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校园文化范文

时间:2023-06-02 17:04:59

数字校园文化

数字校园文化范文第1篇

1 公共环境信息化,营造立体育人氛围

学校积极打造数字校园,努力促使公共环境信息化,营造立体的育人环境。目前,学校已拥有一流的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如令人耳目一新的科技艺术馆、活泼休闲的图书馆和具备专业水准的射击场等。

学校安装了广场电子屏和走廊电子信息栏。每天清晨,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看见电子屏上滚动着名言警句、学校的各项活动安排和获奖公告等。课间,学生能从走廊的电子信息栏中了解好书介绍、科学环保、安全健康等知识,欣赏到精美的书画、剪纸作品,分享校园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场面。学生还能通过触摸、点击等方式上网搜索新闻、图片、知识等。这种自主、便捷的网络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勤奋乐学的进取心。

2 课堂教学信息化,构建新型教

学模式

学校自建校起就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师们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中通过展现图片、播放音乐、视频、动态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更生动直观地学习。

2011年,学校又添置了45台学生数字移动上网本,在三年级一个班开展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验活动。对于这项新型的教与学的模式,实验班教师着力于提高课堂应用的频率和效率,充分发挥该设备的教学功能。如在英语课上,任课教师让学生登录网上词典“海词”查不认识的单词、查找图片和课外知识;科学课上《蜗牛》一课时,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发现蜗牛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各小组将实验过程或视频展示给其他小组看,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充分发挥上网本的多项功能,用于课前预习、课后拓展。如语文课“人间真情”这一课前后,学生利用录音功能,将父母与自己的促膝长谈录下来;利用摄影功能,将父母与自己的精彩瞬间定格;利用录像功能,将发生在父母与自己之间的生活片断连接起来;利用邮件往来功能,记录父母与自己的心语交流;利用文字编辑功能,书写发生在父母与自己身上的小故事。

3 教研活动信息化,提升教师业

务能力

在打造数字校园的过程中,学校利用数字化档案管理、借助网络平台为教研活动开辟新的研讨交流方式,构筑新的培训发展模式。

3.1建设教师专栏模块,关注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在校园网中开设了“名师风采”“教师博客”和“教师成长档案”等模块。“名师风采”除收集教师的基本信息外,还链接了课堂教学风采;在“教师博客”上,教师可随时发表教学心得或困惑;“教师成长档案”中,教师将专业证书、教案论文案例、学生获奖等录入其中,全面记载自己在校的成长历程。

3.2 建立教学资源库,便于教师共享交流

学校建立了ftp服务器,在该服务器上,学校按各部门、教师个人、音像教材、摄影库、论文案例、学生试题、各类获奖等分门别类建立了资源库,老师们可随时上传下载,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

3.3 开展网上校本培训,促进学习型教师的培养

学校建立了微格教室,能自动录播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在现场听课,也可通过网络直播听课。评课时,老师们回放录像中的片段,有针对性、更直观地点评教师执教的过程。校园网上设有“视频点播”栏目,收藏了教师的公开课以及特级教师、名优教师的教学视频,便于老师们随时随地开展网络研修。学校开设了网上论坛,教师可以自由、宽松地对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发表观点和看法,形成了学术自由的良好氛围。校园网上还设有“共鉴文章”“美文推荐”“书香教师”等栏目,引导老师们博览群书,争做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

4 特色活动信息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在深化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将数字校园与特色校园打造有目的地整合、有计划地推进,让校园文化建设彰显活力与魅力。

4.1 打造书香校园,积淀文化底蕴

学校人性化地设计了集藏书、阅览、采编、办公为一体的综合性图书馆。采用信息化图书管理系统,实现了各个管理环节的数字化。学校图书馆已成为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的分馆,与大学园区图书馆实现了联网,可以无偿借阅和上网浏览那里的几十万册图书。图书馆配有10台能上网的电脑,便于师生搜索、浏览网络电子图书。学校网站上开辟了书香校园专题网页。通过走廊的电子信息栏开展好书推荐、名人读书故事以及我身边的“阅读之星”等宣传介绍,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4.2 重视科技教育,锻炼实践能力

学校积极营造科普教育氛围。电子信息栏、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网、班级科普角、科普小报等是重要的宣传阵地,学校还充分利用周边社区、企业的资源组建了一批校外科普教育实践基地。

学校将“吸管创意制作”“玩具组装”“自行车拆装”“玩转四驱车”等内容作为校本课程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组织人员创编相关的校本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实现资源共享。学校还积极组建科技活动社团,已建立了航模、气象、种植、机器人等多个科技类社团。学校借助网络开展科普知识竞赛网上答题活动,通过网络投票评选“最有创意的小发明小制作”“科技之星”“科普特色班级”等,促进学生参与科技教育活动的积极性。

4.3 丰富文体活动,培养多样才艺

本着“人人有所学,人人有所获”的原则,学校设计了适合不同年龄特点、不同时段的校本文体活动项目。如大课间的武术操、童谣吟唱、滚铁环、打陀螺,午间小舞台等。这些活动内容,学校通过网络搜集有关视频,让学生边看边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校经常展播在踢毽子、跳绳等活动中玩出花样、玩出精彩的学生动作,激起学生“比、学、赶、超”的热情。

学校每个月都组织丰富多彩的“午间小舞台”活动。开展朗诵、独唱、器乐、舞蹈、模特等表演活动,通过学校电视台向全校展播。学校打造了20余个“小蛟龙”社团,通过电子屏公告社员们获奖信息,通过电子信息栏宣传社团明星,展播竞赛、演出的精彩视频。通过“电子相册”,收集名家及学生优秀的书画、剪纸、手工等作品滚动播出,让学生互相欣赏评鉴。

5 学校管理信息化,共建和谐民主校园

在打造数字校园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在德育管理、班级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中均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5.1 数字化德育管理

借助网络,学校的德育活动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发表建议。如2011学年初,学校开展“在校十大好习惯”网上征集活动,让师生们结合自身、学校实际提出意见,最后编出了《川小学子在校十大好习惯》。学校又将十大好习惯谱成歌曲、拍成宣传片在电视台传播,让学生们牢记在心中、落实在行动中。学校组建了一支“大眼睛看校园”的文明督察队,学生手拿相机、摄像机,拍摄同学们在课间、午间的真实表现,通过电视台、宣传窗分类展播,表扬文明言行,提醒不足之处。少先队大队委员竞选、读书征文、心理咨询等活动均通过网上进行。禁毒、消防、交通、食品安全等知识均放到校园网上,便于学生在校在家随时访问。

5.2 数字化班级管理

学校各班开通了班级博客,班主任在博客上设置了班级荣誉、学生活动掠影、习作欣赏、好榜样、家校直通车等多个栏目,便于学生及家长及时了解班中动态,关注班级建设,增进多方互动交流。很多学生也开通了个人博客或微博,借助网络发表自己的作文、上传照片、结交朋友等,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生活。

5.3 数字化行政管理

学校建立了教师分类QQ群,在QQ群中播发通知、反馈工作、通告获奖信息、祝贺教师生日等。校园网上设有“每周工作”“办事指南”等栏目,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工作安排、各项规章制度等。学校通过校园网向教师征集“金点子”,组织教工摄影、征文比赛等主题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增强学校凝聚力。

5.4 数字化后勤管理

学校建立了财产设备管理系统。校园网上设置了“网络保修”平台,如发生故障,教师只需在网络保修单填上保修内容和地点,保修单会自动生成。后勤部门就能及时安排修理。校园网上还设立了食堂管理、节约型校园等管理平台。

6 家校联系信息化,努力形成教

育合力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因此,学校在打造数字化校园的进程中,非常重视家校联系信息化工作。

