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

时间:2023-03-14 14:51:46

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分级测试 作文评分效度 提高方法

21世纪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鲜明的“自主性、科学性、个性化”特点。2007年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课程要求》(以下简称《要求》)指出:“鉴于全国高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课程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系统的、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为了贯彻以上的这些原则,该《要求》还提出了分类教学的三个层次: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目前,全国对分类教学的通行做法即为分级教学。

在这样的背景下,分级测试对于大学英语学习者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为只有通过分级测试才可以把学生归入“一般、较高和更高”的层次。大学新生在校园中遇到的首场考试就是分级测试,考试结果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等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学生考得成绩好,可以进入较高和更高层次的级别学习,他们的学习热情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学习兴趣可以被很好地激发出来,这对于教师课堂教学成效的提升无疑将起到巨大的作用。具体的表现就是:教师往往会感到工作轻松,学生也很配合,教学效果和考试成绩都很令人满意。相反,如果学生考得不满意,进入一般层次的教学,他们会有一种“注定学不好英语”的感觉,于是,他们在课堂上会不太配合或很难配合老师,教师也会抱怨这样的学生很难教好。

因此,分级测试的考试成绩既要能够合理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又不能让分数过度影响学生的日后学习,试卷的命题到批阅必须十分慎重。有些院校采取用高考成绩代替分级测试的做法,我认为值得商榷。首先,现在许多地区都实行高考自主命题,相同分数的比较基础相对弱化;其次,很多学生感到难以接受这种高考分数对大学英语的预设影响。

分级测试中的题型大多和四级或高考题型类似,是一种标准化测试,客观题的比重一般达到75%甚至80%,内容往往涵盖高中三年英语学习中的一些语言现象和大学英语四级词汇构成的篇章阅读和词汇选择。客观题的命题往往是一所院校多年教学成果的一种积淀,又因其测试手段客观,所以兼具效度和信度。而写作测试是直接性测试,评分主观性强,所以信度低。

写作的测试、批阅和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短板”。刘润清教授曾指出:“学习门外语的主要目的是用它来进行交流,而交流的手段无非通过说或写。与说相比,写更难教,更难学。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其语言能力会充分地‘暴露’出来,这是因为写作测试是一种综合性测试,它不仅测验学生的词汇、用法、语法等语言要素,而且测验学生的组织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推理、对各种语体的掌握等。尽管写作如此重要,有的标准测试中并不包含写作项目,其根本原因是写作的评分主观不十分可靠,而且评分过程很不经济。”

根据外语学习进程,把学生写的能力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级阶段,以造句模仿为主;第二个阶段为中级阶段,写作的重点从句子转向段落;第三个阶段为高级阶段,写作进入自由表达阶段。我们认为大学英语分级测试应当主要测试学生段落和自由表达的写作能力。因此,可以是命题作文或提纲作文。

目前,传统的写作评分主要包括计算错误法和印象法。所谓计算错误法,是指数出作文中的错误,按错误数目扣分。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把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详尽的罗列,便于教师找到学生作文中普遍出现的错误,利用讲评的机会加以改正。计算错误法评阅出的作文分数因此更加可靠。当看到一篇错误都被老师发现和改正的作文时,学生会觉得这是一种鞭策。当然,计算错误法在学生人数多和评分教师少的情况下就难以进行下去。评分教师因为疲劳会造成一些失误。印象法批阅相比较计算错误法,没有那么多复杂烦琐的计算,只要根据评分标准给出一个总体分数就可以了,因此一般大规模、人数众多的测试都使用印象法评阅作文。但印象法的弊端是评卷人经过长时间的劳动后,很容易将评分标准忘记,给出大体相同的分数,造成分数趋中现象。

作为大学英语学习者,学生一方面可能关注自己作文得到的分数,另一方面更想知道自己作文中的亮点和错误是什么,所以,评阅者更应当仔细地判别作文的错误类型。从微观到宏观的层面,学生的写作错误类型有语法错误、拼写错误、文体错误和语篇组织错误等。计算错误法比较容易看出学生在微观层面的一些错误,而印象法可以判别学生的文体意识和语篇组织能力。

我在连续两年的新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他们的分级测试作文中进行随机抽样进行分析。在4992名新生中随机抽取300人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27%的学生不知道分级考试为何物;21%的学生知道大学要进行入校英语考试,而且进行了一定的准备;64%的学生不认同用高考成绩作为分级考试成绩的做法。在4592名分级测试作文中随机抽取200份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所有教师都使用了印象法评阅试卷,其中38%的评阅教师在阅卷时能够用横线标出作文错误所在,其余都只给出总分,未做任何标记。

大学英语分级测试的作文评阅因为涉及学生人数众多,实施完全的计算错误法难度很大;而完全采用印象法,造成教师对新生写作能力的掌握模糊,容易造成打分趋中的现象,很难实现区分不同水平学生进入不同级别学习的目的。因此,我们在结合两种传统评阅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制订详尽、科学的作文评分标准。可以借鉴国内、外一些权威的大规模标准化测试的作文评分标准(如托福、雅思、BEC)作为参考,这样可以使阅卷人做到更加细致地评阅作文。第二,建立评阅人的互评制度。第三,在每次分级测试作文批阅后都要进行抽样检查,并实施相应的奖惩制度。第四,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实行作文在线自动评分。第五,在分级测试作文的命题中,可以尝试“多选一”的方法,列出三到五个不同要求,不同文体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

大学英语分级考试对于大学新生以后学习英语而言意义重大,写作能力的测试既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又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影响深远。我在问卷和抽样统计的基础上,提出提高作文评分效度的方法。当然,更多实证性的研究可以验证这些建议在教学和测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刘润清,韩宝成.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第2篇

为贯彻落实公安部“抓基层、打基础、苦练基本功”(简称“三基”)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我市公安队伍正规化、规范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以提高队伍正规化建设水平为主线,以强化公安基础建设为重点,通过在全市“三所三队”基层公安机关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建立科学、公平、高效的考核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民警的工作绩效,充分调动基层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基层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战斗力,为我市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来,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先建立后完善”的工作思路,努力探索,总结经验,于2月,在市看守所、(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市收容教育所、市拘留所)、车管所、派出所、刑警队、巡警队、交警队(简称“三所三队”)推行民警网上绩效考核制度。

第一部分开展绩效考核工作

一、深入开展调研,精心部署,认真构建考核指标体系

加强调查研究,是落实绩效考核工作的必要前提。为此,我局组织基层所队领导专程前往兄弟市公安局,对民警绩效考核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经验材料。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我局研究制定了“三所三队”民警绩效考核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明确了实施绩效考核各阶段的目标任务。

根据“先试点后推广,先建立后完善”的总体工作思路,3月份我局组织对沙溪分局溪角派出所、巡警支队城区大队的试点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认真总结经验作法,抓紧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各分局政委、政工科(股)长,市局政治处各科室及治安、法制等部门领导参加的工作会议。会议上提出了“提高认识、制定方案、成立机构、专人管理、突出重点”的五项基本要求,强调指出了“抓好起步、抓好‘核’、抓好督促检查、抓好奖惩兑现”的四个工作要点,进一步为我局绩效考核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放权基层,制定考核评分标准

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我局采取了放权基层的作法。即先由市局“绩效办”抽调机关各业务部门骨干开展岗位分析,并广泛征求基层所队意见,按照“宜简不宜繁”的原则,抓住主要工作,通过对岗位职责、任务的层层分解量化,制定了考核评分标准。然后,各单位按照市局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对考核评分标准进行调整,以保证考核结果切合民警的岗位要求和工作实绩。

例如,在派出所民警绩效考核工作中,石岐区、西区分局根据各派出所人数相对较多、辖区治安环境差异性大的特点,直接由各派出所参照市局标准进行自主调整,经报分局审批后执行;东凤分局等单位则根据巡警中队民警已按“三基”建设要求下沉到派出所工作,由派出所集中管理的情况,将巡警中队民警的绩效考核纳入了派出所的考核范围,设立了巡警考核评分标准,有效防止了“一刀切”现象,增强了考核工作的灵活性、操作性。又如,在刑事技术民警绩效考核工作中,石岐区分局按照“服务实战”的原则,在参照市局统一标准对民警“德”、“勤”、“廉”表现进行考核的同时,紧贴刑事技术工作实际,建立起了包括现场勘查、检验鉴定、材料制作、技术管理、信息研判和技术破案以及其他工作等六个方面的具体考核标准,对民警实战“能”、“绩”情况全面实行量化考核。

