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8 05:51:18

数字化舞蹈论文

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第1篇

,舞蹈制品的网络传播、交流,虚拟表演、教学,以及舞蹈的远程互动表演形式的出现,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舞蹈呈现平台。网络的传输和数码摄影制作的低廉、特殊效果的光幻,而且与观者使一些科技化手段平民化,足够使更多的舞蹈创作者的独立化和舞蹈观念表达的个体化。特别是软件的普及,例如FLASH和SHOCKWAVE等动画软件,是许多艺术家在网络中极其自我和个体的进行创作,而且在闪烁的显示器前和电子信箱里得到的也是最自我的回馈和互动以及掌声。另一方面,舞蹈的数字化技术高端发展则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需要精心的策划和熟练的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和创作,是某种大型的工业化流程和项目制度。除了商业化的音乐电视和舞蹈电影之外,高科技在舞蹈影像制作的使用具有学科研究的前瞻性和学科建设的价值,例如动作采集系统的使用,将是不久的未来,用于更多的舞蹈学科当中的一项工具系统和创作系统,我们将舞蹈的记录和教学,舞蹈人体媒介的生命意义也将从另一个镜像当中被提升和被认识,但是一套动作采集系统的不菲价格也只有学院教学和电影制片场可以问津。包括大型电视集团、媒体集团进行和投资的舞蹈影像制作,诸如此类的高端的技术含量、高投入的物质标准,这一切与个体化的制作形成巨大的对比,却都在寻求新的方式,给自己或是这个时代的舞蹈以答案和揭示,寻求更多人更多舞蹈表达的完善和更新,或是完善个体小我的生命价值和个体封闭的艺术探索。不能否认,技术不仅没有消亡舞蹈的本体意义和力量,而且帮助了更多的人来参与舞蹈,包括残障人士或是非专业的舞者,这比空谈舞蹈民主的概念要更积极,也更多的手段技术支持。数字舞蹈的内容至今已经扩展到舞蹈数字影像、舞蹈的动作采集、舞蹈网络互动和远程技术、以及舞蹈的网络阅读和动作交流。

数字化的舞蹈表面上以技术的名义冲淡了剧场和人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以多样的手段延伸和扩充着人们的感知。很多人涉及到技术的因素而抱有成见和观望的态度,但数字化舞蹈或是多媒体舞蹈不是一个神秘的事物,随着录影技术的数字化,所谓多媒体的舞蹈概念也在更大范围或是在数字化艺术范畴之中得到发展。舞蹈电影和录像舞蹈(下简称舞蹈录影)的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激发,舞蹈多媒体中的更多技术因素和设计的加入,使媒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创作方式,同时舞蹈的创作也在改变媒介的性质并赋予了媒介涵义。

作为影像的舞蹈

不可否认,如今我们与舞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越来越多的发生在电视机、投影和网络的媒体之中了。舞蹈电影录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人物对于舞蹈自身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舞蹈影像波及范围及其快捷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舞台的形式,并且传播了舞台舞蹈,推广了现当代舞蹈,同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众说纷纭,定义的方式已经不太适合某些艺术的发展,或许说明它的来源和范围更为客观,更有助于新形式的发展。德国著名的科隆舞蹈电影和录像节提到了以下的几种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

1、舞台、摄影棚的拍摄记录stage/studiorecording完整记录舞台行为,用一台到两台摄像机对舞蹈进行记录,不对舞蹈本身,及编舞进行改变,保持记录的原汁原味。

2、镜头改编CameraRe-work为了适合镜头的角度,而对原有的舞蹈作品进行改编和删剪。

3、为录影而编舞ScreenChoreography专门为拍摄而设计构思而编排舞蹈,用镜头语言的思维角度以及互动的交流为主。

所以有了上面的几种分类,也就明晰了记录、改编和创作之间的区别。舞蹈录影在中文当中似乎比舞蹈电视更能够体现这种舞蹈媒体艺术种类,体现舞蹈与影像之间的介质关系,舞蹈录影原文是videodance,其实更包括了电影和录像两种手段和介质,通称为videodance即舞蹈录影。舞蹈录影把舞台舞蹈和电影交融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舞蹈录影的意义早已超出了记录舞蹈的局限,成为了参与到某种编舞行为和影像角度的独特观察,是创作性的。

而某些文献和研究资料当中,涉及到了更多的舞蹈影像内容,都融入到泛化的舞蹈录影影像的内容当中。他们分别涉及到好莱坞的歌舞电影、励志型的舞蹈电影、介绍舞种的舞蹈电影、音乐电视中的舞蹈、舞蹈作品当中的投影影像、舞蹈排练厅中的排练影像、为了编舞而做的舞蹈录像笔记等等。其中象好莱坞歌舞电影《出水芙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又名《花都舞影》)、《雨中曲》、音乐剧电影《西区故事》、《歌舞线上》等,《周末狂热》、《霹雳舞》更是风靡一时,麦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舞蹈录影《月球漫步》更是带领了新的舞蹈风格和舞蹈录影的模式,当代的街舞和流行舞步的推广,都离不开音乐电视中舞蹈的帮助。90年代的法国《舞者》、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美国的《中央舞台》、《比利.艾略特》到最新的上榜之作《热力四射》都是优秀的舞蹈电影,印度更是一个歌舞片产量惊人的大国。当代的舞蹈电影可以是商业操作的歌舞娱乐,同时也可以是使用胶片为介质的艺术舞蹈,不仅在舞蹈的种类和样式的呈现上着色,更是对舞蹈精神的描绘,强调舞蹈对人个性和命运的改变,在人类精神中的地位。舞蹈不仅以身体的愉悦凸现,更以精神的自足面对世人。

舞蹈录像艺术的发展,是更为个性化的历程。在中国被称之为“舞蹈电视”,由于借用了音乐电视的称谓,舞蹈电视的流行借助中央电视台的舞蹈电视比赛传播到全国。舞蹈影像从欧美40年展以来,跟随者录像艺术的脚步,实验电影运动家的作品、后现代编舞家的趣味和实践,以及多媒体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记录性的艺术行为,而是完全创造和互动的双向对话。

美国的默斯.堪宁汉、比尔.T.琼斯、英国DV8身体剧场、乔纳森.贝劳斯(原为英国皇家的舞者),加拿大人类脚步啦啦啦、法国的安德林.普雷约卡伊、鲁道夫.努日耶夫、德国编舞家皮娜.鲍希、Sasha.waltz、瑞典的马茨.埃克等等,都是当代较为活跃的舞蹈录影编舞家和观念的先导。这些是作为舞蹈录影创作的舞者和编舞家,体现着和延伸着他们的舞蹈观念和舞蹈形式,同时有更多的舞蹈录影的录影导演的参与,表现着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作观点。

更有早期的始作俑者实验电影美女先驱玛雅.德润用16毫米胶片在1945拍摄了短片《舞蹈录像编舞研究》和1958年的以芭蕾为题材,反转效果的《夜之睛》,开创了舞蹈录影方面的先河,虽然她本人更多的作为先锋电影的人物,但与舞者的合作,制作的无声舞蹈影像,场景之间的切换,动作与镜头的默契关系,屋中舞蹈和自然环境的跳接,都令人耳目一新,确是一部启蒙灵感之作。玛雅作为美国战后的先锋艺术人物和实验电影的独行者,这部研究舞蹈的短篇,却成为了舞蹈录影发展史上的重要的一部经典文本。1968年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动画制作艺术家、摄影师诺曼.麦克拉伦创作的“双人舞”更是呈现了动画幻觉的摄影术和剪辑技巧,更是以抽象简约、接近动作本质,近似在黑夜里感受动作的神秘和温度一样的风格,深深影响了舞蹈界的舞蹈录影的视觉观念。在90年代末,默斯.堪宁汉《手绘空间》、比尔.T.琼斯《魂灵捕》都是创造了结合更新的电脑技术作品,动画、三维到动作采集,作品不仅在意念上越走越远,同时在技术水平上也钻研雕琢。

欧洲在舞蹈录影上的发展似乎更加多元,更加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德国皮娜.鲍希的舞蹈录像更是充满反思的沉重和戏谑的力量。80-90年代英国BBC中心的舞蹈频道制作的大批舞蹈录像作品,风格多样,象《男孩》、《反转》、《清一色男人垂死梦》、《手》、《暴风雨》等等作品,涉及到各种年龄的人群、社会问题、爱情、传说、抽象理念、动作游戏等等。这一大批的作品对于舞蹈录像艺术的发展影响颇深,也提供了研究舞蹈录像风格特性的文献。

诸多的舞蹈影像展或是舞蹈电影节更是推动了舞蹈录影的发展。美国的舞蹈电影协会、德国的科隆舞蹈电影录像节、洛杉矶西部舞蹈影像艺术节、加拿大的舞蹈电影节,英国的“荧幕上的影像”艺术节、舞蹈荷兰世界舞蹈电影节、挪威、阿根廷、西班牙都有诸如此类的舞蹈影像艺术节。其中以维也纳世界音乐中心为基础的世界舞蹈影像比赛为著名,从1990-2002年分别在法兰克福、里昂、科隆、摩纳哥等地举办过舞蹈影像比赛,并发展出摩纳哥舞蹈录影论坛等等系列,成为世界巡回举办和展示的舞蹈录影艺术节。

最近出现在众多的舞蹈电影录像节上的舞蹈电影作品合集,《为了摄影机的舞蹈》(又名《舞照》)用舞蹈电影新生代的六部经典之作,强调和表明了舞蹈与镜头之间的关系。其中的作品选自欧洲和北美电影艺术节,这些舞蹈电影向我们呈示了别样的幽默、美丽、戏剧性、内在节奏……完全不同于舞台上的某种力量,对于舞者和摄影机来说,都是充满了挑战性的视觉体验。作品包括:瑞士的派斯克尔.迈格尼《白昼皇后》,美国的33种眩晕咒语《衡量》,英国、荷兰的安尼克.万姆《平静中安息》,加拿大的劳拉.泰勒《乡村三部曲》,麦克尔.唐宁《死角》,瑞士的派斯克尔.迈格尼《对侧伤》。

这六部作品长短不一,有的20分钟,有的只有5分钟,每个作者的角度都很坚定和独特,也成为了当代舞蹈录影艺术中鲜活的例证。《白昼皇后》由田园的静寂慢慢苏醒,三对散漫却好动的男女,在倾斜山坡的青草上,失重的快乐着,全是呼吸,身体滚动的声音,下坠,滑落,然后向山顶继续奔跑。简单的快乐里,睡意朦胧的小动作,在自然的景色当中,透出了一点悲情。舞蹈在失重和滚动当中完成,一次次美丽的冲撞。一些游戏打闹亲昵的小动作构成了轻松的情爱气氛,也在唤醒这每个观者回忆爱的味道和动作。凌乱舞步到清晨水中的寂静之舞,烛光遍布的水面,三位少女为舞蹈而动容,为舞蹈而虔敬,或者说是我们对舞蹈的某种感动,感动舞蹈之人在未可名状的命运面前的坦然和纯真。《衡量》则在一个走廊之中玩耍着同一组的动作游戏。同一组动作,我们想象的角度,在安静和踢踏的变奏当中,影像在特写、透视里似乎在预言着某种被我们忽略的发生。生效的力量凸现得很生动。《平静中安息》用一个葬礼的寓言让我们回到了记忆的深处,死亡带给我们的是悲伤和恐惧之外,还有很多留给在世之人的意外和真实。《乡村三部曲》则是一场群体的诗意合唱,黑白粗糙的影像,空旷的工厂,梦境恍惚的丛林,一些非职业的普通人在田园的寂静、欢乐和阳光中翩翩起舞。《走投无路》利用黑白影像,一个方向错乱的墙角,在玩耍视觉游戏。人在倒错的空间里慌乱惶恐。《对侧伤》则是一部都市的情感变奏,温情和暴力共存,记忆和现实对抗,偶然和命运相爱,在愤怒咒骂,用舞蹈来替代暴力之后,一切依然无法恢复平静。

虽然舞蹈影像的制作和活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关于其技术的发展以及舞蹈影像作品的文献资料却是凤毛麟角。主编朱蒂.米托玛整理出《电影和录像中的可视化舞蹈》这样一本至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囊括了舞蹈录影的有影响力的作品,从大制作到低成本,都在这本书的视野之内,包括早期的先驱人物作品,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包容了“可视化的范围”,不限定于舞蹈录影的作品意义,而是把歌舞电影、舞蹈记录片都包容进来,也不失为一本详尽的资料。其中又介绍了书中所列作品的制作背景和流程,可读性极高。

《舞蹈电影和录像作品指南》则是Towers,Deirdre发表于1990,其中的作品和名字术语,都已过时,但是超过2000部的舞蹈电影录像作品的记录文献,却具有珍贵的资料性和使用价值。美国《为录影而舞蹈——舞蹈电影录像指南》则是Spain,Louise主编作品。在台湾,焦雄屏著书《歌舞电影纵横谈》也是详实地记述和分析了好莱坞歌舞电影的类型发展和时代意义。

舞蹈录像的制作教学,在西方的艺术教育当中,很早就存在于艺术系中的视觉艺术或影视制作当中。至今在综合大学艺术系的舞蹈学科中,已经有颇为系统的教学体系和详实丰富的资料咨询。2003年12月美国加州大学艺术系的舞蹈博士丽莎.玛丽.纳格尔和约翰.克劳福德曾到广东亚视举办舞蹈录影制作的工作坊,对于中国这方面的教学亦有建设性和拓荒性的贡献。短短的两周时间,从舞蹈录影艺术的渊源流变到实际操作,都进行了快捷的普及和交流。他们在加州大学亦有11周严密科学的舞蹈电视课程,舞蹈电影和录像的认知、作品的观后感、从舞蹈电视编舞、舞蹈录影脚本的写作、分析舞蹈电影和录像的镜头语言、学习设备和剪辑、完成作品等等,有很多文本和资料可参考。目前,他们将软件工程、技术言语融入舞蹈录像新作——《上升》,以及其他为数不多的媒体作品和动画制作作品。

