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

时间:2023-02-25 00:29:28

体育课课堂常规

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第1篇

1.“值日生制度”:上体育课,每六人一组,轮流值日一周,值周时,组长带领下按体育教师的要求,在上课前布置好场地器材,课后整理好好并收回器材.

2.“请假制度”:如有事有病必须请假,并填好请假单.

1.不准旷课,迟到,早退;

2.不准穿大衣、裙子、皮鞋、高跟鞋、凉鞋,不准戴帽子、头巾和手套、

3.不准佩戴徽章和携带小刀

4.不准擅自离开课堂

5.不准横穿跑道,投掷区

6.不准擅自动用体育器材

7.不准做危险动作

8.不准做与练习无关的事

1、体育委员上课前应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明确课的内容与要求。

2、体育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或亲自动手,及时布置和检查场地,准备教具,一切准备工作应在课前准备就绪。

3、学生因病(包括女生例假)、伤,不能上课时,课前应主动向体育教师说明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布置他们随堂见习或参加适当的活动。

4、教师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仪表后,应提前到达规定的集合地点等候上课。

5.课前体育老师要了解场地和体育设施是否有不安全隐患,如有要排除隐患后再上课,确保体育课安全、顺利进行。

1、准时集合上课:上课铃响后,由体育委员及时在指定地点集合整队,检查上课人数。

2、上课礼节:体育委员整好队伍,下达“立正”口令,然后向教师报告上课人数,随后师生相互问好。教师即向学生宣布本课任务与要求,迟到学生向教师报告,说明原因,经教师允许后方可入列。

3、上课服装:学生上体育课时应穿运动服和球鞋,不准穿大衣、裙子、皮鞋、高跟鞋、凉鞋,不准戴帽子、头巾和手套、不准佩戴徽章和携带小刀等。

4、每次上课教师必须严格点名制度。学生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全学期中,缺课1/3以上时间者不予评定成绩。迟到、早退超过15分钟,作旷课论处。

5、上课时,学生必须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注意安全,爱护器材,服从教师及小组长的指挥,努力完成各项练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中不得嬉笑打闹。不经教师允许不得擅自离开课堂。否则作旷课论处。

6、课结束前,教师要集合全班学生,对本次课进行小结评比,指出优缺点,提出课后练习要求,宣布下次课内容,布置学生课后整理场地和归还器材。

7、下课时教师离队前向学生告别“同学们再见”,学生立正齐声回答“老师再见”!

8.一般不允许提前下课。

1、下课后教师应检查学生整理场地和归还或移交器材的情况,以保证下节课教学的正常进行。

2、课后教师应主动征求学生对本课意见,写好课后小结,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

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堂常规;教学;人性化;实用性;能力发展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给体育课堂常规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体育课堂常规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渠道,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提倡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给学生营造更多的自由空间。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掌握知识和技能,目的不是不要课堂常规,而是要把课堂中的常规教学提高升华,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由固定式向灵活性发展,由单一式向多元性递进。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课程进程中,时刻加强常规教学,引导以形成终身运动的思想。

1 课堂常规教学中的人性化教学

以往的课堂常规教学一般按课本教学为主,对学生的自主能力。运动趣的培养和学生参与课堂管理方面体现的并不多。因此,体育教师在课前应做充分的准备,课中要能很好地把握课堂节奏,掌握学生,运用各种教法手段,灵活地组织学生在预先设计的环境和氛围中进行练习。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体育课的教学常规至关重要。如 :在开学的第一堂课对各班学生进行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平时也要不断的提醒学,但学生都不重视效果不尽人意,于是望让学生们自己制定一个制度。对于违反课堂常规的学生要求其改正,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比如在站队集合时,教师或者体育班委发出口令后必须在10 秒内集合完毕,如果没有做到,每增加一分钟就多跑 300 米的处罚措施,2 次坚持下来,集合队伍时基本能做到快、静、齐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 课堂常规教学中的实用性教学

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用的结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学生通过学习,在生活上、学习上还要懂得用,懂得利用怎么样的手段来锻炼身体,以达到身心发展。通过我们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

1、在课的准备导入阶段,组织体育教学所必须的是课堂常规,主要是迅速地把学生组织起来,明确任务要求,集中注意力,进入良好的教学准备状态。因此,我们可以选用准备活动时可以穿插些游戏内容能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欲望,在设计和选择游戏上要具有使学生短时间兴奋起来、注意力集中、学习的兴趣浓厚并使机体进入活动状态的特点。

2、在课的学习和运动、能力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必要体育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等,在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正确、合理运用体育游戏,可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促进学生提高和运用所学技术的能力。在体育课教学中,首先可以选择,创编一些以基本技术为素材的体育游戏,在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例如:篮球的运球技术教学,可选用运球中“运球追人”游戏,这种游戏的运用加大了练习的难度,但增添了练习的趣味性,有效地巩固运球技术,提高了控球能力。其次,还可以针对性地选用“跳山羊”、“过独木桥”等游戏作为技术教学的辅助教学手段,发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力。最后还可以从游戏的特点出发,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技能、体能的游戏。如“推小车”、“踏石过河”、“青蛙跳荷叶”等游戏,进行这些游戏都可以发展学生的体能;值得一提的是,游戏运用于技术教学,要注意运用的时机,一般来说在动作掌握的开始阶段尽量避免使用游戏形式。动作技能基本形成后的巩固与运用阶段可大量采用游戏形式,以便在变化和提高难度的情况下使学生动作技能得以巩固。

3、舒缓身心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体育游戏对于心理、机体的放松具有独特的功效。以健康有趣,协调松,轻松愉快合为一体的游戏性放松活动,能转移大脑皮层运动神经的奋,使运动器官得到放松与恢复,使人恢复较好的身心状态。如“校园寻宝”、“摆图案”、“盲人探路”等游戏既有利于组织,又进行了整理活动,并包含了育人因素,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具有一定的“兴趣保留”前提下结束体育课,以较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其他课程的学习。教学实践证明: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和学生对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在课堂常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展辅游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熟练掌握基本技术,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 课堂常规教学中学生的能力发展

教学改革下体育课的课堂常规教学的结构界限基本末变,那就是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为目的。教师用丰富的课堂内容和实用多变的教学手段,把几个环节有机地融于一体,使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寓政治思想于体育教学之中外,还要尽量体现教学的艺术美,从而收到增强体质的实效。体育课堂常规教学是人性化的教学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应符合的是人的认知规律。在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中应具有人性化特征。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通过教学问题的提出,学生进行研究、探讨,最后得出结果的方法。

总之,良好的教学常规的养成,不仅仅是为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它的最大益处还在于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体育课堂常规教学改革,无论是课程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还是教学内容都有了很大创新。在教学理念上更重视人文情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和意识。

参考文献

[1] 吴邦雄. 体育课课堂常规习惯的培养方法及好处 [J].体育教学与研究,2011.

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第3篇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对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是巨大的,可以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口令的变化等都会使学生行为习惯和课堂秩序产生相应的变化。在这种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的基础上,我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都能很好地、顺利地完成。这些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的养成要经过多次的重复和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行为习惯。

例如,在课前,老师给体育委员一个暗示动作,体育委员立刻集合队伍,检查人数,向老师报告学生的出勤情况,并向老师说明没有上课同学的原因等一些基本情况,完成课堂教学前期准备活动的常规任务。

在准备活动中,教师经常会用一些特定常规动作来指挥学生的动作路线和操作方法,用眼神、表情和口令的变化来提醒那些暂时注意力不集中的同学。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影响教学进度,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课堂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同时又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能进一步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和谐的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利用手势、表情、眼神和语言高低变化等多种形式的变化,来完成一些不需要停止课堂教学过程的辅助方法。这样做,一方面能表扬在课堂教学中表现突出的同学,肯定学生的表现,另一方面能提醒部分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学生,指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错误,或者错误的动作、路线和行为,提醒学生及时纠正。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操作中,这些课堂常规动作可以单独用,也可相互配合应用,要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定,即要灵活应用。

体育课堂教学在绝大多部分情况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暂时地转移,这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如果教师及时应用一些习惯的教学常规“动作”来提醒学生,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回到课堂教学当中。

