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

时间:2023-03-09 11:34:32

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第1篇

一、理清知识点和德育点,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提出了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及能力提高等方面的具体培养目标。首先要理清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对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做到心中有数,明确知识传授的具体要求,把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凸现出来。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必须要明确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点,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主阵地的作用。

当然,教学内容中的知识点和德育点是相互联系互相渗透的,我们没有必要在二者之间画一条明确的界限。教书始终是在育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总会对学生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和意志行为等施加一定的影响,而学生也总是会受到一定的品德与政治思想教育。这反映了思想品德的培训与传授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政治思想教育绝不是一个自动自发的过程,而是需要施教者自觉地通过一定的方式,寻找适当的契机对被施教者施加影响,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教学重点是指在整个教学内容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德育课题。它可以是一堂课的重点,也可以是一个教学单元甚至一本书的重点。把握教学重点是教师驾驭教材能力的重要表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区别重点和非重点问题时,要根据教学基本要求,教材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确定。教师在处理教学重点时,至少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充分性。即对重点教学内容作必要的适度的展开。如讲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部分,为了突出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这一理论创新的重点内容,必须要在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展开,对计划经济的弊端加以剖析,要从资本的特征,资本的流动、配置等方面去阐述。这种展开是对学生知识面和观察视野的拓宽;二是深刻性。作为教师,对中国政治问题的理解要有一定的深度,并且要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教给学生,才能增强教学内容的理论魅力和说服力,既不能平平淡淡,流于浅薄或庸俗,也不能故作高深,令人闻而生畏。

教学难点是指由于学生因知识水平的局限或者客观事物的发展尚不充分,因而难以理解的基础理论或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针对性。对难点问题,不能回避,要知难而进。解决难点问题的关键是理解,理清解决难点问题的思路,化难为易。这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艺术,才能做到举重若轻,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使难点问题迎刃而解。二是渐进性。有些难点问题比较复杂,就要采取层层剥离的方法,将外在现象层层剥离分析,不断深化,最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有些问题也需要留待学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水平有所发展后,才能作进一步深刻的分析,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也许会适得其反。

三、精心设置起点和终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

起点是指教学过程的起始阶段,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开端。精心设置起点,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起点设置上,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是“讲什么”,即起点的内容。要围绕教学内容的主题来设置起点,不能离开主题,还要注意到本节课与上节课的衔接,承上启下地导入新课。其次是“怎样讲”,即起点的形式。起点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活动为主的,如:讲述法、材料展示法;有师生互动的,如:提问法、讨论法,演讲法等。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不能哗众取宠,头重脚轻。

终点是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是对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和提高的环节。精心设置的终点是完整的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终点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这里列举三种:一是自然式,即通过归纳总结,围绕教学内容的主题,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做个终结,有助于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二是点睛式,即在教学内容充分展开后,通过归纳概括,使学生认识升华,得出新结论,进入新意境;三是悬念式,即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即进行概括和总结,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通过提出新问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四、发现热点,关注焦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他们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社会需求等因素使得他们会对某些问题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和热情。这就是大学生所谓的的“热点问题”。教师必须用心去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思想脉搏,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热点问题可以分为几类:一是带有积极意义的。出于对国家,民族,社会前途命运的考虑产生的忧患意识,如:三农问题、台湾局势、南海问题等。对此,教师要对大学生的爱国忧患意识充分加以肯定。二是带有消极意义的。出于对个人成长过程中一些问题的考虑,如:恋爱问题、考研问题、就业问题、超前消费问题等。对此,我们更要认真对待,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教育大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美丑,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恋爱观,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三是焦点。焦点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邓小平同志说,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几代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对大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教育,是关系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要让当代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保持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五、解开疑惑,消除盲点,引导学生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由“高到课率”到“高听课率”到“高信课率”,必须认真了解大学生思想上的一些盲点。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接受是有一个区间的,区间下限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观点的认同,区间的上限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支柱,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强化理论课思维,要强化逻辑性、严密性、层次性,但同时更应该具体生动,通俗易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着力阐述“为什么”、“怎么样”。这样才能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有些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倾向,这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疑点和盲点。教师如果无视这一问题的存在,不认真研究解决哪怕是仅仅极少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疑点和盲点问题,就是不负责任。因为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带有危险性,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第2篇

1.教学管理体制变迁: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嬗变三十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经历了混合制—双轨制—整合制的轨迹嬗变,实现由混合虚拟教育管理机构向专业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转变。这就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管理机构及组织执行机构,权责明晰,明确了二级机构的职责、功能、地位、权责等问题,成立独立的教学科研机构(如有的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学院等)。这种教学与科研整合的一体化实体管理体制与机制,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教学课程设置改革“:85方案”—“98方案”—“05方案”的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不断得到完善,经过“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的改革完善,其课程体系和理论体系建设得到了丰富与发展。这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随着时展主题而不断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变迁为线索,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改革实践,深化了我们对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3.教学理念创新:对政治—人本—发展—逻辑的关注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发展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处的社会地位变化而实现从‘政治自觉’到‘经济自觉’到‘人本自觉’的嬗变,发生了从‘物本’向‘人本’的现代化转换”[1]。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对生命、发展和心灵的关注[2],符合学生生命成长和教育教学规律。

4.教学内容整合发展:对政治性、社会性、公共性的关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在高校思想领域以教育形式展开的政治实践活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行考察,对政治性内容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导内容和本质规定,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发展变迁的不变主题。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不断推进,社会生活领域出现了众多影响党执政合法性的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诸多社会民生问题,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社会形势和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路径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公共环境、设施的教育价值利用与再造,公共文化空间与公共传播途径的利用与再造,公共性活动的开展及其价值引导来进行。”[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性”关注与“公共化”转型成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趋势,既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研究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影响力。

5.教学主体互动:“主体性教学”向“主体间性”教学转型随着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交往、交往实践哲学等理论逐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同体视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征逐渐显现,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共在的主体间的存在方式、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维定式,从平等的视角、和谐的视角、人性的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破了主客二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跨越,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逐渐引起重视。

6.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由单一教学方式向多元教学方式转型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教学方式发展来看,出现多元多样教学方式并用的态势:“研究型”教学[4]、对话教学[5]、体验式教学[6]、启发式教学[7]、混合型教学[8],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代转向