北京舞蹈学院近年也在中国大陆首次开设了舞蹈电视专业,蓄势迎接一个舞蹈的数字化时代。

舞蹈视频游戏和大众化创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跳舞毯的狂热潮流,几乎达到每个人都需要一张塑料制成的,带有简单传感器的脚印图。似乎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跳舞梦想,曾经羞于见人的舞蹈训练过程,完全可以在无人的家中完成,然后到公众场合充满自信的展示,不再在一群拥挤的、汗流夹背的群体中间挣扎着减肥和锻炼美感,而是独自享受卡路里的消耗,就像在黑暗中跳舞一般。跳舞毯借助了一个简单的制品,看到了所有人跳舞的力量,流行的力量。然后来自日本的大型舞蹈游戏街机亮相世界,著名的舞蹈街机制作商科纳美公司研制出诸多的舞蹈游戏,例如“舞蹈革命”系列之独舞版本、对战版本,“曼波舞蹈”、“舞蹈狂热”系列、“80年代”舞蹈节奏、“啪啦啪啦天堂”等等种类繁多、而又分类精细的游戏街机,包括按照舞蹈音乐又有浩室、电子、放克、放克爵士、嘻哈、雷鬼等等,舞蹈人物多变,节奏复杂,游戏的界面色彩花哨、角度多变、热闹非凡。许多青少年在复杂的脚下变化的同时加入了诸多的手臂和躯干的动作,在游戏现场,如果是对战的模式,气氛也颇为火爆。这种被动跟随电脑指示舞动到主动的进行加工创作,完全是人本的某种改变,舞蹈创作成为了某种本能的反映,从手忙脚乱、受制于高难度的节奏和步伐变化,到不满足于征服和完成动作,而是加上了自己的风格和喜好,增加了机器之外的难度,准确地说,是乐趣,创作的乐趣。

随着韩国街舞和流行文化的大举复兴,韩国的“爱舞”网站推出了著名的三维动画人物舞蹈教学和舞蹈桌面的系列,人物制作精美,而且不厌其烦的重复动作,可以慢放,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并且动画人物带有韩语的动作解说。舞者跳舞的场景可以自由转换成地铁、舞厅、城市街头、舞台等等。而且按照音乐电视中流行舞蹈的完整套路进行教学。在“爱舞”网站的舞蹈软件有些名气的时候,网站的互动,无限制下载就变成了会员制,付费下载新的舞蹈段落和舞蹈人物,包括舞蹈背景等等。按照商业化的路线扩大和稳定。舞蹈游戏有时也是舞蹈形象的推广。许多著名的舞蹈演出,比如“大河之舞”的网站也推出了踢踏舞的舞步记忆游戏。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游戏的普及,舞蹈也在通过着全新的形式接近大众,通过全新的媒介和大众对话。

舞蹈的网络阅读和网络互动

网络舞蹈的发展借助于动画制作、互动网络艺术的影响和网络速度的大幅度提升,主要体现在形象宣传和提供与观众交流窗口;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网上提供教学,提供大量的网上舞蹈资源;提供观众参与创作的互动界面,改观创作观念;利用网络传输进行的远程舞蹈的现场创作。网上舞蹈的模式集合了讨论舞蹈、观看舞蹈、学习舞蹈、创造舞蹈等多种交互功能一体,体现了全新的接触舞蹈的形式。

在线服务的发展,虚拟现实(VR)技术的进步,世界上的各个知名或是不知名的团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舞蹈,散播自己的舞蹈影像,无论是皇家的芭蕾舞团,还是当代的小型舞团,无论大型的舞蹈节宣传,还是个体的作品展示,网络成为了一个平等的活跃的表演空间。“舞蹈之声”、“伦敦舞蹈”等网站都存有一定的当代舞蹈家的舞蹈作品片断。舞蹈作品的片断和舞蹈教学的片断在网上颇为流行,“另类爵士”则是以不断更新的舞蹈组合片断吸引着舞者和学习者的兴趣。舞蹈网站“电子芭蕾”,也曾经用简单的三维人物不停地重复每一个基本的芭蕾动作。网络舞蹈以媒体流(舞蹈作品),以过去时的状态,进行网上传播交流互动之外,还有实时当下的呈现,还有进行状态的跟进。很多观众对舞蹈排练很感兴趣,舞者也在期待着某种了解。所以无论是作品的需要,或是魅力的噱头,很多舞团的排练场安装着摄像头,网络实时在线播放着舞者的排练。这些令我想起了曾经路过的一个网站,网站上可以24小时看见纽约广场某个角落的场景。上班族,车辆,游客,日复一日的生活,摄像头平静地展示着生活的脸孔,没有表达,波澜不惊,网络的舞蹈和心灵,只是你在观看和关心别处的心灵。

互动和数字化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企图改变与观众的审美关系,以极端的自我去争取最大的民主创作,企图放弃所谓的艺术创作的完整性。观赏还是创作,主动还是被动,网络舞蹈的主要焦点放在了“分享”或是“共享”。共享资源,共享创意,共享记忆和情感,共享过去和生命中的某一刻。允许观众的情感经验和灵感的介入,在共同主题之下的某种分享。笔者在99年参与的杜赛尔多夫舞蹈剧场的作品“卡夫卡研究”和后续作品中,也是通过在舞蹈团体的网站上大量的公开排练计划,排练内容和进程,通过论坛采取网民的意见,不断的改进作品。

远程舞蹈创作是基于网络在线播放和传输技术之上,使几个不同地域同时发生的舞蹈表演发生关系。现场投射的远程影像和现场表演的当地舞者,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发生了某种错变和重组,远程舞蹈并非是传输影像的形式,而是在追问舞者现时的发生,追问在传输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表达是否还那么真实和可信,我们再次怀疑和质问这自己。

诸多的动画艺术家利用舞蹈的形象进行互动的网上艺术。“飞翔的木偶”网站是一个用SHOCKWAVE软件制成的互动动画网站,互动艺术家尼古拉斯.克劳斯早期的主要作品都是围绕着舞者的形象和舞蹈的形式感去创作的。象“月亮部落”、“苦行僧之花”、“连奏”,舞者的轨迹和动作始终都跟随着光标的移动,光标的点击位置的改变而产生新的场景、队形、节奏、背景,进行即兴的编舞,甚至产生不同的音效。进入不同的背景,就像陷入某种记忆的漩流,蛮荒交织着梦境,舞蹈显得伤感而又超现实的美丽。动画互动的舞蹈从线条、平面两维到立体的三维全景,互动的场景越来越真实。不久的将来,网上的参与者便可穿上传感服装,通过虚拟现实(VR)的交互与感知,在虚拟的环境体验舞蹈的快乐。

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第2篇

,舞蹈制品的网络传播、交流,虚拟表演、教学,以及舞蹈的远程互动表演形式的出现,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舞蹈呈现平台。网络的传输和数码摄影制作的低廉、特殊效果的光幻,而且与观者使一些科技化手段平民化,足够使更多的舞蹈创作者的独立化和舞蹈观念表达的个体化。特别是软件的普及,例如FLASH和SHOCKWAVE等动画软件,是许多艺术家在网络中极其自我和个体的进行创作,而且在闪烁的显示器前和电子信箱里得到的也是最自我的回馈和互动以及掌声。另一方面,舞蹈的数字化技术高端发展则是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需要精心的策划和熟练的操作,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和创作,是某种大型的工业化流程和项目制度。除了商业化的音乐电视和舞蹈电影之外,高科技在舞蹈影像制作的使用具有学科研究的前瞻性和学科建设的价值,例如动作采集系统的使用,将是不久的未来,用于更多的舞蹈学科当中的一项工具系统和创作系统,我们将舞蹈的记录和教学,舞蹈人体媒介的生命意义也将从另一个镜像当中被提升和被认识,但是一套动作采集系统的不菲价格也只有学院教学和电影制片场可以问津。包括大型电视集团、媒体集团进行和投资的舞蹈影像制作,诸如此类的高端的技术含量、高投入的物质标准,这一切与个体化的制作形成巨大的对比,却都在寻求新的方式,给自己或是这个时代的舞蹈以答案和揭示,寻求更多人更多舞蹈表达的完善和更新,或是完善个体小我的生命价值和个体封闭的艺术探索。不能否认,技术不仅没有消亡舞蹈的本体意义和力量,而且帮助了更多的人来参与舞蹈,包括残障人士或是非专业的舞者,这比空谈舞蹈民主的概念要更积极,也更多的手段技术支持。数字舞蹈的内容至今已经扩展到舞蹈数字影像、舞蹈的动作采集、舞蹈网络互动和远程技术、以及舞蹈的网络阅读和动作交流。

数字化的舞蹈表面上以技术的名义冲淡了剧场和人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也以多样的手段延伸和扩充着人们的感知。很多人涉及到技术的因素而抱有成见和观望的态度,但数字化舞蹈或是多媒体舞蹈不是一个神秘的事物,随着录影技术的数字化,所谓多媒体的舞蹈概念也在更大范围或是在数字化艺术范畴之中得到发展。舞蹈电影和录像舞蹈(下简称舞蹈录影)的创作者之间的合作和相互激发,舞蹈多媒体中的更多技术因素和设计的加入,使媒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的创作方式,同时舞蹈的创作也在改变媒介的性质并赋予了媒介涵义。

作为影像的舞蹈

不可否认,如今我们与舞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越来越多的发生在电视机、投影和网络的媒体之中了。舞蹈电影录像的发展、历史和主要人物对于舞蹈自身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舞蹈影像波及范围及其快捷程度都远远超过了舞台的形式,并且传播了舞台舞蹈,推广了现当代舞蹈,同时产生全新的艺术形式。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众说纷纭,定义的方式已经不太适合某些艺术的发展,或许说明它的来源和范围更为客观,更有助于新形式的发展。德国著名的科隆舞蹈电影和录像节提到了以下的几种关于舞蹈录影的说法:

1、舞台、摄影棚的拍摄记录stage/studiorecording完整记录舞台行为,用一台到两台摄像机对舞蹈进行记录,不对舞蹈本身,及编舞进行改变,保持记录的原汁原味。

2、镜头改编CameraRe-work为了适合镜头的角度,而对原有的舞蹈作品进行改编和删剪。

3、为录影而编舞ScreenChoreography专门为拍摄而设计构思而编排舞蹈,用镜头语言的思维角度以及互动的交流为主。

所以有了上面的几种分类,也就明晰了记录、改编和创作之间的区别。舞蹈录影在中文当中似乎比舞蹈电视更能够体现这种舞蹈媒体艺术种类,体现舞蹈与影像之间的介质关系,舞蹈录影原文是videodance,其实更包括了电影和录像两种手段和介质,通称为videodance即舞蹈录影。舞蹈录影把舞台舞蹈和电影交融出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舞蹈录影的意义早已超出了记录舞蹈的局限,成为了参与到某种编舞行为和影像角度的独特观察,是创作性的。

而某些文献和研究资料当中,涉及到了更多的舞蹈影像内容,都融入到泛化的舞蹈录影影像的内容当中。他们分别涉及到好莱坞的歌舞电影、励志型的舞蹈电影、介绍舞种的舞蹈电影、音乐电视中的舞蹈、舞蹈作品当中的投影影像、舞蹈排练厅中的排练影像、为了编舞而做的舞蹈录像笔记等等。其中象好莱坞歌舞电影《出水芙蓉》、《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又名《花都舞影》)、《雨中曲》、音乐剧电影《西区故事》、《歌舞线上》等,《周末狂热》、《霹雳舞》更是风靡一时,麦克尔.杰克逊的音乐舞蹈录影《月球漫步》更是带领了新的舞蹈风格和舞蹈录影的模式,当代的街舞和流行舞步的推广,都离不开音乐电视中舞蹈的帮助。90年代的法国《舞者》、西班牙的《弗拉明戈》、美国的《中央舞台》、《比利.艾略特》到最新的上榜之作《热力四射》都是优秀的舞蹈电影,印度更是一个歌舞片产量惊人的大国。当代的舞蹈电影可以是商业操作的歌舞娱乐,同时也可以是使用胶片为介质的艺术舞蹈,不仅在舞蹈的种类和样式的呈现上着色,更是对舞蹈精神的描绘,强调舞蹈对人个性和命运的改变,在人类精神中的地位。舞蹈不仅以身体的愉悦凸现,更以精神的自足面对世人。

舞蹈录像艺术的发展,是更为个性化的历程。在中国被称之为“舞蹈电视”,由于借用了音乐电视的称谓,舞蹈电视的流行借助中央电视台的舞蹈电视比赛传播到全国。舞蹈影像从欧美40年展以来,跟随者录像艺术的脚步,实验电影运动家的作品、后现代编舞家的趣味和实践,以及多媒体高科技技术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记录性的艺术行为,而是完全创造和互动的双向对话。

美国的默斯.堪宁汉、比尔.T.琼斯、英国DV8身体剧场、乔纳森.贝劳斯(原为英国皇家的舞者),加拿大人类脚步啦啦啦、法国的安德林.普雷约卡伊、鲁道夫.努日耶夫、德国编舞家皮娜.鲍希、Sasha.waltz、瑞典的马茨.埃克等等,都是当代较为活跃的舞蹈录影编舞家和观念的先导。这些是作为舞蹈录影创作的舞者和编舞家,体现着和延伸着他们的舞蹈观念和舞蹈形式,同时有更多的舞蹈录影的录影导演的参与,表现着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作观点。

