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2-27 20:16:31

思政课堂教学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堂教学;口腔生物学;思政元素;思政教育;育人目标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着力强调,高校教师务必要把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用好,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达成协同效应[1-2]。2020年5月,在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专注的是专业知识的内容传授,而忽略了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思政元素育人的作用[3-4]。在目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如何重设口腔医学课堂教学,有机融入思政育人目标,完成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已成为口腔医学课堂教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5-6]。本文以《口腔生物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课程思政如何融入课堂教学,以及思政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及意义。

1修订教学大纲,重塑教学目标

《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落实到课程教学各方面,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环节[7]。以往很多高校的教学大纲,主要是围绕专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来制定的,一般会忽视思政育人目标,在专业课与基础课课程教学大纲中融入课程思政育人环节,设置育人目标,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育人目标三者有机融合,合理设置,形成有机的育人体系[8],将育人的思政内容有机的整合进课堂教学环节,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及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口腔医学人才是口腔医学的培养目标,在设置课堂教学目标时,要将课堂教学内容的各级目标与育人目标一致,把育人目标细化的到课堂教学内容的章节中,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促进人才培养目标更好的实施。如《口腔生物学》中口腔生态系部分章节内容,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口腔生态系概念及组成,熟悉口腔生态系的影响因素,了解口腔微生物与宿主的作用;能力目标则通过对生态系宏观和微观的认识,培养学生从多维度多视角的去认知事物的辩证思维能力;育人目标则通过联系生态失衡造成的影响,倡导绿色生态平衡理念。

2打造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有机融入思政育人元素

2.1改进策略,拓展路径与方法。高校要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大力拓展思政融入课程建设中的方法及路径,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9-10]。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课堂教学育人体系[11-12]。随着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广的进入课堂,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得到了极大丰富,学生学习的便捷性也越来越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在逐步提高。在此背景之下,借助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策略,巧妙融入思政育人元素,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其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情怀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合格的有理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目前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改进的。2.2创新组织形式,协同课程思政育人。随着现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中心,打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在改革的如火如荼,借此教学模式改革之际,巧妙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元素育人功能的同向同行,切实体现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13-14]。如今很多高校教师也都在努力探索课程思政如何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现在的高校课堂教学离不开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也是丰富多样,如精品资源共享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利用现在发达的网络资源,将优秀的网络课程及网络短视频教学合理融入课堂教学;增加教学软件的辅助实现智慧课堂的教学,构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增加研讨课及考察课的教学比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2.3设定过程思路,规范课堂流程。在常规课堂教学流程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教学流程,通过旧知引入回顾知识,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新知传授指导教学,结合应用巩固练习,知识归纳完成总结,课后思考拓展运用。建立规范化课堂教学体系,在规范化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挖掘和提炼思政育人元素,逐渐形成完善的思政元素资料库,通过教研室集体备课凝练形成规范的统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育人元素及课程融入点,使规范的课堂教学体系及育人元素体系的有机双重融合统一,并通过完善配套建设形成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而推动课程思政的引领和示范作用[15-16]。2.4深入挖掘剖析,精准提炼育人元素。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细致梳理课堂内容,深入挖掘并提炼思政育人元素,将思政育人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既可提高专业课教师把握课程思政的能力,又可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从知识点挖掘素材,可以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以对科学问题的反思分析和经验教训,可以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也可以是学科发展历程、著名人物的故事、教师个人经历等等,都可以成为思政元素挖掘切入点。例如《口腔生物学》绪论引入中,我们可以通过口腔科医生的工作状态导入。再如《口腔生物学》微生物学部分,在讲到口腔细菌中的致龋菌时,口腔链球菌是必讲的细菌,其是唾液中的优势菌群,也是在龋齿形成过程中的主要菌群之一,是重点讲述内容。因为此处涉及的细菌较多,各类细菌的作用又不尽相同,学生学习记忆难度较大,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管能动性,提升学生科学钻研的浓厚兴趣,本人便结合自身主持的口腔链球菌的国自然基金项目,从科研选题到项目立项,到创新发现等环节过程中凝聚的点点滴滴,通过切身体会与学生探讨科研背后的故事。

3考核与评价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3.1思政育人目标纳入过程性考核。考核是教学的必要环节,是对教学成效的判断,对教学各环节起着有益的促进,以往期末考核以终结性考核为主,根据目前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过程性评价有机融合是形成性考核的必然要求。将思政教育的考核目标与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相统一,实现教学评价的一致性。课程形成性评价与课程思政的结合,反馈教师教学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效果,对于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对学生理论素养和价值观念等深层次方面的综合考评体系,以达到口腔医学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标准是必要的。在设计过程考核时,可以将育人元素设计成有一定深度的考核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课堂思政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17-18]。例如,口腔微生物一章内容包括口腔生态系及其影响因素、牙菌斑及其生物膜、口腔正常菌丛、口腔生物膜疾病与微生物关系,通过本章内容学习,应了解口腔生态系影响因素,掌握牙菌斑生物膜概念,了解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及组成,了解生态平衡对维持口腔健康的作用,熟悉常见口腔微生物,了解不同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此部分考核内容除常规考核外,可以通过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开展调研、小组讨论、总结汇报的形式进行过程性评价,结合上述基础知识组织学生查阅口腔生态学、口腔致病菌等相关资料,参与到临床专业教师开展的口腔流行性疾病调查,组织学生通过PBL分组讨论口腔微生物在龋齿形成中的作用,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临床实践能力等。3.2增加学习渠道,构建多样化过程评价体系。为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专业课或基础课课程性质不同,积极探索开拓多渠道多方式学习途径,利用相关网络课程资源,开展PBL小组讨论等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将期末理论试卷考核、实验考核、网络课程考核、实习调研、总结汇报、平时(PBL等讨论)考核等相结合,分别按照不同比值权重相加,全方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例如,我们在《口腔生物学》课程考核中,增加了过程性评价的不同环节。参与小组讨论项目占10%,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测评得出此项分值;观看老师指定的网络课程占10%,通过学习通可以实时查看学生观看进度;参加实习调研占10%等,增加学生的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而多方位多层次评价学生。

4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内容后的教学反馈

我们在2019级学生(60人)中开始探索融入课程思政的新的教学模式。学生教学评价是我们每年教学评价中的重要一环,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评价调查,比较2018年的学生(60人)教学评价可以看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满意和非常满意人数之和占班级总人数的比值)得到提高(见图1),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兴趣也得到提升(见图2),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未来口腔医学科学探索的精神(见图3)。“课程思政”在口腔生物学教学中的实施,从无意识的“教学课堂”转变为深入思考的“育人课堂”,充分体现了该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了教师的育人作用。通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优化课堂内容设计,优化和完善课程思政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实现口腔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思政素养全面提升的充分融合,将思政教育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强化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塑造培养,进而从更深层次实现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综合型优秀人才的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19-21]。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2篇