6.1 重视家长板块的建设

学校每学年组织家长学校,召开视频直播的家长会,印发家教小报,组织家庭教育现场咨询会。学校对外的宣传橱窗上,设有“家教之窗”专栏。在校园网建设中,学校有专人负责“家长园地”“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等内容的建设,便于家长关注教育,关注学校。

6.2 畅通家校联系的渠道

“校长信箱”“短信平台”和“家长论坛”是家校联系的渠道,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将学生在校的情况及时告知家长,对家长反映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吸收采纳。学校定期通过家校通平台向家长发送温馨短信,如有关孩子的传染病防治、健康饮食、交通安全、习惯培养等,颇受家长欢迎。

7 收获成果,展望未来

学校打造数字校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已收到了初步成效。学校电视台制作的节目荣获全国校园电视金奖;学生在市级以上电子报刊、机器人、航模、射击、拉丁舞、绘画等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已荣获全国图书馆工作先进集体、省示范性图书馆、省示范性实验室、省绿色网络实验学校等省级以上荣誉十余项,宁波市文明单位、科普示范学校、少先队书香大队等市级荣誉十余项。

学校全体师生将继续努力,打造一个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数字校园,借助数字校园便捷广泛的传播功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展示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成果以及师生的精神风貌,以此引领全校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数字校园文化范文第2篇

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来自于“数字地球”,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数字化校园,顾名思义,数字化校园指的是依托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上的教育信息化,可以使得教育资源得到最优分配。在数字化校园中,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来提高教育模式以及科研活动的质量。现如今,信息化已经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了。全新的教育学习设备仪器的出现,革命性地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模式。高校的学生们在获取知识时有了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数字化校园是个新兴的概念,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曾遇到过一系列问题。有部分高校把校园网当做了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但是其运作以及管理模式还是遵循传统,没有进行改革创新。这种误解没有实现数字化校园的精髓。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早在1995年的时候就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现在,全国主要高校的校园网都与之进行了连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建立实现了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校园网络的功能,实现了整个数字化校园的统筹功能。在教育部的倡议之下,各大地方高校纷纷进行相应,揭开了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模式的序幕。数字化校园的内涵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深化。在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管理水平成为可提高的目标项目。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民族聚居分布不均,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等问题,都影响着民族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因此探讨制约民族地区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高水平的院校需要一个良好的数字化校园的环境。伴随着各大高校的扩张,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教育资源的分散、信息传递减弱、准确性不佳等问题的矛盾日益尖锐,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与此同时,这也为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也成为目前很多高校建设的目标。

近年来,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伴随着国家对民族地区高校的扶持,有些地方高校成为CERNET2核心节点,有些高校计划接入下一代互联网。精品课程开发工作成效显著,高校中100%的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民族地区高校累计投入8850余万元用于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建设,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

各高校充分认识到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有更多高校启动了本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势头良好。

二、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的构成与基本要求

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包含教学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以及科研数字化等方面。这些都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包括了校园广播电视、一卡通系统、会议厅音响、图书馆系统以及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在教学数字化的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教学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高校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教育教学,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其中包括课程学习,作业在线提交以及在线测评。这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学习,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一对多学习中。学生们可以借此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从而更高效率的进行学习。通过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高校的图书馆系统,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极为丰富的图书期刊资源。这样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最优配置,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质量及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能够产生更好地教学效果。

在服务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应当极大地提高在校师生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效率。校园广播电视、校园新媒体、一卡通系统、教室查询系统等等多包含在服务数字化中。校园广播电视能够及时的为广大师生提供资讯;校园新媒体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宽广的交流平台,这一点与传统的交流模式相比发生了革命性地变化,实时性是服务数字化的一个标志特色;一卡通系统可以为师生提供各种校园内的缴费服务,使得学生可以完成校园内一卡在手,万事皆通的目的;教室查询系统可以方便在校学生查询实时的教室情况,可以明确哪些教室是没有课程的空余教室,方便查找自习室。除此之外公告查询、车位查询等都是服务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联网的支持,这也是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管理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校务管理数字化、教务管理数字化。校务管理包含党委活动、财务管理、学科建设、人事管理等方面,要完成整个校园事物的管理以及人力物力的统筹分配,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管理数字化可以通过计算机通信技术进行更高效率的工作。教务管理包括选课上课以及考试安排的管理。借助管理数字化,可以更好地对教务活动进行安排分析。管理数字化能够提高整个校园的校园的效率,及时的安排事物并进行全方面的通知公告。管理数字化也是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科研数字化范畴中,民族地方高校所要完成的目标是更高效率地进行科研活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做任何工作都离不开数字化的支持,尤其是在科研活动中,能够合适地利用数字化条件可以更好地进行工作。在民族地方高校中,学习必要的软件进行科研已经成为了必修课,C语言、3dmax等都是现在大学生们所熟悉掌握的技能了。科研数字化使科研的效率极大地提高,这也成为现在全国乃至全球高水平院校所追求的目标。

三、民族地方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与探索

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几条理念:

(一)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具有思想上的变革

民族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是简单地将校园里的各个设施关联起来,各重要的是应当具备思想上的变革。先进的模式配以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将数字化校园的思想进行贯彻融合。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首先应当加强人员素质。这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职工以及学生,这些人员必须具备基本的数字化校园意识以及操作技能。建立民族数字化校园,需要师生携手共建。这是一个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不断地坚持创新。

在现在的时代大背景下,绝大多数教师与学生已经具备了操作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师生们应当具备随时使用数字化校园的意识,主动地在学习生活以及科研活动进行数字化校园活动。学校的很多工作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建模,并且为所作决策进行评价

(二)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实现硬件与软件的结合

当今校园网具有较强的通信能力,能够满足广大师生的通信需求。校园网是在校师生使用网络服务的入口,校园网具有良好的信息以及资源的共享功能。

民族数字化校园的硬件基础平台包括中心机房建设、综合布线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网络交换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这些硬件设备应该与软件设施相配套,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最优功效。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一卡通系统、有线电视系统、LED屏幕显示系统、多媒体系统以及监控及报警系统等。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离不开软硬件的结合。

在民族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的资源管理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图书馆的资源丰富且量级颇大,这需要一个强大的服务器进行支持。目前,一般的校园网都是用以太网,这能够达到千兆的速率,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颇为成熟了。

在软件方面,已经有很多应用较为广泛的软件投入使用,各大地方高校都有自己相应的校园网络平台以及bbs电子公告板进行交流。随着移动设施的发展,很多安卓客户端应用也投入使用,这些软件方面的发展,都为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三)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因地制宜

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当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情况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必须考虑当地的现实情况。在较为发达的地区,经济条件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遇到的问题会减少很多,相对顺畅。发达地区的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在各项基础全部达标的基础上,其管理模式在运转中强调了之于教育体系内部纵横的逻辑联系以及数字化结构的优化。在欠发达地区,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会遇到相对较大的阻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细致的规划以及操作。在欠发达地区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应当搭建一个网络平台,为现代化管理提供基础,其次,应当注重规范化建设以及教育质量内涵的提升,再次,应当发挥好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应用,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够一步步稳扎稳打,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建立数字化校园服务。

(四)民族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应当有明确的目标

除了应当具有思想上的变革、实现硬件与软件的结合以及因地制宜之外,地方高校的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要求就是应当具有明确的目标。统一的资源配置与管理,这些都是在建设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

