怀,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要求学校课程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学生为本,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的教育。课程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2000年开始,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是基于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积极倡导课程理念的转变,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培养和完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价值尺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的根本要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修养,并将人文关怀渗透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教学中,可见在课程中体现人文关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人文关怀的融入也必将为学校课程的改革注入生机。

三、体育课程理念的人文关怀

(一)“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体现了对学生的关怀进人了新的阶段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健康第一”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赋予学校体育的历史使命,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与终生的关怀

兴趣是激发、保持学生体育行为的初始动机和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自觉性、积极性以及最终效果的重要因素,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了对学生教学主体性的关怀

传统教学中最大的弊端往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确(下转第54页)(上接第79页)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重要标志。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体现了对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关怀

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不足,关怀每一位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强烈的情感体验,体会到生存的意义及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自主和谐的发展。要唤起学生对自然与生命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友谊的珍重,对同学的宽容以及重视同学间合作的重要性。

四、结语

新课标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必须从过去传统的教育观念转变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现代教育理念,在体育课程中注入人文关怀,使学生学会关爱、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给予,以情感关怀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需要人文关怀,人不能只关心自然、只关心社会,而忽略了关心人自己。忽略对人的关心,忽略对人类的关怀,必然使有关体育和教育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滞留于浅薄的层面,也使体育和教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每况愈下。跨世纪的学校课程呼唤人文关怀,要求人类必须学会关心人,以人为本,实施关怀。

参考文献

[1]高唤祥.人文教育:理念与实践[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尹华丁,周应德.社区体育与人文关怀[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3]孟刚,王瑛.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与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自汉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经历代统治者推广以来,整个中国社会都秉承了“崇文抑武”的价值观念,其典型就是宋、明两个文弱王朝。后人总结明朝灭亡教训时甚至提出“士人亡国说”,认为正是过分“重文轻武”导致明王朝军事实力薄弱从而不能抵御清军的攻击。鸦片战争后,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在鸦片大肆泛滥、忽略体育教育、社会经济生活落后等诸多原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人体质日渐虚弱,被外国人诬为“东亚病夫”。在国势衰微、强敌入侵的大背景下,中国先进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学者们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引进西学,近代体育也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传入中国。

由于发轫于国势凋零的历史条件,故中国近代体育起初并没有浓厚的竞技色彩,而是带有强烈的“强兵强国”的政治色彩。洋务运动家首先将西洋体操引入军队,并任用洋教习带队练习,其目的正如张之洞所说:“体操学,关衰旺,人人胜兵其国昌”[1],从而达到“制夷”的目的。维新思想家梁启超从政治高度出发,盛赞西方注重体育教育,“锻炼强民之体魄”,主张中国借鉴西方之长,以体育配合智育,培养出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的合格公民,将体育视为个人全面发展与国家兴旺的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先驱孙中山将体育提升到挽救国家危亡的高度:“今以提倡体魄之修养,此与强种保国有莫大关系。”[2]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革命派于1905年在绍兴创办了体育单科学校[CD2]大通师范学堂。清政府亦于1906年通令全国各省于省城师范学堂附设体育专修科,“以养成小学体育教习”。

由上看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已逐渐将体育当做救国的重要途径加以提倡,并在有限的范围内进行了初步实践。进入20世纪后,中国状况不但没有改观,其情势反而愈加急迫。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1901年清廷与列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由此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沙俄(及其后的苏俄、苏联)与日本在东北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东北人民饱受,东北面临瓜剖豆分之势。

生于1901年的张学良在成长过程中亲身体会了被压迫者的切肤之痛。在与进步人士特别是与孙中山的交往中,张学良吸收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精华。“皇姑屯”事件后,他子承父业,作为东北的实际统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亡国危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学良形成了他“体育救国”的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五育并重”、注重体育。由于地处一隅,加上清政府实行边禁政策,因此东北地区文化发展滞后,教育尤为如此,张学良希望通过教育改变落后挨打的局面。在梁启超“三育并重”的基础上,张学良提出德、智、体、美、群“五育并重”的教育方针,将教育看做救亡的起点与立足点:“诸生务须认明今日教育为救国方法之出发点,今日学生,为将来国家之主人翁,……必须养成完美人格,求得真实学问,方不负养士初衷,才可负救国重任”[3]672。针对中国当时整个社会忽略体育的现状,张学良感到百倍惋惜:“我们中国教育界,大半不肯注重体育,所以各处学生,多半体质柔弱,把他们的学业,间接耽误了”,“健全的精神,藏在健全的身体里面”,“如果没有好体育,就是有好学问,也恐无用了”。有鉴于此,张学良要求学生“个个特别注意体育,然后用健全的身体,研究精妙的学问,造成有用之才,方不负国家设学的本旨”[4]。在此,张学良纠正了历史上的理念偏差,明确指出: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健全的身体是智育的物质载体,更是“养成完美人格”、改变国人“东亚病夫”形象的重要途径。

其次,“抵御外辱、复兴民族”。作为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推崇体育,不仅仅把体育看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是将体育与挽救民族危亡紧密联系起来。“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为此,张学良主张在学校推行严格的军训制度,“夙日锻炼学生之体魄,灌输军事之知识,养成不屈不挠大无畏精神,为国家捍卫藩篱之干城”[5]。他要求青年学生不但在校期间重视体育训练,而且步入社会以后,也“必须长此保持这种生龙活虎的精神,造成铁骨铜筋的体魄,要作复兴民族最前线的有力斗士”[3]826。“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更使张学良“痛恨无已”,亟思救亡之策,最终答案仍归结于体育。“国家盛衰,不仅恃土地宏大,物产丰饶,并恃人民之强体魄真精神。健全之精神,恒寓于健全之身体,故体育运动,实不可忽视”[6]313,“倡导体育的最大目的是在造成复兴民族的生力”[3]825,张学良寄希望于通过体育锻炼人民的体魄,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铸成民族复兴的坚实根基。

