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0:05:05

体育发展论文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基于奥运经济的注意力、借势、品牌理论对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发展分析认为:我国应继续承办高规格的国际比赛,倾力使北京成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在体育产业环境建设、市场培育等方面为我国其它地区提供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民族品牌的正确市场定位、制作标准化等方面建设,打造国际驰名的民族品牌,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奥运经济后奥运体育产业效应

2008年无与伦比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无疑对扩大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体育产业从2001年北京奥运会筹办直至成功举办期间,奥运经济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奥运会后如何基于奥运经济效应的特点理性地审视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对于促进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一、理性认识北京奥运会筹办期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状况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后,我国体育产业在经历福利型向消费型、一家办向大家办、事业型向经营型、行政型向社会型的逐步过度后愈发呈现生机勃勃发展的景象,体育产业的发展态势喜人。具体表现为:体育用品市场继续蓬勃发展,基于北京奥运会高等级赛事的竞赛表演市场加速发展,其他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科技和咨询市场、体育市场等体育市场形成规模市场的体系日趋成熟;包括有形资产的经营和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的体育产业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社会投资办体育产业的态势发展很快,涌现出一大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多种所有制的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和企业集团。

在北京奥运会给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充分肯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态势的同时,要理性的认识我国体育产业奥运筹办期间发展的现状。首先,我国体育产业在整体还处于发展的起步与过度阶段,还未完全适应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目前,欧美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对于国家GDP的贡献率已达1.5%以上,而我国的体育产业对GDP的贡献不足0.5%。体育产业在整体结构也不尽合理,体育用品市场的产值占到我国体育产业的总产值的一半以上。而在竞赛表演市场、体育传媒与广告市场等方面,有着与发达国家较大的差距。其次,我国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主导整个经济体制的大环境里,经营机制受制于相应配套的国家政策与法规,直接导致产权不清、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了我国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第三,我国的体育产业还表现为基于东西部地域经济差异而引起的区域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特征。无论从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的竞技体育,还是作为体育产业发展基本条件的体育场馆,以及体育系统企业的经营收入水平、区域的体育消费水平看,东部地区都是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二、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注意力效应,谋求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奥运会愈发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与其包括TOP等计划迎合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经济扩张特点密切相关。奥运经济投资者都是着眼于全球发展趋势和商品扩张覆盖更大范围消费需求的企业。要继续充分发挥奥运经济的注意力效应,一方面利用北京等地区成功举办奥运会的焦点效应,倾力打造北京发展为国际体育中心城市。北京在筹办奥运会期间投资2800亿人民币倾力打造北京的国际大都市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继续在体育产业软硬件上适当投入,以谋求北京的体育产业对于全市GDP的贡献1.7%向3%的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目标迈进。在此模式下,长春的亚洲冬运会、广州的亚运会、深圳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我国积极申办冬季奥运会的举措,均可有效地构筑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另一方面要把握奥运注意力经济的阶段性特征,预防“马太效应”、“低谷效应”,着力发挥北京等地区体育产业获得高速发展的空间和效益,并通过北京的示范作用辐射全国,谋求我国其他地区体育产业的良性发展。

三、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借势效应谋求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发展

在继续发挥北京奥运经济的借势效应时,要充分挖掘奥运经济的催化剂作用,正确处理加快北京体育产业和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系,建构我国体育产业整体上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要以抓住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环境建设。在总结运行奥运经济适应国际奥委会的运行规则,把握其领域清晰、层次清晰、市场清晰的需求特征的理论基础上,加大成功经验的宣传。在体育产业方面,既要加大硬件环境的建设,又要加强体育产业软件的建设。尤其要充分发挥成功举办奥运会后我国在体育产业、体育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等专业人才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政策与市场运行等软环境方面的建设。并通过北京奥运会《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等法规对奥运标识等无形资产的保护深化认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全民对体育产业的法律保护意识,优化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软环境。

另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培养体育市场的培育力度,优化、完善我国体育市场的结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由于体育消费不属人们必需的生活消费,体育市场不会自然形成,加上其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去开发和培育。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通过社会媒介正确的引导和宣传的竞技表演市场初步大规模形成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体育业、健身娱乐市场、体育旅游业、体育中介业等体育产业核心市场,在拓宽体育市场的基础上,优化我国体育用品单一发展的体育产业结构。

四、继续发挥奥运经济的品牌效应发展我国后奥运体育产业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较之于以往历届奥运会可口可乐、柯达等国际驰名品牌,北京奥运会孕育了我国的联想集团以TOP伙伴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历程,体育产业方面也有李宁等民族品牌积极参与。并以成功举办奥运会的契机,积极发挥奥运经济的品牌效应加速我国民族品牌迈向国际驰名品牌的进程。

首先,要求民族品牌的塑造必须做好正确的市场定位。民族品牌的塑造必须审视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优势,充分利用体育人口递增的趋势,定位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进行品牌塑造,并通过品牌推动市场寻求回报。在立足民用化的体育产业品牌的基础上加大品牌的社会化力度,在拓宽体育市场的基础上获得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其次,民族企业要博采众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建构国际品牌。比如体育用品产业要着力于体育用品开创的新空间,并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以打造民族品牌。在体育用品具体的设计思路上打破惯性思维模式,增强产品的新材料、新工艺等科技含量。像运动服除了在运动场所穿着外,能否与生活便装、工装甚至时装结合起来,这需要在款式、面料与辅料的搭配和纺织技术上都要有新的突破。

第三,我国体育产业在塑造品牌时要注重体育产业的工艺、管理制作过程中的标准化和营销过程中的标准化。只有在实现我国民族品牌自身产品技术更新和质量保证时,在以上两方面实现标准化,并从标准化的角度进行产品营销、推介,从而使自身产品与国际相接轨的同时实现品牌的驰名化。目前尽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用品加工国,也是独立生产体育用品种类最多的国家,但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产品却很少,其中能为大型赛事所用的就更少。在注重体育用品的工艺标准化的同时,在营销时要借鉴诸多奥运会TOP计划合作伙伴的营销策略,注重自身企业文化与奥运文化的有机结合,制定系统的、长期的企业营销战略,在战略的高度谋求我国体育产业的长期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专栏14-奥运经济与效应.《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8

[2]武军李咏涛:后奥运经济及其效应探析——奥运经济问题研究之一[J].生产力研究,2007.(8):6-8

[3]余非齐卫军:北京“后奥运经济”的风险分析及控制[J].商场现代化,2008.(1,中旬刊)

[4]邱斌:对“后奥运经济”的探究[J].商场现代化,2007.(9,下旬刊):395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从一个奥运会的参与者逐步转变成为世界体坛霸主的有力争夺者,现代体育和电视媒体同样密不可分,同我们强大的体育竞技相比,我们体育电视的水平还需要大幅度提升才能使得二者相得益彰。

