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01 20:23:11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司法鉴定任性收费惹争议

在我国,司法鉴定收费系司法鉴定机构依法接受委托,在诉讼活动中运用科学技术或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由司法鉴定机构向当事人或委托人收取服务费用的行为。

对于司法鉴定收费管理,我国经历着由“统一管理”至“分权规制”的发展路径。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自2005年10月1日起施行,以下简称:《鉴定管理的决定》)第十五条规定,“司法鉴定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由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商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确定”。2009年9月1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司法部出台《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发改价格〔2009〕2264号,以下简称:《收费办法》),对涉及财产案件的司法鉴定费明确了“根据诉讼标的和鉴定标的两者中的较小值,按照标的额比例分段累计收取”的统一原则。随着各地司法鉴定发展的不同步以及收费标准的因地制宜,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5年4月24日通过决定,将《鉴定管理的决定》第十五条修改为:“司法鉴定的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制定。”2016年3月2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废止教材价格和部分服务收费政策文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自2016年5月1日起废止《收费办法》等有关价格和服务收费政策文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于2016年5月1日前制定出台本地区司法鉴定收费标准,文件执行之日同时在本省范围内停止执行《收费办法》。据此,我国目前针对司法鉴定收费管理方面,实行的是“放权地方”的策略,不再实行统一管理的方针。据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网站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5月11日,尚有13个省(区、市)尚未制定出台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详见表1)。

与此同时,任性收费的问题依然屡见不鲜,鉴定服务收费不规范、甚至乱收费的问题在一些机构仍然存在。比如,2014年发生的玉镯鉴定“价不抵费”事件,北京市民霍某对玉镯进行司法鉴定,并缴纳人民币2万元的鉴定费用。但鉴定结果出来后,该玉镯价值还不足2万元。再如,2016年发生的“四川天价鉴定费事件”,因一起民事诉讼案件需要对相关指纹、签名及两枚印章进行司法鉴定,负责鉴定的四川求实司法鉴定所开出人民币17万元的鉴定费,引发舆论对高价收费是否合理的质疑。

面对司法鉴定任性收费的问题,司法部于2017年3月接连出台紧急通知,吹响了政策性宣战的号角。3月14日,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司法鉴定收费专项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加强收费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司法鉴定收费专项管理,严厉打击乱收费行为,加大处罚工作力度。3月22日,司法部办公厅又《关于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收费管理的通知》,在《加强收费管理的通知》的基础上,要求各地按照《司法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制定相关工作的通知》(司办通〔2016〕6号)要求,科学合理制定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同时明确未出台本地司法鉴定收费标准的省(区、市)于今年6月底前抓紧制定地方性标准。

司法鉴定收费的监管暗礁

司法部部长张军在今年两会“部长通道”上再三强调“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的质量管理,规范收费标准,所有省份都要出台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并进一步加大对任性收费的监督巡查力度”。但笔者根据目前已经出台的18个地方性司法鉴定管理办法及收费标准,当前的地方性标准在“收费原则”及“协议收费”两方面仍存在暗礁。

暗礁一:标的额收费不符合公益属性

在我国当前的司法鉴定收费管理中,根据不同鉴定项目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进行管理,并将“司法鉴定费用”列为企业所得税的范畴。税务部门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征税,自然导致逐利行为的发生。反观已出台的18个省(区、市)的收费标准,大多数地方性标准仍然奉行标的额收费的原则。比如,《上海市司法鉴定项目基本目录和收费标准》中的物证类鉴定明确规定,“超过1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1%收取;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照0.8%收取;超过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部分,按照0.6%收取;超过2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0.4%收取;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2%收取;超过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1%收取”。再如,《北京市司法鉴定政府指导价项目和收费标准基准价》对物证类鉴定的收费方式同样按照标的额比例分段累计收取。以50万元标的额的笔迹鉴定为例,单个鉴定费用达5000元,这5000元看似不贵,可是一旦叠加其他鉴定事项,收费额度恐怕就不是小数字了!由此,根据案件标的额来计算司法鉴定费用恰恰违背了我国司法鉴定的公益属性,亦为“诉讼掮客”介入鉴定预留制度空间。司法鉴定属于司法诉讼中的专业事项,本质上是一种公权力。科学、客观、中立系司法鉴定最大价值所在。因此,司法鉴定本身具有公益服务的性质。相较于诉讼费用对于滥用诉权者或者侵犯他人权益者具有头5墓δ埽鉴定费用不过是一种证据成本,亦不应当如同诉讼费用那样根据案件争议标的额的百分比进行收取。

暗礁二:协议收费的空窗存监管隐患

《收费办法》第九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提供司法鉴定服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并载明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收费金额、结算方式、争议解决办法等条款”。这为司法鉴定协议收费奠定制度基础。尽管《收费办法》已经于2016年5月1日被废止,但已出台的18个省(区、市)的收费管理办法,对于协议收费的规定基本处于空窗期。例如,《关于规范司法鉴定服务收费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四川《鉴定收费通知》)废除了按标的额比例收费的规定,绝大多数情况按项目标准收费,涉及财产案件的文书鉴定或手印鉴定,鉴定标的额超过10万元的部分,由委托双方协商确定收费标准,同时对未列入附表的司法鉴定项目也设定了收费的协商机制,但却未规定此种费用协商机制的实施细则,日后实施与监管难以操作。又比如,《上海市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沪司规〔2016〕1号)第四条规定“司法鉴定收费按不同鉴定项目分别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管理”,市场指导价恰恰为协议收费埋下基础,但对协议收费只字未提。

破解司法鉴定收费难题的路径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涉及每一位支付鉴定费的当事人的切身权益,针对任性收费的改革势在必行。

废止标的额收费原则,明确约束协议收费

整顿鉴定收费关键是使标准更加合理,令鉴定费的计算方式更加合理。为防止天价鉴定费等任性收费问题的再次发生,建议从地方性标准层面彻底废止标的额收费的方式,由政府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并建立由政府出资的司法鉴定援助制度,从而解决司法鉴定公益性带来的经济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减轻司法鉴定机构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亦有益于维护司法鉴定的公正性。同时,对于协议收费的问题,从地方性法规的视角予以明确限制,划定协议收费在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类等司法鉴定科目中的具体范围和条件,并设置最高限价及下浮浮动幅度,令鉴定收费回归社会公益的属性。

细化收费救济机制,赋予当事人真正的话语权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司法鉴定;司法鉴定费用;鉴定机构

一、司法鉴定工作目前取得的成绩

(一)立法层面

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对司法鉴定做出了了原则性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人民法院司法鉴定工作暂行规定》、《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司法部颁布《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鉴定教育培训规定》、《司法鉴定文书规范》等一批与《决定》配套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各省高级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依据上述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司法鉴定细则,包括收费管理、职业道德执业纪律规范、司法鉴定投诉举报处理办法等160余项规章制度,基本上使司法鉴定监督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保证了监管工作依法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司法鉴定工作,加强了对司法鉴定的管理。

(二)行政层面

1、机构设置

继司法部成立了司法鉴定管理局之后,目前已有22个省(区、市)司法厅(局)设立了司法鉴定管理处(局),3个省加挂"司法鉴定管理处"牌子。①

2、行政处罚

司法部在全国范围统一组织开展了执法大检查活动。各地按照"边查边改、查改结合、重在建设"的要求,针对发现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2006年以来,全国司法行政机关普遍建立了投诉举报的登记统计制度。加大了投诉举报的查处力度。其中全国受理"三大类"司法鉴定投诉614件,有16件受到行政处罚、70件受到行政处理(通报批评等),因违法被撤销或主动申请注销的司法鉴定机构22家,鉴定人816人;全国受理三类外鉴定业务投诉169件,受到行政处理9件,行政处罚l件,因违法被撤销或主动申请注销的司法鉴定机构53家.鉴定人792人。②

二、司法鉴定工作当前现状及其存在缺陷

(一)司法鉴定人员

1、出庭接受质询的义务并未很好履行

《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第十五条规定:鉴定人应当依法履行出庭接受质询的义务,没有规定对鉴定不出庭履行质询义务时,给予行政处分或处罚等措施。鉴定人出庭接受质询的很少,据统计鉴定人出庭率不到5%,在实践中法院司法鉴定部门通知司法鉴定人员出庭接受质询时,鉴定人员往往以工作忙或路途遥远、费用高无人承担等理由不出庭。应为涉及到司法成本的原因,当然鉴定人出庭的比例不应过高。但是司法鉴定人员不出庭质证也有其客观原因,一方面鉴定人员对于自身的鉴定结论缺乏信心,害怕他人的打击报复,另一方面确实鉴定人员出庭质证耗时耗力,得到的报酬则少之又少。

2、缺乏拥有一定法律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

司法鉴定人员是法制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人才,由于种种的原因,我国的专业人才相对不足,特别是拥有一定法律知识背景的,这不仅影响到审判过程的顺利进行,而且影响到我国法制化建设的进程,在众多的领域中,我国的司法鉴定人才培养仅仅局限于几个专业,其他各领域的司法鉴定人员多为某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虽然他们在其属的领域是权威,但却对法理知识相对欠缺,而且他们也不是专门从事司法鉴定人员,所以不可能更多的研究法理,造成很多领域司法鉴定的结果效力不足。

