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范文

时间:2023-02-26 10:07:50

数字时代

数字时代范文第1篇

貌不惊人的电子镇流器是一个知识密集性电子产品。在走进数字时代的今天,它也将以数字化包装起更高性能、高质量的电子镇流器,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照明控制装置。

关键词 电子镇流器数字调光DALI

在发明灯泡之前,人们一直在使用煤油灯作为照明工具。照明是人类文明的永恒需求。我们大约80%的日常资讯需要在有光线的条件下完成,照明为我们日常生活与工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

在过去,灯具是用来控制光线状态,将光线维持在一个适合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水平。然而在当今社会,日渐普及的节能环保理念使我们意识到有必要去控制灯具的应用。灯具需要节能,我们自然会把焦点放在光源的控制上。光源的控制就是根据不同场所(如体育馆、电影院、礼堂和会议室等)对照明用途的不同需求,提供一个合适的光照水平,使其符合节能方面的要求。

一、照明控制系统

在荧光灯问世后的四十多年里,人们一直采用电感式镇流器并配之启辉器作为稳流和启动附件。电感镇流器的优点是可靠性较高,使用寿命较长,但这种镇流器体积和重量大而且自身功耗大,有噪音,会使荧光灯产生频闪。

在80年代末,高频电子镇流器以其体积小、发光效率高,无频闪效应,适应供电电压范围宽、节能等一系列优点,受到了用户的欢迎。在之后的十年,为了进一步增加照明应用的舒适性和经济性,可调光高频电子镇流器出现了。

最早期的调光镇流器通过一根电线控制调光水平。调光镇流器的出现,实现了控制和调节照明亮度的应用。这样的应用在保持了光照舒适度的同时,也体现了较低的能耗和维护成本。

随后出现了由二线制控制的镇流器。它能够通过0 -230 V和1-10V的模拟电压进行控制。在一个由模拟输入来控制的系统,通过开关、感光器、探测器发送的信号,会转移到接口单元。这个模拟信号(1-10V)通过两根电线传送到镇流器。

公共汽车上照明用的直流电子镇流器,就是长期利用模拟信号、电磁干扰和电压降低来充电的,对光的输出有直接的影响,在调光水平较低时尤其明显。

针对这些问题,在90年代初的照明市场便逐渐出现了数字控制系统。

对照明控制的更先进、更复杂的要求,是数字调光镇流器有大量市场需求的首要原因。利用数字控制系统可以传输完整的可重复的调光信号,从1%至100%精确控制光线明暗。

一个数字串行接口(DSI)通过控制配件(如开关、传感器和建筑物管理系统等)接收输入数据,并发送一个合适的数字信号,通过两条电线连接到数字调光电子镇流器(PC-A)。这样每盏灯具的输出光线都是相同的。

数字调光系统的特点是:1.恒定灯具的输出电流以防主电电压波动;2.调光范围在1%~100%可连续变化;3.开/关切换通过一个标准的按键来控制; 4.良好的射频干扰(RFI)和电磁兼容(EMC)性能;5.可设定设备的调光标准;6.带信号反馈;7.能效高;8.安装简易;9.灵活方便。

二、数字可寻址照明调光接口标准(DALI)

数字时代的来临,把世界的距离缩小了。我们也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找到更合适而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从前复杂的问题。

照明优化控制就必须要让控制过程达到智能化。一个典型的“新时尚”办公室可能会频繁改变其房间功能,通过改变桌子的位置,甚至增减间墙,那么灯具的布置和开关的顺序也将需要重新排列。采用智能化控制就能把上述的情况轻易办到。为了得到一致的数字信号,就需要建立一个调光信号的标准。上世纪90 年代中期,一些专家小组开始进行数字式荧光灯照明控制系统的开发和研究,一些主要的照明生产厂商提出了采用标准通信协议来加速群控照明节能产品的推广使用的建议。欧洲主要的电子镇流器生产厂家都纷纷加入到DALI(数字可寻址调光控制接口)标准的制定工作中。DALI成为数字电子镇流器的新行业标准。

面对这样一个新标准,我们希望它能满足以下几点:1.一个经济优化的标准接口,并且容易被每一位生产商或用户所理解;2.能够兼容不同制造商的设备;3. 超越模拟接口有限的控制方案;4.在公交运输系统上也有良好的兼容性;5.操作简易;6.灵活方便。

一个DALI系统可控制16个组地址和每组64个地址号,每个地址号对应一个DALI 数字可调光电子镇流器。而这个DALI 控制系统又可以和另一个DALI 控制系统级连构成更大控制范围的照明控制系统, 并且通过DALI 控制协议可以确保每只灯负载和DALI 数字可调光电子镇流器的工作状态信号反馈回DALI 控制系统, 从而实现对整个照明系统的控制。

利用DALI 可以为用户提供一套灯――电子镇流器――照明――控制――照明系统的完整照明控制解决方案。DALI具有造价低、易于安装、系统重构灵活, 可以级联(组成主P从控制系统) 、节能环保的特点,应用将越来越广泛。

结 论

数字时代范文第2篇

【关键词】CCD 数字时代 LOMO摄影 LOMO风格

一、影像进入数字时代

2012年1月19日,曾经的影像巨头柯达公司在纽约正式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又一个在数字时代遭遇淘汰的著名企业。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因博伊尔(Willard S.Boyle)和乔治-E-史密斯(George E.Smith)。1969年,博伊尔和史密斯极富创意地发明了一种半导体装置,可以把光学影像转化为数字信号,这一装置就是CCD(Charge-coupled Device)图像传感器,该发明被广泛的应用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扫描仪以及工业与医学领域。CCD图像传感器,作为数码相机最重要的装置感光元件,不仅革新了摄影术,更改了影像记录的方式,更极大的方便了图像的处理和发送,同时降低了影像记录的成本。1989年柯达公司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相机,虽然它仅有一个10000像素的CCD,但是从这以后,一种以数字记录、存储并应用的全新影像将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并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式。这种通过电子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影像获得方式,并且对影像的质量与数量带来巨大变化,对影像加工与制作过程带来极大提速的技术的诞生,标志着影像数字时代的到来。

在传统的胶片时代,随着感光剂不断的改善,光学技术的不断成熟,在各个时期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器材厂家,然而在作为数字影像时代的今天,就连缔造了影像帝国的柯达公司都宣布了破产,其他曾经著名的厂家与设备更是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但是在俄罗斯的列宁格勒光学仪器厂(Leningradskoye Optiko Mechanichesckoye Obyedinenie简称LOMO),有一款在冷战时期前苏联间谍专门使用的小型相机LOMO LC-A,却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因为其特殊的成像——饱和的色彩、夸张的暗角、并不清晰的影像,以及没有任何技术要求的简便性,形成了一股热潮。LOMO在此之后从一个相机的生产厂商的名称,转变为一种风格或者一种状态的指带。

进入新世纪,数字技术日趋成熟,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具备摄影摄像功能的手机,出现并大规模普及,传统相机市场快速被数码相机淹没。由于获得影像方式的方法简化、成本降低,人们拍摄的图片越来越多,并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各种数码影像资料,应运而生的影像网站纷纷成立。随着通讯技术的进步,各类智能手机在拍摄后可以直接提示机主是否将图片上传网络,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抓着相机或手机,正在拍摄或正在传播图片,各式各样的数码照片充斥在互联网上。一种借助影像表达心情,或者用影像纪录生活的传播方式“视觉日记”也随之兴起。随着视觉日记的兴起,人们对各类影像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对“自我意识”的表达已成为人们拍摄的主要动机。在这些通过数字技术来表现并记录影像的大潮中,一部分手持LOMO相机使用胶片拍摄所获得的影像,以其极具特色的效果与没有难度的影像获得方式,与以“自我意识”表现为主的视觉日记不谋而合,为数字时代LOMO风格影像的兴起建立了前提。

