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a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06 11:34:22

soa技术

soa技术范文第1篇

在SOA的架构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实施技术。其中既有BPM、ESB类技术,也有SCA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在系统复杂,服务需要统一管理的场合可以考虑以ESB为骨干构建应用。下面我们分别针对这3类技术,描述各自的特点。

SCA技术适合构建新系统,尤其是“服务”化的系统。与一般的分布式组件技术相比,SCA技术不限定组件的实现方式,也不限定分布式组件之间的交互协议。SCA组件非常容易复用――借助组装模型,将不同实现方式的组件结合在一起使用,并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分布式交互协议。SCA定义了实现语言的接口与WSDL接口一致转换的要求。如果遵守这些限定定义接口并实现组件,那么将非常容易地构建一个“服务”化的系统。

目前ESB并无统一标准,大都是各个厂商自己的实现。但近期基于JBI标准的ESB也在逐步被应用。ESB适合处理服务集成问题。借助SCA组装模型,虽然可以一定程度的满足协议转换以及(地址转换)的要求。不过存在处理数据变换,基于内容的路由等需求时,SCA没有提供对应的解决方案,必须通过编写组件支持。ESB更适合处理灵活的数据变换、基于内容的路由、协议转换、统一的寻址等方面的问题。除能快速创建集成逻辑之外,借助于ESB还可以为服务提供统一的寻址,从而能够集中的管理服务。这一特点尤其适用与Web服务较多的场合。

SCA与ESB存在一定的功能重叠,那么SCA与ESB如何在一起配合工作?一是使用ESB集中管理服务的地址以及处理服务的协议转换,这样SCA组装框架访问的服务是ESB上的服务,这样有助于统一的管理服务。二是使用ESB处理特定的服务集成问题,而不是编写一个SCA组件来处理集成流程。这样SCA组件可以在定义良好的业务接口上实现业务逻辑。三是借助ESB为服务提供额外的网关访问控制,尤其是将企业内的服务暴露给外部访问时。

ESB适合处理遗留应用系统的集成,以及遗留应用系统的服务化。为达到应用集成的目标,ESB会提供一些适配器,用来处理与各种IT设施的访问。大多数ESB会定义某种开发模型来处理这两类集成问题。本质上这一开发模型也是一种流程定义模型,不过它更关注为处理常见集成问题提供更简单、直接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试图解决所有可能的流程组合逻辑。

另外在SOA的应用背景下,还会有将遗留应用系统服务化的需要。譬如将存储的数据服务化,或者将一个内部接口的应用系统服务化。借助ESB将很容易实施。

BPM技术包括BPEL、XPDL等多种技术规范。BPM可用于处理服务集成。现代的BPM工具都会支持Web服务,BPM本身可以描述流程。因此可以被用来处理服务集成的场合。

不过相对于ESB针对集成问题特殊设计的开发模型,在处理常见的集成问题时,BPM的流程逻辑会显得复杂。因此在BPM工具与ESB工具同时存在时,可以考虑:服务间的集成问题由ESB负责处理;BPM流程只描述业务处理流程,保持业务逻辑的纯粹性。

由于BPM既支持Web服务的访问,也支持图形化的建模方式。因此基于BPM可以提供一种业务人员可理解的图形化的方式来对已有的服务进行重组,构造新的业务逻辑。这需要尽可能保持BPM的处理流程与业务处理流程的一致,不要在业务层面的流程中描述过多的技术处理细节。在实际的应用系统中,总是会存在需要人工干预的业务流程。因此SOA的工具集中必须提供能够描述涉及人工活动的业务流程,以及处理人工交互的工具,即BPM。

soa技术范文第2篇

“‘创世纪’计划就是要把SOA(面向服务的架构)、BPM(业务流程管理)和社会计算(Social Computing)这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而这三者趋同的发展趋势也正是我们提出‘创世纪’计划的初衷。SOA、BPM和社会计算都是技术的创新,重要的是能够把它们更好地集成,并让它们更加简化。”BEA公司全球市场高级副总裁Rosanne Saccone说。

据介绍,BEA计划在2008年推出的企业级软件服务化(SaaS)平台,就是简化企业和独立软件开发商(ISV)构建动态业务应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将让ISV利用软件服务化模式来开发动态的业务应用。同时,相信这也是BEA向业务与IT相一致的品牌转型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动态业务应用

在今天,企业面临着更快的节奏变化,更加需要以一种快速和简单的方式来组合和修改业务的应用。不灵活的基础架构和僵化的企业应用定制起来不仅耗费时间,而且成本昂贵,更重要的是,这些应用无法满足企业在今天动态环境中进行竞争的业务需求。

“我们的‘创世纪’计划的第一步是做一个SaaS平台,这个平台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针对企业级客户的版本,另一个是针对ISV的版本。对于企业而言,拥有了WebLogic和AquaLogic的紧密结合;对于ISV的版本,我们强调的是‘计量’能力,因为对于提供服务给用户的企业来说,如何计量用量是非常重要的。”Rosanne Saccone说。

事实上,BEA只是为ISV提供了一个SaaS的开发平台,ISV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开发自己的增值应用,并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而在这种多用户的SaaS应用模式中,如何对用量进行计算正是BEA所看到的关键点。

另外,对于SaaS这种创新的交付模式,BEA在营销方式上也有了创新。“以前,我们更多的是针对工程师的销售,是一种IT技术性的营销;现在,我们在推动‘动态业务应用’,而这种动态业务应用是由终端用户的需求来推动的,所以BEA的营销方式也会更多地往这种模式上去转变。”Rosanne Saccone介绍说。

让SOA更灵敏

“要想让SOA架构变得更加灵敏,我们就需要有BPM这样的分割层把业务和基础应用分割开来。在我们刚刚发起SOA的时候,主要强调的是可复用性和高效率;而在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就必须要把业务流程和Web Service分开,这样才能够获得足够的灵活性。”BEA公司执行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Rob Levy强调说。

“那么,一旦有了这样的隔离层之后,我们就可以去实现应用与业务流程高度灵活的改变,到那个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技术上的能力与操作人员的执行能力和决策能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Rob Levy补充说。而要想实现这种很好的结合,就需要融入Web2.0的技术,并将其很好地应用到整个生命周期中。

另外,Rob Levy还向记者介绍了从过去意义上的静态应用转变成一个动态应用的三个必备条件。“首先,这个应用是用可以重用的组件构建起来的; 第二,这个应用已经与业务流程之间实现了分割; 第三,这个应用的改变主要是由用户的操作和用户之间的互动来控制的。”Rob Levy解释说。

soa技术范文第3篇

(一)移动通信的概念

移动通信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移动状态中的物体。移动通信系统由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两部分组成。

(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每一代技术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提出、增长、高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模拟移动通信,其主要缺点是频率利用率较低、系统容量小、制式多且不兼容,不能实现自助漫游、通信保密性差、提供有限的业务种类。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数字移动通信,其容量和功能比模拟移动通信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业务类别仍局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超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B3G)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统称。它将可以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0Mbit/s,甚至更高,支持的业务从语音到多媒体业务,包括实时的流媒体业务。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根据这些业务所需的速率进行动态调整。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另一个特点是低成本。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3G的技术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