我们建立的数字化校园是以校园网为基础,并且覆盖全校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有线无线网络通信的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是为广大在校师生提供更好地交流平台、更快捷的生活服务、更高效的工作效率以及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有了明确的目的作为指导思想,建设民族地方高校数字化校园的道路将会更加顺畅。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时展的要求,也是我们所要不断坚持奋斗的目标。数字化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高校的综合实力以及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水平。通过先进网络通信技术的指引,形成一个有序的数字化管理校园,满足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的不同要求,实现校园办公自动化、教学信息化的目标。使得地方高校能够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及交流平台。

数字校园文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双重效应;数字出版物

一、数字出版物的发展促进了中职校园文化特色性建设

长期以来,中职校园“围墙”成为校园文化活动及文化影响的边界,这既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明的坚守,也反映了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交往的匮乏。这与中等职业学校“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的”的办学宗旨相违背,特别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业定向性、就业导向性以及区域特色性等个性特征,都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因此,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如同中职教育教学离不开企业一样,需要冲破这种“围墙”的界限,融入社会,也需要与企业文化相对接,与市场文化相融合。数字出版物的无边界性,彻底打破了中职校园的空间概念,拓展了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尽管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员工,身处校园之内,也能够通过数字化媒介作用与各种社会思潮相互联系、渗透与撞击。这不仅扩大了社会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的影响和交流,也为中职校园文化的特色性建设开辟了新的途径,有利于增强中职校园文化特色性建设。数字出版物的不断刷新和变换,犹如一座传播文化的桥梁,它使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以及不同校园文化之间的的交叉、融合成为可能,数字出版物越来越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参与、了解校园外部世界的一个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知识信息的传播时间和周期极大缩短,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在线空间”。中职学校的师生员工,可通过轻松点击登录、选择、获取有用信息。

二、数字出版物更新了中职校园师生的观念

首先,数字出版物内容的全面性、丰富性以及解决问题的方便快捷性,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大开眼界,不仅解放了学生的思想,而且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理念。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带领下,利用网络资源搜索需要的信息,在查找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充实自己,在相互讨论、交流、沟通中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由原来的厌学、怕学及被动受教,转变为主动地搜索信息,探求未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学习效果。其次,数字出版物的高科技特点及跳跃性思维模式,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中职学校学生的思维日益活跃,综合思维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第三,数字出版物的交互功能,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数字出版物的发展,为中职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课外学习空间,学什么、怎样学、什么时间学以及在何处学等,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和选择。他们可以随时、随机的在数字化环境中观看视频电影资料、进行益智游戏、阅读在线书籍等,不断开阔眼界。第四,数字出版物所创建的虚拟交往环境,是中职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得以扩大,人际交往能力得以提高。同时,网络交往的间接性和虚拟性,为性格内向、社交能力弱的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有利条件,拓宽了交往空间。

三、数字出版物丰富了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当代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年龄一般在15岁到18岁之间,他们在初中时期,大部分成绩不是很好,有的甚至成为被教师“遗忘的角落”。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自控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中考成绩普遍偏差,进校后失落感和自卑感较强。表现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且无进取心;行为上法纪淡薄且莽撞执拗,生活中常有打架斗殴、违反校纪校规、言谈举止不雅等事件发生。因此中职学生的思想教育,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传统的思想教育一般通过课堂、讲座、会议、录像等途径来实现。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因而效果甚微。数字出版物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网络技术相结合,开辟了中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号称海量储存的数字出版物,承载了大量生动丰富的思想教育信息。作为思想教育的主体,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思想教育的老师,还是受教育者学生群体,都可以通过数字阅读获得各自所需的思想教育精品素材。同时,数字出版物的可复制性,能够再现学生普遍关注的人和事,使教育内容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充分满足了学生的个体需求。

四、数字出版物开辟了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首先,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的崭新载体不断涌现,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如网上讲座、网上“论坛”、电子信箱、热线服务等网络出版物,使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范围得以拓展。对学校教育管理层而言,既可以通过校园网实施教育教学及管理,也可以通过校园网迅速掌握了解师生员工的情况,或者参与聊天、发帖等介入讨论,进行疏导,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更加高效。从学校师生员工的角度来说,数字出版物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们即可以通过数字阅读学习知识,了解国际国内及校园大事,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及时反映自己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及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数字出版物以其信息检索便捷、存储量大、内容丰富、传播超时空且具有共建共享性等诸多优点,吸引着接受新事物能力极强的中职学生。所以,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搜寻自已想要的信息资料,拓宽知识面。第三,数字出版物把校园文化活动从现实扩展到虚拟,使得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人数空前增多,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师生们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开展读书、科技等学习活动,还可以通过校园网开展体育、文艺竞赛等及一些校企、校际联谊活动。数字出版物正在越过传统校园文化建设的藩篱,给中职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王革,赵修渝2007.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

[2]常慧敏.2009.当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中国科技信息(19).

数字校园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校园文化;探索\

“网络环境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营造高信息化程度的校园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于数字化校园一体,形成数字化时代人文化、个性化、现代化的校园信息文化。

一、理论依据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反映着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它社会群体,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园精神的总和,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它是一个系统,包括四个方面的层面结构: 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行为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在数字化校园中,中学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都将表现出新的特征。

在物质文化层面上,校园网络将成为最重要的校园文化的物质依托。在网络时代,传统的有形的校园社区仍是校园文化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一种新的物质力量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即校园网络。能够跨越时空限制的信息网络将使校园文化全方位地渗透在师生校园生活的每一环节甚至影响其社会生活。

在制度文化层面结构上,数字校园的校园文化将体现出高效和规范的特征。由于校园网络将行政管理、信息管理、教学服务、研究开发等各类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这些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服务,给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带来极大的方便。在数字校园,管理者不是对学生进行支配或者控制的角色,而是转变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角色。

在行为文化层面结构上,数字校园的校园文化主要表现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同时教师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对学生而言,数字校园强调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者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学习环境中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确定适当的学习进度,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减少学生学习的依赖性,从而增强学生网上生存、网上学习的能力。

在精神文化层面上,数字校园使校园精神的积淀更加丰富,同时也更具有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体现为网络文化对已有校园文化的冲击,这既是对已有校园文化的部分否定,也是对已有校园文化的超越,它具体表现为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的增强。

创新意识是由于在网络时代,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渐弱化,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方式,让学生成为探险家和发明家,创新意识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特征。未来意识是指在网络时代,人们将从未来社会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与趋势

学校要开展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就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把德育的功能有机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适应了学生精神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塑造学生形成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这也是是一个学校以自身物质因素为基础,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长期积累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精神生活的整体,真正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1.体现发展的理念,建立创新、竞争为理念的校园文化。

开放式教育面临教育主体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年龄、阅历、能力、素质等方面都要复杂起来。且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校之间处于一种“准分离状态”。在这种松散型管理的模式下,要完成培养目标,就必须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先进的教育方法和先进的网络支持,让学生在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主学习和健康发展。这些学生走上社会,将会用他们的品质影响社会风尚,用他们的人格影响未来的社会道德,使他们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维护者。

2.坚持创新的观点,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

网络环境使学校网络教育蓬蓬勃勃,充满了活力。学生们在课堂上、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高涨热情,正是网络参与活动,参与教育带来的生机。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已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显示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要以全新的观念、方法去创建新型一流的校园文化,树立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理念,使校园文化传递融为一体。提供创新思维平台,引导学生把梦想变为现实,激发热情,张扬个性,启发创造,让每一位学生经过多种实践活动,展示特长,体现自我价值,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学习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3.建立校园网络文化,传递先进思想和时代最强音。

网上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特殊形式,它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存在于网络这一虚拟的特殊空间,是现实空间的无限扩大和延伸。网络能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拓展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增强其时效性,消除盲区和空白。二是必须依托于网络设备和网络技术开展。网络设备是开展网上校园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网络信息技术使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并为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穿上了现代化的外衣。三是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到组织形式、参与方式上与传统校园文化活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结束语