从系统要素视域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涉及教学主体、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教学环境等要素。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基于“90后”大学生期待“什么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访谈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遭遇“实效弱化”、“情绪极化”、“信息乌托邦”、外源“负能量”等现代性困境。新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应从整体体系层面加强多方面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管理体制机制、重视队伍建设和学科发展、完善相应的经费支持等条件保障外,还要逐步补强“短板”:一是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二是教学方式的生活化;三是教学主体的主体间性化;四是教学环境的“文化化”;五是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1.教学内容以时代化为先导:政治化、理论化、知识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在教学课堂中施加给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意识形态政治内容。

(1)促进教学内容的时代化契合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理论逻辑、认知逻辑、生活逻辑的关注,在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教育与学生成长的双重规律的前提下,注意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认知性。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在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增加生命教育、核心价值教育、廉洁教育、交往教育和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着重建构主动学习和契合学生认知水平。

(2)守住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其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是以政治思想为主导的理论和价值观的灌输、宣传、教育、内化等,其教学组织管理体制由政治制度规定,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也需要政治权力支撑。在实际教学内容中,如“纲要”课教学内容重历史史实,往往不经意间在突出“历史”的同时“淡化”了政治,出现了使“纲要”课由政治课演化为历史课的倾向。因此,要注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本质规定。

(3)提升教育内容的知识化增量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和知识性,正确处理意识形态性与科学化、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灌输与内化的关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理论范畴、思想观点、创新思维等;另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放置于西方现代史的时空场域中,运用中西方比较视域进行分析,分析理论发生发展的国际背景、时代背景,把握教学内容的时空逻辑。此外,还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本地史结合起来,特别是教学区域所在地的地方历史与时代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和载体,如乡土地理、民风习俗、革命文化、历史人物、社会变迁等等,及时有效地进行教学。如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融入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之中,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2.教学方式以生活化为中介:与社会实践和个人经历相结合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达到意识形态的目的,仅仅用意识形态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将道德、法律、意识形态等作生活化处理,以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实践和主体生活结合起来。

(1)坚持“灌输与对话”的统一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优秀传统。当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如果不旗帜鲜明地坚持灌输理论,就不可能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因而,要在继续重视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灌输的同时,需要克服将理论灌输原则与具体的教育方法等同起来的“生搬硬套”,注重借鉴运用苏格拉底的“问答式”、孔子的“启发式”方式,紧密结合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和大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采用讨论式、提问式、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的方式启发大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

(2)注重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90后”大学生具有“同质性”和“异质性”两方面的特征:同质性表现在寝室成员在性别、年龄、文化素质、专业或年级方面基本相同或相近,由于长期在一起生活,还会培养一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异质性主要表现在每个成员的文化背景、性格、生活习惯等方面,由于出身、经历、成长环境等差异而导致个性品格也不同。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从受教育者的心理和思想实际出发,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注重运用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真正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满足学生理论探索的需要、解除困惑的需要、主体参与的需要、情感交流的需要,培养他们做人做事的能力。

(3)注重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国家课程,理应是公共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理应是社会公共事件的专业阐释者,是公共价值观的践行者”[9]。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在目标、内容还是方法、路径、载体、手段,乃至资源、环境等方面,都会日益突出地体现出公共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具备公共关怀,具有问题意识和公共意识,以主体的积极性参与培育具有公共的人格和公共事务能力的大学生主体。在教学方式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方式,采取一些形式把大学生推向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如积极开展以假期社会调查为主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实际,思考社会问题;结合“三农”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学生利用暑期参与社会实践或周末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开展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方式的公共关注和教学主体的公共性参与。通过教学方式的“公共性”关注和公共化转型,将封闭的课堂教学与公共的社会交往连通,改变理论的系统灌输向价值观念引导、公共生活能力的训练转变,让大学生主体拥有真实丰富的价值观心理体验与公共参与。

3.教学主体以主体间性化为核心: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转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体性力量,实现由教师“独白”向师生“合奏”的主体间性转型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的内在诉求。

(1)教师要有言传身教、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主体自觉综合看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的科研人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承担着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功能之时,还要承担着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的“师生比”高,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同时还要承担学术科研、职称评聘等压力,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三种“劳动”,即脑力劳动(理论武装、教学改革、教学科研相长)、体力劳动(多校区办学、跨城办学、跨区办学的奔波)、情绪劳动(职业倦怠、学科意识、学科认同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专业热情和学科自觉是重要的问题。在新近出台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从“组织领导、思想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师德师风建设”等外部条件保障方面做出了制度性规范与条件保障。同时,有了外部保障和条件支撑外,还需要教师主体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素养、学科意识和学术精神的培养,注意内在素质的提升,关爱学生,用自身正确的言行举止影响学生,达到身心兼修,教学科研相长的“境界”,做到真正的“立德树人”。

(2)教师“主动教”与学生“主动学”的转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具备的教学艺术、学术能力及知识深度和广度相比其他课程可能要更高,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需要从教学艺术、学术能力、知识增量提升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潜力,这是赢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抬头率”和“点头率”的重要前提,也是真正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的内在自觉。从课堂教学而言,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师“独白”教学模式,转向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讲授与讨论、情景互动教学结合,形成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探讨式教学模式,让教师“独奏”转变为师生“合奏”,让学生“动”起来,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

(3)教学主体力量的整合与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思想政治工作部门群体;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导师等教师队伍群体;三是作为自我教育主体而存在的个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主要是专职教师及部分学生兼职辅导员等,因而要将分离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与学生工作者、党建工作者等主体相互互动,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党建、学生事务工作者角色互动。一方面,通过整合学校党建工作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主体力量,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的补充力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职教师也可通过参与党团组织的大学生课外活动,如大学生社会实践、“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达到主体力量的互动与整合,共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另一方面,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入到学生社团活动中,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载体与大学生社团活动载体平台互动,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把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外活动和课外时间中,通过“师爱传情,以情感式教学感动学生;对话引情,以对话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激情,以自助式教学激励学生;课间寓情,以快乐式教学愉悦学生;课下延情,以延伸式教学打动学生”[10],改变部分学生对政治课的抵触心理,实现主体之间的情感互动。

4.教学课程环境以文化化为重点:建构思想政治理

论课程教学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产生发展过程中影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主体等要素的社会空间存在方式。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环境,即除了受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等宏观环境的影响,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中观环境的影响,还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微观环境的影响。

