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07 17:30:52

数字教学设计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 教学设计 艺术创作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电脑技术的成熟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与之相匹配的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数码扫描仪和打印机等的出现,以及飞速发展的网络科技,使影像世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被提上日程,在大学的艺术系,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被逐步应用到教学中,笔者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语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与对策等方面阐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中的经验。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特点与语言

在多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有意无意拿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与传统的艺术载体相比较,感受到了数字化影像带给艺术全新的变革,其通过技术和艺术的结合构成丰富多样的表现形态。这种全新的创意和创作使得刊物、网页和电影生动起来,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给观众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使人们得以在现有的环境中体味和感受多种方式的交流互动,而这也必将对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和商业化现代设计理念提出新的发展要求。

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仅仅是电脑软、硬件技术水平的体现,更是艺术创作水平通过技术的再现。与传统的数码影像和简单的电脑绘图相比,数字化影像具有自身的特点:第一,具有可宣传、传播性。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在各个领域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广告、电影电视、地产、金融、保险等。第二,成本高,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基本都是在后期完成,需要大量的制作资金作为保障,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只用在很少的场景中。第三,视觉冲击力强。任何刊物封面、电视电影场景、地产广告加入了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便有一种直观性和立体感。数字媒体艺术把充满了想象力的艺术元素用二维、三维等各种技术构建了与现实不同的奇异世界,而这反映在数字媒体艺术创作另一个明显的语言特征是其特有的节律,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语言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如视觉效果、听觉效果等。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设计

随着数字化影像艺术在国内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这一庞大的需求在各大、专院校也引起反响。各大、专院校已不同程度招收理工、工程、艺术、多媒体等方面的学生加入这一学科的学习。那么如何在实际的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教学,笔者为此设计了一整套教学课程,作为教学实验。

1.市场现状。数字媒体艺术在近几年强势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很多时候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数字化图像、影像已成为人们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和渠道,甚至影响到社会某种体系的变革,毫不谦虚地说,数字图像艺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已成为21世纪社会文化体系建设的主旋律。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这方面的人才显得捉襟见肘。既懂影像技术又具艺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就更是凤毛麟角,对此,市场和社会急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方面的人才。

2.培养方向。技术的发展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大批既懂数字化技术又有艺术素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培养运用数字化的影像、音乐、图像、图形等数字多媒体形式进行艺术表现的专业人才。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吸收国外先进的数字媒体新理念和新技术,从而适应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3.课程设计。这一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从艺术和技术两方面开设。艺术设计的课程如艺术欣赏理论、建筑艺术欣赏、工艺美术欣赏、雕塑艺术欣赏、绘画艺术欣赏、书法艺术欣赏、音乐艺术欣赏、舞蹈艺术欣赏、戏剧艺术欣赏、戏曲艺术欣赏、摄影艺术欣赏、电影艺术欣赏、服装表演艺术欣赏、动画作品的欣赏、网页设计的欣赏、室内设计的鉴赏、景观设计鉴赏、展示设计鉴赏等课程。

计算机方面课程如现代艺术设计原理、应用计算机辅助图形图像处理、视频合成、动画制作、影像编辑、音响技术、互动技术、二维、三维多媒体创意设计。

数字技术课程如造型设计、数字表现设计、网络媒体设计、数字娱乐设计、数字插画艺术。

创新设计系列课程——创新设计、数字媒体创意思维训练、数字媒体专题。

4.教学手段:这是数字媒体艺术教学的最主要环节。

教法分析:

第一,课程体系以学期或者学年为单元进行课程整合,进而形成阶梯式系列循环教学对课程设计中的课程进行系统的学习,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了一整套系统的理论研究。

第二,展示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再提出明确可行的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设计题目,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并辅助技术,进而心中有数,做出理想的艺术品。电影中数字化影像艺术的运用更能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人们在欣赏电影时,已经不是停留在过去那种对单纯的故事情节的关注上,电影中色彩、光影、音乐、音响、画面、造型的细节更为人所重视。一部大片问世,人们总会评价电影的艺术性和欣赏性,画面色彩、光影、画面等的运用是否到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感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影像风格,数字媒体艺术为不同的导演群体提供了新的创作手段。

第三,总结数字媒体艺术运用的合理性。无论是动画还是刊物的设计,抑或是电影,都开始把数字化影像运用其中,使其摆脱了传统的固定的黑白单一模式,尤其是电影,一组组快速变化的画面,各种场景的氛围几乎都可以看到艺术的韵味和数字化技法的运用。从一个个场景的变换到演员的服饰,处处都渗透出数字媒体艺术的痕迹,很多场景中,表现人物心情常常通过周边环境的移动和色彩的变换来体现,更多时候,一部电影中写实和写意的创作手法用数字化技术体现。其实,我们在电影中能看到的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理想或者场景,是数字媒体艺术在电影中最佳的诠释。

第四,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自己选择题材,自己进行创意。制作复杂的特技效果,并让学生根据自身艺术的领悟和对数字化技术的熟练掌握设计作品,使学生达到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这种教学实验需要三四年时间课程的教学,也是学生在大学四年或者研究生在高校度过的时间,不是一蹴而就能达到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与对策

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然而,比起其他科目,数字媒体艺术这一专业仍旧不太完善、不太成熟。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一)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不足

第一,数字媒体艺术在国内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一整套有序系统的理论研究。众所周知,任何一门成熟学科的教学都是因为其在教学过程中具有自身的规律与方法,然而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在国内却是缺失的一环,在教学理论体系中没有应有的研究热情和氛围,导致国内大、专院校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学专业理论知识缺乏。

第二,数字媒体艺术学科中,艺术与技术之间还有一定的不对称,学校教育要么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要么忽略了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一方面,在国内教育体制中,在数字媒体艺术课程设置上,欠缺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成为各大、专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的艺术素养参差不齐,过多地重视和强调技术层面,只会使这一学科限于呆板化和程式化,很难满足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的需求。这就是因为利用计算机的技术功能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对数字艺术的工具应用能力占据主要部分,使得这一学科的教育停留在技术培养的表层上,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缺少艺术的表现,看起来更像一种技术产品而非艺术品。另一方面,有些大、专院校在体现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很多时候排斥计算机的技术优势,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仅仅是另一种艺术的载体,注重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而对数字媒体的技术完全茫然无知。纯粹的表现艺术或者对纯粹的关注电脑、影像的技术,两者割裂使得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无法适应时展的需要。

