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翻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23:40:47

术语翻译论文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1篇

法律英语的专门术语是用来准确表达特有的法律概念的专门用语。法律术语为法学专业领域内的交流提供方便。由于法律工作自身的庄严性,使法律工作中的专门化的行业语一律具有科学技术语的精密、明确、语义单一等特点。法律语言专业词汇数量大,应用范围广,总的来说法律术语具有以下特征。

1.法律术语词义的单一性。法律语言的准确性是无庸置疑的,这既是立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法律条文得以实施与操作的前提,法律英语语言也同样具有这种准确性。法律术语最突出的特点是词义单一而固定,每个专业术语所表示的都是一个特定的法律概念,在使用时其他任何词语都不能代替。法律英语的每一个专业词汇都有自己特定的法律含义,绝对不能随意更改,绝非普通意义的词汇所能代替。另外,一个词可能有多种意思,但作为术语,只能作特定理解。

2.法律术语词义的相对模糊性。在现实中,法律语言总是存在相对的模糊性。有限的法律规范是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现象和关系的,同时,在法律活动中,由于人们的概念、认知背景、推理方法和对语言的使用和理解的不同,都会导致法律语言的模糊性,以此来使立法和法律的适用留有一定的余地。因此有些法律词汇只能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适用。而离开特定的语境和条件,就会产生歧义。法律模糊语言包括:模糊附加词即附加在意义明确的表达形式之前后,可使本来意义明确的大概念变模糊的词,如about,orso;模糊词语,即有些词和表达形式本身就是模糊的,如reasonable,good;模糊蕴涵,即有的词概念清晰确含有模糊意义,如night在英国法律中指“日落后一小时至日出前一小时”,但是各地所处时区不一样,实际上还是难以把握。

3.法律术语的对义性。词语的对义性是指词语的意义互相矛盾、互相对立,即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如“一般”与“特殊”、“上面”与“下面”等。在民族共同语中,这类意义相反或对应的词,属于反义词的范畴。在法律语言中,我们称之为对义词。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法律工作必须借助一组表示矛盾、对立的事物或表示对立的法律行为的词语来表示各种互相对立的法律关系。在法律专业术语中,这一点英语和汉语有一致性。例如:plaintiff原告与defendant被告,right权力与obligation义务等等。法律专业术语这类对义现象是由法律工作本身的性质所赋予的。因为法律工作的对象往往是利害关系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如刑事案件中的行为人和受害人,民事案件中的原告和被告,经济合同中的甲方和乙方等。这就决定了法律专业术语不可避免的存在大量的对义词。

4.法律术语的严谨性。法律词汇具有明显的保守特征。由于法律英语的用词正式,语义严谨,法律英语词汇保留了大量的古英语和中古英语词汇,这也是法律英语词汇庄重肃穆的标志之一,只不过这些词汇很久以来已经脱离了普通用法的意义。在各种法律文献中,最常见的古体词如aforesaid如前所述,hereinafter在下文,hereunder在…以下等常出现在法律条文中,它们能使语言精练,直观,而现代英语的其他领域中,这类“文言文”用语已逐渐减少。古词汇的使用大大增强了法律英语的正式性和严肃性,能避免重复,使句子结构紧凑精炼,并且使得法律英语与日常英语在词汇方面轻易区别开来。法律语言有时采用几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连用来表达统一的法律概念。这种表达的目的是使法律概念更加严密,表述更加准确,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歧义和疏漏。

众所周知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翻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法律翻译涉及到两个学科领域:法学和语言学。法学这个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的领域要求其文本的翻译者通晓原语言和目标语的不同的法律制度,了解由此而产生的法律概念的差异。在语言表述方面,由于法律文体明显区别于其他文体,法律文本的语言表述必须表现其特殊性,这就要求译者认真研究法律术语的语言特征,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采用有效的方法提高翻译质量。作为法律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术语的翻译必须考虑到在语言风格、法律制度、法律文化的框架下形成的差异,寻求搭建这些差异的桥梁和通道,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每个国家或地区法律有其自身的术语和潜在的概念结构,本身的分类规则,法律渊源及社会经济原则。每个法律体系本身有其表达概念的词汇,不同类别的规则,及解释规则的方法。法律翻译中术语的翻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术语翻译的好坏、准确与否常常关系到翻译质量的好坏。法律术语翻译准确,即使在其他方面如文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也许还过得去,不至于引起太大的误解;而如果术语的翻译错了,就可能造成误解,甚至酿成纠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能只注意到术语其中的某个含义,忽略了其他含义,或是只注意到其常用含义,忽略了其在特殊语境中所具有的特殊含义,或者是由于选择用词时把握不准确而造成了失误。因此,提高法律术语的翻译质量还有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由于法律语言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其他语体的翻译研究成果并不完全适用于法律翻译。法律翻译需要适合其自身专业特点的理论来指导实践。和其他文体的翻译一样,法律翻译的基本要求也是“准确”,但是对“准确”度的要求更高。法律翻译中的“准确”是指尽最大可能地再现原文本的所有法律信息,译文所传递的法律信息没有遗漏、添加和歧义,客观上不令译文读者产生误解和困惑,并且保持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但是任何法律翻译都面临由于不同法律制度所产生的法律概念的差异,这使得译文准确地反映原法律文本的信息并非易事,如果译者在法律术语翻译中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原则,就可以使译文最大程度和原文保持一致。