(1)通过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加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创造物,包括两方面:一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以外在物化形式表现出来的校园基础设施、校园环境布局和校园建筑等校园教学环境直观的表现形式;二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课程、课时表、教科书与教材等集中体现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必须习得的文化内容、文化价值的要求等在内的课堂教学物质文化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环境育人功能建设,加强校园人文景观建设,挖掘环境育人资源,美化育人环境;要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环境建设,广泛开展以体育、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提升校园文化育人实效;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材建设、教师队伍、教学媒介、实践教学、课堂文化设施等课程物质文化建设,开展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专题讨论、情境扮演等活动,利用影视频资料的形象生动性,契合文化媒介的特质加以传播与强化认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治学风格、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

(2)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强化规约为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必须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制度化规范;二是渗透于教学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因此,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制度化建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专业化、知识化、科学化、时代化的知识制度化体系,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课程管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等学科制度化体系和管理制度化体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融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推动渗透于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入耳入脑入心,见言见行见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制度文化环境的“规训”功能。

(3)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精神文化环境加以熏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种由师生长期创造的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环境,包括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和课堂教学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即优良校风、班风、教风和学风的营造等。通过塑造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建设学习型校园、廉洁校园;通过建设体现为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程班级教学文化,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围绕学习、成长展开的交往文化,营造良好的班风;通过明确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的价值,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文化传统和价值准则,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使教师既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传递者,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建议者,建设良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风;通过学生的自觉学习,提高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把蕴含在学科课程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加以挖掘和提升,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发挥精神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作用。

5.教学体系以系统化为归宿: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行动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系统化建设中,要有价值理念引领,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认知体系和行动体系建构为中介,发挥专家、教师与学生三个主体作用,强化学术与知识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生长与成才统一,建构让“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化教学体系。

(1)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的基础和依据,教材体系规定了特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教学体系是教材体系的拓展和延伸。这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专业知识修养,又需要增加自身知识的交叉性和丰富性。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吃透教材,融会贯通,把握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发展脉络与思想精髓基础上,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问题意识,促进课堂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辅助活动相结合,在吃透教材、确定所针对的问题、设计个性化教案、精选教学案例、合理使用多媒体、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度高的教学辅助环节、倡导师生心灵互动等基础上构建内容精致、层次分明的教学体系。

(2)教学体系向认知体系转化从教学体系到学生认知体系的转换过程中,教师主体既要自觉渗透对大学生主体的本体关注,也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实需要和利益联系起来,依靠思想的力量和真理的力量建构富有思想与逻辑的教学能力,适应学生认知水平与成长需要的能力。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理性和法治理性;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帮助学生学习并获得哲学素养和哲学理性;通过“中国近代史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理性,以史为鉴,通晓古今;通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得理论素养和实践理性;通过“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和中国灵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3)认知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化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强调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要改造世界。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应借助于多样化教学形式、生活化方式,嵌入他们的生活世界中,促进他们将理论课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情感、意志等内在素养的同时,应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主体行动的“外化”,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推动大学生认知体系向行动体系转变,实现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本文来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倦怠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德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然则现在的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容包括哪些,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变更,直至形成了我们现在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四门必修课和《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等。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没有兴趣但是为了学分又不得不上课,从而产生倦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表现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倦怠主要是大学生对纯粹理论性质的课程缺乏兴趣或学习动力而不得不为时之表现出来的思想倦怠和行为倦怠。对理论课没有兴趣,消极看待甚至是采取逃避的态度,逃课、旷课、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复习、拼凑作业、考前突击背一背等行为。刘驾云老师曾对安徽省内三所高校的学生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状况、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机做了调查。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开设的必要,对自身的发展没有帮助,而且有兴趣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机中“学分”是主要因素,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为了研究生、教师和公务员等考试。从刘老师的这份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多是被动性学习,缺乏主观兴趣和主动性,甚至可以说动机有些偏差,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之严重。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原因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长期的厌倦心理还会连带的排斥对其他学科学习。其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还会挫伤教师上课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中得不到满足感和成就感,慢慢会丧失教学热情,就会减少对新的教学方式的探索,甚至可能会产生教学倦怠。最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倦怠不利于“四有”新人的建设。曾有人说过,一个人如果体育不好,那就是“废品”,学习不好,是“残次品”,若德育不好,那就是“危险品”了。所以解决思想政治倦怠问题刻不容缓,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存在认识误区。学生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古板,找不到兴趣点。很难做到上课认真听讲,而且课后根本不想看有关的书籍,甚至有些动机偏差。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对考研究生或者公务员等才有些许作用,而对以后的其他工作并没有什么用,尤其是在理工类,艺术类学生中,这种想法更显著。现在学生大多只重视实用性课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实用性和启发性使学生更加不重视这门课程,甚至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修中的辅导课。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缺乏有效沟通。当然,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中占着相当大的地位。而在刘驾云教授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陈旧,落后,枯燥占一定的比重。一些老师较多重视科研而有些忽略授课,不注重教学方式的革新,并且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少,课堂纪律差,甚至有的老师只是要求学生保持安静,至于学生是睡觉还是玩手机并不在意,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倦怠。老师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并没有挖掘深层及的原因,不能使学生感同身受。

(三)家庭的环境作用弱化,不能积极影响。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所以理论教学应与各种生活各种环境有良性的互动。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逐渐的渗透的,是深远持久的,是不可替代的。而现在的教学现状中家庭对学生教育的良性作用正在弱化。比如,家长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重视、只重主科,忽视副科等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子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态度。而在调查中发现在家庭中国并不是人人都关注时事,大多是男性关注时事新闻,女性大多关注娱乐等,这也使子女缺少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关注和兴趣,从而容易在理论课上出现倦怠现象。

(四)校园教育主阵地丧失,学习氛围不理想。学校是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很多同学反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校风和班风都不浓郁,大学生在平时很少阅读思想政治相关的书籍,只是考前学霸,本着60分万岁的想法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现在的网络科技非常发达,一些网红、关系户的说法更引起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是空谈社会主义,并没有什么用。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弱化,使大学生并没有接受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倦怠的措施

调查显示,学生并不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否定一切的态度,而是会根据自己的兴趣或者实用性有选择地接受。而且新颖的教学方式,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良好的校园环境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改善倦怠的现状,应从这三方面入手。首先,大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所以大学生自身的因素是引起倦怠的根源。大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切记盲目跟风,要有自己判断正误的能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其次,教师是受教育者的引导者,所以提高教师素质是解决倦怠问题的关键。教育专家武宏伟说:“一个好校长便是一所好学校,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在授课时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允许学生讨论,并且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最后,引起倦怠问题的内因是根本,但是也不能忽视外因即环境。学校应最大程度的为学生提供更加公正合理的平台。大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应改大班教学为应材施教。学校净化校园环境,不能只是场上抓考风,还应场下严抓纪律,改变考前学霸,缩印答案等现象。

【参考文献】

[1]武志宏.任命校长要科学民主[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9,09.