第三,很多大、专院校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国外数字媒体艺术正高度发展的时候,国内的数字化教育体系处于滞后封闭状态。当国外的数字媒体处于成熟期时,国内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推广刚刚起步,其现有的技术与理念难以与国际接轨,虽然有些高校有意识培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选送一批教师到国外接受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但这毕竟只是个例,大部分教师队伍还是缺乏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观念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国内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整体水平。

第四,数字媒体艺术观念的滞后和创意的缺乏也是其问题所在。国内各大、专院校的这一专业还停留在早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或者是电脑绘图的初始阶段,很多人根本不了解计算机绘图、电脑美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的区别,表现出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的贫乏和肤浅,对这一专业的观念没有跟上目前日新月异的发展。而同时,人们对创意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对计算机以及软件是否用得精到。更多的创意主要是抄袭外国的一些刊物、画册甚至是他们在电影、电视中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脱离了自身的实际状况,往往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应对措施

1.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不足,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追本溯源,应加强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在教学体系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学生授业解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准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息息相关。国家应考虑对数字媒体专业的资金投入,以此确保对教师整体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所以教师有足够的专业素质和过硬的专业知识是提高数字媒体艺术创作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相关的教育机构制定一系列的培训计划,比如和国外某些擅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定期输送一批教师去深造;同时也要定期开展培训,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搭建良好的平台。

2.数字化技术与艺术两者相辅相成。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不仅仅是单方面艺术或者技术,而是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中,数字技术与艺术修养对于培养出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缺一不可,这一专业的佼佼者需要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艺术修养两者实现和谐统一。

3.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要重视根据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实行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很多时候,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和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专业人才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意识到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衔接问题,所以学校应当深入市场,以市场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与企业合作进行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双向培养,一方面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在学校的理论知识,结合市场的需求,能较快地适应这一领域在社会上的实际功用,从而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最后能快速填补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创作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孙冬梅,纪涛.浅析当代数字艺术教育发展前景[A] 数字影像传播研究,数字艺术理论体系构建及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119—02

[4]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夏进军.数字化设计艺术审美探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6]张晓艳.CG环境下的中国影视教育[J].电影评介,2009(14).

[7]梅格斯.20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史[M].柴常佩,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89.

[8]索晓玲.动画影片画面赏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9]徐军强.论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10]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11]王树薇.色彩学基础与银幕色彩[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情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TP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1-0000-02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内容选自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形图像处理》教材中项目四:“思丞科技”画册制作中的任务1:封面制作,该任务需要2课时。本节教学内容在《数字平面制作技术》课程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是以前面已学的图形绘制和动感模糊滤镜效果为基础,结合外挂滤镜、风格化滤镜组及涂抹工具等,通过教师引导、分组讨论、学生操作等步骤来完成任务。本节内容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今后的数码图像特效制作当中作用重大。

2 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对的学生是高职三年大专,他们的优点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精力旺盛;缺点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我们在教学设计当中最为重要的。

3 设计思想

本次教学设计是将企业对学生技能的实际需求和现有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按照理论、实践、工作岗位规范一体化的教学指导思想,采用项目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适当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课件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本节课的相关理论知识,养成积极主动、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平面设计制作能力。

4 教学目标

4.1 知识目标。(1)让学生熟练掌握外挂滤镜的安装和使用。(2)让学生了解风格化滤镜组的功能和特点。(3)让学生将前面学习的图形绘制、动感模糊滤镜等知识综合起来,融会贯通。

4.2 能力目标。(1)让学生学会查找边缘滤镜和涂抹工具的使用技巧。(2)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思丞科技”画册的封面制作。

4.3 素质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2)通过分组教学,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能力。(3)通过本节任务的完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5 教学重点和难点

5.1 重点。(1)外挂滤镜的安装和使用。(2)动感模糊和查找边缘滤镜的使用技巧。

5.2 难点:立体文字特效的制作

6 教学过程设计

6.1 新课引入(时间:5分钟)。课堂导入就是要着力于起到“凝神、起兴、点题”的作用。因此,针对所教授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本节课设置如下两个问题让学生完成:问题一:前面学习过的哪种滤镜能使一个平面的图形产生如图所示的立体效果?(多媒体课件演示平面图形和立体效果图)。问题二:如何利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将一幅高山图片制作成山水相接的效果图?(多媒体课件演示原图和效果图)。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一对前面所学的动感模糊滤镜知识进行了复习,同时也为本节任务的完成做了知识准备;再通过问题二,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相关知识,学生很费力地制作山水相接的效果,但最终并不完美。就在学生即将失去信心的这个时机,教师大声宣布简单快捷的秘密武器-----外挂滤镜的使用,从而引入本节新课内容]

6.2 知识讲解(时间:15分钟)。这个环节中,教师根据本节任务中涉及到的新知识点,单独设计了两个教学案例,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讲解。案例一就是对新课导入中问题一的继续延伸;案例二就是对新课导入中问题二利用新方法制作完成。本节课的知识点包括:(1)查找边缘滤镜的使用技巧。(2)外挂滤镜的安装和使用。

[设计意图:教师在准备本节课时,巧妙地将课前提问做为新课案例,目的有两个:一是这样能节省一些时间,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二是采用对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

6.3 任务分析(时间:10分钟)。这个环节中,首先,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学生要完成的任务效果图。并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任务在制作过程中共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都包括几个知识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4 学生实践(时间:30分钟)。这个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每组2~3人。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指导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6.5 任务评价和任务修改(时间:15分钟)。这个环节以小组的形式在多媒体教学网络上展示设计制作的作品,首先进行各小组间互评,然后教师点评,最后进行作品修改。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评价和修改,不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

6.6 任务拓展(时间:10分钟)。在任务拓展环节,教师将备课时就准备好的另一幅“思丞科技”画册封面效果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独立设计制作一幅新颖的“思丞科技”画册封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6.7 课堂总结(时间:4分钟)。先由学生口头总结,再由教师总结,重点强调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多媒体网络演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

6.8 课后作业布置(时间:1分钟)。课下对本节课使用的外挂滤镜组中的其它滤镜进行自主学习,并选用你喜欢的滤镜创作一幅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作业布置,让学生对外挂滤镜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7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习,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必须以能力为本位抓起,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要认真设计好每一节课,从引导学生兴趣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使课堂活跃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彦如.高职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1.

