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生存范文

时间:2023-02-27 08:27:07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范文第1篇

10万,这个数字按理说能够带给人惊喜,可送他去车站的路上,见他怔怔地想一件事,并没有显出多少轻松和快乐。我问他,他说他在想着明年。明年?他伸出两个指头,后年,再往后,指头当然不断地加着往外伸。可就是这些不断往外伸的指头,让他的脸,越绷越紧。

他的奋斗,如同当下大多数人一样,简单明了,已经量化成数字,或者说生活的意义,即每年增加一个手指头。

数字化生存固然很励志,由于目标量化,故明确,能让人一步一个台阶上升。可是,也相应地一层更深一层增加了难度。

在社会发展缓慢的年代,数字,只不过是事物量的计量,并没有给人多少焦虑。而现代社会,往往带来压力的就是数字。比如,给经济带来压力的GDP是数字,给生活质量带来压力的CPI是数字,区别社会贫富分化的基尼系数是数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写过一本书叫《数字化生存》,他说,人类一步更深一步地陷落在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活动空间,且数字将成为人们的焦虑之源,生活将被抽象化。

一位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学者,是个有趣的人,他告诉我,有一次他在大街上扮演一个失忆的人。结果发现,现代社会,如果谁患上了失忆症,那他简直没法活了。忘记了门牌号码找不到家门,想去银行取钱忘记了银行卡上的卡号和密码,忘了别人手机号无法跟人联系,想报警忘记了110最后,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各种各样的卡,医疗保险卡、贵宾卡、购物卡,这些都是原来生活中常态的依存方式,一旦忘了作为“钥匙”的数字,眼前的一切忽然有了陌生感和被遗弃感,恍如隔世。

于是,人们日甚一日地注重数字。

于是,焦虑,让数字目标的确立,超越了事物本身的需要。

一部高档手机,70%的功能都是没用的;一款高档轿车,70%的速度都是多余的;一栋豪华别墅,70%的房间都是空闲的

然而,为追求这些生活数字化的指标,大多数人甘为马牛。为一辆车几套房银行卡上的几位数,累死累活。

与数字化生存相反,我欣赏香港作家蔡澜的一段文字。很短。记他去苏州,看到在生活环境最坏最穷困总之日子都过不下去的时候,苏州男人还拿了一个茶杯放一点水,放一点浮萍在上面,每天看着这个浮萍长大。

数字化生存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存能力:数字化生存能力教育;数字公民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33-03

引言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各国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信息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由信息技术构建起来的虚拟世界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存在,即数字化生存。根据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6月8日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和2010年7月15日在北京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美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4%,日本为75%,而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增至31.8%。据统计,中国网民数达到4.2亿人,其中移动互联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2.33亿,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时至今日,随着世界各国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信息化环境的不断改善,在人类日常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已经趋于融合,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全部实践活动的环境。只有那些既能够立足现实世界,又能善于虚拟世界的活动,能够游走于两个世界的人,即具备数字化生存能力的人,才是合格的信息时代公民,才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应该在原有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的层次提升为数字化生存能力,明确把培养学生的数字化生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

一 数字化生存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1995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出的。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化生存的概念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1.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生存方式

数字化生存是人类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的方式,是在数字空间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全新生存方式。按照尼葛洛庞帝的解释,数字化生存是基于0-1数字系统建立起来的无数电脑通过局域网站并以互联的形式,使分散在不同地域的人们链接起来所形成的既独立又串联,既接收又传输信息的网络生存方式。同时,尼葛洛庞帝宣称,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显示器和键盘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人类能够交流、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无疑是人类生存方式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它是人类基于信息技术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生存方式。

2.数字化生存是一种社会存在状态(Being Digital)

数字化生存是有别于传统的思想与行为模式的人们的存在状态,是应用数字技术构建起来的、以数字化形式显现的存在状态。从哲学的视域解读,“数字化”已经打破旧的时空观念,使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某时、某地,而是超越物理时空局限,拓展出人类实践活动的全新领域,是建立在数字化平台上的新的存在状态。

数字化生存既是人类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的生存方式,又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社会存在状态。人类在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社会活动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存在,即虚拟社会、网络社会。

二 数字化生存能力的涵义

“生存能力”是指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能力,包括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数字化时代,对公民有了新的生存能力要求。为了能够在虚拟世界中高效地生产、高质量的生活,公民必须具备一套全新的能力,即“数字化生存能力”。它是指数字化条件下人类适应数字化世界以及改造、利用自然的能力,具体地说,是指人们在虚拟社会中,运用数字技术进行生产、生活的能力。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未来的社会数字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人们的数字化活动也会越来越多,数字化生存能力势必会成为人们适应数字化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因此,可以把数字化生存能力理解为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能力和在虚拟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能力。

现代人为了充分参与社会活动,高质量地生活、工作和学习,需要同时具备两种公民身份:第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公民:第二种则是在虚拟世界中的数字公民角色(DigitalCitizens)。所谓数字公民通常是指应用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人口数字化生存能力是数字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种基本能力,它势必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三 数字化生存能力教育

数字化生存能力教育就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生活和工作,参与数字社会各种事务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数字化生存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体系,主要由三个不同层次能力构成,各个层次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数字化生存能力结构,如图1所示。

1.技术知晓

“技术知晓”是指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了解以及对信息技术最新发展情况的关注,是支撑数字化生存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技术应用”和“技术文化”层面奠定了基础,属于感知能力层面。具备“技术知晓”能力的人,能够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应用的基本情况,能够了解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基本功能,能够持续地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

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步入全新的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于公民而言,了解常用技术的特点和功能、关注新技术的发展是其基本素养。它主要包含两个要素:(1)知道信息技术在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2)知道当前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最新发展情况。

要素1:知道信息技术在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了解数字化时代常用的技术与产品特点,知道信息技术在当前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既有利于与时俱进,根据实际所需选择合适的技术与产品,又可以不断增加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要素2:知道当前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最新发展情况

在信息社会中,由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生存其中的人们只有知道当前信息技术与产品的最新发展情况、把握时展脉搏、了解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将最新技术运用到日常工作、生活与学习中,才能符合时展的需要、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

2.技术应用

“技术应用”是指能够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从事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能力,是数字公民适应数字化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技术知晓”的进一步提升,属于解决问题能力层面。具备“技术应用”能力的人,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电子购物、电子办公、网络休闲、在线学习等活动。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电子购物、电子办公、电子学习等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见,仅仅

“知晓”技术还不能使人很好地参与到社会的生产和实际活动中,还需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运用技术,这样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技术应用是数字化生存能力的重要层面,该层面涵盖了两个方面的要素,即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要素1: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事务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而且还丰富了生活的内容。例如,人们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足不出户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欣赏到世界各地美丽的风光,也可以进行网络娱乐与休闲、网络交流与交友等各种活动。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日常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处理日常生活事务是数字化生存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要素2: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工作和学习

工作和学习是现代人基本的社会活动。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为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方式,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的质量与效率。人们通过电子化办公系统、网络协作平台可以提供工作效率和效果;人们通过网络实现随时、随地地开展远程学习。因此,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人必须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支持工作和学习。

3.技术文化

“技术文化”是数字化生存的最高层面,它是指人们在数字世界生产和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习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属于意识层面,是在“技术知晓”和“技术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文化,原始社会的文化是渔猎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工业社会的文化是工业文化,信息社会的文化是技术文化,也称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是由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只有具备“技术文化”的人才能成为虚拟世界真正的主人,才是数字世界的居民。

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的同时,也在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社会,即虚拟世界、虚拟社会。在虚拟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同的行为规范与礼仪、道德与法律、意识与观念等文化。因此,为了在虚拟社会中实现“自我”,必须掌握和养成技术文化,成为真正的“数字公民”。2007年,美国的学者(MikeRibble)在其著作《学校中的数字公民教育》一书中,提出了数字公民的6项基本要求(能力结构),用以规范数字公民的基本行为。即:有效地数字化沟通交流方式(Digital Communication);具有数字化礼节(Digitrl Etiquette);遵守数字化法律(DigitalLaw);承担数字化权利和责任(Distal Rights&Responsibilities)具有数字化健康意识(Digital Health andWellness);保障数字化安全(Distal Security)。

要素1:具有数字公民的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社会成员在日常交往和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被大部分社会成员接受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数字公民的行为模式是虚拟社会中活动的主要方式。为了更好地生活、高质量地工作和学习,数字公民应该具有符合虚拟社会发展要求的行为模式。例如,电子购物、电子政务、电子办公、电子商务、电子化学习等都是数字公民的行为模式。