[2]彭.建设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J].光明日报,2014,12.

[3]刘驾云.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倦怠问题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策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

“互联网+”逐渐影响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教育教学领域的影响最为深远。“互联网+”教育的结果使教学形式及教学活动发生了重大变革,整个教学活动可以有效结合课内外教学、线上线下教学,让学生可以随时随选择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接受教育教学。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方向,不断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探索与创新,激发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热情与欲望,实现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最终目的。

一、转变教学理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应该充分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融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特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借助“互联网+”互动教学平台,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资料,积极地与教师、同学展开讨论与交流。例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对学生崇高信念和远大理想的培养并非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就能全部实现,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展播、微课题研究、互联网互动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通过实践与讨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看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切身感受道德的重要性及在社会中的体现。教师借助现代化网络平台,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将与之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专著等上传到网络平台中,让学生进行资源共享并且随时阅读与复习知识。

二、结合“互联网+”时代特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互联网+”时代下,为了能够保证课堂教学与时俱进,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筛选,结合当前时代具有的特征,合理设计具有针对性、导向性的教学内容。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由于当前我国的形势与政策瞬息万变,教师应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体现课堂教学的导向性,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便利性及时更新专题内容,在互动平台中组织学生针对专题进行激烈讨论,增强学生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的关注意识,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关注与转发功能,及时关注学生感兴趣的实时话题,发现思想政治的动态方向,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的放矢。

三、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改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当代大学生“低头一族”现象比较普遍,为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手机辅助课堂教学,如为了增强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而使用微信点名,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回答问题才算签到。借助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布置课堂作业,检查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延伸课堂教学空间及内容,借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合理安排与控制学习计划和节奏,反复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微视频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然后在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及互动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充分借助互联网的教育功能,丰富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教育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实现课内外教育、线上线下教育、随机教育等方式的有效结合,实现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及政治意识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李洪侠.关于“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

[2]牛犁.“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困境与改革策略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6

[3]徐洪岭.论“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教学[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第5篇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的必要性分析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伟大斗争和科学理论家对客观世界内在规律科学探索的实践中产生的。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地在实践中将自己的理论发展开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给大学生,因此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摒弃了这一原则,那么就不能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

2.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

“以学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理论着重强调的教育思想,教师在教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教育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积极运用已有的知识,在实践中探索未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一方面,高校大学生能够更加迅速地接受文化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社会阅历比较浅,在理解理论问题时常常比较片面和肤浅。因此,只有把理论课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感,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社会实践的要求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校教育逐渐处于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观、荣辱观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面对这种形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深刻认识到现代社会对人的创造性和自主性的要求,从而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能够更加有理有据。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方式

1.科学安排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在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方面,为了有效提高高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应积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为基础,依据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需求,同时根据具体的课程来设计教学的内容。各高校应在教师设计的实践教学内容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作为实践教学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研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教学的形式安排方面,高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交流式、辩论式、体验式、调查式及竞赛式等实践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健全实践教学运行和保障机制

各高校应积极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指导小组,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成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及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对实践教学计划进行定期的研究,统筹规划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并将实践教学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确定并保证经费投入比例,该比例可以按学生人数和学分确定;有条件时可以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建立一批相对固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积极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将他们纳入学校学术名师、带头人等工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高校党建和教学评估体系中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施情况,并使其成为评估和考核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从而使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3.打造实践性教学评估体系

在对内容进行评估时,不但包括对结果的考核,还包括综合评价高校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思想等。在对形式进行评估时,应该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采用硬评价和软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实践性教学评价的主体,因此,教师应严格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调查报告、态度等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另一方面,学生同样也是实践性教学评价的主体,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对已经开展的实践性教学的参与程度、 感受和兴趣。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效率和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公民道德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等的基础必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有关调查统计表明,一些高校,特别是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满意率还不到2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令学生乏味而反感的主要原因之一。必须改革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积极新的教学模式。作为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单位和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勇敢地承担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大任,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改革的切入点也具有可选择性。选择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其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都显而易见。何谓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教学模式具体规定了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师生与其他相关人士之间的教学活动、实施的程序、应共同遵循的原则及运用原则和实施活动时的注意事项,是师生、生生、师生与其他相关人士之间多方教与学的相互活动指南,教学模式能使教师明确教学应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等一系列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把比较抽象的教学理论化为具体的教学操作性策略。

当前不少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然存在着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说教式等内容教条化、教学方法机械化、教学手段单一等弊端,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挫,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等主体作用难以发挥,造成这些弊端的原因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教师的教育思想落后,教学观念没更新,死抱旧的“教师、课堂和课本三中心”,这必然导致学生原有求知欲望的消减,自主学习兴趣的消退,学习潜能长期埋没而得不到开发,学习情绪受压抑。教育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人,强调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位学生。“发现学生的价值,发挥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育人本论倡导的三大基本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应该唤醒每位学生的主体精神,让每位学生在教师必要的引领下,都能自主地学会学习,学会活动,学会管理,学会生存和发展。

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活力,需要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起受广大学生喜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大胆探究,积极实践,不断完善。

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包括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及创新性原则。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必须要做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和分析社会问题,并学习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借鉴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做法,把“研究性学习”作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法之一,确能给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生机。“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研究性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使每位学生获得尽可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关于几个具体的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我们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以“研究性学习”思想和方法为指导,把它渗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构建起“研究性教学(学习)模式”、“问题式导学模式”、“主题性研究模式”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

