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03 03:54:08

数字化视觉艺术

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信息数字化后的虚拟世界,将艺术创作带向超越时间、空间、与影像经验的新创作思考领域。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不管是否运用科技,艺术作品都是用来记录和反映当代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尝试以计算机、网络、虚拟实等高科技为一个艺术的新形式。在与数字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视觉艺术,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与高度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纯化心灵的“高感度”作品。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

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年美国的Ben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Alsleben及W.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

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艺术观点[J].第四期,2000

[2].郭茂来.视觉艺术概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网络;虚拟现实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049-01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和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和材料和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和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和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精神意义也相当深远。

当电子媒体和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和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和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和,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和真实性的新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和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索。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和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拟、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新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和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和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和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和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和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拟、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阅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索和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和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喜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和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和人文的对话[J].艺术观点,2000(04).

[2]郭茂来.视觉艺术概论[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第3篇

摘要:信息数字化后的虚拟世界,将艺术创作带向超越时间、空间、与影像经验的新创作思考领域。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不管是否运用科技,艺术作品都是用来记录和反映当代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尝试以计算机、网络、虚拟实等高科技为一个艺术的新形式。在与数字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视觉艺术,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与高度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纯化心灵的“高感度”作品。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

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t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年美国的Ben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Alsleben及W.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

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艺术观点[J].第四期,2000。

[2].郭茂来.视觉艺术概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信息数字化后的虚拟世界,将艺术创作带向超越时间、空间、与影像经验的新创作思考领域。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不管是否运用科技,艺术作品都是用来记录和反映当代生活。如今越来越多的视觉艺术创作者,尝试以计算机、网络、虚拟实等高科技为一个艺术的新形式。在与数字媒体互动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数字视觉艺术,不仅仅是一个科技与高度文明的产物,更是人类纯化心灵的“高感度”作品。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

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

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 年美国的ben 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 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 alsleben 及w. 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

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艺术观点[j].第四期,2000

[2].郭茂来.视觉艺术概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网络虚拟现实

艺术活动反应时代的现象,且在各种意义上,艺术与时代革新或改造的根本精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情的自发形成占了大部分,但在有些状态下理性的计划性成分亦占有相当的比例,尤其在新媒体、新美学观念、新素材及新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以理性为诉求的创作灵感,已占有绝对的重要性及审美价值。

科技的革新,从计算机、网络到虚拟现实,在艺术创作上产生极大的变化,具有实验精神的先驱艺术家们热衷于新媒体与材料与新艺术形式的探求,从十九世纪末到今天,其中发生了难以计数的艺术运动,一部新媒体艺术史,几乎就是一部近代科技史,而我们仍然活在其中,变化日新月异,很难去归纳风格,或下任何定论。到目前为止,网络艺术、包括虚拟实境的交互式装置,似乎是互动艺术的主流。科学的发明与发现,大量地运用在改善人类生活上,不过是近五十年的事,却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刺激。改变的不仅是物质的层面,在精神上的意义也相当深远。

尤其是60年代末70年代初,当电子媒体与计算机科技开始普及之时,媒体深深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人们视野变宽了,世界变小了。当时,艺术、科技与科学间的关系常受争议。艺术与科技运动吸引许多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业者参与,意图发展出跨领域的合作架构,然而时至今日,这种系统化的合作模式,仍然只是一个理想。因为科技、艺术都是文化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原本就不容分割。

运用科技的视觉艺术,一个明显的议题便是科技带来的艺术品复制性与真实性的问题,一切展演都只是以复制品呈现,要观赏者破除原有的观赏习惯,在传统上的艺术价值包含了独创性、唯一性、与真实性,都将被重新思考。

数字化科技成熟后,讲求光与速度,去物质化的虚拟影像透过媒体四处传播,复制已经不再是模仿、替代真实或是真实的幻觉,数字世界已然成为另外一种真实。因为影像可被转换为数字语言,可被任意操弄,因而影像成为一种信息,于是艺术行为也大大不同于前,艺术家在庞杂的影像信息中,选择、过滤、重新组装,不只是利用技术来解决视觉问题,开发新的视觉经验,更利用新媒体去呈现人们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作品意义的产生存在于事件的脉络还有与观赏者的互动中。观赏者从最早的被