二、LOMO摄影的产生

LOMO是当今俄罗斯最大的光学仪器生产厂。上个世纪50年代,在俄罗斯的列宁格勒光学仪器厂开始研发一种小型、可以随身携带的间谍相机LOMOLC-A,它体积小、操作简单,由于应用领域特殊,它必须具备日夜均可以拍摄无须闪光的性能。

1991年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院的两名学生沃尔夫冈·施特兰晶格和马蒂亚斯·菲格,在布拉格的一家旧货店里,买到了一部LOMO LC-A相机,该相机作为LOMO相机的鼻祖,具有身段小巧,风格浓烈,性情主动,集细小、坚固、精确、自动于一身。精巧的32mm镜头以宽广的视角猎取世界,并赋予照片瑰丽大胆的色泽。夜晚或光线不足时,LOMO LC-A完美的自动曝光让快门维持长达60秒的开启时间,创造独树一帜的诡异光影迷离氛围。这台各种特殊功能独特结合的相机,拍摄冲印出来的照片效果让他们非常惊喜:鲜艳的成像色彩被朦胧的效果包围,一种全新感受让他们兴奋不已——摄影竟然可以变得如此过瘾。

1997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第一届的LOMO世界大会,沃尔夫冈·施特兰晶格和马蒂亚斯·菲格贴出了1.5万张用LOMO LC-A拍摄的照片,照片贴满了一面墙,整个展示墙长达108米,这也成了后来LOMO爱好者们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一时间因其特殊的成像效果及浓艳的色彩,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眼球,LOMO LC-A已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新宠儿供不应求。由于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两个学生在1995年跑到圣彼得堡要求这个早已关闭的工厂重新开张,再生产LOMOLC-A相机。LOMOLC-A恢复生产后立即被世界各地的年轻人抢购,如今LOMO已经成为LOMOLC-A的代名词,并由此诞生了“Lomography”(LOMO摄影)这一新的形式。

三、数字时代LOMO摄影的演变与影像特征

由于LOMO相机的前身来自间谍专用相机这一特殊领域,使得它日夜均可以拍摄并且无须闪光灯补光,没有基本的光圈,只有B门,成像质量不高,照片暗角大,对于红、蓝、黄感光特别敏锐,所以经过冲洗获得的正片的色泽异常鲜艳。LOMO相机在青年人群中大受推崇,是因为使用该相机几乎可以不用掌握任何技术,只管去拍,甚至连聚焦都可以省略。这种把摄影简化到只需要按一下快门的方式,极大的提高了拍摄者的自由。LOMO摄影形成了自身的特点:随意无拘、想拍就拍、不用在乎光圈与快门、不用追求角度和构图。就算因此拍出的照片曝光过度或模糊不清,但是只要能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是一个成功的LOMO作品。当前LOMO已经成为了一种摄影风格的代名词,它强调个性与独特性。

可是胶片毕竟是一次性的使用产品,需要反复的购入胶卷并投入冲洗费用,有其自身的价格,这使得它无法真正像数字摄影一样,可以毫无顾忌的想拍就拍。与此同时,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以手机、卡片数码相机、微单数码相机为主的能够拍摄数码影像的工具越来越便于操作,并且价格亲民。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拿起拍摄工具,随时随地记录私人生活中的人、事、物,以影像表现生存状态,表达价值主观。从这类影像所涉及到的题材与内容上分析,他们共同的特地都是:以表达自我意识为主,轻松记录任意情况下的生活。因此,从广义的范围来说,LOMO摄影包涵这类以手机、卡片相机等无技术要求设备所获得的影像。这其中,他们纷纷倾向于用LOMO风格效果,来表达捕捉与感受到的一切。

但是胶片拍摄的LOMO作品,有胶片独特的魅力,再配合不同的器材或者胶片,有更多的可能,比如6X6的方幅面或者135幅面,又或者反转负冲所带来的未知的特别色彩,都是手机、卡片数码相机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专门制作LOMO效果的软件应运而生,这些软件与LOMO相机一样操作方便,无需任何基础,并且大多数是免费使用,制作出的画面效果浓郁而强烈,与LOMO相机拍摄的画面感觉非常接近,而且具备了更多的可调整性,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所有持有数码相机的人,都可以将拍摄的图片处理成这种与LOMO相机拍摄的画面极为类似的效果,从而产生了LOMO风格的画面,LOMO摄影以极快的速度进入了数字时代。当前,许多高端手机更是嵌入了多种LOMO风格效果,在拍摄之后可以直接选择效果,即可获得一幅LOMO味十足的照片,使得LOMO风格的图片没有任何获取的难度。

在数字时代,几乎人人都有拍摄影像的工具,人们总想记录一些东西,不想错过精彩的瞬间,更想获得能够传递自我情感的影像。LOMO画面更加强调摄影的原创、画面的生命力以及打破传统规则的方式。它要求拍摄者忽略时间,地点,甚至拍摄对象;不需要专业的构图取景,不需要拍摄指导,不需要斟酌闪光灯和光圈、对焦。

“这是数码化的年代:人工智能,复制,个人化,限量化——我们的纪录可被无限地复制,清洗,淡化,自动对焦,精确计算,品牌化——影像是一堆数字,音乐就是mp3。还有什么可带给我们惊喜?我们相信从数码时代带来的革命中,世界各地的人们可随意交流自己的喜恶及情感……不管我们的记忆会否数码化,都让我们的意念不变。”①数码产品的普及,现在的LOMO已经成为一种拍摄理念甚至摄影风格,按传统的观念,符合LOMO特征的照片是:

1、随机快速拍摄,没有更多的摆姿势,构图不太讲究;

2、画面质量不太好,且在高感光度下有“遂道现象”也就是通常我们看到的画面四边都有暗角;

3、一般都是以一套或者一组出现。

因此,符合上述条件的,一般称为LOMO风格影像,简称LOMO。代表着热爱生活、随心而动的精神。也由于这种精神,在获取影像的时候不必因循蹈距,在照片处理这个问题上,自己喜欢的而且又能代表某种心情和意境,这就足够了。总之,今天的LOMO代表着一种态度,代表着一种另类的时尚,一种独特的美。

四、LOMO风格影像的艺术魅力及其应用

由于LOMO相机具备让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拍出“个性”照片的功能,能够不费力气地享受到对自己的“创造性”欣赏的特点”,这正是LOMO在数字时代能够流行,并且演变为LOMO风格的原因。现在LOMO已经扩展为一种不可预知的影像效果,体验的是一种自己无法控制的呈现,无论颜色还是暗角都是不可预知的,在LOMO风格的数码图像当中,则表现为随心所欲的修改或者添加各类效果。LOMO在当下代表的是一种态度,是将相机变成一种随身携带的生活观察用具,以一种不拘型式的纪录方式,强调直觉、追求结果的不可知,随意捕捉,想拍就拍。LOMO影像给数字化时代带来的是一种自我对于色彩、影像的追求和满足,同样也是一种新型的交流方式。现在的摄影者借助LOMO风格,通过非于常态的图片来表达个人思想的,重构自我的情感生活;同时,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和色彩迷雾里,观看者通过自我解读进一步了解摄影者,体会他们迷离的喜怒哀乐。因此LOMO风格的影像,也为人与人交流与相互了解的模式,试探提供一条另类的途径。