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的一种报道形式。*”哥伦比亚新闻学院研究生教程谈到新闻报道的三个层次时称:第一层是事实性的直接报道;第二层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是在事实和调查基础上做出的解释和分析报道,也称深度报道。

体育新闻的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新闻深加工,其对象选择一定是具有“剩余价值”新闻事件,或者说此事件影响较大,具备一定的敏感性和读者关注度。否则,深度报道就会缺少深入挖掘的空间,失去其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其次还需要提炼鲜明的主题,只有这样,其立意才能深刻,才能对读者有所借鉴和启示,达到深度报道独有的传播功效。体育深度报道写法并没有固定模式,如调查性深度报道可以根据事件进程来安排行文结构;述评性的深度报道需要用叙述来补充、以评论作为补充,事实才清晰、完整,记者的思想观点才会得到完整、明确地体现。对于通讯类的深度报道,写作手法就更为多种多样。但是,一个共同的要求是:体育深度报道必须要“多侧面、多角度、超时空、深层次”地组织行文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生动反映和剖析重大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达到结构清晰之要求,体育新闻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具有统摄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具备统摄性思维,才能在广泛的材料中发现规律,发现典型;才能在思路收束的过程中,让漫无边际的思维材料凝聚,进而通过筛选,从中悟出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同时,记者还需具备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面思考,对一个问题从多种角度探讨,最大限度地调动已有材料,把原先没有想到的有关联的信息联系起来,体现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动态过程。

深度报道在我国报界兴起基于三个原因:一是媒体竞争的结果,二是受众需求的选择,三是报社记者社会责任感使然。为领导层提供决策依据,为人民群众解疑释惑,为未来走向前瞻预测,是它得以发展并受欢迎的政治基础、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电视体育是电视与体育相结合而形成的特殊产业门类,电视对体育的介入延伸了体育产业的价值链,使体育产业的生态群落更加多元化。在我国电视体育产业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形成了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价值链,并迅速发展成为体育产业的一个成熟分支。

最早进行奥运会电视报道的是1936年的第11届柏林奥运会,这是奥林匹克与电视联姻的开端。而奥运会电视报道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则是在60年代。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欧洲人可以通过通讯卫星观看比赛。旧金山的“晨鸟”卫星直播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的盛况。到了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就可以通过卫星对多数比赛电视直播,并出现彩色画面。从此,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以特有的优势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前方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建设起了较为完备的前方播出系统,为前方的信号制作与传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前方的节目制作中,我们始终遵循奥运报道的规律,运用各种电视手段,给观众们展现的是体育和奥运的盛会。我们用第一时间原生态的采访,运用各种最新技术手段,用各种便于传递信息的包装手法,让前方体育场上所有的精彩时刻展现在电视屏幕上。

在雅典,央视第一次采用了远程网络编辑制作系统。前方记者使用专业光盘摄录一体机采集记录比赛的场景,在第一时间进行节目素材的高速传输与编辑,并与中央电视台已有的新闻共享系统互通互联,在实际应用中使“全程非线性”的崭新理念得以实现。这项新技术的采用大大提高了体育转播和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丰富了节目内容,保证了播出的可靠性,为央视的节目制播流程的最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奥运报道不是娱乐,也不是专题,而是新闻。奥运会本身是有规律可循的。它首先是体育比赛,表现出很强的新闻性,观众期待结果,也关注过程。首先明确的是,在本届奥运会的赛场上,国内观众最想看的是中国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的表现。所以在中国代表团的强项——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射击、举重、游泳的现场架设了直播摄像机,以此来保证中国观众可以在比赛的第一时间了解重要比赛的情况。其次,做好第一时间的采访非常重要。观众对主持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出镜记者和解说员必须更加专业化,必须考虑到观众想知道什么,怎么与运动员进行沟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记者对于相应的项目应该比较了解,对这个项目的运动员也要非常熟悉。运动员下场时,记者怎样提问最好,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方面,毕竟很多运动员不像演艺明星一样擅长表达自己;另一方面,记者在提问的技巧上应该对自己要求更高一些,使运动员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

关于虚拟演播室。央视从1998年法国世界杯时开始使用虚拟演播室,但直播时的使用是从九运会时开始的。虚拟演播室的技术将主持人与背景画面叠和在一起,现场感更强,表现开幕式更加丰富多彩。虚拟演播室带来了电视画面空间的真实感,又具有真实景没有的效果,而且可以根据不同比赛来调换背景。这样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浪费。悉尼奥运会时,奥组委在提供广播电视信号时还提供了5个真实的风景镜头,而这届奥运会提供了800多个。虚拟演播室技术给电视视觉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给节目制作也带来了电脑和技术方面的难度。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即将到来,我们在深度报道上还应下更大的功夫,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大好奥运体育报道的重要战役,为全世界当好体育新闻报道的东道主。

参考文献

[1]《体坛周报》,中国新闻研究中心,作者:张茂毅,杨富春

[2]杜骏飞,《.深度报道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7

[3]鲁威人,《体育新闻报道》,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4]杜骏飞,胡翼青,《深度报道原理》,新华出版社,2001.12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的社区体育存在场地经费不足、指导员缺乏、组织程度低和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休闲的价值将受到重视,人们有更好的条件从事体育运动,体育休闲将成为时尚。同时,体育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组织管理更加困难,需要综合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力量,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加强休闲理论研究,开发体育自然资源,以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探求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与对策,是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1我国社区体育现状

1.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体育场地设施仍然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日益增长的从事运动、健身的文化需要,我国人均体育场地器材的占有量与经济发达地区甚至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相比还很低,社会体育经费与竞技体育相比差距很大,而社会体育却承载着维护亿万群众运动、健身、休闲的任务。我国目前的体育场馆多集中在学校和单位,社会上的场馆多数追求豪华型,超过普通群众的消费能力,场馆的类型多为篮、足、排球,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

1.2组织化程度低

2000年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表明,我国群众体育活动60%是自发组织的,体育协会的组织管理比例仅占6.6%,虽然比1997年的3.7%有所增加,但还远远不够。同时,我国体育社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制度化问题和监督体系不健全等。这种状况对社团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3发展不平衡

这里既有城市和农村二元化格局的明显差异,也有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体育场地设施和社区体育指导员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特别是集中在发达城市和地区。我国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员90%集中在城镇,而广大的农村只占10%。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农村与城市要全面协调发展,农村体育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而增加农村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目前发展农村体育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

2社区体育的机遇与挑战

2.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体育发展提供新机遇

2.1.1运动休闲成为时尚席勒说:“只有当人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是人。”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以人为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呼唤人性的回归,人的多样性需求得到综合的考虑。现代人不仅需要强健的身体,更需要轻松愉悦的心情。人们要求摆脱机器和外界的奴役,做自己心灵的主人,休闲娱乐成为自觉的追求。现代人纷纷背起行囊,走出户外,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放飞快乐的心情,享受运动的,运动休闲成为时尚的生活方式。

