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信息培训范文

时间:2023-06-02 17:04:59

数字信息培训

数字信息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服务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载体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迅速增加,高校图书馆传统信息资源(纸质书刊)的需求与服务逐渐退出了主战场,而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服务随之而逐渐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战场的重要地位。然而,在庞大的数字信息资源的需求中,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服务显然还很不到位,这使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数字信息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从而使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无法得到顺利实施。本文首先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服务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其后对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服务的对策,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服务提供参考。

1.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服务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高校图书馆读者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升

高校图书馆读者是指凭有效证件到高校阅读书籍、利用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人[1]。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主要包括广大高校师生及高校教师家属。当前,随着光缆和电缆的铺入,以及计算机价格的进一步降低,高校图书馆读者利用光盘检索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可以从各种数字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网络信息资源等庞大的信息海洋中方便、快捷、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从而为高校图书馆读者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

1.2 有利于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校企合作比较频繁,很多企业委托高校师生来完成企业的横向课题,这些课题均是企业难以解决或亟需解决的难题。于是,受委托的高校师生利用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频率也越来越高。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丰富也使信息需求者——受委托的高校师生不再满足于获取文献线索或索取原文,而是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获得各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相关信息,从而使其需求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的横向课题得以顺利完成,相关企业竞争力也顺利地得到了提升。

1.3 有利于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时,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小康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显然,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的提供为高校图书馆读者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其既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满足读者获得国内国外的数字信息资源的需求;也可以打破时间限制,满足读者获得过去的、现在的、乃至前瞻性的未来信息的需求;还可以打破学科限制,满足读者获得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信息的需求;甚至还可以满足读者获得对于某一问题的全部有关的书刊和声像资料信息的需求。而且,这些数字信息的获得,内容较原来的传统纸质信息更为全面系统、获取过程也更为简单方便,从而使读者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发展,进而对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极大的加快和促进作用。

2.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尽管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需求非常庞大,但是在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服务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需求的满足。

2.1 数字信息资源不全

在当前的数字信息时代,知识信息的生产和老化速度明显加快,技术成果的应用周期也大大缩短,高校图书馆读者只有及时抓住新颖的信息资源、把握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成果,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才能抓住机遇和进行正确决策,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的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把握主动权。然而,纵观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不全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1)高校图书馆经费有限,购买的数字信息资源严重不足。由于高校图书馆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所属高校或相关部门所拨资金维系着,因而资金普遍不足,而很多数字信息资源是需要高校图书馆花费巨额资金购买的,从而这种资金方面的不足又迫使许多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数字信息资源非常有限,进而使高校图书馆读者的数字信息需求无法得到较好的满足。

(2)馆际共享不足。任何一个高校图书馆都不可能购买所有的数字信息资源,因而,通过馆际共享来实现高校图书馆间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扩大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也是很多高校图书馆正在努力尝试的工作。然而,实际上,由于经济利益、行政归属、相互竞争等障碍的存在,高校图书馆间馆际共享工作开展并不尽如人意。据笔者调查:很多高校图书馆馆际共享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有的高校图书馆的馆际共享工作只能查询对方的书目数据库,有的高校图书馆即使能下载一些共享图书馆的资源,也是极其有限的。此种情况,无疑使高校图书馆读者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庞大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

2.2 数字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在目前的“信息爆炸”时代,文献数量和数字资源越来越多,而精品化和全面化的数字信息资源却相对越来越少。庞大的数字资源信息,常常使高校图书馆读者陷入信息迷失的状况中。因此,高校图书馆读者往往希望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价值较高的数字信息资源。而这些资源往往是已经被经过筛选和加工的信息。然而,由于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和高校读图书馆读者素质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其原因在于:

(1)很多高校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偏低,往往无法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提炼。据调查:高校图书馆基本上都没有独立的人事管理权,其需要的人不能及时补充进来,不愿干、干不好和干不了的人又因为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不能淘汰出局。一般来说,高校图书馆职工多来自学校后勤、服务单位或工厂,他们文化底子薄,图书情报知识贫乏。在此种情况下,高校图书馆缺乏专业的学科馆员(即使有也常因为图书馆待遇比高校内同类部门低而不断流失),因而很少或无法对其读者所需要的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提炼,致使数字信息资源的质量大打折扣,读者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因为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偏低,导致其在高校图书馆网络出现故障时,无法进行有效维护,从而使其读者在对数字信息资源获取的过程中网络无法处于运行稳定、信息通畅的状态,进而使高校图书馆读者数字信息需求的满足经常遇到阻碍。

(2)读者利用数字信息资源能力薄弱。在高校图书馆读者获取数字信息资源的过程中,读者利用数字信息资源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会使其使用资源的速度和准确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读者的网络知识技能和检索水平越高,其获取数字信息资源的质量、速度和准确性也就越高。然而,当前,高校图书馆读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因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等个体特征,必然会受到来自自身条件的限制。部分读者由于受教育状况、性别、生理、心理等特征的影响,在对数字信息资源的认识能力和检索能力方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从而在利用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时,无法迅速、准确地获取其需要的数字信息资源,甚至还有的读者在利用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时还因为自身计算机知识的贫乏,对网络或设备进行了无意破坏,并因此而影响了其他高校图书馆读者来获取数字信息资源的速度与便利。

3.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需求与服务对策

3.1 积极解决高校图书馆经费问题,尽量多地购买数字信息资源

首先,应积极争取高校图书馆主管部门对高校图书馆的财政倾斜;其次,应严格把好采购关,充分有效地利用高校图书馆的现有资金:在保证高校图书馆的必须的纸质藏书的情况下,应与时俱进,尽量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对数字信息资源的购买上,以扩大高校图书馆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尽可能地满足其读者对数字信息资源的需求。最后,可按《图书馆学情报学词典》中对有偿服务的规定,大力开展有偿服务,培养高校图书馆的“生血功能”[2]:如开展单项服务,如咨询、代译、课题研究等;开展长期合同服务,按年度收费;开展课题跟踪服务,按课题费用提成;开展按协议用户取得收益时,分成收费。

在从以上三方面积极解决高校图书馆经费问题后,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购买以下数字信息资源,以使其读者的需求能尽可能地得到满足: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

3.2 成立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加强馆际联系

纵观全球,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首先是在图书馆事业比较发达的美英各国建立起来的,其对馆际互借等联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图书馆业的发展。因此,我国应在成立全国性的图书馆协会的基础上,形成高校图书馆间的联盟,在合作框架下,集各高校图书馆之力,真正实现各高校图书馆分担建设成本、并对所购买数字信息资源等各资源进行充分共享,以达到“1+1>2”的效果,真正提高数字信息资源在馆际间的利用率。

3.3 提升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第一,高校图书馆应改变当前委派制的用人机制,实行聘任制和招考制,从进人源头上解决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

第二,应取消“大锅饭”的薪酬机制,对职工实行工资津贴包干制,加大考核力度,改变考核方法,实行“3600”考评;

第三,应实行高效应的奖罚制度,赏罚分明,并坚决实施到位;

第四,高校图书馆主管部门应敢于下放进人、管理使用、处分及辞退等人事管理权给高校图书馆,使其能按照工作需要增减人才,自主及时地进行公开选拔,以便进行科学管理;

第五,把提高高校图书馆职工综合素质当作基本任务来抓,多利用岗位练兵、短期培训、鼓励参加函授、自考学历教育等方式来切实提高职工素质;

第六,应以人为本,做好激励工作,通过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压力机制来规范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行为,让其在平等竞争中感受到尊重和信任,在得到奖励的基础上激发其学习和工作热情,激发其主动性并不断有所创新;

第七,应对高校图书馆职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以不断提高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

3.4 加强读者利用数字信息资源能力的培训

在当今的数字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需求的实现正在由“他人服务”模式向“自我服务”的自助化方向转移。但目前高校图书馆读者普遍缺乏网络知识技能和检索水平,其利用数字信息资源能力薄弱,自主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这都制约着其信息资源需求的实现。因此,高校图书馆对其信息资源用户——高校图书馆读者的培训工作已经非常必要。高校图书馆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积极主动地实施不同形式的、分层次的培训[3],如可根据不同类别的读者,分别或综合采取提供网络学术资源导航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提供信息利用教育服务、专题讲座、短期培训、网上教学等教育方式,为其提供网上信息资源的检索、获取、利用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文献检索的原理与方法、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培训、数据库的概念、网络基础知识、网上信息资源的类型与特点等,以使高校图书馆读者能在通过培训后,能减少检索的盲目性,提高检索资料的效率,能提高其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的技能、能更方便、快捷地利用计算机自由地查找信息并准确无误地获得所需信息。

参考文献

[1]王云祥.我国高校图书馆制度与读者权利冲突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86.

