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技术范文

时间:2023-05-30 11:36:42

数字科技技术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云计算 数字化 科技期刊

随着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必然趋势。但对于广大的科技期刊来说,由于自身规模小、资金少、IT人才不足,数字化之路注定面临更多的障碍。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科技期刊的数字化策略成了一个重要而急迫的课题。

一、科技期刊数字化的现状与挑战

近年来,在市场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数字化出版发展迅猛。科技期刊在数字化方面也做出了积极探索,目前主要形式有以下两种。

1.数据库模式。加入万方数据、CNKI、维普等大型数据库是期刊数字化的最原始模型,这种模式的优势和劣势并存,规模化无疑是一个最大的优势,能吸引大量的用户。同时,优势即是劣势,由于规模大,导致刊物上网时间滞后,缺乏个性化,业务比较单一,出版方只参与了产业链的终端,仅仅实现了纸质出版物的后期数字化任务,对于前期的生产、管理没有涉及。从目前广泛使用的网上采编系统可以发现,出版物的相关方如编辑、出版商、读者之间不能借由出自数字出版平台实现有效沟通和联系,三方只是成为了离散在数字出版物终端的三个客体,而没有实现主体之间的互动行为,因此还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

2.单刊上网模式。期刊经营单位开发自己的网站,通过在线网站实现投稿、审稿等工作和网刊的,这样做既缩短了审稿周期,提高了出版时效,同时通过网站推广、宣传自身的品牌和资源,扩大影响力。在这种模式下有部分科技期刊依托自身的传统优势进一步扩展资源,办出了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专业网站,极大促进了传统期刊的出版,形成了网络与纸质期刊的良性互动。但大部分网站各自为战,开发的网站技术落后、信息量有限、操作不方便、与外界脱节、点击率与使用率不高,影响力非常有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科技期刊作为一类专门的出版群体,他们的数字化出版遇到了多重阻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体制制约,动力不足。先进的出版技术要有合适的生长环境,这种环境就是与之相适应的出版体制与机制。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现有的科技期刊绝大多数由科研部门主办,规模小、发行量小、经济效益不高是普遍特点。这些科技期刊创办目的一般都不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更多是为自身的科研、教学、生产而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大多数科技期刊与生俱来的计划经济和行政主导色彩,这种机制决定了他们缺乏动力和必要资源去积极地改进技术,也更难以主动适应市场环境下的竞争。

2.人才匮乏,培训缺失。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信息与技术,这体现在数字出版对出版从业人员及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和技能要求更高。尽管我国大部分期刊已经逐步引进了部分信息系统支撑出版、发行工作,但这些系统与完整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还有很大差距。要做好数字化出版既需要熟悉出版、发行业务,又深谙信息技术之道的复合型人才。而对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来说,这种人才无论是在对外招聘还是对内培训都显然不足。

3.成本过高,盈利困难。一方面,数字化出版需要购置相应的软件、硬件,需要租赁网络,需要招聘相应的专业人才,这些都是需要前期大量的投资,对很多出版单位来说,这些投资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科技期刊原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刊物,因此在资金投入问题上更显得捉襟见肘。

另一方面,数字化出版目前的盈利模式并不明朗,盈利也很困难,短期内的信息化投资回报率是比较低的。这主要是由于从数字出版平台上获得的版权费用是极低的,甚至零收益。对于大型的出版集团来说,这个成本是可以承担的,但对于众多分散的、小型化的科技期刊经营单位来说则困难很大。

二、云计算模式对数字化出版的促进

近两年,各大互联网服务商、IT厂商、网上书店和电信运营商都提出了自己面向出版领域的云计算平台,为科技期刊这一特殊群体的数字化带来了曙光。

云计算出版的定义。云计算是近几年IT领域最热门的概念之一,人们对它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云计算基本原理是用户不在需要在个人终端设备上运行应用程序、存储数据等,而是借用互联网上的大规模服务器来进行运算,使得诸多复杂的功能都在网络上完成。

笔者认为,云计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模式,还应该包含由此带来的运营模式,因此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从技术角度来看,云计算并不是一个单项技术,而是代表一系列计算方式发展趋势的综合概念,是虚拟化技术、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计算技术的集成和有机组合;从运营模式看,云计算提供了按需租用计算能力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下,用户不需再自己投资建设信息系统,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租用专业供应商提供的服务即可。对租用者来说,云计算平台就像天上的云一样透明,不需要去考虑其背后的技术细节,从而可以专注于自身业务。云计算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他们的应用在网络服务中已经随处可见,例如我们常用的搜寻引擎、网络信箱等,都可以看作云计算的简易应用。

所谓的云计算出版是云计算在出版领域的专业应用,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聚合出版内容云,借助出版技术云,面向出版渠道云,提供出版服务云,这就形成了完整的“云出版”链条。可见,云计算出版是一套完整覆盖内容创作、经营管理、渠道发行、读者服务的数字出版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云计算出版的优势分析。云计算出版与传统的数据库模式和单刊上网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他可以通过合理的分工和合作来实现共赢,在多方合力的作用下,促使传统期刊迈向数字化出版领域。

首先,云计算出版可以降低成本、优化资源。对于广大的科技期刊经营者来说,云计算可以解决自身在数字化出版中遇到的规模小、资金少、人才不足等问题。云计算模式下期刊经营单位不需要进行初期系统建设投资,这项投资由专业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来投入,他们要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来最终盈利,而期刊经营单位只需要根据业务需求进行服务的购买或租赁即可,这既可以大大节省数字化出版的投资,又可以不必培养专门的IT人才,这无疑将大大降低数字出版的技术和人员成本,缓解科技期刊经营单位的经济压力。

其次,云计算出版可以实现专业运营,协同发展。从运营模式看,期刊经营单位不需要再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自主开发系统或网站,而只要按需租用互联网服务商、IT厂商、网上书店和电信运营商等开发的系统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的系统开发和运维任务就交给专业的互联网服务商、IT厂商和电信运营商来做,而期刊经营单位就可以集中精力专注于本职的内容出版和发行工作。当然,专业化经营必然对协同化发展提出了要求,云计算出版不但包括上面提到的出版商和技术供应商、运营商,还包括了网络传播者和著作权人与读者,形成了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格局,使得各相关方从无序向有序发展,相互配合协作。

其三,云计算出版可以推动产业升级,推动创新。云出版服务平台的出现,解决了数字出版中出版商、技术服务商、渠道商产业链混乱的问题,不但革新了IT技术,更构建了一种新型数字出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数字出版产业中的利益各方能够实现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和谐共处、加强合作,构成一条优质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升级也必然会推动产业链条中的各方为了是自身适应产业链的升级,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总之,云计算平台将改变期刊行业的发展模式,将建立数字化出版的新秩序,也将使众多的科技期刊经营单位跨过横亘在数字化出版之路上的各种障碍。

三、云计算出版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策略

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为数字化出版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云计算技术是否能真正成为数字化出版快速发展的助推器,还有赖于政府、云计算运营商、数字出版技术商、科技期刊经营单位等多方的共同努力。

1.政府主导,集群优势。目前,科技期刊大多为各科研部门、行业协会主办,依托于各部门、各院校以及各类国有研究机构,属于“全民所有制”,这既可以看作数字化出版的制度障碍,也可以看作是制度优势。在这样的体制下,云计算出版平台最好采取“国家进行组织和监管,委托行业主管部门或专业机构构建和运维,各科技期刊经营单位参与建设”的模式来进行。即由政府或行业组织牵头,构建统一的行业或专业云计算出版平台,对领域、行业内的出版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集成、技术优化与数字资源整合。这样既可以促进彼此间经验交流和产业融合,又可以通过抱团的方式扩大专业影响力,达到一家期刊运营单位难以实现的目标。

这一点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在西方,那些以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市场化国家,要想利用政策和行政手段实现这一点几乎是不可能的,所有市场优势资源的结合,只能通过“市场之手”,也正因此才诞生了像Elsevier与Springer这样的巨型学术出版集团,但中国目前的形势尚难以达到这种充分的市场竞争状态。我们要想赶上时代前行的脚步,必须发挥我国政治与制度体系优势的一面,集中力量办大事。

2.转变意识,加快发展。由于传统惯性的影响,很多期刊经营者还认为不用着急,可以慢慢来,似乎数字化出版离自己还很远。诚然,目前靠传统纸质出版还可以生存,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中,数字化出版将会获得让我们目眩的发展速度,任何思想上的麻痹、大意、消极、等待都是“等死”。因此,面对这种历史发展大势,期刊经营者首先应该做的是解放思想、大胆尝试。从目前来看,数字出版探索和实践,目的不在于挣多少钱而是在于争取多少空间、积累多少经验。因此,科技期刊经营者必须学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也就是一手抓传统出版,让它获得更多的产值和效益;一手抓数字出版,让它获得更多的实践和经验。要学会在一个层面上进行两种思维、两种布局和两种措施的同时延伸。