三、建立网络平台,提高考核效率

为将网络技术引入考核工作,提高考核效率,在派出所民警绩效考核工作中,我局专门组织技术人员,以市局综合信息网为平台,安装了省公安厅统一下发的绩效考核系统。同时,我局在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专门举办了派出所网上绩效考核培训班,通过政治处领导亲自讲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学员上机模拟练习的方式,对来自各分局、派出所的近140名内勤民警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班结束后,各分局、派出所采取集中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办法,发挥内勤民警的“传、帮、带”作用,组织其他民警学习掌握网上考核操作技能,确保“人人懂操作、个个会录入”。在抓好民警培训的基础上,在8月我局已在派出所全面推开了民警网上绩效考核工作。后来,由于该系统不能支持大批量的考核工作,在初系统完全不能使用之后,我局刑警支队、交警支队、巡警支队根据实际自行开发考核系统,而派出所则改为人工操作,继续进行绩效工作,直至2月,省公安厅政治部对网上绩效考核系统升级后,再次改为网上系统考核。

因此,我局现有四套考核系统。巡警支队(自行开发)、交警支队(自行开发)、刑警支队(在省刑侦局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开发)、网上绩效考核系统(省公安厅政治部人事处开发)。

四、落实“四个结合”,保证考核质量

在建立、完善考核评分标准,构建网络操作平台的同时,在绩效考核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局注意从“四个结合”入手,保证考核质量:一是平时考核与按月汇总相结合。即平时民警根据个人表现和任务完成情况,对照考核标准进行自评计分,由直接领导、考核小组逐级审核确定得分;每月月底,考核小组对民警平时考核得分进行汇总统计,确定当月考核成绩和排名情况。二是考领导与考民警相结合。将领导列入考核对象,与民警一起接受考核小组的考核;既考其队伍管理成绩,又考其业务开展情况,促使其以身作则,避免了只考民警的片面性。三是如实自评与组织审核相结合。民警在如实自评的同时,对一些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要向直接领导、考核小组提交相应台账。直接领导、考核小组结合有关台账、民警表现记录以及群众评议的情况,对民警绩效进行综合考察,以补充遗漏,纠正偏差,防止 弄虚作假现象。四是公示制度与复议程序相结合。民警当月考核成绩和排名情况均在警务公开栏、宣传栏及公安网上进行为期至少5天的公示。并规定,民警如果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通过复议程序提请纠正。

五、加强检查督导,把握考核进度

为及时发现、帮助解决各单位实施绩效考核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我局注意将绩效考核工作与“三基”建设等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在进行“同部署、同落实”的同时,注意做到“同检查、同指导、同督促”。市局“绩效办”、“三基办”民警深入基层所队了解考核进展情况,听取情况汇报,查看台账记录,并提出指导意见,帮助他们及时完善工作作法,充分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确保了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施行。

第二部分落实绩效考核结果

各考核单位对考核结果的使用问题十分重视,主动向所在镇区党委宣传我局开展民警网上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要性,争取支持。同时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了绩效考结果的使用办法,为落实考核结果提供了依据,也为考核结果兑现提供了保障。考核结果使用办法中规定:年度考核评定为优秀公务员的人选应当从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一级的民警中产生,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四级的民警,公务员年度考核评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在二级(含二级)以上的民警,方具备参加本年度各种评先评优活动资格。各级优秀人民警察、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人选,优先从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一级的民警中产生。绩效考核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及其主要领导,均不得参加评先评优活动;近三年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在二级以上的,方具备参加公安机关基层所队长正职任职资格考试资格;近三年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在二级以上的民警,方具备晋职晋级的资格。对近三年内连续两次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一级的民警,方具备破格或者越一级晋升职务的资格;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三级的,由政工部门对其进行谈话;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四级的,由市局组织时间不少于一周的离岗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不少于三个月的试岗,试岗不合格的,调整岗位;在现衔级期限内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为四级的,且其表现造成不良影响的,根据《人民警察警衔工作管理办法》,延期晋升警衔,延长期限为3至6个月。

绩效考核结果的使用是决定绩效考核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各参考单位严格兑现奖惩,积极营造争先比优的良好氛围。实现物质精神双重奖励挂钩,日前,绝大多数是与年度考核、职级晋升、年终综合评优立功、物质奖励等项目挂钩。

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第3篇

镇在实施“清洁家园”行动中,出台了一系实可行的考核、奖惩办法,形成镇、办事处、监督员、保洁员四级监管网络,在城镇划定责任区落实部门包干制度,在农村实行四级监督网格化管理,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管理机制。

以机制促管理

为了进一步巩固环境卫生整治的成果,进一步推动全镇“清洁家园”工作的开展,镇出台了符合实际的《实施“清洁家园”行动考核细则》和详细的《考核评分标准》,并制定了《集镇村保洁人员管理办法》,为该镇的“清洁家园”行动的长效管理打下了基础。

考核细则规定,在考核中发现考核区域存在问题的,在同一地点第一次发现问题的对所属行政村发出《限期整改通知》;第二次再发现该问题的再次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并给予全镇通报批评;第三次仍发现该问题的,扣除该行政村当月政府财政补助,并在新闻媒体上给予曝光。每月在四个办事处中评出一名最高分列为红旗单位。对村居以办事处为单位,每月各办事处评出一名最高分行政村,列为红旗单位,并奖励该村1000元。该村若在次月仍被评为办事处第一名的,奖励该村元。各办事处前一名和最后一名的行政村在每月15日以红榜和黑榜在电视台公布。全年连续评分为全镇最后一名的行政村,次年取消政府财政补助。各行政村认为不参加考核的,可书面报镇清洁办,次月被取消政府财政补助,并报县委督察室给予相关责任人“效能告诫”。年终表彰,根据平时考核结果,对被认定为全年最高分前九名的行政村、前一名的办事处给予通报表彰,并对第一名至第三名的行政村给予奖励6000元,第四名至第六名给予奖励4000元,第七名至第九名给予奖励元,对前一名的办事处给予奖励元,对被认定为最后三名的行政村和最后一名的办事处给予通报批评。

以管理促保洁

环境卫生质量很大部分取决于保洁人员工作得力与否,镇在各村居招聘保洁员实行一年试聘用制度,若发现收集的垃圾不运送到指定的垃圾堆放点的或河道、硬化道路、绿化带保洁不到位将被解聘。

为确保保洁质量,镇政府加强了对建成区五个集镇村(东西街村、金家洋村、横街村、车头村、金处村)的管理,出台了集镇村保洁人员具体考核细则。

考核细则中规定,垃圾收集包片到人,日清日运,河道内杂物必须在三天内清理完毕,群众有反映较大的每发现一次扣20-30元,由村分管卫生的同志具体监督负责。

另外,每月所负责的村居在办事处被评为第一名,保洁员将得到300元奖金,连续经考核被评为全镇最后三名的,保洁员将被扣工资每月100元。

以责任促落实

为了加强城镇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镇与镇属三十六个部门签订清洁家园责任书,对清洁家园行动镇部门单位职责予以明确。

责任书中明确工作职责、目标,要求镇属各部门共同做好单位周围公共场所的卫生打扫工作揖及单位门前“三包”,对镇政府划定保洁地域要进行定时、定人负责,要进行日常监督,确保该地段卫生、整治,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划定地段群众的环卫意识。

责任书中规定镇清洁家园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利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办法,通过现场查看形式,进行月度、季度和年度评定的方式,对各相关部门单位进行考核。

同时责任书只也对奖惩进行了规定。责任书的职责目标纳入镇委、镇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对领导不重视、任务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经考核被评为全镇(来源:文秘站 )最后三名给予通报批评,上报其主管部门,并在电视台予以曝光;对考核评为前三名的部门单位给予通报表扬。通过责任书的签订进一步完善了“清洁家园”考核体系,促进了清洁家园工作的进程。

以监督促成效

为全面推动“清洁家园”行动的开展,充分发挥人民民主监督作用,镇在40个行政村聘请一批农村环卫监督员,明确监督员职责,规定监督员具有协助镇政府宣传清洁家园行动目的、意义,协助城管部门管理镇容镇貌,对市民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纠正和劝阻,督促临街临路单位、个人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每月参与对有关行政村考核评分,直接向镇“清洁家园”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农村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对全镇“清洁家园“行动进行全过程监督。

为了使监督更合理、更规范、更有效,6月30日,镇召开全镇50名农村卫生监督员培训会,会议就当前农村存在问题,卫生监督员职责,卫生监督内容,在清洁家园中如何行使职责等作了培训。会后卫生监督员对列入考核的村居进行实地评分,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农村卫生监督员的知识,促进了清洁家园更好的开展。

以奖惩促提升

为了更好落实清洁家园实施方案,镇以考核促管理,以奖惩促提升。5月13-14日,镇组织农村卫生监督员、纪委、 环保、环卫、电视台等10人,对全镇四十个村居开展“清洁家园”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考核组在考核过程中对发现的问题的进行摄像、拍照等取证工作,同时对所属行政村发出《限期整改通知书》。5月27日上午,镇召开了有镇清洁办、办事处卫生监督办、环卫所、各村居等相关部门100多人参加的“清洁家园行动”工作推进会。会议分析点评了4月份各村的考核成绩,对“清洁家园”行动考核评分中开展较好各办事处第一名河加埭村、项东村、后谢村、三西村等四个村给予了表扬,并给予四个村月考核奖励1000元。对后进村如何开展好“清洁家园”行动提出了一些整改意见。会后全镇40个行政村书记村长到4月份考核较好的河加埭村、项东村参观学习。