LOMO风格影像通过网络广泛的深入到人们的生活,LOMO服饰、LOMO杂志、LOMO家装、LOMO电影、LOMO动画将触角延伸至各个艺术领域,更多的展现了一种社会价值。LOMO风格的影像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改变着我们记录与表达的方式。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数字时代影像成为人们记录生活的重要工具,使无数人拿起可以留下影像的任何设备开始了数字时代LOMO风格的影像记录。

参考文献

①罗兵,《LOMO:颠覆传统和高科技》,《中国质量报》,2009-4-9

(作者单位:安徽省政府网站)

数字时代范文第3篇

2007年3月,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宣布,将全面开发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材,预计2015年在全国所有中小学校普及。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催生了各种数字产品,从数码相机、数字DV到复读机、学习机,从MP3、MP4、PDA到PAD、智能手机、数字电视,不断登上历史舞台,生活俨然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人们每天都离不开这些数字设备,与工作、学习紧密相关的阅读活动,也留下了数字时代的深深烙印。

在Web2.0时代,网络成为了一种交互手段和生活方式,也使得数字阅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博客、微博风起云涌,更强化了这种趋势,轻而易举地夺走了纸质媒体的大众眼球。

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似乎各有千秋,孰优孰劣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阅读体验,我的习惯我做主

习惯是一种很强又很难改变的力量。在一定阅读环境下养成的阅读习惯往往成为一种定势,左右着我们的阅读好恶感。很多人在多年的读书过程中养成了阅读纸质图书的习惯,在看电子图书时总是找不到读书的感觉,那种随时随地随意动手翻阅的阅读体验荡然无存,边看边勾勾划划随处批注的快意无处释放,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知看了多“厚”还剩下多“薄”的茫然和焦躁。而网络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新一代,阅读纸质文字的时候大大减少,更多时候他们是在进行数字阅读,伴随着流行音乐一目十行地快速浏览,随时查看限时更新的新闻资讯,这种阅读体验才让他们更觉得惬意。纸媒阅读对健康的影响虽然要小很多,但数字阅读的舒适体验也在不断完善,从模仿纸质图书的外形、翻页,到书签、批注,不断扩展数字阅读的极限,趋近纸质图书的质感的阅读感觉,尤其是E-ink(电子墨水,电纸书),已经非常接近印制文字的视觉效果。然而不同人的阅读体验,仍然取决于长期养成的阅读习惯。

表现能力,强中更有强中手

传统纸质图书图文并茂,灵活的版式和优美的文字可以让没有生命的纸张展现出栩栩如生的内容,赋予书籍以灵感和生命,通过它来与作者进行灵魂的交流。然而在电子图书面前,却是小巫见大巫了。由于电子图书能够支持多媒体特性,不仅可以图文并茂,还能声情并茂;不仅可以是静态的,还能是动态的。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甚至视频等元素的加入,使阅读的维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表现能力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甚至,还可以让设备来“读”给我们听,用耳朵代替眼睛去触及阅读内容。而恬静的背景音乐,也使数字阅读可以更加享受。

在线阅读,方便时尚赶潮流

数字阅读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在线阅读。不需要存储,不需要拷贝,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在线阅读,这是数字阅读的专利。如今,大众获取新闻最快捷的途径是通过网络,而不是报纸;免费的学习资源和教程更是浩如烟海;即时更新的海量信息也使得在线阅读有一个永不枯竭的“源”。

数字阅读的实现也越来越方便,不再是电脑的独享大餐。从传统的PC到智能手机,从电子书包到平板电脑,从电子书到电纸书(E-ink),各种手持数字终端设备丰富着时尚便捷的阅读生活。抱着iPad在地铁上浏览新闻、看微博、读电子书,成为年轻人可以追逐的时尚潮流。GPRS、3G、CMCC、WIFI等无线连接方式的普及,也在助力在线阅读。

功能作用,对峙互补争不休

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在阅读形式和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对峙状态,然而它们并非对立面,更多的时候在功能上还是一种互补。纸质图书附带光盘就是二者很好的结合形式,尤以教程类图书为常见。

好的图书可作为一种收藏品,而书法、绘画等艺术品更是以纸作为承载介质的,它们的电子版,只能算是复制品。但是电子版的复制品,却可以给不能亲眼目睹精品的人以同样美感和享受,还能借助数字媒介的多媒体功能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不能不说是一种补充。就好比没有真品,看看影印版也是不错的。电子图书特有的表现形式,如动画等,也是对纸质图书的丰富、补充和发展。

出于很多因素的考虑,很多人会在读过电子图书后寻找相应的纸质图书购买,这也说明了电子图书不可能完全取代纸质图书,我们的阅读形式也不可能全部由数字阅读取代。如果科技再发达一些,纸质图书的优点可以完全在电子图书上实现,那个时候纸质图书才是有可能消失的。

相比较而言,数字资源复制容易,因而电子图书传递非常方便,但是版权问题不好解决,这是很多图书不能采用数字形式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电子图书方便检索和节约资源的特性还是吸引了很多人,因而我们还是有很多电子图书来充实我们的数字阅读。

数字时代范文第4篇

关键词:摄影技术、数字时代、当代摄影、艺术形式、传统摄影。

一、摄影艺术中的传统摄影与当代摄影(数码摄影)。

(1)传统摄影

摄影艺术根据年代与技术、设备的划分可分为传统意义上的摄影技术与数码摄影。这其中还童意义上的摄影主要是使用照相机和胶片拍摄,获取图片的方式也是比较传统的,主要是在暗室内冲刷、印制以及进行各种加工处理的方法,相机以及胶片主要是古板传统的。而且传统的摄影还是需要和物理中光学的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专业的程度。图像的储存空间也主要是储存在胶片上,对光的要求相当的严格2。

(2)当代摄影(数码摄影)

而随着摄影技术、摄影设备以及感光材料的不断发展,摄影发生了质的变化,即成为了一种收藏手段,也成为了一种娱乐与艺术并存的生活。摄影已经不单单是一些专业摄影人的专利,逐渐的转变成为了广大群众接受与享受的一种爱好。其中数码摄影为这个时代的主要摄影手段;数码摄影采用最新的感光设备与电子设备组成,再由电脑进行处理的一种新型的摄影方式。数码摄影采集的图片主要储存在电子芯片上,在这个过程中对影像的采取失真效果要远远低于传统的摄影方式。就因为数码摄影相对于传统的摄影失真效果低,因此数码技术以高真的效果冲击传统的摄影,在摄影产业上有开拓出了一种新型的领域。成为了摄影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3。

(3)数码摄影相较于传统摄影中存在的优点

1>采集影像的时候数码摄影可以直接进行显示以便于摄影工作者更好的采集影像。

2>摄影工作者直接储存,这样避免了采集的影像出现丢失的现象出现。

3>采集完影像后便于工作者直接进行处理,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4>共享及时,在采集完影像后,对比较的好的图像可以直接进行共享。