[2]曾良骥.高职课程“六位一体”教学设计范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9,6.

[3]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

本课通过三个活动将教学知识串起来,三个活动层层相扣并递进。活动一通过画图程序观察点阵理解采样过程。活动二通过填写图片色彩对应二进制数理解量化过程。活动三通过将桌面截屏,并保存成“保存类型”不同的文件后,查看文件的大小并记录,验证图像数据量的计算公式。

2.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教学

基于信息化平台重新构建教学内容,采用了“微视频”和“学习单”两种学习资源,并利用平台提供的测试功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信息科技教科书《中学信息科技》第一章第二节《信息的数字化》。信息的加工方式从人脑直接处理转变为计算机处理,大大提高了效率,而这种方式转变的基础是信息的数字化原理,根据这个原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存储到计算机中,方便进一步加工。因此,信息的数字化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前提和基础。本节内容主要包含了字符、汉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原理,是本学科及本教材中的重点。

在字符、文字、图像、声音这几类信息的数字化应用中,由于图像是二维的,图像的数字化相对字符和文字更复杂一些。图像的数字化应用比较典型,也和实际应用比较贴近。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比较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处理。同时,掌握好这部分知识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帮助。本节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重点,对后续的教学有重要的奠基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为高一学生。高一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动手,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能够在问题的引导下自主或者合作探究。从技术层面来看,他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是二进制,什么是十进制,理解了字符和文字的数字化。从生活实践经验来看,他们已经了解了数字图像的点阵形式。

然而,学生对数字化还不十分了解,这就需要他们先理解图像信息的数字化基本原理。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开始缜密,因此我设计了验证数字化文件计算公式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图像数字化的原理,理解量化位数与图像颜色数之间的关系,能计算图像的数据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体验和理解前人创新之路的同时,拓展自身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思考、质疑等学习活动,逐步归纳图像数据量的一般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交流中大胆地、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有效倾听,提升交流合作能力。在课堂实践活动中,体验“设疑―推算―得出结论―验证”的自主探究模式。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解读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学习的实用价值和学习兴趣。

教学环境与准备

毕博教学管理平台、电子白板、多媒体教学系统、录课宝系统(学生课前登录录课宝系统自学图像数字化思想的微视频)。

教学过程

1.前课回顾,切入新课

教师提问,并引出信息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体验图像数字化难题的破解历程。

2.观看微视频,并推演图像数字化的基本思想

师:想象一下,如果是你,你对解决这一难题有什么思路?此前字符的编码方案对我们有没有借鉴之处?(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进一步讲解“采样”“量化”两个概念。

3.采样研究

活动一:体验图像采样方法。

活动内容:放大图片8倍实验。

活动目的:掌握图像的数字化过程采样方法。

活动步骤:

(1)登录毕博平台“第三课:图像的数字化”。

(2)下载“smile.bmp”图片。

(3)启动开始程序附件中的“画图”程序。

(4)打开smile.bmp图片文件。

(5)观看图像的点阵:①单击“查看”/“缩放”/“自定义”,选择放大图片800%。②再次进入“查看”/“缩放”/“显示网格”。③观察现象。

4.量化研究

活动二:完善图像量化的方法。

活动内容:填写色彩表示。

活动目的:体验图像的量化方法,掌握图像色彩数与每个像素所占二进制位数之间的关系。

活动步骤:

(1)黑白图像的数字化如何采样,如何量化?

(2)彩色图像的数字化如何采样,如何量化?

(3)学生在“导学学习单”(如表1)上填写图像色彩数与每个像素所占二进制位数之间的关系。(出示小资料如图1)

5.图像数据量公式研究

活动三:图像数据量计算公式分析。

活动内容:将桌面截屏,保存成不同类型的文件后,查看文件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活动目的:图像数据量的计算公式。

活动步骤:

(1)截屏:按下键盘第一排右上角倒数第三个键“PrtSrc”键,将屏幕(屏幕默认1024×768个像素)复制下来。

(2)启动“画图”程序。

(3)执行“粘贴”,将刚才复制的屏幕粘贴到了画图程序。

(4)执行“另存为”,在“保存类型”中选择相应的文件格式保存到桌面上。

(5)将鼠标放在相应文件上右击,选择属性,查看文件大小,并填写表格(如下页表2)。

6.小测验

学生在平台上完成测验,教师分析学生学习情况。

7.小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重点。一个名词:像素。两个动词:采样、量化。一个公式:图像数据量的计算公式,即“图像文件大小=像素总数×每个像素所占二进制位数/8”。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设计与实际生活很贴近的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图像数字化相关的基本概念的讲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采取融入到层层递进的小活动的方式,学生在完成课堂活动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内化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对教学难点的图像数字化思想,则有微视频自学材料、课件的辅助,以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辅以教师适当讲解,有利于难点的突破。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平台,二种资源。平台可以是毕博、Moodle,自己开发的也可以,关键要适合内容重建和资源积累。一种资源是微视频。理论方面的知识可以是用录课宝录制知识点,操作方面的知识可以用SnagIt9.02、Flash_Cam+格式工厂。另一种资源是学习单。运用学习单梳理教学过程,便于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小资料

量化位数是图像中每个像素所占二进制位数,用来说明图像最多能表示出多少种颜色。举个例子,如果一张图片有256种颜色,那么就需要256个不同的值来表示不同的颜色,也就是从0到255。用二进制表示就是从00000000到11111111,总共需要8位二进制数。所以量化位数是8。

点 评

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真正实现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好比医生离开信息化就没有办法给出药方,警察离开信息化就没有办法破案,这才叫融合。如果教师运用一个PPT可以讲一节课,而拿一根粉笔也照样可以讲这节课,那么技术和教育的融合还是远远不够的。

《图像的数字化》这节课知识容量大,涉及到多个抽象概念的讲解,要上好这节课,有一定的难度。而顾老师在整堂课中融合了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内容充实,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有着较高的教学效率。

第一,顾老师巧妙地借助“微视频”,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采样”“量化”两个概念,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后续的拓展提升做了有效的铺垫。