动接受,到目前已然成为参与者,甚而是展演内容的提供者。以往视觉艺术的形式,可大分为平面的绘画与立体的雕刻,而影像的领域今后将与前述二者并列为视觉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未来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多媒体、高画质等新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传统的录像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整合。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高科技产品发展迅速,计算机、雷射光线、传真机、复印机、卫星传播等。这些尖端科学技术,都成为创造想象和架构的创作工具,这些新的媒介能仿真真实世界,也能创造出幻想境界中的奇景。高科技艺术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于美国的新艺术。它是泛指以运用高科技创造的现代美术作品,诸如计算机艺术、雷射光艺术等作品,在美学领域中带来明显意义,结合了人类智能和科技产生的大量新颖技巧。潜藏在这种深具潜力的新视觉技巧下,有一个更深入的意义:在高科技的辅助下,视野更加瞭阔,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美学向度,跳跃连结代替线性思考,多向度空间取代绘画透视,前所未有互动。尤其是,自从计算机出现以后,因为可以储存、修改,容易重新绘制及复制,所有有关绘画的行为起了很大的改变。1952年美国的BenF.Laposky利用计算机做出一个抽象的图像,1956年才开始能创作出彩色的电子影像,1960年德国K.Alsleben及W.Fetter发表最早的计算机绘图作品,直至1994年网际网络开始盛行,四、五十年间,人们对于空间的思考模式随之改变,我们离开了复杂而趋向一个快速沟通、大纲式了解的理想。我们不再需要画一堆很复杂辅助线去处理放置一个三维物体于二维平面上的问题,计算机影像帮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因此,艺术家已把兴趣放在如何避免复杂的建构,因为人们想象的空间已经改变,波浪的、拥挤的西方绘画已被纯粹的、无限空间的现代绘画所取代。

计算机对现代艺术造成的冲击及影响之巨,超乎想象。计算机一般被认为是一个空间可视化的简单辅助工具,但它不只是一件工具,一种媒体和材料,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美学方向,新的再现可能。多数计算机艺术的创作者,深信虽然计算机本来不是为艺术创作的理由而发明,但它会持续发展出特有的本质,继续为艺术家提供最好的工作伙伴。

通常,计算机比传统铅笔的方式更简单、便宜、快速地生产,计算机让艺术家与音乐创作者更快速的生产,这也就是我为什们称之为“罐头艺术”的原因,然后,计算机也可提供一种艺术替代品更快速的方法,这也是我为什么称其为“麦当劳艺术”。当然,计算机艺术有它的隐忧。虽然计算机为艺术带来发展的新契机,却也有不少令人不安的地方。

第一:由于计算机也是科技的产物,自然有现代和传统的冲突,如何把过去的传统艺术,配合新的计算机媒材,加以融合表现出来,呈现附合时代的新风貌而被接受,是值的深思的问题。因为全世界都是用相同的软件和设备,如果一窝蜂的跟着主流,则艺术创作则会划地自限,而显露大量复制和类似的肤浅平面感,失去艺术的美感和深度。第二:如同前面提到的,工具的方便,却造成个人风格的丧失,并且

失去敏锐度,因为一旦创作者习于依赖计算机的修改功能,创作的动力则渐渐退去,例如:惯用PHOTOSHOP的摄影者很可能因此,不在意拍照的决定性时刻,因为可以透过计算机仿真修改,不怕拍不好,但即使效果逼真,却失去艺术价值了。

第三:即是计算机艺术虽然有决然不同于过去的表现方式和媒体,但本质上,仍脱离不了过去模仿、拼贴等创作风格,如何走出过去的艺术观念,找到属于计算机艺术的观念、想法和创作空间,将会是影响他是否能自成一派的重要关键,而非只是为艺术带来新的表现法。身处一个新世纪的黎明阶段,审视当今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千变万化、无奇不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新美学创作年代,传统的美学概念及体系,起了一些新的转机及变化,属于二十一世纪的新视觉美学体系,以包含瞬息万变的新美学思潮,是亟待建立的。

科技帮人类突破了心灵的藩篱,也改变了人们思考与创造的方式,但相对的,科技高度发展也带来了一些危险与不安,因为人们几乎忘了所处的地球仍然有其极限性,而艺术心灵的可贵其实是在于透过限制的穿孔,呈现出无穷的创造力。艺术的价值不在艺术品本身,而是艺术的哲思,有非常多科技艺术家同时也是大自然的爱好者,不管用的是高科技或低科技,来自生活的智能与大自然的启发,才是艺术创作最好的素材。不论世界如何转变,也只有艺术家意志延伸的作品,才算是“高感度”的创作,也才有美学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恬君.从艺术观点看科技与人文的对话.艺术观点[J].第四期,2000

[2].郭茂来.视觉艺术概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7

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 视觉艺术成果转化 互联网+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不断更新,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科技的发展促进了视觉艺术产业的发展,纵观现代建筑、影视、服装等各个领域中的艺术设计无不显现着数字技术的影迹。可以预见,数字技术下的视觉艺术产业将成为下一阶段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 视觉艺术产业