在课堂教学的结束部分,体育委员集合好队伍,注意听老师对本节课的总结,最后师生之间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来结束本节课的教学,这也是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很多教师不注意这方面的教学,认为一节课完成了,就不需要这个方式了。而我认为这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很好的环节,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给他们带来知识的人,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道德基础。

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呢?我认为,第一,教师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学生才愿意接受你、信任你,才会愿意和你交流,愿意配合你,愿意上你的课,接受你对课堂常规习惯的要求,明白你的提示和所表达的意思,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第二,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基本功;示范动作规范、到位、漂亮,口令哄亮、有力且有吸引力,讲解动作要领清晰、简练,教态大方、自然,这样学生才会佩服你,愿意接纳你的所表达的信息。第三,教师必须有爱心,在爱心的基础上严格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思想和行为上不能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倾向,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的平衡度,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不能以一颗公平、公正的心对待每一名同学,学生的心理会起相应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很不稳定的,他们的行为有时会在一瞬间爆发,这将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多的不便,同时教师的威信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会大大降低。第四,教师在对待学生错误的时候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能宽容学生的错误,但不能放任自流,对学生的错误应该及时制止,及时纠正和批评;只要学生改正了错误,教师就应该及时原谅学生,不能秋后算总帐,把所有的错误放到一起来解决。第五,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用平常心来对待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和不如意的地方,不能动不动就发火或批评学生,应先了解事情发生的原因,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采用正确的处理方法,并在过后及时总结教学中的得失。

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课练;体育课堂;练习密度;常规性;补偿性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11-0007-04

“课课练”并非体育课独创,其他学科也同样存在,其主要目的在于复习每一章节的上课内容,并以“练习题”的形式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然而,把“课课练”的内容与形式引入体育课却是较早的事,“上世纪80年代,‘课课练’在中国的中小学校为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并得到一致的推崇,为学生的身体锻炼做出了贡献。”[1]在较早的研究文献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课课练”的内容,如“对‘课课练’中发展身体素质的安排和效果的初步探讨”(周志俊,1981)[2];“以发展速度素质为主的‘课课练’在初中学生体育教学中的运用”(黄李明,1981)[3]。

但是,我们查阅前期研究文献发现,有关“课课练”的主题文献共有153篇,而涉及体育课教学的“课课练”就有144篇,有关其他学科的“课课练”研究文献只有9篇,这说明,“课课练”研究文献主要反映的是体育课教学的“课课练”。另一方面,从各年份角度统计的144篇研究文献发现,其分布情况如下:2015(20篇),2014(28篇),2013(25篇),2012(26篇),2011(20篇),2010(3篇),2009(1篇),2008(2篇),2006(2篇),2002(1篇),1998(1篇),1997(1篇),1994(1篇),1990(1篇),1988(1篇),1987(1篇),1986(1篇),1985(1篇),1984(2篇),1983(1篇),1982(3篇),1981(2篇)。观察以上情况,我们不难发现,2010年之前有关“课课练”的研究文献较少,2011年之后达到一定的数量(20篇以上)并维持较高的水平。此现象说明“课课练”在2011年之后得到了较高程度的关注,这可能与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有效关注学生体质等背景有关。与80年代出现的“课课练”不同,2010年之后出现的“课课练”被 赋予了新的含义,因此,有必要对新课程背景下的“课课练”进行探究。

一、什么是“课课练”?

“课课练”主要是指“由学校任课教师合作编写的针对学生现学书本的每一章节内容的练习题而进行练习的现象”。这说明“课课练”是学校教育各个学科中都存在的现象,并非体育课所独有,因此,课课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当然,体育课中的课课练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课课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是由体育课教学本质特征所确定的:体育课学习的知识与技能是通过“身体练习”这些媒介进行的,身体练习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练习的内容,而有关运动知识的学习也是通过“身体练习”过程得以实现,并非在教室里的理论知识学习。因此,“课课练”贯穿于体育课的全部(除了体育课课堂常规之外,如点名、师生问好、队伍组织等)。

八十年代的体育课“课课练”为学生的体质健康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了课课练的降温,使得体育课的“课课练”流于形式,变得枯燥乏味,基层教师与学生都一度排斥课课练。

然而,新世纪的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课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一味满足学生需求、非体育项目搬入课堂等,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课中不是练、而是玩的现象,这与当下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不相吻合的。2010年体质测试结果表明,学生体质主要的问题仍有四个突出方面:一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但下降幅度明显减小。二是,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各学段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值得注意的是,低年龄组视力不良检出率增长明显。三是,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继续增加。四是,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因此,为了应对以上现象、兼顾体育课程“增强学生体质”目标,很多学者提出了“课课练”的设想:在体育课堂教学学习后期安排一定时间的身体素质练习,以求一节课达成学生足够运动负荷,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

综上,笔者认为,体育课“课课练”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课课练”是指运动技术学练;二是,“课课练”是指课后期进行的补偿性练习。

二、如何理解两种不同含义的课课练?

(一)常规性“课课练”

众所周知,运动技能的掌握并没有什么窍门,而是不断的练习,直至熟练掌握运动技能。因此,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身体练习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足够的身体练习就不能掌握运动技能。换而言之,身体练习是运动技能掌握的必要条件。然而,现实状况并非如此,运动技术教学的低水平重复现象、学而不会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中小学体育教材编排缺乏逻辑性与衔接性,导致某些运动技术在各个年龄阶段上的重复出现;单个教材的学时严重不足,导致了学而无获;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追求课堂“观赏性”,不断变换练习,导致核心练习次数的严重不足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某个教师或者某个学者所能做到的,而是需要各个层面专家与学者的共同努力。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做的,其一就是在制定单元教学计划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学生掌握某项运动技能的“必要时间”,以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充足的学习掌握运动技能;其二,需要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并不是练习方式越多,课就越好看,只有不断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运动技能。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常规状态下的运动技术“课课练”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而这个条件能否具备,关键的监控要素就是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首先,什么是练习密度?它主要是指“练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总时间之比”。按理论角度分析,一节课的时间是基本固定的,那么练习时间越长,练习密度就越高,练习效果就越好,但由于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具有一定的承受性,学生的身体练习不能导致其机体出现过劳现象。因此,练习密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其次,什么是练习强度?“强度”是指完成练习所用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包括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练习间歇时间的长短、负重的大小、投掷的距离、跳跃的高度和长度等。因此,维持体育课堂教学一定的练习密度与练习强度是实现运动技术教学的保障条件。

从教学实践角度来看,八十年代的体育课很重视课的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但由于走向了形式主义,因此,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的过分使用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是当下需要纠正的,但我们也不能矫枉过正,放弃了“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对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作用,这也是不正确的。因此,新课程改革十余年之后的体育教学又一次重提“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这个问题,具有新的意义与价值。

另一方面,从练习密度的细节角度分析,“练习时间”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它既可以指向与运动技术密切相关的身体练习时间,又可以指向一般性的与运动技术不相关的身体练习时间,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所安排的身体练习应尽量符合运动技术教学所需,使运动技术教学与学生身体练习高度吻合,这样才能确保身体练习效果。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身体练习,并不断增加练习次数,从而以较高的练习密度确保运动技术教学,并防止运用过多的其他种类的身体练习(如与教材内容无关的游戏、队列队形练习等)滥竽充数,导致课堂练习密度较高但学生运动技术掌握情况较差的现象。

(二)补偿性“课课练”

与常规性“课课练”不同,补偿性“课课练”的作用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补偿课的运动负荷不足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主要是指人做身体练习过程中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主要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在学生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时,运动负荷要保持适度,并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小,起不到健身的效果;运动负荷过大,则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要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课的运动负荷。

影响运动负荷的因素很多,有教材性质、练习密度、练习次数、练习间歇时间等,就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而言,不同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不同程度的运动负荷,如体操类教学内容,其运动负荷相对较小,而耐久跑项目,运动负荷较大,这是由运动项目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在明确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之后,我们在预计课堂教学运动负荷过程中,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性质加以调整,特别是对于一些运动负荷相对较小的教学内容,要安排一定时间的补偿性的“课课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运动负荷。