第二,教学平台集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供学生选择使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教师可以根据平台即时反馈的测验数据,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纠错,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三,本节教学中,“学习单”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支架和载体,它充分发挥了导读、导思、导疑、导练的功能,并引导学生展开目标明确、有序可循的个性化学习。

当然这节课可以继续优化。

第一,图像数据量的计算要用到二进制位、字节、千字节、兆字节的转换,如果提前与学生回顾该知识点,则更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第二,活动三中,让学生将截屏保存为不同的文件类型,教师已经在引导学生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了,该环节是本节课的亮点,但火候尚欠,如果让学生将图像保存为“单色位图”,那对比效果会更强烈,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

小资料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1.新课程理念。

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海陆变迁一节中,数字星球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带入课堂,让教学贴近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迁移到生活中去。第二,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数字星球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通过有效融合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新型教学环境。第三,强调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分成小组,按照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要求,借助数字星球系统提供的图像资源,组内分析讨论,形成结论。笔者认为数字星球在体现以上三种理念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因为它能够在开展立体、抽象知识教学时,进行模拟演示,进而实现学生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能够提供给学生系统本身自带的资源包,也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自动获取网络资源,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PPT课件与数字星球关联进行展示,并且在学生探索、自助使用的过程中体会到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产生学习的欲望。

2.建构了多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12篇文章主要涉及三种教学模式。第一种是探究模式。利用数字星球动态、立体展示教学内容、自带资源包及联网补充资料的优势,通过设计一系列有目的、分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分析数字星球,实现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但是,在教学思路、提问方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二种是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是徐宝芳教授在2003年提出的,“双动”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两案”指的是学习方案(简称学案)与教学方案(简称教案)。目前在该模式的指导下完成了系列的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案、学案、课件、story动画、球面动画。完成了基于数字星球系统地理微课程设计。第三种是支架式教学模式。支架原来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叫脚手架。其作用是在建筑房屋时起暂时支撑作用。该术语运用在教育领域,用来描述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给该学生给予的有效支持(支架),当学生的能力得到增长以后,就可以撤去该支架。如在地球的自转运动一节,用数字星球演示地球自转运动和地转偏向力,并引导学生画出来,为学生学习建立“支架”。地理教学设计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抓手,指导教师有效、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但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素养,这就需要建立学生学习的抓手———学案,用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配合教学方案实施,而目前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缺乏学案的设计。因此,笔者认为三种教学模式中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它具有完整的教学思想、设计环节,有教案和学案两大“抓手”支撑教学,目前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指导下的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已经开发出相应的案例且提出了在教案、学案、课件等制作中的注意事项。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以此为基础对开展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大有裨益。

3.多种媒体配合使用。

每种教学媒体都有它的优势和不足,因此需要多种教学媒体的配合使用,数字星球也不例外。12篇文章中有10篇文章将数字星球系统和其他的教学媒体结合使用。第一,与PPT结合。由于我国班级学生的容量比较大,小小的数字星球照顾不到所有的学生,如何扩大数字星球系统的传播面需要深入研究。在教学中可以将数字星球系统与PPT等结合使用,发挥数字星球的优势,利用PPT来弥补其不足。第二,与实物媒体相结合。如,在讲述大陆漂移一节时用带文字的硬纸板制成非洲和南美洲轮廓,演示大陆凹凸吻合现象,再用系统平台引导学生寻找大陆漂移化石证据、冰川擦痕证据。第三,与录播系统相结合。利用数字星球系统呈现仿真模式的功能制作微课,对适合用数字星球系统演示的专题内容进行长约5分钟的教学设计,并录制微视频,最终开发一系列“数字星球系统技术与地理专题内容整合”的地理微课程资源[11]。辅助教师课中教学,也有利于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学习。但是在各个媒体的配合使用中,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媒体可以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运用其他媒体进行演示,否则会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4.充分发挥数字星球系统的多种功能。

根据使用主体的不同可分为教具和学具功能;根据呈现特点不同可分为演示功能和探究功能;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可分为讲授知识、科学普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功能。12篇文章均体现了数字星球的讲授功能、教具功能和演示功能,只有3篇文章运用了学具功能,3篇运用了探究功能,1篇科普功能,1篇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功能。因此数字星球的教具功能和演示功能体现较为充分,但学具功能、探究功能、科普功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我们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教学方案,用以普及地理相关知识。如数字星球自带的关于黑洞等的视频,可以用于拓展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再者我们应看到数字星球系统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起到的重要作用。如利用数字星球系统演示大陆漂移的过程、各大洲的代表性动植物。讲解魏格纳论证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及探究精神的培养[5]。

5.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反思不断增多。

在12篇教学设计中有3篇文章对教学设计反思进行了专门的论述。而且这3篇文章都是近两年来发表的,从而可以看出,人们正在探索如何设计出更好的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2篇文章中提到了在双动两案教学模式指导下如何开展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及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如“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很多地理教学设计案例存在环节不完整,地理教学目标表述不准确,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路、策略与模式较为轻视,教学方法不全面等问题。”但是这些反思大多停留在教学设计本身,没有深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二、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几个问题

1.对教学设计理论认识不够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意图、课后总结、板书设计、习题设计几个方面。且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有一定的标准。一个完整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应该在形式上包括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在内容上遵循每个环节的设计标准。笔者通过研读12篇文章发现,多篇文章存在赘述和缺失教学环节、教材分析不到位、教学目标表述不具体、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混淆、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混用、教学重难点分析不到位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由于教师没有按照教学理论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的理论认识不够。

2.学生使用不充分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都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课堂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作为使用的主体。12篇教学设计中,只有3篇文章设计了学生使用了数字星球的环节。而其他教学设计数字星球只是作为教师的一种教具存在。学生没能锻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资料、探究知识等方面的能力。

3.缺乏技术指导

和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数字星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体,在如何选择资源、如何设计课件、如何流畅使用数字星球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在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教学设计中针对有难度的部分加入相应的技术指导是有必要的。而在12篇教学设计中只有2篇文章提到了如何制作数字星球系统的课件。如“story及其附件设计”,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由于数字星球系统课件制作方法的更新,现在的制作方法和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需要及时更新我们的技术。

4.研究意识薄弱

自2008年引入数字星球系统以来,目前除去宁夏、贵州外的其他省份都已经建立了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实验室。到目前公开发表的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只有12篇,由一线教师独立发表的只有两篇。虽然近两年来研究数量有上升的趋势,但总量还是不足。