二、数字时代的当代中国摄影观念的发展与改变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摄影形象可以说是日本以及西方等一些艺术家与策展人铸造的。数字时代的中国当代摄影本身就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当多的一批摄影艺术家就我国本身的特色进行现实创作,这也使一大批优秀的摄影作品出世。而对于西方的一些摄影艺术家来说,从1990年进入中国,而那时的中国没有完整的摄影作品供其参考。所以跳开了中国自身的情况,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意识、艺术形态与中国进行接触。现在中国的一些当代摄影在世界上出现的作品都是以西方的文化、意识、艺术形态为基本的。一方面上西方人固定了中国当代摄影的认识,另一方面这些行为在某个时候与场合可以轻易的取代人们对中国当代摄影的认知。

三、数字时代的中国当代摄影如何在全球话的潮流下生存

一个在经济与政治全球化的区域或者国家,并不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应该实现全球化的程度,对于文化,坚守本身的民族文化在一些特定意义上来说;中国当代艺术的摄影师西方人选择、加工的具有文化的一种艺术文化。中国当代摄影是作为意识方面的全球化的存在,在当代摄影这个平台上,中国同样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在这个日益全球化潮流的社会上,中国正在努力的跟上这个潮流,尤其是在文化上,超过西方成为了一种潜意识的一种形态。经济全球化不仅仅是要求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带动文化全球化的存在。“发展”与“退步”这种二元的思维,随着全球化而深入。发展中国家对于这种现象包括文化等一些方面的“发展”,这种“发展”的基准则会由发达国家制定。对于符合全球化的需要的应该怎样纳入,以及需要哪些,哪些应该排除,对于发展中国家,一般受控于他人4。

对于这些的现象,中国的摄影在一些西方人的眼中,没有达到他们对中国追求全球化“发展”的标准而加以排除。正是这种意义上的排除使许多中国的摄影人产生误解,这是在全球化中作为新的意识形态建立的新的经济与文化的模式。其实对于这些,中国当代的摄影只有考虑准确并且全面去接受全球化的模式,这样才能在日益发达的世界找回属于自己的位置。

四、数字时代下的中国摄影发展的方向

随着数字时代的迅速发展,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些传统、常规的摄影技术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潮流,越来越不能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这其中数码摄影技术的产生就是社会快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而产生的,这是对摄影体系的一种新的突破一场“革命”。数码摄影不仅仅是在艺术上产生了影响甚至在商业与生活上也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其中在影像的一些处理等方面都与传统的相比发生相当大变化。但是就这中变化正是数字时代下中国摄影应该遵循的发展规律与方向,这也是中国当代摄影崛起的一个机遇。

【结语】:

对于摄影艺术来说,是人类文化上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表现。当因为科技技术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时候,在人类文明与文化都无可避免的发生变化。而在摄影艺术上推动其往更高层次的方面发展时,正是因为摄影艺术家去担当,去负起时代的责任。在摄影艺术与社会、生活、群众相互之间联系的时候,摄影家们应该去加强这种联系;甚至要细微的观察与聆听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新事物与问题,以及把这些事物与问题图像化。彼此拉近摄影艺术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以达到数字时代下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文联、杨绍先《摄影摄像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康大茎《摄影基础》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数字时代范文第5篇

一、什么是数字电影

数字电影是电影的拍摄和后期加工以及发行放映等环节,部分或全部以数字技术来处理,称之为超高清数字电影,而刚开始常说的1080p的高分辨率的出现颠覆了人的观念,时至今日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一代高清技术4k的产生,它的分辨率是2k投影机和高清电视分辨率的4倍,但4k不是我们的发展未来,2013年1月夏普了第一款8k的分辨率显示器,其清晰度、观赏度、效果震撼了每个观众。观众将可以看清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特写。无论在影院的哪个位置,观众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影片色彩鲜艳,文字清晰锐丽,再配合超真实的音效,保证电影放映质量。

二、数字电影与传统电影相比较

1.介质不同。数字电影不再以胶片为载体,可以避免出现胶片因光源照射导致的老化、褪色,确保影片永远光亮如新,还可以凭借充分的像素稳定性确保画面不出现雪花状、下雨般,保证屏幕没有任何抖动和闪烁,保证观看效果和质量。而以拷贝胶片为发行方式的传统电影对其存放环境要求极高需避光避潮也不能保证影片本身质量和观看效果,造成影片清晰度大打折扣。

2.成本不同。数字电影以数字技术的设备控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制作完成之后,数字信号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放映时通过数字播放机还原、使用投影仪放映,从而实现了无胶片发行放映,相比传统的胶片电影在传送发行过程中的需要洗映胶片,数字电影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胶片制作、发行成本偏高的问题,节约了电影制作费用,革新了制作方式,提高了制作水准。

3.制作过程不同。数字化的技术使得影像作为独立单元来进行制作,这样技术人员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进行,技术人员可以先利用摄像技术拍摄需要的材料,然后转换成数字形式之后,采用需要的影像,这种数字素材多种多样。把影像、图片、声音等材料运用摄像技术采集、网络采集等来收集图像资料,运用数字技术的一些软件,进行转换自己需要的图片材料,然后储存起来转换为数字形式,再利用软件进行制作,完成需要的动态材料,这种制作没有局限性,一切根据制作人员的想法进行处理,增加影视的技术性和动态画面。随着音频软件的发展,这种工作形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存取制作,取出时对于原材料不会遭到损害,不论材料是否完整,音频软件都可随时制作,对于信号没有任何影响。而传统电影制作则要无止尽的猎取满意镜头,拍摄技法多采用的是推、拉、摇、移、俯、仰、跟、追,传统拍摄比较复杂,危险系数大,需要用很多的机位,更多的采用移动镜头,再由事后的剪辑阶段理出清晰的脉络,影视制作需要大量的筹备工作,详细计划,大片场景,大量设备的支持。

4.发行速度,发行方式不同。数字电影采用己建网络,可以使全世界的观众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同一部影片,而且无论在影剧院的哪个位置,观众都可以清楚的看到画面的每一个细节,影片中画面的细腻感和清晰度,再加上环绕立体声,解决了以前传统电影运用胶片出现划痕,长期运输耽搁时间造成放映质量不清晰,不能同步观看等问题。

5.监管不同。数字电影有着一整套安全、高效、覆盖城镇的电影数字化发行网络和全国统一的国家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服务技术支撑平台使之具有发行传输、版权保护、交易服务,以更好地实现对数字电影节目制作、传输、存储及版权内容安全的保障,同时防止非法放映,保障我国电影的文化安全与交易安全,实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下电影市场的有效规范与监管。这既是中国数字电影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实现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这是传统电影防盗版所无法相比的。

三、数字电影之路任重道远

数字电影终归是时代进步,科技发展的产物,但一些电影作品打着"视觉大片"的名号,忽略剧本和拍摄情节,为了展现视觉效果,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造成作品艺术质量低下,作品不能深入人心,情节苍白,空洞,造精神缺憾,以至于影片一开始观众就知道了结尾,最终传统的影视艺术停滞不前,数字电影也成为附庸,数字播放机也没有符合2k~4K这一标准,严重滞后数字影片的前景。

数字时代范文第6篇

区块链的逆袭

比特币诞生后,它的爱好者和拥护者越来越多。即使不受任何法律的保护,他们也愿意用持有的比特币进行彼此间的交易、结算。2014年以后,比特币爱好者的阵营有了新的变化,一部分人发现了一直默默无闻的区块链技术。当然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点金术”。于是他们不再耽于挖矿或比特币交易,而是成为真正的极客和创客。

