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02-21 03:32:16

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一)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素质,只有少数人是先天的,绝大多数人的素质是后天经过受教育训练之后逐渐形成和提高的。即使是先天性的素质,经过教育训练之后也可以大大提高。如画家敏锐、细致的观察力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实践、训练逐步形成的,这就奠定了素质可以形成、提高、相互影响、逆转等,这也就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素质教育的特点。

1.基础化。素质具有发展性的特点。因此,为每位受教育者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使之建立继续发展的坚实的、丰富的生长点.这便是素质教育一个突出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为受教育者――幼儿的一生打好生长点的基础.便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幼教工作者,奠定幼儿时期良好的素质基础.是我们的天职,是不可推卸的责任.绝不存在可有可无的选择性。

2.整体化。这是由素质所具有的整体性所决定的。

对个体而盲,各种素质结构因素统~存于其中,相互影响.显示其整体性。为此,素质教育便对我们提出了使个体在体、智、德、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要求,不能有所偏废。同时.素质教育又要求我们教育要面对全体受教育者,不得有所遗漏。我们幼教工作者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本身素质也起着影响整体素质的作用。因此,幼教机构的领导和全体保教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十分重要的。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们自己必须模仿地做到,起到榜样的作用。如果教师要求幼儿爱护环境卫生、工作人员却随地扔纸、吐痰;要求幼儿语言美,教师自己却语言不够文明……那么,素质教育整体性特点必然会影响保教人员对孩子素质的培养效果。

所以,形成高素质的幼教工作者集体,是向幼儿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

3.素质化。素质具有潜在性、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所以素质教育需要注重把外在的影响和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也就是说,我们旨在奠定的素质教育,是对一个人的发展所提出的外在影响,所产生的外在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化”作用,才能形成个体所具有的素质,素质一旦形成,便可以稳固下来。

4.民族化。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这就决定了素质教育具有民族化的特点,遵循素质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科学性所在,是不容忽视的。

二、《幼儿素质实验》是幼儿园课程中的核心内容

(一)《幼儿素质实验》的课程特点。“幼儿素质实验”就是幼儿教师向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活动过程。幼儿素质实验主要是通过幼儿园课程来进行的。那么,什么是课程?《教育大百科全书》对“课程”的定义是“课业及其进程”。幼儿园课程是不是仅指“体育、音乐、美术、数学、语言”等科目?是不是仅指作息表上所列的“来园”、“晨检”、“自由活动”、“进餐”、“游戏”等一日生活规程?……我们说“不只是”。那么,反过来说“音乐、体育、美术……”科目是不是“课程”内容?“一日生括常规”是不是“课程”内容?我们则回答“是的”。由此可见,“课程”是以整个幼儿园为对象的,它的意图是用来使幼儿园教育能够充实地、科学地、协调有效地进行,从而有利于幼儿健康地成长。

(二)《幼儿素质实验》的实施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要求:

1。思想认识的转轨。长期以来,一些幼儿园,特别是本地一些私立幼儿园,本着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行幼儿园教育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从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的落脚点上予以考虑,因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在幼儿身上并不到位,也就是说距离幼儿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

比如,有的教师有数育要求,但多是具体到教师教了几首歌、几个儿歌、几个字等。也就是说,量f特点明显,质的特点缺乏。所以,在考虑数量的同时,落实到素质基础上,是全体幼教工作者目前需要重视的认识上的转轨。

再如,我们习惯于用一节“课”中孩子所表现的技能技巧来衡量教师的水平,而忽视教师如何启迪孩子的思维等能力去掌握技能技巧的过程。例如,过去孩子在画画过程中多半只会照老师的示范画一笔一画地学,脱离了示范便不知如何通过观察在纸上表现图画的意愿。这种“技巧”的传授,不能说明幼儿或教师的素质高低。所以,将重视传授技能技巧转移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也是当务之急。

仅以上各例就可以说明我们幼儿园的教育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要从教材教育、技巧教育等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我们必须认清,这两条轨道是截然不同的教育思想。只有首先从思想上、认识上予以高度重视,才能产生转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种转轨任务是从领导开始自上而下承担的,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2.行动上的转轨。行动上的转轨是在思想认识转轨的基础上大立大破。如:立以幼儿为主的观念,破以教材为主的习惯;立以教育贯穿于日常各项活动之中进行的教育模式,破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行教育的习惯.立以把本班每一个幼儿都作为关心、教育对象的观念,破以某个表现突出的孩子为主要关爱对象的习惯……

