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环生物范文

时间:2023-03-04 18:28:17

四环生物

四环生物范文第1篇

四环生物(000518.SZ)2008年业绩预亏,公司业绩无亮点,动态市盈率高达352.77倍,但它却演绎了一轮惊人的跨年度行情,在2009年1月21日至2月4的5个交易日内.其涨幅高达51%,成为市场中的一大牛股。在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推手?

一位医药行业研究员表示,公司的质地并不好,这样无故连续涨停,最大的可能性是由于四环生物的股价低,游资借机炒作。

从1月22日起,一直处于横盘整理的四环生物,突然发力上涨。在春节前后的4个交易日,即1月22日、1月23日、2月2日和2月3日,该股连拉4个涨停板。这4日的交易金额分别为1.90亿元、2.71亿元、3.01亿元和3.81亿元,换手率分别为8.16%、10.85%、10.83%和12.49%,较1月21日的2420.84万元交易额和1.14%的换手率,都出现巨幅的提升。

1月23日深交所盘后交易信息显示,四环生物当日买入金额最大的前5个营业部席位总共买入金额达到2952.59万元。1月23日,前5大买入席位中有4个出现在2月2日前5大卖出席位榜单中,2月2日这4个席位卖出金额达到2431.27万元。而据3日数据显示,2月2日买入前5大席位中,又有3席位出现在2月3日前5大卖出席位里面,这3个席位总共卖出金额达1341.31万元。

有市场人士认为,突然放大的成交量和换手率,以及近日买卖金额前几位交易席位身份的高一致性,都充分显示了游资“快进快出”的迹象。

此外,细心的投资者会发现。该股连续4个涨停与近期市场出现的传闻有关,其中包括“武汉市商业银行将借壳四环生物”、“瑞银将借壳四环生物”等。

记者调查发现,“武汉市商业银行将借壳四环生物”的传闻,最早出现在2009年1月26日的东方财富网的股吧中,同时该传闻还在其他网站的股吧中出现。而这一消息的传出时间,出现在该股两个涨停板之后,随后该股又被连续两天拉升,这时已经获利的资金在高位退场,被套的是后来跟进者。

其实,这种手法,此前在四环生物的身上已经出现过一次。

早在2007年12月7日,关于“瑞银将借壳四环生物”的传闻就开始出现在各大网站的股吧中。而在这传闻出现前的两个交易日,即2007年11月30日和12月3日,该股都被拉升至涨停板,同时该股两天的成交金额分别为3.86亿元和3.43亿元,换手率分别为9.49%和7.74%,较11月29日的4413.38万元和1.19%的换手率,都出现了巨幅增长。

随后该股经过几天的盘整后,继续放量上涨,至2008年1月3日涨至7.20元,相比2007年11月29日的4.96元收盘价,在15个交易日内涨幅高达45%,随后该股便步入下跌通道。

同样的手法,再次出现在四环生物的身上,或许有两个原因。

首先,四环生物地处江苏省内,是国内游资比较集中的地方,更容易受到江浙一带游资的关注。在此次买卖该股的前几名营业部中,以游资盛名的齐鲁证券有限公司宁波中兴路证券营业部等几家江浙营业部都曾出现。

其次,四环生物解禁的“小非”通过对倒股票拉升股价来出货,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四环生物2008年一季报,在该季度,公司的部分境内法人股开始解禁,包括昆山市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解禁股的数量总额为5933.88万股,占四环生物流通A股的7%。

对于该股后期的操作策略,本刊特约分析师提醒投资者不碰为妙。

四环生物范文第2篇

该公司最近仍然是非不断。四环生物11月14日公告称,去年11月北京维达法姆科技有限公司及法人代表高世英用假专利换取四环生物45%股权一案,近日获得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

具体的情况是,高世英之前承诺转让给四环生物可以治疗癌症的生物蛋白舌下给药技术(下称抗癌专利)在澳大利亚并未获得专利权,而其提供的“澳大利亚专利号:2007901333”仅是临时申请号,并非专利号而且已于2008年失效。

也就是说,高世英用一个莫须有的专利换了四环制药价值可能超过1.14亿元的45%股权,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去年11月份四环生物就已经知晓这个专利是假的,却没有及时公告。为何不公告呢?原因很简单,当时前大股东江阴市振新毛纺厂(下称江阴振新毛纺)正在减持,如果该消息被公告出来,股价会迅速跌入谷底。

江阴振新毛纺在四环生物2006年股改时承诺,其减持价不得低于6元/股。去年9月1日,四环生物收盘价为5.93元/股,已经低于承诺减持价。去年8月31日,江阴振新毛纺对外宣称,9月后将减持超过总股本5%(实际减持超过10%)的股份,那么在这期间如果没有重大且对公司未来业绩有影响的项目,很可能无法如期减持。

实际上,江阴振新毛纺除了抗癌专利,还给四环生物弄了文化传媒和新能源两个概念,这些项目均是在去年9月至10月间宣布的。在被称作三个重磅投资项目中,除了抗癌专利外,还有《山海经》版权开发和新疆爱迪新能源项目。

四环生物去年10月出资5000万元购买了北京山海经投资控股有限公司50%股权。公司对外表示,要借助《山海经》的文化资源开发整合系列影视动漫,但很快就改变主意。今年6月,四环生物在山海经将要为公司贡献利润的时候,以原价将股权转让给中吉奥(北京)创投,等于5000万元的利息打了水漂。

实际上,公司做抗癌药和文化传媒项目为假,借文化传媒概念拉升股价是真。从以上动作可以看出,江阴振新毛纺深谙资本运作之道,用三重险来保大手笔减持道路畅通。

江阴振新毛纺的背景与江苏阳光有莫大的干系。最初江苏阳光集团的实际控制人为江阴市新桥镇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之后通过增资扩股由陆克平实际控制。

根据四环生物2004年年报显示,江阴振新毛纺是1990年由江阴市新桥镇镇政府出资成立的镇办集体制企业,也是江苏阳光集团的成员单位。

也可以说,陆克平在转手卖掉阳光集团近50%股权掏空江苏阳光后,现在又将大量减持四环生物,换取了大把现金握在手中,现在除了已经在竞购的美尔雅(600107.SH)大股东美尔雅集团79.94%的股权外,陆克平还伺机狙击其他小市值公司。

负责四环生物监管工作的江苏证监局(公司注册地是江阴市)需要做的的是,对其有意隐瞒购买假抗癌专利一事着手调查,并给予因此受损失的投资者一个说法。

四环生物范文第3篇

美国多维特国际机构是美国一家研发、生产和销售世界最优质营养补充食品和个人保养品的跨国性公司。秉承美国营养素之父、诺贝尔获奖者莱那斯・鲍林博士的理论,公司198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立。经过25年的发展,本着“博爱天下、爱人如己”的经营理念,迅速发展成为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国际性公司,并在欧美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建立了多家向世界各地“独立加盟店”供货的生产基地。

2006年3月31目,美国多维特公司董事长梅耶率领美国专家等一行六人访问江阴,受到江阴市市长王锡南的热情会见和宴请。王锡南称赞梅耶看好江苏阳光集团并进行携手合作,开拓中国市场,联手建立多维特中国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基地的举动具有战略眼光。阳光集团董事长陆克平和江苏四环生物董事长孙国建参加了市长的会见和宴请。

在会见王锡南市长之前,梅耶董事长一行参观访问了阳光集团总部,并与阳光集团董事长陆克平进行了亲切会见。双方对过去一年的合作表示满意,通过一年的了解和合作,双方已建立了友谊和信任,并就未来一系列重大战略合作达成共识。

“走进阳光,牵手成功”。4月1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加盟商代表,在多维特公司的统一安排下,激情高昂地参观了阳光集团总部及其集团旗下的四环生物制药公司,并在四环生物总部参加了“多维特产品(中国)市场会”。会上,美国多维特公司产品开发主任伯克文详细介绍了多维特公司的产品研究开发及配方,并着重介绍了公司新引进的健忆胶囊、绿色草本胶囊、男士草本胶囊等新产品。四环生物孙国建董事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高度评价了与多维特的合作,并从健康理念角度阐述了健康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美国多维特公司梅耶董事长和中国区张森福总裁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表达了开拓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阐述了公司重大战略目标和中国市场开发计划。

据张森福总裁介绍,多维特公司的市场定位为特许加盟经营模式,经营美国纯进口的天然营养补充品和有机护肤品。公司在中国市场具有完全合法的特许加盟经营权、无与伦比的美国顶尖复方新产品、简单易行回报高的营销政策、强竞争力的价格定位、大量空白市场的先机、高层次正直领导人才、政府高层的关系、长期永续经营的理念等优势。

目前,多维特公司推出了体内清洁、均衡营养、整体调节、纤体轻盈、口腔保养、美容护肤、家居用品七大系列产品。今年,多维特国际机构与美国三大天然护肤品生产商之一的Levlad公司合作,将Levlad公司研发的最高档天然有机护肤系列产品也引进了中国市场。