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ICT业务的概念与特点

一般理解,ICT(InformationandconnectionCommunicationsTechnology)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英文缩写。广义上的ICT可以扩展到国家信息化层面;狭义上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一种业务,ICT就是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用以满足“客户综合信息化需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通信、信息收集、、自动化、传感、自动化等各个方面。在这个概念上讲,ICT其实就是CT企业将价值链延伸到了IT行业。但是,与传统的CT业务相比,ICT业务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市场特性。

第一,“一揽子解决”特性,重新整合了价值链。传统运营商价值链的核心是信息传递服务,末端是用户,向上一个环节是CT网络及平台生产商。CT经营主要涉及网络及平台传输、连接服务,而ICT则涉及到从设备到厂商到客户端使用服务的全部链条。在CT时代,“客户端”的设备、维护、服务、障碍都与电信企业无关,我们只管“局端”。在ICT时代,只要客户有信息化方面的需要,我们就主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做“交钥匙”工程,之后还要承办好“物业”。

第二,“综合集成”特性,涉及所有相关业务。我们习惯于向公众客户“卖话务”,向政企商务客户“卖电路”,营销服务多停留在客户“关系营销”层面。ICT业务就要把所有用户需要的元素都“加”到产品中,“电路”+“话务”+“维系”+……只要客户需要,我们可以做所有客户的“信息通信外包商”,做信息通信领域的“沃尔玛”。

第三,“技术方不可复制”,解决客户个性需求。个性即差异。传统的CT产品基本上是无差异的、标准化的,因此竞争的结果就是“拼”2M或者话务量的“价格”和个别服务指标,这是CT企业的“红海”。如果能够深入到客户的具体工作中,深入到管理、财务、物流、销售、后勤等领域,每个企业或多或少均有差异,这就是个性,个性的需求要用个性的方案来解决,这就是ICT业务营销的目标与方向。

第四,“海量市场空间”的特性,为传统业务找到新的出路。从CT到ICT,就如同“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开始“搞运输”,不仅收过路费,还要收“运费”甚至物流涉及的“全部费用”。突破了原来只赚取接入利润的定位,开始涉足价值链的全部环节。虽然单位利润率可能比流通企业小,但总量规模明显增大。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膨胀,ICT市场空间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与逐渐走向饱和的单一CT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三、SOA概述

(一)什么是SOA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也叫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或面向服务架构,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businesslogic)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

SOA是一种架构模式,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得构建在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图1给出了其体系结构,SOA结构中共有3种角色,即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者),对外提供服务,并且通过注册来服务信息;Servicebroker(服务),提供服务的和定位功能;Servicerequester(服务请求)。

二)为什么选SOA

不同种类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基础结构(applicationinfrastructure)相互交织,这便是IT企业的现状。一些现存的应用程序被用来处理当前的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es),因此从头建立一个新的基础环境是不可能的。企业应该能对业务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利用对现有的应用程序和应用基础结构(applicationinfrastructure)的投资来解决新的业务需求,为客户、商业伙伴以及供应商提供新的互动渠道,并呈现一个可以支持有机业务(organicbusiness)的构架。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从而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保护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三)基于SOA的ICT集成的体系结构

当今市场的SOA解决方案有三种主流标准:一是以IBM为代表的J2EE架构,其优点在于具有开放的标准和良好的可拓展性,适合大型系统和项目的使用;二是以微软为代表的“.NET”架构,其优点在于具有快速便捷的部署性,价格低廉,但难以支撑大型系统的使用,相对适合于对技术架构要求不高,预算有限的中小用户使用;三是以SAP为代表的ERP型SOA,适合已有ERP系统和准备以ERP作为核心应用的用户使用。ICT集成系统是一个涉及部门众多且极其复杂的大型系统,因此在综合考虑以上三种解决方案之后,最终选定第一种。

图3是本文中建的基于SOA的ICT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分为客户层、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技术层四个层次。

第一,客户层。客户层包括了中国移动营业厅、网站、10086客服等接入方式,受理客户的业务需求,统计用户、收入、业务发展情况。

第二,服务层。服务层包含了针对业务流程层的各种服务以及Web服务平台。Web服务平台可以允许以一种与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无关的方式来定义和使用业务服务,服务层为业务流程层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提供了粗粒度的业务功能;提供了良定的、无歧异的接口,因此业务流程无需了解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的细节;服务层数据模型是根据服务业务领域定义的,而且是独立于特定应用的数据模型的;服务层安全模型提供了单点登陆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确保了任务可获得使用服务的授权,并令业务流程层免于处理各种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提供的安全接口;服务层管理模型可以生成有关服务使用状况的统计数据,供业务流程层使用。

第三,应用层。通过对ICT现状的分析,并参考国内外市政管理的先进经验,本文中建立了应用子系统,即OA、BOSS客服。

第四,技术层。技术层包括了各种应用平台、技术平台和各种操作系统等,技术层是确保实现上述各个应用的技术细节。市政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各应用系统所依托的技术平台、技术细节各不相同,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技术的应用系统都可以实现与技术无关的通信。

四、结束语

soa技术范文第4篇

(一)移动通信的概念

移动通信是移动体之间的通信,或移动体与固定体之间的通信。移动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汽车、火车、轮船、收音机等移动状态中的物体。移动通信系统由空间系统和地面系统两部分组成。

(二)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史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演变,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中每一代技术的发展都要经历从提出、增长、高速发展、成熟到衰退的过程。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模拟移动通信,其主要缺点是频率利用率较低、系统容量小、制式多且不兼容,不能实现自助漫游、通信保密性差、提供有限的业务种类。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数字移动通信,其容量和功能比模拟移动通信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业务类别仍局限于话音和低速率数据。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广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超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B3G)以及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统称。它将可以提供的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0Mbit/s,甚至更高,支持的业务从语音到多媒体业务,包括实时的流媒体业务。数据传输速率可以根据这些业务所需的速率进行动态调整。新一代移动通信的另一个特点是低成本。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3G的技术标准: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0年5月确定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写入3G技术指导性文件《2000年国际移动通讯计划》(简称IMT-2000)。

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而在用户最为关注的价格方面,4G与固定宽带网络在价格方面不相上下,而且计费方式更加灵活机动,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确定所需的服务。此外,4G可以在DSL和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没有覆盖的地方部署,然后再扩展到整个地区。很明显,4G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ICT业务的概念与特点

一般理解,ICT(InformationandconnectionCommunicationsTechnology)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英文缩写。广义上的ICT可以扩展到国家信息化层面;狭义上作为电信运营商的一种业务,ICT就是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用以满足“客户综合信息化需求”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通信、信息收集、、自动化、传感、自动化等各个方面。在这个概念上讲,ICT其实就是CT企业将价值链延伸到了IT行业。但是,与传统的CT业务相比,ICT业务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市场特性。

第一,“一揽子解决”特性,重新整合了价值链。传统运营商价值链的核心是信息传递服务,末端是用户,向上一个环节是CT网络及平台生产商。CT经营主要涉及网络及平台传输、连接服务,而ICT则涉及到从设备到厂商到客户端使用服务的全部链条。在CT时代,“客户端”的设备、维护、服务、障碍都与电信企业无关,我们只管“局端”。在ICT时代,只要客户有信息化方面的需要,我们就主动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做“交钥匙”工程,之后