[2]王云祥.我国高校图书馆制度与读者权利冲突研究[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11:295.

[3]杨喜欢.浅论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与服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21.

数字信息培训范文第2篇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1月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4年12月,中国网民已经突破9400万,上网计算机数量已经达到4160万台,而1998年网民仅210万,上网计算机74.7万台,可见中国互联网惊人的成长,由此带来的必然是对数字信息产品的消费的急剧增长。但目前学术界和企业界对数字信息产品的市场研究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本文从数字信息产品的特征分析入手,探讨数字信息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

2数字信息产品的特征

2.1共享性和无形性

数字信息产品可以同时被多人使用,不同的人能够同时使用同一信息进行决策,由此获得的效用既不会被分割,也不会被削弱;数字信息产品是无形的,在购买前,不能像实物产品那样可触摸、观赏。

2.2产品交易的特殊性

物质产品在市场上交易后,所有权发生转移。数字信息产品提供出去后却没有失去所有权,起码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可共享,可多次出售、转让,从而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生产成本构成的特殊性

数字信息产品是高科技知识的结晶。初期需要极高的投资开发,投入巨大的智力资本和资金资本,这里绝大部分是沉没性成本,即停止生产,就无法收回成本;但产品复制成本非常低,几近零水平。数字信息产品这一高固定成本、低甚至零边际成本的特点决定了在数字信息产品市场中,大规模生产可以使供应商利润达到最大化。这种成本结构产生了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你生产的越多,生产的平均成本就越低。

2.4使用价值体现的间接性

物质产品可以被消费者直接使用。数字信息产品的使用是一种综合分析、增益才智的过程,其使用需要一定的设备和条件。同一数字信息产品,不同部门、不同人使用后,效果会有很大差距,即使同一个人使用,不同时间其使用价值也不同。

2.5高科技性

数字信息产品是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本身科技含量很高。

3数字信息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

营销学家将影响企业营销目标的各种可控因素归结为“4P”,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形成“4PS”的营销策略组合。“4PS”的营销策略理论对数字信息产品的市场营销也是适用的。但由于数字信息产品的高科技性对其影响甚深。而高科技产品需要专业人员来掌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专门人员来营销。因此最为有效的数字信息产品市场营销策略组合,应是在“4PS”基础上,增加人员(People),即采取“5PS”市场营销组合。

3.1产品策略

产品策略是市场营销策略中至关重要的策略。营销组合中的其它策略也是围绕产品策略进行的。制定数字信息产品策略,需要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3.1.1数字信息产品的质量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是衡量数字信息产品质量的标准。在进行数字信息产品生产时,要从“三性”出发,努力提高数字信息产品质量。

3.1.2数字信息产品组合面对用户对数字信息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数字信息产品应是一系列产品的组合,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以提供知识服务的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为例,目前,它所提供的数据库不仅针对期刊、报纸、会议论文、专利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而且它还针对各行业提供行业知识、政策法规以及统计数据等。这些信息产品组合可以最大范围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3.1.3数字信息新产品开发数字信息服务要有预见性和敏锐性,经常进行市场需求调查,研究消费者心理,不断开发新产品。要重视激发消费者应用新产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除此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对产品的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工作,使它对顾客有最大的价值。要对产品进行个性化和定制化,就要了解顾客的需求。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所提供的交互沟通能力,为生产者提供了研究顾客的机会和工具。利用网络可以深入了解顾客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兴趣、偏好,习惯等。许多网站都提供免费电邮注册,但申请时需填写有关个人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顾客的另一个主要途径就是观察他们的网上行为,网站运行记录文件包含了许多关于顾客行为的有用信息。

了解了顾客的需求与偏好后,才能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更有效的调整,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譬如世界闻名的路透集团,其核心业务是提供金融信息。它向全世界数十万个终端提供数据。它把特定行业感兴趣的新闻包装起来。这种包装通过提供信息过滤和搜索服务为产品增加了价值,这对饱受信息超载折磨的消费者来说具有极大的诱惑。比如你处于造船业,你可以从路透集团购买一份服务,只给你发送有关造船工业的新闻。

3.2价格策略

数字信息产品服务涉及到产品定价问题。灵活运用价格策略,对数字信息产品营销至关重要。单从市场因素考虑,用户在消费数字信息产品中所获得的效用应该是其价格形成的基础。同一数字信息产品,对于不同的用户产生的效用差别很大,用户愿意支付的价格也是不同的,在定价时应区别对待。根据影响数字信息产品定价的因素,数字信息产品的定价方法应采用需求导向定价法。

3.2.1差别定价策略基于数字信息产品成本结构的特征,充分利用消费者对同一信息产品的评价存在差异特点,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与其评价相适合的价格。

3.2.2捆绑定价策略将不同的信息产品打成包以一个价格出售。这个价格要低于单个产品的价格之和。使用捆绑式产品定价策略,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实惠,提高效用。

3.2.3收益分成策略用户对数字信息产品的理解和接受有一个过程,可以采取先试用,后付费的方法,也可以根据用户使用数字信息产品获得的收益,按一定比例收取费用。

3.3渠道策略

运用渠道,借力发挥。把渠道营销当作一项工程来做,简单而言,就是和其他的ISV(独立软件供应商)、IHV(独立硬件供应商)、SI(系统集成商)先进行产品的兼容测试,然后签署战略合伙伙伴协议,共享市场信息,相互捆绑销售。在实际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3.3.1在数字信息产品的销售中,往往是和集成项目联系在一起,接下项目后,然后再转给其他专业的SI来做,因为人家有雄厚的实力,丰富的开发经验,能够深刻把握客户需求。只要SI绑定住你的数字信息产品就行。通过这个合作,双方在技术上清除了障碍,以后会有更多的合作。而且也达到了销售信息产品的目的。

3.3.2共享市场资源。通过与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协议,把自己网站的LOGO与对方交换,把自己的客户资源,市场信息与对方交换,对方的展会、论坛要去参加,自己的展会论坛也一定要邀请对方参加,最好在会场上发点资料,做个演讲。大家都增加了宣传的次数,个体的力量成了群体的力量,而且是相互宣传,更增加了宣传的效果和可信度。

3.3.3通过资本运作来博取市场。与一些官方或者有官方背景的企业进行资本合作,利用他们的资金和市场运作经验,还有更为重要的是在政府购买的决策中的“影响力”。而对方也希望有明显收益的项目为自身利润的增长点。让对方占据自己公司的一定股份,让对方有所动力去为你“说话”,把你的事当作他自己的事去做。在与他们进行资本合作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甄选,其次,技术一定要把握在自己手上,这是自己最基本的东西。可以以成立营销公司的模式,一方出产品和售后服务,对方出资金和市场操盘,从而让双方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现双赢。

3.4促销策略

3.4.1有形展示数字信息产品的无形性,使消费者摸不到,碰不着,对产品的认识相对困难。使无形产品有形化,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可以采取服务单位形象展示,科学合理地设计数字信息产品加工平台而充分体现数字信息产品高科技的特点,组织用户联谊活动和参观活动,对成功的服务案例进行宣传,对产品进行合理的包装,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宣传等多种方式。

3.4.2用户培训数字信息产品在销售中的难题是:一方面,销售人员不太熟悉用户系统等技术问题,提供的产品服务缺乏针对性;另一方面,用户系统的技术专家又不太熟悉信息产品的技术问题。通过培训,可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供求双方的密切合作。

3.4.3激发需求

定点定时在各地展开促销活动,可采取散发传单、上门服务等形式进行促销。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

3.5营销人员

3.5.1专家营销专家营销=顾问的工作态度+专家的工作方法。专家营销的核心是帮助顾客购买满意的产品,教会顾客更好地利用所购买的数字信息产品。

3.5.2顾客关系营销数字信息产品的高科技性以及对一定设备的依赖性使得用户对数字信息产品的认识难以做到始终如一,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另一方面,数字信息产品成本构成与定价方法使得建立与用户的长久合作关系尤为重要,依靠用户的重复使用或扩大用户数量能带来显著的收益。