要素2;具备数字公民意识

公民意识是社会成员对自身社会地位的认同,主要表现为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等几个方面,是公民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具体表现。为维护社会的稳定运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虚拟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以主人翁的身份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遵守虚拟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法规等。例如,数字公民应该主动地利用网络创建网络空间和共享知识与智慧,组织与参与网络活动,自觉遵守与维护网络世界中的行为规范和法律。

技术知晓、技术应用和技术文化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下一层能力是上一层能力的基础,而上一层又反过来影响下一层能力,掌握下一层的能力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土一层能力,上一层能力掌握后又有利于明晰下一层能力的重要性。数字化生存能力正是在这三个层面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

数字化生存教育是培养合格数字化公民的教育,其目标与内容涵盖信息技术知晓、应用和文化三个层面的能力,是融合技术知晓、技术应用和技术文化三个层次为一体的目标。

四 结语

数字化生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学与艺术,生存与思考,数字化生存, 人性化思考

生存与思考,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也是科学家和艺术家使命之所在。

法国南部拉斯科洞穴岩画至今已有一万五千年历史,欧洲先民在岩画上留下的巨大的彩色野牛攻敌图依然使人惊心动魄;非洲东南部加坎斯伯洞穴岩画经过了约九千年的风霜,非洲先民描绘的集体使用弓箭的狩猎场面和白衣妇人的舞蹈姿态仍在召唤后人的加入。

自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在泥版上书写象形文字以来,生存与思考成了有文字记载的人类文明史的主线。从西方的泥板书、羊皮纸到东方的甲骨文、青铜器,生存状态的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记录思想、保存思想的不懈追求始终联系在一起。埃及金字塔是科学也是艺术;悉尼歌剧院是艺术又是科学。苹果砸出的牛顿地心引力是由生存状态引发的科学思考;罗丹的雕塑精品《思想者》是对科学思考的艺术提炼。

科学家与艺术家是人类文明的代表,他们都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在使命感、责任感的强烈驱动下,科学家和艺术家们所表现的共同点是他们的创新意识。所不同的是:科学家们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行为直接参与和推动改变外部世界和人类生存状态的过程--研究生命起源、探索外层空间就是这种追求的体现;而艺术家们对人类生存状态表现更多地是强烈的爱憎感情和深刻的哲学思考,他们内心情感的积淀和爆发通常是各种艺术创作源泉之所在--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的追求是大师们作品的共同主题。

科学的参与性、实践性与艺术的思想性、情感性是人所共见的事实。然而,艺术家们对科学实践的探求和科学家们对社会人生的思考是在科学和艺术的创造中更值得我们关注的现象。

深处音乐殿堂的交响乐出现于十八世纪后半叶。交响乐以其内容深刻、结构完美,能够表现复杂而变化多样的思想感情,被认为代表了人类音乐思维的最高成就。而由铜管乐器组、木管乐器组、弦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构成的,能够演奏交响乐的管弦乐队则是十八世纪声学和乐器制造技术水平的最高体现。

摄影艺术和电影艺术均诞生于十九世纪,是基于科学家对光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在二十世纪发展过程中,有声电影、彩、立体电影、宽银幕电影、球幕电影等形式的不断出现,更是把艺术创作与科学进步融为一体。当然,艺术家们不仅仅是接受科学成果,他们的艺术创作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法国电影大师梅里爱1902年在电影《月球旅行记》中,利用现代蒙太奇手法和特技手段讲述了一个科学家登月探险的故事。虽然银幕上的科学家显得那样幼稚,类似炮弹的登月工具显得那样拙劣,但这毕竟是第一次把人类登月的愿望付诸行动的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是在银幕上。我们很难说1969年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等人登上月球的行动不是这种努力的延续。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揭示了空间、时间、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他的相对时空观不仅为科学认识世界提供了思想武器,也为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馈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从小学习小提琴,并经常与身为出色钢琴家的母亲一起演二重奏。爱因斯坦的传记作者巴内什·霍夫曼写道:爱因斯坦的深刻本质藏在他的质朴个性之中;而他的科学本质藏在他的艺术性之中--他对美的非凡感觉。毕加索的分析立体主义油画作品,把对象分解后重新装配组合,在一个平面上同时表现人物的正面、侧面和斜侧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印证了爱因斯坦科学理论中的相对空间概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家和科学家的共通点是人性的流露。毕加索的大型油画《战争》与《和平》用的是分析立体主义手法,表现的却是人类最直白的呼声;爱因斯坦是最早认识到原子分裂可能释放出可怕的毁灭性力量的科学家之一,他又是战后积极呼吁废除所有核武器的和平斗士。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共通的基点,人类才得以生存,社会才得以发展。

今天,人类已经走到了二十一世纪。二十世纪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主任尼格拉庞地的《数字化生存》一书给人类的生存与思考打上了新的时代烙印。当人们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数字化元素重新构建我们的生存环境时,数字化生存与人性化思考就成了当代科学家与艺术家们所必须关照的共同主题。

计算机出现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计算机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然而,一般人可能不太注意,从计算机诞生的第一天起,科学家们就思考着在计算机的数字化内核中融入人性化元素。从纯数字化的汇编语言到以英语为基本指令的高级编程语言的发展,是计算机与人对话的成功尝试;从占据一栋楼的大型主机到可放在办公桌面上的个人计算机的出现,是计算机与普通人交往的开始。

个人计算机的早期操作系统需要用户记忆DOS指令,苹果公司发明的图形界面使没有学过操作系统的用户也能使用计算机。键盘曾经是计算机输入的唯一途径,道格拉斯·恩格巴特发明的鼠标却用一个按键动作完成了人机交互的复杂过程。计算机表现的纯文本信息过于单调,立体声和动态视频在计算机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使人的感官得到了充分的满足。语音识别、远程登录、动态交互、人工智能等,这些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科学进步实际上反映的是科学家们在数字化生存中最直接的人性化思考。

富有感情的艺术家们是人性化的代表。在二十世纪的艺术殿堂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艺术家们的数字化生存方式。

电子音乐是现代电子技术和音乐艺术的结合。以电子振荡为发声原理的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具有以物理发声为基础的传统乐器不可比拟的长处。电子合成器不但能模拟传统乐器和自然界音响,而且能合成自然界不存在的音响。电子计算机音乐的出现使音乐家的创作空间更为拓展,他们可以将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和声风格、曲式结构按自己的愿望编成计算机程序输入计算机,实现创作和演奏。截止2001年4月,在网上设有自己主页、有姓名可考的电脑音乐人有1105人之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专业化电子音乐、社会化电子音乐和家庭化电子音乐已经成为音乐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电脑美术是从计算机界面设计中逐渐分离出来的一个独立艺术门类。早期的电脑美术作者多为从事计算机图象处理或略有色彩和造型基础的计算机软件人员。他们与计算机的天然缘分和工作需求使早期的电脑美术作品带有明显的实用目的。计算机界面、书籍装帧、设计效果图是最常见的样例。随着专业美术人员计算机水平的提高和介入,电脑美术才真正出现了以艺术创作为目的的作品。近年来,世界各地每年都有国际性的计算机美术作品展示和学术研讨会举行。网上的电脑艺术虚拟展览会更是电脑美术领域的专利。当笔者在因特网上输?quot;Digital Graphics"作关键词查找站点时,著名的搜寻网站雅虎反馈了801个站点。从这些网站展示的大量作品中,你除了看到表现计算机长处的线条、色彩、拼接和变形处理的创作手法外,艺术家们将计算机表现能力与传统油画甚至中国画技法结合的作品,已可达到乱真的程度。

计算机交互媒体艺术的出现是艺术家们数字化生存的高级阶段。从二维平面到三维动画,从视觉艺术到视听交互,从虚拟现实空间到可以由用户选取交互点的虚实结合的交互媒体--计算机技术的每一步发展,都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交互媒体艺术的集中表现是在电子游戏领域。 2001年3月,第16 届世界游戏开发者大会在美国硅谷附近的圣何塞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关于"电子游戏中的人工智能生命"。所有在计算机行业工作的人都知道一个奇怪的事实: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一定是在游戏领域最先应用。在电子游戏的创作和开发过程中,计算机科学的最新发展与艺术家的无边想象力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声音、光影、色彩与无数个三维模型一起构成了许多令儿童和成人都为之疯狂的生动场景。人们在虚拟世界中赛车、探险、打斗,身不由己地扮演一个有着数字生命的角色去与他人交往,去构建新的社区,甚至去创建你自己的帝国。

可以想见,随着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与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艺术家的数字化生存与科学家的人性化思考将是未来社会的突出主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当个人计算机刚刚从实验室走向公众的时候,美国电影《未来世界》就给我们展现了缺乏人性化的数字化发展将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灾难。1984年,从没使用过电脑的加拿大小说家威廉·吉普森在作品《神经漫游者》中,第一次提出了当时科学家们还未能描述的网络虚拟空间的概念。在作品中,作家担心的不是网络空间是否能够形成,而是在融合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网络社会中人性的挑战和争斗。

生存与思考是人生的基本状态,数字化生存与人性化思考则揭示了人生基本状态中现实的矛盾与对立。我们相信,艺术家的数字化生存与科学家的人性化思考将为消除生存矛盾、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

参考书目:

1, A History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Irving Fang, Boston: Focal Press, 1997.