3.专业分化,各取所需。出版云平台最好有国家的主管部门牵头进行建设,比如中国农学会、中国期刊协会农业期刊分会组织建设了“中国农业期刊数字平台”。但对于更多的科技期刊来说,自身的行业主管部门无力或无意组织构建这样的行业云出版平台,那就只能选择市场上的现有平台了。目前,传统IT厂商、电信运营商、网上书店、期刊数据库厂商(万方、CNKI等)、部级数字出版建设基地等组织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云计算平台,为期刊经营者提供了多种选择。科技期刊经营单位在选择云计算平台时,一要看供应商的市场信誉和影响力,二要看云计算平台的技术实力,三要看云计算平台的专业性,四要看有无成功案例、有多少人在使用该平台。

4.内容为王,提升实力。云计算给出版机构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处理信息的技术,这不是说可以放松内容的提升了,相反科技期刊经营单位更需要增强快速辨别和选择信息资源的能力,保证选题策划内容的原创性、独特性、新颖性和长效性。内容才是期刊的生存之本、立足之道,也是与平台运营商展开博弈的筹码。而且,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内容为王有了更深层的含义,即谁对内容资源具有更强大的集成整合、分析挖掘能力,谁才有更大的市场控制力,谁就是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内容之王。

四、结论

对科技期刊经营者来说,数字化出版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如何跨入数字化出版之列却有多种路径选择。笔者认为,根据中国科技期刊自身的现状分析,采用云计算出版平台是最切实、有效、低成本的一种策略。要发展云计算出版,既要政府、行业主管机构的政策和扶持,也需要科技期刊自身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积极行动起来,才有可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出版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显龙.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信息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2]魏巍.关于以云计算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3]黄倩.云计算对数字出版模式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2(13).

[4]张博,庄子匀,陈敬良.云出版是解决数字出版面临问题的根本出路[J].出版发行研究,2012(2).

[5]苗地.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出版模式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2(6).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颅骨缺损;数字化外科技术;钛合金补片;护理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064-02

大面积颅骨缺损的修复是临床常见的难题之一。传统的修复方法有自体骨修复和人工材料的重建两种,均有明显的不足,难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极大的发展,该技术推动颅骨缺损的修复向人体化、精确化方向发展[1]。自2008年4月~2011年2月以来,我们已经对31例颅骨缺损的患者使用这一方法,同时术后给予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共31例颅骨缺损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11例,年龄17~60岁,平均年龄32岁。22例为外伤所致,9例为肿瘤术后。颅骨缺损最小面积为7cm×10cm,最大为10cm×15cm。颅骨缺损主要位于额部、颞部。

1.2 方法

1.2.1钛合金补片的设计和制型:利用快速原型(RP)技术,所有患者行全关颅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将处理过的CT图像数据利用Mimics1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和术前设计。加工生成颅骨的三维树脂模型。成型工作完成后去除支撑,修整并磨光模型。

1.2.2钛合金补片的制作:利用数控车床铣制钛合金补片。钛合金补片经过打磨、抛光、超声振荡清洗,消毒后备用。

1.2.3手术设计和操作:手术采用全身麻醉,经口腔气管插管。完整的显露颅骨的缺损区域,将钛合金补片放置在缺损周围正常颅骨上。彻底止血、钛钉固定。抗生素生理盐水冲洗,放置引流条,原位缝合,加压包扎。

2 结果

31例颅骨缺损均愈合良好,其中3例术后出现头皮下积血,其中1例经过2次抽吸后完全吸收,其余2例未处理自行吸收。无出血、感染、脑脊液漏、置入体排斥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头部畸形明显改善。31例颅骨缺损患者经过6个月至1年的术后随访观察,无不适主诉和症状。行CT检查外形对称,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表示非常满意。

3 术后护理

3.1 患者术后未清醒前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全麻清醒后6h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注意避免患侧卧位。强调平卧床上4~5d,能有效防治头皮下积液的发生[2]。

3.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遵医嘱给予患者心电监护,动态监测患者的意识、瞳孔、肢体活动、脉搏、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体温等变化,术后24h内每30~60 min观察和记录一次,24h~72h内每1~2h观察一次,72h后延长观察间隔时间,至病情稳定。尤其注意血压、意识、瞳孔的变化,观察有无恶心呕吐等颅内高压的症状。

3.3 引流管的护理 妥善固定头部术区引流管,防止脱落。翻身及护理操作时注意避免牵拉引流管,防止引流管受压、反折、扭曲,保持引流管的通畅,并及时更换引流袋。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并及时记录。

3.4 疼痛的护理 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对患者手术后疼痛应早期积极干预处理,尽早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减少疼痛的不良刺激,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3.5 主要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5.1 头皮下积液 是颅骨修补常见的主要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头部伤口局部,面颊、颈、耳后出现肿胀,有压痛,局部有波动感。本组3例患者术后出现头皮下积血,配合医生穿刺抽吸,抽吸后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CT复查皮下积液完全吸收。

3.5.2 颅内血肿 颅骨修补术后24h内(尤其是12h内),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变化,通过与患者对话,了解其思维、语言及定向力是否正确,同时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警惕颅内高压的发生。注意术后肢体活动的观察,与术前作比较,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3.5.3 切口感染 病室减少探视人员流动;保持手术部位敷料清洁干燥,术后24h内每1h观察局部渗出情况,如有污染及时报告医生更换。观察手术部位皮肤是否有红肿等异常现象;搬动病人时,先夹闭引流管开关再搬动,防止引流液逆流;更换引流袋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6 心理护理 术后的心理护理对患者术后预防并发症及康复起着必要的辅助作用。术后疼痛、对矫形效果的担忧是造成患者心理紧张的主要因素,而一旦出现不适或并发症,则使患者怀疑手术是否成功,又是一个不良的心理因素。因此,护士应认真观察病情,安慰患者,给予必要的解释。告知患者保持心情愉快,配合治疗,减少术后并发症,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康复。

3.7 出院指导 定期复查,嘱患者6个月来我院复查。未达到骨性愈合前,嘱患者注意局部保护,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碰撞头部及负重,避免外力撞击颅骨缺损修补处。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不得自行减药或停药,如有不适,及时就诊。加强营养,保证睡眠,促进切口的愈合。

4 讨论

由颅内肿瘤、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后所造成的颅骨缺损,患者常有头晕、头部胀痛、骨缺损部压迫感以及随头部活动而不适的感觉,称为颅骨缺损综合征。颅骨缺损时间越长,所造成的神经系统损害不可逆性越大,因而主张缺损应尽早修补[3],选择最佳修补时机,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CAD/CAM技术,实现个性化设计,既能完好保护脑组织,达到治疗颅骨缺损综合征的目的,又可以更好地恢复患者颅骨外形和原有面貌[4]。钛是一种轻金属,钛合金坚硬强度高,理化特性稳定,长期保留体内不会变质、老化,也不易破碎;与其他金属相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术后一般无头皮反应性水肿和积液等并发症[5]。术后护理重点应加强对患者的卧位指导、引流管的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减轻术后疼痛。护理人员密切观察病情是减少手术后并发症的关键,早期发现患者潜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患者预后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归来,左锋,张智勇,等.颅骨缺损的个性化修复[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2):98-100.

[2] 郝孟然、张雪雁、付淑平,等.颅骨缺损综合征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0):920-921.

[3] 梅杰,张光辉,刘鹏宇.钛金属网板修补颅骨缺损[J].临床外科杂志,2006,14(9):607-608.