3.6服务过程

数字信息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字信息服务评估 评估规划 实施策略

分类号 G250.7

缺乏有效的评价和质量控制机制仍是当前数字资源建设与数字信息服务的一个薄弱环节,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快数字信息服务评估,从理论探讨向实践领域的转化,促使现有成果得到认同及推广。开展数字信息服务评估规划和实施策略研究,目的就在于将数字信息服务评估原理、技术、方法等真正嵌入到数字信息服务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构建起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

1 我国数字信息服务评估实施策略研究现状

考察我国有关数字信息服务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可以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两个角度来进行。

从理论角度探讨我国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文献可以发现,这些研究成果提出的实施流程大致可归纳为:“前期准备”、“确立评估原则与内容”、“建立评估指标体系”、“调查与数据收集”、“评估分析”和“提交评估报告”6个步骤,但其中只有极少数文献强调评估实施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且明确地将“评估规划(计划)”纳入整个评估实施过程中来。

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见诸报道的与数字信息服务有关的评估实践仅10多项,机构有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西安理工大学图书馆、西北工业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重在展示评估方法和评估结果,其中除清华大学图书馆外均未能对具体的评估规划与实施流程作系统阐述。

可见,关注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规划与实施策略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必须在实施数字信息服务评估之初,预先对评估的环节、步骤以及相关要素进行统筹分析,制订出一套完备的实施计划。

2 数字信息服务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的意义

数字信息服务的提供方、中间方和接受方均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数字信息服务评估需要将更多的因素置于合理控制之下。评估规划至少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1 强化评估活动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过去人们认为,评估是在任务完成并出现成绩和效果之后,才会产生评估的需要。基于这种观点,大多数机构或个人都将评估视为后续工作,更谈不上预先规划了。但对于数字信息服务来说,尤其不应把评估当作一个后续环节。数字信息资源及服务的开发、提供和管理是一个整体,如要对这个整体进行全面评估,就必须把评估纳入整体。以便有效地把握评估时机,提早安排各项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数字信息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资源存储及服务运行框架等,都会对评估数据的产生、收集和报告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评估人员必须在上述环节就要考虑为评估提供合理条件。

2.2 确保评估方法的多样性和系统性

适用于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方法多样。但要运用众多技术方法并创造最佳效果,却并不容易。首先,评估技术和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它们有较为全面与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其次,各种技术方法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因此要预先对评估能力、评估场景及相关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最后,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也不是相互独立的,须将选取的技术方法进行有效整合,才能构造系统的实施策略。通常要获得信息量充沛的评估结果,可能会采用多种方法手段;要使评估数据具有更高的可读性、可比性,也绝非一次评估就能实现的。

3 影响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的因素

数字信息服务的评估活动全过程总是处于由一系列因素构成的机构或组织背景之下,最终这些影响都要体现在评估规划以及实施策略中。

3.1 机构向外界负有的评估责任

数字信息服务机构一般都处在特定的系统或组织体系中,它们由此向本机构外部负有提交评估报告的责任。除少数规模很小的内部评估外,评估行为的实施动机通常都是源自对外界承担的评估责任。以美国《图书馆服务和技术法案》(LSTA)为例,其很多图书馆都接受了该法案的资助,因此这些图书馆就对发起该法案的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事业局(IMLS)负有评估及提交评估报告的责任。制定规划的首要内容就是要明确评估责任对象和评估动机,在此基础上再认真考察外部环境、实施主体的性质、目的和相应的报告要求等。

3.2 数字信息服务在机构中所处地位

数字资源及服务在机构中所占比重,也将影响到数字信息服务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的级别和覆盖面。不同机构对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给予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及其具备的评估能力存在显著差异。评估规划和实施策略的制定要联系实际,依据数字信息服务在机构中所处地位,分析与之相应的评估条件、评估任务、评估目标,选择评估技术手段和指标体系。对那些专门从事数字信息服务或数字信息服务所占比重很高的机构而言,数字信息服务评估可以作为一种评估机构整体绩效的手段;而那些数字信息服务所占业务比重较少的机构,就应当把数字信息服务评估作为其他评估的一种有力补充。评估数据和结果的报告要求、实际用途和利用方式等,也应在作为评估实施先导的规划阶段予以确认。

3.3 利益群体对评估数据的需求偏好

信息服务机构及其所属组织的决策者们对评估数据具有不同的需求偏好,这也是评估规划必然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评估数据偏好可以理解为对评估数据的类型和使用目的有不同的预期。通常所谓评估数据的需求偏好不外两种:①包含全部视角的评估数据;②只重点关注部分数据。

数据需求偏好要结合特定的目的和目标来考察:①证明数字信息服务的用户从中获得的价值情况,即澄清投入与回报之间的关系;②收集并分析用户对数字信息服务质量的评判信息;③通过长期积累评估数据,了解数字资源及服务的可获得性;④了解用户成本等。为了实现评估所要达成的目的,必须开展数据偏好研究,最后在全面评估与重点评估中做出选择。

3.4 评估文化与评估能力的准备

评估文化(Culture of Assessment)是指一种组织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所有的决策都是以事实、研究和分析为基础,服务的规划与提供力求实现用户及利益群体的成果最大化,并产生最积极的影响。评估文化的形成具有以下特征:①组织的任务、计划和策略聚焦在组织外部,即集中在用户对信息获取需求的支持上;②评估活动的开展必须纳入组织的计划、战略规划和单位目标之中;③评估活动能得到领导层面的支持;④员工能够充分认识评估的价值,评估过程中个人和组织的责任都能得到清晰的表述与规划;⑤有规律地收

集、分析和利用评估数据和用户反馈,来配置资源与支持决策。可见,评估文化可以理解为机构评估能力的组成形态,机构内部评估文化的形成可以推动管理者、员工乃至整个机构在心理、智力、组织及物质等多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开展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机构是否具备良好的评估文化将会对评估规划与实施的最终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4 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的制定

4.1 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的内容分析

信息服务评估活动可分解为多个步骤来实现,整个流程的分解及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图1来揭示。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实施规划也将按照这个框架分步骤进行。

4.1.1 对资源/服务形成相关认知 评估规划及实施应以“对资源/服务形成相关认知”为起点,即掌握数字资源及服务实际情况的相关信息,获得初始认知。具体内容有:①掌握资源/服务的现状,由此确立符合实际但又高于实际的评估目标;②了解机构背景、评估报告要求和机构目标等影响因子;③对可能采用的评估技术和方法进行比较,选择最佳评估方案;④在以上认知基础上,形成明确的数据需求和评估目标。

4.1.2 评估能力分析 即对机构的评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数字信息服务评估需要大量工作人员的紧密配合,以及计算机设备和高性能软件工具的支持,这些都涵盖在评估能力的范畴里。所谓评估能力分析就是对上述内容进行预先评价。这里可借用分析报表的方式将机构的评估能力具体化。表1对数据需求、要求和满足条件等逐项审核,在现实与预期之间寻找差距。参照分析结果,评估管理者可为评估规划和实施策略的优化提供校正依据。

4.1.3 选择评估模式和指标体系 特定的数据需求类型对应着一定的评估指标和手段,由此形成了不同的评估模式,如输出评估、业绩评估、质量评估、成果评估和综合评估。采用何种模式主要由数据需求来决定。例如,以考察数字信息服务用户满意度为评估目标,最好选取质量评估模式及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而考察机构数字信息服务综合绩效,就要采用综合评估模式,并将多种评估指标进行整合。

4.1.4 数据收集策略 评估模式和评估指标的确认直接影响到数据收集策略的制定与执行。比如,针对“培训课程对用户的影响力”这项指标,首先明确该指标属于成果评估,经分析制定数据收集策略:“分别于用户参加培训的前后设置检索技能测试或调查问卷”。可见,针对每项数据的收集都应确定恰当的收集策略。数据收集策略的构造还可细化,例如借用一种“数据任务配置表”来实现。该方法在数据配置环节可以为数字资源及服务评估者们简要揭示出为收集某项数据所必须投入的精力。以“馆藏中被浏览的数字化全文”为例,对该项数据进行任务配置。

4.1.5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操作起来较为繁琐,但它关系到其后的分析和报告环节。以数据收集频率和方法为例,在数字环境下,大多数电子计量的收集只需要每年执行一次就可以了,但有些计量的收集则比较复杂,统计和获取过程必须依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持续进行,有的可能是每月一次,有的则是在服务过程中实时采集。