二、法律术语翻译的原则

1.法律术语翻译的公正性。法律的最重要准则是公正性,因此法律翻译也必须体现这一原则。法律英语是以英语共同语为基础,在立法和司法等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具有法律专业特点的语言。因此,在法律英语中不仅有众多的具有法律专门意义的特殊词汇,而且由于规定人们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法令或契约等法律文书所表述的内容必须准确、严密、客观和规范,不容许丝毫的引伸、推理或抒发和表达感情,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考虑其属于法律范畴的义项。因此译文的语言必须反映出目标语中法律语言的特点。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但在句子结构上毕竟还有相同点,大体上都具有是“主、谓、宾”的基本框架。只要英语句子可以按其原有的成分排列顺序转换成结构大体相同的汉语句子,翻译时就应当照办,而不能随意偏离翻译的基本原则,把翻译当作释义。例如一些法规将“但是”翻译成“but”或者“however”,这样的翻译不符合法律英语的特点,应该改译成更符合法律英语语体的“providedthat”。另外,有些日常用语在法律语境下失去了原来的民族共同语义项,甚至与民族共同语义项大相径庭。

2.法律术语翻译的一致性。译文在词汇的选择和表达形式上都必须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译文只有符合目标语法律语言的词汇特征,才能在目标语的读者面前像原文本的读者一样保持法律的庄严和权威性。对于英文原法律文本中的同义词或近义词连用形式的翻译,由于英汉语言的区别,并不是每一个在意义上有细微差别的英语同义词或近义词都有相应的汉语对等词汇,因此,并没有必要把原文中的每一个同义词和近义词都翻译出来。法律语言间词语使用的一致性,必须由使用法律语言的双方认可,而且不像日常生活或自然科学中词语的使用容易达到相同的理解。总的来说,人们并不需要追求完全等同的词语,应该基于法律体系的框架寻找近似的词语,这需要翻译者做出词语合适性的至关重要的判断。并不是所有的法律用语都能根据字面意义直接翻译成目标语,如果贸然直译原法律文本中的词汇,而译文表达的法律概念却在目标法律体系中根本不存在,或者恰巧和目标法律体系的某个法律表达吻合但却表述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目标法律文本读者对译文产生困惑和误解。解决这类问题的出路在于认真理解原法律文本术语内在的法律含义,用目标文本中带有相同法律含义的法律术语翻译。

3.法律术语翻译的创新性。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同和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发展,新的事物的产生要求用新的法律术语来表达。在汹涌的全球化和新的科学技术的影响下,原有的常规字词已经不能确切表达许多最新发生的社会法律现象,因而法律英语中生成大量新的词汇。新词的形成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形式:复合法、派生法、字义转换、文法功能引申、缩略法、造新词等。新词的制造大部分出于新闻媒体记者的生花妙笔,少部分则出自学者专家的巧思,通过社会大众的广泛接受,正式成为“新词”。对于发展的事物,可以采用已有的民族共同语但给其赋予新的法律含义,如“计划生育”、“引渡”等;对于由于法律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新的法律概念可以借用外来语。但是创造新的法律术语必须谨慎,最好由法律翻译权威机构制定统一的标准,以使新的法律术语的表达统一而规范。

三、法律术语翻译的方法

专门的法律术语是法律英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此精确的翻译法律术语是必需的。首先,正确理解原词在上下文中的确切意义。专门术语的作用在于以最简洁的词或词组叙述一项普遍接受的复杂的法律概念、学说,或法则,使法律工作者能用较简洁的语言相互交流沟通,因此词的内在意义通常要比起外在形式复杂得多。译者如果单就字面意义直译,或望文生义,就无法将词的真正含义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而且,词的意义常随上下文而变动。其次,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原词对等或接近对等的专门术语。英语和汉语中的法律术语都各有其特定的法律上的意义与效果,不可随便改变形式。为了达到法律上的效果对等,译者应尽量寻求在本国法律中与词源对等或接近对等的正式用语而不是任意自创新词,以免误导读者,引起歧义或解释上的争议。同时,由于法律制度的差异,英美法中许多术语所指涉的概念、原理或规范在本国制度中是完全不存在的,因此也无对等或接近的对等语,遇到此种情形,译者不妨通过对原词的意义与内涵作正确理解后将之译为非法律专业用语的中性词以免发生混淆。与此同时,英美法中有许多术语,虽有特定的意思,却无明确的定义,其适用范围也无清晰的界定,因而其确切含义不明确。法律及合同中的含混词目的在于保持条文执行或履行时的灵活性。日后如果发生争执,其最终解释权属于法院,译者无权对此作任何解释或澄清。因此,译者在法律功能对等的前提下,对含混词应采取的翻译策略是以模糊对模糊。相反的,对于含义明确的原词则应确切翻译,以免造成不应有的模糊。总之,要实现法律术语翻译的准确性,译文必须符合法律术语的特征和目标文本的语言习惯,并且在法律内涵上和原文保持一致,使译文最大程度地准确传递原法律文本的信息。

