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费用范文

时间:2023-03-01 13:31:54

所得税费用

所得税费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所得税;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准则以全新的理念,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范企业所得税核算,新准则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理念完全不同。现就有关所得税费用的核算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准则,准确的核算所得税费用。

一、关于所得税核算

财务会计和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确定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从所得税角度考虑,主要确定企业的应税所得,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因此,按照财务会计方法计算的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结果不一定相同。

二、原制度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在新所得税准则颁布之前,所得税核算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其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递减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转回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借项)。在税率变动情况下,如果采用递延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采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新准则下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新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新准则核算所得税的核心报表由利润表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扣除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但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是,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损益。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即为暂时性差异。有可能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不同。二是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不同。三是自创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不同。四是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不同。五是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等相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的不同。六是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不同。七是或有事项所形成的非实现负债的不同。八是某些预收、应付款等,在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上产生的不同。

暂时性差异是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而产生。当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所以在产生当期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所得税。所以在产生期间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除上述情况外,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也可产生暂时性差异(如:筹建费用)和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确认了暂时性差异后,就可以进行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其中:当期所得税=[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资产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

四、综合举例

公司2009年1月设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适用所得税税率25%。公司2009年利润总额6000万元,当年发生交易或事项,会计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项目如下:

(1)2009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2500万元,计提了200万元坏账准备,税法规定,企业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5‰计提的坏账准备。

(2)公司承诺销售的A产品五年免费售后服务。2009年销售A产品预计售后服务期间将发生费用300万元,已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当年没有发生。

(3)2009年12月31日,公司Y产品账面余额为4000万元,计提跌价准备5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允许税前扣除。

(4)2009年以1000万元取得国债投资,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确认利息收入80万元,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该投资在持有期间未发生减值,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税。

(5)2009年7月,购入基金。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2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该基金公允价值1600万元,公允价值相对账面价值的变动已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基金未进行分配。税法规定,该类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6)甲公司于2009年l2月20日收到一笔预付款,金额600万元,因不符合收人确认条件,作为预收账款核算,按照税法规定,该款项应计入取得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算交纳所得税。

假定预计未来期间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不发生变化。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司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并列账。计算结果如下:

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6000+187.5+300+500-80-400

+600=7107.5(万元)

应交所得税=7107.5×25%=1776.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87.5+300+500+600)×25%=396.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400×25%=100(万元);所得税费用=1776.88+100-396.88=148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1480

递延所得税资产396.88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776.88

所得税费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所得税;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7-0029-02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准则以全新的理念,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范企业所得税核算,新准则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理念完全不同。现就有关所得税费用的核算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准则,准确的核算所得税费用。

一、关于所得税核算

财务会计和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确定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从所得税角度考虑,主要确定企业的应税所得,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因此,按照财务会计方法计算的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结果不一定相同。

二、原制度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在新所得税准则颁布之前,所得税核算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其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递减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转回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借项)。在税率变动情况下,如果采用递延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采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新准则下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新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新准则核算所得税的核心报表由利润表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扣除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但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是,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损益。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即为暂时性差异。有可能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不同。二是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不同。三是自创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不同。四是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不同。五是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等相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的不同。六是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不同。七是或有事项所形成的非实现负债的不同。八是某些预收、应付款等,在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上产生的不同。

暂时性差异是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而产生。当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所以在产生当期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所得税。所以在产生期间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除上述情况外,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也可产生暂时性差异(如:筹建费用)和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确认了暂时性差异后,就可以进行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其中:当期所得税=[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资产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

四、综合举例

公司2009年1月设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适用所得税税率25%。公司2009年利润总额6 000万元,当年发生交易或事项,会计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项目如下:

(1)2009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2 500万元,计提了200万元坏账准备,税法规定,企业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5‰计提的坏账准备。

(2)公司承诺销售的A产品五年免费售后服务。2009年销售A产品预计售后服务期间将发生费用300万元,已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当年没有发生。

(3)2009年12月31日,公司Y产品账面余额为4 000万元,计提跌价准备5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允许税前扣除。

(4)2009年以1 000万元取得国债投资,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确认利息收入80万元,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该投资在持有期间未发生减值,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税。

(5)2009年7月,购入基金。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 2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该基金公允价值1 600万元,公允价值相对账面价值的变动已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基金未进行分配。税法规定,该类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6)甲公司于2009年l2月20日收到一笔预付款,金额600万元,因不符合收人确认条件,作为预收账款核算,按照税法规定,该款项应计入取得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算交纳所得税。

假定预计未来期间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不发生变化。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司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并列账。计算结果如下:

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6 000+187.5+300+500-80-400

+600=7 107.5(万元)

应交所得税=7 107.5×25%=1 776.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87.5+300+500+600)×25%=396.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400×25%=100(万元);所得税费用=1 776.88+100-396.88=1 48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 480

递延所得税资产 396.88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 776.88

递延所得税负债100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所得税费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所得税费用 利润表 资产负债表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我国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进行所得税会计的核算。准则中规定了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所得税由当期所得税组成容易理解,但为什么还要考虑递延所得税呢?引入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两个概念的原由是什么?这是个非常难于理解的问题。本文将从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的角度及它们与所得税费用的关系中,找到这两概念的根源,理顺思路,阐明原由。

