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大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6:29:51

体育大学论文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

目前,大学生在就业进程中主要存在希望一步到位、专业对口、创业太难、想干大事和寻找稳定工作等传统的就业观念。体育产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正是由于它的庞大性,大学生很难一步到位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体育产业是新兴的行业,它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探索。体育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创造巨大的财富,也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岗位,但是那些只想干大事、不能脚踏实地,只想有稳定工作、不能置身市场调节之中的大学生,只能止步于体育产业的洪流之外了。

(二)体育产业发展对就业市场规范化的影响

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市场活动的运行状况来看,还存在许多不规范情况。比如,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存在各类乱收费现象和非法职业介绍机构等,这些问题严重干扰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规范性,扰乱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行,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市场向法制化迈进的步伐。同时,体育产业发展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对其进行制约,它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的调控,这种状况不能为大学生在体育产业就业中提供法律保护,并且影响了大学生在体育产业就业的积极性。

(三)体育产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影响

大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摄取文化知识,更应该通过参与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等提高个体在沟通、组织、协调和配合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体育产业应能够洞悉市场变化,引领产业发展,具有满足行业需求的和较强专业背景的全方位人才,这是体育产业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出的要求。面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不仅迎来了机遇,更是面对着挑战,如何为自身赢得机遇,是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体育产业发展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政府要建立良好舆论导向,保障就业公平原则

落实到位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形式,其起步晚、发展快,民众对体育产业不甚了解,目前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引导民众正确认识体育产业的概念,积极转变观念,为大学生就业排除观念障碍。就业公平原则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最重要的原则,也是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最易出现问题的环节。体育产业市场尚处在发展阶段,各领域的行业规范尚未明确,面对供大于求的就业市场,用人单位为了使本单位的利益最大化,通常会制定远远高于求职岗位要求的求职意向,令部分大学生望而却步,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用人单位选聘合适的岗位人选,也不利于人才的发展,最终会造成人才的浪费和流失。面对这种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要对就业市场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进行合理监管,切实保障就业公平原则落实到位。

(二)高校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效,发挥体育产业市场的调控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高校担任的角色呈现出从无需负责大学生就业、到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再到主动服务于大学生就业的变化过程,显示出高校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虽然高校和大学生的关系主要是在教育范围之内,大学生的就业并不是高校办学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高校就业率对高校招生的直接影响的增大,高校对于大学生就业已经开始足够重视。体育产业对于增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直接效果显而易见,高校应该抓住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进行适时的调整。高校应面对社会的需求和大学生的渴望,提供具有实效性的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明方向。同时,针对体育产业市场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混杂性,进行甄别和筛选,为大学生提供属实、合法的就业信息。

(三)大学生要树立就业危机意识,培养就业的科学观念

当前,随着高校应届毕业大学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目前,我国对于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养较为欠缺,大学生对于就业危机的认识不足。作为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应该正确认识当前就业的现实情况,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就业方向。面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体育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就业机会,大学生必须树立新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就业观念。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基本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和生存地位等问题。面对高校大众化教育时代来临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要发掘自身在体育产业就业的潜力,为自身就业谋求出路。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种职业的存在都是源于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把能够提高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作为考量工作好坏的标准,对所从事的体育产业行业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进而热爱体育产业工作。

(四)用人单位要积极挖掘人才潜力,建立合理培训制度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选聘和培养是企业发展并不断壮大的精神源泉。用人单位既是人才的使用者,也是人才的培养者和受益人,发现人之所长、利用人之所长,是用人单位内部人才筛选培养制度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在校期间,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进行了良好的积累,在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方面却缺乏高校相关部门必要的培训。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这一特点,用人单位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为大学毕业生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提拔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得具有潜力却缺乏经验的大学毕业生能够在体育产业行业中适应并立足,并积极投身到体育产业事业的发展中。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第2篇

体育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更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迫切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要性则是由体育大学生群体的独特性决定的。

1.1社会发展决定了强化思想文化教育的必然性和迫切性20世纪末,我国进入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和社会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程度空前、经济高速增长、物质丰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人们的思想空间日益宽松,思想内容渐趋活跃。但与此同时,传统的社会道德被解体、社会主流价值观丧失、解构主义文化侵袭、消极和虚假的网络资讯、不同价值观与信念的融合和冲突等社会因素使大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选择多、诱惑多,而就业压力增大、家庭结构和工作方式的变化使大学生获得的关注却日益减少,这使得大学生面临着大量由价值判断多元、经济实利化等问题带来的困惑和心理冲突。因此,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探索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具有时代的迫切性,是新时期大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2体育大学生的独特性提升了思想文化教育对体育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相对于普通专业大学生而言,体育大学生更需要加强思想文化教育,主要原因是:第一,体育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着科学文化基础薄弱的特点,这一点在高考录取的分数上可以直接体现出来;第二,体育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重运动训练,轻思想文化教育的观念,这使得他们成为思想文化教育先天不足的群体;第三,从性格上看,新时期的体育大学生大多具有争强好胜、不喜欢听从指挥、不愿吃亏,外倾性强、情绪不稳定性加剧、攻击性明显等性格特征,部分体育大学生还存在着自我期望值偏高、抗挫折能力差、缺乏集体荣誉感等人格缺陷。体育大学生的这些人格特性决定着思想文化教育对这一群体的成长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思想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引导体育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和积极的自身需求,合理发挥争强好胜的性格优势,还可以帮助体育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展胸怀,加强群体意识,克服霸道、不听从指挥、攻击性明显、缺乏集体意识等人格缺陷,也可以提高修养,改变自我认识,提高挫折承受力,加强自我监控能力,从而形成完整积极的人格。

2体育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主要载体

2.1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主要指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在教学、科研、生活、娱乐等活动过程中逐渐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居于校园文化核心地位的精神文化,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为内容,体现在教学、管理、日常行为、社会实践以及讲座、文体竞赛、课外科研和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等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心理文化氛围,对体育大学生知识的拓展、能力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思想品德修养等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

2.2课程教学德育在我国大学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课堂教学是实现大学教育功能的主阵地,因此,只有使思想文化教育进入每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才能保证德育在教育现实中的首要地位。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首要职责便是“传道”,即教师的职责首先是促使体育大学生实现“社会化”或者说“人化”,其次才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培养。因此,课堂教学不仅关注体育大学生智力的发展,更应该在德育上下足工夫,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让每一节课、每一学科的课程都成为思想文化教育的主战场。

2.3课外文化活动课外文化活动既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也已经成为体育大学生各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院校以大学生工作室及学生社团为依托,以各类课外科研、竞赛、艺术节、创业计划、社会实践、新时期青年的精神风貌展示活动等为平台,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不仅激发了体育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体育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竞争意识,增强了体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4网络文化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应,党中央提出,高校应将“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体育院校应以马列毛邓的相关理论为指导,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促进体育大学生富有时代特征、体现大学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使用习惯养成的策略,学会善于运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文化建设和始终把握网络思想文化教育的主动权,改进和提高体育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成效。

3体育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的策略

3.1发扬传统文化,内外兼修,提高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修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演绎和扬弃,以隐性的观念,不被意识地以思维模式、知识、价值观、规范、行为方式、习俗等形式渗透到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内化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在体育大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儒家的为人、道家的辩证思维、心性之学的修身思想中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并将中国传统“武术”“兵法”等核心理念和现代体育技术的学习结合起来,内外兼修,促使体育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继承爱国主义传统,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积极努力地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立志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力量。

3.2发挥体育大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思想文化教育的效果从人类学习的本质来看,文化知识的习得、社会主义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需要通过大学生主动地将语言信息内化才能获得,需要大学生反复练习才能巩固。因此,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也同样离不开体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体育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表现为自主、主动、能动、有目的地参与学习,反映在外部行为的自律、内部意识的自觉以及在自律和自觉基础上的自我超越上。因此,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成绩和分数,而是体育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只有这样,体育大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成为体育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也只有这样,体育院校的教育目的也才能回归到促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本质上去。

