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创新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30 17:34:54

数字创新技术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技术校园网新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校园环境。数字化校园环境建设的基础是IT,而IT的发展有赖于持续的、无止境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网络新技术的发展会给数字化校园网创新性环境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

一、校园网建设中出现的新一代网络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现代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入崭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是一个新老更替、优胜劣汰的发展过程,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新技术的发展是以应用为目的,因此以Internet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技术革命正逐步走近校园网的建设。

一个复杂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互联网走近校园网。互联网的完整定义是:指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新一代网络技术——三网融合应用于校园网。所谓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网络资源融合。其目的是通过优化现有网络配置、综合利用、整合现有网络资源、采用全数字化连接、宽带数据交换与传输、高度集成业务、简化终端接口、智能化管理与控制等方式改造多媒体信息网络,向用户提供视频、数据、语音等多媒体信息服务。

“三网融合”利用原有的电视设备对其进行改造,形成数字化电视网,实现宽带接入、程序下载、多应用多业务等功能。在此基础上电视网、电信网与互联网结合,相互补充,实现基于“三网融合”技术的校园网由光纤以太网、闭路电视网升级的HFC双向网络组成,即电视与广播子网采用数字技术与数字广播技术,把电视信号与广播信号转为IP包,在局域网内广播,形成校内的广播与电视台,网内任何一台电脑终端都可接收。

二、无线局域网与3G入住校园

目前,无线网络已应用于高校校园分布较远的校区之间、分布不规则的校园建筑物和建筑物内部、会议厅、校园公共休息场所、教工宿舍楼及各学校与教研网中心的接入和互联。

3G即三代移动通信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3G的典型特征是能够同时提供语音及数据的高速无线移动服务,速率一般在几百kbps以上。校园网利用3G网络为基础建设,以TD-HSDPA网络作为主体网络,以WLAN网络覆盖方式对于宿舍、图书馆等室内热点地区进行辅助补充,使得“无线校园”网络具有灵活布设、高带宽和无线接入优势。

新一代网络技术——云计算探索校园 。狭义云计算是指IT基础设施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资源;广义云计算是指服务的交付和使用模式,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的服务。它是网络中协同工作的一组虚拟的服务器群,通过网络强大支持,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提供基础设施、平台和软件应用服务来实现特定连接后在网络中的分布式数据处理。

云计算应用于校园网需要其提供IT基础架构,而不需购买昂贵的硬件设备。可以在信息传输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实现覆盖全面化、性能最优化、规模最大化、费用最低化,同时还能满足教育网络所需的实用性、稳定性、安全技术先进性等多方面需求。

校园网中新技术对创新环境建设的影响

三、互联网建设智能化教学

创新环境首先是课堂环境的创新。利用互联网对传统课堂和虚拟实验进行拓展:可以利用智能标签识别需要学习的对象,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调整学习内容;建立泛在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和交互环节上,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增强学生的体验。

三网合一创建全面的资源利用平台 。三网融合进入校园是信息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信息化战略的必然选择。它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在原有的视频网基础上采用数字技术改造,使其适应于IP网络。创新环境的建设首先是教师和学生的思维观念的转变,三网融合实现了多种途径、方式获取知识。而且三网融合可以更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育,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

无线网络与3G技术创造普适学习模式 。普适学习是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学习方式,透过无所不在的运算环境,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备提供给学习者持续而合适的学习资讯。普适学习的主要特征在于:永久性,易于获取,即时性,交互性,教学活动真实性,适应性,协作性。普适学习环境应该是多维度的,能提供视、听、读或者其结合,才能对知识有全面深刻的理解,才能超脱其原有学习情境,才能给人以更广阔深远的思考,继而扩展迁移到其他领域,实现创新。无线网络与3G技术实现了校园内随时随地都能上网,并且可以多人同时上网,并提供了更快的网速,创造了校园普适学习环境。

云计算构建更新的网络学习环境 。云计算的服务模式是将设备的更新换代的任务交给了服务的提供者——数据中心的建立者或者是相关服务的提供商。这样,云计算模式就为教育领域扩展出一个崭新的学习空间,也为信息共享、信息协作和学习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即可以使学习者通过云计算提供的服务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和服务。

结束语

置身于最尖端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创新。新一代网络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在校园网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入。技术重在应用,随着网络新技术更好地发展,如何能更好的应用校园网创建校园的创新性环境值仍需要我们努力。

参考文献

[1]杨丙根.互联网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

[2]刘贺.浅析三网融合关键技术及其在校园网中的应用[J]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气自动化;应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U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65-01

一、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

(一)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

数字技术具有较高的技术性,但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中却十分简便,具有逻辑性强、操作性强的特点。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数字技术,主要是来识别模拟信号的对错,通过有效的识别,可以降低出现错误的几率,并且减少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的浪费。数字技术的应用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进行命令传输工作,在命令下达之后,可以自行进行下一步的操作。数字技术中包括微电子技术,在应用微电子技术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微电子处理器,微电子处理器和微电子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有效应用,为电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且拓宽了电子技术的发展空间。电子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中,促使编程的接口更加的规范,并且缩短了编制程序的周期。另外,规范化的语言技术以及具有灵活性、操作性的PC系统,也是推动数字技术广泛应用的因素[1]。

(二)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具有可靠性强的特点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子自动化中应用具有可靠性强的特点,数字技术在实际的应用中,是在具有安全性的网络平台上进行操作的,与此同时,数字技术还具有智能性操作系统,因此,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中具有双重保险,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三)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的性价比较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信息的变化越来越快,若是不能准确并及时的掌握市场变化,就会面临风险,阻碍企业的发展。在工业行业中,市场风险同样存在,因此,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数字技术具有积极的作用。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及时的获取市场信息,并对工业电气自动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问题可以及时的进行改正,并且,数字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生产效益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2]。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数字技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在降低工业失误的同时,保证了工业生产效益,由此可见,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应用数字技术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是值得推广的。

二、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创新

(一) 提高系统的性能,加强操作管理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有效应用,离不开系统性能的支持,因此,若想对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进行创新,提高系统的性能并加强操作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操作系统是否良好对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操作系统的性能良好,就能够对工业生产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因此,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不断的完善,将操作系统和硬件设施进行完美的结合,可以更好的发挥数字技术的作用,推动工业电子自动化的发展[3]。操作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操作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相关部门在选择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全面的考虑,结合多种因素,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操作系统。

(二) 巧妙的应用虚端子技术

虚端子技术是一项较新的技术,它是在二次回路的改良后形成的技术,虚端子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工程调试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虚端子技术逐渐的被人们应用到工作中,它的有效应用为控制和检测设备装置工作提供了便利。若是虚端子技术可以应用到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将会推动电气自动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巧妙的应用虚端子技术,可以实现对电气设备的全方位控制,例如,对有效信号管理、线路连接以及环境测试等信息的控制。运用虚端子技术对电气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控制,可以促使电气自动化更加成熟、稳定,从而推动电气自动化的稳定发展[4]。

(三) 将光纤作为连接材料

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各种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很多材料已经不能满足新技术的需求,面对这样的情况,生产新材料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技术应用的同时,采用新材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发挥新技术的作用,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增多,新材料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新型的建筑材料,纳米材料以及光纤材料。光纤材料的出现,为传统的数据传输界带来希望的曙光。传统的数据传输依靠电子信号来完成工作,而光纤材料改变了这一传统的数据传输方式,它是通过光脉来实现数据传输的[5]。光纤传输不仅改变了传输方式,还延长了传输的距离,增强了抗干扰能力,使传输具有保密性。光纤传输具有很多的优点,若是将光纤作为工业电气自动化的连接材料,也会取得显著的效果。采用光纤材料进行连接,可以对其他智能终端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实现对数据进行控制的目的。将光纤作为连接材料,可以更好的对数据进行控制,从而提高数字技术在电气自动化应用中的可靠性以及操作性。

结束语

数字技术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它具有可靠性、创新性,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它的应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泛。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逐渐地暴露,面对这样的情况,要不断地对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将新的活力注入其中,使数字技术可以与时俱进,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更好的发挥作用,推动工业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华.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制造业自动化,2012,34(6):142-144.