5.设计规范不完善

在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中,如何明确数字星球在本节课教学中具有其他教学媒体不具备的优势。12篇教学设计中提及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在内容选择和课堂组织上的注意事项,总结了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的几点反思并提出通过记录数字星球的使用主体、次数、频率来考量其发挥的作用。在规范和评价基于数字星球的地理教学设计上起到了引导作用,但是其定性和定量的指标都不完整,有待进一步开发。

三、关于加强基于数字星球系统教学设计研究的建议

1.加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

多篇文章存在的教学环节缺失、教学设计内容表述不清晰、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学设计理论基础掌握不扎实。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应加强教学设计的理论学习,将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设计出集科学与新意于一体的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

2.强调学生对数字星球系统的运用。

新课程理念强调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重视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使用的方法、探究的程序上指导学生,并且指导学生如何更加认真细致地观察、描述数字星球。

3.完善技术指导。

数字星球作为球幕投影在制作课件上和平面的PPT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在球幕上插入文字、图片,如何在球幕上制作动画效果以及如何实现数字星球的图像、动画、视频和PPT的链接等,我们都有必要将自己的小技巧加入到我们的教学设计中。

4.提高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研究意识。

一线教师和学者应提高对数字星球的研究意识,从挖掘适合数字星球系统的教学内容到开发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教学设计及如何有效、充分、多样地利用数字星球系统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开展研究。

5.构建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笔者认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加入定性、定量指标,建立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必要的,它能够规范、指引和评价教学设计,保证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在各个环节的设计上做到科学准确且充分和有效地发挥数字星球系统的作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提高自身的研究意识,在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理论等的引导下进行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地理教学设计,对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师生的共同进步都是必要的。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一、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在教学设计中最有效应用的优势

数字化电子备课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备课能力,电子备课通过图片与声音的完美配合,让教师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备课方式内容呆板的问题,利用动画和图片来授课,营造了轻松活泼的氛围。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能够兼容种类丰富的备课内容,提供给学生信息量巨大的学习资料,满足学生和教师的对于材料性知识的需求。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教师备课方式,有效地解决了部分教师备课内容落后所形成的书本知识与教师备课内容联系不紧密的问题,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方便、科学的平台。

二、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在教学设计中最优化应用的意义

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在教学设计中的最优化应用,不管是对直接受益的教师和学生来说,还是对教师和学生密切相关的学校而言,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1.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在教学设计中的最优化应用对教师的意义

在现代化的教师备课中,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作为教师备课的主要工具,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备课过程变得简单、快捷,更加方便有效,利用网络实现了教师办公的自动化,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为教师的授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数学化电子备课平台一方面让整个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师授课的质量,保证了教师授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还可以根据教师的备课内容形成试题,成为了教师授课的一种辅助工具,保证了学生对于上课所学到的知识的掌握和及时的应用,提高了学习能力。

2.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在教学设计中的最优化应用对学生的意义

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让课堂减少了一分呆板,增加了一分灵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堂上教师的讲解,通过一个个多媒体影像的展现,在愉悦的受视感觉中来提高自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在教学设计中的最优化应用,一方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让课堂变得有趣,能够在整个课堂上时刻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随着教师的讲解内容走,深刻地把握所学习到的文化知识的内涵,增强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更好地完成课业目标。另一方面,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在教学设计中的最优化应用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课业习题,通过这些习题可以有效地增加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应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科学、有效。

3.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在教学设计中的最优化应用对学校的意义

在数字化电子备课平台的帮助下,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整体情况,然后有针对性地把学生的误区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为学生排忧解难。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控能力,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设备吸引着众多的莘莘学子前来就学,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三、实现基于数字校园的电子备课平台所需最优化的措施

1.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是实现数字校园的电子备课平台的最优化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作用就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的能力提升刻不容缓。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才能够为学生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知识,为学生在探寻知识的道路上扫清障碍。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出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2.充分发挥数字校园的电子备课平台的功能,为教师有效备课提供保障

数字校园的电子备课平台具有着海量的数据和资料,能够为教师的有效备课提供充足的素材,并通过动画和图片的演绎来形象地诠释教师授课的内容,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就可以实现课业目标,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备课所要达到的效果。

四、结束语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化图像;采集;加工;教学设计

高中生在初中或平时都已经不同程度地接触过信息技术,很多教师通常会采用“知识介绍——工具比较——工具讲解——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让学生努力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改革信息技术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是必然选择,只有以生为本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下面笔者将以《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为例,为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依据。

一、教学目标

首先,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了解如何采集数字化图像、Photoshop的基本使用,掌握加工文字和转换图像效果的技术;其次,培养学生利用多媒体传达信息的能力和学习的创新能力;最后,通过充满正面能量的主题向学生传递良好的品质,让学生亲自动手以提高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图像加工处理。

三、教学思路

课前下发学案,让学生完成预习,对评讲部分有一定了解;在课堂上,先讲理论知识,让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再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讲评部分一起合作探究;接着就是让学生分别展示小组的学习成果,一同评优,再让优秀作品的作者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最后就是巩固联系并进行总结。

四、教学过程

(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程的学习。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曾经有人提出向宇宙发射勾股定理的图形来跟外星人取得联系呢?外星人能懂吗?然后告诉学生图像的魅力所在:图像是另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所有人都能读懂图像所包含的意蕴,是增进人们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纸质上的图像我们称为模拟图像,而储存在电脑中的图像则是熟悉化图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数字化图像是怎样采集和加工的吧!情境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向对新知识的渴求欲。

(2)展示预习成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自己根据学案预习的成果,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进而为上机实验打下坚实的基础。

(3)展示精美图像,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教师通过大屏幕将几幅精美的图像展示出来,图片的内容涉及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后教师展示原图和最终的效果图,告知学生要进行文字和图像效果两部分的加工。最后教师将图片素材的文件夹发送到学生机的桌面,学生选取自己想要的加工的图像并思考主题的定取。

(4)合作探究。首次,是对主题文字进行加工。教师提出加工要求,要求主题积极向上且颜色要合理搭配。学生根据学案内容,将文字进行加工处理,设置适当的图层样式,然后由学生讲解完成的过程。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发掘学生的潜能。

