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城镇范文

时间:2023-03-21 01:54:46

特色城镇

特色城镇范文第1篇

2004年星城镇始终围绕“以人的发展促经济的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社会的发展”的工作思路,抢抓发展机遇、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改革创新,通过努力奋斗,全镇各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取得新的成绩,主要是有以下几项特色工作:

一、突出抓好了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促经济的发展

1、立足教育,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以号召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等学习教育来促理论水平的提高;以动员参加科学文化、政策法规、专业知识等培训教育促能力素质的提高。今年利用“庆七一”表彰大会,邀请了省委党校知名教授对全镇党员干部进行了为起一天知识讲座,有效地提高了全镇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和业务工作能力水平。

2、整章建制,切实加强干部队伍管理。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星城镇机关干部岗位目标管理考核方案》、《星城镇村级目标管理考核方案》,以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建立竞争机制、量化工作目标,转变干部作风,调动各方积极性,谋求发展,争干实事的氛围日渐浓厚。

3、配强调优,注重核心领导能力建设。大胆起用那些抓经济有本事、对群众有感情,肯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好、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的人,重点突出抓好了“村书记领头雁”的建设,不断增强支村两委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核心领导能力。2004年,在强力推进并村工作的同时,通过严格程序、意见征求、民主测评,选准选好了11位工委书记,积极稳妥的推进了村级区划调整工作。

4、长远谋划,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训。应对今年的村级班子的换届,切实解决村级工作“不脱节”的问题,通过公开竞争、组织推选、民主推荐等方式,选拔了全镇52名政治素质好、文化程度高、带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在5月11日-14日,进行了为期三天的集中培训。并安排到村级进行了三个月“试岗”培训,积累实战经验,接受群众检验。在今年村级区划调整中,有2名后备对象选拔进了临时工委班子,将作为班子换届的预备人选。

二、突出抓好了经济发展,以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

1、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打造水产走廊,举办“星城首届涧湖西瓜节”,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园区为龙头,无公害优质粮、花卉苗木、畜牧水产、无公害蔬菜、农产品加工等五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农业产业新格局。全面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净增收入520元。

2、全力盘活存量资源。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盘活资源,做好服务,推进征拆,招商引资获得新收获,原谷山乡政府、大湖粮店等闲置资产得到有效利用,月亮岛和拾比佰项目基本找好了项目替代,南山集团和何记黄浦房产等大型房地产项目进入实质性运作,晟通科技已开始征地拆迁,大项目的落户对镇域经济的拉动越来越明显。]版权所有

3、加快项目征拆步伐。今年引进重点招商项目共27个,年内已开工建设项目14个,共引进资金5.1亿元。严格依照征拆政策,采用耐心细致工作,遵循“先安置,后征拆”的原则,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省新闻出版局二期工程、鹏达物流、天宝公司、长沙高压开关厂上半年正式交地;佛山鸿基公司千亩回报地10月28日完成拆迁交地;县公路局储备用地在短短的20天内完成交地。

4、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在保持规模企业常规发展的前提下,加大对企业技改的力度,计划投资技改资金10000万元,年底实际完成投资13950万元,创星城历史最高。全镇13家技改后的企业,扩大了生产能力,更新了产品,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5、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开展创建“平安星城”工作,建立“维稳”责任追究制,“突发事件”预案制。加大建设环境整治力度,依法拆除违章建筑38栋,取拆违行动取的阶段性胜利,依法打击袭商、扰商、侵商行为,对每一个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安排专人负责,跟踪服务,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时刻为引进项目、重点工程排忧解难,为重点工程建设、招商引资保驾护航。

特色城镇范文第2篇

青瓦白墙,红檐木窗,假山亭台,浮雕画廊,青石方砖铺砌的街道,排列整齐的仿古建筑,屋脊的牛角宝顶,墙裙的图案纹饰,充分体现了大方县竹园乡的苗彝特色。

过去的竹园乡,整条街上寥落冷清,不过二三十户人家,道路泞泥不堪,坑洼不平,车辆经过偶尔会因底盘被挂而抛锚。

2010年2月,竹园乡启动特色小城镇建设,将建筑风格融入自身特有的民族民俗文化,突出打造苗族古典特色小镇。

特色反映个性,有特色和个性才有吸引人的魅力。民族城镇的建设,物流园区的落户,机场大道的延伸,成了推动竹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小居住在竹园街上的薛春,目睹近年的变化十分感慨:“以前从没想过竹园会发展得这样快,现在居住环境好,交通条件好,空气质量好,比县城都强。”

的确,量身打造的特色城镇建设,使竹园乡建筑有特色、街道有景观、文化有品位,彰显了现代气息和时代特征。

和竹园乡不同,有着“小荆州”之称的六龙镇,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注重挖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贵州“诗词之乡”。