4.1.6 数据分析和报告 数据分析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比如输入设备、转换工具、分析软件和分析专家等。有的数据分析过程比较简单,有的则处理起来比较复杂。对数据分析和报告进行规划,就是要明确下来每项指标的数据处理、计算公式、信息解读等步骤,并合理安排人员设备。数据的计算和分析完成之后,还要考虑将结果提交给相应的管理者或专设的部门,由他们对评估结果进行最终的整理并形成报告。

最后还要明确一点,即图1中,数字信息服务评估的各个环节应前后相继,循环进行。也就是说,数据报告环节既是一轮评估活动的结束,同时是下一轮评估的开始,评估报告中所揭示的信息,就是下一轮评估所必须的关于数字资源与服务的认知。

4.2 评估规划与评估实践的整合

评估规划和实施策略面临的挑战还在于如何在构思(确定评估策略和数据需求等)和执行(利用严谨的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机制来开展有效的评估)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4.2.1 对评估数据需求进行评价 即在分析出数据需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要性分析,这是实践中往往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各项需求的地位和满足程度不同,不明确这一点,就可能造成评估规划和执行分不清任务主次,难以建立起有效的调控机制,最后导致评估结果与预期效果相背离。

4.2.2 创建规范的评估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与评估规划大体相符,但却具有更高的强制性和规范性。在操作规程中要明确操作方法与分工职责;此外,还可以通过编制规程,面向负责各项具体工作的个人进行必要的说明和解释,例如该项工作的意义、影响因素、控制手段以及允许的误差范围等。

4.2.3 建立评估过程管理机制 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组织,对评估规划及实践的所有环节进行监控和协调。另外,它还可以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帮助负责不同环节的人员掌握工作进度和节奏,促使规划与操作人员交流反馈意见等。

4.2.4 评估过程中可对资源投入进行再分配 在评估规划与实施策略制定之初,管理者可能无法全面考察所有影响因素。因此,无论是在规划还是在操作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对资源投入和配置进行再调配,例如涉及的内容有:人员培训和调度、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和聘用、购买添置设备、重设系统程序等来提高满足数据需求的能力。

数字信息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3-0215-02

0引言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疑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近年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不断丰富,为师生从事科研及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然而海量数字资源的使用效率与资源整合有着紧密关联,通过数字信息资源整合,进而提升服务质量成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方向。

1 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现状

高校是教书育人、开展科研事业的基地,校内图书馆资源丰富,特别是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更为师生提供了资源使用的便捷条件。随着数字信息资源储量的持续增长,资源整合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基于OPAC的整合。OPAC是图书馆重要的馆藏数字资源系统,这是整合的基本方式,即基于传统书目管理的整合方式。其横向整合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将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库聚合,形成整合检索系统。其纵向整合则是将OPAC书目信息与数字资源进行整合,即在同一OPAC界面下,用户不仅能检索到书目信息,还能检索到电子文献信息。

第二,基于数据源的整合。基于数据源的整合实质是资源导航的整合,即图书馆通过数字信息资源的URL建立资源导航系统。根据数字信息资源类型的多少可以分为整体导航与部分导航。整体导航的对象是多种类型的数字资源,用户可使用统一的检索界面或链接。部分导航的对象则是单一类型的数字资源。

第三,基于系统的整合。基于系统的整合包括跨库检索和参考链接两种方式。跨库检索是对分布式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参考链接整合是利用网络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将相关的数字资源链接到一起,实现对对不同信息源的内容关联。例如“知网节”就是某一篇文献和相关文献的链接点。

以上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方式的应用在提高检索效果、提升资源使用率、加强知识关联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资源整合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目前,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层次不高,整合资源的类型主要是电子文献,动态的和非规范性的资源整合还不能充分体现。而且整合后的功能主要停留在检索层面,虚拟服务及统计功能都没有很好地实现。高校对数字资源进行整合时仍缺少规范与标准,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单兵作战,彼此间的联合意识尤为欠缺,因而在应对技术难题时显得力量薄弱。

2 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应推进以下工作:

第一,拓宽资源整合的范围。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从根本上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高校师生在从事科研和学习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所以图书馆应进一步拓宽资源整合的范围,不仅要对文本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更要向多媒体方向发展,对视频、音频、图片等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对动态和静态资源进行整合,以便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第二,加强资源整合的标准化建设。不同数据库所使用的标准不同,这就给整合工作带来困难。比如于清华大学图书馆CNKI网络平台的数字资源,部分高校跨库检索系统就无法对该平台的所有资源进行整合。因而对于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应重视相应的标准建设,不仅要使不同系统能够实现有效的互操作,更要向标准化方向迈进,使图书馆、数据库提供商、服务商之间形成密切合作,对标准化原则达成共识。

第三,推动资源联合整合的发展。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本身涉及多个实体,高校图书馆在资源采购及建设方面既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色。例如对于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资源,高校一般都会进行采购。而不同高校从专业特色、馆藏特色的角度,又会存在区别于其他高校的宝贵资源。所以数字资源整合本身就需要通过联合的方式节省成本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高校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数据库供应商之间应立足长远发展,开展广泛合作,从而提高数字资源整合的质量。

第四,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性和复杂性的工作,其中既有技术难度的挑战,也有用户需求的分析,以及合作路径的开发和用户服务的建设,因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数字资源整合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图书馆应积极构建人才队伍,并不断开展专业人才培训。

3 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相关服务建设

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向用户提供服务,高校图书馆在积极开展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服务建设,实现从资源整合向服务整合的发展。

第一,个性化服务建设。高校图书馆的特点不仅体现在馆藏资源的丰富,而且体现在学科的丰富和用户需求的丰富。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不仅要实现普遍性的服务功能,如跨库检索、资源链接,更要重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仍有待完善,即使部分以科学为导向的资源链接服务,也是比较初级的资源整合。因此,图书馆应深入调研用户需求,整合具有层次化、学科化特点的服务。

第二,系统化服务建设。随着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应重视系统化服务的建设,将资源推介、使用咨询、检索服务等有机结合,形成系统化的服务流程。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图书馆服务人员可以主动向用户提供资源推介,当用户根据推介信息进行资源使用时,服务人员可及时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并根据用户需求特征提供相应的检索服务。

第三,知识化服务建设。数字信息资源经过整合形成知识资源,这是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与服务建设更具深度的发展方向,将信息资源加工整理形成知识资源是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升华。随着图书馆专业服务队伍的发展,对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析,向用户提供富有特色的知识化服务,这对高校图书馆的品牌服务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龙国华.高校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J].图书馆学刊,2011(8).

数字信息培训范文第5篇

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宣传工作提供了更为便利和有效的技术手段。“数字信息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是一项与电子计算机相伴相生的科学技术,它是指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后进行运算、加工、存储、传送、传播、还原的技术。图、文、声、像数字化以后,传输更为便利,将其引入高职院校的宣传工作中效果更加突出。

一、数字信息技术应用高职院校宣传中的重要性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高职院校宣传工作面临着错综复杂的新形势。一是信息量大,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类信息传播速度极快,每天海量的涌来,使人目不暇接;二是信息渠道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短信等,使得信息随处可获、随处可得;三是信息真伪难辩,由于信息量大,传播渠道多,许多信息缺乏有效的监控和把关,极易造成思想混乱,影响校园和谐与稳定。

现代社会已经从自媒体时代进入到碎片时代,人与外界的每一次交互,几乎都要借助于工具。作为代价,人们的时间、空间、知识、注意力、心智都被一点点切割成碎片。如何在宣传工作中把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心智吸引过来,成为新时代宣传工作的重要研究目标。怎样通过创新的方式将数字信息技术与学院宣传工作相结合,以达到学院宣传的最大效果,是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我院宣传工作一直依赖传统的宣传方式,院报、展板、橱窗、横幅等方式,现有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与科技的进步,师生们更喜欢能看,能听,能互动的宣传方式。数字信息技术的引入,在我院校园内建立可视的、多角度、多维度的数字信息化宣传系统成为学院宣传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数字信息化宣传系统可以及时的、深度的、立体的对学院进行内部宣传,在第一时间向师生们宣传学院动态,学院新闻,学院的各项文件精神,抵制外来不良风气。同时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宣传学院的人文精神和品牌建设。在扩大宣传力度的同时,由于数字信息技术的可存储和重复利用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宣传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将学院宣传工作由以前的单向宣传,反馈滞后转变为双向互动,及时交流。