2, Understanding Hypermedia 2000, by Bob Cotton & Richard Oliver, London: Phaidon Press, 1997.

3, The Soft Edge, by Paul Levins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8.

4, Being Digital, by Nicholas Negropont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6.

5, Movie-Made America, by Robert Sklar,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90.

6, History of Art, by H. W. Janson & Anthony F. Janson, Boston: Harry N Abrams, 1999.

7, The New College Encyclopedia of Music, by F. Harrison & Jack Westrup,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81.

数字化生存范文第4篇

终于,当我们谈论公关的时候,关注点已经不再局限于“车马费”、“黑公关”和“315Plan B”了。当一个行业在反思“自我价值”的时候,正是这个行业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刻,也是这个行业转型并新生的机会。

我们不能低估公关的价值,公关依然是企业的战略核心部门,负责企业的“颜值”,赋予一个品牌温度和价值。

我们也不能高估公关的地位,把需要跨部门协作才能取得的“功劳”单独留给公关,比如品牌建设和维护,比如产品定位和推广。过一下嘴瘾可以,现实中却不是这样。从品牌形象到产品推广,市场、销售、品牌管理、数字营销、雇主品牌、渠道、供应链管理、售后以及各个商业部门(Business Units)等部门都有自己戏份,公关只是其中一个角色。不服看预算。

无论是甲方还是乙方,正在经历一场自我“危机公关”。所有公关人都得承认,世道变了。当传统媒体纷纷倒闭,当舆论和影响力“下放”,当世界变得“小”而“透明”,公关不能独善其身,也没有免死金牌。

公关的价值

对公关的定义和理解不同,对公关价值的认同也就各异。无论是百度百科还是Wikipedia,关于公关的定义和假说有无数的版本。在公关作为一门“手艺”诞生后的100年多年时间,关于公关的定义以及公关的价值的探索和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歇。

但是,它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打杂的角色。

在学院派看来,现代意义上的公关行业诞生于上个世纪,以1900年George Michaelis建立第一家公关公司Publicity Bureau作为开端。尽管这家公司于1911年就倒闭了,但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公关行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早在1932年,公共关系学科化的先驱爱德华・伯尼斯(Edward L.Bernays)就提出公关的价值在于影Ⅱ向公共政策和公共舆论,或者在两者之间建立微妙的联系。

从那时开始,公共关系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就已经从新闻和传播领域中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理论和体系。

世界上最大的两家的公关公司爱德曼(Edelman)和博雅(Burson-Marsteller)分别与1952年和1953年成立。从那时起,公关就在实践中突破了“媒体”和“发稿”的范畴。爱德曼以“The Toni Twins”项目让公关开始走出“发稿公司”的围城,让公关成为代替广告成为营销和销售引擎的另一个重要工具,也因此逐渐奠定了业界企业传播老大的地位。

而博雅则以危机公关和政府公关见长,让公关成为保护和重塑企业品牌形象的战略工具。几乎在同时,另外一家公关公司伟达(Hill &Knowlton)开始了全球化,让这个行当迅速全球化和标准化。

1948年,早期公关先驱Eric Goldman在《双向街(Two-Way Street)》一书中,总结了企业公关的三个阶段:造势宣传(spin)、公关传播(publicity)和以互动为目的的双向互动(Two-way communication)。

从50年代开始,大众媒体包括广播、电视和印刷媒体的繁荣诱惑着企业公关在公关传播(publicity)和双向互动(two-way communications)之间选择了公关传播,大众传媒媒介的强势地位让公关选择与大众媒体和记者“结盟”。

在接下来的50年,公关围绕媒体制定战略,在某种意义上是“新闻稿”、“媒体关系”和“媒体活动”的同义词。这种“趋利”的行为也让人们对公关的价值产生怀疑。在很多人看来,公关只是“速记员”、“传声筒”和“发稿机”。

在中国,公关和所有的外来行业一样,经历着快速而又扭曲的发展。

“车马费”是中国式公关最大的特点。它究竟是“媒体贿赂”?还是“诚意表达”?或者是为了营造会现场满坑满谷升平景象的“签到捧场奖励”?很难说得清楚。除此之外,中国特色的公关和“水军”、“五毛”、“大概八点二十发”、“黑公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更加扭曲的是行业的生态。甲方和乙方,本土公司和外企,价值观不同,方法论各样。

在甲方看来,乙方都是。在乙方看来,甲方都是傻×。好创意不如好关系,好关系不如好交易,甲方和乙方的相爱相杀掺杂着私人恩怨和个人利益交换。

野蛮生长的本土公关公司和中西结合的外来者无论在价值观还是方法论上从来就没有统一过。在外企眼中,本土公司不仅“吃相难看”,而且让“水军造假”、“效果虚报”和“一手发负面一手做危机”的“下作”公关透支了行业信任,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健康。而在本土公司看来,外企就是水土不服的装×犯,既没有接地气的玩法,又没有走高端的能力。

这个行业也并不缺乏圈子,欧美邦瞧不上港台腔,港台腔看不起大陆仔,大陆仔和欧美邦联合对付港台腔。这个行业入门门槛不高,但成为专业人士却很难。

但无论如何,公关的价值不容置疑。

比尔盖茨曾经说“假如我只剩下最后一美元.我要把它用在公共关系上”。维珍集团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认为公关“极其”重要,好的公关故事(PR Story)比头版广告作用更大。在维珍航空歧视中国乘客的事件之后,理查德・布兰森在社交媒体及网站迅速回应,称维珍航空“不会容忍种族歧视,亦不会容忍残疾歧视。”

最后以沃伦・巴菲特的名言“镇楼”:要赢得好的声誉需要20年,而要毁掉它,只需要5分钟。

死亡的预言

当传统媒体集体调零,传统公关也难逃死亡的阴影。

“公关是否已经死亡?”要比“公关是否重要?”这个话题更加深刻和残酷。

公关行业资深从业者Robert Phillips认为公关正在死亡的边缘。他在《Trust Me,PR is Dead(相信我,公关已死)》一书中说,公关的盛宴已经结束了。这是一个个体赋枫IndividualEmpowerment)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控制权”和“影响力”正在从政府流向个人,从雇主流向雇员,从企业流向消费者。

这本书不是哗众取宠之作,它基于企业、政府和媒体的访谈以及200多个企业案例的研究和分析,样本即包括联合利华、诺和诺德、John Lewis Partnership这样的行业巨头,又包括Handelsbanken、Patagonia、Mond ragon、38 Degrees以及Porto Alegre这样的中小公司。

在个人赋权的时代,信任是最坚挺的社交货币。但是信任不是一个口号,它超越了公关的职能和能力。依靠信息不对称获得信息控制优势的新闻稿和官方声明,是公关“引导”舆论的有力武器,但这个在社交媒体上无用武之地。

此外,在危机处理上,从惠普的“蟑螂门”到华尔街的信任危机,公关在帮助企业重建信任上的作用日渐式微。

此外,在企业越来越依赖数据进行决策的浪潮中,公关的地位尴尬。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关缺乏有效的效果衡量体系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并在制服组的会议桌上为自己争取一个座位。暂且不说“转载率”、“Share of Voice”和“广告价值”的计算如何不靠谱,你就是发一个整版的企业报道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公关的转型

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公关正在面临一次彻底的转型。尽管大多数甲方的世界依然波澜不惊,乙方的天地早巳天翻地覆。

大多数的公司都选择停止观望,搁置争议,并加速转型。

你可能惊奇的发现,很多公关公司正在变成他们曾经“仇恨”的广告公司。为了博得更多的甲方预算,公关公司正在模糊自己“公关公司”的定位,为自己明目张胆地加上“营销”和“数字化”等标签。

在过去的几年,擅长内容的公关公司以“EPR”的形式融入到数字化的浪潮中,而如今他们更愿意以“数字营销”的形式介绍自己。

除了传统的优势项目――内容和意见领袖关系一之外,公关公司正在扩军备战,把手伸向广告公司和数字营销公司的后院,把媒体投放、数字产品开发甚至Social CRM纳入自己的业务范围。除了数字营销部门成为大多数公关公司的标配,在公关公司的办公室,新来了很多拥有创意总监、媒体购买甚至设计头衔的员工。

模糊“公关”的定位,并向新型数字营销公司的转型,是绝大多数公关公司的选择。

公关人协会(The Public Relations Consultants Association,PRCA)、《Holmes Report》以及YouGov的年度数字公关报告显示,在2014年,来自社交媒体和数字服务的收入已经占公关公司总收入的11%到20%,在2015年,这个数字提升到了30%。

爱德曼公关在其官网介绍中写道:我们相信在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上――当媒体环境经历巨变,当权威被稀释分散,当舆论从任何地方产生,当所有人都有权利参与――公关本身已经远远不够了。在今天,我们需要Public Engagement来代替Public Relatlons。Public Engagement是Paid Media主导的广告和Earned Media主导的公关的第三条路径。它将帮助我们的客户更加积极更有效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增加信任,增强关系,改变行为,并着眼于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Public Engagement的核心包括:每一个公司都要成为媒体公司(Every Company is a Media Company)、共同创造内容(Create and co-create content)、以社会责任为目标的伙伴关系(Build actwe partnerships for common good)以及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媒体关系的社交化(Know the socialized approach to media relations)。

仔细想想,这不就是数字营销公司吗?

