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2 12:22:12

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思政教育 教学互动 精彩一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Grasp the Main Chann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Build a Wonderful Less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nxian, LIU Yaxin, HONG Yingju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100)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main channel.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spirit of the four into eighteen (feed materials into the classroom, into the network, into the mind), we need to build a fine less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create a wonderful lesson, teachers need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career morality from the realm of sublimation. In teaching methods, better to re-instill and promote introspection, the best education is to make educated did not feel in education. We believe that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essay question of how to capitalize on the trend, sneaked into the night wind, moisten things silently. So that students feel to explore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thinking interaction, verbal interaction, interactive practice, as well as body language interaction, student teachers from the classroom rise rate, nodding rate, and the rate of feedback to the level of these classes of body language, adjust their teaching methods, thus creating wonderful lesson.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action; wonderful lesson

当今大学教育独立学院异军突起,这是可喜的变化。但同时带来一些问题:如何提高课堂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特别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十精神的四进(进教材、进课堂、进网络、进头脑),是教师必须研究和实践的问题。我们在多年的思政教学实践中,建设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04年)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13年)两门省精品课。我们认为,要打造思政精彩一课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要实现师德境界从职业到事业的升华

教师的劳动与一般的劳动不同,教师这一职业,劳动者是人――教师,劳动对象也是人――学生,劳动产品还是人――人才,特别是劳动手段主要也靠人――教师的人格力量。 因而,为了创造精彩一课,教师要致力于三方面的修养: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

教师的师德和教风从低到高可分为三重境界:“谋生境界”、“责任境界”、“乐业境界”。也就说教师要打造精彩一课,不仅是把教学当职业,更需要把教学当事业,由谋生观念上升为一种责任感,进一步升华到乐业境界。这样,“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马克思语《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样,我们就会充分地发挥出能动性,创造出精彩一课。

2 教学方法上重灌输不如促内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有的教师走上讲台,讲“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我讲三个问题,一、……;二、……;三……”,讲得倒是认真、严肃、正规,讲授的东西也没有科学性错误。但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八股式的教学形式,往往台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有的学生在玩手机,反正讲的课本上都有。这样,课堂的低三率(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就在所难免。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改革了教学方法,采取师生互动、启发式或研究探讨等形式进行教学的课,课堂就活跃,多数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大多数同学在抬头听讲,教学效果好。

可见,重灌输不如促内省,最好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没感到在受教育。根据我们实践的经验,我们认为教师应设计如何以问题破题,因势利导,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感到是自己在探讨中得出的认识。这就要设计思维互动、语言互动、实践互动,还有肢体语言的互动。如教师从课堂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到课率的高低这些肢体语言的反馈,调整自己教学方法,做到设计思维互动和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1)设计思维互动。正确设计启发式教学,重在激疑引思。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思政课不像自然科学课可以进行实验,不像数学课可以进行公式推导,思政课主要靠联系社会实践,更多地还要靠抽象思辩,这就要致力于实现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第一步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促使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无意注意的唤起要靠教学艺术。以先讲述一些材料作铺垫,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指导探索答案。教师有一桶水,就应致力于指给学生一条河,指导学生去寻找一条河。材料引起兴趣是无意的,寻求答案是一种有意的能动活动。

(2)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就是当学生离开学校以后,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全忘记了,所剩下的东西才是他所受到的教育。

剩下的东西中最重要的是素质、方法和哲理。而这与考分的高低几乎没有关系。人们一般认为,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但研究发现,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作用大大超过了智力水平。情商是情绪智力的水平,是非理性的情感体验能力,是一种社会智能,也叫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所以,教师,特别是思政教师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要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致力于情绪智力和实践智力的培养,这就要: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2)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3)指导学生悟道,意会所学知识中的方法和哲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精神;(4)培养学生的能力。情商帮助你处关系,智商帮助你拿文凭。关系是瓷饭碗,是会砸的,因为世事无常;文凭是铁饭碗,是会锈的,因为知识会陈旧;而能力是金饭碗,是会保值增值的,因为能力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能力中重要的是实践智力。实践智力是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适应性能力。实践智力面对的问题没有清晰界定,解决问题的信息不完备,有多种解决方法和正确答案。解决问题时应用的是内隐知识,内隐知识常表现为诀窍,讲不清原理,具有实用性、意会性。

情绪智力和实践智力都需要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意会、培养和锻炼,其中思政课起着重要的作用。

3 重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思维角度看,创造是突破原有知识框架的逻辑跳跃活动。科学发现更具有逻辑跳跃性。世界数学最高奖项沃尔夫奖获得者陈省身教授提出“科学最坏的是有计划,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是发现出来的”。(陈省身.中华英才.2001(4).最好的科学是没有计划的[N].报刊文摘,2001-03-15.)

但科学发现又具有逻辑依赖性。它表现在:(1)人们原有知识和探索活动是制约灵感产生的逻辑基础;(2)灵感、直觉、顿悟到科学发现的完成要靠逻辑活动来实现。

可见创造性不能教,但能锻炼和培养,需要厚积薄发。知识,从人们接受理解的角度看,分意会知识和言传知识,有的东西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创造性关键靠意会。因此教师要激疑引思,要避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因此,要上好一堂课,要考虑如何进行教学课堂设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预测和应对各种问题,如何把握教学大纲和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等等。

4 教师应致力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

大学要实现从知识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型,教师就需要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式,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问题。其中问题是关键,实质是发现问题,形式是提出课题。

什么是科学问题?问题在哲学上叫矛盾,物理学上叫佯谬,逻辑学上叫悖论,科研上叫课题。

有的矛盾要经过逻辑推导才能发现,如物体下落速度问题:亚里斯多德认为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几千年人们都认为是对的,因为有日常经验的支持:石头掉得快,鸡毛掉得慢。伽利略通过逻辑推导发现了其中的矛盾:把一个重的物体和一个轻的物体捆在一起,一方面更重了,会掉得更快,另一方面轻的掉得慢,拉重的后腿,就会掉得慢一些。又快又慢,这是个矛盾。提出问题是科研的开始,在此基础上,爱因斯坦通过研究,得出加速度与引力等效原理,成功地解释了不同重量的物体作自由落体运动的下落速度相同的事实。爱因斯坦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往往是技术性问题。

5 教师应优化认知结构:努力扩展知识面

认知结构指认知者的知识(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地位、心情、性格等等。教师的认识和教学实践活动是受认知结构的影响的。