第三,体育走进社会。“过去的运动,多是学生参加”,只是“学生的功课,学生的作业”[3]879。但救国不能仅仅依靠为数甚少的大学生,还依赖于整个民族身体素质的提高,故体育必须普及到民众,“凡是不违背业余运动规则的人都来加入”,“应确认国民体育必谋绝对普遍的发展,……那才能造成一个健康而有生气的民族”[3]825。秉着普及体育的理念,张学良于1930年11月三届四次会议上,提出《注重体育以健全国民体格发扬民族精神》议案,列出了八条建议:①强化小学体育教育;②造就体育师资;③提倡平民体育;④奖励各项体育运动;⑤各地政府应尽力赞助体育事业……;⑥注重工商各界及公务机关工作人员于业务之外要有相当时间从事体育运动;⑦宣传体育之重要性,改正人民对于身体美的观念;⑧严禁早婚[7]214。这八条建议,既提倡先天优生优育又提倡后天培养,既注重宣传又注重务实,既要求人民主动参与又要求政府给予外在奖励,既注重学校体育又注重社会体育,阐明了中国体育发展的路径,集大成地体现了张学良的“普及体育”理念。

二、张学良的“体育救国”理念的实践

尽管近现代史上许多知识分子、思想家力图将体育付诸实践,但由于条件所限,并未取得可观的成就。而张学良作为全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和东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拥有各种必需的政治、财力、人力资源,加之他兼任东北大学校长,更使他的“体育救国”理念有了实践的场所。张学良的体育实践正是围绕东北大学体育发展而展开,本文也以东北大学体育发展为中心考察张学良的体育实践。

东北大学1923年创立之初,不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也未格外注重体育事业的发展。“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被公推为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兼东北大学校长。从此,在他的体育理念指导下,东北大学的体育事业发生了质和量的飞跃。

首先,东北大学制定了完备的体育发展规划。①重视学生体格。东北大学不但招生时规定新生要经过严格的医生体检,每学期学生入学后还必须进行体格检查,以“测知学生之身心发育上有无缺点,及姿势运动上有无须矫正之处,以便实施一种相当体育课程”,即根据学生具体身体状况,为其量体裁衣地安排体育项目。②学校将体育列为学校必修课,“一年级学生,每周授课二小时,二年级学生每周一小时”[8],并将体育成绩计入学分,作为学生能否毕业的标准之一。③明确规定学校每学期必须举办各种规格的运动比赛,包括院际比赛、系际比赛、级际比赛和公开比赛等。

其次,完善体育设施。1929年,张学良出资修建了中国北部地区最大的体育场-汉卿体育场(通称罗马式马蹄铁型体育场)。该体育场可容万余人,除有标准足球场外,还有运动员预备室、沐浴室、休息室等,在“中国北部为一最大运动场”[9]。九一八事变之前,诸多赛事都在该体育场举行,极大地推动了东北地区特别是东北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南迁北平(今北京市),并设西安分校。学校在经济状况极度恶化的情况下,仍斥资修建各种体育场所,购置各种体育设施,并保障体育经费的充足。

第三,引进体育人才,组建各种运动队。张学良提出,东北大学在招生时必须注意招收体育较好的学生和运动员,破格录取刘长春就是典型一例。为了培养体育专门人才,在张学良的主持下,东北大学于1929年1月,在体育部和体育运动委员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体育专修科并招收了51名新生。同时,学校还聘请著名教授郝更生为体育专修科主任,吴蕴瑞、宋君复、申国权等为教授。在这些师生的人力资源基础上,东北大学成立了篮球、足球、排球、网球、田径等队,形成了一支系统的体育队伍。为了提高东大体育的整体技术水平,缩小与体育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张学良又高薪聘请德国田径队长、五千米世界纪录保持者步起(Bocher)担任东北大学田径队的指导老师。

在具备了物质条件、人力资源的条件下,以东大为龙头,组织参与了许多体育活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1928年10月,张学良与冯庸共同主办了中法田径赛友谊联欢运动会。11月,东北大学篮球队出征旅顺、大连,战胜日本工业大学和日本青年篮球队。1929年1月,足、篮球队远征日本,在与日本高校对垒中,九胜二负一平,令人扬眉吐气。10月,张学良主办中、日、德田径对抗赛,日德选手均系出席世界运动会的国家队选手,东北大学以一校之才与之对抗,仅负于德国队而战胜日本队。此外,东北大学还代表东北四省先后参加第十四届至十八届华北运动会,并在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取得田径赛第一名;参加第四、第五、第六届全国运动会,获第六届全能冠军。为了“专一于东北的体育事业”,远东运动会后,张学良又创设了东北四省体育联合会,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东北运动会。

三、张学良的“体育救国”理念的成就

张学良“体育救国”理念的最大亮点就是培养出了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深明大义、慷慨解囊资助刘长春参加奥运会是张学良体育业绩的最佳呈现面。

刘长春,大连人,因家境贫寒念完中学一年级后即辍学进入玻璃厂当学徒工。在其念小学时就显示出短跑方面的潜力。1928年1月,东北大学足、篮球队到大连参加比赛期间,发现了刘长春的体育成绩。经张学良同意,刘长春被“破格”录取,编入东北大学文预科第一班。1929年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成立后,又以“特事特办”的方法将其由文预科转入体育专修科,进行精心培养。

当时体育专修科的内堂课程有体育原理、体育史、各种运动规则、生理学、卫生学等近30门,外堂课程有球术、田径赛等。为了运动员技术的提高和积累实战经验,张学良聘请步起为田径队指导教师,并经常带队参与各种比赛。刘长春后来回忆说:“在东大期间,曾随东大田径队利用假期赴哈尔滨市训练与比赛。每星期六与俄侨对抗。归沈途中,又与长春市南满株式会社所属日侨进行比赛,一场场比赛激发了无限的民族感,求胜心极强。”[10]186

东北大学的精心培养,使刘长春在技术上突飞猛进,登上了远东短跑王的宝座。在第十四届华北运动会上,刘长春首次代表东北大学参赛,百米、二百米、四百米三项成绩均获第一,且创下了全国新纪录[11]。张学良得知刘长春的成绩与年龄后,勉励他说:“不仅要与国人抗衡,还要敢和外国人争雄”。刘长春在中日德三国田径对抗赛上又取得百米、二百米两个第二,仅败于德国选手,取得了当时远东地区的最好成绩。张学良又鼓励其要“更上一层楼,为中华民族争光”。1930年4月,刘长春代表辽宁队参加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再次取得了百米、二百米、四百米三个第一,并获得男子个人总分第一,四百米成绩创全国运动会新纪录[12]。张学良为了表彰刘长春的成绩,不但让他照常享受体育专修科的公费待遇,还每月给他特别津贴30元现大洋。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扶持清废帝溥仪上台,成立了洲国,为了提高洲国的知名度,达到分化中国的目的,对刘长春威逼利诱,并在其控制的报纸上宣称刘长春将代表“满洲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此时,身处国破家亡、深受张学良和东北大学熏陶的刘长春,毅然发表声明:“我是中华民族黄帝子孙,我是中国人,绝不代表洲国出席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10]188,并与张学良取得联系,要求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张学良毅然决定出资8000银元资助刘长春赴美参加比赛,并于1932年7月1日在东北大学第四届毕业典礼暨体育专修科第一届毕业生典礼会上公开宣布:“……为粉碎日伪阴谋,扬我民族精神,本司令决定捐赠八千银元特派应届毕业生刘长春和于希渭为运动员,……代表中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刘长春同学此次参加世界运动会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意义无穷。愿君(刘长春)用其奋斗精神,扬我民族正气”[13],并把刘长春请到官邸,嘱咐他说:“今天我们的家乡被日寇占领,国难当头,更需要有你这样的有志青年,到奥运会去为国争光”,“听说你这次出国遇到了很多困难,不要灰心,我支持你”[14]。在张学良及各界的支持下,刘长春终于赴洛杉矶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粉碎了日伪的阴谋。