还要承办好“物业”。

第二,“综合集成”特性,涉及所有相关业务。我们习惯于向公众客户“卖话务”,向政企商务客户“卖电路”,营销服务多停留在客户“关系营销”层面。ICT业务就要把所有用户需要的元素都“加”到产品中,“电路”+“话务”+“维系”+……只要客户需要,我们可以做所有客户的“信息通信外包商”,做信息通信领域的“沃尔玛”。

第三,“技术方不可复制”,解决客户个性需求。个性即差异。传统的CT产品基本上是无差异的、标准化的,因此竞争的结果就是“拼”2M或者话务量的“价格”和个别服务指标,这是CT企业的“红海”。如果能够深入到客户的具体工作中,深入到管理、财务、物流、销售、后勤等领域,每个企业或多或少均有差异,这就是个性,个性的需求要用个性的方案来解决,这就是ICT业务营销的目标与方向。

第四,“海量市场空间”的特性,为传统业务找到新的出路。从CT到ICT,就如同“高速公路运营企业”开始“搞运输”,不仅收过路费,还要收“运费”甚至物流涉及的“全部费用”。突破了原来只赚取接入利润的定位,开始涉足价值链的全部环节。虽然单位利润率可能比流通企业小,但总量规模明显增大。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不断膨胀,ICT市场空间也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与逐渐走向饱和的单一CT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三、SOA概述

(一)什么是SOA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也叫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或面向服务架构,是指为了解决在Internet环境下业务集成的需要,通过连接能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实现的一种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它应该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则是采用面向服务的商业建模技术和WEB服务技术,实现系统之间的松耦合,实现系统之间的整合与协同。WEB服务和SOA的本质思路在于使得信息系统个体在能够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协同工作。对于面向同步和异步应用的,基于请求/响应模式的分布式计算来说,SOA是一场革命。一个应用程序的业务逻辑(businesslogic)或某些单独的功能被模块化并作为服务呈现给消费者或客户端。这些服务的关键是他们的松耦合特性。

SOA是一种架构模式,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使得构建在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图1给出了其体系结构,SOA结构中共有3种角色,即Serviceprovider(服务提供者),对外提供服务,并且通过注册来服务信息;Servicebroker(服务),提供服务的和定位功能;Servicerequester(服务请求)。

(二)为什么选SOA

不同种类的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基础结构(applicationinfrastructure)相互交织,这便是IT企业的现状。一些现存的应用程序被用来处理当前的业务流程(businessprocesses),因此从头建立一个新的基础环境是不可能的。企业应该能对业务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利用对现有的应用程序和应用基础结构(applicationinfrastructure)的投资来解决新的业务需求,为客户、商业伙伴以及供应商提供新的互动渠道,并呈现一个可以支持有机业务(organicbusiness)的构架。SOA凭借其松耦合的特性,使得企业可以按照模块化的方式来添加新服务或更新现有服务,以解决新的业务需要,从而通过不同的渠道提供服务,把企业现有的或已有的应用作为服务,保护现有的IT基础建设投资。

(三)基于SOA的ICT集成的体系结构

当今市场的SOA解决方案有三种主流标准:一是以IBM为代表的J2EE架构,其优点在于具有开放的标准和良好的可拓展性,适合大型系统和项目的使用;二是以微软为代表的“.NET”架构,其优点在于具有快速便捷的部署性,价格低廉,但难以支撑大型系统的使用,相对适合于对技术架构要求不高,预算有限的中小用户使用;三是以SAP为代表的ERP型SOA,适合已有ERP系统和准备以ERP作为核心应用的用户使用。ICT集成系统是一个涉及部门众多且极其复杂的大型系统,因此在综合考虑以上三种解决方案之后,最终选定第一种。

图3是本文中建的基于SOA的ICT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分为客户层、服务层、应用层以及技术层四个层次。

第一,客户层。客户层包括了中国移动营业厅、网站、10086客服等接入方式,受理客户的业务需求,统计用户、收入、业务发展情况。

第二,服务层。服务层包含了针对业务流程层的各种服务以及Web服务平台。Web服务平台可以允许以一种与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无关的方式来定义和使用业务服务,服务层为业务流程层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提供了粗粒度的业务功能;提供了良定的、无歧异的接口,因此业务流程无需了解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的细节;服务层数据模型是根据服务业务领域定义的,而且是独立于特定应用的数据模型的;服务层安全模型提供了单点登陆和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这确保了任务可获得使用服务的授权,并令业务流程层免于处理各种下层应用及技术平台提供的安全接口;服务层管理模型可以生成有关服务使用状况的统计数据,供业务流程层使用。

第三,应用层。通过对ICT现状的分析,并参考国内外市政管理的先进经验,本文中建立了应用子系统,即OA、BOSS客服。

第四,技术层。技术层包括了各种应用平台、技术平台和各种操作系统等,技术层是确保实现上述各个应用的技术细节。市政管理涉及的部门众多,各应用系统所依托的技术平台、技术细节各不相同,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技术的应用系统都可以实现与技术无关的通信。

四、结束语

soa技术范文第5篇

1实现原理

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此架构是一个开放的、可扩展、可组合的分布式软件架构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封装为服务。服务之间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采用跨平台的方式进行设计,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使得构建在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用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参考Web服务技术的实现方式,通过采用轻量级XML编码技术、内容过滤、数据压缩和专有战术传输协议等改造手段,适应以无线信道为主、带宽较窄、分布式的战术环境。在服务控制系统架构上,采用分布式架构设计,以适应战术通信系统的分布式环境。

2技术特点

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将战术通信网络的各项功能都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最终用户或者其它服务,提供一种开放、灵活的系统集成框架与标准化的接口,使得采用不同技术的系统之间实现互连互通互操作,并可通过网络把服务按需动态组成应用软件。此技术的主要特点如下所述:(1)SOA技术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服务)通过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可以根据需求通过网络对松散耦合的粗粒度应用组件进行分布式部署,组合和使用。SOA的核心是服务,它专注于“以业务为中心”的服务,这些服务具有业务级的事务粒度。SOA的核心实质是实现服务和技术的完全分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服务的重组和集成,以达到服务的可重用性[2]。服务控制采用SOA技术[3]架构,面向应用层提供服务。Web服务是SOA架构的一种实现,迄今为止,是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的技术。依托Web服务技术,根据战术通信网络具有的无线信道多、带宽窄等特点,进行改进设计的适应战术环境下的一种Web服务技术[4]。(2)网络服务封装战术通信网络服务控制技术采用统一的标准,将战术通信网络提供的各种能力封装为可重用、可注册、可发现、可管理、具有统一的远程调用接口的服务组件。(3)网络服务即插即用网络服务的即插即用能力主要包括服务注册、服务、服务发现功能等。1)服务注册。战术通信网络以受控、安全的方式将自己能够提供的服务及调用该服务所必需的信息注册到服务注册中心,并接受注册中心的管理。2)服务。服务注册中心将网络服务的调用信息以通用的形式对外。3)服务发现。采用基于总线架构的分布式服务发现技术和基于语义匹配的、更加智能化的服务发现技术实现服务发现,使应用系统能够自动查找、定位网络服务,获得服务调用的相关信息。(3)网络服务柔性重组战术通信网络服务控制平台实现战术通信服务的模块化、可重用与接口标准化,支持服务合成与编排。(4)分布式目录服务技术由于战术通信网络是分布式网络,管理分布的服务资源成为必然,如何快速定位服务、获取服务成为异构环境下服务资源利用的关键。目录服务[5]为网络中的各种服务提供了统一的存储容器,并为服务的名称、位置、访问、管理和安全等信息设计了统一的描述方法,使网络服务能够协作工作。(5)资源移动性管理能力由于战术通信网络具有高度移动性特点,导致网内用户、节点或网络都具有移动特性,战术通信网络服务控制平台确保用户移动过程中和移动后,均能够获得不变的通信服务质量;即便在网络资源变化后,也能够自动调整网络资源,保持通信服务的不间断。