视觉数字技术下视觉艺术成果转化与创新方法研究

文/李婷婷 陈发禄艺术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分支,它运用各种材料、工具,以艺术设计方式创造出艺术商品。在当下视觉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中,数字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标示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

3 视觉艺术成果转化

视觉艺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可以逐步构建“视觉艺术成果转化产业链”。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核心的生产要素是高质量、创新型的人力资本,依靠人的智慧、灵感、想象力及创造力,借助高科技技术手段对文化资源的再创造,将艺术与科技进行有机融合。

3.1 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设计

数字技术为人们展示了一个新颖的视觉天地,以往用手工很难实现的视觉效果,被计算机轻而易举地完成。同时,数字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开拓了艺术家的创意潜能,将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设计中将赋予文化创意成果更多的科技内涵,既缩短了创意和成品之间的距离,又能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实现产品的价值创新。

3.2 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展示

随着近些年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对视觉体验产生了更高的需求,为了提升展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艺术作品在时与互联网和三维虚拟技术相结合,以高清数字影像包围观众的全部视野,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环绕的立体声效,可以高度准确地再现真实现场的声音,为观众带来极强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3.3 数字技术融入生产阶段

在体验经济时代,随着视觉艺术产业和制造业的快速成长,企业的生产制造应结合数字技术,在设计制作中大量的使用图形图像,并且在构思创作时求新求异,运用数字化手段吸引群众眼球。

3.4 数字技术融入视觉艺术产品宣传推广

数字时代,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过去以纸媒介为主的成果推广传播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数字化时代的需要了。如今,数字化虚拟网络、手机网络、数字电视占据着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空间。视觉艺术成果推广也应顺应数字媒体的特点,以文字、图像辅以声音等多种形式表达。在推广中融入文化创意,引起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并充分利用多种类的数字化平台打造文化创意品牌形象,最终使品牌推广成为视觉艺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达到拓展市场的目的。

3.5 互联网+成果销售

虚拟的互联网产业+真实的视觉艺术成果构成创意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借助互联网的线上手段,将视觉艺术产业链整合,构建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艺术作品展示平台,并融入数字体验、电子商务、形象塑造还有顾客回馈等模块,打造文化创意成果生存的新空间――创意成果品牌虚拟空间。

4 未来视觉艺术产业发展方向

未来,视觉艺术成果将在游戏、动漫、微电影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应用,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幻影成像技术、球幕拼接技术等。“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指出,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数字技术下,视觉艺术创新人才将形成“视觉艺术产业联盟”,为视觉艺术成果转化带来新的活力与生命力。

4.1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

可以构建虚拟视觉艺术成果展示场馆,并将视觉艺术作品在展馆中进行展示。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采用第一人称漫游方式详细了解视觉艺术成果的样式、材质、艺术价值等信息,为艺术品鉴赏者创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2 利用增强现实技术

可以将设计完成后的艺术作品直观地呈现出三维全貌和展品细节,在成果转化论证中,便于专家们对成果设计做出准确的判断和评价。

4.3 利用幻影成像技术

可以将视频画面悬浮在一个实景半空间成像,利用玻璃的透射、反射方式,通过与模型、多媒体等技术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运用现代化数字技术为整个艺术品鉴赏过程添上神秘色彩,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

4.4 利用球幕拼接技术

可拼接出半球形银幕,将艺术品鉴赏者包围其中,放映视域范围可达前后180度,左右360度。艺术品鉴赏者目光所及几乎全是绚丽多彩栩栩如生的电影画面,视银幕如同苍弯,加上立体声环音,使鉴赏者如置身艺术海洋。

4.5 利用互联网+技术

可以实现视觉艺术产业联盟。中国视觉艺术产业要实现大发展、大繁荣,需要整合资源,形成视觉艺术产业联盟,打造视觉艺术成果转化产业链,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交流合作平台,企业和相关成员间通过合作方式组织创新,提高自身竞争力。

5 总结

因此,数字技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新型表达方式,体现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时代特征,在推动了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利于打造出高技术、高智力的文化艺术作品,繁荣我国艺术品市场,提升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竞争力水平,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巨大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坚勇.平板显示与3D显示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王艺湘.商业展示与视觉导识系统设计[M].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陈宏京.数字化博物馆的原理与方法[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张慧.真实感遗址三维重建及虚拟展示技术研究与应用[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10.

[5]孙虎成.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与实现[J].信息技术,2012.