一条道路就拥有一道风景,一个工程就体现一种文化。在“锦绣六龙”牌坊边,一方50余平米的文化墙上,写满了六龙人自己创作的诗词,平仄有致,韵味十足。

彭佑毅副镇长介绍说:“六龙镇历史文化悠久,有文峰塔、文昌阁、元宝树、回龙寺等17处文化遗址,有《谭氏家训》、《醉月草堂集》等15种文化遗产,有陈凤占、谭鉴亭、徐礼铨等历史上的举人进士,有丰富优美的民间传说和诗词歌谣。”

在特色小城镇与诗词文化的融合发展中,六龙镇立足历史文化的原真性和持续性,传承了文脉、彰显了个性。

在大方县已建或者在建的特色小城镇中,除了竹园、六龙之外,还有按照明清时期建筑风格进行规划、重点突出盐运文化的瓢井镇;倾力打造花园之乡、盆景之乡、避暑仙境、休闲天堂的雨冲乡;集休闲、旅游、物流、商贸为一体的黄泥塘镇;体现古彝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安乐乡等。

规划创建未来

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规划实施的过程。

在特色小城镇规划中,大方县把小城镇建设与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相结合,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充分体现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历史传承等多方面的特征和风格,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体系。

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大方县严格坚持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审批一支笔。通过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以地生财,以财建城。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人投资参与城镇建设,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明确每个乡镇每年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上的固定资产必须达200万元以上。

特色城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镇规划 农业特色 云南

一、规划背景

(一)宏观规划背景: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小城镇的崛起

小城镇是中国特色城镇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城市化过程中,大中城市实现了强大的原始积累,但种种“城市病”也接踵而至,城市化有向小城镇转移的明显趋势。小城镇虽然经济实力不强,综合辐射能力较弱,但它地处广大农村的“腹地”,同时凭借其良好的生态优势、强大的环境容量成为现阶段实施新型城市化的生力军。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引导城乡建设模式转型,增强节能减排能力,缓解大城市人口压力,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小城镇居住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提高人口和经济集聚程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扩大内需,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二)中观背景

勐撒镇发展将受以下几个政策影响,从而推动勐撒镇快速发展。云南―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提出。“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针对国家提出的“桥头堡”战略,云南省提出“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目标。

今后,勐撒镇在产业发展,用地布局等方面接纳响应以上政策,使勐撒镇顺应发展之势,积极融入,为勐撒镇发展奠定良好的政策基础。

二、项目概况

(一)基本情况

勐撒镇地处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北方,距县政府驻地38公里处,省道羊耿公路横穿过境,国土面积535.08平方公里,其中坝区52平方公里,是耿马县第三大坝区。勐撒镇东邻本县大兴乡,南与芒洪乡相连,西接勐简乡、耿马镇,北与永德县和本县勐永镇接壤,和勐撒镇国营农场唇齿相依。镇域内分为山地、山麓坝两类地形,地势西高东低。镇境内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平均海拨1300米,坝区年平均气温17.2℃,年积温6299.4℃,最高气温32.5℃,最低气温2.3℃,年降雨量1700毫米,全年无霜期为310―320天,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

(二)经济条件

2011年全镇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62亿元,比2005年0.62亿元增长159%,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60.8%,年均递增1990.8万元;完成农民人均纯收入3827元,比2005年的1480元增加2347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60.5%;因产业结构调整,完成粮食总量1.07万吨,人均有粮290公斤。肉类总产量达1385吨,比“十五”末的1100吨增加285吨,增长20.6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收入783万元,比2005年增长224%,年均递增108.2万元;2011年全镇居民各项存款预额达6967万元,比2005年增长202%。

三、总体规划

(一)规划重点

挖掘勐撒特色产业及特色空间,将勐撒镇打造为云南省现代特色农业小镇的标兵;规划勐撒镇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规划蓝图;对勐撒镇域个村落的协调发展进行规划;确定勐撒镇区村镇上山规划。

(二)规划理念

依靠勐撒镇独特的地形地貌及农业的分布,结合勐撒深厚的文化内涵,规划以“众星捧月”为设计理念,力求打造一个以农业带动产业和旅游业的农业型特色小镇。

规划通过路网将勐撒镇区分为三个重点区域(勐撒镇区、勐撒农场、撒马坝现代农业示范区)有序连接在一起,构成新月形态;通过低等级道路将周围村落串联起来,犹如星星一样环绕在月亮周围,形成众星捧月之态。

(三)规划目标

打造高品质的绿色生态的特色农业产品,通过特色农业体系的构建,带动勐撒镇域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优化组合以及村镇环境的整体改造,逐步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拓宽村民的收入来源,营造一种高质量、高标准的新型城镇生活氛围。通过集镇和中心村的发展带动其它基层村的发展。

(四)发展战略

整合策略:实施整合战略,将特色农业培育成龙头产业,带动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实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增强竞争优势。把食、住、行、旅、购、娱六要素进行部门联合,共同面向消费者。区域联合――对勐撒镇各个片区的农业资源进行市场整合和线路整合,进行整体营销,实行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

“以农兴旅”及“以农促发展”的精品策略:紧抓勐撒镇各特色农业资源,打造绿色生态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和高品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并通过特色农业产品的培育带动镇区旅游业和加工业的发展,以点带面,以精品促发展,通过特色农业产品的不断完善,带动勐撒经济的全面发展。

