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17:18:48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通过前期的工作,建设学校的项目设计有了的明显的理念提升,各校的特色建构初见成效。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

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

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

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

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

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

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二、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在省厅工作部署的指导下,我市将把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全市小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战略举措,不断将这一项工作推向深入。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

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

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

一是建构特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的“评估奖补机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加快研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引领学校不断优化实践。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市、区两级对有关学校的定期督导、评价,明确工作阶段性目标,对于工作推进扎实、有效的学校,实施市级奖补、区级增量配套,保障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行政支持。二是建构研制特色文化建设研训体系,形成文化建设的“专业发展机制”。联合北师大、华师大、南师大等高校,教研部门、教科研部门、师训部门等直属单位,建构多方力量整合的、面对不同对象的特色文化建设研训课程,针对校长文化领导力、课程领导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实施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培训。加大特色文化建设领域的有关课题,如区域推进的机制研究、学校文化建设与课程发展研究等教科研工作的引领力度,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形成文化建设的“高端引领机制”。市、区教育局将进一步整合在宁专家资源,借力聚智。在市一级组织学校文化建设、学校课程开发、教师课程能力发展、文化发展评估等四个专项的专家团队,同时每一个区组建一支学校文化建设的专家团队,并且,各级各类团队中的专家,尽可能避免兼任,最大可能性地为南京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多视角的指导。要通过与专家团队协调,形成常态化的研讨活动、分享活动、指导活动、评价活动,形成在专家全程介入下的工作机制。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一直以“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出发点的交通行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在着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建设上做着大量的努力和研究。湖北京港澳高速作为连接我国南北的主干线,近年来,不断在打造自身品牌、强化自身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鉴于此,本文结合目前高速公路行业现状,就如何加强高速公路站所特色文化建设,从而更好的服务社会这一课题作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站所文化 员工思想 建设

1、站所文化的定义

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一般包括物态、制度、行为、心态四个层次。高速公路站所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亚文化,是交通行业软实力的体现,对于增强高路行业的内部凝聚力,提升高路行业的社会影响力,有着重要影响。

站所文化一般指收费站在管理和费收等实践活动中,在一定的物质、制度基础上形成的影响行业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和持久力的精神、信念、道德、心理、智能等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它是一个包括价值观、管理特色、伦理道德、行业精神、行业风气等内容的合体。本文将着重以鄂北管理所站所文化建设为蓝本,对站所特色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2、站所文化的四项基本内容

按照“文化”所包含的四个结构层来看,站所文化也自然包括四个层次:

2.1物质层:就是站所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层,它对应的是文化的物态文化层,是站所文化的表层部分,是精神文化的载体,它往往可以折射出本行业的管理理念、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和审美观念等。站所文化的物质文化层主要包括收费站工作生产与生活环境、工作设备、文体设施等。

2.2行为层:就是站所文化的行为文化层,它对应的是文化的行为层,是指职工在从事交通道路工作实践、学习娱乐等活动中产生出来的行动文化,包括行业管理、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

2.3制度层:就是站所文化的制度文化,它对应的是文化的制度层,是指对职工和行业行为产生规范、约束的部分,主要是规定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全体职工所应遵循的行业准则以及风俗习惯,对职工产生的规范性主要来自职工自身以外的、带有强制性的约束。

2.4核心层:实际上就是指站所文化的精神层,是站所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的基础和原因。站所文化精神层包括本行业从业精神、管理理念、行业目标、行业风气、职业道德及服务宗旨等诸多方面,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协调一致的。

3、站所文化建设的四个方面

3.1站所容貌硬件建设——环境文化造温馨

3.1.1坚持注重实效原则,营造文化氛围,加强站所干事文化建设。进一步满足员工文化需求,完善站所硬件建设模式。

京珠鄂北所按照人性化需求的金字塔模式,优化“五室一站”,完善一楼以“食”为主体的职工食堂、职工服务站,二楼以“学”为主体的打逃教育室、电子阅览室,三楼以“健”为主体的职工健身房、职工书屋,四楼以“文”为主体的职工才艺活动室;充分满足员工生活娱乐各方面需求。

3.1.2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培养健康情趣,营造阳光向上的站所工作生活氛围。

通过开展好书共享、篮球赛、书法摄影比赛等活动,号召全员以“分享快乐、共同提高、提升自我”为目标,让每位员工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互相了解,互相帮助,更好的融入站所,了解站所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管理理念和文化理念,最终实现理解、趋同、自主努力。

3.1.3坚持不断创新原则,鼓励各种争创活动,保持站所持续地奋进动力。

引导员工树立积极干事作风,出台“金点子活动”、“优秀菜谱征集”、“先进工作经验征集”等鼓励性文件,对关系员工切身利益的事项重点关注,加大激励措施,确保站所的良性竞争发展。

3.2站所制度建设——制度文化讲公平

站所创建以“制度民主化”为基础,在日常管理上抓平衡,确保站所公平秩序。

3.2.1以“把握现状、符合需求”为原则,在制度制定背景上抓平衡。

确保站所各项制度的制定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符合现实的状况、符合对员工管理的需求,平衡管理与被管理的现实需求。

以京珠鄂北所为例,员工结构以劳务派遣为主,占全所的75.8%,收费一线中达93.3%。他们普遍年龄轻、思维活、自尊强、目的性强、归属感差、责任感差。管理所以前制定的奖励性制度,主要以优先考虑年底评先推优、奖励绩效考核分等形式来体现,而针对目前年轻员工需要社会交际、结交朋友,老员工需要照顾家庭、调理身体等现实状况,管理所克服人员不足的困难,增加了奖励休假制度,得到全所员工一致认可,同时也极大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工作热情。

