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4 04:20:08

思政课教学论文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互动视野;人文特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2-0049-03

实践是推动知识内化为素质、外化为能力的关键步骤,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路径。早在1987年国家教委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曾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实践、行政管理和学生生活学习结合起来。[1]课外实践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参与,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从选题设计到程序操作,从理论研究到凸显特色,在多年的探索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对下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一、课外实践的选题设计与操作问题研究

历经多年探索,我校现在摸索到的形式分为两类:一为学习研究型实践模式,如聆听报告、撰写实践论文或调研报告、观后感;另一种为体验型实践模式,如观看影像资料、进行社会调研等等。相比较而言,在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方面我们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特色介绍:以课程论文选题为契机,增进大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党的十七大报告曾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所以能在人文教育中发挥重要的平台作用,不仅仅因为它涉及人生信仰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在对天人之际的哲学追问、社会规律的宏观把握、个体生存的价值反思、历史轨迹的理性探寻及当下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探索、质疑与明辨中,积淀着人们对社会经验、历史智慧及个人生存体验的认知与感受。为了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论文选题不仅在内容层面应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弘扬,而且更要注重提升高校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胡适曾强调指出,塑造个体独立的人格是自由主义的第一层含义,而个人主义的第一特性是自由:“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自己的脑力。”[3]充分发展个人的才能,不迷信权威,不固执成见,不崇拜教条,用存疑的眼光重估一切价值,是自由人格的独特魅力。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论文的指导中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课题研究,提升独立研究与思考的勇气和能力。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积极推动论文的选题由知识体系的灌输向价值体系的培养这一方向进行转变,并结合社会变化与热点关注,定时更新实践教学课程论文题目,以使学生对所探讨的问题有较高的兴趣。如在《纲要》课教学中,2011年我校的课程论文题目,除设计了对基本问题的考察题目外(如从太平军的失败看的成功——近代新旧农民运动之比较;近代国共两党革命成败之反思等等),还增加了其他类选题,其中一些属于角度新颖或涉猎社会热点的题目,如“问题的历史审视”、“‘阿拉伯之春’的变局反思暨基于近代历史背景对‘中国态度’的缘由考察”、“问题的现代反思——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思索”、“辛亥革命: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等等。一些选题则属于专题纪念性的题目,如“苏联解体问题反思”(苏联解体20周年纪念反思)、“领袖的选择与选择领袖——中共党史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建党90周年纪念性专题)、“南方讲话的时代意义及当下反思”(迎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纪念性专题);一些选题则属于探讨性的话题,如“评‘乌有之乡’视域中的”;一些则旨在倾听来自学生层面的声音,如“当前思政课教育改革刍议——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视角”,老师们希望由此可以知道,在学生们的眼里,一堂令人满意的思政课应该讲些什么、怎样讲,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的实效。

2.注重操作层面的理论研究与关系梳理

为增进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注重在实践层次上加强对一些相关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如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原则性问题,必须坚持实践教学改革要富有针对性,分类(不同专业、群体、年级、课程)进行;强调实践性(重在体验,着重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实效性(积极发挥学生自主选择权,推进学生各项能力培养);体现适时性(选题要突出“三贴”特色,结合社会热点、难点,切忌大而空);增加人文性(促进人才培养的全面性)等特色。

此外,要注重在环节互动的视野下梳理导致实践教学瓶颈问题的各种环节间的关系,如在实践环节中,注意处理好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的关系;分散实践与集中实践的关系;理论课实践活动及大学生社团活动之间的关系;学习型(知识性)实践与体验型实践的关系等等。从参与主体角度看,对教师来说,要处理好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关系;各种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等等。对校方(领导)来说,则要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及党、政、团各部门的分工、联动、协调关系;必修性核心思想政治类课程与其相关拓展课程及其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实践教学过程中引进来、走出去之间的关系;兼职教授与专业教授间责任、分工之间的关系等等。对学生来说,在实践教学选项选择中要处理好必修与选修(即共选与个选)之间的关系;在参与实践中要处理好个体分工与团体合作之间的种种关系。通过以上关系的处理,旨在推动整个实践教学系统各结构保持良好的动态平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方面,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并发挥各自最大优势。