网络化策略:勐撒经济的发展,要参与到耿马县经济发展网络之中,结网运作,培育强化勐撒在整个耿马经济网络中的地位。其中包括:产业发展网络化以及特色农业空间组织网络化。

四、结语

勐撒镇拥有得天独厚的撒马坝平原和绚丽多彩的高山,形成了适宜人类居住、发展的地理和气候换环境。随着勐撒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勐撒自然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保护勐撒田园风光,是有效传承勐撒民族文化,突出勐撒独特的地方特色,增强勐撒的旅游吸引力,实现勐撒永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沈克宁.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师》,2004.5(111),45

[2]李允禾.华夏意匠[M].香港镜像出版社,1987.

[3]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09.

特色城镇范文第4篇

特隆赫姆位于挪威西海岸中部尼德海口,是全国第三大城市。濒临挪威海、特隆赫姆峡湾东南。占地面积342平方公里。建于公元977年,是挪威的第一个都城,为斯堪的纳维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历史传统延续了1000多年,十四世纪又一度为挪威首都。现在城市面积342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6.2万人,其中有3万学生,是教育、技术和医疗研究的中心,海运枢纽。

特隆赫姆建筑大部分是木造,在中世纪时期经历过多次大火的破坏。由于城市街道狭窄,1651年发生的大火摧毁了城内90%的建筑,而1681年的大火几乎导致整个城市的毁灭,只有尼德罗斯教堂、皇家官邸和Mary教堂幸存。此后的重建中,延续了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也建立了一些几何图形且较宽的街道,以防止火灾的蔓延。特隆赫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历史街区、历史街道、历史建筑、历史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展示值得借鉴。

历史街区

历史街区位于市中心尼德河边,它包括很多典型的老木制住宅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最老的公共机构,这些木制的二至三层的房子大部分建于20世纪初,有些房屋甚至可以追溯到1 7世纪。政府不仅将大部分历史建筑的外观按原样保护和修整,保留原有特色,内部各尽其用(现在主要是住宅、商店、饭馆、礼品店和手工艺商品店等),而且通过交通管制(如局部路段禁止机动车行驶、鸣笛)、改善基础设施,增加休闲场所等措施,鼓励人们在此居住,以使市中心充满生活气息和活力,重要的历史建筑、历史场所则通过挂牌表明相关历史信息。除此之外,路面仍保留以前的石板路,使整体环境具有历史街区的鲜明特色,也吸引着许多游客前往。

历史街道

位于河西岸的Kau口mannastretet街是城区最古老的街道之一。街道可追溯到10世纪中叶,当时的房子基本由木制建造。11~12世纪,一些原来的土地进一步被分为小地块后,房屋逐渐的变得集中。13~14世纪,街道两旁分布着很多工厂和商店,是当时城区最重要的购物街。现在尽管两侧的建筑已不复存在,但原街道的位置仍保留出来,并通过设置信息牌展示相关历史信息。

历史遗迹的展示与利用――公共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正对着历史街道,位于特隆赫姆最早建造的教堂之一的所在地,北面是新建设的图书馆,南面则结合了一个12世纪老教堂的部分构筑物建造,二者通过架设在历史遗存上的通道联系成一个整体。位于老教堂的历史遗存基本是相对独立的部分,因此与图书馆的功能互不干扰,通过新旧建筑之间的院子不仅可以展示出部分废墟和挖掘出的一些保存比较完好的人体遗骸,而且在周边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和模型等看到相关的历史介绍。这个实例将历史文化场所的展示和新功能融合得相当协调。

码头更新区

特色城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城镇;景观特色;营造措施

1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的自然载体

自然的地理环境条件是小城镇特色建设的基础,也是小城镇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尊重原有的地理环境条件,加上巧夺天工的设计理念,可以创造出特点鲜明的小城镇景观。且小城镇中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其特有的,是小城镇中最本质的,也是其他城镇中不可比拟的。凭各种有特色的生活方式、语言文化、民风民俗都可以成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的有力支撑。

2营造小城镇景观独特的几点措施

2.1依靠原有的地理环境进行布局

我国小城镇的建设基本以地区特色而建立,依托自然环境逐渐发展形成。如湘西的凤凰,它的街道依靠沱江建设,利用山体环绕在两边,给人丰富的层次感。江南的周庄,街道与河道之间相互重组,布局上变化多端,妙趣横生。所以,小城镇的建设要依靠所特有的山水骨架,来充分展示自身的特色。现如今小城镇不断扩张,但是在建设上依然要坚持依靠独特的地理环境合理布局,在尊重原有特点基础上,加强特色建设。

2.2注重绿地的布局与使用

在建设小城镇时,应尽量保护原有的自然景观与植被,将街道建设成绿廊,并建设出通畅无阻的换气道,结合原有的绿地结构,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研究当地的植被群落结构,完美融合生态效应与视觉享受。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搭配人工种植绿地与自然绿地,达到共生共荣。同时还要尊重植物自身的特点,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特色,这样设计效果会远远超出预期。另外,在本土植物应用上也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乡土树种能够体现这个地区的特色,目前有许多城镇中都有自己特有的树种与花种,成为建设特色小城镇的一个重要因素。