参考文献:

1.赵宝河.法律语言的语言特征[J].池州师专学报,2005(2)

2.熊松.英语法律文书的文体特征及翻译要领[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3)

3.金朝武,胡爱平.试论我国当前法律翻译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翻译,2004(3)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译林出版社,2002

论文关键词:法律术语特征翻译原则方法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2篇

文学语言是区别于其他艺术语言的一种特殊艺术语言,对人们的审美意识起到传达的作用。英国文学语言通过描绘某国家(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经济、社会和生活来呈现人们的想法、感情和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通过学习英国文学的翻译,将对我们了解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各方面有所帮助。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如同中国的文学作品,是内容丰富、文字华丽的艺术语言,要求翻译人员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第二,对作者的文学作品有深度的了解;第三,不能随意的改动文章自身的特点(具有个性之处和写作风格);第四,确保语言通顺、流利、句子的完整性。中国近代,最早从事翻译的是严复,他对西方学术做过系统的介绍,并制定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和原则。信指的是依据原文,不能随意的改动;达指的是译出的文章需保证流畅通顺;雅指的是语言优雅即语言的美学。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流传至今,仍被翻译者使用。在翻译文学时,对于原作者的创作意念,翻译者运用抽象符号进行梳理,并以此重现原著作的艺术语言。因此,翻译者需重视语言艺术,为了能够完整的呈现原文的艺术语言,需充分了解原文、掌握原文中语言的规范性和文字的艺术语言特点。

二、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

作为翻译人员,不仅需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还需了解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所翻译的作品需要译者加工语言、准确用词和保证结构完整。对于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忠实原文原则(对内容、功能和问题的忠实);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学作品本身的时代性;翻译流畅性,流利、富有美感的原则和合理规划原则。

(一)忠实原文原则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首先需要注意的是不能随意改动原著作的含义即忠实于原文,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需要表达的意思予以尊重。很多人认为:忠实于原文是一字一句的翻译,实际上并非如此。翻译者只是充当一座桥梁的角色,链接原文和读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任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改动作品中的艺术语言。为了忠实于原文,有两种表达方式:直译与意译。直译指的是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保持一致。意译指的是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但形式不同。英语文学翻译并非是一项简单容易的工作。一名翻译人员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基础、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语言的感性认知能力。译者需将作者的价值观充分表现出来,有助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若想成为如同严复那样的译者,我们应充分利用汉英字典,虽然它的解释也不是很全面,但它是译者最得力的助手。对于一些解释不完整的词汇,我们应自己去研究探索著作中隐含的意思。对于一篇著作的翻译,就如同画一幅画,如果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的添加修饰语,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但违背了作者,失去了原文的本质,扭曲了作者的本意,这样的翻译不存在任何的意义。因此,处理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最关键的原则是忠实于原文。语言具有六种功能: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美感功能、应酬功能和原语音功能。在翻译英语文学时,需要理清语言所用的功能,尽可能将译文的语言功能与原著作保持一致。

(二)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学作品本身的时代性英语为母语国家同中国一样,也历经不同的历史时代。依据不同历史时代的特殊社会和文化背景,都有很多的作品诞生,每一个文学作品都体现一定的社会背景,具有时代性。翻译作品之前,翻译人员需跟作者沟通或者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作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翻译《傲慢与偏见》时,王科恰到好处的把握了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做到了依据不同的背景翻译来不同的英语文学作品。在现代的词汇中,王科采用了能反映当时时代背景(上层社会)的合适词汇,比如赏脸。所用到的词汇生动形象表达当时社会人们生活的状态和人物性格特点,正确地表达了原作者所处时代的语言艺术,反映了与当时有关的语言艺术特征。王科所翻译的作品《傲慢与偏见》至今仍然很少有人能够超越,是一篇难得的佳作。由此可见,翻译文学作品不能忽略当时的社会与文化背景。否则无论用多么华丽的语言都无法翻译出当时的历史意境。