更有早期的始作俑者实验电影美女先驱玛雅.德润用16毫米胶片在1945拍摄了短片《舞蹈录像编舞研究》和1958年的以芭蕾为题材,反转效果的《夜之睛》,开创了舞蹈录影方面的先河,虽然她本人更多的作为先锋电影的人物,但与舞者的合作,制作的无声舞蹈影像,场景之间的切换,动作与镜头的默契关系,屋中舞蹈和自然环境的跳接,都令人耳目一新,确是一部启蒙灵感之作。玛雅作为美国战后的先锋艺术人物和实验电影的独行者,这部研究舞蹈的短篇,却成为了舞蹈录影发展史上的重要的一部经典文本。1968年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动画制作艺术家、摄影师诺曼.麦克拉伦创作的“双人舞”更是呈现了动画幻觉的摄影术和剪辑技巧,更是以抽象简约、接近动作本质,近似在黑夜里感受动作的神秘和温度一样的风格,深深影响了舞蹈界的舞蹈录影的视觉观念。在90年代末,默斯.堪宁汉《手绘空间》、比尔.T.琼斯《魂灵捕》都是创造了结合更新的电脑技术作品,动画、三维到动作采集,作品不仅在意念上越走越远,同时在技术水平上也钻研雕琢。

欧洲在舞蹈录影上的发展似乎更加多元,更加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德国皮娜.鲍希的舞蹈录像更是充满反思的沉重和戏谑的力量。80-90年代英国BBC中心的舞蹈频道制作的大批舞蹈录像作品,风格多样,象《男孩》、《反转》、《清一色男人垂死梦》、《手》、《暴风雨》等等作品,涉及到各种年龄的人群、社会问题、爱情、传说、抽象理念、动作游戏等等。这一大批的作品对于舞蹈录像艺术的发展影响颇深,也提供了研究舞蹈录像风格特性的文献。

诸多的舞蹈影像展或是舞蹈电影节更是推动了舞蹈录影的发展。美国的舞蹈电影协会、德国的科隆舞蹈电影录像节、洛杉矶西部舞蹈影像艺术节、加拿大的舞蹈电影节,英国的“荧幕上的影像”艺术节、舞蹈荷兰世界舞蹈电影节、挪威、阿根廷、西班牙都有诸如此类的舞蹈影像艺术节。其中以维也纳世界音乐中心为基础的世界舞蹈影像比赛为著名,从1990-2002年分别在法兰克福、里昂、科隆、摩纳哥等地举办过舞蹈影像比赛,并发展出摩纳哥舞蹈录影论坛等等系列,成为世界巡回举办和展示的舞蹈录影艺术节。

最近出现在众多的舞蹈电影录像节上的舞蹈电影作品合集,《为了摄影机的舞蹈》(又名《舞照》)用舞蹈电影新生代的六部经典之作,强调和表明了舞蹈与镜头之间的关系。其中的作品选自欧洲和北美电影艺术节,这些舞蹈电影向我们呈示了别样的幽默、美丽、戏剧性、内在节奏……完全不同于舞台上的某种力量,对于舞者和摄影机来说,都是充满了挑战性的视觉体验。作品包括:瑞士的派斯克尔.迈格尼《白昼皇后》,美国的33种眩晕咒语《衡量》,英国、荷兰的安尼克.万姆《平静中安息》,加拿大的劳拉.泰勒《乡村三部曲》,麦克尔.唐宁《死角》,瑞士的派斯克尔.迈格尼《对侧伤》。

这六部作品长短不一,有的20分钟,有的只有5分钟,每个作者的角度都很坚定和独特,也成为了当代舞蹈录影艺术中鲜活的例证。《白昼皇后》由田园的静寂慢慢苏醒,三对散漫却好动的男女,在倾斜山坡的青草上,失重的快乐着,全是呼吸,身体滚动的声音,下坠,滑落,然后向山顶继续奔跑。简单的快乐里,睡意朦胧的小动作,在自然的景色当中,透出了一点悲情。舞蹈在失重和滚动当中完成,一次次美丽的冲撞。一些游戏打闹亲昵的小动作构成了轻松的情爱气氛,也在唤醒这每个观者回忆爱的味道和动作。凌乱舞步到清晨水中的寂静之舞,烛光遍布的水面,三位少女为舞蹈而动容,为舞蹈而虔敬,或者说是我们对舞蹈的某种感动,感动舞蹈之人在未可名状的命运面前的坦然和纯真。《衡量》则在一个走廊之中玩耍着同一组的动作游戏。同一组动作,我们想象的角度,在安静和踢踏的变奏当中,影像在特写、透视里似乎在预言着某种被我们忽略的发生。生效的力量凸现得很生动。《平静中安息》用一个葬礼的寓言让我们回到了记忆的深处,死亡带给我们的是悲伤和恐惧之外,还有很多留给在世之人的意外和真实。《乡村三部曲》则是一场群体的诗意合唱,黑白粗糙的影像,空旷的工厂,梦境恍惚的丛林,一些非职业的普通人在田园的寂静、欢乐和阳光中翩翩起舞。《走投无路》利用黑白影像,一个方向错乱的墙角,在玩耍视觉游戏。人在倒错的空间里慌乱惶恐。《对侧伤》则是一部都市的情感变奏,温情和暴力共存,记忆和现实对抗,偶然和命运相爱,在愤怒咒骂,用舞蹈来替代暴力之后,一切依然无法恢复平静。

虽然舞蹈影像的制作和活动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但是关于其技术的发展以及舞蹈影像作品的文献资料却是凤毛麟角。主编朱蒂.米托玛整理出《电影和录像中的可视化舞蹈》这样一本至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囊括了舞蹈录影的有影响力的作品,从大制作到低成本,都在这本书的视野之内,包括早期的先驱人物作品,同时也最大限度的包容了“可视化的范围”,不限定于舞蹈录影的作品意义,而是把歌舞电影、舞蹈记录片都包容进来,也不失为一本详尽的资料。其中又介绍了书中所列作品的制作背景和流程,可读性极高。

《舞蹈电影和录像作品指南》则是Towers,Deirdre发表于1990,其中的作品和名字术语,都已过时,但是超过2000部的舞蹈电影录像作品的记录文献,却具有珍贵的资料性和使用价值。美国《为录影而舞蹈——舞蹈电影录像指南》则是Spain,Louise主编作品。在台湾,焦雄屏著书《歌舞电影纵横谈》也是详实地记述和分析了好莱坞歌舞电影的类型发展和时代意义。

舞蹈录像的制作教学,在西方的艺术教育当中,很早就存在于艺术系中的视觉艺术或影视制作当中。至今在综合大学艺术系的舞蹈学科中,已经有颇为系统的教学体系和详实丰富的资料咨询。2003年12月美国加州大学艺术系的舞蹈博士丽莎.玛丽.纳格尔和约翰.克劳福德曾到广东亚视举办舞蹈录影制作的工作坊,对于中国这方面的教学亦有建设性和拓荒性的贡献。短短的两周时间,从舞蹈录影艺术的渊源流变到实际操作,都进行了快捷的普及和交流。他们在加州大学亦有11周严密科学的舞蹈电视课程,舞蹈电影和录像的认知、作品的观后感、从舞蹈电视编舞、舞蹈录影脚本的写作、分析舞蹈电影和录像的镜头语言、学习设备和剪辑、完成作品等等,有很多文本和资料可参考。目前,他们将软件工程、技术言语融入舞蹈录像新作——《上升》,以及其他为数不多的媒体作品和动画制作作品。

北京舞蹈学院近年也在中国大陆首次开设了舞蹈电视专业,蓄势迎接一个舞蹈的数字化时代。

舞蹈视频游戏和大众化创作

20世纪90年代中国跳舞毯的狂热潮流,几乎达到每个人都需要一张塑料制成的,带有简单传感器的脚印图。似乎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跳舞梦想,曾经羞于见人的舞蹈训练过程,完全可以在无人的家中完成,然后到公众场合充满自信的展示,不再在一群拥挤的、汗流夹背的群体中间挣扎着减肥和锻炼美感,而是独自享受卡路里的消耗,就像在黑暗中跳舞一般。跳舞毯借助了一个简单的制品,看到了所有人跳舞的力量,流行的力量。然后来自日本的大型舞蹈游戏街机亮相世界,著名的舞蹈街机制作商科纳美公司研制出诸多的舞蹈游戏,例如“舞蹈革命”系列之独舞版本、对战版本,“曼波舞蹈”、“舞蹈狂热”系列、“80年代”舞蹈节奏、“啪啦啪啦天堂”等等种类繁多、而又分类精细的游戏街机,包括按照舞蹈音乐又有浩室、电子、放克、放克爵士、嘻哈、雷鬼等等,舞蹈人物多变,节奏复杂,游戏的界面色彩花哨、角度多变、热闹非凡。许多青少年在复杂的脚下变化的同时加入了诸多的手臂和躯干的动作,在游戏现场,如果是对战的模式,气氛也颇为火爆。这种被动跟随电脑指示舞动到主动的进行加工创作,完全是人本的某种改变,舞蹈创作成为了某种本能的反映,从手忙脚乱、受制于高难度的节奏和步伐变化,到不满足于征服和完成动作,而是加上了自己的风格和喜好,增加了机器之外的难度,准确地说,是乐趣,创作的乐趣。

随着韩国街舞和流行文化的大举复兴,韩国的“爱舞”网站推出了著名的三维动画人物舞蹈教学和舞蹈桌面的系列,人物制作精美,而且不厌其烦的重复动作,可以慢放,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并且动画人物带有韩语的动作解说。舞者跳舞的场景可以自由转换成地铁、舞厅、城市街头、舞台等等。而且按照音乐电视中流行舞蹈的完整套路进行教学。在“爱舞”网站的舞蹈软件有些名气的时候,网站的互动,无限制下载就变成了会员制,付费下载新的舞蹈段落和舞蹈人物,包括舞蹈背景等等。按照商业化的路线扩大和稳定。舞蹈游戏有时也是舞蹈形象的推广。许多著名的舞蹈演出,比如“大河之舞”的网站也推出了踢踏舞的舞步记忆游戏。电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游戏的普及,舞蹈也在通过着全新的形式接近大众,通过全新的媒介和大众对话。

舞蹈的网络阅读和网络互动

网络舞蹈的发展借助于动画制作、互动网络艺术的影响和网络速度的大幅度提升,主要体现在形象宣传和提供与观众交流窗口;利用数字化技术在网上提供教学,提供大量的网上舞蹈资源;提供观众参与创作的互动界面,改观创作观念;利用网络传输进行的远程舞蹈的现场创作。网上舞蹈的模式集合了讨论舞蹈、观看舞蹈、学习舞蹈、创造舞蹈等多种交互功能一体,体现了全新的接触舞蹈的形式。

在线服务的发展,虚拟现实(VR)技术的进步,世界上的各个知名或是不知名的团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宣传自己的舞蹈,散播自己的舞蹈影像,无论是皇家的芭蕾舞团,还是当代的小型舞团,无论大型的舞蹈节宣传,还是个体的作品展示,网络成为了一个平等的活跃的表演空间。“舞蹈之声”、“伦敦舞蹈”等网站都存有一定的当代舞蹈家的舞蹈作品片断。舞蹈作品的片断和舞蹈教学的片断在网上颇为流行,“另类爵士”则是以不断更新的舞蹈组合片断吸引着舞者和学习者的兴趣。舞蹈网站“电子芭蕾”,也曾经用简单的三维人物不停地重复每一个基本的芭蕾动作。网络舞蹈以媒体流(舞蹈作品),以过去时的状态,进行网上传播交流互动之外,还有实时当下的呈现,还有进行状态的跟进。很多观众对舞蹈排练很感兴趣,舞者也在期待着某种了解。所以无论是作品的需要,或是魅力的噱头,很多舞团的排练场安装着摄像头,网络实时在线播放着舞者的排练。这些令我想起了曾经路过的一个网站,网站上可以24小时看见纽约广场某个角落的场景。上班族,车辆,游客,日复一日的生活,摄像头平静地展示着生活的脸孔,没有表达,波澜不惊,网络的舞蹈和心灵,只是你在观看和关心别处的心灵。

互动和数字化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企图改变与观众的审美关系,以极端的自我去争取最大的民主创作,企图放弃所谓的艺术创作的完整性。观赏还是创作,主动还是被动,网络舞蹈的主要焦点放在了“分享”或是“共享”。共享资源,共享创意,共享记忆和情感,共享过去和生命中的某一刻。允许观众的情感经验和灵感的介入,在共同主题之下的某种分享。笔者在99年参与的杜赛尔多夫舞蹈剧场的作品“卡夫卡研究”和后续作品中,也是通过在舞蹈团体的网站上大量的公开排练计划,排练内容和进程,通过论坛采取网民的意见,不断的改进作品。

远程舞蹈创作是基于网络在线播放和传输技术之上,使几个不同地域同时发生的舞蹈表演发生关系。现场投射的远程影像和现场表演的当地舞者,时间和空间在这里发生了某种错变和重组,远程舞蹈并非是传输影像的形式,而是在追问舞者现时的发生,追问在传输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表达是否还那么真实和可信,我们再次怀疑和质问这自己。