[4] Nakayama B,Hasegawa Y,Hyodo I,et al. Reconstruction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orbitozygomatic skeletal model of titanium mesh plate and soft-tissue free flap transfer following total maxillectomy. Plast Reconstr Surg, 2004,114(3): 631-639.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字出版;科技期刊;工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0-0014-02

自改革开放深入实施后,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现阶段,我国在发展中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数字出版在我国的起步时间较晚,但是在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其发展速度较快,与传统出版业相比较,数字出版的增长率明显提高。就当前发展形式看来,数字出版已经逐渐成为本行业的领头羊,并成为未来科技期刊出版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在研究中,针对当前科技期刊编辑发展现状,对编辑智能、工作方式以及自我调整方法等展开研究,能够为日后促进科技期刊编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和意义。

1 数字出版视角下科技期刊编辑职能的转变现状

1.1 内容提供者转为信息的服务者

通过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工作分析能够发现,在传统编辑出版模式下,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对相关科技论文进行加工,是科技期刊内容的提供者[1]。而在数字出版视觉下,通过对数字信息的利用,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逐渐向信息资源服务方面转化和延伸。在数字出版视觉下,编辑可以通过对知名网站导读、手机播报以及微博等诸多功能,充分实现对读者的引导。同时,编辑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信息资源优势,对所获得的相应资源内容加以整合,从而提升科技期刊的特色化和个性化。

在传统编辑出版模式下,由于编辑的主要工作职能是对相关科技论文的加工与整合,因此对于传统编辑的要求较少,具有一定的文字编辑能力就能够实现对期刊的出版。数字出版的出现,逐渐提升了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要求,此种环境下的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文字编辑能力,同时也要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文化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协科技期刊办刊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及本科学历的工作人员占比83.6%[2]。由此能蚩闯觯我国科技期刊对编辑的要求日益提高。在数字出版时代霞,传统的文字编辑者逐渐向综合性编辑转变。

2 数字出版视角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变现状

数字出版视觉下,不仅转变了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同时也极大程度上转变了科技期刊的工作方式。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在编辑流程的转变。在传统编辑出版模式下,编辑出版的流程一般为对题目的选择、稿件的组建、稿件的审核、编辑的文字加工、以及排版和校对等,各环节具有相对独立性。而在数字出版的新环境下,上述各独立环节之间的明显界限日益呈现相对弱化性,逐渐形成各环节的一体化,并将作者的校对融入到稿件的编辑流程中,提升了作者的责任意识。

数字出版视觉下编辑工作方式的转变,不仅体现在编辑流程的转变,同时也体现在编辑手段的转变[3]。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日益应用于社会各行业中,期刊编辑工作中的文字处理和信息反馈速度日益提升,在传统编辑出版模式中常用的手抄笔录编辑手段,逐渐转为现阶段的电子文档编辑。此种编辑手段的创新,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手抄的失误率,同时也提高了稿件的处理效率。

3 数字出版视角下科技期刊编辑自我调整的方法

3.1 利用数字资源提升自身知识能力

由于数字出版环境对科技期刊编辑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应充分加强对自我的调整,首先要利用数字资源,提升自身的知识能力。科技期刊编辑在利用数字资源时,要加强对现有数字资源的收集和分析,明确数字资源对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性,通过专业知识的再教育,不断更新自身所了解的专业知识,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同时,科技期刊编辑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培训的方式,了解相关领域的科学发展动态和趋势,占到科学技术的前沿。

3.2 充分加强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

科技期刊编辑在自我调整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数字资源的利用,同时也要加强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数字出版环境下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并建立独立的网站[4]。科技期刊编辑在自我调整过程中,要明确数字媒体技术对数字出版的重要性,并加强对数字媒体技术当前发展现状的了解,为日后对数字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此外,科技期刊编辑要加强对网络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学习和利用,加强自身的网络语言组织能力,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常识和相关知识。同时,科技期刊编辑也要通过对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实现对期刊网页的优化。

3.3 提高对数字版权的保护能力

数字出版环境下,科技期刊编辑也要充分提高对数字版权的保护能力。对于数字版权的最好保护,便是与数字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在自我调整过程中,要加强对数字版权的认识,明确数字版权在数字出版环境下的重要性,根据对数字版权的了解,充分提升自身的数字版权意识。此外,要明确当前关于数字出版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情况,并主动学习法律法规中的内容,关注相类似案例的进展,并通过对国外数字版权保护经验的学习与借鉴,避免数字版权的纠纷发生,从根本上提高科技期刊编辑对数字版权的保护能力。

4 结论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下,数字出版逐渐成为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数字出版的特点和特性,数字化出版在应用和发展中对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和工作方式等均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为了进一步明确在数字出版环境下,对科技期刊编辑的新要求,促进科技期刊编辑的全面发展,本文展开了相关的研究。从科技期刊编辑的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以及自我调整转变等方面,展开对数字出版视觉下,科技期刊编辑发展的具体转变情况。期望通过本文关于数字出版和科技期刊编辑的相关研究,为日后促进科技期刊编辑的全面发展,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晓燕,刘秀娟,刘珊珊.站在作者立场做好编辑工作――由科技论文作者向科技期刊编辑角色转变的体会[J].编辑学报,2015,1(4):398-400.

[2]王福军,冷怀明,郭建秀.新媒体环境中科技期刊编辑工作模式的转变[J].编辑学报,2015,2(5):464-467.

[3]王云燕,曲江泉,周巍,等.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应对数字化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3,4(10):52-53.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艺术发展,影视特点

影视制作的目的有两个,直接原因是给大众带来视觉冲击,促进大众消费。对于其根本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将影视的制作看成是艺术的制作,而艺术效果恰恰蕴含在影视的制作过程中。近几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被引入影视的制作过程中,数字技术和影视制作技术的相互融合,对于传统的影视制作是一次大的变革,进而使影视的制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者,将传统影视技术的优点和数字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制作技术,这种技术融合数字技术和传统技术两方面的优势,更大地推动了我国影视事业的发展。

一、数字技术的影视特点

数字技术可以快速“成长”,得力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那么什么是数字技术呢?就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信息进行处理,将信息转化计算机语言,完成对信息的运算,加工以及存储的一项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视频具有更好的视觉效果,因而,从数字技术应用的视角上看,影视制作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众所周知,传统的影视,其视觉效果都是趋于平面化,而数字技术则对图像进行三维立体处理,给人一种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无论是在声音上,还是在图形结合上,都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数字技术对影视技术的影响分析

(一)影视素材创作数字化。在对影视进行制作时,对于素材的编辑和选取也是借助计算机技术来完成的。其大致过程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抓取和处理采集的素材,将不同的素材进行有机合成,素材在进行处理之后,形成一种新的影视元素,基于这个原因,所有的原始素材都可以进行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包括对原始素材的分解、合成以及重组。其次就要对素材进行后期的处理,其处理过程也包括对信息的采集和制作,继而形成初级的影视作品,最后再利用计算机对作品进行处理,最终形成设计者需要的资源。动漫、图片以及音频效果的形成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参与,而动漫、图片以及音频又是影视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使影视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效果,设计者以信息采集等形式对后期的数字化合成进行处理。为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设计者在进行影视创作时,还要增加一定的美术绘画技术。(二)影视素材存储数字化。储存能力发生变化是影视素材数字化最大的特点。众所周知,传统的储存方式有电影胶片、磁带,甚至是纸质记录等,储存量较小,占据的空间大。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些方式逐步被市场淘汰,进而数字技术被引入到影视素材的储存上。将素材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再利用压缩技术将其压缩到数据硬盘上,不仅节约了大量的空间,其储存能力也大大提升,除了数据硬盘之外,数字录像机也可以大量储存影视信息。随着科技发展,近几年又出现储存量更大的储存设备——半导体储存。素材储存数字化在信息的储存方面占据两大优势,一是大容量、大储存;二是信息的编写能力较强,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归类,便于日后对信息的查询和选择,从而节约了影视作品的制作时间。(三)3D技术的广泛使用。所谓3D技术,就是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持,在制作效果上注重三维立体结构——尽可能模拟现实的人物、建筑以及场景等,进而使画面达到逼真、真实和自然的艺术效果。如美国影片《独立日——卷土重来》,其中大量运用了3D技术,使得场面更加真实。

三、数字时代的影视艺术发展趋势

随着大众对于影视作品要求的提高,数字化技术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这就需要将数字化技术和科技、艺术相结合,并朝着科技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要想成功转型,就要以科技的快速发展为前提,只有科技得到长足的发展,影视技术才能得到实质的发展。实现科技、艺术以及影视的大融合,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应具备过硬的计算机知识,其次对艺术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再者,还要不断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字技术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它在影视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使影视技术更趋于科技化和丰富化,数字技术推动影视艺术的发展,而影视艺术又是数字技术发展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叶玲.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3(18):255-256.

[2]邓毅梅.影视后期制作中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23):47-47.

