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税率范文

时间:2023-02-24 06:13:32

所得税税率

所得税税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递延所得税 税率变化 递延法 债务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第17条规定“当适用税率发生变化时,应对已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但具体如何进行重新计量并没有详细阐述。笔者在对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之前采用的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归纳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对该问题的处理。

一、递延法下所得税税率变化时的会计处理

递延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按历史税率转回原已确认的时间性差异对本期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即在产生时间性差异的年度,按当期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确认相关的递延税款;当时间性差异开始转回时,并不按照转回年度的当期税率,而是按照产生时间性差异年度的历史税率顺次结转原来确认的递延税款。因此在递延法下,当税率变化时,若发生在时间性差异的产生年份,则以现行税率乘以本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确认递延税款;若发生在时间性差异的转回年份,无需因税率变化对递延税款进行调整。

例1:A公司经认定是享受“两免三减半”税收优惠政策的软件企业。A公司于2011年、2012年免缴企业所得税,2013―2015年按25%的税率减半缴纳企业所得税。A公司于2013年12月20日以82 500元的价格购进一台办公设备,预计使用寿命为5年。会计上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税法上规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近年来A公司业绩平稳,每年税前利润均为50万元。2014―2018年时间性差异如表1所示。

各年的会计处理如下:

(1)2014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16 500)×12.5%=60 43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62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0 437.50

递延税款 (16 500×12.5%)2 062.50

(2)2015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3 300)×12.5%=62 08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62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2 087.50

递延税款 (3 300×12.5%)412.50

(3)2016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4 620)×25%=126 15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577.50

递延税款 (4 620×12.5%)57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155.00

(4)2017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7 590)×25%=126 89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948.75

递延税款 (7 590×12.5%)948.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897.50

(5)2018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7 590)×25%=126 897.50(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948.75

递延税款 (7 590×12.5%)948.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26 897.50

由上可见,2014年、2015年为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年份,因此确认2014、2015两个年度的递延税款均采用当年适用的税率12.5%。自2016年起,时间性差异开始转回,递延税款也开始反方向转销。由于这时的税率仅与以前产生暂时性差异年度的适用税率有关,因此尽管2016年所得税税率已经变为25%,但仍按照以前的税率(即12.5%)转回时间性差异,只有计算当年的应交税费时才使用当年的适用税率。

经分析可以看出递延法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因此在结转前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时采用的是历史税率,这虽然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同时也违背了会计信息应符合的及时性与相关性质量特征。因为如若此时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由于仍采用历史税率转回以前年度的递延税款,现行税率对本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不能及时准确地体现出来,这就造成转回年度期间的所得税费用与税前会计利润之间无法进行配比。另外,递延法下,由于一直采用历史税率对递延税款账面余额进行调整,这使得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递延税款账面余额不能真正代表企业未来期间的税款抵减权利或应付税款义务,因此递延法下计算的递延税款并不符合资产或负债的定义,也不能作为企业的一项真正的资产或负债。由此可见递延法有其自身无法回避的缺陷。

二、利润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税率变更时的会计处理

利润表债务法是基于“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导向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它强调税前会计利润与所得税费用在发生当期的合理配比。因此在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时,采用的是现行税率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进行调整,而不是按照历史税率计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递延法的不足。当税率发生变动时,递延税款由下列公式计算得出:递延税款=本期时间性差异确认的递延税款±由于税率变更或开征新税对递延税款的调整额。其中对递延税款的调整额=前期累计确认的时间性差异×(现行税率-历史税率)。

例2:承例1,根据利润表债务法对上述业务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1)2014年、2015年的会计处理同例1步骤(1)、步骤(2)。

(2)2016年。由于2016年所得税适用税率由12.5%恢复至25%,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确认的递延税款=4 620×25%=1 155(元),由于时间性差异在该年发生反转,因此确认的递延税款应为借方发生额。但本期由于税率变动增加,应增加的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为(16 500+3 300)×(25%-12.5%)=2 475(元)。二者的综合结果为确认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1 320元(2 475-1 155)。应交所得税=(500 000+4 620)×25%=126 15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7 4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155

递延税款 1 320

(3)2017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7 590)×25%=126 89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000.00

递延税款 (7 590×25%)1 89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897.50

(4)2018年。会计处理同本例步骤(3)。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利润表债务法和递延法在税率没有发生变动的2014年和2015年的会计处理完全相同。在2016年税率发生变动时,利润表债务法不但需要对本年的时间性差异按照当年的新税率计算递延税款,还要按照税率变动的幅度对以前累计的时间性差异进行调整。二者的配合成为该年的递延税款的发生额。税率变更年度之后,利润表债务法下的递延税款完全按照当年的适用税率进行计算。

但是利润表债务法也有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由于收入、费用和利润都是一个流量的概念,只能反映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活动,这就导致利润表债务法下更关注企业短期的收益,而无法以长远的眼光宏观看待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也就不能客观地对企业的价值进行评定。同时依托于“收入费用观”的利润表债务法,是对企业本期实际取得的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其差额确认为时间性差异,如果企业持有本期尚不能实现的收益,比如对于那些存在合并、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等特殊事项的公司来说,有些交易的收入和费用配比后的差额并不能完全归属于利润表债务法定义下的时间性差异。这就会产生会计核算上的“真空地带”,因此利润表债务法核算范围并不全面。

三、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税率变更时递延所得税的计算

与利润表债务法相同的是,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采用现行税率转回已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但相比于递延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立足于“资产负债观”,即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金额大小,确认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并进一步确认对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通过将其与当期应交所得税比较,倒挤出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尽管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在税率变动时,应对已经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但是鉴于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科目属性,其余额是可以结转下期的。因此笔者认为采用下列公式,可以轻松地完成税率变动时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发生额=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期初余额。其中期末余额按照未来期间适用的税率计算,期初余额按照原税率计算,因此借助期末余额与期初余额的轧差,将税率变动对递延所得税的影响包含在本期发生额中。

例3:承例1,根据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对上述业务进行的会计处理为:

(1)2014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16 500)×12.5%=60 43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62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60 437.5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6 500×12.5%-0)2 062.50

(2)2015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3 300)×12.5%=62 087.5(元)。

借:所得税费用62 500.0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62 087.5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9 800×12.5%-2 062.5)412.50

(3)2016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4 620)×25%=126 15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7 47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155

递延所得税负债 (15 180×25%-2 475)1 320

(4)2017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7 590)×25%=126 89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000.00

借:递延所得税负债 (7 590×25%-3 795)1 89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897.50

(5)2018年。应交所得税=(500 000+7 590)×25%=126 897.5(元)。

借:所得税费用 125 00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0-1 897.5)1 897.50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126 897.50

由上可见:(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在所得税税率发生变更时,各年度的会计处理结果完全相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强调了“资产负债观”的理念,资产和负债是存量的概念,因此暂时性差异能够反映在未来期间因其所造成现金流入流出的情况,这有助于企业合理安排未来现金流量。并且在科目设置上,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将利润表债务法下的“递延税款”细分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方便企业核算的同时也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一个更准确的了解。(2)暂时性差异是将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进行对比后产生的结果,不再是将本期实际取得的收入与费用进行配比。因此暂时性差异不仅包含时间性差异,也包含那些不归属于时间性差异的所有暂时性差异。因此相比于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的核算范围更为全面。

四、结束语

所得税会计准则集中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对所得税的处理,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税率变化的情况又进一步加大了该问题的处理难度。通过本文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都体现了债务法的处理理念,并且较递延法处理更为合理。借助本文归纳的“发生额=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处理思路,则可以大大简化实务中对该问题的处理,应加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S].2006.

2.王爱群.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与利润表债务法比较分析[J].会计之友,2008,(4).

所得税税率范文第2篇

(一)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功能

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一直是美国政府干预、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和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弹性的累进税率,使美国的个人所得税收人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从而保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延续。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出现经济过热时,弹性的累进税率就会自动产生一种拉力,防止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过度膨胀,使经济过热现象降温;反之,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弹性的税率制度就会产生一种推力,能有效地刺激消费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从而延缓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复苏。几十年来,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对于调整美国产业之间、产品之间的利益关系,引导和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为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美国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合理的累进税率制度,高收入者成为个人所得税纳税的主体。据统计,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上的群体所交纳的税款,占美国全部个人税收总额的60%以上。也就是说,美国政府每年的巨大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占人口比例较少的富人,而不是普通工薪阶层。实践证明,该制度有效地控制了高收入者收入的过快增长,体现了公平税负、量能负担的原则。根据美国统计局数据显示,近10年来,以税率制度为核心的个人所得税的调节使其基尼系数①平均缩小0.3,税收政策效应达到7%,而且尽管美国这些年来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但由于其拥有先进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使得实际收入差距基尼系数远远低于目前的水平。

(二)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演变

美国联邦个人所得税发展至今,其税率经历了一个高低起伏的变化过程。在1913年开征个人所得税时,普通税率为1%。第一次经济危机期间,个人所得税最低边际税率达到历史最低值,只有0.375%。从1932年开始,税率水平逐年增高,至1944年最高边际税率达94%。20世纪80年代,美国里根政府在经济形势的逼迫下,成功地进行了半个世纪以来规模最大的1986年税改,并引发了世界性税制改革的浪潮。这次改革大幅度地降低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并且减少了税率档数。此后,克林顿和小布什入主白宫后也积极推行税改,分别对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作了一些调整。

目前,美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六级超额累进税率结构,税率分别为10%、15%、25%、28%、33%和35%。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者的全部应税所得按四种不同申报方式分别规定了级距,同一级距的税率相同,而美国国税局则每年依据一定指数对该税率表进行调整。