(三)翻译流畅性原则在翻译英语文学作品时,为避免将原著作者的原始理念和风格丢失,要求翻译工作人员无论是从句子成分、结构和形式上,不应完全照搬书面上所学的内容,应开拓自己的理念,并能够自如的使用句子,但不能过于标新立异,做到这一点需要有较好的翻译功底。翻译时,译者应依据中国的语法重新排列句子的结构,使句子变得更通顺流畅。遇到比较复杂、难理解的语段时,译者可以通过拆分句子,变成几个简单、短小和精干的句子,便于理解。对于含有不同含义的语言,译者应及时的备注,避免读者产生异议。比如:在翻译“furiously”时,一般会依据汉英词典,译为“狂怒地”,但在作品中,译者应依据当时的情况将该单词译为各种不同的含义,比如:勃然大怒、怒发冲冠等等,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为所译的作品增添文学色彩。

(四)合理规划原则英语文学翻译中的合理规划原则指的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将让读者感到陌生的事物即文化因素或者是文化成分转变为比较通俗易懂和比较熟悉的中国文化,目的是:无论是中文读者还是英文读者,都能够对英语文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并能够亲身体会到英语文学的艺术成就,译文的表达更能符合读者的习惯。我国著名的英语文学翻译家傅东华在翻译《飘》时,使用过合理规划的原则,将文中的主人公翻译为“郝思嘉”、“白瑞德”等,赋予了中国语言的色彩,加深了中国语言气息。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家。他也认为合理规划原则是英语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利用合理规划的原则,对于原文来说,增加了趣味,但是仍能将原著作的风味完全的保留下来。

三、在处理原则的基础上,研究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方法

依据上面所研究的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的处理原则,本文从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修辞手段和综合手段五个方面简要分析处理方法。艺术语言满足了语言系统的需求,以作品为基础,这个系统中的元素将会重新进行排列、选择和配置。语音手段指的是在翻译英语文学时,为将原著作的内容和意境完美的展现出来,译者需要注意文字的声、韵、音,同时还需注意如拟声词、首尾的韵律等方面的排布。词汇手段包括增词法、删词法和阐述法。增词法指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词语或句子,使文章变得更流利通畅或有利于读者对著作的理解。删词法主要指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删掉一些重复的词语,使文章变得精炼。阐述法指的是对某些难理解的词语或者有异议的词语,译者可以适当的加一些备注,有利于读者对原著的理解语法指的是有关语言结构的制度。语法手段指的是适当的变换语法。对于修辞比较多的著作,修辞手段是翻译的必要手段,对修辞最常用的是保留、更换、取消和增加。综合手段包括移动法和切割法。移动法指的是改变语序。切割法指的是按照中文语言中的表达方式,将英语中含有的从句翻译成句子,便于读者阅读。

综上所述,英语文学翻译对译者有很高的要求,需精通两个语言艺术:原著和翻译。在翻译时,应遵守忠实原文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文学作品本身的时代性、翻译流畅性原则和合理规划原则。在英语文学翻译中艺术语言处理原则的基础上,英语翻译中需采用适当的语音手段、词汇手段、语法手段、修辞手段和综合手段等艺术语言处理手段,使所翻译出来的作品受到欢迎,得到成功。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术文本 异化 表达形式 语句 术语

一、引言

论文集《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阐释和教学法》(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Interpretation, Pedagogy)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收录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最具代表性的12篇论文,属于学术文本。

该论文集的译著已于201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笔者承担了部分篇章的初译。本文是基于对该论文集《绪论》翻译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总结,意在该翻译项目的基础上,讨论学术类文本的特点、翻译时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其解决对策。

二、学术文本翻译的主要挑战

本项目原文属于学术文本,主要面向文学批评研究人员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有兴趣的读者。从文本内容看,文章主旨明确,结构清晰,交代汇编背景,概述学理脉络,提供导读性评论。由于作者文学素养深厚、文字功底凝练,全文毫无阻滞,浑然一体,使译者面临三大挑战。

1.表达形式多样。原文虽是学术文本,但其表达形式并不单一。《绪论》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论文集的汇编背景和汇编依据,是叙事;第二、第三部分概述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状以及相关文学批评的兴起与发展,是描述;第四部分阐明该论文集的结构安排、章节主旨和编者的评论,是议论。翻译过程中,如何将这三种表达形式准确地再现,并如原文自然切换毫无阻滞,是一大挑战。

2.语句凝练。作者多用长句,信息表达密集,语言凝练;而汉语多用短句和散句,这使译文与原文在句式上很难保持一致。在翻译时,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是否应尽量靠近原文,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是译者需首先思考的问题。故翻译策略的确定和语句的处理是第二大挑战。

3.术语频现。“术语”是指“通过语音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符号”。本项目中术语涉及面广,包括生态学术语、女性主义术语、文学批评术语等。如何根据术语的特点和术语的定名规则,综合利用各种文献资料,提高术语翻译的准确性,是第三大挑战。