3.3塑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弘扬大学精神,促进体育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校园文化具有内隐性、渗透性、实践性、群体性等特点,其对体育大学生的影响成效与校园文化对体育大学生的生活贴近性、需求适应性程度息息相关。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体现学校特色和风格、贴近体育大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的形式,通过生活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实现体育大学生艰苦奋斗、勤俭环保、开拓创新等传统美德的养成,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4塑造健康文明的网络使用习惯,推进体育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康网络使用习惯的养成。这不仅需要加强网络文明的宣传,还需要通过利用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精神文化活动,拓展科学理论、理想信念、形势政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公民道德等思想文化教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将虚拟网络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使网络真正融入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使大学生真正体验现代科技提供的便捷和多彩生活的价值,促进体育大学生健康文明的网络使用习惯的养成,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文化教育。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第3篇

武术的传承是极其讲究的,它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可能你的天赋和资质不算很突出,但是你谦虚又好学,尊敬师父和师兄,老师会摒弃一切,还是会收你为徒,传你武艺。这跟祖祖辈辈的武德教育是分不开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一日为师,终身为母”的思想在每一位习练武术的孩子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打造了其带有强烈民族文化特点的体育运动模式与修身养性的方法。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并通过武德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汲取中国传统武德之精华,把尊师重道,团结师长的情怀发扬并继承下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抛头颅、撒热血。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易经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武德的传承中,这种观点也被推崇到极致的地步。从祖逖为了国家投笔从戎,闻鸡起舞,到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自强不息,率领戚家军抵抗倭寇侵略。无数史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最优秀的品质都是在武德教育产生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都为我们勾勒了那个习练武术的人群有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伟大抱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从荧幕和书籍中走了出来,并逐渐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努力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思想,使所有的有志青年成为“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的新时代人才和栋梁。

3建功立业、精忠报国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无数金庸迷对小说迷恋的原因也许就是在于,在金庸的小说中,它可以为自己勾勒一幅精忠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场面,其实在武德的教育体育中,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这方面也是多有涉及的。传统的武德思想中,要求习练者必须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且在成长成才以后必须要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病。从古代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霍元甲、黄麒英、大刀王五等深受武德思想的影响,在祖国、民族危难的时候,毅然而决然地选择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行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操。在当今大学生中,就应该树立精忠报国、为国为民的思想,通过武德感召他们,摒弃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成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4武德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消极影响

或许是对于武德认知有偏差,部分从事武术的人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喜欢争勇斗狠,传统武德的门户之见,武人相轻的思想对武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重视兄弟江湖义气,误入歧途的事迹也屡见不鲜,为此武德的发展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是错误的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也是对武德思想最大的亵渎。传统武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说到,生活处世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习武之德,用武施武之德。传统武德的当代社会价值体现为,重视群体精神,强调为民族、为社会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倡见义勇为、舍己助人,主张以匡扶正义为己任,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以武会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重视人伦价值。

5结语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新环境,必须要挖掘传统武德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把武德精神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荣辱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持。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拳击;科研;文献计量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88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36-04

Research on China’s Boxing Academic Thesis from 2000 to 2010

FAN Qingmin,LI Zhi,YANG Haiya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Using online journal search engines,for instance,“China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taking samples from research papers of boxing,from the year of 2000 to 2011,which are published in 22 journals,for instance,“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Journa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boxing in China in terms of first authors,key journals and research focuses by their annual totals,journal distribution,authors and so on,so as to reveal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boxing in China and provide further references for the scientific work of China’s boxing.

Key words: boxing;scientific research;bibliometrics

2008年奥运会我国拳击项目取得了首枚奥运会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拳击项目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潜优势项目,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新的金牌增长点。然而在我国拳击项目取得辉煌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近年来,拳击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于直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我国拳击项目的整体认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关于拳击领域研究的科研论文进行数量、类别等的文献计量学统计,从论文研究内容、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分析我国拳击运动科学研究的现状及一些规律特征,揭示拳击运动科研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热点,为拳击训练、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拳击运动及其科研水平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文献检索工具《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拳击”为检索词,将检索结果筛选去重后,检索出的2000年至2010年11年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技》等22种期刊发表的有关拳击的475篇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查阅并研究11年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技》等22种期刊发表的有关拳击的475篇科研论文。

1.2.2数理统计法对475篇拳击科研论文从发文量、被引量、下载频次分析、论文文献期刊分布、论文作者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2.3逻辑分析法分析统计数据,结合拳击运动的发展,分析我国拳击运动科学研究的现状,揭示我国拳击运动科研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规律和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拳击科研论文文献分布分析

2.1.1拳击科研论文的发文量与被引量从2000-2010年拳击科研论文发文量与被引量可以看出,2000-2010年11年间拳击科研论文的发文量呈波浪型的增长趋势,以每年40篇为轴心上下波动,变化幅度比较小,说明拳击科学研究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自1986年我国恢复了中断28年之久的拳击运动以来一直处于低谷中奋斗,2004年我国优秀拳击选手邹市明在雅典奥运会获得拳击铜牌,实现了中国拳击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中国拳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拳击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战役拉开了序幕。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拳击科学研究的发展,2007年我国拳击科研论文的发文量达到了11年间的最高值。2009年,随着国际业余拳联颁布的拳击竞赛新规则的实施,2009年我国拳击理论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个高潮,针对新规则拳击训练方法、训练手段、技战术等方面影响研究的科研论文数量有所增加。2000-2010年11年间拳击科研论文的被引量与引文量前5年间逐年增加,在2002和2004年达到峰值,然后呈现下降的趋势(表1),这与同期发文量的增加相对应。

2.2.1论文文献期刊的载文量分布分析载文量在5篇以上的期刊有22种,共发文206篇,占11年发文量的43.9%。可见,这22种期刊是发表拳击科研论文数量较多的主要期刊,是拳击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主要园地。从表5可以看出,在排名前10种期刊中,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体育类的核心期刊,另有医学领域的期刊3种。

表52000-2010年论文期刊载文量前10名分布

序号期刊名称载文量/篇占论文量的

百分比/%1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65.52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34.8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53.24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153.2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12.36法医学杂志102.17贵州体育科技102.18中国法医学杂志102.19辽宁体育科技91.910安徽体育科技81.7合计20243.92.2.2论文期刊的被引频次分布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包括10次)的期刊有12种,计313次,占被引频次的64.8%;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的期刊7种,占被引频次的50.3%。说明接近半数的引文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等7种期刊。被引频次排名在前10位的期刊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6种期刊是体育学术领域的核心期刊,尤其是排在第一位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被引频次达到66次,占被引频次的13.66%,说明其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引用。

2.3拳击科学研究论文作者分析在拳击科学研究中,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作者,并且逐步形成这个领域的研究队伍。本文通过分析论文文献的第一作者,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两个方面,来探讨拳击科学研究论文的核心作者。

2.3.1拳击科学研究论文发文量多的作者通过对11年间发表的475篇(其中445篇刊登作者名称)拳击科研论文进行研究,326位第一作者,其中发表1篇或2篇论文的作者共有302人,占第一作者数的92%;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共有24人,占第一作者数的8%,共发文104篇,占发文量的22%(表7)。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学;学者;学术影响;文献计量分析;秩和比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07-3612(2010)12-0001-06

Study on Academic Influence of Sports Scholars of China

――Based on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4 Main Databases

LIU Wenjuan,YANG Hongying,LIU Weihua,WANG Aiju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Based on CNKI、VIP、CSSCI and Copied newspaper documents•sport, 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bibliometric analysis on the study of sports scholars by the six indexes of published paper amount, times cited, number of papers cited, average citation quantity, number of works cited and academic reprint amount.Published paper amount shows “the number of output”; the others show the focus of “quality” consideration. Then, through the ranksum ratio, the paper ranks sum equal rights of sports scholars for achievement, to evaluate objectively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scholars.