3.2.2、以“尊重个体、广开言路”为指导,在制定过程上抓平衡。

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除了有效的管理外,更重要的在于被管理者的认可和接受。为避免出现制度、管理两张皮的情况,对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进行“逐级认可制”,即出台的制度能代表全体员工的意志,被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充分尊重员工的意见,确保制度的制定过程民主、公开,确保最终的制度在管理执行上无阻碍、员工在遵章上无异议、无逆反心理。平衡管理与被管理的约束性需求。

3.2.3、以“指标评价、公平公正”为核心,在制度执行上抓平衡。

为避免人的差异性带来的制度执行的差异性,坚持以“指标评价主导、业绩数据说话”的原则,在制度的执行上坚持可量化性、可操作性、可对比性。在评价每位员工时,不考虑上班时间长短、不考虑用工性质,不以重复简单工作量为主,强化重点工作和质量的考核,以“质、量双体系”为考核标准,对员工的业绩评比进行相对公平的综合测算。

3.3站所班组细胞建设——班室文化促干事

以“

和谐、健康、多元、向上”为原则,以站所班室为基本组成单位,推行站所特色细胞建设,在班组平衡发展上抓突破。

3.3.1对呆板生硬的工作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改变,增强班组活力。

以京珠鄂北所为例,针对班前讲评过于严肃、班员上岗前激情不足的情况,管理所认真听取各班组意见并组织管理人员到品牌连锁店观摩晨会,结合自身班前讲评的特点,模块化班前讲评,按照“整理着装、军姿提气、手势纠正、重点讲评、健身体操、音乐凝神、理念共鸣 ”七个步骤,变原有的呆板、严肃讲评为现在的动静结合,确保班组岗前准备丰富、激情。

3.3.2固化班组建设模式,变随意为标准,确保班组发展均衡。

对班组建设统一基础性工作的标准,制定统一的工作目标,促进和帮助班组增强工作的目标性、加强班组成员间的交流、锻炼班组成员的自我表达和表述能力,提升班组整体综合素质。

3.3.3尊重个体发展需求,变被动为主动,创新班组发展特色。

充分尊重每位员工的个人爱好和学习需求,通过征求意见、个别发动、重点引导,多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确保员工业余时间也能有所学、有所乐。

针对于此,京珠鄂北所一方面面向所内一批有特长、有兴趣爱好的员工,聘请他们担任文化活动培训老师,定期组织开展才艺培训活动,为有梦想、求上进的员工提供一个无障碍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集中资金大力支持兴趣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引导他们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员工们下班后不再是“费亭、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呆板状态,而是运动的多了、学习的多了、交流的多了、笑声多了、抱怨少了、素质也慢慢提高了。

3.4站所员工思想建设——站所文化提素质

3.4.1围绕一条主线,文化形象建设由内而外

确立正确的管理理念。坚持“发展带着思想走、管理围着感情转、提升迎着问题改”的总思路,秉承“主线引导由上至下,决策执行由下至上”的新型民主建所方式,深入推进民主决策的广度和深度,推行正确的干事、正气、感恩的民主氛围。

培树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共同的价值观是站所文化创建的核心要求。

营造独特的文化内涵。站所通过自身不断的创新建设与发展,会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可以通过不断的宣传典型、学习典型与创新,继续保持与强化。

塑造良好的站所形象。形象是文化的外在反映,是给社会公众的一个直观印象。站所通过自身标准化建设及“微笑京珠”品牌建设,将良好形象传递给社会,使广大司乘乃至整个社会对站所及其服务产生信赖和好感的心理效应,对站所文化的认识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使站所整体形象得以升华。

3.4.2把握一种手段,思想模式成形引导为主

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行业价值观。价值观念的培育是一个服从—认同—内化的过程。以京珠鄂北所为例,在管理所的特色“班前讲评”创建过程中,员工由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的逐步适用,直至现在争相比拼服务质量,正是统一的价值观所带来的正确引导作用,能引导全体员工更快速的走向正确的道路。

引导员工树立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党的十胜利召开,同时也对交通行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又是实现交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必须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活力,着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走以创新促发展的道路。

3.4.3树立一杆旗帜,文化建设多出着力

准确把握站所文化的强大作用,以正确有效的宣传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推动高路事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充分发挥职工主体的推动力,站所通过激发专业人才的创造力和增强先进典型人物的影响力,不断培树先模典型,弘扬先进精神,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高路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

切实提高领导集体的战斗力,站所的健康向上发展离不开领导班子的正确决策。不断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切实贯彻落实“一线工作法”,在构筑新的交通办事文化上深下功夫,不断提升领导班子的整体驾驭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3.4.4坚持一个目标,站所文化建设服务社会

高速公路属于社会公共事业的范畴,具有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等属性,故其服务对象涵盖了所有社会群体和个体。准确把握京珠文化的核心宗旨,多途径提升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是站所建所、治所的重中之重,高速公路站所文化建设必须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公众对公路交通的四项要求,即满足快捷要求、满足安全要求、满足舒适要求、满足文明要求,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质文明服务的公路交通环境。

4、结束语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文献计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20

[中图分类号]G258.6;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图书馆自古以来是保存人类文明记录的地方,为了让人们在现在以及未来能够吸取历史的精华,更好地创造未来,各图书馆应该吐故纳新、自我调节、吸取营养,积极渗透到各个方面,特别是地方特色文献,需要图书馆进一步扩展社会服务功能。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地方特色文献在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中所占的馆藏比例特别小,有的高校图书馆甚至没有地方特色文献的馆藏。因此,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对于扩展图书馆的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图书馆界学者程焕文认为:“图书馆之所以称其为图书馆,之所以在信息资源与信息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时代,仍然能够生机勃勃,不被谷歌等取代,并且日益发展壮大,其关键是在于图书馆拥有互联网无法替代的独特学术资源、文化资源、空间资源和社会资源”。高校图书馆应该凭借自身的学术资源优势,通过参与地方文献建设,积极拓展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笔者以“高校图书馆”和“地方特色文献”为主题词,对2006-2015年这10年间的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所收录的文章进行“篇名”搜索,共检出39篇相关论文。本文拟借用Excel表格对39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利用文献计量学中的几个经验核心定律,分别从来源期刊、发表年度、研究层次、作者与机构等五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研究趋势。