三、学术文本翻译的解决对策

学术文本的目的是探讨某一学科内最新的思想、视角和研究方法,以补充和启示相关研究做。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文学批评在国内处于文学研究的边缘,为让读者直面这股文学研究思潮,宜忠实地再现原文的语境,让读者在译文中移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具体对策如下:

1.表达形式:分明主次,综合呈现。原文的表达形式看似复杂,实则在真实文本并不罕见。“真实文本所呈现的特点并不局限于一种类型。”“也许议论性的文本类型可以通过叙述实现,也许指导性的文本会采用描写的形式,等等。”翻译此类文本时,要分辨出“其中一个目的是统领性的,而另一个目的是一种手段”。

在原文中,作者通过叙述交代论文集的由来,通过描写展示理论的发展脉络,又由议论引导读者阅读。换言之,议论是此文的统领性表达形式,而叙述和描写是辅助议论的手段。因此,翻译时需把议论确定为主要表达基调,领会作者使用叙述和描写的用意,注意文中转换的节点,将三种表达形式不失主次地综合呈现。

2.语句:信息为主,易读为辅。根据语言的功能,文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型”、“表达型”和“呼唤型”。此篇《绪论》是“信息型”文本。翻译这类文本,“其目标是保证内容的不变,若转换过程中,信息保持完整,则可认为翻译是成功的”。其次,译著的目标读者是进行女性主义、生态学或文学批评的研究者或相关人员,他们对文本信息的关注是首要的。但《绪论》主要起介绍功能,除理论性外,也需兼顾易读性。

因此,笔者需以保证信息的传达为首要原则,不进行有损于原文逻辑的修饰与改动;在尽可能保持信息对等的前提下,再考虑译文的易读性与流畅性。

3.术语:语义溯源,统一管理。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术语的“单义性”和“稳定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去查明可能有的现存等价术语的情况”,“充分利用现存合理的等价术语”;术语的“理据性“要求译者采用语义溯源法,“术语的确定要符合其所代表的语义内涵理据,要确保其准确性”。

本项目术语涉及面广、语义专业,要求译者:首先,查阅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与术语词典、网络术语库等,对于已译介的术语,借鉴合理的现有译名;其次,对尚无等价语的术语,进行语义溯源,准确理解后,据其语义理据翻译,并与总项目负责人及其他翻译成员讨论,进行统一的术语管理。

四、翻译实例分析

1.表达形式实例。原文的开头,作者叙述了论文集汇编的缘起,语言简实,娓娓道来,并无学术著作的艰深晦涩,易于增加读者对本书的兴趣。因此,翻译时必须体现这种简实的叙述风格。例1:

原文:“When that proposal was denied, Gaard approached Patrick D. Murphy with several fine conference papers and the idea for a special issue of ISL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 which Murphy had founded and was editing at the time.”

译文:在戈德的建议遭到否决后,她将其中几篇优秀的会议论文转交给了帕特里克・D・墨菲,建议在墨菲创办且时任主编的期刊《文学和环境的跨学科研究》上刊登一期特刊。

在第三部分,作者追溯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回顾其形成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用描写展现事件的具体细节和发展的波澜壮阔之势,翻译时须将这种态势在语气上表达出来。例2:

原文:“Since 1990 there has been an eruption of ecofeminist literary analysis. Although individuals have been working in this vein for decades, the majority of 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is being practiced by younger academics who have received their degrees since 1990 and doctoral students who are building on the wealth of materials.”

译文:自1990年以来,生态女性主义的文学分析不断涌现。尽管个别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了数十年,但从事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主力军则是1990年以来获得学位的更年轻的学者和依靠丰富材料进行研究的博士生。

在第四部分,作者对各篇论文进行导读性评论,带领读者鸟瞰该论文集,是全文的精华,翻译时要呈现严谨凝练的论述风格。例3:

原文:“While ecofeminis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have developed and diversified in the twenty years following d’Eaubonne’s first book, her work remain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ecofeminism's Western articulation.”

译文:尽管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在德・奥博纳的首部著作问世后的20多年中不断发展并日渐丰富,但其著作始终是西方生态女性主义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语句处理实例。对长句的处理,笔者采用“信息为主,易读为辅”的对策,力求最大程度地无损原文信息。下例中只将介词短语提前,并未对长句进行切分和重组,虽稍显冗长,但能更大程度地保留原文信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离原文更近。例5:

原文:“Likewise, definitions of literature, its genres, and its canons that attempt to establish timeless universals by relying on a few male authors and ignoring the contextual, historical, thematic, and aesthetic dimensions of literary production can also be only distortions.”

译文:同样,通过依靠一些男性作者并忽略文学作品的语境、历史、主题和审美维度的方式,来对那些试图确立永恒而普遍适用的文学及其体裁和标准进行定义,也只能是曲解其意。

3.术语翻译实例。针对原文术语具涉及面广、涉及领域专业型强的特点,笔者采用语义溯源的方法。例6:

原文:“We can relate ecofeminist principles and interpretation to existing literary study by building on feminist attention to the concept of the “other”.”