2.1.2个人参与体育的条件改善

进入小康社会后,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人民的消费能力和水平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5亿,人均国内生产总植达到9400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在这种条件下,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将有更大的能力进行健康投资。

2.1.3体育休闲更加受到重视

2003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印发了《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进行了重新的调整,修改后的三次产业划分将体育产业与文化和娱乐业一起组成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说明体育休闲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体育的层次也得到了提升。我国目前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鉴于此,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自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大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把体育提升到很重要的地位。社区的休闲体育可以有效地形成一个全民健身的体系,在休闲娱乐中群众可以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和熏陶,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2.2新时期社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2.2.1供需不足矛盾将更加突出

随着人们体育意识的增强,体育人口的增多,需要更多的体育服务,目前业已存在的体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并且在有些地方仍存在挤占、挪用体育场地设施的情况。虽然国家要求开放现有懂得体育场馆设施给社区居民使用,但对越来越多的需求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近几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总数达到了20多万人,但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很低,不仅不能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同香港、澳门比也有很大的差距。

2.2.2体育活动更不易组织

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对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出现了许多以前不存在的新的运动项目,同时,现代社是一个生活方式多样的社会,人们工作、闲暇的时间安排也不尽相同,显示出个性化的趋势,并且这种现象也会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发展而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社区体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都渐渐失去作用,由于体育兴趣各异、时间安排不同,社区体育活动更难组织。

2.2.3管理的难度更大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口不断流动的社会,人口的频繁流动使社区体育管理面临一个新的难题。我国传统的社区体育可以依靠一两个比较有影响、比较有权威的大爷或大娘就可以管理的有条不紊,但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的加深,需要社区体育的管理更加规范,需要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教育的等方法进行管理,而我们这方面的人才还很匮乏,必将使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社区体育的管理难度加大。

3新时期发展社区体育的对策

3.1大力提倡“三位一体”的学区体育

把社区、学校和家庭有机联系起来,利用孩子带动家长、学生教会居民,使体育融入生活,这样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结合,有效利用了有限的体育场地设施,居民有了科学健身方法指导,家庭有了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弥补社区体育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从学生中选拔和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者,是一个值得大力提倡的体育方式。

3.2重视体育俱乐部建设

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社团的组织,发达国家有数量众多的体育俱乐部。荷兰有3万多个俱乐部,470万会员;日本有体育俱乐部372595家,会员超过总人口的10%以上。而我国社区体育多是自发组织,组织化程度不高,需大力发展体育俱乐部,同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3.3进行休闲体育理论的研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入了崭新的时期,这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中国体育在这个新时期的社会功能将发生更加明显的转变,以适应休闲时代的到来。于光远先生认为“玩是人的根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

3.4开发体育自然资源

我国有丰富的体育自然资源,我国有8000m以上的山峰8座,8000m以下的山峰几千座,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万多条,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00多条,超过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条,另外我们还有众多的湖泊、名胜古迹,这对开展登山、漂流、游泳、划船、体育旅游等提供了天然的条件,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开发时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洪潭.社区体育运行简论[J].体育与科学,2002.

[2]卢红梅.河南省城市社区群众体育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

[3]田雨普.新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与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3.

[4]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总结了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社区体育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在我国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化过程中,突破了在计划经济下沿袭已久的单位、行业、系统为组织形式的封闭格局,满足了人们在业余时间里就地、就近参加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的需求。当前的社区体育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体育普及性、大众化、全民参与的特点,人群以体育为依托,交流感情,增进友谊,密切了邻里关系,为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目前,社区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观念和体育形式,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总结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期望对我国未来的社区体育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一、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指在城市中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社区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基础,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活动。是以城市社区内居民为主要对象开展的体育,其包含有城市家庭体育、老年社区体育、厂矿、团体、机构、政府组织的体育等,兼含有城市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是在一定城市社区地域内进行的体育行为的总称。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中一个新兴的、非常活跃的活动形式。它的出现打破了行业系统等的纵向关系,建立起新的社会体育横向联系,创造了社会体育的新模式。

建国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居民以单位为其社会空间的组织基础,单位是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单位制正在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分化,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成为居民重要的社会空间。在此条件下,我国的社区体育应运而生,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过程中,社区体育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推进全民健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社区体育作为社区文化建设和全民精神运动的基层载体,尽管近几年来发展迅速,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区体育发展受到社区本身发展的制约。一是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尚不完善,活动经费严重短缺,影响着社区体育功能的发挥。二是社区体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文化程度不高、专业能力不强、志愿服务活动少且不稳定等因素仍然制约着社区体育工作水平的提高。三是社区体育服务发展缓慢,提供的体育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存在体育服务水平和体育服务质量低下的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同。四是社区体育建设工作合力不够,公共资源整合程度不高,新的社区管理体制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培育。五是有些社区居民群众对社区体育的认知度不高,对参与社区体育建设也缺乏积极性。

其次,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社区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开展[2]。德、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区体育开展的情况较好,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的。在我国,社区体育管理和社区体育组织职能调整的法律法规还十分缺乏。国家至今还没有出台统一的社区体育管理的法规或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我们应该看到,文化体育的发展应该与我国快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同时,社区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最后,我国的社区体育建设尽管表现形式上丰富多彩,除了由街道社区体协等体育组织的一些活动之外,大量经常性的社区体育活动则主要由晨、晚练习点等自发性社区体育组织来完成。社区体育活动无论从质量和服务上都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要求。缺乏一种适应我国国情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状况的、常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二、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分析

国外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社区体育俱乐部,唐建军等对国外体育俱乐部的基本状况做了详尽的阐述[1]。社区体育俱乐部在各国的发展轨迹不同,但是国外社区体育俱乐部都采用自主经营和政府的扶持相结合的形式;都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即不以营利为目的,社区体育俱乐部在有关社会公益事业运行的法律政策规定范围中进行其经营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采取自愿性和大众性的原则等。这些特点和经验对于寻找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我国作为经济增长迅速的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社区体育的机制探索和硬件设施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2008奥运会的举办也给我国发展社区体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我国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始于2000年,我国的社区体育定位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自觉地行为为主,很少独立的开展活动。没有体现出社区体育在全民健身和我国体育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因此,在今后的体育法律、法规的修订过程中应明确社区体育与全民健身、职业体育、学校体育等相同的法律地位。

(二)困扰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社区体育设施相对薄弱。社区体育设施的改善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当前,国家需要运用政策、法规使社区内的企业、学校等的体育设施公共化,并给予一些管理、维护的费用,以此来解决社区体育设施不足的难题。

(三)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应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在政策和税收等手段鼓励社区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退役的职业运动员组建的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不仅能够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为竞技体育提供大量的基础训练和人才储备,同时也是解决我国退役运动员出路的一个良好办法。