(二)司法鉴定机构

当前我国有专业鉴定机构和社会鉴定机构之分:专业鉴定机构即是享有侦查权的国家机构,不得面向社会接受委托从事委托鉴定;社会鉴定机构则又有公私之分,主要面对社会服务。这两种鉴定机构划分体现了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管理的相互作用。但是我国对于社会鉴定机构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很多不负责任的社会鉴定机构滥竽充数。对社会各类从事司法鉴定机构的资格、必需条件、鉴定人资格、遵纪守法情况等进行审查、考核、检查以及必要的培训都还远远不够。其次法律上赋予当事人选择鉴定机构的权利往往流于形式,双方当事人所在的区域的鉴定机构可能只有一家,或者都没有一家,所以在考虑到经济能力和地域的限制,一般被迫选择某一特定鉴定机构。

(三)司法鉴定费用

1、公开公平公正,分类分级管理。

2009年9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司法部颁布《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第3条规定:"司法鉴定收费应当遵循公开公平、诚实信用、平等有偿和委托人付费的原则。"③该原则使得"当事人"与"委托人"直接重合,有利于预防"利益小团体"等现象的产生,特别是对于民事案件司法鉴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该《办法》针对不同的鉴定类型,确立了由司法行政部门审批管理注册的社会上的鉴定机构鉴定法医类、物证类、声像资料类这三大类。以此形成基准价格,分层次进行管理,并赋予地方相应的权利,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灵活主动进行价格指导。

2、有法可依,但不明确。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财务管理的规定,法院不得代收鉴定费,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去鉴定机构交费。但在实践中很难按此规定操作,并且会出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司法鉴定费用的收费性质是公益性还是服务性并未确定,另外费用标准确立过于抽象化,对于三大类之外的鉴定类型监管不到位,地方具有过高的自由裁量权,往往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收取司法鉴定费用。此外立法中对于司法鉴定费用的范围界定过于狭窄,仲裁等非诉业务并没有涵盖进去。

(四)司法鉴定程序

1、重复鉴定

《民事证据规则》规定,下列情况下当事人可以提出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1)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鉴定资格的;(2)鉴定程序严重违法的;(3)鉴定结论明显依据不足的;(4)经过质证认证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对有缺陷的鉴定结论,可以通过补充鉴定、重新质证或者补充质证等方法解决的,不予重新鉴定。在实际情况中,往往有一些情况并不属于补充鉴定,重复鉴定的情形,但双方当事人仍然进行重复进行鉴定,极大地浪费了司法成本。另外确有鉴定机构所鉴结论出现错误,但不属于上述规定的重新鉴定的情况,对此问题如何解决没有规定。

2、鉴定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经人民法院同意后,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有鉴定资格的鉴定机构、鉴定人员,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指定。《人民法院对外委托司法鉴定管理规定》规定:人民法院司法鉴定机构负责统一对外委托和组织司法鉴定。上述两规定在给当事人以司法鉴定申请权的同时,也将司法鉴定委托权赋予司法机关。因此,当事人的司法鉴定申请是否被司法人员采纳,完全取决于司法人员的自由意志,当事人的申请不具有任何约束司法人员的效力。

三、对司法鉴定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充分尊重法官的自由心证

"司法活动中很多人都会说谎,当事人会说谎,证人会说谎,律师会说谎,检察官会说谎,甚至法官也会说谎,唯一不会说谎是物证。物证不会说谎,也不会抵赖。在审判实践中要多依赖于物证。"④不管司法鉴定人员对于物证所做出的最后的鉴定意见如何,最终仍然取决于法官的自由裁量,即是否能使法官所信服。对于司法鉴定人员对物证技术的鉴定意见的法律效力,即是否对法官有约束力,这个问题,我认为我国应采取中立的观点:鉴定意见对法官有一定的约束力,法官在反对或者不认同某项鉴定意见时,应做出书面的评断,即要说明不采信的理由;当然作为当事人的双方,更应该尊重法官的最终决定。

(二)不断提高司法鉴定监管能力

1、提高自身鉴定能力。审判机关不仅是鉴定的委托人,更是鉴定意见的审查者,通过主持质证,决定是否采信鉴定意见。审判机关在鉴定机构、鉴定人是否依法执业,是否规范执业等问题上最有发言权。所以审判机关自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特别是涉及专业的问题研究,法官应该努力加强基础性问题的研究,做到能理解物证的基本原理,基本思路,进一步努力培养具有法律知识背景的司法鉴定人员。

2、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司法鉴定管理机构的建设,加强司法鉴定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健全管理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司法鉴定机构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建设。强化对鉴定人及鉴定业务的管理和指导职责。不断提高适应司法实践和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服务能力。

3、开展鉴定专业培养。针对部分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法律意识不强、鉴定程序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继续重点强化司法鉴定管理工作人员、司法鉴定从业人员对《决定》、《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和《司法鉴定程序通则》等规范性文件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切实提高管理干部依法监管和鉴定人依法执业的水平。

(三)统一规范司法鉴定资格准入

1、统一司法鉴定人员准入标准。建立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人职业准入制度:可以参照司法考试制度,充分组织统一、不同类型的司法鉴定人员统一资格考试,并要设立一定时间的实习考察期,申请者通过考试和实习期之后提出申请,经审核通过后,由司法部统一颁发资格证书。

2、制定相对详细的鉴定标准。科学、统一的司法鉴定标准往往能减少人为因素对鉴定意见的影响,保证司法鉴定意见的相对客观性。建立一部统一的司法鉴定标准则要对对当前不科学、比较粗略的司法鉴定标准进行修订,并及时就司法精神病、精神损害等项目制定相对详细的司法鉴定标准。

3、建立鉴定责任二元赔偿机制。对评查、抽查中发现有严重质量问题或不适当履行职责的,应及时科以相应的行政责任,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应逐步形成鉴定机构和鉴定人二元赔偿机制。参照刑法中的单位犯罪法条,实施双罚制,若司法鉴定人员未完成受托事项,或错误鉴定则应对委托人遭受的损失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由鉴定机构承担连带责任,由此加强鉴定机构对本机构从业人员的约束。

注释:

①王磊.关于加强司法鉴定执业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B].中国司法鉴定,2008

②王磊.关于加强司法鉴定执业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B].中国司法鉴定,2008

③何家弘.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J].中国司法鉴定,2005(3):3.

④美国.赫伯特 麦克唐奈

参考文献:

[1] 王磊.关于加强司法鉴定执业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B].中国司法鉴定,2008

[2] 龙祖坤.论司法鉴定人才的培养[J].中国司法鉴定,2005(5).

[3] 张方.从两种鉴定类型的比较看我国司法鉴定委托权的归属[J].人民检察,2000(7)

[4]朱淳良.司法鉴定收费管理访谈-- 访上海市司法局司法鉴定管理处李柏勤处长[J].中国司法鉴定,2007(4)

[5]吴何坚,何晓丹.对我国司法鉴定收费管理的思索[J].中国司法鉴定,2008,

[6] 谌宏伟,肖羽飞.我国司法鉴定收费管理之完善[A].新余学院学报,2011

[7]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荣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3.

[8]何家弘.论司法鉴定的规范化[J].中国司法鉴定,2005(3):3.

[9]王俊民.司法鉴定的程序性公正若干问题研究[J1.中国司法鉴定,2005(4):

[10]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刑法室.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7.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1.1医学会的社会属性

社会组织,又称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等等。这些叫法在内涵上区别不大,与政府、企业相区别,社会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独立性、自愿性和公益性等基本特征。我国目前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即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医学会属于社会团体。作为我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团体之一,各级医学会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华医学会成立于1915年,笔者所在的常州市医学会成立于1948年。各级医学会是按照1998年10月25日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查同意登记成立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医学社会团体。作为社会组织,医学会在全国范围内都建立了健全的组织,全国设立中华医学会,各省、直辖市、自治区都设有省级医学会,各地级市也都设有市级医学会,而且都有着十多年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经验。中华医学会自2002年开始承担政府转移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职能以来,累计在全国建立了400个鉴定机构,医鉴工作人员达1500人,建立了拥有10万名医学专家的医鉴专家库。医学会作为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组织,始终把客观、公正、专业、公益作为鉴定工作的基本要求,鉴定质量不断提高,公信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外,又先后承担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职业病鉴定等多项政府转移职能,在将来将承担更多政府转移职能,医疗损害鉴定也应该确立医学会的主渠道作用。

1.2司法鉴定机构的社会属性

2005年9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公布施行的《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十四条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申请条件规定如下:有自己的名称、住所;有不少于20万~1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有明确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仪器、设备;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3名以上司法鉴定人。申请门槛过低,加上利益的驱动,导致了司法鉴定机构数量的泛滥。据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调研,江苏全省共有60家社会司法鉴定机构,许多都是由二级医院设立或是由退休法医组成。技术力量及各方面条件都非常有限,根本不具备承担医疗损害鉴定的能力。司法鉴定机构属于独立运作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它的营利性导致其只会热衷于追求商业利益的最大化,而忽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对社会利益的追求。目前绝大多数鉴定机构的设立是因为鉴定服务属于创收项目,把司法鉴定看作一种投资获利渠道,利润就是机构成立的出发点,没有利益就失去了设立司法鉴定机构的热情,在政府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很难将其强行纳入公益体系,鉴定机构不具有公益性,医疗损害鉴定就很难把公民权益、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包含进去。目前,我国司法鉴定机构采取市场化管理。市场化的特点是通过各种手段或策略唤起人们的消费意识,争取更多的顾客,通过提供有利于客户的服务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医疗损害鉴定的社会公益性本质决定它不能按照市场化经营。如果将消费与受益结合起来,司法鉴定就丧失了公正性。正因为如此,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将司法鉴定服务完全交给市场,即使社会诚信体系很完善的国家也不例外,如英国、德国基本上还是以国家设立的鉴定机构为主,更何况中国社会的诚信体系距离完善还十分遥远。