一、利润表、资产负债表两表的关系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可以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费用耗费、净利润的实现情况,据以判断资本保值、增值情况。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提供某一日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总额及结构,表明企业未来需要用多少资产或劳务清偿债务以及所有者所拥有权益的大小情况。 利润表中各项损益科目数值的大小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价值,资产、负债价值大小的变动直接影响到各项损益的变动。两表关系如表1所示。

二、税法与会计准则在所得税计算上差异比较

企业所得税法与企业会计准则差异导致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变化从而引起利润表损益的变化。具体变化如表2所示。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形成

从表2可以看出,两种标准产生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会计上总要反映出来,那将如何体现呢?企业原来的资产、负债已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确认了,以上两者差异不能再计入原资产和负债项目中,否则会违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原则。我们发现这两种差异,其实也同样符合会计准则资产、负债的定义。会计准则中资产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定义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以上两者差异也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未来少交税)、导致经济利润流出(未来多交税)。既然它们符合资产负债的定义,但又不能再计入原来的资产负债项目,所以两个新资产、负债的科目――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就应运而生了。它们分别记录这两种未来会导致少交税的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未来会多交税的经济利益流出的负债,并把它们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而且当期递延所税负债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负债减少-当期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当期递延所得税。

四、当期所得税费用与当期所得税与递延所得税的关系

当期延所得税的产生导致了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的结果。当期所得税是企业按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当期应纳税额。由于税法和会计处理不同,要将利润总额按照适用税法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后再乘以相应的税率。调整项目有:按会计准则计入利润表但计税时不允许税前扣除的费用;计入利润表的费用与按税法规定可予税前抵扣的金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利润表的收入与按税法规定应计入应纳税所得额的收入之间的差额;税法规定的不征税收入等。

利润表中的所有科目都会受到资产负债表科目的影响,以上利润总额被调整是受到资产负债中原资产、负债的影响而导致的,那么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这两个新的资产负债科目会对利润表的什么科目造成影响呢?结果是:它们共同改变了所得税费用中的递延所得税。最终所得税费用是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资产负债表中原来资产、负债项目改变了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则改变了递延所得税,也即: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递延所得税体现在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科目中,可以使各年实现的净利润保持平稳,避免因税收与会计标准不同而对各年净利润水平产生“不合理”影响。而且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使得企业资产、负债结构得到更准确完整的反映。

五、结束语

1.通过以上对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内在联系及其与所得税费用关系的探究,可以非常透彻理解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两者与所得税费用的关系,化解了理解和应用的难点。

2.表2中税法和会计标准计算结果的差异,只是暂时性的,这种差异会随时间逐步减少,最终为0。例如: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税法和会计计量标准不同,各期折旧都不同,但是这项资产在最终报废时,在会计和税法上计算折旧之和应该相等,所以说最终差异是0。在会计上,也只会对这种影响损益的暂时性差异,才会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如果交易额发生既不影响会计利润也不影响应纳税所得额,则不能计入所得税费用。不可确认情形有:内部研发形成的无形资产初始计量、承租人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分期付款方式购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时,还应当以未来期间很可能取得用以抵扣可抵扣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额为限,在计量时还要考虑预期该差异转回时适用税率或税法的相关规定。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

所得税费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所得税;暂时性差异;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

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该准则以全新的理念,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范企业所得税核算,新准则与现行企业会计制度关于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的会计理念完全不同。现就有关所得税费用的核算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能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新准则,准确的核算所得税费用。

一、关于所得税核算

财务会计和税收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必须遵循一般会计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确定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从所得税角度考虑,主要确定企业的应税所得,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因此,按照财务会计方法计算的利润与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所得之间结果不一定相同。

二、原制度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在新所得税准则颁布之前,所得税核算主要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均在当期确认所得税费用。其特点是,本期所得税费用按照本期应税所得与适用税率计算的应交所得税。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的金额均在本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在本期递减所得税费用。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影响所得税的金额,在会计报表中不反映为一项负债或资产。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的所得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一项费用,并应随同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同一期内,以达到收入和费用的配比。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时间性差异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转回时间性差异产生的借项)。在税率变动情况下,如果采用递延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借项金额-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税款贷项金额。采用债务法,所得税费用=应纳税所得×适用税率+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税所得税负债-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转回的前期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由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调增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调减的递延所得税负债。

三、新准则下关于所得税核算的规定

新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新准则核算所得税的核心报表由利润表转变为资产负债表。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即该项资产在未来使用或最终处置时,允许作为成本或费用于税前扣除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通常情况下,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其入账价值与计税基础是相同的,但在后续计量过程中因会计准则规定与税法规定不同,可能造成其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负债的确认与偿还一般不会影响企业的损益,也不会影响其应纳税所得额,计税基础即为账面价值,但是,某些情况下,负债的确认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损益。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即为暂时性差异。有可能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可能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的不同。二是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和摊销年限的不同。三是自创无形资产摊销成本的不同。四是资产计提减值损失的不同。五是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投资收益等相关项目的确认和计量的不同。六是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投资性房地产的不同。七是或有事项所形成的非实现负债的不同。八是某些预收、应付款等,在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上产生的不同。

暂时性差异是由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而产生。当资产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该

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增加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交所得税金额。所以在产生当期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负债。当资产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负债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差异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在未来期间转回时会减少转回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未来期间的应纳所得税。所以在产生期间应当确认为递延所得税资产。除上述情况外,未作为资产、负债确认的项目也可产生暂时性差异(如:筹建费用)和可抵扣亏损及税款抵减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确认了暂时性差异后,就可以进行企业所得税费用的核算。按照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的情况下,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由两个部分组成。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