[2]刘立勇.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价值工程,2014,33(33):33-34.

[3]薛国金.浅析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9):2227-2227.

[4]谢辉.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与创新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1):131-131.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展示设计;应用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展示设计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发展为了一个新兴空间。展示设计不仅仅只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它包含多个领域,包含的范围也很广。数字媒体技术虽然是一个新兴行业,但是通过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展示设计的传播功能。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一方面锻炼了我们的创作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立足于传统的展示设计,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使得数字化变为了现实,不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可以被人们实际应用。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相辅相成,一方面,展示设计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使用,从而使其改变了传统的发展方式;另一方面,数字媒体艺术也借助展示设计被广泛的应用在人们生活中。展示设计依靠新媒体艺术的应用增添了生命力与活力。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数字媒体的进步,最明显的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利用设计工具完成一系列的展示设计的指标。展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促进了高科技技术在数字媒体中的运用。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当前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数字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在其发展中出现了如下问题:

1.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不少的艺术家为了使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还没有完全掌握新技术的情况下就急不可耐的使用了这些新技术。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确实为他们带来了短暂的经济效益,但是他们只重视技术发展,却忽略艺术发展,从长远来看,不会对这些艺术家有什么好处,反而使自己受被动的经济利益驱使。

2.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数字媒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艺术家对艺术的感知能力逐渐退化,即使创作出来作品,其内容也空洞乏味,失去了原有的创作味道。数字媒体失去原有意义的大部分原因在于艺术家自身知识的陈旧、更新不及时,越来越依赖数字媒体,再加上各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创作出来的作品已经满足不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数字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艺术家的创作,即使艺术家的知识储备量再丰富,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也难以挣脱条条框框。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一方面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新技术,另一方面,也无法彻底抛弃传统的创作模式,从而迷失了方向。

三、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高新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媒体技术的设计,现代媒体技术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给予观众最直观的冲击,从而表达主题的理念。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当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当今时代,多媒体技术随处可见,但是将多媒体技术与展示设计相结合的创新,就会带来完全不同的效果。极具直观性的视频再配上适合的音乐,就会将效果带向一个新的高度,更加的吸引人们。数字媒体带给我们的不仅仅只有视觉感受,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与展示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性。首先,我们要正确的认识数字媒体艺术与展示设计的关系。数字媒体艺术不仅促使展示设计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在传播上也推进了展示设计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已经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它打破了以实物为载体的传统方法,实现了动态与虚拟化的结合。成像艺术的虚拟化,设计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使数字媒体在现代展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必然会推进计算机设备的使用,它扩大了计算机的使用范围,使计算机在更多的领域被使用,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交往以及通讯方式。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使身处在沙漠的人们感受到海浪的拍打声,海鸥的鸣叫声,可以把一切的事物浮现在人们面前。这些技术的复杂程度并不高,只是运用了电脑的合成技术,但是在展示过程中采用了新技术,才有了这样的效果。所有的展示不可能完美无缺,但是利用创造性的手法给观众带来的强烈视觉冲击也是必须承认的。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艺术都需要不断地创新,仅靠技术与硬件设备是远远不够的,数字媒体技术也不例外,要想更好地发展,不仅要牢牢掌握数字媒体技术,还要掌握展示设计技术,将数字媒体技术在展示设计中更好的被运用、发展。

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新的制作技术与传播方式通过现代高新技术的运用不断出现在大众的生活中。这些设计方式扩大了设计者的设计空间,使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新技术,对崭新的技术社会也充满了向往。设计者不能只注重技术的发展,而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和创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石雄,李卓染.解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3,10:115-116

[2]张茜.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4,28:245-246

[3]肖厚婷.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02:110

[4]邓铱洋.数字媒体艺术在展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J]美与时代(上),2016,09:89-90

[5]唐芃.新媒体艺术在世博会展示设计中的应用特点分析[J]中国美术,2014,03:134-138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第4篇

3月16日,柯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北京共同签署《三方联合实验室项目合作协议》,将以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共同开发基于高速喷墨技术的组合印刷系统的应用及市场推广营销模式,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三方联合实验室选址在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将借助北京的地域优势和中印所的行业影响力,为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柯达亚太区数码印刷业务总经理王兵、柯达 (中国) 图文影像集团数码印刷产品部销售总监汪杰,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祁和亮,董事副总经理周震星,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彦、副所长褚庭亮及相关人员出席签约仪式,并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书。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及北京印刷行业协会等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相关领导到会,对三方实验室的组建表示祝贺,并寄予厚望。

印刷业“十二五”规划已明确将绿色印刷和数字技术作为印刷产业的发展方向,这需要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倡导者、推广者和领军者发挥影响力和技术优势,推动绿色印刷和数字技术的全面应用,推进印刷包装产业的数字化进程。伊士曼柯达作为数字印刷技术的引领者,致力于数字印刷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推广,并在高速喷墨领域占据高端市场;太阳机械是我国商用表格轮转印刷机和特种防伪标签印刷机制造领域的知名企业,致力于在标签票据印刷产品上的创新、环保、科技应用;中印所作为我国唯一的部级综合性印刷信息服务与科研机构,5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印刷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承担着一系列国家和行业企业的重点科研课题。三家领军企业强强联手,将有利于打造印刷数字化时代具有创新性和影响力的拳头产品,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发展与企业转型发挥推动作用。

签约仪式上,合作三方负责人均对三方联合实验室的组建和今后的工作表示出极大的信心。三方将以技术合作实现数字印刷与传统标签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为标签印刷行业提供集传统印刷设备、数字喷墨系统和新型材料于一体的,与工艺开发、技术培训及推广相结合的新型标签印刷整体解决方案,尽快研发出具有创新技术、符合实际应用的、能较快带来经济效益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同时针对不同生产需求,制定创新工艺解决方案,实现技术及设备的应用推广、销售,以切实的工艺服务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在标签企业的实际应用,实现设备投资效益最大化。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第5篇

作为印刷行业资深人士,沈海祥先生从1986年开始,对历届drupa展会都进行了参观访问,其对于历届展会的变化和近年印刷技术变革有着清晰的认识。为了解drupa展会上印刷技术的发展轨迹,更好地预测印刷业的未来,我们特别邀请沈海祥先生撰写此文,作为本栏目的开篇,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届drupa展会为重要节点,系统地回顾近年来印刷技术的变革历程。

drupa展会全称为“德国印刷媒体、出版及纸品加工展览会”,被誉为印刷行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世界上展出面积最大,展商、观众数量最多,展品范围最广,对世界印刷技术发展影响最大的第一大印刷展。drupa展会历来都是印刷创新技术最重要的展示舞台,是印刷市场的“晴雨表”和印刷技术发展的“风向标”,桌面出版系统、CTP、数字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JDF、喷墨印刷等划时代的技术和产品无不是在drupa展会上首次展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

drupa历程回顾

很多公司都将drupa展会看作印刷新技术的最大平台,将4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展会上集中展示,这使得drupa展会发挥着印刷技术“里程碑”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印所”)则肩负着将这些新印刷技术快速带回国内进行传播、研发、创新的重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drupa展会,中印所都组织强大的参观阵容到现场学习考察,并将在drupa展会展示的先进技术带回国内。从CTP技术的引进到“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等活动的推出,以及“科印传媒”品牌的建立,中印所紧跟时展,有效推动了先进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研发创新,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 桌面出版系统风起云涌