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口译测评;口译教学;评估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19-05

口译测试与评估是口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以及改进教学的重要依据,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然而有学者通过多种途径调查发现,我国部分高校口译测试工作存在测试内容不科学、测试方法偏简单、测试手段较落后、评分标准偏主观等问题。[1]根据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基于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测评样本,尝试探讨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测试的目标定位、形式方式、题型内容和评估标准,进而构建出规范化测评体系,并以此反拨口译教学。

一、测试的目标定位

课程测试的具体定位应该取决于课程的教学目标,口译测试也是如此。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修订)(以下简称《大纲》)的课程描述中就明确提出了本科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目标:“口译课是为高年级学生开设的英语基本技能课程。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初步学会口译记忆方法、口头概述、口译笔记及公众演讲技能,以求学生能较准确、流畅地进行汉英对译。”另外《大纲》规定:英语六级水平的学生应能担任外宾日常生活的口译,英语八级的学生应能担任一般外事活动的口译。根据《大纲》要求,本科英语口译课程测试的目标可以简要归纳,见图1: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测试的三大要素是以口译技能为核心建构的,因此在口译测试中必须体现这一点,从而区别于其它以语言能力为中心的测试。

二、测试的形式和方式

通过样本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本科英语口译课程测试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半直接型录音口译考试,即考试在语言实验室内进行,教师播放考试内容的录音材料,学生根据要求将所听内容相应地译成目标语,学生的口译内容则被录制下来,考试结束后教师听学生录音评分。另一种是直接型口译考试,也就是现场口译考试,学生逐个进入考场,面对教师进行口译考试。相比之下,采取前一种方式进行口译考试的居多,主要原因就是半直接型录音口译考试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而且教师可以反复听学生的口译结果,有利于提高评分的准确性。但在这种形式下考试考生可能会互相影响,面对设备口译和面对观众口译的效果不一样,真实性不如现场口译考试,而且无法观察到考生的仪态举止。不过考虑到当前现实条件,对于本科英语口译这种初级考试来说,半直接型录音口译的测试方式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译前准备工作问题,虽然这一点是译员能力的重要质量参数,[2]但对于本科英语口译而言,《大纲》对此没有特别要求,而且鉴于考试内容主要是普通常见话题和日常生活口译,本身就没有太多专业性的背景知识和专业术语,篇幅较短,大多是独立段落,并且和平时训练的主题相关性大,所以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口译考试的主题关键词并让他们做译前准备。不过在平时的口译训练中,需要灌输培养学生的译前准备意识和习惯。

三、测试的题型和内容

从测试效度的角度来看,通过样本可以直接观察分析的是口译测试的表面效度(face validity)和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表面效度指的是从表面来看测试是否达到预先设想的衡量知识或能力的程度。就卷面而言,口译测试样本主要包括两大题型:英译汉段落口译和汉译英段落口译各若干段,虽然很多采用的是半直接型录音考试的形式,缺乏一定的口译现场真实性,但基本具有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则是指测试能否充分测出所要测量的技能的程度,也就是测试内容是否充分体现了准备考查的要素和技能。按照上文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目标的要求,本科英语口译课程测试应该参照图1的各项要素进行考查。样本中只有英译汉和汉译英段落口译,即单向演说型段落口译,缺乏双向对话口译或联络口译这种涉及日常交际技能的口译测试。而根据上述《大纲》要求,这一方面能力的考核应该是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测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交际法语言测试理论就认为语言测试应该是多重组合的,[3]所以样本中口译测试的题型和内容都相对单一,存在一定的内容效度问题。另外,段落口译的语篇数量偏少,话语类型比较单一,而且每段长度较短,不足1分钟,有的只有30秒,不太符合口译专家提出的初期训练要求。刘和平提出口译练习的讲话长度一般从意群开始,即一个完整思想的表达,时间掌握在1.5~3分钟,然后适当增加长度,最长不超过5分钟。否则语篇太短容易形成逐句翻译,而逐句翻译又容易造成语言翻译。[4]这样无法考查学生的口译技能,也无法体现口译技能在口译教学中的核心地位。蔡小红也提出原则上语篇长度必须超过人记忆语言的能力,即2分钟以上。[5]综合专家的建议,考虑到是本科阶段的口译初级课程,笔者认为测试语篇长度控制在1.5分钟左右比较适宜,这样既能反映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可以通过译文质量初步考查学生的记忆、概括、笔记等基本口译技能。语速方面则可适当降低难度,英译汉语速可参照大学英语四级短文听力理解的语速,约为130~150词/分钟,汉译英语速可相应保持在120~140词/分钟左右。

四、测试的评估标准

样本中口译测试的评估标准非常模糊,有的甚至没有具体描述,只有英译汉和汉译英各部分的分值比例。而且,口译试题的参考译文中有些是笔译的结果,不太符合口译的实践特点。笔译的参考译文往往经过反复推敲,译文比较精彩,相形之下,学生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做出的口译结果就容易显得逊色,这样以笔译译文为参照标准给口译测试结果打分,对评分结果无疑有失公平。另外,评分人基本上由口译教师本人担任,很多是凭总体印象(global impression)打分,成绩评定中主观因素比例很大。当然,口译测试本身就属于主观性测试,灵活性较大,标准不易确定,更不易掌握。于是便出现了评卷信度(scorer reliability)问题。评分标准对于任何一项测试都是至关重要的,口译测试也不例外。为了避免测试中由于人为因素或主观因素可能造成的不公平,必须制订一套具体可行的评分标准,以规范统一考试标准,确保测试的客观、公正、准确。评分标准应根据测试目的、命题原则与命题方法、考试大纲等因素加以确定,必须体现口译的特点,考虑到时间限制等。评分标准如果定得科学合理,不仅可以保证口译测试的信度,体现测试目的,还可以确保正确的导向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分标准定得不当或缺乏统一标准,不仅无信度可言,而且还会对教学质量产生消极的影响。那么,本科英语教学中的高年级口译课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评分标准或采取哪种评分体系呢?

关于口译标准,国内外口译专家有过不少论述。例如口译专家李越然提出口译的标准应该是“准、顺、快”。[6]口译理论研究者鲍刚认为,口译标准可以概括为“全面、准确、通畅”。[7]巴黎释意学派认为,口译是一种解释性翻译,它的唯一宗旨是“达意”,因此相对应的翻译质量评估应该以“释意准确”为标准。[8]这些标准虽然符合口译的特点,但比较宽泛,难以把握。口译测试评估中总体的专业判断虽然必要,但系统的测试设计和评估方式、标准化的测试参数或测试方法的多维化以及更加透明的评估标准与程序,仍是保证测试效度和信度最大化的有力措施。[9]一些学者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评估程序、参数和标准。

Bühler研究了用户对口译质量的期望值,16个口译质量评估标准中包括与原语信息的一致性、话语的逻辑连贯性、语法的正确性、传译的完整性、流畅性、地道的口音和悦耳的声音等等。[10]Mackintosh提出的语义评分系统(semantic scoring system)采用错误计分制(error coding system),但由于不能评价声音音调、停顿的恰当与否等传译特点而无法总体衡量口译的质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1]Gile则认为没有绝对的质量标准,因为口译活动牵涉到许多因素和方面,而这些因素和方面都可能对口译活动,包括口译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12]后来Gile进一步提出区分口译训练评估与口译实践评估,前者要以过程评估为主,后者则应以结果评估为主。[13]Moser-Merser提出了三种口译评估模式:评估(evaluation)、测量(measurement)和判断(assessment),并指出口译质量评估的理由和目的不尽相同,因此所采取的评估方法也应该有差别,而以口译教学为目的、对学员水平进行评定时,则应采用判断模式。[14]Marquant根据口译教学与职业口译中评估重点的差异,提出了综合性口译质量动态评估模式,囊括了表现和能力两个方面。[15]另外几位学者,如Longley,Dubrovsky & Weller和Roberts,则不赞成设计过于细化的评分系统,认为经验丰富的译员做出的整体专业判断更值得肯定。[16]综合各家之言,好的口译一般都要求做到准确达意、意思完整、通俗易懂、地道自然、发音清晰、节奏流畅、反应灵敏,关键在于如何实施评测标准。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大学英语口译测试这种分散阅卷、主观性较强的测试的评卷信度,体现公平和规范,应该采取以量化评分体系(detailed scoring system)为主、总体判断(holistic approach)协调互补的模式,总体判断可以为量化评分体系提供弹性调节的空间,保障了整个模式动静结合,既客观又灵活。