3管理架构

战术通信服务控制使得战术通信网络环境下各类通信服务的管理与相互协作成为可能。使用战术通信服务控制的管理规范提供一套管理接口,并辅以一个灵活公用的框架,使用战术通信服务控制实现分布式环境中网络资源的管理。战术通信服务控制由服务提供者对战术通信服务提供服务质量保证。战术通信服务需要跨越多个管理域进行部署,服务控制系统必须能够跨不同的管理域有选择地共享服务管理信息;提供机制保证被管理域能够按照预定的服务等级向用户提供良好的网络服务质量。因此,服务管理需要构建网状的、分布式的管理架构,采用基于策略的网络自组织管理技术,减少人工干预,提高网络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效率,从而大幅改善战术通信服务质量。战术通信服务控制的功能实体为服务管理节点。战术通信服务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协同架构,该架构将网络分为多个管理域,在每个域内部署一个服务管理节点,使管理功能和管理信息的交互分布到全网的各个节点。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架构如图1所示。

4主要构成

战术通信服务控制由服务管理和战术通信服务组成。组成如图2所示。其中:(1)服务管理服务管理是指对战术通信服务进行描述、选择、组合、初始化、监视、控制、报告和质量评估等一系列服务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行为的总称。服务管理对战术通信服务正常高效地部署、运行和维护具有重要的意义。服务管理定义了战术通信网络中分布式服务的功能与属性,并给出服务管理的标准,使得对跨异构战术网络环境的服务进行统一管理及相互协作成为可能;对用户、应用系统使用服务进行认证和授权,以及确保服务和数据在整个系统中是可发现、可访问、可理解、可利用和可重组;提供了运行时环境,负责管理服务运行、执行服务级别协议(SLA)。该功能主要由服务注册/发现、服务信息管理、服务监控、服务编排、服务访问认证/授权以及SLA管理组成。1)服务注册/发现。服务注册指战术通信服务提供者在服务信息库中增加服务详细描述信息;服务发现指在服务信息库中查找匹配满足查询条件的服务。2)服务信息管理。定义战术通信网络中服务的功能与属性,如服务名称、有效性、响应时间和利用率等,使得跨网络环境服务的统一管理及相互协作作为可能。3)服务监控。对服务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和控制。4)服务编排。可将现有服务和新建服务组织编排起来,从而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服务集合。5)服务访问认证/授权。建立战术通信服务访问架构和全局认证授权机制,确保服务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设计完善的安全控制策略确保战术通信服务的安全可控。6)SLA管理。SLA(ServiceLevelAgreement)信息维护管理,保证服务提供者之间共享资源的一致性和为用户提供服务质量保证。SLA中包含共享的信息细节和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服务等级保证[6]。(2)战术通信服务战术通信服务将战术通信网络的网络资源管理、网络态势感知、数据分发等基础能力,以及为上层应用提供的与网络相关的基础公共功能,封装为可灵活部署、高度抗毁的服务,为战术应用和业务系统提供高效的、可靠的信息交互和共享能力。战术通信服务包括网络态势感知和传输服务[7]等。1)网络态势感知服务。感知、计算网络拓扑,端到端时延、带宽、丢包率等链路状态。为上层系统的业务决策和动态调整提供依据。比如什么样的QoS、发送速率、编码方式等。2)传输服务。结合缓存、压缩、组播、网络状态感知等技术,实现战术网络环境下可靠、高效的数据传输。它是各种服务间交互信息的基础。传输服务中的网络加速服务,是针对战术通信网络具有的低带宽、高时延、高误码和低可靠等特点,为实现服务之间信息交互,需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战术网络环境下信息高效、有序和可靠的传输,包括专有传输协议定制、基于信息的优先级进行区分服务、数据压缩、数据拼接、数据就近缓存以及多路径传输等技术。

5关键技术

5.1服务交互技术战术通信服务控制采用基于语义的服务描述技术,可解决战术通信系统之间数据传输不兼容等问题。然而,针对战术通信网络带宽有限、高度动态特点,实现服务的自动发现和自动组合,使服务可以灵活的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实现“按需服务”。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服务能够被应用系统“理解”,即对服务的描述要具备语义信息。基于语义的服务描述技术可解决战术通信网络上各类应用系统“可理解”服务的问题,通过与本体论相结合,经过RDF,RDFS,OWL等技术的发展,语义描述具备了以应用系统“可理解”的方式来描述信息的能力。采用在分析战术通信服务描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语义服务技术的方法,实现战术通信服务的语义描述。

5.2分布式目录服务技术从战术通信网络服务提供者来看,服务分布在各个网络节点上,结合服务特点和服务总线技术,提出一种分布式目录服务结构,来提高服务查询效率、服务有效性及目录服务之间的信息同步。分布式目录服务可迅速发现目标服务,且带宽消耗小,对网络动态性适应性强。设计方法是将整个网络自动组织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域都有目录服务,存储本域服务信息,各目录服务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可相互通信,并且能够提取其他目录服务中的信息,形成全局目录。

5.3数据分发技术数据分发技术能够识别应用、业务、内容等多优先级信息的传输需求,根据策略将其转换为战术通信资源分配需求,发送至通信网络承载层,进行资源控制;并将资源控制结果反馈给用户。数据分发技术使得战术通信网络能够在有限的带宽上保障各种信息的服务质量,最优地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数据分发技术还能够保障用户/应用系统之间交互信息的实时传输。

5.4服务编排技术服务编排技术是指在运行时刻选择和调用所需服务组件并将之合成为一个复合服务的过程。整个构建复合服务的过程,是在复合服务的运行过程中完成的。动态组合与静态组合不同之处在于,动态组合能够适应动态变化的运行环境以及动态变化的应用需求。在运行过程中,系统可根据实际运行需要,从服务组件库中动态选择所需要的服务组件来提供和完成相应服务。战术通信服务动态重组采用基于语义的动态服务重组技术。动态重组是在服务的使用过程中,根据用户的需求实时地选择服务,并进行重组,从而能够为用户提供其需要的新服务。而语义技术可以提高服务重组效率,实现服务柔性重组的半自动化,甚至自动化重组。

5.5传输服务技术传输服务技术能够识别应用、业务、内容等的优先级等级,将其映射为信息的传输需求,根据传输需求结合传输控制策略[8]进行战术通信网络资源分配,将分配指令发送至通信网络承载层执行,实现对各种通信资源的控制,并将资源控制结果反馈给用户,使用户实时掌握信息传输状态。另外可通过应用专有传输协议定制、数据压缩等网络加速技术,使得战术通信网络能够在有限的带宽上保障各种信息的服务质量,最优地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

6结语

文中从如何使战术通信网络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问题入手,提出了一种基于SOA的战术通信服务控制技术,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阐述了该技术的主要特点以及架构设计,列出了其组成部分,最后分析了所涉及的部分关键技术。将SOA技术应用于战术通信服务控制,使网络资源等以服务的形式呈现,简化了网系互联接口和协议转换,可重用性高,可快速提供、融合和实现系统间的互操作,提高作战部队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能力。

soa技术范文第6篇

尽管在产品、理念、标准、路线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少的差异,三家SOA主要厂商IBM、SAP以及BEA今年却有了一个相同的方面,那就是把SOA推广的重点从IT人员转移到了业务人员。

IBM在它的SOA峰会上表明,业务人员对于实施SOA的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技术人员,其今年提出了SOA的5个切入点,其中技术方面只有两个,而业务方面却有3个;BEA则干脆在丽江举办了面向企业架构师的论坛,共同探讨如何优化企业现有的IT与业务架构的问题:SAP也在收获ERP市场的同时紧盯SOA市场,其从应用入手的策略更是直接从业务突破。

和两年前这些企业集中“进攻”CIO相比,这种转变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思考一个问题,在经过了两年多的灌输与扫盲阶段之后,SOA为何将业务和管理放在了技术的前面?