2.3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人作为城镇中最主要的活力源泉,在建设特色小城镇时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特色的生活景观。环境的好坏程度直接决定着人与人交往的强度。如今工业化的城市充满了经济与利益,庞大的城市空间给人以空洞感,生活节奏过快给人一种疲劳感,缺乏人与人之间关爱、彼此变得陌生、远离人性的关怀等。而小城镇在人文素养上,却有着独特的精神面貌,也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小城镇中,占地面积小,人口少、加强了亲情、友情、与血缘之间的联系。而且小城镇中所居住的人们之间大多认识,且文化背景与生活也基本相同,很容易在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活动中变得频繁。

2.4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计划,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在传统的小城镇建设中,基本没有经过预先的规划与设计,由人口之间的相互交集来产生,具有模糊与领域性。且对于小城镇来说,街道是人们最主要的活动空间,街道呈现网络状遍布在整个城镇中,满足了人们的行走、交往,以及商铺的活动,所以在建设小城镇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科学合理地建设与规划,丰富街道景观,做到景就是路,路融于景。

2.5依托自然景观,保护风土人情

物质的表现形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的一种反应形式。文化背景包括宗教、价值观、生活方式以及风土人情,这些因素构成了小城镇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的社会空间与物质。且由于外来文化对于小城镇的影响较小,传统的文化相对比较稳定,所以多年来没有较大变化。此外,风土人情也是构成小城镇特色的重要因素之一,不仅要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与乡土文化,还应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更好地发扬民族特色与地方文化。

2.6注重小城镇中景观的保护与及时的更新

一些有特色的建筑物往往能够成为小城镇中的标志性建筑物。它们不仅记录了当地的文化与历史,还是小城镇中的一种象征。在改造的同时也要坚持保留原有的风格,注重新建筑与原有建筑间的相互协调,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前提下保持特色。在小城镇中,一些景观标志也成为了其特色的组成因素,且标志性景观特色更成为人们对于城镇最直接的感官,所以在建设特色小城镇景观的基础上,要充分保留原有的基础,再进行加工,在不影响景观标志的前提下,实现对小城镇的最大化建设。

3结语

特色城镇范文第6篇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特色小镇建设被认为是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特色小镇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曾表示,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特色小镇”无疑是最近几个月来,热度最高的词汇之一。

2016年7月,住建部等三部委《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计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

10月1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进入这份名单的小镇共有127个,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以及住建部共同认定得出。

在这份名单中,浙江省的特色小镇最多,有8个;其次是山东省、江苏省、四川省,各有7个;广东省6个;安徽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陕西省分别有5个;河北省、辽宁省、江西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重庆市各有4个;北京市、上海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云南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有3个;天津市、海南省、自治区、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各有2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有1个。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

“我国的区域差异很大,东部比较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所面临的问题有所不同,但总体看来,主要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总结说,一是经济活力不强,难以提供充足的、体面的就业岗位。小城镇在空间上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纽带,是农村人口本地城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提供大量的非农就业岗位,但现实情况是很多小城镇尤其是中西部的小城镇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就业的稳定性较差,劳动报酬偏低。

二是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较为欠缺。目前小城镇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已有很大改善,但是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设施还非常欠缺。而且,小城镇的学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水平较低,尤其是医疗卫生和文化设施很欠缺,不能满足大量人口本地城镇化的需求。

三是县以下的镇(乡)财政实力弱,缺乏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镇(乡)级财政的税收收入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的差异很大,由于大部分小城镇缺乏有实力的企业,本级财政集聚财力的能力较弱,很多情况下都要依赖转移支付,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就是促进大中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发展“特色小镇”正是探索科学推动小城镇发展的方法之一。谈及“特色小镇”的内涵,刘云中表示,特色小镇与其他小镇相比能够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在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某些领域能够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要体现因地制宜,结合地方特点,发挥地域优势,在此基础上找到有生命力、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在城镇基础设施和建筑风貌方面与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匹配,充分体现当地的风俗特点。因此,“特色小镇”应该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

但是文化生态社会独立学者刘建华也提醒到,“‘特色小镇’确确实实有现实政策的对应性,这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这样对应来做‘特色小镇’,那就把它做歪了。”

如何挖掘“特色”?