数字校园文化范文第5篇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高职学院。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行业特色,传承了铁路文化的血脉。面对当前我国铁路运输正朝着高速、重载方向发展,铁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不断升级和应用,铁路运营组织方式不断改革创新,铁路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发生质的变化,引领铁路大动脉的铁路文化也在与时俱进向前发展之新形势,进行了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互动与融合的有益、有效探索。创建了以丰富的铁路行业资源为基础,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以资源互动共享为主线,以提供知识化、个性化服务为目的,应用广泛的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互渗互融平台――“‘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并充分发挥集铁路相关信息的获取、存储、检索、查询、传播、交互及权限管理于一体的数字信息资源系统功能及其“湖南省普通高校2011年度高校校园文化精品建设项目”优势,以此为载体融合行业文化资源,推进校园文化体制与机制创新,寻找校园文化建设着力点,探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特点和规律,构建特色校园文化。形成了根植于铁路文化、以“火车头”精神为内核、以“人本、奉献、开放、精技”为要素,以“服务”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建设与运用的意义

(一)是行业优秀文化资源集聚校园网络的重要阵地

中国铁路在其1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淀和形成了特有组织文化。“‘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用大量的资料、图片、视频、详细介绍了铁路历史、铁路知识、铁路文物和铁路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集观赏性、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利用三维空间、图像、声音、超文本链接等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网上陈列,体现了可视性、交互性、扩展性、灵活性等特点,吸引大量的用户在网上学习和交流,成为了铁路优秀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有力推进了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支撑,传承铁路文化、传播铁路知识,突出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二)是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的极佳载体

学院因铁路而生,倚铁路而长,伴铁路而兴,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有着浓厚的血脉关系。“‘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搭建了学院与铁路企业的文化直通桥梁,学院教师、学生和行业专家、现场专业技术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在其富有特色的互动频道中进行学术探讨、知识获取和思想交流。学院通过这一平台,及时了解到铁路的最新政策、最新技术、最新设备、最新管理,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利条件;行业企业利用这一平台开展远程教育培训和应用技术研发,为获取学院的智力支持提供了技术保障。

(三)是利用特色文化培育特色人才的有效途径

“‘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铁路的特点和风貌。为学生领略铁路文化,培养铁路情结,了解铁路员工的素质要求,做一个合格的未来“铁路人”打下了职业基础。

“‘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还以传统与虚拟并存的优势和特色,尝试利用铁路特色资源对学生开展服务,融入到学院文化生活和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成为学院实现培养面向铁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的重要平台和有效途径。

二、“‘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建设与运用的实施

(一)丰富、实用、经济、便利的馆藏设计

一是构建合理的内容结构,凸显其以网络为平台,建设投入少,既具可行性,又具传播面广,速度快,表现形式多样,内容更新及时,能够随时随地观看等特点。根据铁路的信息量非常大及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学院“育人”的需要,通过图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有效形式,合理有效的组织内容结构,做到了分类明确,查找方便。

二是多方位、多方式获取、丰富馆内信息。采用向铁路单位发函等多种形式宣传“‘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邀请他们参与建设;争取全国各大物化铁路博物馆提供资源及社会力量支持;利用网络收集信息资料等方式采集信息,以大信息量奠定成功建馆的基础。

三是根据特色和表现主题设计栏目、美化界面,形成吸引观众与参与者的亮点。目前,“‘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的铁路历史、铁路人物、铁路建筑、铁路服饰、火车头变迁、铁路运输、铁路通信信号、铁路科技发展、铁路职业教育、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精彩视频等11大栏目初具雏形,其文章、视频浏览量达40余万人次,留下大量建设性留言和评论,社会影响广泛。

(二)有效、有力、有益、有趣的交互功能

一是研发了“‘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资源上传系统,实现了作为校园文化网络平台的图片、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的传递。能够广泛获得存于民间、特别是广大铁路员工手中的信息资源和珍贵资料,让更多的人参与馆藏建设。

二是构建了铁路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大家能够无拘无束地深入探讨所有问题,有价值信息可以存置于“‘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展示平台。为了吸引更多人的参与,管理人员为信息提供者署名,并给以适当的奖励,进一步激发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因为拥有丰富的信息,还具备较强的交互能力,“‘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散发着勃勃生机。

(三)领导挂帅、志愿服务的建设管理团队

为了高质量完成繁重的“‘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日常更新上传、内容审核工作,学院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度,成立了党委书记牵头的建设管理小组;组建了由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管理队伍,采取老师整体把关、优秀学生全过程参与管理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建设的积极性,确保“‘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更容易被广大同学关注和认可,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效。

(四)集思广益、不断完善的育人功能

一是通过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一进校门就认知、了解“‘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二是在教师中开展《“我为‘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出谋划策”》等专题活动,激发教职工参与建馆的热情。三是通过“南方铁路运输教育集团” 空间链接,推介“‘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凸显其塑造“职业人“的新颖强效功能。

建馆两年来,学院学生浏览量达30余万人次;系部、班级组织召开以建设和运用“‘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为主题班会近360余次。通过这一平台,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铁路人、铁路精神和铁路文化,提前进入“铁路职业人“角色。

三、“‘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建设与运用的成效

通过两年的建设与优化,形成了铁路行业、学院、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享用“‘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的机制,先进铁路行业文化成果全方位、多途径注入其中。“‘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已成为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网络文化阵地、铁路行业文化交互平台、学院教师的资源库和学生的学习库,全开放式的铁路信息综合数字博物馆。

(一)拓展了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平台

“‘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的建立,极大地拉近了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的时空距离,也增加了两种文化融合的便利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资源充实、完善,开展交流;突破了传统说教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情景交融、寓教于乐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思想教育和情感渗透,提升了两种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对丰富、活跃网络文化,加强对网络文化的引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二)创新了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机制

只要有网络,任何人都可以成为“‘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者和享用者,所有网络用户都可以通过“‘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平台,把各种有关铁路的资料和信息上传到资源库,经管理人员审核,以网络的形式向社会、行业、企业、学院、个体全方位开放。这种前所未有的大开放性和包容性为“‘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建设和运用,带来广阔的资源和前景。

(三)增强了高职教育校园文化育人的功能

“‘铁路时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运用,形成了“植根于行业、养成于校园、结果于社会”,“人人建设、人人享用”的开放式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的融合机制。在建设与运用的过程中,广大铁路员工、学院师生共同参与,不断丰富数字博物馆的内容,使之不但成为了一个铁路知识的资源宝库,还是一个彰显铁路文化,体现铁路人“火车头精神”的平台。所有参与者在其中感受了铁路人的精神,受到铁路文化熏陶,激励他们严于律己、勤奋努力、爱岗敬业。铁路的光荣历史、铁路的先进人物更激发了在校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职业素质的积极性,以强烈的职业意识夯实未来“合格的铁路人”职业基础。

数字校园文化范文第6篇

1.适应新媒体广泛性的特点,确立校园文化建设法治道德理念。新媒体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载体的广泛性和受众的广泛性上。从载体看,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各种新媒体载体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应用十分广泛。从受众看。有网络和手机的地方就有受众,几乎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覆盖到任何地方。新媒体的广泛性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渗透式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正是新媒体广泛性的特点,受众越来越张扬个性,各种思想和价值观念杂陈其中,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喜欢新鲜、刺激的大学生,极易盲目地参与到这种无中心状态的交流之中,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偏离和行为失范。因而,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法治道德观念,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提高分析判断和信息鉴别能力;应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积极了解与新媒体相关的各种法律规定,把握信息转载、、评论的尺度与界限,明确正常信息与违法不良信息的区别及法律界定,引导大学生明确正确运用新媒体的法律和道德约束,明确违法有据可查并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道理,引导大学生自觉做到对违法、不良信息不跟帖、不传播、不炒作,以守法、文明、健康的方式正确使用新媒体等。