努力扩展知识面一方面有利从实际出发授课。有的课,授课对象有可能是不同专业的学生。另一方面有利于进行科研,以促进教学。跨专业的边缘学科出成果相对较容易。科研工作能使我们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还有利于做到辩证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形象思维通过想象、联想产生直觉、顿悟,产生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的萌芽,表现为偶然的机遇或灵感。这种萌芽往往还是一种朦胧思想,逻辑思维使这种朦胧思想清晰化,而完成科学发现。氢光谱波长的规律不是由物理学家发现,而是由瑞士巴塞尔数学教师巴尔末发现,创建氢光谱的巴尔末公式。因为巴尔末没有受单纯的物理学知识机械的束缚。

世事洞明皆学问,对本学科的有关概念要正确理解,并能随时了解本学科理论前沿的动态和发展。还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常识,有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储备,并能灵活地把各知识点联系起来。

广泛的知识储备,从研究角度看,使灵感得以产生。凯库勒顿悟到苯分子的结构式为环状结构苯环的直觉、灵感,与他头脑中原有的知识和当时的知识背景分不开。凯库勒学习过建筑,有着空间结构的观念,凯库勒年轻时担任过陪审团成员,手铐圆形形象的潜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自动进入显意识,当时的知识背景是有机化学理论已经兴起,凯库勒研究苯的结构已12年。

广泛的知识储备,从传授知识角度看,便于达到:“学术论述通俗化,严肃话题生活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海龟理论土鳖化。”(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语)从而增强讲授的实效性。

6 课前备授课对象:了解学生的特点

了解学生上你这堂课时具有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心理基础,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最重要的是学生上你这堂课的心理基础(知、情、意)。 把握学生认知的规律性。由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再到理性具体。有的讲授内容的“理想实验”难以物化,不能辅以实验,也不能进行公式推导。它主要靠抽象力。这里重要的是如何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由已知认识未知,遵循思维的规律,避免从概念到概念。把握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摸准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倾向。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力争把难题变成乐趣。

7 备课程资源

备课的资源包括备资料的选用,媒体的采用,把教材语言转化为多媒体语言,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文本语言的多媒体化,抽象概念具体化,逻辑命题情景化,论述形象化。着重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准确性与生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准备教学设备,提前到上课的教室试机。做好多媒体设备的检查准备工作。

8 课后:认真进行教学反思

一节课有收获,有创新,也会有缺憾。每一节课后,我们都应该要有所反思,总结。教法中有什么亮点值得今后继续沿用,有什么缺憾,应该做怎样的改进,学生在哪方面有所欠缺,在随后的课中该做怎样的弥补等等。使我们的授课不断完善,创造精彩一课。

思政教育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发展以来,新媒体技术被运用到各个领域,具有着虚拟性、广泛性以及开放性,因此受到了大学生的一致推崇,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以及人际关系等等方面。首先大学生能够凭借其多元化、便捷化的特点,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实现了从单一的文化向多元化文化的过渡。可是由于新媒体技术有着开放性,传播的信息也是良莠不齐,这给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其次新媒体技术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增加了其交流的方式,实现了大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可以缓解压力,多了可以诉说的平台。但是因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很独立化,给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给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新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为提高思政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所以要求新媒体技术要改变传统的定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但是在内容上要注重高效性、指导性和服务性。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都非常有自身特性,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每个大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网络上要建立一个思政教育交流平台,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在这平台上进行交流,能够实现互帮互助式教学,促进新媒体技术和思政教育的共同发展。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手段带来的益处

1.带来了新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一些非常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是以班会或者研讨的方式为主体进行交流。在进行班会的时候,老师给学生们讲解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知识。这种传统的思政教育十分单一和枯燥,学生们根本提不起兴趣,而且学生也不能自由地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老师听不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政教育,可以引进很多新的教育手段方法。比如说老师可以利用聊天软件进行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像微信、QQ。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会让学生感觉到不自在,实现了沟通上的无障碍,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2.实现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平等性。新媒体给思政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很好的教育模式,老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思政教育工作,能够打破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让老师和学生能够形成一种平等的关系。新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使学生身在一个轻松的环境,老师更加的和蔼可亲,没有和学生产生距离感。老师和学生都处在平等的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热情,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思政教育的工作,并且积极配合老师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3.增加思政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传统的思政教育有很多的陋习,仅仅只对学生某一阶段的思维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没有从其根本上进行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学生思想上的深入探寻。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老师能够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的变化和思想方向。学生只要思想有变化,老师能够及时想出对策和解决办法,避免学生犯错所带来的严重的后果,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实施,增加了老师和学生的沟通,老师与学生不再是“零交流”。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大大方便了思政教育工作的进行,促进了思政教育工作的灵活性。

4.增加其主动性。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很单一,存在着单一灌输的问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没有主动选择的余地。所以传统的思政教育手段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十分厌烦。新媒体教育手段采取了互动交流的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有直观的感受,比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加新颖,不再枯燥和单一。这种方式能够实现学生和老师的认真交流,创立了良好的沟通途径,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对于提高思政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方式的不足

1.权威性下降。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所学的知识完全能够从网络上获取,不再需要传统的讲解就能够获取知识。老师在学生心中崇拜的形象不复存在,所以思政教育工作如果没有了老师崇拜形象的支撑,很难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而且当代的大学生极具个性,对老师的管教十分厌倦,不听从老师的指挥。老师的话不再具有权威性,思政工作的权威性也随之下降。

2.引导力降低。新媒体技术普及以来,以其便捷、新潮、方便的优势特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新媒体技术的影响。而且在网络世界中,没有着法律和道德的束缚,所以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堕落、放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网络对于传统的人际交往产生的了冲击,使学生不愿意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长期就会造成学生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3.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学生获取的信息知识十分庞大,所以造成学生很不愿意与人交流,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在网上可以进行朋友交流,可以打游戏,每天沉迷于网络中,不再对身边的事情有兴趣,对任何事情漠不关心,对朋友也态度冷漠,不再有完整的社会责任感,责任意识十分淡薄。