二、数字信息技术应用高校工作的现状

我国的高校数字信息技术经过“985”、“211工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自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重点高校,如北大、清华、南京大学、上海复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开始有步骤地进行数字信息技术校园化建设。其中,清华大学起步最早,其取得的成果和经验也被其他高校所借鉴。近年来数字信息技术校园化建设进入一个大发展时期,悉尼大学、意大利萨勒诺大学等国外高校,以及国内的北京大学的“数字北大”,在实现高校对内对外宣传的基础上,还实现了校园基本信息浏览、查询及路径分析等功能;香港理工大学构建了一个集VR技术、因特网和电子地图为一体的虚拟校园系统。还有,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大学等高校,都各自建设了“数字信息化校园宣传系统”。综上所述,数字信息化技术在高校已经普遍发展起来。但是在国内高职院校中,对数字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宣传工作结合应用的研究尚属首次。

三、高职院校宣传数字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

高职院校宣传数字信息技术平台系统, 应该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 能对高职院校宣传工作进行全面管理的人机系统。这一系统平台应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构成, 硬件部分主要是由宣传资源库服务器、宣传信息网( 计算机网络) 、用户终端( 多媒体、计算机) 等构成;软件部分主要是由系统软件、操作平台、管理软件组成。这一系统平台能准确、及时地反映高职院校宣传工作的当前状态;能从全局出对整个学校展开地毯式宣传。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宣传信息系统, 必须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 和宣传功能,能大大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减轻劳动强度。同时, 这一系统平台应当具有强大的网络功能, 能将信息的、处理结合起来, 为高职院校管理者的宣传行为提供有效信息和通道。

四、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宣传工作的影响

1、宣传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加快了信息传递、发挥了信息的作用, 不仅是信息时代到来的标志, 也不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而是人的思想、人的观念的转化。对教育来说, 高职院校宣传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已成为评价这所高职院校综合实力和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2、宣传工作规范化。高职院校宣传工作主要体现在对学院的各方面宣传上。在宣传工作的管理上,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高职院校宣传工作信息系统平台”的使用, 在宣传工作中重点、难点可以反复宣传,确保宣传到位, 便于管理、督促和检查, 也减轻了常规宣传的劳动强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高职院校宣传工作信息系统平台”的使用, 使得信息处理智能化, 也能合理调整, 及时补充, 避免流失; 更趋于公开化、民主化, 便于监督、便于管理,使高职院校宣传工作规范化。

3、信息处理智能化。高职院校宣传中, 通过高职院校宣传工作信息系统平台这一信息技术手段, 使得信息处理智能化。信息处理智能化从教育观念, 从教育评价、考试模式到师资培训模式、高职院校管理模式产生了一个全方位的变化, 无论在软件, 还是技术上都对高职院校、领导、教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必然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4、宣传工作资源共享化。信息技术最终以资源的形式对教育起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宣传工作信息系统, 为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念, 实现宣传工作资源共享, 融合群体智慧, 对高职院校现有资源的利用, 对高职院校新资源的开发, 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极为重要, 意义深远。

数字信息培训范文第6篇

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信息资源建设是其基础,对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是目标。而在数字图书馆中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中,要遵循怎样的原则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研究数字图书馆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原则,分析其发展策略,进一步推动数字图书馆中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原则

一、引言

有机结合信息资源建设的相关内容和要素,研究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原则迫在眉睫。通过研究,进一步发挥其在指导资源建设实践中的作用。

二、数字图书馆概述

(一)数字图书馆含义。数字图书馆是一个结合多个部门、多个领域进行信息开发、建设和服务的综合体,截止到现在,它仍然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在客观上难以对其进行完整的定义,与此同时,它也是以网络条件为前提的可以拓展的多媒体资源库群。

(二)数字图书馆的特征。一是实体虚拟化。和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服务器等多种设备组织连接的电子设备,借助网络实现拓展,使得用户在使用图书时不受时间和实体的制约;二是资源共享化。数字图书馆的建立进一步便利了读者实现资源共享,它带来的是信息服务的跨时空发展,实现了多个地区与行业的协作发展,最大化的实现资源共享。

三、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标准化。数字格式指的是对数字化的信息基本结构进行描述时,必须使得数据格式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并且有统一的标准。描述和标引语言的标准化可以推动读者和系统加强沟通,不仅如此,还可以加强实现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沟通。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要树立好资源共享、互相协作的理念,进一步提供更加标准和系统的信息,最终实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事实上,现在的数字图书馆发展不完善,国内的多个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里有许多转换的问题存在,难以实现资源共享,更谈不上实现图书馆的合作。所以,在进行规划时,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推动自身的资源融入进全球资源共享体系中,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信息只有实现共享才可以实现其价值,在不断提高本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程度的前提下,才可以推动自身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体系, 进而在更大范围内更合理地实现共享。

(二)特色化。和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才在很多不同,实现了在不同的地区和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对于图书资源进行有计划、有层次和有侧重的收藏。由于其他系统对这一资源缺失,所以需要实现资源共享。

(三)共建共享。任何一个数字图书馆的资源都不完善,所以这就要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坚持资源建设的共建共享原则。只有通过共建共享,实现数字信息资源的互惠互利,要制定好社会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加强与其他图书馆的合作。

(四)版权规避原则

现在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中,面临一个巨大问题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尽管早在2000年修订版权法时就有“信息网络传播权”的存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这一“信息网络传播权”并不能足以维护知识版权。在这之后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草案)》制定时,广泛征集社会意见,引起反响。其中,对于图书馆的“豁免权”有很大争议,以至于在后来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颁布后都没完全解决这一问题。

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必须遵循版权规避原则。对于图书馆来说,尽管它可以无限制的印刷资源,但是具有的只有使用的权利。要想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字化转换,就必须征得版权所有者的同意,然而在实践中,实现和所有权持有者的一对一洽谈并不现实,尤其在目前的机制不健全的背景下,更容易引起纠纷。一旦这类问题真的发生,就会给图书馆在经济和声望上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综合来看,必须遵循版权规避的原则。

四、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

(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数据库评估指标体系。在建设数据库时,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角度:1、收录的内容;2、收录范围;3、检索系统的功能;4、价格;5、服务;6、使用者的评价。综合这几个角度,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数据库评估指标体系。

(二)整合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在整合时,必须要实现独立和分散的资源的重组和整合,推动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数字资源体系的建立。在整合数字资源时,主要分为以网络数据库资源系统为基础和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资源整合。以网络数据库资源系统为基础的方式只要是通过不同网络数据库检索界面统一到同一检索界面中,用户可通过一次操作,实现在多个网络数据库中的检索。

(三)加强对用户的指导培训。用户在使用数字图书馆时可能会遇到使用上的难题,所以要加强对于用户的指导培训。数字图书馆的网页主页上,要设立使用指南,并且提供数字资源的概况,还要提供资源检索的方法等,进一步帮助用户了解和掌握数字资源,直接推动资源利用率的提高。除此之外,还要加大对于知识产权的宣传力度,加大教育力度,禁止一些类似恶意下载和滥用数据库的现象发生。

五、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适用于网络发展的新的数字资源管理模式,它的建设和运行好坏直接影响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现在的数字图书馆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关键领域,技术和理论两个角度都需要加强探索力度,所以,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这一目标还需要长久的努力。本文通过研究数字图书馆中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原则,分析策略,加上所有数字图书馆的建设者的努力,可以实现数字图书馆中数字信息资源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红.试论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组织与管理[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3,(3).