(一)培养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很大一部分时间是用来倾听的,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更应该注重倾听,主动积极的暗示,让学生放松警惕性,对自己敞开心扉;要善于听学生话里的重点内容,掌握学生语言表述的意图,想学生之所想;要善于用眼睛、手势来回应学生,为他们答疑解惑,不要因问题难解决就放弃,让他们无果而终。其次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课程教育改革强调以学生为本,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多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关爱学生。思想政治教师更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从而塑造学生的思想灵魂。

(二)培养课堂教学组织协调的能力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制定教学计划。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计划既包含教学进度计划和教材整合计划,也包括授课教案、课件,甚至还包括案例教学和问题讨论的计划。虽然课程改革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度,但仍然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千万不可随意妄为。制定了教学计划,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才能使教学过程严谨有序。二是要有良好的教学互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课堂上适当地设置问题,问题要精心设计,既能够体现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不是一脸茫然,而是积极配合和解决问题,学生之间可对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不至于台上教师孜孜不倦地讲,台下却哑然无声。为了烘托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找一些敢大胆发言的学生展开对话讨论。学生之间的讨论应符合主题,不能离题太远,更不能山南海北地胡扯。课堂结束前可以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与评价。三是结合讨论开展思想教育引领的能力。当然,整节政治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讨论而讨论,而是将讨论与互动作为一个载体,帮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在探讨中形成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思想引领和教育的目的。简言之,课堂教学互动和讨论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思想政治理论的思想性。

二、思政教师指导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增加自己的阅历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教师数量与日俱增,然而新进教师大多是从高校毕业的学生,他们具有很高的学历,但生活实践阅历并不丰富。没有丰富的工作生活阅历,就无法指导学生提升动手实践能力,更无法教育好学生。面对这一窘境,思想政治教师应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增强工作生活阅历。一方面思想政治教师多参加学生管理工作和企业理论宣传工作,丰富自己的阅历;另一方面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工作,增加自己的阅历。

(二)做一名“四真”型思政教师

“四真”指的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只有一个教师的噱头是不行的,必须做到“四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思政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觉悟,能够这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拼搏。所以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在现代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要求教育理论与时俱进,它们的最大区别就是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更乐意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思想政治教师来讲,首先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到自己的头脑之中,然后结合时代特点,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这种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心中生长发芽,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思想政治教师要注重思想政治与心理疏导的结合,关心、尊重学生,发挥情感的感染功能,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品德高尚、思想先进的人。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深层积淀,是一个民族最鲜明的特点,也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文化归根到底体现在民族素质上,民族整体素质的积累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学上找突破、求创新,以满足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3篇

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其中重点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学生为中心?是追求教学环节完整,还是努力实现有效互动?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是侧重评“教”,还是评“学”?为此,本文对以上三大教学理念存在的困惑及其调适对策进行了阐述和探讨。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观念;困惑;成因;对策

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目标实现的基本路径与渠道,是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课程的最后一公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的落脚点。而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前提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变,没有这一改变,课堂教学改革就缺少动力支撑与努力方向,即便有所改革恐难持续,因此,教学观念转变就成为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总开关。本文拟就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理念上面临的三大矛盾或困惑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思政课课堂教学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以教师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是以往思政课教学的普遍做法,这一观念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技术以及新媒体的普及,学生成长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不再满足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期盼大学的思政课堂与中学不同,面对上述变化,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必须予以回应,尤其是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但应当看到,实现这一转变,目前还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创新与守成、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还较为突出。思政课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应当综合、协同推进,形成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以及教师个人的合力推动。首先,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引导与培训。就是在制定思政课建设的各类文件以及资助奖励、科研项目设立等,要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引导和鼓励思政课教师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在组织开展思政课教师的各类培训中,应加大先进教学理念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力度,让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广大思政课教师所接受,并内化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自觉行动。其次,学校要优化管理与服务。就是要为思政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提供保障,特别是在政策上要鼓励思政课教师运用现代教育观念进行教学改革,及时解决其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周到服务,例如增加思政课教师编制,减少合班人数,做到小班或中班授课,提供便于学生交流讨论的场所及相关条件等等。第三,思政课教师应提高认识与综合素质。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施,是思政课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是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是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效性的需要。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必须进一步提高践行这一教学理念的综合素质,包括使命感、责任感、敬业精神、知识储备,现代技术运用能力、学习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研究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当然,强调思政课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教师在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落实学生学习主体责任、做好课堂管理以及实现有效教学的高层次上,安排一系列教学活动,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责任更大,任务也更重,因此,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思政课教师应主动作为。

二、思政课课堂教学实现从追求教学环节完整到实现有效互动的转变

当下,一些高校思政课课堂依旧以追求教学环节完整性,以满堂灌或变相满堂灌教学模式为主,互动性差,对“形式”的坚守超过对“实际效果”的追求。具体表现在,高校思政课课堂(至少是相当多数)依然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老师讲的、教材上写的就是标准答案,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创新性严重不足。另外,高校思政课课堂与专业课严重趋同,其环节也是导入新课、重点难点突破、练习巩固、总结归纳以及布置思考题等样式,中间穿插一些讨论、视频、案例等,讲师从前讲到后,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重点要放在强化教学互动与交流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或提出问题,让思政课的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进一步优化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课堂互动,目前重点是要在优化环境、形成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尤其是绝大多数普通高校、高职高专院校、边疆民族地区高校等),要逐步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创设教学重要、课堂重要的理念,回归学校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的教育本真,借鉴国外经验,倡导和实践“教学学术”的思想。进一步强化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同样重要的共识,形成和谐育人环境,完善重视教学工作的各项政策,通过体制机制完善,让思政课教师真正走进课堂,喜欢课堂,享受课堂。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思政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思政课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具备开展课堂互动的意愿与能力,实现教师素质对课堂教学互动的有效驾驭。