其中:当期所得税=[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期末递延资产所得税负债-期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适用的税率。

四、综合举例

公司2009年1月设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费用,适用所得税税率25%。公司2009年利润总额6 000万元,当年发生交易或事项,会计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项目

(1)2009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账款余额为2 500万元,计提了200万元坏账准备,税法规定,企业按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5‰计提的坏账准备。

(2)公司承诺销售的a产品五年免费售后服务。2009年销售a产品预计售后服务期间将发生费用300万元,已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实际发生时允许税前扣除,当年没有发生。

(3)2009年12月31日,公司y产品账面余额为4 000万元,计提跌价准备500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税法规定,发生实质性损失时允许税前扣除。

(4)2009年以1 000万元取得国债投资,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核算.确认利息收入80万元,计入持有至到期投资,该投资在持有期间未发生减值,税法规定,国债利息收入免税。

(5)2009年7月,购入基金。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为1 200万元。2009年12月31日该基金公允价值1 600万元,公允价值相对账面价值的变动已计入当期损益,持有期间基金未进行分配。税法规定,该类资产在持有期间公允价值变动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6)甲公司于2009年l2月20日收到一笔预付款,金额600万元,因不符合收人确认条件,作为预收账款核算,按照税法规定,该款项应计入取得当期应纳税所得税计算交纳所得税。

假定预计未来期间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不发生变化。预计未来期间能够产生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司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和所得税费用并列账。计算结果

2009年应纳税所得额=6 000+187.5+300+500-80-400

+600=7 107.5(万元)

应交所得税=7 107.5×25%=1 776.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187.5+300+500+600)×25%=396.88(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400×25%=100(万元);所得税费用=1 776.88+100-396.88=1 480(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 480

递延所得税资产 396.88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1 776.88

递延所得税负债100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所得税费用范文第5篇

由于会计与税法的目的不同,会计上的处理方法长期以来都和税法的规定有出入。因此,企业在计算应纳所得税时需将会计利润调整为符合税法规定的应纳税所得额,同时计算出所得税费用。这些差异可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暂时性差异。永久性差异产生后再不能“转回”或“抵消”,所以只需在会计利润上直接调整,不会产生递延资产或负债,不需要做特殊处理。暂时性差异的会计处理才是关键,企业存在的暂时性差异对未来应纳税金额产生影响的应予以递延。

资产的计税基础是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的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纳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从而形成“递延所得税负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计税基础或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计税基础时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从而形成“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所得税费用表上计算法

所得税费用表上计算法是将与企业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费用计算有关的项目在表中列示,根据各项目之间的关联计算最终计算出企业所得税费用,尤其是企业递延所得税费用。该表按年编制,表中第一列是所要列示的项目,第一行是年份。表中主要项目及各项之间的关联计算主要是下列14项:(1)资产计税基础;(2)资产账面价值;(3)负债计税基础;(4)负债账面价值;(5)期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1)+(3)-(4)];(6)期末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2)+(4)-(3)];(7)应纳税所得额;(8)税率;(9)应交税费――所得税[(6)×(7)];(10)当期所得税费用[(8)];(11)期末递延所得税负债[(5)×(8)];(12)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6)×(8)];(13)递延所得税费用[本年(11)-上年(11)+上年(12)-本年(12)];(14)所得税费用[(9)+(11)]。

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对表中项目进行增减,通过该表递延所得税费用可方便计算,各年所得税费用即表中最后一行计算出的结果。在税率恒定不变时,根据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期初),即表中(13)的计算。表上计算法下企业递延所得税及所得税费用整个计算过程都与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相符。在税率变动时,需使用新税率计算递延所得税费用,然后调整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影响数,计人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

余额影响数=税率变动前暂时性差异的余额×税率变动幅度

递延所得税费用=按新税率用原公式计算的递延所得税费用+余额调整数

笔者将公式整体展开进行消项后,发现在税率变动当年,“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计算时使用当期新税率,而期初仍使用旧税率即可。

即,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新税率)-期初(旧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新税率)-期初(旧税率)]

因为所得税费用计算表中的税率是当期的适用税率,所以税率变动当期企业的递延所得税费用亦可用表中(13)直接计算,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并未受到影响。

三、案例分析

为说明所得税费用表上计算法的应用,本文以固定资产折旧的所得税费用计算事举例如下。

[例]A企业有一设备,原值40万元(假设净残值为0),按税法规定使用5年,采用直线法折旧。该企业按2年提完折旧(直线法)。假设该企业五年的会计利润均为200万元(假设该企业无永久性差异),税率第一年及以前是33%,第二年开始变为25%,其所得税费用计算表如表1所示。假设第一年期初所得税资产账户无余额,所有暂时性差异均由该设备折旧引起。

第一年所得税税率33%,会计分录(以下分录金额单位均为“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69.96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12×33%)

69.96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12×33%-0)

3.96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3.96

递延所得税资产比上年增加3.96万元,导致递延所得税费用减少3.96万元,结转所得税费用时会计分录:

借:本年利润(69.96-3.96)

66

贷:所得税费用

66

该企业第一年净利润为134万元(200-66)。

第二年所得税税率发生变化: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

53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12×25%)