2.补偿运动技术相关的运动专项素质的不足

每一个运动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别较大,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他们在进行身体练习过程中势必会因为自身身体素质的局限性而产生体育学习困难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体育教师可采取以下对策:一,降低动作难度,使学生在低难度条件下完成动作,并循序渐进;二,采取有效的辅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动作;三,采用分层次教学策略,对于不同运动基础与身体素质的学生,因材施教。以上只是体育课堂教学采取的当下策略,因学生身体素质本身所形成的原因,我们无法当即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而是采取逐渐地、递进的方式进行应对,如由于学生下肢力量不足造成学生跳远动作学习过程中起跳不充分现象,对于这些问题,无法采用当下策略,因此,我们可在课的后期进行针对性的运动专项素质练习,以补偿运动技术相关的运动专项素质的不足。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安排此类活动中,既要防止学生某些肌肉与关节的疲劳现象,同时又要满足不同学生身体素质的需求。

3.弥补身体素质的偏颇

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具体要求,这是体育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当然,我们在落实体育课程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过程中,不能把体育课演变成身体素质锻炼课,体育课程还是应该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使学生在运动技术学习与练习过程中达成提升身体素质的目标。

虽然同一个年龄层次学生在智力、身体发展、心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性,但这是我们实施常规教学的基础,如果缺失这个基础,那么我们的班级授课制就会受到质疑。然而,同一年龄层次的每一个学生也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在身体素质方面差异性较为明显,这也给体育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身体素质课课练要有一定的依据,不可盲目而行、想象而施,这个依据就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结果。这样我们就更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采用“缺什么、练什么”的方式弥补学生身体素质的偏颇。

三、如何实施两种不同含义的课课练?

(一)常规性“课课练”实施策略与路径

众所周知,运动负荷是衡量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定量指标,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器材、气候特点、内外部关系等因素,把各因素的关系构图如下:

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一旦确立,那么接下来需要考虑的是影响运动负荷的外部因素,如学校场地器材条件(它与单位时间内练习次数与组数相关)、气候特点(它与学生所承受的生理承受极限相关)等。而影响运动负荷的内部因素尤为重要,其中练习量(练习次数与组数;练习间隔时间;持续练习的时间、距离、重量、速度等)对学生提出了机体所能承载的负荷量的要求,而练习强度则是单位时间内学生机体所能承受的生理极限。一般情况下,练习量与练习强度呈反比例关系:要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如练习量提高,则练习强度相对要减小;如练习强度提高,则练习量相当要减小。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因教学对象主要是儿童少年学生,因此,运动负荷要符合教学对象所能承受的范围。

针对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笔者认为,在落实体育教学“运动负荷适量性”原则方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一,确保充足的练习量,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练习次数与练习组数。由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需要不断的练习,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确保学生足够的练习时间与次数。但是,体育教学实践与理想总是差距很大:学生身体练习时间短暂而无效,前一个练习还没有掌握,就频繁更换不同的练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评价“好课”的错误性导向。什么是“好课”,难道不断变更身体练习、使得身体练习丰富多彩的课才是“好课”吗?学生是初学者,对于大多数运动技术都是陌生的、前所未见的,因此,在体育教师前期动作示范、演示讲解的基础上,需要尽力争取时间、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亲自体验身体练习,并不断地、反复地强化练习,才能使得学生具备自身的本体运动感觉,从而学会与掌握运动技能,这是不变的法则,这种持续性的身体练习可能会使课变得“单调”,但却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那些看似“丰富多彩”的课,却是牺牲学生身体练习、低效的课,正是因为体育教师大量存在追求这种低效“好课”的现象,才使得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低水平重复现状!当然,要在一节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挤出充足的学生练习时间并非容易,这对体育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精讲多练、减少队伍调动、加强组织纪律、认真钻研教法、减少无效练习等等。二,确保足够的练习强度。由于练习强度与练习量存在反比例关系,因此,通常情况下,体育课堂教学要达到一定的练习量,其练习的强度就不能过大,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机体过度疲劳现象。但是,仅有一定的练习量,如果练习强度不够,对学生机体的刺激量也是不足的。因此,如何处理体育课堂教学中练习量与练习强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力求在确保足够的练习量的基础上,相应提高练习强度,以提升学生身体练习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质量。

(二)补偿性“课课练”实施策略与路径

1.确立补偿性“课课练”的时间

对于补偿性“课课练”的时间问题,由于它的性质属于“补偿性”,并不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其实施的策略主要是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后期阶段安排“课课练”,时间一般为5分钟左右,时间太短,起不到作用,时间过长,影响正常内容的体育课教学。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其练习强度不宜过大,否则会影响到下一节课的学习。

2.关注补偿性“课课练”的内容

补偿性“课课练”内容有很多,既有单纯性的身体素质练习,又有与教学内容有一定关联的各种素质练习,那么应如何处理好补偿性“课课练”内容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呢?笔者认为,应根据“课课练”补偿的目的而定:如果是补偿学生体育课堂教学的运动负荷不足,那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身体素质练习,这些练习可以与教学内容相关,也可以无关;如果是补偿学生专项运动素质,那么,我们安排的“课课练”内容必须结合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与学生专项运动需求合理的选择与安排。

另一方面,补偿性课课练内容的安排并不能心血来潮,而是需要长期规划,这样才能有计划地根据学生的需求,合理安排“课课练”的内容,并循序渐进地实现目标。

3.注重补偿性“课课练”的方法

补偿性“课课练”不能重复常规性“课课练”方法,而是应该根据青少年学生特点,合理采用各种趣味性较强的方法,如游戏的方法、竞赛的方法、达标的方法、变化的方法(如:发展上肢力量可以采用:俯卧撑、立卧撑、斜身引体、推小车、抛接实心球、双杠屈臂撑、引体向上、哑铃操)等等,这样才能避免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提高课课练的效果。

4.设计补偿性“课课练”的组织

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具备的身体素质不同,因此,我们实施的课课练要因人而异,考虑到实践教学的可行性,我们可采用“按全班集体练习”“按身体素质等级分组”“ 按薄弱环节分组”“按运动能力分组”等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课课练需求。

5.预计补偿性“课课练”的运动负荷

通常情况下,中小学生的运动负荷参考指标:小学125±5次/分,初中130±10次/分,高中女生135±5次/分,高中男生140±10次/分。如果某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身所反映的运动负荷较小,那么我们可以采用补偿性“课课练”,相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平均心率。

众所周知,第一,运动负荷是衡量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定量参考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练习的强度,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在测量运动负荷过程中,我们选择的“中等学生”是什么含义?如何选择?其次,由于一个学生的运动负荷不能代表全班级学生的运动负荷,那么,我们是选择“一个、两个还是三个”学生进行测量?第三,体强学生与体弱学生的运动负荷差异性较大,如何体现这些学生与“中等学生”之间运动负荷的个体差异性?第四,体育常态课需要测量运动负荷吗?如果需要,应如何测量?以上这些都是在运动负荷测量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从理性角度而言,测量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运动负荷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要的,但要把这件事落到实处,我们尚需认真对待现实提供的问题,笔者认为,其基本策略是:通常情况下的体育常态课,基于每一个体育教师每周18节左右体育课的工作量,我们没有必要每一课都测量运动负荷,而是改用主观判断法对学生的运动负荷进行即时监控,其具体指标与观察内容如表1。

当然,在一些有限的观摩课、公开课、评优课等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学生运动负荷曲线分析课堂教学合理性,但这仅仅是参考的依据之一,不能以偏概全。同时我们在选择测量的学生时,要多注意几个观测点,如可同时选择3个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测量,这样就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状况。总之,运动负荷能否及如何成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身体练习有效性的指标还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毛振明.在体育课中如何有效地锻炼学生身体(上)――论当前体育课改形势下的“课课练”回归[J].体育教学,2011(1):24-27.

[2]周志俊,俞诚士.对“课课练”中发展身体素质的安排和效果的初步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资料,1981(3):9-11.