其次,是对图像效果进行加工处理。学生依据学案的指导,合作完成探究内容,给图像设置描边并适当调整角度。

最后就是调整图像的效果,利用“图像菜单”里的“调整”再选择“亮度/对比度”可以更变图像效果。另外,选择“滤镜”菜单里的“锐化”,再选取“USM锐化”也可以对图像效果进行加工。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由发挥,给学生自由的发挥空间和一定的选择余地,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

(5)展示成果。首先是让小组组员以主题与图片是否相切合、颜色搭配是否合理、整体加工设计是否新颖有创意等为评价方向,评选出最优作品。继而向全班展示每个小组的最佳作品,让作者对操作方法和设计意图进行讲解。让学生互相进行评价能够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取长补短,共同学习进步,而在全班欣赏好作品能够传递美好的情感,渗透良好的品质。

(6)巩固练习。教师将练习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温习和巩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7)教师进行总结。教师要告诉学生,采集的图片在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其想要传递的信息和意图必须与所选取的主题吻合,这样才能表达出更加明确的思想和意图,增强图像的感染力和震慑力,达到图像加工的真正目的,体会其意义。

总结:通过《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的呈现,可见将学生放在课堂主体地位,令其自主探究学习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他们既能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实际操作,并且富有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徐亚军.旧貌换新颜——《数字化图像的采集与加工》教学设计

[J].中小学电教,2011(4).

[2]冯伯虎,姜莉.《数字化图像设计与加工》的教学设计与评析[J].

中国电化教育,2007(5).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第7篇

【摘 要】 本文在分析《士官大专数字电路》学员具体情况、教学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基础上,论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等问题,主张整合教学内容,增大课堂信息量,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以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士官大专;数字电路;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而忽略实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突出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使学员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任职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

一、教学起点分析

1、学员情况

该教学班是有线通信技术、视讯通信专业,士官大专层次,总体基础比较差,少数学员初中毕业,大部分学员高中毕业,学习态度和成绩都较差。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数字电子技术是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建立认识和分析一般电子电路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和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数字电子技术》是士官大专学员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员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员的逻辑思维方式,养成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相应的基础。

(1)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七部分:数字逻辑基础、逻辑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小规模时序电路及其应用、中规模集成(MSI)时序模块及其应用、数模和模数转换器原理与应用以及存储器与可编程逻辑器件。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数字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感受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适应岗位任职的实际需要打下基础。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善于质疑等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

(2)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数字电子技术在数字集成电路集成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开发数字系统的实用方法和用来实现这些方法的工具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在数字电子技术中作为理论基础的基本原理并没有改变,理解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基本模块结构仍然需要基本单元电路的有关概念。因此,作为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介绍数字系统中常用的基本单元电路、基本功能模块及基本的分析方法仍然是其基本内容。

本课程的重点为: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对于重点内容,要以板书讲解为主,尽可能结合工程实际多举例题,讲习题课,以达到强化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目的。难点为:小、中规模时序电路及其应用。对于难点内容,要以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来讲解,便于学员理解,同时要通过多举例题,讲习题课、适当增加学生习题量等来巩固。

3、经验提醒

(1)为了增加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内容应减少理论部分增加应用实例。在教学方法的处理上精讲多练,运用仿真工具演示电路的工作过程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可视性和效能性;加强课堂练习提高课堂的利用率。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学习方法,提高自信心、主动性,多看书,多做练习、多做实验。(2)数字电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点强调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特别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及难点内容。通过实验学员不仅可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3)总结归纳,在教学中要善于归纳,每次上完课应对所讲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使学员更加明确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4)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将一些不好理解的内容形象地显示出来。(5)要求学员通过做大量习题,掌握理论知识。

二、课程目标设计

1、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数字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感受实验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任职的需要打下一定的基础。

2、课程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并结合本教学班的情况,确定各单元(章节)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①说出逻辑代数的基本公式。②知道常用组合逻辑电路的特点,归纳分析方法。③描述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和功能,归纳常用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 ④说出PLD的工作原理和功能。

(2)过程与方法。①学会简单逻辑函数的化简方法。②学会常用的组合电路的分析方法。③学会同步时序电路的分析方法。④感受PLD器件的发展动态,了解科学前沿。⑤通过查找和阅读数字集成电路芯片的资料,学会资料的查找和阅读方法。⑥通过课堂演示Multisim2001软件仿真数字逻辑电路工作过程,感受仿真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不断学习、善于质疑等良好习惯;形成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优良作风。

三、教学策略设计

1、整合教学内容,增大课堂信息量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的不断涌现,教学内容在不断增加,使原教学课时数相对减少,要保证有线通信、视讯通信专业对《电子技术基础Ⅲ》课程的教学要求,就必须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加以改进,提高教学起点,增大课堂信息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有限的学时内实现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目标。

(1)根据课程标准精选教学内容。根据《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时,精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其中的组合逻辑电路、小规模时序电路及其应用、中规模时序模块及其应用应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同时适当介绍扩大知识面的内容和学科前沿发展的趋势,并融入一些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实例。

(2)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确定每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的分析方法等,同时适当扩大知识面并融入一些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实例;并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了解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及时讲解,促进教学互动。

(5)板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采用板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于重难点知识可以采用板书具体讲解,再结合多媒体技术讲解,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便于学员理解。

(6) 鼓励学员树立自信心。士官学员,部分学员基础差,胆子小,不善于参与课堂交际。教员应对这类学员暗含期望,多给他们一次表现的机会,及时表扬、肯定与鼓励,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7)帮助学员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及时了解学员在学习本课程时遇到的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辅导。鼓励学员互相帮助,通过“小老师”推动学员进步。

2、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

目前在高等教育中还存在着偏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不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教员教得很辛苦,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原因是课堂教学中强调了教员的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却未能体现。因此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注重素质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探索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法应贯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原则,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应用知识解题方面,一般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如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和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学生普遍感到不易掌握,教学时应通过典型例题着重讲清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引导学员开展积极的发散思维活动,师生之间应不断进行情感交流,保持心灵上的沟通,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处于心情舒畅、思维活跃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思维。人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提出问题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员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启迪学生去积极思考,寻求答案。教员要善于启发引导,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培养学员的参与意识。在讲课中应注意体现本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结合教学内容介绍一些生活中的典型应用实例,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运用讨论式教学,培养分析能力。在教学进行了几个单元后,可以组织学员开展课堂讨论,以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由教员和学生共同分析作业中出现的概念问题,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地提出疑问。并通过精选的典型例题,引导学员积极思维,引导学员寻求解题思路,最后由教员讲评。通过课堂讨论既可启迪学生的智慧,又能提高学员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自学能力,教学与自学相结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应注重对学员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员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尝试根据学员的基础,有选择地将少量的章节内容安排学员自学。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第8篇