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一)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职业核心能力是所有职业和岗位共同需要的通用技能,是职业能力的一部分,是个体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提高个体的综合素质,这其中就包括职业素质。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原本就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除此之外,从上文对概念的解释中不难看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内容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能力目标也不谋而合,都强调对有助于个体可持续发展的除专业能力以外的其它基本能力的形成与加强,而且基本保持对应,在方向上具有明确的一致性。

(二)在功能上具有互促性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能力,然而能力的有效发挥必须要依赖素质这个基础条件,必须有良好的素质作为前提保证才有完美展现能力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通过素质教育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会极大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是内在的、隐性的,而能力却是素质的外化,是素质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素质要通过能力的发挥才得以描述和衡量,这同样离不开以能力为重点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因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必须大力发挥公共基础课程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因此要优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全面建立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评价手段,从而构建完整的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使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保留“两课”、高职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高职应用文写作、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数学等传统公共基础课程之外,还应该补充开设诸如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职业道德观、人际沟通能力训练、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训练、团队合作训练、创新思维训练、心理素质训练、PPT制作技术、Photoshop技术、Flas制作、商务写作、文学欣赏、书法艺术、影视欣赏、审美与人生等各类与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的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的形式,都必须要作为重点课程被添加到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之中。在教学团队方面,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不在于引进,而在于“打造”,教师的理论知识已经足够扎实,重点是对他们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其具备深厚的传授职业核心能力的功底,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超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兄弟院校、企业单位接受能力培训,或定期邀请专家亲临指导。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各类与职业核心能力相关的大赛或活动,以便在实际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此外,还要求公共基础课教师自觉参与系部专业教学团队的学科建设、课题研究等各项教研活动,加强职业意识,彻底融入职业教育的环境中,为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教学理念方面,时刻牢记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不再是为了应试而将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强化作为唯一目的,而是围绕开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和拓展作为主要目标,倡导“知识讲练为辅、能力训练为主”的实战型教学理念。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始终作为主线任务融合于整个培养方案之中,使其具体化、明朗化,并始终将其作为教学的“导航仪”,这样不仅充分考虑到职业核心能力在职场中的巨大作用,增加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而且符合高职教育塑造应用型职业人才的初衷,真正做到服务于专业、立足于行业,体现出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真正价值。在教学方法方面,项目教学法强调在实际操作中习得知识与技能,将能力训练贯穿于教学始终,其理念符合“塑造应用型职业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课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对专业能力的提升有着显著的效果,但也同样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强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项目教学法不但能够将多种职业核心能力同时激活,还可以令其长久保持活性,并且时刻处于上升状态,是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最佳选择。在评价手段方面,重点考查、评价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考题内容可以把文字叙述的问题替换成实际操作的项目,考核形式也要多样化,不可仅限于闭卷答题,还应包括有利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小组演示或个体答辩,最终的评价依据也从一张试卷变成一个作品。此外,还要以形成性评价作为主要评估手段,对学生各个阶段的能力进展情况实施有效跟踪和掌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与强化起到监督和促进作用。

(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能够对学生起到显性和隐性教育作用的多方面、多元系、多类型的文化形态”,〔5〕是学校除了课堂之外的另一种育人环境,被称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而优质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符合素质教育的培养理念,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也是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首先,增加实体环境的职业特色。从建筑物到绿化带再到公共设施,处处反射出职业信息,力求建造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艺术景观,学生在校园内的任意位置都可以接触到职业元素,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职业意识,提升职业素养,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其次,注重宣传教育,尤其注重对职业核心能力相关内容的传播。不仅要通过校园电台、板报、校报、标语等一切方式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精神和行业资讯,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成立数字化图书馆、在线职业指导、在线心理评估测试等多种自助服务功能,使学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未来职业生涯的神圣,从而增强他们的紧迫感与使命感,进一步推动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再次,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系部学办与校内社团强强联合,长期开展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的课外活动,活动围绕文艺体育、学科专业、科学技术、社会实践、职业技能等领域,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全面发展。不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对信息处理、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职业核心能力的塑造和强化有着实践意义。最后,让优秀的企业文化走进校园,充实校园文化。加强校企合作,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即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习惯氛围、工作作风、人际关系”〔6〕方面对高职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同时引入企业用人标准、管理制度、真实案例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职场规则,深刻感受即将面临的行业规则,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逐渐加强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与个体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 本科专业建设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