三、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如何保证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区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设想和建议。社区作为区域性的社会共同体在我国的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区体育也将成为我国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参考文献

[1]唐建军,孟涛,李志刚等,英、德、日社区体育俱乐部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J].体育与科学,2001,22(3):8-11.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作者:袁玫工作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学校体育教师面临着社会期待与现实体认的矛盾、时代要求与自我评价的冲突,特别是在新课改中,自我受到挑战,能力受到质疑,角色被要求改变,自我认同受到影响,其矛盾、冲突和迷失都有意无意消解其职业认同感。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受到个人特质、文化、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2]而职业认同是一种与自我概念、自我感知紧密联系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客观条件和外部人员评价的影响。因此,要突破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困境,应从外部环境与教师自身二方面着手。创设具有人文关怀的客观环境“以人为本”的呼声在教育领域里早已如雷贯耳,现实反映出农村学校教师群体往往被忽略了,农村学校体育教师更是缺乏人本主义的关怀,许多农村学校依旧是“一个哨子、一块坝子、几个皮球”的有限体育教学条件,从一定程度上而言,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的认识偏差也正是由这些物质条件所引发的。良好的工作环境,正是人性化尊重的外在体现,能从学校获得各种精神和物质的回馈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希望的。基于现实需要的人文关怀应得到全方位的关注和落实:第一,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政府应通过系列性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地区、城乡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城乡间教师的各种差距,为农村学校教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第二,教育主管部门及农村学校负责人在学校管理工作上,应从实际出发,解决好体育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理顺各种关系,实施真诚关怀,为体育教师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教师职业认同是教师促进自我成长的内动力,是指个人对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3]对当代农村学校在岗体育教师而言,很多时候,不是能力能否胜任的问题,而是能否对职业的认同而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个体职业生涯中有“用生命回应职业的需要”和“用职业实现生命的价值”的两种职业状态存在,调查显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几乎都处前一种状态。因此,让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对自身的工作有高层次的价值认同感是当前的必须,针对现状,增强其职业认同感的路径有:一是革新教师评优评先的制度,增加体育教师评优评先和晋升职称的机会,激发工作热情;二是创新进修培训方式,多渠道、多手段的解决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进修机会少、培训时间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突出自我发展的个体构建指导;三是建立校本专业行动纲要、确立共同的专业愿景、形成平等互利的专业共同体,使体育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获得专业的乐趣、成就感和专业发展。重视“个体专业化”,提高个体专业自我意识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学习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4]要真正实现专业化发展,加强个体专业自我意识是基础和前提。在制度化“校本培训”的引领下,通过业务学习笔记、定期阅读教育专著与教育教学论文撰写等形式,将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用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用未来发展目标来支配今日的行为,增强自我发展的责任感,确保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其内容包括:认识教师是一种高自律性的职业、体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等方面的自我意识;重视对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专业发展的过程意识、状态意识和规划意识。强化“专业认同”,养成个体专业自觉行为“教师的生命是从教师职业开始的,教师在自己的职业中和工作要求中寻找生活的满足。因此,教师必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自己的发展和进修同自己的职业紧密地联系起来。”[5]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依赖于、取决于自身对专业活动的认同、接受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活动、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这个过程即为体育教师的专业自觉。实现专业自觉,重点是认同自身的职业,从完成专业认同到养成专业自觉行为:一是通过定期的培训进行强制灌输,使个体了解体育教师职业与专业的基本特点以及道德要求,督促与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二是要求个体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获得,使之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感悟与体验专业的价值,建构属于自己向往的精神生活世界,创造性地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不断地梳理自身的教育经验,逐渐形成理论性较强的教研成果。重视“专业反思”,建立个体专业发展规划。当教师专业认同具有较高层次时,教师个体就能够进行自觉的专业反思,并主动地把专业活动当作一项任务去思考,并在反思中感受到快乐并主动地参与变革专业活动。农村学校体育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必须在对专业发展的环境、个人的专业需求和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自主设计与自我规划。在设计规划中,应重视专业反思,主动研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把教育教学创新作为体育教师个体专业自我发展的重点。具体步骤:第一是分析自我,全面认识自己能力、兴趣、优势及缺陷;第二是分析环境,把握专业发展的大方向,把个人的发展与学校、社会、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第三是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愿景,列出优先发展领域、长期与短期目标等。第四是拟定发展路径,设计行动方案。坚持“行动研究”,形成专业化发展自主能力教师行动研究,是为了教育教学实践本身的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在行动研究中,要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创设问题和设计方案,明确行动研究过程的计划、实施与反思三个环节步骤,在“行动”方案实施中,注意对实施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重视对“行动”全过程与结果总结。在立足于学校体育教学这一最基本的专业活动形式上,可“跳出”学校教育谋发展,把专业发展的资源和思路拓出学校教育,把个人专业发展置于社会与时代的背景之上,如:与不同行业人员接触交流,关注其他行业的发展趋势,从社会生活中吸取养分和灵感,从而改善自己的专业实践,拓展成为一个专业自主和“自由”的体育教师,敢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开展富有成效的个性化研究,坚持长期关注、探索,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理论”,并由此弘扬并辐射教育整体,感悟教育真谛,提升个体专业发展水平。

教师整体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专业化水平,个体专业自我意识是影响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内驱力),它对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起关键作用。以校为本的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是推动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切入点,也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个体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增强农村学校体育教师专业自我发展意识,督促在岗体育教师制定专业发展自我规划,优化专业知识结构,开展教师行动研究,是农村在岗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策略。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传统的体育教学,仅仅是带着学生跑跑步、做做游戏,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现代教学本着“着眼全体、尊重全体、倡导发展”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有一套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和情景中进行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还要促进他们全身心的健康发展,培养他们个性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二、体育中学生个性发展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情况有差异,在培养学生的个性过程中,如果老师都统一对待,很容易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下面我就来了解一下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差异性的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1、理解层面不同。在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接触和理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也就会不一样。同样在体育锻炼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或者不一样的解决方案,即使同一个训练,有的人接受理解新鲜事物比较得快,有的人相对就慢。这些都是正常现象,是由先天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而言,要善于发言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的优势并加以发展,提升学生的个性能力。2、对自己情感的控制能力不同。学生从小在温室里长大,没有什么生活经验,对情感的控制能力也表现出差异性。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只一味追求自己的意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生的情商,加强学生在情感控制方面的能力,把握好自己的心理平衡,更好地承受外界的压力,让其个性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3、不同学生的爱好不同。有的同学性格活泼外向,喜欢各种体育运动,基本上所有的集体活动都参加,这样的学生容易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而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原因,比较安静,生活单调,没有广阔的信息来源,教师要给予指导与鼓励,塑造其优良的个性。