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第5篇

一、课堂常规的内容

体育课堂常规,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常规条文的规定应明确具体。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条:

1.课前常规。(1)教师课前的常规:教师课前在备课和编写教案的同时,应了解学生的课前情况,了解场地、器械的准备和清洁卫生工作。(2)学生课前的常规:①学生课前的各种情况:学生因病、伤等不能正常上课,课前向教师说明,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妥善安排。②学生服装的准备:学生除了要穿运动服、运动鞋,还要注意安全,衣袋里不装有妨碍活动和可能导致身体不安全的物品,如乘车卡、剪刀、小刀、钥匙、笔等硬质物品。(3)师生共同准备:教师和学生在检查和整理好自己的服装后,应按约定提前几分钟到达规定的集合地点,等候上课。

2.课中常规。(1)教师课中的常规:向学生宣布课的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等教学程序,并预测这节课易出现的安全问题,然后逐步按计划进入教学状态。教师按教案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适时鼓励,与学生共同创建和谐的教学气氛。课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讲评,提出课后学习的要求,提示下节课的内容,布置学生课后归还器械和场地整理工作,有始有终地结束一堂课。(2)学生课中的常规:①学生准时按指定地点集合上课。②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并积极思考,分析理解动作要领,与动作练习结合起来。③学生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爱护场地、器械,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共同学习完成课的各项目标。④课结束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并协助体育教师归还器械和场地整理工作。

3.课后常规。教师每次课后都应总结经验和教训,写好课后小结,学生都要做整理放松活动。

二、课堂常规的管理

目前的体育课堂教育实践中往往忽视或轻视了课堂常规,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教师在意识上认识到了课堂常规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而在行为上却忽视了策略指导和兴趣激发。作为体育教学的实践者,我们应该实践、反思、再实践,从而使我们的课堂常规真正促进孩子的发展。

体育课堂是开放的、复杂的,学生是活泼的、多样的,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更规范,让我们的教师组织教学更顺利?作为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师应该努力抓好课堂常规,建构好课堂常规管理系统。

1.预防为先。我们一线的体育教师,可以根据我们对各水平阶段学生的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防患于未然”。如在开学初,针对教学内容和需要,通过和学生协商,使学生明确体育课堂上的一些合适的行为。如:(1)上课预备铃声响,体委教室门口整好队,然后带队到指定地点成横队(纵队),静等老师。(2)按照教师提示认真、到位地完成相关热身活动。(3)哨音响,嘴巴闭;看手势,快集合。(4)认真观看、听,不插嘴,不乱动。(5)分散(或小组)到指定位置,快速到位。(6)练习积极参与。(7)活动讲秩序,讲文明。(8)下课,排好路队,体育委员带回教室,做到静、齐。当然,明确了规则,还需加强巩固练习。为增强认识,可采用游戏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牢记规则。

2.巧妙处理。(1)教师巧妙使用信号。如学生随便走动时,教师可以给一个制止的眼神;学生随便说话时,教师可以用右手食指放于唇间“嘘……”,或者打出暂停、停止的手势;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哨子发号施令进行指挥,对学生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制止不正常举动等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2)游戏法。体育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充分说明了孩子们对游戏有着特殊的感情。通过游戏的方法来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常规往往比简单的说教效果更显著。(3)暗示法。对于水平一阶段的孩子,直接的提醒、教育起着很大作用。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水平二甚至水平三阶段,采用直接方法,可能效果并不是太显著,一些特别的学生甚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就可以考虑一下使用暗示法。如“指桑警槐”,即在发现学生课堂违规行为后,不直接去批评、提醒他,而是通过表扬该生边上的优秀学生来暗示他。(4)生生管理法。新课标提倡让学生自主管理。通过生生管理,可以有效地减轻教师的压力,对学生的常规也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评价到位。要了解课堂常规执行效果,关键还要建立系统的评价制度。如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方法对每位学生的课堂常规进行量化。

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课课练;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模式

一、“课课练”的优势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式。“课课练”是体育课的一种良好补充形式,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体育课的延伸,从技能形成的规律来看,只靠一周3节体育课是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技术动作的,我们可以用“课课练”的形式补偿动技能掌握的不足。通过每次体育课上5~10分钟的专门性练习,提高学生平衡、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为其全面提高身体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我校体育特色下呈现的“课课练”形式

近两年学校被授予“上海市体育传统项目(田径、女足)学校”“上海市校园足球一条龙学校”“上海市排球联盟学校”等荣誉。

学校开设有篮球、足球、乒乓球、棋类等多种体育类的社团活动,更研修了短跑、长跑、跳远、投掷、篮球、足球、健美操、武术、体育术科高考辅导等多门校本课程。

1.“课课练”在体育课堂中的实施

我们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出发,结合学校实际选择教学;目前我校作为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第一批试点学校,目的是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为适合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思想,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形成科学良好的生活方式。

在课程时间的分配上,从传统意义上的每星期三一节40分钟的小课,改变为现在“2+1+2”模式,即:80分钟专项课、40分钟基础课、80分钟活动课。每次课除了主教材的专项技术学习外,再安排15~20分钟的专项素质和综合身体素质练习,以发展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灵敏、柔韧等方面的身体素质。

课程设置上,我们在常规课程之外,每周还安排了一次80分钟的活动课,在如此紧张的高中学业中,我校此举也是大胆创新。在活动课上,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先进行基本身体素质练习,事实上,这样的安排更像是“课课练”的练习形式。

传统的“课课练”内容一般以田径辅助项目为主,枯燥无味,内容单一。比如,原地高抬腿跑、仰卧起坐等。一般这种练习都是强迫性的,学生按部就班地跟着老师做,却少了一些趣味性。

在二期课改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在逐渐摸索探究,进行创新和改进。例如,把短绳围成圈放于地上,结合踩圈进行高抬腿练习,使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乐学、乐练,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之目的。

2.“课课练”在课外活动中的实施

我校将“课课练”的内容和大课间结合起来,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每天通过40分钟的大课间,组织全体学生在每次的广播操之后,进行立定跳远、单脚跳、俯卧撑、立卧撑、长跑等一系列活动,以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身体素质。

我校还将“课课练”与学校体育竞赛结合起来,组织全校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女生800 m,男生1200 m的长跑比赛。在比赛中,全部学生完成比赛,无一人中途退赛,在赛后,无一学生出现不适症状。在成绩统计时,我们惊喜地发现,我校的整体长跑成绩是可喜的,这为我校常年蝉联金山区阳光大联赛“冬季长跑”第一名奠定了基础。

实践证明,以上多种形式的“课课练”的灵活性很好,教师处理好“课课练”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竞赛等有很大的帮助。

三、体育器械在“课课练”中的作用

在体育课中加入“课课练”,我们始终遵循“课课练”的器材应该尽量简单化,要和教学内容中的器材相结合,做到“一物多用”,要尽量开发器材的功能,不能就“课课练”而要搬运大量器材,那样会耗时耗力。

比如,在进行高中女生垫上运动教学时,主教材需要的体操垫,在“课课练”中仍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利用体操垫发展针对垫上运动的“课课练”,既要考虑到教师对教学安全和教学组织的执行,又要考虑到学生对它的兴趣。

通过实践证明,学生对“课课练”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体育课上学生锻炼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氛围得到改善。与此同时,学生掌握了多种练习的方法,锻炼身体的能力有所提高,体育课的密度可增加6%~7%,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仲礼.“课课练”的内容、方法、和实践安排[J].体育博览,1984(04).

[2]梁定邦,王文清.“课课练”的跟踪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4.

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第7篇

笔者来自一线,对常态课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很多时候,我们体育课是没有外界想象的不作为,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许是体育教师在执行课堂计划时长期忽视的。表现在,统一的素质练习不够,强度不够,没有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很多体育教师怕出安全事故;女生和部分不喜欢运动的弱势男生运动量几乎为零。一节课内女生准备活动做完后,分组打打乒乓球和羽毛球,由于场地和器材有限,一节课下来,没能轮到几次。而弱势男生则在一旁观看篮球半场比赛,由于基础差,一则自身没有勇气去参与;二则优势学生也不愿意掺和这些同伴,于是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几乎只能是看的份。

上述是本身课堂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当然不是全部。本身学生的体质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笔者所任初一学生,从上学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析,多表现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耐力素质普遍差,尤其是男生,全班有2/3的男生没有达到及格线,每班7~8位学生1000米成绩在5分钟以外,甚至出现6分钟以上的。这部分学生往往自身存在较为严重的肥胖问题;二是坐位体前屈成绩出现负数的现象普遍,负数出现率比耐久跑不及格率还要高。三是立定跳远1/3学生在2米以下,2.20米以上者寥寥无几。总的归结为,耐力、柔韧和爆发力素质低下,女生素质整体优于男生,特别是耐力素质这一项。基于上述体质不良现象,学校校长从这学期开始,对体育课提出新的要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师的绩效挂钩,要求体育课必须有一定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我校常态课实施“课课练”就是从这一背景下开始实施的,经过近一个月的实施,提出以下值得商榷的问题。