“特色,应该是从这块地方上长出来的,而不是具有小资情调的投资者、设计师或者是我们政府的官员通过政策恩赐的、赋予的、叠加的。特色就是在一个特定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的,这就叫特色。”刘建华在采访中始终强调这一观点。

2016年2月25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会上,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浙江、贵州两省的相关干部着重围绕浙江杭州云栖小镇、贵州安顺西秀区旧州镇介绍了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有关情况。

从“特色小镇”一词首次提出至今,特色小镇的发展确实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遍地开花的特色城镇建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贾若祥直言,在可选余地十分有限的情况下,部分小城镇建设往往本着“捡进篮子就是菜”的想法,很难对城镇发展进行长远的谋划,甚至缺乏必要的规划,造成为了“特色”而“特色”,甚至还存在填湖、削山、砍树等破坏生态的现象。

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避免“千镇一面”,成为地方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个小镇之所以存在,它是一个特定的地理边界、特定的生产方式、特定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人群中有特定的社会组织形态、人际关系、邻里关系,甚至产生的性格特征,以至方言,都是很有特色的。”刘建华补充说道。

贾若祥对此也持相同的态度,他给出三点建议。一是要突出特色,以特兴城。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一定要发挥小城镇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就是小城镇的最大特色,要通过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特色和长处,促进小城镇做精、做专、做强。二是要以大带小,联动发展。小城镇发展要和毗邻的大中型城市联动起来,根据自身优势积极承接毗邻大中型城市需要向外疏解的功能,通过借大城市的力和势,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三是要科学规划,务实推进。小城镇的建设要建立在科学规划基础上,要根据小城镇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合理规划小城镇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不能贪大求洋,更不能冒进。 定位 在遍地开花的特色城镇建设中,地方政府必须面对的问题是要找准自身的定位,避免“千镇一面”。

有特色,还得有灵魂

只有充分发挥出这些小镇本来具有的特色,同时借鉴一些共性的、普遍适用的技术尤其是建筑节能、垃圾固废处理技术,才能够避免那些重复的、“千城一面”的建设。

《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引领带动全国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和发展质量。

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培育上千个特色小镇,这样的目标是否过快?

“我不认为这是速成,因为它讲得很客观,它叫培育,它使用了‘培育’两个字,而不是‘制造’,应该是说得比较客观的。”刘建华说。

“特色小镇的建设目前还在逐步推进的过程中,应该首先选择具备基本条件的小镇着力建设”。刘云中表示,“特色小镇”一定要根据这些小镇的特色进行规划与建设,成熟一批,建设一批,不能着急赶进度。

刘云中还强调,特色小镇的施工建设只是开头的一小步,后期的管理、维护和运营是重头戏,不能相互割裂,造成资源浪费,要使特色小镇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的确,建设只是起步,治理才是长久的任务,“特色小镇”绝不是一天就能够建成的。2016年11月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研讨会”上,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紫金传媒智库秘书长闵学勤对于“特色小镇”的解读,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并非人们以往常常提到的“产业经济”或“文创旅游”,而是“精准治理”。

“为什么要用治理运营的视角去看特色小镇,是因为按前40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经验来讲,我们很有可能陷入发展陷阱当中。”闵学勤进一步解释说,一个陷阱是有规划无文创,最近一段时间,各地才开始重视文创;第二个陷阱是有产业无消费,很多特色小镇的产业导向是传统产业,比如丝绸、茶叶、竹子,如果不将其与互联网进行嫁接,很可能无法消费;第三个陷阱是有特色无灵魂,闵学勤举了英国海伊书香小镇的例子,在这个家家都有图书馆的小镇,每一个游客可以到任意住户的家中去借书,寻找心灵的寄托,“不仅有特色,还有灵魂,非常精细。”

态度比模式更重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亚军在“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研讨会”上也给出了自己对于“特色小镇”的看法与建议,即在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五大原则,一是遵循创新的原则,二是要因地制宜,三是产业建镇,四是坚持以人为本,五是要靠市场主导。陈亚军特别指出,尤其应该发挥企业和市场主体在特色小镇推进过程中的作用。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展规划司城镇化规划处处长相伟看来,建设“特色小镇”,还应创新思路和机制。在资金上可采用PPP合作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在建设上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企业家创造力,积极调动市民热情,逐步形成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现代城镇治理模式。

正如相伟所言,目前在建的“特色小镇”项目的确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与经验。比如阿里巴巴在杭州的云栖小镇就受到各方关注与借鉴;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近日也宣布进入特色小镇领域,并成为第一个在全国以PPP模式开发特色小镇的房地产企业。

据悉,华夏幸福在河北廊坊大厂县的影视小镇、香河县的机器人小镇,以及浙江嘉兴嘉善县的人才创业小镇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叶B表示,“在坚持全社会资本投入基础上,每一个特色小镇,我们都坚持产业精准发力、全流程推动产业发展。”叶B认为,华夏幸福已积累了研究区域产业基础的能力,结合小镇产业调整,同时有针对性地释放、整合、输出将近20年的优势产业资源,一定有利于推动每一个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

杭州梦想小镇如今也已成为“特色小镇”建设中的示范引领者。杭州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管委会副主任周坚诚挚地表示,“用什么样的模式去建设,去经营,去管理,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

特色城镇范文第7篇

10年间,全省小城镇建设也成效明显。随着一批重点镇、特色镇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小城镇人口承载的能力在不断提升。

突出特色推进城镇化建设

虽然贵州城镇化建设已取得较大发展,却还是落在了“后面”。专家指出,中国从“乡村中国”,已进入“城市中国”。但2011年贵州城镇化率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全国排名倒数第二,仍然还是“乡村贵州”。