[3]颜杰兴.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后期制作中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1):255-256.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第5篇

摘要数字化、网络化是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它也代表着期刊业的未来和方向。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动因、现状进行介绍,并针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科技期刊数字化数字化建设

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及阅读方式也正在改变,这就要求信息传播方式能够及时调整,以满足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随着3G通信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我国科技期刊业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等多种载体共存的格局将被打破,期刊网络版将作为期刊业的主流载体。因此,我国科技期刊只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努力实现资源数字化、办公自动化、出版网络化,才能为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动因

期刊数字化的实质是拥有固定域名、超文本信息并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实体,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介质,定期或不定期地向网络用户提供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一种信息传递模式。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打破了中国出版业的传统模式,期刊数字化是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有其多方面的动因:

1.1提高办公效率的需要

传统的纸质期刊在组稿、编辑、出版等多个流程上不是连贯的,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上完成,工作比较繁琐,劳动强度大。数字化可以让期刊实现从组稿到出版的全程信息化操作,实行编校一体化,可以降低编辑部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1.2缩短出版周期的需要

与纸质媒介印刷版相比,数字化期刊省去了制作印刷胶片和印刷的程序,在经过编辑人员编校、审核后直接在网络上传播,节省了大量时间,缩短了出版周期。

1.3降低运行成本的需要

数字化期刊省去了印刷、装订和运输过程,节省大量成本,而且可以直接在网上与作者、读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也能节省相应的邮寄、交通和办公费用。同时,编校工作全部在网上进行,随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在完成同样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可以减少员工人数,从而大大降低人力成本。

1.4吸引更多读者的需要

通过计算机联网检索科技文献已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部分,电子期刊以其浏览方便、可以超文本链接、检索高效快捷而更具优势,同时网络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期刊上网可以增强读编互动,可带来源源不断的读者群。

1.5参与核心期刊测评的需要

科技期刊上网所形成的论文引文数据库经规范标引,可较快地形成论文统计用的原始数据库,加大了期刊论文的可检索和被获取概率,继而提高了期刊论文的应用率和被引用频率,有利于参与核心期刊测评。

1.6拓宽收入渠道的需要

期刊上网可为期刊开辟新的业务空间,诸如网上广告、网上订购、网上检索等,可拓宽期刊收入渠道,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7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我国多数英文版期刊在积极筹建自身网站的同时,积极加入国内网络出版平台,并加入国际著名出版机构的网络平台。为了使进入网络出版平台的论文具有与其他世界主流在线科技期刊的“引用文献”及“被引用文献”的交叉链接和引证发现的功能,部分期刊自筹经费主动为自身出版论文申请国际DOI号,对中外文论文引文进行解析与沟通,以便于期刊被SCI等世界主流文摘索引数据库收录。

2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我国网络电子期刊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10余年的发展,网络电子期刊品种繁多。目前,我国的期刊数字出版的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期刊中,独立自办网站的约有1000多家,在数据库建设方面,中国知网汇集了国内6000多种学术类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集成了国内5000多种核心期刊,以大众类期刊为核心的龙源期刊网聚合了1500多种人文期刊。

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的电子期刊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按出版发行形式划分,可划分为纯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配套同时或异时发行的电子期刊;②按期刊内容划分,可分为全文型电子期刊和摘要型电子期刊;③按载体形式划分,可分为软盘型、光盘型、联机型、网络型4种;④按收取费用电子期刊划分,可分为收费电子期刊和免费电子期刊;⑤按信息媒体状态划分,又分为文本电子期刊、图像电子期刊、声音电子期刊和多媒体电子期刊。

2.2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尚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广泛的今天,网络将成为主流传播方式,但是大多数期刊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不少期刊的负责人对数字技术不够了解,从业人员的数字技术素质也不高,因而数字化的应用意识还比较滞后,仅仅满足于现有的出版形式和出版程序,对期刊数字化建设持观望态度。

(2)资金和技术力量不足。随着市场的变化,许多期刊,特别是学术性期刊赢利状况都不太好,无法拿出过多的资金来进行数字化建设,难以进行技术开发与技术更新。同时,数字化建设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3)缺乏统一的标准。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我国科技知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此首先要解决期刊知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化问题,用共同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语言,实现学术期刊知识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但无论是期刊的上网格式还是知识信息的检索手段,国内很多公司制定的标准是五花八门,造成了影响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的障碍。

(4)交互性、时效性差。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网站缺乏在线交流功能,用户仅仅停留在浏览文章的层面上,很难与期刊编辑部及时交流。同时,很多期刊社为了不影响各期刊的销售和发行,特意将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光盘和网络时间比期刊出版时间滞后3个月以上,时效性较差。此外,由于时间覆盖面窄,目前出版的回溯性电子期刊较少。

(5)知识产权及保存存在问题。由于当前网络以及数字化的复制行为未得到规范,对于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实际上未得到真正体现,尤其是在利益分配的问题上,目前的作者获得的文章上网报酬是一次性的,而理论上文章在网上的传播范围是广泛的,时间是永久的,发行量是无限的。由于信息的数字化及网络的广泛性和开放性,复制变得非常容易,且复制件与原件间完全没有质量差异,给恶意盗版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此外,网络出版物存储会因为阅读器的硬件或者软件故障而受到破坏,用户重新下载出版物信息过程中正版用户身份再确认比较困难,这给网络期刊的保存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6)出版全过程数字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学术期刊只实现了期刊传播的数字化,约稿、审稿、交互式探讨等主要工作还采取传统的工作方式。

3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要想促进科技期刊的数字化建设的进程、改善数字化期刊的生存发展环境,很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认识

期刊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指导,必须更新观念,力求形成数字时代期刊的创新之道。一是定位创新,期刊的数字化创新行动必须观念先行,找准位置。二是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才能尽快实现从随意化到规范化、从经验型到科学型、从外延式到内涵式、从机会型到战略型、从粗放式到精细化的管理转变。

3.2要建立和完善资金技术投入机制

要多方位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为数字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要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国家要建立专门的研发队伍、研发机构以及院校和专业,大力培养适应数字出版发展需要的尖端的人才;另一方面,在期刊单位内部也要加大培训力度,帮助每个人成为懂本专业知识、懂高新技术知识的“多面手”。

3.3要加快标准数字化的建设步伐

学术期刊的编辑出版是依托网络而发展的,这就要求在信息处理技术上遵循国际通用标准。在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上,将整体性与系统性、国际性和合作性、适应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具备可兼容性和可操作性,保证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推进我国信息资源的标准化建设。

3.4要重视数字化期刊系统建设

数字期刊系统除了具备强大的检索功能外,还要开辟网上互动平台,最好采用即时通讯软件,以便于编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同时,要充分发挥网络迅速、快捷的优势,及时已经审核、编校过的文章。

3.5要制定和完善有关电子出版物和网络期刊出版物的法律、法规

随着期刊数字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其中已经或将要出现的各方面问题的漏洞也越来越多,在这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的制订已经明显落后于数字化期刊的发展。为了给期刊数字化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和促进其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行业规范以及评估标准。

目前,许多报纸、通俗杂志都有强大的采编系统,写稿、审稿、出版等全过程均在同一个系统进行,真正实现了各流程间的“无缝对接”,但是,很多学术期刊很难达到这个水平。因此,要加大对工作方式数字化所需硬件设备、技术人员和其他条件的投入,引导工作人员有意识地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工作,逐步实现工作方式的网络化。

参考文献

1张印朋,李霞,苗丽娟等.科技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建设[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8(2)

2苏柱华,骆浩文,侯建国等.科技期刊数字化办刊发展现状及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08(3)

3王相飞.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8(7)

4赵慧君.浅谈期刊数字化中的资源配置问题[J].数字出版,2008(2)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第6篇

1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是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纸质载体是农业科技档案的根本依据,但是避免不了局限性,存在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不易携带,不便查找,信息传递慢,无法检索等方面的不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即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建立好的各种档案信息库为资源,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数据库转变为知识库,以供需要者查询、搜索,并且信息资源的使用维护方便,安全保密性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达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

1.2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高效、快捷开发利用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传统的查阅方法是到档案馆,采用人工捡索的办法查找所需的档案,费时、费力,查全率和查准率均不高。档案管理实行数字化后,全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互联网,进入市科技档案馆数字化信息中心,各单位的档案电子目录和开放档案数字信息均上传至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中心,方便全市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顺应档案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3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须在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需要迅速、准确的决策;各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求档案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处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确保档案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