2鉴定人员的条件

医疗损害鉴定无论是由医学会组织,还是由司法鉴定机构组织,鉴定人员的组成是其核心问题,将直接决定鉴定结论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鉴定人员的资质和条件,也是构建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焦点问题。

2.1医学会鉴定人员条件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3条规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建立专家库,专家库由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①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②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③符合前款第1项规定条件并具备高级技术任职资格的法医可以受聘进入专家库。医疗损害鉴定专家库是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入选条件要求更高。医学会鉴定专家的产生是医患双方随机抽取产生,人数基本上在5人以上,既包括临床专家,也包括法医专家。

2.2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员条件

《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12条规定,个人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具有相关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具有相关的行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上。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专家的产生是通过指定或者直接选择产生,人数基本上只有2~3名。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医学会鉴定人员的资质要求明显高于司法鉴定人的资质要求,即医学会要求鉴定人员必须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且任职3年以上,而司法鉴定人的最低要求是“具有相关的行业执业资格或者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从事相关工作5年以上”。因此,大量从高等医学院校毕业、没有从事过临床医学工作的人在司法鉴定机构工作一段时间后,即可通过考核获得司法鉴定人资格,成为司法鉴定人。医学会的鉴定专家通常具有争议所涉学科的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但司法鉴定人却往往不具备此类专业知识。司法鉴定机构的鉴定人多系法医出身,相对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同时,即使部分鉴定人为临床医生,但由于目前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分科的细化,鉴定人也不可能通晓所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由此可见,医学会的鉴定专家在专业素质方面较司法鉴定机构人员具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亦符合法院委托鉴定的专业资质要求。

3鉴定收费

鉴定收费是老百姓维权的一道门槛,本身看病已经花去了大量积蓄,如果鉴定收费高昂,无疑更增加了他们的维权成本,也许许多人因此就放弃了维护自己的权益,还有一些人在走投无路之下可能会采取偏激的手段进行维权,这也是医院暴力事件发生的一个原因。因此,医疗损害鉴定的收费必须体现社会公益性。

3.1医学会鉴定收费

医学会作为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鉴定收费充分体现了社会公益性,不仅低廉,而且收费标准坚持十多年不变。就笔者所在的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省,根据2002年10月14日的《江苏省物价局、财政厅、卫生厅关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收费试行标准的批复》(苏价费[2002]368号、苏财综[2002]137号)规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费标准:①鉴定专家在7人以上(含7人)的,按首次鉴定2200元/例次,再次鉴定3200元/例次收取;②鉴定专家在7人以下的,按首次鉴定1700元/例次,再次鉴定2200元/例次收取。2002年至今,10多年过去了,鉴定收费仍按此规定执行。根据《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卫生厅关于医疗损害鉴定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苏高法审委[2010]16号)规定,医疗损害鉴定的费用参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相关收费标准执行,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的收费标准体现了社会公益性。

3.2司法鉴定机构鉴定收费

长期以来,由于司法鉴定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加上司法鉴定机构自身的利益驱动,司法鉴定收费一直居高不下,也是社会反响强烈的焦点问题。鉴定机构的收费不是按例收取,而是按项计费,1例普通的医疗过错鉴定动辄就要上万元的鉴定费。而且各地鉴定机构的收费标准不统一,差异较大,影响了当事人和法院对鉴定机构的选择和确定,进而影响了诉讼效率;由于收费问题,导致不少当事人对法院选出或指定的鉴定机构缺乏信任,法院依据鉴定结论作出的最终裁判结果很难得到当事人的认可。甚至出现鉴定机构与法院通过回扣关系建立业务纽带等不正常现象,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和社会的公共利益。正因为如此,2009年9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司法部下发了《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发改价格[2009]2264号),对司法鉴定收费制定了具体的收费标准,并规定了浮动幅度。其中医疗纠纷鉴定每例4300元、法医病理鉴定文证审查每例1200元、损伤程度鉴定300-700元、伤残程度评定每例700元、伤病关系鉴定每例1000元、医疗费合理性评定每例600元、法医临床鉴定文证审查每例800元等,这些费用都可能在同一医疗损害鉴定中进行累加,而且还有浮动的幅度,由于其营利性的驱动,基本上是就高不就低,相比医学会鉴定,收费仍然过高,不具有社会公益性。

4鉴定程序

4.1医学会鉴定程序

根据2010年6月28日的《卫生部关于做好〈侵权责任法〉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卫医管发[2010]61号)规定,医学会可参照《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依法组织医疗损害鉴定。2002年9月1日起施行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卫生部令第30号)详细规定了鉴定的组织者和分级管理制度、鉴定程序的启动、中止和终止,鉴定专家库的设立、鉴定专家组的形成和主要学科的确定,鉴定专家的回避,鉴定的依据、目的和原则,鉴定材料的提交、鉴定听证会程序以及鉴定结论的书写规范等内容。江苏省医学会于2010年12月21日下发了《医疗损害鉴定实施细则(试行)》,又于2011年2月11日下发了《医疗损害鉴定专家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医学会于2010年11月15日出台了《浙江省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办法(试行)》,北京医学会于2013年1月14日下发了《北京医学会医疗损害责任技术鉴定暂行规定》,这些细则、办法的出台,使得医疗损害鉴定相比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在程序上更科学、更公正。

4.2司法鉴定机构鉴定程序

目前司法鉴定机构关于程序方面的规定,只有2007年7月18日司法部公布的《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司法部第107号令),这部程序通则是针对包括法医类鉴定、物证类鉴定、声像资料鉴定在内的一个总的鉴定程序方面的规定,针对性不强,远不如医学会鉴定程序详尽和规范,对于司法鉴定机构如何开展医疗损害鉴定更是没有明确的鉴定程序可依照。比如,多数司法鉴定机构不召开医患双方参加的鉴定会,医患双方无法当面向鉴定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鉴定人也无法就一些医患双方争议的焦点或需要进一步查明的事实现场向医患双方进行调查询问,也使鉴定人无法通过现场查体对患者损害后果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评定。另外,司法鉴定人因为其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常常聘请有关医学专家提供专家咨询意见,但却拒绝提供咨询专家的资料,使得医患双方申请咨询专家回避的权利无法得到实现,亦经常在实践中引起双方的争议。

5医疗损害鉴定选择医学会的必然性

综上比较可以看出,医学会相比司法鉴定机构,社会属性更具有公益性,更能体现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医学会的鉴定人员具有更高、更专业的业务素质,鉴定程序也更加公开、透明和完善。司法鉴定机构唯一的优势就是中立性,独立于医疗系统之外,但这无法掩盖它专业知识的欠缺;医学会在鉴定专家方面有绝对优势,专业性、科学性没有问题,关键是公正性,而公正性是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避免。因此,医学会是医疗损害鉴定的必然选择。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委托人:__,__仁和万国律师事务所律师。

申请事项:依法申请__市公安局分局重新委托鉴定机构对申请人张三损伤程度进行鉴定。

事实与理!由:

__市公安局分局内设有法医鉴定机构,申请人认为应当考虑先由公安分局内设的法医鉴定机构对申请人进行损伤程度鉴定。如果鉴定事项属于复杂疑难鉴定事项或者有其他特殊情况,才有必要考虑对外委托。申请人的伤情并非复杂疑难问题,不需要对外委托鉴定。

如果确有必要对外委托__市公安局分局也应该委托具有良好声誉的权威鉴定机构来鉴定,而__司法鉴定中心并不具有胜任的资格。申请人接受鉴定事后得知,__司法鉴定中心并未入选__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医学、文检鉴定机构入册机构名册内,该鉴定机构无论在声誉还是在鉴定水平的权威性方面都是不入流的鉴定机构,其不正规的做事风格一度受到业界诟病,其权威性并未得到司法机关、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受害人等广泛认可。申请人认为鉴定涉及刑事责任追究,__市公安局灞桥分局委托__司法鉴定中心对鉴定申请人损伤程度鉴定考虑不周,应重新委托鉴定机构鉴定。

__司法鉴定中心向申请人收取司法鉴定费用1000元整,远远超过法律规定的费用标准。根据《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损伤程度鉴定,300/700,只涉及体表损伤程度鉴定的,每例300元。含活体检验、活体照相,不含医学辅助检查费用。__司法鉴定中心向申请人超标准收取1000元整,属于违法违规行为,这种行为绝不能姑息,__市公安分局应另行委托正规合法的鉴定机构重新鉴定。

__司法鉴定中心做出的鉴定意见不客观、不全面、不合法,不公正,申请人不予认可。首先,鉴定意见认为只构成轻微伤,与事实不符,申请人原始病历及检查资料明确显示申请人肋骨骨折两处以上(双侧5、6前肋骨折,断端少量骨痂形成),这正是此次伤害的受伤部位,根据2014年1月1日《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申请人损伤程度足以鉴定为轻伤,__司法鉴定中心对于原始病历及检查单视而不见,最终鉴定为轻微伤与事实不符;其次,鉴定意见中对于原始病历中陈述的肺挫伤等多处伤害部位并没有做出损伤程度鉴定,鉴定意见不全面,这显然不符合《司法鉴定程序通则》对鉴定文书的严格要求。再次,鉴定没有针对性,方法不正确,鉴定中的新的检查没有针对原始病历材料及检查中较重的构成轻伤的的“双侧5、6前肋骨折,断端少量骨痂形成”这一损伤进行排查,仅仅因为之后的简单检查而否定原始病历及检查单效力,这种检查和比对方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不符合《法医临床检验规范》要求。

综上所述,申请人的损伤程度已经构成轻伤,为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特申请重新委托司法鉴定,望批准。