乙方如此,甲方依然。

数字化生存范文第5篇

随后不久,中国IT业界的网络大潮勃然形成。1995年马化腾和丁磊分别在深圳和宁波做起了BBS网站的站长,马云在杭州创办了“中国黄页”网站,张树新在北京创立了“瀛海威时空”,并在海淀路口竖起了“中国人离信息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那块著名的广告牌;1996年发明“中文之星”汉字输入法的王志东开通了四通利方网站;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的张朝阳,模仿雅虎,回国创办了名叫搜狐的中文搜索引擎。

尽管如此,网络和数字化在中国大众心目中,当时还是非常专业的词汇,我主编的《计算机世界》尽管在行业影响不小,但总是被归入专业人士阅读的技术类报纸;包括我撰写的那篇综述文章,尽管被《新华文摘》等媒体转载,但也还是被看作“专业文章”,社会大众离网络和数字化生活似乎还很遥远。

启蒙中国社会大众迈向网络时代和数字化生活的,是《数字化生存》一书。我了解这本书,是此书中文版出版前从美国IDG董事长麦戈文先生那里听说。麦戈文先生是我所主编的中国《计算机世界》的美方合资股东,他每年来中国2~3次,每次都要把我们的编辑团队召到一起,花2个小时向我们交流和介绍美国IT业界的一些新的发展情况。他不止一次提到《连线》杂志,并提到一个叫Nichols Negroponte的作者在《连线》杂志撰写的专栏文章。印象中,我还专门让一个英文较好的技术编辑跟踪过这个专栏,但这个编辑总认为Negroponte的文章泛泛,没有谈太多的新技术而不了了之。后来有朋友送我海南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数字化生存》这本书,才知道作者尼葛鲁庞帝(Negroponte)就是根据自己在《连线》杂志发表的专栏文章综合编辑而成。

《数字化生存》一书,我应该至少读过两遍,它首先改变了我的工作和生活。一方面,正是因为受此书观点的影响,我意识到IT产业必将从专业走向大众,互联网和数字化必将主宰我们的未来。于是,我将当时市场大热的《计算机世界》报的内容定位,从主要针对企业信息技术主管提供技术与应用方案,D变为针对大众消费者如何应用网络改变生活,并随后开辟《数字生活》专栏,大胆刊出《逃亡中关村》的小说连载;后来又积极参与创办《电脑爱好者》和《消费电脑世界》、《IT经理世界》等杂志,不仅促使《计算机世界》周报发行量大增,影响力骤升,而且推动报社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刊集团,我也因此从总编辑,成为社长和计算机传媒集团总裁。另一方面,也让我本人对互联网和数字化的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憧憬,对当时风靡一时的“Second Life(在美国非常受欢迎的网络虚拟平台)”极力推崇,在《数字生活》专栏撰写多篇文章介绍,引导社会大众到网络空间演绎更加精彩的“第二人生”;同时,发起创立“中国.COM”沙龙,推动马化腾、王志东、张朝阳、丁磊、李彦宏、张树新、杨致远等成为网络英雄;先后走访200多家互联网企业,撰写了大量有关应用网络改变工作与生活的文章,促使自己与中国互联网20年的发展紧密相连,并因“为中国互联网发展鼓与呼”而被中国互联网协会推选为“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100人”之一。

《数字化生存》给中国大众带来了数字化环境下的新的生存观,它向社会大众畅想从网络中获得信息、从游戏中获得知识、从应用中开启创业,这是何等的新鲜和惬意。由此,我认为,对中国大众来说,这本书的出版意义:

一是大众启蒙,读完此书,人们仿佛走出“中世纪”,看到了更加五彩斑斓的世界,积极跟上互联网的发展步伐,快速适应数字化生活,并引领了互联网的应用。

二是开阔视野,让国人看到了当时我国与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及网络发展的距离,逼使业界同仁抓住机会,从起步时的新浪、搜狐、网易三小巨头,到今天的腾讯、阿里、百度三大巨头,促使中国的互联网超越了世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

三是契合发展,这本书的预言预测,无论应验多少,简单回顾和梳理,我们都可以发现,书中的众多观点,与中国互联网20多年的发展是如此密切的契合,甚至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是非常契合的。

从我上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各位读者也许已经意识到我们今天再版《数字化生存》一书的意义。一本如此深刻影响中国互联网发展,促使社会大众迈向数字化生活的书难道不应该珍藏一本吗?不仅如此,我认为再版此书的意义至少还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和引领世界,但是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的发展具体创造了哪些经验,形成了怎样的发展规律,未来将走向何方?我们需要总结和研究。

二是社会大众都意识到,数字科技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等也带来种种冲击和许多需要深思的问题,包括中国目前如火如荼的互联网产业如何避免马化腾所说“一觉醒来就可能稀里哗啦”的担忧呢?需要我们研究与预测。当前的中国,急切需要诞生未来学家和预言家,我们再版这本书,也寄予了这方面的殷切期望。

三是创新无止境,无论是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持续引领发展,还是社会大众未来如何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进一步改变工作和生活,还需要开启更多的创新行动,正如尼葛洛庞帝的那句名言:“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期待更多读者从此书中得到启发,更加大胆的尝试未来。

数字化生存范文第6篇

来稿请发:.cn。

十几年前。“数字化教父”尼葛洛庞帝(Negroponce)在其代表作《数字化生存》中预言,“信息的DNA’正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生活中的基本交换物”;“电视机与计算机屏幕的差别仅是大小不同”;“大众传媒演变成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而是人们主动‘拿来’所需信息,并参与创造……”

这些概念,今天早已变成现实,世人谓之“新媒体”。

新媒体,与其说是一个定义,不如说是一种持续创新的产业生态和发展环境一数字化与网络化是基础、互动是基本应用特征、信息聚合与多层次服务是产品、传播链与价值链重构是必然结果。

尽管数字化已历五载,但有线电视尚未真正融入新媒体的语境,如何争得数字化时代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关乎生死存亡!

在挑战中抉择战略路径

首先,同业“准新媒体”与异业“新媒体”的双面夹击,使有线网络在城镇市场的垄断优势迅速丧失。必须尽快通过双向化改造跨上竞争新层级。

双向,是衡量新媒体技术与业务特征的标尺。

在广电行业,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乃至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均以单向数字广播为基本技术特征,属于“准新媒体”之列。与有线构成直接竞争的是地面和卫星,其接入成本更加低廉,数字化后节目传输能力大大扩充,必然蚕食有线的低端和新增用户。

尽管地面和直播星的发展有明确政策定位,但“三年内完成地面国标对全国90%用户覆盖”的行业规划,以及大量已破解ABS-S直播星机顶盒充斥市场的现实,使政策限制形同虚设。事实上,全国多个地方都已出现直播星冲击有线数字电视的无奈。

CMMB虽然针对移动人群和流动环境,但其对受众注意力的分流和收视偏好的影响不可小觑。毕竟,无论媒介还是媒体,其估值基础就是受众注意力的规模与黏性。

在电信行业,新移动、新联通和新电信的重组效应,在今年以3G领衔的全业务大战中尽显峥嵘。电信的“三屏合一”战略、联通的业务体系、移动与地方有线的联手、固网与移动网融合的总趋势,勾勒出明确的新媒体指向和强大的全业务势能,对整个有线乃至广电行业来说都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重读08年国办1号文,实质上打开电信和广电的不对等开放之门,即向电信开放基础电视业务,但不向广电开放基础语音业务。尽管广电提出下一代广播网(NGB)的十年蓝图,但三网“竞合”的步伐提速更快。除了产业链、网络、终端的融合、体制和政策的融合,更重要的是业务的融合,随着电信、广电业务体系的发展,业务交集已经越来越多,而业务竞争实际上就是对用户的争夺!