据悉,2006年,多维特国际与阳光集团合作,在江阴建立多维特中国研究开发和生产加工基地,并且还联合制订出了“千店万点健康推广计划”,将浓墨重彩地着力打造中国市场。同时,不少新老加盟商纷纷表示,在良好的背景平台上,有信心在多维特公司、在传播爱和传播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成就自己的事业。

四环生物范文第4篇

这个地方叫江阴,是“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所在地,也是徐霞客的故里,以富庶著称于苏南。2011年,江阴位列中国百强县第一位。

除了中国最富县级市的桂冠外,江阴还是中国资本第一市。截至目前,注册地在江阴的A股上市公司,已经达到19家(另有2家企业已经过会,即将挂牌上市),比排名第二的苏州张家港市,多了4家。此外,江阴还有10家企业在境外上市,其中扬子江船厂在新加坡和台湾地区都发行了股票,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已经达到31家。

“注册地在江阴的,目前是19家,但我们一般说江阴的A股上市公司有21家。”江阴市上市办主任李建国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这“多出来”的两家,包括注册地在南京的ST申龙、注册地在四川成都的友利控股(原名舒卡股份)。前者主要厂区都在江阴,后者由江阴的江苏双良科技有限公司控股,与江阴上市公司双良节能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本文除特别说明,均以19家为统一口径)。

江阴目前有17个街道和乡镇,以19家保守计算,平均每个乡镇都已有自己的上市公司。其中云亭街道、周庄镇都已有3家上市公司。若加上即将上市的海达橡塑,周庄镇将有4家A股上市公司,刚好与浙江资本第一镇店口匹敌。

从1997年第一家公司上市到2011年4家企业一齐登陆沪深交易所,江阴进军资本市场的道路,走了14年,其中出现多次一年连上几家的高潮,也曾出现6年时间颗粒无收的状况。

17家公司IPO

关于江阴的经济实力,可以用一组数据说明。

《2010年江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江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00亿元,截至当年年底,在江阴的工业企业中,华西村、新长江实业、兴澄特钢、三房巷集团、阳光集团、海澜集团、澄星实业、新扬子船厂等8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超200亿元。目前,江阴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已有12家,超亿元的企业有300多家。

江阴经济的强劲发展,显然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推动。

1997年2月,位于江阴市区的兴澄股份(后被模塑科技借壳)登陆深交所,成为江阴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9年,法尔胜、华西村(2012年1月5日更名为华西股份)、江苏阳光先后上市,江阴公司上市迎来第一次高峰。在审批制下,一个县级市有4家公司上市,1999年,江阴即奠定了中国资本第一市的地位。

2003年,江阴公司掀起第二波上市高潮。三房巷、双良节能、长电科技、江苏申龙4家公司在半年内先后上市。

2004年7月,霞客环保上市,成为江阴第10家上市公司。出乎很多人意料,江阴公司A股上市的步伐,到此突然戛然而止,此后6年,江阴没有一家公司上市。

“2005年A股上市基本停滞,江阴很多企业都将上市的重心放在境外。当然,这中间有几家没有过会。”江阴市上市办主任李建国说。

记者发现,包括2007年4月IPO被否的江阴港在内,江阴有多家企业至今未能上市。

2010年7月,时隔整整六年后,江阴公司上市终于迎来了新突破。当年7月13日,中南重工IPO上市;次月,百川股份上市;10月,宝利沥青上市。

进入2011年,江阴公司上市的步伐再度加快,江南水务、吉鑫科技、爱康科技、华宏科技4家公司,先后登陆沪深交易所。

自此,江阴通过IPO上市的企业,达到17家,占无锡A股上市公司的一半强。

除上述17家企业通过IPO上市外,江阴另有4家企业通过借壳实现上市,其中模塑科技、海润光伏2家的壳资源本身来自江阴,江阴A股上市公司的总量,由此达到19家。

4企业借壳上市

在江阴4家借壳上市的公司中,最富争议的要数四环生物,有投资者将其命运概况为“上市五年,六易其主”、“十次更名,三度ST”。

四环生物的前身,为1993年9月上市的苏三山A(全称“江苏三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系位于苏州昆山的企业,主营化纤业务,因几度亏损,1998年被江阴振新毛纺厂收购。

1998年5月,苏三山A被实施警示,更名为ST苏三山,1999年7月再度更名为PT苏三山,成为A股第一家暂停上市(PT)的公司。

江阴振新毛纺厂入主后,通过重组,置入毛纺资产,公司业绩开始有所改观。

2000年4月,公司名称变更为ST振新,2001年1月更名为振新股份,2个月后又更名为四环生物,转型为一只医药股,但第一大股东仍为振新毛纺厂。此后又一度成为*ST生物,但四环生物的名称至今未变。

2011年9月5日,江阴市振新毛纺织厂将其持有的4000万股四环生物(占总股本3.885%),以2亿元的价格转让给广州盛景投资有限公司,广州盛景成为四环生物新任第一大股东,振新毛纺厂退居第三大股东。自此,四环生物成为一家广东资本控制的上市公司。

江阴另一家通过异地借壳实现上市的公司是澄星股份,其前身为鼎球实业,位于无锡的另一个县级市宜兴。

2001年3月,鼎球实业更名为澄星股份(江阴简称澄),公司住所亦由宜兴迁至江阴。澄星股份借壳正式功成。

澄星股份主营磷化工,其实际控制人为1953年出生的李兴。在《福布斯》2011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有5位江阴人挤入前400强。其中李兴以44.8亿元身家,排名富豪榜244位,成为江阴首富。江苏阳光的实际控制人陆克平、扬子江造船实际控制人任元林、双良节能实际控制人缪双大、吉鑫科技实际控制人包士金等4人排名居后。这5位企业家,除任元林外,其余4位皆为A股上市公司掌门人。

与四环生物、澄星股份不同,江阴企业模塑科技、海润光伏都通过借壳江阴本地公司实现上市。

1999年11月,江阴模塑科技集团受让江阴第一家上市公司兴澄股份8599万股法人股,并进行资产置换,模塑科技实现借壳上市,主营业务变更为汽车零部件。1944年出生的曹明芳在不惑之年,曲线问鼎资本市场。

相比之下, 海润光伏借壳ST申龙要艰难得多。

2012年2月17日,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停牌近两年的上市公司ST申龙,成功复牌登陆中国A股市场。

从陕西炼石到阳光地产,再到海润光伏, ST申龙的重组历程可谓一波三折。在两次重组均告失败的最后关头,江阴市政府强势介入,“多次召集海润股东协调,形成会议纪要”,终于实现了“壳资源留在江阴,同时置入的资产必须与本市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重组目标。如果没有意外,ST申龙将更名为海润光伏。这是继2011年8月挂牌的爱康科技之后,江阴又一家太阳能领域的上市公司。

海润光伏借壳ST申龙成功,也宣告江阴板块从此再没有ST公司。

“村企”演变史

苏南模式的核心为乡镇企业,江阴亦不例外,其不少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都脱胎于乡镇企业。如江苏阳光集团前身为1986年成立的江阴市精毛纺厂,双良集团前身为1985年成立的江阴溴化锂制冷机厂,法尔胜集团公司前身为1964年创建的江阴麻绳厂,等等。

但经过改制,目前江阴的上市公司几乎全是民营企业,只有江阴市公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实际控制的江南水务(前身为“江阴市自来水总公司” ),是实际意义上的国有企业。另两家企业华西股份和三房巷,名义上实际控制人为村委会,但都多少带上了些家族色彩。

提到江阴,不能不提华士镇华西村和周庄镇三房巷村。

1999年8月,华西村(江苏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为中国第一家以村庄名字命名的上市公司。

上市时,公司主营毛纺、服装及奶制品,主要产品包括“仁宝牌”和“华西村牌”服装、面料等。华西村前身为江阴市华西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原江阴市华西精毛纺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控股股东为1992 年成立的江苏华西集团公司。目前华西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由吴仁宝的儿子吴协恩担任。

经过扩张,2010年12月,“华西村”更名为“华西新市村”,公司实际控制人名称变更为“华西新市村村民委员会”。

2011年12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华西村产业转型发展的状况。但在报道中,央视都采用了“华西村”这一名称来报道华西新市村村民委员会和江苏华西集团公司。

12月21日,华西村专门澄清公告,对“华西村”的概念进行说明。“为避免概念混淆”,2012年1月5日,华西村公告,从当日起变更证券简称,由“华西村”变更为“华西股份”。

自此,不光股票名称,还是村庄名字,辉煌了几十年的“华西村”都宣告成为历史。

论知名度,周庄镇的三房巷村,远不如华西村,但在很多江阴人看来,两个村子的综合实力不相上下。

2003年,三房巷(江苏三房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比华西村晚了4年。公司控股股东为江苏三房巷集团有限公司,其前身江阴县合成纤维厂,系由江阴县三房巷大队于1980年创办的社队联营企业。

与吴氏家族主导华西村类似,三房巷的实际控制人,为卞氏家族。其主导人物,为1934年出生的卞兴才。卞兴才曾长期担任三房巷村党委书记,并担任过江阴、无锡、江苏三级人大代表。目前,三房巷董事长、三房巷村党委书记,均由卞兴才的儿子卞平刚担任。