为了进一步改革税制,2005年1月,美国政府成立了税制改革咨询委员会,该机构随即提出了两项税制改革方案:《单一所得税制方案》和《经济增长及投资税制方案》。两项税改方案均建议税率结构简单化,分别将税率从原来的6档累进税制改为4档或3档,并适度扩大各档次的级距。总体上,两种税制改革方案的内容均触及了美国税率制度的各个方面,其根本目的是构造公平合理的宏观税制环境,以促进美国经济快速、健康、稳定增长。

二、中美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差异

我国从1980年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先后对税基和税率做了相应的调整。目前我国根据个人所得税应税所得性质设计了两类税率,采用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性质的所得实行差别对待,即:工资、薪金所得适用5%~5%的九级超额累进税率;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和企事业单位的承包承租经营所得适用5%~35%的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类适用20%~40%的超额累进税率;稿酬所得适用14%的比例税率;股息、红利、财产转让等其余各类所得均适用20%的比例税率。

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法的出台在时间上虽比美国晚一百多年,但是作为税收在筹集财政收入、调节收入分配等基本功能上两国是相同的。基于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治因素的变化,中美两国个人所得税税率也均经历了高低起伏的调整变化过程。但是,由于税收制度、公民纳税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一)税率结构设计的差异

我国有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两种,其中对工薪所得实行九级超额累进税率,对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实行五级超额累进税率,月工薪所得“超过10万元以上”的税率更是高达45%。相比之下,美国实行单一的超额累进税率,采用10%-35%六级税率。对于高收入人群,美国的平均税负在32%左右,特别是到2006年以后,它的最高边际税率降到35%。也就是说,现在美国高收入人群的平均税负已经小于30%了,这个税率对于美国这个经济发达国家来说实用性是十分普遍的。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我国工薪所得的最高税率比美国多出十个百分点。但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纳税人只适用5%和10%两级税率,20%~45%的税率基本不起作用,每月工薪所得超过10万元需要适用45%的最高税率的人更是风毛麟角,在实际执行中可谓形同虚设。况且,税率越高,对纳税人避税、逃税的诱惑就越大,避税、逃税事件也就越容易发生,客观上增大了税务机关的征管难度。因此这种边际税率过高、税率级次过多的设置是不尽合理的。

(二)税率累进路线和级距的差异

我国对工薪所得适用的累进税率,累进级距过多,对中低收入的累进程度跳跃性过快,各级分界点的设置缺乏统一的逻辑规律,第2档的上下界与第4档上下界之间存在十倍的关系,第5档到第9档的分界点呈现出等差数列关系。与我国累进路线相比,美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表很有特色,它是不等额累进的税率表,不仅应税所得累进额不等,就连税率的累进数也不等。同时,税率表中的税收适用级距是不同的,所以即使应税收入相同,但由于税收级距不一致,应纳税额也不相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超额累进税率制度中还作了“累进消失”的安排,即应纳税所得额达到或超过297350美元时,不再按照超额累进税率下通常的计算办法计算应纳税额,而是全额适用最高一级的边际税率。这一特殊制度亦被各国学者认为是美国1986年税制改革的一个极富创意的神来之笔。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美国的不等额税率在适用上比我国灵活很多,其带有波动的减速累进路线,累进性比我国更强,累进效果更好。同时,美国还充分考虑了低收入人群的利益,低税率的级距较大。而我国5%的最低边际税率只适用于月应纳税所得额500元以下,范围显得过于狭窄,让很多纳税人感觉这种制度只是为国家多征收税收,而不是在调节收入,它因此也打击了广大纳税人的工作积极性。

(三)税率适用的差异

我国现行税率针对个人收入而设计,只要是月收入过了起征点的居民,不论家庭负担轻重有别,不论是否已婚,均适用相同的税率。相比较而言,美国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者的全部应税所得按四种不同申报方式,分别为已婚联合申报、已婚分别申报、单身和户主四种方式。同样的个人收入,若采用不同的申报方式,其应税区间不相同,税率也不相同。比如,同样是10万美元的个人所得,按单身申报方式则税率为28%,按已婚联合申报方式则税率为25%。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美国的这个税率制度充分考虑了婚姻和家庭负担等因素,更加体现了量能纳税原则。而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的适用无视具体情况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虽简单易行,但它没有考虑地区差异,也未考虑家庭总收入以及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等情况,对收入相同而纳税能力不同的纳税人也适用相同的税率,实际上违背了税收公平原则。三、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通过比较我国与美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及其实践效果,我们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制度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越来越明显的非效率和不公平问题,对它的改革完善已经势在必行。当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改革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同时充分借鉴美国的有益经验,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完成。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改革,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减少累进税率档次,降低最高边际税率

传统观点认为,个人所得税要发挥其社会职能,就必须实行高税率、多档次的累进税率制。可事实上这种高税率、多档次的税率结构在实践中往往难以行之有效。一般说来,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越高,愿意纳税的人越少;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越低,愿意纳税的人相应会增多。因此,个人所得税在税率选择上应遵循简洁、低税的思路。

征税是一种国际性的普遍行为,尤其是在我国已加入WTO的情况下,我国该以怎样的税率课税,必然会受到国际上一般税率水平的影响。因此,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累进税率结构,降低最高边际税率为35%,缩减所得税累进档次为5级,使税率档次简化明了。35%的最高边际税率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最高边际税率接近,有利于我国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吸引海外人才、资本,在更高的平台上参与国际竞争。尤为重要的是,在此次金融大海啸的冲击下,我国实体经济遭遇了严酷的寒冬,降低个税的边际税率可以有效地刺激我国居民消费,促进经济的复苏。另外,针对高收入者想方设法利用比例税率逃税的现象,随着我国征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可以考虑将现行的两套税率统一为超额累进税率,以减少居民避税空间,使税负更趋合理。

(二)引进累进消失税率结构,调整各档次级距

个人所得税是一种调节收入分配的杠杆,因此在确定税率的累进级距时,一方面要符合所得分布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要符合公平负担的要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省市的年人均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与此同时,高工资必然伴随着高消费水平,但这些地区的中低收入者和其他地区的收入者所适用的税率表却相同,这在理论上显然是说不通的。

对中低收入者不公的现象,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各档次特别是前三档级距的方式来解决,如将第一级税率适用范围调整为“不超过2000元的”,将第二档税率适用范围调整为“超过2000~6000元的部分”,将第三档的税率适用范围调整为“超过6000~18000元的部分”。而对高收入者,可以借鉴美国税率中的“累进消失”结构,对课税所得超过一定数额时不再按超累进税率计税,而实行特殊的比例税率计算,以此将高收入者在低税率阶段得到的优惠抽走。在当前我国贫富差距较大的形势下,采取“累进消失”的税率结构,更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它既能确保低收入者享受较低税率带来的利益,贯彻税收的公平原则,又可使高收入者在退清其所不适宜享受的低税率优惠之后,只需面对一个较低的比例税率,从而体现税收的效率原则。在此,公平与效率两者兼顾,税收的再分配功能也必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有部分学者担心,我国个人所得税总额本来就不多,这样根本的税率改革将大大降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比重。笔者认为,个人所得税的增长是与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成正比的,当我国全体居民整体收入水平普遍提高之后,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总量和比重自然也会不断增加。

(三)税率适用兼顾婚姻家庭等“人性化”因素

我国是一个大家庭观念很重的国家,自古就有养老扶幼的优良传统。因此,个人收入的差距最终要体现在家庭收入差距上①,一个家庭的总收入比个人收入也更能全面反映其真实纳税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个人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上。因此,在税率的适用中,借鉴美国的区别对待制度,我们应充分考虑每一个纳税主体是否已婚、夫妻双方是否都有收入、是否赡养老人和孩子及其人数等个体情况,根据其每个人、每个家庭实际情况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税率。这样,可以实现相同收入家庭相同的税率的横向公平,不同收入家庭不同的税率的纵向公平,充分体现税率设计的“人性化”。

当然,在目前我国税收征管手段和征管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做到使家庭中所有成员的收入透明化,难度还是极大的。同时,我国的家庭结构比美国复杂很多,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现象较为普遍,这种以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为单位设计税率还比较困难。我们可暂时以夫妻关系为基本单位,将多代同堂的家庭按婚姻关系拆分为几个小纳税家庭,分别适用税率。同时,对于夫妻双方联合申报和单身申报的税率应有所区别,以使个税切实起到再分配的效果,真正体现个税调整的公平性。

(四)提高非劳动所得的税率,统一劳动所得的税率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对同属于劳动所得的工薪所得、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以及对企事业单位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分别适用不同的税率,使得高收入者因为来源众多或转化来源而适用低税率,工薪阶层却承受着繁重的税负。因此,应将上述三大部分劳动性所得统一合并为劳动报酬所得,按同一超额累进税率征税,以体现“相同性质所得相同待遇”原则。

另外,我国当前个人所得税法对劳动所得适用较高的累进税率,对非劳动所得适用较低的比例税率。而当前高收入人群的收人大多来源于非劳动收入,若按照现行的税率制度,极易产生对居民收入的逆向调节问题,造成税负显失公平。因为劳动所得为勤劳所得,它与个人的能力、健康和寿命直接相关,随时可能终止,而且受众多意外因素的影响,比较不稳定。但以上特征是非劳动所得不存在的。因此,对劳动所得与非劳动所得应该区别对待,非劳动所得适用的税率理应高于劳动所得适用的税率。

(五)克服通货膨胀的影响,实行税收指数化调整

2007年以来我国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全年我国CPI涨幅达到4.8%的11年历史高位。通货膨胀侵蚀了个人财富,给居民带来了虚假所得。为了剔除通货膨胀带来的此负面影响,美国从1981年开始实行税收指数化调整。即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涨落自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适用税率,以防止通货膨胀将纳税人推入更高的税率档次。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我们应考虑采取税收指数化措施,当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超过上年度一定的百分比(如10%)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级距应按同等比例调高。税率级距的提高,实际上也就降低了税率。总而言之,通过这种指数化机制,确保物价波动情况下纳税人税负水平的相对稳定,从而避免因通货膨胀导致其实际税负加重的现象;同时它对解决我国目前税基标准“几年一修改”的问题也有实质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孙凯,美国联邦税收制度[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1977:28,

[2][美]迈克尔.J.博斯金.美国税制改革前沿[M],李京文,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270-275。

[3]JeffreyOwens,TaxReform:AnIntematlonalPerspective[J],TaxNotesInternational,2005,(2),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305,

[5]财政部税收制度国际比较课题组,美国税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6]HoweHH,Zee,PersonalIncomeTaxReform:Concepts,Issues,andComparativeCountryDevelopments[R],IMFWork-ingPaper。2005,(4):87,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8,

[8]MerrillLynch,Capgemini,WorldWealthReport2007[B/OL],[2007-06-27],hap://www,m1,corn/media/79882.pdf.