数字电视制播技术是广播电视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的综合型职业课程,课程内容包括了演播室标准,数字摄录编技术,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播控技术等内容,是整个数字电视链路的重要环节。课程是以演播室网络工程设计人员、摄像与导播技术人员、网络电台组建与维护人员、演播室系统设备调试人员和施工人员等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目标,培养学生进行演播室网络工程设计,以及演播室设备系统安装、调试、测量、验收、管理与维护等方面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了更好的设计这门课程,首先需要掌握数字电视制播系统的技术特点及发展现状。

2数字电视制播系统的技术特点及现状

如图1所示是一般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流程图。可以看出,电视台的工作,就是先通过采访摄像,然后采集到素材库中,通过非线性编辑,结合存档的资料,将节目素材编辑为成品,最后由自动播出传送给观众收看的过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电视媒体领域的广泛应用,为了实现在节目大生产中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以提高整体运行效率;为了获取准确的、实时的节目生产数据,为各级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就需要我们对图1中各环节进行改造。将以太网络、光纤网络像高速公路一样,把电视台技术系统的各个区域———制作、播出、交换/存储、媒资等紧密地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化制播系统,如图2所示是一个典型的全数字化制播网示意图。基本的制播网由编辑、采集、审片、播出四部分组成,各部分由高速网络交换机连接起来。最简单的制播网可由编辑和播出两部分组成,而其他功能则由某些计算机完成。而大型制播网还会用到视频服务器、多通道播出系统、现场直播等。

3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

由于数字电视制播系统涵盖了大量的复合型技术,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就要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综合安排教学任务。其中主要包含演播室设备操作应用能力、演播室系统集成与调试能力、演播室系统的维护能力、现场直播、访谈、新闻类节目的摄像与制作、网络电台的组建能力等。根据以上要求,提炼出了数字电视直播技术课程学习的7个模块,如图3所示。模块1到模块5均为基础技能的训练,模块6是前期基础知识的单项知识呈现,模块7是对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综合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典型工作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通过逐步的学习,最终能达到使学生了解并熟悉演播室内以导播台为控制中心的节目导播流程及相关技术。并且通过模块化学习,模块化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在演播室内的部门协作能力和职业能力。

4教学方法及手段

4.1教学方法

课程采用以学生操作为主,老师辅导模式,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角色分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协调者、引导者、促进者、检查者、咨询顾问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精神。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为目标,运用基本职业能力与操作能力、专业技能与专业应用能力、综合技能与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真正实现与企业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完成学生胜任岗位能力的训练。因此,在使用教学方法时,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课程设计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项目驱动法;(2)师生互动教学法;(3)学生分组与角色扮演教学法;学生分组与角色扮演教学法是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是全真模拟电视台在实施一个节目录制任务中的所有活动,让学生扮演项目活动中相关的岗位工作,完全使学生融入到这个项目活动中,参与整个项目活动的实施,并处理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在第一次课时,学生就要组建项目小组,在组内临时指定项目组长,负责项目的开发进度与组内成员任务安排。一个项目小组5~8人,每名同学任必有明确的任务。随着学习的深入,组内成员轮流担任项目组长。在这种模拟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中,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4)激励教学法。在教学与实施过程中,经常采用团队之间竞赛的方法,竞赛的结果记入团队活动评价。鼓励团队合作精神和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一方法非常行之有效。

4.2教学手段

建议采用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模式。由于本课程的实用性较强,有演播室系统设计、演播室播控系统安装和测试及安装方法,需要实物及录像来展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完整的,正确的理解所学内容。(1)各类型电视节目导播技巧的讲解与研讨,应针对片例提供现场情况,多用图例和多媒体演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2)多用比较分析研究的方法,如对中外同类节目导播特点的比较,对同一节目内容不同电视台导播特点的比较等。(3)从课堂教学到实习训练、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修养和意识,建立精确的工作程序,贯彻通用的工作术语。

5评价考核方法

课程的评价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项目考核相结合”如表1所示。评价既关心学生的工作结果,更注重学生工作过程的表现,注重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力,实行了多维度评价方式。评价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学习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式。评价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信息的获取、工作计划的设计、项目任务的实施以及项目成果的评价等诸多方面均以学生为主体展开。

6总结

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和新的教学过程设计是时展的必然,本文中数字电视制播技术课程的设计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技术应用是为了解问题,要在当用之时,要在师生心理能接受之时,要着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的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这也是职业式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第9篇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测来探索学号和身份证编码的简单方法,初步体会编码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试着学习利用数进行编码。

教学难点: 理解编码的组成及数字反映的信息。

教学准备:课件、透明胶布、6块小黑板。

教材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象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及代号,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课前一分钟(学生组织):

(设计理念: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字的不同含义,为下面有关数字编码的教学内容做铺垫,体会数字可以传递不同的信息,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中。)

1.我们班有26名同学。 “26”表示(数量)

2.大课间活动时,我站在第6排。 “6”表示(顺序)

3.李老师的手机号是13384561366。 “13384561366”是(数字编码)

哦!原来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顺序和代号,还可以用来进行编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学习目标

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进行编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生活中数字编码的神奇世界。(板书课题)

二、学生汇报课前小研究第一题内容

(设计理念:合理利用生活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1.身份证号码

2.邮政编码

3.电话号码

4.汽车车牌号码

5.图书的书号

6.电器的型号

7.运动员参赛号码

8.信用卡号码

(学生把找到的实例贴到黑板上,并简单说一说编排方法及含义。老师适度点拨、纠正,鼓励评价。)

小结收获:生活中运用数字编码可以帮助我们辨别、管理和查找同类的众多事物,让生活更便捷,数字编码具有优越性和科学性。

三、学生汇报课前小研究第二题内容

(设计理念:围绕这些编码,各小组的同学分别把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疑问或补充发言。针对学生的汇报,老师给予评价和指导,让学生条理清楚地掌握这些编码的相关知识。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将重点引导他们理解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编排规律。身份证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式证件,而我们有很多人却记不住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身份证号码虽然很长,但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编码规律,就能很快记住。)