一、背景

对外汉语专业大多办学时间短,积累的经验不足,在当今扩招的背景下面临新的问题,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生毕业以后的出路上。对外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就业都面临比较高的门槛。国内的留学生教学主要在高校,本科毕业根本不能进入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如果在国外就业就更难了,一个是途径不多,一个是要求较高。有的学生眼睛只盯着欧美东南亚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本科毕业后专业对口的出路相当狭窄。针对对外汉语本科专业这种现状,抱怨、逃避、后退都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力求在素质教育方面寻求出路。

我们认为,扩招背景下的大学专业教育,与昔日的精英教育、螺丝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全不同。高等教育计划教育背景下,专业招生是针对岗位计划的,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高校扩招,招生与就业不可能也没必要做到岗位对口。高校扩招的初衷是提高全民劳动者素质,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针对这种情况,不回避问题,告诉学生真相,给学生希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变得十分重要。因此,过度专业化教育必须改革,而素质教育正当其时。

素质教育虽深得人心,人人叫好,研究者和拥护者甚多,但实施性较差,操作性不强。对外汉语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本文拟结合本学科特点,就如何培养学生扎实过硬的综合素质的问题展开讨论。

二、对外汉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关于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内容说法颇多,但不外乎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一般从四个方面来概括: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1]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2]

针对对外汉语专业特点,我们提出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是指具有科学的知识架构、贯通中西的知识基础、扎实的双语素质、过硬的师范素质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目标多元化,人才类型复合型。

面向每个学生,尊重个性发展是素质教育精神的要求,专业培养目标要多元化而不要专业化,人才要是复合型而不是单一型的。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的在不同职业之间转换适应的能力。知识经济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大学生就业也是宽口径的。人们逐渐改变了大学生天之骄子的传统观念,在慢慢地接受大学生就业的多元途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除了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以外,也可以从事其他所有需要中文人才、外语人才、新闻人才和双语人才等方面的工作。不是大学生的就业路子越来越窄了,而是选择面越来越宽了,这意味着学生成才的潜力和可能性更大了,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科学的知识架构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知识架构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上。我们在设置课程时,特别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所需的全面知识需求构建贯通中西的语言、文化、文学的知识体系。这个体系分四个知识模块:语言模块、文学模块、文化模块、师范模块,每个模块均由中西两条线索构成。

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一个十分重要的要求。1996年前任欧盟主席雅克・得洛尔担任主任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4个学会”:学知(Learning to 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习能力被放在四个学会的第一位。[3]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我们再也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4]本着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会学习对于大学生来说意义尤其重大。

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是教授学习方法;二是培养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改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为以学生讨论、学生讲说为主。

3.双语素质。双语双文化人才包括扎实的中文基础和熟练的英语能力。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的双语写说技能。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提出:“每一个人,不管操什么语言,都可以被看做是一种特殊世界观的承担者。世界观本身的形成要通过语言这一手段才能实现,每种语言中都会有各自的世界观。”[5]魏斯格贝尔认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之间有一个“中间世界”(Zwischen Welt),也就是语言。语言不同,“语言世界图像”(Weltbild der Sprache)也不同。[6]语言学家兼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及其学生本杰明・李・沃夫(Benjamin Whorf)提出一个关于人类语言的假说,即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学说认为,人类的思考模式受到所使用语言的影响,因而对同一事物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语言具有的相对性使得不同语言里包含的文化概念和分类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对于现实世界的认知,也就是说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会因语言差异而产生思考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7]

这些学说虽然还有一些争议,但是它给我们一个启示。多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多了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对这个世界就有了更多的了解,就会离真实客观的世界更近。所以,对双语素质人才来说,学外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而且是学习了一种文化,懂外语不仅仅多了一门工具,而是多了一双看世界的眼睛。从学生综合素质来说,双语双文化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

4.扎实过硬的师范素质。

对外汉语专业要培养很大一部分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师工作,师范素质是其中重要的素质之一。师范素质的内容长期以来有很多人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在自己多年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后提出“活教育”的理论,并在江西创办了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开始较系统地实施“活教育”的经验。意在“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腐化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陈鹤琴希望“活教育”“成熟为一个适应时代需要,符合民族精神的完善的教育制度,希望它能从理论走入实践,更希望它能由一隅一地之试验,发展而为普遍的推行”。为了实现这个“活教育”目的,他提出培养优良师资要从七个方面对师范生进行训练:(1)锻炼强健身体;(2)陶冶道德品格;(3)培育民族文化;(4)充实科学知能;(5)养成勤劳习惯;(6)启发研究儿童教育之兴趣;(7)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他说:“师范生将来出去服务,不但要做儿童的导师,而且还要做民众的导师,不但要谋学校教育的发展,而且还要谋社会教育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强“人格、学识、技能、服务种种的修养”。[8]在在实践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中我们努力践行这种“活教育”的理念,在特色课程、能说能写两种实践技能、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5.较强的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方面,改革的大旗早已高高飘扬,理工科类和职业院校的实施相对较好。但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贯彻与实施要么因为课时少而影响效果,要么因为操作性不强而流于形式,扩招之后的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所以实践教学常常只是极少数感兴趣的同学展示特长的舞台,这与提高教学质量矛盾,违背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