课课练内容的“正名”与整体设计

课课练按照过去的观点就是身体素质练习,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程度的误区,笔者了这个观点,提出课课练就是我们的基本教材,而且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经常开展的课课练内容,25米计时折返跑或10秒钟25米往返跑,其实就是田径内容中的跑的练习。按照以往的观点就是素质练习,定位是练习而不是教学内容,或者不能称之为主教材。而现在我们的观点是,这部分以往认为是课课练素质练习的内容都是常态课的主教材,给予足够的课内地位,甚至安排在准备部分之后的主结构时间段内。

课课练正名后,接下去就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由于是主教材,因此,选择的内容范围更加宽泛,不局限于田径和体操(以前往往是俯卧撑、立卧撑、两头起、仰卧起坐等),可以结合球类练习,比如足球带球跑1500米,30米带球绕杆折返计时,篮球全场运球上篮30次跑,撑球俯卧撑,排球两人一组5分钟对垫计数,四人移动换位5分钟计数垫球,两人一组仰卧起传接球计时计数等;可结合一些简易常见的器材,比如跳短绳,3分钟计时跳绳,5分钟踢毽子计时计数。

课课练结合器材开发出更多的与素质相关的练习,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内容,只不过界定问题,足球运球1500米跑,是耐久跑还是球性练习,毋庸置疑,两者兼而有之。其手段上出现变数,目的只有一个,通过这一内容,既提高学生耐力素质,又培养学生的足球球感,而不是单纯的1500米跑,也不是单纯的运球技能教学。由此,可以提炼出常态课基本要求:学生持续心率高位运行是根,技能跟进是本,两者有机结合。不能这样认为,我这堂课是教技术技能,就对心率无任何要求,只以技术为重;也不能这样认为,课课练内容不讲究技能教学,没有技术含量,而贬低体育教师的课堂作为。

课课练形式须要“统分结合”

过去课堂上出现的课课练形式往往集体统一进行,在完成主教材教学之后,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素质练习的补充。笔者提出课课练形式统分结合的模式是依据学生学情,学生个体差异决定形式必须是集体统一下的分层练习。所谓“统”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提出一个达标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达到这个及格线;所谓“分”就是面向弱势群体,教师提出的要求没有达到及格线,给这部分弱势学生“开小灶”。开小灶的部分学生就是上文提到的运动量不足的女生群体以及部分旁观男生,有些女生即使达到了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课课练教学中还是要有更多的量和强度的补充,特别关注耐力性素质的培养,以及腰腹肌形体练习,可以设计一些节奏明快的韵律操,配合音乐练习效果更好,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编。耐力性内容可以结合跳橡皮筋练习来强化,比如四角站位,每位学生在一条边上完成一站跳的练习后,跳到另一个边上继续完成练习,依次进行,可以计数计时。

中学女生往往比较乖顺,容易集体行动,组织效果也很好。最难的就是部分旁观男生的课课练教学,由于这部分男生多数都是自身肥胖引起,有些是运动基础差,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位差生的转化强于十名优生的培养”,在分层练习中,需要降低要求,给每位学生一个近期小目标,比如一节课中能带球跑800米,我就不规定时间,只要求能慢跑完成,过些课时,逐步适应自己跑的节奏后,设定具体的时间内完成,逐步提高要求;学生不愿意参与篮球比赛是因为没有球类基础,我就设计简单的运球练习,先是走动运球,再过渡到慢跑运球,逐步提高要求,只要课时量下去,这部分学生球性慢慢熟悉,基本能适应比赛要求后,就可以组织低层次的比赛,但要求是必须完成一定量的运球跑练习,而且是憋气球的运球练习。

课课练实践教学中主要方法分析

众所周知,体育课具有人际交流频繁,互动作用强烈,个性充分暴露,行为表现明显等主要特征。在课课练统分结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方法的积累,避免盲目蛮干,防止给学生贴标签,个别优生滋生骄傲情绪。

1 目的教育法

指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态度。上文提到的旁观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体育课上漫无目的,只是看看其他人打球,聊聊天,对这部分学生必须树立目标,提升信心,让他们在体育课有事干,有价值,有意义。

2 纪律教育法

即在教学中应重视课堂常规的培养,避免散漫的教学氛围,每堂体育课都必须严肃认真紧凑,体育教师不能有时间熬到算数的念头。要从提升学生体质的高度来实施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细节,只有以良好的常规教育为基础,教师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弱势群体,让优生有更多自由张扬个性的机会。

3 培养安全感

部分弱势群体往往在课堂上成为嘲讽的对象,甚至有些体育教师在课堂上也肆无忌惮的黑色幽默这部分学生,这是绝对禁止的。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要更多地关注弱势学生,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和空间,不断地鼓励和欣赏,培养安全的教学气氛,提高课课练的教学效果。

4 时间重点法

课课练内容不是课堂结尾的教学补充,而是学生的课堂正餐,应该安排在固定的教学结构段落中,一般可以安排在准备活动后的15分钟内,要以主教材的“身份”出现。

5 培养骨干法

在课课练教学中,由于内容相对于主要技术的教学还是较为浅显的,一般是教学技能的专项练习的一个分支练习,一般学生骨干更能适应指导与帮助同学,因此,教学中要不断挖掘优生资源,帮助教师指导弱势学生,这不仅能培养教学的和谐氛围,同时也能提高课课练的教学效率。

6 教学吸引法

教师应该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合理安排教材、负荷、密度与教学步骤,革新教学方法,利用体育教学本身具有的吸引力,使女生和部分旁观生能在适合运动负荷下逐步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达标基本的要求。

7 榜样表率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榜样的潜在力量,在一些练习示范中让部分学生进行演示,特别是经过努力达到目标的这部分进步学生,而不是本身基础就好的学生,这样更能说明现实问题。

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展示;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19-03

每次参加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不仅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思维火花的碰撞。现试图通过剖析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特点,结合日常课堂教学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本次全国活动的主要特点与亮点

1.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本次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活动主题是“强化体育专项教学改革,优化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呈现教学观摩、器材展示、体育室内健康课展示三大板块。

其中,教学观摩所展示的内容不但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大类内容,还有花样跳绳、三步球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内容。

室内健康课小学展示了6堂课,分别是一年级的“男孩和女孩”,二年级的“我的情绪我做主”和“交通安全记心上”,四年级的“保护视力”,五年级的“合理饮食促健康”,六年级的“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内容涵盖面广、趣味性强,认可度高。

启示:基层每一次教研活动必须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一主题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形式?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这样才能使活动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才能使活动更有实效。

最近几届的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所选择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一线的体育教学中所选择内容却相当有限,特别是体操等安全要求相对较高的内容几乎难以见到。“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十分突出,相当部分学校、老师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内容进行教学。其中初中学段更为突出,基本上日常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体育中考内容和体质标准测试内容两大部分。因此,常态教学中如何出现更多的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各大系列中的内容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日常教学中,在注重体育实践课教学的同时还需加强健康知识的传授。

2.教学手段生动多样,利于目标达成

教学手段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常用的体育教学手段有挂图、模型、多媒体、哨、录音机、各种器材等。[1]

本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小学各有一节课使用了我们常态课中比较少用的多媒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月23日下午,上海市民立中学夏促焕鲜χ唇叹拍昙逗嵯浞滞忍谠绞保结合教师示范,利用ipad对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的标准动作进行慢放,让学生对横箱分腿腾越技术动作、结构有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以帮助学生学习横箱分腿腾越。同时,夏老师用ipad及时拍摄学生的练习情况,通过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的对比,便于学生剖析自己动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横箱分腿腾越技术。

5月24日下午,一节少年拳第一套25分钟片段课,侯晓梅老师采用了以下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少年拳第一套所要学练的动作并让学生模仿练习。接着根据学生模仿练习的情况,老师进行了针对性的动作示范、提出新的学练要求后,学生再次进行少年拳第一套的练习。随后结合电脑,每组进行观看、对比、分析和练习。最后,在逐一动作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少年拳第一套串联动作练习。