张学良及东北大学培养出刘长春,使其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将中国的体育事业首次与世界最高级赛事相联结,不但极大促进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其重要意义还在于刘长春代表中国而不是违反国际法的洲国参加奥运会,有力地宣称东北是中国的一部分,粉碎了日伪瓜分中国的阴谋,是体育战线上对敌斗争的胜利,也是张学良“体育救国”理念的完美体现,为中国体育事业揭开了新篇章。

四、结语

张学良的体育理念根植于近现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是体育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一环。其理念与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体育事业特别是东北体育、东北大学体育事业的发展,使“东三省的体育,乃从阴郁的境域转向勃兴”[10]182,并开创了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先河。张学良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盛赞为伟大的爱国者、“千古功臣”,他的“体育救国”理念与实践是其爱国主义思想与爱国行动在体育层面的具体表现。

同志说:“爱国是东北大学的传统”,这一光荣传统正来源于老校长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迁往北平(今北京)、河南开封、陕西西安、四川三台等地,前后流亡长达15年之久。但东北大学不但弦诵不辍,反而在张学良的爱国思想引领下成为一所“抗日的大学”、“爱国的大学”。东北大学师生不但自觉地走在了“一二•九”运动的最前列,而且其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的活动更成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的导火索。不仅如此,东北大学师生还在国家危亡之际前赴后继、投笔从戎,参加东北抗日义勇军、中国驻印远征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先后涌现出50余位英烈、12位共和国将军。

在和平建设新时期,东北大学继承了老校长张学良的爱国精神和“五育并重”的教育理念以及老学长刘长春勇于拼搏的奥运精神,并用新的形式将其发扬光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北大学践行“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努力创新,不但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教授,还重视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形成、人文艺术美学修养的提高,以此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东北大学还秉承学校重视体育的历史特色,极力发展体育事业,其体育师资由20世纪50年代初的5人增加到现在的60余人,并培育出了国际级、部级裁判员。体育部不仅创建了辽宁省精品课程、优秀课程,还独树一帜地于1986年在体育教学中试行双语教学,创建并形成了“以滑冰课为特色,轮滑课为基础,双语教学为先导,其他项目为支撑”的体育教育新格局。东北大学还是教育部批准的“试办高水平运动员”的学校之一,学校组建了篮球、田径、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五支代表队,在全国及省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2002年田径代表队在辽宁省第六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在全国高校第九届田径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男子篮球队先后六次获得辽宁高校比赛冠军、首届中国大学生超级联赛常规赛北区冠军,并于2006年4月获第二届联通新势力中国大学生篮球超级联赛总冠军,使东大体育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张学良老校长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是东北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东北大学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80年来,东北大学在老校长爱国精神与拼搏精神的激励下,以国家兴旺为己任,将学校发展同国家长远规划相结合,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先后成为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并正朝着“多科性、研究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大步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树楠.张文襄公全集:第106卷[M].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13.

[2]中国史学会.辛亥革命:第八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27.

[3]毕万闻.张学良文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4]张汉卿校长训话词[J].东北大学周刊,1928(53):59.

[5]畏.我武维扬[J].东北大学周刊,1929(85):39.

[6]张友坤,钱进.张学良年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

[7]王永祥,王爱光.东北大学体育八十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8]东北大学一览编辑委员会.东北大学一览(1936)[G].北平:东北大学出版社,1936:4-6.

[9]东北大学理工学院.东北大学理工学院概览(1930)[G].沈阳:新华印书局,1930:39.

[10]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70辑[G].北京.中华书局,1980.

[11]第十四届华北联合运动大会高级部男子田径赛运动结果[J].东北大学周刊,1929(77):41.

[12]樊广武.六年来之东大体育[J].东北大学六周年纪念增刊,1929(1):97-98.

[13]孙晶岩.中国奥运第一人(连载之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8-03(11).

[14]刘恩铭,薛景平,韩索林.张学良将军生活纪事[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0:69-70.摘要: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在国势危亡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中国近代以来的体育思想,在其基础上形成了“五育并重、注重体育”、“抵御外辱、复兴民族”、“体育走进社会”的“体育救国”理念。在任东北大学校长期间,他将其体育理念付诸实施,为东北大学制定了完备的体育发展规划,完善了学校体育设施,引进体育人才,组建各种运动队并组织参与众多的体育活动。发掘、培养、资助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是其体育理念与实践的重要结晶和标志。张学良的体育理念与实践为我国体育发展史和东北大学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由于深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体育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在大部分人的思想观念里单纯地认为体育只是一种强身壮体、增强体质、活动筋骨的一种社会活动,而不会把它当作一种教育来看待,因此体育在教育面前,常常显得脆弱而毫无生命力;而教育在体育面前呢?人们只会思考前者,而往往忽略后者,因此常常给人一种“头重脚轻”错觉,体育与教育之间似乎缺少一种支撑彼此之间相互平衡的介质。而造成这个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体育与教育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我国杰出的教育家和体育家袁敦礼先生率先提出了体育是普及教育的一种形式或方式。他指出“:体育虽不能尽一切教育之能事,然如无体育则不成其为教育,……体育为其不可缺之一种方法”。显而易见,人们常规的思想意识形态并不能真正的显现出体育的本质含义。随着时代教育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家认为体育是发展教育之本质,是造就人格之完全,是文化底蕴之根本。因此教育与体育同步发展才是真正的以文铸魂,以文育人,以文塑形的体育教育理念。