三、以实践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

我们这里讲的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着力点在如何解决实践教学环节“走过场”的问题,重点在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上下工夫。

在对外汉语专业建设探索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施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已取得明显进展,概括而言就是师范“一笔一画一形体”、文化“两个技能”、语言“读写说三位一体”。

“一笔一画一形体”是指师范技能培养的书法技能、简笔画绘画技能。其中,写好一手字是传统师范素质要求掌握的技能,形体课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优雅的身形。

“两个技能”是指弘扬传统文化的太极拳和古筝课。太极拳和古筝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学习这两种技能与本专业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相一致,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人文修养的重要手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读写说三位一体”是就英汉双语功底来说的。“读写说”是传统中文素质的要求,但是在教学中,一般重视读写能力,轻视说的能力,而且主要靠学生自觉,缺乏教师的监管与督促。本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将三个环节统一,达到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每个学期安排了16学时的写作实践和16学时的语言实训即说训练,以“说”这个环节牵头,带动“写”和督促“读”。例如,以“我喜爱的一本名著”专题讲解为目的,要求学生精读名著,写读书笔记和读书心得,并围绕本书开展研究,最后讲解读书报告,就书中问题开展讨论。通常情况下,每个学生每个学期至少可以上台讲4次,共3年6个学期。每个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以调查报告汇报解说为目的,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3年共6次,有利于学生接触和了解社会。

一个好的培养方案既能为学生提供全面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架构,又能起到督促教师完善教学,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我们认为,这种以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如下特点和优势。

1.利于培养大学生乐观自信向上的品德,以及宽以待人,懂得对别人的欣赏与倾听的品质。所有的语言实训课均是由学生上台讲,其他学生都是这个学生的听众,因为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讲得很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生生学会相互支持、相互欣赏和相互鼓励。许多演说本身的思考要求演说者自身把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传递给听众,当然这对演说者本人也是一个教育过程。

2.良好的自我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习惯。以“说”的技能训练牵头而带动读写,是一个自然地带着任务、带着问题读书和查阅资料的过程,会慢慢地养成有疑问就通过阅读解决问题的习惯。这个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受益终身。

3.有利于培养学生将内在气质美与外在风度美的完美结合。朱永新说:“教育的最重要使命,是培养美好的人性,塑造美好的人格,从而建成一个美好的社会。”学生上台讲不仅能促使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丰富精神世界,而且能培养学生站在讲台上的身体语言和服装审美等方面的能力,更是对学生外在风度美的训练。

4.利于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和耐挫折能力。学生每次讲完后教师点评,有优点有鼓励,当然也会讲缺点有批评,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在自己的错误中前进,从而练就强大的内心承受力。

5.面向每一个学生,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面向每个学生,一是强调人的生存教育,发掘人的潜力。针对我国扩招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这种实践教学注重体验,注重动手(口),注重了解社会,对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就学生来说,重视学生个体发展,有利于帮助学生重拾信心,正确定位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全面提高职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M].1996-6-13.

[2]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2.

[4]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

[5]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区别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商务印书馆,2002.

[6]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7]撒丕尔.语言论[M].商务印书馆,1985.

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1教师是德育的实施者

德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方面的要求更严。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做到“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增强教书育德的责任感,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他们在教育教学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是学生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学习风气、班级气氛的好坏和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与班主任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班主任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仪表行为等,因为这些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班主任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1要有敬业爱生和无私奉献精神,在工作中能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同时,要敢于支持正确的行为,防止不良言行的产生,把错误制止在萌芽状态。

1.2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班级规章制度,使学生能够对照各条检查自己的行为习惯,特别要强化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的各条,使学生自觉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1.3班主任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与班集体协调一致,使班内各项活动能够正常有效地进行,同时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感情,增进他们的友谊,逐渐形成一个团结、友好、竞争的良好班风。

1.4班主任教师要善于从各方面选拔人才,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动精神,并注重在实际班务工作中开发他们的智慧和潜能,使他们超前学会做人、办事、健体,并提拔他们成为班干部和自己的得力助手,对于他们的工作要信任、支持并严格要求,使他们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1.5学校工作的好坏,离不开教师,德育工作的灵魂更要求教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用自己的言行做无声命令,实事求是,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使整个学校形成浓厚的文明氛围,推动德育工作的实施。