在上述竞争形态下,双向化技术和业务改造是有线的唯一出路。唯有此,才能形成与业内“准新媒体”的差异化竞争优势,也才能具备与电信“新媒体”竞合的基本资质。

其次,基于双向和广播的技术特征,定位有线新媒体的战略路径。

目前,电信IPTV用户在全国已超过200万、且增势不减,直播卫星的用户总数超过4000万(舍地下市场),这二者都对有线新媒体造成直接威胁。

从传输效率和容量看,卫星电视>有线网络>IPTV;从互动性来看,IPTV>(双向)有线网络>卫星电视。显然,有线网络在竞争中的位置处于“中庸”,这也就决定了有线新媒体在战略路径的抉择上不宜“孤注一掷”,而要“左右逢源”。

一方面,利用双向化做大与直播卫星的差异化;另一方面,结合广播网络的下行高带宽,开展单双向结合的相关业务(如DVR、Push VOD等),不断提高双向条件下的视频质量,用互动高清业务阻击IPTV。

另外,在竞争者和替代品环伺的背景下,有线业者必须正视一个现实:有线的增长动力,已由用户的规模增长转变为增值业务推动ARPU值提升。所以,对有线新媒体而言,双向化的意义不单是互动的承载,更要强调基于双向通路的用户感知和业务分析,实现对客户需求的实时、精准把握!

从基础数据到行为偏好的数据收集,汇总之后进行数据挖掘,形成商业智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广告、应用等业务推送,才有与“旧媒体”本质的差别,事实上互联网与电信就是在此处把广电甩在了后面。

确立新业务体系

整体转换、双向改造不是目的,建立有线新媒体的新业务体系,才是可持续发展的要务。

首先,业务体系构建要以电视受众构成、集中度与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为基础。

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的结构所决定,我国的电视观众依然以低收入、中低学历人群为主,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中老年观众亦成为收视主力。在性别方面,根据CSM数据,我国男性和女性电视观众大致相等(男性略高),女性观众更喜欢通过收视电视进行信息产品消费。(见图1)

有线数字新媒体应充分满足现有这些忠实用户的需求,在巩固基本盘的基础上,通过新的业务形式,将高收入、高学历的年轻用户吸引到电视机前。

对于中老年用户和数亿台CRT存量电视机来说,照搬“互联网+PC”的人机界面设计行不通,将大大受制于用户使用习惯和较低显示分辨率的门槛。改造遥控器(硬界面)和屏幕操控窗口(软界面),使之适合互动业务,这是迄今没有解决的课题,导致有线新媒体存在应用门槛,再好的业务也是奢谈。

改善双向数字电视人机界面首先要简化人口,将广播式服务与交互式服务,按照基本电视业务(模拟转数字)、付费电视业务和增值信息服务分开;采用学习型遥控器,将电视机与机顶盒的遥控功能整合在一个遥控器上,增加必要的快捷功能键和色键,减少用户操作的复杂度和次数;同时,还需要将主推业务编上序号,用户只要熟记相应的业务序号,即可实现业务的快速进入……

受众消费心理研究方面,在通常消费心理的区分下(见表1),应借助业务感知和分析系统,不断对在网用户的行为数据进行增补、修正,进而调整业务形式和模型。

其次,在保持有线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恰当引入互联网的成功经验。创造能够激发互动参与、帮助用户沟通的业务形式。

互联网的成功,其最本质的一 点不是海量信息,而是其业务形态给用户沟通、交流、娱乐带来的便利,比如视频分享、游戏、博客、播客等WEB2.0业务,以及基于移动互联网和社会关系的WEB3.0雏形。归结一点,网络的价值蕴涵于在网用户之间的关系与关联!

按照国际电联关于下一代网络(NGN/NIN)的业务体系描述。人与机、人与人、机与机的互动彼此交织。人与机的典型应用如VOD、在线商务,人与人的典型应用如网络游戏、SNS社区,机与机的典型应用如数字家庭、智能小区和数字神经元社会。

目前,电信和互联网已经跨入第二阶段,正在向第三阶段演进;广电数字电视还远未实现第一阶段。所以。既要务实、又要跨越,是有线新媒体在引入互联网商业模式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在面对中老年用户时一定要务实。因为这部分用户群对网络化生存并不热衷、甚至不乏畏惧,应当向其提供最简单的“用电视”互动业务,如家居银行、家居缴费、电视股票、电视有奖竞猜等,以电视的公信力做背书,为其日常生活创造实用价值。

在面对年轻用户时一定要跨越,对这些互联网生存能力较高的群体来说,抓住“高质量视音频”和“家庭间共享”两个主题特征,形成类似但有别于互联网交流体验的数字电视社区化应用,典型业务包括电视游戏、视频分享、电视相册、家庭播客等。

第三,抓住“互动+高清”的业务发展窗口期。

高清是有线运营商目前可以在节目质量和视听体验方面拥有绝对垄断权的业务,但当直播星全面商用、电信实施光纤到户之后,高清将不再是有线的“专利”。所以,仅凭借高清单向播出,只能给有线带来时间上的优势,而非业务上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加紧开辟“互动+高清”业务。

高清内容的匮乏是现实的尴尬,但有线运营商不能坐等上游政策和内容产业的姗姗来迟,可通过自组织内容的高清点播满足高端用户;同时将高清节目内容下变换为16:9的标清节目(码率由标清通常的6Mbps提高至12Mbps),面向使用标清机顶盒、但对视频质量要求较高的中高端用户,既增加营收渠道,也扩大了高清节目的潜在终端用户群;作为高清业务的培养池,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创新和营利模型的构建。

第四,积极试水交互电视购物。

目前开路频道下的电视购物频道为数不少,并且相当成功,背后是各地广电集团(主要是各省卫视台地面频道)。代表者如湖南卫视的“快乐购”、浙江广电的“好易购”、江苏广电的“好享购”、河南卫视的“欢腾购物”等,年销售额过亿并不新鲜。考察开路频道下的电视购物模式,主要是电视行销、电话订购、DM杂志直投,没有摆脱电视的广播特性。

电视购物主要的目标群体是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消费群体。由于其追求时尚、新颖、容易冲动、喜欢炫耀的消费特点,即时交易式的电视购物更具“杀手锏”之功效。

有线数字新媒体是开展即时交易电视购物的适合平台。通过双向电视频道、网站,进行商品图文和视频展录通过与互联网对接(如支付宝)或互动电视家居银行支付体系(如遥控器刷卡),完成即时支付;通过资源整合组建电视购物公司,组建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体系,将对既有的电视购物产生颠覆性创新――上述成功案例在欧美的互动电视市场比比皆是。

数字化生存范文第7篇

传统报业近年来最重要的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利用新的传播技术、新的传播介质和新的传播终端努力地转变运营模式,积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及编辑效力,在泛媒体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实现报网互动与报业数字化生存。

现 状

目前报业都意识到了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各家报纸无不争相触网,许多报纸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络版,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报纸已经上线。但除了少数做得不错外,大多数报纸网站仍然是报纸的翻版,办得呆板,与新浪、搜狐等商业性的门户网站相比相差很远。相对来说,一线大城市的报业集团思维超前,多在进行数字报业实践,而二线城市数字报业进展缓慢。

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有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其收购深圳热线推出的奥一网,是融合了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一个Web2.0门户网站,它的鲜明特点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杂交,线上与线下两栖,印刷工业与互联网工业混血。并着力开发博客、牛客(newsblog)、EDM电子杂志等基于第二代互联网的产品。还有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生活社区类网站与电子杂志等。除了有限的几家报纸的电子版做得不错之外,大多数报纸的网络版都处在一种半死不活的状态,存在着网页内容更新速度慢、内容单一、与网民的互动性弱等缺陷。

当前,报纸的采访、传稿、编辑、排版都已经数字化,说明报纸已具备了向数字化转型的基本技术条件。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以什么方式使数字化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传播出去,实现内容的增值,将单一的纸媒传播演化为多渠道、多产品的传播,实现报网互动、数字化生存。