表面是技术实质是管理

从SOA的定义上来看,它就和之前的ERP、CRM等有着很大的不同,SOA既不是一个产品,也不是一个纯正的技术项目,它更多地指的是一种以服务为核心的设计架构,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论。简单来讲,SOA是一种帮助企业解析流程,使企业能够充分重复利用资源、达到最佳优化、提升效率的一种理念。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SOA能帮助企业实现业务与IT同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灵活性,从而提升竞争优势。这一系列的好处似乎让人无法拒绝,但为什么SOA被无数专家看好,而目前采纳并真正实现其价值的企业尚不多见呢?

实际上最大的问题是对于SOA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过分强调了技术而忽略了管理变革上的难度。

根据国际数据集团(IDG)最近进行的SOA调查,有半数以上的企业认为,组织和管理问题是他们实施SOA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在实施SOA的时候,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必然要改变原有的流程与组织架构,这样SOA虽然能实现IT和业务的真正的协调,但实现真正的协调同时势必会带来大量管理问题。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专用资源构建运行在专用设备上的系统和应用,这样有利于了解依赖关系。

同样,SOA从技术方面实现了从IT应用中分离出业务流程,人们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在企业不同部门中构建的服务,但随着应用开发变得更加水平化,对于IT而言,追踪所有集成点之间的依赖关系,了解变化或问题隔离的影响,也因此变得更加困难。不仅如此,即使从部门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实施SOA时,需要先将现有的IT系统打包,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对现有的IT系统进行一些改造,需要打通业务部门之间的屏障,实现各业务部门的数据共享,这可能需要改变业务流程。在改变业务流程的过程中,很自然会涉及组织部门之间的利益和关系,甚至还可能会改变组织结构。

很多SOA的失败案例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组织架构上没有办法实现SOA理念。沪士电子(昆山)有限公司IT经理王翔分析,SOA并不是单纯的IT概念,而是与组织、管理、商业模式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各方面力量的协调。”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实施的IT部门与各个业务部门之间很难达成共同的认识与理解,所有的整体性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的报偿机制对于每一个部门都很难定义,而且都是需要先贡献,过一段时间才能获得回报。这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很大障碍。可见,建立SOA需要重新搭建企业组织架构,需要每个部门公开自己的信息作为前提,这就很容易牵扯到每一个部门的利益。

对企业来说,能否成功实施SOA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它还涉及到战略、商业模式、组织、业务流程甚至企业文化等诸多管理问题。在帮助客户实施SOA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就是管理难题,其次是沟通协作,最后才是技术。

所以说,尽管从外表看起来SOA是一个技术投资,但是从内在实质来看,SOA更多还是一个管理问题。

在技术和管理之间找到平衡

实施SOA并非只有技术问题,关键是以技术变革解决企业管理变革难题,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通过SOA实践实现业务变革的目标。

自2004年起,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基于SOA开发新的电子数据交换(EDI)平台,他们的实施经验表明,真正的SOA实施应该是以业务为主导。中远集运内部由资深业务人员组成企业资讯发展部(BPS),从业务视角搭建整体IT架构。

“我们的经验是,SOA更多需要业务流程等前提投入,BPS在SOA项目之前就在搞业务流程优化,这为SOA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远集运计算机中心研发负责人马涛认为。在项目实施之前,中远集运把业务流程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定义了业务关键点,以及明确每个关键点将涉及到哪些关键业务操作,分析这些关键业务操作中哪些与EDI平台相关,EDI平台又需要为这些业务操作提供哪些服务,最终中远集运为EDI平台定义了40多个基于SOA的服务。

不难看出,在中远的SOA项目中业务与IT配合十分关键。业务部门要理解IT的需要,同样,IT部门也要理解业务流程。相互良好的配合才能实现整个项目的顺利进展,如果一开始就站在IT角度,肯定无法顺利完成这个项目。一个成功的SOA项目一定是一个兼顾管理和技术的项目。

尽管SOA在本质上是一个管理变革,但是在实施方面却不能偏重业务部门,还是要由IT部门进行统筹。在这一点,很多中国企业都走过弯路。

根据埃森哲的发现,中国企业具有很强烈的分散式管理特点,体现在IT管理上就是,各个部门的IT经理除了要向CIO汇报外,也要对该部门的业务负责人汇报,这使CIO的管理权威大打折扣。相当一部分的SOA项目因为没有建立起一个相对权威的领导部门最终失败。

soa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Web;服务;SOA;SOAP;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4)08-0076-04

0 引 言

SOA是一个体系结构概念,与具体的技术无关,Web服务是一种实现方式,也可以基于其他技术来实现SOA,比如OSGi(Open Services Gateway initiative)、CORBA(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DCOM、RPC等。而且,Web服务不仅仅限于实现SOA,通过将一个方法公开为Web服务,可以实现过程式的RPC。

1 SOA和Web服务

最初,Web服务被描述为一种连接技术。这种方式由于是基于已有的HTTP协议之上,因此具有简单、安全和无障碍的特点。SOAP与WSDL的出现和应用可以说是软件技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Web服务之前的CORBA、MQ、EJB、COM/COM+等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在某种特定平台或技术之上的分布式计算问题,它们都很强大。然而,业务全球化和企业国际化导致信息现代化必须面临“不同系统平台、不同组件技术和不同技术下的遗留系统整合”的现实情况。而Web服务提供了一种技术,即不管什么平台、什么技术和什么开发语言,它能够通过WSDL技术和标准将不同平台、不同技术和不同开发语言下的业务服务出去,客户端可以通过基于HTTP的SOAP协议来远程调用。由于访问是基于HTTP,因而远程调用可以突破防火墙,实现互联网级别的远程调用。因此,目前软件技术已走向了“无技术”时代。所谓“无技术”时代并不是不要任何技术,而是通过Web服务实现了企业级应用系统基于平台无关性、技术无关性和语言无关性的开发、整合、部署和运行的全新时代。

SOA与Web服务的关系如图1所示。

2 关键技术研究

2.1 服务的连接与集成(Integration)

服务的主要形式是点对点(Point-to-point)和中心辐射(总线式)方式。点对点方式就是服务消费者与服务直接连接。每个服务消费者必须确保与所有相连的服务接口保持一致(例如同步或异步、SOAP或REST、服务的版本、安全性问题等)。图2所示是点对点服务的连接方式。