2学生是德育的载体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道德品德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的高低,所以,学校德育工作要善于通过各种模式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品德。

2.1要引导学生明白,品德高尚的一个最关键的方面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人的关键有二:其一是身心健全。学生中存在一些情况,如: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头脑聪明但弱不经风;有的心理素质差;有的具有一些病态心理,这些情况都是身心不健全的表现。其二是让学生学会做一个对周围环境有用的人。同志曾提倡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其中的含义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一个身心健全,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2.2 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程顾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立。因此,诚实、方正、坦荡的性格是最受人欢迎的,这也是做人、交友的基础。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后,便会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诚实、正直的品质。教育他们对任何人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决不能随着对方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而变化,同时要让学生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好作风,切忌浮夸造作,给人一种轻浮不实在的感觉。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确实,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是永远受人尊敬和欢迎的。

要想确实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还应该在德育的基础上强化意志品格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意志品格的差异直接决定着他将来成就的大小,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持之以恒和胜过他人的愿望;乐于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素质较高的人,首先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使学生从小就养成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并能够把社会的荣辱兴衰与自身的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做,德育的内涵才能更推进一层,只有从这一层意义上深入下去,学校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起步,以后才能真正走上正确的轨道。

3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

学生自身生存环境的优劣和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上所接触人物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各学校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丑、恶的能力,使他们自觉的扬善弃恶,这样一来,会大大促进学生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作为新课程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德育工作,全面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理想信念做起,从规范文明行为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以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文明行为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主要内容,全面落实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习、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们的德育资源,特别是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通过走访革命老人、参观秦基伟驻黄北坪革命遗址、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等活动,大力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形象生动的教育活动中得到启迪。

二、加强师德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内外环境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关键,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较强的责任心去关心关爱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去引导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自身素质给学生以影响,塑造美好人生。真正把德育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营造浓厚的教书育人、德育为首的氛围。

身教重于言教。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以言传教,更要以身垂范,我们要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树立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观念,可在教师中树立“德育模范”,以其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使其德育素质升华到较高境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传播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三、坚持德育为首,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德育新途径、新方法

首先,坚持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德育教育促管理,以学生素质求发展,进一步加强德育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落实,严格管理,主动参与,自我教育,实现学生自律与他律,被动管理与主动约束相结合。认真组织好新学期尤其是起始年级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的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之在中小学生中入脑、入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对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分类、分层次指导。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深化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德育课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放在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切实把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课堂教学工作全面融合,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途径,寓教于乐,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电影、视频、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开展内容多样、形式新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卫生大扫除、慰问军烈属、清明节祭扫烈士墓,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实践中得到熏陶,精神世界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最终实现知行统一。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学校,优化育人环境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各种宣传栏及各种板报起着辅助的作用,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好。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要加强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工作,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

学校德育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培养人、造就人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高尚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素质教育过程中,既要全面发展,也要重视学校德育工作。寓德于教,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纵深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6篇

眼下,素质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在全新的理念中和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实施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抓住新课程改革契机,切中创新教育的要点,我们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可发展,个个有创新,而且要懂得人才要靠人才培养,素质只得需素质培养的哲理。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得充满创新的活力和创新气氛。

一、创设创新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打造创新学习平台是我们实施创新教学的首要任务,创设创新学习情景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制约着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进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才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师精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应独出心裁,更应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产生质疑,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质疑”、“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和问题的提出,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胆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全面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我们认识到,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同时也证实学生不完全是个接受器或知识容纳器。我们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也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二、注重开放性教学 提高创新能力培养