1 从来源期刊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研究构成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布拉德福定律,从来源期刊角度来分析,更加有助于对文献资料的有效收集、整理与分析。

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是由英国著名文献学家S.C.Bradford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S.C.Bradford认为:如果将期刊按其数量的多少,以递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对这个学科的核心区、相关区和非相关区。各个区的文章数量相等,此时核心区、相关区以及非相关区期刊数量之比为1∶n∶n2,其中,n为大于1的常数。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统计,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研究的39篇论文分布在33种期刊中,见表1。

根据表1的数据来计算,3个区域期刊种数的比例为5∶8∶20,显然不符合S.C.Bradford的布拉德福定律。这说明在2006-2015年的10年间,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研究的期刊尚未形成核心区域,只能说明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还处于待发展阶段。

2 从发表年度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研究趋势

某一时期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学科在该时期的理论研究水平,同时,也反映了该学科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年份与年论文量作为两个分析维度,将2006-2015年间的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上有关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39篇论文制作成结构图(图1)。

图1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研究趋势

从表2的数据折线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在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研究中,还处于初步的研究过程中。但是,2011年关于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论文达到了10篇,其中有2篇论文是核心期刊的,即《图书馆学研究》杂志出版的王倩、张赞梅和刘翔这三人的《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情况综述》,以及《图书馆工作与研究》杂志出版的王晓丽、石晶和张文彦这三人的《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内蒙古阴山文化数据库为例》。这说明,在2006-2015年的10年间,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研究与图书馆社会服务性的功能扩展有着一定的关系。

3 从研究层次分析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影响力

由于时间限制,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显示研究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研究共有5个研究层次,即基础研究(社科)包含了18篇论文,行业指导(社科)有10篇论文,工程技术(自科)有2篇,高等教育有1篇,职业指导(社科)有1篇,这些社科和自科的研究数据说明图书馆领域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发展阶段还是处于基础起步阶段。

4 从作者分析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影响力

根据科学家Price的普赖斯定律“在同一主题中,半数的论文为一群高生产能力作者所撰,这一作者集合的数量上约等于全部作者总数的平方根”,可以从统计数据中计算出,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研究中,有发文量为两篇以上的作者可以作为核心研究作者群,因此,笔者根据检索结果统计了核心作者群的数据,见表3。

表3数据信息可以说明高校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研究领域还尚未形成核心研究作者群,该领域的研究亟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仅靠图书馆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他专业领域的学者共同参与,以便更好地促进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5 从研究机构角度分析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研究趋势

对研究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的机构进行分析,可以使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科学研究统计数据。统计数据显示,研究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的机构共有38家,其中吉首大学和陕西理工大学的发文量均为2篇,也是单一机构的最高发文量,其他研究机构的发文量均为1篇。因此,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急需扩展社会服务功能,进一步参与地方特色文献建设研究。

6 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研究的建议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研究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价值。

6.1 高校图书馆应开展地方特色文献收集的工作,传承地域特色文化

高校图书馆应该积极联系地方文化单位和地方文化工作者,拓展收集地方特色文献的渠道,丰富高校图书馆的地方特色文献馆藏资源,以便更好地为地方文化建设服务。

6.2 高校图书馆应该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立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

借鉴目前已有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高校图书馆应研究建立一种资源整合、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保障体系;建立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综合评价体系,从资源文化要素、价值要素、效用要素、发展预期和传承能力角度对文化资源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评估;研究如何与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构建传统文化数据库平台,组成当地的信息资源网,促进其共建共享。

6.3 提高和强化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社会服务意识

转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将其服务拓展到社会中来,参与到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中去,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服务价值,凭借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形成一个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团队。

7 结 语

高校图书馆应该转变传统的服务理念,走出校园,通过与政府、企业、科研等部门的联合,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评价,建立特色数据库,并形成本地信息资源网,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为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转换与产业化,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对区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对其进行了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是强化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对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促进传统文化资源的转换与产业化,提供深层次的信息服务。通过对区域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使其得到保护与传承,最重要的是强化了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对高校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英.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6(3).

[2]韦瑛.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理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5).

[3]王倩,张赞梅,刘翔.浙江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情况综述[J].图书馆学研究,2011(6).

[4]黄颖梨,黄莹桦.论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资源建设[J].科技信息,2011(19).

[5]王晓丽,石晶,张文彦.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以内蒙古阴山文化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1).

[6]郑文晖.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地方特色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探讨――基于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的调查[J].河北科技图苑,2011(5).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定地域文化;核心;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1-0271-01

一、保定地域文化发展现状

2006年,保定市颁布了《保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特色地域文化的战略。在经历近十年的建设发展中,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具体而言,保定的地域文化建设立足如下几个方面:丰富城乡文化生活;推进创作发展,丰富艺术文化;重塑古城形象;红色资源开发;发展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服务,创造特色文化发展的配套环境。

根据《保定文化资源概览》的相关内容,结合保定市文化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没有有效利用,已经利用的文化资源尚未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古都建设资源过度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曲艺与工艺文化特色传承困难;特色地方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失衡;校园文化资源开发的专业性有待加强;广场文化资源经济开发与文化传承失衡。

二、保定地域文化的核心及其作用

保定市是我国文化古城之一,拥有戏剧之乡、民间音乐之乡、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等美称。同时,保定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保定市兼具燕赵文明,更富明清及抗战文化。同时,保定市古建虽以明清为主,但丰富的曲艺文化则覆盖更多的历史,因此,以上特色文化资源作为地域文化的核心要素应该做到全面协调、一体性综合开发。从文化的传承来看,保定地域文化丰富广博,是燕赵文化的源流、载体,是红色文化的摇篮、支撑。对于保定市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地域文化是窗口,是名片,是动力,也是目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挖掘、研究、弘扬、开发利用地域文化已经成为保定增强地域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三、保定地域文化传承的路径及对策