三、发展学生的个性

体育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和发展的,在体育教学中要想让所有学生都喜欢体育,就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用真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其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教师还要大胆设计各种情境,满足学生个体需求。1、积极对待学生的个性。在艺体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展示自我,凸显自己的个性,他们是是好动还是好静、合群还是孤僻、是胆小还是勇敢等等一系列的性格,都可以一览无遗。所以,教师要对他们加以引导和教育,让他们认知自我,进行合理化的训练。同时,他们对运动所拥有的承受力也是不一样的。在体育教育中,教师还要进行层次化教学,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目标要求,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信,逐渐养成锻炼的好习惯。2、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大胆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让课堂更具娱乐性、开放性,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保证学生可以高效地学习,积极促进学生在体育中的个性发展。要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题,强化学生的体魄,树立健身性原则,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总之,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勇敢地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心中的榜样,为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有力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与延续。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第7篇

1.1体育教育的生态发展良性循环遭到破坏

在体育教育的生态发展中,良性循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存在意义,其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与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具有关键性作用。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育都面临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并且把知识的传授看作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目的,还有就是学校未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与具有创造开拓精神及渊博的知识专材当作是学校发展的目标,此外,在高校课堂中,体育生越来越多,而体育教育人员的增长无法满足学生增长的比率,使得师资资源匮乏,降低了教学效率,造成学生学无所到。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大部分学校将课堂和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中心,即使当前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的课程活动理念,但是在我国当前大部分学校的实际教学当中,仍然是贯彻这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即灌输式教学,使得所培养出来的体育人才难以适应或者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形势,从而出现学校教育和社会脱节的现象,造成教学的良性发展遭到破坏。

1.2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发展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不管是在学校的体育还是社会与竞技的体育中都存在各式各样的竞争,竞争的模式也多种多样,如:个体竞争、群体竞争等,特别是在竞技体育当中,竞争的表现更加的激烈。从各个体育教育的生态系统上看,在体育教育不同的层次,通常不存在竞争的现象,并且符合体育教育的生态原理,而在同一个层次中则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并且这些竞争能够促进学校建设与发展,推动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属于一种良性竞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竞争的过程当中严禁发生攀比情况,否则将会极大的影响到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的发展。总而言之,竞争机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院校与教师、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科研水平的投入,从而促进整个体育教育的生态发展。

2体育教育的个体生态

体育教育具有一定的个性生态,这里所说的个体生态又可称为微观生态,通常指的是接受体育教育的学生本身特有的一种生态系统,个体生态的主要目的是要利用不同体育教学方法以及技巧,不断培养学生的体育生态意识,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体育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态行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个体生态会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生态所处的发展环境相对比较复杂。针对自然环境因素,该环境类型中包括各种不同的个体生态环境,不但涵盖了各种学校的建筑设备以及体育运动场地的采光绿化条件,而且还包括体育器械设施的配备状况以及各种自然地理环境因素。以上自然生态因子也是对体育教育个体生态特点的有效体现,对于不同的学校而言,其体育教育的个体生态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首先,学校的总体规模,学校教育办学能力的高低,学校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度以及投入大小等,都会对体育教育个体生态产生一定影响。其次,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的优劣也是影响体育教育个体生态的重要因素,有效的体育教学途径能够实现对个体生态条件的优化。老师们可以通过重点培养具有学习发展潜力的尖子生,同时加强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辅导,实现对体育教育个体生态特点的充分反应,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最后,老师的教学态度以及教学观念等也会对体育教育个体生态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通过热情积极的教学态度以及尽心尽力的教学工作,可以创造良好的个体生态环境,推动学生的体育发展并提高体育教育效果。

3体育教育的群体生态

体育教育群体包括不同的班级以及社团和俱乐部,同时还包括很多家庭以及寝室等等,在以上这些群体中,有的群体属于正式群体,有的群体属于非正式群体。不管是什么样的群体类型,均会关于体育教育生态发展的相关探究受到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首先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就是影响体育教育群体生态的首要因素。其次,来自物质方面的因素和来自精神方面的因素也会给体育教育的群体生态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最后,政治因素、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文化环境、个人生理特征以及心理状况等也是影响体育教育群体生态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群体生态,综合分析影响群体生态的不同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改进和优化,创造良好的生态氛围,推动体育教育群体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

4体育教育的生态系统

体育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宏观生态,同时也是体育教育生态最高、复杂性最突出的层次。针对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不管系统规模大小,都具有一定的组成成分以及特定结构。首先对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外部环境不但包括常见的生物环境因子和非生物环境因子,而且还包括各种社会环境因子以及规范环境因子,从这个角度上看,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比生物生态系统更为明显,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次,单单从体育教育本身来看,它仅仅具备三种功能团:第一种功能团是开发者、转变者、被开发者、被转变者功能团;第二种功能团是服务功能团;第三种功能团是管理者功能团。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主体主要由体育教育和体育教育结构层次来构成,而上文所述的体育教育三种功能团则在整个体育教育生态系统中扮演纽带的角色,而体育人才培养以及体育教育成绩则是整个体育教育生态系统的中心,该系统围绕各种生态环境圈层,推动不同因子综合影响的形成,并促进其彼此间产生相互作用。通过对近年来的体育教育进行改革,能够实现对学校体育内外部环境不同关系之间的科学调整,促进体育教育地位的提升,充分发挥其在全面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效的体育教育改革能够促进各种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完善和优化。随着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学校体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调和,物质流、能量流以及信息流之间开展实现双向流动,赋予学校体育生态系统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5结语

在我国,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大部分属于封闭式状态或者平面式状态,十分不利于推动学科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育生态学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滞后,值得引起重视。该文通过对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规律以及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对体育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体系进行了构建,希望能够为我国体育生态学的有效创建提供参考,并最终促进体育教育生态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体育教育工作以及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更多理论依据以及推动力量。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原地区体育为代表的实践理论,分析了当前向社会主义市场转制过程中体育发展面临的新矛盾、新思路、新发展,提出了体育理论建设如何有效促进中原地区体育的发展。

1前言

体育,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人体活动。理论,是由感念、判断、推理所组成的认知系统。体育需要理论指导,理论来自人的大脑;但倘若思考功夫欠缺,所谓理论也未必会比经验之谈更好。

没有探究,就谈不上创新。那么在体育理论建设中,大家如何看待体育理论创新的探究,探究就离不开问题。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体育科技以及体育物质技术条件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探索体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特征和在市场经济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有利于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体育理论建设的主要任务,使理论研究紧跟体育改革的社会实践,并提高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力度和实效性,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体育理论新体系。

2中原地区体育发展的历史性变化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以中原区域体育发展为例,由于实行中部崛起的新政策,推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给中原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纵观中原区域地区体育发展的踪迹,经济社会改革的不同阶段对体育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制约作用。这种制约关系构成了不同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当前中原区域地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体育事业运作中的政府行为与体育社会化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育管理体制中,我国体育改革的总目标应该是建立起一个对体育事业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开放性体育体制,既要重视建立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更要重视形成依托社会办体育的运作机制,如果社会办体育没有相对完整的自我运作机制,体育社会化是化不起来的。