三房巷集团的发展史,几乎由卞氏家族主导。《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的一篇报道显示:卞兴才的弟弟卞良才是集团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卞兴才之子卞平刚是上市公司董事长,弟弟卞惠刚、舅舅卞复侯、姐姐卞平芳、姐夫薛纪良均为集团公司董事、监事,舅舅卞复侯同时还是上市公司的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姐姐卞平芳和姐夫薛纪良的弟弟薛进良同时是上市公司的监事。

与华西股份董事长吴协恩担任华西新市村党委书记、三房巷董事长卞平刚担任三房巷村党委书记类似,江阴上市公司华宏科技董事长胡士勇,亦担任华宏村党委书记。类似董事长兼任村党委书记的做法,已成江阴上市公司的一大特色。

6只“科技”股

在江阴19家A股上市公司中,有6家以“科技”命名,分别是模塑科技、凯诺科技、长电科技、吉鑫科技、爱康科技和华宏科技。

虽然名字相似,但6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却各个不同。其中模塑科技主营汽车零部件,吉鑫科技主营大型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凯诺科技主营主营高档精纺呢绒和服装(控股股东为江阴第三精毛纺有限公司),长电科技主营电子元器件(控股股东为江苏新潮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王新潮);华宏科技主营再生资源加工设备。

其中最有戏剧性的是爱康科技,公司主营光伏行业产品配件,其实际控制人邹承慧,1974 年出生,祖籍江西南康,毕业于湖南大学。邹承慧曾任中国农业银行江阴支行信贷主管、江阴利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创立爱康科技之前,邹承慧在主营铝产品的江阴海达集团国际贸易部担任总经理。当时,日本一家光伏企业规划将公司太阳能铝边框的业务转移到中国,但没有合适的伙伴。邹承慧看到其中机遇,主动要求合作。

2006年2月28日,邹承慧以其100%持股的爱康国际作为股东,与日本真木技术株式会社、久保友志郎签署合资章程等文件,筹备成立爱康科技前身爱康器材。邹承慧出资12.6万美元,持有63% 股份。

公司成立后,全套引进日本生产线,当年铝边框销售额就达到2900万元,2007年达到1.65亿元,2008年增至近4亿元。到2011年上市时,公司成立才5年。在此后的股权变更中,以经营海澜之家闻名的江阴企业海澜集团有限公司,成为爱康科技第六大股东,分享了爱康科技上市带来的巨额收益。

相比于大批1930、1940、1950年代出生的老牌企业家或其后出生的富二代,邹承慧无疑是江阴上市公司老板中最年轻、也是学历最高的一位。

除上述19家已经在A股挂牌上市的企业外,江阴人冲击资本市场的步伐,还在不断加快。2011年12月28日,位于江阴-靖江工业园区的中泰桥梁过会;今年1月5日,位于江阴周庄镇的海达橡塑过会;目前,首批冲击资本市场的农商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正在“落实反馈意见中”;产能规模有望超越上市公司中南重工的恒润重工上市环保核查正在接受公示,正向IPO发起冲刺……江阴作为中国资本第一市的地位,似乎无人可以撼动。

四环生物范文第5篇

随着A股规范化监管日趋严厉和细密,一些先知先觉的“大小非”摒弃层次极低的裸套现手法,转而通过种种“挖地道”的方式牟取最大化的套现利益。“挖地道”套现的“大小非”,虽然个人控制的民营企业占据绝对主角,但也不乏国有全资的“地方军”。

相对利用舆论忽悠、人造利好、捉襟见肘高送转等层次较低的裸套现招式,“挖地道”方式在掩人耳目方面技高一筹。

改换门庭套现一石二鸟

在所持上市公司每天成交量低迷萎缩的情况下,“大小非”即使规模较小的套现也难获得满意的价格,但若能巧妙地将持股改换门庭,变成另外一家成交活跃的上市公司的股份,同时将自己在上市公司的角色进行转变,“大小非”可以完成利益最大化的套现。晶源电子原控股股东唐山晶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源科技”)就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2009年6月21日,《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与唐山晶源科技有限公司之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协议》公诸于众,A股首例两家上市公司互换股份案例出炉。按照协议,晶源科技将所持3375万股晶源电子(002049)股份转让给同方股份(600100),并以这些股份作为对价认购同方股份向其发行的1.7%股权。经过这样的改换门庭,晶源科技持有晶源电子的股权比例由35.3%降至10.3%,同方股份则以25%的持股比例成为晶源电子第一大股东。

改换门庭的操作,为晶源科技套现搭建了第一个台阶。首先,在此操作前,作为每天成交量仅几十万股的晶源电子控股股东,其较小规模的套现都可能对股价产生巨大冲击,这已经为控股股东套现的上市公司股价走势所证实。相反,非控股股东套现规模再大,对投资者心理层面的影响会小得多;而且,每天仅几十万股的成交量也捆住了晶源科技套现的手脚。相比而言,同方股份2011年6月最低的单日成交量也有738.1万股,完全可以轻松消化晶源科技所持3376万股的套现,节奏掌握得好的话,甚至可以不为市场所察觉;与此同时,改换门庭使得晶源电子傍上了同方股份这个“大款”,为晶源科技套现剩余晶源电子解禁股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1年1月8日,晶源电子公告拟以14.07元/股发行10599万股募资收购同方股份下属的北京同方微电子有限公司100%股权。定向增发完成后,晶源电子的盈利能力将大幅提高,一改此前盈利停滞不前的困局。2008-201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054.79万元、3409.34万元、3760.45万元。此外,因换股后晶源科技持有晶源电子的比例降至5.77%,在其套现即将全部完成时只需进行一次信息披露即可,对市场的冲击也会小得多。

改换门庭便于解禁后的套现,仅仅只是晶源科技考量的一个因素,其换股操作的一石二鸟效用在限售股解禁前夕浮出水面。

2011年6月7日,晶源科技宣布公司办理了注销手续,所持晶源电子限售股按比例分配至股东阎永江(81.73%)、孟令富(8%)、毕立新(10.27%)名下。这样一来,作为晶源电子总经理的阎永江直接持股8.44%,监事孟令富持股由0.34%增加至1.16%,前任董事、现任晶源电子控股子公司深圳市晶源健三电子有限公司董事、财务总监的毕立新持股由0.47%增加至1.51%。相应地,晶源科技原本持有的3376万股同方股份也按照上述比例划转至阎永江(2759.20万股)、孟令富(270.08万股)、毕立新(346.72万股)名下。

将晶源科技注销后的持股划转至个人股东名下,这第二次改换门庭的操作显然建立在第一次换股的基础上。作为控股股东,晶源科技的注销很难获得监管层批准和广大投资者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晶源科技二次改换门庭也有便于套现的考虑,但着重点应该是避税。

阎永江、孟令富、毕立新都不是同方股份的高管,他们套现3376万股没有任何限制;阎永江、孟令富因为是晶源电子的高管,套现1295.8万股时须遵守每年最多只能出售25%的规定,而毕立新套现晶源电子没有任何限制。显然,套现便利程度在注销前后差别不大,但持股划转至个人名下,让阎永江、孟令富、毕立新可以少交巨额所得税:如果以晶源科技名义套现解禁股,除了缴纳限售股转让所得税,还需对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分红所得再缴个人所得税,完成套现全过程需三次缴税,而以个人名义直接套现解禁股,由于尚未实施资本利得税,只需缴纳一次性的限售股转让所得税即可。

2011年7月20日,阎永江等3人所持的晶源电子限售股将解禁,他们会如何实现套现还是未知数,但省下大笔税额却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精准掌控节奏赚取双重套现暴利

精准控制套现节奏,通过抛售所持其他上市公司股份做高利润增长水平,在获得高额奖金的同时,再通过不断减持持有的本公司股份,上司公司高管们将双重利润顺利落袋。思源电气“大小非”的高管们就是通过这样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获取了双重利益。

思源电气(002028)2007 年5 月受让平高电气17.8%的股份,这一收购作为首例中小板并购主板公司而获得“蛇吞象”样板的美誉。但事后证明,思源电气的这次收购完全是财务性质的投资。公告资料显示,经过连年抛售,截至2011年3月31日,思源电气所持平高电气股份只剩1.75%。在思源电气抛售平高电气的过程中,具有高管身份的“大小非”精准掌控套现节奏,借此平滑思源电气业绩,获取巨额经营奖金同时,又收获了高价套现思源电气的“大红包”。

2007年8月,思源电气通过《公司2007 年度至2009 年度的绩效奖励方案》,规定高管两种计提奖金的情形:当扣除奖励资金影响后的净利润增长率超过20%但不超过80%时,以净利润增长率的50%为提取百分比、以净利润净增加额为提取基数,计提当年度奖励资金;当扣除奖励资金影响后的净利润增长比例超过80%时,以40%为提取百分比,以净利润净增加额为提取基数,计提当年度奖励资金。也就是说,高管们会因净利润净增长超过80%而获得最大化的激励(表1)。2007年,思源电气实现净利润约2.72亿元,比2006年的1.43亿元增长82.55%,扣除奖金后的净利润净增加额约为1.29亿元。由此,高管们按照第二种情形计提约4911万元的奖金。