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数字技术;视觉艺术;图形符号

引言

资讯发达的信息社会,数字化、多媒体为视觉注入了更多的形式和手法。数字技术不可思议地扩展了电影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创造出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甚至想所未想的视听奇观和虚拟现实;也不可逆转的成就了互联网,使时空的距离可以为零,整个地球被收缩成一个新的世界,人们可以周游世界,信息的传播费用可以大大降低,信息的传播可以迅速广泛;更不可改变的是,人们已经徜徉在视觉艺术的殿堂里,有了多种感觉的互相沟通,有了时代斌予的新的生活形式,有了不同情感的体验与宣泄。而这些,都是因了视觉艺术中有不同意蕴的图形符号。

一、视觉及其视觉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1 视觉描述。

视觉是我们认识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是人类的基本特征之一。《辞海》将视觉定义为“感觉和辨别光的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现代汉语词典》将视觉解释为“物体的影像刺激视网膜产生的感觉”。

视觉艺术运用物质媒介创造出的具体艺术形象,直接漏者受众的视觉感官。这种直接具体的形象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意蕴,把具体可视或可触的形象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引起受众直观的美感;也把现实生活中某些难以显现的无形事物,转化为可以直观的具体视觉形象进以表达。视觉艺术可以捕捉、选择、提炼、固定事物发展过程中最具表现力和富于意蕴的瞬间, “寓动于静”,以“瞬间”表现“永恒”。

2 视觉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1)平面视觉艺术。主要关联的是标志设计、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广告设计等。

(2)空间视觉艺术。主要关联的是展示设计、指示系统设计、建筑立面设计等。

(3)动态视觉艺术。主要关联的是多媒体动画设计、多媒体互动平台设计、网页设计等。

二、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的特点

在人类信息技术发展史上,数字技术是一项划时代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不仅征服了文字数字化的难题,而且征服了比文字更复杂的声音世界。如今,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过去相互之间界限分明的各种信息传播方式,都可以用计算机的二进制语言来做数字化处理,从而可以浑然一体,相互转换了。第四大众传媒互联网和第五大众传媒的手机间点对电的信息传播使得报纸、广播、电视和书籍、杂志、电影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或消失;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统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的变化。各种关于“数字”的新概念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数字家电”、“数字银行”、“数字生活”、“数字电影”、“数字社区”、“数字化攻府”、“数字证书”、“数字认证”等等,我们亲身经历了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目睹了它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了社会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数字技术的发展,开拓了具有数字化特质的视觉系统:独特的数字设计语言导致了设计的重构;数字技术的发展一度导致了关于企业形象再设计的思考从而出现了具有数字化特质的企业形象;数字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新的设计风格的形成。与传统视觉艺术相比,数字技术背景下的视觉艺术有了新的特征。

一是综合性。二是视觉艺术的设计不仅会有很多图形设计手法,而且大量使用电脑图形、音频、网络等表现手段。三是交互性。视觉艺术的设计能够形成人机互动的操作环境,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对信息交流方式和过程进行调整。四是高技术性。视觉艺术的传播媒体涉及电脑软件、数字视频、数字通信网络等高技术设备,这些设备的发展速度极快,也导致了视觉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

三、解读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

图形是整体的,有内涵的,有意识创造出的视觉符号。在视觉艺术中,图形具有直观性,它传达的信息和给人的刺激都比较直接。图形在视觉艺术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是引起观者注意和记忆的最佳手段之一,不会受地域和民族的限制,具有国际性。在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应从多层面进行解读。

1 图形符号应该传达“信息”。

图形是一种超越国界的设计语言,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能传递一定的信息。中国奥运火炬是立体的图形符号,一站接一站的传递结合数字媒体的接力,将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代文明、中国人民的积极乐观与奋力拼搏、中国的地域辽阔与人民的团结等信息传达到世界各地。CI战略所塑造的图形符号将企业内在文化和精神凝聚的信息传递给消费大众,让人们知道了微软、知道了壳牌、知道了可口可乐等品牌。

2 图形符号应该寄托“情感”。

苏珊・朗格曾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种表现性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艺术符号)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想象,而它所表现的东西是人类的情感。

当代社会,图形符号具备了提供人们以看、触、嗅、味、听“五感”信息的可能性。数字技术已让人们感知面对不同视觉艺术会有不同的“情感”流露。“5・12”汶川特大地震中,三岁小朗铮举着小手向救他的叔叔敬礼的视觉图像已成为永恒的图形符号,每―位面对这个符号的中国人都会因了它所传递出的“勇敢、坚强和感谢”而泪眼蒙胧,情牵万里。

历史上第一部全长度由电脑技术制作的3D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在2003年被网上影评协会评为百部电影史上最佳动画片的第一名。整部片子充满了制作人睿智的灵感,抛开让人们目瞪口呆的动画效果,整个故事诙谐幽默、温馨而带有对生活的启迪,夸张而生动的玩具形象是动态的图形符号,让每一名观众都情不自禁并流露出长久的喜爱之意。