点对点方式适用于以下环境:

・服务和服务消费者的数量较小

・采用同质技术体系

・预期在业务和技术上变化很小

近年来,ESB往往被视为构建SOA的基石之一。实践证明,ESB是企业构建真正的SOA架构应用所必须的基础设施。ESB可以理解为一类产品,即在服务消息者和服务之间连接和中介所有通信和接口的中间件产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模式,具有多个厂商和开源实现。实际应用中,一般从一个厂商或开源实现开始,根据业务需要增加扩展或定制。

服务使用Web服务或其他标准或适配器连接到一个公共的骨干背板上。ESB管理接口的相容性、服务的路由(基于内容、可用性、负载或其他规则,可能是动态决定,可能是一对多或多对一的聚合)以及数据转换问题(格式和业务语义)。可以促进系统的松耦合。减少连接的复杂性。

ESB适用于技术上异构、变化快速和大规模系统如果具体的把ESB产品和传统EAI里面的消息总线类产品(如ActiveMQ)做个比较,两者差异就很大了,主要有三方面。第一,ESB以SOA面向业务的哲学为基础,所以它主要是通过配置来建立 ,而不是通过编程建立;第二,ESB必须有能力在不同的协议之间建立互通机制,包括传统的消息机制(JMS)和Web服务接口(WS);第三,除了消息(服务)方式外,ESB还必须为SOA服务治理提供服务的生命周期管理,而非简单的过滤、转发、路由,包括服务、注册、使用、推广、效益统计、升级等。

2.2 服务与发现

服务(publish)指在目录服务(directory service)中和更新Web服务的信息。服务发现(discovery)指客户使用发现服务(discovery service)发现已注册的服务。发现服务是目录服务的一种特例。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服务和发现均可以基于人工,注册库是自动方式的一种。

Repository(翻译为资源仓库或存储库)和Registry(注册中心)经常混用,通常都指用来注册服务的一个中心位置。如果严格区分的话,区别在于Repository除了注册服务及其元数据外,还可以注册任何其他制品;而Registry一般仅用于服务的定位。存储库比注册中心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目前一般采用存储库的较多,因为同时可以实现治理(Governance)的一些功能。服务注册本就属于SOA治理(SOA governance)的范畴。

通用描述、发现与集成(Universal Description,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UDDI)标准旨在为Web服务提供一个平台中立的注册表。UDDI可被用作私有或公开的注册表。然而,UDDI的术语相当晦涩和复杂,它的动态发现功能过于想当然,UDDI Registry的实现比较少。如今只有少数企业用户在使用UDDI,公共的注册表就更少了。现实当中,除了少数几个商业产品(在那里它的复杂度用户看不到),很少用到UDDI。UDDI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对注册表的需求也随之消失,大多数公司转而寻求别的替代。可以使用简单的数据库或轻量目录访问协议(Lightweight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LDAP)应用,甚至在Wiki上保存一个目录。开源注册表方案,如MuleSource的Galaxy及WSO2的Registry,试图填补这一空白。

2.3 BPM、服务编排与编配

BPM(业务流程管理)是设计、制定规则、控制、分析操作过程的软件,涉及人、组织、应用、文档和其他资源。在寻求良好的性能、对变化迅速的市场及时响应、发展软件等方面,SOA和BPM是天生的“伴侣”。BPM工具和技术在设计和编排SOA服务时,非常有用。目前,有如下几种BPM标准:

BPEL-WS规范在2003年4月提交给了OASIS(Organizationfor the Advancement of Structured Information Standards,结构化信息标准促进组织)并更名为WSBPEL(Web Services 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规范, 2007年4月WSBPEL2.0版本,除了Microsoft、 BEA、 IBM、 SAP 和Siebel,Sun Microsystems和甲骨文公司也相继加入了OASIS组织。除去政治因素,BPEL的流行还在于Web正成为分布式系统架构的平台以及SOA的雄起,SOA强调服务的分解和解耦,而BPEL则对这些Web服务进行编制,两者密不可分。但BPMN到BPEL的转换存在着先天上的缺陷,原因是BPMN是基于图的,而BPEL是基于块的,BPEL是一个结构化(块[Block])和非结构化(控制链和事件)的混合体。这个缺陷导致有些BPMN建模的流程无法映射到BPEL,两者的双向工程更是存在问题。这个缺陷成为人们反复诟病的对象。许多支持BPEL的产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不得不在用户建模时做出种种限制,让用户绘制不出无法转换的模型。

BPMN2.0正式版本于2011年1月3日。BPMN2.0正式将自己更名为Business Process Model And Notation(业务流程模型和符号),相比BPMN1.x,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其定义了流程的元模型和执行语义,即它自己解决了存储、交换和执行的问题,BPMN由单纯的业务建模重新回归了它的本源,即作为一个对业务人员友好的标准流程执行语言的图形化前端。BPMN2.0一出手,竞争就结束了,XPDL、BPEL和BPDM各自准备回家钓鱼。看起来胜利者似乎是BPMN,但看看BPMN2.0的领导者,就会发现最后的胜利者还是IBM, Oracle和SAP这些大厂商们,他们提交的草案明确要赋予BPMN2.0以执行语义,这迫使BPDM团队撤回了其提交,并将他们的提议与BPDM团队想法合并,这就是BPMN2.0最后内容的由来。

BPMN的目标是期望通过一套统一的建模、执行模型填起业务人员与开发人员之间的那道鸿沟

服务编排(choreography):在编排的业务流程中,流程的每个节点都自己决定接下来怎么往前走。举例来说,每个节点可能都在自己的虚拟机里运行,从某个内向(in-port)的队列接收消息,执行处理,然后决定往哪个向外(out-port)的队列发送消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节点并不知道自己在更大的流程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编排的服务中,并没有“流程实例”的概念,而是采用存在于流程节点内部某处的消息。

服务编配(orchestration):编配的业务流程是集中管理的,通常还是在单个虚拟机内。拿BPEL来说,每一个流程启动,都会创建这个流程的“实例”,交给BPEL引擎管理。如果是长时间的流程,该实例则有可能被持久放在数据库(这个处理过程叫做“脱水”)。

2.4 服务安全

对Web服务的威胁涉及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和托管系统。要使Web服务安全,需要一组基于XML的安全机制来解决有关消息层次的安全性、认证、基于角色的接入控制、分布安全策略的执行等。

Web服务需要点到点还是端到端的安全机制,决定于威胁的程度和面临的安全风险。“端到端”是指从最初的请求者到最终的接收者,传统的面向连接的点到点安全机制不能满足Web服务的终端到终端的安全需求。但是,安全性需要在风险和对抗措施的成本之间进行折中,如果风险可以容忍,那么点到点传输层的安全机制也是可用的,只要它能够提供足够的对抗能力。

传统的网络安全机制,如传输层的SSL和TLS、VPN、IPSec、S/MIME等,都可以用于Web安全保护,但它们都是点到点的安全技术,对端到端的安全性是不够的。

现在,Web服务的应用拓扑包括大量移动设备的组合、网关、、负载均衡器、外包数据中心等,并且是全球分布、动态配置的系统。所有这些系统依靠消息处理中介的能力去转发消息。中介设施的数据接收和转发超越传输层,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信息可能丧失。这一情况迫使任何消息处理器要信任前一个中介设施的安全性评估,并且完全相信它们对消息内容的处理。一个全面的Web服务安全性体系结构所需要的是端到端的安全性。成功的Web服务安全性解决方案应当同时成功地对传输层和应用层实现安全保护,提供全面的安全性能力。