起初区块链技术从币圈向美国硅谷的初创公司慢慢扩散。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研究员冯冲告诉《经济》记者,国内的学术界是后知后觉的。比特币、区块链与其他科技发展的轨迹不同。以往的模式是从科研人员先研发出实验室成果,再进一步产业化,再由产业界逐步应用到各个生活领域。“区块链在发展流程上是倒推的。”

比特币和区块链本身是野蛮生长出来的,OnChain CEO、小蚁创始人达鸿飞认为,当前区块链技术仍处于早期阶段,该项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最大瓶颈,不是技术本身或国家政策,而是时间。“一种技术若想在某项工程上更加完善,需要很多的时间去打磨,不断地去做解决方案。”

外界对区块链技术的关注度超出了达鸿飞等区块链创业者的预期,“全球不少主流的金融机构在做区块链的概念验证,足以证明它的影响力。”

区块链“惹火”了ICO

如果痴迷于某种事物,往往会去追根溯源。

新事物看似是偶然发生的,但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眼见的实物只是世界的一部分,背后隐藏着错综复杂又符合逻辑的联系,这其实也是资产的一部分,需要数理环境加以描述。清华大学iCenter导师、DACA区块链协会秘书长韩锋认为,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概念不断涌现,如果从深层次的角度可看到它们的共生性。抛开技术本身,区块链对我们有另一种启发,即人类的世界观及认知系统在升级的过程中,而你对未来世界的看法应该彻底改变。

随着比特币、区块链相继走入人们的视线,与之相关的衍生物也正在加速进入我们的眼帘,ICO便是其中之一。

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的缩写,目前没有官方定义,行业人士认为它模仿了证券市场的IPO(Initial Pubilc Offering)。ICO也是一种公开发行,只是将所发行的标的物由证券变为Coin,如比特币、以太币等数字加密货币。

据资料显示,2013年7月Bitcointalk(比特币社区论坛)发起Mastercoin(万事达币)项目,是首个ICO项目。当时共募集了5000多个比特币,参与者获得了相应比例的万事达币。此后,未来币(NXT)、比特股、以太坊等也是通过ICO诞生的。北美区块链协会主席兰波告诉《经济》记者,在币圈或极客圈,ICO早已不是新鲜事儿。

近两年,国内小蚁、领萌宝等也发起了ICO,引起了国内对ICO的关注。ICO与众筹有相似之处,但众筹的流动性和效率无法与ICO相媲美,“如果ICO是高铁,众筹则是拖拉机”,韩锋形象地告诉记者。今年5月,在以太坊平台上发起的TheDAO项目,共筹集了约等值1.62亿美元的以太币,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众筹项目。韩锋认为,区块链颠覆了传统的产业模式,而ICO是首次资本(Coin),比技术、创业跑得更快。

拒绝恶意ICO及代币

纵然ICO有多个优点,时髦的事物若剑走偏锋,也是业内人担忧之事。

达鸿飞认为,ICO最经典的案例是以太坊,通过募集比特币的方式,获得约等值1亿人民币的开发经费,进行技术、产品研发,也构建了一个开源的区块链底层系统。很多金融机构、企业在以太坊上开发了超过200多个区块链应用。

判断某个ICO项目是否靠谱,韩锋认为,首先要看区块链平台是否开源,很多平台打着区块链的旗号,却做不到开源,只是一个黑盒子。世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铭告诉《经济》记者,没有强大的技术知识,普通人不具备判断能力。ICO项目在募集期如果以人民币、美元等法币来募集,很有可能是一场骗局。

达鸿飞表示,用法币募集ICO有很大的风险,参与者可能并不清楚项目的目的。募集代币的好处在于,参与者以持有高风险的数字资产与初创企业正在进行的高风险研发进行交换,参与者更能承受这一风险。而持有法币的参与者可能不具备高风险的承受能力。此外,要警惕回报承诺,国内一些认购币采用ICO模式,并向参与者承诺高收益、分红等,其实它离击鼓传花的非法集资不远了。“避免受骗的方法是普通人远离ICO和各种代币”,孙铭告诉记者。

理性看待智能合约

今年6月,黑客攻击The DAO项目中智能合约的漏洞事件,也让更多人认识了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是一个中性概念,孙铭认为,若按当事方的特定性来分类,普通合同分为公共契约(至少一方当事人在事先并不特定)和私人契约(双方当事人均事先特定化)。智能合约也一样,一对一交易的私人间智能合约产生的法律问题较少。而The DAO项目属于公共契约范畴,它在实际运作时更像一个公募基金,参与人数众多且不特定,整个“基金”的募集和管理的过程均由计算机程序执行,基金的募集、管理、赎回等流程都包含在一个被编程的智能合约之中。“这样复杂的流程,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漏洞”,智能合约仍属于一项新技术,需要懂代码的审核者不断进行审核校验,“看过代码后能够预见出一旦程序执行会产生哪些后果。”

孙铭指出,类似The DAO项目这种类似于公募基金的智能合约可能会引发很多法律和监管问题,比如非法集资的隐患。另外,如果ICO的发起团队在海外,国内的监管机构很难监管,投资者的资金安全也难以保证等。

币圈流行一句话:“代码即法律”。但达鸿飞认为,平民(非程序员)无法看懂的法律(代码),会是一部糟糕的法律。智能合约可以完成大部分客观性较强的商业流程,但并不能完全取代具备较大自由裁量度的文字合同。智能合约技术尚未成熟,仍需理性对待,不要期望过高。

用新技术解决痛点的好时机

金融创新就是要盯住别人没做过的事,用新方法和新技术去解决痛点和难点。

据麦肯锡报告《2016全球支付:尽管时局动荡,基石强劲不变》显示,跨境支付交易量占不到全球支付的20%,但是它所带来的交易费占到了全球支付交易费的40%,2015年跨境支付的收入规模为3000亿美元。

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是区块链技术公司引以为责的事。今年10月21日,Visa和区块链技术初创公司ChainVisa B2B支付平台预览,试图实现实时的大额跨境支付。Visa相关负责人认为,现在是利用新的支付技术改善一些最基础流程的最好时机。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主任雷曜曾撰文指出,“利用传统银行账户跨境汇款可通过SWIFT,或接入国际卡组织,这两种方式的手续费都在2%以上,大致需3天时间。”小额跨境汇款时间长、费用高是身在境外务工、留学等群体的痛点。近期区块链技术公司OKCoin币行宣称区块链金融网络OKLink已连接了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的中小汇款公司,其中包括印度尼西亚最大的手机钱包DOKU,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快速、低成本的全球小额汇款。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初创公司用新技术来解决痛点。

区块链技术落地难

除了在结算、清算、审计等领域的探索,区块链技术也在向金融领域外扩展。达鸿飞告诉记者,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有可能率先大规模展开的是电子数据存证业务。因为电子合同、电子病历、版权、客服中心的录音等不容许篡改,有很强的存证需求,未来将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然而,资深区块链研究专家申屠青春曾公开表示,区块链技术应用场景落地难。冯冲表示赞同,传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以登记制度为核心,正在面临两大挑战。随着知识产权的生产过程日渐复杂,呈现出产业化的特点。而原有的管理体系属于静态的管理方式,很难动态地体现出知识产权复杂的形成过程。此外,在后期管理和流通的环节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现有的登记制度较难适应这两种趋势。“若引入区块链技术可以顺畅地应对这两个难题”,冯冲认为,但区块链技术本身也有瓶颈,比如如何设计共识机制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重要的是,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如何解决区块膨胀问题,至今仍未有较好的解决办法。此外,区块链技术在知识产权领域真正落地,仍需重新布局,如何与现有的管理体制衔接起来,形成一个产业链,现有的平台做得远远不够。

