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22:04:21

思想品德课论文

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第1篇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练习作业设置形式是多样的,在不加重学习课外负担的前提下,可分别采用以下几种:

一、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就是围绕教材中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给学生设置纲领性的预习内容。恰当地设置思想品德课的预习作业,可以使学生上课时任务明确,学习积极主动,使教师教学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如:在教授《我代表我的祖国》一课时,教师根据课文内容,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思考:徐悲鸿是怎样一个人?他为什么能为中国人争气?这就为讲授课文时让学生体会“有志者事竟成”、“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这一道理铺平了道路,使学生受到徐悲鸿全国精神的熏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口述作业。

口述作业是根据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在讲台上或放学回家之后进行讲述,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语音表达能力,更重要的,通过口头讲述巩固课堂所学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如,设置《人民的孩子》一课的口述作业时,要求学生在讲台上讲述雷锋故事,并要求回家把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姐妹听。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受到雷锋精神的感染,启发学生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个雷锋式的好少年。

三、行为作业。

行为作业是一项课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是结合教材内容设置的行为训练,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它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又能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如教授《宝贵的一分钟》一课时可设置这样的作业:放学后试试看,你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你打算怎样珍惜一分一秒时间,勤奋学习?并要求在课堂上汇报给老师和同学。这样使学生知道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惜时、守时习惯。

四、阅读作业。

阅读作业是围绕教材内容“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读物,以深化学生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思维能力的作业。如讲《要读好书好报》一课,教师可提供有关读物,开展每人读一本好书、订阅一份好报的活动。通过阅读可丰富学生知识,同时巩固和深化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判断是非和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

五、讨论作业。

讨论作业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课文内容重点,给学生设置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的作业,是使学生深入领会和反复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这一作业较其他作业,有以下特点:1.可以把教材所讲内容系统地理解。

可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授《珍惜集体荣誉》一课时,教师结合课文重点内容,设置讨论思考题:1.我们生活在集体个,哪些言行、举动都和集体荣誉相关?2.怎样取得集体荣誉?3.怎样珍惜集体荣誉?4.为取得集体荣誉都做了些什么?这样经过思考讨论,对学生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培养了他们热爱集体、为集体争光、珍惜集体荣誉的良好品德。

六、调查作业。

调查作业是学生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有目的调查活动。学生从家庭、社会这两个课堂中探求真理,以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激发高尚的道德情感。如讲授《社会主义好》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两课时,教师设置专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调查家庭的今昔变化,深入社会了解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学生知道社会主义事业在不断前进,社会主义好,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七、摘抄作业。

摘抄作业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摘抄课文中名言的作业,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指导学生言行,使之成为激励学生前进的力量。如教《从小立志》一课后,让学生摘抄同志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铭记这句名言,懂得学习是为了建设祖国,振兴中华,从而立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发学习。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设置多种作业,注重多种形式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各类建设人才打下初步的思想基矗(陕西信息员夏群录)""让计算草稿直进课堂作业本""让计算草稿直进课堂作业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教学中首先应要求正确。四则混合计算由于综合性强,计算步骤较多,正确率往往不高。究其原因,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某一环节上出现了差错,导致后面跟着错;要找出错误的症结,就必须了解并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演算过程,从而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由于草稿在展示学生计算过程中作用确实不小,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将每页课堂作业统一分为二,计算的主要过程及其对应的草稿各占一半。

草稿同样要求学生书写整洁、有序,便于师生检查。当然,能口算的尽量口算。

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第2篇

一、认真钻研教材,科学设计教学流程

有些教师认为,一年级思想品德课,内容简单,道理浅显,容易说得清楚,于是,不愿花精力去考虑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果教学收效甚微。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道理,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就要认真地备课,科学地设计教学流程。如何备课?首先要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生理特点,确定每课的教学目标,然后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牋如教《我上学了》一课中的“我将在这可爱的学校里学习、活动”一句,成人看来简单,但对不到七岁的一年级学生来讲,上学是生活的转折点,是一件大事。他们头脑中会产生各种想法,有新奇,有高兴,有自豪,也有害怕,甚至带有疑问。

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的不同想法,充分利用挂图、幻灯、课本中的图片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回忆开学第一天,校门口“欢迎新同学”的横标,老师、大哥哥、大姐姐在校门口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教室等情景,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生活的温暖,集体生活的和谐友爱。由此可见,只有认真地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教师才能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制定出最佳的教学方案,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

二、寓教于乐,形象地讲清观点

形象生动地讲清观点,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是思想品德教学的重点,而关键是如何做到讲清观点、形象生动,千万不要连篇累牍。要注意从儿童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可以通过活动、游戏、插图、幻灯、参观等,把道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做到情理交融、深入浅出。