以本地邮政编码164312和学生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为例体会数字编码的简单编排方法。(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上网查一查,问一问知情人士的方法基本可以了解这两种编码的编排方法及含义。)

老师适度点拨。

小结收获:数字编码就是把(数字或者汉字及字母)按不同的(含义)来进行排列。

四、解决学生疑问,全班交流

五、练习应用

“小马虎”在课前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四个人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不记得这四个号码分别是谁的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510215197012210412 这是( )的

510215450607331 这是( )的

510215440101040 这是( )的

510215197209280161 这是( )的

六、当堂检测

小组合作探究:给同组每位学生编一个学号,并写在小组展示板上。(提醒:年级可以用入学年份来表示)

(每小组指派两名代表上台讲解自己小组编排学号的方法,全班指正。)

(设计理念:编学号是本节课的一大特色。让学生重编学号,要求所编的学号不仅能反应出该生所在的年级、班级和顺序号,还要能反映出自己的性别和年龄。有了前面对身份证编码的了解,学生很容易就能完成任务。接着,我又提出进一步的要求,要求所编的学号能在小学一直使用。难度在一步步加深,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编学号,得出了内容一致、形式多样的学号,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协作中互补,感受到合作交流学习的重要。)

数字教学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体验操作;位图;256色位图;24位位图

【教材分析】

现代社会的到来,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各类信息技术的工具。但是学生对很多信息技术名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例如,有一次学生给我一张很小的图,让我把它放大,要一张清晰的图。我告诉他,这个图像是位图,放大以后会很模糊,学生对此很不理解。可以看出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同时,对信息流程及工具原理还是比较生疏。所以,对原有教程部分涉及“原理”部分,还是应该进行深入的探讨。但如何使学生能融入课堂,做课堂的小主人?我觉得最主要的办法,上课的内容要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做,不要怕把课堂交给学生。本节内容即为图像这一模块的第一节课《图像信息的数字化》,从设置照相机的参数入手,了解图像的基本参数,让学生从自己动手实践中得出并理解图像大小的计算公式,并进而理解存储容量的单位:B、KB、MB、GB、TB。

【学情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为高一学生,从技术层面来说,他们的基础是了解什么是二进制,什么是十进制,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理解存储器的概念;从生活实践经验来看,他们了解数字图像的获取方式,对数码相机、手机、扫描仪等较为熟悉;但是虽然会用数码相机,但对相关参数设置并不十分了解,需要理解图像信息的数字化的基本原理方能解决这一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位图的基本参数:像素、色彩深度、分辨率。

(2)掌握图像大小的计算公式。

(3)理解存储量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把照片传送到QQ空间的照片的格式出发,以及使用数码相机的做实验的方式推算出图像的大小的计算公式,并加以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学习,养成学生“设疑―推算―得出结论―验证”的自主探究模式,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图像大小的计算公式,及对存储容量的单位的理解。

教学难点:推算出图像大小的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学习课件、学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QQ空间,里面有相册。请问你往相册里传照片时,传的文件是什么格式的?是256色位图?还是24位位图?256色位图的图像质量好,还是24位位图的图像质量好?(很多学生想象都觉得256色位图的质量较好)

二、色彩深度

1.体验操作

使用数码相机拍一张照片,并用画图软件打开这幅图像,点击另存为:

第一次另存为256色位图,文件名为1。

第二次另存为单色位图,文件名为2。

第三次另存为24位位图,文件名为3。

师:哪一个图像的图像质量最好?

我们的操作影响到图像吗?

生:24位位图的图像质量最好,操作都影响到了图像的色彩,进而影响到了图像的大小。

师:展示一幅图像的属性中的摘要。

色彩深度是指一幅图像的颜色数量。

每个像素用8位二进制表示,共有28=256色。指出每个像素的色彩占用一个字节。

师:什么是24位位图?

即色彩深度为24位,也就是说,图像的颜色种类共有224=1667万种颜色。每个像素的色彩占三个字节。

2.体验报告

3.结论

从报告表格中,你看出色彩深度对图像有何影响?如果你去买手机,你会不会去看哪款手机的屏幕是32位颜色?

设计意图:先设置一个疑问:学生一般都觉得256色的位图效果更好。可通过分析色彩深度,学习字节的概念,了解一个字节由8位数构成。进一步理解色彩深度。

三、图像大小计算

师提问:请问去买照相效果好的手机,你会注意哪些参数?

学生回答:前置摄像头的像素,一般为800万像素。

师提问:如果你准备旅游,要拍很多照片,而你的相机的存储卡不大,你怎样设置照相机的参数,才可以拍摄很多照片?

现场拍摄两张照片(参数一个设置是500万像素,另一个设置800万像素)

学生观察相机参数的设置图,得出第一张照片的像素为500万,第二张照片的像素为800万。

学生观察两张照片,比较一下质量:

教师提问:把一张小照片放大后,图像会失真吗?

如:第一幅,共500万像素。

第二幅,共800万像素。

拿出一张图来,学生做一做,尝试一下,然后得到惊喜,验证公式。

师:假如你的相机的SD卡的存储容量是8GB,我们来计算一下,一张照片图像有多大?一个SD卡可以存储多少照片了,现在我们计算一下:

分析分辨率、色彩深度、图像大小三者之间的关系:

分辨率×色彩深度=图像大小(bit)

学生计算、验证、得出结论:大小一样,公式正确。

设计意图:由色彩深度和图像分辨率的学习,可以理解图像文件大小的计算。

四、拓展“读懂手机”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手机拍出的3264×2448照片是前置摄像头还是后置摄像头的拍的?(学生计算像素就可以得出结果)

(2)主屏分辨率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相片在电脑里看的效果较好,手机效果较差?

设计意图:与生活联系紧密,可以加强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五、小结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位图,位图有哪些基本参数?

图像的分辨率,色彩深度。

师:位图大小如何计算?存储容量的单位:字节(B),请最后把文件的大小换成MB。

分辨率×色彩深度=图像大小(bit)/8(B)

上一篇:广告创作理念范文 下一篇:科教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