四、完善思政教育工作制度

1.加强思政教育的管理。建立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政小组,完善管理制度。由思政小组中的一名人员带领,各个教育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各个院系也要成立领导小组,由主任、辅导员等负责人进行分工合作。新媒体环境下领导小组的成立,表明了学校对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要定时开会议进行讨论,及时上报学校网络方面的信息,例如学生思想、网络传播、网络管理等等情况,时刻对学校的网络进监察。同时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要培养出一批有内涵、有学识而且了解学生们思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如此,更要注重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素质的培养,培养出有责任心、有正确的人生方向的高校学生。

2.合理监管。对于高校新媒体环境下的监管工作,要运用恰当的方法,防止由于方法不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学生心理的抵触和厌烦。监管不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但是因为新媒体环境下产生的良莠不齐的局面,还有因为学生的不成熟,高校的网络监管工作一定要实行。首先依赖于学校的铺导员和学生会主席,要把有责任心的学生聚集一起,对于学生们在网上的发言进行时刻监管,一些不良信息要及时向学校的上级领导汇报。其次要让学校网络技术中心的管理人员对于散播不良信息人员的IP进行追踪。最后对于国家安全部门的监管给予高度的配合,健全学校思政工作制度。

3.规范制度。我国对于网络空间的立法制度很少,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媒体环境下思政工作的开展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并且要根据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管理制度,可以借鉴国外高校的管理方法,来让网络信息更好地传播,让网络更加安全。[6]加强学生对网络立法的重视,积极宣传网络立法知识,提高自身网络立法意识,抵制不良信息,从根本上减少有害的网络信息对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

五、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发生了改变。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其隐蔽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平台。但是其弊端则是良莠不齐的信息的传播,给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要学会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完善思政教育工作的制度,这样才能做好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思政工作。

思政教育范文第3篇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哲学视角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说过:“任何时代、任何民族,哲学都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是文明的活的灵魂。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各种文化形态生长的土壤,是其根基所在。”文化的精神,教育的精神最根本地体现在其哲学理论之中。从文化视角研究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哲学理论基础。

(一)思政教育具有文化特性人是文化的动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表明了人既是实践的人又是文化的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在本质上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了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获得知识,形成意识,从而从一个生物人变为一个文化人。“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教化人的过程,也就是创造人自身的过程。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和剖析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必然联系,剖析这种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有的文化底蕴得到彰显,消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背离的狭隘,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抽象,具有更多的文化感染力,充满着新的活力。

(二)文化具有思政教育功能人的一切文化生活,在一定意义下都可为道德生活的内容。文化是思想的载体,以精神、观念等因素塑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实质上是文化执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体现了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耦合性。从文化哲学的高度来探究具有文化特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阐释。这让我们认识到,“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思想性”,文化在多层次上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在价值上主导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把文化纳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文化关怀。

二、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哲学思考的现实意义

正视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面对新时期、新环境、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众多挑战。诸多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文化危机”,譬如大学理念的缺失,大学精神的落寞,大学责任的弱化等。高校文化日益衰落,其重要原因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少,文化哲学底蕴低。因此,从文化哲学层面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研究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丰富思政教育的文化哲学底蕴,就成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

(一)文化哲学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地域民族,总是以文字语言、创作艺术、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社会习俗等文化形式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譬如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哲学意蕴就有很大不同。总体而言,西方文化哲学强调人的独立精神和进取精神。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哲学体系中,则提倡“天人合一”,人与万物的和谐共处,忽略人的独立性和竞争性,重视培养人的群体意识与奉献意识等;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三观的形成还与人所受教育程度、文化知识水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密切关系。一般而言,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大学期间会基本定型,中学期间形成的三观,通过大学的思想政治与文化教育,会作出适当的调整,最终形成比较系统的价值观念体系。

(二)文化哲学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与实践能力人是文化的动物,人类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文化。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由于各自成长历程中的文化教育环境不同,高校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不同的文化熏陶,导致学生行为模式的不同,也必然意味着学生间实践能力的高低不同。正如文化哲学理论总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高校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实践能力也深深地受到高校思政文化哲学教育的影响。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这才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之在。

三、推进文化哲学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从根本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教育、启迪、培养、塑造大学生的系统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为媒介与载体,通过文化的教育功能来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认知能力与实践能力。现如今,面对着高校思政教育文化内涵衰落的危机与挑战,我们必须要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文化建设,从文化哲学层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一)高度重视高校文化环境建设要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须要加强对文化的探究与引导,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氛围。文化环境是由人创造的,但同时它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生存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很看重文化氛围的营造,注重文化熏陶的作用。要建设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我们一是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多去图书馆阅读一些经典书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管理控制好学校主要的文化场所;二是要坚决抵制一些不良文化的入侵,面对多元的文化,多元的价值,我们要根据理性判断,创造进步、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建设整洁美丽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三是要组织丰富多彩的高校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考虑到大学生的文化接受倾向,指引大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创造出美好的促进大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文化环境。

(二)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民众文化素质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荣辱兴衰的关键因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承担文化素质的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要培育和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高校首先要保证大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当然,文化素质的提高不是仅仅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但文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层任务,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是实现塑造优秀高校大学生的基础与前提。

思政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政教育模式 网络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024-02

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对人民警察的政治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各项警务素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决定着公安院校的培养也要攀登高峰,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受到重视。要立足“公安院校特色”谈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如果不适用于公安院校的学生,都将是纸上谈兵。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首先应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从育人目标的实现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原则、新思路。其次,应结合校园文化来说,利用好课堂讲堂,校园阵地,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从和谐校园文化的营造中带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转变。最后,应结合公安院校的政治特色来说,公安院校实行忠诚教育,落实政治建警,以忠诚教育为切入点,探索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同学们见到打招呼的称谓数不胜数,有喊外号的,有称呼名字的,有喊老师的,有喊兄的,从他们的称呼中就能感受到师生关系的亲疏。我们不要机械式地堆笑,不要漠视,而要热情回应。这就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延伸。

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就是为引导学生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培养学生忠诚品质。但是个别高校学生往比较忽视这门课程。再加上大量采用灌输式教育,让他们更加抵触。这说明传统的理论学习、党团培训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警校大学生,要求我们采取更为多变、趣味性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一、打造和谐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作为警校大学生学习、训练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公安院校应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强化软实力熏陶引导,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思想文化、纪律作风等特点,并结合“政治建校、熔铸忠诚警魂”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美术、体能、科技、文艺等校园文化设施,使校园文化愈加丰富多彩,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引导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做好硬件设施保障。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

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处于接受新事物并探索新事物的过程,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会事半功倍。所以高校辅导员更应该专注网络思想教育。