三、加强行为训练,促进知行统一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而且还必须重视道德行为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一年级学生是培养和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根据“学一点,懂一点,做一点”的原则,在课堂上坚持行为规范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每节课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强化道德观念。引导学生用所学过的内容进行道德行为的评论,即进行课堂行为分析。学生的评论虽幼稚简单,但通过这样一评,表扬了先进,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学生明白了是与非。根据一年级小学生分辨能力低的特点,经常向他们讲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以及学校中的好人好事,让他们学有榜样,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就能加强学生自我行为训练,达到了思想品德课动情、晓理、导行的目的。

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出发认真总结、研究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宁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为国为民献身为荣”,在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舍生取义”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壮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发扬光大。

此外,在传统道德中,还有一些。如:教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好学,自强自勉,以及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课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我们经常强调在思想品德课中要继承传统美德,也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谈继承,应立足于当今时代,从当今时代的要求出发对传统道德进行筛选、创新、改造,使之成为新时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谈到时代精神也离不开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因为任何一种新的道德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对原有道德的扬弃,新的道德观念是在对旧道德的更新改造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的再认识。

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都以一定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道德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它的认识层次也因时代的不同存在差异。

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的,但今天讲与过去讲,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更注重于物质上的节约,生活上的俭朴和在贫困艰苦条件下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对劳动成果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所持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和态度。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我们还抱着原来的观点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呢?当然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人对劳动成果、物质条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费,以能吃能花为美,还是以节俭为荣;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还是艰苦奋斗,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进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教育,应从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简朴为荣,肯于吃苦,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认识水平上。

再如,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着像中华民族这样浓厚的爱国情感。然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和长期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爱国情感又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认识祖国方面曾经表现出的夜郎自大的倾向,单纯强调祖国的繁荣富强,缺少忧患意识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爱国不离本土,简单地把是否留在国内作为衡量爱国与否的标准等等,从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让学生认识祖国,既要看到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又要看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

另外,如宽厚、谦让、谦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里,又与忍让、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所以,在谈到继承传统美德时,应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再认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新时代的风貌。

(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

传统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对这些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赋与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大。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一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风格。

有些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体现着封建的宗法依附关系。特别是“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说教,是我们今天应屏弃的,但其中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等观念还是要提倡的。对类似这样的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说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考虑借鉴。如《增广贤文》,将各时代和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咏诵和记忆;再如《三字经》,将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学生在读诵中记住了这些故事和要求,数年后,一想起“三字经”,就能回忆出故事的内容及所讲的道理。儿童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时给他们一些至理名言,让他们记忆、背诵,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古时的方法,它们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还应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编出具有时代风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传统道德观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当我们谈到继承时,也应看到传统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它不仅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观念对现代孩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独立意识的欠缺;再如,长期存在于没落封建统治者中的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的混淆,以显阔、出手大方为美;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闭性,造成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求稳求安、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心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现代的青少年一代。

因此,在强调继承传统道德的同时,还应看到加强对学生进行自强自立、独立性、进取心和创新、开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不断更新传统的道德观念,消除传统道德观中的不利影响。

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第4篇

1.实践性作业的理论阐述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我国,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之先生就曾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会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之后,他又提出“在生活中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即学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等教育理论观点,始终强调教育教学一定要和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经过个人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变得更加丰满、深刻。

2.新课改的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思想品德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并逐步实现德育行为化。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作业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载体,成为学生自主生成德育、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渠道。

3.传统作业设计的单一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提倡体验德育和行为德育。为此,作为德育主课程的思想品德课作业,也应与时俱进地实现从注重认知到注重知行并重的转变。但从现实情况看,思想品德课作业仍存在着知、行严重脱节的现象,如作业形式、内容及过程书本化、作业评价简单化等问题。过于书本化的思想品德作业缺少了过程的情感体验和能力考验,忽视了学生实践的锻炼,造成知、情、意、行的相互割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从德育实效的角度上分析,它仅仅是一种考试形式的德育,没有把德育回归并植根于生活实践,使德育行为成为空白。

二、实践性作业的概念界定

实践性作业是开放性作业的一种,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材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用亲身感受来获取知识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各种能力。它有利于培养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理论素养和教学实践经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索、认真实践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认知,自主生成德育规范,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三、实践性作业分类设计的案例及效果分析

1.知识与技能型的实践性作业

知识与技能型的实践性作业可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在实践中建构知识,从而强化教学中的知识目标。

案例1:在教学“三个代表”、砥柱中流这一活动课时,课前就布置学生查找、搜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80年(1840-1921)及后80年(1921-今)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并且说明可以通过口述或者图片、实物展示的方式来完成。明确任务后,同学们就兴奋地分头行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获了丰富“成果”:甲午中日战争图、圆明园遗址图、邓小平视察深圳图……有一名同学还把曾祖母以前穿过的“三寸金莲”也带来了。对此,我及时抓住时机,结合图片资料,通过有选择地讲述一些典型性的历史事件,帮助同学们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深刻道理和“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效果分析:上述作业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增强了教学的时效性。