二、互动视域下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整合与优化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不仅是实践教学、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的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讲授中要重视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且从讲课到讨论,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学生到底需要知道什么、应该知道什么”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获得更多的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特别注意两个“互动”的互动:一是师生互动,突出共同参与;二是在学生的参与中,注重课外实践教学论文与课内实践教学知识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把前述两个互动有机融合为一体。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这里讲的师生互动,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课堂问答或讨论,它是与第二个互动即与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的互动结合一起的。为此,教师的努力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向上:一是在实践教学论文题目的设置上要注重师生共同参与,部分题目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联系当下社会的热点、疑点来设计问题,布置参考性题目;部分则鼓励学生就自己关心的热点、疑点问题提出研究课目,并由教师在权衡后(主要考虑与本门课程的结合度)将之适当纳入课外实践论文选题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结合课内不同知识点,引导学生思考此中的问题,在师生共同的探讨中“破解”这些课题。这不仅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论文的写作中提升理论高度和思考广度。

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开展课内实践。教师布置的课程论文题目是两重性的。一种是全方位的,即所布置的题目供班级所有同学参考选择;一种是局域性的,即抽出部分课程论文题目,分别布置给听课班级,让学生课下查找资料,制成课件或讲稿,由每个班级选取最感兴趣的同学登台讲解或辩论,之后接受台下师生的问询。演讲时间限定在15分钟左右。这项工作由教师提前布置,并根据题目与课内知识点的结合度安排学生讲解时间。

上述教学改革的尝试可起到如下作用:其一,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参与演讲、辩论或“穿越式”的体验中能实实在在地拓展更开阔的视野,掌握到更广泛的知识;二,从提升学生的思考与研究能力看,它有助于考察学生对重大问题的整体把握能力,推动学生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理念熏陶下,能够在“成一家之言”的努力中体现自己对问题积极的、独立的而且是进一步的思考;三,从实践教学的提升效果看,它可以直接提升并真正检阅学生实践教学的论文质量;四,从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学生的参与可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形式乃至认知视野产生极大的“文化反哺”功能。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4]。

在学生所参与的课内教学的实践中,我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老师布置的课题,学生积极踊跃,认真准备,在课内教学的参与中,他们不仅撰写了小论文,制作了集影音、声乐与文字于一体的精美课件,而且其观察视角之新奇,探索思维之活跃都令人赞叹。如在“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课内实践中,有的学生参与演讲的《太平天国成败鉴》课题,其形式之新颖活泼尤其令人耳目一新。该课题由三位同学参加,一位扮演剧中人洪秀全,一位以历史评论人的身份与“洪秀全”展开成败原因的辩论,一位则担当主持、解说并随着上述两位在辩论中提到的观点播放课件、同步呈现其中的知识点。就这样,他们以历史情景剧兼辩论赛的灵活形式,以“穿越”甚或“无厘头”的方式,生动再现了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沉浮或探索、兴衰与成败,表演中间还配合、穿插着主持人的旁白及在两位“剧中人”表演性演讲结束后,对所反映问题最后给以进一步的引导、思考及系统性的阐释和提炼,从而令学生在大开眼界之余又有更深刻、更广泛的认识,最终推动他们能主动参与到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去,并在各种参与、体验中不断增加对历史真相的认知、体会与追问。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1.开拓更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

除了现有的撰写观(听或读)后感及实践教学课程论文外,实践教学形式完全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在学习研究型实践模式中,可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热点报告,以开拓人文教育的视野。此外,还可开展“红色读书会”引导学生进行经典文献的选读;另外,应注重开展第二课堂如讲课、辩论、师生对话;教师也可参与指导学生进行人文社科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及研究。在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型网站建设,毕竟,思政类教学网站的建设不必专属学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它同时也应该是学生共同参与的事情,无论在网站维护的技术层面还是在资源吸取的渠道方面,教师或教学部门都应该注重吸取学生的力量,邀请他们与我们共建网站,共同关注思政知识的培育和宣传。此外,除观看影像资料,还可带领学生参观教育基地,参加各项社团活动,进行更广泛的社会调研。

2.突出实践教学的实践特性

实践是产生真知的唯一标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外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研究性特色过浓而实践性特色相对不足的境遇。为此,基于当下经费、课时、师资等方面资源的有限性,应极力推进现有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力求打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党团组织、党政有关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旧格局,在明确责任、合理分工、有机协调的基础上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路径,实现各部门有机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化解资源不足问题,发挥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为了能在育人方面产生更大的实效,还应充分借鉴其他高校的一些方法。如南开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求学生课外从事社会公益工作,以完成3个学时的学习。学生们在做义工中从社会课堂上实实在在触摸到道德法规问题。再如他们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其课外实践教学特别注重学生搞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成立10人一个的课程小组,针对问题,做调查,画图表,讲故事,提举措。学生们搞的有声有色。[5]这些实践活动都立意明确,效果显明,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际之间相结合的重要桥梁。