53

按新税率25%用原公式计算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3万元[(12-24)×25%],需调整已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影响数-0.96万元[12×(25%-33%)],并计入变化当期的所得税费用。由于该影响数是由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形成,因此:

递延所得税费用=(12-24)×25%-12×(25%-33%)=-2.04(万元)

其实,递延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可以直接用表1中(11)的计算方法,不需要再算调整数等,即:

递延所得税费用=-[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25%)-期初递延所得税资产(33%)]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04

贷: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04

结转所得税费用时:

借:本年利润(53-2.04)

50.96

贷:所得税费用

50.96

该企业第一年净利润为149.04万元。

第三年及以后的处理可以按以下处理方式:

借: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192x25%)48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48

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

2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24×25%-16×25%)

2

递延所得税资产比上年减少2万元,导致所得税费用增加2万元,结转所得税费用时,

借:所得税费用

50

贷:本年利润

50

该企业第三年及以后两年净利润为150万元。

所得税费用范文第6篇

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费用两部分构成,计算所得税费用时应对其分别进行确认和计量。

一、当期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一)当期所得税的计算

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当期应交所得税在正常情况下应该相等,其金额可按以下顺序算出:

1.纳税调整后所得=会计利润-计入损益的不征税收入或免税收入±按照会计准则计入损益但按税法不计入应税所得的收入或不得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按会计准则计入损益的收入与按税法规定计入应税所得的收入之间的差额±按会计准则计入损益的成本费用与按税法规定可以在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的差额±其他需要作为纳税调整的因素。

2.应纳税所得额=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加计扣除额±其他调整金额

3.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

(二)当期所得税费用确认和计量的基本特点

分析以上当期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笔者认为其具有如下特点:

1.采用了利润表债务法。新准则规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但在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即当期应交所得税时,采用的却是利润表债务法。利润表债务法强调的是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差异。因此,采用以上公式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着眼点应在会计上的损益与税法上的收入、扣除项目的差异,而不论这些差异是永久的或者是暂时的。

2.计算公式中既包含了对永久性差异的认定和调整,也包含对时间性差异的认定和转回。比如企业因取得属免税的持股收益,或因按税法规定对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而调减应税所得,或者因业务招待费调增应税所得,都属传统意义的永久性差异,而因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而导致调整应税所得,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应调增应税所得,则属于新准则下的暂时性差异。

3.当期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确认、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以下统称递延税款)无直接关联。递延税款确认或转回的原因在于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和转回,但其着眼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差额,有时甚至不涉及到会计利润或应税所得的差异。递延税款确认或转回时,与其相对应的是所得税费用,但却是递延所得税费用而不是当期所得税费用。

4.当期所得税费用计入损益时发生额都在借方,不可能在贷方,前已述及。当期所得税费用,与当期应交所得税金额相等。按税法规定,企业应税所得计算结果为正数时,应按应税所得和适用税率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和当期应交所得税;为负数时,为可以在以后年度用税前利润弥补的亏损,但不再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因此,当期所得税费用要么为正数(借方),要么为零。

二、递延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一)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性质和分类

“递延所得税费用”与“当期所得税费用”一样在新准则下都是“所得税费用”科目的明细科目,“递延所得税费用”的核算内容是确认、转回递延税款而影响所得税费用的金额,但“递延所得税费用”作为一个损益项目,不像当期所得税费用确认时发生额一定在借方,递延所得税费用确认时发生额有时在借方,有时在贷方,在借方时仍习惯的称为递延所得税费用,而在贷方时则称为所得税收益。

(二)递延所得税费用与递延税款及暂时性差异的关系

递延所得税费用,有时也称为递延所得税,但其与递延税款涵义很不相同,不能将递延所得税称为递延税款,因为递延所得税是一个费用项目名称,是动态信息指标,而递延税款是资产或负债项目,是一个静态信息指标。但是,递延所得税的发生却与递延税款的确认和转回存在直接关系,正常情况下,除将确认或转回递延税款导致的利得或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资本公积)的事项外,凡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都会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而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转回递延所得税负债,则会确认递延所得税收益。在简单会计分录上,递延所得税与递延税款则是相互对应、金额相等。

递延所得税费用与暂时性差异也存在密切关系,凡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收益),除特殊情况外,都源于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和差异变化或消失,但是,并不是所有暂时性差异的产生和差异变化或消失都会导致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因为递延所得税是相对于递延税款确认和转回而确认的。准则规定,暂时性差异产生后,只有符合确认条件才能确认递延税款,不符合确认条件或者“符合不确认特征”的,则不确认递延税款,也就自然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三)递延所得税的合并确认和统一计量

实际操作时,并不是对所属期间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每一项都进行逐笔认定,更不逐笔确认递延税款和递延所得税,而是采用递延所得税合并确认、统一计量的方法处理。具体步骤为:(1)确定每项资产或负债的计税基础;(2)依据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之间的差额,确定本期末暂时性差异的合计数;(3)按照准则规定对暂时性差异合计数进行适当调整;(4)再根据调整后的暂时性差异合计和预计或适用税率计算的所得税金额,作为期末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应有余额;(5)根据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应有余额与账面现有余额的差额,确认或转回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于与其相对应的递延所得税,则向按其抵销后的净额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或递延所得税收益,甚至还有将递延所得税费用(或收益)与当期所得税费用合并确认和计量的做法。但新准则《会计科目和主要账务处理》规范中,仍要求将“递延所得税费用”与“当期所得税费用”分别进行确认和计量。