2.能力与创新型的实践性作业

能力与创新型的实践性作业是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而设计的,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教师预设的,而是学生在实践性作业中思考、分析得出来的,是学生能力的行为结果。在作业的方法上,可以采用社会调查(包括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和小课题研究等。在作业的形式上,可以是学生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小组合作完成。

案例2:例如,在学习了“走进文化生活”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作业题:(1)有哪些优秀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盛为流行?结合所学的知识,试分析它们流行的原因?(2)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请分析它们是怎样形成的?这些文化特色对人们的文化生活有哪些影响?学生对这样的题目很感兴趣,纷纷展开调查。在同学们上交的作业中,有的谈到了开平碉楼的历史成因,有的写出了广东客家人“围龙屋”的变化。各种各样的答案包含了诸多的知识与道理,也承载着同学们实践中得到的观点、见解和体会。

效果分析: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具体的问题,降低了难度,增加了广度,也拓展了该题的内涵。既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他们能够更多的参与实践、理性思考,确保了教学效果。

3.情感与态度型的实践性作业

情感与态度是从体验中表现出来的,为此在作业的设计中要重视学生亲身的体验与感受,力求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燃烧。

案例3:在上完七年级上册的《我和父母》一课后,我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的作业:回家给父母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如帮妈妈洗脚、做饭,陪父母聊天,讲笑话等等),完成后让父母写一段评语。

效果分析:由于初中的孩子逆反心理强,极易与父母之间产生矛盾、隔阂。为父母做事或陪父母聊天,孩子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也会因为孩子的懂事而感到欣慰,这样就可以增进亲子感情,推动家长与学生进入良性的关系状态,同时也丰富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感受。

4.个性心理型的实践性作业

每个学生由于家庭环境、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差异,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个性心理品质。加上各种利益关系、价值观念纷繁复杂,更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一些不健康因素的影响。个性心理型的实践性作业就旨在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完善心理品质。

案例4:在《悦纳自我》教学时,针对有些学生过分关注个人的缺陷或不足,从而导致自卑心理重、自信心弱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的个性心理型实践作业:按照次序,请同学轮流到讲台前大声地用“虽然……但是……”造句(例如:虽然我长得不漂亮,但是我很健康)。

效果分析:对缺乏自信的学生来说,完成这样的作业需要勇气与意志。学生完成作业的本身就是对自己心理的挑战,这就是教育者所要追求的目标。

四、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性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本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形式的主题作业,有利于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2.可操作性原则:实践性作业不追求高、难题目,要易于操作,易于实践。

3.生活化原则:实践性作业要立足于生活,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热点,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

[摘要]本论文从《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出发,对实践性作业予以分类设计,即从知识与技能型、能力与创新型、情感与态度型、个性心理型,并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实践性作业的效果进行分析,力求说明多种多样的实践性作业是达成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

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第5篇

一、情境教学,可以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激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其内容的。情境教学可以适用直观手段,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气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思考进入情境。

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情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使其富有情趣,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讲故事、朗诵诗歌、引用格言等。教师为此必须钻研教材、熟记教材内容,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变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再加上自己的动作和表情,使语言形象生动,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含义,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感知而产生的,情感因素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道德情景,使他们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录音、音响、幻灯、录像等电化教学,对道德要求进行渲染,再现于摹拟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道德规范和要求的认识。

(三)运用学生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学生道德情感的建立,往往与年龄的差异,理解能力的强弱有关,这就使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具有一定的难度。要突破这一难关,可以采取让学生自身表演,通过做一做、想一想,慢慢体会,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表演形式主要有小品、哑剧、相声、角色扮演等。通过学生的自身表演进入情境,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加深了学生的道德认识。

(四)运用观察、演示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紧扣教学要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图表,接触实物,进行小演示,小操作等,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进一步深化。如用一双筷子和十双筷子作比较,哪个更容易折断的演示,让学生明白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演示进入情境,做到眼有所观,心有所感。

(五)巧用插图、挂图进入情境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有插图的,低年级教材更是图文并茂。因此,在教学中,巧用插图或挂图,创设有静有动的情境,使学生加深对道德要求的认识。

二、情境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行为动机的实践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是基础,导行是关键。因此,教师在帮助学生明确道德要求,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信念的过程中,必须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使学生明确具体的行为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知道怎样按道德规范去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运用情境导行,可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1.巧用自然环境进行情境导行

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很多反映历史的、近代的、当前的、现实的人文景观,也有反映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问题。因此,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创设一定的情境,有目的地为学生导行,并使导行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如教学《与邻居友好相处》一课,就通过泉泉和龙龙两家和睦相处的故事导出你自己是怎样与邻居友好相处的?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和教育,达到对学生行为动机的指导。