构想与实践

1.做好报纸的网络版,打造区域性门户网站,拓展报业生存发展空间。为应对读者流失,报纸网站应逐步改版,由报纸的电子版,逐步改造成一个地方性门户网站。更突出本地化、细致的采访和调查解释性报道,提供更深入更丰富的有效信息,提高写作水平和在图片版式的精美程度上下工夫,以优秀的本地化、出色的社区化服务、更强的公信力和阅读来适应读者需求。如《波士顿邮报》的网络版,不仅提供报纸的内容还提供当地的电台、电视台、杂志、乐团等的内容及交通、气象等各种服务,从人均收入、法律、社区计划到犯罪嫌疑人的情况介绍无所不包。并将本地相关资料整合成一个相关数据库,使网站和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满足本地区人们的多种需求。还可以建立会员注册服务功能,如提供免费邮箱、BBS、博客等交流平台,形成跨媒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减少读者对外部门户网站的过度依赖。报纸自身拥有采访权,可以在第一时间将采访内容刊发在网络版,取得独家新闻。报纸内容的可信度比其他纯商业性的网站高,内容的权威性不会改变,只是传播形式改为电子传播即可,传播渠道增多,可以方便人们的检阅。另外,要增强媒体的版权意识,报纸不能再成为网站的打工仔,不能让网站获取廉价新闻。报业通过多种传播渠道加上品牌权威性,数字化的报纸一定会迎来更多的读者。

2.让报纸的网络版通过电脑在异地连线销售。如果在世界上不同的地方安装上一种机器,并配备有打印机,通过无线接收终端,只要往这种机器中的任何一台投入一定数额的硬币,报纸就可以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这样就能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买到异地的报纸。比如一位石家庄的市民,在上海或国外出差,想了解外出几天内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城市发生了些什么事,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在异地花上几块钱,通过这种打印机器得到石家庄的任何一家在当地设有这种无线接收终端的报纸。这种异地服务,不仅可以方便在外出差或旅游的人们,同时也可以扩大报纸的受众和广告客户,这也是数字化给人们带来的便捷。

3.借助微博。现在,从精英人士到普通百姓,很多人都拥有了自己的微博。微博不仅吸引了大量的网民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服务商。微博吸引了如此多的网民,越来越多的网络运营商开始进入这一领域,也包括广告主。从广告市场来看,中国微博的市场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一些报纸的网络版已经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微博不仅可以为网站挣来更多的点击量,也可以为报纸提供更多的新闻线索。它的出现让人人都能成为通讯员。在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中,在信息传播方面微博显示了巨大的声势,微博里谈论的事情,好多正是被主流媒体所忽视的,这些资料和线索都可以为报纸拿来所用。记者也许能从微博的谈论中找到一些隐藏的线索,或预测到一些即将发生的重大事件。

4.在网上为受众提供“新闻定制”服务。如《华盛顿邮报》的网络版,当读者订阅时,就要填一份信息表,表明自己喜欢哪一方面的新闻,以后报纸网站每天就只发送读者所需的新闻信息,这样就使读者避免了在信息的海洋里艰难地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节约了时间,这就形成了个性化的电子报纸,使人们真正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报纸的网络版如果做得好,吸引了大量的受众,对报纸本身也会起到宣传作用,网络版与纸媒交相辉映,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

5.采用新技术,创制可以伸缩的轻薄的无线电子纸。无线电子书以及比电脑更清晰的无线阅读设备,可以大大降低报纸的成本。美国一些企业正在研究内存储量大的超高速微处理器,一旦研究成功,便能生产出一种轻便的大屏幕电子书,通过无线信号就可以获得所订阅报纸的电子版。在电子版上读者可以通过各类链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且这种电子书在时空上不受限制,只要你拥有这种电子书,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能阅读到自己想要的报纸或信息,充分享受到个性化的服务。为方便起见,这种电子纸可以挂在墙上,作为装饰品;也能放在办公桌上,具有多种用途,更体现人性化。报纸天天都在出版,纸张费用也是很大的一笔支出,纸张的材料是木材,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逐年缩小,前景令人堪忧,如果能节约这部分纸张,不知道有多少树木会免遭砍伐。从长远来看,纸张费用还会持续上涨,报纸的电子版可以省去大笔的纸张费,节约成本,同时也可节约不少木材,保护森林。

在数字化、网络化的转型期,面对新媒体的强烈冲击,报人需要转变观念,着手创新发展,现在不认真研究和制定数字出版的战略发展目标,将来可能会被淹没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中。

数字化生存范文第8篇

【关键词】个人化时代;全数字化广播;DAB技术;DMB技术

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数字化时代的生存图景:“它为我们带来了机器化大生产的观念,以及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以统一的标准化方式重复生产的经济形态。信息时代虽然显示了相同的经济规模,但时间和空间与经济的相关性减弱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制造比特……”

那么对于在数字化技术下的传统媒体――广播媒体的发展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呢?

一、数字化对于广播媒体的含义

“数字化”对于广播媒体而言带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指广播媒体中的个别环节或者某个领域采用数字技术;另一个含义是指整个广播媒介领域,确切的名称为“全数字广播”。

就目前来看,各级广播中心系统数字化程度平均接近50%。广播节目的制作、播出、传输、发射、分配、接收的各个环节都在进行数字化改造。从节目制作环节来看,MD机、数字音频工作站、非线编辑系统、数字录音系统都已经实现了数字化。在播出分配环节中自动播出系统、播出资料库也已实现了数字化……

数字广播是信息服务的新领域,被看做是继第一代音频广播(电台)、第二代视频广播(电视台)之后的第三代广播业务类型,结合了互联网与有线电视的特点,让用户利用已入户的有线电视网络来享受专业化的信息服务。用户利用个人电脑或电视机,加装相应的接收设备,通过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来享受多媒体信息服务。只要家里已接入了有线电视信号,拥有个人电脑,和一个数据广播的专门接收设备,就可以接受中国数据广播平台提供的信息服务。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分析,可以说广播媒体的数字化基本上是遵循先易后难、先部分后整体的策略推进的。由于选择路径的不同,各地区在广播节目的播出和传输系统的数字化方面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二、广播在数字化背景下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曾几何时,当电视出现以后广播便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无数的广播人对于电视冲击下的广播应如何突围一时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广播并没有像当时的一些学者预计的那样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反而以全新的方式找到了适合当下情境的发展出路。接着互联网、手机……新媒体接踵而来,广播在经历过与电视的竞争融合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慢慢的摸索出了一条在新媒体环境中生存的道路。然而我们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必须要认清形势,看到广播业面临的挑战,然后才能针对这些挑战找到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一)广播面临的挑战

1、首先是广播自身的缺陷。第一、广播相比电视、网络等视听兼具的媒体而言有着与生俱来的劣势――线形传播和非实体的特点。由于线性传播的特点使得所有的广播节目只能顺序收听,无法倒检索,转瞬即逝、过耳不留。非实体的特点主要是指“受众只能听,而不能看到或触摸到它。”但是这些缺陷将随着传输和接收设备的数字化越来越容易得到克服。第二、广播节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当前由于媒介间所享有的信息有限而媒体之间竞争压力又都十分的巨大所以很容易出现同质化的现象。第三、广播单位收入渠道单一,多数广播电台主要将广告收入作为其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故更多注意销售广告,而面对内容资源及其他经营性资源的多重开发和利用还远不够,电台的产业化并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产业链并未得到有效的延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广播台的收入规模扩张和经营的稳定性。第四、广播节目需求还未放量式显现,广播节目的市场化进程缓慢。不少广播电台的直播还没有真正的分离,多以自制自播为主,很少从市场上购买广播节目,结果实广播节目的需求市场尚未真正的形成。

2、其次,推陈出新的其他媒体的压力。相比较而言,广播与电视、互联网、手机在市场占有率、受众影响力、整体竞争力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电视的图画符号具有声情并茂、多姿多彩的优势,另外现代城市中地铁电视、车载电视的大量使用无疑更是对拥有流动性强的优势的广播一大打击。互联网这一第四代媒体的出现更是以它海量的信息、超强的互动性、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吸引了大批受众的眼球特别是青年受众的青睐。手机更是以其便携性的优势而且价格的低廉满足了各个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

3、再者,传受格局的变动。在传统媒体占据主流的媒介环境中,传受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种由传者占主导的格局,受众的被动接收的地位因为传统媒体的特点得不到改变。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使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被动受众变成了具有自主性、主动性的“使用者”,这种全新的传受方式让一直以来广播媒介的传统单向传播格局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局面。虽然广播媒体也在不断的试图通过热线电话、短信互动甚至网络论坛的形式进行着互动,但是听众的主动地位并没有网络中微信、手机媒体等等那样的明显显现出来。

(二)广播的发展机遇

虽然上述提到了不少目前条件下广播面临的问题,但是事实一次又一次的向我们证明任何媒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广播也不例外。广播具有东山再起的四个资本:媒介资本――当电视夺走了大部分人之后,广播仍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远不及的优势发挥作用。受众资本--广播是一种个人的传播媒介,是“幻想着的乐园”,精神世界的天使。它可以让人戴上耳塞独自静静地收听、慢慢的咀嚼、自由的想象。收听资本-广播是一个“从不妨碍我们的朋友”,听众可以一边做事一边收听。经济资本――广告客户的小算盘在某种意义上也帮助了广播,因为做广告的人发现,在电视上做广告花的钱多,相比之下,通过广播做广告可以少花钱多办事。