(一)构建特色文化符号。保定市在地域文化建设中必须立足保定的地方文化资源情况,甄选具备保定地域特色、能够被受众所接受的特色文化定位,设计鲜明的特色文化符号,提升保定特色文化与城市形象的鲜明性。

(二)整合地域优势文化资源,深入保护性开发。保定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采取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模式,必须注重合理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提升文化资源开发高度,进行品牌开发的模式,配合现代化博物馆和会展等方式对短暂性、季节性文化旅游资源产品进行大力宣传,并逐渐形成文化旅游资源的产业化模式,将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京津冀文化产业联动。促进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是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并提升文化产业经济创造力的必然选择。京文化体现了皇城文化、政治文化、工业文化、科技文化;津文化体现了沿海文化;保定则是直隶传统文化,且更为丰富、多元、厚重。保定文化与京津文化同根同脉,将具备延展性的文化资源作为支点和粘合剂,弥补保定文化产业的弱势地位,促进京津冀文化协调发展。培养保定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名优品牌,进而依托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来全面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强文化空间规划与建设。

(四)全面构建地域文化建设的配套环境。保定市地域文化建设离不开完善的配套环境,尤其是政府必须增加对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资源开发的政策引导、扶持与保护,为其发展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等,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保定区域文化建设发展。

(五)提升文化建设中的社会参与。在本专题保定市居民问卷调查中,数据显示提升城市文化的宣传途径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占40.05%;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强管理占31.30%;学校加强基础教育占15.92%;加大资金投入占11.14%。因此,要充分的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宣传。围绕地域文化定位及文化内涵,制作特色文化宣传片,通过各种传播媒体进行宣传,着重强调保定的历史人文、城市形象、投资环境、发展空间等,提升保定特色文化在全国甚至在世界的知名度。保定是省内高校最多的城市,要加强高校文化活动参与度,发挥大学生群体力量,促进大学生活动与社区文化活动联动,提升特色城市文化活动频率,实现活动内容、形式多样化。

参考文献:

[1]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2]徐李全.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发展[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3]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4]刘德龙.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时代 红色文化 意义拓展 原则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必须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创新。同样,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获得其持续快速发展,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拓展其时代意义、丰富其时代精神内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红色文化的发展必须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与时俱进,不断拓展红色文化的意义,丰富红色文化的内容,使之在保持民族化的基础上更具有时代特色和网络时代文化的特点,使之成为一种大众化、时代化、网络化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网络时代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其本质上是一种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行为。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先进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也总结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建设先进文化的历史经验仍然值得借鉴,其中某些原则也是我们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拓展红色文化意义过程中所必须要严格遵守的。

一、网络时代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一切先进文化的灵魂与核心;我党历来重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作用。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都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先进文化。这就决定了作为先进文化的红色文化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红色文化意义拓展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弘扬红色文化主旋律与倡导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这在网络时代尤为重要,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具有风险性的文化,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和开放性,使得网络文化的可控制性较弱,于是一些消极的文化很容易充适于网络造成不良影响,腐蚀人们的思想,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这就更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因此,网络时代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必须与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保持一致,通过意义拓展后的红色文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高举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从思想上引导人、从行为上规范人。

二、网络时代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实施者,这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红色文化建设也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落实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的根本保证。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发展表现出快捷化、复杂化、网络化、虚拟化、多样化的特点,如何应对这种错综复杂的文化态势,这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因此,在红色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领导作用,才能始终保持红色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我党要切实加强文化战线的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对红色文化有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热爱红色文化,从思想上认识到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拓展红色文化意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使他们掌握红色文化意义拓展工作的技能和规律,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对红色文化意义拓展工作的领导水平,使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始终保持正确方向,始终向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发展。

三、网络时代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必须坚持文化创新的原则

文化创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只有坚持文化创新,才能顺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才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因此,我党在领导红色文化意义拓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创新原则。红色文化虽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但其并不是一种僵死的文化,而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着的、与时俱进的、具有时代气息、反映主流意识和人性光辉的文化,是一种不断创新的先进文化。红色文化的内容绝不仅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而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与开拓创新的气魄;因此还包含了发展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体,伴随着时展而融入新的时代内涵。红色文化也不仅仅只是记述了我党的革命史,还记述了我党的创业史、奋斗史、改革开放史和复兴史。由此可见,红色文化的意义拓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决定了红色文化更应体现时代内涵。网络时代的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生活品质的提高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这就要求突出红色文化意义也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追求的体现,红色文化是一种有着时代生活气息,充满时代活力文化形态的体现。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红色旅游景观;景观设计学;地域文化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红色旅游逐步升温,如何红色文化资源与其当地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当地地域文化元素,归纳总结出照金镇地域性文化符号和应用原则,并对其进行凝练与挖掘,从而对照金镇红色旅游进行理性定位、整体区位分析,科学可持续发展,延伸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活力,全面吸引国内外更多游客,促进老革命基地的经济发展,形成精细的红色旅游文化,是该论文的研究目的之一。研究目的二是从景观设计学的角度出发对照金镇景观建设进行研究,从其基本原则以及应用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提出照金镇需营建山地绿色生态体系,合理规划绿色用地,以开发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为契机,提高照金新镇的知名度和特色,建立属于照金镇的红色旅游文化品牌。