关键词:桌面出版系统(DTP)——drupa1986

在激光照排技术兴起前,铅字排版在中国印刷业盛行。1976年,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激光照排系统,正式开启了激光照排时代,为桌面出版系统的问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1979年,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了北京新华照排研究实验中心,1984年将其划归中印所。该实验中心在对蒙纳英文激光照排系统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出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该激光照排系统通过使用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出的中国第一套计算机中文字库,排出了中国第一本正式的印刷出版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早期激光照排系统逐渐被激光照排机所取代,由黑白图像扫描仪、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和激光图像输出设备组合而成的桌面出版系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drupa1986上,桌面出版系统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热点。在这场对印刷业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中,Adobe、Apple、Aldus三家公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Adobe的努力下,PostScript成为出版印刷行业的标准语言,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实现了印刷前端黑白图文组版及后端黑白图文整版输出,产生了出版社“来盘加工”这一新的业务方式。

中印所在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的开发方面走在国内前列。1985年,中印所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的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科印”电子出版系统,该系统可对科技类图文、五线谱等复杂版式进行组版输出。在政府支持下,“科印”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大部分新华印刷厂中得到了应用,加速了对铅字排版的取代,并迅速成为当时我国书刊电子出版系统的主流产品,促进了桌面出版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中印所旗下《印刷技术》杂志经多次改版后发展壮大,与中印所一道承担起宣传和普及印刷新技术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杂志,带动了业内一批媒体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 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rupa1990

以往的桌面出版系统只能实现黑白图文的编排,在drupa1990上出现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印前彩色图文处理实现了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化。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印前处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彩色图文合一的计算机组版成为现实,而且还实现了分色出片。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硬件包括彩色扫描仪、工作站和图像输出机,软件包括Photoshop、PageMaker等。在传统工艺流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分机逐渐被淘汰。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这一革命性变化,中印所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1990年,中印所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介绍到国内,并于1993年组织召开了国内第一次“彩色桌面系统专家研讨会”。1994年,中印所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及报告会(EPmedia),该展会共连续举办6届,对我国彩色印刷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有效推动彩色桌面出版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1995年,中印所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杂志《桌面出版与设计》,该杂志是第一本采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组版输出的中文杂志。

1994年,中印所与美国苹果公司合作成立苹果彩印技术中心,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嗣泉和苹果公司总裁迈克尔·斯本德拉也专程出席成立仪式。苹果公司彩印技术中心以推广世界先进的开放式的彩色桌面出版技术、促进国内印刷行业发展为目标,为国内印刷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极为系统、全面、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当今世界最新成果的窗口,为国内培养了大批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需要,1989年,中印所与台泥公司开始合作进行汉字专业字形设计和字库产品开发,并于1993年合资成立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汉仪公司正式成为中印所全资企业。迄今为止,汉仪公司已经向国内外市场推出近200款数字化中文字库,承担了研发生产中文字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CTP等数字技术集中爆发

关键词:CTP——drupa1995

drupa1995是CTP技术的舞台,在这届展会上,包括CTProof(数码打样)、CT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CTPlate on Press(在机直接制版)、CTPrint(数字印刷)在内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广泛展示,受到全球印刷业者的追捧。由于CTP(主要指CTPlate)设备及版材在drupa1995上大规模展出,并开始付诸应用,因此许多人将1995年称做“CTP元年”。

drupa1995也是历史上划时代的数字技术呈现最多的一届。数字印刷技术在1993年首度亮相后,在drupa1995上又进行了集中展示,如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Xeikon公司的DCP-1彩色数字印刷机等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产品,生产型数字印刷设备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CTP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在1996年的EPmedia展览会和报告会上,中印所将CTP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关于CTP技术的研讨会和数字式彩色打样研讨会。2001年,《印刷技术》杂志首次推出了“CTP在中国”市场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中国印刷行业CTP发展与应用,这一调查迄今为止成功推出了12期,已成为全面展示印刷业CTP技术应用情况、分析国内CTP市场发展的权威之作。

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推动CTP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之外,中印所在CTP配套耗材的技术研发方面也不遗余力。2000年,中印所和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热敏、紫激光等CTP版材,有效推动了CTP在中国的发展。CTP技术的出现,加速了印刷行业对激光图文输出系统和传统胶片的淘汰。

21世纪初 网络技术深刻影响印刷业

关键词: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drupa2000;

JDF——drupa2004

进入2000年以后,网络化浪潮扑面袭来。在21世纪初举办的两次drupa展会中,网络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得到了充分体现。drupa2000的主题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它们的出现表明印刷技术在数字化之后开始向网络化迈进。drupa2004的主题是JDF,在DTP、CTP及数字印刷技术出现并趋向成熟之后,印刷技术由局部创新走向印前、印刷、印后的全流程整合。

在数字印刷时代新技术大爆炸的形势下,为了将更多关于drupa展会的信息带入中国,中印所旗下媒体《印刷技术》等杂志,对两次drupa展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并于2000年、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有效传播了drupa上最新的技术信息,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

为了适应印刷新技术的发展,2002年1月,在桌面出版时挥了巨大作用的《桌面出版与设计》杂志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更名为《数码印刷》,旨在迎接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印刷浪潮的洗礼。此后,中印所又尝试举办“数字印刷技术研讨会”,积极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的发展。2004年,数字印刷大型系列市场调查报告“数码印刷在中国”正式推出,引起业界强烈反响。2005年,“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暨“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也应运而生,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促进数字印刷技术在中国全面、深入应用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印所还致力于行业服务,成立了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为国内印刷行业搭建了数字印刷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行业合作和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受到明显冲击,不少以传统出版印刷为主的印刷企业开始向包装印刷转型,drupa展会上展出的印刷设备及相关配套软硬件也将关注点向此领域转移。为此,中印所也加强了对此趋势的关注与宣传,相继推出《标签技术》《包装财智》等期刊杂志,全面关注和报道包装印刷发展,并多次举办相关会议,迎合了印刷行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包装、标签等领域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1994年举办EPmedia开始,中印所也逐渐积累了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经验,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印所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与drupa展会的主办方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举办,并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全印展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有力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2003年,中印所以《印刷技术》为基础,将旗下《数码印刷》《印刷经理人》等印刷媒体和出版机构,整合为“科印传媒”,以统一的形象组织市场活动。2005年,中印所又紧跟时代需求,推出印刷行业门户网站科印网(www.省略),向网络媒体进军。经过几年的发展整合,2006年4月,隶属于中印所的北京科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接下来的几年,科印传媒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又相继推出专业的印刷电子商贸平台——印贸网(www.省略),以及科印电子期刊、科印手机报等新媒体阅读平台,在电子营销和数字出版领域走在了行业的前列。目前,科印传媒已成为中国印刷行业领先的综合性专业媒体服务机构,在中国印刷包装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凭借科印传媒这个优秀的印刷行业信息传播平台,中印所对于drupa新技术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1世纪10年代 喷墨印刷技术独领

关键词:喷墨印刷——drupa2008;喷墨与胶印相结合——drupa2012

drupa2000、drupa2004的数字化、网络化蓄势,最终迎来了2008年喷墨印刷技术的大爆发,数字印刷的发展时代正式来临。

严格意义上讲,伴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兴起,喷墨印刷早已登上印刷舞台,但此前多应用于大幅面广告喷绘和小幅面票据可变条码喷墨印刷领域。在drupa2008上,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高速、彩色、高质量、宽幅面、生产型、广适性等为特征的喷墨印刷机纷纷亮相,有30多家公司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喷墨印刷系统(样机)。崭新的喷墨印刷技术呈现出群雄纷争的局面,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新技术,而直接进入广泛应用的集中爆发期。因此,drupa2008也被称为“喷墨drupa”。此后,一些当初在drupa2008亮相的喷墨印刷设备逐步正式投入使用。