此致

__市公安局分局

申请人:张三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规范司法鉴定投诉查处制度,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执业行为的监督,维护司法公正,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和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投诉人,是指司法鉴定委托部门、申请司法鉴定的当事人或其他公民、法人或组织。

第三条投诉人认为司法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在执业过程中有违反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和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等规定行为的,依照本办法向市以上司法行政机关进行投诉。

司法行政机关在日常管理中发现司法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在执业过程中有违法嫌疑的,依照本办法进行调查和处理。

第四条司法行政机关查处司法鉴定人和鉴定机构违法案件,应当遵循依法、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第五条市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投诉查处工作责任制,对投诉查处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应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章投诉范围和管辖

第六条投诉人认为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市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投诉:

(一)同时在两个以上司法鉴定机构执业的;

(二)超出登记的执业类别执业的;

(三)私自接受司法鉴定委托的;

(四)违反保密和回避规定的;

(五)拒绝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监督、检查或者向其提供虚假材料的;

(六)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七)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登记的;

(八)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非法定事由拒绝出庭作证的;

(九)故意做虚假鉴定的;

(十)收受贿赂,的;

(十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七条投诉人认为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向市级以上司法行政机关投诉:

(一)超出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开展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未经依法登记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

(三)未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或者出借《司法鉴定许可证》的;

(四)组织未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的人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司法鉴定委托的;

(六)违反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的;

(七)支付回扣、介绍费,进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行为的;

(八)拒绝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监督、检查或者向其提供虚假材料的;

(九)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十)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登记的;

(十一)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查处司法鉴定违法行为投诉案件,实行分级负责、统一处罚的原则。

省司法厅可以直接查处有重大影响、涉及司法鉴定行政许可和认为确需由自己查处的司法鉴定违法案件。省司法厅可以书面委托市司法局对违法事实进行调查。

市司法局可以对所监督管理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司法鉴定人的违法案件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建议。

需要给予行政处罚的,统一由省司法厅给予行政处罚。

第九条投诉人一般应向司法鉴定人执业的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人所在地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投诉,也可以向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投诉。

第三章受理和立案

第十条省、市司法行政机关应设立投诉电话,并向社会公布,并由专人负责受理投诉的接待、登记、受理、移送、建档和日常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投诉人可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方式投诉,并具实署名。投诉人应如实反映情况,投诉内容应详实、具体、明确,并提供相应的证据材料。对于匿名投诉,也应进行调查处理。

第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受理投诉后应填写《司法鉴定投诉情况登记表》,登记内容包括:投诉人姓名、性别、联系地址(住址或单位名称)、联系方式、接待时间、投诉事由、涉及人员、被投诉人违法的具体事实和相关证据材料等。

受理投诉机关对投诉人来访或以口头方式进行投诉的,应当热情接待,认真做好笔录,笔录应交投诉人核对并鼓励其签名。

第十三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在收到投诉的7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对于不予立案的投诉,应在收到投诉的10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答复并说明理由。需移送有管辖权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处理的,应制作移送文书,并告知投诉人。

第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立案:

(一)不属于司法行政机关受理范围的;

(二)不能提供基本证据材料或证据线索的;

(三)证据材料与投诉事项没有直接或必然联系的。

第四章调查和处理

第十五条投诉案件立案后,应建立档案,一案一卷。负责查处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全面、客观、公正地收集证据,查明事实。

司法鉴定投诉查处案件档案目录,另行制定。

第十六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及时向被投诉的司法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发出调查通知,要求被投诉人于五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第十七条被投诉的司法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应当配合调查并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材料。

在接受调查期间,有转移、隐匿、毁损、涂改有关证据材料等行为的司法鉴定人和鉴定机构,司法行政机关应追究有关司法鉴定人或司法鉴定机构负责人的责任。

第十八条调查投诉案件,应有不少于两名调查人员同时参加,重大案件应组成调查组调查。调查时须出示证件。

调查取证,应制作调查笔录,并经被调查人签字确认。

第十九条调查人员须忠于职守,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廉洁奉公,不得徇私枉法;须遵守有关保密规定,保护投诉人的权益,不得向被投诉人泄露处理意见。

第二十条调查人员在调查取证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撰写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违法事实、违法行为的性质、违法者的责任、建议处理意见等。必要时,可以向被调查单位负责人或有关人员反馈调查报告的有关内容,发现有与事实不符的内容、情节应及时修正或补充调查。

第二十一条对调查中涉及司法鉴定专门性问题司法行政机关难以定性的,可以邀请有关专家进行论证和评定。

第二十二条受理投诉机关应于受理投诉之日起6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经本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人批准,可适当延长办理期限,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0日。

投诉案件的处理,需以司法行政机关或法院的判决、或其他部门处理结论为依据的,以该机关作出的处理结论生效之日起开始计算前款规定的办理期限。

受诉机关对于上级机关委托调查的投诉事项,应在一个月内上报调查处理结果和处理建议。案情复杂,一时无法查清的,应在规定期限内报告调查进展情况。

第二十三条投诉案件调查处理完结后,负责查处的机关应当及时将查处结果告知投诉人和被投诉人。

第二十四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作出行政处罚,应当依照有关行政处罚的法律、法规、规章进行。

第二十五条司法行政机关应逐步建立司法鉴定人和鉴定机构违法行为信息披露制度,对受到行政处罚的鉴定人和鉴定机构的违法记录建立档案,并在业内或社会进行公布,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的除外。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办法中的“投诉”包括控告、举报、检举等行为。

第二十七条本办法由司法厅负责解释;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基本案情

借款人薛某因购买长沙县星沙大道某号住房,以该套住房作为抵押物,向A支行申请期限为20年的个人住房贷款24万元,该抵押房屋建筑面积90余平方米,抵押值为30万余元。A支行于2006年11月23日向其发放了该笔贷款,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提供阶段性担保。截至2010年6月4日,贷款余额23万余元,连续违约24期,累计违约35期,积欠贷款本息42990元,诉前已形成可疑类贷款。通过A支行多次实地了解,该套住房一直处于闲置状态,借款人本人未居住,也未出租。

在2008年10月之前,A支行尚能与该客户取得联系,客户承诺在当年国庆节后还清违约贷款。但此后A支行通过多方查找均无其下落,其自2008年6月开始拖欠物业管理费。经财产调查,贷款抵押物所在楼盘类似房产已升值30%以上。

A支行于2010年7月向芙蓉区人民法院提讼,11月法院作出判决。2011年3月,法院委托某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对执行标的物进行评估,评估公司口头要求A支行按司法鉴定的标准向其预交费用,否则不提供评估报告,并要A支行上网查询收费文件。A支行对此提出异议,此后经多次协调,A支行预交评估费6000元,评估所方才承诺提供评估报告。6月13日,法院执行局对抵押房屋实施强制开锁,评估所随即登记屋内财产、进行整体资产评估。7月8日《人民日报》登出执行公告。10月10日,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通过摇珠确定拍卖公司。此后经三次拍卖公告,于12月29日拍卖成功。2012年1月10日,A支行持函向法院请求支付执行款项,在具体计算迟延履行债务利息等问题上与法官产生不一致看法,法官认为基准利率只能按2011年2月9日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06%计算,计算基数就是本金,A支行人员认为在被执行人迟延履行期间,人行基准利率上调了两次,故应分三段计息,法官认为不能有双重标准。

2012年1月16日,法院裁定:被执行人的执行标的(即房屋所有权及相应的其他权利)归买受人所有。18日,执行法官到被执行物所在地,强制开锁,打开房门,由法官整理被执行人非执行物件,逐一登记、装箱、贴封条、就地指定保管。19日,全部执行款项317487元到达银行指定账户。其后,A支行将借款人所欠贷款本息全部作账处理,其他垫款也逐一支付,案件终于圆满收局。

本案相关法律问题分析

对下落不明的借款人是否必须先宣告其失踪

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失踪人的财产由他们的亲属、朋友代管。在一定条件下,法院也可根据有利于保护失踪人财产的原则,为失踪人指定财产代管人。失踪人所欠债务和应付的其他费用,由代管人从失踪人的财产中支付。确立宣告公民失踪的法律制度,主要目的是便于管理失踪人财产,保护利害关系人(包括债权人)的利益,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本案中,A支行在2008年9月尚能够与借款人取得联系,借款人亦承诺还款,到2010年7月时,该借款人下落不明未满两年,不符合申请其成为失踪人的法定条件。所以作为债权人,时不宜宣告其为失踪人。

假定银行后,借款人失踪满两年,其他利害关系人向法院申请该借款人为失踪人,银行的诉讼程序怎么走?笔者认为,这时银行的诉讼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即法院可能会依民诉法第136条,“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规定,中止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诉讼,待法院宣告该借款人为失踪人、为该失踪人指定财产代管人后,恢复金融借款合同纠纷诉讼,并指定该财产代管人作为借款人的诉讼人,参加本案诉讼。

关于执行过程中相关财产评估的问题

法院委托评估问题。最高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委托评估、拍卖和变卖工作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规定:“人民法院司法技术管理部门负责本院的委托评估、拍卖和流拍财产的变卖工作,依法对委托评估、拍卖机构的评估、拍卖活动进行监督。”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选择评估、拍卖机构,应当提前通知各方当事人到场;当事人不到场的,人民法院可将选择机构的情况,以书面形式送达当事人。”从以上规定可看出,法院司法技术管理部门为委托评估的责任部门;法院选择评估机构,应当提前通知各方当事人,没有通知的,应视为程序上有不到位之处。