2.2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与整个社会体育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

2000年12月IS日颁布的《2001一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进一步加强国际间体育往来”、“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体坛的地位”,确保各级政府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国家设立“奥运专项资金”、“体育设施建设与维修专项资金”等专项资金,保证各项体育活动的需要。

《体育法》的实施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将社会体育提到了突出的地位,这是社会主义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各级体育职能部门工作重点指明了方向。因此,各级政府体育职能部门首先要真正将推动全民健身计划为己任,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要防止将全民健身当作一个球踢向社会。在强化宏观调控过程中,一方面要探索竞技体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路子,在适合我国国情的情况下,实现竞技体育管理工作的分阶段性过渡,另一方面要从内部机构调整和政策研究入手,实现体育真正面向全社会的重点转移。

2.3体育事业发展与地区性体育立法不相适应的矛盾

从中原区域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一个基层单位体育工作开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主要领导对待体育工作的态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实现转制过程中要依照《体育法》这一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大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地方体育立法的步伐,强化各级领导的体育法制意识,并自觉依照体育法律法规,理顺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多种关系,促进体育领域内的全面深化改革。

2,4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与各类体育人才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随着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对中原区域地区各类体育人才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各级体委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不高,据该地区7个城市的统计,体育管理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8.5%,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或是专业知识陈旧。

3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

中原区域地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表明,在实现上述转变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澄清,中国体育理论建设在探索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发展的实践基础上,为西部地区体育的起飞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当前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必须引起体育理论工作者的注意,这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协调发展中重点转移问题的研究

数十年来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现阶段仍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但是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整体发展的影响是有限的。总理在八届三次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把发展群众体育,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作为重点。”为体育理论界探索体育事业内部关系的转化指明了方向,要研究群众体育作为战略重点的转移机制,探索从观念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操作途径,结合中原地区环境特征和有利基础,研究加快重点转移过程中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问题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原区域地区积极拓宽竞技体育发展路子,率先探索新的竞技体育发展新路子,使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重点转移和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竞技体育的改革面临严峻的形势,竞技体育的组织体制、竞赛体制和人才体制都需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环境相适应,当前理论工作者要结合经济发达地区的环境变化特征,深入探索竞技体育普遍发展规律和特殊要求,依靠地域优势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多元模式,为竞技体育的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际工作者一道确保我国竞技体育在体制转变过程中的稳步发展。

4当前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1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中原地区的体育理论工作者,深入社会实践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对体育社会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在理论研究和发展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不足,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我国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重视。虽然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盲目的发展也会给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甚至会导致产生得不偿失的相反效果。比如:体育场馆需要大量的资金管理及维护,如果兴建过多不仅会造成资金的浪费,而且使地面积减少,增加失业人口,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4.1.1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低,体育理论的发展与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未能从总体上紧跟体育实践的发展步伐,比较多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地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总结阶段,未能根据当前转制的迫切需要提供有理论依据的发展对策措施。由于理论储备和指导不足,对体育社会实践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4.1.2体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力量投入还未能紧跟我国体育事业战略重点的转移,重竞技、轻群体,重微观、轻宏观的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比较严重,一些主要的体育科研机构基本上都还是以为竞技体育服务为主,群众体育科研未受重视,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力,与当前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4.1.3从全国范围来看,体育理论研究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协调。由于重应用、轻基础,使应用研究本身缺乏发展推动力,在学科分化过程中结构不够严谨,交叉现象严重,有的学科分化后的基础不牢,缺乏形成自身的科学基础体系,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的应用学科中,缺乏应用学科本身所必须具备的材料,尤其一些新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搬硬套和空洞的现象比较严重。对体育理论研究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4.2建议

1.要重视科研选题促进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使体育理论研究始终紧扣体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2.实现研究重点的转移和研究力量与队伍的调整,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

3.要重视广泛吸引经济发达地区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牢固的基础,完善体育应用学科的体系,形成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4.加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协作攻关。建立若干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体育理论研究基地或中心,如全民健身研究中心,竞技体育训练研究中心,实现人员流动,资源共享。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第9篇

1.1学校体育的现状

在重视升学率与就业率的今天,学校对于体育课程则采取“排而不上”的方式,许多学校都在学期课程编排时,把教学大纲要求的体育课时“合理”的安排到每个年级的课程当中,然而实际课程进行状况却令人担忧.同时,体育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无法在课程以及综合卫生保健方面授予学生正确、恰当的体育知识与体育健身方法,有些学校未配置专业的体育教师,由其他教师代教体育课程,这对于正确发展学校体育都是不利的.另外,相关硬件配套设施不完善,许多大纲上要求的体育课程项目却没有办法正常开展,教学资源分配不公平,地区差异明显.

1.2社会体育的现状

“社会体育”又被称为“群众体育”或“大众体育”,指的是以“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改善人际交往,提高健身技能”为目标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随意性、自主性、社会性”.

1.2.1体育锻炼的观念和意识相对淡薄

此次调查问卷问题设置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根据图中样本显示,我国0-75岁人口各个年龄段对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都相对薄弱,其中以15岁以下的少年,以及30到60岁的中年及老年人,最为薄弱.目前我国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20.85%,其中女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3.49%,男性体育人口占比为16.51%.导致我国体育人口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比较薄弱,不少人因为工作繁忙或是其他原因,体育锻炼严重缺乏.

1.2.2缺乏相关配套体育设施

社会体育是一种区别于学校体育的健身方式,它需要进行基础健身设施的投入建设,提供专门的体育场所,才能够为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1.2.3专业指导人员短缺

社会体育的正常进行以及其宣传推广都同学校体育一样,需要专业的体育指导员对群众的体育活动进行一些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使其能够在体育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正确开展体育活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1.2.4缺乏宣传力度

从“全民健身”概念的提出开始,我国就进行了大规模的群众体育健身知识的宣传与推广,然而对于面积广袤、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全民宣传具有一定的难度.

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关系

2.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双效互动关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双效互动关系,建立“双效互动模式”主要表现在:在学校资源充分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资源的整体性开放,为社会体育提供相应的体育场所、设施以及体育指导员,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社会体育为学校体育提供外在发展平台,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延续,社会体育肩负着“全民健身”这一重要任务,走出学校的人们要想持续性的得到体育锻炼,就必须要参与“社会体育”运动,从而延续了学校体育.在二者的互动方式中,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要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多内容”的互动形式的联合.学校体育通过体育场所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开放,与社会体育建立相应的俱乐部、活动中心等,利用学校专业体育人才组织一些大中型民众健身娱乐活动,建立健全学校与社会相辅相成的体育健身平台与机制,增强学校体育的服务意识,加强“全民健身”思想的宣传,为大众体育的顺利与有效开展提供一个专业开放的平台,为增强全民体质,提高人民素养,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发展氛围与环境.