诸多的动画艺术家利用舞蹈的形象进行互动的网上艺术。“飞翔的木偶”网站是一个用SHOCKWAVE软件制成的互动动画网站,互动艺术家尼古拉斯.克劳斯早期的主要作品都是围绕着舞者的形象和舞蹈的形式感去创作的。象“月亮部落”、“苦行僧之花”、“连奏”,舞者的轨迹和动作始终都跟随着光标的移动,光标的点击位置的改变而产生新的场景、队形、节奏、背景,进行即兴的编舞,甚至产生不同的音效。进入不同的背景,就像陷入某种记忆的漩流,蛮荒交织着梦境,舞蹈显得伤感而又超现实的美丽。动画互动的舞蹈从线条、平面两维到立体的三维全景,互动的场景越来越真实。不久的将来,网上的参与者便可穿上传感服装,通过虚拟现实(VR)的交互与感知,在虚拟的环境体验舞蹈的快乐。

视频点播和实时视频,舞者的观念和观者的介入、呼应的张力和窥见的隐私、时空交错和遗失中碰撞出

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第3篇

身体舞蹈,顾名思义,就是手舞足蹈。《毛诗序》中有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种类,在古代社会,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可以说,哪里有人类,哪里就有舞蹈的足迹。人们通过身体有节奏的扭动,(有时伴有音乐)来表达思想和情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基于此,舞蹈艺术的种类多种多样,丰富多彩。舞蹈艺术一直需要依赖身体性和现场性。舞蹈艺术在这个时期具有平民化、生活化的特点。然而随着科技的渗透,舞蹈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脱离,具有精神化、娱乐化的特征,这种特征更是随着影像舞蹈的产生而愈发显著。随着摄影摄像技术的产生且日益成熟,我们不再需要只有在现场的时候才能观看和欣赏到舞蹈艺术,现场性的舞蹈艺术演变为影像舞蹈。影像舞蹈通常指的是利用一定的摄影摄像设备在一定的背景下将舞蹈作品完整的录制下来,不对舞蹈行为作任何的改动,保证录制的真实性、完整性。当然有的时候为了一定的效果在后期的剪辑上会对舞蹈作品进行一定的镜头改编。影像舞蹈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与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比如电视中舞蹈比赛、舞蹈表演等,再比如美国电影歌舞青春系列等。

二、数字电影以及数字化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数字舞蹈的产生,究其原因是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它是建立在影像舞蹈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利用数字化的技术进行舞蹈影像记录和创作。数字舞蹈的内涵有广、狭义之分,狭义的数字舞蹈指的是单纯的数字化舞蹈创作,并不掺杂其他诸如演员、舞台、音响、灯光等因素,只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创作舞蹈影视作品;数字舞蹈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不仅包括数字化的舞蹈,还包括数字化的传播。其实质就是使舞蹈表演者、创作者离开传统的舞台,把预先设计好的舞蹈表演通过计算机技术得以虚拟的演示。广义的数字舞蹈重在数字化的传播,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舞蹈观念、舞蹈创作以及舞蹈体验。数字化对舞蹈艺术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为舞蹈艺术的创作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媒介,促进了舞蹈艺术的持续健康发展。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舞蹈编排进行了优化。舞蹈编排是舞蹈艺术创作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且必不可缺的环节。传统的舞蹈编排主要利用舞蹈人员和舞台进行调度,而且很多时候由于无法产生完美的舞台效果,只能对舞蹈编排进行多次的修改,这对人力、物力、财力是很大的消耗和浪费。此外,舞蹈编排还无法将最终的效果完整、直观的展示出来。但是通过现代的数字技术特别是三维技术和动画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这些局限性。第二,为舞蹈增添了视觉上的冲击。通过LED屏幕以及3D技术,舞蹈艺术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的同时也带来美的体验。第三,为舞蹈教学提供了新的辅助手段。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别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这是传统舞蹈教学所无法取代的。

三、游戏舞蹈

数字舞蹈的发展还处于起步上升阶段,最重要的形态就是舞蹈游戏。在网络技术发达以及人们对精神生活不断追求的今天,电子游戏的产生可以说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由于舞蹈本身所具有的精神性和娱乐性,制作以舞蹈为主题和内容的电子游戏也是最正常不过的。网络游戏《劲舞》就是当前国内正在流行的一款舞蹈游戏。

四、数字时代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点

数字时代下舞蹈艺术的审美特点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游戏性与娱乐性在媒体的广泛传播之下,舞蹈艺术越来越多的从个体成为公众的产物,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和喜爱。舞蹈的种类相比以往也更加多样化,比如爵士舞、现代舞、街舞等等。此外,舞蹈表演者、舞蹈爱好者的目的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舞蹈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舞蹈创作和表演。舞蹈者既可以出于保持身材和身体健康的目的,也可以是出于对舞蹈的喜爱,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在舞蹈表演和舞蹈游戏中获得娱乐和身心的享受。

(二)即时性与互动性网络互动空间主要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多媒体“虚拟现实展示”,强调舞者在虚拟环境中的实时反馈。例如在舞蹈网络游戏《劲舞》中既可以在网络虚拟空间里进行舞蹈的观赏、舞蹈技巧和经验的交流,也可以进行斗舞比赛。因此,通过网络互动空间,将舞蹈与观众紧密的联系起来,使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数字技术下舞蹈艺术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互动性。在传统的舞蹈艺术表演中,互动性的特征逐渐减弱,但是,在数字时代下,这一特征得到重新展现,这对舞蹈艺术的发展来说是特别难能可贵的。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好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给舞蹈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发展活力,成为当前必须予以认真积极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第4篇

“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文献类型的图书馆。是以智能化、个性化用户服务为中心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具有跨库检索、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同时具有数字资源、网络服务和特色技术三方面特征。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要达成“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学校图书馆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功能内涵。近年来,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我们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1 建设技术先进、兼容性较强的数字化图书馆平台(图1)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本校图书馆数据库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已初具规模,基本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其内容包括“学前教育理论文献”“学前多媒体教学资源”“儿童文学故事”“教育科研文献”等数据文献资源,同时也购买了“知网”“读秀”等数字资源库资源。纸质文献通过技术处理转换成为数字资源。文献全部采用Adobe Acrobat的PDF格式来进行制作,能够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纸质图书的外观,使学生在阅读时,纸质图书感很强。

2 有效利用数字化图书馆平台,建立学前教育学科知识资源库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面向教学与学科建设,以用户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技术为手段,整合各类资源,建立起了学前教育学科知识资源库。其结构与功能如图2所示。

学前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分类

第一类:多媒体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开发室),如动画教材、教学音频、视频、PPT课件等。

2~3岁是幼儿想象力萌发阶段,幼儿在这个年龄喜欢的内容有交通工具和各种动物的故事、充满美丽幻想的传说故事,数字图书馆为这个阶段年龄幼儿配备了动画教材;4~5岁是幼儿性格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在这个时期喜欢描述完整故事的画册,内容充满快乐、友爱、幽默,既明快又有趣,四五岁的幼儿对喜怒哀乐是非常敏感的,也开始辨别善恶,通过视频让幼儿认识人类的各种生活态度,对事物的思维方法、感觉方式等。

第二类:学前教育理论文献,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史、幼儿园管理、学前儿童教育研究、幼儿园游戏、蒙台梭利教育理论、0~3岁亲子教育、育婴师培训辅导等。

第三类:教育科研文献,科研成果、研究报告、会议论文、重点学科导师发表的专著或论文、优秀毕业生的论文、课题研究的实验报告等。

第四类:音乐、美术、舞蹈、技能类书籍。

学前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的重要作用

1)方便了教师的教学、科研。广大教师借助学校数字图书馆来查阅所需要的教、科研参考资料。图书馆也免费为他们提供参考咨询、定题跟踪、目录检索等服务,深受师生欢迎。

2)方便了师生的学习与研究。学校数字图书馆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他们借此获取到幼儿教育研究的相关资料,大大节省了研究者的时间与精力。如学生在幼儿园教育实习过程中,以某一行为问题儿童为研究对象,撰写一份“行为问题学前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研究者确定了研究课题之后就要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重要文献,这些文献在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电子信息检索系统中都能找到。研究者可利用网上数据库检索文献、也可利用目录索引、文摘、教育网站获取文献资料。

3)其他作用。为学校国培、省培、远程网络培训等项目提供支持,方便学员查阅资料,学习网络课程。如在2012年省级培训项目中,教师指导学员上网查阅资料,拟定教案,撰写论文等。2012年国培远程培训项目,也安排学员在线学习,完成相关作业。

3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需一定经费支持

依托学校现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所需经费,如表1所示。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首先考虑的就是经费问题。这其中包括3个方面:一是网络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经费,网络设施的建设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设备的配置是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二是数字化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用于购买电子图书、各类数据库、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及特色馆藏建设等;三是安全防范,如安全防范系统的购置等。以上所列均为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基本需求。

4 人员素质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馆员应具备更加宽广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要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工作,它需要全体馆员的共同努力来完成,仅凭一人之力或各自为政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培育一支精诚协作、优势互补的馆员队伍。

参考文献

[1]申军霞.中小学数字校园内涵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9(7):56-59.

[2]李兴周.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的文化意蕴[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6-9.

[3]储荷婷,张茵.图书馆信息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第5篇

《乐记》有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自古也就有国家、社稷,以舞见兴衰的说法,可见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古人在劳动中创造舞蹈,在舞蹈不断进步和发展。从某个意义上讲,舞蹈发展史也就是人类的发展史!与时俱进的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舞蹈发展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换。随着舞蹈工作者的努力,许多新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但仍旧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这时候就出现了和新时代紧密结合的新的形式的舞蹈艺术,数字舞蹈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何为舞蹈的数字化开始提出“数字舞蹈”定义时,很多人是不理解的。舞蹈还能数字化?数字化后还能叫舞蹈?舞蹈为什么要数字化?其实“数字舞蹈”是一个广泛的定义,它应该包括的是舞蹈通过数字化途径的传播及舞蹈的数字化创作。我们先对舞蹈传播途径进行大的分类,即传统传播方法和数字化传播。传统的包括院校教育、开设培训班、举办舞蹈比赛、发行影音资料及发行书面资料等,数字化传播包括网站架设、舞蹈下载、网络论坛、利用数字技术制作舞蹈并传播等。传统的传播一般以教育为主,特别是课堂教育。这是舞蹈教学中的重点,无可否认的是,舞蹈必须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因为课堂教育的直接作用对于舞蹈学员的水平提高是最简单和有效的。现在具备条件的各大院校或艺术团体均架设有自己的网站,第一时间关于自己的信息,并进行舞蹈艺术的跨地区交流。舞蹈是视觉的艺术,影音资料绝对是舞蹈传播的重点,现在的网络传播主要是传播剧照欣赏和影音资料的欣赏。一般一个舞蹈剧目通过压缩处理后的文件大小需要几十分钟时间才能完成网络传递。社会在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这个时候需要有更好的文件格式、更好的技术来提高网络传递的时间,所以,有人开始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制作新的舞蹈影音资料。最原始的应该是动画格式的舞蹈,它们是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技术,基本上靠手工绘画来完成,随着音乐制作和剪辑技术水平的提高及舞蹈工作者水平的提高,就出现了专门的舞蹈音乐剪辑队伍,舞蹈音乐制作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MIDI制作,这也是目前最通用的方法。随着舞蹈工作者、爱好者中上网人群的增加以及电脑技术水平的提高,他们不在满足于欣赏那种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动画形式的舞蹈,渐渐地就有了其他形式的舞蹈影音资料被制作并在各网站各大论坛间传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它的出现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舞蹈的精彩魅力,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并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东北人都是活雷峰》的走红标志着FLASH时代的来临,此后开始出现大量的原始原始形态的数字舞蹈,它们或是舞蹈片段,或是音乐片段,但都具备了舞蹈的中的舞台、演员、舞美等,并非常强调视觉冲击。这个时候,数字舞蹈制作开始出现。使用纯粹的数字技术制作,离开了传统的手段和基本条件(演员、灯光、舞台等)而制作出来的可欣赏的舞蹈影音资料,我们给它定义为:数字舞蹈。数字舞蹈的第一步是舞蹈作品制作和传播,第二步是舞蹈DIY,第三步该是舞蹈编排软件才对。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舞蹈的定义?有过音乐剪辑经验的同志就比较好理解这个定义。其实音乐剪辑就是数字舞蹈的一个小部分。剪辑音乐一般使用的软件是COOLEDIT。音乐剪辑(还有MIDI)就是数字处理音乐,普通的音乐只能精确到秒就很好了,数字音乐可以精确到千份之一秒。而且还可以对声音进行特殊处理,去除背景噪音等,一句话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音乐处理的功能就是这样的定义。我们对于完全使用电脑处理的音乐一般称为数字音乐,也叫数字化处理音乐。数字舞蹈的原理也是这样。它的最终目的让一个舞蹈编导或舞蹈爱好者离开舞台,把心中设想的舞蹈表演变为虚拟的舞蹈现实,甚至是把舞台效果等一切想得到的全部表现在电脑上成为虚拟演示。所以准确地说,数字舞蹈就是虚拟舞蹈演示,是利用电脑技术模拟舞蹈效果(包括音乐、舞台、灯光等)。数字舞蹈的第二步就是舞蹈DIY,这点目前很多人恐怕还无法理解。其实大家的不理解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网络和电脑还没有普及到一定程度的缘故,甚至我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没有去剪辑音乐的经历,更别说自己动手用电脑剪辑处理音乐来演出。而数字舞蹈是音乐剪辑的上一层次,可以说,只有很熟悉音乐剪辑的人才能很好地理解数字舞蹈这一概念。舞蹈DIY就是动作自由组合,也就是把需要的动作与音乐相配,产生自己需要的舞蹈。这一技术特点就是开始积累大量的基础动作并完成简单的舞蹈编排工作,减轻舞蹈编导工作和创作的工作量。数字舞蹈的最高目标就是舞蹈编排软件,这个目标只有实现了上面两步,才具备技术基础和软件制作需要的条件。