Key words: sports science; scholar; academic influence;bibliometric analysis;ranksum ratio

体育科学成果的学术影响评价是科学评价领域里一直探讨和深思的问题。对体育学领域内核心的学者、论文与著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研究,从而了解体育学者研究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从事学术研究。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其学术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学者的成果发表越多,被他人引用越多,就越能说明他在学术领域产生的影响[1]。本文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和《复印报刊资料•体育》,对建库至2010年11月10日体育学学者所发表的论文及其发文量、被引量和转载量等方面的大量材料,以其强大的功能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评价工具,选用多个数据库资料数据来源进行评价比较是当前众多评价机构的典型做法,并能增强客观性和量化数据[2],全面、系统和客观地把握中国体育学的研究现状,利于体育科学工作者学术交流和吸收有价值的学术原创成果,跟踪前瞻性研究领域,对学者所属机构的学术水平和效率进行客观的评价,为加速学术水平提高提供参考。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1)中国期刊网(CNKI)收录国内出版的约7 000多种学术期刊,包括体育学术期刊56种,收集时间为1958至2010年11月10日。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被引情况,可以揭示各种类型文献之间的相互引证关系,并且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科学评价工具,它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引文数据库,是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主要情报源。

2)维普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录了8 000多种期刊,包括体育学术期刊114种,收集时间为1989-2009年。是目前国内检索期刊种类最多的引文数据库,是科技文献检索、文献计量研究和科学活动定量分析评价的强力工具。

3)《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收录了500余种,其中包括体育来源刊12种,收集时间为1998-2009年。

4)《复印报刊资料•体育》(简称《资料》)收录了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4 000余种报刊,收集时间1995-2009年,期间转载体育文章3 005篇(表1)。

研究方法

1.2.1 收集方法与处理方法 CNKI统计方法:检索出体育学界发文量、被引量前100名, 删除非体育学者后统计发文量、被引量、篇均被引率和论文被引频次的前20名学者,合并体育学者所变更机构的数据。比如:体育学者任海的机构曾有北京体育大学、北京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检索出CNKI在线学者检索中有已排序好的发文量、总被引频次。在线检索统计抽取截止时间为2010年11月10日。

VIP统计方法:引文数据库中检索出时,已排好顺序。设有序号、学者名、发文量、被引量、篇均被引率、所属机构和所属地区7个统计指标。

CSSCI统计方法:对CNKI和VIP检索出来的排序在前100名体育学者和CSSCI已发表文献的体育学者,进行CSSCI数据检索后排序。

《资料》统计方法:对1995-2009年中转载体育文章3005篇的学者,用Excel统计出转载量排名前20以上的体育学者后进行排序。

1.2.2 秩和比法 秩和比法(Rank-sum ratio,简称RSR法),是集古典参数估计与近代非参数统计各自优点于一体的统计分析方法,适用于行×列表资料的综合评价。通过秩转换,获得无量纲的统计量RSR,以RSR值对评价对象的优劣进行排序或分档排序。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故分别在各数据库排名表中取前20名作为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

学者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科学评价指标体系中,学者的状况乃是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本文从发文量、被引量、篇均被引率、论文被引量、论著被引量和转载量6个分指标来评价体育领域学者的影响力。通过对国内四大数据库收录的学者所发表的论文和成果被引统计分析,得到核心学者在体育领域的学术影响程度。

2.1 体育学者发文量统计分析 学者发文量的多少受机构科研要求、评定职称和个人科研主动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学者的成果发表越多,能显示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数量。影响力分析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对CNKI、VIP和CSSCI国内现有三大引文数据库中,体育领域学者所发表的发文量进行统计分析,以衡量每个学者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表2)。

2.1.1 三大数据库收录期刊的数量、时间不同,所检索出的体育学者有所不同 CNKI前20名合计共发表2 964篇、VIP为1 004篇和CSSCI为965篇。但从发文量学术价值看,CNKI提供的设有序号、学者名、学者单位、学科专业、文献篇数、基金论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第一作者篇数、总被引频次、平均被引频次和总下载频次11项文献计量统计指标很能反映学者的学术价值所在。

采用秩和比法进行排序见表1,发现用“RSR”进行综合处理后,与各库发文量的单独排名结果有明显区别。从发文篇数被各库收录的综合数据来看,排名第一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从事体育课程与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季浏教授;第二名是陕西师范大学从事运动生物化学研究的熊正英教授;第三名是上海体育学院从事运动生理学研究的陈佩杰教授。

民族传统体育学6人409篇(占8.29%)。其中运动人体科学的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学者发文最多,有16人共发表1568篇,占全部发文量的31.78%。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几乎涵盖体育学各个领域,如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社会体育学、学校体育、体育管理学和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等专项。运动心理学学科本文界定为运动人体科学范畴。

2.1.3 学者机构影响力 从学者的机构影响力来看,划分为四类机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国家体育总局、其他。在体育学领域发表文章数量排名前20名的学者中,体育院校28人次;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23人次;国家体育总局8人次;其他1人。作为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发文量2 171篇(占44.01%);体育机构的专业院校发文量2 065篇(占41.86%);国家体育总局发文量661篇(占13.4%)。其中,发文量前3名的体育机构分别是:北京体育大学16人次1 146篇(占23.23%);国家体育总局8人次661篇(占13.4%);上海体育学院8人次654篇(占13.26%),这些数据说明该机构总体科研能力较强,具有在我国体育界德高望重的资深专家、学者教授,带领着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活跃在体育界的核心学者群,也反映出该核心群体高层次、高学历的特征。他们辛勤地为体育科学研究贡献力量,起到了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2.2 体育学者被引量统计分析 如何考察学者的影响力,发文量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否被其他学者阅读和在研究中借鉴。论文的被引量是反映学术文献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一个学者的成果是否被其他学者的论文所引用和引用的频次进行考察,能够充分反映出该学者在其研究领域的影响深度与广度(表3)。

三大数据库检索出的被引量情况 被三大数据库同时检索出前20名发文量的有任海、季浏、邱丕相3人,共占15%。被CNKI和VIP两数据库同时检索的有熊正英、冯炜权、许豪文3人,共占15%。CNKI与CSSCI检出卢元镇、毛振明、胡小明、黄汉升、鲍明晓、王凯珍、曲宗湖、熊斗寅与冯连世9人,共占45%。VIP和CSSCI检出张力为1人,共占5%。

2.2.2 被引量前20名体育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分别 体育人文社会学20人12 810篇,占35.56%;运动人体科学19人10 932篇,占30.35%;体育教育训练学 17人9 199篇,占25.54%;民族传统体育学4人3 080篇,占8.55%。其中运动人体科学的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学者16人,被引量最多,为10 188篇,占28.28%。

2.2.3 学者的机构影响力 从学者的机构影响力来看,可以划分为四类机构: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国家体育总局、其他。在体育学领域发表文章数量排名前20名的学者中,排名第一的是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 22人共被引16 679次,占46.3%;排名第二的体育院校,29人共被引12 436次,占34.52%;排名第三是国家体育总局7人,共被引5 573次,占15.47%。数据显示,作为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体育机构的学者发文被引量超过了体育院校,说明师范院校的学者更有影响力。同发文量相比,一个人在其研究领域文献中的被引用数量更能够反映其对本学科的影响力,它表明了该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受关注的程度以及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程度[3]。从学者所在机构的影响力看,被引频次前20名学者中排名第一的是国家体育总局7人,共被引5 573次,占15.47%;其次是北京体育大学13人,共被引5 452次,占15.42%,第三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6人,共被引3 711次,占10.3%。

2.2.4 从秩和比(RSR)被引量综合排名结果 排名第一的是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任海教授;第二名是华东师范大学从事体育课程与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季浏教授;第三名华南师范大学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卢元镇教授和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张力为教授。

2.3 体育学者篇均被引率统计分析 除了学术论文的发文量和被引量两个指标外,可以根据不同篇均被引率来评价体育学者的论文平均学术影响。其中入选表中的学者均被各数据库限制为:CNKI发文量与被引量前100名学者;VIP发文量与被引量前100名学者;CSSCI发文量与被引量前30名学者。3个数据库篇均被引率见表4。