由于主业利润贡献持续下滑,单靠经营业务带来的贡献,思源电气高管们难以获得最高限额的奖金。在此情况下,适时抛售平高电气股份,以投资收益来提升净利润增长水平,是思源电气高管们获得高奖金的关键玄机。

2007年12月10日-24日,思源电气抛售471.0735万股平高电气,获得7739.17万元利润。2007年,计提的4911万元奖金占当年净利润的18.05%,刚好符合“计提的奖励资金不超过当年净利润的20%”规定。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如果交易的成交金额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1000万元,就应该及时披露;如果交易的成交金额占上市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50%以上,且绝对金额超过5000万元,上市公司除应当及时披露外,还应当提交股东大会审议。按照这一规定,思源电气抛售471.0735万股平高电气应该及时披露并获得股东大会的授权,因为其2006年底的净资产和净利润分别只有6.22亿元和1.43亿元,而抛售该部分股权的成交金额超过了净资产的10%,所获7739.17万元抛售利润占到2006年公司净利润的54.01%。然而,思源电气直到2008年1月初才对抛售行为进行事后补救披露,不排除思源电气高管们为了获得最大限度奖金而将规定弃之一边的可能。

虽然思源电气后来对2008-2009年度的绩效奖励方案进行了调整,均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与净利润孰低者”作为计算标准,但适时把握平高电气的减持节奏,依然可以弥补其主业的下滑,维持业绩平稳以支撑股价水平,而这对每年只能抛售所持思源电气25%股份的高管们来说相当重要,因为公司业绩下降会直接影响其来年套现利润的高低。

统计数据显示,思源电气2008年实现的3.46亿元净利润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64亿元;2009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9.5亿元和3.17亿元,2010年分别是5.54亿元和2.32亿元。随着能够抛售的平高电气股份数量越来越少,思源电气正在失去借以平滑业绩的重要工具,其2011年5月底的股价相比2010年底几乎腰斩。高管们2007年6月-2010年6月享受的那种“天价”套现暴利,也许永远成为难以再现的历史了(图5)。

自家人联手

在“大小非”套现中,自家人紧密联手,通过各式各样的繁杂安排,以图掩人耳目,最大化实现套现利益的案例最为普遍。锦龙股份和“仪电系”是其中的典型。

隐秘关联股东丢芝麻拣西瓜

锦龙股份(000712)2006年3月股改实施时共有3个限售股股东,分别是持股26.48%的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世纪科教”)、持股25.81%的东莞市荣富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富实业”)、持股14.44%的广州市锦麟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麟投资”)。锦麟投资到2009年底时全部套现完毕,荣富实业套现剩余的10.80%股权2009年7月13日被司法划转给了自然人邓永洪。荣富实业和锦麟投资套现锦龙股份的最高价格,分别达到40.51元和41.1元。而在刺激股价动因中,除了锦龙股份收购东莞证券40%股权、变身“券商概念股”外,还有利用股东隐秘关系在关键节点向锦龙股份输送蝇头小利制造了炒作题材。

2007年3月27日,锦龙股份限售股开始解禁。在限售股解禁前十天,锦龙股份以略高于资产净值的9188.18万元受让了荣富实业所持有的东莞市金舜房地产投资有限公司51%股权。其时,房地产上市公司因人民币升值概念而炙手可热。尽管锦龙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收购成熟商业地块有利于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但一年多后的2008年12月2日锦龙股份将其以1亿元转让给了新世纪科教,其中的5000万元转让款还是新世纪科教占用锦龙股份的资金。

但是,在这一买一卖间,锦龙股份股价旱地拔葱,短短数个交易日内翻倍。截至2007年4月11日,荣富实业就以18-20.5元/股迅速套现352.1765万股,以这个价格区间的中值估算套现金额为4402.21万元。

2009年3月11日,锦龙股份以约9800万元向荣富实业出售清远市锦龙正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1%股权。尚在筹建中的清远锦龙多年没有经营,主要资产与金舜房产一致,就是土地使用权。锦龙股份通过这一转让获得近5000万元投资收益,使其净利润较2008年的2135万元大增134%,进而推动锦龙股份股价扶摇直上,从9.2元升至2009年8月4日的23.78元。在此过程中的2月19日至4月17日、4月18日至6月25日、6月26日至11月18日,锦麟投资分三次套现1026.92(356.53+361.16+309.23)万股。按照套现价格区间的中值估算,约套现15523.77万元。锦麟投资这三次套现的平均价格为15.12元/股,而在锦龙股份出售清远锦龙之前的2009年1-2月,其套现347.2419万股的平均成交价格只有6.51元/股。

从受让荣富实业房地产股权打造“房地产概念”,到转让房地产资产获得巨额非经营性盈利、拉高业绩,以刺激股价从而在相对高位套现,对锦龙股份股东们而言并非新鲜的思路。公告资料显示,锦龙股份2007年6月开始谋划收购东莞证券40%股权,在全市场“牛市思维”的背景下,锦龙股份跻身“券商概念股”,股价快速冲高,而荣富实业和锦麟投资趁机套现。按照2007年4月12日至6月22日锦龙股份股价波动区间(19-40.51元)中值估算,荣富实业在这一阶段减持409.3811万股,约套现1.2亿元(图1)。

但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券商概念股风光不再,锦麟投资2009年1月抛售锦龙股份套现的最低价仅为5.76元。在荣富实业和锦麟投资套现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新世纪科教2008年7月8日出面承诺未来19个月内不在二级市场以低于25元/股的价格出售锦龙股份。但这并未能够有效支撑锦龙股份的股价。于是,锦龙股份向荣富实业出让房地产获取投资收益刺激股价就显得顺理成章。其实,荣富实业愿意高价受让资产向锦龙股份“输血”,甘愿两次为锦麟投资高价套现做嫁衣,并非因为它是“活雷锋”,只是因为3家股东的实际控制人都是锦龙股份董事长杨志茂(图2)。这是锦龙股份适时买卖资产、股价走高得以落实的根本原因。

众多信息显示,新世纪科教、锦麟投资、荣富实业均是锦龙股份董事长杨志茂控制的关联公司。首先,新世纪科教、锦麟投资、荣富实业几乎在同一时间成为锦龙股份股东。2000年9月13日、11月4日及2001年1月12日,锦龙股份原第一大股东广东金泰企业集团公司及其下属公司,分别向新世纪科教、荣富实业、锦麟投资转让了29.76%、24.44%、15.79%的锦龙股份。不仅如此,荣富实业成立于2000年8月15日,锦麟投资成立于2000年12月19日,与它们承接锦龙股份的时间不到一个月。

其次,新世纪科教、锦麟投资、荣富实业人员交错。荣富实业的注册资本1.81亿元,原来持有65%股权的梁坚荣在公司成立之前就受雇于杨志茂;在新世纪科教1997年1月成立前后,他是新世纪科教相关手续的直接经办人,即使在新世纪科教入主锦龙股份时其角色也未改变。向荣富实业现有股东、锦龙股份监事李炽兰转让28%股权的何浩强,也受雇于杨志茂;锦龙股份现任监事会主席振生的身份是新世纪科教的财务总监,但他2007年8月却给锦麟投资办理了工商资料变更手续。按照工商部门的规定,只有股东、员工或者专业的代办机构才能办理这种手续。第三,新世纪科教、锦麟投资、荣富实业同在东莞雁田村。

如果上述三大巧合揭示的是锦龙股份股东股权控制关系的话,那不啻是表明杨志茂实际控制的锦龙股份股权远非公告显示的那么少。结合新世纪科教承接了29.76%锦龙股份,距触发要约收购义务的30%仅仅一步之遥,不能不给人以这样一种感觉:以3家公司承接广东金泰企业集团所持锦龙股份,是为了规避中国证监会审批,顺利完成收购。荣富实业替新世纪科教、锦麟投资支付锦龙股份的股改对价股份,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三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这种较隐秘的股东股权关系,为其后杨志茂减持锦龙股份的相关操作,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成为迷惑二级市场投资人、顺利拉高股价的重要筹码。

左右手互倒赚差价

上海仪电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仪电控股”)旗下上海华铭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铭投资”)和上海敏特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敏特投资”)的“兄弟”关系过去一直秘而不宣,但一个事实是,华铭投资在暗中多次帮助敏特投资高价套现所持上海金陵的解禁股,置身明处的仪电控股则频频启动对相关上市公司的重大资产重组,以让华铭投资在相对较高的股价上全身而退。

仪电控股是上海国资委全资控制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华铭投资是其通过仪电控股工会组建的上海兴正投资发展管理中心的全资子公司,敏特投资同样是其持股63.71%的控股子公司,敏特投资另外的股东还包括仪电控股辖下上海仪表电子工会(图3)。