在刚刚结束的drupa2012上,喷墨印刷技术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又有一批成熟、稳定、速度高、质量好的喷墨印刷系统亮相,喷墨印刷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伴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成熟,喷墨印刷与胶印工艺、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与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的结合日益紧密,在drupa2012展出的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个号称掀起第二次彩色数字印刷革命的设备,采用胶印橡皮布转印技术和纳米墨水,将喷墨印刷技术的灵活性与胶印在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完美适性相结合,有效拓展了喷墨印刷技术的适用范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将喷墨印刷与胶印结合,并在印刷材料和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实际上,早在2006年,《数码印刷》杂志就推出了“喷墨印刷系统用户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中印所通过第三届“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向国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drupa2008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成就。2011年3月,科印传媒《印刷技术》杂志在广州举办了“2011喷墨印刷供应商大会”,共同探讨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旨在推动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喷墨印刷市场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中印所开始进行喷墨印刷新技术、喷墨与传统印刷结合的研发,以及喷墨印刷的应用开发。

2012年3月,中印所与柯达公司、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位于中印所的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共同开发基于高速喷墨技术的组合印刷系统,探索市场、推广营销模式,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目前,中印所正在建设印刷环保技术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其中等离子技术在数字喷墨印刷及表面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环保型喷墨CTP胶印版的研究等多项技术与喷墨印刷有关,在推动绿色印刷进程的同时,也推动了喷墨印刷在中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递drupa2012的最新信息,2012年5月,中印所及科印传媒派出了强大的记者团和专家考察团前往drupa2012现场,并通过科印网、科印手机报和科印微博等平台第一时间传递展会信息,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介绍了备受关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2012年7月,中印所还将主办“2012德鲁巴高新技术报告会”,在第一时间权威、全面、立体地展现drupa2012展会上最前沿技术,让国内同行不出国门就能了解drupa展会的技术动态,帮助印刷企业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及其所预示的印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市场中抢占先机。

2012年9月,由中印所主办的“iDigital 2012数码主题公园”也将在天津举行。该公园以“数字生活、印刷时尚”为主线,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在印刷领域中的无限魅力。展会同期还将举办相关技术论坛、“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及数字印刷应用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drupa看印刷技术发展趋势

任何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都是取代落后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或者对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补充和创新,对于印刷业来说也不例外。万众瞩目的drupa展会,既是印刷新技术的推动者,也是落后技术的终结者。

1.数字技术的普及加速了落后印刷工艺淘汰

drupa展会展示的众多新技术加速了印刷工艺的新老交替,并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逐渐取代了铅字排版、电分、激光照排等工艺:从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出到完全取代铅字排版,经历了大约15年的时间(1976~1990年);从drupa1990大放异彩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到电分机的消亡,也经历了近15年的时间(1990~2005年);从drupa1995CTP技术的出现到激光图文输出技术走向边缘化也走过了15年左右的时间(1995~2010年)。

2.网络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自200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了飞跃性发展。新兴的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使古老的印刷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在drupa2012上,许多厂商展示了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甚至有“云计算”的案例。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断地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3.以喷墨印刷为代表的数字印刷技术前景无限

如果以2008年作为喷墨印刷技术发展的元年,那么探讨喷墨印刷技术能否在15年左右的时间淘汰CTP和取代某个传统印刷技术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未来的几年内其都将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印刷技术的更新与变革更多地集中于印前系统,如铅字排版、电分机、激光照排机等,而不是各种已经成熟的印刷方式。drupa1995上,以Indigo为代表的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的集中亮相,掀起一场数字印刷的革命浪潮。时至今日,彼时兴起的数字印刷技术除了挤占部分传统印刷的短版市场外,更多的成就是开辟了个性化、可变数据、按需印刷的新市场。由此看来,数字印刷更像是传统印刷的有力补充,而非取代者。

但自drupa2008以来,以高速、彩色、高质量、宽幅面、生产型、广适性等为特征的喷墨印刷系统将颠覆印刷业发展格局,革新整个印刷产业链。目前,其在书刊印刷和部分商业印刷市场中得到了批量应用,并开始在标签及部分包装印刷市场中崭露头角,喷墨印刷取代传统印刷的呼声渐起。特别是在drupa2012上,各类喷墨印刷技术走向成熟,并出现以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技术为代表的下一代数字印刷技术。如果该技术能够在几年内投入使用,那么凭借其所宣传的优秀的印刷质量、低廉的印刷成本、较快的印刷速度和广泛的印刷适性,对于传统印刷的中短版市场将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预言其将完全取代传统印刷仍为时尚早,不能草率定论。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第6篇

活动 让“创新”闪光

技术创新,行业永恒的话题。尤其是当前,印刷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当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进而使印刷业务量不断萎缩;当高企的生产成本,成为绝大多数印刷企业渴望持续发展的难以负担之重;当同质竞争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难题,突破与超越、转型与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然而何以突破?技术创新便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印刷技术》杂志作为行业内领先的专业媒体,创刊56年以来,始终以推动行业发展为己任,是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发展历程的见证者、记录者和推动者。在印刷业进入关键的技术变革期之时,《印刷技术》更是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历史使命,精心策划和组织了本次活动,历时1年多时间,面向全国印刷企业征集技术创新生产实践,并组织了由11位专家组成的专业评审团队,对征集到的来自50多家企业的90余项技术进行评审,最终邀请获奖企业在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高峰论坛上与大家分享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成功经验。

会议伊始,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江南发表致辞,对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江南副秘书长表示:“目前我国印刷业正处于由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转型期。如何找准技术创新方向,激发出自主创新活力,对处于转型升级期的印刷企业非常重要。本次召开的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高峰论坛,聚焦整个印刷产业的技术创新话题,非常有战略意义;‘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颁奖典礼将表彰行业中技术创新走在前列的企业,对行业具有榜样示范作用,十分必要。”

随后,中国印刷集团公司总经理罗钧发表致辞,他表示:“当今,印刷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面临空前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相信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高峰论坛暨‘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颁奖典礼将为弘扬行业技术创新风气,树立行业技术创新榜样,推广真正能够帮助企业向前发展的技术创新成果,做出应有贡献。”

论坛 引领创新航向

论坛上,主办方特邀行业专家分享了其对行业创新技术发展方向的见解,并且邀请到部分“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获奖企业代表,阐述各自的技术创新实践,令与会者受益匪浅。

主题报告 深入全面

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褚庭亮发表了题为“从‘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看印刷业的技术创新方向”的主题报告,对此次主要获奖技术进行了深入的评析,介绍了当前印刷业值得关注的新技术,并针对印刷企业如何做好技术创新工作给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褚庭亮副所长认为:“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获奖技术很好地体现了印刷业“数字化”与“环保化”的大趋势,获奖技术能够起到行业技术发展风向标的作用,并且印刷企业确实在技术的再创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还指出未来印刷行业的技术创新方向将集中于“四化”,即标准化、网络化、人性化和数字化。具体而言,网络印刷、混合印刷、B2幅面数字印刷、高速喷墨印刷、连线数字印后、胶印联机冷烫印以及多工位烫印技术值得行业重点关注。褚庭亮副所长还表示:印刷企业要成功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应该本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注重工艺和设备的有效引进,并力争实现先进技术与企业特色的有机结合,重视人才储备,并善于借力。褚庭亮副所长精彩的演讲高屋建瓴地指出了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专题报告 丰富实用

随后,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获奖企业代表和行业领先设备供应商代表围绕“传统印刷 迈向绿色、高效新时代”和“数字印刷 生产方式再造提升盈利能力”两个分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演讲。