2.3.2 三大数据库的前20名的篇均被引率学者机构 分为体育院校、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国家体育总局。在体育学领域发表文章数量排名前20名的学者中,体育院校有40人占65.57%;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15人占24.59%;国家体育总局3人占4.92%。其它机构3人占4.92%。学者机构排名第一的是北京体育大学,有17人共占28.87%,其中有冯炜权、任海、杨桦、王华倬、田麦久等学者,远远高于其他体育机构,说明北京体育大学是我国体育学研究中核心的龙头机构,其队伍资历深、学术造诣高,总体科研能力强。排名第二的是上海体育学院6人共占9.84%,其中有学者陈安槐和俞继英等。第三名的是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5人共占8.2%,卢元镇、杨文轩和胡小明等都是体育界知名学者,在全国体育学研究中影响颇深。

2.3.3 RSR篇均被引率综合排名结果 排名第一的是北京体育大学从事运动生物化学的教授冯炜权;第二名是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人文社会学教授任海;第三名是首都体育学院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王凯珍教授。

由此看来,篇均被引率这个指标应当是体育学者的综合交叉分析质量因子之一。因为它们能从不同角度反映学者研究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发文量体现的是学者的产出数量,而被引量从质的方面说明学者的学术造诣和影响力。

2.4 体育学者论文被引量统计分析 任何一篇学术论文,只要被同行或被其他研究工作者所关注,并为其他的研究文献所参照和引用,就体现了它的学术价值和某些政策性的社会影响,被关注的程度越高、被正面引用的次数越多,从而也就表明它在相应学科的继承与发展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学术论文和某些政策性文章被引频次,是反映其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从CNKI与CSSCI引文数据库中查找到体育学者论文被引量(表5)。表5 CNKI与CSSCI体育学者论文被引量排序

排序篇名作者刊名时间CNKI被引量CSSCI被引量1 ⑴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张发强体育科学1999,02514452 ⑵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曲宗湖体育科学1998,04452393⑸全国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范立仁体育科学2000,03312274⑺体育教学模式论毛振明体育科学1998,06298255⑶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王凯珍体育科学1997,05293386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于振峰体育科学1999,032627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刘一民中国体育科技2001,012348⑻我国城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李相如体育科学2001,03219249⒀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陈琦体育科学1998,052162210⒁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蔡军体育科学1999,042122211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虞重干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520712⒂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张力为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04205221321世纪初的中国休闲体育刘华平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03-301991421世纪世界篮球竞技运动的发展趋势――兼论中国篮球运动现状及对策孙民治体育科学2001,0117415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116216世界篮球运动发展趋势和我国篮球运动改革现状刘玉林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0116117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卢元镇体育科学2000,0516018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裴立新体育与科学2003,0215919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于振峰体育科学1998,0315820 ⑷血睾酮与运动谢敏豪体育科学1999,0215231⑹POMS量表及简式中国常模简介祝蓓里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5,0126⑼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李元伟中国体育科技2003,0824⑽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的修订与检验徐霞体育科学2001,0324⑾运动免疫学研究进展陈佩杰体育科学2000,0624⑿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上海、西安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蔡军体育科学1998,0323⒃我说体育──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危机刘吉体育文化导刊1999,0221⒄我国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交流方案的研究赵玉亭体育科学2000,0319⒅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季浏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0119⒆运动与血清酶活性的变化冯连世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0219⒇不同类型运动心脏的内分泌改变特征常芸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6,0419 *⑴-⒇为CSSCI论文被引量排序。

2.4.1 论文被引量 CNKI与CSSCI排名前20论文中有10篇相同。在被引篇次位居前列的论文中,高居榜首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张发强副局长的《中国社会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一文,CNKI与CSSCI分别被引514与45篇次,容易看出,此文主题是全民健身综述性的论文。被引量高低与政策制定有关;其次是学校体育的教改性论文,学校体育学者有指导作用,与学者是否是体育基础学科有关。

2.4.2 论文被引量看期刊影响力 《体育科学》26篇占65%,该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多,是体育期刊影响力最权威的期刊。另外,《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体育科技》和《广州体育学院学报》各2篇。

2.4.3 研究领域主题统计 竞技体育7篇、学校体育相关的6篇、全民健身6篇、运动心理学4篇、运动生物化学3篇、体育经济学3篇。论文大都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或是在交叉学科研究,或是在关注热点问题,或是在应用研究上,有真知灼见和创新。

2.5 体育学者论著被引统计分析 学者影响力不只限于论文被引情况,还有著作被引情况。被引量高的著作为经典图书,其出版社机构影响力也随之提高。一般来说,在本学科领域被多次引用、长期评析的著述,往往学术影响较大,生命力较强。这些学术著作,不仅研究的学术水准高,而且其研究的主题也在本专业的主流论域之中,其研究的方法往往能够反映或者影响某一时期该专业的主流范式[8]。CSSCI引文数据库中查找出体育学者1998-2009年图书被引量(表6)。

2.5.1 论著被引频次 排名第一的是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专家田麦久教授,有3本被引量638次;第二名为华南师范大学的卢元镇教授,有2本论著在榜,被引450次,第三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张力为教授,共计272次。其他被引超过100次以上的学者有5位,分别为鲍明晓、文超、邢文华、马启伟和过家兴。这些被引量居于前列的学者,都是在体育学研究领域里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做出了突出成绩的学者。

表6 CSSCI体育学者论著被引量

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年代被引量1运动训练学田麦久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3272中国体育社会学卢元镇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2803运动训练科学探索田麦久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2374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鲍明晓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985田径运动高级教程文超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566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张力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407体育测量与评价邢文华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1258体育运动心理学马启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239体育社会学卢元镇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311210运动训练学过家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8610111实用运动生理学杨锡让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9412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冯连世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9313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制胜规律谢亚龙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9214篮球运动高级教程孙民治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7714奥林匹克运动任海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7414项群训练理论田麦久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7417实用运动医学(第四版)曲绵域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6918实用运动医学(第三版)曲绵域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19956819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张力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820体育教育展望季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420运动心理学张力为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642.5.2 被引前20名的论著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9本,占45%;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6本,占30%;高等教育出版社2本,占10%;其他占15%。

2.5.3 论著主题 这20位排名列前的学者的研究领域和论著数量为:运动人体科学8部,体育教育训练学6部,体育人文社会学3部,大多为基础理论研究、交叉学科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论著。

2.5.4 学者机构 北京体育大学有13人共占65%,其中卢元镇和谢亚龙的论著也是在北京体育大学工作期间完成的作品;其次是国家体育总局2人占10%。数据说明北京体育大学在经典论著上学术影响力较大。

2.6 二次文献转载学者情况 一篇论文的被引用和被评论能从一个方面反映出该论文的学术水平。如果一篇后,被《复印报刊资料•体育》(简称《资料》)转载了,这篇论文可能产生很大的反响。首先,《资料》对它的转载不仅是对它的肯定,更是对它的推荐;其次,由于这篇文章的广泛传播,不能排除其他人员在有关学科的研究中将其作为参考和引用的文献来进行利用;再次,它也有可能出现在某一类综述性或评述性文章中,而且还会体现出这篇论文在学科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4]。表7是1995-2009年间3 000余条转载论文统计。

2.6.1 全文转载情况 被《资料》1995-2009年全文转载的排名前20的体育学者有21人。其中体育院校8人,有81篇占36.32%;师范院校5人,为47篇占21.08%;国家体育总局有4人,共有47篇占21.08%;其他4人,为48篇占21.52%。

2.6.2 被转载体育学者论文主题 与国家关于体育的方针政策、体育理论研究、体育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相关的论文转载量大,其次是有关体育学术研究、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群众体育领域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方法的论文。但《资料》转载中没有运动人体科学方面文章,可能与其办刊宗旨着重于体育人文科学有关。