数字信息培训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工程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应用分析

一、工程管理中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必要性

施工企业具有人员多且构成复杂、项目规模大、建设文件多等特点,这就为工程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传统的管理已经不能够满足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需要,目前施工企业的工程管理工作中多使用数字信息化技术。数字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信息也是资源的一部分,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理和传递是企业工程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例如在设备管理中,为了对设备进行动态控制,所有设备的资料都需要在计算机中备份以实现设备的有效管理。数字信息化过程处理是有序的、及时的和成批的方式储存。

2、有助于实现工程管理的目标

施工企业的工程管理中,工期、质量与造价都是管理的重要内容。其项目管理是一个PDCA循环过程。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一个反馈机制,很容易就能实现工业生产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凭借这个反馈机制实现动态控制,及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调整,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

3、提升效率

工程管理采用计算机技术以后,其施工技术与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常用的工程管理软件有:办公自动化系统、CAD辅助设计技术、施工管理系统等等,这些计算机软件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工作时间,企业的管理效率也得到提高。

二、施工管理中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运用

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运用需要建立在已经确定的施工方法基础之上。在施工管理中,应该充分了解工程计划、施工工艺与施工组织,实行最合理的管理方法。

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范围:使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工具软件,使得工作效率提高。在建筑施工中,较早地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各项计算机作业和辅助管理工作,办公信息管理自动化系统,招投标自动化系统(工程量计算、投标报价、标书制作、施工平面图设计、造价计算、编制工程进度网络);设计计算机系统(深基坑支护设计、脚手架设计、模板设计、施工详图设计);项目管理系统(项目成本、质量、进度管理、日常信息管理)等。

应当将整个工程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统筹安排,在施工中普及使用数字信息化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工程管理的节省、优质与快速的目标。已经有无数的实施证明,数字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极大的减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三、数字信息化技术在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范围较窄

一是目前数字信息化技术主要应用在工程管理的前期,比如造价预算、组织设计等等,其后的工程进度控制和工程质量控制中使用较少,仍然以人员的经验管理为主;二是应用软件多为单机版的,只是利用了计算机本身的功能,并没有形成网络,实现信息化程度很低;三是企业的招标、管理、信息交流等工作还是以现实为主,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四是企业网站缺少工具类软件;五是软件的相似程度过高。

2、项目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在国内只有一些知名的企业建立了公司内部的局域网络,使用数字信息技术进行工程管理,实现了工地现场和项目经理部的信息内部流通。而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工程管理的数字信息化从开始到结束,已经发展成为一项完成的产业,无论是设计阶段的咨询工作,还是竣工阶段的验收工作,都是通过数字信息化技术进行的。

3、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施工企业都通过安装摄像头的方式将工地现象的所有情况反馈到监控室中,实行统一的管理。而在发达国家,通过数码摄像机,能够现实施工管理的远程控制。

四、对策与措施

1、政府方面

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制度,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数字信息化管理。其具体做法为:一是政府加大在数字信息化技术方面的投入对于采用数字信息技术的企业采取优惠措施;二是为数字信息化技术在市场的发展建立适宜的市场秩序,例如将投标方法改为网络投标,促进数字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运用;三是强化政府对数字信息化的服务,保护数字信息产品的知识产权,对于假冒伪劣产品要坚决打击。

2、企业方面

(1)制定管理数字信息化战略计划。在建筑行业,数字信息化程度低是通病,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变革后取得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加快工程管理数字信息化的步伐,将它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

(2)使用应用平台实现办公系统全过程管理。施工企业的工程管理设计到的人员繁多,信息量也很大,如果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而且效率相当低下。所以,企业应当利用当下科技的优势,用数字信息技术武装企业,实现信息网络共享和办公系统的自动化。

(3)系统开发企业应当那保证软件的适应性。软件系统能够与Internet网络兼容,方便企业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工程管理水平的改革。

(4)数字信息建设的硬件与软件建设同步。只拥有性能优良的硬件系统而没有合适的软件对主要的业务进行规范化和系统化管理,不仅达不到目标,还造成硬件设施的浪费;反过来,只有合适的软件而缺少能够发挥的硬件平台,也无法完成目标。企业应当保持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的同步,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化。

(5)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施工企业工程管理的数字信息化能够完成,关键还是要靠管理人员。在当今的施工企业中,工程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相差较大,对于数字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多的麻烦。企业应当重视设个问题,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保证每个管理人员都能完成管理系统的基本操作,为工程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做好铺垫。

五、结束语:

随着科技发展,工程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施工企业应当尽快调整战略,努力推广数字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徐荣福.浅析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2(12): 89——92.

[2]许飞.论建筑工程管理中创新模式的应用及发展[J].价值工程,2010,29(15):36——40.

[3]夏同兴.高萍.孙建钢.浅谈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16(16):211——212.

[4]周斌.高愈滋.浅谈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中的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20(8):67——70.

[5]李卫星,朱焕立,吴喜泉.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08,7(29):145——148.

数字信息培训范文第8篇

随着数字信息的激增、数字化环境的形成,广大用户日益依赖数字资源和网络化服务。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日益受到重视,是一个新的复杂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国家,数字资源长期战略保存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应用性部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2004年7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欧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国际研讨会”对于推动我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2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关键问题分析

2.1标准问题

数字信息的长期保存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防止数字信息被非法变更与破坏,另一个是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真实可读。前者,IT界极为重视,国内外已开发了不少技术产品来防范非法变更与破坏数字信息,只要技术措施与管理手段科学地融合,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问题。然而,对于维护数字信息长期有效读出,全球范围都在研究与努力,但至今仍在探索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它涉及的问题太多,其中最重要的是标准问题。标准是缓解技术更新与数字信息读出矛盾的一剂良方,但在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某些标准,特别是行业标准严重滞后;二是完全按照标准操作,目前还有难度。制定标准应当广泛地征求相关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意见,但现在有些行业标准的制定,仅仅是少数人在撰写,有些甚至是闭门造车,使指导与规范大家行为的标准严重滞后于国际发展水平。三是现实工作中存在标准兼容与选择的问题,如甲软件与乙软件都是符合标准的,但甲与乙又各有特点,这个特点就不在标准范围之内了,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应当以哪个软件为主。如果以甲软件为主,则乙软件形成的非标准数据,或另类标准特色信息就要向甲软件形成的平台上迁移。因此,作为被保存的数字信息应当采用最稳定的技术与通用的标准归档,与相关行业标准及国际标准相互兼容,这也是我们首先应考虑解决的问题。

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标准化试图以某一为公共接受的标准来进行数字资源的存储、描述、组织与检索,其中OAIS参考模型是一项重要内容。OAIS是由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与美国太空数据系统委员会(CCSDS)联合制定的标准,规定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术语、概念和参考框架,确定了一个存档系统的基本功能,提出了一个管理数字对象和信息包的信息模型。在一致性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并逐渐成了众多存储项目遵循的标准,被广泛的用于开发保存工具和存储系统。

2.2管理问题

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管理是从整体上进行宏观规划、组织和控制,是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基础与保障。内容主要包括:保存政策、责任体系及合作机制、知识产权等。保存政策是有效实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管理上的保证,内容应该涉及技术、组织、人文、法律、权益管理等方面,还应该包括国际国内合作、商业运作、相关者培训、质量管理和审计策略等内容。对于保存目标,许多专家认为基本的选择标准是首先保存那些容易丢失的、与未来有关联的、有重要价值的数字资源,保存重要的科学数据,特别是“原始数据”。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不仅仅是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文献机构的职责,内容创造者、出版商等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有效实施长期保存,需要数字对象生产者(如科学家)、提供者(如图书馆)、传播者(如出版商、网站)等之间相互合作,需要图书馆之间相互合作,需要国家、国际层面上的合作。另外,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还面临一些法律问题,在制定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时不仅要考虑版权法,而且还要考虑相应软件版权保护问题。目前数字资源所有者主要通过许可方式授权合法用户使用数字资源。如果我们希望长期保存这些数字资源,就应当在协议中增加“永久保存”条款。进行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如果未获得版权所有者的许可,也没有法律“合理使用”、“法定许可”等条款的支持,就很容易触犯知识产权法。如何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一种值得推荐的管理模式是合作管理。其功能主要体现在:首先,有助于从长期保存协作网整体上协调组织,形成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布局的合理性。具体来说,在学科内容上,避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保存,避免因信息缺乏造成某些内容方面的遗漏;在地理分布上,避免造成服务提供的死角;在经济和技术保障力度上,避免长期保存责任者与数字资源对象组配的失误等。其次,借鉴以往和他人的相关经验和教训,尽可能使自己在长期保存决策制定和方案实施中避免某些失误。第三,展示数字资源发展现状与动态、长期保存发展现状与动态,帮助管理协调者、具体责任者等进行对策研究和制定等。合作管理的这些功能,主要是通过数字资源管理流程来实现。

2.3数字资源存储介质的选择问题

数字媒介的倍增性使信息时代的数据量成倍增长,而数字媒介的高创新性却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种大容量的存储介质不断涌现。这使得数字信息存储的热点将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选择存储介质高效地对存储资源进行管理。存储媒体的好坏是影响数字信息长期存取的一大因素。因此要保证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就必然涉及到存储媒体的选择问题。