在“传统印刷 迈向绿色、高效新时代”议题中,“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工艺材料组银奖获奖企业代表浙江影天印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啸谷以“浙江影天的技术创新再思考”为题,与听众分享了浙江影天的技术创新路径。从电分变革到CIP3应用、高保真印刷,最后到网络印刷与数字印刷的创新探索,作为一家传统印刷企业,浙江影天始终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大胆设想、实践与修正,并正在走向传统与数字相融合的新未来。随后,“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工艺材料组银奖获奖企业代表北京朝红印刷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李海波发表了题为“创新从客户需求中来”的演讲。李经理着重介绍了其公司获奖技术“防潮型葡萄酒标签”的研发背景、技术难点和应用效果。他认为对于印刷企业来讲,创新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创新的根本在于了解客户需求,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随后,旺昌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应用技术部经理戚桂军作为供应商代表,以“创新价值的CTP显影新技术”为题分享了旺昌的最新显影技术——PiD-5000显影系统,该系统大大提高CTP版材的显影稳定性并节约了显影液用量。

在“数字印刷 生产方式再造提升盈利能力”议题中,首先由“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数字技术组银奖获奖企业代表北京震旦映画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怀乾,以“宣纸印刷数字化创新实践”为题分享了震旦映画运用高速喷墨印刷技术和数字印后技术实现宣纸印刷数字化生产的成功经验。震旦映画通过自身实践,打破了高速喷墨印刷只能用于传统出版印刷领域的现状,成功将这种技术应用于宣纸生产,并且一举成功开拓了商务礼品、政务礼品、古籍复制等新的业务领域。随后,“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数字技术组金奖获奖企业代表上海界龙现代印刷纸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广杰发表了题为“界龙现代可变数码印刷技术创新”的演讲,介绍了界龙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有益经验,包括组建专门的技术研发中心、开展职工科技创新评比活动、特别注重对传统工艺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工作等。此外,王总还与大家分享了此次获奖技术——账单可变数据数码印刷系统的研况,并对印刷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提出了宝贵建议。最后,同时荣获“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工艺材料组金奖和数字技术组银奖的获奖企业代表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雪月发表了题为“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升级”的演讲,介绍了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在研发此次获奖技术——无线群控机器人自动输送新闻纸系统以及嵌入式融合可变印刷技术上的创新实践。据李总介绍,无线群控机器人自动输送新闻纸系统主要是优化了企业的内部生产流程,促进了企业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过渡;而嵌入式融合可变印刷技术的创新收益主要体现在企业外部业务竞争能力的提升,在报纸发行萎缩的大背景下,将为提高报纸广告精准性、加强报纸订阅管理、扩大报纸发行量和提高采编灵活性做出更多的贡献,是迎接报业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创新技术。李总的精彩演讲赢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随后,嘉宾论坛环节开启。本次嘉宾论坛以“技术创新 化成果为效益”为主题,特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王强教授作为嘉宾论坛的主持人,并邀请上海商务数码图像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迁,上海四维印刷有限公司图文中心副总监吴书明,山东丽鹏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印铁厂厂长李波以及四川新财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陈贞作为嘉宾参与讨论。嘉宾们就“印刷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困境”、“印刷企业应该如何营造技术创新氛围”、“印刷企业和供应商在技术创新中应扮演何种角色”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颁奖典礼 表彰创新力量

傍晚时分,“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颁奖典礼隆重举行。“中国印刷业技术创新大奖”于2012年11月启动,旨在为业界搭建一个交流技术创新经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平台,历时10个月,共收到50家印刷企业申报的90余项创新技术。2013年9月,经过专家评审团的两轮认真评选,大奖结果揭晓,共有24家印刷企业的27项创新技术获评。本届大奖共设数字技术组和工艺材料组两个组别,获奖技术分别为9项和18项。参赛企业涵盖出版印刷、商业印刷、包装和标签印刷领域,创新技术包括数字技术、工艺创新、材料创新等多方面,覆盖范围广,技术领先性突出。

为保证本次大奖赛的公平、公正,主办方组织了强大的专家评审团,包括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许文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王强、北京印刷学院印刷与包装工程学院教授刘浩学、行业专家殷幼芳、全国印刷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顾问委员韩晓良、行业专家蔡成基、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标签印刷分会技术顾问傅强、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凹版印刷分会副秘书长马平东、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褚庭亮、行业专家杨玉琳、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科研管理中心主任欧阳芸。

颁奖典礼上,中国印刷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陈彦,印刷技术杂志社总编王丽杰,《印刷技术》杂志主编马兰以及到会评委为获奖企业颁发了奖杯和证书,并对部分获奖技术进行了精彩点评,令现场听众受益匪浅。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数字艺术; 数字技术; 审美追求; 审美观念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5.005

数字艺术作为一种靠拢大众的文化形式,一直相当活跃。尤其是前些年的《 功夫熊猫》、《阿凡达》等数字影片的轰动和市场成功,掀起了艺术数字化的热潮。数字技术创造的视觉奇观令观众赞叹唏嘘,也激发了众多创作者对数字技术一试身手的冲动。无数的网络动画和数字影视由此产生,其中虽有佳作,但多数仅仅可被称为数字技术的实验品,它们的作者对情感的投入和人性的探寻不太在意,创作热情主要集中在科技的尝试和展现上,相信新奇的视听感受可以征服观众。另外,在一些动画短片、三维静帧的竞赛和展览中,奖项经常被授予内涵空洞但却展现了最新电脑技术的作品,由此可知,赛事评审者也往往会折服于新鲜复杂的高新技术而忽略艺术性。一些学者对数字艺术领域强烈的技术热衷使得审美追求弱化的现象感到忧虑,认为“数字技术的大量运用、视觉奇观的轰炸使人们的文化想象日趋萎缩,审美能力日益钝化。技术制作和文化想象的关系极不平衡”[1]。忽视数字艺术情感方面的诉求和艺术的追求,将导致艺术上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就数字艺术的上述现象,本文意在分析技术偏好的成因和作为艺术根本性的审美追求,以及二者在艺术体系中的相互作用,进而思考它们是怎样融合和发展的。

一、技术偏好:数字艺术的必然

技术是艺术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科技在艺术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从来就是不可低估的。而数字艺术的诞生,本身就是以计算机图形图像、数字音频等数字技术的成熟进步为前提的。这个先天的联系致使数字艺术比其他艺术门类更敏锐更迅捷地直接吸纳科技新成果。而且它仍在接受不断发展着的科技的推动,新技术继续在为数字艺术提供着新奇生动的表现形式。数字艺术作品中科技的含量占了很大比重。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数字艺术作品最鲜明的特色。从这个角度看,说数字作品是一种“通过技术来思考的艺术”是合乎道理的。数字技术的使用者的创作冲动与乐趣在很大程度在于尝试新技术在制造新的视听效果方面的种种可能性;另外,观众也对此怀着极大的好奇和热情。“在媒体的初时阶段,吸引观众的是新技术而不是它所展示的内容”[2]。此种情形在艺术发展史上不断上演。例如19世纪末电影技术刚刚出现时,人们对电影能够活动的画面有着巨大兴趣,而当时对画面的美感和故事性并不太关注。与此相同,数字艺术的初期也存在着一个炫耀技术的阶段,表现为对制作技术的高度崇尚和对形式效果的极大重视,同时忽视艺术上的创新[3]。

求新求变是人类永不停歇的驱动力。新的艺术形式总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司空见惯的对象或刺激物,一般会使得兴奋神经钝化、心理功能趋弱以及情绪上厌倦,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审美疲劳”。美国传播学教授莱斯特指出:“对于让自己传播的视觉信息产生长久的影响力的创作者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记住,脑细胞是精密的‘差异探测器’。它们能被激活,与其说是因为每种元素的强度,不如说是因为不同元素之间的相对差异。”[4]人作为一个不断与外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一面要向外排熵,一面要从外界汲取信息。 根据信息论观点,负熵就是信息,亦即符号个体间的“差异”或“新东西”。 理论物理学家薛定谔在《生命是什么?》中说:“生命之所以能存在,就在于从环境中不断得到负熵。”[5]正如生物体凭借与外界环境的能量和物质交换吸收负熵流,并释出体内的熵来形成有序结构,系统只有形成负熵流才能生存和发展。与对能量和物质的负熵的需求一样,人类意识系统对信息或“新东西”的需求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进步的支撑下,数字技术日新月异。而新技术又为艺术提供着新的手段,因此当今数字时代数字艺术作品中的“新东西”大多数是新技术带来的。数字作品中出自新技术的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毋庸置疑是带有极大的信息量的,必定引发强烈关注。从而导致技术热衷的现象不可避免。而对“差异”的需求的驱动力指向不可能总是不偏离所谓“艺术进步”方向,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审美追求发生一定转向是很自然的。