三、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实现由侧重评“教”到评“学”的转变

目前,高校对思政课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一般包括学生、同行或督导、领导评价等,其中评教的指标体系均偏重对教师“教”的评价,即主要是根据教师“教”的各环节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从备课、教学态度、敬业精神到内容处理、手段方法运用、语言表达及教学效果等,而对学生学得如何,体现较少或基本没有体现。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学生对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评价教师指标体系,或不感兴趣或不易把握或感触不深或基于某种特殊的心理,使其对教师教学很难做出准确判断,所以给老师打分数,就只好采取“就高不就低”,导致学生评教分数长期“虚高”不下,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及学校领导、专业课教师以及思政课教师等本身对教学效果并不十分满意。这就需要从理念和实际工作上做出改变,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由侧重教师“教”到重视学生“学”来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使评教结果更加真实有效。鉴于上述情况,从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考虑适时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一个重要学科方向,提升其地位,加强建设,通过打造这一学科平台,形成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先进教学思想以及一整套教学理论,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学术、学理上的有力支撑。从高校层面,应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评价制度,形成以评“学”为着力点的教师教学评价导向,首先,学校行政部门要从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出发,创设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思政课不是一般的知识课、文化课,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只是实现其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阔的视野、健康的人格,才是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因此,思政课评教指标应当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将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思想认识转变以及行为改变,成为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立德树人取向作为观测点,侧重评“学”。不仅如此,高校还要采取差异化评教标准,设计符合思政课特点、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评价指标体系的表述应考虑学生认知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为此,在学生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和执行中让学生参与,吸收他们的意见建议。第三,强化定性评价,设置更多的开放性问题。现阶段学生评教多为定量分析,优点是简便、实用、一目了然,问题是教师授课的优点、不足是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基本被忽略,致使学生评教结果对改进教师教学工作的作用大为降低。为此,应设置更多的开放性问题,加强定性评价,例如教师对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的保持、调动学生求知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课后投入的学习时间等。第四,科学使用评价结果。就是学校要改变目前学生评教结果与教师的津贴福利乃至岗位晋升、院系经费使用等挂钩的做法。借鉴发达国家高校学生评教的经验,将学生评教只作为院系和教师自身发展、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以便教师能够消除顾虑,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提供制度保障。使教师敢于开展有效课堂管理,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设互动课堂、参与课堂,使思政课真正发挥其育人功能.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政课堂;因事而话;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高校是培养人的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而在其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是这股意识形态中的重中之重。时代的巨变,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我国教育带来的丰富的资源和人才,却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教学理念受到欧美教育文化的倾轧,教学内容受到利益多元主义的冲击,教学方式遭到网络信息技术的解构,导致教师,尤其是思政教师的地位下降、教育课堂的吸引力减退、理想信念的缺失。党和中央高度关注该问题,自十以来,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2016年12月7日至8日,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要解决这个根本问题,就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探索思政课堂新模式,要学会因事而化。“因事而化”,就是要加强问题意识,针对国家大政方针和学生所思所想所惑开展教学,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这种理论思维主要体现为以问题为导向的致思方法。我们的思政课程仍然多为“教育导向”而缺乏“问题导向”,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往往占了大部分时间,很少有学生提问;即使偶尔有教师或学生的提问,也倾向于“就事论事”,缺乏发散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时间。现今学生面对网络信息的“轰炸”,有人提出“网络世界一切答案都能找到,根本不需要教师的解答”,事实真如此吗?在我看来,恰恰相反。网络世界的确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但是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学生们往往表现出从众迷茫,失去辨别力,不仅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会因为一味从众而选择错误的观点和方式。比如在问题上出现的大学生反日游行事件,就是因为很多学生对如何正确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问题没有正确认识,缺乏有效引导,在网络上随波逐流而引发了恶性事件。理越辩越明,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有助于学生明辨是非、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思政课应该提供一个充分表达、深度参与的平台。上海师范大学在思政教学中加入了讨论课,摸索出了“问题导入-有力发问-主题讨论-归纳总结”的“四步教学法”,教师由“主演”变成了“导演”,而大学生们则由“观众”变成了“主演”。西安交大同样将讨论课设置成思政课的必要环节,学生通过视频、情景剧等更具表现力的展现方式讨论专门议题,“我们也许不会形成‘决议’,当谁也不能说服谁,就把争议的焦点展现给同学们一起讨论。”

探索思政课堂新模式,要依赖因时而进。“因时而进”,就要把握时代特点和学生群体的思维模式,依靠多种渠道将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最新战略决策及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很多人给这一代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大学生起名为“互联网的土著民”,他们有着上一代人无法比拟的获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就给很多高校教师提出了最大的难题:如何把那些已经在互联网世界中“阅尽千帆”的孩子们吸引到自己手中的教材和背后的黑板上?互联网时代的政治更加开明,学生获取信息和表达诉求的渠道更加多元,一味的照本宣科,就会把学生推向我们的对立面,实现“互联网+思政”已是当务之急。那么“互联网+”时代的思政,我们需要给思政加入哪些元素呢?———“+网络话语”。当火星文在网络开始盛行时,许多的70后、80后还在嘲笑90后的幼稚和非主流,短短10年间,火星文早已被90后所创造的各式网络词汇所替代,而我们思政的教学语言却远远没有跟上这部“特快列车”。1984年,北京大学的学生叫出了“小平您好”;2012年,微博博主通过网络叫出了“”;这样的流行语正是体现了网络世界与政治生活的息息相关。2016年的热门网络用语中,“洪荒之力”、“工匠精神”、“吃瓜群众”等词汇纷纷上榜,与中国的发展、百姓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学会运用网络语言,不仅无法更好的与学生沟通,走入学生群中,更会错过政治变革中的新思潮。———“+传统文化”。2017年开春最火的一档综艺无疑是“中国诗词大会”,而武艺姝也从这档节目中迅速成为新一代“网红”,被大众赞为活出了“古代才女”的形象。是什么让一档综艺节目成为了主旋律媒体都关注的焦点?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能量。从、邓小平到,中国领导人在讲话时都喜欢引用传统古诗句,而传统文化因为“土生土长”也更加适合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知名的字幕组在翻译国外经典影片时,在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喜欢用中国特有的谚语、方言或者网络语来翻译,这样翻译出来的作品反而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对于政治理论的解读,也是一样的适用,只有大家都懂的语言表达,才能让理论深入人心。有效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供给,更能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和践行中的育人作用。———“+意见领袖”。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发言人”的互联网时代,“意见领袖”具有特殊作用。“意见领袖”可以是中外伟人,也可以是明星偶像,更可以是同辈榜样,尤其是后两者,更容易唤起多数学生的学习效仿,提升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明星胡歌从车祸中死里逃生,带着感恩的心工作生活,终于凭着过硬的演技赢得亿万观众的喜爱;明星江一燕在大山中默默支教八年,人淡如菊用爱生活;而像武艺姝这样的平凡学生,喜爱传统文化,通过大量阅读成为新一代“偶像”。伟人事迹大多耳熟能详,反复讲授反而效果不佳;选取学生喜爱的明星人物和熟悉的同辈人物,从“正能量”的事迹出发,更容易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培育和践行中的导向作用。