评估应适用的文件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为贯彻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精神,公布了《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下文简称《办法》)。《办法》第九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提供司法鉴定服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司法鉴定协议书》,并载明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收费金额、结算方式、争议解决办法等条款;第十条规定:司法鉴定机构需要预收或者垫支费用的,应当事前与委托人协商一致,并由双方签字确认。可见,评估机构不与委托人签订鉴定协议,就要求委托人预交费用,是违反《办法》规定的。《办法》没有关于房产评估收费的具体标准,根据《办法》第七条规定,省级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司法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照法医、物证、声像资料类司法鉴定收费标准基准价制定具体收费标准,或者在其基准价的基础上制定浮动幅度。因此,笔者认为如果评估机构按照《湖南省司法鉴定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与委托人协商收取费用,是与上位法衔接的。

收费文件公示问题。评估机构要不要公示具体的收费文件?有没有权在不公示收费文件时,要求委托人上网查询收费文件?笔者认为,根据发改价格【2009】2264号第十八条规定,司法鉴定收费实行明码标价制度。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显著位置公示司法鉴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所以,评估机构不公示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是违法的不作为行为。同事,其在已公示收费文件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当事人具体上网查询。

具体操作问题。实践中,一般有五种可以选择的模式:一是先评估、拍卖,把被执行人所欠银行贷款本息还清,再考虑评估费;二是拍卖后从拍卖款中直接抵扣;三是先由律师事务所垫付,钱到位以后退给律所;四是凭估价所通知预交,然后多退少补;五是由银行与评估所协议收费。如何选择需根据银行与中介机构的协商情况及制度约束情况加以酌定。

收费协商不成的处理。如果委托人与评估机构就收费问题协商不成,委托人还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讼。即使评估机构可能就委托人不交费而向法院请求中止执行,但法律并没有规定该情形下法院可以中止执行,只是可能引起执行程序的拖延。

关于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的计算问题

《民事诉讼法》第229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的,应当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间履行其他义务的,应当支付迟延履行金。”最高法院《关于在执行工作中如何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等问题的批复》规定:“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时,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93条规定:“被执行人迟延履行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利息或迟延履行金自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履行期间届满的次日起计算。”

从上述规定看出,被执行人履行义务,分为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和履行其他义务(即非金钱给付义务)。那么“金钱义务”究竟包括哪些方面?是否单指未清偿的债务本金,而不包括债务利息?笔者认为,金钱义务不但应包括本金,也理应包含被执行人在生效法律文书指定的履行期间届满时应支付而未支付的债务利息。法院执行人员仅将被执行人履行给付金钱义务限定为履行债务本金,有失偏颇。举个简单例子,在债务本金数额很小而债务利息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仅按本金计息,被执行人拖延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利,而申请执行人就越吃亏,这就违背了“加倍支付利息”以弥补权利人损失和对义务人惩罚的立法本意。另外,原告实际垫付的案件受理费、律师费、公告费等是否也应纳入上述“金钱义务”范围,也是仁智各有所见。为了避免争议,合理限制法官的自由裁量,“金钱义务”的具体范围还有待司法机关进一步明确。

关于贷款基准利率的分段问题。在强制执行期间,遇人民银行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包括调高和调低),被执行人应清偿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所依据的贷款基准利率要不要相应地变动?笔者认为,按照我国银行业计息惯例,是应当分利率段计算的。即使不分段计息,也应按每段利率占迟延履行期间的权重计算一个加权利率,再以该加权利率来计算该整个期间的债务利息。这个问题也需要立法来具体明确。

关于判决书未列明的公告费是否应纳入清偿范围问题

根据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12条规定,诉讼过程中因鉴定、公告、评估、拍卖、保管等发生的依法应当由当事人负担的费用,人民法院根据谁主张、谁负担的原则,决定由当事人直接支付给有关机构或单位,人民法院不得代收代付。

由于公告费一般数额较小,法院在制作判决书时有时没有列明,当事人也没有在意,认为只要有法院交纳公告费的通知即可主张权利。但在具体清偿时,法院执行人员可能较真。笔者认为,银行如果坚持要求清偿,按照《民事诉讼法》第140条及最高法院相关意见,可以请求当时作出生效判决的法官下达裁定,补正判决书中的漏写。至于法院执行人员认为只认判决书列明的费用和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这个观点是不妥当的。因为在判决以后至执行前,原告还可能垫付费用,如公告送达判决书的费用,这理应属于实现债权的费用,判决书也写明了实现债权的费用在拍卖款中优先受偿,只是数额尚不确定。

关于如何具体办理清偿贷款本息的问题

在个人贷款方面,通常在贷款前,银行与借款人在合同中约定了该借款人的一个或两个账户作为还款账户,在每期还款日前,借款人向还款账户足额存入应偿还的贷款本息,并授权贷款人于还款日从还款账户中划收。但银行在采取诉讼手段清收且提前收回全部贷款本息的情况下,如果将执行款打入上述借款人还款账户就会有如下风险和障碍:一是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在操作流程上要先取得借款人的授权,而此时该借款人下落不明,不能取得该项授权。二是如果该还款账户已被其他法院冻结或有其他不测,就有可能产生新的纠结。为确保该笔款项能够万无一失地归还贷款本息且免去借款人的授权,可选择通过内部户划转还款的方法,由收贷人员向前台提交《划款通知书》,写明贷款期限、欠贷本息的具体情况,然后前台人员走个人金融、内部借记转账(其他应付款),从法院付至的内部户转到另一可以还贷的内部户,信贷人员提供准贷证,先还逾期、再还正常。

相关启示

银行在诉讼前要充分了解案件事实,并进行诉前论证。要对案件法律关系、证据的充分性及证明效力、诉讼成本及诉讼风险、具体的诉讼请求等问题,在诉前进行详细分析、表述准确,并制定周密的诉讼方案。本案中,银行人员在诉前对该案借款人的具体情况包括可供执行的财产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对借款人下落不明情况下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提前预测、提前作出应对方案,与律师密切合作、取长补短,在充分尊重法官意见的前提下努力维权,尽最快速度收回了执行标的款项,减少了诉讼风险。

银行在诉讼过程中要尽可能知悉相关法律规定,用法律说话,减少诉讼过程中与司法机关、中介服务机构的磨擦。如本案中,针对评估机构不能准确提供相关收费依据的问题,银行按照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与其妥善协商,并咨询司法机关、物价管理部门的意见,把问题处理妥当。

银行在签收法律文书前要认真阅读该文书,确保法律文书所载明的原告诉讼请求、提交的证据、法院查明的事实及相应结论性意见、判决所依据的法律及判决内容准确无误。司法实践过程中,由于审判人员超负荷工作等原因,一些法律文书往往由书记员代拟,形成文书后往往有不少错误,如果在签收前不认真阅读、要求及时更正,发生法律效力后再来纠正就很麻烦,甚至影响诉讼目的实现。本案中,银行内部人员在签收判决书前,逐字逐句阅读,及时指出判决书中的错误,为下一步的执行工作清除了容易引起争议的隐患,顺利实现了诉讼目的。

银行要针对诉讼清收不良贷款(或非借款人主动归还借款本息)制定专门的账务处理办法,尽量从“摸着石头过河”、凭经验模式,走向制度化、流程化。如本案中,如何将已到达银行指定账户的执行标的款具体落实到归还贷款本息,缺乏规范化的流程设计,这有可能导致延误贷款本息的及时归位,甚而会因小的疏忽导致功败垂成的尴尬。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一)同时在两个以上律师事务所执业的;

(二)以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的;

(三)在同一案件中为双方当事人担任人,或者与本人及其近亲属有利冲突的法律事务的;

(四)从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离任后二年内担任诉讼人或者辩护人的;

(五)拒绝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

二、律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进行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给予警告行政处罚,可以处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情节较为严重或产生一定危害后果的,给予停止执业三个月处罚,可以处七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纠正违法行为以及其他情节严重,产生严重危害后果,造成一定不良社会影响的,给予停止执业六个月处罚,可以处七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私自接受委托、收取费用,接受委托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的;

(二)接受委托后,无正当理由,拒绝辩护或者,不按时出庭参加诉讼或者仲裁的;

(三)利用提供法律服务的便利牟取当事人争议的权益的;

(四)泄露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三、律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进行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较大危害结果的,给予停止执业六个月行政处罚,可以处一万元罚款;有多次违法行为并造成一定危害结果及其他情节较为严重的,给予停止执业一年,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情节特别严重,采取不正当手段对抗调查,造成严重后果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吊销律师执业证书,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违反规定会见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或者以其他不正当方式影响依法办理案件的;

(二)向法官、检察官、仲裁员以及其他有关工作人员行贿,介绍贿赂或者指使、诱导当事人行贿的;

(三)向司法行政部门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

(四)故意提供虚假证据或者威胁、利诱他人提供虚假证据,妨碍对方当事人合法取得证据的;

(五)接受对方当事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与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恶意串通,侵害委托人权益的;

(六)扰乱法庭、仲裁庭秩序,干扰诉讼、仲裁活动的正常进行行:

(七)煽动、教唆当事人采取扰乱公共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非法手段解决争议的;

(八)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恶意诽谤他人、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言论的;

(九)泄露国家秘密的。

四、律师在受到警告处罚后一年内又发生应当给予警告处罚情形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进行行政处罚。情节较轻并积极改正的,给予停止执业三个月的处罚;再次发生并造成一定不良后果的,给予停止执业六个月的处罚;再次发生造成严重不良后果,认错态度消极的,给予止执业一年的处罚。

五、律师在初次受到停止执业处罚期满后二年内又发生应当给予停止执业处罚情形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吊销其律师执业证书的行政处罚。