3.加强教学资源及环境建设

在当今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时代,绝大多数高校已专门开辟了自己的红色网站,在网上与网下的交互联动中实现了资源最大化的共享和信息最优化的传递。但有的高校至今还没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这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资源的汇集和共享,还不利于学生对政治思想教育类知识的关注,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缺少更充分的平台。因此红色网站的建设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编[C].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63-466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 胡 适.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N].独立评论(第150号),1935.

[4] 沈丽巍.论“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4):75-77.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生活;思想政治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地方文化资源,运用在高中思政课必修三《文化生活》中,丰富并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使思政教育回归生活,有利于学生对家乡产生深厚的感情。有利于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喜欢这门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仅是接受知识,是一种艺术探索和享受,也是一种收获快乐的过程体验。

(二)研究的意义。开发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使之成为中学思政教育的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完善思政课程资源,同时地方文化资源又是当地高中学生学习的微观环境,把临汾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政教育资源,学生参与实践调查,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于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文化生活》中的应用研究,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学习效果的时效性。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综述

新课程改革中,前所未有的设置了《文化生活》模块,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要求。

为有效贯彻新课改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提上了重要的位置。在国内,有关地方文化资源在高中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根据主题检索“临汾地方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共有0条记录”。文献检索发现,有关地方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的结合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高校德育中,中学运用较少。各地区研究发展也不平衡,如江西、贵州等具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区,以及三峡,苏州,娄东、淮安等人文山水地区,还有少数名族特色文化地区。对于此类地区研究较其他地区有优势。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调查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教学专家关于本论题的著作及通过互联网查阅近几年国内外权威期刊。学习《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关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思想政治教学课教学》等有关教学论文等。为本论题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二)问卷调查法。在本文中设计了有关《文化生活》教学情况的调查问卷,收集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

(三)实证研究法。要了解洪洞县地方文化资源在中学文化生活教育中的应用情况,就必须深入实际调研。通过对教师和学生发放问卷、个别访谈,获得最新的最真实的资料。对于此论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调查过程

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文化的价值和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社会在不断的寻找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地方文化的发展也呈现勃勃生机。

(一)地方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现状调查。洪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县域,虽然经济实力不是非常雄厚,但文化资源丰富且内涵底蕴深厚。从政府到社会组织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化的挖掘和提炼。为了把这丰富的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笔者想把地方文化中的内容应用于高中思政课堂,期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应用之前,笔者对洪洞的几所高中进行了走访调查,与政治教师探讨,与在校高中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现将调查情况进行介绍、梳理与分析。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对象为洪洞一中、二中、三中高二学生。调查时间为九月开学后第三周,这个时间高二学生已经略微认识了《文化生活》,对于调查问卷的回答会配合的更好。在调查中共发放了32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为300份,有效率为93.8%。在问卷调查中,调查对象选择有代表性,性别、人数结构较合理,能有效、完整、客观的反映调查目的。为了更加生动的反映调查情况,还和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调查的基本情况

学生方面:1、高中生对洪洞地方文化资源的认知、了解不甚理想。 2、高中生对地方文化资源融合于《文化生活》中的认同度高,比较期待。3、高中生参与获取地方文化资源的意识比较强。

教师方面:1、教师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活课堂知识做的很少。

2、 如果把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课堂,需要教师做很多的准备工作,搜集文化资源素材,进行加工整理。3、这些工作对政治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比较高。

把地方文化应用于文化生活课堂中,意味着及教师与学生要对所学的知识不断的探索、重组、总结、反思。教育者自身的意识和素养直接影响地方文化在文化生活课堂中应用的实际效果。因此,要想把地方文化有效的应用于 思政课堂,教师很关键。

五、原因分析及对策

原因:1、教师在推进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课程中的主动性不高,自觉意识不强。

2、学生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

3、对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课堂的价值认识不全面

4、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高中《文化生活》的教学方法单一

对策:

1、师生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推进地方文化在《文化生活》中的应用

2、丰富地方文化资源应用于《文化生活》的教学方法

如:(1)、地方文化资源的案例式利用;(2)、地方文化资源的专题式讲座;(3)、地方文化资源的学习、参观、调研。

3、营造地方文化资源应用的良好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玉.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研究:以张家港为例[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0,(12)