上海金陵(600621)2005年10月股改完成时,敏特投资持有其10.78%的限售股,2010年二季度全部套现完毕。公告显示,敏特投资持股中的绝大部分为低价受让所得:2002 年11 月14 日以1元/股受让上海汇龙仪表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所持3485.86 万股,2004 年11 月2 日以1.7元/股受让上海金陵集体基金合作联社和上海同裕创业投资联社所持2621.1032 万股,2004 年12 月31 日受让上海恒欣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所持的2520.1982 万股。如果2004 年12 月31 日受让价格也按照1.7元/股计算的话,敏特投资取得的上海金陵8627.16万股总共斥资12226.07万元,而这笔投资在2007年3-5月以11元/股平均价格减持3369.65万股上海金陵时即已净赚了1.86倍。

敏特投资套现操作途径有两个,一是直接从二级市场增持赚取高低差价,二是在华铭投资从二级市场买入推高股价后进行高价套现。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除四次受让法人股8627.16万股外,敏特投资还从二级市场大量买入上海金陵,它持股最高峰的时候占上海金陵总股本的18.43%;对比上海金陵2008年和2009年的季报、半年报发现,从2008年二季度到2009年二季度的一年时间内,华铭投资和敏特投资采取一家买一家卖的方式,隐秘套现(图4)。

在华铭投资和敏特投资一买一卖的对敲期间,上海金陵的股价在3.78元至9.41元之间波动。由于无法获悉具体的买卖价格,无法估算它们的投入与产出,但对照华铭投资和敏特投资买卖上海金陵各个时点的股价走势不难看出,华铭投资的买入有效支撑了股价,掩护敏特投资卖出套现。分析显示,华铭投资和敏特投资联手套现,是为了规避上海国资委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时出台的尚未撤销的国资“大小非”不能擅自套现的“救市”规定。目前来看,仪电控股直接所持上海金陵、飞乐音响(600651)、飞乐股份(600654)和广电电子(600602)四家上市公司股权至今并未减少,没有违反这一规定。

安排华铭投资和敏特投资对敲套现后,仪电控股启动上海金陵的重大资产重组,试图帮助华铭投资全身而退。但由于上海金陵2009年9月24日公布的重大资产重组方案低于市场预期,以及大盘在其停牌期间暴跌,华铭投资未能全身而退。直到2010年二季度,华铭投资和敏特投资才分别抛空所持2272.46万股和1197.65万股上海金陵股份。

仪电控股对此操作似乎情有独钟,很快又将这一模式移植到飞乐音响。飞乐音响是沪市少有的几家无需进行股改的“三无概念股”,华铭投资持股全部从二级市场买入,但获利不丰。在这种情况下,飞乐音响董事会2010年3月决定以8.6元/股向仪电控股定向增发5800万股,用以收购主营汽车LED照明灯的上海圣澜实业控股权。但人算不如天算,这场好戏被华铭投资套现操作搅黄了。

华铭投资2009年四季度减持了飞乐音响1702.54万股,期间6.19元-10.05元股价对应先前买入时的股价区间,价差利润相当可观。然而,飞乐音响2010年4月22日召开的审议上述定向增发的股东大会,却因华铭投资这次减持而未获通过。定向增发议案获53.2912%赞成比例,不足66.67%的规定。对照参会的12343.91万股有表决权股份计算,66.67%赞成比例所需股份为8229.68万股,而实际赞成的股份是6578.21万股,少了1651.省略。

“大小非”食利大宗交易

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解禁股,是管理层当初意在给“大小非”套现增加的“紧箍咒”,但现在却被“大小非”当作了全新的食利平台。

按照《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的规定,“大小非”套现每达到公司股份总数1%时应在两个工作日内公告,但这个“防火墙”留下的“公告期间无须停止出售股份”的缝隙就被“大小非”们充分利用起来。它们通过在后两个交易日内翻倍抛售的办法,僭越“第一时间进行信息披露”的规定,实际披露时的抛售比例常常已达总股本5%的上限。由此,证监会2008年4月21日下发《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的“补丁文件”,要求“大小非”预计一个月内抛售超过总股本1%时就要通过大宗交易系统进行转让。随即,大宗交易变成“大小非”套现的中转站。

统计数据显示,2003-2007年,大宗交易5年合计的交易金额只约85.55亿元,但2008年陡升至375.51亿元,2009年增长到642亿元,2010年进一步达到891亿元。2011年一季度,大宗交易金额已飙升到292亿元,发生的1020笔大宗交易涉及255家上市公司,平均每家被减持1.14亿元和977万股。“大小非”如此热衷大宗交易进行套现,概因它已成为全新的食利平台。

四环生物股东利用大宗交易高价套现

2010年7月28日,控股股东江阴市振新毛纺织厂(以下简称“振新毛纺”)所持四环生物(000518)1.28亿股限售股解禁,振新毛纺随后宣称,计划在六个月内以不低于股权分置改革时承诺的6元价格减持5147.7811万股。实际中,振新毛纺仅用3个交易日就基完成现了这一减持规划,而且套现价格远远高于限售股解禁之时股价盘亘的6元一线。

2010年9月8日,振新毛纺通过大宗交易系统以6元/股向建银投资长春人民大街营业部折价近5%出售了1000万股四环生物。当晚,四环生物公告董事会决定增资新疆爱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建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 万吨/年煤焦油制备清洁燃料油工业示范工程”项目,以及投资5000万元进军文化传媒产业。次日,四环生物涨停。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信息显示,建银投资长春人民大街营业部在涨停价上出售了1000万股。9月15日和16日,振新毛纺又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分别以7.08元/股和7.18元/股减持了1900万股和2100万股(附表)。

大宗交易高价套现如此轻而易举,这似乎让振新毛纺非常痴迷。在原定减持计划已经实现的情况下,振新毛纺又在2010年11月3日以7.43元/股套现840万股,使其持有四环生物的比例跌至5.83%。

衍生传言刺激股价

“大小非”通过大宗交易找到接盘资金套现之后,上市公司往往会出台利好,这已经是公开秘密。2010年12月8日,控股股东永鼎集团有限公司通过大宗交易套现1850万股后,永鼎股份(600105)随后宣布进军超导产业。然而,应景式的利好到底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能有多大帮助呢?

从1993年上市后,四环生物至今已经六次更换控股股东,十次更换证券简称。作为江苏省第一家上市公司,四环生物曾戴过“A股第一只被暂停上市的股票”、“A股首批资产置换试点公司”、“A股首批PT(特别转让)公司”、“A股首例PT摘帽公司”等形形的帽子,同时其主业也从化纤转为毛纺品,由毛纺品、房地产转为生物医药。2010年9月,公司宣布进入煤制油、文化传媒产业的决定,不排除仅仅是四环生物配合控股股东高价套现的又一次应景之作。

除了上市公司出台利好外,大宗交易仿佛是制造刺激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传言的发令枪。四环生物大宗交易发生后,公司将被华东有色地勘局借壳的传言四起,股价屡创新高。重组传言无法实现之下,四环生物股价跌回大宗交易发生之前的水平,被套在高位的大宗交易接盘游资随即散布四环生物再被举牌的传言,股价受此刺激报复性地飙涨到10元,四环生物被责令停牌进行澄清。

*ST鑫新(600373,现名“中文传媒”)在被江西省出版集团重组之前,堪称大宗交易市场的玩偶,世纪证券上海威海路营业部和相距不远的中信建投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从控股股东江西信江实业有限公司分七次受让了14.7%的股份。期间,*ST鑫新的重组传言满天飞,形形企业成为借壳谣言的主角,但唯独没有最后对其进行重组的江西出版集团。

当大股东遇到“大小非”

广汇集团:引入第三方援手减缓套现

从控股股东的角度而言,如何尽量减小大小非套现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无疑也是考验其经营智慧的试金石。孙广信对这一难题的解答过程,

尽管不一定具有典型性,但仍然有借鉴意义。

2011年5月25日,广汇股份(600256)完成8916.67万股的定向增发,募集资金21.4亿元,投向“年产120 万吨甲醇/80 万吨二甲醚(煤基)项目”。此次完成的定向增发股份,较2009年3月24日董事会最初拟定的1-3亿股下限还要少,但募集资金则相差不大。广汇股份得以“花小股、办大事”,离不开突然登场的公务员叶涛。

2008年4月,“涌金系”掌门人魏东跳楼自杀后,“涌金系”对所持上市公司解禁股的套现迅速加快。作为魏东遗孀陈金霞亲自掌控的“涌金系”一员,广汇股份第二大股东上海汇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汇能”)也不例外。到2009年2月,上海汇能所持广汇股份的股权比例已由19.30%降至11.89%。由于A股当时还未能摆脱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冲击形成的暴跌阴霾,投资者择机离场欲望强烈,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股价暴跌。因此,上海汇能的套现不啻是横亘在广汇股份股价上升通道上的一把达摩克斯利剑。

凑巧的是,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汇集团”)桂林子公司广运实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运实业”)执行董事、常务副总经理宋军的妻子叶涛及时出面承接了上海汇能的控制权(2004年6月,时任广汇集团发展部部长的宋军通过竞聘成为广运实业的常务副总经理)。2009年2月23日,赵丕华(云南信托董事赵隽之父,魏东曾是云南信托的实际控制人)、陈金霞分别将所持上海汇能55%、30.93%股权分别以6371万元、3583万元转让给了任职桂林市经贸委规划科的叶涛(陈金霞另行转让给王永辉的14.07%股份情况不详)。上海汇能当时所持广汇股份的数量为10298万股,按照当日股价推算市值高达13亿元左右。也就是说,叶涛以区区9954万元取得了11.17亿元市值的广汇股份。截至2011年5月31日,虽然上海汇能持股比例通过多次减持已经在广汇股份定向增发实施之前降至2.6%,但市值仍旧高达17.77亿元。