2.创设与道德行为相应的情境导行

在导行教学中,不仅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而且要让他们进入角色,在道德行为里加入学生自己的形象,促使学生把行为与道德规范相对照,鞭策自己去努力实践道德规范。如教学《学心要有恒心》一课,举出本班某个同学在学习上有恒心、有毅力,学习成绩又很好,再举出本班一个学习成绩较差且表现不够好的同学,就是否有恒心和毅力进行讨论,使学生在比较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

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第6篇

一、设置悬念,激发“明理”欲望。

悬念本来是文学作品、影视、戏剧中为吸引读者、观众而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联系实际,巧设悬念,能较好地激发学生“明理”的欲望。如在教《珍惜集体荣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星期一下午学校进行卫生大扫除检查评比,当检查人员来到四(2)班门前时,王小红发现墙角还有垃圾未倒,连忙用畚箕遮住;后墙上的几点墨水眼看就要被发现,李小华眼疾手快,赶紧用身体去挡祝结果他们班得了“最清洁”。第二天晨会上,老师却出人意料,严厉地批评了他俩。这是为什么呢?他们错在哪里呢?怎样才算珍惜集体荣誉呢?这样一问,造成悬念,学生产生了学习主动性,“明理”的欲望油然而生。

二、创设情境,放缓“明理”坡度。

道德情感是道德品德内化的动力。《大纲》明确指出思品课要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因此,创设一定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为帮助学生“明理”作铺垫。常用的方法有:讲故事、听录音、看幻灯、演小品等。如教学《学习、做事讲效率》时,学生光从书上的例子中寻找如何讲效率的答案比较困难,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在两张课桌的桌面上乱七八糟的放满了书本、文具。我请两名同学上台整理一下(让一个同学事先进行训练),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我喊开始,按下了秒表,教室里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只见经过训练的那位同学先打开文具盒,把零散的橡皮、小刀、铅笔等小件物品迅速放好,接着把书一本一本摞好,最后再把作业本从小到大收拾起来,动作麻利快捷,有条不紊,看看时间,才用了45秒;另一位同学则洋相百出,书本、作业本一起收,中途才想起分类,又不小心把橡皮碰到地上,忙得头上冒汗,足足用了一分多钟才把散乱的东西整理好。学生们看得很过瘾,自然而然地明白做事讲效率除了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外,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

三、讨论辨析,增强“明理”感受。

理越辩越明。思想品德教材中的一些道理如果只是凭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印象仍不会太深。只有让学生自己介入其中,畅所欲言地谈观点、说看法,理才能明得透。如在教《拜佛不灵》时,我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奶奶为什么带“我”去拜佛?(2)佛祖为什么不能保佑“我”身体健康?(3)要想身体健康、成绩优良,该怎么办?通过讨论,逐步引导学生明白“佛祖”是不存在的,拜佛是一种迷信活动。奶奶相信迷信,是因为她没有文化知识。要想身体健康、成绩好,必须肯锻炼、勤学习。从而进一步认识到,要想人生旅途一帆风顺,靠相信迷信是没有用的,只有勤奋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懂得许多科学道理才行。

四、当堂演练,强化“明理”效果。

“明理”的目的是为了“导行”,对道理的理解只停留在口头上和字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实践证明当堂演练,能促进道德观点内化,强化“明理”效果。如教学《要有警惕性》接近尾声,我用幻灯打出两幅图:一幅画的是一个小朋友手拿一个钱包,面对前来认领的失主,显出一副无所适从的样子;第二幅图画的是一扇门,门里有一个小朋友,满脸惊诧,屋外是一个陌生人在敲门。我让学生为画上的这两个小朋友解围,许多同学踊跃举手,献计献策。这样一来“要有警惕性”在学生头脑中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教《批评别人要诚恳》时,我安排一个同学上台演一个在公共场合乱抛果皮的细节,分别请四个小组派代表上来批评,假戏真做,妙趣横生,个别同学不光批评的语气诚恳,表情态度也很诚恳,令人信服。

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第7篇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出发认真总结、研究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什么是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宁愿直死,不可曲生。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为国为民献身为荣”,在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舍生取义”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壮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发扬光大。

此外,在传统道德中,还有一些。如:教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好学,自强自勉,以及劳动人民在长期艰苦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课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

我们经常强调在思想品德课中要继承传统美德,也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谈继承,应立足于当今时代,从当今时代的要求出发对传统道德进行筛选、创新、改造,使之成为新时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谈到时代精神也离不开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因为任何一种新的道德观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对原有道德的扬弃,新的道德观念是在对旧道德的更新改造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的再认识。