(四)递延所得税确认和计量中的特殊情况

以上“递延所得税合并确认和统一计量”(3)中提到对按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计算的暂时性差异合计数进行“适当调整”,调整内容应包括:

1.对于存在暂时性差异,但不符合准则中确认递延税款的条件或符合准则中不确认递延税款特征的暂时性差异,比如应加扣(按150%摊销)的无形资产,确认无形资产时虽然存在暂时性差异,因为其发生时既不是企业合并,也不影响会计利润或应税所得,因此符合不确认递延税款的特征,不能确认递延税款,于是递延所得税收益也不予确认,调整时应从暂时性差异合计中剔除。

2.对于很可能在以后一定期限(5年)内获得足够应税所得弥补的亏损额,尽管确认时不存在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的暂时性差异,但准则规定应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同时确认递延所得税收益,因此调整时应将很可能获得弥补的亏损加计到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合计数中。

三、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和列报

企业在计算当期所得税费用(即当期应交所得税)以及递延所得税费用的基础上,应将两者之和(或差)(指所得税费用转入本年利润的净额),确认为利润表的“所得税费用”项目的金额,用公式表示: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收益

所得税费用范文第7篇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表述为: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一)当期所得税

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应交所得税,应以适用的税收法规为基础计算确定。

企业在确定当期所得税时,对于当期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处理与税收处理不同的,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按照适用税收法规的要求进行调整,计算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按照应纳税所得额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确定当期应交所得税。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增加额一纳税调整减少额

(二)递延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在某-会计期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综合结果。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期末应有的金额相对于原已确认金额之间的差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当期发生额,但不包括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及企业合并所得税影响。用公式表示即为: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末余额一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一(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期初余额)

(三)所得税费用

根据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即可计算出所得税费用,其计算公式为:所得税费用=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二、所得税费用的巧算法

从上述准则中规定的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所得税费用计算过程中既涉及对当期税前会计利润按纳税调整增加额及减少额的调整,还包括对应交所得税按递延所得税费用的调整,计算过程比较复杂,不易理解。下面介绍一种计算所得税费用的巧算法,有利于对所得税费用计算的掌握。

(一)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

在计算应交所得税时,如果不存在永久性差异,只需要计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本期发生额就可以了,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本期发生额可以直接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永久性差异指会计规定计人利润税法规定不需要纳税的事项或者是会计规定从当期利润中扣除但税法规定需要纳税的事项,永久性差异不形成暂时性差异。如果存在永久性差异,则需要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先将永久性差异进行调整,然后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的本期发生额将会计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应交所得税=(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发生额一应纳税差异发生额)×税率

=(会计利润±永久性差异)×税率+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递羞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

(二)计算所得税费用

计算出应交所得税后,可以利用所得税费用的账务处理模式倒挤出所得税费用的数额。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发生额如果为正数,则借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发生额如果为负数,则贷记“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如果为正数,则贷记“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如果为负数,则借记“递延所得税负债”,应交所得税当然要记贷方,其通常情况下的账务处理模式为:借记“所得税费用”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贷记“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在上述处理模式中,知道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及应交所得税金额即可倒挤出所得税费用的金额。

三、所得税费用巧算方法与传统计算方法比较

[例]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25%;2008年初递延所得税资产为62.5万元,其中存货项目余额22,5万元,保修费用项目余额25万元,未弥补亏损项目余额15万元。2008年初递延所得税负债为7.5万元,均为固定资产计税基础与账面价值不同产生。本年度实现利润总额500万元,2008年有关所得税资料如下:

(1)2007年4月1日购入3年期国库券,实际支付价款为1056.04万元,债券面值1000万元,每年3月31日付息,到期还本,票面年利率6%,实际年利率4%。甲公司划分为持有至到期投资。2008年实际利息收入41.71万元,税法规定,国库券利息收入免征所得税。

(2)因发生违法经营被罚款10万元。

(3)存货年初和年末的账面余额均为1000万元。本年转回存货跌价准备70万元,使存货跌价准备由年初余额90万元减少到年末的20万元。税法规定,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抵扣。

(4)年末计提产品保修费用40万元,计入销售费用,本年实际发生保修费用60万元,预计负债余额为80万元。税法规定,产品保修费在实际发生时可以在税前抵扣。

(5)至2007年末止尚有60万元亏损没有弥补,其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为15万元。

(6)假设除上述事项外,没有发生其他纳税调整事项。

要求:计算2008年所得税费用金额。

(一)利用巧算法计算要计算2008年所得税费用金额,应该计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题中已经给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期初余额,所以应计算出递延所得税资产及负债的期末余额,就可以算出其发生额。

(1)计算2008年末递延所得税资产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余额

存货项目:

存货的账面价值=1000--20=980(万元)

存货的计税基础=100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2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20×25%=5(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5-22.5=-17.5(万元)

预计负债项目:

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80(万元)

预计负债的计税基础=80-80=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末余额=80(万元)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期初余额=80-40+60=10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80×25%=2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20-100×25%=-5(万元)

弥补亏损项目:

递延所得税资产年末余额=0×25%=0(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0-15=-15(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没有发生额,故期末余额等于期初余额。