此例中,“other”是一特定概念。根据语义溯源法,通过查阅,笔者发现,汉语中已经存在与“other”对应的等价术语――“他者”,与作者表达之意一致。因此,根据术语翻译的稳定性要求,笔者采用“他者”这一译名。

五、结论

本文是笔者对自身参与翻译项目的反思。该项目原文属于学术文本,表达形式多样,语句凝练,信息密集,术语频现。学术文本的目的和功能决定译者需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翻译文体学、术语翻译研究等应用型理论为本项目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启示。结合实例,本文认为翻译学术文本时,应对其表达形式进行主次分明的综合呈现,对其语句的处理以保留信息为主、照顾易读性为辅,对其术语翻译须采用语义溯源和统一管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

[2]Trosborg,Anna.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14.

[3]Trosborg,Anna.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17.

[4]Trosborg,Anna.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2:14.

[5]Baker,Mona,and Gabriela Saldanh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econd ed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48,116.

[6]Baker,Mona,and Gabriela Saldanh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Second edition)[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0:48,116.

[7]魏向清.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的术语属性[J].外语学刊,2010(6):165.

[8]魏向清.人文社科术语翻译中的术语属性[J].外语学刊,2010(6):166.

[9]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1.

[10]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5.

[11]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8.

[12]Garrd,Greta,and Patrick D.Murphy.Eco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Theory,Interpretation,Pedagogy[M].Urbana and 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98:6.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政论文 翻译策略

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形式多样,范围广阔,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凡是对时政问题进行议论说理的文章,都可以属于政论文的范畴。

一、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讲求确切,严谨,富有鼓动性;词语多具宏观性;繁使用政治术语;句型单一、连接成分少、句与句之间无明确的逻辑关系。而英语则在句式衔接上多“形合”,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短语、分句或从句将句子衔接起来,注重显性衔接,把句子形式和结构完整放在突出位置,并且尽量避免重复。

二、具体翻译策略

中文政治文献翻译要高度忠实,但为了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中国政论文的英译本总体词汇特征应接近于本族语中同体裁的文本特征,被目的语者接受。

1.笼统词汇具体化。《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不少词意模糊的“宏观性”词汇和词组高频出现,用以表明某事物的特征或状态等,但英语词汇比较严谨、具体,因此翻译时,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文体风格选择用词,说到实处。如: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We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ing global” strategy.“走出去”战略实质就是走向全球,翻译成going global符合其实质相。又如:我们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持续推动结构性改革。Rather than adopting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that would have an economy-wide impact, we continued to move forward with structural reform.报告中并未直译”大水漫灌”,而是着重于它对于经济的影响译为an economy-wide impact

2.词义抽象化。词义抽象化是把原文中某些意义比较具体和形象的词在译文中引申为一般的词。译者应把所有意象与译文有机结合,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内涵,来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如: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The service sector as a proportion of GDP rose to 50.5%,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 for the first time.“半壁江山”本是中文的四字成语,报告翻译中确并未将其翻译得具有文学色彩,只是根据全文译为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half。我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浴火重生、再创辉煌。we can, without question, reinvigorate the economy and ensure its dynamic growth.这里浴火重生、再创辉煌也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将其理解为振兴经济、保证经济的蓬勃发展。

3.解释翻译策略。《政府工作报告》中频繁使用政治术语。简单来说,就是“职业行话”。一般而言,行话只有“圈内人”懂得,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就晦涩难懂。英国翻译学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解释翻译策略对于政府报告中某些特定术语的翻译颇为重要。它准确地再现出某些术语的内涵,能够很好地解决汉语政论文英译中的某些术语空白。例如,政府报告中“三严三实”译为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三严三实其内容包括“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仅仅翻译成Three Stricts and Three Honests,外国读者很难理解,若是加以解释译成be strict in cultivating one’s moral character,preventing abuse of power and disciplining oneself;be steady in planning matters,starting undertakings and conducting oneself则更具体。又如报告中出现的“五位一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文中解释性的译为the overall plan for promoting all-round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progress而不是five-in-one。

三、结语

政论文涉及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在其英译中,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既能合理准确地表达出带有中国特色的政论文所含有的文化信息,又能全面考虑到目的语的表达方式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更好地促进中外交流,推动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李秋荣.李新新.中国特色用语在政论文中的英译策略探析――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海外英语,2016.

[2]李晓君.浅谈政论文体的特点及翻译策略――以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为例[J].China’s,2011.

[3]杨敏.《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

[4]张克燕.浅析政论文英译的问题及策略――以《2011年政府报告》为例[D].苏州大学,2012.