探索思政课堂新模式,要借力因势而新。因势而新,就是根据不同的情势传递意识形态,学会借用多样的表现形式进行思政教育。———借力专业课程。说:“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也就是说,思政教育不仅仅只是思政课的内容,也不仅仅只是思政教师的任务,一个学校的所有教职人员和专业课程都应该渗透思政教育的理念。近两年来,上海市教委提出了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后者将高校所有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将思政课改革与全员育人相结合。因此,强调全员育人对每个教师而言都是职责所在。———借力文化名胜。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一直以来都是江西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优势,组织学生走进红色文化场馆进行亲身体验,或者把红色资源请进校门,都是引导大学生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好办法。其实,不用走出去,杭州也拥有很多红色文化的资源。据调查,杭州目前有90家“第二课堂”基地,其中有许多家都有着革命纪念意义;但是很遗憾,这些“第二课堂”在中小学教育中被充分的利用起来,而大学教育却完全没有发挥出作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借力红色影片。主旋律影片《建国大业》《建党伟业》能赢得高票房,电视剧《士兵突击》《伪装者》收视率居高不下,说明红色文化在年轻学生当中具有相当大的号召力和传播力。东华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紫春说:“当代大学生对中国革命史不仅感兴趣,而且有需求,关键在于如何满足这种需求。”很多思政老师担心,在课堂上播放影片会影响课堂教学,但只要选取得当,效果是事半功倍的。例如,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电视文献片《旗帜》,通过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光辉历程,引导我们深刻认知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真实的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引起全国轰动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则是以细致的拍摄手法真实还原这门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技术,给学生们带来“工匠精神”最直观的表现。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琰.高校思政课教学困境及出路[J].科教文汇,2016(2)

[2]陈悦,张睿.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理念的改革与创新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1)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教育;实践应用

1高职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高职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互动

传统的高职思政教学模式教学中心在课堂上,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而且比较集中,思政专业教师很难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如果仅靠课下有限的交流,无法同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能让学生被动地学习课堂知识,依靠这种教学方式将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2高职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时效性有待加强

现在世界形势发展加快,而高职思政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会涉及到该部分内容。当前高职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于相关内容更新不及时,使得该门课程的实效性有待加强。另一方面,高职思政教学当中的思想理论也需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帮助大学生塑造科学的三观。只有将高职思政教学传统内容进行更新,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建设中来。

1.3高职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缺乏丰富教育元素

传统的高职思想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主要集中在课本中,这样的授课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平时进行课堂建设的积极性,使课程缺乏应有的灵活性和丰富的教学元素。尤其是对于网络资源的忽视,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针对以上高职思政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考虑如何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关教学实践:

2.1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高职思政教学中的必要性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在高职思政教学中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能够让学生更加专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共同研究解决挑战以及面临的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现阶段,我国高职思政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发展成效,但是面对在实践教学中产生的问题,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2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首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是让教师与学生实现角色的互换,并通过这一方式,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因此,高职思政教学教师需要将课堂建设的重点放在课堂互动以及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明确这两方面;其次,也可以通过设置有模拟讲堂让学生分组对知识点进行解析,让各团队来给同学们上课,讲出他们的观点等等;最后,学生需要转变自己传统的思想模式和学习方法,也就是说,学生之间通过团队配合在课堂上进行对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而教师只是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指导,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

2.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颁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网络平台内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高职思政课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创造云平台,将课堂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进行制作,然后将这些资源在网络上进行分享,依靠社交软件与学生在课下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近况,主动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计划,使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以及普遍应用性。基于此,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不必一定要到学校接受教师讲授。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催生了“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职思政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课程改革下制定的新教育教学目的,本文提出了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及对应的策略。事实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将翻转课堂的先进教学模式运用到高职思政教育课堂当中,可以帮助大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江梅.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4,(11):100-103.

[2]刘长生,刘新桥,黎湖广.以翻转课堂来推动未来高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1):101-105.

[3]徐华伟.试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121-122.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6篇

一、什么是网络语言

什么是网络语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给出的权威标准是“指网民在网上聊天室和电子公告牌系统等里面习惯使用的特定词语和符号”。周洪波认为“网络语言,是专指网民在网络交际活动中作为工具使用的,区别于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符号系统。它包括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像、文字、符号、字母以及杂糅组合而成的各种表意图形,表达的意思是在广泛的网络交流当中约定俗成的,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而并非是技术层面支持网络应用与运行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诸如C/C++之类。①”郭庆花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②”戚晓杰认为“网络语言是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处理的交际符号,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③”

网络语言是为应对网络交流的表达要求而产生的,互联网时代要求人们在网络资源中以更快的速度、更有吸引力的表现获得更多的关注度,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网民对文字的要求从精确性、完整性降低到对方能懂即可的程度。年轻一辈在创造和使用网络语言中,融入年轻个性――即是区别于上一辈成年人的用词习惯。于是互联网每天都会涌现成百上千的网络新词,这些新词经过年轻人的选择使用后,有些大面积流传,获得较大范围的普遍认可,它的内涵相对固定和集中,有些则悄没声息地被替代和遗忘。所以笔者认为,所谓网络语言,是网民用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词汇和符号。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由此我们总结,网络语言是基于网络人际交流的要求,使用于网络条件的交流词汇和符号。基于网络人际交流的基本特点――人与人的沟通关系是通过两台有空间距离的PC凭借互联网的嫁接――网络语言的目标是使空间被实际隔离的双方能够立即明白对方的表达信息,如果发出和接收双方具有共同的理解基础,双方共同认可的语言可能省略较多的铺陈前提,变得非常的简约;因为言者与听者是存在实际的空间距离的,因此,网络语言无法借助日常语言使用中常伴随有的表情、手势等辅助系统,故而网络使用语言之时,为了克服表情缺陷,大量的网络符号应运而生。因此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形象性的直观特征。

另外,时代潮流的快速更新让新生一代有充分的迫切需要摆脱传统规定之束缚,当新生一代迅速掌握网络工具(并且在此方面领先于老一代人),年轻一代的创造性天赋在网络语言系统中得到了充分的肆意的发挥。网络语言作为新时期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是语言在网络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的一种变体,也是汉语发展过程中语言形式的一种创新。创新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语言的发展。网络语言作为传统语言学与高科技产品相结合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它方便简约,形象生动,便于网上快速交流,也颇为适应新生代的表达要求。从心理学层面上,网络语言的日新月异是年轻人求新求异气质的淋漓表现。尽管传统语言中有了一些明确的表达概念,网络依然创造出更多的表达式,以显示年轻人对陈规传统的超越。在这场两代人争霸世界的网络战争中,毫无疑问“突破”是最活跃的口号,由此网络语言深刻地反映出“反规范性”的特征。

三、面对网络语言的冲击,思政课堂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挑战

就像网络对现代人生活工作方式的冲击无可避免一样,网络语言对语言规范系统的冲击同样不可避免。大学思政课堂教学必须积极直面应对互联网时出的挑战。

(一)驾驭和发挥网络语言系统的正面效益

我们要善于发现网络语言系统的正面效益。“网络语言具有简约性、形象性、数字化等特点,便于输入。随意性的表达方式、口语化的表述形式及图画性质的表现手段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网上也确实诞生了一些极具趣味性、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潜水”(特指论坛里那些只看不回帖的人)、“汗”((1)感叹词,形容词。被震惊后,尴尬、无奈、无言以对的感觉。(2)甘拜下风,自叹不如。可做动词使用)等。此类语言变体的产生极其发展不但满足了人们网络表达的需要,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汉语表达,为具有凝重的历史底蕴的汉语增加了的现代活力。“网络语言更多地有着生动幽默的表达效果,丰富了现代汉语语料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审判鉴赏能力和语言创新能力。④”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个人电脑技术和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语言更是取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速度,有的甚至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发展成为大众语言。