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都以一定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道德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它的认识层次也因时代的不同存在差异。

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在任何时代都是应当提倡的,但今天讲与过去讲,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更注重于物质上的节约,生活上的俭朴和在贫困艰苦条件下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对劳动成果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所持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和态度。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向小康水平迈进,我们还抱着原来的观点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呢?当然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人对劳动成果、物质条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在物质生活逐渐丰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费,以能吃能花为美,还是以节俭为荣;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还是艰苦奋斗,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今天,我们进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教育,应从现实社会出发,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简朴为荣,肯于吃苦,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认识水平上。

再如,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着像中华民族这样浓厚的爱国情感。然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和长期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爱国情感又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认识祖国方面曾经表现出的夜郎自大的倾向,单纯强调祖国的繁荣富强,缺少忧患意识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爱国不离本土,简单地把是否留在国内作为衡量爱国与否的标准等等,从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在世界大背景下让学生认识祖国,既要看到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又要看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

另外,如宽厚、谦让、谦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里,又与忍让、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孤高自傲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所以,在谈到继承传统美德时,应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再认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新时代的风貌。

(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

传统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对这些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赋与新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大。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一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课教材风格。

有些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体现着封建的宗法依附关系。特别是“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说教,是我们今天应屏弃的,但其中赡养父母、尊敬父母等观念还是要提倡的。对类似这样的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说教,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考虑借鉴。如《增广贤文》,将各时代和当时社会广为流传的格言、谚语,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咏诵和记忆;再如《三字经》,将道德要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学生在读诵中记住了这些故事和要求,数年后,一想起“三字经”,就能回忆出故事的内容及所讲的道理。儿童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时给他们一些至理名言,让他们记忆、背诵,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古时的方法,它们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我们还应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编出具有时代风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传统道德观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当我们谈到继承时,也应看到传统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它不仅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

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观念对现代孩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独立意识的欠缺;再如,长期存在于没落封建统治者中的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道德观念的混淆,以显阔、出手大方为美;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闭性,造成我们民族长期以来求稳求安、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心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现代的青少年一代。

因此,在强调继承传统道德的同时,还应看到加强对学生进行自强自立、独立性、进取心和创新、开拓意识教育的必要性,不断更新传统的道德观念,消除传统道德观中的不利影响。

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第8篇

一、运用教材,深挖内涵,产生想象性的道德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想象,使之进入情境,从而获取成功的情感体验。

1.找准激情点。激情点就是教材中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起情感共鸣的关键点。在选取激情点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根据教学重点选定,二是激情点本身要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如江西省编三年级(下册)教材,第九课《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中有一个小故事:雷锋得知小周父亲得了重病,悄悄地以小周的名义给小周家写信、寄钱,小周得知后,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一事例充分表现了雷锋不为名,不为利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这是课文的重点。同时,小周非常感动,不知说什么好,具有强烈的情感因素,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一关键点,激发学生情感。

2.积极引导,充分想象,进入情境。确定激情点后,要引导学生充分想象,进入情境,要抓住故事中人物情感变化的原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充分地想象人物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如上例,老师就要抓住小周由“乐——愁——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感情变化的线索进行分析,并启发学生去想象小周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分析:①小周是个乐观的小伙子,接到家信后,笑话不说了,家乡小调不唱了,为什么?因为无钱给身患重病的父亲治病,心里非常焦急难受。②雷锋是怎样知道小周的父亲生病的呢?雷锋发现小周情绪发生了变化,就主动询问,小周不说,雷锋就设法打听。这说明雷锋主动关心同志。③雷锋为什么悄悄给小周家寄钱、写信?雷锋把同志的困难看作自己的困难,帮助他人不图名、不图利。④小周“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小周内心对雷锋深深地敬佩和由衷地感谢。经过上述分析,雷锋的精神深入到学生的心田,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使学生获得了小周的情感体验,崇敬雷锋,热爱雷锋,学习雷锋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情感效应。

二、设置情景,情绪感染,激发直觉情感

直觉道德情感是由某种情景、某种氛围直接引起的一种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可通过情景教学、情绪感染,激发学生的直觉情感。

(一)情景教学。所谓情景教学就是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喧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1.喧染气氛,造成良好的教学氛围。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少年儿童情感的产生与特定的环境和氛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愉快的感觉,在哀伤的气氛中容易产生悲痛的感觉。如:在一年级《我爱爸爸、妈妈》这课书教学时,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疼爱,孩子对父母无比的依恋,这种体验是每一个小朋友都有的。教师根据这一实情,在引入新课时,请一个小朋友独唱《我的好妈妈》,歌声使同学们沉浸在一片温馨的气氛之中,父、母疼爱照顾自己的许多场面在同学们脑海里浮现。此时爱父母的强烈的情感体验油然而生了。紧接着老师组织同学讨论:“你们爱你们的父母吗?为什么?”同学们积极举手发言,激动地叙述着父母是怎么爱自己的,自己非常的爱父母,在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中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直觉情感。