[9]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6-8,

[10]国家税务总局,中国税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5-10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5-42,

[摘要]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而税率是该制度的核心环节。美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是国际公认较为完善的税制,但中美两国个人所得税在税率结构、累进制度、税率适用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尚存在不足,应借鉴美国的经验来完善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

所得税税率范文第3篇

Abstract: After discussing the theory and necessity of the progressive rates levied on enterprise income in excess of specific amounts,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tax rate, the tax level and the tax bracket by using the data of a city in south Jiangsu province in 2013. By learning foreign experience, the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e superiority of the progressive rate. It would be benefit for the reform of enterprise income tax system.

关键词: 企业所得税;超额累进税率;优越性

Key words: enterprise income tax;progressive rates levied on income in excess of specific amounts;superiority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048-04

0 引言

国内外关于企业所得税做了大量的研究。①税收公平方面。秦蕾(2005)认为“西方税收公平思想的演进,揭示了我国建立和谐税收应该兼顾公平与效率。”[1]郭维真(2007)指出“从效率角度考虑,比例税率无疑是便于税额计算和征管,但是在公平上有所欠缺。”[2]②税制设计方面。张明喜、王周飞(2011)认为“我国应在公平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3]Giorgia Maffini(2013)指出“在基于减税趋势下,进一步地公平税制是今后国际税制改革的主要趋势。”[4]Christian Bauer,Ronald B.Davies,Andreas Haufler(2014)认为公司税制度结构设计应优先考虑公平,公平的公司税可以促进经济良性发展。[5]③累进所得税率方面。喻雷(1986)研究了幂税率,为累进税率的设计与改革提供了借鉴。[6]Gupta和Newberry(199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采用累进税率的国家和地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实际税负之间的正相关性关系更加显著。[7]张申杰(2008)通过数学分析解释说明了累进税率在税收纵向公平上的意义。[8]Luis H.R.Alvarze(2008)指出“累进税率对刺激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积极意义。”[9]著名学者Daniel N.Shaviro(2011)肯定了美国超额累进税率的公司税的积极意义,认为美国政府应适当降低边际税率以保障国际税收竞争优势。[10]国外对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研究较多且较深入,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与实务成果。相较国外研究,虽然我国学者已经认识到现行固定比例企业所得税存在偏重效率却兼顾公平不够的现象,只是采用简单的优惠政策来局部调节这种不公,对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研究甚少,与之相关的税率测算更是空白。本文拟在研究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理论依据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测算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级次、级距与税率,以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1 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的理论依据与必要性

1.1 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的理论依据

1.1.1 两权分离理论

随着现代企业股权分散加剧和管理专业化程度提高,股东对其者“职业经理人”的要求也更加苛刻。由于信息不对称,“职业经理人”往往为自身利益会不择手段追逐利润最大化,甚至漠视企业社会责任(比如:“三聚氰胺”事件)。施行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可以更好地促使经营管理者处于“既希望利润高,又希望利润低”的“矛盾”博弈中,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自觉肩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当“盲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由于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会使其缴纳更多的企业所得税,此时经营管理者将会“清醒的”主动筹划纳税,将利润安排得恰到好处,比如:通过增加工资支出、加速折旧、公益性捐赠、绿色环保等,避免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1.1.2 优化税制理论

优化税制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供给学派税收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当代税收理论的主流。“优化税制理论”认为所得税累进程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而应是权衡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结果,从实证方面将对税收征管的研究纳入到优化税制理论体系中。基于这一理论,1986年美国进行了较为彻底的公司税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果。韩国、日本等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小企业采用累进税率征收公司税(法人税),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1.3 财政交换理论

财政交换理论最早起源于Knut Wicksell关于财政学的自愿交换理论,他在《财政理论研究》中将边际效用理论应用于公共部门,并以此作为设计公平税制的理论基础。财政交换理论特别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实现有效配置资源的目标,要求尽可能广泛地采用受益税;二是为了使当权者在决策中的自私自利最小化,强调政治程序在约束预算决策中的重要性。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根据纳税能力纳税,可以在保证应有的公平前提下发挥累进性的效率作用,较少产生资源配置扭曲效应。

1.2 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的必要性

1.2.1 共同富裕的要求

共同富裕,事关改革的性质、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前进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贫富差距扩大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安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恶性循环的负面影响(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69,超过国际惯例0.4社会安全线)。现行固定比例企业所得税不能体现按纳税能力纳税,导致初次分配不公平,现有的个人所得税又未能发挥出应有的再分配调节作用,致使我国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根据纳税能力施行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将有助于改善初次分配公平,为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税收制度支持。

1.2.2 税收原则的体现

量能负担原则是税收公平原则的法律体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从国外经验看,固定比例税率主要是为了满足财政需要的效率性,在形式上实现依法征税,不能兼顾企业发展状况与获利能力,因此难以体现税收公平。企业从政府得到的“好处与特权”各不相同,纳税能力也是不同的。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使所有的纳税人按照其实际纳税能力负担其应缴纳的税收额度,在实质上实现税收公平,同时发挥累进机制保障税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财税制度保障。

1.2.3 公平竞争的需要

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助于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原则,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管理”。固定比例税率未能考虑企业纳税能力,不能代表税率公平,形式上的单一税率不适合我国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且发展能力较弱这一国情。按纳税能力纳税有助于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加快资本积累,刺激投资,产生积极的税收效应,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大企业提高竞争忧患意识,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与外部环境,实现更加公平的、共同发展的平衡生态。因此,施行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有助于公平税负,优化资源配置,构建公平、和谐、有序的竞争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 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的测算

2.1 数据来源与级次级距

2.1.1 数据来源

选取苏南某地级市2013年查账征收类企业所得税作为测算样本。据2013年该市工商局统计数据表明全市98.5%(接近于我国中小企业数量比例)的企业为中小企业。该市国税局2013年查账征收类企业数量为21 082家,其中亏损企业数量为11 770家,数据测算有效样本为9 312家应纳税所得额为正值的企业,应纳所得税额合计2 828 166 012.06元。

2.1.2 级次级距

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对小型微利企业划分标准之一为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其中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万元(含10万元)按20%税率征收。参照美国、韩国、日本对应纳税所得额的级距设定(参见表1、2、3),拟将测试样本中年应纳税所得额的级距划分为六个区间,见表4。

测算结果表明:级距的设计应考虑税率的整体累进水平。在税率水平既定的情况下,级距跨度较小,纳税人的税负上升速度较快,税率累进水平较高;级距跨度较大,纳税人的税负上升速度较缓,税率累进水平较低。

2.2 税率测算与数据分析

2.2.1 税率测算

在对苏南某地级市2013年应纳税所得额划分级距以后,出于简化测算考虑,拟在20%~30%税率区间内按照每级税率从1%至5%增长幅度进行逐次累进测试,以最大程度满足低纳税能力的中小企业低税率的需要,同时鉴于税收国际竞争优势,对纳税能力最强企业的名义税率安排不高于目前固定比例税率的5%(即税率不高于30%),以期测试结果可以在纵向公平、量能负担的原则上实现税收效率,从而佐证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在公平与效率上具有更好的优越性,即根据不同纳税区间按纳税能力区别征税,最大限度降低中低纳税能力企业税负,同时考虑到财政支出的刚性,所实现的税收总额不低于目前固定比例税率税收结果。鉴于目前我国企业发展状况不一,纳税能力高低程度不同,在借鉴美国税率中的“累进消失”结构以后,最高纳税能力企业不宜再按超累进税率计税,而应实行较低的固定比例税率,以降低最高纳税能力企业税收负担,鼓励企业向规模化发展,提高企业纳税能力,增强企业活力与税收国际竞争优势,在整体上实现企业所得税税负公平。经试算,最终将税率确定为20%,22%,25%,27%和29%五级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和一级固定比例税率27%(见表5),此时税收效果最佳,即公平性与效率性相对较优。

根据表5税率表对2013年苏南某地级市企业进行数据测算,结果表明,年应纳税所得额区间在(0,300 000)内税率为20%;区间(300 001,1 000 000)实际税率区间为(20%,21.4%);区间(1 000 001,2 500 000)实际税率区间为(21.4%,23.56%);区间(2 500 001,12 000 000)实际税率区间为(23.56%,26.28%);区间(12 000 001,100 000 000)实际税率区间为(26.28%,28.67%);100 000 001元以上税率为27%。整体上税率走势呈平缓向上趋势,相较固定比例税率,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具有累进性,能够发挥税收弹性作用,更具公平性,见图1。