二、大学体育教育文化解析

体育是文化的一种显现,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自然学科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是传承大学文化之本质。现如今,现代大学的文化本质是在传承和积淀传统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之上并创造、融合以及创新集为一体的具有其自身独特且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对于人才的培养、科学的深入研究和社会的服务这三大社会基本功能都是建立在对文化的传承和研究基础之上。大学之“大”,并非指大学的物质空间之大,而是特指大学的精神空间之大。思想的独立与自由、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钻研学术探索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对教育来说,大学的价值更在于大学文化对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的塑造和改善创新高深学问的高等学府。早在1917年,在《体育之研究》中就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当今,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是为数不多的能让人们走出家门、和谐交流的手段之一。它并非只是强壮身体,还塑造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同时满足身体和情感的双重需要。事实证明,体育文化具有很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仅仅是我们现代体育教育的重要课程,更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政治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也从国家外交步入到公共外交的时代,体育作为全人类永远共通的“语言”,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上更占优势。

三、大学体育“文体兼育”的思想解读

“以文化人”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本质特性“;以文育人”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思想“,以文载道”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属性体现;我们不能单一的被“体育”的表面层意而束缚它的真正内涵。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体现。从文学角度来看待体育,它包含了太多的文化要素,从一个符号,一种语言,一项技术,一个行为,一个制度,一种文明到最具特色的奥运匹克五环,而在奥林匹克运动中仍然具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深刻地表明了体育是文化的显现。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吉祥物等。这些标志富含了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大学体育的健康蓬勃发展必须以“体育文化”为核心的思想基础之上,弘扬并继承这一体育文化精神,从而使大学体育的“文化”内涵全面的升华在每个大学体育健儿身上,并使大学生在认同和尊重现代大学文化本质的基础之上实现“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每个大学生都真正的领悟到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四、结语

体育文化是体育发展的主题,是体育进步的灵魂,是体育在大学生活里得以张扬的核心体现。我们在追求至高无上的价值观的同时,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更应该传承和弘扬“体育文化”,并始终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体兼育”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从而使大学体育教育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定健康发展。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方面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自身素质直接关系着体育课程的质量。作为体育运动技术的传播者,体育教师队伍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执行者。然而从目前看来,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还存在着教师自身在思想观念上重视不足的问题。随着学生身心特征的变迁,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比重越来越弱,高职体育教育更需要与其整体职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在改革思想上最急需解决的就是实现“传习式”模式到“开放式”教学模式的转变。另外,从体育教师队伍的年龄层次上看,很多院校存在老、中、青年龄梯队不合理的现象,在教师性别比例方面,由于体育专业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男女比例差异大,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专项分布单一,缺乏时尚休闲新兴运动项目,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主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开发方面

合适的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能满足学生对职业体育知识的需求,并且能够均衡发展一般身体素质和职业身体素质。然而,尽管现在已经有众多高职高专体育教材,但是还存在内容雷同,与普通本科体育教材区分度低的问题,能突出职业特色,契合学生职业素质发展的教材非常紧缺。另外,即使是专门的高职高专体育教材也稍显笼统,看似适合所有高职学生,但是又没有按照职业岗位不同,编订针对性强、具体可行的体育锻炼方法,所以说校本课程与教材的开发还有待提高。

课程内容方面

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程内容的选取。由于各地各类学校的教学环境以及师资资源问题,使得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尽相同,但是普遍看来还存在着“重竞技、轻素质”的问题,尚未实现从“育体”到“育心”的转化。从历年的体育选课情况来看,新潮时尚运动一直是最受学生喜爱的项目,但是由于师资力量问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选课的需求,从而致使很大部分学生分流到其他体育项目。如此以来,难免会出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差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体育课程的改革应在注重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基础上,兼顾学生兴趣开设灵活多样的时尚体育运动项目。

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几点建议

1思想观念上,树立“课程改革为专业发展服务”的指导思路

高职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对学生不仅是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同时还应赋予学生接受终身体育的兴趣、动机和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培养特殊的岗位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需求主导体育课程教学”的原则指导下,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发展定位,从整体上对改革观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从而使得体育教学从“封闭式”的竞技项目教授为主,转变为体育锻炼与职业素质需求相结合的“开放式”新思路。

2体育课程设置上,分阶段、层进式的展开

为实现“课程改革为专业发展服务”的目标,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根据学期、学制的不同来分阶段、层进式的展开。具体而言,第一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体育运动兴趣、以及基础的运动技能为主,第二阶段则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需求结合,将职业体育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即常规课程、课外体育活动课程和校外活动课程。根据高职院校的学制特点和教学周期安排,学者单小东在《从职业体能视角谈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一文中则提出将体育教学划分“2+1”“3+1”“1+1”三种模式:

“2+1”模式:在开设一学年体育选项课(学年制)或“基础课+选项课(学期制)”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三、四学期职业实用性体育必选课形式(类似于专业实训课),主要进行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3+1”模式:在开设三学期体育选项课或“基础课+选项课”的基础上,以同一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基础,通过第四学期体育选修课任选1学期,进行职业实用性体育理论和实践课的教育。

“1+1”模式:在通过每学年第一学期体育基础课或选项课教学,每学年第二学期实施职业实用性体育课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设置模式。以上几种不同的划分方式看似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实质基本一致,就是基本遵从了分阶段和层进式的教学设置,将基本身体素质和职业身体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3教学方法上,采用开放式、创新型教学

针对当今学生个性凸显、自我意识增强等特点,体育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良创新。而目前创新教学方法也非常多,诸如发现式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分层式教学法以及学练小组教学法等。

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比较实用和得到较大推广的分层式教学方法以及学练小组教学法,学者吴红胤认为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运动技术水平的高低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然后根据技术层次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教学时,先分层次授课,以练习各层次的基本技术为主。然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互练习,发挥学生相互之间‘传、帮、带’的作用,不同层次之间可随时进行弹性调整。”学生的运动技术分层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分层根据学生对技术的掌握情况认定,较快掌握者进入高一阶段,否则降级,以此鞭策激励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更值得借鉴应用,通过分层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传、帮、带的交流学习中又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提高了毕业工作后的竞争能力及团结协作素质。

再者就是划分学练小组的教学方式,它是根据体育课学生人数平均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组员互助的合作小组。当然,学练小组不是简单根据人数分组,而是有目的有标准的划分,在分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个性,每个小组要有运动技术较好、个性活跃的积极分子。它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实现了学生的自主、自制,让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促进学练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提高团队的协作和团结精神。这些都将成为学生日后踏上职业岗位必不可少的能力素质。