2.理解观点,产生体验,达到情理交融。有些道德观点,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必须借助于情境教学,产生情感体验,才能理解和掌握它。如:在讲授三年级(下册)第二课书《要有民族自尊心》时,什么是“民族自尊心”?这一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老师通过图片,介绍亚运村规模宏大,结构新颖,设备先进,这一切受到国际友人的交口称赞。通过这一情景教学使学生产生国家强盛,受人尊重而感到自豪的体验,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民族自尊心的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思想体现在鲜明形象时,儿童才能理解它。”通过情境教学达到了既明理,又激情,情理交融的目的。

(二)情绪感染。情感是有感染性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影响别人,使之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

1.以言激情。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形式,教师以生动、形象、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去进行教学,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体验。如:在《建设祖国,人人有责》的教学中,教师满怀豪情、热情奔放地介绍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大讲前辈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努力奋斗的动人事例。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转移给了学生,学生倍受鼓舞,情绪激昂。又如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教学中,老师首先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录音机里以低沉、悲痛的语调描述了十里长街的悲壮场面以及首都人民发自内心的深切的哀悼。此时,教室里寂静肃穆,学生眼含热泪,沉浸在极其悲伤的气氛中,学生产生了对无比崇敬的情感体验,的伟大形象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2.以情激情。对于一些有不良行为习惯和消极情绪的学生,教师要以真情与爱心去关心、亲近、了解和激励他们,使他们向老师敞开心扉,与老师进行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克服消极情绪,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三、开展道德评价,深入明理,产生伦理性道德情感

判断是非,辨析明理是思品课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过的道德观点对人们言行的是非、善恶进行判断、分析的评价活动。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分清是非,深入明理,还能与自己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烈的伦理性道德情感。

1.运用辨析题进行评价,产生荣辱感。一般在课堂教学的巩固阶段,老师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学生的认识,生活实际,设计一些辨析题,供教学的反溃、巩固、深入所用。在组织学生辨析的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于正确的言行学生就会更加肯定、赞赏,从内心接受它;对于错误的言行,学生就会否定,鄙视而舍弃它。如在进行《谁的心灵美》一课教学后,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出了一道辨析题“甲同学把自己一本破了封面的课本悄悄地换了乙同学的一本好课本,乙同学发现后大喊大叫,上课了还不罢休,丙同学立即把自己的新课本递给乙同学,并说:“别叫,课后再把这件事查清楚。”三个同学谁的心灵美,为什么?通过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丙同学心灵美,因为丙同学遇事想到别人,想到集体,宁可牺牲个人的利益。甲同学的行为是损人利己,心灵不美;乙同学虽然没有有意去损害别人,但为了个人的利益,影响大家上课,这种行为也是不美的。大家有了这种认识后,很自然对丙同学会产生敬佩、光荣、羡慕、向往的情感,对甲、乙同学的行为就会产生羞耻和不愉快的情感。

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第9篇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学水平

思想品德课的道德概念教学水平,是以年级为纵轴螺旋上升的。这种渐趋推进的轨迹,是与学生的年龄增长、生活经验的日趋丰富,知识的增多和思维水平的发展相统一、相吻合的。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道德概念教学不能不带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征。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属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确定的行为模式,只要凭借形象思维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学什么是“不娇气”,通过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来,掸去土;天气冷,照常到户外跑步做操……等直观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中领悟不怕困难,不怕吃苦就是“不娇气”的表现。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不高,这个年段还不可能进行严格意义的道德概念教学。

到了中年段,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发展,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抽象思维阶段。一方面,他们借助形象的东西作支撑,通过概括和抽象,能够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质特征。另一方面,他们概括、抽象的能力还不太高,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还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学时切莫求全求深。

到了高年级,随着学生实践活动的日益增多,活动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一些实验表明,高年级儿童已经能够摆脱具体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据此,高年级有可能对道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确、更全面。

以上谈了思想品德课低、中、高三个年段道德概念教学的不同水平,下面举一个实例来说明。如“勇敢”这个概念,按照《大纲》精神和教学要求,明显区分为三个等级。低年段是结合儿童亲身经历和自己身边的事,侧重让他们理解勇敢就要不胆小。中年段是提供两类鲜明的形象,引导学生划清“勇敢”与“蛮干”的界限,在此基础上说明: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就是勇敢行为;如果仅仅为了显示自己,行为后果对人对己都有害无益,就不是勇敢行为,而是逞强蛮干。高年段教学这个概念,是在透析榜样人物的心灵以及学生深深受到榜样人物高尚情怀的感染后,再从范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表现为人们为了正义的事业,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维护和捍卫真理,而不怕艰难和危险,甚至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课道德概念教学,是由初级水平逐步发展、上升到较高水平的。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分年段,认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学所应达到的“度”。中、高年级要防止起点过低,低年级要避免拔高教学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学的基本程序