表7 《资料》1995-2009年全文转载7篇以上的学者

排序作者作者单位次数1韩丹哈尔滨体育学院192梁晓龙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173茅鹏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154鲍明晓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135孔庆鹏江苏省体育局136胡小明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127卢元镇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128裴立新天津体育学院129白晋湘吉首大学1110于善旭天津体育学院1011熊斗寅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1012崔乐泉中国体育博物馆913王广虎成都体育学院914孙葆丽北京体育大学815周爱光华南师范大学816田雨普南京师范大学817杨桦北京体育大学818田麦久北京体育大学819刘吉国家体育总局719任海北京体育大学719刘一民曲阜师范大学体育部7合计2232.7 综合评价结果与数据关系 评价结果受学科覆盖面、样本差异性与数据完整性等因素的影响。评价结果存在学科覆盖面越宽的体育学者占优的倾向,即某个单项学科优秀,但学科覆盖面相对较窄的学者排名会相对靠后。样本差异性指评价指标与数据库收入数据样本多少相关,存在较大的联系。不同数据库的样本相互参照,对学术指标的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完整性指研究领域覆盖学科全面,收入的年限连续、完整。数据完整性可获取具有可比性的指标,是反映基础研究成果的科学计量学指标。

表2发文量显示的是学者研究领域的“产出的数量”(数量因子),表3―表7被引量与转载量则着眼于“质”的考量(质量因子)。对6个分指标综合进行再一次的秩和比平权求和,则能更加科学、全面的对学者研究成果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RSR”综合评价出体育学者前20名,从表8学者机构来看,体育院校有10人占50%;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8人占40%;国家体育总局1人占5%;国家教委1人占5%。学者机构排名第一的是北京体育大学,有5人共占25%,远远高于其他体育机构,说明北京体育大学是我国体育学研究中,总体科研实力最强的机构。排名第二的是华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与上海体育学院各2人各占10%。学者综合评价排名为任海、鲍明晓、卢元镇、胡小明、张力为、冯炜权、毛振明、季浏、熊正英、陈佩杰、王凯珍、田麦久、邱丕相、曲宗湖、于善旭、熊斗寅、黄汉升、杨桦、许豪文和韩丹。表8 各质量因子综合数据RSR排序和总分排序结果

发文量姓名分值被引量排名姓名分值篇均被引率排名姓名分值论文被引排名姓名分值论著被引排名姓名分值转载量排名姓名分值综合排名姓名 求和排序季浏20任海20冯炜权20王凯珍20田麦久20韩丹20任海701熊正英19季浏19任海19曲宗湖19卢元镇19梁晓龙19鲍明晓652陈佩杰18张力为17.5刁在箴18张发强18张力为18茅鹏18卢元镇58.53张力为17卢元镇17.5王凯珍17毛振明16.5杨锡让17鲍明晓16.5胡小明564胡扬16邱丕相16胡小明16范立仁16.5文超16孔庆鹏16.5张力为54.55曹建民15熊正英15杨桦15鲍明晓15鲍明晓15胡小明14冯炜权536邱丕相14胡小明14季克异13.5于振峰14曲绵域14卢元镇14毛振明50.57毛振明13冯炜权13陈安槐13.5陈佩杰13任海13裴立新14季浏488任海12鲍明晓12凌辉11.5冯炜权11.5邢文华12白晋湘12熊正英459熊斗寅11毛振明11陈吉棣11.5黄汉升11.5马启伟11于善旭10.5陈佩杰4010许豪文10黄汉升10许豪文9于善旭10毛振明10熊斗寅10.5王凯珍3711田雨普9陈佩杰9王华倬9蔡军9曲宗湖8.5崔乐泉8.5田麦久3712卢元镇8王健8白喜林9谢敏豪7.5冯炜权8.5王广虎8.5邱丕相3013鲍明晓6.5陈吉棣7田麦久7卢元镇7.5过家兴7孙葆丽5曲宗湖27.514王健6.5熊斗寅6杨文轩5.5季浏6孙民治6周爱光5于善旭26.515田野5田麦久5陈琦5.5任海5冯连世5田雨普5熊斗寅21.516张洪潭4田振军4张一民4刘一民4谢亚龙4杨桦5黄汉升21.516于善旭3于善旭3俞继英3祝蓓里2季浏3田麦久5杨桦2018王瑞元2沈建华2肖林鹏1张力为2胡小明2刘吉1许豪文2018杨则宜0.5许豪文1毛志雄1李相如2王则珊1任海1韩丹2018邓树勋0.5冯美云1刘一民1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本文采用CNKI、VIP、CSSCI和复印报刊资料•体育4个数据库的数据资料,对我国体育研究领域学者发文量、被引量、篇均被引率、论文被引量、论著被引量和转载量6个方面进行计量指标分析和秩和比(RSR)法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分析体育学领域中运动人体科学发文量在四个学科中居首位(27人2 665篇,占54.02%),被引量、篇均被引率、论著被引量居第二位。其中运动生物化学体育学者发文量、被引量、篇均被引率最多,说明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学科发展比较成熟;体育人文社会学学者被引量居首位(20人12 810篇,占35.56%),发文量居第二位,篇均被引率、论著被引量排第三位。被引量居首位说明该领域拥有一批学术影响力较大的学者,发文质量非常高,该学科的研究同样受到体育学者的重视,学科发展比较迅速;体育教育训练学的学者篇均被引率、论著被引量居首位,发文量、被引量排第三位。说明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领域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拥有突出成绩的学者,并且研究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实力相对其他学科来说比较高;民族传统体育学 该领域的学者在发文量、被引量指标上排在第四位,并且篇均被引率、论著被引量前20名没有民族传统体育学学者。说明民族传统体育学研究与发展相对比其他学科慢,不受广大学者的重视,亟需进一步加快该领域的发展步伐。

通过计量指标分析和秩和比(RSR)法统计分析,得出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与核心著者群,下面是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四个二级学科的学者分别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学术影响力排在前列的学者为任海、卢元镇、鲍明晓、胡小明、王凯珍、熊斗寅、于善旭和韩丹;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影响力比较大的学者为张力为、冯炜权、熊正英、陈佩杰、许豪文、陈吉棣;体育教育训练学领域学术影响力排在前列的学者为毛振明、季浏、田麦久、曲宗湖、杨桦;民族传统体育学领域学术影响力排在前列的学者仅一人,为邱丕相。

3.2 建议 根据学者的发文、论文“被引”及“转载”等指标,可以比较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者的学术影响力。但是,“被引”及“被引率”所反映的仅仅是学者的思想、观点、方法对该领域研究者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如果和在国内外所获的各类奖励、研究人员在各类学术组织任职情况、各类期刊编委任职情况、担任基金课题情况与“同行专家评估”等进行综合评价,则可以达到最佳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者的学术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覃凤兰,梁华珍.中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影响力报告――基于2003-2007年CNKI的统计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2):76-80.

[2] 邱均平,宋艳辉,温芳芳,马凤.不同引文库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影响研究――以CSSCI 1998-2009图情类期刊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4):67-72.

[3] 孔春苗.基于CNKI的中国档案学学者影响力报告(2004-2008)[J].档案与建设,2010,(2): 16-18,24.

[4] 赵晖.浅谈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学术影响力[J].全国新书目,2008,(8):82-83.

[5] 徐剑.中国新闻传播学高被引论文分析――基于CSSCI、CNKI两个主流引文数据库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7(1):63-70.

[6] 朱唯唯,邓三鸿,白 云.体育学学术影响力研究报告――CSSCI体育科学文献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10):27-37,42.