结语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第6篇

本文作者:鲁琦工作单位:巢湖学院体育系

安徽省城镇女性消费观念调查结果体育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物资产品、购买各种体育和参与、观赏各种竞技运动、健身运动等服务产品的过程。”[3]体育消费属于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是为满足马斯洛需求的较高层次。体育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待其可支配收入的指导思想、态度以及对体育产品价值追求的取向,体现为对消费对象、消费行为方式、消费过程、消费趋势的总体认识评价与价值判断。根据消费观念的一般理论,本研究将体育消费观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理性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好”与“坏”,追求产品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感觉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喜欢”与“不喜欢”,追求产品的品牌、式样、吸引力;感性消费,注重体育产品(服务)的“满意”与“不满意”,追求产品所提供的身体与心灵感受。调研中,请受访者填写对体育消费观念三个层次的评价,采用5分制方式来表达与分析结果:特别注重(4分),注重(3分),一般(2分),不太注重(1分),不注重(0分)。均值处理后获得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得分分布见图1。表1调查对象年龄分布表2调查对象职业分布职业工人商业、服务业离退休其他职业N347216241135%13.50%8.40%9.37%5.25%企管人员公务员教师医疗卫生30532743556511.86%12.72%16.92%21.98%年龄段20岁~30岁31岁~40岁41岁~50岁51岁~60岁61岁以上N657803546362203%25.55%31.23%21.24%14.08%7.90%图1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得分分布调研结果显示,理性体育消费(物美价廉、经久耐用,3.13)仍然是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的主流观念;重品牌、重式样、重使用的感觉消费观念(2.81)次之;而重身心感受的感性消费观念(2.56)正逐渐深入人心,体育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数据表明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正处于转型期,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消费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满足(健康、快乐、审美)等新型消费观念正逐渐为广大职业女性所接受。

职业差异对比通过X2检验,城镇女性的体育消费观念的职业差异显著(p<0.05)。通过两两比较,除企管和公务员,工人与离退休之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职业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体育消费观念更易于受个人因素影响,因而更加趋于多元化。感觉消费、感性消费等新型体育消费观念,较之工人、离退休等职业,更易于被接受。教师群体则更加认同理性消费(3.02)和感性消费(3.55)两个体育消费观念层次,其中感性消费的认知度在所有职业中得分最高,而感觉消费得分值相对较低(2.45)。工人与离退休职业群体,理性消费认知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不甚赞同感觉与感性等新型消费观念。医疗与商业服务业群体较为重视感觉消费(3.29和3.61)观念的,更加看重体育消费产品的品牌、式样以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消费理念多元化趋势较为明显。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形成源于许多因素,诸如宏观的经济环境、政策导向等,微观的供需关系、个人因素等,也有妇女的体育认知、消费动机等。根据研究需要,本文归纳和选取了A: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B:体育消费环境;C:体育兴趣;D:经济收入水平;E:传统文化与消费观念;F:学历;G:家庭责任;H:闲暇时间等。通过对受访对象的问卷调查,采用5分制(0-4分,不重要———非常重要)记录数据,均值处理获得表3所示结果。数据显示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体育消费环境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较大,各职业调查得分均在3分(比较重要)左右,职业差异不大。体育兴趣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影响较小,反映女性从事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并非出自对体育爱好,这与男性体育消费受体育兴趣影响较大[5]不同。工人职业群体认为经济收入水平对体育消费及其观念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87),这与该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关系密切,使得工人职业女性大多选择量入为出、追求物美价廉的理性体育消费观念。其余各职业收入水平得分在2.42-2.99之间,差异不大,但也认为收入水平是影响体育消费观念的一项重要因素。离退休女性因其年龄较大,受传统文化与消费观念影响较大,是各职业中唯一认为传统消费观念(2.89)影响较大的职业。学历因素对工人、公务员、教师的体育消费观念影戏较大。家庭责任因素职业差异不大,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影响适中。闲暇时间对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影响比重较大,除离退休(1.98)和其他职业(2.41)外,其余职业群体受闲暇时间影响程度均较大(3分以上)。结合图1不同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工人与离退休职业注重理性消费,但其成因不同。工人群体主要是因为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时注重量入为出;离退休女性则主要受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消费观念影响,此外闲暇时间充裕,使得该职业群体体育消费时可以理性思考。教师职业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重,主要因为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一方面注重理性消费,另一方面重视体育消费时的身心体验。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相对重视品牌、式样、消费效益等感觉消费观念,与其经济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少有关。企管、公务员职业女性持感性消费观念比重也较大,受其学历层次较高,文化观念前卫影响。

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呈现多元化趋势安徽省城镇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正处于转型期。从单一量入为出,重视产品的物美价廉、经久耐用的理性消费理念,向理性消费、感觉消费与感性消费的多元化转变。注重消费效益、注重从体育消费中获得更多的身心满足(健康、快乐、审美)等新型消费观念正逐渐为广大职业女性所接受。安徽省城镇女性体育消费观念职业差异显著体育消费观念在不同职业女性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工人、离退休和其他职业女性最注重理性体育消费观念;企管、公务员、医疗和商业服务业群体则持感觉消费理念比例最高;教师职业最注重感性消费理念。各职业群体自身的消费理念结构也存在一定差异,相对而言,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中消费理念较为平衡与多元化。各职业女性体育消费观念成因各异工人群体体育消费观念主要形成因素是经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离退休女性则主要受传统的文化思想与消费观念影响。教师职业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并重,主要因为其学历层次较高、知识结构较完善。企管、公务员、医疗卫生等职业群体,与其经济收入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少有关。企管、公务员、教师职业群体消费理念趋于多元化受多方面因素,包括体育消费产品丰富程度,体育消费环境,学历层次,文化观念等的综合作用。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体育消费产品(服务)的市场供需关系是影响体育消费观念的重要因素。安徽省体育产业发展虽取得长足进步,但产业结构尚显单一。体育消费产品(服务)多样性尚有欠缺,特别是针对女性体育消费的产品与服务,尚不能有效满足女性消费群体需要。应进一步丰富女性体育消费产品与服务,满足多样性选择需求,从而促进女性体育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改善体育消费环境,培养女性体育兴趣提高体育消费中的组织指导水平,改善场地设施质量,强化体育消费提供者的服务意识,全面改善体育消费服务质量。从而,让更多的各种职业的女性,能享受到优质的体育消费服务。此外,应增强女性的体育参与感,培养女性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女性更有意愿进行体育消费。提倡新型体育消费观念现代女性具有社会、家庭与工作的多重责任,女性群体的身心健康更应受到关注。应积极倡导健康、审美、快乐的新型体育消费观念。让女性在体育消费过程中,体验到更多精神满足。实施差异化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应依据不同职业女性的消费观念特征,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消费市场营销手段。细化女性体育消费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不同职业女性享受到适合自身的体育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体育消费市场的多元发展。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第7篇