二、数字舞蹈的具体表现及作品1、网站建设是舞蹈数字化的重要部分和首要条件北京舞蹈学院是全国舞蹈艺术类的马首,目前北京舞院新的网站建设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院校中,广东舞蹈学校、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等也都成立了网站。中央芭蕾舞团等专业团体也有自己的网站,民间团体中最具有专业水平的的该数成立于2000年的“舞影2000”,信息量最大和访问量最高的该数“舞蹈者之家所有网络”,此外还有“北京舞蹈在线”、“紫色舞蹈工作室”等著名的综合舞蹈网站。民间网站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他们的建设者有责任心,并热爱舞蹈艺术,对于舞蹈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由“舞蹈者之家所有网络”建设的“中国舞蹈论坛”开设不到半年就有来自美国、巴西、加拿大、香港、澳门、台湾等世界各地的会员5000多名。这些网站的存在为数字舞蹈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数字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舞蹈资料,这些都是数字舞蹈发展的必须条件。最近舞蹈界比较轰动的事件就是在广东省举办的首届舞蹈电视新媒体教学班。美国两位多媒体艺术家丽莎·玛丽·纳格尔教授和约翰·克劳福德教授担任培训班全部课程教学。主要课程就是舞蹈与动作采集、电脑生成3D动画、数码摄像、运用虚拟人物创作、互动戏剧性表演等,他们成熟的技术和初具系统的理论,说明舞蹈的数字技术在欧美国家发展比较早,如2002年在期刊《表演与艺术》第21期中丽莎.纳格尔发表的“电视会议环境中得分布式编舞”等,还有纽约大学斯坦哈特教育学院音乐表演艺术系博士论文:“对使用活体及网络信息进行网上合作编舞的研究”等,都说明数字舞蹈技术在国外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脑技术的普及,这门新型的学科已在国内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了解和使用。2、我们制作数字作品的经历在参考了大量原始形态的数字舞蹈作品后,我们开始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纯粹数字舞蹈的制作。制作组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全面,必须熟悉舞蹈表演及舞蹈创作,具有一定的美工基础,还要能熟悉FLANSH的制作工作及网络技术。我们创作的第一个作品是修改姜铁红老师编导、廖衍表演的作品《竹舞》,使用的工具是Photoshop、FLANSH、COOLEDIT等。先对音乐使用COOLEDIT进行处理,再将作品进行截图,再用Photoshop进行美工处理,最后引入到FLANSH中进行重新安排和合成,产生长度为50秒的FLANSH格式文件,大小仅为1MB,普通的上网用户只需要1分钟不到时间就可以流畅地欣赏。《竹舞》后的反映颇好,我们接着开始进行第二部作品《舞动世纪》的制作。由于技术尚不成熟,《舞动世纪》我们定在街舞的制作,制作时先取一舞者为原型,编导一段动作简单的街舞表演并进行录象,再对原型的作品进行拓图和处理,配上特殊效果,对于舞台背景处理为颜色变换,但不增加欣赏用户可切换的控件。引入到FLANSH中进行重新安排和合成,产生长度为3分半的FLANSH格式文件,文件有1.1MB,普通的上网用户流畅欣赏需1分钟时间来进行下载,图象效果与普通舞蹈录象相等,文件大小仅为普通舞蹈录象的1/20,是普通舞蹈录象压缩后的1/10,而下载欣赏的速度却是普通舞蹈录象下载速度的30倍以上。这部作品的反响也非常大,关于作品的谈论非常多,整体形式来看,对于舞蹈的发展是积极的。3、其他的数字舞蹈现在有部分院校进行视频教学的试验,即通过摄像头将影象利用网络传输完成异地教学,这是一种新式的舞蹈教学方法,但目前一般用与理论方面的教学,因为基训课、排练课的视频教学还缺少教与学之间互动。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出现,在不少的舞蹈论坛中有人发出了“能开一个网上舞蹈班吗?”的帖子。在不少FLANSH网站中,也存在有大量的数字舞蹈含量较高的FLANSH作品,如秋言的《飞》、RUYU的《雨丝》等都是网络上比较有名的带舞蹈动作的FLANSH作品。还有很多以其他形式存在或正在发展的数字舞蹈我们无法一一列出。

三、舞蹈数字化的意义我们国家现有6000万的上网人群,而且基本上集中在青少年。青少年正是我们舞蹈教育的重点对象,可以说关系到将来舞蹈的兴衰,他们通过网络更容易接受的相关的知识教育,这些知识可能正是课堂上缺少的甚至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所以网站架设及通过网络传播舞蹈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否定的。另一方面,现在世界上有大量的中国舞蹈爱好者,众所周知的是在国外很难购买到中国舞的影音资料及教材,甚至没有舞蹈教师,这个时候传统的舞蹈传播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网络的传播恰好可以克服这一弊端,通过网络资源,所有的舞蹈爱好者就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国界限制,可以自由进行传播。这一传播内容包括舞蹈图片的欣赏、舞蹈录象的欣赏及舞蹈音乐的交流。通过网络,一个完整舞蹈剧目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不限地点的交流。对于资金的节约是无须多解释的,而对于新作品第一时间的交流,其意义就更为重大。再来假设一下,一个舞蹈作品从编排到最后成为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同样地使用FLANSH制作一个数字舞蹈,只需要舞蹈编导在电脑前工作就完成整体的作品,并能清楚看到作品的最后效果,还能随时修正作品中的不足。一方面是创作速度及作品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成本的大大降低。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舞蹈爱好者上网人群的增加,相关的产业也被带动起来,如电子商务、收费的舞蹈下载等。随着数字技术水平的在不断提高,舞蹈不再单单只是表演和技巧的简单概念,新的时代赋予舞蹈更多新的内容。舞蹈艺术需要有新的发展,有待于新一代舞者的努力。新一代舞者应该是继承传统的舞蹈内容、发展新的舞蹈。但愿数字舞蹈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第6篇

与时俱进的舞蹈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舞蹈发展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换。随着舞蹈工作者的努力,许多新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但仍旧无法满足时展的要求,这时候就出现了和新时代紧密结合的新的形式的舞蹈艺术,数字舞蹈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何为舞蹈的数字化

开始提出“数字舞蹈”定义时,很多人是不理解的。舞蹈还能数字化?数字化后还能叫舞蹈?舞蹈为什么要数字化?

其实“数字舞蹈”是一个广泛的定义,它应该包括的是舞蹈通过数字化途径的传播及舞蹈的数字化创作。

我们先对舞蹈传播途径进行大的分类,即传统传播方法和数字化传播。传统的包括院校教育、开设培训班、举办舞蹈比赛、发行影音资料及发行书面资料等,数字化传播包括网站架设、舞蹈下载、网络论坛、利用数字技术制作舞蹈并传播等。

传统的传播一般以教育为主,特别是课堂教育。这是舞蹈教学中的重点,无可否认的是,舞蹈必须是以课堂教育为主,因为课堂教育的直接作用对于舞蹈学员的水平提高是最简单和有效的。

现在具备条件的各大院校或艺术团体均架设有自己的网站,第一时间关于自己的信息,并进行舞蹈艺术的跨地区交流。舞蹈是视觉的艺术,影音资料绝对是舞蹈传播的重点,现在的网络传播主要是传播剧照欣赏和影音资料的欣赏。一般一个舞蹈剧目通过压缩处理后的文件大小需要几十分钟时间才能完成网络传递。社会在发展,技术在不断进步,这个时候需要有更好的文件格式、更好的技术来提高网络传递的时间,所以,有人开始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制作新的舞蹈影音资料。最原始的应该是动画格式的舞蹈,它们是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技术,基本上靠手工绘画来完成,随着音乐制作和剪辑技术水平的提高及舞蹈工作者水平的提高,就出现了专门的舞蹈音乐剪辑队伍,舞蹈音乐制作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MIDI制作,这也是目前最通用的方法。随着舞蹈工作者、爱好者中上网人群的增加以及电脑技术水平的提高,他们不在满足于欣赏那种只有画面没有声音的动画形式的舞蹈,渐渐地就有了其他形式的舞蹈影音资料被制作并在各网站各大论坛间传播,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它的出现让更多的人体会到舞蹈的精彩魅力,有利于提高全民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并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和支持舞蹈事业的发展。

《东北人都是活雷峰》的走红标志着FLASH时代的来临,此后开始出现大量的原始原始形态的数字舞蹈,它们或是舞蹈片段,或是音乐片段,但都具备了舞蹈的中的舞台、演员、舞美等,并非常强调视觉冲击。这个时候,数字舞蹈制作开始出现。

使用纯粹的数字技术制作,离开了传统的手段和基本条件(演员、灯光、舞台等)而制作出来的可欣赏的舞蹈影音资料,我们给它定义为:数字舞蹈。

数字舞蹈的第一步是舞蹈作品制作和传播,第二步是舞蹈DIY,第三步该是舞蹈编排软件才对。

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舞蹈的定义?有过音乐剪辑经验的同志就比较好理解这个定义。

其实音乐剪辑就是数字舞蹈的一个小部分。剪辑音乐一般使用的软件是COOLEDIT。音乐剪辑(还有MIDI)就是数字处理音乐,普通的音乐只能精确到秒就很好了,数字音乐可以精确到千份之一秒。而且还可以对声音进行特殊处理,去除背景噪音等,一句话就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音乐处理的功能就是这样的定义。我们对于完全使用电脑处理的音乐一般称为数字音乐,也叫数字化处理音乐。

数字舞蹈的原理也是这样。它的最终目的让一个舞蹈编导或舞蹈爱好者离开舞台,把心中设想的舞蹈表演变为虚拟的舞蹈现实,甚至是把舞台效果等一切想得到的全部表现在电脑上成为虚拟演示。所以准确地说,数字舞蹈就是虚拟舞蹈演示,是利用电脑技术模拟舞蹈效果(包括音乐、舞台、灯光等)。

数字舞蹈的第二步就是舞蹈DIY,这点目前很多人恐怕还无法理解。其实大家的不理解主要是由于我们国家的网络和电脑还没有普及到一定程度的缘故,甚至我们当中大部分人都没有去剪辑音乐的经历,更别说自己动手用电脑剪辑处理音乐来演出。而数字舞蹈是音乐剪辑的上一层次,可以说,只有很熟悉音乐剪辑的人才能很好地理解数字舞蹈这一概念。舞蹈DIY就是动作自由组合,也就是把需要的动作与音乐相配,产生自己需要的舞蹈。这一技术特点就是开始积累大量的基础动作并完成简单的舞蹈编排工作,减轻舞蹈编导工作和创作的工作量。

数字舞蹈的最高目标就是舞蹈编排软件,这个目标只有实现了上面两步,才具备技术基础和软件制作需要的条件。

二、数字舞蹈的具体表现及作品

1、网站建设是舞蹈数字化的重要部分和首要条件

北京舞蹈学院是全国舞蹈艺术类的马首,目前北京舞院新的网站建设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院校中,广东舞蹈学校、厦门演艺职业学院等也都成立了网站。中央芭蕾舞团等专业团体也有自己的网站,民间团体中最具有专业水平的的该数成立于2000年的“舞影2000”()网站,信息量最大和访问量最高的该数“舞蹈者之家所有网络”,此外还有“北京舞蹈在线”、“紫色舞蹈工作室”等著名的综合舞蹈网站。民间网站的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他们的建设者有责任心,并热爱舞蹈艺术,对于舞蹈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比如由“舞蹈者之家所有网络”建设的“中国舞蹈论坛”()开设不到半年就有来

自美国、巴西、加拿大、香港、澳门、台湾等世界各地的会员5000多名。

这些网站的存在为数字舞蹈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数字舞蹈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因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和舞蹈资料,这些都是数字舞蹈发展的必须条件。

最近舞蹈界比较轰动的事件就是在广东省举办的首届舞蹈电视新媒体教学班。美国两位多媒体艺术家丽莎·玛丽·纳格尔教授和约翰·克劳福德教授担任培训班全部课程教学。主要课程就是舞蹈与动作采集、电脑生成3D动画、数码摄像、运用虚拟人物创作、互动戏剧性表演等,他们成熟的技术和初具系统的理论,说明舞蹈的数字技术在欧美国家发展比较早,如2002年在期刊《表演与艺术》第21期中丽莎.纳格尔发表的“电视会议环境中得分布式编舞”等,还有纽约大学斯坦哈特教育学院音乐表演艺术系博士论文:“对使用活体及网络信息进行网上合作编舞的研究”等,都说明数字舞蹈技术在国外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电脑技术的普及,这门新型的学科已在国内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了解和使用。

2、我们制作数字作品的经历

在参考了大量原始形态的数字舞蹈作品后,我们开始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纯粹数字舞蹈的制作。制作组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全面,必须熟悉舞蹈表演及舞蹈创作,具有一定的美工基础,还要能熟悉FLANSH的制作工作及网络技术。我们创作的第一个作品是修改姜铁红老师编导、廖衍表演的作品《竹舞》,使用的工具是Photoshop、FLANSH、COOLEDIT等。先对音乐使用COOLEDIT进行处理,再将作品进行截图,再用Photoshop进行美工处理,最后引入到FLANSH中进行重新安排和合成,产生长度为50秒的FLANSH格式文件,大小仅为1MB,普通的上网用户只需要1分钟不到时间就可以流畅地欣赏。作品试看网址/xiazai/001.swf