关于量化评估标准的论述也为数不少。在“全面、准确、通畅”的口译质量评估标准基础上鲍刚制定了便于量化操作的评估参值表,考核要素包括:内容、隐含意义、数字、专有名词与头衔、译语表达和沟通效果,每个考核要素又相应细分为几个等级。[7]刘和平提出的口译测试评估表采取三种测试方式:中译外、外译中、视译。并按百分制计算,将测试考查的方面分为四项:反应速度(15%)、理解(35%)、表达(35%)和心理素质(15%)。[4]杨承淑把口译专业考试评分表的评分标准划分为:忠实(50%)、表达(30%)、语言(20%)、时间控制(±2%)。[17]厦门大学提出的口译评分标准为:信息转换或完整性(30%)、准确程度(30%)、语言表达(10%)、流利程度或速度(10%)、清晰程度(10%)、应变能力(10%);对外经贸大学的考核标准为:准确性(60%)、流利程度(30%)、总印象(包括语音、语调、声音大小、仪表仪态)(l0%)。[18]此外,英国纽斯卡尔大学的标准为:忠实与完整占80%、表达占20%;美国蒙特雷学院口译专业考试采用的评分表列有三项评分标准:意义与清晰度、风格、表达,每个标准都以4种等级评定,并有详细的评分说明。[19]

从上文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外口译评估研究大多是针对职业口译或者口译专业的口译教学,评估方法与手段正在形成体系,趋向于多模化、动态化和量细化。而对于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评估的研究却较少。不过本科英语口译教学评估可以借鉴口译专业教学评估的方法与手段,只是两者培养层次、目标定位不同,因而测试命题的深广度和评估标准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参照上述各种评分体系,结合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的目标定位、师生情况以及实际可操作性,笔者尝试设计出一份适合本科英语专业口译课程/成绩测试的测评表,仅供参考,具体见表1。

根据表1各测评项目的分值比例,可将计算口译质量分数的表格其转化为公式,[20]如下:Sq=■CiSi=C1S1+C2S2+C3S3+…+CnSn公式中Sq代表口译质量总分的加权平均值;Ci代表重要性系数;Si代表在某一个因素方面的分数;i代表个别因素的项号;n代表要考虑的因素个数,n9。

另外,在表1的基础上,测评前必须对口译测试的语篇原稿标注评分单位信息点及其分值,以便“信息忠实度”一栏打分。“信息忠实度”可以重点反映学生的记忆、笔记和概括能力,此处可以参照英语专业八级的口译评分细则,[21]但信息点的分值不能按字数平均分配,关键信息点的分值要相应提高比重。其实关于口译信息单位或“意义单位”的确定,鲍刚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它们实际上表现为语篇层次上一些所谓的‘要点’并有着交际意义上的即席性‘约定俗成’的特征。译员所要传达的,都不过是这些‘要点’而已。这些要点在构建语篇的语义结构时起到的是决定性的作用,是语篇的‘主干’,而另外一些信息则是‘枝叶’”。他同时也指出,这些评分单位“无法使用机械式的精确计算方法”来测定,但可以通过“使用集合专家群体(奇数,3个以上)意见+统计学处理方法,先予以‘定性’测定,然后再做出一定的数学分析”。他提出的具体实施方法是:“先请若干专家在某话语语篇找出主观判定的信息要点X若干,并通过抽掉X以观察是否引起理解缺失或困难的初步方法予以一次确认,同时给X以1~10个分值,要求专家对X的重要程度打分,再统计结果,通过取中值、平均值等方法予以二次确认。”这样计算得出的要点分值就会更加科学可信。[7]不过这种计算方式比较费时费力,一般适用于大型口译资格水平考试,而对于大学本科口译成绩测试是否具备可行性,要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而定。

口译测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口译教学基础工作,不仅对于规范口译测试、提高口译测试质量具有意义,而且对于提高口译教学质量也会起到良好的反拨作用。本研究是针对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成绩测评进行的一个尝试性规范化体系设计,分别论述了测试的目标定位、形式方式、题型内容和评估标准,并重点讨论了测评标准问题。由于条件有限,没有展开大规模的取样分析,在这方面提供更多的数据来补充论证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另外,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测试的规范化设计也有待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得到反馈,并不断修正完善。

参考文献:

[1]冯建中.论口译测试的规范化[J].外语研究,2005,(1).

[2]黄敏.谈口译资格认证考试的规范化设计[J].中国翻译,2007,(5).

[3]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5]蔡小红.口译评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6]李越然.论口译的社会功能――口译理论基础初探[J].中国翻译,1999,(3).

[7]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8]Seleskovitch,D.& Lederer,M.(孙慧双译).口笔译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9]Sawyer,D.B.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in Interpretation Education:A Case Study[D].University of Mainz,2001.

[10]Bühler,H.Linguistic(Semantic)and Extra-Linguistic(Pragmatic)Criteria for the Evaluation of 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preters[J].Multilingua,1986,(5).

[11]Mackintosh,J.Relay Interpretation:An Exploratory Study[D].University of London,1983.

[12]Gile,D.Regads sur la recherche en interprétation deconférence[M].Lille: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ille,1995.

[13]Gile,D.L'évaluation de la qualité de l'interprétation en cours de formation[J].Meta,2001,(2).

[14]Moser-Mercer,B.Quality in Interpreting:Some Methodological issues(陈穗湘译)[A].口译研究新探,(C),香港:香港开益出版社,1996.

[15]Marquant,H.Formation à la traduction technique[J].Meta,2005,(1).

[16]Franz,P.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7]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18]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19]刘银燕,张珊珊.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结业测试设计与评估方法探索[J].外语研究,2009,(4).

[20]胡清平.关于技术口译质量量化评估的建议[J].中国科技翻译,1990,(1).

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第5篇

命题特点、趋势和审题三要素

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2012年6月六级作文真题。

Directions:For this part, you are allowed 30 minutes to write a short essay entitled 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Your essay should start with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icture. 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150 words but no more than 200 words.

命题特点

本次六级写作题目的命题形式具有以下两个特点:①题目延续了2011年12月六级写作全英文的命题形式,即全部使用英文来表达写作要求;②题目中出现了图画,要求考生对图画进行简要描述。这种命题形式一方面体现了六级与四级写作在难度上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命题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它改变了“英文指令(Directions)+汉语提纲”的传统命题方式。

本次六级写作的命题形式与考研英语(一)的大作文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考研大作文往往不会给出文章标题,也不要求考生自拟标题;六级写作则给出文章标题,这显然降低了考试的难度,因为考生在标题的指引下更容易把握图画的含义;②考研大作文图画的文字一般为汉语,而本次六级写作图画中的对话则为英文。因此,虽然本次六级写作题目与2009年考研英语大作文话题接近,但考生不能完全照搬2009年考研大作文的写法,毕竟其评分要点不同。

命题趋势预测

近两次六级写作的命题明显有“反押题”的趋势。2011年12月的六级写作题目以全英文形式考查了引语评论式作文,2012年6月的六级写作题目又以全英文形式考查了图画评论式作文。这两次写作题目的要求都让部分考生感觉“不适应”“吃不消”或“茫然”。但这些命题形式都是考试大纲中所允许的,因此建议考生做到全面复习。笔者认为,全英文的命题方式将会在今后的六级写作中延续下来。在话题方面,再考与“成功或人生哲理”有关的话题(如2011年12月六级写作)的可能性不大,以后的六级写作可能更倾向于考查贴近实际生活的话题(如2012年6月六级写作的“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希望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

审题三要素

针对具有上文所述特点的六级写作题目,考生审题时应该关注三个要素:①体裁(essay)和英文标题(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②写作要求(start with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icture);③字数限制(150~200 words)。审题时,忽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失分。在本次作文评卷中笔者发现,考生的问题主要存在于对第二个要素的把握不当,在下文中我们将一一分析。

得分要点详解和审题失误枚举

根据官方提供的写作评分原则及标准,六级写作采用总体评分法(Global Scoring),即阅卷人就总的印象给出奖励分(Reward Scores),而不是按语言点错误数目给分。作文满分为15分,分为五个分数档次(2、5、8、11、14分),之后转化为710分制标准分。其中14分作文的评分标准为“切题;表达思想清楚;文字通顺,连贯,基本无语言错误,仅有个别小错”。根据以上要求,六级写作的得分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①内容切题;②表达思想清楚;③语言质量。此外,从阅卷者的角度看,赏心悦目的工整书写有助于提升作文在考官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针对本次六级写作,官方给出的评分细节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考生写作时应紧扣写作要求提到的“start with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picture”。如果考生没有对图画内容进行简要描述,作文扣2分。很多考生审题时不够仔细,首段没有对图画内容进行描述,造成失分。