六受到停止执业六个月处罚的律师,处罚期满未逾三年的,不得担任合伙人。

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以律师名义从事法律服务业务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责令其停止非法执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

七、律师事务所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能主动采取弥补措施取得投诉人谅解的,给予警告处罚,可以处两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行为较为严重,造成危害后果的,给予停业整顿一至六个月的处罚,可以处三至十万元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行为情节特别严重,拒不纠正,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社会影响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吊销律师事务执业许可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违反规定接受委托、收取费用的;

(二)违反法定程序办理变更名称、负责人、章程、合伙协议、住所、合伙人等重大事项的;

(三)从事法律服务以外的经营活动的;

(四)以诋毁其他律师事务所、律师或者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的;

(五)违反规定接受有利益冲突的案件的;

(六)拒绝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

(七)向司法行政部门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

(八)对本所律师疏于管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八、律师事务所因前款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处罚的,对其

负责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九律师事务所在受到停业整顿处罚期满后二年内又发生应当停业整顿处罚情形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吊销该律师事务所执业证书的行政处罚。

第二节公证机构及公证员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标准

一、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或设区的市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显著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结果的,给予警告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行为情节较为严重,经教育改正并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积极配合查处违法行为的,对公证机构处一至三万元的罚款,公证员一至三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认错态度消极或采取不正当手段对抗调查等其他严重情形的,对公证机构处三至五万元的罚款,对公证员处三至五千元罚款,并可以停止执业三至六个月,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以诋毁其他公证机构、公证员或者支付回扣、佣金等不正当手段争揽公证业务的;

(二)违反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公证费的;

(三)同时在二个以上公证机构执业的;

(四)从事有报酬的其他职业的;

(五)为本人及近亲属办理公证或者办理与本人及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公证的。

二、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省或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情节轻微,及时改正的,对公证机构给予警告,并处二至五万元的罚款,可以停业整顿一个月,对公证员处二至五千员罚款,可以给予三至六个月停止执业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情节较为严重,经教育后改正的,对公证机构处五至七万元罚款,可以给予二个月停业整顿的处罚,对公证员处五至八千元罚款,可以给予六至九个月停止执业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或经教育拒不改正的,对公证机构处七至十万元罚款,可以给予三个月停业整顿的处罚,对公证员处八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可以给予九至十二月停止执业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公证员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并造成重大后果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吊销公证员执业证书的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私自出具公证书的;

(二)为不真实、不合法的事项出具公证书的;

(三)侵占、挪用公证费或者侵占、盗窃公证专用物的;

(四)毁损、篡改公证文书或者公证档案的;

(五)泄露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六)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给予处罚的其他行为。

第三节基层法律服务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标准

一、根据《**省基层法律服务条例》第二十二条和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情形轻微,经责令立即改正的,给予警告处罚;违法行为情节较严重,经责令未及时改正的,给予停止执业三至六个月,没收违法所得的处罚;违法情节严重,经责令仍不改正,造成较严重后果的,给予停止执业六至十二个月,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二倍的罚款;违法情节特别严重,造成重大后果,并屡教不改的,吊销执业证,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三倍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三万元。

(一)以贬损他人、抬高自己、虚假承诺或者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的;

(二)同时在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律师事务所或者公证机构执业,或者同时在两个以上基层法律服务所执业的;

(三)明知委托人的要求是非法的、欺诈性的,仍为其提供帮助的;

(四)故意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工作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

(五)私自接受委托承办法律事务,或者私自收取费用,或者向委托人索要额外报酬的;

(六)在调解、、法律顾问等执业活动中压制、侮辱、报复当事人,造成恶劣影响的;

(七)在活动中收受对方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财物或者与其恶意串通,损害委托人合法权益的;

(八)违反司法、仲裁、行政执法工作有关制度规定,干扰或者阻碍司法、仲裁、行政执法工作正常进行的;

(九)泄露在执业中知悉的国家秘密的;

(十)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故意协助委托人伪造、隐匿、毁灭证据的;

(十一)向有关司法人员、仲裁人员或者行政执法人员行贿,或者指使、诱导委托人向其行贿的;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予处罚的其他行为。

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有下列情形之一,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结果情形的,批评教育,可以不予行政处罚;经责令未及时改正,有违法所得的,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经责令屡教不改,造成严重后果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但罚款总额不超过三万元。

(一)曾担任法官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在离任不满二年内担任原任职法院审理的诉讼案件的人的;

(二)冒用律师名义执业的。

(三)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

(四)在活动中超越权限或者滥用权,侵犯被人合法权益的;

(五)在同一诉讼、仲裁、行政裁决中,为双方当事人或者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接受同一案件双方当事人委托的;

(六)不遵守与当事人订立的委托合同,拒绝或者疏怠履行法律服务义务,损害委托人合法权益的;

(七)以影响案件审判、仲裁或者行政裁定结果为目的,违反规定会见有关司法、仲裁或者行政执法人员,或者向其请客送礼的;

三、根据《**省基层法律服务条例》第二十一条和司法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所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基层法律服务所有下列情形之一,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结果情形的,予以警告;违法情节较为严重,但经责令及时改正的,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下的罚款;违法情节严重,经责令仍不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停业整顿,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处违法所得三倍的罚款,但罚款数额最高不超过三万元;违法情节特别严重,屡教不改,造成重大后果的,吊销执业许可证。

(一)超越业务范围的;

(二)违反业务收费管理规定,擅自提高收费标准,自立名目乱收费的。

(三)以贬损他人、抬高自己、虚假承诺或者支付介绍费等不正当手段争揽业务的;

(四)伪造、涂改、抵押、出租、出借本所执业证书的;

(五)聘用不具备执业资格的人员以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名义承办业务的。

(六)不按规定接受年度检查,采用弄虚作假手段骗取通过年度检查的;

(七)未经核准登记变更本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执业场所和章程,擅自分立、合并或者设立业务接待站(点)的;

(八)放纵、包庇本所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违法违纪行为的。

(九)违反财务管理规定,私分、挪用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处置本所资产的;

(十)内部管理混乱,导致无法正常开展业务的。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予处罚的其他行为。

第四节司法鉴定机构、鉴定人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自由裁量

一、鉴定人或者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情节轻微并能及时改正的,给予鉴定人停止执业三个月,鉴定机构停业整顿三个月;违法情节较为严重或产生较大损失的,给予鉴定人停止执业六个月以上十二个月以下的处罚,鉴定机构给予停业整顿六个月;违法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损失的给予鉴定人撤销登记,鉴定机构停业整顿十二个月:

(一)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失

(二)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拒绝出庭作证的;

(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登记的。

二、鉴定人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或者故意作虚假鉴定,出具虚假鉴定结论的,以及因过错导致鉴定结论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司法鉴定人以及鉴定人执业的司法鉴定机构行政处罚。违法情节轻微并能及时改正的,给予鉴定人停止执业三个月,鉴定机构停业整顿三个月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二倍的罚款;违法情节较为严重或产生较大损失的,给予鉴定人停止执业十二个月,鉴定机构停业整顿六个月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的罚款;违法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和重大损失的,撤销鉴定人登记,鉴定机构给予停业整顿十二个月的处罚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的罚款。

三、根据《**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第三十二条与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未取得执业证书从事司法鉴定活动的人员,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情形轻微,初次非法执业的,责令其停止非法执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的罚款,罚款总额不超过三万元;经责令停止非法执业仍继续实施违法行为的,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二倍的罚款,罚款总额不超过三万元;经两次以上处罚仍继续非法执业的,责令其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三倍罚款,罚款总额不超过三万元。

四、根据《**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第三十三条与司法部《司法鉴定人登记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的规定,司法鉴定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违法情节轻微,经责令及时改正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情形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违法情节严重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情形较为严重,造成不良后果或较为严重损失的,给予停止执业三至六个月,有违法所得,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至二倍的罚款;违法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和损失的,给予停止执业六至九个月,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的罚款,或者给予停止执业十二个月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并拒不改造成严重损失的,

给予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同时在两个以上司法鉴定机构执业的;

(二)私自接受委托和收费的;

(三)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

(四)丢失、损毁鉴定材料致使鉴定无法进行的。

五、司法鉴定人拒绝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监督、检查或者向其提供虚假材料的或者超出登记的执业类别执业的,违法情节轻微,经责令及时改正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情形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违法情节严重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情形较为严重,造成不良后果或较为严重损失的,给予停止执业三至六个月;违法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和损失的,给予停止执业六至十二个月;情节特别严重,并拒不改正,造成严重损失的,予

撤销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根据《**省司法鉴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和司法部《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未经核准或年度注册面向社会开展有偿司法鉴定服务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初次非法执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责令停止司法鉴定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的罚款,罚款总额不超过三万元的处罚;经责令停止司法鉴定活动仍继续实施违法行为并造成较严重后果的,予以取缔,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二倍罚款,罚款总额不超过三万元的处罚;经两次以上处罚仍继续非法执业,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取缔,有

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3万元的罚款。

七、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后果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没收违法所得的行政处罚。违法情节严重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情形较为严重或有较大损失的,给予停业整顿三至六个月的处罚,有违法所得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二至三倍款。

(一)超越核定业务范围开展鉴定业务的;

(二)进行转委托鉴定的;

(三)接受与本鉴定机构有利害关系的;

(四)委托人不能及时、全面提供鉴定材料或鉴定材料不具备鉴定条件进行鉴定的;

(五)法律、法规或国家有关规定明确禁止或限制鉴定而进行鉴定的;