(2)计算甲公司2008年应交 所得税。

利用上述巧算法的计算公式可知

2008年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500一国债利息收入(永久性差异)41.71+违法经营罚款10(永久性差异)+存货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20-22.5÷25%)+保修费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80-25÷25%)+弥补亏损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0-15÷25%)]x 25%=(500-41.71+10+2-70-20-60)×25%=79.5752(万元)

(3)计算2008年所得税费用

依据所得税费用巧算法,可以通过账务处理倒挤出所得税费用的金额,上例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发生额为:-17.5-5-15=-37.5万元,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少记贷方,通过会计分录,可以倒挤出所得税费用为117.0725万元。

借:所得税费用 117.07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79.5725

递延所得税资产 37.5

(二)利用传统方法计算

(1)应交所得税:[利润总额500-41.71(不需要纳税的永久性差异)+10(需要纳税的永久性差异)70(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40(当期计入销售费用的预计负债)-60(当期发生的可以抵扣的保修费用)一60(可税前抵扣的以前年度亏损额)]×25%=79.5725(万元)

(2)计算2008年递延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发生额一递延所得税资产发生额=17.5+5+15=37.5(万元)

(3)计算2008年所得税费用

2008年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79.5725+37.5=117.0725(万元)

所得税费用范文第8篇

例如:由于试行新会计准则,某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将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由2006年年初使用的后进先出法改为先进先出法。税法规定:企业发出存货计价方法为先进先出法。该上市公司2006年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000万元,2006年存货期初余额为100万元,后进先出法下销售产品的成本为40万元,先进先出法下销售产品的成本为25万元,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率为30%,要求根据上述资料,分别两种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进行会计处理,比较分析不同存货计价方法会计处理的差异,并进行会计政策变更的账务调整。

一、解析过程

(一)后进先出法

1.利润总额=1000-40=960

2.发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5

3.应纳税所得额=960+15=975

4.应交所得税=975×30%=292.5

5.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发生额=15×30%=4.5

6.所得税费用=292.5-4.5=288

7.净利润=960-288=672

8.盈余公积=672×10%=67.2

9.未分配利润=672-67.2=604.8

10.会计处理:

(1)借:主营业务成本40

贷:库存商品40

(2)借:所得税费用288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4.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92.5

11.资产负债表

(二)先进先出法

1.利润总额=1000-25=975

2.暂时性差异=0

3.应纳税所得额=975

4.应交所得税=975×30%=292.5

5.所得税费用=292.5

6.净利润=975-292.5=682.5

7.盈余公积=682.5×10%=68.25

8.未分配利润=682.5-68.25=614.25

9.会计处理:

(1)借:主营业务成本25

贷:库存商品25

(2)借:所得税费用29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92.5

10.资产负债表

11.利润表

二、采用后进后出法和先进先出法的分析、比较经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后进先出法比先进先出法多转成本15万元,多冲销存货15万元,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5万元,少确认所得税费用4.5万元。两种方法下应交的所得税均为292.5,所以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应作如下会计调整:

1.借:存货1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

2.借:所得税费用4.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5

3.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5

以上三笔可归纳为一笔,即:

借:存货1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5

4.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5

贷:盈余公积1.05

所得税费用范文第9篇

Abstract: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main ways of the capital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It can not only carry on the strategic reorganization to enterprises, but also can enhance the competitive strength of enterprises, so as to realize the strategic target of enterprises. The income tax caused by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cost of merger and acquisition. So, enterprises must focus on the income tax in the decision-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关键词: 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所得税政策

Key words: merger and acquisition;expense of income tax;policy of income tax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049-03

0 引言

企业并购始于十九世纪末的美国,至今一共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几乎所有美国大型的企业集团都是通过企业并购而迅速壮大的。而我国的企业并购起步相对较晚,资本市场上的并购往往只重视企业的发展,很容易忽略并购时涉及到税收的问题,尤其是所得税。目前,我国企业并购中的所得税负担因并购过程处理不当、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以及并购企业内部并购操作中的不足等原因导致偏高。因此加强对我国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相关概述

1.1 企业并购的含义

企业并购指的是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一家企业通过获得另一家企业的部分或者所有产权,从而取得该企业决策控制权的一种投资行为。它是很常见的一种企业资产重组形式,全称是兼并与收购,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Mergers & Acquisitions”(M&A)。

1.2 企业并购的方式

并购(M&A)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概念,企业并购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下面几种类型:①根据并购的行为方式不同可以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其中横向并购是指企业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竞争实力,逐步获得同类行业中的控制地位,并购与自己从事相同经营活动的企业;纵向并购是指企业并购与自己从事不同经营活动的企业,目的是通过并购达到一种协同效应,从而可以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混合并购是指一个企业并购一个与自己从事的经营活动没有关联的企业,其目的主要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份额或者获取市场地位。②根据出资方式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现金并购和股票并购。现金并购指的是企业通过支付现金获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股票并购指的是通过交换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股票,使得被收购企业股东获得并购企业发行的股票,并购企业获得被收购企业的股票。

1.3 企业并购中的所得税费用

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是指即企业并购中所应缴纳的所得税,这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它不仅包括并购企业和被并购企业及其股东在并购时应当缴纳的所得税,也包括在并购前后及并购过程中发生的所有企业并购行为引起的所得税费用的增减。