(二)正视网络语言渗透的平等性理念及主张

教学中的师生平等理念、学生参与理念应成为现代课堂的重要理念。培养“民主参与型”公民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目标之一。但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却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对民主、参与等价值观的提倡,另一方面却是遵循一种“你说我听”、压制质疑的学生被动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因此,高校课堂教学在教学模式上应实现转变,由单向灌输走向互动对话。其次,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实现各学科内容中丰富的育人价值。要改变所认为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思政课的任务,与专业课无关”的错误观念,要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努力寻找思想政治教育间接渗透。

互联网的发展非常迅速。被视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据统计,全国1396所高校中有82%的高校与互联网相连,每天上网的师生超过33万人。无可否认,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并成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新的环境因素。但实践也表明,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其对大学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同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积极发挥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正面作用,限制其消极作用。

发挥网络对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正面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发挥互联网信息共享性优势、丰富自我教育的内容。受信息传播技术发展条件的限制,传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大学生面对的信息量十分有限,而且内容往往显得陈旧,不能很好地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有选择地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信息,并通过对各类信息的比较、鉴别,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第二、发挥互联网信息虚拟性、互动性优势,创新自我教育形式。传统的多是“面对面”的教育与受教育,接受教育者身份的公开性使其在展露内心真实思想方面受到种种顾虑。网络使人与人的交往成为一种匿名行为,打消了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顾虑。此外,网络的互动性特点也使信息得以双向传播,受教育者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接受教育。高校要建立和发挥校园网站、BBS、网上校园论坛、网上问答、网上心理咨询等丰富的形式给大学生提供网上双向交流的平台,让大学生的真实思想得以畅所欲言,心中的困惑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在网络环境下,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其独特的价值备受学生的喜爱⑤。

(三)积极规范和合理引导网络语言的使用

网络语言离开网络环境的超范围使用是需要合理引导的。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广泛应用也必然存在着其发生、发展的理据。它并不是网民的随意创造,而是顺应时展的一种必然。有专家甚至预言网络语言的一部分词汇将进入日常交际,甚至可能进入汉语的常用和基本词汇库⑥。

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网络语言确实存在许多不规范现象,而大学课堂教学是讲求规范性的,因此在教师在讲堂上使用或者拒绝使用网络语言必然产生一定的冲突。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是一群可塑性很强的群体,喜欢新事物并受其影响,在他们学习传统语言,为语言打基础阶段,教师维护和加强语言规范性是必然选择。

如何做到规范网络语言?这可能是整体的社会学问题,超越中学语文课堂的空间要求。对于进入课堂领域的部分网络语言,作为语文工作者有义务进行相应的规范改革。一些网络语言具有创造性特点,本身并没有违反已有的语言规范,比如“潜水”、“水军”、“黑客”等只是网络时代为这些新创词汇注入了时新内涵,还比如大量的成语在网络语境下注入了新的内涵,如网民们在形容遇到麻烦时自己应接不暇会说“各种手忙脚乱”、“各种语无伦次”。这些语言使用并没有超越原有语境,表达和接受不会产生歧义,相反更映衬语言的风趣。那么对这些使用频率较高,内涵鲜明的网络用语,有可能在未来短期进入现代汉语组成部分的网络词汇,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争议、使用,在较多的“口头”表达使用之后,再允许少量地有限度地进入写作运用。课堂必须重点“规范”的是同音错别字,出于快速输入的需要,大量使用拼音输入法的网民,在输入语言是会产生较大量的同音错误,而在两台PC上的主人显然心领神会,不受错别字的影响,完全和继续着双方的交流。离开PC及互联网语境,人们使用语言是不以拼音输入为支撑的,同音别字在语言规范是“错误”的表达,我们觉得对明显违背语言规范的用法,应该坚决反对在书面表达上的使用。

今天的大学生其思想政治状况处于改革开放后最活跃的时期,大多数学生爱国情绪高涨、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然而,目前我国经济成分的多样化、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这使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增加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转折期,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成为了推动社会的主要力量和衡量生产关系的主要标准。社会的价值核心发生了变化,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同时,由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影响,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泛,因而对教师正面引导的可信性表现出选择的态度。不管环境影响如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是对大学生思想形成和巩固最具影响力的一环。教育者应该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抵制非规范的简便形式,在保持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

网络已经成为21世纪生活的一个部分,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同时又严格遵守语言的必要规范,让21世纪的主人在网络时代和未来其他高科技产品时代,掌握语言技巧,同时也令传统的语言文字在E时代散发独特魅力,思想政治教育陪伴学生度过学校的最后时光并迎接最初的社会岁月。

[注释]

①周洪波.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序.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

②郭庆花.网络语言的文化评价及其建设.宜春学院学报.2010年6月

③戚晓杰.网络语言特点探微.2001.8语文建设

④彭巧燕、贺方春.网络语言与语言教育.教育探索.2007.6)

⑤刘妍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2011.11

⑥李铁范.网络语言研究综述.语文学刊(高教版).2005.(9)1

[参考文献]

[1]戚晓杰.网络语言探微.语文建设.2001,(8):14-151

[2]李军.浅谈网络语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2.(6):265-266

[3]仲伟丽.网络新语文运动.专访申小龙:革命来了

[4]宁方民.网络语言对语文教育的冲击及规范.教学与管理.2005.5

[5]闪雄.网络语言破坏汉语的纯洁.语文建设,20001

[6]王先霈1语言是否应该纯洁,是否能够纯洁.湖北大学学报,2003,(5):31

[7]刁晏斌.网络语言三题.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5

[8]杨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例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62-03

On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MA Jinjun

Abstract A survey and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it in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data was analyzed by the way of SPSS. At last, the regression model was found which reduces studying effect, and a case-and-interaction teaching model was presente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case-and-interaction teaching

1 引言

高校思政教育是引导当代青年确立社会主义方向的主要途径,是提升其道德素养、形成正确三观的育人讲坛。国务院2015年1月19日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随后教育部在2月5日召开学习座谈会,提出要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可见国家对高校思政教育极其重视,而加强其实效性可谓是秉要执本。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存在形式主义。教师在职称评定的压力中,将主要精力倾注于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上,而对教学只是凭借多年经验,得过且过,应付了事,很少去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尝试新方法。学生对政治理论课认识不清,认为政治理论课与专业不相干,学不学无所谓,缺少学习主动性,都是因教育部的硬性规定被动去学,为了应付考试、多拿学分,如果改成选修课,估计选课者寥寥无几。所以加强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迫在眉睫。而已有研究大多以理论阐述为主,缺少基于数理模型的实证研究。本文以实证研究为主,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回归模型,确定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课堂实效性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2 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调查数据分析