3 图形符号应该充满“想象力”。

阿恩海姆说过:“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观看世界的活动被证明是外部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与观看者的本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想象力是视觉艺术与观者的沟通桥梁,人们依赖一个个图形符号所形成的视觉空间,去感受快乐,去感悟和体验生活。

数字化为扩展电影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提供了广阔的技术和艺术潜力。《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独立日》、《赛车总动员》、《狮子王》、《外星人》等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影片,除大量采用特技手段和电脑技术外,具有无尽想象力的视觉形象(动态图形符号)是这些影片共同的商业卖点和艺术亮点。

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有着不尽的诱惑力,其最为核心的原因就是各种或静或动的图形符号所营造出的充满想象力的虚拟世界。

4 图形符号应该体现与人的“互动”。

美国迪斯尼电影公司宣布了今后4年内将上映的10动画片,其中8部动画新片均采取数码3-D技术制作,将在银幕上掀起“立体视觉”新浪潮。“进一步采用3-D技术和电脑特效能帮助我们以最好的方式讲述故事,对此我们十分兴奋。”迪斯尼和皮克斯动画影业的首席创意宫约翰雷斯特表示。“身临其境、游戏互动”,是多媒体视觉动画的艺术魅力,也是信息社会视觉艺术体现娱乐性和亲近感的主要意图。

受众通过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进行互动解读,可以使自己身心愉悦,精神放松。网络境域中的视觉艺术之所以能获得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喜爱,最突出的就是人们通过声、光、电、交互式参与等体会到了多感官的互动享受,体会到网络世界多人信息互动的快速应和无限乐趣。

视觉设计艺术是研究人为事物的科学,是艺术与科学的交互与综合,其内核是社会文化的传递与超越,其本质是创造,同时,它作为视觉语言符号,又是信息传达的媒介和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面对人们对交互式、影像化和视觉交流方式等需求进行的深入探索和无止境渴求,数字技术背景下视觉艺术中的图形符号必须依赖艺术设计上的创新,同时要具备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思考和有一种文化审视批判的精神。

四、结语

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视觉艺术教育;“走出去”;数字媒体;中外合作

办学视觉艺术是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供人观看的直观艺术形象的造型语言。其艺术形式既包括二维的平面作品、三维的雕塑、建筑艺术、环境艺术等静态、固体艺术,也包括动态的影视艺术“、动漫”艺术等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视觉艺术是眼睛看的到、或用手摸的到的艺术,强调作品的真实性“。走出去”战略研究是针对我国的国情设定的方针政策。最早在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随后该战略渗透、融入到不同的专业文化领域,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作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视觉艺术“走出去”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学校教育”成为中国的视觉艺术“走出去”的重要策略与途径。

1校、政、企联合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教育走出去

视觉艺术教育要立足于民间、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民间艺术走出去。可以采用学校、政府、企业、个人联合的方式,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走出去。政府要加大对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教育的扶持力度,从体制、观念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充分挖掘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潜力,提高高等院校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宣传教育的积极性,让学生熟悉、了解、并能传承中国的传统艺术、民间艺术,让中国传统艺术、民间视觉艺术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比如:中国传统手工艺品藁城宫灯是中国民间艺术“走出去”的典型代表,它经过现代工艺改良发展而形成现代化规模,以造型优美、易于保存等特点驰名中外。然后,也有许多特色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正在日益消失。如随着机械化发展,农村玉米、小麦都采用联合收割方式,玉米皮、小麦秸被机器打碎、破坏,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民间视觉艺术草编艺术的传承。相关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对该类民间艺术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使更多百姓愿意收集这些生态素材,进行艺术创作,政府通过与高校、农村地区的群众合作,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校方可以和政府一道深入民间艺术浓厚的区域进行考察、学习、实践,来加强学生对民间视觉艺术的意识,激发学生对中国特色民间艺术学习的热情,促进中国特色的视觉艺术走向世界。教育单位可以放开学校教师的用人条件,聘请民间艺人走入学校,进行传统文化的弘扬。视觉艺术课堂融入传统文化内容,开设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与实际应用对接的专业课程。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企业、专家请进校园,为视觉艺术注入新血液。另外,视觉艺术教育要走向市场,通过校企合作,与企业零距离对接,让视觉艺术学生直观的、从三维角度来理解视觉艺术,视觉艺术教育通过实战课题设计项目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以而促进中国视觉艺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2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的融合教育