外界难以追究陈金霞等为何愿意以如此低价出让股份的真正原因,但广汇集团将影响广汇股份股价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变成了可掌控因素,从而获益良多。从时间点上看,在上海汇能加快套现之际,广汇股份也正同时筹划以不低于每股11.47元的价格,定向增发1-3亿股募集“年产120 万吨甲醇/80 万吨二甲醚(煤基)项目”所需资金。如果上海汇能不计价格只求快速套现的话,广汇股份乃至广汇集团的整体资金安排将可能被冲击得七零八落。一方面,广汇股份定向增发的股份数量势必可能因套现降低股价而增加,从而稀释大股东的控制权;同时,股价下跌也会打乱已将所持41.89%广汇股份全部质押给信托公司的广汇集团的融资安排,甚至出现信托公司因质押不足强行平仓的严重后果。

上海汇能股权转让之后的缓慢套现,没有对广汇股份股价造成冲击,这让增发价格和增发股份数量得以保持,再加上高送转扩大总股本基数等操作,广汇集团大大降低了增发股份的摊薄率,从而保持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同时也消弭了信托公司强行平仓质押股份的风险。

从取得上海汇能股权后至2009年8月24日,叶涛分三次减持广汇股份,分别是2009年2月23日-7月16日减持370.29万股,7 月16 日-7 月20 日减持580 万股,8 月24 日通过大宗交易以18.55元/股减持2112 万股。按照广汇股份股价在上述区间内波动的平均值推算,三次减持分别约套现5554万元、9860万元、39177.6万元,加上广汇股份2008年分配的1029万元现金红利,叶涛合计套现55620.6万元,远远超过其受让股权支付的9954万元(附表)。

当然,叶涛实际付出的金额因信托融资操作应该高于这个数字。叶涛自称受让上海汇能股权所用9954万元的资金来源为不低于10%的自有资金及信托融资,因而通过信托融资最多为8958.6万元。公开信息显示,上海汇能2009年4月8日将8000万股广汇股份质押给华宝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宝信托”),2009年7月3日解除质押50万股,2009年8月21日和8月26日又分别解除质押2112.9236万股和6637.0764万股。对照上海汇能减持进程可以看出,8月21日解除质押的2112.9236万股是8月24日大宗交易转让的部分,而上海汇能在它解押时手中已有两次减持和分红所得的17046万元(5704+9860+1482)资金,但这17046万元似乎并不够支付给华宝信托用以解押剩余的6637.0764万股,而需通过出让先行解押的2112.9236万股去换取。

上海汇能短期的信托融资尚需付出如此巨大代价,因而可以想象广汇集团通过信托长期融资条件的苛刻程度。按照信托质押股权融资的操作惯例,融资金额最多按照质押股权市值的七成计算,一旦上海汇能2009年2月大举套现,广汇股份股价下跌必然影响广汇集团信托融资总额。此外,信托公司操作股权质押融资往往会设定股价的风险临界点。也就是说,上海汇能抛售导致广汇股份股价下跌,很有可能因广汇集团质押不足而触发信托公司强行平仓或者按约自行处置质押股权,这显然都是广汇集团不愿意看到的。

四环生物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实例研究;资本融资环境;资本市场

自1993年6月29日我国第一家医药公司—哈医药在上海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至2009年3月我国共有医药上市公司100家,医药板块作为朝阳产业广受投资者关注。医药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优势群体,成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主力。其中属于生物医药领域的上市公司有18家,占医药行业的18%,代表了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利用资本市场的总体状况。笔者将对这18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进行资本市场利用现状的实证分析,以期对利用资本市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由于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大多数生物医药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因此,我国的生物医药企业具有良好的市场潜力。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200……8[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2国家发改委.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3中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4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四环生物范文第7篇

1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总体发展概况

生物医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前期的研究开发与后期的产业化都需要雄厚的资金作为保障。生物医药业的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为其注入资金、专业技术和人才等多种现代生产要素。生物医药公司上市是走向资本市场利用的有效途径,上市后的生物医药公司可成为龙头企业,拥有组织制度优势、市场组织优势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

至2008年底,我国已有18家生物医药概念的股份公司上市发行股票,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筹集到大量生物医药业发展资金,同样也说明我国生物医药业目前对资本市场的利用主要是通过股票市场进行的。自1993年第一家生物医药类公司—四环生物上市以来,深、沪A股市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迅速发展到2008年的18家,流通A股从最初的9亿元增长至44.08亿元,增长了3.9倍。可见,生物医药业类公司整体筹资能力在不断增强,生物医药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业的发展。

2生物医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经营情况分析

生物医药类企业发行上市进入证券市场,打开了通往资本市场融资的道路,为生物医药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适时分析该类上市公司的资本运营情况,结合企业实际、经济发展内在要求以及资本运营的规律,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时进行资产调整与重组,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对于该类上市公司持续利用资本市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1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析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见图1)。2002年平均每个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为3.267亿元,占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值的31.87%;2007年平均每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已达到4.291亿元,占的医药类上市公司的26.78%,年平均增长0.205亿元,年增长率为5.89%。其中,长春高新、北海国发、交大昂立、钱江生化、星湖科技、诚志股份等6家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在4亿元以上,收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842亿元,年平均增长7.119亿元;其余12家上市公司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年平均增长仅2.102亿元。由此可以看出,在主营业务收入方面,仅1/3左右的上市公司以较大幅度增长,而大多数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徘徊在2亿元左右。

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公司每年净利润为0.149亿元,占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的23.97%,变化范围在0.01-0.31亿元之间,年际间有较大的变化幅度。北生药业、银广夏、深本实、四环生物、长春高新等5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负值,莱茵生物、达安基因、交大昂立、诚志股份、四环药业、上海莱士、天坛生物、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等10个公司的平均年净利润为0.519亿元,是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3.48倍。由此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年际间存在明显波动,体现出一定的风险性特点,但超过一半以上的该类企业仍然可以获得较大的净利润。

结合图1来看,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在2002-2003年、2004-2007年分别是两个逐年增长的过程。但在18家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中,1/3左右的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一半以上的公司净利润都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公司应该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但其主营业务收入虽逐年增长,净利润却依然存在年度间的大幅增减变化,说明其年际间存在明显的成本增减变化。

2.2净资产收益率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和资本运营的综合效益,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越高,企业自有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运营效益越好,对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度越高。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41%、9.02%、8.23%、2.41%、-3.74%和3.85%,年度间有明显差异。但诚志股份、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莱茵生物、华兰生物、双鹭药业、科华生物、上海莱士等8个公司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6.83%,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5%-35%之间,年际变化幅度为12%-22%,属于具有稳定净资产收益的企业。而四环药业、北生药业、深本实、长春高新、四环生物、星湖科技等6个公司的年际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负值,属于自有资本获取收益能力和资本运营效益较差的公司。说明生物医药上市公司之间、年际之间其资本收益和资本运营效益存在差异,也是其经营风险的体现。

2.3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分析

每股收益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受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公司获利能力时最常用和综合性较强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公司的获利能力越强。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为0.13元,年际间变化范围在

-0.06-0.23元之间,公司间变化幅度在

-0.76-1.01元之间;其中上海莱士、双鹭药业、华兰生物、科华生物、莱茵生物、达安基因、天坛生物、诚志股份、交大昂立等9个公司的每股收益高于生物医药业平均水平,达到平均每股收益为0.45元,公司间变化范围在0.13-1.01元之间,年际间变化范围在0.33-0.47之间。但深本实、北生药业、银广夏、四环药业、长春高新、四环生物等6个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星湖科技、北海国发和钱江生化等3个公司的年平均每股收益仅0.02-0.06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每股净资产是上市公司年末净资产(即股东权益)与年末普通股总数的比值。2002-2007年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6年平均每股净资产为2.16元,年际间在1.75-2.57元/股之间波动,公司之间的差异范围在-3.24-4.23元/股之间。除了深本实和ST银广夏的为负值外,其余公司的均为正值,其中双鹭药业、交大昂立、华兰生物等12个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高于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平均值,年际间变化幅度在2.73-4.04元/股之间,公司间差异范围为2.31-4.23元/股之间。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2002-2007年间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但是生物医药公司之间和年际间存在明显差异,其中50%左右的公司平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均比较高,显示出稳定的高水平发展优势,其资本经营状况良好。

2.4我国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市场潜力分析

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与其他行业类上市公司比较,其股票具有更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因为投资者投资股市除了希望获得眼前的稳定收入外,更多的是期盼企业的高成长性和具有良好的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特征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产业,必将是投资者投资追逐的热点领域。

(1)生物医药业是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是当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一个热点,生物医药作为生物技术开发应用的前沿之一,在生物医药研发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高科技与资本对接,为生物医药类企业提供诱人的发展空间。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既有很高的投资收益和广阔前景,技术创新活动又充满风险性。但是风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这也是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只不过在投入生物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注意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进行风险控制即可尽可能地避免之。