当今是互联网的时代,校园也不例外,网络自媒体无处不在,像群聊、贴吧、微博或者微信平台,但这些已经逐失去了它该有的宣传作用,所以新的网络宣传方式亟待出现。借网络的势,做我们的思想教育。

(一)“小咖秀”代入式思想政治教育

可以利用现如今网络上比较热的“小咖秀”“秒拍”之类的视频软件,在视频中融入要表达的思想,然后发到朋友圈或者微信工作群,这种方式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我们的思想教育。以这类短视频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增加宣传的多样性,又增加了宣传的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亲近老师。“小咖秀”代入式宣传为思想教育有效性的传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同时也为今后“面对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埋下了希望的种子,打下了群众基础。

(二)“QQ群聊”匿名式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投诉建议通道,采取QQ群聊匿名方式,为投诉建议打造一条更加便捷、有效、互动、安全的通道。正如我们所见,传统的意见箱徒有其名,无人为津,被赋予的使命意义逐渐消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意见箱疏于管理,无专人定期整理,并且不注重维修保护,以致铁锈斑斑。第二,意见箱不利于保护个人隐私,近乎公开式的投递,再加上警校生特有的专业素养:笔迹鉴定。学生担心会暴露身份,泄露个人隐私。怕被追责的心态不利于鼓励更多的学生投诉建议。第三,意见箱方式相对落后,现在的学生很少提笔写东西,即使打印也会觉得费时费力,繁琐并且反馈周期长的投诉建议模式逐渐淡出学生的视野。

可设QQ匿名群投诉建议通道,学生可以在网络客户端随时随地参与,并与群里面的成员交流分享,同时说话人完全匿名,可以有效保护学生们的隐私。这些优势提高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我们可以在QQ匿名群开展思政教育,引出一个主题,让学生以匿名式参与讨论学习,学生可以在匿名群提意见,谈建议,讲想法,吐抱怨,畅所欲言,在言语碰撞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政教育的开展中,由专人负责对学生发表的意见进行梳理汇总,分门别类,最后以中队为单位送到相应的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对学生的意见作出相应的反馈。让学生的建议落到实处,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热情,形成思政教育工作的良性循环。

(三)“视频直播”互动式思想政治教育

“慕课”在网络和高校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大部分也只是简单地播放录制的视频,没有任何互动,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无异,而且当学生有问题的时候也不能及时提出,久而久之,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近两年视频直播互动出现,我认为可以适当借鉴到我们中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在播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视频的同时,我们及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讲解教育,宣传引导,学生也可以在直播间进行讨论,采用弹幕、留言等方式让更多的参与者说出自己的观点。当我们以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教育时,思想政治教育就不会显得过于枯燥,老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融入到直播中,还能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问题,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一举三得,不失为一种值得一试的思政教育方式。

三、强化典型教育

典型教育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和优良传统,在公安院校培养合格警务化人才方面可以发挥更为有效的作用。在合适的情境中开展典型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先进典型精心策划,有的放矢,推出“忠诚型”“学习型”“奉献型”“尖兵型”等典型。比如:开展学习“最美学警李博亚”先进事迹的党团活动,通过听讲座、看视频、写心得、讲体会等多种形式,让李博亚精神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习惯。

四、坚持思想教育与警务化管理相结合

强调学生第一位,同时也应加强警务化制度建设,加强纪律作风养成,把积极引导同严格管理、耐心教育同建章立制密切结合,做到严格而不苛求,尊重信任而不迁就放任。既要注意从内在思想入手,耐心引导;又要重视外在言行的规范,用警务化管理规定严格管理,二者缺一不可。

五、坚持思想教育与忠诚教育相结合

开展忠诚教育是公安院校培养现代化警务人才的现实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为忠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只有将公安院校学生的思想实际作为出发点,探索具有特定职业特点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忠诚教育模式,以忠诚教育为主线,探索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色。

面对各种自媒体网络舆论冲击,公安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部分警校大学生的三观日益个性化、多元化、复杂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发生突变,这些都是警察职业的大忌。因此,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精细化,以学生事物为第一要务,聚焦学生各方面的需求,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到每一次队列训话,细化到每一次内务检查,规范到每一次课前列队,落实到每一个学生。

将精细化运用到公安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精益求精、细致管理、事半功倍,对工作偏差进行严格控制,实现执行、工作及管理细化,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逐步扩大,辅导员的角色功能层次分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公安院校辅导员要提升相适应的素质与能力。公安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内容、形式、机制等观测点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新形势下,公安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以学生为第一要务的理念,逐步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系统化、精细化,才能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民警察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姚建辉,王亚炜.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性初探[J].科技信息,2011(20).

[2]宋岩.论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的提升[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6).

[3]郑琼.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途经研究[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

[4]王康.强化典型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效应[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6).

思政教育范文第5篇

中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体制下教育观念的盲目性、功利性。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教育领域也被纳入市场经济的范围。为了提高重点高中升学率,初中开始片面追求排名和分数,思想政治课也只是被当作增加分数的工具,致使其作为培养道德成熟的人的作用丧失。这也导致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名首实不在”的非实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未得到充分的实现。

2.课程教材内容落后、单一。据我们的调查研究显示,目前我国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内容、形式跟上世纪80年代基本上没有本质的变化,基本上还是由《思想品德》、《历史与社会》、《地理》三种教材组成。其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比较宏观,晦涩难懂,而对个人道德培养的内容却很少。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另外,由于处在价值观确立的不稳定期,初中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容易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致使其在价值观确立的过程中会出现两难选择。

3.课程设置不合理。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中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时间极不合理,通常集中在下午,而且一周只有三节课,这完全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的要求。这也是由于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教育的功利性造成的。与此同时,学校只开设了理论课堂,而忽视了“第二课堂”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4.教师队伍非专业化,教学方式落后。中部基础教育刚刚发展起来,由于教育环境恶劣,专业人才并不愿意从事相关的工作。初中的思政教育往往由各级行政领导或者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来代授。虽然也有从事多年思政工作的老师,但由于其没有良好的专业功底和系统的知识,其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多依赖的是个人判断和个人经验,这显然不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另外,由于初中教师学历较低,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新教学方法和教育媒介的接受能力往往比较迟缓,这也给我国思政教育造成了一定困扰。