此外,广播在引进数字化技术之后也会给其发展带来第二个春天。数字广播不仅可以与CD相媲美,而且还可以充分的利用车载音响、手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多媒体接收。这不但使传统广播超越了声音的局限,而且还极大的拓展了广播的传播功能。

面对竞争激烈的音频制作与播出市场,只要不断为满足受众新需求进行系统设计、集成、安装、调试,就能充分发挥广播原有的灵活、快速的特点,推动广播电台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可以说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使广播在拥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数字化生存范文第9篇

关键词:比特;互动;世博会;科技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2-0126-02

数字化,不仅改变科学发展的面貌,而且影响我们生活的每一层面。尼葛洛庞帝曾说:“在广大浩瀚的宇宙中,数字化生存使每个人变得更容易接近,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心声。”[1]2010世博会见证了科技的伟大,并向八方游客展示了一种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本文试用尼葛洛庞帝的原理对上海世博会场馆进行剖析,进而探究新媒体在世博园中的延续与突破。

一、比特的源起

比特是一种存在的状态:黑或白、善或恶、开或关。出于实用目的,人们习惯把比特想成“1”或“0”。信息也许以报纸、杂志的形式(原子)传播,但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容(比特)。工业时代是原子的时代,它带来的是机器化大生产的观念,及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以统一方式重复生产的经济形态。信息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同样显现了相类似的经济规模,但时空与经济的相关性减弱了。无论何时何地,人们都能制造比特。

二、少即是多

(一)含义上的“少即是多”

“少即是多”。这一说法来源于建筑家米斯•范•德•罗赫,笔者在思考需要传输信息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上,从中得到了启示。对于任何新媒介的初学者而言,这句话都切中了要害。

例如,有家报社愿让所有采编人员照你的吩咐来编一份报纸,这份报纸会综合要闻和一些无关紧要的消息,但可能和你的家庭、朋友、公司有关,在这种情况下,若你确信《上海壹周》能提供恰好符合你需要的信息,你可能愿意出比10页的《上海壹周》高得多的价钱,来买一份只有一页、但专门为你编辑的《上海壹周》。你会从中消耗掉每一个比特,你可以称它为《我的壹周》。[2]

(二) 内容上的“少即是多”:英国馆

世博会的每个主题馆都会摆放成千上万的稀奇东西使人眼花缭乱,英国馆却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于世博会的传统理解。许许多多的人看完英国馆后,皆会大失所望,因为英国馆超出了他们的预测,并没有众多科技内容呈现。然而,他们大错特错,英国馆只借用一个“种子圣殿”,就向全世界展示了无限精彩。目前在英国,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树木发送短信,接上工具后,树木很可能实现像天线那样的功能,人们将可以用自然的方式进行沟通。进而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再者,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在英国馆内得以继承与发展,这个会发光的盒子好比是进化之树,而若干触须就像是物种的分枝,它们互不干涉,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我们生长的环境――自然。既预示了未来人类与自然的友好相处,同时也说明未来科技的发展是分化,而非融合。“少即是多”的原理在此进一步得到延续与突破。

(三) 体验上的“少即是多”:挪威馆

不同于大部分场馆所展出的各种体验装置,挪威馆所表达的是――进入这个馆,即会得到最大的体验。挪威馆的主题为“大自然的赋予”(Powered by Nature),展馆由15棵高低不一的挪威“松树”组成。挪威馆展出的东西并不多,却把人引入大自然的天地。如同品味一幅水墨画,无法言语其中的美妙。在场馆中,柔和的光线、空灵的音乐还有精妙的展柜伴随着整个参观过程。挪威馆全方位凸显了“少即是多”的理念:首先,游客可带护目镜体验真正的挪威生活,在冰雪世界中看挪威人嬉戏和玩耍;其次,人们可一览挪威峡湾,体验“峡湾王国”的纵横与豪迈。这道景观图解人与水的命脉关系,告知人们污染怎样影响水质,从而提出解决方案。再者,游客可以零距离地触摸3岁北极熊的掌印,感受那份美好。无论是智能的信息筛选,还是世博园中精彩的展馆,都是从“少即是多”的理念出发,让游客直接感知一种生活方式或状态,而不是通过各种具体的、繁杂的装置来了解生活的各部类。[3]

三、互动技术

(一) 界面设计――打造人性世界

1.图形用户界面。当人们谈到电脑和它给人的感觉时,实则他们指 “图形用户界面”[4]。最初,乔布斯凭借着他的智慧和毅力,推出了苹果个人电脑(Macintosh),使图形用户界面得以在一种真正的产品中出现,世界为之掀起了科技浪潮。

2.世博园的瑕疵。如今,在世博园中,游客进园后最想知道的通常有两个信息:我现在在哪;我要怎么走才能到我想去的展馆。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人性化的但很模糊的界面――场馆工作人员,他们也许知道方位,但你很可能会在他几个“左转”“右转”的抽象词语后变得茫然起来。第二种就是看地图。地图是某种意义上的导航界面,而在世博园路边的指示地图中,有一个元素被设计人员忽略了,就是它无法指示“您现在所处的位置”,如果没法通过地图定位现在身处何处,那游客自己的路线设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这是世博园基础界面设计中的一个缺点。

(二)互动设计

1.从“推”到“拉”。信息技术的革命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相互交谈、共同旅行甚至能够抚摸并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逐渐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信息不再被“推给”(push)消费者,相反,人们(或他们的电脑)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pull),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

2.“动力之源”。德国馆最扣人心弦的一项活动当属“动力之源”,上海世博会德国展团副总代表卜布博士说:“在能源中心生成一种能量,它与一座城市的生机息息相关。这里是和谐都市展馆的心脏,珍藏着德国馆的精彩亮点。”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中心人物。偌大的金属球在大家的呼唤中来回摆动,声音越大,幅度越大,球面的色彩也越来越浓。紧接着,金属球散发出的能量放射到四周栏杆、墙壁、屋顶乃至整个大厅。伴随着它的运转,各种来自德国、以及“和谐都市”的不同影像,迅速在眼前闪现。其后,金属球又渐渐减速,直至停止摆动。“动力之源”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当今的互动技术,在人与装置的互动过程中,迎来了全新的世界。

3.其他展馆。意大利馆的显示墙将互动技术演绎得惟妙惟肖,当人们在屏幕上轻轻触碰时,幕中人就会在你面前停驻,并用意大利语向你打招呼并介绍本土文化;法国馆中,游客只要站在指定区域,画面就可随身体走向任意摆动,随之完成游戏指派任务;中国航空馆中,参观者可直接登上机台操控飞机,体验空中看世博的感觉;日本馆最吸引观众眼球的仍是机器人的展现,展馆中的机器人可以帮残疾人站立,使人不禁泪湿了眼眶。早在2005年“爱知”世博会的时候,不同功能的机器人已集中亮相。无论是从会场内的清扫、警卫到接待游客等,实际工作都以机器人为首。素有“机器人王国”之称的日本现已打造完备的产业链,这一迹象预示机器人时代的到来。“互动技术”显然已不是新鲜词汇,然而,这一技术在新媒体中的应用却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四、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一)人是一个整体

尼葛洛庞帝曾说:“显示的质量确实不单和视觉有关。它是一种典型地运用了其他感官体验的收视经验。各种感官构成的整体的确大于部分之和。”[1]社会科学家拉斯•纽曼进行过一个实验,测试观众对显示质量的反应。他安装了两套一模一样的高清晰度电视和录像机系统,并放映相同的高质量录像带。但他在A组用的是录像机的普通音质和电视机的小扬声器,在B组中,则使用很棒的扬声器,可播放出比CD还要好的音质。结果令人吃惊,许多实验对象报告说B组的图像清晰得多。从上述实例看出,人们倾向于把感官经验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判断,而不是根据各个部分的经验来作出论断。正是因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感官之和才大于机械的简单相加。

(二)“五感”诠释城市

1.法国馆的艺术创造力。在法国人眼中,好的城市,要有上等的艺术品。 奥赛博物馆的七件稀世珍品画作――米勒的《晚钟》、莫奈的《阳台》、梵高的《阿尔的舞厅》、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博纳尔的《化妆间》、高更的《餐点》,以及罗丹的雕塑作品《青铜时代》在法国馆一一亮相。不难发现,在法国馆还有一些散落在各处的艺术作品。例如正门口的一整排以孩子为主题的作品,这是生于上海的法籍画家严培明专为世博会创作的《上海的孩子们》。这里,画家描绘的不是那些生活优越的富家子弟,而是为上海城市建设出力的农民工子弟。综上,法国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可见一斑。