1.4是节约农业档案机构建设资金的举措库藏档案案卷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信息化来管理。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该院下辖农作、水产、茶叶、蔬菜、畜牧、生物等多个科研所,截止2010年全院库藏档案820卷,资料12088册,其中相当部分档案分散在基层建档单位,如果对这些档案进行有效整合,采用数字化管理,可大大减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费用支出,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更多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总体设计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保护农业科技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是:档案数字化,工作标准化。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从管理、业务、技术等标准规范层面来研究制定。从简单的标准化向科学、精确的标准化过渡,从孤立的标准向体系化的标准推进。重要档案优先数字化。以利用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将年限较长、具有馆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各部门分工协作。档案数字化工作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责,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共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模式。多方位快速高效检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该建立多种满足档案利用者的检索方式,提高检索的自由度。完善的电子检索系统,能高效、快速、全面地从档案信息中检索出利用者所需的信息,并对档案利用进行快速统计。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及时公布、更新、维护网站网页内容,提供服务范围、内容,便于档案利用者了解档案信息动态,及时查找所需信息。注重档案数字化人才培养。要建立和完善档案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储备,以超前的意识搞好人才建设,造就一批既熟悉档案工作管理、通晓档案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档案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型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软硬件配置投入较大,建成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成本。因此,要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细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同时优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各种资源配置,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数字化技术人员、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的合理配置,构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投入小收益大的新模式。具体步骤上: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二是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组合,是未来数字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最主要的来源。为了确保所形成的电子文件不被丢失,保证电子文件是可存取、可利用和可理解,必须及时对所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积累。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不仅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防止了存有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发生丢失、损坏,从而保护电子文件的安全,为电子文件的归档打下基础。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范围,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要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对更改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防止出现差错。三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即是新技术和新理念相互融合的表现。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开放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即上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料网站,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

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逐步强化,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将逐步扩大,只有当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时,农业科技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展现出来。其次,做好统筹规划。将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馆藏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包括服务器、电脑、扫描设备等硬件的购置计划和数字化处理规划。最后,要保障档案整理过程的完整性。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项费时较长的工程,在大规模、流程化的数字化过程中,所有档案原件都需从档案库房分批大量取出,一定要保障档案原件的完整,不允许出现损毁和遗失的现象。

3.2加强基础工作,认真做好档案数字化一是档案数字化必须有所选择。针对馆藏“浩瀚”的档案资源,不加选择地全部数字化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哪些馆藏档案原件应该数字化、哪些档案原件中哪些不需要数字化。二是做好数字化时扫描参数的优化设置。扫描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对扫描数字影像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扫描分辨率直接关系到扫描文件的清晰度和还原效果。选择分辨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扫描文件的可阅读性、存储空间、输出打印质量等。三是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全程控制。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查,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与科技;环境设计;交互共生

1前言

数字化是利用数字科技,建立数字管理体系,产生数据资产,以实现组织的价值创造、创新和增长。本质上是大数据建立洞察力,信息不断地迭代,实现自我的快速进化。在数字化科技时代的到来,环境设计需要在加强传统设计技术性的同时也要与人文艺术、科技构建起有机关系,强化环境设计的内涵、创新与外展延伸,推动艺术与科技、设计的融通关系。因此,构建出艺术与科技、设计的整合,通过运用数字化科技把自然环境融入到人类生活中去,或是把人类生活设置到自然环境中,创设信息与交互设计、空间与展示设计、媒介与艺术设计,以达到环境设计的艺术与科技的统一性和交互共生,从而实现环境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2当代数字化科技背景下的环境设计

2.1数字化科技让环境设计多元化

数字化科技的广泛应用与环境设计的发展存在着细微的关系,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又相互激励发展,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共生发展关系。当前,环境设计师们正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为能够促使环境视觉数字化科技手段能够得以真正使用在中国当代各种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相关活动环境中,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分析研究与系统调整,将数字化科技从影像到平面电视媒体等多种不同呈现方式的数字图像应用技术手段,积极运用到我国当前环境艺术领域及设计中。

2.2数字化科技促进环境设计

新世纪信息科技浪潮汹涌的到来使得当今数字化科技艺术事业得到了一个更好的发展。以数字化科技和动画特效设计等产业为代表的多媒体数字语言产业已迅速成为我国当今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起来的新兴支柱产业。这些图像处理软件的普及使用,有利于各种平面不同物体类型之间的单一物体图像转向三维的图像,同样能够使得由静止或不变状态的三维空间迅速向富于变化形态的三维空间进行转变。通过对于这些图像软件的深入学习,人们可以将整个视线快速转向二维空间中。

3数字时代的到来对空间概念的拓展

随着新科技的飞速发展,每一个时代都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电子技术和数字化媒体的兴起,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新科技促进了新展示方法的出现。例如,赛博空间是一种基于超媒体的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用户与网络进行互动,获得更多的用户感受,让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乐趣。这种新的表达方法也帮助人们重新界定了原有的关于“空间”的概念。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在他的著作中说,“比特”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人类日常生活,并且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伴随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人类信息交流的方式也逐渐“比特化”。而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规划院的前院长威廉·J·米切尔进行了一套非正式三部曲,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发展历程,并且详细阐述了马可尼之后一百多年无线技术发展的历史背景:由于网络的日益普及,发送和接收设备的尺寸也在缩小。随着“比特”的广泛使用,必将给未来的城市、建筑设计以及环境设计带来一种崭新的形态,它将以数字化的方式改变未来的实质空间和城市生活方式,从而推动社会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赛博空间———环境设计空间的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空间设计的局限,它不仅增加了环境与艺术设计的特点,而且还实现了赛博空间与实物空间设计、信息技术空间设计与物理空间设计,以及真实存在与虚幻建构之间的互动共生,从而使得空间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随着对这一理念的深入理解,当今的环境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它不仅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且也超越了传统的美学范畴,成为一种具有多样性、丰富表现力的文化[1]。

4环境设计与数字影像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科技得到了迅速进步,数字报刊、网络媒体、自媒体平台都是数字化科技的具体表象,数字化科技加速了设计领域的发展速度,它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科技等多种先进手段,颠覆了传统设计的思想和路径,使以往的环境设计方法显得更为生动形象,比如数字化图像、三维影像等是将传统设计方法和数字化科技技术相结合的结果。在数字化时代,数字化科技的艺术性已然成了一个崭新的形式,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成为设计创作的关键发展趋向。同时数字化科技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大大提高了环境设计的效率,环境设计师也能够借助各种数字化的技术手段提高创作效率,完成环境艺术作品的高效创作,使所有不同形式的艺术形式之间都能够进行相互结合[2]。数字化科技艺术涉及视觉、听觉等诸多领域,它能够将所有的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更为强大的视觉震撼。在环境设计时,与数字影像技术有效结合,则可以丰富传统艺术设计的形式和内涵,使传统的艺术设计越来越受人欢迎,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此外,环境设计虽说属于朝阳产业,但它的发展只要能够借数字化科技的东风,就可以显著提升环境设计的效率,数字化科技也给环境设计带来了许多宝贵的素材,使环境设计内容以更为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建筑设计中,芝加哥千禧公园皇冠喷泉的环境设计运用了高科技的数字影像技术,以其独特的建筑景观为载体,为游客带来更加完美的视觉体验。在当今都市中,广告灯箱、LED灯或液晶显示器等媒体装置为用户带来了大量的视觉感受,也满足了公众的表达需求,实际上已经远远超出了人类对空间的传统设计要求。立足于人们的真实需要,数字技术的虚拟化、信息化和批量化特性完全符合人类对信息媒介的审美要求。伴随数字化科技的发展,将数字影像技术与环境设计相结合,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更广泛的实践场景和想象空间,这样的结合所得到的设计理念,是在工业时代无法企及的。通过集成多个媒体组件并应用传媒要素,未来的空间创作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5环境设计与交互设计

近年来,交互设计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是因为人机交互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文艺术领域。人机交互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进步,而且也为各种设计类别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会,推动了设计的发展和变革。交互设计的主体与对象是人与产品,是以用户为核心,制定正确的应用方式,提升产品可用性和体验。“可用性”致力于通过提升人与产品之间的互动,提供更加有效的工作和学习体验,来提升用户的效率;“用户体验”则更加关注于设计如何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并将用户体验与设计紧密结合,以实现最佳的使用效果[3]。传统的环境建筑设计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室内外空间设计,对建筑进行设计和装饰活动。交互设计不仅关注可用性和用户体验,还提高三维和多媒体交互方法应用于环境设计中,以通过视听和触摸感知满足用户的需求,从而改善了传统环境设计的单一性和体验性。这种体验和感觉与环境设计所提供的体验和感觉有本质的不同,它更多的是一种非物质的、虚拟的、沉浸式的空间感受。绘画是人类最早尝试模拟虚拟现实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精美的二维图面来展现出三维空间的感知和体验。《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十大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被称为“国家瑰宝”,现在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令人叹为观止。为了提升用户感受,通过采用数字VR技术与身临其境的用户体验模式,设计者可以在百余米的电子屏幕长卷上,展示《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梁城的景象,从而展示其独有的历史与人文特色,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它,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让五百多个人物可以自由移动。通过计算机模拟的动态昼夜环境,观众可以深入感受北宋汴梁生动的历史生活场景,感受到那段充满活力的历史生活。参观者可以在虚拟空间中进行移动,就像是身处在一个时空中一样,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知的模拟技术,可以体验到超现实赛博空间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人们感受到多种感官的交互,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认知和体验。