目前,我国仅有一个国家标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规范》对长期归档保存的文献媒体选择进行了推荐,“本标准推荐采用的媒体,按优先顺序分别是;只读式光盘、一次写入光盘、硬磁盘、可擦式光盘等。禁正使用软盘作为归档电子文件长期保存的媒体”。除这一标准外,国内尚无其他有关数字存储媒体选择的推荐意见。然而,这一标准仅仅只是对长期归档保存的数字对象的媒体选择进行了推荐,对广大数字信息产生部门和文献保存部门保存各类数字信息资源的媒体选择尚无参考意见。而且在现实工作中,存储媒体种类纷繁、标准不一的现象较为严重,存储媒体的质量也难以保证,这势必影响到数字信息的保存与有效读取。

选择数字信息存储媒体时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相关的国际、国家标准或推荐意见、数字信息的生命周期(产生、利用、归档、删除或永久性归档保存)、存储媒体的自身因素(媒体寿命、存储容量、系统独立性、成本)、部门的具体情况(如保存目的、效益、经济承受能力)。笔者认为,媒体选择标准不是绝对的,机构在选择存储介质时,既要考虑到符合标准的数据保存要求,也要权衡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基于以上考虑因素,参照1999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洲政府颁布的有关数字介质选择的指南,提出如下参考选择方案:

(1)直接存储器介质直接存储器介质是数据产生后直接进行记录的介质。这类介质极多,应视数据重要程度的不同加以选用。对于重要业务数据,5.25英寸的MO光盘,记录数据比较稳定,更适于作为这类重要数据的存储介质。目前,我国金融、保险、电信与政府部门等广泛使用MO光盘库进行重要数据的存储。WORM光盘适于数据量不大的记录的录入,WORM磁带适于数据量很大的记录的写入。对于普通业务数据,硬盘、MO盘都可以作为记录介质。

(2)备份介质对于海量数据备份介质,磁带存储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易使用和相对投资小的备份方式,其容量大,可以在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备份大容量的数据,并可十分简单地对原有系统进行恢复,因而磁带是备份大容量数据的理想介质。对于数据量较小的文件备份,自动光盘机、自动光盘库以及硬盘等存储设备都可用来备份数据量较小的、访问频率较高的文件。与硬盘备份相比较,光盘能提供比较经济的存储解决方案,并且容量相对较小。备份大容量数据时,所需的光盘数量极大,将增加存储费用与管理难度。活动硬盘作为备份介质使用的较多,它比光盘具有更多的有利于活跃数据的读写的优势,如读取数据更快等。我国军队、金融等几个较大的需要保密的行业,对于重要的核心数据均使用可移动硬盘备份。可移动硬盘易丢失数据的弱点使它不能用作长期存储数据的介质,只适合于备份当前重要数据,并短期保存。对于档案数据的备份,可考虑使用WORM磁带或WORM光盘。对于部门数据的归档备份介质,MO光盘、CD-ROH光盘以及可擦写磁带都可以考虑。(3)档案数据存储介质WORM盘、WORM磁带都可以考虑作为档案数据存储介质。

(4)用于数据交换的临时存储介质一般说来,软盘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便于携带的特点,可作为普通计算机用户交换数据的介质,但其不稳定性,不适于作为重要数据的交换介质。相对而言,CD-ROM、活动硬盘以及U盘等更合适。

2.4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关键技术问题

对于数字资源,必须采取积极的维护和保存措施,否则等到媒体开始老化或技术已被淘汰再去恢复将为时已晚,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保证数字信息的长期读取涉及到很多方面,既有技术因素,也有非技术的,如政策、标准、资金、人员、管理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整套保存数字信息的关键技术。目前常用的保存数字信息的关键技术方法主要有:

(1)迁移(Migration)迁移是目前实际运行中使用比较成熟和频繁的方法。为保证当前存储的数字信息总能被当前系统读取,采用数据“迁移”的方法,持续地将数字信息从旧的软硬件环境转换到新的计算机环境,是一种随着技术变化定期改变信息格式的处理过程。例如,把Wordstar文件转移到WordPerfect格式,再依次迁移到Word3.0、word5.0、word97、word2000、word2003格式,这样随着软件版本的新不断地进行迁移。迁移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把数字信息从种类繁多的格式下迁移到当前广泛使用的几个标准格式中。二是将数字信息从稳定性低的媒体迁移到稳定性更高的媒体上,从对软硬件环境依赖强的格式迁移到对软硬件环境依赖程度低的格式下。但在迁移中可能会破坏文件的原貌、格式、结构、甚至是内容,所以在迁移过程中要格外小心。

(2)仿真(Emulation)仿真与迁移都是为了解决数字信息的读取问题,但与迁移不同,它不是着眼于信息的格式,而是关注读取信息的应用软件环境。所谓仿真就是制作一个仿真器,模仿数字信息产生时的软硬件环境,使数字信息能够以原始状态重现,而不管现在的技术环境如何。仿真法不仅能使在过时系统上形成的数字信息以原始面貌(初始格式、版面与内容等)显示出来,其功能性也随之得到保护。因而仿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它有助于保护、辨认那些极大依赖特殊硬件与软件而又无法在新、旧技术平台间进行迁移的数字信息等(如超文本、多媒体等复杂文件)。仿真被视为理想的保存策略,但由于其技术的复杂性,仿真还处于研究和试验阶段,没有真正的可操作的系统能投入使用。

(3)数据再造(Resume,数据恢复或数据考古)是从原始的字节流中恢复数字资源的原貌,并保证数据资源的可读性和可用性。数据恢复包括数据灾难恢复、数据格式恢复等。数据恢复是具有技术挑战的技术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已经无法获取数字资源的原貌,就无法评估数据恢复的成果。因此在正常的图书馆数字资源保存过程中,不赞成使用这种方法作为长期保存的技术方法,而是采用更为实际的运作方法。该方法仅在其长期保存方法无法发挥作用时使用。总之,确定某种方案是否适用,需要充分考虑它的可行性、可持续性、实用性和合理性。

2.5数字信息的安全问题

数字信息日益增多,较易受到干扰和攻击,给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带来严峻的安全问题。具体实施数字信息安全管理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采用社会法律、法规手段,建立安全管理标准和规则。(2)加强用户认证。用户认证在数字信息的安全中属于技术措施的第一道大门,主要目的是提供访问控制和不可抵赖的作用。用户认证方法按其层次不同可以根据用户持有的证件、用户密码、用户特有的生物特征三种因素提供认证。(3)授权,这主要为特许用户提供合适的访问权限,并监控用户的活动,使其不越权使用。(4)加密,加密是信息安全应用中最早开展的有效手段之一,数据通过加密可以保证在存取与传送的过程中不被非法查看、篡改、窃取等。(5)审计、监控和数据备份。保证数字信息的安全,重要的是国家或部门应当制定一个备份机制与规范,对记录的备份规范时间要求、格式要求与份数要求予以规范,并给予财力的支持。备份规范也要考虑不同的工作环境,例如信息中心就应当要求进行时时备份,以防当前数据的丢失。对于数字记录保存部门,应当规定定期备份。

3结语

数字信息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护对策

现在全球已经进入网络时代,信息化生活越来越普及,所以在档案管理方面,新兴的数字信息也已经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人工纸质整理方式。但是伴随着信息化的各种简单快捷,其安全问题能否得到保障也值得人深思,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通常包括系统网络设备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要想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就要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1.数字档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相关软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储存数字档案信息需要有足够匹配的硬件条件,比如说计算机和光盘质量,直接影响了信息能否长时间安全保存,所以为了档案信息可以被安全完整的保存,便于日后使用,就需要加大在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入,有了高质量的设备和系统,可以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加强数字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

1.2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由于数字信息档案是新兴技术,所以在这方面的我国仍然缺乏相应的健全的管理体制和法制法规。完善法律规定,建全惩罚机制,对于维护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把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问题上升到法律高度,可以起到震慑不法分子的作用,现在仅仅依靠通用的计算机法律法规来维护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这对那些刻意攻击、窃取、毁坏档案信息的破坏分子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早日建立专门的法规进行监管,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促进新型数字信息体制的发展。