作者介:

陈娜(1991-),女,汉族,湖北咸宁人,硕士,研究方向:翻译。

唐利平,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疆;硕士论文;英文摘要

摘要是学术论文的浓缩与精华,是对论文的内容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一篇好的摘要能帮助读者迅速准确地了解原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篇学术性论文能否引起读者的关注,摘要具有先入为主作用。国家标准GB7713-87指出:报告、论文一般均应摘要,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我国类高校研究生撰写的学位论文,也都需按要求附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已成为新疆各类院校专家评审论文时的主要参数之一[1]。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新疆高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水平较低,不仅影响了学术思想的传播,严重的还误导了读者(特别是西方国家读者)对中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对中国的国家形象造成了损伤。笔者借助中国知网(CNKI)从2011年度新疆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毕业生中随机抽取了100份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每个高校20份)进行细致分析,针对100份学位论文英文摘要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深入剖析形成这些问题成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新疆高校硕士论文英文摘要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地名翻译不准确

新疆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多民族聚集的自治区,许多地名的翻译应以当地少数民族的译名音为基准,如:乌鲁木齐、喀什、阿图什、吐鲁番、和田、阿拉山口的准确英文译名应该依次是Urumqi、Kashgar、Artux、Turpan、Hotan、the Alataw Pass。而许多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了解甚少,在以上地名的翻译时往往凭经验将上述地名翻译为Wulumuqi、Kashi、Atushi、Tulufan、Hetian、the Alashankou Pass。更有甚者竟然图省事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翻译为Xinjiang Province(新疆省)而不采用标准译名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给许多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客提供了供给中国民族政策的依据[2]。

(二)单词拼写错误频繁

在对100份新疆高校2011年度硕士学位英文摘要的认真检查中发现47%的学位论文存在不同程度的拼写错误,拼写错误主要表现为字母的缺失、替换、冗杂、颠倒、混淆以及拼写相近单词的混用。例如:goverment(government)——字母缺失;fedarel(federal)——字母替换;framenwork(framework)——字母冗杂;frist(first)——字母颠倒;advantace(advantage+advance)——单词混淆;ethnic(ethic)——单词混用。

(三)学术术语翻译不准确

由于中外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造成中文和英文术语难以一一对应,在硕士学位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中需要将许多中国特色的学术术语翻译成英文,而大多数学生很难恰当处理此类问题。例如: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出现“三来一补”这个术语,许多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翻译为“three comings and one compensation”,但西方人看到后将如坠云里雾里,难以理解其中含义,准确的翻译应是在以上翻译的基础上在括号里以同位语的形式具体解释三来一补的具体含义(processings with client’s supplied material,drawing and assembling with supplied parts as well as making compensation trade);还有许多同学将一黑一白的发展战略,翻译为Black and White development strategy,而准确的翻译应该是Black(oil)and White(cotton)development strategy。

(四)语法错误较多文章逻辑性差

在对100份新疆高校2011年度硕士学位英文摘要的认真检查中发现78%的摘要写作存在或多或少的语法错误,其中较多的语法错误有:动词的时态和被动语态方面、人称代词方面、句式安排头重脚轻(主语过长)、句子缺主语、句子成分搭配混乱等方面。

许多学生撰写英文摘要时对上下文逻辑性重视不够,有11%的论文虽然语法错误较少,但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缺少连接词进行转折、递进、连续,整篇文章逻辑性很差,给读者不知所云的感觉。

二、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对国家民族语言政策不了解

新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内地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每年硕士研究生招生都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许多学校70%以上的生源要通过调剂来完成,而这些调剂生生源地及本科学习院校往往不在新疆,这些学生对国家的民族政策知之甚少,对新疆地名的翻译不准确就不足为奇了。

(二)导师对英文摘要写作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新疆高校每个导师所带研究生的数量大幅上升,有些知名专家名下的研究生能达到数十名之多(包括MBA、MPA、高校研、研究生课程班),再加上许多研究生导师还担任学校的行政职务和在社会上兼任各种工作,每个导师用在研究生培养上的时间极度缩水,因而,导师对研究生论文英文摘要的关注度普遍很低,缺乏对英文摘要严格的审阅和认真的修订。

(三)研究生英文摘要写作训练不足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政论文 生态视角 语言特点 英语翻译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52-02

近几年,中国奥运会和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件后,中国文化让世界都着迷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和中国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及各国人民都对中国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世界想要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政策、文化和生活,所以政论文就成为他们了解中国的一个途径。政论文的翻译对译者的文化功底和翻译技能要求都非常高,而生态视角与语言翻译的结合所建立的新翻译策略就能够很好地帮助译者做好翻译工作。

一 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

1.政论文概述

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它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政论文论述的中心一般都是政治性问题。从政论文的性质来讲,中国政论文是带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具有政治倾向性的议论文;从政论文的内容来说,它论及中国的国家机制和方针政策;从表现形式上看,政论文的出版和发行都是由政府机关负责的,如《人民日报》。