区块链不会是独行侠。Mine公司的MediaChain项目正在使用区块链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全球知识产权数据库,同时使用了机器学习的技术对数字图像识别,从而对互联网上图片的使用情况进行追踪。冯冲告诉记者,MediaChain项目是一个很好的探索,未来将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区块链技术相结合或许会有意外之喜。

数字资产的困惑

孙铭认为,比特币的交易者早已进入了数字资产时代。比特币采用了工作量证明的激励机制,维持了一个庞大的系统。韩锋认为,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里,这种激励一般都是以币的形式,即用数字资产作为达成某种共识的剂,否则就难以形成一个区块链网络。当网络不断扩展,影响力不断扩大,区块链中的代币会升值。“它重新定义了人类资产”,在区块链时代,经济革命最根本的意义是人类资产被数字化了。Coin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世界。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周子衡认为,目前人类正在从权益资产时代向数字资产时代过渡,而区块链技术为未来财富增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

韩锋告诉记者,当前在互联网上产生的数据无法作为资产是因为传统技术无法为它确权或者确权的成本过高。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数字资产确权。20年后人类的主要资产是由数字构成的,而不再是实物。

孙铭表示,未来央行会发行法定的数字货币也是一种数字资产。资产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法律对之进行正面认可。事实上,数字化的人民币和数字化的比特币在法律角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法定货币,并受到国家法律的承认、保护。包括其他数字资产,一旦变成合法的,它的所有权是受法律所确立并保护的。而目前法律尚未明确规定比特币和其他数字加密货币是一种财产或财产权利,只有非立法层面的政府部门通知认为它们是虚拟商品。因而用比特币交易时,只是基于交易当事方之间达成的共识,但无法直接用法律来保护这类交易被执行。

今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议案中对网络虚拟财产、数据信息等新型民事权利客体作出规定。孙铭告诉记者,目前虚拟财产只是一种笼统的概念,暂无具体定义,而此概念是否包含数字货币或数字资产仍有很大争议,因而不能过于乐观。

孙铭指出,虚拟财产和传统财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无形的,不存在唯一性。实物财产具有物理上的唯一性,且不可凭空复制,一旦确立所有权则产生了排他性。相比之下,虚拟财产比如游戏道具是可以任意复制的,不具有唯一性。虽然对于玩家而言,它似乎具有唯一性,但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则没有唯一性。因而,所有的虚拟财产权利必须进行单独特别立法才能享有法律保护。商标权、知识产权等无形的财产权利,在法律上可以确权,就是因为有专门的立法来保护,而不是依赖于物权法中的一般性财产权利的规定。而尚有其他大量的无形资产未被法律进行专门的确权。

由于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等特性,从这一角度来看,比特币似乎和实体财产一样具有唯一性。但必须看到,一旦比特币的共识机制受到攻击,尽管篡改账本的成本高昂,但并非绝对不能篡改,因而它仍有被复制的可能性,从而否定其“唯一性”。孙铭认为,未来至少需要十年,法律才会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归类或定义。因此,数字资产的法律保障道阻且长。

此外,尽管区块链的分布式技术相对于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有很多优势,但存在哪些不足目前我们还看得不够透彻。冯冲认为,在数字化的时代,学术界、产业界、政府机构更重视安全、隐私保护及权限管理等问题。

数字时代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数码 影像语言 摄影经验

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的产物技术的进步对摄影及影像的发展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地冲击,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码技术使摄影从传统的角色和框架中解放出来,数码科技带给以摄影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更大的空间,使艺术家们的思想得以淋漓尽致的实现。数码技术,扩大了艺术家的想象,丰富了艺术家表达主观臆念和创作的手段,增加了艺术家对摄影世界不断创新的无限可能。在数字化不断提高的时代里,数字技术的进步拓展了摄影艺术语言并为摄影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使摄影焕发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数码技术与传统摄影的结合

1995年柯达公司推出了价格在1000美金以下的DC40相机,世界上第一部民用级的数码相机诞生了,从这个时期开始才体现了数码技术能够真正的推广。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生产率提高了,越来越多的机构接受数码影像。互联网技术使影像电子化变得如此轻松、容易。随着数码摄影的广泛应用,摄影也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我们不可想像现在没有电脑的日子会是怎样的可怕,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图片、设计、录像、及其他电子媒体领域。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说过“摄影是一种由照相机的前半部分与照相机的后半部分分别接受各种影像的事物。数码技术改变的是照相机的后半部分。”数码摄影的出现并没有局限摄影本身的发展,相反地加宽了摄影的领域,丰富了摄影的手段。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本质仍然是摄影二字,也就是说无论手段如何变化,仍然是摄影这项活动,并没有因为技术的变化而改变了摄影的本质。因此我们只能说数码摄影只改变了摄影的创作方式与手段而并没有改变摄影本质。潘洛夫斯基有如下的看法: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由艺术的驱动而逐渐完美化,而是新科技的出现。导致一种新兴艺术逐渐走向完美化用影像记录事物与传递情感的本质。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有了数码摄影设备,更多人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而数码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人民摄影报》主办的摄影理论研讨会上,在谈到21世纪摄影数码化走向时,对于是否还要保留黑白暗房教学,大家各持己见。有的专家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还有的专家提出了“数码焦虑”的概念,认为数码“瓦解”了终极美感的价值标准,到了某一个阶段。或许传统的摄影会成为乡愁一样的东西。目前,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在摄影教学中不应该完全摒弃传统的基础教学。在美国,数码成像技术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美国密而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认为:“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因为学习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可以训练学生的视觉能力和处理能力。数码技术与传统摄影的结合,可以带来很多方便。由电脑完成艺术实践中的过程,或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甚至是材料与传统方式相比,它有着可以任意修改的、留有余地的、无限复制的独特特性,而传统技法中的绘画手段。摄影暗房技巧都可以通过软件模拟实现,当然它所带来的绘画体验是与传统手段有着很大区别的。而传统摄影在经过一些数码设备的处理后,可以转变为可以利用数码技术听处理的方式,例如,利用扫描仪把胶片转换成数码图片文件,把对图片的处理留在计算机中实现,降低图片处理的复杂程度并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留给摄影师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意识空间,从而改变对摄影经验的认识,最终图像的输出,又完全可以通过数码输出设备把图像转移到常见的传统媒介中,例如相纸、画布、纸张、书籍等几乎所有的传统图像载体上,也可以由数字显示设备进行承载,或经由网络进行传播。数字技术的管理统筹可以说是数码与传统技术的整合或是综合艺术,任何技术的使用都是最大程度上实现创作者预想效果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需要一个特殊的过程来实现它,过程与结果综合了传统与数码技术以及承载的媒介,所以最终结果并非是单纯的传统技术或单纯的数码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强求作品的创作途径与方法是显得毫无必要的,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品的质量和它所传达的信息。

由于技术的因素而导致的数码影像艺术的走向有不可预知性,新的艺术经验会不断更新与技术进步的融合导致了数码影像艺术形式乃至渗透到的其他领域的变革不容忽视。数码影像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人类文明活动的各个层面,而作为视觉艺术创作领域中,也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意识,使艺术实践的过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间接利用数码技术必将是艺术实践活动中任何领域都将采用的手段,而新的创作形式也会基于技术的发展而形成新的格局甚至是未来的艺术形式的不可预知性。