2.适应新媒体虚拟性的特点,确立校园文化建设客观真实理念。新媒体的虚拟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交往环境和交往主体的虚拟上。这种虚拟性带来的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模糊,容易造成视觉虚幻,认知错位。特别是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无冕之王的记者”。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地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可以匿名在网上或手机上主动信息和观点,一个人就是一个信息源,一部手机(或电脑)就是一部“信息机”。一些人出于好奇或某种动机,一些不当或不良信息,其道德水准、法制意识和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确立客观、真实、理性的观念,的信息要真实可靠、理性客观,严禁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应加强信息的过滤和审查环节;实行信息实名制;对一些网络谣言、不健康及煽动性信息要加强查处力度,以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运行等。

二、把握新媒体发展趋势,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综合水平

新媒体的出现及其发展,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载体和平台,引发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全面改变,而且客观上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创新发展。

1.把握新媒体数字化、网络化趋势,加快校园文化数字平台建设。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通过国际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数字卫星网等渠道,利用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大众传播媒体形态。”可以说,数字化和网络化是新媒体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新媒体作为人类新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已经融入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针对这一现实,加快校园文化数字和网络平台建设。应适当超前规划大学校园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大投入,提升大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水平;应加强大学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统筹整合和开发利用,提升广大师生使用新媒体的基础平台条件;应加大技术投入和研发力度,也可借助移动、联通和电信等运营平台,开发校园独立的新媒体专用平台,以提升校园文化网络和数字平台建设的质量。

2.把握新媒体碎片化、泛众化趋势,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形式。碎片化”(Fragmentation),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其概念界定为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并导致消费者细分、媒介小众化。新媒体时代,数字、网络和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受众作为传播个体,其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加强,碎片化不但让受众群体细分为碎片现象,也引发受众群体的个性化信息需求,碎片化逐渐成为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种形象性描述。特别微博、微信的兴盛和流行,更是加剧了“碎片化”趋势。新媒体的泛众化是指信息平台的多元化。随着微博、微信等客户端走进千家万户,现实生活中不再受等级、地域等束缚的平等的信息平台使公民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谁掌握了第一手有价值的信息,谁就有可能在海量信息中获得关注、引导舆论。新媒体的碎片化和泛众化趋势,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弘扬主旋律,占领主阵地,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实效。首先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内容为王”是大众传媒竞争的不二法门,内容建设是新媒体建设的中心环节。应加强引导,按照新媒体特有的信息采集、制作、存储、传输的方式方法,大力提高内容生产水平,大力提高内容制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传播形式的适应性,用品类丰富、内容清新、格调健康、使用方便的信息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如创新学校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等,提升校园精神文化质量。其次,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可通过拓展校园环境文化功能,如提升和拓展学校的建筑、雕塑、学生宿舍等环境文化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及教育功能,生动展现学校建筑组群的风貌,传递厚重历史和人文情怀,激发大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也可通过引领行为文化,以师生员工在从业、为学、休闲娱乐时的具体行为展示,全方位打造契合校园生活的独特品牌。如可通过校园微博直播校园迎新节目、毕业晚会、歌手大赛等,以独具特色的现场感吸引大学生注意;还可以通过“转发有奖”“、公益募捐”、“读万卷书”、“看红”等形式加强大学生的参与的亲近感等。

3.把握新媒体即时化、个性化趋势,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特色。与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的最大优点是能实时即时获取最新信息。如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反馈,信息收发双方可以进行即时交流。同时,由于技术原因,以往媒体面对的大众化的人群,新媒体使用者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尽情活动,表现出个性化特色。新媒体环境下,以往被忽视甚至被损害的每个个体的个性价值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和关注。目前的技术还在将这种个性化不断推向深入。新媒体的即时化、个性化发展,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内涵建设,强调特色和适用性。校园文化建设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感受,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设置独具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风格,如理工科学校,校园文化应突出“理”味,文科类学校可突出浓重的“文”化氛围,信息技术类学校可突出“信息”特色等,以此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还应根据大学生信息、表达观点诉求等内在心理需要,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等。

三、发挥新媒体功能作用,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信息网络条件下,新媒体的功能作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校园文化建设应发挥新媒体的正向功能,强化校园文化的组织领导,提高校园文化的建设效益。

1.发挥新媒体舆论宣传作用,强化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培养。新媒体可以融文字、图像、动画、声音以及模拟现实环境于一体,凭借技术的先天优势、多元的传媒形态,以及超时空、数字化的虚拟传播方式,超越地域界限,促进全球范围内先进思想文化和道德价值观念的传播和相互融合,具有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特别新媒体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载体和新工具。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渠道更加多样,海量信息观点更加繁杂,人们对信息的了解、接受日益复杂化和多角度化,同时,大量腐朽思想,如色情、暴力等不健康的信息以及西方意识形态的反动信息进入网络,严重影响有用信息的清晰度和效用度,不利于人们对知识的正常吸收和选择。处于新媒体环境中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培育,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要是弘扬主旋律,通过大量正面、客观、权威的信息进行引导,使新媒体上有正面声音和正向能量;应加强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建设,加大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传递美好情感、守护道德良知,把校园文化作为建设主流价值观的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应通过开设新闻宣传专栏,强调正面宣传舆论引导,在舆论的多元多样多变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认同等。

2.发挥新媒体便捷服务功能,强化校园文化功能服务区建设。新媒体的先进技术,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服务潜能,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多方面的便捷服务。异常便利且廉价的服务,也是人们喜爱新媒体的重要原因。因而,校园文化建设应大力拓展新媒体服务功能,善于将宣传指导与提供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寓宣传指导于便捷贴心的服务之中。一是提供学习求知服务。要努力汇聚、融合、盘活方方面面的学习资源,使新媒体成为创建学习型校园的有效平台。二是娱乐休闲服务。要在“量”和“质”上同时下功夫,既要丰富多彩吸引人,又要健康向上教化人。三是日常生活服务。与大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新政要务、政策法规,校内生活服务、教室使用、课程公开、研讨信息等等,凡能公开的,应尽可能上网,并及时更新,提供大学生查询,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好帮手。

3.发挥新媒体心理缓释功能,强化校园文化的心理疏解作用。网络对传统大学校园文化最直接的冲击就是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往方式,人际交往虚拟化、“空心化”、“碎片化”,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简单化,人际交往能力退化,产生“公众焦虑”问题。“公众焦虑”是指在大规模社会经济转型中,大多数人感到压力、压抑、不满、担忧等,普遍具有不安全感、不确定感和无助感的社会心理状态。大学校园不是真空,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大学生在学习、就业、交友等方面面临激烈竞争,同样存在心理焦虑问题。而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信息互动和情感交流,加之提供匿名式的论坛、话题互动等互助式的教育和心理咨询平台,使新媒体具备一定的心理缓释和社会引导功能。这种功能主要表现在发现公众心理危机征兆;满足公众信息需求;引导公众情绪等。因而,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应着眼新媒体的心理引导和缓释功能,大力提升校园文化的心理疏解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大力传播社会科学知识,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深邃的哲理思想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明晰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以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判断校正过高的角色预期,缓解进入社会前的心理焦虑;校园文化建设应建好网上心理咨询平台,提供高水平心理指导,并提供丰富的心理问题大家谈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校园文化还应传播高尚的道德规范,强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大学生筑牢心理防火墙等。

数字校园文化范文第7篇

一、档案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档案是学校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通过分析校园文化内涵,不难发现作为保留历史真实记录的档案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极为密切。