贵州省的城镇化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1年1月11日,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在贵阳举行,全省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号角吹响。

贵州未来最具潜力的发展动力在城镇化,最雄厚的内需潜力也在城镇化,抓城镇化就抓住了投资拉动的助推器、抓住了加速发展的牛鼻子。

以全省城镇化推进大会为起点,贵州从三个方面积极探索具有贵州特色的城镇化路子。第一是突出特色推进城镇化,积极探索山区特色的城镇化模式。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省份,耕地和水资源非常稀缺,不能像平原地区搞“摊大饼”式的城镇面积扩张,只能依山就势,搞纵深推进,同时充分挖掘贵州的民族文化特点,走有特色、集约型、多样化、组团式拓展、点状式集中的山区绿色城镇化道路;第二是推进城镇化与产业成长、新型工业化发展相融合,逐步形成城区以三产为主、工业园区以二产为主、郊区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城镇产业由内向外、合理布局的新格局;第三是推进城镇化与农民变市民相结合。目前贵州人口的70%分布在农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6人,分别比世界、全国高165人和74人。城镇化不仅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消费空间,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也可以减弱对贵州本来就很脆弱的山区的生态环境压力。

贵州的目标是,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0%,即“十二五”期间全省城镇化率年均将提高近2个百分点。

以“特色小镇”提供示范

贵州省城镇化率的差距,主要在于小城镇贡献的城镇化率明显不足,小城镇建设是提高城镇化率的关键。

小城镇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重要载体。为此,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地作出了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战略部署,2012年8月专门召开贵州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

会议确定,到2015年建成100个各具特色的示范小城镇,带动小城镇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城镇面貌不断增强,并通过示范小城镇带动,到2017年实现新增小城镇人口120万左右、城镇化水平提升3个百分点左右的目标。

会议明确提出了出小城镇建设的主攻方向。即,培育主导产业,真正把小城镇建设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中心城市产品加工流通的“大基地”、招商引资的平台和乡村旅游的前台。发展产业集群,围绕大企业大项目,培育一批关联产业、中小企业,形成“小产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带动小城镇快速发展。抓好产城互动,做好现有工业园区、产业园区与100个重点小城镇布局的衔接。

特色小镇

花溪区青岩镇

青岩镇旅游是贵州景观型城镇的典型之一。通过修缮古建筑和老街区,建成集历史、人文、宗教、民俗为一体的古镇,青岩镇已成为观光旅游、度假休闲的重要目的地。

息烽县小寨坝镇

依托区位、能源、原材料资源的优势,小寨坝镇建成循环经济磷煤精细化工工业园,中化开磷化肥有限公司等一批化工企业入驻;小寨坝镇为企业提供学校、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解除了企业员工的后顾之忧;企业向小寨坝镇缴纳税费,并为当地及附近镇(乡)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产城互动、共生双赢”。

遵义县虾子镇

现在,虾子镇仅商业从业人数就已超过2000人,城镇居民及流动人口已超过1万人,商业户1000多家,拥有大小客货车辆300余辆。该镇辣椒专业市场集中了邻近5县市辣椒产品,并批发转销全国各地及印度、缅甸、泰国等国,日交易额达48万元,名列西南第一,全国第二。

仁怀市茅台镇

从资源禀赋来说,茅台镇是贵州省现阶段最有可能建成世界名镇的小城镇。依托国酒茅台的影响力,茅台镇积极推进环境整治和小城镇建设,着力“再建一个茅台镇”,创建“绿色重点小城镇”。

大方县黄泥塘镇

特色城镇范文第8篇

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颁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国培育1000个特色小镇。特色小镇由此成为风口,在全国各地蓬蓬勃勃、各具特色地设计、建设。

早在此前一年,“特色小镇”建设热潮就席卷整个浙江,2015年04月22日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5月,在考察浙江时,对特色小镇给予充分肯定,同年12月,在中央财办报送的《浙江特色小镇调研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抓特色小镇、小城镇建设大有可为,对经济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中央的认可与推广,特色小镇工作在全国迅速开展。

何为特色小镇?

在浙江,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镇”,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设成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种功能叠加,“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特色小镇。其要求,规划空间要集中连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不能超出规划面积的50%。但特色小镇并非浙江原创,北京、天津、黑龙江、云南、江西南昌等地都曾提出建设特色(小)城镇并在持续培育。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经济背景迥异,特色小镇在不同省份、地方也有不同的模式和界定方式,最终,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共同认定得出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

何为特色小镇?目前并无明确的概念定义,但按照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特色小镇应具有特色鲜明、产业发展、绿色生态、美丽宜居的特征。

特色小镇应该是坚决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特色小镇不是“镇”,它不是单纯的行政地域划分,不是行政区划单元,这也是浙江省在评选特色小镇时没有把乌镇、西塘等传统小镇列入特色小镇创建名单的原因。特色小镇也不是国内近几年兴起的各类产业园区、功能区块的单一划分,更不是“产业园或风景区+博物馆+学校+医院或养老机构”这种机械相加的“大拼盘”。