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沿袭已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更不利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性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有着新的启发,所以,在开放性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7篇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实践中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做到素质教育理念所要求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比如:他们让学生课堂讨论、动手练习,表面上似乎学生都很活跃,思维也开动起来了,但是,老师最后还是用一个标准答案无形中限制着学生的思维,学生还是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走。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虽然学生的绘画技能有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我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先进教学理念所倡导的是,教师除了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绘画技能外,还要指导学生如何把心中想画的东西画出来,甚至画得更好。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门类、画种作为教学脉络,比较注重以教师为中心,是老师教学生怎么画,而现代美术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为中心,是教师帮助学生将他们想要展现的事物画得更好,是老师帮学生怎么画。比如:八年级的《漫画》的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展示名人漫画,使学生对漫画的多种形式一目了然;运用PHOTOSHOP的技术对图片进行修改,使人物的特征更加夸张,从而达到漫画效果;鼓励学生运用漫画的特殊功能把生活中的事物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使学生能够从中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美术活动始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美术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无法进行艺术构思,没有想象,就无法进行创造。因此,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对培养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合格人材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美术教学别注意学生从低年级的无意识被动接受教育,进入中年级主动的有意识的参与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领域和阅历有限,就需要教师的提示和启发。提示学生对直接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景或物的联想;对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联想,如电影、电视等;对远古或未来世界的联想等等。例如在《联想与创造》一课中,我用仿生造型绘画作品:企鹅垂直起落式飞机,恐龙机器人,蜻蜓式两栖飞机为内容,引导学生欣赏。我向学生强调,在欣赏作品时,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三件作品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哪些东西的形象相近;二是作品中的形象是根据什么东西的造型创造出来的?通过讨论,学生纷纷说:那架飞机的造型象企鹅;那个机器人的形状象恐龙;那架两栖飞机太象蜻蜓,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这些发明都是科学家们根据某些动物的外型与结构,通过联想和艰苦的科学研究创造出来的。是科学家们利用仿生学的原理创造出许许多多为人类服务的东西。在手工课中同样引导学生进行创造美的实践,教师不用一种模式束缚儿童的想象力,学生可以表现具体的形象,又可根据材料特点去自由的表现形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学中要留有让学生创造和个性发挥的余地,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的活跃调动他们的创造热情,使每一次美术课都成为一次创造活动。

根据中学生的特点,我力求采取正确的观察方法与心灵感悟的方法,促进直觉思维与具体形象之间紧密联系,加速学生头脑中形象与概念信息的结合,通过想象,创造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独立的创造性想象是我们教师重要的任务。根据意愿,独立的创造性想象,是难度较高的想象,创造想象是不依赖图样、模型、实物和文字描述现时独立创造出的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师展示范画“鱼美人”,画面表现的是西方的鱼美人勇敢善战,一手拿着盾牌,一手举着宝剑,上身是美丽的少女,下肢是鱼的尾巴,卷曲着、跳跃着、非常有力量,是美人和鱼的结合,是柔美与勇敢的结合,展示西方神话中的女勇士。这就是作者根据自已的意愿创造出来的画面,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一般是在顿悟或灵感的出现和思维的多次积累才能产生。请学生说出我们已经知道的但现实世界没有的物象,学生回答“有龙”、“四不象”、“凤凰”等,请学生说出“龙”的整个全身由哪些动物组合而成?如鳄鱼的嘴、鹿的角、蛇的身体、鹰的爪子等。请学生想象画出世界上没有的物品,我们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梦想、幻觉,根据自己的情感意愿,通过想象定能创造出新的作品,如机器人、高速列车、宇宙飞船,地球卫星等等。我们要调动一切手法,为学生思路的拓宽,潜能的挖掘提供契机,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家通过这一形式以丰富的创造力,修饰力,直接地表现他们自己的心灵”。

通过美术课的这种上法,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1)从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着,更注重了学生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联想和创造余地,避免了由于教师的个人好恶或习惯束缚学生的艺术灵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从教学过程和结果看,更注重了教学过程。学生完成一张好的作业固然重要,但学生思维的活跃,在完成作业的全过程中所进行的探索和创造更为重要。而在教学过程中的经历就使得一个学生的作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了,下次成功的可能性会更大。避免了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创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进取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创造力。

(3)从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角度看,更注重了思维能力的培养。爱因思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种做法排除了纯功利性的教学目的,真正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真正把美术教育变成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8篇

>> 课程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以素质教育为本,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以素质教育为本 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以成功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校园特色文化 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以医德为核心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探讨 以素质教育为牵引改革考试方法 以课程教学为载体 强化专业素质教育 论构建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以素质教育为本的设计性实验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医学影像学考试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推进思政课考核模式改革 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浅析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研究 以实践为核心的本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以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评价方法改革研究 浅析以素质教育为载体的工科类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为素质教育提供课程保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万亿获评“十佳小作家”。

万亿现为中国青少年作家网校园通讯员、专栏作家,北京万书阁国际文化传媒签约作家,“叶圣陶杯”全国十佳小作家,星秀文学网专栏作家,《星秀文学》杂志专栏作家,《魅力校园》杂志专栏作家,贵州图书出版策划中心签约作家,贵州中天文化传媒签约作家。其创作的微电影《魔法红舞鞋》已于2012年12月在深圳电视台播出,电影《暖雪》正在拍摄中。