(一)“研究性教学(学习)模式”。相对于教师的教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来说,即是“学习模式”。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中增进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思想政治理论学科课程的特点和高职学生的总体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或每学期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都将结合课程及教材内容,由教师或组织学生提出若干个课题(课题一般在现有条件下能够完成,容易操作),让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选择各组喜欢研究的课题,按照“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组织选择成果展示”的程序去操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主要为上级和学校规定安排的学时。实验证明,这样做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并且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品德素质得到提高,能较充分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功效。

(二)“问题式导学模式”。问题式导学模式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情景,师生共同设置问题,学生充分讨论与教师适时点拨相结合,共同完成教学(学习)目标和任务的一种模式。其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活课堂研究氛围,培养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以促进每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工作就是适时点拨、引导或小结、总结。其主要操作程序是:“自主学习——创设情景——设置问题——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体反思——成果分享”。其中“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按照事先要求的教学内容,先行自我设计学习,并努力发现问题,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取一些能反映时代脉搏的重大时政、社会热点以及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且符合教学目标的材料,让学生去琢磨、分析、理解、感悟,生成问题;“设置问题”是指师生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结合前一环节,生发、设置的富有倾向性、启迪性和现实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去分析思考并力争学习和学会对它们的解决。“小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则是在“设置问题”后,由生生或师生合作进行设问解答的环节,这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讨论和导引,教学(学习)的目标有望完成;到此,可由学生或教师就整个教学模式流程中的重点、亮点、收获点或尚待继续研究的问题作出小结或总结(反思),以深化所学,流下更深的印象;而最后的“成果分享”,一般也由小组选派学生代表作公开陈述,公布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成果,让大家共同分享劳动所获,体验学习付出后的欢愉或艰辛。

“问题式导学模式”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一是要求教师认真准备,精心备课和设计;二是不要拘泥于课程大纲或教材的编排体系或结构,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的接受特点来取舍内容;三是选取的材料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感,能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具有现实核心价值,还要注意材料的精要;四是问题的设置非常关键,问题要精简实在,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较强的启迪性,能使人生发联想,催人思考,问题不要过于简单或过于高难;五是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控制课堂秩序,避免失控或流于形式。

(三)“主题性研究模式”。所谓“主题性研究”教学模式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选择一些与课程及教材相联系的材料(比如,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突出人物及学生感兴趣的其他主题),以问题为中心,采用主题鲜明的专题探讨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同样可以不拘泥于课程大纲或教材的编排体系或结构进行,而是在教学计划的总体指导下,随教学进度在每课、每章、每节乃至某些合适的框题中采用。主题的设置要小而精,主题研究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设置的主题可以是紧扣大纲或教材知识点的专门性问题,也可以是覆盖多方面问题的的综合性问题,或是围绕现实热点、难点、重点人们急切关注的重要问题。问题的设置既要具有教育启迪性,又要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解放学生的手和脑”,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方便主动去调查研究、收集整理信息材料,进行比较实际的分析思考。

“主题性研究模式”既不同于“研究性教学(学习)模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授受式”、“说教式”等教学模式,其作用可以帮助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集中性地独立分析、思考一些较深刻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问题的,可以激起学生求知求解的创新思维火花;面对主题性的有价值的各种问题,我们的学生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解析、解答,有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各项事业实践中,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目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质量。实验证明,“主题性研究模式”较为符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 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种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思想素质不能等同于一般人、一般授课教师。他们应该是一个居安思危、忧思难忘的人,一个仰望天空、忧心忡忡的人,忧天、忧国、忧民、忧生、忧教、忧己,在“忧”思中提高思想水平,提升思想境界。

一、忧天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是“杞人”,但应“忧天”。忧天首先要忧世界政治与经济。当代世界既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挑战的世界。尽管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金融危机、朝核问题就是典型的表现。忧天尤要忧当今世界之“天”,忧其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导致了海平面上升,危及全球沿海地区,加剧了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引起新的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陆上66%的陆生脊椎动物已成为濒危种;土地荒漠化严重,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变为荒漠;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长,导致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酸雨遍及欧洲、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东亚,其中中国南方是酸雨最严重的地区。

忧天当然包括我国之“天”,我国之环境。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资料显示,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在144个国家中排在第133位;全国70%的江河水系受到不同程度污染,40%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目前流经城市的河流90%受到严重污染;3亿农民喝不到干净水,4亿城市人呼吸不到新鲜空气;1/3的国土被酸雨覆盖,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近几年来,环境损失约占当年gdp的8%~13%。

二、忧国

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源远流长。屈原忧国被楚怀王放逐,“虽九死其未悔”;范仲淹仕途坎坷,然而却“进亦忧,退亦忧”,始终以天下为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出其之口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今天仍被人们广为传诵;稼轩居士面对中原沦丧,“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顾炎武生当清兵入关、故土沦丧的民族危亡关头,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发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振聋发聩的呐喊;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处于西方殖民者仰仗“坚船利炮”大肆进犯、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生存危机的严峻时刻,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上下求索,勇敢地喊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左宗棠有名联曰“身无分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鉴湖女侠秋瑾饮出“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的豪迈诗句……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位卑未敢忘忧国,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大事,为国分忧。我们要忧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忧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树立和中华文化之弘扬,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忧祖国的统一、团结,等等。

三、忧民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有屈原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如子的怀思,有杜甫的那种“终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视民如伤情愫,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这种民忧包括: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要忧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忧灾民冷暖,忧实学儿童,忧贫病孤老,忧农民工之艰辛,忧下岗工人的饭碗,忧大学生就业状况……这是一种博爱之忧,一种美德之忧,一种高尚之忧。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呼吁加快实现以发展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五有”目标,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具体讲,包含关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贫困地区、贫困生的教育资助,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质量;关注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就业岗位,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众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关注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的建立,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关注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中低价位普通居民住宅建设,逐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等等。忧民自然爱民,自己能做到的力所能及地助人,自己做不到的为民请命,课堂教学不忘培养学生忧民爱民情感,灌输“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观点。

四、忧生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我国包括本科生、专科生和研究生在内的在校大学生有两千多万人。他们是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重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更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忧大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心中始终忧盼他们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的大力提高,“恨铁不成钢”。因此,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还要把精力、视野投入到大学生的生活领域,贯彻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象辅导员一样时时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思想上帮助学生解“误”,行为上帮助学生解“惘”,心理上帮助学生解“病”,学习上帮助学生解“难”,生活上帮助学生解“忧”,精神上帮助学生解“闷”。