(1)课程目标体系操作性不强。课程目标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内容不具体、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体育课教学质量缺乏国家标准、地方要求,质量总体不高。(2)对课程标准存在认识误区。如体育课为了突出“健康第一”,一些技能性要求较高和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没有运动价值和技术含量的内容,并被视为“快乐教学”。为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兴趣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放松了对学生学习和锻炼的要求,为了强调娱乐性、突出“合作意识”,田径、体操等锻炼价值较大的项目也被大量压缩,造成学生体质连年下降。(3)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仍旧不足。虽然有些省市中考增加了体育项目,但分数所占比例很小,且目前为止体育仍不是高考科目。在考试升学指挥棒的影响下,学校体育工作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师缺编严重,工作量较大,教师少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造成教学观念落后,影响了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质量。

2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影响

从2003年开始至今,新课标实施已超过十年的时间,这期间的学生已经进入高校进行学习,对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已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更加突出。主要表现在:

2.1技能课时减少

为了适应中小学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一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减少技能课的学时,尤其是减少了田径、篮球、体操等基础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课的学时。田径、体操、三大球等项目,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对增强学生体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这些项目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其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据调查,河北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体操项目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普修学时为432学时,而现在最少的仅有72学时。缺少了教学时数和教学过程的保证,教师的教授只能停留在项目的简要介绍和练习,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一般技术的初步掌握,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和熟练掌握便无从谈起。

2.2运动技能掌握欠佳

由于受课改实施过程中淡化运动技能的影响,一些没有体育成分的内容被引入中小学体育课堂,造成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就没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进入到高校体育专业后相应的学习变得更加困难。此外,一些地区的考试招生制度存在缺陷,如河北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开始,体育教育专业的高考测试内容就取消了专项,只考四项素质(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800米),学生为了考学,只练这四项素质,其他运动项目一概不练、一概不会,也造成了学生运动基础较差。进入高校体育专业学习后,学习各项运动技能都很吃力,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技术课教学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

3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教育能力的要求

3.1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所练就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本领。教师应当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全面掌握教材,合理制定教学计划,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等知识开展教学活动。体育教师除具备一般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应具备体育教学所需的一些专业能力,如讲解、示范、纠错的能力,调动学生机体积极参与的能力,有效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等。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体育教师还必须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

3.2育人能力

育人能力是体育教师教育职责的需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体育教师承担着学校体育的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等各项工作,体育课或体育活动多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多变,学生在遵循比赛(游戏)规则的同时也可能会充当不同的角色,这些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点也就要求体育教师的育人工作具有独特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善于抓住教育时机,灵活运用教育手段,结合体育项目特点,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和勇于面对挫折的能力,以及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

3.3科研能力

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科研能力多年来是我国体育教师的短板,但却是新课标对当代体育教师的现实要求,体育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与反思,以教材、教法和学生为对象深入研究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与研究工作有机结合并互为促进。

3.4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受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的场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同时,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等差异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事件,如学生的过激行为、教师示范动作失败、外部环境的干扰、学生的意外伤害等。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就必须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准确的判断力及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与体育教师的工作经验和技能、关爱和了解学生的程度、教学责任心等因素密切相关。

3.5课外体育组织与指导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除了体育教学之外,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宣传等工作。因此,体育教师还应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如有效组织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科学指导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和筹备小型体育竞赛,以及宣传、推广、普及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等等。

4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能力的培养措施

4.1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考虑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和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研究和调整。笔者认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知学校体育教育的工作规律,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运动技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才能胜任中小学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等,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对体育教师提出的要求。

4.2学生要加强自身修养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作为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专门人才,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全的人。体育课程独特的室外活动环境和身体参与的教学手段,使得体育教学本身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如体育教师在运动场上展现的健美的体魄、娴熟的运动技巧、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服输的优良品质、集体项目中协作互助的团队精神等等,都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因此,作为将来的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从现在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修养,提升人格魅力,以便将来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4.3加强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体育课程性质进行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发展学生体能和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短跑、中长跑、定向越野、跨栏跑、接力跑、跳高、跳远等田径项目,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项目,体操中的器械体操、技巧等项目出现在了运动技能学习领域。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应深刻学习领会新课标,高度重视技能课程,增加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课时,特别是田径类和体操类项目的学习课时。在技能类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调运动技术的规范掌握和习得过程的掌握,强调运动技术的会做、会说、会教。

4.4重视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体育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是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必备技能。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应重视提高学生专业教学技能。首先,应重视学生的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保证一定的教学时数。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中学体育教材教法等课程的学习。另外,要加强学生专业教学技能的训练,开展多种形式的说课、微课、模课,或针对学生的某一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4.5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高等院校应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见习、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课程可以使师生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同时,高等院校还应和当地的中小学建立合作联系,积极参加中小学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体育课,增加对中小学体育课的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学生每学期到中小学见习应不少于2周,实习应为8-10周,才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另外,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看课、模课、评课等活动。根据学生的专项及兴趣成立各种社团或俱乐部,配以专业指导教师,社团或俱乐部平时开展各种学习研讨活动,还可以在校系体育比赛期间承担训练、组织比赛和裁判等工作,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搭建平台。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第8篇

竞争进取理念是当今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因为竞争是现代体育的灵魂,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竞赛的社会教育作用是其它学科竞赛难以比拟的。英国政府曾经对国内那些体弱多病,肥胖超重,懒性极大,缺乏竞争动力的孩子呼吁“参加富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是最好的选择”。体育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开展竞争的舞台,有竞争就有较量,较量进步与落后,较量勇气、毅力、创造与超越。较量、竞争的过程包含了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进取精神,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要有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要有坚硬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这种品质的培养与锻炼,对大学生在社会上的立足、成长和振奋民族精神具有深远价值。