2.2.2 数据分析

经计算,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与固定比例企业所得税率测算效果对比见表6。测试样本中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可实现税额合计2 986 179 217.24元,现行固定比例企业所得税率实现税额合计2 828 166 012.06元,相比增加158 013 205.18元。其中测试样本中年应纳税所得额4 300 000元以下的企业实际税负低于25%,企业数量为9 024家,占测试样本96.17%,即大多数企业较现行比例税率受益。

2.3 测算结论与政策建议

2.3.1 测算结论

从表6可以看出:

①相较现行固定比例税率,样本中绝大多数(96.17%)企业税负降低,其中年应纳税所得额在250万元以下的企业应纳所得税额合计减少53 120 606.85元,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 200万元以上的企业应纳所得税额合计增加205 297 204.18元,反映出测试样本能根据纳税能力纳税,体现量能负担原则,有助于进一步公平税负,体现公平性。

②年应纳所得税总额较原固定比例税率计征纳所得税总额增长幅度为5.59%,应纳所得税额合计增长158 013 205.18元。在实现税收公平的基础上保障税源,更好的实现国家财税收入适度增长,体现效率性。

③充分发挥了超额累进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越性,可有效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贯彻落实“十”提出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要求。

另外,本测算难以针对企业所得税设计中其他条件进行测算,如税收优惠、法定扣除项目、资本利得项目以及集团公司合计征收等。鉴于目前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存在优惠政策林立和偷逃税款现象(比如滥用高新技术企业优惠资格),实施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税基(减少优惠政策的使用),可以考虑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以便既实现税收公平高效又保障税制国际竞争优势。

2.3.2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测算,针对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笔者建议:

①适时推出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可以搜集范围更广、更加准确、更具代表性、更加全面的数据,并做出筛选、整理与分析,综合采用微观、TCGE、CGE等税收模型全面、系统、准确地进行测算与论证,根据我国国情与企业实际发展状况,深入研究企业纳税能力,合理划分级次、级距,科学设置税率。

②配套设置与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相适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确定应税所得项目,设定法定扣除项目,减少优惠政策,优惠方式以间接优惠为主。

③可先行试点然后全面推开。将上述成果有选择性地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趋利避害,为大范围推进打好基础,更好地发挥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的优越性。

3 结束语

亚当・斯密指出:“公平应成为税法的首要价值,公平价值是税法与生俱来的本质。”通过对苏南某地级市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的数据测算,论证了施行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率具有可行性,且结果较固定比例企业所得税率更具公平性与效率性。

因此,应进一步公平税负,积极推进超额累进企业所得税制改革,架构科学的财税体制。

参考文献:

[1]秦蕾.西方税收公平思想的演进及对建立和谐税收的启示[J].税务研究,2005(3):50-53.

[2]郭维真.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公平与效率[J].涉外税务,2007(7):33-37.

[3]张明喜,王周飞.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1(6):26-28.

[4]Giorgia Maffini.Corporate tax policy under the Labour government 1997-2010[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13,(1):142-164.

[5]Christian Bauer,Ronald B.Davies,Andreas Haufler.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the optimal corporate tax structure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14,(110):42-56.

[6]喻雷.试论幂税率[J].财经问题研究,1986(5):36-39.

[7]S.Gupta,Newberry.K.Determinants of the Variability in Corporate Effective Tax Rates:Evidence from Longitudinal Dat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7(16):1-39.

[8]张申杰.累进税率税收筹划的数学分析与应用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4):56-59.

[9]Luis H.R.Alvarze.Progressive Taxation,Tax Exemption,and Irreversible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 2008(10):149-169.

所得税税率范文第4篇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公布的财政部下发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2007年1月1日起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但利润表债务法在税率变动时采用追朔调整法调整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税率变动时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按照现行税率进行自然调整。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就利润表债务法和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税率变动时计算所得税的区别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时利润表债务法计算所得税的调整方法

利润表债务法在税率变动时采用追朔调整法调整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调整以后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账面余额就是按照现行税率计算后的金额,使之能代表真正的未来预付或应付税款金额。举例说明:

例:甲企业2003年12月25日,购入一台价值80000元不需要安装的设备。该设备预计使用期限为4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无残值。假定税法规定应采用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也无残值。甲企业每年的利润总额均为100000元,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前2年所得税税率为30%,后2年所得税率为33%。要求:按照利润表债务法计算各年的所得税。

注:会计折旧额:每年都是20000元。税法每年计提折旧额:2004年:32000元[80000×4÷(1+2+3+4)];2005年:24000元[80000×3÷(1+2+3+4)], 2006年:16000元[80000×2÷(1+2

+3+4)],2007年:8000元[80000×1÷(1+2+3+4)]

2004年,按照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为100000×30%

=30000元,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为{[100000-(32000

-20000)]×30%}= 26400元

借:所得税 3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6400

递延所得税负债3600

2005年,按照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为100000×30%

= 30000元,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为[100000-(24000

-20000)]×30% =28800元。

借:所得税 3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288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200

2006年按照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为100000×33%

= 33000元,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为{[100000+(20000

-16000)]×33%}=34320元。应调整的因税率变动影响递延税款金额为[(32000-20000)+(24000-20000)] ×(33%-30%)= 480元 所以,本年所得税费用为33000+480=33480元。

借:所得税33480

递延所得税负债84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4320

2007年,按照会计利润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为100000×33%

= 33000元,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所得税额为{[100000+(20000

-8000)]×33%}=36960元。

借:所得税 33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396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6960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2006年所得税率变动后,将前两年的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影响的金额按照追朔调整法调整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使之能代表真正的未来预付或应付的税款金额。

二、在所得税税率变动时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所得税的调整方法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在税率变动时,也同样对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进行调整,但是调整的方法不是追朔调整法,而是对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按照现行税率进行自然调整。方法如下:

(一)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期末余额=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或应税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所得税税率。在这里使用的所得税率是现行税率,即变动以后的税率。

(二)计算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发生额。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负债发生额 = 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期末余额。前者是按照变动前的税率计算出来的,后者是按照现行税率计算出来的,这样本期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发生额就自然调整成按照新税率确定的金额,使之能代表真正的未来预付或应付税款金额。仍用前案例的资料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计算各年的所得税来进行说明:

2004年,会计上计提折旧20000元(80000÷4),设备的账面价值为60000元(80000-20000);税务上计提折旧32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48000元(80000-32000)。设备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12000元(60000-48000)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3600元(12000×30%)。2004年,应缴企业所得税26400元[100000-(32000-20000)]×30%。

借:所得税3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26400

递延所得税负债3600

2005年,会计上累计计提折旧40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40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24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24000元(48000-24000)。设备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16000元(40000-24000)为累计应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5年底,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4800元(16000×30%),年初余额为3600元,则本期递延所得税负债1200元(4800-3600)。2005年,应缴企业所得税28800元{[100000-(24000-20000)]×30%}。

借:所得税 3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8800

递延所得税负债 1200

2006年,会计上累计计提折旧60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20000元;税务上计提折旧16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8000元(24000-16000)。设备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12000元(20000-8000)为累计应确认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6年底,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3960元(12000×33%),年初余额为4800元,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840元(3960-4800)。2006年,应缴企业所得税34320元{[100000+(20000-16000)]×33%}。本期所得税费用为: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年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年末余额

-递延所得税负债年初余额)34320+(3960-4800)= 33480元。

借:所得税33480

递延所得税负债84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34320

2007年,会计上累计计提折旧80000元,设备的账面价值为0;税务上计提折旧8000元,设备的计税基础为0(8000-8000)。设备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为0,2007年底,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也为0,年初余额为3960元,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3960元。2007年,应缴企业所得税36960元[100000

+(20000-8000)]×33%。

借:所得税 33000

递延所得税负债396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36960

从本例可以看出,2004年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2000元,按所得税率30%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3600元,计入本期所得税费用3600元;2005年末累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6000元,按所得税率30%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4800元,计入本期所得税费用1200元(4800-3600);2006年末累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12000元,按所得税率33%计算,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为3960,计入本期所得税费用-840元(3960-4800); 2007年末累计应纳税暂时性差异0元,应保留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也为0,年初余额为3960元,应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3960元。从整个四年看,暂时性差异总和为0。

所得税税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收制度税收管理税率

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面过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收入比重偏低。个人所得税在课税模式、费用扣除、税率以及税基等方面存在缺陷的现状,严重制约了个人所得税组织财政收入、公平社会财富分配、调节经济运行功能的充分发挥,也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及收入分配结构不相适应。

1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分类所得税制存在弊端

分类所得税制是指将纳税人的各类所得按不同来源分类,并对不同性质的所得规定不同税率的一种所得税征收模式。当大多数人的收入方式都比较单一且收入水平较低时,宜于采用这种模式,但当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且收入逐步上升时,采用这种模式就难以控制税源,也难以衡量不同纳税人真正的纳税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分类所得税制缺陷越来越明显。首先,分类课税难以体现公平原则。相同收入额的纳税人会因为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型(项目)不同,或来源于同类型的收入次数不同而承担不同的税负,这就产生了横向不公平;不同收入的纳税人,由于他们取得收入的类型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扣除额、税率、优惠政策,出现高收入者税负轻、低收入者税负重的现象,从而产生纵向不公平。其次,分类课征造成巨大的避税空间。对不同的所得项目采取不同税率和扣除办法,可以使一些收入来源多的高收入者利用分解收入、多次扣除费用等办法避税,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纳税人反而不用交税或交较少的税,而所得来源少且收入相对集中的人却要多交税的现象,在总体上难以实现税负公平。