2.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内在联系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作为体育系统的两大主要体育形式,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社会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

2.2.1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这种学习伴随一个人的儿童、少年、青少年、青年时期,学校体育也在整个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作为基础体育知识技能教授的场所,从儿童时期学生就开始进行相关体育课程的培训与学习,由此奠定了相应的体育活动基础.学校通过科学化、理论化、合理化的体育系统的构建,实现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强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持续性的体育课程的培训,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而在校期间学习的一系列的体育技能又为走进社会之后的社会体育活动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学校体育是学生对自身体育能力与技能构建的基础环节,是学生进入社会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

2.2.2社会体育是对学校体育成果的检验

其实质是学校体育为社会体育提供基础技能与知识,在日后的社会体育实践中,学生是否能正常运用学校体育中学习到的体育技能,以及是否能够融合到社会体育中,都是检验学校体育成果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体育要适应社会体育的发展需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结合,保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能够为社会体育的有效进行提供一定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措施

3.1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的教学核心就是结合大纲要求,制定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体育教学课程和内容.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充分体现出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学生体育素质能力”为核心的基本出发点,充分参考社会体育的要求,以社会体育为导向,培养具体性的人才,要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教学的进行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能够使学生树立终身健身的基本思想,使其进入社会后,仍然有意识的去进行社会体育锻炼,促进身体健康的发展.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内容上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指的是从学校体育教学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要与社会体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另一方面从社会体育方面出发,社会体育的发展又能够为学校体育提供导向作用.学校体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社会体育的目标是“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社会体育目标与学校体育目标之间存在根本一致性,学校精心选择课程项目,体现科学化、服务化、人性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全面身心健康的培养,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为学生走向社会进行社会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3.2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体育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大院校来进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融合的一大表现就是学校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体育人才,为社会体育的有效顺利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而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有效结合必然能够推动社会体育向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等发展.目前就我国来说,许多高校都在专业上增设了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了大批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为社会体育事业的开展提供了一批专业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新颖以及教学特点鲜明、团队协作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教师人才队伍.社会体育还为学校体育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如:“健身教练”、“私人教练”等职业,这些体育人才日后就业方向大部分是社会体育中关于健身的一些方向,这就为学校体育人才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专业的人才队伍.两者之间互动发展,互相融合,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相对适应的广阔发展平台.

3.3加强与拉动外界力量的参与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结合并不仅仅是两方面的问题,更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加强外界力量的参与.政府要重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相互作用关系,做好外部协调,对两者之间发展的相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研究,一些重点内容要制定相应的法制法规来进行制约和平衡,从国家与法制层面落实“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这一重大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具体实施是个巨大而又复杂的工程,需要借助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系统,在借助政府力量的基础上,全民参与,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全社会、全民族参与的体育活动,树立全民终身体育的思想.

3.4转变教学理念,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求

学校体育要以社会体育需求为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破传统的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创立新型开放式教学模式,将社会体育积极、科学、健康、合理的内容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能够较早地对社会体育内容进行接触和更好地理解.其次,学校体育在进行社会体育教学系统构建时,一定要以社会体育为向导,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作用,要以社会体育的实际需求为核心,建立起有效性、普适性与实用性相互结合的体育教育教学体系与新模式.

3.5设施设备资源共享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学校基础体育设施的建设,为各院校配置了相应的体育器材与设施,给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相应的体育器材设施保障.同时,学校体育教学为社会体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与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学校体育设施充分利用的情况下,适时、适量的向公众开放,为社会体育活动提供场所与器材,在人才与设施上实现资源共享.

4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4.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社会体育也有了较为迅猛的发展.然而社会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与学校体育的有机融合,只有借助学校体育的广阔发展平台,深入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传播体育知识与技能,掌握基础体育技能的必要性,才能为群众开展体育活动作出适当的引导,满足社会体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4.2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融合,促进体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是如何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进行有机优化与融合.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因此,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资源共享成为目前我国体育事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校体育由于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在资金与教师队伍方面资源相对充裕,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如能进行资源共享、有机融合,在软硬件设施上综合优化与整合,既能使学校体育资源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又能使社会体育最大限度的“继承”学校体育的优良传统,从而促进双方各方面的融合与互补性发展.

4.3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完美结合,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保障

在当今社会发展与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终身体育的思想必然成为全民健身的主流思想,而学校与社会这两个最大的体育承载平台,肩负着不同的使命,学校体育是基础,社会体育是延续,二者之间在新世纪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优化整合与有机结合,首先,能够使学校体育得以延续和发展,其次,能够使社会体育得到相应的资源与师资等技术保障,二者的完美结合为终身体育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与支撑.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进行完美结合,是终身体育形成的必要前提条件.

5结论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之间存在着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使“全民健身”的目标得以实现,以及树立起“终身健身”的观念,就要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融合起来.社会体育以学校体育为基础,学校体育以社会体育的需求为发展导向,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培养大批具有专业素质的体育人才,从而为全社会体育发展事业作出贡献,促进人民身心健康。

体育发展论文范文第10篇

在借鉴中探索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建立

为落实《体育法》中关于建立体育仲裁制度和授权国务院另行规定体育仲裁机构与范围的规定,在《体育法》开始实施的转年,中国政府的体育部门即批准了探讨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科研项目,并成立了由体育行政官员、院校学者和法律界人士组成的《体育仲裁条例》起草机构,一体化推进体育仲裁理论学术研究与法律制度建设的互动发展。在体育仲裁项目研究和立法起草的过程中,各种资料汇总、访谈调查、会议研讨、法理论证等多方面工作相继展开,不但立足中国的国情和法律制度以及现实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始终以开放的姿态面向世界,研究和吸收了多个国家体育仲裁的有益经验,特别是将国际体育仲裁的发展作为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重要的外部支撑。为此,法规研制人员收集和翻译了大量CAS章程、规则、法典等制度文献和工作资料,组团赴瑞士洛桑、美国丹佛等地到国际奥委会、CAS及其分支机构等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这些国际体育仲裁情况和资料的梳理分析进行全面的借鉴性研究。国际体育仲裁的发展和经验,在探讨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在相关的研究报告和立法说明中,可看到有着多方面的体现[5]。首先是以此说明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国际体育仲裁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为正在积极寻求有效解决体育纠纷的各个国家提供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制度范本,因而这也成为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重要的国际背景和行业依据;其次,将对国际体育仲裁的关注和重视作为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在符合中国国情和保持中国法制统一的前提下,要始终把握与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与国际体育惯例和国际体育组织章程的协调;最后,在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立法内容设计中,无论是宏观的建构思路还是具体的制度安排,都有许多向国际体育仲裁制度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通过包括引进国际体育仲裁经验在内的各种努力,探讨和建立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工作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重视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1997年,对《体育仲裁条例》的起草调研被列入中国国务院的立法工作安排。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讨和起草,1998年底,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向国务院上报了《体育仲裁条例(草案)》呈请审议。由于体育仲裁毕竟是一种与一般民商事仲裁相比有较大特殊性的仲裁形态,与中国现有《仲裁法》所建立的民商合同与财产仲裁制度体系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对涉及体育仲裁的一些重要问题还存在着多样化的看法,所以中国体育仲裁立法的进程也经历着一些曲折。2000年,中国颁布了《立法法》,规定诉讼和仲裁制度事项只能制定法律。这对原计划由中国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来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的方案形成了冲击,立法工作有所拖延。然而,体育仲裁作为体育法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了中国不会停止对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的探索。2006年,中国政府体育部门再次启动了新一轮建立体育仲裁制度的工作,中国国务院又一次将起草《体育仲裁条例》作为调研项目纳入政府立法计划[6]。近年来,为更好地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与体育需要,对已颁布实施近20年的《体育法》进行的修改工作,已经列上中国政府及其体育部门的工作日程。在对中国体育立法进行的整体审视中,将建立体育仲裁制度同《体育法》的修改结合起来成为一种新的思路。在目前的修法进行中,提出了将现《体育法》中体育仲裁的一个条款,扩充为体育仲裁专章的设想,以在法律层面对体育仲裁制度做出明确的总体性规定。这样既可以较好地解决立法权限而避免立法冲突的问题,又可以体现出体育的特殊需要而将体育仲裁制度尽快地建立起来。或许,中国体育仲裁立法还会有其他的路径,但无论如何,经过多年的借鉴和探索,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建立终会是不远的现实。