信息系统通常采用的安全性保护技术,可以用于Web服务,包括以下方面:

(1)认证。认证是对服务请求者和提供者身份的检验,有时候还需要对双方进行互相认证。可用的技术包括:口令、证书、LDAP、Kerberos、PKI;

(2)授权。控制请求者接入资源,并规定请求者的接入权利。通常采用最小接入权限的策略;

(3)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一般使用数据加密和签名技术;

(4)交易正确性;

(5)不可抵赖;

(6)端到端的消息完整性和机密性;

(7)安全的消息传输。保证信息安全性、消息的加密和签名技术;

(8)审计踪迹。可以通过对资源的监测和守护而得到。

(9)安全策略的分布执行;

(10)跨领域的身份标识。支持不同领域身份标识的映射;

(11)安全的发现机制;

(12)发现与信任。

2 Web服务架构示例

以服务发现为例,完成服务。下面是SOAP服务使用的详细过程。

通过WSOL ESB完成,目前SOAP服务到ESB,必须提供正确可用的WSDL文件。提供方式有两种:第一是给管理员提供可访问WSDL的URL;第二是把WSDL以纯文本文件发送给管理员。

发送URL方式可以访问WSDL所在URL的协议,必须是HTTP/HTTPS协议。例如:http://yczy.zys.zbb.hj/wiki/ws.php?wsdl,这样,管理员可以在ESB上导入此URL所包含的WSDL内容,从而创建相应的SOAP Web Service。

发送WSDL文件,发送的WSDL文件必须是纯文本文件,内容为XML。这样才能为系统进行解析处理。下面是WSDL的示例作为参考,主要代码如下:

3 结 语

通过构建面向服务的应用支撑环境,各级保障部门、各个业务系统的信息服务,都能够通过服务的包装,成为随取即用的IT 资产,以服务的形式对外,以松耦合原则实现共享,并可将各种服务快速整合,开发出组合式应用,达到“整合即开发”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韩丁,沈建京,万芳,等.基于SOA的服务构件封装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7):202-205.

[2]杨斌,张卫冬,张利欣,等.基于SOA的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J].计算机工程,2010,36(17):95-97.

soa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SOA技术 办公系统 B/S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提高,信息技术逐渐普及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我国现处于信息化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生产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各国政府及企业公司也加快了信息化进程,构建起具有高效率和高质量的自动化办公系统,进而提升员工工作效率,增强企业间的竞争力。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在不断的完善与更新,以Internet环境为基础对办公室自动化系统进行开发,工作人员可同通过网络在全球的各个地方进行协同办公和实时通讯。SOA的发展与运用能够帮组人们更为方便快捷的进行办公工作,可实时的进行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将现有技术集成在Web开发环境里。

1 办公自动化概念

办公自动化(OA)是指通过管理科学、系统科学、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各项先进技术,对人们的办公活动进行优化。办公条件和环境的改善能够有效缩短员工的办公周期,在现代化办公设备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员工的办公质量,提高其办公效率。通过结合各项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管理及决策的科学性,帮助决策与管理的落实,进而实现办公活动的自动化及科学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网络OA系统的发展。许多大型企业和集团开始注重网络办公自动化的实现,通过提高办公效率进而节约大量的办公费用及人力资源。办公自动化系统逐渐成为企业内部运作的管理核心,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难以估量的便利及帮助。网络办公系统具有非常广阔的运用市场,许多大型的企业集团都需要建立起高水准的网络办公自动化系统,进而加强员工交流,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的整体效率。同时,高水准的网络办公系统也为领导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数据,帮助领导了解公司及作出相应决策。

2 SOA技术

SOA技术以软件体系结构为基础,对企业原有系统进行改造或设计,进而通过动态支持集成相应的企业应用。SOA技术的运用能够帮助企业进行弹性和灵活的运作,对社会业务需求的变更予以快速准确的响应,进而实现企业的动态化和实时化。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是由服务注册库、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3个角色组成的,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SOA技术中 3个角色的关系见图1所示。

3 基于SOA技术的办公系统的设计

现阶段的网络模式主要以B/S模式为主,而OA系统的发展也离不开B/S模式的开发。在基于Internet开放式的环境上, Web应用系统的构建需要以B/S模式层架构基础,即对OA系统中的逻辑功能进行分解,分别为服务层、应用层和客户层,用户通过浏览器对应用服务器进行访问。同时,应用服务器具备Internet的及防火墙功能,能够支持客户端所进行的相关操作,例如信息的创建、及信息数据的传递。在数据服务层中具有数据服务访问功能,应用服务器能够连接数据库和客户端,通过融合SOA架构的优点,设计出一种基于 的 办公自动化系统,基于SOA的办公系统的设计如图2所示。

图2中的A、B两个协作部门可以分别充当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两个协作部门均通过 技术实现内部应用功能的展现,并在 服务中心注册自身服务功能,通过服务中心确定两者间的请求/绑定工作。各部门通过 服务接口向应用服务器提交或请求服务,跨越了各部门间的隔阂及异构性, 服务中心通过下级提交的服务请求,做出相应处理。该办公系统的设计以框架结合为基础,通过SOA集成技术完成相关服务的实现,以满足办公系统的日常需求。

4 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中,OA系统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日趋成熟的OA产品成为大型企业集团的管理运作核心。然而,OA产品的成功并不是依靠完美无缺的技术支持,而是其是否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只有以用户需求为技术开发导向的OA系统才具有真正的市场竞争力,才是满足市场需求并具有时代化特点的技术产品。

参考文献

[1] 陈燕飞.基于SOA的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风,2011(14).

[2] 吕占陆.基于SOA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6).

作者单位

soa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SOA;架构技术;转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1-0182-01

1 引言

现阶段,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各类企业都已经开始注重公司的软件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良好的软件架构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企业运营效率的提升,并强化企业的管理质量。所以说,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要求企业应当重视对自身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现阶段,在不断的市场化进程中,我国企业所需要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软件构架体系,将会导致软件之间出现接口混乱的问题,并因此而导致其出现网络协议不清晰的现象等。

2 SOA架构的应用

2.1 企业SOA架构应用

SOA是所指的是一种面向服务的软件体架构体系。从本质上来讲,SOA能够依据软件的各种功能,来对其进行细致的划分,并使之转变成能够行使各种功效的组件。并且,各个组件之间通过接口相连,而接口本身又有着一定的可扩展性和一致性。在系统中,各个软件由组件创建而成,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软件的通用性与可迁移性。与此同时,SOA本身属于客户/服漳P停因此,在进行SOA应用当中也就含有服务端与客户端,能够实现对复杂数据的有效处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客户端的便携性,并进一步提高了客户端的普及率。

2.2 建立模型应用SOA

在SOA架构的实际应过程中,需要我们通过标准功用接口的建立,来提高软件的迁移性。不过,SOA架构体系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其需要相应的技术与模型来为其提供支撑。并且,在SOA架构当中,其所包含的组成元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客户;②服务;③服务协议;④服务接口;⑤传输协议。其中,所谓的客户,指的就是服务的请求者。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设备的费用,并提高客户端的便携性,在实际的系统开发过程中,开发者便将多种功能集成于服务器的一段当中。传输协议则主要是运用在数据链路层信息传递的协议,现阶段主要包含了HTTP与SMTP协议等。