二、数码影像语言的特征

数码影像在创作的过程中,存在多种数码技术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与作品内容取向有一定关系的,而作为电子暗房制作功用时更加侧重的是在保留原照片内容的真实性同时最大化作品的表现力,这里就需要摄影家合理运用传统暗房经验来结合数码技术的图片处理功能来完成作品的制作。电子暗房的图片操作这种方式是数码摄影这种艺术常用的方式。所有在电脑里处理的图片都可以由类似暗房的操作技术来实践,并沿用传统暗房制作的摄影经验,包括影调、层次、色彩把握等等。但这也是两种不同的图像创作过程的表现,也会导致摄影经验甚至摄影意识的变化。当我们以数码技术、数码设备的先天优势进行创作时,以技术为摄影带来新的创作张力前提下,数码影像创作的前后期意识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创作者应该具备的摄影经验,因此新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新的摄影经验,而新的摄影经验孕育着新的语言特征。

用photoshop作画是数码影像语言的特征之一。摄影方式的改变,打破传统的摄影表现手法,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后,将所得的图像输入电脑,利用photoshop软件按照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进行修改、合成而得到新的影像,摄影在创作方式和审美体系上有了独特的语言。在数字化时代,数码技术可以将原有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可以人为的精确 修正。另一方面,数码技术可以重建我们已经失去的和难以想象的神秘世界,影像可以按照拍摄者的意愿进行创建和排列不再去拷贝一个真实,而是根据想象来营造真实。它显示的真实不再是真实,而是虚拟的真实,它改变了正常的生活空间,也改变着我们对过去的深思和想象,数字虚拟现实是用电子技术来创造新的世界的技术,这种技术能模拟出看似真实的环境和逼真的图像,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视、听、摸来感知,沉浸在模拟的环境中。现在,这种虚拟现实的技术发展很快,在网络游戏、广告、数字电影等应用广泛,最近热播的电影《阿凡达》里面有很多画面就是用数字技术3DStudio MAX软件模拟很多场景,使画面非常完美,有些场景或许比现实中的环境更加的动人,这就是影像制造者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虚拟实境的数字领域,在那里,所有视觉再现的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飘渺的超现实的美感!再者,摄影的基本功能是记录性,但当用它作为艺术表现时,我们却发现它并不完全是客观真实记录手段,因为我们拍摄的图片也许是画面的片段或局部,就像苏珊桑塔格所说:“摄影是时间与空间的切片”一样,摄影不可能揭示世界的全部真实,摄影的真实是部分的真实。数码摄影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真实”,数字技术和摄影的结合使摄影记录真实变为虚拟真实,可以先有想象,再把想象变成影像,可以先有观念,再把观念转为影像,数字技术使创造真实成为可能。就像绘画从架上走向架下一样摄影跟随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不可避免的从传统媒介向多媒介形式转变,其中它所能够辐射到的领域几乎是所有视觉艺术形式中最广泛的。数码影像艺术不仅在屏幕、纸张上传播,还以装置、互动、新媒介等诸多艺术形式的出现世人面前,它将更加广泛的走向更多的领域。

三、数码影像创作空间的拓展和观念的变化

在摄影创作中,用数字相机进行拍摄时,通常感觉数字相机得到的影像在影调、层次上不如传统感光材料,在色彩还原上不如传统感光材料,但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会缩小电子感光原件和传统感光材料的差距,数字相机的特性是立拍立现,,因此在数字摄影中,我们要抓住数字感光原件的特性,利用其优势拓展艺术创作的空间。在传统摄影中,创作的载体是感光材料,数码相机的感光材料是电子感光元件,其影像载体变为数字化,在拍摄时,载体自身的性能、拍摄视点的多样性、观看方式的变化等给影像以更加丰富的展现空间。在影像后期制作中,图形软件的应用大大拓展了其表现手法和空间,影像数字化后,计算机使得传统暗房技术变为电子暗房,由原来的暗室走到明室,由复杂走向简洁和可视化。电脑可以把时空的虚拟及变幻的影像,通过软件添加到我们拍摄的图片上,因而,数字影像会展现出新颖、独特的世界。数字化影像处理技术使得摄影作品在形式上得到极大丰富,为摄影创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也为摄影者提供了新的创作空间,使摄影观念发生着变化。现在很多摄影者创作着自己的影像世界,他们把传统摄影的真实转变为记录数字虚拟的真实,把“客观真实”转换为“主观真实”,许多观念摄影作品应运而生,表达作者对现实的理解和感悟,是客观现实的主观体现。数字化影像技术给摄影带来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使得画面丰富多彩,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主题与内涵的深刻性同样重要。

数字时代范文第8篇

《数字商业时代》(CN:11-5029/F)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半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数字商业时代》现已更名为《智慧中国》。

数字时代范文第9篇

节前的北京,晚上气温已到零下七度。戴志生身穿一袭西装出现在车公庄大街,意气风发。他是“可视化供应商”一派视觉(北京)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一派视觉”)的创始人、董事长。他刚刚开完公司成立10周年的会,意犹未尽的同事们则回到公司,为了令人兴奋的未来前景继续工作。

这家曾为国家体育场(鸟巢)、上海世博会铁道馆、湖北馆、电网馆等重要展馆的数字表现提供设计的公司,代表了一个逆向涌动的机会:全球的顶尖电影特效公司频频倒闭,中国的数字视觉企业却在快速扩张。

产值上亿元的“小公司”

一派视觉公司坐落在新华1949文化设计创意园,拥有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独立办公楼,邻居是以爆笑舞台剧著称的“开心麻花”。

戴志生坐在偌大的个人办公室里,摆起了茶道。温壶,烫杯,装茶……他是福建人,泡得一手好工夫茶。

他拿出一张画有汽车平面图的纸,对准笔记本电脑的摄像头,立体的汽车图像出现在电脑屏幕上,3D效果逼真堪比现实。调整纸的角度,屏幕上的立体汽车也随着变换方位。用手点一下纸上的按钮图标,电脑屏幕上的汽车便行驶起来。这就是一派视觉研发的“超强现实”技术。戴志生告诉记者,这是一派视觉公司成立至今获得的28项国家专利之一,该公司年产值已达上亿元规模。

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统计数据表明,近几年,国内数字视觉企业数量增长较快。由于下游市场需求的拉动以及国家大力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扶持,目前国内已有大大小小的数字视觉企业上万家,并呈现较快的增长态势。2010年国内数字视觉产业的销售收入达到1168.3亿元,同比增长22.72%。以同样的增长速度计算,2012年国内数字视觉产业的销售收入估值为1758.9亿元。

一般来说,数字视觉产业的产品生产主要是按需定制,产品设计制作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以一派视觉为例,为大量世界知名品牌提供过设计。2008年,一派视觉完成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可视化,两年后,完成上海世博会铁道馆、湖北馆、电网馆等重要展馆的数字表现展览展示设计,还与贝聿铭设计事务所、中国奥委会、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等保持着长期紧密的联系。

中国公司大举扩张

同目前全球多家顶尖电影特效公司倒闭的情况截然相反,中国的数字视觉企业多数处于快速扩张期。2012年年底,小马奔腾电影公司成功收购全球顶级的电影特效工作室——数字王国,将数字王国原有的特效技术引入中国;不少好莱坞特效公司,也纷纷主动拓展中国市场。