红色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新型的主题旅游形式,是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富民工程、文化工程和民心工程,与一般旅游不同的是,红色旅游是以传承红色文化为主要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功能,政府推动是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保障。红色旅游作为旅游活动的一种类型,除了具有旅游活动的一般特征之外,还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即政治教育目的的直接性、内容与形式的时代性、经济政策的倾斜性和旅游资源的整合性等。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是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照金镇有极具特色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这里有诸多标志着中国西北革命胜利的文化遗址,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发展多种旅游模式特别是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在新时期环境下促进和加强对新一辈的爱国主义教育。目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也同样需要改进和创新,应运而生的发展红色旅游,使游客在游览参观的同时加强爱国教育,通过红色旅游的特殊形式学习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进而传输和弘扬革命精神;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是传播红色文化的特殊途径之一,有利于提高广大人们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使人们爱国主义思想得到启迪和精神得到鼓舞,全身心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全国各地遍布的革命老区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墓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不仅是红色文化的主要体现,更是社会主义思想、红色文化聚集的主要阵地,红色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对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应给予大力支持及全面保护工作,大力建设中西部地区、边远贫困红色文化革命老区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

本论文简要从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学的概念对陕西省铜川市照金镇为例的红色旅游景观进行研究分析。主要是通过对其自然地域特色及文化内涵的了解,以实地调研为主研究红色旅游景观建设、保护现状和传承发展,最终提出适合在当地景观建设的可行性设计理念。在实地调研与深入挖掘照金镇红色旅游景观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学原则,发展对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需求,从文化传承的角度与提升百姓生产、生活质量的角度,对照金镇红色文化进行挖掘、利用,并从设计角度提出适合照金镇红色景观建设的具体思路、方法与原则。该论文通过对当前红色旅游景观建设进行考察,总结、研究,从红色文化概念的界定、红色文化的建设、红色旅游景观的开发利用等角度进行梳理分析的。归纳其一般作法,探索其一般规律;从新时期文化传播视角,对红色旅游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a.对照金红色旅游景观小镇传统地域文化、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对比陕西延安红色旅游景观,明确其内在价值与构成要素。传承照金地域文化特色,将其传统文化传统发扬与展示。

b.对照金镇红色旅游景观建设进行调查,明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

c.探究地域文化与红色旅游景观的关系与景观设计学与红色旅游景观的关系,了解其相互发展关系。明确当地地域文化给予当地红色旅游景观建设的影响,将历史传承放在重要中心点上,结合景观设计学原则,为自己的论文方向深入打好基础和学习实际工作。

照金镇红色旅游景观中景观设计学基本原则的运用,第一应该尊重地方传统文化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从当地人那里吸取经验教训,由于当地人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在这里获得日常生活和物质资料和精神寄托,他们关于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设计应考虑当地人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第二红色旅游景区景观设计应该顺应场地的自然条件,但不能仅局限于红线范围之内,应该综合考虑场地周边环境的生态特征,尽量避免对原有的生态生境破坏,将红色旅游景区景观设计延展到整个区域去考虑,结合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甚至野生动物的生态特征,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健康运行。第三红色旅游景观应该避免追求浮华,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的基本原则。将本土的资源加以优化利用,是景观设计生态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红色旅游景区可以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并加以利用,建造有特色的地方化景观。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校园文化建设 载体 路径选择 大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6-124-03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自身长期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主要标志,也是学校区别于其他行业特点的显著标识,更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兼具公办院校教育理念、管理理念并采用新体制、新模式办学的有机结合体,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学校的定位、性质、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的差异,既不可能完全沿用母体学校的校园文化,也不可能走投资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道路,必须构建起符合自己实际,具有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这正是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一个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作出长期努力,反复探索形成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笔者认为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应把握以下三方面:一是把各种活动作为有效载体;二是校园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四方面内容来开展,即生态环境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学术文化;三是培养树立五种精神,即进取精神、拼搏精神、人文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一、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创建的活动载体及其特质性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传承和建设的主要载体,主要包括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学习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等。

对独立学院来说教学活动是学院的中心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学理念应该切实转变到因材施教上,要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不能仅仅传授广博深奥的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仅仅局限于要求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能仅仅要学生掌握多少知识,更要看学生实际掌握了多少知识,是不是学会了做人、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做学问。

对一所高校来说科研活动是提升学校层次、社会声誉的重要方面,更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极其重要的活动环节。独立学院也如此。老师应该着重在两方面给力:一是紧紧围绕四个结合,即结合学生实际、区域经济实际、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等课题,进行应用实践研究,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的研究能力;二是紧紧围绕各类竞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独立学院学生由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就更应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学习活动中,做到人到课堂、心到课堂、脑到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做到理论学习不走“捷径”,实践活动务求实效,课堂学习不偷懒,实际操作有收获。不仅提高理论水平,也要提升实际操作能力。

文体活动是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不仅是学生增强体质的需要,也是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途径。文体活动不仅有活动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协作精神、忍耐力、坚强毅力和自控力;不仅是学习活动的补充调节,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活动的促进和帮助。

社会实践活动对从学校到学校的青年学生来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的重要平台和环节。这样的活动可以表现为社会调查、社会体验、社会研究、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的组织等等。

无疑这些活动对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有助的,独立学院在这方面要积极宣传、认真组织、科学管理、加强引导,搭建校园文化传承平台,构建文化氛围;同时应该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响应,共同通过这些有效载体提升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品位。

二、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独立学院虽然经过了几年迅猛发展,但由于学院建设刚起步,加上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学校的硬件设施缺乏长远精细规划,校园的生态环境文化整体不强,更欠缺固化的物态文化,同时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薄弱,导致大多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总体上呈现出生态环境文化建设滞后、红色文化教育不够、传统文化基础薄弱、学术文化氛围不浓等状况。因此,围绕生态环境文化、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和学术文化等方面来构筑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就显得格外迫切。