为准确掌握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现状,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21份,回收有效问卷316份。关于主要影响因素判断,设计语义差异量表对影响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因素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进行重要性知觉与实践程度评价。根据以往研究结果,选取每一方面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每一因素分为“重要等级”与“实际情况”两项评价,用1~5的等级表示,1表示一点儿也不重要,5表示极其重要。学生方面包括性别、专业属性(文理)、兴趣爱好;教师方面包括仪表形象、授课方式、专业知识;学校方面包括重程度、教学设施、学分比重。因为是对不同专业的10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调查,符合组内观测独立性条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

由表1变量相关矩阵摘要表可以看到,九个影响因素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

“重视程度”与“教学设施”之间存在高度相关,主要是因为学校对某一工作的重视程度大多是由硬件设施的投入体现出来。更何况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科研资金投入较少,影响不明显,所以教学设施与学校重视程度呈高度相关。

九个影响因素与校标变量“学习效果”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小于0.005)。其中,“授课方式”相关系数为0.763(大于0.7),与校标变量间呈高度相关,表明教师的授课方式显著决定着学生接受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教学设施”“仪表形象”“重视程度”“专业知识”“兴趣爱好”“学分比重”相关系数介于0.416~0.672之间,与校标变量间呈中度相关;“专业属性”“性别”相关系数为0.328、0.257,与校标变量间呈现低度相关,表明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异,这也从侧面证明教师普遍认同的文科学生比理科学生学得好,只是教师的自我感觉,实际上专业属性对教学效果影响不显著。

由表2模型摘要表可知,九个影响因素与校标变量“学习效果”的多元相关系数为0.734,决定系数R2为0.637,由于采用强迫进入变量法,表示九个影响因素全部进入回归模型,共可解释“学习效果”校标变量63.7%的变异量。显著性检验的F值为22.653,显著性检验的P值小于0.001,表示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量达到显著水平,此回归模型可靠性为63.7%,可以确定为基本可靠。

表3为回归系数摘要表,是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及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表中九个影响因素回归系数达到显著(P0.05)。各影响因素容忍值(容差)均在0.300附近,大于0.01,方差膨胀系数值(VIF)均在8.0以下,未大于评鉴指标值10,表示影响因素间多元共线性问题不明显。

因其五个影响因素的回归权重都是正值(1.283、0.915、0.762、0.396、0.178),表明其取值每增加1个单位,学生学习效果则相应增强。如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教师在授课方式上的改变使学生的知觉评价上升1个单位,学生期末学习效果将上升1.283个单位,可见教师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爱好每上升1个单位,学生期末学习效果将上升0.915个单位。

3 加强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建议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提高思政教育课堂教学实效性时,应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师的授课方式、学生的兴趣爱好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如何,能否吸引学生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问题的关键。高校思政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普遍具有道德教育取向,意识形态导向性较强,学生不免会有理论枯燥和模式化教学的反感。建议教师采用例问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与反问式教学相结合),也就是在讲解理论之前,列举紧密联系现实的案例,向学生提问,先让学生判断,再由理论解决问题。

单一的案例教学只限于案例与理论的契合性,是用现实案例吸引学生,注重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或是发现现实中存在的理论。而例问教学模式不仅关注案例与理论的契合,更注重反问。例问教学模式中案例选取至关重要,在实际生活中很可能会出现貌似与理论相悖的现象,往往会有错误的判断。教师由此来进行设问,让学生来判断,再通过理论的讲解,使学生扭转自我的错误认识,加强对理论的理解,达到理论教学的应有目的。

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讲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时,首先让学生判断“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是否正确?因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经接触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对其已有初步认识,不用在定义上过多解释。大部分学生都会想起熟记入心的一句话:“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受此影响,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既然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那自然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结果导致判断错误。这时教师再公布正确答案,引入教学内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组成部分已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非补充。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效果定会显著增强。

再如讲到祖国统一专题时,涉及的实质这一内容,如某人讲话提出“是恢复行使问题”,先由学生对此进行判断。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此话正确,而正确答案是此说法错误。接着再引入教学内容“的实质――中国内政”,早在1943年的《开罗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中就已明确台湾重入中国版图,在中国管辖之下,所以不是恢复行使问题,而是中国内政问题。这样就使学生回到正确的认识上,在其头脑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神领意会的效果。

例问教学的案例俯拾即是,比如“思想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都可以用来作为例问教学模式的尝试。

4 结语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好一门课的开门之钥,例问教学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法宝。例问教学不只是理论与现实的结合,更注重现实生活中的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例问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纠正生活中的错误认识,还可以积累与人交流的谈资,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意识,提高社会主义理论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胜可.SPSS统计分析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思政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 创新设计

笔者于2011年在《教育与职业》发表了论文《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考核方式创新探索》,在论文中详细介绍了“1234”考核方式,此成果被多人引用。5年过去了,“1234”考核方式已被写入襄职思政课课程标准,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和欢迎,为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5年多的实践中也不断显现出一些问题,引起笔者的思考和研究,现就相关问题及对策阐述如下,供同仁们商榷。

一、襄职思政课“1234”考核方式的创新之处

(一)在考核价值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防止陷入唯技能培训理念的误区。这符合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人才培养指明了价值取向。

(二)突出了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旨在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理念。高校的教学与中学阶段教学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不再是对知识的简单拷贝,不再是应试教育,而是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思考,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突破了传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经典方式。所谓“1234”思政课考核方式,就是把思政课的考核形式分为全程考勤(占10%)、课堂考核(占20%)、调查报告(占30%)和期末考试(占40%)四种,学生的总评成绩为100分。克服了以划分等次为目的,注重考核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视考核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误区。

二、襄职思政课“1234”实践中的突出问题

(一)对高职生源的巨大变化重视不够。

随着我国高职招生各项政策的打通,我校高职生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即高职人才培养的客体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对高职生源的特点和属性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本学期笔者在经济管理学院承担的市场营销专业1401和1402班为例,有网录生、技能考试生、单招生、五年一贯生和成教生等,几乎各占20%。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一些人有挫折感,自信心不足,又比如: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大多是留守儿童,等等。

由于上述特点,一些人在我的课堂上折射的突出表现有:不带书、不带笔、只带手机;迟到早退旷课时常发生,班主任也很难管理;课后的书面作业很难按时完成,老师要不断追讨作业,甚至不得不把课堂教学时间拿出来做作业。学生主体的变化,给思政课堂教学的考核带来严峻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二)部分考核方式逐渐脱离了现实,针对性丧失。

1.权重3――调查报告考核流于形式。调查报告100分,权重为30%。在学期开始时就给学生布置调查任务,学期结束时让学生提交调查报告,由教师逐一批阅并给出成绩,优为100分,良为80分,及格为60分,不及格为0~50分。实际情况是由于生源的变化,很少有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搜集资料,进行独立思考,写出自己的调查报告。到了学期结束时,为了应付考核,就临时在网上百度一下,复制粘贴,再打印出来交给老师,效果差,几乎失去考核效果。