2.3 企业应用SOA技术的实现

从本质上来讲,SOA目前还是一种概念模型,要想实现该技术的应用,还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来为其提供支撑,例如我们可以运用Web Services。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Web Services能够依靠于服务器的云端服务,来实现软件的并发执行,并有效的降低软件的耦合性,来促进软件内聚性的提升。除此以外,要想实现SOA技术,还需要运用BPEL技术,来明确Web Services的实际流程,以此来有效的避免其出现进程互锁或假死的问题。

2.4 Web Services实现SOA架构模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想将SOA架构由理论落到实处,就需要一套成熟的标准接口技术与协议为其提供支撑。在这当中,Web Services所采用的就是XML协议,而该协议本身有着相当强大的描述能力,以此来有效的实现软件间耦合性的降低。此外,通过运用标准的接口技术,能够有效的拓展软件的灵活性。

3 企业服务总线应用于SOA

简单来说,所谓的总线,指的就是在信息传递过程当中的一个物理支撑。就针对于SOA架构而言,面向服务的架构,所需要的总线,已经不仅仅是计算机中简单的总线设计,其是一种能够创建企业服务的总线。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服务总线,能够有效的实现企业之间的交流,并提供了软件通信的功能。就针对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来说,通过运用企业服务总线,能够在很大成俗上实现对系统信息的优化与整合,并将具有显著差异的应用,科学的整合于SOA框架下。也就是说,企业服务总线的出现,能够对硬件与技术之间的差异进行科学的优化,并实现通信间的整合,来制定出一条最佳的通信线路。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够不需要增加服务设备,来在存在各种技术差异的大系统下,实现信息的优化整合。

4 BPEL完成SOA的灵活扩展

就针对于基于SOA构建的企业级应用而言,我们要求其不但可以通过运用标准的接口,来完成通信,还要求其可以有效的处理各种复杂的交互问题。BPEL指的实际一种专门制定的集成标准接口技术与协议,并且,在这当中,包含了多有的标准接口和协议,使得其自身的处理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通过运用BPEL,能够有效的避免组件对同一有限资源的争夺,并以此来避免其出现服务器互锁的问题。

5 结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目前SOA架构还只是一个理论模型,因此,在日后的实践过程中,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士,能够积极的投入到课题的研究当中来,并及时的发现其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付,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soa技术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吉林移动现有系统存在的某些弊端展开分析讨论,同时结合SOA技术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

1前言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简单的说,SOA是服务的集成模式,它将不同的业务作为链接服务或可重复业务任务进行集成,可在需要时通过网络访问这些服务和任务。这个网络可能完全包含在您的公司总部内,也可能分散于各地且采用不同的技术,通过对来自部门的服务进行组合,可让最终用户感觉似乎这些服务就安装在本地桌面上一样。需要时,这些服务可以将自己组装为按需应用程序——即相互连接的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集合,彼此结合以完成特定业务任务,使您的业务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和需求(在有些情况下,甚至不需要人工干预)。

2吉林移动应用系统现状

目前,中国移动所开发应用的系统有很多,除了办公系统以外生产系统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BasicSystem(基础系统),这类系统主要是监控设备是否正常运行的。而这些系统都是设备厂家自己开发的,是因厂家的不同而不同,镶嵌在设备本身的,没有办法控制。第二类系统是ApplicationSystem(应用系统),主要是采集由各个厂家设备的基础系统所提供的一些诸如告警,设备配置等信息,而后经过分析形成一些指标。通过各种指标我们可以了解所有设备的运行情况,解决和处理问题。最后一类系统是PresentationSystem(呈现系统),此类系统是对各种应用系统的呈现,向管理层提供各种报表数据等,管理层通过这些数据报表进行分析,从而进行有针对性并且行之有效地决策。

目前,这三类系统除基础系统以外所有的系统都是中国移动与不同的软件公司合作开发的。由于开发商,开发时间,开发的水平的不同,导致系统有很大的独立性。各个系统都有其独特的运行平台,运行环境,维护起来也不方便。部分系统向上层呈现时出现数据格式不一致等等问题。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客户的不断增加,设备的不断扩容,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多,导致现有的系统已经不能满足继续扩展的需要,要重新开发新的系统所花费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原有系统的丢弃也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此外,应用这三类系统的人也不同,不同的人根据工作需要,所要关注的内容不同,有很多时候一个人要关注四套以上的系统。这样首先要熟悉四套系统,每天关注的时候也要同时打开四套系统过滤出需要的信息既费时、费力不说,有时候还会导致一些疏忽。怎么才能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呢?SOA。

3应用SOA技术的解决方法

前面提到了SOA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是将所有的功能都作为简单的web服务(也叫原子服务)。一个复杂的功能可能有很多的原子服务组成。这些被组合在一起的复合服务可以作为更高一级的复合服务中的一个原子服务。

在SOA理念中,所有的服务是自包含的,具有定义良好的接口,允许这些服务的用户了解如何与其进行交互。从技术角度而言,SOA带来了“松散耦合”的应用程序组件。正是得益于这个松散耦合特性,才使得能够将服务组合为各种应用程序。这样还大幅度提高了代码重用率,可以在增加功能的同时减少工作量。

不难看出,一旦拥有了SOA,不同部门,不同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定制自己所需要的服务,对于不需要的服务可以过滤下去。

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不易疏漏一些细节问题,因为我需要关注的东西都在系统所提供的一个web页面上。此外SOA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一旦工作调动我可以在我的定制服务中删除并增加一些服务,这样不会因为部门的调动,再重新熟悉一些没有接触过的系统。

正如图二所示,web服务组合系统就像一个插排一样,提供各种标准接口,下层的服务像插头一样,可以合适的镶嵌在其中。由于WEB服务组合与底层系统是通过接口相互交互的,故其工作方式是跨平台的透明模式。当然在web服务组合系统中存在很多模块如安全控制模块,用户人登陆模块,用户定制模块,服务注册中心,传输协议等等。通过这些模块的定义可以有效的控制整个网络

从业务的角度来说,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重点在于开发能帮助您完成业务任务的技术,而不是通过技术约束来规定您的行动。例如,一个集团下发的故障工单的处理过程(包括集团电子运维,省端电子运维,呈现系统,应用系统,基础系统核查等等)可能会涉及数十个步骤和若干不同的数据库和计算机系统。但就其实质而言,此过程包含一系列人工活动,例如:

接口人员受理故障工单,转派相应责任人;

相应责任人查找呈现系统、查找应用系统、查找基础系统,最终确定故障原因

回复工单至接口人;

回复工单至集团侧;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工单处理过程,在企业中还有很多诸如文件审批,财务报表等等一些业务。总之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基于这些实际活动或业务服务进行组织,而不是形成公司所维护的不同的信息竖井(Silo)。通过实现SOA,可以带来大量好处,包括以下各个方面:

更高的业务和IT一致性

基于组件的系统

松散耦合的组件和系统

基于网络的基础设施,允许分散于各地且采用不同技术的资源协同工作

动态构建的按需应用程序

更高的代码重用率

更好地标准化整个企业内的流程

更易于集中企业控制

4结束语

上一篇:财政学范文 下一篇:通信系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