5.家庭、社会、学校教育脱节。由于中部家庭经济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家庭往往把孩子的教育寄希望于老师,致使学校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另外,随着信息媒介的发展,初中学生可以从各种取得获得社会的信息,在筛选的过程中,往往会被一些恶性事件影响,在价值观和世界观上产生偏差。媒体的歪曲报道和错误引导往往会使未成年人误入歧途。因此,社会、家庭并没有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对策研究

1.国家要继续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淡化应试观念。国家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使初中升高中的指标体系更加完善,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争取把中学生培养为道德上成熟的人。山东省素质教育给中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到2015年,率先在县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实现市域内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普及,毛入学率达到97%。这项确实在根本上解决初升高时的升学压力,在一定程度上能淡化人们的应试观念。另外,山东省还规定这个时期的教学发展目标,即初步形成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培养模式、保障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及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这也是山东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机制创新,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和生机。

2.实地调查研究,丰富教材内容。现阶段,我国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是教育部根据党中央的精神编写的,其在编写的过程中并未考虑到中部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中央应该与地方相互配合,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充分地融入地方特色,把情感教育、感恩教育、乡土资源教育等统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这样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是以课本的形式呈现,国家还可以通过课外读物、电子期刊、动漫等方式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3.科学进行课程安排,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国家要适时进行课程改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通过汇集社会的热点,对课程进行改革。与此同时,地方要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对所管辖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安排给予一定的指导,从而形成合理的课程安排。另外,地方教育机构要提倡各个学校进行第二课堂教育,山东省在这方面的举措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例如,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各类青少年宫、青少年学生活动中心等场所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对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予以扶持。

4.培养专业教师,进行后期专业化培养。国家教育部应该结合地方实际,选拔适合思政教育的专业教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另外,学校要加强对中学思政教师授课技巧的培训,定期进行计算机技能的培训,使其适应新时期教育载体的转变。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以接受新的教学方式。

总结

随着我国文化强国理念的逐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被提上日程。中部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地区,其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状况的改善对我国中学整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

思政教育范文第6篇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倾听,教师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学会倾听,不仅是一种优良的品质和修养,而且是一种睿智机巧的教育艺术。“倾听”不仅要用耳去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听。倾听过程中,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向对方表达尊重、友善和理解,全神贯注、耐心细致地听取对方的心声,营造一个良好的谈话氛围,始终让对方感到自己的谈话是重要的;在对方谈话的间隙,适时地进行参与,关键、要点做好记录,及时、主动地做出反馈或说明看法。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把教师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得教师始终以一种君临天下的姿态教育学生。有些教师仍然习惯于用“我说你听”的旧思维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有的愿意听,却听不出情况、把握不了要点、抓不住关键;还有的态度不诚恳,在听时有上下、亲疏、好恶之分,甚至听到赞扬之词就沾沾白喜,听到批评就满腔怒气。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教师引领下,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过程。囚此,思政教育要走向对话。所谓对话,是双向的、互动的、平等的。对话平台的两边分别是教师和学生,对话要从了解对方的意图开始,这就需要倾听对方的话语,从中寻找共同的话题,决定讨论的方向和内容。不去倾听,就失去了对话的基础,失去了对话的意义,对话可能成为“独白”,甚至是单方的“训话”。因此,我们可以说,对话是从倾听开始的,倾听是对话的前奏,没有倾听就无法对话,也就无所谓思想教育。因此,教师要做善于倾听的人,并从倾听开始学会教育,这不仅仅是对思政工作者的要求,也应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

二、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引入倾听理念

(一)当代中职学生的现状和特点

1、他们的思想日益趋于成熟,但具体到某一个问题又显得单纯。现在的学生都知道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但他们往往哀叹的是自己所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不好;而不是经过自身的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为日后的毕业就业做积极准备。

2、喜欢自我表现,参与意识在加强,但合作意识在淡化。他们渴望被大多数人所了解,渴望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但同时带来的问题是同学间的合作意识在淡化。

3、他们更多地追求效率和实惠,缺乏奉献精神。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的价值观日渐发生变化,现在的中职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愿意承担社会工作,不愿意为班级、为集体服务,他们认为承担社会工作得不到什么实惠,甚至还影响了学习,从而忽视了对自身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4、具有较强的个性,往往以个人为中心,集体观念淡化。从近年的在校生统计上看,独生子女所占比例逐年升高,他们更多地表现出有个性、有主见,但同时忽视了他人,更多强调自我,对同学缺乏关心,对班级集体荣誉感淡漠。

5、在基础教育学段,他们的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水平从而产生很强的挫败感和自卑心理。这种挫败感和自卑心理往往导致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闭锁,不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从而形成了敏感、多疑、高度自负和极度自卑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心理特征,使他们难以被理解也难以被说服。

(二)中职学生迫切需要被倾听

面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复杂现状,简单的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等传统教育方式,显然已不能适应要求。真正的教育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要想全面了解学生就必须认真倾听学生内心的需求。中职学校学生鲜明的个性特点需要教育者尤其是思政工作者以倾听的态度和方式去了解、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指导和帮助。“倾听”才能真正把学生摆在主体性位置。思政工作者从一个说教者、规章制度制定者和维护者,转化为学生内心需要的聆听者、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帮助者和引导者。这一角色的转变以及“倾听”的行为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对学生的尊重关爱。教师耐心专注的倾听,常常给学生以鼓励、支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受尊重和被信任的内涵。而且“倾听”教育渗透着教师把自己当作受教育者的理念,折射着虚心听取意见的品质。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对于普遍自卑敏感、迫切需要被理解被尊重的高职生而言,这种教育方式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三)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需要倾听