2 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并购过程不当使得所得税费用偏高

2.1.1 现金的支付偏好加重了并购双方的税负

企I并购的支付方式主要有以下六种: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承债支付、资产支付、无偿划拨以及混合支付。在我国,各种支付方式选择所占的比例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企业并购中,92.05%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选择了现金支付,只有2.7%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采用股票支付,5.25%的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采用其他支付方式。而在上述六种支付方式中,现金支付对于目标企业而言是税负最重的一种,因为这种支付方式不能享受所得税优惠,目标企业几乎没有税收筹划的空间,不存在节税利益。

2.1.2 并购中融资选择不当影响所得税费用

并购交易的金额大小以及支付方式都会影响到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而不同的融资方式必然又影响到税收成本。由于税法规定,企业发生的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列支,而企业支付的股息却只能在税后利润中分配,不能在税前扣除。所以,企业在融资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是筹集债务资本还是筹集股权资本。一般来讲,当企业息税前的投资收益率高于负债资本成本率时,增加负债的比重会使得整个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升高。所以,此时较高比例的债务融资方案为最佳。反之较高比例的股权资本融资方案为最佳。

2.2 企业并购资源利用不足使所得税费用偏高

2.2.1 企业并购中介服务机构利用不足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中介服务机构是供求信息的传导者、交易价格的发现者、税务计划的制定者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但目前在我国,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很少利用并购中介机构,更不用说利用中介机构来进行并购所得税费用的优化处理。这也使我国的并购中介机构尚不完全具备上述功能,阻碍了服务中介机构的发展。

2.2.2 企业并购利益不统一

目标企业股东希望采用以支付股票为主的有价证券进行并购,因为这样可以使目标企业股东延迟纳税和进行税种替代,对目标企业股东有利;相反,假如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并购,目标企业股东则必须马上支付资本利得税,从而减少了目标企业股东的税后收益。而与此同时,并购企业却可以增加资产,扩大折旧避税额。因此并购企业倾向于采用现金支付方式进行并购,哪怕以一个更高的价格。

2.3 企业并购所得税政策不完善使所得税费用偏高

2.3.1 优惠力度不够

企业并购相关的税收优惠法律规范位阶很低。在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优惠政策不是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从而使得企业并购所得税的优惠力度不大,也使得纳税人对企业并购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加大了纳税成本和市场交易的成本。且在我国的并购交易下的税收优惠不外乎是免征契税、营业税、印花税、增值税等,是直接的税收优惠方式,而对并购所得税费用的优惠政策只是存在一个宏观的制度规定,如果被并购的企业属于上市公司,个人股东免个人所得税,股权收购被收购企业的个人股东免个人所得税等等税收优惠方式直接而单一。

2.3.2 “法律”效力被稀释

在我国的企业并购案例中,对国有企业来说,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其并购的引导作用甚微,政府的直接行政干预是其并购的直接原因。特别是政府对国有企业并购的干预过多,使得某些企业面对这种不公平现象,降低了并购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政府对企业并购的干预,有的企业可以轻而易举以优惠的价格并购目标企业,相反,没有政府支持的企业就面临比较重的筹资压力,使得企业并购的中途“婚变”,实现不了预期效果。

3 降低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的建议

3.1 完善我国企业并购处理程序

3.1.1 引导多样化企业并购模式

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与西方不同,经济发达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所以绝对不能够直接套用西方的并购模式。应结合我国国情,在企业并购的不断实践中,探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并购模式,进而发展多样化的并购模式。首先,按照产权转移的程度和方式来可以划分为:控股式并购、股份式并购和抵押式并购等。其次按照所有制性质来可以划分为:国有企业之间的相互并购、国有企业并购非国有企业以及非国有企业并购国有企业。

3.1.2 l展多样化的并购支付方式

我国上市公司的主要特征是一股独大,这就造成了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可通过其控制权获得控制权私有收益。因此控股股东为防止其控制权私有收益受损,就必须避免其控制权被稀释,故而在并购交易时更倾向于采用现金支付作为并购支付手段。正是由于这一原因造成了我国并购交易市场上支付方式单一的现状,从而导致并购中的目标企业产生很大的所得税负担。所以,通过发展多样化的支付方式,综合并购支付方式,从而在支付方式上降低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

3.1.3 优化企业并购融资选择

运行良好的资本市场能够为企业并购融资提供一个较为宽松易行的渠道,提供给企业多种并购的融资工具进行选择。所以,要想拓宽并购融资渠道,就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改变企业靠自身力量来完成并购的现状,尽可能拓宽企业并购资金的选择渠道,积极有序的引导、监督以及培养企业的并购发展规划,降低企业在并购融资中的所得税负担,进而使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优化。

3.2 加强了解并购企业双方信息

中介服务机构是作为第三方当事人,主要工作是在企业并购过程中为并购双方提供融资、咨询和信息等服务且收取一定的费用。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兼并事务所等机构。在我国,中介服务机构尚未健全成长起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相关的法律法规限制了企业并购中介机构功能的发展,二是企业对并购中介机构不重视。

3.3 完善我国企业并购所得税体系

3.3.1 加大企业并购税收优惠政策力度

1978年美国颁布“岁入法案”,政府执行长期减税政策,把资本增值税率由49%减少到28%,如此大幅度的减少税率的措施,促使高新技术产业在1979年取得大幅度的增长。所以,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减少企业并购的所得税费用,逐步放松商业银行贷款并购融资方式、企业债券并购融资方式以及企业股权并购融资方式的限制,鼓励企业进行并购,发展壮大优势企业。