1.优化生态环境文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动态循环系统,优化校园生态环境文化是指要通过校园生态环境的建设使校园绿色、低碳、协调、精神激励处处可见,师生员工能够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陶冶情操、安心工作、积极进取,实现校园内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诚如马克思所言:“人能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对大学生人格的塑造、情操的陶冶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独立学院高起点建校,但必定时间短、文化底蕴不够深,各项规章制度尚处于初建和不断完善阶段,校园内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等总体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建设,建筑精神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环境,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校园人文生态环境是构建良好校园环境文化的基本载体,独立学院应结合实际,从教育、审美育人的高度精心设计,优化物态环境、创造人文环境、建设生态环境。例如,作为全国十强独立学院之一的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在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建设方面按照生态化校园理念,从宣传栏、橱窗着手;从一张海报、一条横幅着手;从师生员工极为关注的BBS着手;从校园广播的播放内容着手;不断规范管理和服务措施,构建起了立体化、综合化的校园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同时,学院在教学楼、实验楼等墙壁上定制政治家、科学巨匠、经济管理之父的图像和格言警句以营造名人的感召氛围;在宿舍楼定制关于营造整洁卫生的宿舍和学业优秀学生名录;在食堂积极探索“十佳菜肴”评比等饮食文化活动内容积淀;在花园、绿地、林间小道、走廊等休闲散步地带设立人文景观标志等,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综合治理、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氛围。使这些物化的东西能体现出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全校师生员工高尚情操的陶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一个“桃李不言”的作用。

2.弘扬红色文化,积极推进校园文化特色化。红色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先进引领和重要构成,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时代烙印,又是历史文化的重要内涵。红色文化对于塑造青年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丰富内容。当前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网络信息的高速传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思想等扭曲观念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盛行,独立学院学生也不例外,加之学校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注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容易忽视对红色文化的教育学习,对学生政治理念、态度立场、为党的事业奋斗的精神等革命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缺乏整体性引导。因此重视红色文化在独立学院的传承和弘扬尤显重要,大力倡导红色文化,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用红色文化武装青年学生的任务更加艰巨。

首先,独立学院应高度重视“两课”教育在弘扬红色文化中的突出作用和重要意义,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两课”教师队伍,不断深入推进“两课”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增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积极探索“两课”学习考核的实效性方式。比如: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思政教研室制定了“要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有收获”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有收获”统领教学全过程,使各教学环节形成有效的合力。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强调精选、突出重点、重新组合、形成专题。同时,要求教师讲课一是从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入手的解析,理论结合实际;二是教学形式上采用课堂讨论、辩论、问答式教学等方式;三是课内、课外、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要求学生每年暑假深入社会开展社会调查;四是改革考试方法,采用小论文、开卷、闭卷等多种形式,注重考核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其次,独立学院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的相关部门应积极和红色资源基地加大沟通联系,借助建党、建军和建国等重大节日,组织师生员工瞻仰红色圣地、倾听伟人事迹、学习伟大思想。再次独立学院应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充分融入红色资源元素,通过一段碑文、一尊雕塑、一幅图案等使红色故事通过物态化东西渗透到师生员工头脑中。同时独立学院还应充分发挥党团、社团等组织团体的作用,积极搭建红色文化学习和传播平台,如建立读红书研讨学会、马列主义学习小组等,积极开展读红书、唱红歌等活动,不仅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还要积极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

3.传承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爱民爱君情怀;又有“天下兴忘,匹夫有责”的爱国热忱,还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随着当前多元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冲击,在校园文化中实用主义价值观占据了很多学生的头脑,同时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定位,在教学、科研、文体活动等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注重技术培养而忽视人格教育和人文情怀的熏陶。部分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科研中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实用、轻价值判断。同时学生受到社会和部分单位畸形招聘导向的影响,很多独立院校学生读得懂ABC,看得懂股市分析曲线,但不懂司马迁和史记。学生的人文情怀等严重缺乏。

因此独立学院在今后的课程设计、教学、科研等各个环节应充分考虑对师生员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每周利用专门时间播放国学方面的百家讲坛录像,对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和继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上独立学院应加大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选修比重,同时应逐步改变对传统文化课程的考察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也能不断掌握和传承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和优秀内容;在各类社团文化活动中要充分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比如学院社团组织举办的中国书法、中国棋艺等活动,让师生员工在文体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开展形式多样传统文化活动,使学生不仅知道节日的来历,更能从活动中增强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在学校环境塑造上既要体现现代气息,又要充分加入传统元素。通过各个环节的构建熏陶,大力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在掌握实用技术的同时增强民族使命感、自豪感,提升个人品行修养。

4.打造学术文化,着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学术文化是指全校师生员工在开展学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和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对于提升独立学院办学层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术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以及促进学风建设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先生曾说过“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为大学的纪念”。但独立学院目前大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教学、科研等环节对学生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够,来自母体名校的优秀师资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据不完全调查,独立学院学生在上学期间公开的不足8%,学术性团体数量远低于娱乐性团体数量、学术讲座次数也低于娱乐性活动举办次数。和综合性大学相比,独立学院的学术活动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相距甚远。因此,今后独立学院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更应注重学术文化的构建。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在打造学术活动品牌方面提出了“一系一品”的战略,各系室先后成立了管理大讲堂、经济论坛、百科知识讲堂、外语文化论坛等,极大地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层次和品位。在管理方面,学院各系根据学科设置特点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度,几年来学生先后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等;在软环境建设上,城市学院不断注重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鼓励支持学术性社团组织,为学生的学术交流搭建平台;利用师资优势举办系列学术讲座,充分挖掘优势资源,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打造品牌性学术文化,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和层次。

三、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指向

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用隐性的文化力量对师生员工进行熏陶、感染和教育,塑造并培养起能体现学校特色的大学精神。通过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培育起进取精神、拼搏精神、人文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使对学生的教育实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效果,进而推动学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1.以典雅生动的生态环境文化为基石,不断塑造孜孜追求的进取精神。校园生态环境文化对人的进取精神有一种熏陶和陶冶作用,好的生态环境文化久而久之不仅能使人心旷神怡,更能激发潜力,乐于奋进。因此,优美的环境文化能内化为一种精神激励,对人的塑造不言而喻,所以,独立学院应通过一种独具特色、不同于母体学校和投资企业的生态环境文化来激励师生员工。通过对硬环境的建设、整合改造及对制度、规章等软环境规范和完善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师生员工一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明显的时代气息,使学生想于学、勤于学、精于学,不断追求;使教师爱于教、善于教、乐于教,甘于奉献。