5月24日下午三节高中跨栏跑,三位老师所采用的器材各异。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李晓芸老师采用的软栏,降低了练习难度,提高了练习的安全性,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武汉市第十二中学戴艺老师采用小垫子与栏架配合,在小垫子上的辅练习和完整跨栏动作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栏架中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尝试和体验,让学生在循循善诱中体会跨栏成功的快乐。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陈京来老师使用的是墙体、橡皮筋和软棒。利用墙体练习摆动腿技术动作,橡皮筋限制摆动腿抬腿高度,栏架侧面安置软棒以降低练习难度,增加运动的安全性。

启示:教学手段、方法、过程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器材资源显得更有意义。同样,在基层教研活动中,关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运用的有效程度理应成为教研活动中应关注的一个话题。

3.加强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监测

练习密度是指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练习密度的总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之比。合理安排学生的练习密度,有利于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有利于学生体能的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特点,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体质与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形成。[2]

由于近些年来渐渐地忽视了对课的练习和运动负荷的检测与评价,体育活动中必须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和相应产生的练习密度被有所忽略。本届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工作人员用仪器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测试结果告知点评专家,大多数专家能结合监测数据来点评课堂教学情况。

启示:余立峰通过查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15种《学校体育学》教材,发现本轮课程改革以前出版的更注重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描述,对该内容的描述列入到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或体育课的评价)的章节更多。课程改革后出版的就出现了没有涉及或者有所涉及但描述非常简单笼统的情况,比如有的教材对于教案编写中练习次数和时间的要求,只是在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问题中对课中各种活动的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分配做了相对简要的阐述,并没有详细说明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的概念、计算方法等操作性要求。但最近几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中对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在接受大学教学时由于教材的原因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或者是大学教师不加以补充,导致学生缺失这个知识也就不足为怪了[3]。结合本届活动中根据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测试数据进行点评的情况,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对青年老师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与指导。常态教学中,引导老师们加强课时练习时间与练习次数的设计,以保证课时教学中的练习密度。

4.强调体能练习,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之中

5月23日下午,广东省东莞市石排中学徐路嘉老师执教横箱分腿腾越,以探索“初中学生体能素质与运动技术相长的教学”作为本课的设计思想,通过将俯卧撑、俯撑顶肩推手击掌、站立推手等体能素质,植入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使体能素质与运动技术互为渗透,促进共同发展[4]。专家点评时也认为:课中适时穿插课课练,将课课练内容穿插于横箱分腿腾越学练中,面向全体和“体能+技能”这两个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徐老师的体能和技能的组合,并不像以往体育课中的一样,先进行技术操练,等技术学练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素质练习或课课练。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的最大好处在于学生利用等待横箱分腿腾越练习的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能练习,且所练习的体能练习内容辅助于主教材横箱分腿腾越。这样的体能练习内容既充分利用了课时时间又促进了主教材技术的操练。

启示:浙江省率先提出了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来构建单元内容,认为这是要落实“用教材教”,实现“以生为本”的一个重要突破、一条基本路径[5],并在多次省级教研活动中加以实践与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尽可能将课课练融合于技术学练中。结合主教材,合理搭配“课课练”,在进行“投掷实心球”这一内容时,通过俯卧撑、引体向上、顶桥等方式积极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柔韧性,为投掷实心球教学打下基础。根据技能形成特点,有效渗透“课课练”,如“双杠支撑摆动前摆下”,在学习该内容前期的课就应该有目的安排上肢力量的素质练习,同时在杠上学习该动作后安排相关上肢力量练习等。单元统筹设计,系统落实“课课练”。例如,排球垫球教学中一共4课时的单元,每节课“课课练”结合打球运动专项素质,如第一课时采用提高下肢力量的助跑摸高、原地纵跳等内容;第二课时发展灵敏素质练习,做低姿往返摸线跑、梯次折返跑等。[6]

二、本次全国活动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仍有部分课“作秀”

如某节跨栏课,有好多听课老师认为:如果让学生热身后,直接进行连续跨越三个低栏的练习,其效果与通过一节课学练后的完整练习几乎不会有什么差异。

启示:借班上课,是目前教研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由于上课老师来自其他学校,不可能将自己的学生带至上课学校进行上课。那么,如何保证参与上课学生的学习起点与上课老师所预设的起点保持一致成为借班上课必须控制的因素之一。如初一的远撑前滚翻第一课时教学,应保证授课对象的学生会前滚翻,但没有学过远撑前滚翻。那么,借班上课的老师就可以在复习前滚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远撑前滚翻的教与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才能使听课老师有更多的借鉴之处,真正起到教学研讨的效果。

2.精讲多练仍需进一步加强

可能是借班上课的缘故,也可能是所学技术难度较高,有部分展示课中老师讲得过多、过频,而影响学生学练的时间。点评专家在点评横箱分腿腾越时,值得商榷的问题的第一条便是“体育课不能局限于说教,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启示:“精讲多练”目的在于教师的讲授和示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积极思维下的学习,通过学生大量的练习与感悟,促使学生从不知到知,进而掌握运动技能。常态课教学中或基层教研活动时,要求上课老师理清每一学练步骤的目的,根据目的去设计该片断中应该向学生说些什么,示范时观察什么。如脚内侧踢球,首先老师做完整示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由哪几个环节组成,因此,老师可以边慢速示范边讲解脚内侧踢球的五个环节名称即可。踢固定球是脚内侧踢球的其中一个练习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支撑脚和摆动腿与球的关系,那么老师讲解时讲清支撑脚与球的关系、踢球脚触球的部位和击球点、该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即可。示范踢固定球时,让学生观察支撑脚的站位、摆动腿的摆法。为让学生更好地、快速地弄清楚脚触球的部位和击球点,教师可拿一只足球(事先用粘贴纸表明脚触球部位),边演示边说明脚触球部位和击球的点。同时,每一练习是否有效,也应根据这一练习设计的目的,结合动作要领适时进行点评。

3.需进一步重视课堂常规

季浏教授在本次闭幕式讲话中指出:有的课在开始部分不安排见习生、不检查服装,在结束部分不组织学生收还器械等。

启示:课堂教学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素,也是避免伤害事故发生的有力举措,是对师生双方提出的基本要求。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课前认真布置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并检查自身的仪表服装,提前到达上课集合场地等待上课;上课铃响后等体育委员向体育老师报告出席人数后,师生互相致敬问好,若有迟到同学须喊报告并向老师说明原因,经老师同意后方可入列;课中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特别是投掷课时尤应强调这一点;下课时师生应互相致敬和道别,待老师宣布“解散”后学生方可解散。

4.合理安排体能练习

本次展示活动中有些课中的体能练习安排并不十分合理。如点评专家点评跨越式跳高课中的体能练习时指出:体能练习以双人单脚跳、多人单脚跳、游戏赛龙舟为主,跳高本以腿部运动为主,如果体能练习中加强发展躯干和上肢力量的练习可能会更合理一些。

该课时的体能练习不同于前面所提及的“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之中”的练习,前面提及的体能练习是在等待练习横箱分腿腾越时与主教材相匹配的辅练习,而跨越式跳高中的体能练习类似于传统体育课中的课课练,其目的在于通过课课练,促进学生的体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中指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7]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关注技能传授的同时,合理选择和安排体能练习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既可以在主教材学习时,结合主教材进行配套的辅练习,即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之中;也可以在主教材学练结束后,根据身体全面发展原则,通过上、下肢搭配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类似于课课练的体能练习。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例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02.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29-230.

[3]余立峰.编写教案中应重视练习时间和次数的正确描述[J].中国学校体育,2011,8:29.

[4]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教案集[C].2015:80.

[5]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6.

[6]莫豪庆.体育教学以技术学习为载体有效发展体能的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5,4:43.