“倾听”便于思政工作者深入、有效地开展工作。传统的思政管理工作往往是以维护规章制度为准则。重视问题的普遍性,却忽略了产生问题的个体差异性。由于过分强调普遍性、代表性,缺乏针对性,往往使思政管理工作无法深入有效地开展。教育者常常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一切以标准化的规章制度为准绳,而忽略了每一个“违反纪律者”犯错误的动机、原因、个性等个体差异性。所以,在遇到问题时,教育者往往苦口婆心、f舀滔不绝,受教育者表面唯唯诺诺,内心却多有抵触。“倾听”这一教育理念,强调聆听学生内心的声音,其着眼点不在于问题或规章制度的本身,而在于如何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以最终帮助引导学生成长。中职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缺乏纪律观念和集体意识,他们具有很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丰富多变的内心世界。只有采取倾听的教育方式才能提高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因材施教。有效避免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为高职思政工作深入有效的开展提供一条可行性途径。从倾听的结果而言,在思政工作中多种形式地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看似被动,实则主动。从表面上看,倾听是被动的,而对于有教育意识和教育智慧的教师而言,倾听则是一种主动的行为,他们把倾听当作自己的责任、当作教育的契机,因而,从表面上看,倾听是接收过程,但对于善于倾听的教师,倾听则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对话的平台,此时,倾听真正成为心灵沟通的桥梁。这种对话与沟通就是倾听的最高境界和目的。在倾听交流过程中,教师从被动地解决问题到主动地觉察问题、发现问题,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工作思路和策略,预防问题的发生,这种主动探索的方式使思政工作具备了先见性和前瞻性。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倾听策略与建议

(一)“倾听”态度与习惯的培养

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修养、一门艺术。事实上人们听话的能力比说话的能力要差。作为教育工作者,因为教育职业“传道、授业、解惑”的特殊性以及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大部分的教师变成了说教高手,班主任更是如此,“板起面:fU,Jl1人”似乎成了一般教育工作者的代表形象。如此以来,学生不愿对老师说真心话甚至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产生强烈的逆反、对抗心理。所以,作为一名思政工作者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思政工作者更应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养成倾听的态度和习惯,“走近”学生进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导。

(二)“倾听”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这里所说的“倾听”,不仅指对教育个体内心声音的聆听,还包括对群体意愿的关注;不仅包括言语行为方式上面对面的倾听也包括书面的文字沟通。所谓语言行为上的倾听,是指教育者通过个体访谈或群体座谈的方式和教育对象之间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而书面文字式的倾听,则包括设立学生信箱、网络咨询平台以及对学生群体进行的问卷调查等方面。其实,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倾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把办公地点放在教室里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设立班主任咨询日,组织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也是对学生的一种倾听。总之,只要活动结果不偏离了解、把握教育对象内心世界的目的和主旨,都可以视作对教育对象的倾听。

(三)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实现师生之间保持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对象并及时发现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倾听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育的途径和手段,是思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倾听固然重要,但倾听之后如何采取必要的行动和对策,有效地促进、帮助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思政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四)倾听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内涵和素养

思政教育范文第7篇

先秦儒家教育的躬身典率法是指教育者本着亲范演示的原则,以身作则,规范自己的思想与言行,为受教育者树立可以参照和模仿的榜样,引导激励或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受教育者思想与言行的教育方式。在“言传”法与“身教”之间,孔子法更加注重的是“身教”。对此,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子路》)“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同上)”。孔子的意思是教育者自身“正”,不用言说就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自身不“正”,就不能够很好的教育他人。《论语》中记载孔子教导弟子“不耻下问”的时候,采用的就是躬身典率法:自己虽然通晓礼法,但进到太庙时,却在弟子面前“每事问”,这就是在对弟子进行“身教”。孟子同样认为在教育过程中这应该以身作则,亲率典范,他说:“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孟子•万章上》),孟子把仁者做事(施教也是一种做事)比作射箭,射箭者只有先正自身,才能发箭射中。他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孟子•公孙丑上》)荀子承袭孔孟相应的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师以身为正仪”的命题,他说:“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荀子•修身》)对思政教育的启示:高校思政教育不仅是知识体系层面的教育,更是信仰体系层面的教育,故而,在具体过程中,受教育者往往更加看重教育者本身的言行是否一致,是否能够以身践行自己的所思所言。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卢梭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典范。”从这一维度说,思政教育者务必重视和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并用这些因素去影响学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心悦意诚地信服,才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二、外求诸境法及其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启示

先秦儒家教育的外求诸境法是指教育者充分利用外在环境诸因素的渗透熏陶作用和其对受教育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将其作为教育辅配手段来达到教育目的的教育方式。先秦儒家十分注重外在环境在具体教育中的辅助作用。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的先天性情起初都是相差无几的,是后天的外在环境因素使人的素质有了善恶高低的差别。从中可见,孔子是极为重视后天习染和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因此,孔子特别强调“择友”与“择处”:关于“择友”,他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关于“择处”他认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亲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论语•阳货》))恪守“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与外界交往原则,力求“朋友切切思思”(《论语•子路》);力戒“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论语•卫灵公》)的外界交往环境。孔子反复强调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受教育者创造一个有益于提升思想道德修养的外在环境,从而发挥“外在诸境”的辅助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

孟子亦如孔子,也相当重视外在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比如,他认为人的性情和能力培养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对此,他曾说“: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其意是,五谷丰登之年,青年性情多有懒散;五谷歉收之年,青年性情躁烈。孟子还举“楚人学齐语”之例来说明人的能力培养深受社会环境束缚:“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传诸?使楚人传诸?曰‘:使齐人传诸。’曰:‘一齐人传之,毕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荀子集儒家思想之大成,也继承了孔孟看重外在环境在教育中辅助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此,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糜使然也。”(《荀子•儒效》)、“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同上)“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荀子•荣辱》)在荀子看来,环境不仅能够影响人的能力,更能够影响人的品质。

对思政教育的启示:凡事无论成败,其因皆有二元: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高校思政教育亦符此理。欲提升高校思政教育之实效性,仅靠主观因素一元即思政教育施授者的努力施教很难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常常表现为“昙花一现”:在思政教育者施授教育过程中教育效果还不错,可受教育者一旦离开了这一过程,回归到其他“有染”环境中,就又被“染”了,就得再进行思政教育。这样反反复复,使思政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所以,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一定要重视客观因素亦即外在环境因素,使外在环境因素不成为一种减弱甚或抵消思政教育是线性的不良因素而成为一种辅助或持续思政教育的有益因素。为此,思政教育者一定要为受教育者营造能起到辅助和帮衬作用的良好外在环境,力争使思政受教育者身处思政教育的大环境之中、大氛围之下、正能量包围之内,达到“与善人居,如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说苑•杂言》)的效果,从而切实保障思政教育的持久性与稳定性。

先秦儒家基本教育方式是极具普适性的教育“利器”,其在当下高校思政教育范畴内依然有着巨大的运用空间和用武之地。我们对之应当充分挖掘,并将现代元素注入其中,从而实现创造性的转化,进而,将其整合到高校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中,让其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做出应有的贡献。