五、忧教

教书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天职,是我们最大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忧教,忧教学内容的增删,忧教学方法的运用,忧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与思想状况,从而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说服力、感染力、亲和力的增强与否。何以解忧?唯有教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能囿于常规教法,应尝试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力求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和优化,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要利用多媒体优势,强化感受与认知,注意综合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制作内容丰富的多媒体课件,把真实的情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等形式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要穿插典型案例,引导知识学习和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搜集和应用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典型案例,选择与大学生知识视界、生活阅历、专业背景等有某些相近之处,能够引起思想和情感共鸣的人物和事例营造情景、启迪思维、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要鼓励参与研讨,增强交流与互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来,对学生给予正确且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及时作出必要的启发和适当的引导。要拓展第二课堂空间,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邀请校内外专家、教授就某一热点或现象,为大学生作相关的专题报告,也可由任课教师为学生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题辅导和讲座,如:大学与成才、恋爱问题、网络生活与规范、就业问题等。

六、忧己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集体备课模式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办学机制与模式的一项探索和创新,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办学模式,独立学院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也给独立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创新独立学院集体备课模式就显得十分必要。

1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现实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是指教师们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认真阅读教材,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拟定教学计划,交流教学方法,撰写教学教案,制定教学课件等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所以,集体备课就是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队力量来完成教学准备工作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这种博众家之长的备课方式正是解决独立学院思政课诸多问题的需要。

1.1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需要

独立学院思政课的师资队伍一般由母体学校委派教师、独立学院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教师往往来源复杂,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统一,教学效果也有高有低。集体备课就为协调教学进度、学内容、研讨教学重点和难点、查找教学漏洞、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实效性提供了保障。

1.2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学学时欠缺的需要

“05方案”实施以来,多数独立学院认真贯彻落实“05方案”的要求,把规定的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到教学计划之中。实际上,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几门课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教学学时和学分减少的问题。在教学学时欠缺、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

1.3集体备课是解决独立学院教师经验不足的需要

独立学院专任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体,他们中有很多人是应届硕士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大多存在教学经验不足、教学任务繁重、学习时间有限、培训机会较少、业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集体备课把有经验的教师和没有经验的老师安排在一起,为新教师学习老教师的教学经验、管理方法、教学技巧提供了机会。集体备课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便捷、最持久又最现实的一种方式。

2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存在的问题

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是现在各高校普遍采用的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相关工作,但总的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活动基本上还处于一种比较随意的阶段,有的学校的集体备课甚至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意义。综观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集体备课,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学校重视不够,缺乏管理机制制定

科学合理的集体备课制度对规范集体备课活动,提高集体备课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独立学院由于经费缺乏、管理经验相对落后、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等原因并没有制定集体备课制度。在没有政策支撑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们只能单打独斗、闭门造车,全凭一个人的力量从事教学研究。有的学校尽管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活动计划,开展活动的随意性也很大。再加上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缺少对备课效果的检查与监督,导致集体备课很难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

2.2教师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有效形式,它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集大家之智慧来弥补各自存在的不足。但是,由于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到集体备课的意义,对集体备课还缺乏足够的思想理解和认识,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误解:认为集体备课只是少数人的事,“与我无关”。有的学校采取的“轮着来”的备课方式也让一些老师产生了误解,认为一人一次,就是轮着的人备,没轮着的人就可以袖手旁观,甚至可以坐享其成。因此,教师们参与备课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够,导致很多学校仍然处于单兵作战的状态。

2.3备课模式单一,效果不明显

虽然集体备课已经成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室经常性的教研活动,但大部分学校都把集体备课的重点放在备教材、备教案方面。在许多学校看来,集体备课只要掌握了教材的内容,明确了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案就完成了任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则很少纳入到备课的范围,对如何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如何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针对文理科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如何“因材施教”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也很少涉及。具体到如何备课,采取什么样的模式来备课就更不重视了。年复一年的采用单调乏味的集体备课模式直接导致教师参与备课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3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模式探索

传统的备课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必须突破这种单一的备课模式,创新灵活多样的备课模式以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团队合力。

3.1专题型备课模式

专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在集体备课时预先选定一个专题,大家围绕这一专题仔细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学参考书,搜集、选择教学案例,补充教学资源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撰写教案、制作课件,最后在集体备课会上展示自己的专题教学内容,由其他教师进行集体审阅,提出修改意见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特别适合教学学时不足、教学任务繁重的独立学院。通过专题备课,教师团队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了教学体系,还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3.2案例型备课模式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视和广大学生的喜爱。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时代性很强的课程,与各种社会现象紧密相连,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添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经典教学案例。案例型备课模式就是教学团队以一个专题或一个章节为教学核心,大家一起挑选、编写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案例,研讨怎样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如何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合力编写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资源库的备课模式。这种备课模式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的能力,最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

3.3问题型备课模式

问题型备课模式是指教学团队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的备课模式。传统的问题型备课模式往往把重点放在组织教师集体讨论学生具体的知识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事实上,仅仅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对学生的帮助并不大,只是起到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某一知识点的作用。从当前独立学院思政课的现状分析,思政课的主要问题应该是如何解决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不感兴趣的问题。所以,问题型集体备课的备课内容首先应该是备学生目前的思想问题,弄清楚学生的具体想法及不喜欢思政课的原因。其次,针对学生提出的具体问题对症下药,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最后才是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具体知识点的问题。学生思想困惑的解决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前提,只有解决了根本的问题,才能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创新备课模式,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因此,除以上三种集体备课模式,独立学院还可以选择视频学习型、文件学习型、优秀教师示范讲座等模式对集体备课的组织形式及方式进行创新。

总之,独立学院通过创新集体备课的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优势,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使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得到持续的发展。还可以起到整合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将个人才智转化为集体优势、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增强教学实效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赖平.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课建设思路之坚持集体备课锤炼教学团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院,2009,(3).

[2]姜勇.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制度初探[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1,(10).