[7] 朱大明.基于引证的科研人员学术影响力评价方法讨论[J].科技管理研究,2008,11:86-87.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第6篇

羽毛球 科研状况 分析

一、前言

本文通过对2004~2010年国内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羽毛球科研成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用于探索我国羽毛球科研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中国体育科技》、《体育文化导刊》、《体育科学》、《体育与科学》、《体育学刊》、《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广州体育学院学报》、《西安体育学院学报》、《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中有关羽毛球的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羽毛球科研论文刊发量的分析

统计表明,2004~2010年在13类体育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的羽毛球科研论文总共52篇,平均7.43篇/年。通过研究发现,2004年发表的科研论文为0篇;2005年达到最高值17篇,占32.69%;从2006年开始科研论文的发表降到了7篇,占13.46%;2007年发表的科研论文量直线下降到3篇,2008年又有所回升,但是,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

2.刊发羽毛球科研论文核心期刊量的分析

研究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中国体育科技》、《上海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科学》是羽毛球的主要阵地,总共发表了34篇,占论文总数的65.38%,其中《体育与科学》刊载量最少,一篇没有。

3.研究领域(范围)的分析

根据研究,我们把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大致分为以下8个方面,近7年的研究内容比先前更为丰富。

(1)羽毛球教学、训练及选材的研究

羽毛球教学、训练及选材方面的论文有13篇,占总数的25%,排在第一位。教学理论贯穿的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更趋于最优化,研究应用价值不断提高。

(2)羽毛球技战术、规则及裁判的研究

羽毛球技战术、规则及裁判的研究方面的论文有10篇,占总数的19.23%,排在第二位。从内容上看,主要是结合对世界高水平比赛的裁判人员的执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3)羽毛球产业经济的研究

对羽毛球产业经济方面的研究迅速增加,有8篇,占总数的15.38%。从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羽毛球市场化及其经营运作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4)羽毛球心理学的研究

羽毛球心理学方面的论文有7篇,占13.46%,这方面的论文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心理训练已经引起了羽毛球科研人员及其教练员的足够重视。

(5)羽毛球生理生化的研究

羽毛球运动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有5篇,占总数的9.62%,基本都是从运动损伤的角度进行探讨研究,为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提供一个很好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6)羽毛球赛事分析的研究

足球赛事分析方面的论文数量比较少,只有4篇,占总数的7.69%。研究多数只是对比赛实况的观察统计,应该加强对实用型技战术方法的研究。

(7)羽毛球运动的健身娱乐功能的研究

这方面研究的科研成果有3篇,占总数的5.77%,从多个层面剖析了羽毛球运动对不同人群的健身价值,对羽毛球运动的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8)其他方面的研究

其他方面研究的论文有2篇,占总数的3.85%,其论文跨度较大,包含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等多个综合学科,为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羽毛球视角。

4.独立或第一作者所属单位数量的分析

我国羽毛球科研工作者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状态,发表的52篇论文总共涉及到32所院校,可见普通高校和体育类院校依然是羽毛球科研工作的重点和高产区。由于独立或第一作者所属单位较多,同时也比较分散,不能一一列出,在此只列出了数量比较集中并且排在前7位的单位。

四、结论

2004~2010年我国羽毛球科研论文在13种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共52篇,发表的科研论文数量出现了升降升降的现象,总体来说呈下降趋势。

论文的研究领域涉及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多方位的羽毛球视角。

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依然是羽毛球科研工作的主阵地,也是羽毛球科研工作的重点和高产区。

参考文献:

[1]解祥梅等.对1994~2003年我国羽毛球科研论文的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5).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桂林高校 贫困体育生 体育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制度,体育类大学生的人数逐渐增多。而体育类的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广西区内的学生,也有很大是来自农村家庭和偏远地区。有很大部分学生家庭是相对比较贫困的,而他们在大学的整体体育消费观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阐述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贫困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概况,通过调查并分析广西师大体育教育贫困类学生体育消费的不足与制约因素,结合广西师范大体育教育贫困类学生体育消费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对应的措施,为促进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和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2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把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范围主要有从大一到大四的通过学校贫困认定的体育贫困大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根据论文研究需要,在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通过人工查阅和计算机检索两种方法,查阅相关体育类学生体育消费的文献资料,收集并整理,了解体育贫困学生的基本概况,为撰写本文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2.2.2问卷调查法

运用周末例会形式向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当场指导填写并回收,提高回收率,共发放问卷160份,每个年级调查40人,回收率100%。有效问卷146 份,有效率为91%。

2.2.3访谈法

在进行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广西师范大学的部分在校体育贫困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他们的体育消费的实际情况,从而检测学生在问卷中所反映情况的真实和可信度。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贫困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

3.1.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贫困大学生的生源分布情况

被调查的体育贫困大学生中生源地为地级城市的有32人,占调查总数的21.9%,生源地为县级城市的有25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7.1%,生源地为乡镇的有21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4.4%,生源地为农村的有68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6.6%。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大学生有一半来自县城和农村,来自城市和乡镇的体育大学生所占比例较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观念的改变,越来越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来自农村的体育大学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的生活费用受到家庭收入的限制,城市、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家庭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的家庭收入比较有限,当他们解决了基本学习生活问题之后才可能有剩余的费用来进行体育消费,因此,在体育消费上,来自城市和县城的体育大学生比来自农村的更加积极。

3.1.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生活费用基本情况

据本研究问卷调查显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源于家长的资助,在本次调查中,生活费由家长给予的体育大学生人数为12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83.3%,这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在生活费方面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大,经济独立程度较小,这都制约着体育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购买能力。

3.1.3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活动情况调查与分析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V西师范大学体育大学生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为慢跑、羽毛球、篮球和排球。大多数女生较喜欢气排球运动,而硬排由于球速快、难度大,对弹跳、身高和技术等要求高,很少有女生选择硬排。男生则喜欢对抗性运动如硬排,篮球。

3.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体育消费资金的数量反映了体育消费的水平。在调查对象中,每学期体育消费支出在100以下126人,占总数的87.5%;100-200元16人,占总数的11.1%;200-300元2人,占总数的1.4%;每学期体育消费支出在300―400元及400元以上的为0人。由此可以看出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整体还比较低,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生活费用非常有限,每月除了饮食费用的支出,还有用于书籍、网络、通讯等支出。当他们经过合理预算后,如有资金剩余才可能进行体育消费支出,而且不会过多投入。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广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贫困大学生的总体体育消费水平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费用主要依赖于家庭,生源地为城市的体育消费总体上比乡镇的高,生源地域经济差异制约着她们的经济能力,限制了她们体育消费水平。

(2)广西师范大学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整体还比较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高低与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有直接的关系,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生活费用非常有限。

4.2建议

(1)学校应注重培养贫困大学生体育消费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消费意识,以“健康第一”为基本理念,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消费,在保持实物消费的同时,向观赏型和参与型体育消费转变,使体育类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合理发展。

(2)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可以提供体育专业类的勤工俭学平台,提高体育贫困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也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学业发展和提高学校学习生活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高福等.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34-35.

[2] 韩雪.论体育消费心理文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35(5):20-21.

[3] 林娟.广西大学生体育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J].广西体育科技,2006,27(3):48-52.

[4] 汪现义.广西高校体育消费行为现状与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07.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第8篇

1.1强化论文过程管理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学位论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综合性、全面性的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以及水平高低进行反应,而学位论文也是对研究生自身学术水准高低进行衡量的重要载体与指标。而要想使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有保障,就要从源头环节进行强化,保证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监督严格性,并详细的进行评审与答辩。并且还要针对论文的开题、初检、答辩等多个不同环节建立起管理制度。促使论文的形成过程得到更加完善的管理,极大的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哈工体育大学就是利用校外教授进行答辩外审的方式,来确认本专业的论文是否能够报送,在通过之后,还需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委员会评审通过,最后再由学校的学术委员进行审批。论文的开题和答辩,则是由校内外的教授来担任评委,利用预开题与预答辩的形式做好准备后,再执行正式答辩。除此之外,哈工体育大学对论文的检测标准,也严格要求在10%以内。只有真正的严格标准,才能够防止不端学术行为的出现,为学术研究树立好风气。

1.2强化教育培养过程实践环节

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首先,对教学进行实践训练,哈工体育大学针对体育学教育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便是体育师资,那么教学的能力便成为了培养的核心所在,教师要想使得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就必须要保证实践能力持续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让研究生充分掌握知识与技能,并且让其明白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经过学习后的第二阶段,就可以在引导下为本科学生进行5-7周左右的教学实践,但要保证以教学进度为前提来备课,通过教案为大纲来上课,研究生的教师则要对全过程加以指导,这一环节的成绩最终要记录学习档案之中;第二,积极的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入的投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一般为4-6周的时间,通常在第三、第四学期展开。社会时间活动必须要写实践报告,并交予学院备案,记录学分;第三,实践竞赛。组织完成1-2项校内外的相关工作,学院教师担任裁判,对整个过程进行考核;第四,每个研究生必须每学期参加讲座与学术报告,至少2次,在学生毕业之前,参加校内外体育部报告会的次数不低于2次,并提交相应的学术学习手册,由导师审查签字,记录学分。