6环境设计与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VR,是指多维化信息空间处理技术,能够将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联系起来,属于综合环境所承载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借助计算机的作用,实行创作模拟真实的世界,通过人脑镜像神经系统的想象、感知,联系人以往经验模拟、创造虚拟的场景,然后及时和传感器融合,将用户操作相关数据及时反馈于虚拟环境,作以相互方面的转变。在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应该将个人的审美观念融入到环境设计中,以增强独特性和魅力,使其具有创造性。在三维环境景观建模中,设计师应该从环境的各个方面展示他们的审美、艺术和技术性。一方面,设计师要将自己的主观认知融入到追求新、变、奇的思维中,对景观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另一方面,设计者要对物体的形态、尺寸、材质进行美化,以增强其沉浸、交互性、多感官的效果,让用户获得真实体验。在客观的艺术层面上,通过运用时间拼贴、空间重构、虚实融合等方法,设计师可以创造出更加逼真的虚拟三维模型,让用户在其中体验到更加真实的视觉效果,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例如:某广场应用大型天幕,可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融合,在设计时借助VR技术的作用,与广场联系可在广场中功能性位置形成天幕,待接通电源后能够将星空以动态形式展示出来,这时现场人员可感受到类似于繁星中的感觉。

7环境设计的艺术与科技的共生性

首先,在一些环境艺术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与假象,在许多情形下都误导了人们的感知,这说明了艺术与科技的合作与融合的层次还不够。而当人们感受到以艺术为主导的环境艺术设计时,它显示出艺术与科技的微妙融合。例如,在众多的技术构成中,可以看到设计师精心使用艺术设计,无论是配色、结构处理,还是大小型建筑群,或分散的场景布局,这些都是由环境艺术设计所展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艺术特征。所以,当认识到科技的美之时,更应该深刻地体会到它的艺术之美。笔者认为,这就是艺术与科技互相交织的最基本的体现,它们不只是简单的互相融合,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联系,是共生性。从环境的类型出发,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所发现的自然与建筑的交织与融合,最终呈现出一种人造环境和创作艺术。其次,美术是环境艺术的一项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体现形式上的美感,而且还包含了诸如时间、温度等技术性因素,因此,设计者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的思考,并进行整体的设计。而在环境艺术的设计中,建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人们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内容下体验建筑在环境艺术中的绝对作用。最终,无论是艺术还是科技,大多都在建筑这个艺术与科技的交织体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科技和艺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相互融合,不仅赋予了时代特征,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与时俱进,体现新的艺术内涵。同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艺术永远是基础,因此,设计者应该关注与其相关的跨学科发展,并认识到其根源所在。

8结论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蓬勃发展,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也显得越来越精妙,而数字化时代的新兴科技也给环境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能和机遇。数字化艺术设计是当今环境设计发展的趋势,艺术设计也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走向越来越广阔的领域。环境设计也在日益丰富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下,呈现出数字化的设计趋势。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抓住机遇,为环境设计的数字化变革开辟一片灿烂的天地,这不仅可以跟新的时展潮流相适应,扩大设计的范围,还可以用设计内容的创新来展示更加丰富的设计思想,这对于互动信息内容的整合以及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的优点,都有着非常直接而显著的正面作用。

参考文献

[1]雷雨.技术与艺术交织下的环境艺术设计[J].数码设计.CGWORLD,2021(009):010.

[2]董思杰.浅析艺术与科技的关系———以环境设计为例[J].明日风尚:下旬,2021(12):3.

[3]周长亮.环境艺术设计之审美取向———以建筑科技为设计基础,以艺术创意为表现形式[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10(7X):3.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第8篇

1.1是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纸质载体是农业科技档案的根本依据,但是避免不了局限性,存在着数量多、体积大、质量重,不易携带,不便查找,信息传递慢,无法检索等方面的不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些弊端,即以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计算机网络平台,以建立好的各种档案信息库为资源,利用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将数据库转变为知识库,以供需要者查询、搜索,并且信息资源的使用维护方便,安全保密性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建设,可以达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资源管理网络化和智能化。

1.2是档案管理发展的大势所趋

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高效、快捷开发利用需要应用数字化技术。传统的查阅方法是到档案馆,采用人工捡索的办法查找所需的档案,费时、费力,查全率和查准率均不高。档案管理实行数字化后,全市农技推广机构通过互联网,进入市科技档案馆数字化信息中心,各单位的档案电子目录和开放档案数字信息均上传至市农业科技档案馆信息中心,方便全市农业科技档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顺应档案馆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1.3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须

在当今人们的时间意识越来越强,领导需要迅速、准确的决策;各职能部门工作要求快速及时;社会广大公众对档案信息需要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求档案部门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原始管理、检索和提供利用的手段,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处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确保档案信息能及时、方便地提供。

1.4是节约农业档案机构建设资金的举措

库藏档案案卷数量的不断增加需要信息化来管理。以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为例,该院下辖农作、水产、茶叶、蔬菜、畜牧、生物等多个科研所,截止2010年全院库藏档案820卷,资料12088册,其中相当部分档案分散在基层建档单位,如果对这些档案进行有效整合,采用数字化管理,可大大减轻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降低费用支出,使档案管理人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搜集更多的信息,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2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总体设计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利用为目的,充分利用计算机软硬件功能,最大限度发挥人力资源和数字化加工设备能力,保护农业科技档案原件完好,保证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真实准确,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是:档案数字化,工作标准化。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可以从管理、业务、技术等标准规范层面来研究制定。从简单的标准化向科学、精确的标准化过渡,从孤立的标准向体系化的标准推进。重要档案优先数字化。以利用需求为导向,结合实际,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将年限较长、具有馆藏特色、最为珍贵以及利用频率高的档案优先数字化。各部门分工协作。档案数字化工作相当繁琐,涉及面广,必须坚持分工协作、整体配合、长期坚持、相互理解的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单位各个部门和各类人员的作用,明确工作任务,落实责任分工,真正做到各司其责,各施其能,协调配合,形成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共同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模式。多方位快速高效检索。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该建立多种满足档案利用者的检索方式,提高检索的自由度。完善的电子检索系统,能高效、快速、全面地从档案信息中检索出利用者所需的信息,并对档案利用进行快速统计。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应及时公布、更新、维护网站网页内容,提供服务范围、内容,便于档案利用者了解档案信息动态,及时查找所需信息。注重档案数字化人才培养。要建立和完善档案人才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重视人才的储备,以超前的意识搞好人才建设,造就一批既熟悉档案工作管理、通晓档案理论知识,又掌握现代档案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型档案工作人才队伍,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及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投入,特别是建设初期软硬件配置投入较大,建成后也要保持一定的运行成本。因此,要按照成本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细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的步骤。同时优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各种资源配置,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专业人员和数字化技术人员、计算机和扫描设备的合理配置,构建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投入小收益大的新模式。具体步骤上: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第一步,输入文件级目录。在建立数据库的过程中,可边输入边打印,一方面补齐卷内文件目录,另一方面检验输入的正确性,从而确保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据库的真实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第二步,采用扫描仪、数码相机等设备,实现原文件信息数字化。二是加强电子文件的收集和积累工作。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内容、电子文件载体和电子文件显示、修改的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平台组合,是未来数字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最主要的来源。为了确保所形成的电子文件不被丢失,保证电子文件是可存取、可利用和可理解,必须及时对所形成的电子文件进行收集积累。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不仅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还维护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同时,也防止了存有信息内容的载体在个人手中发生丢失、损坏,从而保护电子文件的安全,为电子文件的归档打下基础。电子文件的收集积累范围,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用载体传递的电子文件,要按规定进行登记、签署,对更改处,要填写更改单,按更改审批手续进行,并存有备份件,防止出现差错。三是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及管理流程重组是一个管理思想不断变化的过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与上网利用同步即是新技术和新理念相互融合的表现。数字化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分开放与不开放两种,开放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即上互联网,建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资料网站,实施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向政府和社会提供农业科技档案管理信息。

3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数字化建设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3.1提高认识,统筹规划

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意义。在当今信息公开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农业科技档案的文化性质和社会性质逐步强化,利用的范围和对象将逐步扩大,只有当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时,农业科技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充分地全面地展现出来。其次,做好统筹规划。将大量的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做好馆藏情况的调查,包括档案的类型、载体形态与状态、馆藏数量、档案信息利用等基本情况。根据馆藏情况,制订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的科学规划,包括服务器、电脑、扫描设备等硬件的购置计划和数字化处理规划。最后,要保障档案整理过程的完整性。农业科技档案数字化是一项费时较长的工程,在大规模、流程化的数字化过程中,所有档案原件都需从档案库房分批大量取出,一定要保障档案原件的完整,不允许出现损毁和遗失的现象。