(2)获利能力与上市公司本身直接相关。从每股收益来看,2002~2007年有67%的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具有获利能力,50%的公司具有良好的业绩,年平均每股收益达到0.45元,明显高于医药行业的年平均每股收益0.23元。其余1/3的上市公司年平均每股收益为负值,盈利能力较差。说明年平均每股收益在公司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资本运营好的公司可以获得明显高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的每股收益,对于投资选择来说这也是风险性的一种体现。

(3)资产负债率较低,净资产收益率较高。除深本实和银广夏两个公司外,其余16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06年的平均资产负债率为41.62%,明显低于医药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0.83%。2002-2007年医药行业的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0.64%,而生物医药业为3.53%,其中近半数的上市公司更达到了16.83%。可见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的突出地位。

综上所述,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此之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2.5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优势分析

2003-2007年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年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72.78万元,是非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的7.04倍;上市公司的年平均利润为5624.29万元,是非上市公司的29.73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比远比非上市公司的高,充分说明生物医药类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优越性。

3结语

目前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积极在资本市场上进行资本运营,为生物医药业的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业绩稳定增长,为各公司上市后实施配股或发行债券创造良好条件。

2002-2007年,我国生物医药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总体呈现出稳定发展的趋势,其中约30%-50%的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等指标方面明显高于该类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属于本行业的优势企业,具有良好的资本运营和获利能力;除开公司本身因素外,年际间的差异也是影响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资本市场利用潜力的因素之一。

四环生物范文第8篇

文化产业项目管理内容包括:第一,项目范围管理,包括对文化项目涉及的所有工作及产品进行管理,进行项目范围计划、定义、核实、控制、变更等具体方面。范围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只有范围明确才能使项目管理更加有的放矢;第二,项目成本管理,指对项目形成过程中消耗的所有费用进行计划、使用、控制、协调等,在项目交付时完成费用支出并在项目结束后获得收益。另外,项目成本管理直接影响盈利情况,因此进行合理的成本控制必不可少;第三,项目风险管理。文化产业项目存在的可变性、不确定性增加了项目潜在风险和管理难度,因此风险管理对整个项目实施情况影响重大;第四,项目质量管理。具体指为确保实施效果对项目产品、服务等进行质量规划、控制及保证,通过提高项目质量增加市场份额;第五,项目时间管理。由于文化项目都有特定时间要求,通过严格控制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内提升项目质量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加项目收益。

二、文化产业项目策划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

(一)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风险评估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实质为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意的占有及交易。文化产业项目策划风险是指在策划过程中由于各种元素导致偏差,而引发文化产业主体的实际经济、社会收益与预期不符甚至背离,其后果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损失还包括企业甚至整个产业社会认可度和信任度的下降。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面的风险包括系统性风险如人力、信用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如自然风险。其中,信誉风险指在文化产业项目策划过程中进行经济交易或履行经济义务时,合作一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违约甚至违法行为,并造成合作方蒙受经济损失的风险。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涉及的影视剧策划、展览策划、文艺演出策划、文化版权交易策划、文化产品发行策划等均存在信誉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原因等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对文化产业项目策划造成的风险。案例一:信用风险案例——四环生物斥资半亿试水文化产业或遭合作方解约四环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于2010年斥资5000万元试水文化产业,并就此项目与环亚天地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打造“中国山海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项目。然而,双方合作经历了最初磨合期后并未向默契方面发展,之后又传出了四环生物遭合作方解约的消息。这一信用风险导致四环生物的股价出现持续下跌,其文化项目策划也面临终止的危险。

(二)文化产业项目策划的风险控制策略针对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方面进行风险控制,首先应提强化策划队伍的风险防范意识,在项目策划中就提前预估可能性风险并将其防范于未然。具体包括加强风险控制理念培育、注重风险文化养成、建立风险评估和跟踪机制;其次,在项目策划时应积极寻求行政支持,可提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及交流,促使其重视并支持项目策划及后期实施;再次,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对资金有着强大需求的产业;同时,其产品的非保值性、较大的需求弹性、担保机制的不完善性又使其成为一个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产业”[4]。这就需要在项目策划阶段就降低成本预算并进行必要的投资、融资、购买保险等。案例一:寻求官方支持规避风险——侨商联合国际文化传媒寻求行政力量支持策划重要项目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广场音乐会将北京申奥期推至高潮,也为侨商联合国际文化传媒公司创造了更多声誉。作为我国著名的演艺文化品牌,该企业多次与官方机构合作,共同策划了中央各部委专场演出、《同一首歌》歌会、《中华情》大型歌会、宋祖英维也纳金色大厅个人演唱会等。该公司通过寻求行政力量支持,拥有了国内外丰富的媒体资源和强大的策划团队。而在文化项目策划上与官方机构积极联手,一方面降低了企业单独策划可能存在的资金风险,另一方面增强了项目策划的专业水平,树立了项目的良好口碑。案例二:以优良策划降低项目成本及风险——低成本、好创意的798文化项目798艺术区位于原718联合厂。2001年起,北京及各地的艺术家逐渐聚集到798厂,以独特视角发现了这一废弃工厂的艺术魅力,并在原有风格上对工厂进行改造。以廉价的租金打造了举世闻名的798艺术区,策划了这一经典的艺术文化项目,并为不少文化企业带来了丰厚收益。这也提醒文化产业策划时应以优良策划降低项目成本,从而也降低了潜在的经济风险,以低成本、好策划打造多方收益的文化项目。

三、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风险评估及控制策略

(一)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风险评估

文化项目管理是对文化项目涉及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相关资源进行计划、组织、控制的过程,此过程中因管理者素质、项目组织过程、企业管理机制等各类原因导致并可能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都属于管理风险。具体而言,文化项目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人力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和国际化管理风险等。首先是人力管理风险。具体指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工作主体心理活动及工作行为与消费者心理状态及行为不相符而导致的潜在或诱发性风险;其次是财务管理风险,是指在项目管理过程的资金循环中,因为各类不确定因素而导致的文化产业经济主体收益损失等风险。其诱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财政系统不完善、债务结构不平衡、预算不合理、盲目策划、激进式扩张等,都可能影响策划进程及实施效果,并最终影响经济主体盈利情况。另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开放度的提高,文化产业国际化扩张和并购现象日益突出。然而“文化差异使得在不同文化交汇过程中有可能导致文化摩擦、文化误解、文化冲突,最终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目标的实现”[5]。案例一:人力管理风险案例——管理团队未审时度势,偶像剧遭遇收视“滑铁卢”近年来国内偶像剧泛滥成灾,在受众产生审美疲劳的情况下,部分影视公司的工作团队未审时度势仍盲目跟风。由于与受众需求不够契合,《抹布女的春天》、新《天龙八部》等偶像剧均遭遇收视率“滑铁卢”,这也导致部分影视项目、影视公司甚至整个行业出现一系列潜在风险,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收益及受众口碑。而且收益惨淡也必然影响行业及企业在这些影视项目方面的投资,可能导致策划水准的下降,从而步入恶性循环。案例二:国际化管理风险案例——迪斯尼进军法国,文化冲突引发国际化管理风险随着迪斯尼主题公园在美国大受欢迎,迪斯尼国际化进程也于上世纪后期开始。不过,在法国迪斯尼项目管理中迪斯尼却因管理不当造成了严重经济亏损。原因在于迪斯尼乐园建设时占用了农民土地,当地工作人员及消费者对迪斯尼文化和管理模式存在抵触心理,严重影响了企业公众形象。

(二)文化产业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

首先,应完善文化产业项目风险管理机制。包括建立文化风险管理的专门机构,对可能存在的管理风险进行针对性预估和合理性规避。可以建立风险信息系统,定期搜集并监控文化产业项目及其他相关的风险因素,从而及时发现和解决风险;其次,针对财务管理风险可以进行风险转移。包括保险、财务型的非保险转移、控制型的非保险转移三种形式。文化产业项目管理方面的经济风险主要为动态风险,因此后两者更为适合。控制性非保险转移指通过合同等契约形式将风险转移至其他人,而财务型非保险转移指项目管理中运用保证书、套购等控制性技术进行风险防控;再次,针对国际化项目应以产品销售地文化为主导,合理解决文化冲突。文化项目的母国文化占主导时,应在项目管理中延续母国文化管理模式。但如果项目销售所在地文化占主导,则应该调整管理方案以适应当地消费市场,规避项目国际化过程中的文化风险。案例一:控制性非保险转移——出售衍生产品经销权,动漫公司进行风险转移近年来,《喜洋洋和灰大狼》、《熊出没》等国产动画片引发收视热潮。而以动画片原型制造的玩具、食品等衍生产品也收到动画爱好者的追捧。《喜洋洋和灰大狼》的出品公司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将一部分动漫产品经销权出售给经销商,其衍生产品方面的风险也转移至经销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案例二:国际化项目风险规避——迎合法国文化进行管理改革,迪斯尼危机缓解在遭受了重大损失后,迪斯尼针对美、法两国文化冲突,根据法国文化产业发展规律调整了管理策略,迎合当地文化进行了人员管理、营销管理模式方面的改革,解除了乐园内部不许饮酒的禁令,改变了员工级别化管理机制,从而有效缓解了因项目整合和国际并购带来的管理压力和经济风险。总之,文化产业是生产、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主要活动,而项目策划及管理方面的风险控制是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的关键所在。尽管,我国文化产业目前处于较为稳健的发展趋势中,但项目规模小、资本融资难、担保不足等情况仍制约着文化项目的良好实施。这就需要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形成合力,规避文化产业项目策划和管理中的潜在风险,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四环生物范文第9篇