[3]姜勇,朱新翔.拓宽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集体备课的内容[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1).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第9篇

2000年MaureenLage,GlennPlatt和MichaelTreglia在经济教育期刊上发表了题为“翻转课堂:一种全纳性学习环境的途径”的论文[1],他们在研究大学经济学课程教学时认为能够采用计算机或VCRs多媒体形式将课堂上授课内容转移到课堂之外供学生学习。2004年SalmanKhan为指导亲戚小孩学习数学而录制教学视频,这一教学方式受到微软比尔•盖茨关注进而投资。随后视频内容扩展到不同学科,成立了可汗学院(KhanAcademy)[2]。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park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JonathanBergmann和AaronSams为缺课学生补课录制教学视频并上传到网路,让学生自己上网自学,而在课堂上则增加了师生互动,实践了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际上是颠覆了传统课堂上纯粹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填鸭式教学,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将授课内容录制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上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而在教学课堂上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将面对面的时间用于学生互动、讨论和解决课前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中的问题,进而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探索问题及深入思考。这样就使“课堂上教师授课,课后学生做作业”的传统模式变成了“课前学生自学授课内容,课堂上在教师指导下做作业和讨论问题”,将“要我学”传统模式转变为“我要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性、增进课堂实效性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2.1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面临挑战。一方面,教师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填鸭式授课方式,这种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模式变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解惑模式,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都是一个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学生也习惯了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灌输式授课方式,在课下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和任务。这种在课下自主学习而在课上积极互动讨论反馈知识信息,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是个考验。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更依赖于教师的授课和讲解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互动讨论。2.2教师制作教学资源面临挑战。制作教学资源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前提。这种教学资源不同于常规课堂教师使用的教学课件,而是以教学视频或微视频和教学案例为主,集中涵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知识内容。同时这种教学资源要适合学生课前自学,能达到良好的自学效果,通常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不宜过长(譬如十分钟左右)。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课件,制作和设计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时间和精力投入大,能力和技术要求高。制作高质量教学资源大大增加了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而且,制作教学资源需要学校和教师具备良好的技术条件包括录制场所和录制设备,这些对学校的积水支持和教师录制水平都是挑战。2.3学生课前学习教学资源面临挑战学。生能否在课前对上传到网络上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学习仍然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一方面,学校有足够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资源来满足如此多学生的网络教学资源学习。另一方面,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投入时间有限。高校大一、大二通常开设的公共课程比较多,特别学生在英语和计算机等课程上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准备考级,因而学生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时间会减少,而且相比较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比较容易及格,这样学生自然投入课前学习的时间就少之又少。2.4课堂学习环节教师和学生都面临挑战。对教师而言,虽然减少了课堂上直接授课时间,但是对教师合理组织课堂讨论,组织、控制和引导学习互动环节,以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提出各种问题的解答能力都提出很高要求,因此对教师而言翻转课堂教学面临更大挑战。对学生而言,学生习惯于在课上直接接受教师授课,而不习惯自主进行课堂讨论和发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一定保证。2.5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和实施面临挑战针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整个考核评价体系已不能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纸质考试方式进行,可能采用一些实践报告、小组讨论或分析案例等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4]。如何能够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反应学生学习成绩,没有成功的经验遵循,需要进行摸索。

3.如何解决当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

3.1教师与学生要更新传统的教和学的理念。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颠覆了原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所以要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就需要转变教和学的理念。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创新思维,平时注重收集、整理和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点的实践案例,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实践教学,通过对实践案例分析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点。学生的学习理念转变需要依托教师的指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适应翻转课堂学习,同时以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实践运用为目的建立不同传统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标准,这样学生的学习理念就会逐步转变过来。3.2凝聚教师团队力量,制定教学资源。由于制作和设计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时间和精力投入大、能力和技术要求高,单独依靠教师个人力量很难完成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因此需要凝聚整个学校乃至多个高校的教师一起来制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因此需要打造一支思想政治坚定、知识全面的教师工作团队,加强技术支持。从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以及学校相关部门进行合理组织教师团队,在制作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中明确教师分工和教师职责,注重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实效性,譬如可以分为凝练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根据凝练的知识点进行合理选材和提取案例、录制视频和案例、到校园或区域网络上供学生课前学习。3.3学校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资源共享。为学生课前学习上传到网络上的教学资源,学校需要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一方面,建设宽带网络校校通和班班通,不仅学校外部的宽带需要接入到校园内部,而且校园内部也要进行局域网络环境建设,这包括教室需要多媒体教学设备,并按一定比例配备教师用的备课计算机或电子备课室。另一方面,实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成一个实名制、有组织、有序管理的网络共享体系[5],使学生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内通过网络共享获取并高效学习教学资源。3.4提高教师驾驭翻转课堂的能力和学生课堂讨论的主动性。为提高翻转课堂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接收多方面的专业培训,这包括如何合理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如何控制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如何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这里面涉及很多技巧和经验,教师团队需要开展相关教学方法的研讨,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学习和积累。另外,教师在课堂上重点针对学生课前学习的教学视频和教学案例展开课堂讨论,在课堂上主要就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案例进行讨论,这样自然会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讨论,进一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就学生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可以作为考核评价的一部分。通过以上方式不仅实现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等能力。3.5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加以实施。如何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体系,关系到翻转课堂模式的成败。教师可以根据课前和课堂学生学习效果和表现给予评价。考核形式依据课程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如实践报告、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教师通过这些考核形式让学生灵活运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有相应激励。教师团队和学校相关部分需要就制定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一系列研讨,这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在实践中逐步改进,然后才能加以实施。

作者:周盛兰 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MaureenLage,GlennPlatt,MichaelTreglia,Invertingtheclassroom:Agatewaytocreatinganinclusivelearningenvironment,2000,JournalofEconomicEducation.Vol.31,No.1(Winter,2000):30-43.

[2]CliveThompson,HowKhanAcademyischangingtherulesofeducation,Wired,2011.

[3]JonathanBergmann&AaronSams.Flipyourclassroom:reacheverystudentineveryclasseveryday.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2012.

[4]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7-20.