2.以先进崇高的红色文化为引领,积极传承勇于拼搏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科学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育人方面具有理想信念的导向功能、高尚道德的塑造功能和奋进拼搏精神的培育功能。当前,独立学院学生中相当一部分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他们对未来期望值较高,但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度不够高;他们有宏大的理想抱负,但抵制诱惑的自律能力不够强;他们有健全的人格,但遇事容易冲动,控制力不够强。因此,独立学院今后要充分考虑红色文化建设对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和勇于拼搏精神的培育功能。要通过红色文化建设使文化内化为精神,进而形成向先辈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从而激发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让他们明白个人美好的未来只有依靠不懈的奋斗才能实现。使革命先辈的优良作风在校园里得以传承和发扬,使党的事业不断发展。

3.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内核,大力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体现出大学的文化品位和个性魅力。它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追求与关切。独立学院要通过强化传统文化的建设不断扩充校园文化内涵,在校园内形成尊师重教、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包容和谐的良好氛围。让师生员工体验到美好、体验到崇高、体验到快乐、体验到自由。培养起积极的生活态度、鲜明的价值判断和丰富的心理情感。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进而使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各方面都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能充分尊重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使管理人员在构建各项管理制度时能尽量体现便捷化、人性化;使服务人员能做到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实现各项活动的人本化,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

4.以包容严谨的学术文化为导向,着力培育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团队精神主要体现为大局意识、成员之间的相互包容与协作,它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工作,核心是协同合作。而创新精神则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学术活动集求真、求实、创新、钻研、包容、协作等于一体,是培育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的有效载体。

独立学院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应该以学术文化建设为导向,积极引导师生员工进行研究性工作、研究性学习,每位教师、每名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都应认真研究本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积极申报相关课题,参与科学研究,撰写工作经验总结和研究论文等;同时要正确引导学生组建科研小组,兴趣小组等,对关注的课题进行持续跟进性研究。在研究中发扬求真求实精神,在研究中提升创新能力,在研究中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在研究中增强民主观念和大局意识。通过学术文化活动提升师生员工的科学精神、团队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校园各项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着力点和有效载体,独立学院要立足实际,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并不断使校园文化得以沉淀和升华,进而内化为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精神,不断提升学院软实力,推动学院全面、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程旺东.“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4.靳英辉.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有收获[N].中国教育报,2005.08.05

5.黄伟年.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J].传承,2010(9)

6.边亚林.高校应打造以学术文化为主流的校园文化.科学教育论坛,2006(1)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 陕西西安 710018)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职工;公路文化建设;作用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贯穿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是维系一个国家和团体最重要的纽带,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公路职工历来是公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公路行业作为一支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沧桑,已初步形成了独特的公路行业文化,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笔者认为,公路文化是公路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公路行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的整体境界、规范和价值的总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把公路机构建成人人都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一种组织形态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公路文化建设的主题是本行业人员,即从事建、养、管、收的广大公路职工。

1.以紧扣时代脉搏为前提,使职工准确把握公路文化建设的新特点

公路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广大职工,特色文化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方法只有适合公路职工的口味,才能赢得大家的认可、支持与参与,才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首先,从参与特色文化活动的范围来看,公路职工选择的面更宽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环境日益宽松,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完善,面向职工的社会文化活动日益广泛,公路职工可听、可看、可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机会明显增多,这样一来,公路职工在参加文化活动时也有了较大的可自主选择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文化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活动形式对职工的吸引力,要以更切合需求的活动内容为职工量体裁衣,以更突出的行业特色满足职工的口味。其次,从参与文化活动的选择来看,公路职工的趋向和标准更实际了。公路职工从来都是最朴素的,他们的要求和取向往往也是最讲究实际的,职工最关心的往往是活动与自己有什么关系,自己从中可以得到哪些提高,以及对社会有什么意义。那些只注重形式的活动,不但不受欢迎,反而令人反感,引起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在设计特色文化活动时,内容上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广大职工感到亲近、亲切,实实在在。再次,从参与文化活动的方式来看,公路职工的主体意识更强了。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公路职工已经有了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去参与特色文化活动。随着参与活动广度和频率的不断提高,许多职工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当观众、做看客、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更希望亲自参与,扮演员、当主角,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我们在设计特色文化活动时要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适应公路职工的这种文化,创新载体,改变单纯说教的这种传统方式,尊重职工的主体地位,让公路职工作为主体直接参与进来,在特色文化活动中自我教育、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2.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抓手,提高职工推动公路文化建设的能力

公路文化是在公路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为全体职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搞好公路文化建设,提升职工队伍的素质是基础。一是建立职工学习、培训、成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创建学习型组织,塑造学习型职工,为职工自觉接受和践行公路文化共同价值观奠定能力基础。二是在创建学习型组织过程中,把公路文化建设远景宣传学习作为重要内容,使公路文化建设的远景和理念成为凝聚职工、激励职工的巨大精神动力。三是把全员学习、团队学习作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同时注重发挥职工学习先进典型和模范标兵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形成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3.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保障,增强职工推动公路文化建设的动力

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基础。推动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应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尊重职工、关怀职工。一是树立企业与职工“利益共生、双赢互动”的理念,不断完善以劳动合同和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为基本形式的经济维权机制,以劳动争议调解及仲裁和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为基本形式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以帮扶救助、送温暖活动为基本形式的困难职工帮扶机制,以职工文化体育活动为基本形式的职工精神文化权益维护机制,切实规范劳动用工制度,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二是坚持职工关怀常态化、长期化,增强职工的归属感。三是建立健全职工之间的沟通机制,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使管理团队得到职工广泛认同,维护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