特色小镇是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绿色宜居、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特征的发展空间平台。显现出在产业上“特而强”,功能上“聚而和”,形态上“精而美”的独特魅力。

加速全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助推器

特色小镇因地制宜,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汇集周边区域劳动力,是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平台的有效举措,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抓手,也是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特色小镇可有效依托乡村文化和环境本底,促进城乡要素互动,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提升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全域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实现区域联动融合发展,形成设施互通、产业互融、功能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80、90年代,以小城镇为主的城镇化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内生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起步发展时期。小城镇经济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因素,随着内生型经济飞速发展,各地城镇化呈现相对有序发展状态,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同步发展,一些内生型企业不仅为所在小城镇提供城镇化原动力,而且小城镇与内生型企业相得益彰,小城镇因内生型企业而发展,内生型企业因小城镇良好的社会环境而壮大。

21世纪初,进入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镇化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进入了全方位开发开放阶段,中国城镇化重点转到了大中城市。一方面,大中城市通过各种开发区建设,获得了发展空间和行政资源,许多城市经由开发区发展为行政区,这使得城市空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土地招拍挂制度的实行,使得各级政府获得了在土地倒卖上的巨大收益,同时,土地级差地租的存在进一步推进了各级政府开发大中城市的积极性。由此,中国城镇化转到了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道路上来。

目前,中国城镇化进入到以城市群为核心的城镇化阶段。小城镇建设已远离了孤立建设的发展时期,所以必须通过差异化定位谋求在城市群中的发展地位,避免走同质竞争发展的老路。

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动力

我国新型城镇化重点要突出实现人的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小镇建设将通过产业聚集,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农村户籍人口城镇化、非户籍常住人口市民化,科学、合理地引导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序推动人口流动、增强城镇人口吸纳能力,形成常住居民。常住居民的各种需求,又将促进地产、金融、公共基础服务等配套设施产业的发展,因此特色小镇是促进就近就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进而推动新型城镇化架构的形成。

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低成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很难大规模可持续发展,同时过去粗放式的生产模式造成的弊端和对社会环境的压力开始突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的需要新的增长点,提供有效供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色小镇就是将过剩的产能和大量积压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特色小镇通过对传统资源和高端要素进行配置重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发力,既激活了本土特色产业和文化内涵,同时提供了高端要素资源配置的空间产品,满足了人们多角度、多层次的差异性消费,搭建了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对接的平台,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增添了新的动力。

我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发展相对滞后、发展动力不足、产业发展薄弱、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但小城镇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特色小镇发展通过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三农”相结合,将有效提升本土经济活力,发挥自身特色产业优势、文化优势、绿色优势,促进小城镇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创新,引入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推进现代服务经济、智慧经济、体验经济在本土生根发芽,激l内生动力,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小镇就业,让小镇居民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居住环境。

特色城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城镇建设途径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小城镇的建设出现日新月异的变化,面对日益激烈的发展竞争,塑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小城镇风貌,展现原有的自然、文化特质和个性,成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蒋官屯概况

蒋官屯街道位于聊城市东郊,是聊城的卫星城,开发区对外开放的窗口,驻地距济聊馆高速公路开发区出入口1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办事处现辖4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万,规划面积42.23平方公里。办事处现有各类工商业户2000多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3家,作为江北最大的机械加工基地之一,蒋官屯办事处已集纺织机械、机械加工、汽车销售、钢管加工、物流、化工于一体,并且有全国最大的钢管集散地-----大东钢管市场。

二、总体分析和定位研究

蒋官屯镇经济发展较好,钢管产业已成规模,集中布置在开发区工业园内,整体发展势头良好。镇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中部,整个镇区用地布局有待系统和优化,城市建设发展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蒋官屯小城镇应该根据自身定位和产业的优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促进小镇的快速发展:

(1)整合核心区空间格局、缝合城镇空间界面

整合核心区空间结构,形成脉络清晰的枝状结构,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空间。同时,打造核心区重要节点空间,突出城镇中心和文体中心区的空间形象。

(2)倡导城镇功能多元化、复合化、均衡化

坚持以水活城、依水造景、聚合产业、丰富内涵,启动四新河区段的综合开发,打造生态养生片区和沿河休闲产业带。沿四新河左右两岸,创造丰富的景观界面,带动集休闲娱乐、景观地产、文化观光、湿地保护于一体的城市生态走廊。

(3)传承历史特征,塑造地域文化特色

结合聊城市文化资源特质,塑造特有的小城镇风貌。聊城历史悠久,是齐鲁文化重镇,有着深厚的历史文脉与文化特色。充分挖掘这些元素,使本土地域文化要素在城市风貌、建筑风格与景观小品上得到展现。

(4)打造小城镇核心和标志性建筑群

小镇中心、行政中心、民俗文化展示区、酒店养生区等在城镇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规划将从标志性建筑群和地域特色城市环境塑造两方面,将其打造成为城镇亮点和核心。四新河在镇区蜿蜒穿过,两岸植被良好,具有丰富文化和环境资源,以聊城城区为依托,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养老养生的好去处。结合上位规划的要求。