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质量;案例;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10-0004-04

每名一线的体育教师心中都有一个对“高质量的课”的想象,都有自己可以上出“高质量课”的期待,也都希望自己的课在别人嘴中是“高质量的课”,但他们在绝大部分的时间里,对心中的“高质量的课”的想象并不自信。虽然有自己可以上出“高质量课”的期待,但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很希望自己的课在别人嘴中是“高质量的课”,但往往大家并不这么说。这是因为“高质量的课”是一个有些云里雾里、变幻莫测、众说纷纭、与时俱进,甚至是百口莫辩的“虚像”;但在“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的实验工作中,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体育课”。今天我们仅举三例,比较具象地剖析一下“高质量的体育课”的表征与由来,并与之前的理论研究相互对照和碰撞一下。

一、几则案例

1.案例之一:北京八里庄中心小学“全员运动会”的导入对该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与促进

八里庄中心小学体育组组长窦秀红老师:

2015年12月我校参加了北京市“高参小”全员运动会的培训,在此期间得到了北师大“高参小”专家的多次指导。2016年5月28日我校成功召开了以“精彩师生 幸福绽放”为主题的“全员运动会”,得到了全国同仁的一致好评。这次全员运动会的导入,最受益的是我校的学生,他们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身体素质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变,我校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体现在:

(1)体育教学目标更加清晰了

新课改后,体育教学理念丰富了,课标中的体育教学目标多了,但体育教师并不清楚应该怎样做,教学目标反而不清晰了。而“全员运动会”好像点醒了梦中人,为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全员参加”实现了有教无类、有赛无类,实现了心理健康;“竭力地拼搏”让学生更靠近意志培养和健康成长;“纵向分组”和“罚分原则”让社会性不再是空洞的设想和号召了;而这些都要通过课堂来教给学生,因此围绕着“全员运动会”的体育课教学目的和目标就自然清晰明确了。

(2)体育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以前的体育教学的确有些枯燥,但大家也不知道应该怎样丰富,朝哪个方向去丰富。而现在不同了,想锻炼上肢力量有“抬小猪”,想锻炼爬行有“毛毛虫”,想提高柔韧性有“最长的绳子”,想提高投掷能力有“投篮入筐”,想提高速度有“50米大冲刺”等,“全员运动会”的几十个项目玩都玩不过来,大大丰富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在玩和学中很好地掌握了各种运动技术动作,以前在教学中很难解决的重点难点,也在游戏中被顺利攻破。同学们玩中学、学中练,愉悦了身心,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更大,教学更加紧凑

原来的课堂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单调,因此也相对松散。在开展“全员运动会”以后,上体育课的感觉是“上不过来”和“时间宝贵”,每次课同学们都能气喘吁吁、满头流汗,身体锻炼和技术练习的价值毋庸置疑。

(4)教学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

过去的课缺乏知识点和理解点,所以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都无从谈起,甚至由于教学内容难度不大,连讲解和示范的方法都不是课课需要,因此教学方法日趋单调和无用。而现在要让学生掌握好“投篮入筐”“粘知了”和“投包掷远”,就要让学生理解出手角度和远度的关系,多样的授课内容和众多的原理和知识,需要老师们用好讲解法、提问法、讨论法、游戏法、循环练习法等教学形式,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5)对学生的教育更加落地

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在指导时反复强调:现在让学生们遵守游戏规则,知道“规则天大”,长大了他们就会遵纪守法,自觉地去认识“法律天大”。所以,老师们在上课时,更加有意识地从小处抓起,培养学生们遵规守纪的好习惯。比赛项目“最长的绳子”要求学生必须脚碰到脚,而比赛项目“粘知了”要求不要越线,“钻山越岭开火车”要求学生中间不要断开,“寻找足迹”一定要单脚跳去找鞋,“投篮入筐”则要求枪响后就不能再投球,否则都会被罚分,由于奖惩分明,体育教学中文明行为培养逐渐落了地。

(6)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全员运动会”的导入,体育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同时培养了更快地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对于学校、学生、教师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一次新的改革,体育教师则是创新和改革中的先锋,经过自我认知、勇于探索、积极实践等,我们的教师在运动会组织上、驾驭整个会场的能力上、指挥学生摆放和收拿器材的调控上,尤其是在大场面相互补位的意识上都有了更加迅速的成长和更大的进步。

“全员运动会”虽然不是体育教学,但给我们体育教学上的改变是巨大的,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让我们的思想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改变,所以说,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非常需要像“全员运动会”这样的改革契机。

2.案例之二:北京农学院附小“趣味课课练1260例”的导入对该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

北京农学院附小体育主任邓熙浩老师:

“体育趣味课课练”具有动作有趣新颖、无安全隐患、锻炼针对性强和教学组织简便等优点,“课课练”可有效改变学生身体的“软、硬、笨、晕、胖”等不良状态。因此,我校从2014年4月开始实施了“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的实验项目,通过对“课课练”内容的不断实验、实践和探索,我校学生身体素质大为提高,对日常的体育教学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我们认为“课课练”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意义在于:

(1)“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使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得更好

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他们对体育的热爱程度,然而,实践证明,单纯的“快乐体育”和过于“古板枯燥”的体锻式体育方式都不能充分实现这一目标。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实现“快乐”与“健体”两不误呢?丰富多彩的“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的实施,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体育课教学一下子变得又快乐又有效,体育教学目标实现得更好了。

(2)“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提升了体育教学的效果

过去在教学生“跳山羊”和“跳箱”等动作时,学生的恐惧、畏难情绪极为严重,因此体育学习的效率极为低下;但是自从有了“轮胎钻圈”的器械以来,学生就自主的练习起了“跳山羊”的项目,开始的时候臀部总是被轮胎垫到,但是由于轮胎是有弹性的,因此被垫到的同学没有任何的伤害,而是起到了有效的提醒作用,几轮以后,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个动作,效果非常显著。

(3)“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使体育课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体育课基本部分的教学也需要许多练习作为辅助,也要有许多富有乐趣的身体练习来提高技能;然而过去的体育课中,教学内容和练习方法都相对单调,因此日常的体育课总是显得呆板单调,学生们的积极性也难以调动起来。自从实验了“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以后,内容丰富、趣味横生,且具有无穷的想象和伸展空间的多种练习充满了我校的日常的体育课,体育教师们有了多样的教学内容和辅助教学内容,各种姿态的走、跑、跳、投、支撑、攀爬、悬垂、负重、搬运、踢打、躲闪、角力、支撑跳跃、叠罗汉以及大集体游戏等内容频繁出现在我们的体育课上,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焕然一新。

(4)“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丰富了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

“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为体育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在我的一堂“跨越式跳高”的教学中就运用了“课课练”多种练习的组合方式,充分利用小垫子的作用(铺路、架桥、小山包、壕沟……)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更巧妙的实现了“一物多用”的教学手段。一个呼啦圈、一根长绳、一个篮球……在“课课练”思想的引领下发挥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

(5)“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提高了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的动作简单、新颖,因此广受学生们的喜爱。除了在课上练习课课练内容以外,在课下学生们也自发的玩起了课课练的内容,如:“撞拐”“踩尾巴”“背人比赛”等等,真正实现了“要我练”到“我要练”的转变。

(6)“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增强了课的练习密度和学生素质

由于“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的动作简单、内容丰富、转换灵活、学生学习的兴趣高等特点,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当中,学生们的练习密度也自然的随之增大,原来2次游戏的时间,现在可以做3次。去年的学生体质监测我们学校的学生及格率在99%以上,快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体质,锻炼效果非常突出。

(7)“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使教师专业化得到显著提升

我校的体育教师通过推进“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内容,很快掌握了各种运动的特点、方法及安全保护等知识。由于“课课练”在我校的成功展示,很多学校的老师慕名而来,甚至有的学校专门派体育教师在我校“常驻”,当他们看到我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敬业精神都是尤为赞叹!