英语特长班学生参加“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学生屡获佳绩。2009年和2010年,学生杨昕薇、肖明镁参加西南赛区决赛、四川省总决赛分别夺得第二名。

链接五(希望之星省决赛 双中实验学子折桂,《华西都市报》2011年6月12日):2011年CCTV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四川赛区决赛圆满落幕,双流中学实验学校2012级20班学生葛思嘉夺得四川赛区冠军。这是CCTV希望之星英语大赛四川赛区桂冠首次被区县中学的学生摘取,打破了城区中学包揽冠军的纪录。

双流县第二届“亿通杯”英语演讲比赛,肖明镁和葛思嘉同学分获初中组第一名和第二名。2012年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58人荣获全国一、二、三等奖,243人荣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010年9月参加国际交流活动,荣获首届中英国际学校交流大奖(ISA奖)。

2012年,科创班4个代表队40名参赛学生在中国青少年创造力总动员全国总决赛中,荣获2个团体金奖、2个团体银奖,在国家专利发明设计和著作权创作竞赛项目中,21名学生获得个人一等奖,19名学生获得个人二等奖。科创班学生共有169项创造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证书,有331项经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授予专利受理通知书。曹锦同学发明的《新型电磁炉锅垫》在25届科创大赛中获得成都市创造发明类最高奖――英才奖。

数学特长班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数学竞赛,成绩优异。2011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8人,二等奖52人,三等奖20人;2012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 31人,二等奖65人,三等奖20人。2009届11班学生成研究的《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体盒子》中国青少年创造力总动员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2012届7班学生研究的《数学问题的实验研究》中国青少年创造力总动员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一等奖。

“双流”启示:

1.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教育本质的追求,站位高,视野宽)。

2.先进的办学理念,明确而又可及的办学目标定位,鲜明的办学特色,精干的管理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出一流质量的基本要求。

3.以课程结构改革为核心的课程改革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仅以课堂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改革的课程改革谈不上真正意义的课改。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载体,也是特色办学的有效途径。

链接六:

我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到成都考察(省教育厅网):2012年4月26-29日福建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到成都考察双流中学实验学校,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令人刮目相看,其课程结构、课堂教学和评价管理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方案,站位和层次高、视野宽深,超越了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实施方案,真正落实了以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应是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期望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9篇

关键词:职业素质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目前,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当代国际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热点,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普遍认同的一种人才培养取向。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把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作为加强职业综合素质教育的有效抓手和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素质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在联系

关于人的素质之内涵,包含四个方面: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及身体和心理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科学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职业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体和心理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最终才能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革新创新、外语应用等八项内容。具有职业核心能力的学生,以后从事其他任何职业活动时,都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和技术飞速发展的综合能力或基本能力。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职业核心能力,为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及问题

1、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

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单位的主要考核因素。有关调查显示,56%的企业认为现阶段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比培养专业能力更为重要,而职业学校的工作重心仍然在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均呈现出劣势,这与企业需求差异明显。尤其在解决问题方面,企业认为现在毕业生最缺失的能力和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出入很大。相关调查显示: 超过60% 的企业和在校学生认为学校现阶段有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一般,关注度不够,与企业的愿景相去甚h。

2、学生个人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足,核心能力低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小,而且是中考后没有考上高中、或不想继续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在世界观、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等能力上有一定的不足。父母送子女上职业学校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学习一技之长,在就业市场能找到工作而已。有关问卷显示,有 83.1%的学生从来不知道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中职学生缺少培养自身职业核心能力的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的欠缺使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不了解职业要求与自身素质的匹配程度,不了解社会需要,看不到职业核心能力在就业和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能力低下,综合素质偏低等问题。一批批中职生进入职场后,虽然刚开始能马上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但一年后甚至更短时间,就显示出竞争的劣势,职业生涯发展受到限制,而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更是无从谈起。

3、学校方面在培养核心能力上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首先,中职学校职业教育理念落后、方法陈旧,依然采用填鸭式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大多数教师对职业核心能力认识不足,在教学和管理中没有主动地渗透核心能力的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涉及面还较小,力度、影响力不够。中职教师在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职教理论素养及教育教学能力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不足。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力度

政府部门的指导思想和政策、资金支持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政府必须制定相应政策,加大对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投入力度。鼓励用人单位通过各种方式设立校企合作基金;鼓励学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对口联系,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所需的各类人才;由于各地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教学资源的不平衡性,可根据各地的特点,组织有关单位研发一套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改革方案,以培养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

2、加强中职教师的培养

加强中职师资队伍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培训,是实施核心能力培养的前提和保障。教师是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只有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使核心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1)课程体系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整体建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所有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 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组织、多种学习途径进行综合化培养。