[2] 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 年版

[3] 刘方涛,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学与管理,2011

思政课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互动式教学 学生主体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131-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该课程主要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原理》课的突出特点是基础性强、理论性强、思辨性强、综合性强。这些特点决定了这门课内容的晦涩性和抽象性,也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对课堂活动的积极参与,增加师生之间、学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参与互动式教学是集启发式教育、探究式教育和赏识教育于一体的全新教学理念,是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着眼学生个性发展、有效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教育模式。

一、《原理》课教学运用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参与互动式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互动教学过程,教师除了讲授理论知识外,还采用课堂问答、案例讨论、时事评析等多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紧扣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能为学生答疑解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结合鲜活的新闻事件、热点话题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为学生所关心的焦点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为学生正确的看待社会、反思自我提供全新的视角。这种崭新的教学形式,符合当代大学生个性十足、思想活跃、视角独特的特点。

其次,“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结合国内外时事与热点、焦点问题,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的知识、理论要转化为学生的信仰,必须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和开阔的视野。参与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学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既不是教师“满堂灌”,从头讲到尾,也不单纯由学生唱主角,教师退居幕后,而是在教师引导下,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先在课前进行相互性的学习探讨,然后在课堂上配合学生的演讲和讨论、辩论开展更深入的交流探讨,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提供真实可信的课堂教学情境及和谐的课堂气氛。由于参与互动式教学运用的都是发生在当今社会的生动的新闻事实和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种形式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把所学理论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直面那些曾经的思想困惑和疑虑,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向学生自我教育的转化。通过对主题的深入解析,能切实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当前主题所反映的问题、现实与本质。同时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营造真实可信、气氛活跃、交流融洽的教学情境。

二、《原理》课参与互动式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参与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探索中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其潜在优势,必须关注其组织和实施的具体操作。互动教学的实施流程大致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后提升阶段三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与设计

由于每个课堂人数较多,学生通过“双向选择”组成5-7人的学习小组,这样既能使大家都参与到活动中又可以控制课堂演示的人数。应以学生的兴趣为主来确定小组的选题,尽量使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选题,同一选题的演讲小组不超过2个。每个小组经过分工和协作,在课前对选题进行充分酝酿,制作出针对选题的演讲报告。采用热点聚焦、讲课比赛、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大学生乐意接受的课堂实践教学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社会实践教学也采用小组形式进行,让各小组结合“原理”教材内容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开展社会实践。如党的十召开前夕,每个小组结合十六大以来中国十年的快速发展,就社会保障、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人们的择偶观、就业观等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写出调研报告。团队在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自行分工发放调查问卷,在分析整理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调研结束后,小组成员在课堂上进行演讲交流。

在《原理》课教学中创设“时事评论”栏目,让学生们以自己的方式关注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小组成员自主确定主题、组织内容、设计演讲内容与形式。演讲、辩论、案例、视频的主题既服务于教学内容、又能拓展教学内容。具体方法是:每周由二至三个学习小组负责策划选题和主持,在每周上课时留出 15分钟左右时间由学生进行演讲,同时其他对此主题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进行互动讨论。聚焦主题涉及时事新闻、经济改革、民生问题、中国梦等,既有对教材理论的深入思考,又有对大学生自身问题的反思。如朝核问题、问题及收入分配、导地高考、计划生育政策等问题;也可结合教学内容关注如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消费观、择业观及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问题。如讲授经济危机问题时,可引导组织学生讨论: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与本质是什么?2.美国金融危机及危机后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什么?3.欧洲国家债务危机产生的系统性原因、特点及影响有哪些?4.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的内在联系及区别有哪些?5.面对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国如何应对?这些讨论主题的选择既反映了课程教学内容,又拓展了教学内容,也联系了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活动过程的管理与引导

课堂演说时每小组的时间应控制在5-7分钟,各小组演讲结束后由全班学生针对该主题自由提问,演讲人或小组其他成员及其他学生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认真听取学生们发言的基础上,注意把握讨论主题的方向。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和提升。教师的总结发言、答疑解惑应该使学生能够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澄清学生的模糊和错误认识。如在讲授人口问题时,有小组演讲认为中国现有的环境污染、收入差距、道路拥挤都是由于人口过多造成的,因此应该实施更加严格的一胎化,把人口降到五亿以下,这样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也有的学生主张生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政府不应该干涉。针对学生的不同看法,教师应及时进行总结与提升,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认识。每组演讲时要填写“课堂演说评价表”,由教师和学生评委团根据演讲内容、观点、演示文稿制作、语言表达等方面对小组演讲进行全面评价并打分。