“体育趣味课课练1260例”为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和发展空间。

3.案例之三:北京昌平崔村中心小学“民间体育与游戏”的导入对该校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北京市昌平区崔村中心小学吴志强老师:

2015年,我校加入了“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成为其实验学校,我校主要的实验工作是利用当地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内容资源,配合各种体育游戏形成“一校一品”的学校体育特色,并以此大幅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大幅度提高。仅仅不到两年的教学改革实验工作就对我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的素质提高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民间体育与游戏”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工作对体育教学起到了如下重要的推动作用。

(1)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了

过去学校的升旗,旗杆下面台阶上能坐一排坚持不下来的学生,升旗以后厕所里都是呕吐物,现在的升旗,旗杆下面没有学生坐在那里了,厕所里也没有呕吐物了,而且学生的小腰板挺直了,身材变好了,跑得快了,动作灵敏了,皮肤也比以前黑了不少,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增强了。

(2)体育课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

我校引入多种多样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武术、舞龙、舞狮、舞旗、大鼓、京剧脸谱操、跳绳、跳皮筋、素质操、椅子操、叠罗汉等,这些有益、有趣的体育活动为日常的体育课堂教学增添了无数的新教学内容,这使得体育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伴随着这些活动,还增加了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和设施,特别是非正常和有趣的垫上运动、小椅子操、叠罗汉等还弥补了教材中对形体姿态与技巧结合的缺失。

(3)同学们更加喜欢体育课,更加喜欢体育活动了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使得体育课更加有趣、活泼、有内容,体育课堂再不像以前那样枯燥单调了。喜欢体育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而且还吸引了小胖墩们的主动参与,学生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挥洒着汗水,体育课变成欢乐锻炼的天地,在这个天地中他们在健康成长。

(4)体育课的教法更加灵活多样了

我校最大的特色项目是跳皮筋,体育课堂中不仅增加了多样的跳法还能够运用皮筋进行各种各样的游戏,体育课堂内容的巨大改变也促进了体育教学方法的丰富。原来普通的跑、跳、投这些常规并有些枯燥的运动,当遇到了跳皮筋、跳绳、素质体操、体育游戏等,也就增加了教学方法的元素,变成了接力跑、旋风跑、跳绳跑、跳皮筋跑、呼啦圈跳、袋鼠跳、寻找足迹的投、投篮入筐的投等等,这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喜爱体育课。

我校的体育课就这样潜移默化地变化,在今年的全区查课评课活动中,我校体育教师个个取得了好成绩,体育改革促进了体育教学的质量提升。

二、对案例的几点解说

以上三个案例都谈到了几个相同的点,这些相同的“点”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学生体质、体育热爱、教师成长,这实际上就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点”和“追求点”,笔者根据近两年“全国学校体育联盟(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在此就以下三点进行评述。

1.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必须奠基在“正确而清晰的目标”上

“高质量的体育课”不是“你说好就好、我说高就高、他说行就行”,也不完全是“某某学生说好就好”,更不是“某某专家说好就一定好”;“高质量的体育课”是“正确清晰的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说好才是好”。有些专家认为有“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很容易,只要在课标里多列目标,列上它几百条肯定会正确;有些教师也认为有“明确清晰的目标”也容易,照着课标抄上目标就可以清晰了嘛!其实不然,体育教学目标列多了,就不清晰了,体育教师也无所适从了,也不知道该抄什么目标了,该抄多少目标了,于是他们在困惑中久而久之也就不在意目标了,不理睬目标了,于是目标就泛化了。于是我们需要用正确的内容去引导出清晰的目标,“全员运动会”引出教学“全体性”的目标,“趣味课课练”引出锻炼“实效性”的目标,“民间体育”引出“优化课程资源”目标,“素质操”引出“体形体态”的教学目标。

2.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必须奠基在“丰富和正确的教学内容”上

“高质量的体育课”不是“凑合上点什么教材都行”,也不是“上这个教材也行、上那个教材也行”,更不是“什么教材都不用上,跑就行、科学放羊就行”而是只有通过“丰富和正确的体育教学内容”才能达到的,只有目标没有内容,目标就是空中楼阁。有人认为“要目标引领内容”,应该说,这个说法在宏观上,在课程设计层面上是可以说得通的,但在具体的教学层面上,却很难说得通,更难做得到的。让一线的体育教师记住无数的体育目标,再将其引出无数可能的体育教学内容,实践证明只是某些课程论者的一厢情愿,体育教师很难做到,也无须这样要求他们。因此,专家们要将课程目标指引出的教学内容加工后交给体育教师们,在体育教师面前,给他们讲内容,他们会很清楚,他们会和你热烈讨论,甚至是争论;而给他们讲理念、讲目标他们会茫然地点头,没有讨论,更没有争论,因为不用争论,讲的都是对的,就是离他们太远了。因此,专家们要多给内容,给他们正确的内容、丰富的内容、学生喜欢的内容,而体育教师就会在内容的教学中顺利地达到我们预想的目标了。

3.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必须奠基在既有“正确清晰目标”和“丰富正确内容”的教师群体的身上

体育课课堂常规范文第10篇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还有很多常见的方法:如讲述、规定制度、适时提示等等,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去教,细心去想,耐心去做,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训练,不仅是学校工作的整体要求,也是体育课上最基本的要求。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根据体育课的内容把握与创造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氛围,有目的地加强教育,反复训练,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我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经验的总结,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的训练:

一、使学生确立遵守体育课堂常规的习惯

体育课的课堂常规有许多种,包括:着装的要求、请假的制度、课堂上对教师的配合以及课后的器材管理等等,这些常规的制定不仅是为了使课堂教学程序能够有序的进行下去,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正确学习的良好习惯。因此,使学生明白并遵守这些课堂常规就显得很重要。但是,我也明白要心理和生理素质不成熟的学生在短期内全部掌握或遵守这些常规,也是件困难的事情。因此,我在第一个阶段选择了“培养学生上课铃声响快速到指定地点集合、课堂上听到老师的哨声马上停下所有的行为看老师、下课前再次参与整队”这三个常规要求进行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我采用了条件反射和行为定势原理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渗透和引导,再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强化的方式,终于让学生养成了预定的目的。如此一来,学生的课堂行为习惯就确定下来了,再进行技能教学时就比较轻松了。

二、充分发挥良好行为的示范作用

首先,发挥行为习惯良好的学生的模范作用,启发全体学生自觉尊重和学习先进榜样,达到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果。其次,通过良好形象的塑造,潜移默化地起到身教重于言教之实效。教师有意识地在师生共同的学习活动中起表率作用,例如:提前到操场、举止文雅、言行一致、带头搬运器材等。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为学生作表率,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染力,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形成。

三、及时妥善地处理体育课中的违纪行为,敦促良好习惯的养成

体育课课堂组织形式较为灵活,一般都是室外课,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违纪现象,如果不认真对待,渐渐就会形成散漫的课堂习惯。因此遇到学生的违纪情况,教师则需及时妥善处理,当然不一定非要呵斥或者体罚,有时候只需用眼神、沉默、走近等方法便可对学生进行警告处理。如果一个学生有明显的违纪行为干扰教师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节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轻微惩罚。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对一些违纪学生的惩罚是必要的。惩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挫折型:即暂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体育学习活动的权利。比如在游戏比赛活动时中止违纪学生参加;二是否定型:即当众批评,课后留下来。在运用惩罚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惩罚的是违纪行为而不是人,一般情况下不搞集体惩罚。总之,在处理中尽量不中断教学的正常进行。

四、在细节中培养学生守时、守信、守规的行为习惯

习惯都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小事来培养的,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教学细节来培养学生守时、守信、守规的行为习惯。

1.守时。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要加强,让学生们做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否则在课堂中会出现集队艰难、做事拖拉的现象更加多,也许学生经常会说“等一等,再过一分钟,再进一个球”等等这种拖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比如根据小学生的好胜心理集队的时候可以大声倒数五数“5,4,3,2,1”,当学生听到时,就会拼命奔跑集队,久而久之时间观念就会慢慢增强。

2.守信。守信是学生做人的根本。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一些奖惩措施来诱导学生做个守信之人。

3.守规。课堂规范是保持课堂顺利进行的底线,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遵守课堂规范、游戏规则等,做个守规之人。

五、不断强化

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少学生经常下决心进行体育锻炼,却坚持不下来,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强化。对那些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要给予积极的强化;对那些体育锻炼的中断行为要给予提醒和引导。外部强化的手段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褒贬、集体舆论、批评奖励等。然而,内部强化较之外部强化更为有效。因此,体育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求参与活动的“能源”,不断丰富他们的体育知识,加深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特别是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锻炼给身心带来的好处。

总之,体育课堂习惯培养的范围较广,这里仅例举三个方面,旨在抛砖引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只要教师做有心人,从点滴小事入手,培养学生从我做起,长期坚持,使其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勇江.谈谈新时期体育教学的策略[J].成功(教育);2009年06期.

2.陆志成.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体育科研;2003年01期.

3.赵克宁.余贞凯.如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J].教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上一篇:创意家具范文 下一篇:机械性肠梗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