中国对国际体育仲裁的积极支持与合作

国运盛,体育兴。中国在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现代化新时期以来,体育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中国与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关系也日趋紧密。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得到公正、圆满地解决,恢复了与国际奥委会的正常联系。从1980年冬季奥运会开始,中国连续派出代表团参加了历届的夏季和冬季奥运会,全面参与了奥林匹克竞赛和各项活动。1991年和1999年,中国又两次申办奥运会,最后获得了2008年在北京举办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在参加奥林匹克各项活动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及其体育部门高度关注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包括对国际体育仲裁制度的遵守与维护。特别是面对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可能存在的中外法律冲突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中国还没有完成体育仲裁的专门立法和制度建构,中国现有仲裁法不直接适用体育仲裁,所以在北京奥运会可能存在的中外法律冲突中,也包括着北京奥运会CAS特别机构运行与裁决效力等方面的法律问题。有的研究概括了因中国对《纽约仲裁公约》的商事保留声明、中国仲裁法对体育管理和处罚性纠纷的不可仲裁性,而使CAS裁决无法在中国获得司法承认与执行的问题[7];有的研究提出了中国法院无法对本土运行的北京奥运会CAS特别仲裁机构进行司法监督、北京奥运会CAS特别机构可自行采取强制措施而依中国法律只有法院才有此种权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奥运会特别仲裁机构是否会侵犯中国的司法等问题[8]。面对中国法律制度在多个方面与国际体育仲裁体系所存在的矛盾,中国在申办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采取了审慎而积极的态度,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和CAS的合作。在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期间,中国在申奥报告中明确表示:中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完全能够保护国际奥委会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中国政府、北京市政府和涉及奥运会比赛项目的其他城市政府保证遵守《奥林匹克》、《主办城市合同》的规定,严格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要求,确保所做的一切承诺得以实现[9]。在国际奥委会对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投票表决前夕,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市与国际奥委会签署了《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合同》。该合同在绪言别强调,各方要完全遵守奥林匹克和合同各项条款的承诺;在第59条明确了应遵守包括《关于体育仲裁机构的规定》等有关附件提出的特别条款和条件;在第65条规定了该合同争端由CAS管辖而放弃其他法律行为;在该合同附件M《关于比赛仲裁机构的规定》中,约定了中国对设立北京奥运会CAS特别机构各种条件与协助的职责。2008年8月5日,在北京奥运会即将召开之际,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大法官会见了CAS北京奥运会特别机构主席罗伯特•布林纳博士一行,表示对其的欢迎,肯定了为公正及时处理好奥运会的有关争议,CAS设立北京奥运会特别仲裁机构的必要性,表示支持CAS在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对有关体育争议行使仲裁权和裁决权,并相信仲裁机构能够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就北京奥运会体育仲裁的有关问题向承办和协办奥运会的北京、青岛、天津、上海、沈阳、秦皇岛等省市高级法院发出通知,要求各奥运会项目承办地的法院尊重北京奥运会CAS特别机构的管辖权,支持仲裁庭行使仲裁权,表明了中国司法机关对CAS的支持态度。罗伯特•布林纳对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对CAS设立北京奥运会特别机构所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奥运会做出的卓有成效的准备表示赞赏[11]。实践证明,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中表明与CAS积极合作鲜明态度的同时,还采取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和司法措施,并设计了中国司法机关不受理纳入CAS仲裁范围和对CAS裁决结果不服而案件的不作为方式[12],较好地化解了CAS仲裁裁决与现行中国法律可能出现的冲突,实现了对CAS及其仲裁裁决的支持与维护。中国还在国际体育仲裁方面对CAS进行了专业人员方面的合作与支持。自1996年起,先后有中国外交学院苏明忠博士、武汉大学(现调中国政法大学)黄进教授分别在第26届和第28届奥运会担任特别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北京君合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刘驰律师分别在第29届奥运会和第21届冬奥会担任特别仲裁机构的仲裁员。目前,在CAS的仲裁员名册中,有6名中国籍仲裁员,除黄进教授和刘驰律师外,还有上海复旦大学陈乃蔚教授、外交学院卢松教授、邦信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炜律师和香港的郑若骅资深大律师。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律师还直接为CAS提供了热情的法律帮助。北京市律师协会在2008年5月接到CAS秘书长来函,希望帮助招募北京律师志愿者,为CAS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提供法律咨询、语言翻译等法律帮助。随后,北京市律师协会在全市范围内展开招募,从参加报名的多有国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具有很高英语或法语水平及丰富诉讼或仲裁经验的数十位律师中,选拔了16位优秀律师组成北京奥运体育仲裁志愿律师团,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优先为CAS及其仲裁当事人提供无偿服务[13]。在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该志愿律师团就为摩尔多瓦国家奥委会提起的仲裁申请提供了志愿服务[14]。北京奥运会期间,CAS特别机构的仲裁工作进展顺利,其中也有着中国律师的贡献。这次CAS上海听证中心的揭牌和论坛活动,为进一步密切中国与CAS的联系和合作搭建了新的平台,充分体现了中国体育界和法律界对CAS的支持以及在中国推进体育仲裁法治的信心,必将更好地发挥CAS对中国的影响,进一步促进中国体育仲裁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国际体育仲裁学术研究在中国广泛开展

上一篇:群众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体育思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