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道德概念,其教学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德概念巩固等三个环节。

(一)道德概念引出一般借助“什么是××”加以表述。为了吸引学生注意,有时借助故事引出道德概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这是最关键、最核心的一步,一般采取较为细腻的教学步骤,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并适当扩充事实,给学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这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即从列举的具体事例中找出共同点。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础上进行,主要是让学生抽取、领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道德概念巩固主要是运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个环节实际上是道德概念具体化的过程。随着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体化,都会促使对它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总之,道德概念的建构,要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学方法

对于道德概念教学,应当选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下面择要介绍几种方法。

(一)响鼓重锤法

道德概念是由词语组成的。它的本质特征,有的就凝结在关键性词语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终”这个概念中,关键词是一个“终”字。它点明了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要做完做好。采用“响鼓重锤法”,就是抓住这个“终”字,加大力度进行剖析,让学生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领略该概念的内涵。

(二)情理协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内移入学生头脑,既是主体道德思维的成果,也是学生情感选择的结果。表达道德概念的词,一般带有赞扬、喜爱或贬斥、憎恨的感彩,既然评价性因素渗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学生在感受、理解和接纳它时,就必须有相应的情感投入。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如教学“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启动认知因素,让学生获得“该做的,即使自己不愿意做,也要坚持做;不该做的,即使自己很愿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认识外,还要调动情感因素,使学生从正负方向上得到管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获得愉悦的体验;管不住自己,就会出现过失、心情沮丧的体验。像这样借助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同作用,学生才乐意接纳并掌握这个概念。

(三)讨论辨析法

对于比较复杂的道德概念,可围绕设定的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既“辨”又“析”,教师则伺机点拨,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内涵。例如,“助人为乐”概念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师先和同学们讨论一位老大爷三次过马路的事。

2.学生按照具体情况对教师设定的问题讨论辨析:

(1)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一次要过马路,李丽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正与一个人讲话。老大爷说:“请说话的这位小朋友,扶我过马路,好吗?”李丽同学满口答应,并迅速将老大爷搀扶过了马路。老大爷向李丽道谢。李丽说:“不用谢,我应该主动地帮您。”

(2)学生发言(略)

(3)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二次过马路,魏铭站在老大爷身边,魏铭想,这是一个机会,我把大爷搀扶过去,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魏铭的想法对不对?

(4)学生发言(略)

(5)双目失明的老大爷第三次过马路,冯星同学站在老大爷身旁。他赶忙上前搀扶大爷过了马路。老大爷向冯星道谢,冯星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他在作文中写道:“我伴盲人老大爷安全过了马路,心里感到舒服和快乐。”

请同学们讲讲:冯星为什么要帮助老大爷,他帮助别人后有什么感受?

(6)学生发言(略)

3.(教师借助反馈信息,对同学的讨论进行小结)魏铭是为了图表扬才帮助人,这不好。李丽是应别人请求,才帮助人的,不是主动的。冯星是主动助人,当别人因获得帮助而克服了困难,他感到快乐。

4.(抽象)通过这次讨论辨析,我们明确了帮助别人的目的,既不是为了得到报答和求助对方,也不是为受到表扬和奖励,而是为了解决别人的困难。只要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乐,这是非常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要从这个高度领会“助人为乐”的含义。

这个案例借助情境系列题,让学生讨论辨析,通过一层层“剥皮”,一层层“过渡”后,学生就能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特征。

四、道德概念教学要强化运用

注重实践性,是道德概念教学的又一特点。俗话说:经常用的钥匙才是光闪闪的。学生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巩固、迁移和活化。

怎样增强道德概念运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训练。这就需要教师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设计类型一般有三种:其一是“变式”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上有变化、而本质属性不变的问题。借助这类练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练习。即环绕某一道德概念,向学生呈现形式相似而本质属性有别的问题,借助这类“似是而非”的练习,可以让学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三是对概念间易混点的辨析,如对于“刻苦学习”与“主动学习”这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学生容易产生混淆。为了区分两者的内涵,教师精心编制了一个选择题:

请你从题后的几个备选答案中,选择出正确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1.读书、做作业不用别人督促,落下的功课自己补上。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B.主动学习)

2.夏天的蚊虫很多,努努同学把脚放在装满水的脚盆里,目的是防虫蚊,为的是多读一会儿书。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现。

(A.刻苦学习B.主动学习)