对数字化艺术传播的研究成为视觉艺术研究的新领域,也是薄弱空白领域。将现代新媒体等高等科技手段应用于艺术创作,融入视觉艺术课堂,把艺术与计算机软件、数码电子技术、新材料工艺结合,是中国视觉艺术“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视觉艺术创作中,为达到某种视觉艺术效果,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方法技能。而中国视觉艺术教育最初以手绘、手工课形式进入的中国高等学校。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科技的发展,艺术与科技密切结合,视觉艺术开始走向数字化。如现在的许多平面设计作品都走向了数字化、以立体化、四维形式表现于影视、网络媒体中,如:百事可乐标志由原来平面化、太极图上下均衡的构图形式,进行了方向、位置大小、面积的变化,以适合于网络媒体广告中的应用。传统艺术的创作、传承方式在数字艺术领域的影响下也不断“更新”“升级”,传统艺术不断“吸纳”数字化的新营养,如隶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皮影的视觉艺术现在已经以影视、动画形式表现在公益广告设计作品中。如中央电视台的《文明中国礼》就是皮影作品在数字媒体技术中应用的典型代表。还有中国传统水墨元素引入动画、广告作品,表现出虚实变幻、轻盈优雅的中国意境美。如《山水情》影片,采用画家现场作画、摄影师现场拍摄、动画镜头手法结合,制作出格调清新、洒脱、飘逸的作品,把中国传统视觉艺术推向新境界“。伟大复兴的中华梦”——中华民族文艺复兴、中华传统视觉艺术要自然融入中国视觉艺术教育课堂中。新媒体、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需要教育者不断拓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方式,以使受教育者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也可以通过创建中国新媒体视觉艺术学科,促进推进文化资源的发展、传播,推进我国视觉艺术的民族特色、推进我国优秀文化资源的发展。使中国传统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视觉艺术走出国门。

3中外合作教学模式

我国视觉艺术要“走出去”,走向国际化,视觉艺术教育就需要构建国际化的视觉艺术培养新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以使中国视觉艺术人才更具有国际化的适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创新能力。通过采用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加强中外视觉艺术教育发展的步伐,加强对外交流,促进中国视觉艺术的发展。我国知名艺术类学校相继采用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如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国际处,充分利用学校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提高学校专业水平,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芬兰、美国、日本、英国、丹麦等多国学校合作、交流,向学生传播国际领先设计理念,为更好的探寻传承中国传统视觉艺术、发展跟新现代视觉艺术,邀请国际优秀专家来学校讲课,传播国际前沿的视觉艺术信息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方法,与国际视觉艺术接轨,以促进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学习国外先进艺术设计人才培育的教学方法,以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视觉艺术教育的国际竞争力。而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中外合作教学模式才刚刚起步,主要在本科院校涉及,如河北科技大学开始与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合作,确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接本科项目合租,与韩国祥明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合作项目。而在多所高职院校的视觉艺术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方式有待进一步拓展,以促进我国视觉艺术教育更好的全面“走出去”。

4教学方法走出去

视觉艺术设计教育者要博采众长,采用通识教育方法,使视觉艺术教育方法“走出去”,提高教育综合能力。视觉艺术教育者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数字媒体方式、角色互换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积极性。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资金投入,很多学校都建立的视觉艺术工作室,但是利用率还不是很高,高校教育者要充分把工作室利用起来,以工作室为手段,以三维的事物、产品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师生的感知、认知能力,从多方面、多角度感知、学习视觉艺术。许多艺术设计专家、教育者,只搞艺术创作、只考虑如何把画画好,如何把设计作品创作好,却从不考虑如何把所学知识、设计本领传授给学生,如何启发、引导学生创作,他们认为课改、教研只是纸上谈兵,不关心教学,对教学不感兴趣。不少教师不给学生讲授视觉艺术设计表现方法,只把实践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闭门造车。如此,中国艺术设计学生的视野会很局限,其职业道德观念也会受影响,制约学生的创作、创新等综合能力,视觉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走出国门,无从谈起。

总之,中国视觉艺术教育要“走出去”,依靠政府的大力扶持,需要设计企业的积极参与、配合,教育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采用国际化的设计教育理念,学习并利用先进数字媒体进行教学,在全国综合性大中专院校普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针,教育者认真研究、执行新的视觉艺术教育方法,使中国视觉艺术教育走出去。

作者:王海燕 王亚全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参考文献

[1]许静涛,徐沛君.摆脱“逆差”:文化输出与当代文化建设[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1.

[2]吴存东.文化创意产业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穿版设,2010:192.