《竹舞》后的反映颇好,我们接着开始进行第二部作品《舞动世纪》的制作。由于技术尚不成熟,《舞动世纪》我们定在街舞的制作,制作时先取一舞者为原型,编导一段动作简单的街舞表演并进行录象,再对原型的作品进行拓图和处理,配上特殊效果,对于舞台背景处理为颜色变换,但不增加欣赏用户可切换的控件。引入到FLANSH中进行重新安排和合成,产生长度为3分半的FLANSH格式文件,文件有1.1MB,普通的上网用户流畅欣赏需1分钟时间来进行下载,图象效果与普通舞蹈录象相等,文件大小仅为普通舞蹈录象的1/20,是普通舞蹈录象压缩后的1/10,而下载欣赏的速度却是普通舞蹈录象下载速度的30倍以上。这部作品的反响也非常大,关于作品的谈论非常多,整体形式来看,对于舞蹈的发展是积极的。作品试看网址/xiazai/002.swf

3、其他的数字舞蹈

现在有部分院校进行视频教学的试验,即通过摄像头将影象利用网络传输完成异地教学,这是一种新式的舞蹈教学方法,但目前一般用与理论方面的教学,因为基训课、排练课的视频教学还缺少教与学之间互动。正是因为这种形式的出现,在不少的舞蹈论坛中有人发出了“能开一个网上舞蹈班吗?”的帖子。

在不少FLANSH网站中,也存在有大量的数字舞蹈含量较高的FLANSH作品,如秋言的《飞》、RUYU的《雨丝》等都是网络上比较有名的带舞蹈动作的FLANSH作品。还有很多以其他形式存在或正在发展的数字舞蹈我们无法一一列出。

三、舞蹈数字化的意义

我们国家现有6000万的上网人群,而且基本上集中在青少年。青少年正是我们舞蹈教育的重点对象,可以说关系到将来舞蹈的兴衰,他们通过网络更容易接受的相关的知识教育,这些知识可能正是课堂上缺少的甚至是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所以网站架设及通过网络传播舞蹈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否定的。

另一方面,现在世界上有大量的中国舞蹈爱好者,众所周知的是在国外很难购买到中国舞的影音资料及教材,甚至没有舞蹈教师,这个时候传统的舞蹈传播局限性就显现出来了。网络的传播恰好可以克服这一弊端,通过网络资源,所有的舞蹈爱好者就没有地域限制,没有国界限制,可以自由进行传播。这一传播内容包括舞蹈图片的欣赏、舞蹈录象的欣赏及舞蹈音乐的交流。通过网络,一个完整舞蹈剧目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完成不限地点的交流。对于资金的节约是无须多解释的,而对于新作品第一时间的交流,其意义就更为重大。

再来假设一下,一个舞蹈作品从编排到最后成为作品,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物力,同样地使用FLANSH制作一个数字舞蹈,只需要舞蹈编导在电脑前工作就完成整体的作品,并能清楚看到作品的最后效果,还能随时修正作品中的不足。一方面是创作速度及作品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就是成本的大大降低。

同时,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舞蹈爱好者上网人群的增加,相关的产业也被带动起来,如电子商务、收费的舞蹈下载等。

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跨学科 整合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 人才培养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是20世纪诞生的技术与艺术结合的形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数字化艺术、智能CAD、计算机动画、数字娱乐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中外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字艺术家以空前的热情进行着更高起点的计算机艺术创造,软件、数字娱乐等产业界人士也高度关注着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创造成果,出现了诸如数字动画、数字音乐、数字舞蹈、数字美术、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博物馆等新的表现形式,以及网络化设计、协同设计、虚拟设计等新的设计方式,“后工业设计”应运而生。在后工业设计时代,数字科技、艺术、设计的高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这一新兴的边缘与交叉学科。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主要包括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数码技术、设计技术、录像和胶片技术相结合完成的艺术作品和产品设计,可以通过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产品等手段,从二维、三维、时空等角度进行表现。里面包含了各种信息的获取、组织、表征、设计、反馈等,是一个新兴的、复杂的研究领域。数字化的优点在于,它在制作和传输过程中不易丢失信息,而且,存储的信息量很大。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就是指用数字的形式表达、传输、设计作品或者产品的形式,它由于采用了新的形式而具有新的特点。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这一新兴学科,是在我国科技、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是数字科技、艺术、设计高度融合、高度交叉的产物,需要计算机、艺术、设计等多个领域专家的充分参与和协同工作,同时也要培养既具有很高的软件开发水平,又拥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这一新兴学科的快速发展。由于时间还比较短,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已初具雏形。

因此,探索跨学科、跨专业整合培养“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创新性人才的策略,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提高这一行业的发展水平,缩短与国外高校的差距,培养跨世纪的高科技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的教育现状

从跨学科、跨专业培养人才方面来看,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近年来都投巨资成立了跨越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所或研究中心,集中物理学家、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等不同学科专家的智慧,以促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等纷纷组建了跨学科中心。

从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相关学科方面来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许多著名的高校都成立了从事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研究教育的基地,许多跨国公司更是投资于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有关的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著名高校均设立了相关的学院或者系,开展相关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美国的好莱坞更是这一模式的体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均成立了相关专业或者院系,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设计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数字媒体系、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学院等,培养数字媒体设计、网络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等方面的人才。

但是,在研究方面,数字化艺术与设计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全面的探索:①开展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方法学的研究,研究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范畴、内涵、特点以及支撑学科等内容,为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②进一步开展艺术、设计的研究,探讨数字时代的艺术、设计形式;③进一步研究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如计算机图形学技术、智能CAD技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CAID&CD)技术、虚拟人技术、软计算技术等。

纵观国内各高校现有的在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方面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思想、体制以及培养模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思想不够解放,管理、教育体制不够完善。

2.具有跨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尚未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研究生教育目前正在进行尝试,还没有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

3.教学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不规范。目前,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因校而异、因导师而异,教学研究方向和课程设置还不规范。

4.师资队伍状况不够理想。一般来讲,导师很熟悉本学科研究领域的知识,而对于跨学科、跨专业而言,往往不是很理想。由此带来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方面不相吻合的方面。

5.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教育体系还未形成。

为了适应国际发展需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于2003年审批成立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设有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博士点以及硕士点。学科设有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实验室、产品创新课题组等基地,依托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在计算机科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交叉领域具有很强的科研和开发设计力量,拥有博士后、博士、硕士等各类研究人员三十余人,目前已形成了数字化艺术、产品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虚拟人与新媒体、虚拟设计技术、计算机动画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同时,该学科点依靠计算机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业设计”和“网络与数字媒体”专业,不断吸收新的研究生人才,朝着世界前沿目标培养创新性人才。

二、人才培养策略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成立以来,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了如下图1所示的学科构成体系以及研究内容。

1.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

对于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又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而对于艺术和设计却缺乏应有的深入了解。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研究内容(如图所示)中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开展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技术、工具、手段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对于从事艺术和设计研究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内容”,如音乐、舞蹈、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段等,但是他们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和设计技术的掌握和深入了解。因此,需要他们结合计算机技术知识,实现“内容”研究的技术化,达到培养目标。

然而,怎样将上述二者他们有效地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意识和文化氛围,需要在管理、教学、研究中进行有效、深入的探索,找到一条既满足学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又能达到学校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几年的探索,目前这个学科点已经毕业了几位博士生和研究生,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

2.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机制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活力,创新性人才培养滞后是制度失衡所致,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安排有余并存。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创新人才培养不力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变革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招生政策、课程设置、考核制度、学位授予等。

(1)招生政策

跨学科培养创新性研究人才,必须打破以往的招生政策,鼓励交叉、多学科人才来报考。因此,在招生政策上,我们鼓励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文学艺术、工业设计、心理学、数学、管理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学生报考。同时,在入学考试试卷的设计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式,设置了不同的试卷,以吸纳有利于发展本学科特色的人才。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体现。跨学科培养人才要求课程设置既要宽口径,又要具有深度。不仅适用多学科人才来选课,拓宽知识面,开展交叉研究,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理论深度,满足学生的研究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整体资源,选修与研究相关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研究深度。

目前,本学科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前沿、数字化艺术与设计技术及应用等学位专业课,计算机图形学与CAD方法、虚拟环境及应用、虚拟人技术及应用、数字文化与媒体网络、非语言艺术、感性设计与工程、网络化艺术与设计、模糊计算及应用、计算机动画、非真实感图形学等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培养计划来选修有关课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培养计划跨专业、跨学院选修相关课程。

3.考核制度

考核是学科培养的一大重点问题。跨学科培养人才不同于单一的考核方式,它必须是多向的。它包括两个层面:硬性层面和软性层面。

硬性层面主要针对论文进行要求。博士生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必须进行严格要求。因此,本学科的学生既要达到学校、学科的要求,在学科认可的一级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论文被SCI、EI、SSCI等检索;同时,毕业论文也要达到导师认可的水平等。

在软性层面上,本学科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或者举行学术讲座,举办相关研究的学术报告,提高学术水平,增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3.设置导师组,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在研究生培养上,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和科研所现在还是采用由一名专家教授带若干名研究生的方法,这种状况往往会导致研究生视野狭窄,并且可能只会注意到一家之说,而忽视了各家学科理论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培养跨学科的人才。

在数字化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跨学校、跨实验室、跨学科实行导师组的形式。同一博士生实行以一名导师为主,同时配上一名或者两名相关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副导师,实现多通道培养研究生。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

4.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培养渠道

“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成立以来,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中科院计算所、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等建立了合作机制,利用多学科优势培养跨学科高级人才。

本学科已经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两校合作培养,浙江大学授予学位的机制。目前,本学科正在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有三名,毕业了一名。

另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CAD与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专业委员秘书处均设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并于2004年10月主办召开了“首届智能CAD与数字娱乐学术会议”,在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智能CAD等领域开展了相关的探讨。这两个专委会的设立,将会为本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2004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国际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学术会议设立了数字化艺术与设计专题,对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在大会上决定以后每届会议上均设立这一相关专题。

三、结语

随着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的发展,国内正在努力打造新兴的行业――动画、漫画、游戏。如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成都、杭州等都在着力打造动画、漫画、游戏基地,杭州市还在2005年6月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对这一行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与此同时,国内在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却十分奇缺。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综合性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罗仕鉴 陈杭渝 孙守迁: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2,6:76~77

[2]孙守迁 黄 琦 潘云鹤:数字化艺术与设计研究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12):1115~1120

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第8篇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面临的困境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蕴含着各民族的集体智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传承人的老去,许多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而面临生存困境,保护与传承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义化遗产的保护基本上停留在采访、记录、拍照、物品收藏等简单的工作层面上,这种文字、录音、录像、摄影等传统的保护手段,曾保存了大批珍贵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但是,书籍的生霉、录音带的失真、录像色彩的蜕变、录像带的老化等,都会使所记录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信息不同程度地出现失真,加上拍摄角度的限制,影响了长期保存和利用。

近年来一些学者开始利用重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原生环境的方法,即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构建民俗保护区等方式还原其原生文化空间,做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原生形态与模拟原生环境之间的和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原生形态进行保护。重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原生环境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种类似于“动物园”式的保护方式,只能保护个别的传统体育项目,不能对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全面的保护,且经费投入过多。

数字化技术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新途径

随着IT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保护已经成为众多保护措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8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美文化论坛以“数字化时代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现”为主题,与会的中美代表总结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经验,并规划和展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未来发展,这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提供了思路。2011年5月,《文化部关于加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对部级代表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文字、图片、影像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这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指明了方向。自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工作迈开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数字建档以及数据库建设等领域,已经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提供了新途径。相对于传统的保护方法,数字化技术在物理空间占用、管理成本、传输、资源共享等方面独具优势,数字化保护方法具有手段先进、传播面广、增值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这种方式有利于对民族传统体育文物、体育文献资料、体育制度、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习俗等内容进行保存,对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行数字化仿真,对民族传统体育文物进行数字化复原或虚拟修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展示,还可以在虚拟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信息,允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的策略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本身面临的濒危处境,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整理、监控、管理相结合,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虚拟再现,建立永久档案和数据库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策略。

1.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真实性

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真实历史风貌,防止出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扭曲、变形等不良现象。在实践中,一定要注意数字技术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特征相契合,以防出现曲解、甚至遗失文化遗产的事情。目前的数字化保护大多是出于商业开发的目的,对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保护重视不够,最终伤害了文化遗产的真实历史风貌。比如在记录民俗舞蹈动作、武术动作的时候,要保证数字化记录的成品的正确性、科学性、真实性。

2.保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其形成、衍生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根深叶茂、纷繁复杂的体系,但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很难全面收集或再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全貌,这就容易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出现片面性。如目前对武术套路的数字化保护,数据库对少林、太极、武当等众多武术流派的拳法和基本动作进行了采集,但鉴于这些武术流派体系庞大,很难记录下这些武术流派的全貌,如果被后人误认为不完整的数字化材料代表了各武术流派的精髓,就会影响人们对武术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最终影响到武术文化遗产的完整性。

3.与现实保护相结合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源,进入投资人的视野。因此,不仅在虚拟世界中要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在现实世界中也要有效地保护。目前,人们对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不仅要进行虚拟访问,还要进行现实体验。这就要求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两手抓,做到数字化保护和现实保护相结合。

4.建立科学合理的数字化分类体系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据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77项,对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类,有利于我们进行研究和传承。建立数字化分类体系,要因类制宜,采取适合各自特点的方法和措施开展数字化分类。在分类时,注意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系统性、内隐性和复杂性,从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民俗学等多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其演变过程、形成要素、地域特征等,为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做好铺垫。

5.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库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信息库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文本、图像、语音、音响、影视、影像、软件和科学数据库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并通过网络通信技术进行高效、经济的传播、接收,实现知识增值,使互联网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从网上得到各种服务。

参考文献:

①孙传明:《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O],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视频采集 视频制作 视频技术 岭南舞蹈

二一二年,由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中提出:加强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利用,重点针对文物、典籍、民俗、宗教等各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需求,研究突破文化资源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数字文化资源公益服务与商业运营并行互惠的运行模式,整合各类文化机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资源数字化公共服务与社会化运营服务示范。开展出土出水文物保存、无损检测及保护技术研究,加强高新技术与传统工艺结合的文物保护与修复方法研究,提高文物保护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高速发展的经济对民间表演艺术产生的影响值得我们重视,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保护、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刻不容缓,数字化技术对于发现、保护、记录、发展和传承这些民间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在2005年,笔者曾经在《广东艺术》发表过一篇文章,《从央视电视舞蹈大赛看数字化舞蹈》,文中曾经提到过动作捕捉技术在舞蹈行业中的应用,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着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始终坚信动作捕捉技术是舞蹈研究的最佳技术手段。且一直以来,笔者对视频采集与制作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并且参与制作过多台舞蹈晚会的多媒体视频,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舞蹈老师,自身也在不断探索视频制作在舞蹈教学与研究中的应用,恰逢学校成功申报部级课题《岭南舞蹈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在视频制作的应用上有机会再一次进行探索。

一、视频采集、存储与岭南舞蹈

(一)视频采集

目前,视频采集制作是一种成熟的技术手段,但是要让它在岭南舞蹈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需要一定的经验与探索。首先,在视频采集方面,除了设备、拍摄技术、角度、光线、环境等因素外,摄像师对岭南文化和舞蹈艺术特性也需要一定的了解。近年来,电视舞蹈、舞蹈多媒体等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文化传承方式得到快速发展,然而当视频技术应用于制作岭南舞蹈的传承人时,则与这些新媒体艺术制作方式不同。要求我们尽可能忠实的记录活动过程,文化、形象、服饰、音乐等等都立足于记录,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都尽量多角度同时记录活动过程,搜集整理视频及平面资料,且采访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记录也是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如实地记录这些活动,对于我们今后研究岭南舞蹈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明材料。

除了正式制作需要拍摄的素材外,采访花絮也是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一些平面素材则可以运用数码相机进行记录。对于文化研究来说,虽然最后可以用纪录片的方式将研究成果展示在世人面前,但是拍摄纪录片也需要有严谨的脚本和制作过程,而通常研究过程才是脚本形成的依据,因此从一开始进行研究时需要认真收集各类素材,且要充分认识到初次采集的原始研究素材的重要性,充分保证原始素材的可靠性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在摄像设备存储介质的发展过程中,磁带是非常成熟的一种存储介质,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随着光盘、硬盘、存储卡等存储技术的发展,磁带已经开始慢慢退出视频素材存储舞台,然而相对于光盘、硬盘、存储卡等数字介质,磁带存储还是具有相当高安全性,因此,在调研过程的拍摄中,我们选择了索尼HVR-Z7C作为主要拍摄设备,选择它的原因有几个,一是体积不算庞大,1.3kg的机身虽然谈不上小巧精致,但是绝对不会过于庞大。再者,1080的分辨率足够我们制作小高清作品。另一方面,2声道音频轨道录制使我们现场音频采集更加灵活,在人物采访中,常常一个声道采集我们的问题等其他音频素材,另一个声道单独采集采访对象的口述,这样便使我们后期的材料整理、编辑都变得非常清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除了可以使用CF存储卡作为存储介质之外,还保留了DV带的传统存储方式,DV带作为存档保存可以在其他存储方式发生意外时提供原始视频素材的另一道保障。除了Z7C作为主要拍摄设备外,我们还使用一些手持摄像机、数码相机等作为辅助设备进行辅助拍摄。

(二)集中存储

通常人们认为初次采集的视频素材存储在电脑硬盘就可以了,方便随时调用,但是这种存储方式是极为危险的,因为电脑硬盘除了视频素材以外还有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等,如果共用一块硬盘,或者使用同一个硬盘里不同的逻辑分区都无法保证系统安全,如果系统出现问题我们往往会重装操作系统,而重装系统的过程有可能会对硬盘格式化,这就有可能损坏原始视频素材,而且文件操作失误也有可能误删除重要的视频素材文件,还有病毒等也威胁着原始视频素材文件的安全。也有人认为把文件存储到移动硬盘里就可以了,但是移动硬盘其实更加不安全,由于硬件损坏造成数据丢失并不鲜见,往往花费在拯救数据上的成本会高于硬件本身的价值。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在采集回来之后,选择了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expensive Disks,RAID),作为ftp服务器,云端存储原始视频素材,并且为用户设立了单项权限,也就是说,用户只能上传或下载视频素材,不能删除视频素材。另一方面使用多块硬盘组成的磁盘阵列在其中一块或两块硬盘物理损坏时可以提供数据保护及恢复。

使用云端存储方式保存原始视频数据,将每一次采集回来的视频数据建立一个文件夹,为文件夹命名时除了体现地点和内容等方面等因素外,还可把日期写在内容前面,这样方便以后有所需者查找需要的素材内容。

二、岭南舞蹈的视频制作、呈现

(一)视频制作

有了原始的视频素材,则可以为研究成果制作结论性的视频说明,而其中非线性视频剪辑软件则是制作视频制作的必备工具。如Adobe Premiere、Final Cut Pro、EDIUS、Sony Vegas、Autodesk Smoke、Montage Extreme等软件都可以是选择的对象,在此以Sony Vegas为例对视频制作技术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Sony Vegas是PC操作系统上的一款入门非线性编辑软件,整合了影像编辑与声音编辑,其中无限制的视轨与音轨,更是其他影音软件所没有的特性,它在效益上更提供了视讯合成、进阶编码、转场特效、修剪、及动画控制等。不论是专业人士或是个人用户,都可因其简易的操作介面而轻松上手。此套视讯应用软件可说是数位影像、串流视讯、多媒体简报、广播等用户解决数位编辑之方案。且在实际运用中的经验告诉我们,最好使用64位的操作系统,因为32位操作系统的内存使用瓶颈会使我们渲染多图层,长文件时非常辛苦,往往需要分段渲染才能做出完整的作品,系统死机更是家常便饭,然而64位操作系统加上大内存的硬件配置会为我们一次性渲染最终作品提供保障。

如果仅仅使用非线性剪辑软件是不能满足岭南舞蹈视频制作的实际需求的,必须将平面设计软件与非线性编辑软件结合,才能更好的完成我们的最终作品,因为在制作岭南舞蹈的视频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历史资料的照片,文献等等,如果仅仅使用视频拍摄下来,分辨率和可编辑性方面会大打折扣,这时需要使用平面摄影或扫描方式拷贝保存原始文件,这些文件用在视频中有时也可进行平面处理,而Adobe Photoshop无疑成为处理平面素材的必备工具。Photoshop输出的psd文件可以直接在Sony Vegas中调用,实际应用中,可以随时更改Sony Vegas中调用的psd文件,包括图层、色彩、透明度等等,只需原路径保存一下,Sony Vegas在渲染时就会使用保存后的最终平面效果。

在实际制作中,除了在实际调研中拍摄的资料外,还需要使用一些特效素材,这写特效素材可以在市面上买到,也可以使用幻影粒子(Particles Illusion)软件来制作。它是一套打造粒子特效的工具,凡是文字、爆破、火焰、烟火、云雾、水波、烟尘...等等特效,都可以使用这个软件来完成。每个软件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长处,在后期视频制作中,需要运用各种软件的各自不同优势,最终目的就是把最终所需的视频作品呈现出来。因此在制作过程中,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各种编辑工具之外,思路明确的脚本也是制作最终呈现作品所必备的条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深入的理解脚本内容,寻找最准确的表现方式,突出作品的学术价值。在最初我们采集的原始视频或许并不都具有学术价值,因此,在制作过程中有一项艰苦的过程就是提取关键段落,需反复全面观看原始视频,找出具有学术价值的片段进行编辑,这个过程也是制作视频的最为艰苦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段过程,所选取的素材是否有效会直接影响了视频作为作品的最终呈现效果。

(二)视频呈现

舞蹈是视觉和听觉的艺术,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如果能将岭南舞蹈研究的文字成果部分转变为视频方式呈现,不仅能丰富原有的成果,且能给研究者提供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笔者以在制作岭南舞蹈馆的视频过程中,其中的体验馆的视频制作作为一个实例在讨论。体验馆是为了用于教学、编导过程中,虚拟舞蹈场景,给学生或编导提供一个现场环境体验的技术。我们配备了五台工程投影仪作为投影设备,还有五块高亮度投影幕,三台电脑和6声道音响系统。面对这样的硬件设备,制作短片需要使用4096宽492高的画幅进行制作,并且同时一次性制作了5.1声道音频,这种技术在以往我们没有试验过。且由于播放端使用了三台电脑进行5个画面的同步播放,而同步播放软件又不支持5.1声道声音文件,这使得我们在技术方面碰到了许多问题和难点。在反复尝试和试验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以下一些尝试:首先在初次渲染出来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分割;其次,将画面分割为五个相同长度的视频,把六个声道分给三个视频文件,经过调试,最终从技术上基本解决了现场呈现的问题。在今后的应用中,体验馆除了可以呈现视频内容外,还可以作为环境模仿,现场教学等方面的应用探索,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设备的更新,体验者的现场感会逐步提高。

除了现场体验外,岭南舞蹈的研究资料中存有大量的视频内容,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呈现在世人面前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实践探索,我们选择了电子书的方式呈现。因为使用电子书能提高使用者的交互性,充分体现岭南舞蹈的视觉、听觉效果,打破了传统学术论文的单一性;另一方面电子书的交互性也为研究成果增色不少。目前,我们解决了一些电子书对于舞蹈研究中的技术缺陷,然而电子书技术对于呈现舞蹈资料方面还存在很多技术上不足,但我们已经找准了研究方向,力求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克服种种困难,通过技术演进,开发出一套适合于舞蹈研究的电子书模版来。

三、目前视频技术在舞蹈制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创新领域有很多人才在不断进行探索,但是在技术应用领域却存在一定的滞后,由于具备舞蹈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的高端应用人才的缺乏导致有很多新技术都没有真正应用到舞蹈研究中来,我们用于舞蹈研究方面的技术可以说是落后于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水平的。

传统的2D视频制作技术更多的应用是在研究方面,而在研究成果的呈现方面,我们还有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如在制作纪录片时,如果纯粹忠实的还原活动过程则势必减少了可观赏性,因此,总是在后期制作时或多或少的增加了创作的部分。如此,则需要多角度同时记录与呈现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横跨一批舞蹈与技术交叉学科的专门人才。

2D视频制作技术目前较为成熟,但与3D效果相比,在临场感和现场体验上却有着明显不足。可是,如今影视界的3D风暴虽然席卷全球,但是真正的3D影视作品却屈指可数,如此说明3D拍摄无论是从设备上还是技术上都具挑战,而用这种技术进入到文化研究领域就更是凤毛麟角了。另外,3D影视作品的观赏需要3D眼镜,用这样的技术拍摄舞蹈作品,即使拍摄出来了,而观看的障碍对于舞蹈体验来说也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

而在观念方面,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往往是具备许多先进技术的作品使用了很少一部分的传统文化元素,也就是说新技术在文化方面的应用目前存在着重发展,轻保护的弊端。

结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动作捕捉技术是研究保存舞蹈动作的最佳技术,这种技术在体育运动的研究方面体现得非常多,对于舞蹈研究使用动作捕捉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广东更是一片空白,尽快掌握动作捕捉技术对于研究岭南舞蹈的肢体语言有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有了动作捕捉的原始数据,对于视频制作来说也会提出更新的挑战,而随着全系投影技术的发展,现在保存下来的这些数据最终会完美的呈现在世人面前。

除了动作捕捉技术外,相关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应该尽快建立起来,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生态链,才能更好的把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充分应用到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中来。2012年6月出台的《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提出:加强理工学科与人文、管理学科的交叉融合,支持高校设立文化科技交叉学科,支持科研院所开展文化科技专业研究生培养,培养文化科技融合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文化和科技融合的综合性研究中心。依托国家各类人才计划,注重对高端文化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造就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与团队,为文化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有一批具备各方面综合能力素质的人才投入到传统文化的保护技术研究中来,为广东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人才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况奕.民间舞蹈艺术数字化技术及应用研究.[TP]浙江大学,2006(05);

[2]彭冬梅,刘肖健,孙守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 第1期;

[3]蔡群,任荣喜,邱望标.贵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方法研究.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第4期;

[4]刘春.数字化舞蹈.艺术评论,2004 第5期;

[5]林建平.浅谈舞蹈的数字化.科技广场,2007 第12期;

[6]冯晓宪,舒瑜,彭秀英 .贵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0 第3期;

[7]汪代明.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第10期;

[8]魏振雷,纪月宁.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对舞蹈发展的影响.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第6期 。

数字化舞蹈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水族;水族文化;水族信息资源;特色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122.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6-0078-05

一、建设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的意义

水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水族总人口为40.69万人,主要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共有36.97万,占水族总人口的90.86%。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口20.24万人,占三都总人口的64.8%,全国60%以上的水族人口居住在三都。水族人民在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的水族文化:水族有自己的民族文字水书,水族历史悠久,水族的端节、卯节与众不同,水族民歌有大歌、双歌、单歌、兜歌、调歌、诗歌等5种唱法,水族舞蹈《斗角舞》《铜鼓舞》《芦笙舞》独具特色,水族的剪纸、刺绣、印染、纺织、木刻、石雕等民间工艺花样繁多,水族的墓葬文化更为丰富……由此产生了大量具有水族文化特色的信息资源。水族文化信息资源是水族产生、发展、变化的间接体现,它忠实地记录了水族人民古往今来的全貌。通过建设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不仅可以方便我们了解水族的历史和现在,而且还可以为深入研究水族文化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水族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