2公平规则理念

任何体育竞赛,都崇尚公正的原则。倡导公平竞争、公正裁判、规范竞争的模式。运动场上,人人平等,公平获胜,不允许采用不正当的手段。体育竞赛展示的是团结协作的友好竞争而不是破坏性的斗争,不允许违反规则和假冒伪劣。竞技体育是一种全世界共同遵守相同规则的活动,保障每个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只要裁判示意比赛开始,个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并自由发挥出追求自我利益的能量。一旦比赛结束,无论输或赢,个人都必须接受这一比赛的结果。整个比赛过程带来了民主与法制的平等,展示了人类追求正义、公正、民主的社会理念,倡导了一种人道礼让的公平竞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教育学生必须自律、自制,共同遵守国际社会认可的规则。反对一切不平等现象和腐败现象,尤其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更需要公平、公正的规则来维系。

3民主理念

一直以来,人类都赋予了体育丰富的理想:和平、进步、团结、友谊,相互尊重和了解等,这些其实就是人们所追求的民主理念在体育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体育事业的民主目标。一般的体育活动的参与人员都比较多,而体育比赛结果往往都是公开的,这就使得体育比赛从整体上体现为一个民主过程。在大学校园里的校级、院级、年级、班级的体育竞赛活动中,每个学生都可以自愿平等地参加,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与自我天赋相适应的结果。整个体育竞赛活动中,竞赛规则的制定,竞赛活动的组织、胜负结果的裁定等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充分的民主。当然体育竞赛活动中的民主不可能是没有限度的,比赛的民主是在比赛规则的严格约束下形成的。体育比赛结束后,相关结果的裁定也是在众人的关注下实施的,因此,体育竞赛活动的结果通常需要接受仲裁和众多师生舆论的监督。这些过程所体现的公开和透明,恰恰也保证了体育竞赛活动的程序民主。

4全球化理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外丰富的体育理念和思想传入我国,使体育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发挥了教育功能,体育充当了“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先锋使者,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一个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国际社会。在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同时,全球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各种“文明病”;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全球性的污染;文化的异化和冲突导致了社会丑恶现象丛生;全球竞争的加剧使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复杂,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国家间的战争危机。面对全球的种种困难,全人类应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以前瞻性全球化的战略意识,共同维护、改造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实现全人类的和平与美好。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这样一个日益开放的国际社会,更应时刻具备这种全球化理念,高校体育应加强体育人文理念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一种适应社会、和平竞争的理念,从而使得学生能积极参与与其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各种竞争,从容的接受可能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

5民族认同理念

高校体育教育是激发以及振奋大学生民族意识的一种重要文化手段。激发民族认同意识可以强化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树立民族认同意识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的形象。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对同学、家庭、集体乃至整个国家的社会责任感也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体育所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敢于拼搏的精神,能极大地震撼着亿万大学生的心灵。从古至今,中国的体育发展始终与整个民族的命运以及民族的事业振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体育的发展动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民族的忧患意识,同时又反作用于民族的自强意识。总之,不管我们是在奥运会还是世锦赛上夺得金牌,人们都在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感到无比巨大的荣誉感,激发着强烈的民族团结自豪感。

6团队协作理念

从目前来看,高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协作理念和团队意识的最佳途径。现代高校体育注重培养体育团队的意识,强调团队及成员之间的配合与协作。大学校园里面的各种校级、院级、年级、班级的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节、体育协会以及体育俱乐部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可以起到丰富和充实校园文化的作用,还可以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和谐发展。在很多发达国家,在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非常注重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体育协会以及体育俱乐部与那些科学技术、健康卫生、文化艺术等社团有着相似的社会功能,但对其成员没有特殊的要求,而且体育协会及体育俱乐部的种类很多,层次也比较多,学生的选择余地相对较大,所担任的各种角色都能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体育协会以及体育俱乐部相对其他类型的社团有着更强的凝聚力。可以说,体育协会及体育俱乐部的发展程度,是衡量一所高校体育发展水平和体育社会化程度的重要参考因素。总之,高校体育教育的参与过程其实也是学生的自我完善的过程。高校体育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社会爱心,完善学生的社会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第9篇

由于学校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大多数学生没上过足球课,但非常喜爱足球运动。这就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懂足球,对足球的技术动作知之甚少。虽然少部分学生曾经在电视上看见过,总的来说,学生综合水平层次的区别不是很明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保证学生的安全,在体育课酝酿情绪、激发兴趣阶段,笔者在铺有很厚地毯的体育多媒体活动室开展教学。首先播放剪辑的世界著名球星进球瞬间的视频,然后分组积极参与对体育明星的交流,引发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师的带领下认真做好课堂运动的热身准备活动。在动作学习阶段,首先让学生看动作分解视频,然后组织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一个足球,让学生根据视频合作探究练习脚内侧踢球的方法,并对练习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教师要巡回指导,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对学生学习情况做出评议讲解并示范动作要领,纠正学生在练习中的错误;最后,组织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在指定的场地上进行正确的动作练习。

2采取多种形式,夯实学生的基本功

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足球基本功的重要性,笔者把班内喜欢足球的学生和喜欢篮球的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游戏:比赛看手运球快还是脚运球快。笔者在导入时说:“我们班是一个体育素质整体比较高的班,班内有些同学喜爱篮球,有些同学喜爱足球。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试验,看看手运篮球快还是脚运足球快?想不想试一下呀?”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笔者先把喜爱篮球和喜爱足球的学生随机各分成两组,结果因为以前进行过篮球学习,运篮球的学生速度都比脚运足球的学生快。笔者借机引导:运篮球的同学之所以比运足球的同学快,是因为我们现在用脚运球技术掌握不到位,足球基本功还没有练习到位,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足球基本功,练习停球—传球—停球。先用多媒体展示停球运球技巧,并让学生注意(脚背、脚内侧、脚外侧)等停球方法,然后请学生尝试。为了练好这门基本功,笔者采用多种练习方式,先让小组进行地滚球和空中球停球方法的由易到难的练习尝试;然后由小组展示停球方法(轻踩、减力挡等),教师示范,巡回纠正指导,并注意准确性;接着组织一个传停球接力游戏比赛,先讲解八人传球游戏的方法、规则和比赛的记分办法,把学生分成八人一组,在指定的场地上进行试练,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帮助;最后,组织学生分组比赛,鼓励学生挑战记录,对学生比赛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客观评议,并对优胜组和动作进步最大的小组给予奖励。