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第9篇

与传统荧屏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媒介的形式更为丰富与多样,这些变化已经影响到视觉艺术传播的方方面面,同时改变着大众视觉传播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网络动画,作为现今网络媒介传播中的主要信息类别之一。网络动画是伴随着网络媒介发生、发展、成熟、演进而发展成熟的。动画与网络的关系之紧密,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媒介。这里的动画已经将动画创作从传统动画片扩展到“泛动画”的概念,动画创作已经从传统动画影片,扩展到视频广告、MV以及各种类型动画短片,在网络传播平台上,随处可见到动画形式的存在。动画形式影响和改变着网络媒介,而网络媒介亦同样影响和改变着动画形式。

二、网络视觉艺术受众审美需求的发展

网络视觉艺术按照大众审美规律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受众的审美需求,受众审美感受又进一步推动网络视觉艺术的发展。艺术的目的来源于人类的需求,由于受众内在审美需求的驱使,促进了视觉艺术形式的发展。科技作为意识形态正在悄然无息地改变着大众的思维模式和审美需求。

在网络环境下,受众审美心理更多的强调了,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丰富艺术形式与审美体验。网络动画是技术创造出的虚拟现实光影表现形式,是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网络视觉艺术对受众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视觉感观体验,比之传统艺术,网络视觉艺术带来的是更大的视觉冲击,受众体会到声、光、电以及交互式参与的多重感观享受。新的审美方式正不断优化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在科技推动下传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念也获得新的发展。数字化生活将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探讨数字化网络艺术环境下,对人生存方式产生的影响和改变网络视觉艺术形式有着现实意义。

三、 网络时代视觉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1、网络时代下动画视觉设计创作思维观念的转变

在网络时代视觉艺术形式呼唤动画技术的变革。在网络视觉艺术创作的前提下,动画创作形式的视觉造型元素鲜明化更具意义,网络动画塑造出的视觉形象更加大众化和时尚化。

网络动画的视觉设计观念要适应大众文化欣赏的口味,就必须对传统造型审美做新的认识,将具有时代感的视觉元素引入动画设计过程中,使形态塑造更具时代特点。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着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多元化的视觉传达方式将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艺术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自如地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现代网络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动画原理,简化传统动画的制作步骤,降低了动画制作的难度,取得了比传统动画更加鲜明的视觉效果。网络动画作品简洁明了的故事,夸张的情节表现,创意新奇又极易广泛传播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视觉艺术设计观念相吻合。同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要引领观众的审美取向,网络动画设计以及其丰富的形式探索,最大化的延展了设计的范畴,在现代动画设计的过程中这一点显得更加的突出。

2、网络动画传播方式的转变

传统动画的流通媒介一般仅局限于影院播放与电视荧屏,流通渠道单一,而现代网络动画传播可以在网络、商店、手机等各种场所或不同介质之间传播,不为时空区域所限制。网络时代使得艺术思潮、艺术传播、艺术交流的时间与地域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众多的思想观念会相互影响与作用,艺术传播中所体现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在潜移默化的相互渗透,不同的艺术形态与性质变化冲突着。艺术观念的表达过程中,已经由专业化个人创作延伸到了大众艺术,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要求不再是被动的审美体验,而更侧重于让观众能够参与其中。现阶段,作为受众群体,对艺术的审美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的,这就要求现代艺术传播过程中,要建立起多维度、多层面、全方位立体的传播理念。

数字化视觉艺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视觉艺术素养;评价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视觉及新媒体艺术教育逐渐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数字化背景下,视觉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视觉艺术素养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世界各国纷纷从学生学科能力入手,通过学习评价认清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调整教学与学习行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对学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学习评价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特征,极大促进了教育教学与测评的改革。2014年,我国教育部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中小学生艺术素养评价制度,旨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使之为生活而艺术。在积极施行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视觉艺术课程的同时,需要辅之以视觉艺术素养评价,使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内在结合,这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一、数字化时代视觉艺术素养的内涵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数字媒体成为一种传递文化因素的重要形式。数字媒体,如数字杂志、电脑艺术、交互艺术、数字影像装置、手机微信、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形态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中,并融入艺术教育。大众的视觉感官体验变得愈加丰富多彩,思维观念、审美取向、价值感悟也随之变革。英国学者约翰•伯格指出,观看先于言语,藉由观看,人们确定自己置身于周遭世界之中。德国学者本雅明也提出“技术性观视”,导致观看行为的改变,而且观看的“媒介”都是“技术性”的。视觉艺术素养是主体在面对视觉媒介符号时创作艺术作品的把握,以及通过对视觉艺术作品的鉴赏、感悟与表现后具有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并达到理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能自觉体现和迁移的一种能力。质性评价在教育界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同,是近年来教育课程评价的新取向。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对学生的视觉艺术素养进行质性评价,将是一个新的热点。