2.权重2――课堂考核异化为课后平时书面作业成绩。课堂考核100分,权重为20%。考核内容包括平时的书面作业(每个学期1~2次)、课堂笔记和课堂提问等。演讲会、交流会等课堂训练情况由学生评委和教师共同考核。期末由教师给出成绩,优为100分,良为80分,及格为60分,不及格为0~50分。实际情况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应付期中期末的教学常规检查,课堂上留给学生作业的时间几乎没有,更谈不上课堂提问、课堂训练了,而且课堂提问、课堂训练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增加了教学难度,教师不愿意开展,所以课堂考核就异化为课后平时书面作业成绩,逐渐失去了对不重视平时学习、有厌学情绪的学生考核的针对性。

3.权重1――全程考勤分值偏低,学生不够重视。全程考勤100分,权重为10%。上课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点名以检查学生是否缺课,并在教务日志上进行详细记载。期末时由教师给出成绩,优为100分,良为80分,及格为60分。实行严格的全程考勤,对于自制能力相对较差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有很强的针对性,有利于降低缺课率,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全程考勤是在“1234”四项考核形式实际操作中操作性最强的,也是效果相对较好的考核形式,但由于此项权重分值最低,学生的重视不够,影响了考核的实际效果。

4.权重4――期末考试分值依然过高,应试教育痕迹明显。期末考试100分,权重为40%。考核的主体是教师,考核的对象是学生,采取书面考试的形式。题型以简答题和分析题为主。书面考试的方式提倡采用开卷考试形式。期末考试重点考核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依据期末书面考试情况给出成绩。尽管降低了期末考试的分值,但在“1234”四项考核中的权重依然是最高的,实际情况是期末考试成为学校和学生最重视的考核形式,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窠臼。

三、思政课堂教学“5个2”考核方式创新的对策

只有坚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够有效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针对思政课堂教学“1234”考核方式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笔者经过多年思考和研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襄阳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堂教学实际,提出“5个2”考核方式创新的对策。

(一)在考核的指导思想上必须坚守课堂主阵地,不可偏离,舍本求末。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是国家和高校直接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目前,我校思政课堂教学的一个单元是2节课90分钟的时间,90分钟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必须坚守的阵地,无论学生人数多少,无论学生素质高低,无论教室里有没有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你都必须切实对90分钟负起责任,做足文章,充分发挥90分钟效能。离开这90分钟,思政课堂教学便是舍本求末,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二)敢于突破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适应高职生的学习特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2015年夏天,笔者有幸参加了学校境外学习教师交流会,聆听了大学学习的交流报告,我特别关注了课堂教学考核方式的内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某大学的护理专业的考核,课堂教学考核90%的权重课堂上学生自主设计的项目完成考核,书面识记知识的考试权重仅占10%,对我的启发最大,我们要敢于突破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适应高职生的学习特点。

(三)思政课堂教学“5个2”考核方式创新设计。

基于思政课堂教学“1234”考核方式的成功与经验,“5个2”考核方式创新之处在于紧紧围绕思政课堂教学90分钟的主阵地,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敢于突破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把主阵地分成5个小阵地:考勤、提问、作业、读书、考试。这5个课堂教学环节各占20%的权重,所以称为“5个2”考核方式。学生总成绩100分=考勤20%+提问20%+作业20%+读书20%+考试20%。

1.考勤:考勤100分,权重为20%。克服了“1234”考核方式分值过低、学生不重视的不足,重点在于全程考核学生的到课率,比如旷课、事假、病假等缺课原因要详细记载,如果缺课达到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视为旷考,则建议重修,不给成绩,让学生产生压力,提高到课率。旷课一次扣20分,迟到、早退一次扣5分,事假、病假一次1分,有同学质问为什么事假、病假还扣分,我的回答是:如果这一个学期16次课,你请16次事假、病假,老师会给你成绩吗?如果我给了,则是对别的同学不公平。

2.提问:提问100分,权重为20%。没有提问的课堂是效率低下的课堂,要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习惯,精心设计翻转课堂,以问题为导向,善于运用案例讨论会、演讲会、交流会及课堂诵读等各种有效形式,努力把讲台交给学生。教师要详细记载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以分为A、B、C三个等次,学期结束时,折算成分数。

3.作业:作业100分,权重为20%。作业以课堂作业为主,课后作业为辅,针对高职生的学习习惯特点,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在90分钟的课堂上留出一定的作业时间,指导督促学生课堂完成,效果比课后作业的效果要好。

4.读书:读书100分,权重为20%。针对高职生的学习习惯特点变调查报告为读书笔记,作为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项目更切合实际。学期开始教师给学生推荐30本左右的参考书目,供学生选择,学期结束时,学生上交1000字以上的手写的读书笔记,强调手写,迫使学生动笔,教师批阅给分计入成绩。

5.考试:考试100分,权重为20%。降低考试权重,旨在引导教师和学生敢于突破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以期末考试为重点,不搞期中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生运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型以简答题和分析题为主,书面考试的方式提倡采用开卷考试形式,尽量不采用闭卷形式。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Z].2012.

[2]徐常宾.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考核方式创新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678.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大思政” 课堂教学 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20-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根据这一文件精神,各高校都加紧了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探索和改革,纷纷提出了“大思政”的理念。集结全校所有育人资源,建立全员参与人人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机制,全过程统筹设计育人方案,多途径、多形式共同努力,创造高校育人新局面。

一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政治集团的意识活动,为巩固政权起到一定的作用,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修身的本真意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下,出现了与部分社会现实不符的矛盾性:一方面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却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恶化,社会道德体系崩塌,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失灵。现在的大学生追求的不再是“生活意义的揭示,审美情趣与知识更新的增长,一切追求是满足生理的需要与暂时的精神满足,追求的仅仅是社会发展最底层面——法律底线的大众化。”尤其是高职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方面还需尽力引导。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一个调查,就“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你如何看待?竟然有10%的高职生认为应该这样,“因为这是现实的社会”。这种对财富追求的极度膨胀和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使人的精神性丧失了发展和培育的机会,导致部分高职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抱有反感和抵触的情绪,这给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带来了很大障碍。

2.虚拟空间和多种表达渠道对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

网络的普及让各种声音通过论坛、空间、微博等渠道得到了表达。在虚拟空间中,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伦理文化,不同时段、不同类群的道德文化都能共存。在网络世界中,充斥着与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内容,甚至是反动、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面对教育者引导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树立高尚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对象可能嗤之以鼻,使得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必须在“大思政”理念下探索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应突破思想政治教育课仅靠“一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一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一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传统模式,力图体现“以人为本、重在实效”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实现“大课堂”教学,拓展课堂的内涵与外延,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从单一直线模式向多维立体领域的深入发展,探讨出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