3.2加强基础工作,认真做好档案数字化

一是档案数字化必须有所选择。针对馆藏“浩瀚”的档案资源,不加选择地全部数字化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应该根据一定的原则确定哪些馆藏档案原件应该数字化、哪些档案原件中哪些不需要数字化。二是做好数字化时扫描参数的优化设置。扫描系统扫描参数的选择和确定对扫描数字影像质量有较大影响,其中扫描分辨率直接关系到扫描文件的清晰度和还原效果。选择分辨率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考虑,包括扫描文件的可阅读性、存储空间、输出打印质量等。三是做好档案数字化的全程控制。在档案数字化过程中,要注重全面的质量检查,加强数据的质量控制。

3.3开展档案数字化问题的研究,及时解决数字化进程中的疑难问题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第9篇

当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

缺少对内容的深度加工。一般的传统科技期刊社集中程度低,所拥有的内容资源和资金都不足以独立开展数字出版,或者成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提供商,只能一定程度地参与数字出版,从而缺少议价能力,利润空间有限,导致积极性不高,没有进一步对内容深入加工整合之后根据数字产品的特点来开发新的产品。大多数科技期刊社参与数字出版的方式止于出售电子文本。

技术厂商身兼多职。数字技术厂商凭着对技术的掌握,在复杂的产业环境下不断拓展着生存空间,是当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科技期刊数字出版领域承担起从内容整合到渠道搭建直至销售的多重角色。这其中有的数字技术厂商是可以胜任的,有的显得勉为其难。一方面由于无法进入内容的出版,这使数字技术厂商缺少对内容深度加工的基础,另一方面只需要完成技术售卖便可以获利,难以避免与下游读者脱节。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技术提供商以获取授权的数量而非实际的销量作为发展目标的现象。同时他们在内容整理上存在较多的重复现象,开费较大,有时还会出现侵权。

渠道单一。在我国,科技期刊的数字传播渠道还是比较单一的,一些好的科技期刊数字产品开发了,如果没有力量搭建渠道就会无缘市场,完全自身搭建渠道又意味着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重复建设的可能。科技期刊的无线数字出版业务又都依赖为数不多的几个基础电信运营商,他们对此设立了相对严格的审批机制。

科技期刊数字化多元商业模式的探索

科技期刊数字化的发展使科技期刊传统的受众创造型双边市场演变为单边、双边和多边三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基于此三种市场的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模式也不尽相同。

单边市场模式:受众直接对内容付费。科技期刊数字单边市场模式中的主体多为产业价值链上的内容提供商,或是通过与内容提供商签订协议购得内容出版权利的内容集成商,这些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机构凭借其独家、专业、权威的信息产品服务直接向机构和个人用户收取费用。其实现形式主要有电子书模式、数据库模式和在线教育模式三种。

双边市场模式:免费(低价)内容+广告赢利模式。通过搭建科技期刊的数字平台,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可以使用不对称的定价方式:对弹性比较小的一边(广告主)设定较高的价格成本;而对弹性较大的一边设定较低的价格,甚至低于边际成本定价。与传统的双边市场不同,由于新媒体技术对消费者点击、浏览和注册行为可进行追踪观测,所以广告投放效果更容易判断;另外,由于成员外部性和使用外部性这两种分别和用户数量与使用数量相关的外部性存在,科技期刊数字平台的运营成本会随用户数量和业务使用数量的增加而持续降低,竞争力则逐渐增强。

多边市场模式:整合营销平台。多边市场模式是指除了科技期刊内容产品售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商还吸引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在其平台上开展各种增值业务,如读者社区、邮箱、相册等,业务的多元化发展给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带来了更多的产品、服务类型。一方面,科技期刊数字出版机构的品牌形象和影响力通过平台上各种业务的整合和叠加效应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多个利益集团的加入也使平台的获利渠道更加多样化。

科技期刊数字化运营的制胜关键点

把好内容质量关,发挥内容资源优势。在传统媒介和新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内容依然是最重要的,因此,科技期刊的编辑们应该在刊物的表现形式上,在为读者服务的功能上,在延伸期刊的价值上下工夫,充分发挥并利用科技期刊在内容资源上的优势,把好内容质量关,创办突出专业特色的栏目,及时报道行业最新科研成果,使期刊内容保持真实性和原创性,且在本专业独树一帜。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科技期刊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不仅要充当信息内容的提供商,而且要充当数字出版商,争取并且掌握数字出版的主导权,使科技期刊的品牌价值得到更大的提升。

加强数字内容的资源整合与全面管理。所谓数字内容整合就是要根据科技期刊数字内容的特点和读者的需求,同时结合自己的内容特色,从内容结构、读者界面、编辑流程三个方面将科技期刊作为平面媒体和数字媒体进行整合。

(1)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内容结构。内容结构整合分纵向整合与横向整合两种,纵向整合即将历史文章按时间、作者、关键词等进行标记入库,这是现行的通用方式。横向整合是将一系列的相关期刊统一规格入库或统一数据库接口。通常的整合方式是:数据库互通、内容互换、文章链接、搜索引擎抓取等。

(2)以互动服务拉近读者与期刊的距离。所谓科技期刊的互动服务主要指读者与编辑、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数字平台按不同兴趣,组建读者俱乐部或社区,这样既扩大了忠实读者群,又为扩展内容资源开辟了一条高效、低成本的途径。

(3)整合编辑流程,适应跨平台媒体的需求。数字科技期刊编辑对期刊来讲既独立又关系密切,他需要不同于期刊的内容结构,不同的表现手法,但资源主要来自期刊。编辑完的稿件应在第一时间到达数字期刊编辑的手中,他通过摘要、专题等形式实时。数字期刊编辑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整合资源,特别是期刊以外的横向资源。通过内容合作、内容互换、内容链接等形式,丰富原创内容的相关信息和背景材料,使读者获得一站式全面媒体服务。数字期刊编辑应在读者社区中发掘作者资源,同时应与平面编辑共享作者资源,网络上的读者反馈、读者调查、社区议题,平面编辑都应深度参与。只有在编辑流程上的跨平台整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数字期刊与平面期刊互动的优势,达到真正的内容整台。

亟待开发复合出版系统以实现双轨出版。数字出版给传统科技期刊带来了新的生机,给科技期刊的出版发行拓展了新的渠道,不但满足了广大读者对科技知识信息共享的巨大需求,而且直接推动了科研创新的进步与发展。科技期刊的办刊人应顺应时代潮流,以多种办刊模式,拓展科技论文交流平台,形成纸版、电子版、网络版三位一体的多载体出版格局,把体现这一学科领域的高质量科技成果迅速地传播给读者。在发挥科技期刊内容资源优势的同时,将传统纸质的广告资源优势延伸至数字期刊中,为科技期刊进一步的数字内容营销提供支撑。

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加工,实现个性化出版。数字出版最关键的就是要了解读者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在网络时代没有任何一种媒介可以仅仅依赖一种传输方式获得成功,因为广大读者正在习惯同时使用多种信息终端获取所需信息。科技期刊在内容资源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上,可以利用相应的数字媒体技术对内容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形成细粒度“碎片化”数字内容,用多媒体技术拓宽内容的表现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加以融合,使得信息内容更加生动,便于读者学习和理解,用内容的生产和创新提供新的增值服务,完善服务功能,从而满足读者对个性化数据服务的需要,实现个性化出版。

创建灵活的数字期刊发行模式。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大规模定制提供了可能,由此掌握更多的内容资源便成为传统出版人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并提高盈利空间的关键。在未来科技期刊的数字化中科技期刊社作为数字内容的掌握者将具备强大竞争力。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大趋势》中指出:“信息时代,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不再构成资源。相反,它将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如果使用者通过信息设备可以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他们愿意为此支付费用。”因此,科技期刊社可以通过灵活的数字期刊发行模式,完整的订阅流程,以及个性化服务、套餐等营销手段,应用网银、手机、点卡等各种支付方式,方便并满足广大读者对数字期刊的订阅需求,在加速信息传递的同时,获得新的盈利点。

作者单位 查国伟 中国传媒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数字科技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数字骨科;优势;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9(b)-0197-02c