1.3人员素质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把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就需要从录入,管理,使用都形成良好的体系,所以要加强对于其体系的管理工作,比如说,建立专门的档案组织机构,可以协调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各部分间的工作,把技术部门和管理部门相联系,实现档案信息网络一体化的宏观管理。在统一的安全组织领导下,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和责任,条理清晰,层层负责,建立由馆长为网络安全总负责人的体系,并根据各自安全管理的目标,建立相应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在完善管理之后,就要提高技术人员的水平,针对数字档案方面的相关知识对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现在这种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较为缺乏,所以数字信息的运行较为混乱。

2.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

2.1加强数字信息安全的高科技运用

数字档案作为信息时代应运而生的产物,就要采用更为高科技的手段进行管理。所以针对其安全问题,可以采用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防病毒技术,加密技术等。防火墙技包括计算机防火墙和网络防火墙。档案馆可以充分利用防火墙提供的功能自行设定符合本单位要求的安全策略,通过确定防火墙的信息类型,可以检查内部网络间的信息沟通交流,避免被黑客阻断破坏网络交流,篡改网络信息。防病毒必须从网络整体考虑,主动防御,改变被动劣势,通过网络环境管理网络上的所有机器,如利用查毒功能对客户进行扫描,检查病毒情况,还可以利用在线报警功能,当病毒侵入系统或者机器运转出现问题,网络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并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档案信息具有非公开性,采用加密技术可以确保档案信息内容的非公开性。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使得第三方很难从截获的密文中破解出原文,这对于传输中的档案信息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都可以有效的提高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避免档案发生泄漏等问题。

2.2提高重视,加强道德安全教育

档案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对于网络的依赖性也日益提升,许多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仍认识不足。对档案信息安全则是淡然处之,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教育与培训,导致系统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网络信息违规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要加强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全面的系统的档案信息安全观,并且要端正态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不能利用网络从事一些违规违法的事情,要有职业的责任感,明确自己的职权范围和行业操守,严格按照规定做事,保护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

2.3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能力培训

数字档案信息的管理追根究底还是得依靠人员的操作,所以对管理人员进行素质和能力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让他们学习先进的知识文化,通过培训班,讲座,与其他地区甚至国家进行交流等方式,让他们能够不断更新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数字档案信息管理技术,进一步提升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素养,这样才能跟上我国数字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发展步伐。还可以建立内部的奖罚和考核机制,提高大家对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于工作的热情,端正对于工作的态度。

2.4政府大力支持,完善体制

对于档案信息领域新的变革,要想让大家接受并逐步推广,就要政府大力支持,给予一定的资金技术支持,加强数字档案信息的宏观管理,完善各方面体制建设。人员方面包括安全审查制度、岗位安全考核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

在文档管理方面,对已经存储的数字档案信息均应进行密级分类,对敏感信息与机密信息应当加密并脱机存储在安全的环境中,防止信息被窃听、变更与毁坏。在系统的运营方面也要注意安全问题,包括操作安全管理、操作权限管理、操作规范管理、操作责任管理、操作监督管理、操作恢复管理、应用系统备份管理、应用软件维护安全管理等等。

3.结语

数字档案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的工作,它的安全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改进,不断加以维护,我们要从人员,技术,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下手,建立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早日建立好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体系,用好数字档案,管好数字档案,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宗文萍,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档案学通讯,2006.

[2]吕榜珍,数字档案的安全管理与技术措施,云南档案,2007.

数字信息培训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提高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见解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1日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数字信息资源量日益增加,推动着高校图书馆更加重视数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这要求高校图书馆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提高数字资源整合水平,为读者提供统一的检索平台,使读者快速高效地获取数字信息资源。现就提高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的见解分析如下:

一、重视馆藏数字资源的开发

图书馆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馆藏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将静态的、潜在的知识信息开发成有价值的知识信息,以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为此,首先图书馆要自建包括中外文馆藏书目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和馆藏特色数据库等方面数据库。其次,外购数据库和光盘资源,引进包括题录、文摘和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等各种国内外商用数据库。最后,图书馆要采集网络数字资源,对网络数字资源进行分辨、筛选、采集并有序化地重组,在大量的信息中去粗取精、挖掘精品,把有用的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

二、构建全新的信息服务体系

图书馆要利用网络优势,使数据库与全文电子文献、馆藏目录、互联网相关站点、最终用户之间建立直接联系,构建以读者为中心的信息服务体系。要对数字化文献进行编目,揭示完整馆藏,开展数字资源整合研究探索。要加强网络信息服务,构建与网络环境相适应的以读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服务新模式,使读者电子邮件传递、网上参考咨询、网络化馆藏检索和数字图书馆利用等网络信息服务趋向高效方便,也使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重要方式,例如图书馆开展集成定题服务、定题分析研究服务和专题检索等服务,使图书馆在数字信息资源的利用服务上有量与质的飞跃。

三、加大数字资源整合力度

数字资源整合即把网络上免费的数字资源与本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充分结合。这要结合图书馆实际,并按照有关国际和国内规范和标准,对不同类型、结构、载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标引、分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上的文字、图像、声音和影像进行挖掘,将读者需要的信息重新整理、排序和组合,使之成为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供读者利用,使网络信息知识具有增值潜能。并要把经过标引、加工的数字资源按层次分门别类地组织在一起,生成静态索引页面,为读者按照目标浏览和检索定位提供所需信息。要引进或开发数字资源整合软件,利用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平台,整合图书馆引进的优秀全文数据库,实现同一界面对多个异构网络数据库进行同时检索,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四、开展数字资源利用技能培训

图书馆的主要任务是为读者提供满意的资源服务。图书馆倡导读者进行自我服务,希望读者不经过中介环节而直接使用图书馆。要达到这一效果,其主要途径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开展数字资源利用技能培训。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想方设法使读者提高认识,主动接受培训,提高检索能力。要适时举办图书馆利用技能辅导班,对读者进行文献检索、数字资源查阅、阅读软件下载和文件获取方法程序等技能培训,立争达到每位读者会熟练检索利用数字资源。

五、大力开展馆藏数字资源宣传工作

图书馆可通过张贴海报、馆办刊物、学校和图书馆主页、举办新生入馆教育讲座、毕业生利用数字资源撰写毕业论文报告会、数据库商进行数据库讲座、文献检索课和回答疑问等多种形式,开展馆藏数字资源利用宣传工作,培养读者利用数字资源的兴趣。介绍宣传利用数字资源掌握学科前沿动态,获得校、市、省乃至国家重大科研课题立项等的典型用户,以增加读者对数字资源的认可程度,了解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情况和对数字资源的需求程度,并对读者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细致地答复。

六、设立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

高校学生是重头读者群,他们要完成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扩宽知识面或论文撰写而寻求信息等学习任务。图书馆应设立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以方便读者完成学习任务,应增加投资,开设自由机房,将机房内的所有IP地址段控制在校园网内,只供学生读者检索校园内的所有数字资源,不得跨出校园网,这有利于方便学生利用数字资源。在图书馆馆藏数字资源流通部,学生读者凭借书证自由进入馆藏电子阅览室,通过计算机免费查询馆藏数字资源,这就使得一些没有经济能力上网的学生读者,也能获得所需的馆藏数字资源,从而使他们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和科研任务,这自然提高了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率。

七、构建数字资源利用反馈体系

要构建促进图书馆数字资源有效利用的反馈体系:一是编制图书馆主页及各个数据库访问量统计软件。了解主页和各个数据库的流量及点击次数,掌握相关数字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访问数据库的原始统计数据,以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二是开展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调查工作。一方面在图书馆主页上设置调查表,将本馆所有数据库排列在表格中,设“好用、一般、较差”等选项,由读者直接点出即可;另一方面组织图书馆志愿者在全校范围内随机调查师生对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三是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读者座谈会是获得读者对数字资源利用意见、建议的重要渠道,这促使图书馆不断提高、完善服务技能。

八、加强图书馆科学化管理

图书馆的科学管理包括规章制度完善、工作标准化建设、科研建设、学术交流、人员管理和工作的量化管理等多个方面。高校图书馆要不断创新管理思想,完善管理措施,制定业务工作规范并贯彻执行,尤其要重视图书馆员的知识更新和提高,培养一支既熟练图书馆业务又具有计算机应用技能,既了解各种数字信息资源又具有较强服务意识的图书馆人才队伍,以此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促进馆藏数字资源的高效利用,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宫宇等.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2.

[2]张岌秋.数字资源整合及实践检索初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5.6.

上一篇:进口跨境贸易范文 下一篇:经济管理法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