3.3.2 规范并购所得税费用法定原则

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法定原则,指的是国家征税必须有法可依,实质上指的是国家行使征收权的法定方式。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只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税收法定原则规定税的开征必须要依据法律规定,每开征一种税都要制定相关的税法,缺少法律依据,国家绝对不能征税;税法得构成要素必须要有法律来明确,尤其是行政机关没有征税自由裁量权;征税机关征税时必须符合征税条件,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征税机关不能随意减免税。鉴于税收法定原则,未来我国企业并购所得税立法的定位是:强化税收法律,弱化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

3.3.3 解决企业所得税制问题

当前,由于我国的企业并购所得税法律还不够规范,反避税从内容到程序上的不规范,并且执行力度不强以及中介机构的功能还不健全等等问题,使得在并购的过程中,部分企业纳税人钻法律的空子,滞后交税甚至偷税漏税,进而使得国家税收流失严重,企业并购的市场无法健康发展。因此,解决我国企业所得税制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成为企业发展之需,市场发展之需以及国家强大之需的必然途径。

4 结论

本文从引起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偏高的方式、企业并购资源利用和相关政策三方面进行分析,寻找出了导致所得税费用偏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为企业并购提供紧跟政策与现实需求的所得税费用处理方法。希望对我国解决企业并购所得税费用偏高的问题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庞友荣,徐传顺.企业并购中的税收问题研究[J].财会学习,2016(1).

[2]徐加荣.企业并购重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J].财经界(学术版),2016(2).

[3]刘潇潇.企业并购所得税税务筹划案例分析[J].财会通讯,2015(23).

[4]陈大爱.我国企业并购的税收问题[J].会计研究,2012(09) 2.

所得税费用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所得税费用 会计教学 教学案例

一、既温故,又温新

在教学中我先复习利润总额的形成,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然后从案例中引出教材中两个新名词: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案例1:(1)企业销售产品,货款100000元,增值税17000元,款以收到;(2)收到国库券利息收入10000元;(3)用银行存款支付税收滞纳金2000元;(4)月末结转已销产品的生产产品20000元;(5)企业有一台机器原始价值50000元,直线法提折旧,会计5年,税法8年。要求:(1)计算利润总额(2)计算应纳税所得额;(3)指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通过案例1的教学使学生很自然地寻找到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这两个名词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二、专题剖析,奠定基础

我针对时间性差异这个专题利用案例2进行了分析(即时间性差异的发生和转回的核算)。

案例2:某企业在2003年末以银行存款150000元购入管理用甲设备,并投入使用。直线法提折旧,会计5年,税法3年,假设每年计提折旧前的税前会计利润为10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做各年所得税费用的核算。

通过案例2的教学演练,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时间性差异的发生与转回的计算和核算,并对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费用(借:递延税款) 贷: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贷:递延税款)》有初步认识和理解,为下一步的学习本章重点和难点奠定基础。

三、难点细分,逐一攻破

时间性性差异(又叫暂时性差异)又分为未来应纳税差异和未来可抵扣差异,这是一个非常难理解的两个新名词,我又通过案例3和案例4的教学演练将这两个名词挖掘出来并进行透彻分析。

案例3:某公司年初支付800万元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年末公允价值为860万元。

会计核算:购买时: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800万元,期末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60万元,会计账面价值860万元,年末资产负债表列示:交易性金融资产 860万元。税法核算:购买时: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800万元,因为税法不承认这一笔涨价收入60万元,所以期末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仍是800万元。年末资产负债表列示;交易性金融资产 800万元。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中会计账面价值860万元大于计税基础800万元,产生了未来应纳税差异60万元。分析;这属于会计现在多记收入60万元,多记利润60万元,多计算所得税费用15万元。

案例4:某公司年初支付800万元取得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年末公允价值780万元。

会计核算:购买时: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800万元,期末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0万元,会计账面价值780万元,年末资产负债表列示:交易性金融资产 780万元税法核算:购买时: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800万元,因为税法不承认这一笔跌价费用20万元,所以期末计量时:交易性金融资产仍是800万元。年末资产负债表列示:交易性金融资产800万元,这样,在资产负债表中会计账面价值780万元小于计税基础800万元,产生了未来可抵扣差异20万元。分析;这属于会计现在多记费用20万元,少记利润20万元,少计算所得税费用5万元。

通过案例3和案例4的教学将本章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一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将这两个名词解释得清楚明白,也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复杂问题变得简单,同时将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定义很形象地表现出来,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综合演练,高度概括

案例5:某企业年末实现利润总额50万元,本年发生如下涉税业务:(1)收到国库券利息收入10万元;(2)用银行存款支付税收滞纳金5万元;(3)有一台机器,原始价值20万元,直线法提折旧,会计4年,税法5年;(4)年初购买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购买成本22万元,年末公允价值25万元,要求:(1)指出永久性差异,暂时性差异(未来可抵扣差异,未来应纳税差异);(2)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所得税费用。

通过案例5的教学将本章所有的定义和名词,做题的思路和程序都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总结,使得学生对本章的教学内容,本章教学目的和教学结果一目了然。并对会计分录《借:所得税费用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贷:应交税费――所得税费用 贷:递延所得税负债》有更深层的认识并做到举一反三,案例5的教学对演练本章所有习题都有一个引领和示范作用。

上一篇:递延所得税范文 下一篇:个人所得税退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