第二,考生应正确理解题目给出的作文标题The Impact of the Interne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文章标题的意思是“网络对人际交流的影响”。如果考生写的是“网络的影响”而没有涉及“人际交流”,得分至少降低一个分数档次(即扣3分)。考生在这方面的审题失误主要表现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具体如下:①只写“网络对生活的影响”,没有涉及“人际交流”;②写作以图画内容为主,忽略题目,甚至有不少考生将作文写为“博客对生活的影响”“博客对人际交流的影响”等;③有一些考生可能受作文预测的误导,在文章中分三个段落阐述了“博客的盛行、利弊和看法”,既没有描述图画内容,也忽视了题目要求写作的内容,这类作文归为5分以下档次。

第三,考生如果从正反两个角度来阐述“网络对人际交流的影响”,将赢得印象分的加分。事实上评分细则对考生的写作角度没有提出要求,考生既可写网络对人际交流的正面影响,也可写网络对人际交流的反面影响。但阅卷组认为同时从正反两个角度来写更能体现考生在构思和论述方面的能力。

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第6篇

1.交际测试的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发展,交际语言测试愈来愈受重视。交际语言测试的理论基础是功能语言学与言语行为理论,它把语言作为一套行为来检测。交际语言测试理论是语言学习观与语言能力观的重大改变,揭示出语言学习的真正内涵,是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进步。根据交际法原则而编写的交际语言测试与其它语言测试方法最突出的不同点在于:

(1)强调语言交际功能这一本质。交际语言测试虽也测试语言知识,但更侧重对语言行为的测试。考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正确理解各种交际情景并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恰当地运用所掌握的语言知识的能力。

(2)力求真实。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中的重要因素。它所提供的情境要尽可能地与语言运用的客观实际相一致,以最大限度地反映受试者的语言运用能力。测试中的任务不是虚构的,而是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存在。

(3)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在语篇层次上的综合运用能力。因为语言在实际使用中各种技能之间是相互交织、相互转化的,一种技能不可能孤立地使用,独立于其它技能之外。

(4)交互性。在传统测试中,受试者是“局外人”,测试文本是“强加”给受试者的,要求他按规定好的方式对设计好的语言模式作出反应;在交际测试中,受试者是“局内人”,参与交际的整个过程。

(5)测试方法更注重于效度而不是信度。这种测试虽难以提供客观可靠的量化数据,但测试效度很高,可以更加直接地测量考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6)评估方法为标准参照。评估标准是交际的有效性,根据所制定的评分细则由考官主观地综合评判考生是否能有效、得体地使用语言完成所规定的交际任务。

2.交际语言测试的优缺点

(1)交际语言测试的优点

①技能考核,符合语言应用实际。交际语言测试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以语言的应用为明确目的。它结合语言的场景,考查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力求记录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语言工作、学习和生存的能力。交际语言测试还以语言的“得体性”为考核标准,根据具体的交际目的、所处场景和上下文联系、交际价值等判断语言是否运用得体。这比传统测试法只注重语言知识、以准确性来评判语言的掌握程度更进了一步。

②综合考核,“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交际语言测试将语言成分综合起来考查,对交际时语言使用的总体有效性下结论,而不是将语言分解为毫无联系的独立单元。交际测试认为在语言使用中语言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交际测试还将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有机结合,根据具体交际任务和场景加以考核,保持了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本来面目。综合测试不仅符合语言的社会需要,而且顺应语言教学的发展趋势,具有传统测试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③直接测试,更好地考查语言运用。交际语言测试采取直接测试的方法,在这类考试中,考生被要求直接运用被试的技能或能力。直接测试侧重考试的真实性,考试内容与现实语境紧密结合,考查的是学生的产出性技能,比间接测试考查识别性技能的要求更高一个层次。直接测试通常具有高效度,能更切实地反映出考生的实际语言能力,亦即在此项考试中得分较高的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强。此为交际测试最突出的优点。

④对语言教学具有良好的反拨作用。反拨作用(washback)是指测试对教学所起的影响。外语测试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反拨作用,直接影响着教(教师或学校)与学(学生)的两方面。交际语言测试考核的是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这就促使教师与学生在平时的语言学习中注意产出性语言能力(如写作、口语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有目的、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中去,而这也正与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相一致。当学生发现通过学习自己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了,就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交际语言测试的缺点

①情景的真实性问题。交际语言测试考查的是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必须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的交际场景。但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变化较大,难以确定哪种语言任务可以作为真实性的标准。因此要完全模拟出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交际任务、在测试中对考生提出像在实际的语言运用行为中同样的要求是很难的。即使场景与现实生活已经非常接近,但一旦将其拿来用到测试中去,就必然失去了原有的时间、地点、对象等特征,从而降低了测试的真实性。

②直接测试的局限性。交际语言测试属于直接测试,因此具有高效度,这是它的一大优点。但同时直接测试又成为交际测试的一个问题所在。直接测试强调对目标能力的表征行为直接抽样,因此必须进行以受试者为调查对象的需求分析。而需求分析费时费力,变量太多,往往受到人力、物力、时间等条件的制约,有时难以很好地进行。另外,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上的直接测试往往针对性较强、测试内容具体,相应地这种考试的受试面也就较小,难以应用于大规模测试。

③考试的实施与评分造成的信度问题。交际语言测试测量的是在真实的语言情景或语境下考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怎样提供情景、语境常常是一个难题,尤其是在大规模考试中。交际语言测试的评分采用标准参照法,因而难以制定精确的评分标准,无法对测试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再者,交际测试往往采用主观题型,主观题的评分一直是测试中的一个大问题,难以排除评分中的不一致现象:评分人员自身前后不一致、评分人员之间不一致、各评分点之间不一致等等,由此又导致了信度较低的问题。

3.交际测试未引起重视的原因及实施交际测试的必要性

不论何种原因,既然把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和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交际教学法在我国大范围推广,交际教学法就需要交际测试与之配套,反映交际教学的得与失,以促进交际教学。在现实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语言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无论是学期末的考试还是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都很少测试学生的交际能力,考试就象一根无形的魔棒,学生的学习就围绕着考卷转,考什么,练什么。许多学生虽然在四级考试中得到较理想分数,毕业后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仍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交际能力并未随语言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因此有必要实施交际测试,促使学生语言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共同提高。

4.实施交际测试的建议

(1)修改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实施交际测试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2)交际测试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专门的队伍进行交际测试试卷的设计、抽样测试和分析。

(3)培训合格的考官,考官必须对所测量的语言能力有一致的看法,对评分标准有一致的理解,并且对评分标准的掌握始终保持一致。只有具备交际能力的考官才能保证交际测试的顺利进行。

(4)推广使用适应交际教学的教材,没有交际法的教学,不推广使用交际法教材,交际测试就毫无意义。

(5)在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语言能力,两者相互促进,不要人为割裂。

(6)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关于测试方面的知识水平,使他们能较好地评估试题的优劣,恰当、有效地运用考试结果进行分析,以此来辅助教学。

5.结束语

交际法的引入丰富了我国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改变了人们对外语教学的看法,加深了对外语教学的认识,成果喜人。而对于交际语言测试,近些年我国测试界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开发了一些以交际测试理论为指导的测试,如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和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试(CET―SET)等等。但是交际测试的理论和实践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特别是交际测试的命题、评判标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的广大外语工作者应当投身于外语测试法的改革当中,从我国外语测试的实际出发,借鉴和发展交际测试理论,找出一种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际语言测试模式。

参考文献:

[1]Bachman,L.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London:CUP,2003.

[3]Pattison,P.Developing Communication Skil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李筱菊.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刘正光.测试――交际语言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16―18.

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第7篇

一、近年来我省农发资金管理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我省是全国贫困程度较深的省份,保证地方财政资金足额配套难度较大。各级财政为保证农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始终坚持将落实配套资金作为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的重要工作,省、地、县三级财政资金均足额配套到位,确保了地方各级财政配套资金不留缺口。

(二)促进“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

尽管我省不是全国粮食主产省,但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的目标,我省从2009年开始以国办建设高标准农田要求为平台,以县为主整合农发、水利、国土资金,平均每县4000—5000万用于建设高标准农田,目前已先后启动了5个县安排农发财政资金7500万元;从2005年开始,我省确定了本省的粮食主产县,每年集中70%以上的资金重点投入,用于改造中低产田和小流域治理,为实现全省人均半亩口粮田的目标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回收率达到100%。

我省对到期中央财政有偿资金的回收工作非常重视,从年初开始就将有偿资金回收工作纳入全年工作计划,县级财政和农发部门提前做好有偿资金回收的账务清理工作,对于回收确有困难的企业,财政给予先期垫付;对于有偿还能力但不愿还款的,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追缴。财政垫还比例逐年下降,上清下不清的现象逐年减少,每年均得到了国家农发办的奖励。

(四)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

2011—2009年,我省共接受国家农发办的两次综合性检查及一次验收考评。在几次部级检查中,我省农发资金管理工作得到了验收组及中介机构的充分肯定,尤其是2012年的国家验收考评中,验收考评结果为优秀等次,没有出现重大的违纪违规,资金使用管理规范,较好地防范了资金风险。