通过练习,显化区别,学生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明确“刻苦学习”的侧重点是刻苦认真,而主动学习的内涵则是强调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思想品德课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开放无疑对我国的经济腾飞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速度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国门的打开,与外部交往的增多,不仅仅是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式传进我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光怪陆离的生活方式和腐朽阴暗的消极东西,也泥沙俱下传入我国。一些想往资本主义纸醉金迷生活方式的人,觉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些人觉得外国的月亮似乎真的比中国的圆。穿的沾上“洋”气就显得“精神”,用的沾上“洋”气就受人高看一眼,吃的沾上“洋”气也觉得味道美,谁能出国溜一圈也觉得很风光。公款吃喝和公款旅游已成了小巫,用公款出国则成了新的时尚。有些人在与外商交往中,不惜出卖人格、国格,奴颜婢膝成了新的假洋鬼子,有些人出国定居以后,以能打败中国人为荣,真是养虎遗患令人痛心疾首。这一切,无不对青少年产生极坏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思想意识形态逐渐趋于成熟时期,因此广大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在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主渠

道作用

九年义务教育法的实施,使广大适龄儿童在这一时期都在学校渡过。尤其是实行全日制教学的学校,学生在一天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的。在学校的时间里,大部分时间是被课堂教学所占用。这样就使得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现就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略谈几点认识。

1.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从小学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目的看,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这个教学目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相吻合的,要求是一致的。这就为发挥课堂教学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时,不仅提供了可能,而且做出了充分的保证。

2.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从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看,主要进行下述教育,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良好品格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以上九个方面都直接或间接的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相联系。尤其是热爱祖国的教育具体内容是:教育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不畏、敢与列强英勇斗争等爱国传统,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教育学生初步知道中国人民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知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多困难,引导学生逐步树立为长大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志向;要忠于祖国。这些要求完全符合《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规定的内容。因此,思想品德课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内容是全面性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能够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的。

3.教学内容的层次性

从各年级段的教学要点和思想品德课的教材中设课的情况看,思想品德课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方面做到了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如低年级段的教学要点是: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歌、首都和重大节日;认识国旗、国徽、祖国版图;升国旗、唱国歌时要立正、行礼;知道一些爱国小英雄的故事。这些内容都是初浅的必要的爱国主义常识性教育。因此,在低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我爱祖国》、《国旗国旗我爱你》、《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重大节日》、《爱国小英雄张六子》等课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中年级教学要点是:知道一些爱国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英勇斗争的精神;初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向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学习,立志为建设家乡做出贡献;知道中国人民是祖国的坚强保卫者,要热爱,学习他们保卫祖国、英勇战斗的精神。这里主要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从近处着眼、从热爱身边熟知的英雄模范人物开始,到向他们学习,立志为家乡做贡献,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为此,在中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抗日英雄杨靖宇》、《我的家乡——黑龙江》、《改变家乡面貌的带头人》、《苏宁的故事》、《冯婉贞抗英的故事》、《圆明园的浩劫》、《新旧社会两重天》、《边防线上的哨兵》等课,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高年级的教育要点是:知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好;知道社会主义建设还有很多困难,要艰苦奋斗;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的责任感,初步树立长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贡献的志向;知道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和外国人交往中要维护祖国尊严;懂得损害祖国荣誉、丧失国格是可耻的;知道新中国成立后还有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人,要提高警惕。高年级主要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为祖国做贡献、维护祖国尊严,要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主人翁责任感的教育,教育的要求和程度既加深了,又提高了。为此,在高年级省编思想品德课教材设置了:《伟大的成就》、《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艰苦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国献身的飞机制造家冯如》、《要有主人翁责任感》、《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我长大要造大桥》等课进行爱国主义方面的教育。

以上实例充分说明了思想品德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上,有层次性,使学生能受到系统的教育,既循环而又不重复,还逐步加深。这也充分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主渠道作用。

4.教育时间的连续性

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和小学教学计划规定了无论是五年制小学还是六年制小学,无论是哪个年级,在校期间每周都开设一节思想品德课。这就保证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间长达5—6年,从不间断。课堂上讲授其它要点时,如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热爱人民的教育、热爱集体、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等教育,都可以有意无意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都可以对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保证了思想品德课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三、课内外结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加强教育效果的有效

途径

要把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变为学生的爱国思想、变为学生的爱国情感、变为学生的爱国行动,以至于变为学生矢志不移终生难忘的爱国信念,单单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要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动活泼多姿多彩的形形的活动中,才能加深对学生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取得教育效果。如有的老师在讲热爱家乡一课时把同学们领到新建的工厂或各个住宅小区,领到北环路、立交桥、松花江大桥等地,进行现场教学,通过实物充分领略家乡的巨大变化。组织同学们到太阳岛、植物园、动物园,充分领略家乡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增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请苏宁团的做报告,充分理解家乡先进人物的成长,为家乡争光等等。

上一篇:语文朗读论文范文 下一篇:南方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