二、审美追求:艺术的根本

数字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但是数字技术没有能够改变艺术的本质。如果忽略掉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过程和传播过程等的影响而直接观照作品或成果本身,可以看出,艺术就其形态本体而言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在艺术发展的进程中,艺术本体变化不多,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则是参与艺术创作或生产的媒介技术。虽然媒介技术不断更新,但艺术就其形态而言仍不外乎叙事的、造型的、表现的、再现的、体验的几大类[6]173。因此,尽管用的是数字技术,而不是传统介质,数字艺术仍然沿用被观众的审美经验支持的各种表现方法。

艺术的根本目标也没有被数字技术所改变。例如生命、情感这些艺术概念的核心价值仍然保持着在优秀作品之中的原有地位,并未因数字技术的参与而有所动摇。因为绝大多数的人们对艺术的关注、欣赏和评判能力源自其生命活动。“人是文化的动物”[7],人是特定文化环境的产物。而所有艺术作品也都诞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内。人们凭借着经历体验生命的历程中的感受,能够对他接触到的艺术因子作出切身的评判,体味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主体与周遭事物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体味满足了人精神上的需要,反观到自身的存在和变迁,得到陶冶并增添生命力量[8],进而突破生活的藩篱,升华人类心灵的境界。可见,审美是一种建基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内在必然的生命需要。艺术的审美追求的终极目的是反映人文精神,表达人性深层内容。而这些也是人们最关注、最终能够静心体味、最能引起共鸣的话题。因此,包含着生命意识、人生价值意识的审美追求是艺术创造的最根本、最有力的持久内在动力和深刻动机,也规范着创新的方向,使之不致偏离人文之美及人伦之美的指向。

然而在当今利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种现象:一些数字艺术作品,沉溺于技术的自满,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彰显,形象塑造蜕变为技术的展示过程,作品成了技术的炫耀。我们经常看到一种倾向:数字艺术作品背后更多体现高度复杂技术,仅仅满足观者浅层的视听感官的要求,观念性、个性化的东西已经退隐其后,文化意识已让位于技术意识。似乎人成了“技术的动物”,没有了内心的感动,有种对人性的异化。这样的数字“艺术” 能够持续发展吗?可见,在推崇新技术的展现的今天,有必要注意一点:艺术创作的目标,不是宣传展示技术的最新成果,也不是要引起观众对创作者的数字技术水准的赞叹。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 审美追求是数字艺术立足的根本。

三、数字技术与审美追求的融合过程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摄影测量学;课程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67-03

进入21世纪,随着各种新型传感器及相关技术的进步,摄影测量的理论与技术也迅速发展,进一步扩展和完善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全数字摄影测量的实际应用范畴。这种发展变化将对整个摄影测量的教学、科研、生产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相对于现代摄影测量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摄影测量学课程从课程体系结构、教材、实习等各个环节都落后于摄影测量技术的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从课程的体系结构、教材选择及实践环节进行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现代摄影测量新技术及发展

1.数字传感器。随着全国数字城市、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推进,对地球空间数据的数量和现实性都有较高的需求。全数字摄影测量是快速获取对地观测数据的有效手段,而数码航摄仪的应用,使航空摄影测量数据的获取更加便捷,摄影测量的数据采集方式将从胶片时代向数字时代方向发展。目前,在我国常用的数码航摄仪有推扫式航摄ADS40/80,框幅是航摄仪DMC、UCD/UCX、RC30、SWDC等,应用已经比较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航摄仪,虽然与传统的航摄仪相比,数码航摄仪存在畸变系数大,航飞前需进行航摄仪参数的检校,而且其像幅较传统的胶片式相机小,在同等条件下需要的地面控制点较多等不利因素存在。但是,数码航摄仪也有它不可比拟的优势,在采用先进的对地定位手段后,可以减少对地面的依赖,数码航摄仪在大规模产业化应用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2.机载POS。数字传感器的发展对摄影测量对地定位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DGPS/IMU集成的POS技术可获取飞机的空间位置和姿态信息,实现航空影像的直接地理定位。目前已推出商用POS系统,从实践应用看,引入POS观测值,利用少量地面控制点,甚至不用地面控制点,通过直接定向或集成定向数据处理方法获取定向结果,与传统的空中三角测量方法精度相当。

3.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21世纪初,由于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具有快速、成本低、操作简单、适合于在危险区域空中监测和救援指挥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的相关领域。目前,无人机主要用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与灾害监测、地形图更新与地籍测量、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以及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部门。尤其对车船无法到达地带的环境监测、有毒地区的污染监测、灾情监测及救援指挥等突发事件中,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具有快速响应、实时勘查的独特优势。

4.机载激光扫描LIDAR。机载激光扫描系统通过接收反射激光束可以获取地表、植被及人工建筑物等的高程信息,经处理后可获得测区的DEM/DSM,这些模型数据可用于国土资源调查、洪水等灾害的监测评估及城市三维景观重建等领域。在这些过程中获取的DSM可用于后续真正射影像的处理和生成。

5.数据处理技术。目前,在国内应用较多的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有武汉适普公司的VirtuoZo和中国测绘研究所的JX4,两套软件各有所长,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在生产单位及科研教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就目前的处理来说,对于越来越大范围的航摄区域来说,数据量剧增,而且需要的处理时间也在缩短,在这种情形下,高性能计算集群、并行处理、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数字摄影测量的处理提供了物理基础,由此产生了DPGrid、Factory Pixel等能处理大数据量的软件系统和工作站。这些处理软件基于网络的方式,能处理超大数据量的卫星影像和无人机数据等,而且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提出了很多新的概念,如相似性匹配、三维空中三角测量,同时也生产了一些新的产品,如DSM、真正射等。在数据处理技术成熟后,可以较容易的获取数字表面模型,从而可获取真正的射影像。机载POS系统在摄影同时准确获取像片的空间位置和姿态参数,这些参数的获取给数字摄影测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基本上可以免去地面工作,简化和加速影像定向和定位工作,导致部分摄影测量的算法,甚至是整个作业流程都面临新的改进。数码航摄仪没有压平误差、颗粒噪声等误差源,其数字影像的质量、匹配的质量、测绘精度多优于胶片影像。当今的航空数码相机,其相对定向与模型连接的精度可达2~5um,普通的非量测数码相机用于近景摄影测量时其精度可达到1/10000。

二、对课程的影响

摄影测量学是测绘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该课程覆盖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多、概念抽象、数字公式多,而且受学时所限,授课时间较短,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实习都增加了难度。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现代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发展对现有摄影测量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等院校测绘工程专业的摄影测量学课程的教学。从课程体系上看,原有的体系结构偏重于对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的阐述和分析,甚至有些课程体系中还包括了解摄影测量的较多内容,在课程体系中过于偏重对传统理论的讲述和理解。在实习实践环节,目前的软件主要涉及VirtuoZo和JX4,这些软件都基于传统的摄影测量理论进行数据处理,对于使用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提取高精度密集数字表面模型和生产正射影像的理论与技术、利用POS数据进行直接地理定位技术与流程、实时空中三角测量等新技术,在传统的摄影测量软件中都没有相应的体现。学生没有相应的实习软件或实习环节可以学习新的技术与方法。