1.2费用扣除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偏低,又长期没有随收入和物价提高而调整。这造成了两种与税收征管效率原则相违背的现象,①使更多的低收入的个人都在所得税征管范围之内,增加了征管对象的数量和征管成本,影响了征管效率;②对低收入征税,妨碍了税收公平。

首先,费用扣除范围过窄,不能很好起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随着教育、住房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人负担的相关费用也将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在费用扣除标准的设计上,未能充分考虑纳税人的个体差异、纳税能力以及纳税人的住房、养老、失业和赡养人口的多少、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年龄大小、教育子女等因素,对净所得征税的特征表现不明显。

其次,费用扣除的确定忽略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对个人纳税能力的影响。在通货膨胀时期,个人维持基本生计所需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而现行税制中尚未实行费用扣除的指数化,费用扣除标准长期不变根本无法适应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

1.3税率设计有待优化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法,区分不同的项目,分别采用5%~45%、5%~35%的超额累进税率和20%的比例税率。本来同属勤劳所得的工资、薪金和劳动报酬,税收待遇却不一样,一方面违背了公平原则,另一方面也给税务管理带来了不便。而且累进档次过多实际上也极易产生累进税率的累退性。结合我国实际的薪金水平,一直以来我国大部分纳税人只适用于5%和10%两档税率,20%以上的另六档税率形同虚设。

1.4税基不够广泛

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法对应纳税所得额采取列举具体项目的规定,难以将所有的应税项目都包含进去。另外,由于现行减免税及优惠名目太多,费用采用分次扣除,客观上造成税基缩小。

2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思路

2.1实行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混合所得税制

从税制模式上看,最能体现“量能负担”征税原则的应是综合课征制。但考虑到我国目前纳税人的纳税意识、税务机关的征管能力和征管手段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分类综合课征制应是我国现阶段个人所得税制的较好选择。实行分类综合所得税,对某些应税所得如工薪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等实行综合征收,采用统一的费用扣除标准和税率。对其他的应税所得分类征收,或者对部分所得先分类征收,再在年终时把这些已税所得与其他应税所得汇总计算,凡全年所得额超过一定限额以上的,即按规定的累进税率计算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并对已经缴纳的分类所得税额,准予在全年应纳所得税额内抵扣。此种征税制度,兼有分类所得税制与综合所得税制之长,既能覆盖所有个人收入,避免分项所得税制可能出现的漏洞,也较符合我国目前的征管水平。

2.2调整费用扣除标准,实行税收指数化措施

所谓税收指数化是指按照每年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自动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的适用税率和纳税扣除额,以便剔除因通货膨胀造成的名义所得增减的影响。包含三个层面:①按税法规定原本不必缴税的纳税人,因通货膨胀导致实际起征点的降低而被归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列;②通货膨胀使个人所得税的名义收入提高而产生了纳税“档次爬升”效应,纳税人在实际收入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却按高税率纳税;③通货膨胀造成相邻应纳税档次之间的差值缩小,也加重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这样尤其是对那些低收入者,由于其税负上升的幅度高于高收入者上升的幅度,所以通货膨胀更多地损害了低收入纳税阶层的利益,使个人所得税产生逆向再分配效果。

2.3优化税率,合理税收负担

遵循国际惯例,将收入分为劳动所得和非劳动所得,分别申报,分别适用不同的累进税率,对后者规定较高的累进税率。调整税率级距,在尽可能扩大综合课税项目的基础上,将目前个人所得税的两个超额累进税率合二为一,实行5%~35%级超额累进税率,综合各项所得,按统一的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以平衡税赋。另外,为了强化对高收入的调节,还可以增加一项加成征收的措施。还应当降低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减少税率档次。边际税率过高,实质上形同虚设。

2.4扩大税基

为了能有效地扩大税基,适应个人收入来源的多样化,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应税所得包括一切可以衡量纳税能力的收入,改变目前的正列举方式规定应纳税所得,取而代之的是反列举规定不纳税的项目。

2.5加强税收征管,建立以源泉扣缴和纳税人自我申报制度相结合的征管方式

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的同时,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收尽收,是提高个人所得税收入比重,充分发挥个人所得税功能作用的关键。建议在改分类所得税为

所得税税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纳税主体;边际税率;级距;税率结构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情况

(一)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模式

1.分类税制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类税制模式,即将纳税人的全部所得按来源划分为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利息、股息、红利;财产租赁;财产转让;偶然所得及其他共11类。2.多元税率根据这种所得划分,个人所得税征收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比例税率。

(二)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现行税率的分析

1.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情况边际税率指超额累进税率表中每一级的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多元税率模式,致使边际税率具有较大差异。作为劳动收入的工资薪金的最高边际税率最高,而对偶然所得适用固定的20%。边际税率在工资薪金中表现虚高易降低纳税人工作积极性。2.超额累进税率中的相邻级税率差3.超额累进税率中级次和级距我国个人所得税适用超额累进税率,相邻级税率差因所得来源不同呈现较大差异,且其规定混乱、不具有规律性。在税率级次上,与其他所得相比,工资薪金级次偏多。税率级距上,工资薪金中最大级距是最小级距的17.3倍,这不仅有碍低收入较低人群的利益保护,也有碍于税收发挥自身的调节功能,缩小贫富差距。

二、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在税率中的不足之处

(一)工薪阶层等低收入群体为纳税主体

所得来源相同或性质相同,但因名义不同而适用不同税率,这就造成相同所得但税负不同的结果。如纳税人全部所得为工资薪金的税负将低于全部来源为劳务报酬或稿酬,但当收入高于10000元,稿酬所得的税负则以远远低于前者;当收入在20000元以后,劳务报酬的税负也开始低于前者。据此,相同收入水平的两个纳税人,以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两项所得为收入来源的纳税人的税负明显小于仅以工资薪金为惟一收入来源的纳税人。

(二)累进税率级次过多

在个人所得中工资薪金占主要地位,相较于其他个税发达的国家,我国的累进税率具有级次较多的特点,如工资薪金设有七级,而英国、美国、日本仅为五级。过高的最高边际税率与级次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当工资薪金的应纳税额高于8万元时适用高税率45%,其他所得(除工资薪金、生产经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外)实行比例税率。这导致收入较低的工薪族在纳税人中成为大多数,加剧不同收入群体间的不公平。并且税率级次繁多复杂,实际运作难度大,与我国相关部门征收、管理水平相距甚远。

(三)纳税人遵从度不高

我国个人所得税级距小、税负重,这将严重影响纳税人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依法纳税的意识,降低纳税人依法纳税的遵从程度。如缴纳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一个纳税年度中个人所得税的计税依据超过3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按20%征收,超过6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按30%征收,超过100000元的部分按35%征收。高税率使纳税人承担过高的纳税负担,易发生违法纳税或拒绝纳税的行为。

三、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制度的完善

(一)拓宽个人所得税税基,降低边际税率

一是将工资薪金所得的最高边际税率由45%降到25%。在监管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纳税人可利用多种手段少纳税或不纳税,实现拒绝或违法纳税的意图;同时45%的最高税率明显偏高,在实践中很少运用。二是同一税率适用于同一性质所得。如工资薪金、生产经营所得、劳务报酬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均应按劳动报酬的税率征收。合并同一性质所得可提高税收征管机关的工作效率,同时使纳税人承担更为合理的税负,实现税法缩小贫富差距的目标。

(二)缩减税率级次,扩展税率级距

我国税率设有七级,其中20%和25%两个级次适用最多,其他级次尤其是高税率级次大多不具有运用的可能性。若设为五级且降低最高边际税率,调整税率级距,不仅简化税收制度,更增强了此制度的实用性。

(三)优化个税税率,以家庭为单位

单身和已婚的纳税人收入相同但税负不同。我国税收制度应尽可能考虑到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包括婚否、固定收入数额、共同生活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等不同纳税人的不同情况,计算整个家庭的应纳税额。这样更有利于税收公平。

参考文献:

[1]张倩.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问题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2]张东明.个人所得税制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04).

[3]贾康,梁季.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问题研究———兼论“起征点”问题合理解决的思路[J].财政研究,2010,(04).

[4]崔志坤.中国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

[5]张文春.2011年度全球个税税率变动趋势[N].中国财经报,2011,(006).

所得税税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递延税款 时间性差异 所得税会计 递延法 债务法

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就会产生差异,这种差异就称为时间性差异。时间性差异发生于某一会计期间,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对于时间性差异,会计上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进行账务处理。纳税影响会计法又进一步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无论是在递延法还是债务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都反映在递延税款中。同时,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它们对所得税费用的处理结果是一致的。但是,当税率发生变动时,二者的处理方式则有所不同。

纳税影响会计法下计算所得税费用的步骤大致分为三步:一,计算应交所得税;二,确定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即递延税款发生额);三,确认所得税费用。即使税率发生变动,无论采用递延法还是债务法,计算出的应交所得税的结果是一致的。而递延法与债务法此时在处理时间性差异的方式上是有差别的,从而导致两种方法下的所得税费用不一致。由此看来,税率发生变动时所得税的计算,关键在于确定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下面就分别介绍在递延法和债务法下如何确定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

一 递延法对时间性差异的处理

递延法下对时间性差异的处理分两种情况:1、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即: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现行税率;2、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原有税率计算,即: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本期转回的时间性差异×原有税率

二 债务法对时间性差异的处理

债务法下对时间性差异的处理也有两种情况:1、各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不论是发生的还是转回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都用当期税率计算,即:各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本期适用税率(税率变动当期除外);2、税率变动当期应按新税率对递延税款帐户的期初余额进行调整,调整过程为:税率变动当期时间性差异的期初余额 ×(原有税率-现行税率),那么,税率发生变动当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当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当期税率 ± 税率变动当期时间性差异的期初余额 ×(原有税率-现行税率)。这样处理的优点是:不论税率升高或是降低的情况下,我们都可以根据此公式进行计算。但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正确确定加号与减号,即:税率变动当期递延税款发生额在贷方的,此处取“+”号;税率变动当期递延税款发生额在借方的,此处取“-“号。