思政教育范文第8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以及改革发展高校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由此可见,推动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机制,既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职业行为习惯,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其在求职创业中的成功率,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研究》一书,紧密结合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现状,探讨了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发展历程,并遵循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发展规律,深入分析二者相融合的内涵、要素、理念等理论问题,并基于相关具体实践案例,深刻阐述二者相融合的现实路径,以及其如何实现高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该书认为总结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内在契合性是探讨二者融合实践路径的前提条件。一是二者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研究》指出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之中,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双创教育的目标则是为了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创新创业知识,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技能,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成为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现代化人才。二是两者在教育内容上的相通性。该书认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理性信念教育,旨在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激励,端正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操守和动机,创新创业教育可看作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敬业奉献、团结合作等优秀品质的灌输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二者的相辅相成可以有效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三是二者在教学方法上的依赖性。该书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成熟学科,在其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艺术。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新兴教育模式,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更多的是强调对大学生进行实践教育,鼓励大学生善于创新创造,此种教学方法为思政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二者教学方法相互依托、相互借鉴。

该书就高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具体路径作出进一步探索。一是整合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地育人模式研究》一书指出,一方面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创新创业知识,帮助学生就创新创业形成理性分析和科学判断,把握创新创业机遇,赢得创新创业主动权;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在具体教学中引入企业精神、优秀企业家等人文教育资源,实现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引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二是形成“课内+课外”的教育机制。该书认为在课堂上,可采用演讲辩论、小组研讨、个案分析等多元教学方式,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创新意识思维、创业法治观念、集体主义精神等教育,提升学生的团队写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外,可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和大学生思政课教学演讲比赛,利用所搭建的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访社区、走访企业,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提升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该书认为一方面,可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创新实践培训,组织思政课教师赴企业参观交流,使其能够将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知识信息融入到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之中;另一方面,可聘请本土优秀企业家担任校内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向学生传播其丰富的创新创业经验,指导大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课题,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相融合是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深入探讨二者相融合的价值意义和实践路径,是优化高校教育生态环境,塑造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必然选择。

作者:张闯开 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思政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网络思政教育 互动模式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高等院校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计划、有目的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其目的在于有效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完成从学生身份到社会身份的良好过渡,成为一个在社会中能够顺利成长的个体。

近些年来,由于网络的迅速普及,特别是手机终端的广泛应用,使当代大学生与网络社会保持了一种“无缝连接”的状态。网络社会的迅速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不间断地通过网络媒体获取信息,这些信息促进了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知。即比起传统的媒介,他们更愿意相信网络媒体所提供的知识与观点。第二,当代大学生普遍利用网络社交软件,如QQ、微信、人人网等,在现实社会的人际关系之外,在网络世界构成了另一层虚拟的联结模式。这使人与人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日益减弱。第三,网络社会的发展对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构成了深刻的影响。网络在这一代人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代大学生与以前大学生在存在状态上有着深刻的差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逐渐发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部分手段失灵了。面对思想观念的问题,他们选择从网络上寻找答案,这对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因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采取措施,根据当代年轻人的思维特点,将思政教育工作移植到网络平台之上,通过学校网站,BBS论坛,乃至于学生们个人的QQ空间与微信朋友圈,推进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占领网络思想阵地。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意味着在新的技术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更之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对象本身发生了深刻的变更。大学生存在状况的改变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这意味着有必要从整体上重新探讨和反思: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思政教育与新兴的网络思政教育的互动模式应该是怎么样的。

二、网络社会模式下虚拟与现实的关系

德国社会学巨擘尼可拉斯・卢曼在自己的理论中提出“自创生系统”(Autopoieticsystem),借以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观察与描述,而这一概念解释的是当某一个系统逐步发展以后,它具有独立的自我指涉、自我观察与自我生产的性质,会类似于一个生命组织一样,独立完整自我运作,有选择性地接受外部的信息,并对外部世界构成影响。网络社会进展至今日,已经发展成为卢曼笔下的一个“自创生系统”,它与现实社会形成了一种一体两面,深刻纠葛的关联状态。

(一)现实社会对于网络社会的决定与控制:

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主客观矛盾,在探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关系之时,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以现在网络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现实社会对于网络社会仍旧起到决定与控制的作用。

首先,现实社会对网络社会保持着物质与技术层面的控制。美国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劳伦斯・莱斯格认为,网络社会的三个层次:代码层、内容层与物理层,它们是网络社会的基本元素,内容主体与建立基础,这意味着现存的网络社会仍然是半独立或不独立的,为现实社会的力量所牢牢掌控。

其次,现实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力量深刻作用于网络社会内部。传统观点认为网络社会是一个独立于现实社会的自由空间。实际上现实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力量始终控制着网络社会,强大的政治与经济力量,意味着掌握着庞大的权力资本,而这种权力资本会轻易地顺流而上,延伸到网络空间之内,构成网络社会特定的表达规则。

再次,国家对网络社会制定规则,进行着有序的管理。鉴于网络社会中充斥着任意的情绪表达,虚假信息泛滥,以及境内外敌对反动势力散布的危险政治观点,对于中国青年的思想进行影响和操纵。国家自2000年建立健全网络法律体系,逐步加强对于网络社会的管理,促进网络空间规范化、有序化发展。

而这些都意味着网络空间的自由是有边界的,有条件的,在一定维度内的,而不是任何观点和声音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内随意的发声,网络社会仍然处于现实社会的掌控之中。

(二)网络社会对于现实社会的拒斥与侵蚀

随着网络社会的逐步发展,成了鲁曼笔下的有着自我观察、自我发展能力的“自创生系统”,它在不断地反作用于现实社会。

首先,网络的虚拟性在不断地对现实社会予以侵蚀。网络社会发展至今,通过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社交平台等,不断致力于为受众营造一种“虚拟的真实感”。致使当代部分大学生有向网络虚拟社会所背离的倾向,不愿主动思考现实生活中沉甸甸的学业等复杂问题,只求遁入到网络的虚拟空间内。

其次,网络的娱乐性大潮致力于消解现实社会的意义。《网络思政教育研究》一书中认为:所谓网络文化的三个维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网络世界是一个思想空间,是一个空间,同时也是一个怨愤空间。而后两者则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网络社会信息更迭速度极快,没有细致思考的时间,因而更多的成为现实生活中无法顺利表达和释放的情绪的喷吐场所,最终许多人选择了娱乐式的沉默,委身于网络娱乐化的大潮之中,逃避现实的重负。