二、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在国内外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一)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在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目标中不再一味地注重绘画技能和造型能力,而是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等美术素养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借助数字媒介进行素材收集,透过新的艺术体验形式创作新媒体艺术作品,并进行作品展示活动。就美术学科教学而言,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将成为基础美术学科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美术课程评价是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二)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在国外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1.美国2014年,美国了《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将艺术分类由原先的舞蹈(Dance)、戏剧(Theatre)、音乐(Music)、视觉艺术(VisualArts)四大门类,扩增媒体艺术(MediaArts),构成五大艺术门类。美国艺术课程标准(NationalCoreArtsStandardsforMediaArts)中提到:“通过处理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媒体艺术,包括图像、声音、移动影像、虚拟互动艺术等,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情境加深对媒体艺术作品及其观念的理解,在理解和分析媒体艺术基础上进行创作,反映学生在持久的艺术理解力和艺术素养上的成就,以及将基础性评价模式贯穿在艺术项目、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扩展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的评价能力。”针对媒体艺术的课程目标要求,《艺术标准》中对2年级(表1)、5年级和8年级的课程设置了评估重点,每个评估标准包括艺术过程和过程要素。其中,过程要素主要依据创建(Creating)、创造(Producing)、回应(Responding)和连接(Connecting)这四个方面来回答;依据持续理解、基本问题、锚定标准、关键特征和性能标准五个内容来制定。2.英国英国颁布的《国家课程—美术与设计》(TheNationalCurriculumforEngland:ArtandDesign)中明确指出:“发展和记录观念(例如,用电子笔记本),运用网络调查艺术家、手工艺者、设计师的作品,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材料的运用和创作过程,利用E-mail交流作品和思维,在网页上发展课堂画廊。”英国媒体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在广泛而多样的情境中,通过媒体艺术教学培养性情与思想。例如,通过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表现能力;通过探索发现锻炼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分析;勇于尝试,懂得驾驭风险,无惧失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学会理解、尊重、传递文化和传统等。在媒体艺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形成健康和稳健的心态,培养生存技能和产生积极的贡献。

三、视觉艺术素养评价的主要策略

与美术课程标准相一致的评价应强调目标、教学、学习、评价的一致性。这种评价是一种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型,检测能力而非智力。我国教育学者崔允漷指出,“对学习的评价”依然受关注,但“为学习的评价”逐渐成为主流。教师可采用多元、分层的评价策略,包括表现性评价、质性评价、成长记录评定等;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多主体评价学生的视觉艺术学习作业等,以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内化成长;在情境、脉络学习中进行基于“大观念”的评价,使学生在面向未来社会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与多元文化理解。

四、视觉艺术素养评价案例

案例:电脑绘制—不可思议的世界(完成时间180-240分钟)②。学习目标: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尝试用电脑软件制作能刺激人们感觉的、充满奇妙和幽默感的作品。任务概述:超现实主义画家带着无限的想象力给了绘画作品独特的神秘氛围和奇妙的视觉感受。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人们不用画笔,用电脑软件同样可以制作出像超现实主义绘画那样富有想象力和神秘色彩的作品。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想法搜寻合适的图片,运用电脑软件完成一幅合成或绘制的作品。任务准备:1.学生要学会操作简单的绘图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等。2.根据自己设定的主题和风格准备2至3幅合适的图片。任务实施:教师向学生展示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超现实的奇妙世界。学生根据掌握的电脑软件绘图技能,把准备的素材按自己的创想进行合成或改造,争取达到奇妙的效果。学生也可以尝试不同的工具以达到不同的效果,绘制2-3幅,选择一幅最满意的。材料:1.电脑及相应的绘图软件。2.适合的图片。具体评价标准(表2):1.展示恰当运用电脑绘图软件基本工具的能力。2.展示运用视觉艺术元素(如色彩、线条、形状、形式、色调、协调性等)和原则构成视觉艺术作品风格的技能。3.展示恰当表现所选风格的能力。4.采用合适的方式向特定的观众群体展示作品。笔者由上文探讨及案例开发与实施,提出在认同美术学科面向未来社会与生活基础上,注重自主性、内化性,在情境、脉络学习中进行基于“大观念”的评价,进行跨文化与多元文化理解。鼓励学生发展个人的想法,增加体验式美术教学,选取与学生生活和科技发展有联系的影像文化,强调学生自主接触并理解课堂内外的人、事、物、图像。关注网络艺术、电子游戏、广告、影像、装置等视觉文化的语境变化。

上一篇:智能制造系统范文 下一篇:艺术设计研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