三 实务操作

通过上述处理就可以清楚地了解递延法与债务法各自的会计处理方式,现举例说明递延法和债务法的会计处理程序。

A公司与2000年12月25日购入一台设备,原价600000,预计净残值为零。按税法规定可按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5年;会计上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折旧年限为6年。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假设该企业每年实现的税前会计利润为400000(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所得税税率为33%,从2003年起企业的所得税税率改为30%,则递延法和债务法有关所得税的计算和账务处理如下:2001年至2006年会计折旧和税收折旧如表1—1所示

项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会计折旧 100000 100000 100000 100000 100000 100000

税收折旧 200000 160000 120000 80000 40000 0

为了便于比较,现将两种方法用表格的的形式列出:

1.递延法

项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税前会计利润

400000

400000

400000

400000

400000

400000

时间性差异

(100000)

(60000)

(20000)

20000

60000

100000

应税所得

300000

340000

380000

420000

460000

500000

所得税率

33%

33%

30%

30%

30%

30%

应交所得税

99000

112200

114000

122000

138000

150000

时间性差异影响金额

33000

19800

6000

6600

19800

32400

所得税费用

132000

132000

120000

115400

118200

127600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132000

贷:递延税款330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9000 借:所得税132000

贷:递延税款198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12200 借:所得税120000

贷:递延税款60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14000 借:所得税

115400

递延税款66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22000 借:所得税118200

递延税款198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38000 借:所得税127600

递延税款 324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50000

(表中的时间性差异栏内,带括号的表示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带括号的表示本期转回的时间性差异。)

各期时间性差异影响金额根据上面讲到的公式可以一一推算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对2006年时间性差异影响金额的处理:当2005年转回时间性差异后,2001年时间性差异的余额为20000(2001年初为100000,2004年转回了20000,2005年又转回60000);2006年转回时间性差异中有20000属于2001年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差异,另外60000属于2002年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差异,这两者应按2001年和2002年的原有税率33%计算,还有20000则属于2003年发生然后在本期转回的差异,则应按2003年的原有税率30%计算。即:(20000+60000)×33%+20000×30%=32400

2.债务法

项目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税前会计利润

400000

400000

400000

400000

400000

400000

时间性差异

(100000)

(60000)

(20000)

20000

60000

100000

应税所得

300000

340000

380000

420000

460000

500000

所得税率

33%

33%

30%

30%

30%

30%

应交所得税

99000

112200

114000

122000

138000

150000

时间性差异影响金额

33000

19800

1200

6000

18000

30000

所得税费用

132000

132000

115200

116000

120000

120000

会计分录 借:所得税132000

贷:递延税款 330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9000 借:所得税132000

贷:递延税款 198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12200 借:所得税115200

贷:递延税款 1200

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14000 借:所得税116000

递延税款

6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122000 借:所得税120000

递延税款

18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38000 借:所得税120000

递延税款

300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150000

债务法下则不需考虑时间性差异是当期发生的还是以前发生而本期转回的,只需对税率变动当期的递延税款账户的期初余额按新税率进行调整,如本例中是在2003年税率由33%调至30%,则应对2003年递延税款账户的期初余额进行调整,根据前面提供的公式计算得到调整数为:(100000+60000) ×(30%-33%)=-4800,则税率发生变动当期产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20000×30%+(-4800)=1200。

通过以上举例分析可以看出,两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采用递延法进行会计处理时,由于递延税款的帐面余额按照时间性差异的时期所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确认,并不随税率变更而调整,所以税率变动当期的会计核算相对比较简单;而采用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时,税率变动的当期就对已确认的递延税款就行了调整,当时间性差异转回时只要统一按新税率计算,不必逐一按当初的原有税率计算,使税率变动以后的核算工作变得简单。(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盖地.税务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所得税税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税法;税率调整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实施中产生的积极影响

新税法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现行法律、政策的衔接,并采取了适当的过渡措施,还充分考虑了外资企业的税收负担能力。从去年新法颁布至今年实施以来,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和瞩目,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是使内、外资企业站在公平的竞争起跑线上。新税法从税法、税率、税前扣除、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五个方面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各类企业的所得税待遇一致,使内、外资企业在公平的税收制度环境下平等竞争。以金融保险行业为例,按照原税法规定,所有内资企业所得税税率是33%,还要多缴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以及少扣除工资薪金、固定资产折旧等税前扣除项目,实际税负更高;而外资公司通常只负担15%的所得税率,并且适用再投资退税和享受税前扣除上的优惠待遇,实际税收负担还要低,这就造成内外资企业税负的严重不公平。新税法统一了内外资金融保险业的所得税率和税前抵扣标准,必将大大提高内资银行、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

二是提高了企业的投资能力。新税法采用法人所得税制的基本模式,对企业设立的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实行汇总纳税,这就使得同一法人实体内部的收入和成本费用在汇总后计算所得,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是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新税法通过降低税率和放宽税前扣除标准,降低了企业税负,增加了企业的税后盈余,有利于加快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提升的进程,促进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四是提高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新税法规定,居民企业从其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的外国企业分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外国企业在境外实际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以作为该居民企业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在税法规定的抵免限额内抵免。新税法首次引入间接抵免制度,最大限度地缓解国际双重征税,有利于我国居民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竞争力。

五是提高了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新税法实施之前,外资企业的名义企业所得税率为33%,新税法实施后,名义税率降为25%,比原来降了8个百分点。新税法实施后,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外资企业也可享受,而且有些优惠政策比以前更为优惠,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等。新税法实施后一定时期内将对老外资企业实行过渡优惠期安排,外资企业税负的增加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六是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南部沿海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上原税法的区域优惠政策导向,使东南沿海地区吸引了绝大部分外资,造成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剪刀差日益拉大。新税法实施后,将以区域优惠为主的格局,转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兼顾社会进步的税收优惠格局,有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发展,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发展。

七是促进了企业纳税行为的规范化。新税法把重大又需要明确的问题全部以法律形式加以规范,把重要但未在法律上规定的内容留给国务院以条例或以具体办法形式规定,把经常会发生变动的扣除范围、计算标准、资产处理办法等明确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规定,这就比较好地划分了属于不同层次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各自应承担的内容,体现了所得税法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比如新税法特设“特别纳税调整”一章,对防止关联方转让定价作了明确规定,同时增加了一般反避税、防范资本弱化、防范避税地避税、核定程序和对补征税款按照国务院规定加收利息等条款,强化了反避税手段,规范了企业行为,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

二、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中的难点问题

第一,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财政收入,主要体现为短期内的财政收入减少。由于企业所得税税制构成要素的变动,我国企业所得税收入将发生变化,进一步影响财政收入的变化。由于受税率变化、税基调整、税收优惠调整的影响,按现有纳税人静态测算,在过渡期完成、新企业所得税法全面实施后,国家财政每年将减收900亿-1000亿元。而目前我国的财政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正在来临的人口老龄化时代,二是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不言而喻,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增加非老年人口的负担以维持公共养老金、公共医疗、公共护理等开支。我国政府也曾经连续通过发行国债、扩大财政支出的财政措施刺激经济,国债发行量已经非常巨大。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和财政赤字必须通过增加税收或者减支与增税并举来弥补。

第二,对财政体制的影响。现行财政体制是依据行政区划确定企业所得税归属,新税法实行总部与分支机构在总部所在地汇总纳税,打破了当前企业所得税的收入分配格局,对财政体制造成冲击。体现在:一是各地财政收入差距将进一步拉大。由于企业的总部往往设在发达地区,企业所得税会向发达地区集中,加剧地区间财政收入的差距,影响各地财政职能的发挥。二是可能会引发为了发展总部经济导致的地区间税收竞争。如暗中随意扩大税收优惠,增加特定方向的公共支出和减少应该收取的费用,以较低的价格向特定的投资项目提供土地,允许一些企业打上高新技术企业等招牌,从而享受国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等。这样不仅会加大投资者的风险,也违背了企业所得税法完善的初衷。

第三,对外资企业的影响。外商投资企业原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0%,地方所得税税率为3%。两税合并后,不再分为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地方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如果单纯从税率变化看,外商投资企业实施新税法后税率下降,但是由于原外资企业大多享受特定区域税收优惠和定期税收优惠政策,如经济特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享受15%的优惠税率;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外资企业享受24%的优惠政策;新办的生产型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二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等等,所以外资企业整体税负偏低。新税法实施后,随着对外资企业特定优惠政策的取消,外资企业的整体税负将有所上升。但具体对每个外商投资企业税负影响是不同的,一是原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外商投资企业税负将有所上升。二是对原来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外资企业税负将下降。三是符合条件的微利企业按新税法的规定将享受20%的优惠税率;四是原对设立在高新技术开发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享受15%的优惠税率,现改为对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优惠税率,取消了区域限制。

第四,税收优惠政策的变化影响。税收优惠政策一直是我国税制体系的一把“双刃剑”,在达到特定政策目的的同时,也增加了税法约束软化和非规范风险,以及腐败和寻租的可能。从这一角度看,新税法还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其中,在与税收优惠相关的基本概念方面,新税法还存在含混的地方。例如,新税法及其条例里面,经常混用抵扣和抵免这两个词汇。事实上,虽然二者共同点都是减少税额,但税额抵扣的目的在于避免重复纳税,恢复正常税负水平,而税额抵免是为了鼓励或照顾纳税人,使其获得低于正常的税负水平。对于成熟的税法来说,有必要加强此类基本描述的规范化。再就是税收优惠的一些具体规定,或会增加人为因素的影响空间。例如,新税法的税收优惠政策规定:“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并在实施条例中进一步细化,指出“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要原材料并符合规定比例,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但仔细来看,究竟哪些是符合优惠条件的产品,还缺乏明确的标准。