(三)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应追求“虚实和谐”的状态

“虚实和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中提出的概念,主要为了解释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理想状态,其本质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归根结底都在于人的发展,因而网络的发展,如何处理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也应以人的发展作为其根本尺度。

综上所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应该着眼于实现学生虚拟性与现实性的共同发展、学生在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共同发展,以及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和处理虚拟与现实、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研究

(一)网络思政教育需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为基准和原点,传统思政教育需以网络思政教育作为助力与延伸

网络思政教育是在社会新的发展形势之下的一种新的传播方式,旨在以一种新颖的,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完成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因而,网络思政教育的实施应始终以传统思政教育为基准和原点。

相应的,传统思政教育鉴于时展所提出的变革要求,必须主动求变。让思政教育的内容可以以流行的、新颖的形式、与他们的生活场景与思维方式更为接轨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大学生感受到网络思政教育是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一个平等的主体,在网络空间内发声,与他们讨论、交流社会热点与时事问题,从而让正确的东西逐步深入到学生内心之中。

(二)作为主要观察者的网络思政教育与作为主要解决方式的传统思政教育

网络思政教育并不只是一种教育模式,同时它包含着对网络世界内大学生的生活心理与思想状况进行观察、分析的重要任务。传统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的信息搜集方式主要是依靠辅导员自身对于学生的了解,如谈心谈话等手段,形成对于该生学习生活状况与问题的认识。而这种手段依赖于辅导员是否能与同学建立起很好的联系,使同学自愿表述自己的想法。而很多问题是部分同学不愿意表述的。

网络思政教育可以借力网络自由表达的特性。当高校思政工作者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网络空间以后,就置身于学生生活的种种表达之中,所反映出的都是学生生活与思想的碎片,其中有寝室关系、学习状况,也有他们对于历史和政治问题的认知等等。思政工作者可迅速发现某个学生隐蔽的心理动向,在严肃政治问题上的错误判断等等。

而网络思政教育所捕捉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终究是起源于现实的社会环境的。当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溯源以后,往往指向复杂的家庭关系、成长背景、现实生活的挫折等等。这些问题必然需要回到现实社会得以解决。

(三)网络思政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通力配合,确保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关系

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醉心于电脑游戏是困扰几乎所有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一个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能采用禁止学生上网的暴力手段。这种方法不仅无法解决问题,也影响了大学生利用网络工具学习知识和技术。

这就意味着应当将教会学生如何处理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关系作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核心议题,而在这一问题上更多地采用理性教育的方式而非强制的手段。通过网络思政教育积极宣传和引导正确对待网络的方式。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学习知识和技术,而不是在无意义的“灌水”中消磨时间。

同时,通过传统思政教育的班会、级队会、谈心谈话等形式,向当代大学生不断地表述我们现实社会的生活状况。通过历史进程的讲述,社会时事的分析,法律常识的普及,让学生们在横向与纵向中找到自己的坐标与定位;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同学们享有一个观察现实社会的良好视角;通过责任感教育让大学生理解到自己的努力付出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在当今社会形势高度复杂,信息与技术更迭迅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让当代大学生能够顺利实现自我价值,完成从高校向社会的顺利过渡。

参考文献:

[1] 尼可拉斯・卢曼.对现代的观察[M].鲁贵显译.台北:台湾左岸文化出版,2005.

[2] 刘新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张再兴等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思政教育范文第10篇

1.1后人乘凉不忘前人栽树九零后特别是九五后高校大学生生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见成果的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甚至体会不到改革开放初期父辈创业之艰难、生活之拮据,也谈不上深刻领悟革命先烈以崇高而坚定的信仰追求国家民族独立自主、用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建立建设新中国的壮举。一旦坐享物质成就,盲目追求低级娱乐,挥霍的不但是艰苦创建取得的成果还有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党史、国史不应当只成为高校专业历史学习的课堂教学内容,而应当纳入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范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人乘凉不忘前人栽树,才能使得后来人能够享有更广阔的乘凉环境。

1.2坚定立场放飞梦想开展史实教育使高校大学生朴素地了解历史,特别是了解到我国源远流长的发展岁月和革命先烈以及几代中国人对于强国梦想的孜孜追求历程,能够有利于他们建立起充实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尽可能避免出现摇摆于“崇洋”和“夜郎自大”之间的矛盾;尽可能避免娱乐至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道德丧失后果;帮助高校大学生明确前进方向,使青年学生能够勇于并擅于追逐实现个人梦想,并且能够很好地将美好的个人梦想与时代的脚步和国家民族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开展史实教育的可行性

相对于传统的历史学科教学,基础教育期间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的侧重点均瞄准最终的考试,相比之下,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史实教育具有相对的优势。

2.1高校开展史实思政教育具有时间优势高校的学习因无升学率压力及学生年龄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时间宽裕不少,学生基本上处于自我管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要利用学生相对充裕的课余时间,建立起“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平台,积极开展史实思政教育。

2.2高校开展史实思政教育具有心态优势高校教学方式相对而言是启发性多于填鸭式,传递性多于灌输式,学习氛围是相对宽松的,师生之间在心理上也不会存在一方高高在上的落差,因此在第二课堂通过传递、探讨、辩论、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共同学习必要的历史知识,更利于其倾听、接收相关信息,从而把接受到的教育内容融入自己的意识认知中。

2.3高校开展史实思政教育具有实践优势大多数高校学生的年龄结构在法律上已经成年,并不是完全依赖师长的阶段,而高校宽松的学习时间和更科学的管理模式,为其行为能力拓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大学生已经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能力上取得了实践的资格,完全可以通过开展各类形式的活动来检验所接受到的知识,甚至于深入发掘信息。完全可以让大学生走访城市的各个博物馆或者其他历史遗迹。他们形象而生动地体会到发展历程、人物事迹,使得原先所接受的信息立体化,对内心产生触动,从而鼓舞了自信心、感悟了时代的主旋律、明确了个人与国家民族未来的前进方向。

3结束语

古往今来,一切民族和国家都会重视自己的历史,都会善待自己的历史遗产。历史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智慧宝库,它不但有助于提升民族素质,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而且会提供丰富的经验,以史为鉴,可以帮助人们察往知来,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把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交给朝气蓬勃的高校大学生是每一个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上一篇:实务课程范文 下一篇:安全工程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