(六)有其他可能影响鉴定公正的情形的。

八、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后果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给予警告、责令改正。违法情节严重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违法情形给予行政处罚:违法情形较严重或有较大损失的,给予停业整顿三至六个月的处罚;违法情节严重或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停业整顿六至十二个月的处罚;违法情节特别严重或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并拒不整改的,予以撤销登记。

(一)未经依法登记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

(二)未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的;

(三)组织未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的人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司法鉴定委托的;

(五)违反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的;

(六)支付回扣、介绍费,进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行为的;

(七)拒绝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监督、检查或者向其提供虚假材料的。

第五节实施行政处罚执法人员随意处罚责任追究

根据《**省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试行办法》,司法行政机关行政执法人员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有下列情形之一不按法律法规随意处罚的,初次违反,主动纠正并有效阻止后果发生,未发生不良影响的,给予批评教育,免予处理;两次违反并造成一定后果,产生不良影响的,责令作出检查,并暂扣行政执法证;违反情节恶劣,干扰行政过错调查,行政过错行为造成恶劣影响或严重不良后果的,

吊销行政执法证,并调离工作岗位。

(一)无法定依据实施行政处罚的;

(二)不按照法定处罚种类、幅度和程度实施行政处罚的;

(三)对应当予以处罚的违法行为不处罚的;

(四)不按照《**省司法行政机关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及裁量标准,滥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规范司法鉴定活动,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适应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的诉讼需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鉴定机构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司法鉴定机构是指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司法鉴定机构是司法鉴定人的执业机构,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在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内,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第四条司法鉴定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司法鉴定活动依法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司法鉴定行业协会依法进行自律管理。

第五条全国实行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制度。

第六条司法鉴定机构的发展应当符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有序发展的要求。

第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开展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循合法、中立、规范、及时的原则。

第八条司法鉴定机构统一接受委托,组织所属的司法鉴定人开展司法鉴定活动,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执行统一的司法鉴定实施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二章主管机关

第九条司法部负责全国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全国司法鉴定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

(二)指导和监督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工作;

(三)制定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资质管理评估制度和司法鉴定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并指导实施;

(四)组织制定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实施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等司法鉴定技术管理制度并指导实施;

(五)指导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引进与推广,组织司法鉴定业务的中外交流与合作;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行政区域司法鉴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司法鉴定机构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工作;

(三)负责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管理评估和司法鉴定质量管理评估工作;

(四)负责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五)负责对司法鉴定机构违法违纪的执业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六)组织司法鉴定科学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委托下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协助办理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有关工作。

第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监督指导司法鉴定行业协会及其专业委员会依法开展活动。

第三章申请登记

第十三条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事项包括: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鉴定机构负责人、资金数额、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等。

第十四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住所;

(二)有不少于二十万至一百万元人民币的资金;

(三)有明确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

(四)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仪器、设备;

(五)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

(六)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三名以上司法鉴定人。

第十五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申请表;

(二)证明申请者身份的相关文件;

(三)住所证明和资金证明;

(四)相关的行业资格、资质证明;

(五)仪器、设备说明及所有权凭证;

(六)检测实验室相关资料;

(七)司法鉴定人申请执业的相关材料;

(八)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材料;

(九)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负责。

第十六条申请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司法鉴定机构,除应当提交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申请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司法鉴定机构章程,按照司法鉴定机构名称管理的有关规定向司法行政机关报核其机构名称。

第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后,方可依法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除应当经拟设分支机构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外,还应当报经司法鉴定机构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意。

第十八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参加司法鉴定执业责任保险或者建立执业风险金制度。

第四章审核登记

第十九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行政机关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一)法定代表人或者鉴定机构负责人受过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公职处分的;

(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司法行政机关决定受理申请的,应当出具受理决定书,并按照法定的时限和程序完成审核工作。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对申请人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必需的仪器、设备和检测实验室进行评审,评审的时间不计入审核时限。

第二十一条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颁发《司法鉴定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司法鉴定许可证》是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凭证,司法鉴定机构必须持有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准予登记的决定及《司法鉴定许可证》,方可依法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司法鉴定许可证》由司法部统一监制,分为正本和副本。《司法鉴定许可证》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为五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

《司法鉴定许可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机构名称;

(二)机构住所;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鉴定机构负责人姓名;

(四)资金数额;

(五)业务范围;

(六)使用期限;

(七)颁证机关和颁证时间;

(八)证书号码。

第二十三条司法鉴定资源不足的地区,司法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审核登记司法鉴定机构。招标的具体程序、时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变更、延续和注销

第二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要求变更有关登记事项的,应当及时向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和相关材料,经审核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五条司法鉴定机构变更后的登记事项,应当在《司法鉴定许可证》副本上注明。在《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内获准变更的事项,使用期限应当与《司法鉴定许可证》的使用期限相一致。

第二十六条《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届满后,需要延续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使用期限届满三十日前,向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审核办理。延续的条件和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申请登记的有关规定执行。

不申请延续的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届满后,由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第二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一)依法申请终止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自愿解散或者停业的;

(三)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不符合设立条件的;

(四)《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名册编制和公告

第二十八条凡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必须统一编入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并公告。

第二十九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报司法部备案后,在本行政区域内每年公告一次。司法部负责汇总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编制的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在全国范围内每五年公告一次。

未经司法部批准,其他部门和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编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或者类似名册。

第三十条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电子版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公告,纸质版由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司法鉴定机构在有关媒体上公告并正式出版。

第三十一条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可以委托列入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在诉讼活动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所规定的鉴定事项发生争议,需要鉴定的,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应当委托列入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三十二条编制、公告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具体程序、内容和格式由司法部另行制定。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统一部署,依法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司法鉴定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就下列事项,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二)遵守司法鉴定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

(三)所属司法鉴定人执业的情况;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五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司法鉴定机构报送有关材料。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三十六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司法鉴定机构的正常业务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司法鉴定机构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三十七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资质评估,对司法鉴定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登记,从事已纳入本办法调整范围司法鉴定业务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停止司法鉴定活动,并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三倍的罚款,罚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

第三十九条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警告,并责令其改正:

(一)超出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开展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未经依法登记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

(三)未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的;

(四)出借《司法鉴定许可证》的;

(五)组织未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的人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司法鉴定委托的;

(七)违反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的;

(八)支付回扣、介绍费,进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行为的;

(九)拒绝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监督、检查或者向其提供虚假材料的;

(十)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停止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

(一)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具有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登记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司法鉴定机构在开展司法鉴定活动中因违法和过错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按照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规范司法鉴定活动,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适应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的诉讼需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鉴定机构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司法鉴定机构是指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司法鉴定机构是司法鉴定人的执业机构,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在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内,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第四条司法鉴定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司法鉴定活动依法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司法鉴定行业协会依法进行自律管理。

第五条全国实行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制度。

第六条司法鉴定机构的发展应当符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有序发展的要求。

第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开展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循合法、中立、规范、及时的原则。

第八条司法鉴定机构统一接受委托,组织所属的司法鉴定人开展司法鉴定活动,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执行统一的司法鉴定实施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二章主管机关

第九条司法部负责全国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全国司法鉴定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

(二)指导和监督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工作;

(三)制定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资质管理评估制度和司法鉴定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并指导实施;

(四)组织制定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实施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等司法鉴定技术管理制度并指导实施;

(五)指导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引进与推广,组织司法鉴定业务的中外交流与合作;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行政区域司法鉴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司法鉴定机构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工作;

(三)负责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管理评估和司法鉴定质量管理评估工作;

(四)负责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五)负责对司法鉴定机构违法违纪的执业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六)组织司法鉴定科学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委托下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协助办理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有关工作。

第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监督指导司法鉴定行业协会及其专业委员会依法开展活动。

第三章申请登记

第十三条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事项包括: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鉴定机构负责人、资金数额、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等。

第十四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住所;

(二)有不少于二十万至一百万元人民币的资金;

(三)有明确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

(四)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仪器、设备;

(五)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

(六)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三名以上司法鉴定人。

第十五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申请表;

(二)证明申请者身份的相关文件;

(三)住所证明和资金证明;

(四)相关的行业资格、资质证明;

(五)仪器、设备说明及所有权凭证;

(六)检测实验室相关资料;

(七)司法鉴定人申请执业的相关材料;

(八)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材料;

(九)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负责。

第十六条申请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司法鉴定机构,除应当提交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申请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司法鉴定机构章程,按照司法鉴定机构名称管理的有关规定向司法行政机关报核其机构名称。

第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后,方可依法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除应当经拟设分支机构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外,还应当报经司法鉴定机构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意。

第十八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参加司法鉴定执业责任保险或者建立执业风险金制度。

第四章审核登记

第十九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行政机关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一)法定代表人或者鉴定机构负责人受过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公职处分的;

(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司法行政机关决定受理申请的,应当出具受理决定书,并按照法定的时限和程序完成审核工作。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对申请人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必需的仪器、设备和检测实验室进行评审,评审的时间不计入审核时限。

第二十一条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颁发《司法鉴定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司法鉴定许可证》是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凭证,司法鉴定机构必须持有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准予登记的决定及《司法鉴定许可证》,方可依法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司法鉴定许可证》由司法部统一监制,分为正本和副本。《司法鉴定许可证》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为五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

《司法鉴定许可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机构名称;

(二)机构住所;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鉴定机构负责人姓名;

(四)资金数额;

(五)业务范围;

(六)使用期限;

(七)颁证机关和颁证时间;

(八)证书号码。

第二十三条司法鉴定资源不足的地区,司法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审核登记司法鉴定机构。招标的具体程序、时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变更、延续和注销