第五,粗放型的成本费用扣除项目明细不明确减少了应税收入。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实物福利的扣除无明确明细规定。在中国,企业高层次的员工的避税手段花样繁多,如现金券、午餐券(为工作而配备的午餐费是免税的)、住宿、车费补助、旅游、话费、汽车燃油补贴、代金券的发放、住宿条件的豪华化、公用车辆私用、私人请客签公司帐单等等实物福利,更有甚者,在国家的住房公积金上做手脚,加大公积金计提,相当于多了一笔免税养老金存款。而大部分的实物福利是被记入企业的成本进行扣除,这相比一般员工来讲,有失税赋公平原则,而且造成国有资产和税收收入的流失。

第六,企业所得税征收过程中出现的双重征税问题。虽然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选择不同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课征,理应互不交叉,但在某些情况下,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虽选择不同的纳税人,却以同一对象征税,因而发生重叠交叉,出现重叠征税。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重叠征税的现象,也是我国在进行所得税制改革、选择税制模式时应该考虑解决的问题。按现行税法规定,对个人从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尽管企业对该项股息、红利已经交纳了企业所得税,当投资者取得这些收入之后,还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是对同一所得额征收两种所得税的重复课税。

第七,新的避税问题产生。目前国内的三资企业中,对于未与中国签订避免双重征税的税收协定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以及避税地没有所得税征收,其来自于境内的所得,除个别例外情形给予优惠外,将被征收收益所得税,而旧税法规定外国投资者来源于境内的所得是免税的。而如果同时被认定为居民公司,这种避税地公司将变得没有实质意义,除非公司的管理机构进行搬迁,当然这是极不现实的。例如根据内地与香港税务安排,新的中国与新加坡税务协定(2008年1月1日生效)中对股息给予最低5%的饶让规定,比新企业所得税法中规定的20%(细则中规定为10%)为低。而此两国(地)企业所得税(又称利得税)税率较境内低。目前已有透过BVI进行境内投资的台资企业将持股公司转至香港的情况。同时,随着越南与东南亚新兴市场的开拓,以加工为导向的产业将有部分会流失至这些国家。

第八,在具体纳税申报方面,现有规定和纳税申报表也有需要改进的细节。在未出台新纳税申报表的情况下,具体纳税计算存在模糊性。例如,在原有纳税申报表的规定中,对于捐赠支出,当“纳税调整后所得”小于或等于零时,扣除限额均为零,所有捐赠均不得扣除。这就与新税法精神存在冲突。

三、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中的对策建议

第一,加强税收征管,堵塞税收漏洞。税收征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税收收入的多少,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经营的多元化、国际化,及偷逃税、避税手段的多样化、复杂化都给企业所得税的征管增加了难度。做好企业所得税的征管,需要税务机关内部提高业务素质,还需要有关部门与税务机关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有效监控税源,推进信息化管理,确保多元化申报纳税、纳税人档案信息采集面广、税收基础管理准确。实施重点税源监控制度,落实对煤炭、石油、石化、银行、电力、制造业等重点税源的企业所得税报表定期报送制度,及时汇总分析,加强对这些行业的税源监控。另一方面要完善征管方式,遵循税收工作规律,建立“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的新时期税收管理机制,推进税收质量管理,积极稳妥推行税收质量管理试点。

第二,完善地方税体系,真正做到税源稳定、税权落实、法律保障、征管高效。将地方税建立在稳定可靠的财源基础上,地方税规模能满足地方政府日常经费开支的需要,成为地方政府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主要财力支柱,为分级财政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同时,相应落实地方政府对地方税的管理权,包括税收立法权及其他税制构成要素的调整权,使税种与税权归属相统一,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地方税收政策,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手段。同时,地方税体系的运行过程在法律的规范和约束下进行,减少征管过程中主观随意、行政干预,做到依法治税。

第三,减少外资企业寻求避税的途径。对于新法实施后内外资所得税合一,外资企业所得税率提高,税负增加这一根本性转变的实际情况,部分外资即将采取的是,如何将管理总部进行转移并举证,同时应对转让定价的调查。但同时,企业面临的风险将增大,而在被调整关联交易时,企业所得税法引入了加收罚息的规定。外资企业能借此避税的途径减少了。譬如利润汇出原先无需缴税,而现在则需以10%的税率缴纳。新税法的实施,对外资企业的财会人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各级税务单位已对国际惯例有了更多了解,外企可利用的很多因素已经失去。

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速度。在新的时期,各地经济发展方式要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一是应该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二是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立足优势领域,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根本,以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为依托,以财税扶持为辅,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和海洋综合开发等高技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科技成果,加快推进产业化步伐,发展壮大一批成长快、关联高、渗透强、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作用。三是应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依靠科技进步,以节能、节水、节地、节约矿产资源和原材料为重点,建立节约型社会。

第五,在税收申报时应加强对明细帐备案检查。例如对福利明细帐的检查,若是私人为私事使用则使用者要交个人所得税,为公司事务使用的可以记入公司成本在税前扣除。针对个人所得税的《新条例》中对“所得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的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无凭证的实物或者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的,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应纳税所得额”。考虑到商业招待和个人消费之间难以区分,应加强招待费的管理,因为中国国情的不同,管理层的做法不同,所以招待费不能强行停止,但要明确费用的去向,哪些是为管理层消费,哪些是为销售而花费的。

第六,完善税收优惠制度,进一步向中、西部倾斜。新税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要求,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将现行企业所得税以区域优惠为主的格局,转为以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坚固社会进步的税收优惠格局。为了配合国家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税收优惠应适当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调整后的税收优惠机制以部分税收利益为激励,引导国内、外资金进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中西部区域发展政策的行业和区域中,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但税法中应只规定优惠政策的原则、重点和方法,至于优惠政策的具体对象和内容应授权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和中西部地区的政策需要,依据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原则、重点在今后予以确定。

四、研究方向和预测

由于国内部分企业的所得逐渐转为盈利,偿还贷款能力也大大增强;同时,这些企业还会将剩余资金投向海外,未来国家可能出现的经济状况是国家财力不足,而不是企业缺少资金。所以国家应该适应经济形式的发展,开始设计“宽税基、轻税负”的税制,协调好两个所得税。比如加大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力度,根据税收量能负担的原则,合理的设置税目、税率,使富人多缴税,使广大中、低收入者少缴税。中国有13亿人,个人所得税的税基相对其他税种是大的,另外可以扩大消费税的税基等等。当前所有的企业都从地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获益,但是有50%左右的企业既不向中央政府缴纳企业所得税,又不向地方政府缴纳企业所得税,因为它们处于经常亏损的状态。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状况是不公平的。因此,建议将企业所得税的税基改为企业的利润、资本和其它增值项目的混合体,以便按照企业的经营规模对其征税。在这样的税制之下,经常亏损的公司再也不能不纳税。通过理顺利益与负担的关系,政府可以按照企业的经营规模对其征税,适当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

所得税税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税制模式; 税率结构; 改革

我国个人所得税已走过了风风雨雨的30年历程,由昔日不起眼的小税历经多次税法修订和政策调整,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与广大群众联系密切的第四大税。个税收入从1981年的0.0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3 994亿元,占整个税收比重的6.26%,成为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伴随着个税收入的不断增加,关于个税税负高低的讨论,一直没有停过,它的改革,它的走向,关系到广大公众的切身利益,也受到极高的关注。本文力图从研究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存在的问题出发,通过对个税改革思路的思考,对分类综合所得税制模式下的工资、薪金所得税率改革提出建议。

一、个税改革的紧迫和改革的思路

税收的基本功能,一为筹集收入;二为调节分配。个人所得税作为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税收是国家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经济杠杆。目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执行的是分类制模式,对工资薪金所得实行九级累进税率制,设定的个税起征点为2 000元,税率从5%到最高45%。随着经济的发展,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在实践运行过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税负不公、费用扣除标准太低、税制漏洞明显以及征管乏力等问题,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非议,个税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未能很好发挥。公众迫切希望降低税收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的作用以适应社会需要,急需对其进行改革。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已经明确把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制度作为个税改革的方向,要完全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面对我国人口众多、城乡收入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情况,面对目前的个税观念、个税体制、征收手段等客观困难,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改革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漠视公众现实诉求,坐等条件成熟后再进行改革,如果一步到位的改革暂时无法进行,希望“渐进改革”的步伐也不要过于缓慢。虽然2005年和2007年两次对个税的起征点作了调整,但由于基本没有触及到税制、税率等核心问题,只是社会妥协的一种临时结果,并不能满足社会迫切的需要和个税长远改革的要求。在这两次税收调整后,普通工薪阶层仍然是个税的主力军,对于调整结果他们当然不能满意,个税改革争议也依然持续。

二、对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起征点)问题的探讨

2009年6月,财政部公布《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情况》,显示近年来工薪所得项目个税收入占个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50%,降低工薪阶层、中低收入者个税负担成为社会各界最强烈的呼声。一提到降低个税税负,大部分人的关注点仍集中在起征点上调上。按照个人所得税“对净所得征税”的原则,在确定扣除额时,基本原则是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即将居民基本生活费用在税前予以扣除。工薪费用扣除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及物价上涨因素等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标准扣除额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居民消费支出、市场物价水平等变化情况适时作出调整,但改革重点不能只是一味提高起征点,而应通过改革税制结构,降低税率等综合方式来降低税负,稳定纳税群体。