为了解水族信息资源建设现状,课题组于2008年4~8月期间走访了水族聚居的三都、荔波、独山、都匀等县市的文化及民族管理部门,还调查了黔南民族师院图书馆、贵州民族学院图书馆、黔南州图书馆、贵州民族图书馆、三都县图书馆等文献服务单位。通过调查,发现水族信息资源存在分布零散、收集不全,收藏数量少、类型单一等问题,特别是上个世纪出版的一些文献资料,很多文献服务部门没有收藏。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文献服务部门对水族文献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收藏,也没有哪一个部门对水族文献信息了如指掌,更未形成系统的水族文献资源服务体系,极不利于水族文化的宣传和发展,也不方便进行水族文化研究。我们有责任利用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实物的、数字的方式,特别是数字的形式把现有的水族文化信息资源记录下来,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信息手段,进行全面、广泛、有序的整合,把它以专题数据库的形式保存。建立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抢救和收藏水族文献信息资源,构建水族文献服务管理体系,提供良好的水族文献信息服务,对传承和保护水族文化、促进水族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地处水族地区唯一的民族本科院校――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应在水族文献服务管理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其图书馆应把水族文献信息资源作为特色馆藏,将其建设成为水族文献信息中心,与地方政府机构协调,分工合作,形成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

二、建设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的可行性分析

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可行性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开发技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要考虑是否有丰厚的水族文献信息资源来保障。

从技术可行性来说,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可以纳入“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简称CALIS)的子项目――“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是CAI IS“十五”建设的子项目之一,在遵循“分散建设、统一检索、资源共享”的原则下,鼓励具有学科优势和文献资源特色的学校积极参加专题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全国共有61所学校的75个项目获立项目。这75个项目中没有涉及到水族民族文化内容,构建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不存在重复构建和浪费资源的现象。“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可以根据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项目管理组颁布的《CAl IS专题特色数据库软件功能和技术要求》、《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信息描述元数据规范》、《CAI IS特色库项目本地系统技术规范》等的要求,采用相关的国际国内通行标准来设计。目前,国内TPI、麦达、快威、方正、义华等十余家数据库软件公司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都通过了专题特色库参建馆本地系统CAI IS认证,可为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提供专业技术平台服务。作为水族所在地区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可根据CAI IS特色库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文献数据库的建库标准申请CAI IS立项资助,成立以图书馆人员为核心的项目建设组。组成由图书馆学专业、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民族学专业人员构成的项目团队,从而为特色库的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从资源保障体系角度来说,由地处水族地区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承担“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完全可以确保数据资源完整、连续和系统性。黔南师院成立有“水族文化研究中心”、贵州省和黔南州政府已经明确黔南师院作为水书研究基地,将在黔南师院成立“中国水书文化研究院”,每年划拨不低于20万元的专款加以建设。黔南师院的水书文化研究还获得了国际巨星成龙先生150万元的捐助。贵州省水家学会挂靠在黔南师院,其领导成员和学会会员中有许多是黔南师院的专家学者。黔南师院与水族地区政府、水族地方研究机构及文化管理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对水族文献信息资源的获取占有十分便利的条件。因此,黔南师院承担“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项目的建设,能充分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为项目的建库提供强有力的文献资源保障。

三、水族文化信息源的收集思路

数据收集是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水族文化数据库的信息来源应主要是文献信息源。水族文献信息资源主要有书写型、印刷型、声像型、数字型等。其中水族书写型的信息源主要是水书。水书是水族人民用水族古文字书写的书籍,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水族印刷型文献信息源主要是与水族经济文化有关的图书、期刊、报纸、档案、会议资料、政府出版物、内部出版物等。水族声像型信息源主要是与水族经济文化活动有关的声频、视频及图片资料。水族数字型信息源主要是指与水族文化有关的专题网站、水族地方政府网站以及其它民族网站上的内容。对水族文化信息源的收集必须做到数量多、覆盖面广、体系完整,应遵循全面性、系统性、价值性、准确性、适宜性和针对性原则。要确定合理的收集范围,确定信息源的类型,确定信息的内容形式,确定收集的渠道等。下面主要从内容范围、方法途径两个方面提出收集思路。

1 水族信息资源搜集的内容

水族信息源的内容范围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水族文化典籍:水族有自己的文字――水书,水书是水族人民用水族文字书写的宗教典籍,是重点收集的内容。近年来,水书的收集整理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据调查,截至2008年8月,三都县档案馆收藏有水书1200册:荔波县档案馆9000余 册,独山县档案馆250册,都匀市档案馆36栅。此外,一些学术研究机构、图书馆和个人也收藏有部分水书。各档案馆对已经征集到的水书进行了整理、编目、归档、分类、编纂和破译工作。②水族文化研究专著:据调查,水族文化研究从清咸丰十年(1860年)起,讫今已近150年的历史。早期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有莫友芝的《红崖古刻歌》,岑家梧的《水书与水家来源》,张为纲的《水家来源试探》,李方桂的《水话研究》,近年来又有王品魁等译注的《水书・正七卷・壬辰卷》、《水书・丧葬卷》,潘朝霖等主编的《中国水族文化研究》丛书(共八卷),何积全主编的《水族民俗探幽》,韦章炳著的《中国水书探析》,潘一志著的《水族社会历史资料稿》,石国义著的《水族村落家族文化》,三都县委及政府主编的《中国水族医药宝典》等著作;③水族民间文艺及文学作品:如《水族双歌》、《水族情歌》、散文集《秀水三郁》,水族民间故事《百宝马》《月亮山》,水族民间歌谣集《凤凰之歌》《岛黛瓦》,水族史诗剧本《远古走来的贵族》等等;④水族地方志、年鉴、史料、政府出版物、内部出版物等:如《三都水族自治县志》、《兰都年鉴》、《水族风俗志》、《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组织史资料》、《三都水族自治县历史大事记》、《走进神秘三都》、《三都统计年鉴》、《县庆40周年资料汇编》、《三都水族自治县交通志》等;⑤关于水族文化的视频音频及图片资料:如旅游宣传光碟《凤羽水乡》,50年县庆光碟《神秘三都》、走近科学专题片《神秘的水书》、电视剧《水家山寨的铃声》,水族画册《都柳江畔水族人》,中国水书文化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视频光碟《媒体看水书》等等;⑥水族音乐舞蹈作品文献资料:如《铜鼓舞》、《斗角舞》等经典舞蹈的舞蹈图谱及音像资料,水族民歌歌谱及录音资料等;⑦水族研究论文:据调查,贵州省水家学会召开的八次学术交流会共收到论文、调查报告900余篇,整理编印了《水家学研究》论文集4册,还出版有《水家研究通讯》会议文献。在维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论文数据库中还有若干公开发表的水族研究方面的论文;⑧水族文化传承人的资料:如水书先生,马尾绣艺人、水族歌师歌手、水族研究专家的录音录像摄影及文字介绍资料等;⑨水族民间工艺制作资料:如水族马尾绣、剪纸、石刻、木刻、干栏式建筑、水族服饰、九阡酒等民间工艺制作的说明书、图片、研究报告、铜鼓拓片、产品样本图等等。

2 水族文化信息源的收集途径。

信息的采集工作,是一项十分艰辛而又细致的工作,水族文化信息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采集:①征订、零购。这是水族文献信息收集的正式途径。可通过文献征订目录订购公开出版发行的水族地方文献;通过互联网络了解非邮发的内部交流地方刊物出版发行的动态,并及时订购。②建立征集网络。这是水族文献信息征集的关键,主要征集那些非正式出版的内部资料、各种文献汇编资料及视频资料。水族文献主要分散在水族地区的文物管理所、史志办、民宗局、宣传部、图书馆、档案馆、文体广电局、民族艺术团、博物馆、政协文史委,党史办及民族研究机构等部门。项目组应与这些单位建立长期友好的协作关系,争取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并在经费上有所投入。③向社会人士征集。水族地区有不少潜心钻研水族文化的专业人士,他们多年致力于挖掘搜集整理研究水族文化,收藏了一定数量的水族地方文献精品,特别是早期的文献。项目建设组可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与其接触,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可收集到不少珍贵的年代较早的水族文献资料。④网上下载。可通过搜索引擎或者网上信息采集工具等搜集互联网上的水族文化信息。也可利用现成的大型数据库如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检索有关专题,对其中有关水族的研究论文进行提取和整合;还可直接到水族文化专题网站上进行收集;如三都县民族研究所主办的“三都水族网”,贵州民族学院主办的“中国水族文化网”,贵州民族文化宫主办的“贵州民族文化网”,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主办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信息网”,三都县政府主办的“三都党政网”等网站上都有丰富的水族文化信息资源。⑤析出复制。有许多水族地方文献信息被收录在大型丛书、文集、报刊等文献中,如《黔南日报》设有“三都专版”,《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作品选》等中包含有水族方面的文献。《中华民族》57集大型电视记录片中有《水族》专集等。项目组可通过复印、扫描、摘抄、剪辑、复制等手段进行搜集。

四、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结构组成

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可进行分类组织为以下几类数据库:①水书文献数据库。对水书进行规范化、数字化处理,使水书变成易检索、易复制和不受时空限制的机读式文献,可为水书的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文献保障。②水族文献书目数据库。主要包括所有与水族有关的书目文献题录数据。③水族电子图书全文数据库。主要包括正式出版的图书和地方文史资料等。可从光盘出版物、超星图书馆等电子信息资源中获取全文信息。也可自行对收集的纸质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④水族研究论文全文数据库。主要收录与水族有关的学术论文,包括正式出版的期刊论文和会议交流论文。⑤水族剪报和网上资源全文数据库。主要包括各种报纸和网站上与水族有关的、有一定意义和研究价值的资料。⑥水族电子图片库。主要包括与水族有关的地图、旧照片、民俗照片、节日活动照片、自然景观图、书画作品、工艺美术作品、拓片、实物图片等。可从宣传部门、文史档案部门和网络上获取资料。⑦水族多媒体数据库。包括历年水族端节、卯节、文艺演出、节日庆典等活动中拍摄的音像资料,可从文体广电部门、宣传部门以及其它参与制作的政府部门以及民间个人手中获取;⑧水族文化传承人信息库。建立水族知名人士、专家学者、民间艺人资料库,便于掌握水族文化传承情况,是水族研究者的情报源。可包括对他们进行录音、录像和访谈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特长或成就作介绍的文字资料。目前,三都、荔波、都匀、独山等地政府部门正在开展对水书先生的普查和建档工作,可为水族文化传承人信息库的建立提供基础数据。

五、水族文化信息源的加工和技术处理

数据信息收集上来后,必须进行整理加工和技术处理,把那些最有价值、最具水族特色的文献信息挑选出来,将其转换成为数字化信息资源,并进行分类组织存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检索需要。一般要按照数据转换一数据标引一数据审校一分类存储一内容的步骤进行建库工作。

1 数据转换:对水族纸质文献资源的技术处理,可采用CALIS认证的数据库创建软件,通过扫描将纸质文档变成图像存放到计算机里,并借助OCR识别系统转换成电子文本,从而将大量的水族地方文献数字化。音像资料可通过专用设备和相应软件转换成统一的音像格式文件。对于图片、水书、歌谱等形式的水族文献,可扫描后以图像存贮方式作为原版显示,并录人必要的检索标引字段,作为建库的知识点,从而高质高效地完成各种载体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处理。

2 数据标引:在数据库建设中,各种文件都要一组用于描述内容属性的元数据进行标引,这是信 息存储、交换、处理和检索的基础。数据标引决定数据库的检索效率,并直接影响数据库的质量。在数据库标引中,要统一按照《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信息描述元数据规范》中所规定的书目信息、网络资源信息、图像信息和全文信息等元数据规范处理。确定每一课题的重要主题词、链接字段、组配检索策略,扩大检索面,提高查准率。

3 数据审校:加工后的各种数据文件要进行质量检查,以减少数据转换中的失误,保证每一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可采用人工审校和机器审校两种方式配合进行。

4 分类存储:数字资源加工完成后,要将各种数字化文件分类存储,并严格做好数据备份工作,以免因为数据丢失造成损失。

5 内容:目前国内通过CALIS认证的数据库制作管理系统,具备了信息转换、内容、数据检索和系统管理功能。可以选定一家公司的产品作为水族文献特色数据库创建、和管理的平台。实现对数字资源的加工、管理和内容。

六、水族文献特色数据库的管理措施

水族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图书馆、出版社、民族文献管理机构、地方政府等单位的协调,还包括信息源的采集、整理、数字化转换、元数据标引、建库、、分类、检索、数据库维护、信息服务开展等诸多内容。数据库建设任务重,投入大,参与人员多,涉及的部门广,管理复杂,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等特点,因此,必须持之以恒,立足馆藏特色,有计划、有步骤、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地进行。为保证数据库建设顺利实施,应采取以下一些管理措施:①成立“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明确一个具有影响力、协调能力和业务素质能力的高层领导担任组长,以保证组织更有效、更协调地工作。②制定具有全局性、目的性、长期性、关键性和针对性的规划,明确水族特色数据库建设目标,拟定具体建设计划方案。③成立“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组织机构,设立数据采集组、数据处理组、技术维护组等业务部门,进行人力资源配置并明确各业务职能部门和人员的工作职责。④制定各业务层质量控制标准,对数据库建设工作进行客观科学的衡量和评价,以保证水族文化特色数据库能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

上一篇:数字水印技术范文 下一篇:司法救济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