3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克服体育教学难点,依据由易到难的方式练习运球

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传球和停球后,笔者接着引导学生说:“在足球学习中,只会传球和停球是不够的。大家都知道,足球是一种激烈的对抗性运动,在比赛过程中运球的方法是最重要的。”然后笔者讲解展示运球的方法,特别强调运球的要点(推球的后方中下部,向前用力);坚持由易到难的原则,先从练习直线运球开始,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直线运球比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演,教师给予肯定并予以鼓励。待直线运球练到比较熟练时,教师应接着引导:在实际比赛中直线运球,往往会受到对方的阻截,球必须改变运行方向,也就是曲线行进才能保障比赛胜利,这就要求必须学会在比赛中进行曲线运球。究竟如何进行曲线运球呢?下面分小组进行尝试练习,教师纠正总结用脚的内、外两侧拨球来改变球的运行方向。等学生基本掌握技巧以后,最后比赛运球接力。待运球技术学生熟练掌握后,运用推球入洞的游戏让学生练习地滚球射门技术。

4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教学总结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对其他小组的比赛能做出客观的评价,注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如比赛过程中的相互配合程度。并让学生客观对待成功与失败,对成功失败的结果进行正确归因,为以后的提高打下基础。教师要创设欢快的气氛,并和学生一起庆祝胜利交流自己的感受,对学生认识误区予以指导,对学生正确的认识予以肯定。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安排练习任务。小学生对动作的完整概念往往不能理解,导致不同错误的发生,如:踢球腿的膝盖和脚尖外转不够,踝关节放松,脚尖没有翘起;身体不会协调用力;脚型控制不好。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并防止意外发生,保障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人身安全。例如:笔者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用脚踩球,另一人做原地或上一步的踢球练习,并且踢球力量不要过猛,主要体会支撑脚的选位和摆动腿的摆动动作。采用这些方法后,取得很好的效果。笔者认为对小学生的要求不应过急,练习应循序渐进,打牢基本功,才会取得技术方面的更加进步。最后,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安排教学的进度,不可过激。同时要注重教学环节的连贯性,并对个别学生个别指导。

5结语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飞速发展时期,作为体育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把学生当成一个发展中的人、一个独特的人、一个独立的人。在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身心发展,同时还注意体育课的学生安全,让学生在自由、开放、民主、安全、快乐的氛围下努力成长。

体育理念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 对北京体育大学2003-2012年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研究高频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探究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方向、研究内容及其不同的特点,分析热点的形成原因与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 北京体育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研究热点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词频统计法与共词聚类分析法。词频统计法能够揭示或表达文献核心内容的关键词或主题词在某一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频次高低来确定该领域研究热点和发展动向的文献计量法。共词聚类分析法是一种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一组词两两统计它们在同一片文献中出现的频率,以此为基础对这些词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反映出词与词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分析这些词所代表的学科和主题的研究结构。

二、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

(一)关键词词频统计与分析

本文利用《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出2003―2012年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共73篇,以73篇学位论文中的关键词为调研对象,通过共词分析法中的聚类分析探索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归纳出北京体育大学体操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以及各个不同研究方向的亲疏性。本研究利用Excel对前期检索出的学位论文进行关键词统计,共得到硕士学位论文关键词283个,平均每篇硕士学位论文含关键词3.9个。然后对统计结果进行以下处理:去除对反应主题没有积极意义的词,如“展望”、“问题”等,对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关键词进行标准化处理,如“高职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职技高校”等标准化为“高职院校”,“高等院校”、“高等学校”、“高校”、“大学”等标准化为“高校”。

经过多次比较,最终选择词频大于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从而确定个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高频关键词(表1)。这个关键词总的出现频次为65次,占关键词总频次的36.3%。从高频关键词分布可以看出,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研究生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集中在“体育教育专业”、“分析”、“普通高校”、“竞技体操”、“北京市”、“教学理念”、“现状”、“发展对策”等。

表1 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表

序号 关键词 词频

1 体育教育专业 12

2 分析 10

3 普通高校 8

4 竞技体操 8

5 北京市 7

6 教学理念 7

7 现状 7

8 发展对策 6

(二)构造词篇矩阵、相似矩阵

对于高频关键词共现频次的统计,本研究利用SPSS17.0,以每篇学位论文为一条记录,记录的内容为高频关键词是否在学位论文的关键词出现(出现为1,否则为0),构造出词篇矩阵。以词篇矩阵为基础,在SPSS软件中进行相关分析,数据类型选择“binary”二元变量,相似系数选择“Ochiai”系数,构造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见表2)。相似矩阵中的数字为相似数据,数字的大小则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远近,数值越大则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好;反之,数值越小,表明词与词之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差。相似矩阵对角线的数据为1,表明某高频关键词自身相关度。

表2 硕士学位论文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部分)

体育教育专业 分析 普通高校 竞技体操 北京市 教学理念 现状 发展对策

体育教育专业 1.000 0.060 0.286 0.004 0.192 0.321 0.334 0.215

分析 0.060 1.000 0.030 0.121 0.018 0.006 0.076 0.023

普通高校 0.028 0.030 1.000 0.150 0.030 0.068 0.119 0.029

竞技体操 0.004 0.121 0.150 1.000 0.008 0.192 0.043 0.020

北京市 0.192 0.018 0.030 0.008 1.000 0.192 0.035 0.078

教学理念 0.321 0.006 0.068 0.192 0.192 1.000 0.087 0.186

现状 0.334 0.076 0.119 0.043 0.035 0.087 1.000 0.100

发展对策 0.215 0.023 0.029 0.020 0.078 0.186 0.100 1.000

(三)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类:

1.竞技体操的发展对策。包括关键词:竞技体操、发展对策、后备人才。

2.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包括关键词: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理念。

3.体育教育专业与教学能力。包括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能力。

三、研究热点的特点分析

(一)北京体育大学体操方向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比较宽泛,选取对象比较广泛,包括普通高校、体育院校、竞技体操、体操普修课、教学理念等。

(二)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对教学理念及竞技体操发展状况的研究,旨在通过现状研究,探寻发展的脉络与经验。

(三)硕士学位论文注重对基本理论研究,研究内容宽泛。在理论分析上显得薄弱、创新能力欠缺。

参考文献:

[1] 高宝立,刘小强.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两个维度、四项指标――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为例[J].教育研究.2008(09).

[2] 迟景明,吴琳.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热点和趋势――基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共词聚类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9):20-24.

[3] 马费成,张勤.国内外知识管理研究热点――基于词频的统计分析[J].情报学报,2006.25(02).

[4] 冯璐,冷伏海.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32(162).

上一篇:铁路信息化工程范文 下一篇:司法行政系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