思想政治理论课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拔尖教师;魅力

李岚清同志说“一位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位开发人力资源的科学家、专业家”。 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依赖于大学教师作为教学主体作用的发挥

[1],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具备扎实的文化业务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还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对从事高校教育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是肩负历史重任,所以,对其要求就更高了。在这些有着更高要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还有为数不多的拔尖教师,其优秀程度更是不同一般。本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拔尖教师的魅力作初步探析,引导更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有榜样。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拔尖教师魅力之所在

(一)高超的教学能力是思政拔尖教师魅力的基础

首先,思政拔尖教师具有渊博的学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代,学生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已从过去的单纯课本式获得,向网络开放性获得转化。高校思政拔尖教师拥有渊博的学识,且密切关注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动态,注重知识更新,不仅对所教的课程有深刻的认识,而且还涉猎多方面知识,他们大多对经济、历史、地理、科技、文化、法律、逻辑推理等领域都了解很多,他们的课既有深刻的理论剖析,又有生动的实践案例,还有丰富的科普知识。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自然地被调动起来。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学识,才能在课堂内外指导学生广泛学习多方面知识和参与课外实践,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得到学生的喜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进而对学生的人生发展起教育和引导作用,这也更有益于把学生培养成立体型、多元型、信息型的人才。其次,思政拔尖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强。他们通过案例导入、问题设置等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互动,收获大,教学效果很好。最后,思政拔尖教师具有自觉的、极强的教学反思习惯。教学反思能力是一种独特的洞察和辨析能力,是教师对教学生活的体悟。教学反思是教师以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活动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促进自己教学行为的改进、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的活动。通过访谈笔者注意到,思政拔尖教师都有自觉的、极强的教学反思习惯。通过经常的,甚至是每天的教学反思,拔尖教师立足于教学实际解决教学问题,对教学进行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追求教学实践的更为合理和有效。正是这种及时反思,积极有效地提高拔尖教师的教学效果,也深刻地影响了学生,使得课堂中传播的理论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超强的科研能力是思政拔尖教师魅力的关键

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教学是科研活动的基础和原动力,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2]首先,思政拔尖教师都具备把握前沿科研信息的能力。高校的科研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围绕教学的研究,另一个是围绕学术的研究。思政教师的研究重心也不例外。思政拔尖教师重视教学和学术的研究,具备很高的对各种信息的筛选、检索、处理和评价的能力。他们通过大量阅读和搜集信息,及时加工处理信息,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掌握科研前沿动态,找准新的研究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确定研究方向。其次, 思政拔尖教师具有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任何一项研究都需要科研人员有钻研的精神,探求真理的道路总是充满困难和挑战, 思政拔尖教师具备足够的勇气和韧性,这是他们做学问的基本特质。再次,思政拔尖教师注重团队合作。拔尖教师团队意识很强,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团队成员的科研灵感,在已经确定的研究方向上,团结、鼓励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最后,思政拔尖教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善于挖掘专业潜能,切实把专业理论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发挥自身理论优势,真正把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从被动适应社会转变为主动参与社会。他们深人了解社会,有效避免了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际脱节,使科研根植于社会生活实际,适应社会需要,真正服务于社会,实现大学的辐射功能。

(三)出众的师德人格是思政拔尖教师魅力的灵魂

首先,思政拔尖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执着的敬业精神。在大学校园里,作为和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教师,其道德修养和言行举止,对学生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思政拔尖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高度责任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融合,把教育事业作为实现自身人生价值的途径。另外,他们的道德品质不仅体现在诲人不倦中,更体现在平时的点点滴滴,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积极引导和公平对待学生是他们的风格。其次,思政拔尖教师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亲和力。高校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思政拔尖教师用博大的胸怀去关爱所有性格各异、兴趣脾气各异的学生,不仅 “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关爱每一位学生,不断鼓励他们,使他们自尊、自信、自强。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拔尖教师魅力之培养

思政教师要拥有这样的魅力,就要在理论学习、课堂实践、科研积累、自主学习等诸多方面自觉锤炼,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水平

众所周知,理论素质是思政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基础和灵魂。思政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路线、方针、政策,捕捉时代最新气息,提高政治素养。在政治上,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政治敏锐性和政策执行水平;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价值观多元的当下,正确识别各种社会思潮,发现问题,及时展开有说服力和有成效的工作;要正确认识、理解、宣传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能够正确解答学生思想上的各种疑虑和困惑,并积极主动作引导。

(二)立足课堂实践,创新丰富教学方法

课堂是提升教师能力的最佳舞台。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主要看教学水平,教学水平的高低关键在教学方法。除了常用的教学法,近年兴起一些新的教学法,可以尝试使用:其一,微博教学法。充分利用微博的便捷性、社交性和及时性的特点,通过微博对讨论主题进行引导,在内容上力争观点明确、贴近生活、富有情趣、注重原创。微博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师生通过微博相互学习和交流,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微博的等级和奖励对学生的学习有显著的激励作用,同时博主的个人魅力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其二,访谈教学法。思政教师作为主持人,组织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物与学生一起互动、对话,对学生有较大影响。其三,现场教学法。通过改变教学场所,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互动性和反思性。 在教学理念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完全自主地进入学习和活动之中。教师走下讲台,近距离融入学生群体,师生之间营造了平等、民主的氛围。现场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重视科研积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累资料、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可以为科研工作找到写作灵感、研究灵感,使科研内容更具有活力。另一方面,通过查找资料、阅读文献、整合信息、潜心研究,在科研工作中获得广阔视角、前沿知识、先进思想、有效经验等,可以选择性地带入课堂,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理论深度,同时可以激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质。能够兼顾教学和科研,使教学和科研双丰收,是培养优秀思政教师的题中应有之意。

在这样一个“万众创新”的时代,思政教师也要重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同其他知识一样,创新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积累、拓宽得以提高。创造力开发的大小程度与创造性思维的活跃程度有关。在信息时代,利用网络强大的信息资源可以便捷地学习创造性思维。教师重视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也会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不断提出新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借此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越来越多的学生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3],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阐发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独特理解,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使思政课堂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展示才艺、互相学习的一个平台。

(四)加强自主学习,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高校思政教师需要不断自主学习,及时充电,才能了解学科前沿,才能更新思想观念,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指导学生,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要求。思政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广博的其他知识,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视野,增强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如提高外语水平,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和培养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等,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现代化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事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师,更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知识与能力相统一。教学中, 注重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重点难点。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学生一起学习成长,逐步形成了适合于自己“教与学”的风格。

[参考文献]

[1]江萍.基于多元学术观的大学教师发展路径探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2]王红英等. 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4,6.

[3]周海涛等.大学教师发展:内涵和外延[J].大学教育科学,2012,6.

[基金项目]2016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拔尖教师成长规律研究》(编号:2016-D-091)。

上一篇:诉讼制度范文 下一篇:探究学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