(一)记录办学历史,传承校园文化

高校档案资源涵盖了党政、教学、科研、人事、学生、外事、财会、基建、仪器设备、出版、实物等信息,这些信息完整而系统地反映出学校办学历史地全貌,自觉地积累、传承了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依托档案资源,呈现出历史连续性的特点。如果软硬件建设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那么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则是构建校园文化的手段。

(二)管理制度推进校园文化

制度是管理的有效手段,制度从高校办学过程中产生,又在办学过程中推行,尽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度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这些制度反映出与校园文化紧密相连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与此同时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体现出管理者自身的文化熏陶和个人魅力。档案完整系统地保存了学校各个发展时期的管理制度,透过档案资源,可以深刻体会到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熏陶和个人魅力散发出的浓烈的气息。

(三)教学档案促进校园文化

教学档案是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形成的,其来源于课程、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毕业生工作、教材建设、实验实训教学与职业能力鉴定、师资队伍建设及产学研(含订单式人才培养)等方面。教学档案对保障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秩序、优化教学过程、制定学科发展目标具有强大支撑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教学档案的主体地位,做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

(四)发挥档案资源德育教育作用,拓展校园文化

高校档案凝结了学校良好的校风、学风;弘扬了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全面展现了学校创办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与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和卓越成就,是德育教育的模范读本,具有显著的引导功能,利用档案资源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活力,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激励学生继承严谨治学、艰苦奋斗的良好传统,增强对学校的自豪感和为学校发展作贡献的使命感,拓展校园文化。

二、档案资源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实现路径

通过分析校园文化内涵和档案资源的功能,档案资源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归结起来就是在新形势下档案资源全方位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在服务中体现自身价值。

(一)树立开放办馆理念,创新档案管理的机制和模式

高校档案馆(室)要树立大视野、大管理、大档案、大开放、大服务的服务创新型、学习研究型和综合集成型的办馆理念,打破各单位之间,特别是教学单位之间,以及教学管理部门和各教学单位之间、学科与学科、专业与专业、管理、教学与科研、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界限,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为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在这种理念的强烈推动下,创新档案管理机制和模式,实现增量档案电子化、存量档案数字化、资源服务网络化、业务管理精密化、纸质档案与电子资源配套化,这有利于加快发展档案工作,不断提升竞争力;有利于做好档案宣传工作,不断扩大档案的影响力;有利于调动学校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档案工作,激发档案资源创造活力。

(二)加强档案制度建设,融入信息化校园公共服务体系

档案制度是在档案馆(室)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日常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体现了学校的理念、人文精神和执行效果。信息化条件下档案资源融入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同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集成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平台,做好丰富馆藏为特色的信息收集和保真存储,建设忧患意识的数字档案评估工作平台和人才兴馆为导向的练兵平台,激活档案资源服务,实现量化的现代化管理,把档案馆(室)打造成学校档案资源安全保管基地,档案信息知识服务中心,学校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心。

(三)坚持精品路线、实施精品战略,服务走向质量型、智能型

校园文化建设中档案部门坚持走精品路线,实施精品战略,资源开发融入时代元素,与广大师生员工道德观念一致,服务走向质量型、智能型。

1.建设校史馆。文化传承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史馆忠实地记录了学校跋涉的足迹,以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全方位地展示了高校成长、发展的历程、办学成就和校友业绩,展现了高校敦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办学传统,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精神、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可以说校史中蕴含着传统校园文化的精髓。把档案馆(室)建设成为校史陈列场地,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有利于激励师生成长、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做好档案资源配置管理。做好档案资源配置管理,要求档案部门要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核心观念,做好档案资源收集与利用调研工作,理解高校的档案资源信息需求,及时调整档案资源信息的归档范围;制定、执行、监督档案资源配置管理相关制度、规范及操作细则;组织和监督系统档案资源配置运行环境的建立,对各门类档案资源的配置过程进行监督控制,优化配置流程;根据岗位职责要求,建立、维护与其岗位相适应的资源库;对档案资源配置库的动态变更内容进行控制管理,配置状态报告,维护变更管理过程记录,处理变更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扩展档案资源的利用的渠道,例如:以教学为侧重点,积极编制有关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文件和业务规范,重点把档案编研成果作为教育资源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教育服务;把档案馆(室)作为学校相关专业校内实习基地,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档案工作的流程,帮助学生们掌握档案业务管理等相关技能操作;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档案管理方面的选修课等。

3.整合资源,积极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进程。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要以促进、完善档案信息化和提升档案管理水平为总目标,以数字化、虚拟化为基础、实现传递网络化;以检索智能化、知识服务为手段,达到方便利用的目的。高校应将档案资源数字化纳入数字化校园建设之中,通过建立科学适用的归档、保管和利用管理系统,正确处理数字化建设循序渐进与整体提升的关系,保证档案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数字档案资源与学校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在进行数字化、虚拟化时应充分考虑档案资源的种类、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馆藏档案资源特色、馆藏传统档案与数字档案的收藏比例、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历史价值等因素,建立、完善相关管理与利用制度,构建长期保存和利用档案资源管理与应用系统。

数字档案资源采用加密技术、安全控制及安全防范技术,通过权限配置、归档文档专题推送、元数据锁定、电子原文只读性封装等各种手段,从技术与管理两方面,确保档案实体与信息的安全,确保网络传输及档案数据库的安全,档案资源在传递过程中可以同时多向传递,形成传递网络化,通过互联网可以方便的进行远程传递,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提高利用率。通过信息共享和文件与档案的专题库建设,开发一套目录数据配置采集工具,加快数字档案资源开发速度,实现元数据检索、跨库检索、全文检索等智能化检索;对馆藏资源进行充分发掘,从中识别出有效、新颖、潜在有用的知识信息,并采用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智慧实现信息服务,知识服务是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档案资源数字化更加突出“知识”、“用户”和“自由”、“公平”的理念,实现知识自由、公正存取,使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方便的使用档案信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数字校园文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手绘海报文化建设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To See the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ampus Culture From Campus Hand-painted Posters'

LIANG Surui

(Longnan Teachers Junior College, Longnan, Gansu 742500)

AbstractTo discus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ampus posters, to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enhance teacher-student after political civilization,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mprove the campus culture grade, campus culture accumulation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Hand-painted Posters;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1 概述

手绘海报是大、专院校校园中常见的一种宣传形式。主要有手写、打印两种。内容各异、品种繁多、色彩斑斓、不计其数、大小不一等特点张贴于校园内的海报,一般是为了介绍和宣传电影、戏剧、比赛、文艺演出等各部门,各社团活动安排的通知。具体介绍活动的主办单位、时间、地点等内容。也不乏个别学生的失物与招领启事。又因为海报本身名目繁多,内容各异,形式多样;颜色鲜艳,五彩斑斓;尤其,排版自由,不拘一格,可令人一目了然,简单明了,有着与广告、报纸等媒介更为快捷、省钱的作用。对大学生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信息通道;也是大、专院校校园必不可少的一种宣传媒介。

1.1 校园与海报

海报,又称之为广告招贴,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张贴于耀眼的公共场所的一种艺术宣传形式。它向人们通报某种信息的视觉及其传达艺术,在社会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必不可少的信息媒介。

(1)内涵:校园海报是专门传达学校各类活动信息的媒介,向学生传递学校各部门或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的信息。诸如讲座、竞赛、展览等等。而这些活动都可以通过海报这种形式来传递信息,扩大影响。因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学校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学术气氛浓厚的场所,所以各种活动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也非常频繁,尤其,校园海报承载学校文化生活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外延:校园海报,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形象窗口,更是宣传学校,介绍学校,反映学校政治、文化、学习、生活,彰显学校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办学水平综合体现。学校又是人群密集,来自社会各界密切关注,信息流通最快的地方。因此,校园海报的敏感性又强于任何其他地方的媒介。