三、相应的对策

新技术的发展不但影响着摄影测量的应用,也影响着摄影测量课程的开展。摄影测量新技术不仅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影响着课程体系内容的安排,而且对于学生对传统摄影测量的认识理解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把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讲授清楚,同时又能将新技术贯穿于其中,使学生既能很好地掌握摄影测量学的理论与实践,又能紧跟摄影测量学的发展方向,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构建以新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POS等新技术不仅对摄影测量学课程的内容产生了影响,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也产生了影响。改革课程的体系结构,构建以新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新形势下摄影测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改革课程体系,在原有的以传统摄影测量基础理论为核心,4D产品生产为主要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应着重加强基本原理及其内在联系,在原有体系中增加新的技术理论,适量简化教学推导,强调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融合与异同。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精选教学内容,重点安排中心投影的几何知识,突出空三的理论与方法,充分体现航空摄影测量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发展趋势,着力强调实践教学环节,以少而精的原则构建新的课程体系结构:航空摄影、航测外业、航测内业。如在航摄仪部分增加数码航摄仪知识及对后续处理技术的影响;空三部分对新出现的实时空三进行分析,对POS数据辅助空三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讲解,比较与传统方法的异同点;加入新的DSM的概念,提取原理及对后续正射影像产品的影响;数字摄影测量部分加强对匹配算法的理解和数字产品的生成。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突出新技术对摄影测量的影响,包括理论和算法以及生产流程上的影响。

2.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为适应当前摄影测量新技术的发展及新的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应着眼于内在理论体系的联系,加强对基本概念、新的算法、模型的理解和掌握,了解新技术对现有产品生产流程的影响。在增强数学分析严谨性的同时适量简化教学推导,强调对数学公式内在物理意义的理解。

3.改革实践环节,增强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摄影测量是一门实用性和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实践环节对学生思维方式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是课程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现有的实践环节,目前主要以常规摄影测量软件VirtuoZo、JX4等为主,对教学中涉及的摄影测量理论与技术进行实践。对摄影测量新技术如并行计算、网格技术、海量数据处理技术、非量测相机的空三模型、高精度密集数字表面模型自动提取技术、真正射影像自动纠正技术以及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自动实时空中三角测量等技术来说,一般的测绘工程专业实验室很难购进最新的仪器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环节。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要以摄影测量产品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减少如立体镜观察等仪器设备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加强与新技术相关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增加专门的课程设计时间,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开发软件平台进行计算机仿真实验,将POS直接定位方法、无人机数据处理技术、海量数据并行处理、数字表面模型提取和真正射影像纠正等新方法和新理论融入实践环节进行课程设计。在实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增加POS实习参观、无人机数据处理和海量数据并行处理参观等环节,促进学生对新技术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新技术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掌握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的渗透融合及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吴军.“摄影测量”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5):435-437.

[2]邓安健,陈志超,杨磊库.测绘工程专业摄影测量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地理空间信息,2011,(1):148-149.

[3]张祖勋.从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DPW)到数字摄影测量网格(DPGrid)[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7):565-571.

[4]袁修孝.“摄影测量基础”课程的创新教学尝试[J].测绘信息与工程,2008,(5):47-49.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指标;高质量发展;数字产业

一、研究背景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后以接入Internet为标志,数字经济主要以提供内容服务网站和搜索引擎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政府和企业重点实施信息化建设。第二阶段是2003年后以第三代通信技术应用为标志,在商业贸易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如B2B、B2C,政府建立和应用信息化服务平台。第三阶段是2013年后以“互联网+”为标志,建立数字中国,数据体现价值,大量互联网应用快速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繁荣发展。常州市十四五规划提出“532”发展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按照通过数字技术升级改造实体经济并相互融合发展的方针,常州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常州市工业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常州市大数据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关于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表1),从大数据应用、工业互联网、跨境电商等方面谋划发展和壮大数字经济。自从我国提出“互联网+”、数字中国、数字经济之后,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对数字经济有关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成果众多,呈井喷之势。宁家骏提出传统企业经济在线化、数据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方向①。贾奇统计分析中国数字经济影响因素,采用平稳性检验与VAR模型、Jo-hanson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分析、方差分解等,得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②。沈运红等通过浙江省的面板数据认为,实证研究数字基础建设、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技术创新科研等方面对传统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③。赵涛等研究分析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动因、效应、机制和地区差异④。姚维瀚等从研发投入和大学生占比两个角度进行研究,认为这两个因素对数字经济影响显著,应该加大对中等规模民营和三资企业的研发资助以提高数字经济发展水平⑤。张红伟采用时间和个体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发现中国数字经济显著强化财政分权,存在区域差异性⑥。专家学者数字经济研究集中在数字经济战略、数字经济与金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个体城市数字经济研究成果比较少。

二、常州数字经济发展现状与不足

常州十四五规划提出“532”发展战略,即五大中轴、三个中心、两个示范区,积聚国际化智造名城的创新爆发力,提升长三角中轴枢纽的综合能级,促进共同富裕,推动“强富美高”新常州建设。高质量的数字经济是发展关键,数字化可以引领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数字化对常州经济社会发展有放大、叠加、倍增效应。2021年9月,根据赛迪顾问的《2021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南京排名全国第7位,苏州排名第9位,无锡排名19位,常州排名39位,与南京、苏州、无锡差距明显。常州城市数字经济排名,根据国家统计局、阿里集团等的数据,在基础设施、商业、产业、政务和民生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如表2所示。根据表2进行测算赋分,得出常州的数字经济指数,寻找常州与其他城市的差距与问题。从苏南四市来看,南京是省会城市,是国家通信枢纽、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之一,数字经济基础好,数字产业化优势明显,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包括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等。苏州在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方面有优势,体现在智能制造、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无锡努力推动数字产业化,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有极强的竞争优势,其中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产值1432亿,设计、制造、封测占全国11.22%。苏州在数字产业规模领先,南京在数字民生领域领衔,常州在数字经济指标中除了数字基础设施指数相差不明显,其余指数全面落后苏州、南京、无锡,特别是数字产业指数差距明显(图1)。当然,常州在数字经济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常州数字经济规模3549亿元,占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45.4%,位居所有城市第26位。常州拥有常州飞机制造厂、江苏北斗科技、新誉集团与今创集团等重点企业,在航空装备、卫星应用以及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优势突出。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变化来看,2018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80家,产值同比增长11.3%,占比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7.3%。2019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1家,累计1760家,列全省第四。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8%,64家苏南自主创新优秀企业,其中潜在独角兽企业4家,排名江苏省第三。2019年,常州智能制造装备产值超过1000亿元。2020年常州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40家,潜在独角兽企业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4.5%,占比规模工业总产值47.6%(图2)。

三、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

高质量发展包括要素投入产出比、内部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等指标。数字经济能用较小的要素投入及环境代价实现经济增长,体现发展的有效性和绿色性。数字经济能调整优化经济内部结构,有利于升级供给、需求、产业。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要素能拉动技术、管理等知识要素创新,提供持久发展增长的动力。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是常州市“十四五”发展的战略定位,常州要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必须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字经济保障

完善提升4G、光纤、5G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快5G网络规模建设,建设一批基础性、关键性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提升数字经济支撑能力。推进基础网络升级,优化城乡光纤宽带网络,完成光纤到户改造,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有线、无线、卫星三网融合发展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推动奔牛机场空港、常州站、常州北站、常州南站、金坛站、常州汽车总站等的数字化建设,落“532”战略中的交通中轴目标。推动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领域基础设施的信息化建设,利用数字技术保障民生。

(二)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打造高质量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利用云大物智移技术为代表的数字新技术对制造产业进行全方位改造,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升级,提升智能制造服务水平,培育企业发展新动能。常州市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与其他省内地级市有比较优势,行业集中在高端数控机床、智能纺机、机器人、传感器等行业,推进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构建智能制造体系,实现两化深度融合。巩固智能制造装备关键优势产业,打造国际化高质量智造名城。