2体育教育改革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体育教育改革实践问题

2.1.1师资力量薄弱影响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哈工体育大学中的体育学教导教师多数是本科教师,多数担任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教师都是学校培养,只有小部分教师具备资格与能力参加研究生课程的授课,导致教师自身教学压力大,无法全心投入到教学中。而具备能力的教师则压力更大,不仅要负责课程,还要负责实践、论文等工作。

2.1.2招生持续性问题

哈工体育大学近几年呈现出的研究生招生分数较高,始终没有降低,并且与其他专业分数相同,导致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形成的结果便是报告人数越来越少。

2.1.3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体育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参考体育院系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较为单一陈旧,重复本科生的课程太多,过度地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化和专门化,综合性体现不够,局限在一个学科领域,任课教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深入,培养出来的研究生知识面不够宽广,缺乏必要的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无法适应社会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需要。

2.2针对体育教育改革所需采取的解决措施

2.2.1强化师资团

队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一方面,不断加强重视教学改革,积极认真地完成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提高任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教师不断拓宽教学内容,并开设新的选修课和专题课。另一方面,加强与校内其他学科合作,研究生的跨学科研究,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课程,给研究生更广泛更灵活的学习和研究空间,聘请其他学科的教授担任教师开设课程,

2.2.2提高招生持续性

必须要针对师资力量团队进行扩充,并且采取评职考核的政策来鼓励教师,每年引进优秀的教师以及师资团队,制定相应的师资培养计划,持续为体育学研究教育团队提供支持。

2.2.3科学设置

课程科目学科想要发展,首先学生源就必须要充足,所以,针对体育学研究生的教育发展问题,需要利用招生政策加以支持,从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即便是区别对待也要以不影响其他专业的情况下,来降低分数,保证招生计划完成。同时,积极鼓励其他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跨学科报考,实现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体育学研究生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实践两个字,那么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学科内容上,都应当要对实践的相关内容进行强化。同时,为了能够促使研究生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还可以开设一些附加性课程,例如体育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康复以及人文哲学与社会法学等,促使体育教育学的课程体系更加的合理、全面,满足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体育学研究生人才的全方位需求标准。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第9篇

>> 社区老人健身需求对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江西省体育健身市场的现状与对策 论江西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的发展策略 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探讨 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推动社区群众健身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健身指导的可行性研究 江西省城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优化策略 对发展城镇社区体育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与探索 关于社区体育及全民健身普及状况的调查研究 学校体育设施与社区全民健身资源互补模式的构建机制研究 武汉市东湖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城乡结合区农民体育健身社区化研究 城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参与式”运营模式研究 社区体育资源优化共享研究 浅谈健身俱乐部对社区体育的影响 全民健身路径设置对社区体育开展的影响 体育舞蹈在社区健身中的应用 关于优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环境的研究 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团结.人民日报,2005-02-20

[3]华景梅,徐祥辉.和谐社会构建视角下的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J].体育科学,2006,(7):

[4]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兼论社区体育的定义及构成要素.北京体育大学硕士论文,1993

[5]肖淑伦.关于社区体育的几个问题.全国职工体育论文报告会获奖论文,1993

[6]王凯珍.对北京市城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6):

[7]吕树庭等.社会学视角下的社区体育――社区体育概论[J].体育文史,1993,(3):

[8]任海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组织特征[J].体育与科学,1998,(2)

[9]胡国雄.社区体育概念新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212.

[10]樊炳有.社区体育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7:88

[11]李云林.在浙江省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工作经验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R].

,2006,2

[12]凌翔.上海市郊县体育活动的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J].体育科研,1998,3:

[13]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72一74

[14]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15]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17]中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18]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7

[19]顾拜旦.体育颂.At:http:///open /milian/tys/tys.htm.

[20]国家体育总局.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At:http:///fsgovout/Web/Article/2005/03/02/0821301382C78768.aspx.

注释: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3:94一95

2.郭亦农等.影响我国城镇居民大众体育需求因素的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汇编[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10:121

4.中国群众体育调查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5.王凯珍,李相如.社区体育指导[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37

体育大学论文范文第10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尤其是伴随着北京体育大学管理体制的调整,完成了研究生部改院,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迈出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步伐。在探讨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深化改革,锐意革新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进新举措,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建研究生教育品牌为特色,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学科建设、研究生规模、研究生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培养质量;教育品牌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2-1585-03

An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Spor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CHI Jian, WANG Ruiyua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has cultivated lots of elite sport talents, especially after the adjustment of management system, postgraduate department has evolved into graduate school to provide larger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a new pace starts. Based on discussion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carries on deeper reform, heading with subject construction, taking the cultivating quality as a core, making a educational brand as a special, and has achieved much in subject construction, size of students and cultivating qua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 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subject construction; cultivating quality; educational brand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几乎是同步发展,1954年2月就聘请前苏联专家担任指导教师,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批体育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为后来的研究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之后的1978年北京体育大学开始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国家实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后,北京体育大学成为实行学位制度以后第一批硕士学位和第一个体育学领域士学位授予单位,多年来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增加,研究生教育又步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2002年12月底北京体育大学管理体制进行调整,完成了研究生部改院,迈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步伐。

1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学科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核心,学科水平直接影响并决定一所大学在一国乃至于世界的学术地位与发展后劲,因此,学科建设构成了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在高水平的学科平台上才能确保培养出高质量、高规格的合格人才,加强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1.1 学科门类扩展 学科体系是指大学的学科整体及其构成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有机体。健全合理的学科体系,是现代大学学科发展的基本趋势。体育学科涵盖了自然学科、人文社会学科,属于典型的综合、交叉型学科。体育学科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引进与借鉴了医学、人文社会学专业方面的理论、方法,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硕士、博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北京体育大学只有教育学门类下体育学一级学科的博士、硕士授予权。尔后学科门类不断扩展,2003年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人体科学开始授予理学、医学门类的博士、硕士学位。2005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第十批次学位审核中,北京体育大学的管理学门类下的行政管理和法学门类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样北京体育大学在原有单一教育学门类基础上扩展为5个学科门类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3个学科门类的6个博士学位授予权,5个学科门类的10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和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表1是北京体育大学学科发展重大事件一览。

1.2 重点学科增加 重点学科是衡量高等院校办学水平、学科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我们始终不忘学科建设的优化布局和优势特色的突出发展,重点学科建设一直是研究生院的工作重心之一,并以此提高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继2002年北京体育大学的运动人体科学获部级重点学科之后,2007年体育学被教育部评定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科发展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1.3 以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为主体,拓宽培养类型专业学位是和学术型学位同等重要的研究生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主要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专业学位建设始于上世纪90年代,它是我国研究生学位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目前我国共有18个专业学位,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其中之一。为了培养更多的体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02年起,北京体育大学率先提出在我国设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想,并牵头组织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论证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同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组织成立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北京体育大学。

此外,北京体育大学自2003年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招收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200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在职人员攻读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保证北京体育大学统考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可持续性增长的前提下,加强对港澳台、留学生的招生,并培养了一定数量的同等学力研究生,开设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研究生教师班和国内高访学者班等。

1.4 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吸引、培养和使用年轻高级人才的一项制度。 2002年同样由北京体育大学率先提出建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设想,同年5月促成了张钟宁等29名全国人大代表联名向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设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方案,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就此事也致函国家人事部。经过多方面努力,2003年10月23日,国家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北京体育大学设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立体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对北京体育大学学科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人才培养规模与质量同步发展