综合分析小城镇的总体定位为:聊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东部重要的生活区及公共配套服务基地,具有齐鲁文化风情、独具水城特色的旅游集聚地。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原则的样板活力城镇。

三、塑造城镇特色风貌的主要途径

(一)顺应自然地理环境,确定城镇特色的主调

蒋官屯拥有四新河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绿化植被,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是养老养生的绝佳之地。还有这优越的区位条件,地处东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交汇之地,交通极其发达,在山东省省会济南半小时经济圈内。可主打“养老古镇”、“温泉养生古镇”等品牌,作为发展的主要特色基调。

(二)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实现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现代文化产业的协调开发

第一,文化铸就灵魂。只有坚持把文化作为支撑,才能赋予旅游业长盛不衰的持久生命力。特别是对于文化底蕴非常厚重的蒋官屯镇来讲,文化对旅游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产品,打造文化精品,努力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互补和互促。

第二,环境提升形象。和谐良好的旅游环境起码应该包括人文环境、生态环境、服务环境和交通状况这样几个方面。蒋官屯对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不足的现状情况下,生态环境上进行植树绿化,建设小型绿化广场;服务环境上,进行社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配套完善人性化的游览标识与文化设施,切实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尤其是要改善步行交通环境。

第三,品牌就是卖点。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必须高度重视品牌建设。靠品牌增强吸引力,提升竞争力,扩大辐射力。推动文化旅游互动发展是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整合本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彰显地方特色的一个有效方法。

(三) 充分引入城市设计,经营城市科学发展。

第一、善于利用地标建筑、广场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展示城市形象,利用地标建筑的空间体量效果,视觉震撼力强,而广场和城市公共活动空间是人们视觉的聚焦点,它们都能较有效地展现城市形象,要重视和搞好地标性建筑、广场及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城市化计,提高城市形象的视觉感染力,并以此提升城市的品位。

第二、处理好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社区功能与城市经营之间的关系

城市经营作为城市管理的一种模式,其内涵涵盖很广,不仅指运用市场经济手段,进行城市基础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可以说,在城市文化特色的塑造过程中,城市经营是指导,城市公共空间是重点,城市社区功能是细胞。城市的文化地位和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用经营的思想来规划,并由此为指导,建设和塑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以此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城市品位。而社区文化功能的完善,则是形成城市文化特色的基础,是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最基本的阵地。城市公共空间和城市社区功能的设施需要以经营的手段和方式进行建设和管理。

特色城镇范文第10篇

一、上海市特色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

“十五”时期,上海市提出建设“一城九镇”,确定了松江新城和朱家角、安亭、高桥、浦江等9个中心镇,试点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2009年至今,扎实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近期,上海市开展了特色小镇专题调研工作,市相关部门建立“一镇一策”工作机制,研究解决特色镇建设发展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各郊区积极发挥责任主体作用,市区两级合力推进特色小镇建设工作。

(二)注重规划引领,实施分类指导

充分发挥规划特别是镇村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先导作用。目前,10个部级历史文化名镇中,新场镇等6个镇已完成新市镇总规和土地规划的初步方案,川沙新镇等4个镇已编制完成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初步方案;其他各镇新市镇总体规划、郊野单元规划也在加快推进过程中。

(三)注重综合环境,提高建设水平

推进基础设施向郊区延伸,调整市区投资比例,郊区承担的轨道交通投资比例由原先的45%下降为17%;国道、市管省道由市承担工程费、区县承担前期费用调整为市承担工程费并对项目所在区按前期费90%进行补贴;区区对接道路由区县全额承担前期费和工程费调整为市按照总投资的75%进行补贴。以水环境整治为重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提高郊区河道的养护补贴标准。同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安全隐患大、社会矛盾突出的区域,确定市、区两级目标地块,滚动实施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四)注重个性培育,打造特色风貌

一是以发展产业集群为抓手,产业导向和特色鲜明,产业集群规模和经济总量可观,打造以产业为特色的小镇。二是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风貌塑造,文化品牌知名度较高,并通过资本力量扩大影响力,打造以文化为特色的小镇。三是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发掘乡村景观风貌,结合郊野公园、生态廊道建设,打造以生态为特色的小镇。

二、上海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效

(一)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近年来,郊区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提升,地方财政收入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增速高于区域经济。如浦东新区惠南镇,2015年社会总产值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4.3亿元,税收收入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39亿元;又如嘉定区安亭镇,2015年社会总产值29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3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0.5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6亿元,成为切切实实的强镇。

(二)产业人口不断集聚

坚持产业提质增效发展与城镇空间布局优化同步推进,以产业促进人口集中,以人口带动产业发展,充分发挥资源集聚和辐射效应。如浦东新区惠南镇常住人口28.2万人,车墩镇19.3万人,安亭镇25.5万人,已达到小城市人口规模。又如金山区枫泾镇探索“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模式,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合作共建上海临港科创中心主题承载区。

(三)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上一篇:城镇养老范文 下一篇: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