1.2 手绘海报

手绘海报:是单位或个人,为举办某种大型活动而制作的大型的有色彩、有人物型像、有文字叙述的宣传广告。常见于各个社团、个人等学术报告、展览及演出等。

1.3 数字化海报

随着数字设备与技术在校园海报中应用频率与范围逐渐扩大,使得“数字化”海报正逐渐普及起来,其影响力和渗透范围日益扩大,大有取代手绘海报的趋势。特别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倾向于数字技术带给我们的快捷、清晰,而传统手绘海报似乎已逐渐离开了人们的视野。显然,“数字化”海报比手绘海报,无论从创作时间还是从创作流程上看,都完全具备比手绘海报生存的必要条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目前,我国数字化海报与手绘海报已具有明显的共生性与共时性特征。浓厚的商业氛围,一方面催生了纯粹的大批量易复制的快餐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人们的个性化追求催化而成的,变得越来越强烈、越成熟。“数字化海报”本身所具备的特性,毫无疑问,完美无缺地解决了高科技、大众化、人们追求时尚的问题。但是,在完全解决人们追求数字海报的独特性、个性化时,显得有一些不尽完美、力不从心,大众化所追求的,尽可能多的受众人群和尽可能大的传播面,恰恰是个性化追求所不愿意提及的,因为大众的追逐意味着个性的丧失。

2 校园海报的现状

2.1 校园手绘海报的“幼稚化”

出现在校园内的大部分海报还是“孩子气”,缺乏艺术性。校园海报“幼稚化”的出现,一是来自外界的影响。受卡通画的影响,卡通来自东洋文化。卡通画面其生动,活泼,风趣,幽默、含蓄的情景已被人们广泛接受。卡通人物是(下转第215页)(上接第194页)用来美化海报版面的,因为它具有活泼、轻松抢眼特点。如果画面设计得好,会更有利于抓住观众的眼球,促使信息的。

2.2 美术基础的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的美术根底都是在幼儿园和小学的美术课上打下的基础。因为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高中都面临着繁重的升学压力,很少有时间去学习绘画来提高自身的艺术层次;进入大学,各个高校都会开设与美术相关的课程或选修课程(美术设计,美术欣赏,艺术造型)等方面的内容。而且学生们都是把精力集中放在本专业课上,所以,非专业的学生有美术爱好或特长的,虽选了美术欣赏、美术设计、等选修课,获得了相关专业的学分,然而,效果不佳。因此出现在大学校院内的海报,其绘制水平与中、小学生没有什么两样。因此,校园内手绘海报乃至各种各样的宣传启示,都应加强管理,不停地巡视,发现有不规范、未经许可,或随意张贴于校园内的各种启示、海报,及时发现要及时清除,千万别因管理不到位而对学校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印象。同时,管理部门对各种海报、启示应制定相应的规则、格式,对达不到一定要求,不规范、书法较差的海报、启示,则应禁止张贴。

2.3 手绘海报的不可替代性

手绘海报,是大学生们彰显个性、表现活力、追求完美、挥洒青春、书写理想,寄托追求的真实写照。手绘海报承载着无数人文、历史、社会、精神的丰富内涵――校园手绘海报不只是一种传播媒介,更是一种独特的校园真实生活的写照。作为校园文化的体现,手写、手绘海报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享受,不是印刷品或电子公告所能代替的。

总之,校园内的各种海报、启示,不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管理理念、教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更重要的是学校的办学品位与档次。特别是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不断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期望值不断提高,作为反映校园文化的各种海报、启示理所当然地应列入加强管理议事日程,应引起教育当局乃至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校园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是简单的某一学校的现状,而是全社会对高文化品位的期盼、需求,以及现存校园文化的萎缩,而亟待提高的社会现象。呼唤校园文化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同步。

3 对策

无论手绘海报还是“数字化”海报,都是承载校园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媒介。它是校园文化亮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单位精神风貌的重要体现。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呼唤更具特色的高水平、高质量的手绘海报,数字化海报涌入校园的同时,也呼唤高水平的校园文化管理理念和管理措施。(1)对校园文化的管理应是积极地引导和制定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使其日至完善和提高;(2)指定特定地点;(3)对各种海报、广告、和启示的内容、格式要有明确的要求,对不符合要求和格式,不准张贴,禁止在校园内随意张贴内容不清,格式、书写不合要求的各种启示和广告;(4)对一些不按要求制作的手绘海报和启示的,一旦发现,不仅令其清除,还要酌情罚款。确保校园文化成为张扬正气,高扬主旋律,真正实现纯洁教书育人的阵地。

参考文献

数字校园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媒体;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它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技术手段上的数字化应用与信息传播模式的交互性上。因此,本文将新媒体定义为,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背景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体形式。目前,新媒体已经发展成为社会中传播信息和引导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之一。当前的新媒体形式主要包括网络、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新媒体仍然处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以后还可能会有更多形式的新媒体出现,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新媒体的特点

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统媒体传播信息基本上以单向形式为主,广大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各种信息;而新媒体则完全打破了这种模式。新媒体时代,信息和传播更加便捷,任何一个个体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者或传播者,这也使得新媒体时代的信息量非常庞大,是传统媒体时代无法企及的。

2.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方式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其信息传播量非常小,传播范围极其有限。而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的信息传播终端和传播方式,如手机、电脑、互联网、光纤电缆等,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出去,具有及时性和便捷性。

3.传播内容的自主化。新媒体时代使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越来越多的个体参与到信息的传播活动中,传播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此,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呈现出自主化、个性化的特点。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对受众的影响也更加深刻。

4.传播速度的即时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速度的快慢。传统媒体的信息和反馈往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的信息往往存在滞后性;而新媒体由于采用互联网技术,其信息的和反馈速度呈现出即时性的特点,可以做到即时和实时反馈。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二、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利弊分析

(一)新媒体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分析

1.新媒体大大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新媒体时代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巨量的信息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而且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新媒体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承载、传播、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媒体大大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为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使高校学生能够突破校园环境空间的限制,更大范围地接收更加丰富、多元化的社会信息,这不仅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

3.新媒体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主性。新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给受众提供了参与信息互动的机会和途径,使得广大师生可以更加自主地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大大提高了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传播效果,为开展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新媒体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利分析

1.新媒体使校园文化建设难度加大。校园文化有自身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发挥其教育功能,向学生传达社会主流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削弱了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使校园文化建设的难度大大提升。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可能通过网络侵入校园,给学生的思想带来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在新媒体时代是难以避免的。

2.新媒体可能会削弱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新媒体使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传统校园文化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虽然新媒体为学生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是信息内容却良莠不齐。这些不良信息很可能会侵蚀学生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学生易陷入迷惘之中,容易随波逐流甚至堕落。新媒体的这些缺陷大大削弱了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

3.新媒体可能会削弱传统校园文化建设方式的效果。新媒体给传统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式和手段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倘若校园文化建设者不能正确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就会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跟不上学生们的思想观念,难以有效地与学生们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将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建设。

三、新媒体时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积极转变观念,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

新媒体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才能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在运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媒体和新技术加以运用,使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新旧媒体各自的作用,全方位地加强和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利用不同媒体的传播特点进行优势互补、突出特色、优化资源,在建设校园文化上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双向互动和配合,建立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良性竞合关系。

(二)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专业素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校园文化建设者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队伍,不仅要提高对新媒体工具和多媒体的运用能力,还要提升对新媒体的认知、理解能力。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依托日益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还应该鼓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点,广泛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全面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生活的质量,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重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作,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新阵地

新媒体带来新的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形成了新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形态。因此,要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从媒体技术到媒体生态的新变化,加强数字化校园基础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快捷、丰富、互动性强的优势,建立数字化的校园文化新阵地,并不断增强它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在增加数字信息流量、丰富内容、提升品质、强化服务的同时,还要创新方法和载体。利用新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特点制作出大量生动形象的新媒体素材,创造出一批具有思想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文化作品,并通过网络媒介进行有效的传播。

参考文献:

[1]张朱博.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25-130.