(三)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化,培育高质量数字经济产业

合理规划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发挥其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企业的吸引带动力,吸引行业龙头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和数字产业布局。目前,常州高新区已经形成以光伏、新能源汽车、新医药及医疗器械、现代服务业等为代表的“两特三新一现代”产业集群。常州科教城培育机器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构建打造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创业孵化、产教融合的示范区,打造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赋能常州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农业数字化改造,打造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

建立农业综合信息资源、应用和管理于一体的农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为生态农业、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农产品数字化溯源、脱贫等业务提供统一、权威的数据支撑及应用系统。推进农业生产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在生长环境监测、智能灌溉、测土配方、动物疾病诊断、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推广应用。推动“农业+互联网”新业态,开展生鲜农产品“合作社(生产基地)+商超”等新型电子商务直供方式,缩短中间环节,线上溯源、线下销售融合运营。打造基于数字技术的冷链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涉农产业一体化发展。另外,还要创新政府管理数字化,打造高效率数字治理典范。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政府治理转变,再造电子政务服务流程,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数字政府治理水平,建设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辅助决策的城市治理。

四、常州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措施

(一)引进人才,保障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必须引进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或团队,对照市政府“新龙城英才计划”,对成功引进总部大型企业所需的领军型人才或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按“新龙城英才计划”享受政策支持,提供各类保障服务。探索“政产学研”合作新模式,鼓励总部企业与在常高等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办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合作办学,培养数字经济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二)拓宽融资,保障资金需求

加大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对数字经济企业的信贷支持,包括提供贷款贴息、产品和服务创新,探索对数字经济企业知识产权、收费权及大宗商品仓单质押融资,为符合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给予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数字经济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推进上市公司海外投资并购。

(三)优化营商,服务企业发展坚持公平原则,保证各类竞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保护企业物权、股权及其他的数字财产权。强化企业信用评价,健全社会化信用服务,以信用为基础建立长效市场监管机制,分级分类管理。鼓励企业应用数字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发明创造,提升企业创新活跃度。

(四)保护个人信息,防止垄断

政府要督促数字经济企业要加强对信息的保护,杜绝数字经济中个人信息泄露、刷脸技术滥用、非法窃取、公然贩卖等安全乱象,防止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管理部门需要加强法治规范,保护个人信息,消除数字经济的应用弊端。随着数字经济在生活、生产、服务场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的反垄断涌现,必须依法治理垄断,出台治理反垄断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常州相比苏南四市,南京有省会和软件服务业之利,苏州有制造业和人工智能产业优势,无锡有物联网和集成电路行业优势。常州集中优势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比较优势不明显,常州政府需要制定更加积极的数字经济配套政策,引入总部企业,实现数字一体化发展。数字经济一体化是常州数字经济的发展方向,能真正促进要素的自由、高效流通,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带来新的产业发展,实现常州十四五发展目标。

数字创新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信息通信技术;变革;数字出版技术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4-0069-03

1 信息通信技术为出版业带来全新数字出版技术

出版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技术进步互动发展的历史,技术变革对出版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力;但与此同时,出版在技术变革中具有自身作为内容产业的相对独立性。在每一次出版技术革命浪潮袭来时,出版与技术之间会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博弈与融合。

数字出版技术是信息通讯技术与出版的密切结合,它是信息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技术的进步促使数字出版业的变革,数字出版技术潜移默化地被应用到出版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环节,深刻地影响着数字出版的发展。

数字出版技术是信息通信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数字技术在产品、服务、流程、管理和业务方面为出版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其在出版业的应用也正体现了出版业的创新,对于出版产业而言,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数字出版新技术消解了内容生产与消费的门槛,但也提供了内容传播运营、增值开发的途径。数字多媒体信息库中的作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播,比如用传统方式印刷,或者输出在胶片或版材上,然后再用别的载体进行输出传播,同时也能通过网络在线和无线传播。结合目前的现有情况,数字出版技术将在目前的数字化、网络化、无线数据传输等技术的基础上向数字多媒体信息库出版技术的方向快速发展。数字出版技术的利用可实现数字出版物同时以多形式、多用户、多语言的方式为读者提供服务。

出版资源具有可再生性,目前现有的数字出版技术,能够对媒介融合、内容资源整合等形成一定的助推力,加快媒介融合、内容资源整合的进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数字出版技术的进步重构了整个出版业务流程,并且自数字内容的编辑制作开始,到多终端设备的发行,再到合理收费模式的形成等,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数字出版技术。因而,数字出版技术在数字内容出版与管理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换言之,数字化生存成为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字出版方式变革过程就是信息通信技术向出版领域全面推进的过程,是数字出版技术形成的过程。数字出版向数字多媒体出版方向发展,如数字广播、电视,数字图书、期刊、报纸,数字音像,数字地图等。

2 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与数字出版

信息通信技术是数字出版的技术支撑。数字出版是基于科技创新的文化产业。因而,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与信息通信技术的变革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国民阅读习惯的明显变化,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产值持续增长。信息通信技术在出版领域的应用,带来了出版产品、服务、流程、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

3 信息通信技术变革条件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建议

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变革取得的广泛影响,全球的出版产业也发生了深刻变革。ICT在数字出版发展中的作用,使得数字出版产品形态、业务流程和运营模式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出版产业在依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有产业边界模糊化,数字出版主体不明确,技术标准不一等各种问题。基于对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3.1 数字出版主体做好数字出版发展定位,扬长避短、合作共赢

信息通信技术深化应用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产业边界不断模糊。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终端设备厂商及内容服务商之间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内容生产、传输平台和接收终端不断走向融合。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业链不断延伸,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市场不断呈现。数字出版主体不明确,各有优势,应扬长避短,审时度势,做好企业定位。

3.2 明确技术支撑,创新出版模式

数字出版是出版业的未来和曙光,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数字出版新技术对整个出版产业的推进作用,重视出版业在产业化过程中的数字化建设。在国家确立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中,其中与数字出版密切相关的是: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同时在国内具有研发基础市场前景广阔,近期可能获得突破的68项优先主题中,其中有6个优先主题与数字出版相关,分别是: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与服务、高效能可信计算机、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和数字媒体内容及高清晰度大屏幕平板显示。

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推进、促进数字出版发展是出版人需要思考的问题。出版社要力争掌握新技术,用新技术消化内容,用新技术武装编辑人员、细分市场打造新产品。

我国在许多关键的技术领域尚不具备产业化能力和产业自生发展能力,面对国际知识产权和标准不断专利化“紧箍咒”式的约束,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可能长期存在,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内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仍然需要长期努力。

3.3 确定技术标准,完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的法律保障

数字出版在将来的发展中,不仅仅要满足国内用户的需求,同时也可能要根据国外客户的需求进行相关的研l,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到语言的使用、各国软件的兼容性等,因而数字出版技术标准的统一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数字内容加工时期的元数据标准还是数字出版物标识DOI,还是与数字版权管理与保护息息相关的DRM技术。参照国际技术标准,建立统一的公共管理平台,使得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更加规范化,便于国家交流与合作。

它将促进国内数字出版机构与世界各国出版机构协作与融合,不是孤立地进行出版活动,而是真正走向世界。

3.4 加强人才培养,优化数字出版人才体系

开展数字出版业务不仅需要专业技术,更需要编辑人才、拥有策划、运营和销售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用科技手段推动和促进出版业的发展,就要造就一批既懂出版又懂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要培养适应数字出版发展需要的精尖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高级策划人才,以及数字出版编辑人才,解决数字出版产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黄孝章,张志林,陈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2]朱昌爱.3G时代我国数字出版发展分析[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0.

[3]曲.试论数字出版技术及数字出版的发展方向[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3):254.

[4]李长江.数字出版技术及发展方向[J].科技信息,2007(3):62.

上一篇:初中等教育范文 下一篇:广告排版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