十月市场乃多事之秋。在国际市场大幅走低、国内市场震荡加剧的背景下,小盘高送转、埃博拉概念股炒作如火如荼,成为弱市中的闪耀明星。

小盘次新股掀起年报高送转掘金热潮。按照往年惯例,第四季度是年报高送转概念股的启动周期,其运作周期大约持续半年左右,大多数股票会有50%-100%的升幅。笔者建议投资者从两大思路上战略性投资布局年报高送转概念股:第一,今年首批上市的小盘次新股为首选。据资料统计,今年第一批上市的48家新股中,半年报时就有20家进行了送转,比例高达42%,预计今年年报公布时次新股送转比例将更大的提高。本周市场,以天保重装、良信电器、金莱特、麦趣尔等无疑成为高送转概念股的急先锋,建议逢低重点配置龙头品种。第二,在中小板市场上市2-3年年未高送转的且财务指标较好的“铁公鸡“,建议重点关注闽发铝业、爱仕达、鼎泰新材、黄海机械、哈尔斯、克明面业等潜力品种。

埃博拉保卫战引领医药消费成长股。医药自来是大牛辈出之地,也是机构资金第四季度重点配置的品种。随着埃博拉病毒恐慌加剧,证券市场引发新一波埃博拉炒作行情。本周以鲁抗医药、四环生物、莱茵生物为代表的生物疫苗三剑客,以欣龙控股、雪莱特、蓝帆医疗、嘉欣丝绸为代表的医用防护概念股,成为埃博拉概念股的领军人物,点燃了埃博拉病毒保卫战之役,连续涨停成为弱势市场亮丽的风景。笔者认为,埃博拉概念股是弱市中最具有持续性和确定型的投资主线,后市仍将有炒作潜力,龙头品种值得关注。

展望后市,笔者看好赛马产业这一新的投资主题。据媒体报导,中国赛马会以及赛马会马彩工作组在北京成立,此举意味着最高的竞技体育和业增添新的主力军,其短线具有投机爆发力,中线也具有投资价值。第一,内地赛马会成立之前,中国赛马项目主要在香港地区举行,每年赛马会都会获得十亿甚至更多的捐赠款项,中国赛马产业的成功开启。第二,马彩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成功运作和市场魅力,将带动中国业进入新的时代。据测算,马彩每年将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上缴税收400亿元,创造300万个就业机会,市场成长空间巨大。第三,赛马产业作为高端竞技运动,可吸引高收入人群的参与,改善彩民结构。第三,首届中国国际赛马将于明年7月在上海举行,将成中国赛马产业新的里程碑事件。综述,笔者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以华联综超、九龙山、珠江实业、武汉控股为龙头的赛马产业概念股。

最后,提示投资者重点关注下周开幕的四中全会概念股,把握依法治国和国企改革两大投资主线的投资机会。

四环生物范文第10篇

今年以来,市场上又有不少投资者对ST公司的种种预期进行炒作,一位私募人士对《投资者报》直言“只要大盘不出现系统性风险,ST股就会受到游资持续攻击”。

问题在于,重组果真能改变一家ST公司的亏损命运吗?看看那些曾经亏损并经历过重组的ST公司的表现吧。

少数靠重组转换主业扭亏

每年一季度是年报出台密集期,这一阶段也是ST公司想方设法扮靓业绩,以达到脱帽摘星目的的时期。许多ST公司于是选择突击重组进行保壳。从过往案例看,的确存在少数ST公司通过重组保留了上市资格,还改变了亏损命运,而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是转换主业。

比如2009年因股价涨幅高达450%而被称作中国“牛”年最“牛”公司之一的三安光电就属此类,最初由业绩亏损的S*ST天颐重组而来。

由于S*ST天颐2006年亏损7000余万元,上交所决定自2007年5月25日起让其暂停上市。福建三安集团随后购入S*ST天颐5429.7万股,控股72.19%。并于第二年6月使天颐科技恢复上市,正式更名为三安光电。

尽管2008年的三安光电仍戴着ST帽,但其亏损命运的改变主要源于资产重组后公司主营业务由食品油加工彻底转为全色系超高亮度LED外延及芯片产业化生产,而且重组后的LED业务正好赶上如日中天的行业环境,业绩因此节节高升。

另一家通过重组改变主业从而成功扭亏的公司是城投,重组前公司是一家以医药为主业的亏损企业,2009年12月,公司向同成投资出售全部资产和负债,同时向上海闸北区国资委非公开发行股份购买其持有的北方城投100%股权,重组后主营从医药转向地产,当年该公司就实现营业收入4.39亿元,同比大增178%,实现净利润为7727.71万元,同比大增97%。

除主业转换外,一些通过借壳并注入良好资产的ST公司也有较好的改变。比较典型的是中国船舶。2007年中国船舶盘中摸至300元,创造了中国股市的新传奇,但此前6年,这只原名“沪东重机”的股票也曾是ST公司。

中船集团通过接收沪东重机原控股股东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和第二大股东上船澄西船舶有限公司的无偿划转,将沪东重机13985.31万股(占沪东重机总股本的53.27%)收入囊中,成为沪东重机的直接控股股东,并不断整合旗下资产,使公司业绩扶摇直上。

“垃圾”股重组后仍为“垃圾”

并不是所有的ST公司都能在重组中找到出路。《投资者报》通过梳理过去几年进行过重组的众多ST公司案例后发现,更多的ST公司是重组后仍继续亏损,即“垃圾股重组后仍是垃圾”。

原因在于,这些公司重组扭亏往往是短期行为,并未从根本上消除导致公司亏损的根本因素,资产重组后,这些公司要么重复着ST、扭亏、撤消ST、再亏损的轨迹,要么仍挣扎在亏损边缘。

以四环生物为例,其前身为1993年9月上市的苏三山,该公司于1995年至1998年连续4年亏损,后由振新公司入主重组,1999年公司重组后更名换姓PT振新,但很快又换帽为ST振新,随后又更名为四环生物。但是,正名、去帽子的计划刚刚实施完毕,重组后的公司却再次沦为垃圾公司。

公司去年还增资5000万元投资文化传媒领域,安邦咨询医药行业分析师边晨光认为,公司进军文化传媒是否真正能带来收益还是未知数,而且将大量资金不用于主业而是其他领域属于不务正业。

另一家重组后继续亏损并退市的公司是*ST白猫(600633),该公司原名双鹿电器,自1996年起连续5年亏损后被戴上PT帽子,在面临退市时被他方重组,重组后改名PT白猫,后又去掉帽子更名为白猫股份。

但新主人扭亏为盈3年后,又再次步入垃圾股行列,目前,由于公司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亏损,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决定自去年5月25日起暂停公司股票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2008年的股市大跌,使得不少ST股壳资源价格非常低,而2009年房地产市场火速复苏,大批拟上市房企热衷于通过借壳驶上资本市场的快车道。有机构统计,沪深两市2009年共披露过286份定向增发预案,其中涉及地产公司借壳的共36起,这其中,又有30家壳资源来自于ST股。

但事实证明,ST股转型地产并不一定能改变盈利状况。统计显示,在2009年完成地产业务注入的17家ST股中,有7家公司前三季度实现了盈利,但其余10家股票前三季均亏损,部分公司重组后不仅没有为公司经营带来转机,反而是“亏上加亏”,如ST重实、ST中葡、ST金花等公司。

市场人士认为,“不排除这些借壳的地产公司本身就不是优良资产,有些负债率过高。”目前更名为嘉凯诚的SST亚华当初收购报告书中就显示,新东家浙商集团2007年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16%。

重组难改亏损实质

重组为什么不能根本改变更多ST公司的亏损实质呢?原因在于,这些公司当时的扭亏依赖于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关联交易、政府补贴及会计处理来改善公司业绩,非经常性收益构成了当期利润的重要来源,但这一手段无法长期支持公司的业绩。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借壳上市不是原来公司的真正扭亏,而只是一家新上市的公司而已。既然新股东不遗余力地借壳上市,其目的必然是通过资本市场筹得资金,而且借壳上市的公司质量无法保证,不少公司匆匆借壳上市,没有主导产品。

资产重组看似是ST公司扭亏的“法宝”,但重组同样存在着弊端,一方面,受“壳”资源规模的限制,不少公司仍需组装上市,同大股东的关联交易必然存在。另一方面,对于上市公司通过资产重组可能提高其业绩,但劣质资产依然存在,只是上市公司暂时转移了矛盾。

上一篇:安科生物范文 下一篇:地质灾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