[2]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4):27-28.

[3]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4]黄健.新媒体浪潮[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1.

[5]赖勇.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网络财富,2010(7).

[6]唐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23):105.

数字校园文化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新媒体 和谐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01-02

一 校园文化的含义及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当前,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时代特征和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高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对于推动高校文化建设的发展,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办学理念的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理念的核心内容,支配着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发展规律,制约着高等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方向、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确定和选择以及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校园文化在这些方面显示了其卓越的导向作用,而这些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最集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功能则是对大学培养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的优质人才。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校园文化在网络等校园媒体的传播中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校园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跃至更高的层面,大学与社会之间逐步缩小距离,形成“分享与互惠”的有利关系。

2.校园文化的调节作用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时期校园文化的重心不同。当今信息化社会的校园文化自然指向了信息化、媒体化、全民化、个性化和国际化。这种系统化、规律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为其逻辑起点和价值归宿,并作为衡量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对于在教学过程和校园生活过程中学生形成的学术素养和道德品质给予正确的引导,对于出现偏差的思想和行为给予积极的纠正,对校园中不利于学术素养培养和思想建设的行为进行正向调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全面提升大学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质量。

3.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

随着社会发展的信息化、知识化,校园文化的数字化、媒体化趋势也逐步加快,校园文化的发展逐步倾向于服务于实践、面向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即实用性、开放性、社会性。在校园文化的指引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干精神,传承和发展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非凡的思想价值、深远的社会意义的校园文化。

二 高校新媒体资源对校园文化的促进作用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虽然至今学界还未对新媒体的定义加以明确,但对其主要内容达成了共识,即新媒体是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以及有线网络等渠道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和媒体,主要以各大网站、手机媒体、数字杂志、电子书、移动电视、博客、微博、微信、数字图书馆等为主要形式,被称为“第五媒体”。与传统媒体形式相比,新媒体资源具有信息快捷、使用方便等特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独当一面,必然会引起校园文化的连锁反应,促进校园文化发生渐进式的变革。

1.高校新媒体承载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与工作的“虚拟空间”。当这种“虚拟”逐渐被广泛化、普遍化、简单化,它也就变为一种真实存在,成为现实社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校新媒体作为网络资源的集合体,诸如微博、博客、微信、学习软件、电子杂志等网络和手机媒体,凝聚了高校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基本内容,成为当代高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数字图书馆、数字电视等教学手段传播的及时性和广泛性,促进了其对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引导,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速度和培育质量。高校新媒体在宣传校园建设及发展的过程中,无不渗透着校园物质文化的深刻内涵,行为文化的勇敢正义;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传达着高校教学理念、组织管理和制度文化;在校风校训的宣传中,传递着高校以人为本、塑造高尚品德和美好心灵的精神文化。高校新媒体的虚拟性正是迎合了校园文化的无形性存在,捕捉了校园文化高屋建瓴的统领作用,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播媒介和物质载体。

2.高校新媒体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媒体的形式逐渐多元化,网络等新媒体形式成为传播校园文化的主要方式。高校新媒体不同于一般传统媒体,它是数字化、信息化趋势引发的媒体变革与发展的产物,具有方便、快捷等特点,科技化、专业化、普遍化趋势增强,其所凝结的思想宣传和文化指引作用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新媒体承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信仰,指引高校的思想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对维护校园安定团结、推进高校学术科研水平的提升、提高师生的共同文化积淀和道德素养,形成和谐有序的大学氛围等都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3.高校新媒体传播校园文化的思想精髓

以先进的文化武装高校师生队伍,以高尚的思想塑造当代大学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高校新媒体作为高校思想传播的工具,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状态加以宣传和表达,形成系统的思维特点、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逐步潜移默化地深入到高校师生的观念中,从而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广阔内涵从不同方面和角度被高校新媒体挖掘和解读,进一步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含义,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实践价值,促进高校师生在学习和工作中遵循校园文化的思想主旨,把校园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意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饱满的精神状态、文明的行为方式,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储备实力雄厚的后备生力军,输送源源不动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撑。

三 依托新媒体资源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

高校新媒体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校园文化凝结了高校新媒体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内涵,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校园文化和高校新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机共同体。因此,依托高校新媒体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高校新媒体的组合方式,整合高校新媒体资源,是建设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

1.加强健康网络建设,进一步夯实校园文化媒体传播的基础

网络已成为当今高校普遍的媒体设施,师生在“虚拟空间”中展开日常交流和社会互动,形成虚拟环境和现实生活的交叉层叠,从而对现实社会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化进程、社会角色扮演与社会关系多元化发展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事业中的应用,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另类空间”。与报纸杂志、校园广播等媒体形式相比,网络自有传统媒体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微博、微信等各种互动软件以及游戏、学习软件都成为师生学习与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但这并不能掩盖网络媒体的一些弊端。尤其是对于高校大学生这个群体而言,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认识事物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网络上应接不暇的庞杂信息和接踵而至的媒体炒作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判断,因而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而误入歧途。因此,提高高校网络建设的健康水平,是夯实和谐文明校园文化的基本前提,适当屏蔽一些不良网站、清理网站垃圾和低俗信息,提高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文明有序、健康向上的外部环境。

2.正确定位校园文化特色,加强高校新媒体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高校新媒体对校园文化的宣传作用不言而喻,然而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仅仅依靠高校媒体的优势就能系统化、观念化的。高校新媒体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动态,在宣传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转变原有的“灌输”为“引导”、“宣传”为“服务”、“被动”为“主动”,凸显高校新媒体的承载和桥梁作用,引导师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社会,主动承担起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校园文化依托于高校新媒体的实效性和广泛性,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形成具有自己特色和风格,并且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校园文化指日可待。校园文化的正确定位和正确引导,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校园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为高校的招生、管理、教学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对提升高校的知名度和品牌实力,跻身国家一流大学之列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整合各种新媒体资源,进一步优化新媒体的管理和应用方式

高校新媒体资源丰富多样,仅仅依靠某一种或某几种媒体资源建设校园文化实乃不智之举。校园文化渗透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加强各种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多管齐下,才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新媒体资源各有优缺点,如何发挥新媒体资源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整合的最大效能,是高校在新媒体设施建设方面需要考虑的问题。本着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原则,如何优化新媒体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避免置而不用、避免盲目攀比,建设低碳节能型的新媒体资源库,从而为媒体的管理和应用提供简易便捷的空间。新媒体的管理和应用同样需要结合校园文化的主旨和媒体设施的特点,利用校园网络论坛进行专题讨论或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解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交流平台;在校园网站及学院网站建设中宣传学校先进人物事迹,进行人物专访或者专题报道;开通校园、学生会及社团等各类学生组织的官方微博,设置自由讨论板块,对国家大事、社情民意进行及时报道,力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栏目对高校大事小事进行特色报道,充分发挥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从而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引和价值导向,建设健康文明、和谐有序的高校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霞.浅析新媒体资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新闻知识,2012(1)

[2]陈丽.数字化校园与E-Learning[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戚攻.网络社会的本质:一种数字化社会关系结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上一篇:风险识别理论范文 下一篇:进口跨境贸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