2.人性化设计――体验“五感”。法国馆以“感性城市”为主题,以“人”为中心,将感性解码为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在这一点上,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心有灵犀。“五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法国馆总代表何塞.弗雷告诉记者,“金、木、水、火、土代表的是万物相生相克,而五感,形象地代表着身处都市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各种感受。”(1)视觉区:在展馆中,游客能看到可爱的吉祥物小猫Léon、法国电视台的直播室,可让你了解到立体的法国。(2)听觉区:这里听到的不是法国的浪漫音乐,也不是欧洲的交响乐、亚洲的戏曲,而是城市的各种声音。(3)味觉区:从参观走廊的橱窗里,游客能够透过玻璃看到法国大餐的制作过程。(4)触觉区:在此区域,游客可以用自己的手感受各种独特的建筑材料。触及这些材料的质地,会联想到不同的城市。(5)嗅觉区:爱马仕的艺术总监、香水大师将在这里为游客提供各种各样的嗅觉体验。

3.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浪漫、感性的法国人正是懂得此原理(人是一个整体,“五感”作为一个整体来演绎城市的绚烂),才会通过“五感”来表现美好的城市生活,从而让观众全方位地感受城市的整体感与和谐感,而不是单个、散零地对待城市的某个元素。

科技的力量是伟大的,它带给我们良久的惊喜与感动。上海世博会的璀璨在于其赋予人们源源不竭的动力,并逐渐改变受众的生活方式。诚然,比特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生存。一个全新的数字化时代即将来临。

参考文献:

[1]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2] 李永清.文化产业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3] 张茂军.虚拟现实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数字化生存范文第10篇

在世界新闻报道领域首屈一指的《纽约时报》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告别印刷时代。这条消息来源于纽约时报公司的董事长小阿瑟•苏兹伯格,他于今年9月上旬表示,该公司未来将停止出版印刷版报纸。

成本因素是该报做出如此艰难抉择的最大原因。业内估计,纽约时报公司新闻部目前每年的开支约为2亿美元,在线营收为1.5亿美元。这意味着,公司如果想健康持续地运营,削减成本将是无奈之举和必由之路。

纸媒困境

此前,著名音响设备制造商西德尼•哈曼曾于今年8月以1美元的价格收购《新闻周刊》,前提是承担该周刊的所有债务。哈曼因此被新闻界评为名副其实的冤大头,因为《新闻周刊》过去三年亏损总额高达4400万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或将超过前三年亏损的总额。

在两个月的时间内,两家全美著名的报刊都因经营困境而世界闻名。加之此前美国已经出现过停止印刷版的报纸与杂志业务而保留在线业务的事例,平面媒体的困境也再一次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上一次声势浩大的纸质媒体的悲观论,还要回溯到上世纪中叶广播、电视迅速发展的时候。由于在时效性、视听等方面的绝对优势,当时很多专家预测纸质媒体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被广播电视所取代。但事实上,这种悲观的预测并未变成现实。报刊在深度报道和移动阅读方面仍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移动阅读终端成本的日益低廉,印刷报刊的优势已经被挤压殆尽。

不仅是影响深远的《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去年彭博社从麦格劳•希尔手中接手并挽救已有80年历史的《商业周刊》,在业界引起过震动。《商业周刊》衰落的原因,和前面的两家报刊一样,皆是订数和广告的下滑使生存收到了挑战。

根据《纽约时报》公司在今年的第一季度财报,其印刷广告销售额下滑了12%,尽管最终实现了扭亏为盈,但这主要是由于削减运营支出和数字广告业务增长推动的。

另一组数据也佐证了美国平面媒体的困境。北美发行公信会(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的数据显示,从去年9月到今年3月,《纽约时报》的发行量不足93万份,降幅为7.3%;《华尔街日报》印刷版的发行量为162万,下降了2.4%。

不仅如此,来自报业内部的竞争也让印刷版报刊困境重重。《纽约时报》就曾在今年上半年指责《华尔街日报》以降价的策略抢夺前者的广告份额。而行业的普遍降价,又有可能带来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进一步挤压彼此的生存空间。

美报抉择

印刷版广告的下降和成本的居高不下,是美国报刊由以往的印刷网络并重向网络转移的客观因素。分析人士认为,《纽约时报》有可能成为纸媒大迁徙的多米诺骨牌第一环。

随着报纸的发行量不断下滑,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因此多家报纸开始上调网络版广告的收费标准。《纽约时报》公司总裁斯科特希金•卡内迪亦表示,《纽约时报》计划最早从明年1月份开始向网络版读者收费。这被认为是该报的侧重点有印刷向网络转向的明显迹象。

如此看来,放弃印刷版的《纽约时报》,并不值得惊奇。某种程度上,这更是美国报业的一个可能趋势,并且早已有了这种苗头。

早在2007年6月14日,全美经济领域的著名报纸《华尔街日报》就曾宣布对高层编辑队伍进行大规模重组,以整合报纸印刷版和网络版的运营,简化其国际新闻的结构。这可以看成是削减成本的早期筹谋,以应对“新闻行业正在经历的历史性巨变”。是时,这家历史悠久的媒体正在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虎视眈眈下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发生了大部分编辑、记者拒绝上班来抗议默多克收购的爆炸性新闻。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印刷报纸的困境,并不是最早出现经营危机的平面媒体,只是因为其在报业领域的影响力,才让世界为之瞩目,并开始为报纸的未来担忧。

事实上,这种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即使未来网络版的《纽约时报》仍然在读者的视线之中,也弥补不了印刷版成为历史的空白。在新闻学词典里,报纸一直被认为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的定期向公众发行的印刷出版物。电子版的《纽约时报》如果没有印刷版作为依托,即使盈利状况好转、舆论监督影响日重,其与报纸的距离亦将渐行渐远。届时,或许称之为新闻网站更为合适。

国内报业路在何方?

相比之下,国内的平面媒体与网络报纸之间似乎仍处在蜜月期,还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可能趋势。今年上半年,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长超过10%,这是金融危机之后难得的好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广告收入的增长,是源于广告总额的增加。

互联网数据中心(DCCI)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网络广告营销市场规模将达到252.7亿人民币,比去年的193.3亿增长近60亿元,占中国广告总体市场的比例也首次突破10%,达到11.1%。预计在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的营销市场将达到423.1亿元,超越报纸(2012市场规模预计为413亿),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大广告媒介。

面对互联网的挑战,国内报业何去何从?如果说《纽约时报》面临印刷广告下滑时还能向互联网延伸和转移,并将未来盈利点寄托在网络版上的话,那么国内在同样的挑战下有可能举步维艰,毫无出路。根据国内的相关政策,商业网站没有合法采访和首发新闻的资质,不能称之为新闻单位,与此同时,很多报纸的官方网站,仅仅是报纸的简单复制,不存在来源于报纸而高于报纸的状况。通过平面媒体的官方网站而使盈利水平更进一步的可能性也接近于零。

与国际新闻网站相比,国内有影响力的新闻网站为数不多。去年9月,国新办曾下发《关于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工作方案》通知,称已对十家全国重点新闻网站改制试点进行部署。今年5月14日,国新办召集十家重点新闻网站相关负责人重申改制事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规划,最快在今年年底前,或有一至两家完成改制的网站率先发行A股。

其中,三家中央网站皆是依托于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进行转制以期顺利完成上市。尽管如此,并不能断定中国平面媒体未来的网络化与资本并重的趋势。三家中央级网站之所以被认为能够尽快完成专制并登陆股市,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政策的推动,其本身并不具备规模推广的可鉴模式。

国内的平面媒体还处在交叉路口。转制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的客观挑战,以及自身发展空间的萎缩,使其未来充满了不定因素。毫无疑问,单凭印刷广告生存的纸媒,在未来将主动或被动地进行改变。如今流行的手机报算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还没有实现规模经营与规模效益的结果。

一种跨域的合作模式,有可能成为纸媒的发展新思路。单一地依靠传统报纸或杂志的盈利模式,将使平面媒体的局限性逐步显现。信息技术的进步进而带来的阅读方式的变革,是平面媒体向互联网的拓展提供了推动因素。

正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诠释的一样:信息技术的革命将把受制于键盘和显示器的计算机解放出来,使之成为我们能够与之交谈,与之一道旅行,能够抚摸甚至能够穿戴的对象。这些发展将变革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我们的生活方式。

上一篇:档案数字化论文范文 下一篇:图像数字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