2.1 研究生培养规模扩大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是评价大学办学层次的重要指标。在适应体育学发展需求的前提下,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从2002年起加快了扩大统考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步伐,使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由当初的1:8,迅速发展到目前的1:3.5左右,研究生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2008年度北京体育大学在读研究生人数为1 835人,其士研究生305人(图1)。

2.2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人才培养一直是高等院校的最核心工作,从人才培养类型上讲,社会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自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北京体育大学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中有许多人走上管理工作岗位,还有一部分研究生担任了全国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2.2.1 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体育学科的骨干

我校自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分布在全国各个不同的省市。他们中的很多人已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或学术带头人,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代表我国体育最高学术水平的体育科学大会上,每届会议都有众多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的研究生论文入选,其中在第七、第八届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主题报告中,近一半人员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校友。

2.2.2 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

高层次体育人才的培养不仅包含专业技术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对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北京体育大学自开展研究生教育以来,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高层次体育管理人才队伍,分布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各条战线上,为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担任司局级领导岗位的人员为例,自1978年北京体育大学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研究生校友担任司局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共有66人,其中有38人担任体育系统司局级领导职务,28人担任教育系统的司局级领导职务,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2.3 进入了国家决策的最高机构

全国党代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政协会是决定国家发展政策的最高机构,体育界代表肩负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责任,能够成为三个大会的代表不仅是个人荣耀,也是学校的光荣。北京体育大学培养的研究生在近几届三大会议中相继有16人次担任代表,其中担任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有李玲蔚、乔云萍和张怡宁,担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有孟昭瑞、李玲蔚、王春露、江永华、范运杰和李小鹏,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的有许海峰、李玲蔚、陈立人、史康成、胡杨、李永波、周继红。在北京体育大学的历史上,钟师统、田麦久曾担任过全国政协常委,目前北京体育大学常委书记、校长杨桦教授为本届全国政协委员。

2.3 拓展了人才培养途径

科学大师杨振宁曾经说过,他的学习有50%以上来自于他的同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往往一个学术会议、一个讲座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从事科研工作的决心,组织高水平的学术会议或讲座不仅让研究生接触体育发展中前沿的研究成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同时给他们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2.3.1 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

研究生暑期学校是由国务院学位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并资助的重大学术活动,是国家“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内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2005年、2006年研究生院连续二年承办了“全国体育学研究生暑期学校”,为北京体育大学乃至全国的体育学研究生提供全新的交流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新环境,切实加强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2 承办全国体育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始于2003年,是由国务院学位办主办,国家财政部资助以博士生为主体的大型学术论坛,也是全国研究生教育创新重点项目之一。主旨利用共同资源平台,加强研究生素质教育广泛交流、启迪思维、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国家拔尖人才。2008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北京体育大学举办“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体育学)”。

2.3.3 建立研究生产学研基地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高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的科研成果对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今年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与北京世纪联合高尔夫俱乐部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体育经营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这一研发基地将会为北京乃至我国体育产业培养更多的体育经营与管理的高端人才,从而为更好地实现奥运后北京地区体育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注入新的血液和动力,加速北京的文化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研发基地的建设实现北京体育大学教育、科研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必将引发贴近实践的科研内容,总结出更多的实践案例,丰富体育学科的知识体系。

3 重大研究成果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它与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是研究生求学过程同时也是他们的科研过程,科研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3.1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每年由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评审,至今已评审八届,是衡量高等院校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在此之前,体育学领域一直未有人获此奖项,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王凯珍的博士论文《中国社会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填补了这一空白。

3.2 国家科技进步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代表我国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五大科技奖项,同时也是高等院校科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北京体育大学作为主持单位,袁守龙和王卫星作为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中国皮划艇队训练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3.3 国家教学成果奖

部级教学成果奖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最高水平。2005年由池建、钟秉枢、黄竹杭、袁守龙、武文强等人完成的《“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工作流动站”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获第五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 创建研究生教育品牌

4.1 冠军班

2003年创办的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旨在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得到高层次教育的机会,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经过5年的实践创新历程,迄今为止,“冠军班”招生总人数已达到117人,其中奥运会冠军29人,世界冠军44人,教练员44人。截止2008年有20人获得学位,其中3人获得博士学位。在北京奥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中有44人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冠军班。这其中既有张怡宁、刘春红、陈中、李小鹏、黄旭等著名运动员,还有许海峰、周继红、李永波、陈立人、王义夫、黄玉斌、马文辉等一批金牌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冠军班学生取得了8枚金牌、1枚银牌和1枚铜牌的优异成绩。

4.2 研究生工作流动站

2003年4月,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与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合作创建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工作流动站”,搭建了研究生走出校门、服务社会的新平台,为我国在雅典奥运会上实现水上运动金牌零的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通过实践探索发现,“研究生工作流动站”这一培养模式对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知识向能力转化具有良好的效应。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取得双赢效应,在全国体育系统中建立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品牌。

4.3 出国留学工程

为探索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中外高校间的科研合作,推动双方学术与文化交流,2007年开始在教育部留学基金委的指导下,北京体育大学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出国学习,与境外的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当年北京体育大学第一批选派的13名博士研究生分别到美国、澳大利亚等高校进行学习,率先走出了一条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与境外大学进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既有利于在国际上通行并实践的办学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培训、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的经验得到共享,又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建立比较平衡的中外文化观,可以有效地提升我国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树立了研究生教育的新品牌。

5 国际化发展进程

研究生部改院以来一直重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发展,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走向世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1 名誉博士授予

鉴于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先生、国际田联主席拉明•迪亚克先生、世界反兴奋剂机构主席庞德先生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进步、奥林匹克文化传播及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06年北京体育大学分别授予三位国际知名国际体育人士名誉博士学位。罗格先生在授予仪式上还作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的精彩演讲。

5.2 111引智计划

2007年北京体育大学获准为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简称111引智计划)建设基地。“111引智计划”是由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计划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 000余名海外学术大师、学术骨干,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基地,以提高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和国际地位。迈入“111引智计划”建设基地,营造了良好的学术发展氛围,构建了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与国外相关专家的交流平台,对掌握体育科学的前沿知识、学术队伍发展和研究生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5.3 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由国家汉语推广小组办公室组织、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其宗旨和使命是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2007年由国家汉办与卑尔根中国协会和卑尔根大学合作建立北京体育大学-卑尔根大学孔子学院,北京体育大学为国内合作伙伴。孔子学院的建立将会有效促进学校的国际化发展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6 小 结

回眸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特别是以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改院为标志,北京体育大学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研究生教育成效彰显。真正实现了研究生规模与结构进一步改善,形成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研究生教学科研活动日益规范化,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改进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刻意培养和积极鼓励创新活动,打造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品牌含金量,并与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相衔接,与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争光和全民健身计划相匹配,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培养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切实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在深入研究现阶段研究生教育规律,注重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探索适应北京体育大学学科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需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起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培养目标明确、质量标准严明、培养环节协调、课程设置科学、培养模式多样、学科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体系;适应学科交叉、综合和开放办学的需要,探索、建立跨学科或跨单位联合培养高层次体育创造性人才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使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从学科建设、办学规模、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体育学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之路。这些变化是在学校及全体研究生教职工积极开拓和努力奋斗下取得的,更是北京体育大学几代人五十年的耕耘、追求卓越、厚积薄发的结果。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努力是艰辛的,走过的路程是曲折的,所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我们将继续总结经验、以知识创新、教育革新为已任,抓住契机、乘势而上,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编.2006-2007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报告[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 池建,主编.教育使金牌闪光――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工作流动站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3] 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46-52.

[4] 侯彦芬.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8):36-35.

[5] 许为民,林伟连.试论新形势下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三个新特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3):13-16.

[6] 池建.发展中的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3):367-369.[7] 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0.[8] 武毅英.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8,(09):65-70.

[9] 郑宏宇,张世财.研究生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问题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7):28-30.

[10] 王洪才.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19-21.

[11] 薛天祥,主编.研究生教育管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12] 李文星,李建华.论构建拔尖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交叉学科研究中心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05):43-47.

上一篇:毕体育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本科体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