数字视觉企业的产品也被大量运用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舞美视频服务商数虎图像(Digital Tiger)提供的虚拟现实技术,既增添了舞美效果,又减少了原材料费用。数虎图像联合创始人刘峰讲到,2013年央视春晚舞美数字内容明显加强,舞台科技大量运用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高质量运用,提高了电视观众的视觉享受,也是国内舞台演艺第一次大范围正式应用,比如《嫦娥》采用的墙体投影技术让人身临其境,而“创意儿童节目《剪花花》是视觉效果最为震撼的,万花筒般的绚烂效果为观众营造了一个童话和想象的世界”。

中国数字视觉公司也在走出国门。北京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水晶石”) 是北京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的图像服务供应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也是该公司制作的。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水晶石董事长兼总经理卢正刚被评为“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谈到中国数字视觉产业的国际化,卢正刚表示,“水晶石是被推着走向国际化的,伦敦奥运会是重要一步。我们的发展路线图很清晰,就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影像企业,通过奥运会、世博会以及重大事件做好品牌美誉度,占领应用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

老问题:缺人才

但是,数字视觉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有业内人士告诉《新商务周刊》记者,目前,数字视觉产业在中国还没有发展成熟:“这个产业不像地产业、汽车业等成熟行业,有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和规划。在中国经营数字视觉服务的小公司、小工作室较多,准入门槛较低,形成了有行业无管理的局面,企业服务缺乏监管,收费标准无法监督,最后坑了客户也伤害了行业形象,类似水晶石、一派视觉、数虎这样的企业,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

实际上,国家在大力推广文化创意产业,而数字视觉产业正是文创产业中最为内核的一环。在大数据时代,有太多的领域等待着数字视觉技术的运用,例如“智慧城市”、“数字景区”、“数字展馆”等等。但前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数字视觉方面的可用之才非常紧缺,很多大学毕业生都需要经过很久的培训才能上岗,这无疑也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难度。

成都力方数字科技公司总经理李峰表示:“你可以去任何一家招聘网站上进行搜索,只要输入CG等关键词,都可以看到一串长长的招聘名单,几乎所有的CG相关企业,都存在人手不足的问题。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CG人才,经过半年左右的培训,能够独立操作一些项目的话,月薪能够达到1万元以上;如果是有3?5年工作经验的老手,年薪就能达到40元?50万元,而对于经验丰富的高手,企业肯定愿意开出100万元以上的年薪招揽。”

数字时代范文第10篇

中华民族是有大智慧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便产生了“有备无患”的典故。今天,人类社会已是电脑时代、数字时代、网络时代。因此,对“有备无患”这一成语或许可以有一个新解:“备:备份。对数据采取复制或系统采取双重以上保护措施,便可以避免损失”。

个人:从观念树立到习惯养成

我们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每个人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一个误操作,便莫名其妙地删除了一个文件,且再也找不回来;再严重一些,是突然死机,而正在操作的文件没有存盘;最严重的,是计算机系统崩溃而导致大量数据丢失。在这种时刻即使捶胸顿足已晚矣。

在数字时代,数据是有价值的,数据越重要、数据量越大,其价值越高。为了避免重大和永久的损失,惟一要做的就是备份。

对个人来说,计算机数据备份采用的手段并不复杂,通常是将硬盘上的数据备份到移动硬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上。一旦计算机数据丢失,便可以很快恢复和重建。关键是习惯的养成,如每月数据当月备份一次,频繁一些每周备份一次,当天重要数据当天备份,重要数据备份至少要双备份,如将数据刻录在两张光盘上或存储到两种不同介质中。

新闻工作者的备份观念应该更为宽泛,并以此确保采访工作的万无一失。如传送稿件要用自己两个不同邮箱向对方两个不同邮箱发送,并及时通过电话等加以确认;再如出差时存储卡、电池、甚至不同规格的转换插头等都需要备齐;尤其是外出采访时要携带两种以上的不同发稿终端。

这里举两个例子。1999年12月,人民网派两名记者赴澳门参加回归报道,但在某天的采访中,仅仅由于数码相机的电池没电了,而由于疏忽备用电池又未在身边,导致整个下午未拍一张照片,原计划发回的一组图片报道只好泡汤。这一次“失手”让这两位记者刻骨铭心。2003年3月20日,美军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台湾中央社特派记者陈正杰当时在美军考本斯巡洋舰上,当他目击战斧式导弹发射时便随即发稿了。陈正杰后来出版了《媒体与战争》一书(台湾匡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3年5月出版),其中一段文字描写了那次采访所带的装备:“我带了两部笔记本电脑,三部数码相机,四个定焦及变焦镜头,两个适用于各种数码相机存储卡的读卡器、数字摄像机、两个录音机、各种充电器。租用了卫星电话。防毒面具留在家里,但行李依然超重,行动困难。”陈正杰在采访重大事件的“备份”意识,由此可见一斑。今天记者进行采访活动,当一种终端一种发稿手段遇到问题时,立刻可以启用另一种终端和发稿手段,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均能将稿件第一时间发送回媒体,已经成为对记者的基本要求。

机构:从手段建立到机制保证

2001年美国9•11事件给全世界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人为的突发事件完全可能导致众多企业信息系统的瘫痪。2006年12月台湾地震造成海底光缆断裂事故,导致互联网大面积的瘫痪或沟通不畅,再一次说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完全可能对全球信息系统造成严重后果。

“2003年8月14日下午,突如其来的大停电让北美多个大城市几乎陷于瘫痪,纽约、克利夫兰、底特律和多伦多等地多家大报的正常编务和出版受到严重影响。采编人员无暇理会拥塞的交通和闷热的办公室,怎样写稿、发稿和排版才是大问题,最要命的是,由于大部分印刷厂无法运转,第二天无法出报的阴影笼罩在报社头头们的心里,而距离平日报纸开机付印的时间只有10来个小时了。没电的电脑和传真机此时与废物无异,自备的小发电机成了宝贝。没有也弄不来发电机的,则想方设法用手电筒和蜡烛照亮纸笔,尘封多年的老式机械打字机也派上了用场,还有记者打开了汽车的引擎盖子,把笔记本电脑接上车用蓄电池,坐在马路牙子上赶写稿件。报社的生产主管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寻找应急的印刷厂,有些报纸,甚至求助于自己的竞争对手。”(康慨,《大停电考验美加报业》,载于《中华读书报》2003年8月20日)其实,这种状况很多国家、地区和城市都碰到过。

对于高度依赖信息以及信息集中的企业来说,其中包括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机构,如何尽量降低灾难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今天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于是“容灾备份”的保障手段和机制应运而生。一般来说,灾难大体上有以下三种类型:自然因素(水灾、火灾、雷击、地震等)、外来因素(电力或电信中断)、技术因素(电脑死机或网络受损)等。容灾备份就是指通过特定手段和机制,在各种灾难损害发生后,仍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提供正常应用服务的信息系统。容灾备份可以分为数据备份和应用备份。数据备份需要保证用户数据的完整性、可靠性和一致性。而对于提供实时服务的信息系统,用户的服务请求在灾难中可能会中断,应用备份却能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让客户的服务请求能够继续运行,保证信息系统提供的服务完整、可靠、一致。

上一篇:三农保险论文范文 下一篇:儒家思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