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人类社会中的应用也不断扩展、深入,其中数字骨科作为骨科临床中的新型医学学科,为骨科研究及治疗的进步提供了新的思路。数字骨科以骨科的各类临床资料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的数字处理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同骨科的临床密切结合,成为医学中一门新兴的数字化学科。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学科融合交叉式任一学科发展的必然途径与趋势。数字骨科是数字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研究解决骨科基础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数字骨科的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的兴起,逐渐的转化了临床骨科疾患的诊治思路,个体化手术设计(手术方法,内植物)成为其应用的主要标志,为提高临床骨科手术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效果。现有的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从而促进医学技术向个性化,精确化,微创化与远程化方向快速发展,数字骨科的出现,实现了由二维到三维,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态到动态的技术转变,数字骨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建立,有望使顾客临床逐渐系统化,标准备,立体化和可视化,数字骨科的概念提出,建立在数字医学和中国数字人技术、数字医疗设备,计算机网络平台和医疗专业软件的基础上,建立事故科数字化三维解剖图谱,从而实现两个目的,即星系共享和资源共享。由此,该研究对数字骨科在骨科临床中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1 数字骨科的优势

目前数字化的骨科技术已在骨科应用及研究方面贡献了部分学术成果,成为推动骨科临床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相比于传统骨科的研究模式,数字骨科具有明显的技术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①数字骨科采用了计算机的人体骨骼快速成型辅助技术,在该技术帮助下对于结构较为复杂的人体骨骼模件也能够制作完成,完成后的标本可用于医生学习患者的解剖特点,从而提高医生参与手术治疗时的正确性与科学性,还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1-2]。②数字骨科运用的CAD/CAM技术能够对患者的骨骼模件进行三维重建,为患者提供独特的假体设计,在该设计方案下制造完成的假体,与患者病变骨骼匹配程度较高,应用效果更好;CAD技术还能用于术前的手术方案设计,模拟过程,提升手术效果。③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技术还能够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设计,通过手术模拟使得较为复杂的骨折情况也能得到准确外科复位,同样该技术还可用于骨科肿瘤的切除、畸形肢体的矫正以及假体配置等[3-4]。根据上述优势,该研究对数字骨科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2 数字骨科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在李亚光等人[5]的相关研究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内数字骨科技术的发展,足踝、盆骨、关节骨折,脊柱侧弯、后凸治疗,四肢畸形矫正等方面均开始对数字骨科技术进行了运用,从而实现个体化定制以及生物制造水平的提升,增强手术方案的科学性与手术后相关生物力学的稳定性,基于此,该研究对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2.1 骨折治疗中的数字骨科技术

在朱学敏等人[6]的相关研究中,对骨科技术中的CAD(计算机的辅助设计技术)、RP(骨骼快速成型技术)以及三维建模技术在跟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Mimics等三维建模操控软件,能够根据患者的计算机影像学资料建立与之相符的骨关节三维立体模型,该建模技术避免了普通X线片检查中的重叠现象,弥补二维CT检查缺乏整体性的缺陷,清晰、完整显示跟骨结构,医师能够对骨折的移位情况有直观了解。其次,CAD-RP技术应用相关处理软件系统将二维断层的图像信息转换为数控的加工指令,在指令下相应机械能够制造1:1的骨骼实物模型,其中清晰的显示出骨折线走向、分布,方便医师制定更加有效的手术方案。最后,计算机导航技术则能够在术中为医师提供光学或影像学监测,克服医师的触觉差异与手眼协调性的问题,帮助完成精细的手术操作。

2.2 骨肿瘤手术中的数字骨科技术

张余等人[7]的相关研究表明,数字骨科技术在骨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肿瘤三维模型构建、截骨手术模拟、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模板、RP技术及术中计算机导航技术。以骨盆肿瘤手术为例,首先,术前将CT、MRI检查的数据输入三维建模软件系统中,将其转换为三维数据,重建骨盆中的发生肿瘤病变的骨关节解剖模型,根据其展现出的肿瘤性质明确外科切除的范围。其次根据病灶解剖形状制作手术切除的辅助模板,便于术中进行切除时异体骨的修剪形状与骨缺损的形状一致。最后,利用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对肿瘤的切除及骨组织重建的过程进行模拟,验证手术方案的可行性,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骨科手术模拟和固定内植物设计,使以往单纯的依靠CT二维影像学诊治疾病到三维实体模型,无论对于提高医生手术方案的准确性和对患者的个体化医疗方案的高效实施都是大有裨益。

2.3 其他骨科手术中的数字骨科技术

除上述复杂性骨折及骨肿瘤手术中应用数字骨科技术外,在关节手术、脊柱外科手术、寰枢椎手术、创伤性骨损伤手术中也展开了应用。在王智运等人[8]关于脊柱外科手术运用数字化技术的相关研究中,同样认为主要依赖于3D技术、CAD/CAM技术、RP技术等,首先通过3D技术对畸形、脱位、骨折、结构破坏的脊柱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为医师体检了解患者损伤处的三维立体结构提供有力依据,完善手术方案;其次,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对三维的立体模型进行研究,例如测量尺寸、体积、面积,明确手术路径与组织移位等,使得手术方案能够得到精确呈现;最后在数字化导航技术的辅助下完成手术。而在王建华等人[9]关于寰枢椎手术应用数字骨科技术的研究中,则对术中个性化置钉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将图像的二维数据输入三维重建模型软件中,利用软件技术明确最佳的寰枢椎进钉点与钉道,并将三维模型与其进行拟合,提升对应准确性;通过计算机导航技术进行模板打印,术中根据模板打印所提供的入钉点进行磨钻开孔,并建立钉道,实现固定。

2.4 骨科生物力学研究

骨作为人体运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完成静止状态下力学支持,而且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完成力学传递,因此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对于骨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人类骨骼多为不规则体,而且受力方式较为复杂,因此对于其研究较为困难。数字化有限元分析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其基本原理为将不规则的人体骨骼分解成有限个规则的正三棱锥形,通过分析三棱锥行的受力特点来分析整体骨科的力学特性。其现有的主要应用软件有ANSYS,ABQUES等,主要研究的领域有寰枢椎骨骼不同置钉钉道下螺钉应力应变,骨盆骨折固定后,不同拉力钉固定应力应变变化,股骨远端外侧锁定钢板固定不同固定方式应力应变特性等。以上的研究不但为骨科手术术式选择提供有益的借鉴,更为内植物的设计和改良提供新的思路,为降低手术失败和二次手术提供科学依据。

3 展望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骨科逐渐成为骨科学基础研究及临床手术技术改进的重要手段之一,为医疗行业及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未来的发展中,数字骨科技术还将依赖于更加先进、强大、完备的计算机及软件系统支持[10]。例如自动提取MRI或CT检查数据征性的参数,直接生成三维立体骨骼模型,再如通过人机交互法完成材料与假体的植入,数字化机械臂,远程会诊及远程手术等[11-13]。数字骨科技术作为新兴的研究与治疗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由此,该技术还应当不断发展完善,为医疗事业及人类生活的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数字化技术将成为21世纪优秀骨科医生的临床床基本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夏虹,吴增晖,等.数字骨科技术在儿童上颈椎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2,22(6):516-520.

[2] 陆建华,秦步平,王志刚,等.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辅助设计定制桡骨头假体的体外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6(5):451-454.

[3] 章莹,尹庆水,万磊,等.数字技术在创伤骨科的应用临床数字骨科(一)[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1,3(2):113-119.

[4] 张建春,吕厚忠.数字骨科技术在股骨低度恶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J].现代医院,2013,13(1):56-58.

[5] 李亚光.数字骨科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5):579-582.

[6] 朱学敏.数字骨科技术在跟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3,5(5):304-309.

[7] 张余,马立敏,尹庆水,等.数字技术在骨肿瘤外科的应用临床数字骨科(三)[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2,4(1):68-72.

[8] 王智运,尹庆水,夏虹,等.数字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临床数字骨科(二)[J].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1,3(3):230-236.

[9] 王建华,尹庆水,夏虹,等.数字骨科技术在寰枢椎个体化置钉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1,9(3):165-168.

[10] 王博亮,蔡明,郭晓曦.数字医学在精准骨科手术中的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2(2):202-204.

[11] 谢叻,张绍祥,王友,等.数字化制造技术在外科中应用.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8,10(2):109-110.

[12] Qin M, Liu Y, He J,et al. Application of digital design and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ique on individualized medical treatment[J].Zhongguo Xiu Fu Chong Jian Wai Ke Za Zhi,2014,28(3):286-291.

[13] Wang F, Ren X, Yang L, 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technique in joint surgery[J].Zhongguo Xiu Fu Chong Jian Wai Ke Za Zhi,2014 Mar,28(3):272-5.

上一篇:农村技术范文 下一篇:财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