一味要求提高个税起征点,不仅无助于低收入群体,反而可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从业人口为7.8亿,其中只有6 000万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约占从业人口的7.7%,其余92.3%的从业人口收入在2 000元以下,免缴个人所得税。如果目前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受益最多的不是中低收入者,反而是高收入者:假设将起征点提高至3 000元/月,月薪为5 000元的纳税人税负只能减少150元/月,而月薪为10万元的纳税人税负将减少400元/月;如果将扣除标准提高至5 000元/月,月薪为5 000元的纳税人受惠325元/月,而月薪为10万元的纳税人受惠1 200元/月;将扣除标准再提高至10 000元/月,月薪为5 000元的纳税人仍然只受惠325元/月,而月薪为10万元的纳税人受惠3 200元/月。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税种,征收的收入主要用于补助弱势群体等,如果扣除额提高过多,高收入者交税大量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将减少,国家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以及社保、教育、医疗等支出也都会受影响。因此,费用扣除标准提高后,困难群体和低收入者不仅不能得益,反而成为利益受到影响的主要群体。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纳税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权利。报税过程有助于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依法纳税意识,同时也使人们受到最实际的税法教育。公民纳完税,自然就会关心税收的用途,用得好还是坏,预算收支是否透明等,公民的社会主人和纳税权利意识就会增强,如果不纳税,对社会责任的意识自然就差了。从这个角度分析,过度提高个税起征点,将从业人口大范围地排除在纳税人队伍之外并非是什么好事。个税改革应考虑用较低的税率来涵盖中低收入群体,结合制定一些免税事项来帮助困难群体,从而实现税负公平。

三、关于个税税率改革的思考

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的重要工具。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主要是通过累进税率进行的,累进税率下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个人所适用的边际税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低收入者适用较低的税率征税(或免税),而对高收入者按较高的税率征税。在一定范围之内,累进税率幅度越大,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功能就越强,但超过一定限度,高的累进税率极易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一些老板,只给自己发工资2 000元,其他的收入和消费,全部计入“企业成本”;再比如高收入的演艺人员,通常签约后只签税后收入,是否纳税,如何缴税,全部由支付方搞定;还有部分高收入群体通过把经营活动转入地下逃税,造成可征税部分越来越少,这些行为都极大地损伤了社会效率和公平。另一方面,高税率也会抑制人们的劳动、投资等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损害效率,最终也不利于公平。中国目前的最高累进税率为45%,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也属于高税率。笔者建议适当下调最高缴税比例,从45%下调至35%,同时加大税收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税务部门对个人所得信息收集和交叉稽核系统以及银行对个人收支的结算系统,实现收入监控和数据处理的电子化;逐步建立个人收入档案和代扣代缴明细管理制度;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和储蓄实名制度等,加强对高收入群体的纳税监管,让富人接受并愿意合法纳税,这样收上来的税反而会比过去多,同时也维护了税收的严肃性。

四、对个税下一步改革方案的建议

个税改革涉及整个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以及诚信征信系统的建立等很多内容,任重道远,难以一蹴而就。下一步的个税改革笔者建议可暂不调整个税起征点,而是选择“减少级次,调整级距”的思路来进行改革。据了解,国际上个税一般只有4―5级税率,级距较大,而我国国内一直实行的是9级税率,且级距较小。不高于500元部分对应的是5%的税率,500―2 000元对应的是10%,2 000―5 000元对应15%,

5 000―20 000元对应20%,这种较小的级距使得一些月收入在7 000元以上的普通工薪阶层,轻易就能触及20%的较高税率。中央文件非常明确说,要在我国培育中等收入阶层,笔者认为在个人所得税的处理上,就是在中等收入阶层这个范围内以5%即原来的最低税率来覆盖。这个5%的税率可以从中等收入阶层的下沿一直覆盖到上沿扩大级距。即把个税第一级调为3 000元以内,税率仍为5%,这意味着过去除2 000元起征点以外,500至3 000元间一大部分本应按10%缴税的,都变成按5%缴税,这样改革可以使大部分工薪阶层都适用最低的一二级税率,以达到短期内降低中低收入者税负和稳定纳税群体的目的,具体方案见表1、表2所示。

例1:假设某人减去三险一金后的工资收入为4 800元,按照现在个人所得税9级累进税率表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为:(4 800-2 000)×15%-125

=295(元)。如果按照改革后“第一级距调到3 000元、对应5%的税率”计算,那么此人应纳个人所得税为:(4 800

-2 000)×5%=140(元),相比现行个税制度,节省了155元。如果某人的工资收入为9800元,按照现行税率计算他应纳个人所得税为:(9 800-2 000)×20%-375=1 185(元)。按照改革后的税率计算,那么应纳个人所得税为(9 800

-2 000)×10%-150=630元,与现行的个税征收标准相比,降低了555元。可见按照笔者设计的方案,同样可以降低税负,解决公众最关心的问题,同时也避免了上述单纯提高个税起征点的不足。另外按照笔者的设计,个税征收最高税率由原来的45%降低为35%,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负担。下一步要提高征管水平,加大偷漏税处罚力度,维护税收的严肃和权威,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正面引导高收入群体依法纳税,建立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个税体系,切实实现个税筹集收入,调节分配的基本功能。

2010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再次明确将个税改革和增值税扩围列为2011年的重点工作,要求积极稳步推进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税收调节力度,不断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有关部门正在研究通过减少税率级次、扩大级距的方法来降低中低收入阶层个税税负,这也契合了笔者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2] 国务院《“十二五”规划纲要》.

所得税税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税率;工资薪金

一、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税率模式存在的问题

税率,税制设计的核心要素之一,它是一个国家的直接收入和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大小密切相关的事情。在改革个人所得税的进一步讨论,个人所得税税率已成为我过个人所得税的改革设计的重点之一。在税率改革的过程中,效率和公平并重的原则是税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目前采用的是分类,多元个税税率的方法进行征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以下方面:

(1)个税劳务所得的税率设计复杂,有碍税收公平

根据中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劳动收入按不同的收入段进行区分,进行税率多元化征收,其超额累进税率为3%到45%和5%到35%;其比例税率为20%。而这样的税率设计导致了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的累退效应和税收负担的横向不均。举一个简单例子,工资、薪金和劳务报酬均属于个人所得税中的劳务所得税目,而上述分类所相对应的纳税人受到的税负是不同的。这样的复杂设计会加大税务机关的征收管理工作量,增加征税成本,同时也会导致税负不均。

(2)个税资本利得的税率差异,有碍税收公平

从90年代至今,居民的收入来源组成越发复杂,人们不仅仅只有工薪劳务收入,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资本所得大有增长的趋势,占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税源较大比例。然而,利、股、红同样都是资本收益,但被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并且它们所适用的税率也不同,这样的税制设计缺陷会产生纳税人避税行为,不利于公平税负。此外,如财产继承和股票转让所得,不包括在征税范围,而它们恰好属于资本所得。这样的现状与我们的税收制度设计的目的——实现公平税负——是相悖的。

(3)多元税率设计会导致避税行为增加,不利于国家税收收入

根据我国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其中包含十一个应税所得项目,而该十一个项目的税率设计又不同,所以,在给定应税所得的条件下,不同税目的税负大小不一。在复杂的现实情况中,有些个人所得的界定模糊,根据这样的税法界定漏洞,纳税人存在着避税动机,将个人所得在税目之间转移,移花接木。这样的避税行为带来的后果就是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税收缺口的扩大。

(4)累进税率的边际税率高、级次多与税收制度的复杂性

采用超额累进税率,主要是为了实现量能负担的目的,但我国在税法制度设计的缺点,它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这特别体现在税率累进档次和累进级之间的差距上,我国的档次较多,而级距较小,设计的过于复杂,这样允许了更大的税收筹划空间,所以不利于该组织的财政收入。高边际税率的负面影响对经济,税收征管级率过高带来了很多麻烦。

二、工资薪金税率设计

(1)费用扣除标准(免征额)

虽然个税税率不设计费用扣除标准,但是我们认为个税的设计必须将税率和费用扣除标准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发挥个税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此首先对费用扣除标准进行讨论。我们将2008年的全国收入的统计数据将其进行分组,可以得到表1结果。

计算结果表明,根据城镇居民的平均工资收入确定的中位数(半分点)相应的每月工资收入为160867元,该数据低于个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三分之二的位点相应的收入为每月工资不足2200元,而四分之三对应为2600元。根据陈建东、蒲明的理论,考虑中低层收入的人群,按3500元的生计扣除标准是比较合理的。但是,我们相信在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是确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继续作出相应的调整,以确保将不会受到影响,中等偏下的生活类标准。具体来说,一方面,考虑到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价格调整的影响,可以直接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另一方面,考虑到居民收入分配的帐户变化,调整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的金额可以是人民的利益比例。

(2)、关于边际税率

为了培育我国公民的纳税意识,本文认为应该保留3%的低税率,从而保证“宽税基,低税率”的理念能够实现,而鉴于世界各国在最近十几年来对个税税率的最高边际税负调低的经验,目前我国个税占财政收入的总比例仅为63%左右,在这一比例是很难发挥个税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的。因此,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我们建议最高边际税负参考日本税率降低到37%这一世界中等水平。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

参考文献:

[1] 崔志坤,个人所得税税率的国际比较及中国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0(4);

[2] 徐海鸣,关于改革个人所得税税率结构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5);

[3] 马骁、陈建东、蒲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及调节收入差距效果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3).

[4] 陈建东、蒲明,关于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额的研究,税务研究

[5] 陈艳清,刍议个人所得税税率模式的选择,财会月刊

上一篇:广告监测系统范文 下一篇:监测设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