二、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针对资金运行及使用中的风险点,风险环节,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1、地方财政配套资金管理。我省是西部贫困地区,一些地、县为项目配套资金非常困难。我省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必须将配套资金纳入各级财政年初预算,确保落实配套。各级财政也总结出了一些好方法。如遵义市从1990年开始就采取先将各县应配资金上汇到市财政农发资金专户,市财政再将资金全额拨到各县农发资金专户,以此保证资金的足额到位。黔南州将预算下达的资金在州级就全额拨入农发资金专户,不再层层下达预算指标,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同时,对于配套资金不足额落实的地、县,省在下年度资金分配中给予资金扣减的处罚,有效地防范了“资金筹措不力”的风险。

2、资金分配管理。为充分体现“奖优罚劣”、“公开、公平、公正”,兼顾实际的分配原则,我省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实行“基数+因素”的分配办法,将全省财政资金由省统一分配到地区。以当年财政资金的40%作为基数,60%作为因素,对各地区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实现全省范围内的资金调剂。资金分配因素包括:资源条件因素和工作质量因素。并对40个粮食主产县和11个国家千亿斤粮食重点县作为优势资源地区,给予投资倾斜;工作质量因素包括:项目和资金管理质量考评、省级验收结果、地方财政配套、有偿资金还款、事业费安排等。“基数+因素”的分配办法有效地杜绝了跑资金、跑项目的不良现象,得到基层管理部门的肯定。

3、“三专”管理。坚持“三专”管理是实现农发资金安全运行并充分发挥效益的重要保证。在“专人管理”方面,我省要求必须配备专人(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专业财会人员)管理农发资金;在“专账核算”方面,要求必须分别设置财政资金专账、报账资金专账,而且必须与行政事业经费账务或其他支农专项资金账务分设。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有偿资金,要求企业要设专账单独核算,以保证项目按批复的建设内容进行建设。在“专款专用”方面,要求资金必须按特定的用途和明确的使用范围来支出,不得随意挤占挪用。“三专”管理从财务管理的操作环节上规定了人员要专、账务要专、用款要专的问题,防范了“专款不专用”“挤占挪用”,“弥补行政经费”等财务风险。

4、县级报账制管理。从2001年开始,我省全面推行县级报账制,制定了《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首先,实行工程阶段性报账。报账申请必须有多方签字监管,各县农发项目人员与施工方、监理方共同核实工程量,方可进行已完工阶段报账,拨付下一阶段建设资金。其次,报账所附相关资料附件必须真实、齐全;三是项目竣工后,预留10%的工程质量保证金,项目验收时报账率必须达到90%以上。同时要求,产业化经营项目无偿资金不能先预付,后报账。县级报账制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提高了资金拨付效率,有效地控制了套取项目资金,虚报冒领的风险。

(二)注重细节管理,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1、统一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及运用。为了使基层会计人员更好地使用会计科目,我省在会计科目的设置上作了统一规定,将会计科目规范到四级以下,哪一项科目设置几级,哪一级设置何种科目,作出了明确规定,农发会计科目得到全面的规范和统一,会计核算水平大大提高。

2、统一规范会计凭证。在《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报账制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了报账凭证的格式及相关要求,附件内容、数量等均作了统一规定。

3、全面推行会计电算化及久其财会软件。对全省各县特别规定,一是必须实现会计电算化;二是必须使用久其财会软件统一核算。规定了统一的核算平台和统一的核算体系后,全省会计核算质量有了较大提升,不再出现“五花八门”的现象。

4、强化县级事业费管理。我省规定,凡是县级农发事业费在年初预算中安排,并且达到当年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3%的,在资金分配中给予奖励;达不到3%的,相应扣减资金。2011年以来,我省各县级农发事业费基本能够足额安排,满足了农发日常工作需要,为防止挤占挪用项目资金提供了资金支持和保证。

5、细化省级验收评分标准。在省级验收评分标准中,对资金管理进行七大项、十一小项考核,包括:资金审计制度、违纪违规、会计科目核算、资金配套到位情况、实行会计电算化及使用久其软件记账、银行总账余额与对账单、库存现金与现金日记账相符、科技推广费和项目管理费、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费安排情况、验收、审计整改情况等。

(三)创新资金管理方式,积极探索农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使用的新路子。

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思路;框架

[中图分类号] D920.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4)04―0151―05

一引言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法治建设(白皮书),二八年二月,北京法治建设是人类的实践活动,要贯彻实施就必须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指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这对于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可以防止、预警、纠正破坏法治的现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法治化提供保障,是法治中国建设实施机制的有效形式[1]。“十一五”以来湖南在法治建设领域成就斐然,《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湖南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湖南省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等多项文件相继出台,“法治湖南”成为湖南“转方式、调结构、建‘两型’”的四张“名片”之一,湖南创造了在全国法治领域影响深远的“湖南现象”

李勇,法治改变湖南――写在《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出台之际,湖南日报,2011年8月3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湖南的具体实践,2011年7月26日中共湖南省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法治湖南建设纲要》,这是全国第一份由省级党委主导制定的《纲要》。《纲要》明确了法治湖南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地方性法规规章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公共权力运行规范,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经济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因此,依据《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结合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以细化和量化法治的要求为出发点,采用科学的标准,选择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建立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考察法治湖南建设的进展和成效,对客观评价法治湖南建设的现状、反映法治湖南建设中的问题和引导法治湖南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建构评价系统的关键环节,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和准确,“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原则是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因此,建立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坚持“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参与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

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的内在本质和价值要求,符合被评价对象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指标名称、涵义、内容、计算范围、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指标数量、指标权重等符合科学原则的要求,彰显法治湖南建设的科学发展导向,体现法治湖南建设的科学性、指标性和实效性,能客观、有效地评价法治湖南建设的进程和阶段性效果。

(二)目的性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紧密依据评价的目的,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是针对建设进程和建设效果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而非单独针对建设效果的评价,因此,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设置基本举措、客观成效和主观感受等三方面的指标,既考核被评价对象贯彻和落实《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各项措施的进程,也考核贯彻和落实《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效果,为法治湖南建设积累有益经验,对被评价对象具有明显的引导性作用,成为推进法治湖南建设的内在驱动力。

(三)系统性

法治湖南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的基本面,各指标具有内在关联性和独立性,从不同维度反映被评价对象的情况,各指标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立体、全面、直观的评价指标体系[2],指标体系的整体结构和框架,以及每一指标的构成都体现系统性的特点[3]。

(四)参与性

法治指数要始终贯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和民主民生等三大着力点,探索不仅党委和政府自上而下推进,专家和普通公民也要成为过程的参与者[4]。为保证法治湖南建设的评价结果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接受,党委和政府、专家、社会公众必须参与评价过程,因此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时,根据不同考评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指标,考评主体分别由党委和政府、专家、社会公众等担任,体现广泛的参与性。

(五)可操作性

《法治湖南建设纲要》表现为制度建设层面,考评内容是否易量化、评分方式和标准是否好考核、能管用,是评价指标体系能否有效实施的基本前提。因此,必须通过将《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内在要求进行分解,变虚为实,变抽象为具体,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将法治湖南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实质转化为易于操作和判别的具体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反映考评内容的各指标应含义明确,易于为考评主体和考评客体理解,同时具有一定程度的灵敏性,能够明显反映法治湖南建设变动的征兆;考评方式可操作性强;评分方式科学,评分标准直观、清晰。

(六)动态性

法治湖南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动态过程,其内涵和外延会随时间而发生微妙变化,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体现时代特征,实现指标体系的“可持续性改进”,即要避免选择那些较长时期内都变化不大的指标,且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而适时地调整指标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具解释力和科学性[5][6]。

三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的基本框架

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旨在通过对《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剖析和科学概括,把法治的内在要求和外在体现分解、细化和量化,转化为多个可以测评的指标,组成一个体系和系统[7]。这个系统由分门别类、有级别有层次的子系统及其要素构成,每个要素具有典型性,是法治湖南建设本质属性的反映,从不同角度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的目标要求,其层次具有递进性,上级指标向下兼容,末级指标的内涵能具体描绘并能用数据表示。因此,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考评内容(考什么)、考评主体(谁考)、考评客体(考谁)、考评方式(如何考)、评分方式和标准等五方面的内容,形式如表1。