4.以着力吸引职工为目的,设计好公路文化活动过程中的载体

公路职工是公路文化建设的载体,让职工参与特色活动是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职工的参与程度越深、参与热情越高,受教育效果就越好,所以特色活动的成效产生于活动的过程之中,抓过程非常重要。抓好特色活动的过程,关键在于设计好载体。根据几年来的活动实践,一是在形式上要让职工喜欢。职工喜欢了,他们才乐于参加。近年来,充分利用职工冬季培训等有利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积极举办歌颂党、歌颂伟大祖国大合唱和“公路文化艺术周”活动,广大职工积极参演了文艺节目、职工运动会等项目,还鼓励职工积极撰写政研论文、参与书法、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活动,举办了养护技术比武、机械设备操作技能大赛等,以上活动职工参与率达100%,使各项公路文化活动成为提高职工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大学校,大熔炉,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通过对公路文化的挖掘和提升,提高了公路职工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增强了干部职工的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推动整体工作的发展起到推泼助澜的作用。二是在活动的地点上要有新鲜感。几年来,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安排了许多特色活动,如进广场、进科技馆、进军营、进纪念馆等,改变了以往相对死板,相对固定的活动地点,更容易吸引职工的注意力。通过参加 “全民健身日”和央视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和庆祝建党90周年庆典等系列活动,组织职工参观了金川公司科技馆,开展“军营一日”活动,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馆、烈士陵园,向烈士敬献花篮,并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等,这些活动的参与面和影响力都非常广,产生了极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 生态文明与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的生态学视角研究 我国林业企业生态文化建设探讨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研究综述 会计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IT企业特色文化建设研究 企业平安文化建设实践研究 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的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创新研究 南阳生态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基于生态性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森林公园规划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四川省直机关学习型机关文化建设对策研究 川港青年互动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企业生态文化建设 烟草企业创新型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电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思路研究 餐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面向生态文明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徐杰.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2

[5]任运河,沈大光,董云芳.企业生态文化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6.37.

[6]谢名一.在华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21.

特色文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乡镇文化;意义;群文建设;现状;作用

乡镇文化在建设群众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多的精神需求,促进新农村的建设,但是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采用多样的手段促进乡镇文化在群文建设中发挥出自身作用。

1 乡镇文化对于群文建设的重要性

1.1 帮助宣传党政方针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渗透其中,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多样的群众活动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将内容宣传出去,让群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因此在活动中不断渗透新文化思想,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发展,可以顺应时代的发展。

1.2 可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层次

群众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农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农村建设好了,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让农村能够稳定发展,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满足,水平不断提高。

1.3 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群众文化是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开展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更好的弘扬中国文化,增强群众的凝聚力[1]。进行文艺表演等手段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业余爱好,让乡镇群众能够主动、积极的共同参与到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构建和谐社会。

2 当前群众文化建设现状

2.1 群众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多元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文化,在农村中群众文化活动就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一种新的娱乐方式。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之外,娱乐方式从看电视逐渐转变成户外锻炼活动[2]。另外,近年来兴起的广场文化和社区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受到人们的喜爱,还有一些普遍的秧歌、戏剧等,可以看出群众文化娱乐形式在不断拓展,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参与到文化建设中的人数规模也在不断增多。

2.2 文化活动设施落后、费用不足

在建设乡镇文化时,存在设施落后,费用不足的问题,使得群众文化建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比如很多乡镇因为这些问题,缺乏文化设施,图书馆、剧院等都不具备,使得乡镇文化建设受到了阻碍。另外,要开展乡镇文化活动就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但是通常都无法得到足够的资金,或者没有资金支持,影响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3 乡镇文化在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培养策略

3.1 结合群众需要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在建设乡镇上,很多乡镇都是听从上级的命令进行建设,再结合其他产业发展的需求,通常文化节庆类活动很多见,虽然活动也是文化建设中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满足群众的需求,没有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建设文化,这也限制了群众文化发展空间的拓展。群众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让农村群众也逐渐从封闭的实现转化为开放的思想,文化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在建设乡镇文化时,需要将群众文化也加入进去,渗透到农村 文化建设中,能够满足所有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群众提供一个展示平台,让明天能够展示自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众文化建设中。

3.2 加大文化设施的投入

要想开展文化活动,就需要有充足的文化设施,是发挥文化建设效果的基础。有一些乡镇只注重建设经济,却忽略了精神文化建设,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这种情况,应该提高领导的重视程度,改变传统的实现,做好群文建设工作,加大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购买必备的设施,将陈旧的设施进行换新等,提高设施的利用效率,有助于乡镇文化建设。除此之外,还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撑,因此要加大经费投入,让经费能够得到专款专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让他们也能参与到其中,共同建设乡镇文化。

3.3 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

群众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对于文化活动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组织活动时,需要满足群众的需求,你不断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比如有的乡镇就会经常组织一些表演团体去农村进行表演,或者是组织乡镇群众进行文艺、体育竞赛活动。另外,也可以让当地的文化骨干多去外地学习,将当地优秀文化活动带回到乡镇中,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

3.4 结合特色文化开展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通常表演节目是乡镇文化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形式,通过表演节目,可以将健康、正能量的文化生活理念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也受到感染,进而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3]。在文化建设中,还需要注重创新,可以在现有节目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以及地域风俗对节目进行适当的改编,可以让节目变得“独一无二”,能够促进特色文化的传播。在选择表演节目素材上,要选择积极向上的内容,加上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出更加适合当地群众的项目,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

结束语

乡镇文化建设重要性不言而喻,关系到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在建设中需要结合群众的文化需求以及当地特色文化等,编造出适合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龚青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之我见.赤子(中旬).2013 (10)

[2]林颖.试论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与发展[A].决策论坛―如何制定科学决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15

[3]刘琳.关于如何做好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新思考[A].山东省群文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

上一篇:公路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植物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