第二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要求变更有关登记事项的,应当及时向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和相关材料,经审核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五条司法鉴定机构变更后的登记事项,应当在《司法鉴定许可证》副本上注明。在《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内获准变更的事项,使用期限应当与《司法鉴定许可证》的使用期限相一致。

第二十六条《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届满后,需要延续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使用期限届满三十日前,向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审核办理。延续的条件和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申请登记的有关规定执行。

不申请延续的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届满后,由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第二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一)依法申请终止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自愿解散或者停业的;

(三)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不符合设立条件的;

(四)《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名册编制和公告

第二十八条凡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必须统一编入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并公告。

第二十九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报司法部备案后,在本行政区域内每年公告一次。司法部负责汇总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编制的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在全国范围内每五年公告一次。

未经司法部批准,其他部门和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编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或者类似名册。

第三十条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电子版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公告,纸质版由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司法鉴定机构在有关媒体上公告并正式出版。

第三十一条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可以委托列入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在诉讼活动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所规定的鉴定事项发生争议,需要鉴定的,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应当委托列入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三十二条编制、公告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具体程序、内容和格式由司法部另行制定。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统一部署,依法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司法鉴定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就下列事项,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二)遵守司法鉴定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

(三)所属司法鉴定人执业的情况;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五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司法鉴定机构报送有关材料。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三十六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司法鉴定机构的正常业务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司法鉴定机构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三十七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资质评估,对司法鉴定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登记,从事已纳入本办法调整范围司法鉴定业务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停止司法鉴定活动,并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三倍的罚款,罚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

第三十九条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警告,并责令其改正:

(一)超出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开展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未经依法登记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

(三)未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的;

(四)出借《司法鉴定许可证》的;

(五)组织未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的人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司法鉴定委托的;

(七)违反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的;

(八)支付回扣、介绍费,进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行为的;

(九)拒绝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监督、检查或者向其提供虚假材料的;

(十)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停止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

(一)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具有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登记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司法鉴定机构在开展司法鉴定活动中因违法和过错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按照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司法鉴定机构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所称司法鉴定机构不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七条规定的鉴定机构。

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司法鉴定机构的管理,规范司法鉴定活动,建立统一的司法鉴定管理体制,适应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的诉讼需要,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促进司法公正与效率,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司法鉴定机构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的司法鉴定机构是指从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规定的司法鉴定业务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司法鉴定机构是司法鉴定人的执业机构,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条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取得《司法鉴定许可证》,在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内,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第四条司法鉴定管理实行行政管理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

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及其司法鉴定活动依法进行指导、管理和监督、检查。司法鉴定行业协会依法进行自律管理。

第五条全国实行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制度。

第六条司法鉴定机构的发展应当符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有序发展的要求。

第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开展司法鉴定活动应当遵循合法、中立、规范、及时的原则。

第八条司法鉴定机构统一接受委托,组织所属的司法鉴定人开展司法鉴定活动,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制度,执行统一的司法鉴定实施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

第二章主管机关

第九条司法部负责全国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全国司法鉴定发展规划并指导实施;

(二)指导和监督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工作;

(三)制定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机构资质管理评估制度和司法鉴定质量管理评估制度并指导实施;

(四)组织制定全国统一的司法鉴定实施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等司法鉴定技术管理制度并指导实施;

(五)指导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引进与推广,组织司法鉴定业务的中外交流与合作;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理工作,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行政区域司法鉴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司法鉴定机构的审核登记、名册编制和名册公告工作;

(三)负责司法鉴定机构的资质管理评估和司法鉴定质量管理评估工作;

(四)负责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五)负责对司法鉴定机构违法违纪的执业行为进行调查处理;

(六)组织司法鉴定科学技术开发、推广和应用;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一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可以委托下一级司法行政机关协助办理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有关工作。

第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监督指导司法鉴定行业协会及其专业委员会依法开展活动。

第三章申请登记

第十三条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事项包括: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者鉴定机构负责人、资金数额、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司法鉴定人、司法鉴定业务范围等。

第十四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住所;

(二)有不少于二十万至一百万元人民币的资金;

(三)有明确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

(四)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仪器、设备;

(五)有在业务范围内进行司法鉴定必需的依法通过计量认证或者实验室认可的检测实验室;

(六)每项司法鉴定业务有三名以上司法鉴定人。

第十五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应当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申请表;

(二)证明申请者身份的相关文件;

(三)住所证明和资金证明;

(四)相关的行业资格、资质证明;

(五)仪器、设备说明及所有权凭证;

(六)检测实验室相关资料;

(七)司法鉴定人申请执业的相关材料;

(八)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材料;

(九)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申请人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负责。

第十六条申请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司法鉴定机构,除应当提交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申请材料外,还应当提交司法鉴定机构章程,按照司法鉴定机构名称管理的有关规定向司法行政机关报核其机构名称。

第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应当符合本办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条件,并经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后,方可依法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除应当经拟设分支机构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外,还应当报经司法鉴定机构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同意。

第十八条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参加司法鉴定执业责任保险或者建立执业风险金制度。

第四章审核登记

第十九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从事司法鉴定业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司法行政机关不予受理,并出具不予受理决定书:

(一)法定代表人或者鉴定机构负责人受过刑事处罚或者开除公职处分的;

(二)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条司法行政机关决定受理申请的,应当出具受理决定书,并按照法定的时限和程序完成审核工作。

司法行政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对申请人从事司法鉴定业务必需的仪器、设备和检测实验室进行评审,评审的时间不计入审核时限。

第二十一条经审核符合条件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作出准予登记的决定,颁发《司法鉴定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作出不予登记的决定,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二十二条《司法鉴定许可证》是司法鉴定机构的执业凭证,司法鉴定机构必须持有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准予登记的决定及《司法鉴定许可证》,方可依法开展司法鉴定活动。

《司法鉴定许可证》由司法部统一监制,分为正本和副本。《司法鉴定许可证》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为五年,自颁发之日起计算。

《司法鉴定许可证》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机构名称;

(二)机构住所;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鉴定机构负责人姓名;

(四)资金数额;

(五)业务范围;

(六)使用期限;

(七)颁证机关和颁证时间;

(八)证书号码。

第二十三条司法鉴定资源不足的地区,司法行政机关可以采取招标的方式审核登记司法鉴定机构。招标的具体程序、时限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变更、延续和注销

第二十四条司法鉴定机构要求变更有关登记事项的,应当及时向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提交变更登记申请书和相关材料,经审核符合本办法规定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五条司法鉴定机构变更后的登记事项,应当在《司法鉴定许可证》副本上注明。在《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内获准变更的事项,使用期限应当与《司法鉴定许可证》的使用期限相一致。

第二十六条《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届满后,需要延续的,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使用期限届满三十日前,向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提出延续申请,司法行政机关依法审核办理。延续的条件和需要提交的申请材料按照本办法第三章申请登记的有关规定执行。

不申请延续的司法鉴定机构,《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届满后,由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第二十七条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原负责登记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依法办理注销登记手续:

(一)依法申请终止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自愿解散或者停业的;

(三)登记事项发生变化,不符合设立条件的;

(四)《司法鉴定许可证》使用期限届满未申请延续的;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章名册编制和公告

第二十八条凡经司法行政机关审核登记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必须统一编入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并公告。

第二十九条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报司法部备案后,在本行政区域内每年公告一次。司法部负责汇总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编制的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在全国范围内每五年公告一次。

未经司法部批准,其他部门和组织不得以任何名义编制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或者类似名册。

第三十条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分为电子版和纸质版。电子版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公告,纸质版由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司法鉴定机构在有关媒体上公告并正式出版。

第三十一条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可以委托列入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在诉讼活动中,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二条所规定的鉴定事项发生争议,需要鉴定的,司法机关和公民、组织应当委托列入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司法鉴定机构及司法鉴定人进行鉴定。

第三十二条编制、公告司法鉴定人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的具体程序、内容和格式由司法部另行制定。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按照统一部署,依法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司法鉴定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投诉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

第三十四条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就下列事项,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一)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二)遵守司法鉴定程序、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

(三)所属司法鉴定人执业的情况;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十五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可以依法查阅或者要求司法鉴定机构报送有关材料。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第三十六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时,不得妨碍司法鉴定机构的正常业务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司法鉴定机构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第三十七条司法行政机关对司法鉴定机构进行资质评估,对司法鉴定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经登记,从事已纳入本办法调整范围司法鉴定业务的,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责令其停止司法鉴定活动,并处以违法所得一至三倍的罚款,罚款总额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

第三十九条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警告,并责令其改正:

(一)超出登记的司法鉴定业务范围开展司法鉴定活动的;

(二)未经依法登记擅自设立分支机构的;

(三)未依法办理变更登记的;

(四)出借《司法鉴定许可证》的;

(五)组织未取得《司法鉴定人执业证》的人员从事司法鉴定业务的;

(六)无正当理由拒绝接受司法鉴定委托的;

(七)违反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的;

(八)支付回扣、介绍费,进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行为的;

(九)拒绝接受司法行政机关监督、检查或者向其提供虚假材料的;

(十)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条司法鉴定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依法给予停止从事司法鉴定业务三个月以上一年以下的处罚;情节严重的,撤销登记:

(一)因严重不负责任给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重大损失的;

(二)具有本办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的情形之一,并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或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骗取登记的;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四十一条司法鉴定机构在开展司法鉴定活动中因违法和过错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按照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二条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管理工作中、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四十三条司法鉴定机构对司法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第九章附则

第四十四条本办法所称司法鉴定机构不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七条规定的鉴定机构。

上一篇: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城市出租汽车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