(一)考评内容――指标体系

考评内容是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反映的考核客体的各个维度,是法治湖南建设进程和效果的载体。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提出了党委依法执政、人民民主、地方立法、法治政府、公正司法、权力制约与监督、经济法治、社会法治、文化法治、“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法治、法制宣传教育、法律服务等12项内容共48条措施,构成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考评内容。法治与法治湖南属于价值层面的理念要求,根据对《法治湖南建设纲要》本质要求和外在表现的分析和判断,课题组建立由四级、多个指标组成的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以《纲要》的12项内容作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从48条措施中提炼。三级指标基于主客观指标合理平衡的思想,分为基本举措、客观成效和主观感受等三个方面:基本举措对应的四级指标来源于《纲要》48条措施中的具体细则,主要评价考评客体贯彻和落实《纲要》的进程;客观成效针对建设效果中可以直接量化和计算的内容,主要考察实施基本举措后的实际效果,看是否有落实基本举措上的形式主义和不切实际等;主观感受则通过基本举措中涉及的当事人、社会公众对基本举措、客观成效的主观感觉进行评分,反映考评主体对建设效果的主观评价,确保准确评估落实基本举措的真实价值取向,保证评估结果的公信力。

初始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数目较多,可能导致指标之间信息重叠,削弱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等问题,使评价成本高和评价结果失真,不能客观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必须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指标筛选方法包括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两大类,后者有线性相关法、复相关系数法、多元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课题组选择基于皮尔逊相关系数的模糊聚类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建立最终的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二)考评主体

考评主体主要说明法治湖南建设的进程和效果由谁来进行评价,为保证评价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必须处理好官方与民间、公众与专业的关系。根据考评内容中第四级指标的特性,考评主体分为三个方面,即官方考评组、公众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其它群体,其中主体是官方考评组。官方考评组主要针对可以通过汇报材料和各种统计数据直接反映的问题(指标)进行考评,并负责其它两个考评主体考评的组织和实施工作;公众是法治湖南建设水平最深切的体会者,主要考核法治湖南建设的主观成效部分;介于考评组和公众两者之间的其它群体(比如专家、社会中介、研究机构等)则就某些专业性或影响范围较小的法治湖南建设进程和效果问题进行评价。三个考评主体的考评结果,最终由官方考评组按照事先规定的方式进行汇总评分。

(三)考评客体

考评客体作为被评价的对象,是法治湖南建设具体措施的实施者和落实者,其行动直接决定了法治湖南建设的进程和效果。《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48条措施明确了法治湖南建设的各类责任主体,因此,根据第四级指标针对的内容可确定每个指标对应的责任主体,以此作为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考评客体。

(四)考评方式

考评方式即考评主体采用什么方式对考评客体进行评估,其科学与否决定了考评成本的高低和考评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根据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第四级指标所针对考评内容的特征,结合考评过程的可操作性,考评方式包括听取汇报/查阅材料、抽样调查和民主测评等三种形式。第四级指标中的基本举措类指标,主要考核考评客体是否贯彻和实施了《法治湖南建设纲要》规定的工作,反映考评客体的工作态度,因此采用“听取汇报/查阅材料”的考评方式;客观成效和主观感受类指标,则主要考核考评客体实施《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进程和效果,部分可以根据各种客观统计数据直接计算,带有主观性和模糊性的指标则主要采用抽样调查和民主测评两种考评方式。

(五)评分方式与标准

合理的评分方式与标准,是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的重要决定因素。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中第四级指标考评的内容及其特点,评分方式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根据相关客观统计数据进行计算,比如“事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经人大审议并形成决议”这一指标,等于“经人大审议并形成决议的数量”比“重大事项数量”;二是对主观性指标制定详细的评分细则,由考评主体采用打分方式对考评客体进行评分。

四法治湖南建设综合评价模型

(一)指标权重确定

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关系到能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状况。权重代表各个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表示各个评价指标在总体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每一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00%。国内外关于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很多,根据计算权重时原始数据来源和计算过程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即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主客观综合赋权法[8],其中:主观赋权法采取定性的方式,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重,代表性的有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调查法(Delphi法);客观赋权法则根据历史数据研究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指标与评估结果的关系来进行赋权,如最大熵技术法、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最大离差法等;主客观综合赋权法则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使用,充分利用两者的优点。根据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一、二、三级指标采用主观赋权法,第四级指标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法。

(二)评价指标标准化

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指标反映法治湖南建设进程和效果的不同维度,按是否包含量纲可分为无量纲和带不同量纲两大类型,按指标性质和作用可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类,因此,同一级指标下不同指标之间的数值不能直接简单或加权加总,必须先对指标数值进行处理,转化为可以进行综合评价的标准化指标。指标标准化方法很多,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首先,对逆指标采用x*=xmax -xxmax -xmin 方法进行正指标化处理,使得0≤x*≤1,同时去除该指标的量纲;其次,对于剩余含量纲的指标,根据法治湖南建设不存在标准的满意值与不满意值这一特性,选择Z分数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计算方式为x*=x-σx,其中,x代表评价指标,为该指标平均值,σx为该指标的标准差,x*代表x离其平均值的距离是标准差σx的倍数,衡量了指标各数值的相对位置。

(三)综合评价方法

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个指标从不同维度反映法治湖南建设的进程和效果,因此,必须使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数值进行综合,将多个指标转化为一个能够反映综合情况的指标,评价考评客体的法治湖南建设进程和效果。在确定指标权重和评价指标标准化基础上,采用加权平均数原理,建立法治湖南建设综合评价模型:

X=∑x*iFi

其中,x*i代表第i个评价指标的标准化数值,Fi代表第i个评价指标的权重,X代表上级指标综合得分。以第四级指标为出发点,遵循“四级指标――三级指标――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综合得分”的路径逐级计算,最终得到考评客体的法治湖南建设综合得分。每一级指标都基于全体考评客体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因此可以根据最终的综合得分,对考评客体的法治湖南建设进程和效果进行排名。

五结论

根据《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实施法治湖南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立科学的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客观、真实地评估建设进程和效果,有利于发现问题、寻找差距和制定改进措施。课题组以《法治湖南建设纲要》为主要依据,遵循“科学性、目的性、系统性、参与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基本原则,构建了由四级、多个指标组成的系统、立体、全面、直观的法治湖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详细讨论了指标体系的考评内容、考评主体、考评客体、考评方式、评分方式和标准,建立了法治湖南建设综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一旦成型,即可用于多种用途[9]:基本措施责任主体的自我评价,考评主体对考评客体的综合评价,社会中介组织和研究机构研究与评价法治湖南建设,等等。法治湖南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定会不断涌现和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评价指标体系应及时地据此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以更好地评价和引导法治湖南建设的实践过程感谢课题组唐双娥、易卫中、冯家亮、李锦、肖霄、戴巍等在课题讨论中给本文的启发及本文修改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徐汉明,林必恒.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N].人民日报,2013-12-29.

[2]刘武俊.法治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法治城市创建的“指南针”和“风向标”[J].中国司法,2011,(6):86-92.

[3]申来津,朱勤尚.法治政府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作[J].行政论坛,2008,(2):48-51.

[4]张军平.地方法治建设考评指标设置原则探讨[J].中国司法,2008,(6):48-49.

[5]许涤龙,欧阳胜银.法治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初步分析[A].杜钢建,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第3卷)[C].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6]唐明良.法治政府指标体系构建中的几对关系及其呈现[J].浙江学刊,2013,(6):74-79.

[7]陈海燕,张庆旭.社会主义法治评价指标量化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9,(4):69-72.

[8]汤梅,申来津.法治政府测评指标设计及其操作实务[J].湖北社会科学,2009,(4):31-34.

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竞赛型 实训教学 职业教育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中强调指出:广泛开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和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重大工作创新。借助职业技能大赛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通过实施竞赛型实训教学,实现职业教育“导向就业、对接企业、强化技能、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目标,在实训课程、评价机制、师资队伍建设、开发教学资源等方面的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开发“竞赛型”实训课程

由专业带头人牵头,组建包括企业专家、骨干教师和比赛指导教师在内的实训课程开发小组,综合研究本地区企业实践专家讨论提炼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大赛相关项目的知识点、技能点、考核点,合理分解和组合,开发能够按照社会和企业需求、贴近生产、贴近工艺、贴近实际的实训课程。把技能大赛的要求融入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培养目标,使岗位任务教学化的可操作性更强,实训目标更科学、精准,这种培养目标是实现与企业、行业要求无缝对接的重要保障,更是培养受企业欢迎的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建立“竞赛型”评价机制

重视加强技能大赛制度和精神的宣传,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型”评价机制,完善实训教学评价指标,改进实训课程考核方式,以赛促学,以赛代考,营造比、帮、赶、超,人人争先的实训学习环境。“竞赛型”评价机制将学生实训成绩分为四级评价,依据四级评价结果来综合评定。

四级评价依次为以下方面。

一级评价

通过实训项目教学竞赛评定。竞赛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实训项目分别采取班级内分组竞赛、个人竞赛的办法;竞赛的目标是重点考查学生对实训课程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标情况;竞赛的评价由任课教师、小组成员和竞赛优胜选手共同担任。优胜选手参与评价,协助老师做技术指导,不仅营造班级内“崇尚技能”的氛围,还积累了其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使专业能力提高更快。