(三)课后的评价和激励

成绩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它引导着学生如何去学习一门课程,着重点在哪里。互动式教学模式强调过程性学习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课堂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与课外实践,不唯期末一张卷定优劣。 在具体操作方法上, 将学生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 平时成绩又分为三部分,即考勤、课堂表现和课外实践教学。在课堂表现环节,每次分组讨论的小组成绩作为个人成绩的基础, 个人在课堂中的发言则作为加分环节。具体比例为课堂出勤占平时成绩的30%,课堂参与情况占平时成绩的20%,课外实践教学论文占平时成绩的50%,这三项平时成绩之和占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核占50%。期末考试采用开卷形式。学生期末成绩评定时,每位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中的课堂参与情况基础分和实践论文成绩都将来自团队总成绩。教师和学生评委团根据“课堂演讲评价表”记录学生的课堂参与状况,根据学生发言提纲准备情况和讨论表现,按照优、良、中、差进行成绩评定,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小组成员、提出问题的学生、回答问题的学生等参与主题辩论的都应得到一定的分值,为鼓励学生积极上台演讲、演讲成员与其他成员在分值上有所区别。

教师组织主题辩论、案例讨论、课堂演讲等活动时,要事先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主题范围的选择、规则制定、适当的辅导等。参与互动式教学活动强调教学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它强调“教”与“学”的互动整合,既不是传统教学的注重“教”而忽视“学”,也不是让学生唱主角,教师置身事外。教师必须对演讲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引导,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整合。同时,在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教材、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给学生讲清楚“为什么”,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要注意将此类活动与其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起来,如视频教学、案例教学、经典著作阅读、实践教学等。

三、《原理》课参与互动式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教学方案,做到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双向互动

参与互动式教学是一种自主性、研究性、主动性学习,应该让学生从自始至终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每次课前都要求学生对本讲内容进行自主阅读和思考,辅之以指定的参考读物,将自己理解的本讲疑点和难点等问题提出来,教师听取学生的想法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找出其中有共性的问题与疑惑,结合教材内容,形成初步的教案,就学生关心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启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在授课过程之中,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主导的互动式开放教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授课结束后,就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反响和反映进一步思考整个教学过程,请学生就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方式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教师在听取意见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教案和教学方法,以指导下一班级和下一阶段的教学。总之,参与互动式教学要保证师生共同教学过程,在课前、课上以及课后都能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二)努力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原理》课引入参与互动式教学模式主要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他们由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将课堂讨论、分组辩论、演讲比赛、社会调研与社会实践、撰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等多种教学形式与专题教学结相结合,提高教学生动性、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既可以使活动准备更充分,也能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丰富多彩,使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与分析更加深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时间允许,可以播放一些有助于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又切合学生思想特点、联系学生实际的视频资料,使学生对某一主题的理解更感性、更直观。如在讲述国际货币体系时笔者播放了一段关于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背景资料片,学生由此对二战后美英争取货币主导权的怀特计划与凯恩斯计划有了更详细和直观的了解,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当前欧债危机和通货膨胀问题。

(三)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教学是《原理》 课采用互动式教学的主要渠道。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辩论式、情景模拟式、分组竞赛式等。 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课堂所学内容与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增强理论的现实感和立体感。教师可利用学校4A网络课程的讨论交流环节,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他们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回答和疏导。教师利用课程网站定期一些讨论主题或者由学生自己发帖讨论,反馈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回帖。教师也可以在课下指导与 《原理》 课相关的社团, 学生辩论赛等活动,也可定期请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学术沙龙,加深学生对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认识。思想政治教师可以加强与学校宣传部门的合作,通过建设好学校的报栏、黑板报、广播台等,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当前的国情,加深对所学理论的认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玄毅.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案:以本科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实践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7).

[2] 曾毅红.主题性参与互动式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应用探讨:以“概论”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章的教学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

[3] 邵龙潭.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讨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

[4] 吕健.专题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3).

[5] 孙兰英.研究型互动式教学与自我教育的理念及方法[J].思想教育研究,2012,(1).

上一篇:文学研究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校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