二 “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新构建

1.转变观念

第一,不为教学而教学,重在教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些课程是整个育人体系的一部分,因而在定位上应颠覆传统以政治性为主导的固有印象,这些课程包含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价值关怀,所以思想政治课要始终贯穿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真、善、美的诠释。职业院校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的指导下,思想政治课应跳出教学,更多关注教育。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为了达到制定的教学目标去设置教学环节,布置讨论资料,进行案例分析,老师与学生均成为达到教学目标的工具,尤其是学生的工具性意义更为明显,被动地接收知识,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这些造成了老师与学生的疏离,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疏远。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其特殊性在于教育对象是人,教育主题是人,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人。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并未遵从以人为主体。

一位研究者曾说:“我们曾期望有一种具有像自然科学那么严密的概念体系的教育理论,它或用推理的方式构建,或用归纳的方式逐级由具体、个别提升到特殊、一般。我们曾经期望教育研究者能有效地移植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观察、实验、统计分析、定量研究到结论的可检性、成果的可测量性等等,都成为教育理论科学性的显著指标。我们曾经期望研究出来的教育理论能揭示客观规律,能排除价值、意识形态的干扰并具有最大的普适性、永恒性。为此,我们苦苦追求,也为追求不得而时时烦恼,还在追求的过程中渐渐远离了时代和实践,逐渐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状态。”尽管这位研究者是泛指教育理论研究,但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何尝不是如此?强制性的灌输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这既不能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辨别力,也不能解决学生所关心的人的一生应如何度过的本体论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精神牵引和人文关怀。

2.建设队伍

在“大思政”理念下,需要全员参与育人工作,要着力构建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部分党政干部在内的“三位一体”的教师队伍。根据我院经验,可让思想政治教师安排在各系部担任思想素质顾问,参与系部的日常学生管理,并且形成各系部相对稳定的学生行为养成教育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形成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教育内容体系,拓展课堂教学内容。辅导员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心理状况,故而可承担思想政治课相关教学任务。部分党政干部可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解国际国内的形势与政治状况。通过全方位、多维度的教育,实现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理性与感性的有效对接。

3.整合内容

高职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带有功利化倾向,对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大,系统掌握政治理论能力不够。因此,课程教学需围绕学生的专业、职业等特点展开,打破理论的系统性,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永葆生机的源泉。为了彰显时代性,应把最新的理论整合到教学中来,逐步形成以就业教学为导向,以传统文化为支撑,以生命教育为主线的,渗透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的内容。设计如下:由学院党政领导干部承担形势与政策和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由学院就业办根据市场就业形势为大学生讲解择业与创业的相关内容;由各系辅导员根据各系部学生的具体情况讲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如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协调人生环境、大学生涯规划等;由思想政治专职教师承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法律知识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际战略和我国外交政策、形势与政策等的内容。这样可以发挥全院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优势,有的放矢,各个击破,以收到实效。

4.改进方法

改变传统“黑板(课件)+教师讲+学生听”为“电子白板+思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第三人(或朋辈、专家等)辅助”的教学模式。在电子白板网络平台下,为师生搭建课堂桥梁并承载课堂内容,为学生搭建网上学习平台,为教师、学生、其他专家、学者互动交流搭建沟通平台。课堂内,教师主导设置教学情境,学生依据项目所分配的任务进行分组活动,利用网络媒介与第三人进行现场的沟通互动,提供多向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使“教”、“学”、“做”可以异地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协同浏览功能,使网络课堂成为现实课堂的有益补充。

三 “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课堂理论教学的特点

1.人员参与的广泛性

“大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在参与人员方面,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而是把部分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及部分教育管理者都纳入理论教学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同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加强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从而形成施教者与受教者的良性互动。

2.内容体系的针对性和开放性

“大思政”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在内容的选取上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更具开放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而且在设置讨论环节中注重对自身生活学习的反思。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解中就设置了如下思考: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你认为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通过学生的发言,学校能更全面地了解和谐校园建设的不足,继而能延伸至学生的养成教育,由学生自觉地发出构建和谐校园的倡议。这种更具针对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使理论与实践更有效地结合。

3.平台利用的虚拟与现实互补性

网络是把“双刃剑”,虽然给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虚拟平台。比如依托世界大学城开放的平台,在空间教学中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如动画、视频、情景剧、案例等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相关教学内容的情境之中,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网上网下有机统一的新教学模式拓宽了交流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中的作用。

总之,在“大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需要转变观念、整合内容、改进方法,同时加强对教育教学队伍的建设。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课堂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步与各专业发展建设相结合、与实际相结合、与各类学生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增强综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4

[2]卢岚.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优化的后现代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3)

思政课堂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改革开放稳肯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以及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思政课教学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转变教学理念

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冲动,鉴别力不强,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多面性的特点,他们既藐视权威、反叛传统,同时确缺乏自我认同;既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又有偏离法规道德的行为冲动;既对国民身份有整体的认同感,又非常强调自身的利益追求;既喜欢独立判断,却又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等。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方面不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教学改革为推动,进行教学方法、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一种适于教师自身特点的有效的方法手段。

二、创新教学方式

(一)团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教学方式上应探索新的模式。比如团队教学的方式。团队教学模式能实现资源的高效组合,进而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教学效果更突出。在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应该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选择最善长的章节内容进行专题式讲解,更能有效发挥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有效提高授课效果。同团队教师可以共同备课,共同探讨,还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科研,从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专题讲解的含金量,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一直以来,高校理论课教学,包括思政课都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灌输式和填鸭式的理论讲解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容易使学生对思政课感到乏味和枯燥。结合实际情况,思政课改革势在必然,针对当下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社会转型,国际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多所带来的危及和平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思政教学由单向灌输变炎双向互动。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些时下的热点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思辨热情。在学生热烈讨论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并深入指导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基本的理论讲解必不可少,但也要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还可以采用专题讨论、阅读原著并撰写读书报告、组织演讲与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常实践模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的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第二课堂”

马克思理论的精髓便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增加思想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为此,任课教师要努力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现实的案例,具体的理论分析,境强学生切实感受。另外,思政课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社会实践环节,影响了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一定的时间预备专门的经费用于社会实践。

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是基本方法,积极保留改进的同时也应拓展“第二课堂”。任课教师可以专题开式,举办辩论、演讲、参观、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发挥思政课教学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优势。总之,任课教师要转变思想,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终达到理解所学理论、提高理论的应用能力。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声音、图像、文字三合一的特点和优势,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已广泛应用。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在教室的编排上,安排多媒体教室供思政课教学使用。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技术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网络答疑平台、网络题库等,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动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首先要继承和保持以往教学中好的经验方法,例如对一些基本理论精确到位的解读,好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等。同时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现实脚步,挖掘出更好的案例应用于教学过程,引起学生的共鸣;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书本理论,更好的掌握理论和灵活运用理论。

参考文献:

[1] 许会明. 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党史文苑. 2008(20)

[2] 王春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沧桑. 2011(01)

[3] 周 伟. 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10)

上一篇:说课设计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