同时,对实训项目的评价制定评分细则,借鉴国赛的评分标准指标,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考核。评分细则的制定一方面完善了实训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考核对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的基本理论,更加强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基本要求融入考核标准,体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评价要求;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的“实训教学竞赛”更具操作性。

通过评价的导向作用,培养学生重视精度、质量、安全、责任、团队、环保、创新等工程意识,实现职业资格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完全融合。通过这种学习和体验,学生就业后很快就能适应企业岗位生产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顶岗生产。

二级评价

通过开展校级专业技能竞赛评定。职业学校通过举办校级专业技能竞赛,一方面是弘扬“竞赛文化”、“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能”人才成长氛围,提升全校师生技能水平;另一方面也为一年一度的省(市)级竞赛选拔苗子。在竞赛形式与评价的主体上,校级竞赛与实训教学中进行的竞赛几乎相同,但竞赛的目标则是重点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本职岗位应具有的职业素养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更强调应用性和综合性。校级竞赛成绩累入实训成绩。

三级评价

通过组织省市竞赛选手选拔赛评定。按照两倍于省(市)级竞赛的参赛名额组建赛前集训队,队员包括校级技能竞赛中选拔的优秀选手和实训项目教学竞赛中涌现出的低年级后备选手,后备选手作为参赛选手的助手,观摩和协助参赛选手的训练,熟悉大赛要求,感受大赛氛围,形成选手培养梯队。利用赛前课余时间,组织集训队成员进行一定强度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并定期开展选拔赛逐步缩小集训队规模。选拔赛成绩累入实训成绩。

四级评价

通过学生参加省市及以上级别职业技能大赛的成绩评定。

通过实施四级竞赛评价机制,形成了普遍性、经常性的技能比武氛围和良好的培养选拔制度,实现了技能竞赛由阶段性工作向常态性工作、由少数师生参与向全体师生参与的转变。

三、实施“备赛式”教学模式

职业技能大赛来源于生产实际,重在实践技能精益求精。因此,引入竞赛理念的学校实训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师讲、学生做,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钻研、切磋技艺、专家能手讲座指导的“备赛式”教学法;工作任务的完成以学生实践为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备赛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

四、打造“竞赛型”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要注重大赛对教师成长的影响,把教师接受大赛的锤炼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途径之一,制定相关制度,将教师参加大赛的成绩纳入教师考核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师职称晋升的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为教师参与技能大赛创造良好的环境:如给予经费保障,支持各专业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统筹协调有带赛经验的老教师组成团队,协助和指导年轻教师开展大赛辅导工作,帮助青年教师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成长为优秀教练;积极承办省(市)技能大赛,使教师从组织者的角度透视大赛,深层次挖掘大赛成果,丰富经验等。

五、开发“竞赛型”教学资源

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分为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模块,其中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模块的课题开发,按照基本技能与核心技能统一,规范性要求与解决问题能力要求统一的原则,在课题任务中完善适宜的关键技能,增加相应的操作规范、工艺要求,优化基本技能和专项技能课题内容;综合技能模块的课题开发,则鉴于技能大赛赛项的设置、赛事的技术规范要求是立足生产中的真实工作情境、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而设计的,课题优先选择综合实践性强、与学校实训设备配套的竞赛题目整理而成。

职业技能大赛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助力,搞好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部分。实施“竞赛型”实训教学,是将职业技能大赛的理念和作用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日常教学活动,有效推动全体师生技能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实训教学改革,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搭建更具体有效的平台,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中国教育新闻网,2010年6月20日。

[2]刘琴:《让技能大赛成为职教发展推进器―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黄尧》,中国教育报,2008年 6月21日。

[3]陈炳和:《技能大赛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价值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3期。

四级评分标准细则范文第10篇

事前定性法

“事前绩效评估”是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中的一种创新做法,是预算绩效管理的起点。所谓事前绩效评估,是指为加强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预算资金分配决策的科学性、公开性和公正性,财政部门根据部门战略规划、事业发展规划、项目申报理由等内容,通过委托第三方的方式,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确定项目前对项目相关性、绩效可实现性、方案有效性、绩效可持续性以及财政投入风险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其结果作为确定项目及分配预算的重要依据。经过几年的试点,评估内容逐步完善,现各分项评估内容如下:

项目的相关性――政策相关性、需求相关性、财政投入相关性。

预期绩效的可实现性――绩效目标明确合理性、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程度、项目预期效益可实现程度。

实施方案的有效性――项目内容明确性、决策程序规范性、预算编制科学合理性、项目资金保障条件、组织机构健全有效性、技术方案科学合理性、项目管理制度健全有效性、项目管控措施健全有效性。

预期绩效的可持续性――政策的可持续性、预期产出及效果的可持续性、组织管理机构的可持续性。

财政资金投入的可行性及风险――财政投入能力风险、财政资金重复投入风险、支持方式导致的财政资金投入风险、项目执行风险导致的财政资金投入风险。

就目前来讲,事前绩效评估的指标是由以上五个维度来评估,主要围绕相关性、效率、效益、可持续性和风险来设计。而且里面有三个指标(即项目的相关性、实施方案的有效性、财政资金投入的可行性及风险)具有一票否决权。因为例如一个项目的相关性不强,和北京市的宏观政策没关系,和老百姓的需求没关系,那就会一票否决了。与此对应,在《北京市财政支出事前绩效评估管理暂行办法》中根据评估内容,专家将做出4个结论,分别是支持,调整完善后支持,部分支持,不支持。

事后定量法

绩效评价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北京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施细则》中,对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原则做出阐述:

(一)相关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应当与绩效目标有直接的联系,能够恰当反映目标的实现程度。

(二)重要性原则。应当优先使用最具评价对象代表性、最能反映评价要求的核心指标。

(三)可比性原则。对同类评价对象要设定共性的绩效评价指标,以便于评价结果可以相互比较。

(四)系统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应当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能系统反映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五)经济性原则。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应当通俗易懂、简便易行,数据的获得应当考虑现实条件和可操作性,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具体来讲,绩效评价指标可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

(一)共性指标是适用于所有评价对象的指标。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财务管理状况、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

(二)个性指标是针对部门或项目特点设定的,适用于不同预算部门或项目的业绩评价指标。

共性指标由财政部门统一制定,个性指标由财政部门会同预算部门制定。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同构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分级指标、指标权重和评分标准构成。

绩效评价指标由多个级次构成。一级指标下可细分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亦可细分为三级指标,以此类推。指标级次数量根据评价内容的复杂程度而定,原则上不应少于三级。

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应以财政部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参考样表为准,原则上不予调整。三级、四级评价指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或者调整。

指标权重是指具体指标所占的分值,反映具体指标在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其中,一级和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原则上不予调整;三级、四级指标的权重,可根据指标内容进行分配调整。

评分标准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据计划标准、行业标准、历史标准和其他经财政部门确定的标准相应进行制定。

绩效评价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组织形式有:财政部门组织评价、预算部门组织评价。其中,财政部门组织评价的形式包括财政部门直接组织评价(简称“财政评价”)、财政部门选取部门评价项目进行财政支出绩效再评价(简称“财政再评价”)。财政再评价,是指由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对预算部门组织评价质量的评价和对被评价项目绩效的再次评价。

绩效评价结果实施百分制和四级分类。四个级别分别是:优秀(90分(含)―100分)、良好(75分(含)―90分)、一般(60分(含)―75分)、较差(60分(不含)以下)。

进一步优化

从以上事前绩效评估和事后绩效评价的指标对比可以看出,事前绩效评估的方法采用的是定性方法,而事后绩效评价采用的是定量方法。究其原因,记者采访了北京金凯伟业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爱武,因为该公司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多年以来一直参与北京市的预算绩效工作。汪爱武说:“这就是事前绩效评估和事后绩效评价的区别所在。事后绩效评价需要非常量化,要具体到数值。而事前评估是需原则性的把握,更多是看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资金配置是否合理,项目目标能否实现,资金配置是否和目标一致。如果完全量化打分,不一定合适,因为事前绩效评估里面,有一些否定意见指标。如果一旦否定意见指标确定下来,其他指标再高分数也没有用。如果采取打分制,那多少分合适?因此确定出几块关键性指标,采取这种定性的评价,会更准确一些。”

而对于事后量化法,参与指标体系设计的北京源隆会计师事务所的总经理张欣告诉记者,这两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渐量化,尽可能做到客观。因为最早搭建这个框架,主要是延续财政部的指标体系模式,但是北京财政局结合了行业特点逐渐量化。尤其在大额专项资金里面,是绝对需要用数字表示的,所以这项工作难度很大。并且量化的结果就是让专家评价的时候,其手里的裁量权相对减少,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在指标体系中主要是财政为主导,主要负责有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设定。三级和四级指标则是需要补充细化的,主要是通过中介机构和专家来完成,最后由财政部门来审核。只有设计出来的指标体系是客观公正的,那么才能保证评价的结果客观公正。

上一篇:高速公路免费细则范文 下一篇:绩效工资考核细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