①在现有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已有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课程的探索和实证研究,可以借鉴,如与人交流能力可融入语文课;数字应用能力可融入数学课;信息处理能力可融入计算机课;自我管理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自我学习、解决问题和创新等能力。

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如信息处理模块、数字应用模块、自我学习模块,等,让学生自由选修,缺什么补什么。鉴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历练时间较短,可以开设组合模块课程,如与人交流与合作模块、解决问题与创新模块,等。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具有培养核心能力的教学目标,可多模式、多途径综合培养。

③开展第二课堂。依照职业核心能力的模块进行划分,有意识地设计和组织相应项目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包括开展社团活动,技能竞赛活动。

3、采用新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形式

新的教学评价形式应以核心能力的测评为基本取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评价方法是一种崭新的评价形式。在这种评价形式里,学习结果(特殊的和一般的)得到清晰的界定,评价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合理的和客观的判断,并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进步情况予以认定。教学评价主要发挥目标导向、信息反馈、质量监控的作用。

四、结语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学生的职业能力不仅要求能获得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还应能获得职业核心能力。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人才需求日益增长,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既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的人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蕾. 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素质教育提升的能动标识[J]. 现代企业,2011,(10):66-67.

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0篇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将成为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让大学生如何就业和工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而来的,知识经济需要有高素质和创新力的劳动者。创新是一种智力特征,是综合素质,要求劳动者不只是做简单重复性工作的“工匠”,而是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更多的机会。同志指出:“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医学教育也应在几个方面体现创新力的培养。

1 改革教育体制

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文理分割,专业过细,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人才培养轻通用人才教育,再加上基础教育的“应试效应”,造成了青少年一代的“先天不足”,医学高校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呆板,导致了培养出的人才与时代要求相差甚远,特别是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所以,只有通过教育改革及其科学的、有效的教育实践活动,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完善和实施素质教育,使医学生的创新潜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开发。

2 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2.1 基础教学精品化,医学知识的传授是基础教学,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描述出或者说在脑海里构建出基本知识的骨架,然后,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的时间,让其在基础知识的骨架上填上血肉,使其丰满。培养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加工能力。

2.2 教学方式的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真正改变说教式、填鸭式教学,建立教学民主观。教学民主就是在教学上,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平等地位,把教学当做师生双方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畅所欲言。加强教学的引导性和互动性。互动性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面,在专业课(如内科学)讲授之前先给学生一些典型的病例摘要和指定几本参考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这样的互动教学生动、深刻,能学以致用。

2.3 加大“通识”教育的比例,当前医学生的知识的广度不够。不同学科、体系,从知识上来说总是相互联系的,拓宽知识面,无非是从不同学科中汲取不同的方法,形成交叉或多向性的思维方式,相互借鉴,即广博才能精专。尤其是人文科学与专业(医学)知识等的关系,是目前学生感到难以满足的,人文科学中的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心理知识、美学知识等,是完善的知识结构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医学生,今后的工作对象是人,这种广博知识的积累至关重要。同时,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通过这种培养使其获得对知识的加工、传播和应用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更新教学理念。

3 “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知识观念,突出其现代性,避免滞后。不要总是抱着一本老教材,一本老讲稿,循环往复地讲解。要吸纳新的知识,了解本学科前沿的发展和研究。其次还必须掌握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获取和加工创新信息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极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遵循创造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学个性,从自己实际出发,寻求最佳教学途径,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创新产生兴趣和激情。

4 加强理想、道德和心理教育,培养医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完善的能力结构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成功的人士,其非智能因素(如兴趣、信念、情感、意志、性格)占的比例比智能因素要高。健康人格的主体是独立自尊,是指个人本能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责任,富有创新意识和竞争精神。就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来看,个体具备独立自尊的特性,这是使其成功立足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现代人的重要特征。同时,培养学生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完善健康的人格特征,也要求其具有完善的能力结构。而未来人才的性格和能力倾向的基本模型,应当是智能因素和非智能因素(性格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协同发展,并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5 建立“激励创新”评估体系

教师应改变评价标准,摒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深浅作为标准评价学生,其结果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这是旧的“应试教育”评估体系的弊端。因此,应改变教育质量观,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评估内容开放化、方式多样化,鼓励学生发展和创新,树立以人的综合素质为评价标准,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为一体思想观念。

在新的发展浪潮到来之际,提高医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为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能力培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积极进行教育改革,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才能适应时展的挑战。

收稿日期:2006-11-13

上一篇:能力素质模型范文 下一篇:能力素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