2.政论文的特点

政论文的主要功能是宣传、号召、表达、劝说。政论文的功能也决定了政论文的特点。与其他文体相比,政论文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劝说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政论文在政治体系中表达出的力量是非常之大的。由此可见,政论文在国家维持秩序稳定、解决社会矛盾时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这些都要归功于政论文的强大劝说力。

二 生态翻译学

将生态视角和翻译学相结合催生出了生态翻译学,生态翻译学有九个研究理论视角:(1)生态范式;(2)生态理性;(3)关联序链;(4)翻译生态环境;(5)译者中心;(6)译有所为;(7)适应与选择;(8)“三维”转换;(9)事后追惩。

1.生态范式

生态翻译学曾多次对译论范式进行定位,笔者最同意的一个定位是,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跨学科研究,是从生态理性和生态视角对翻译进行研究的,其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的性质被定位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

2.翻译生态环境

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翻译所涉文本、文化语境、“翻译群落”以及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集合。翻译生态环境在其范围上分为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分为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对译者来说,除自身之外的一切环境的集合就是翻译的生态环境。

三 生态视角下的翻译策略

政论文中的术语所含范围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覆盖面很广。由于政论文的特点,对译文的客观性要求很高,在翻译时译者就不能翻译得太主观,要求有很高的忠诚度。有些中国特色的政治术语在英文语境中是找不到相应意思词汇的,这就要求译者能在保持忠诚度的基础上进行发挥。既要内容丰富,又要求表达准确,这一点对译者来说是一大挑战。

翻译生态理论强调不同语种翻译之间的平等和文化交流的平衡,力图“将其他种语言的‘不洁’拒之门外,保持本族语的纯净”,注重“语言的生态学,即清洁性、伦理性和绿色性”。其具体翻译策略介绍如下:

1.直译

第一,逐字翻译。一些缩略语,它们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上的,这样的句子适合使用逐字翻译法,可在保留其原来的形式的情况下进行直译。

如,“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生命和安全都是第一位的。所以可以这样翻译:“Life and safety first.”这样,既表达了原文的意思,也做到了译文以最简练形式表达出来。

第二,保留形式,原文释义。有些政治术语是具有节奏性的,形式整齐,内容丰富。如,“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就可以使用此译法:“We must see to it that there are laws to go by,the laws are observed and strictly enforced,and law-breakers are prosecuted.”

2.直译+意译

政论文中有许多地方都有其深层含义,不能使用逐字翻译的方法,这样会使意思表达不明确,外国人在理解时会出现问题,运用生态翻译理论也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保留形式+结构内释义。结构内释义是只对结构进行细微改动,有技巧地将浓缩的意思表达出来。如:“两纵十横、六河连通”,可以翻译成:“Two Vertically Running Rivers,Ten Horizontally Lying Water Systems,Six Rivers Connected”。

第二,保留形式+结构外释义。结构外释义是指有些原文是有中国特定文化背景和文化特色的,在翻译这部分时可根据翻译生态理论的要求将原文中没有提到的背景和特色按照英语的习惯翻译出来,在翻译时保留中国特色。

3.意译

在政论文中,一些专业术语是带有数字的,而在翻译时含义的重要性显然大于数字,其数字在翻译中是可以不显示的,这样就可以意译。

第一,使用原意代替数字。比如“三农”一词,在翻译时就可以使用这种策略:“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这也是官方的翻译方法。在翻译时也会发现,有些句子是非常适合这种翻译方法的。

第二,补译。专有名词是可以用补译法的。比如“中南

海出海大通道”等。

四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对几点原则的把握:精确、最简化、重视、完整、自然。

综上所述,在翻译时,要看看能否直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基础上,保留其表达形式。直译的要求就是,在表达精准的同时做到最简化。在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要以直译优先。如果直译不能做到对原文翻译所要求的水平,就可以考虑直译+意译的方法。当然,在实际翻译工作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翻译时的语言属于机械转换类型

语言翻译是把两种文化和思维模式在语言中联系起来的桥梁,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而不是机械转换,机械转换这种翻译方式也是生态翻译法着重要纠正的一种翻译方法。因此,在翻译之前做好准备,搜集好资料,是准确翻译和传达原文含义的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帮助译者了解和理解原文背景和含义。理解是翻译所必需的前提条件,如果不能准确理解原文,又怎么能忠实地将它翻译成目标语呢?在日常生活中,译者要注意积累词汇和翻译技能,运用时代的产物(网络)和其他途径查找出可以表达原文意思的特色方式。

2.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能力中是占有很大比重的

大多时候,政论文的独特特点都需要译者对原文的结构、逻辑、含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最后才能决定使用什么方法和策略去进行翻译。在翻译学习的过程中,要多阅读些翻译家的作品,找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

五 总结

译者在对政论文进行翻译之前,要对政论文的特点、意义和风格有所掌握,深入体会生态视角翻译理论的精髓,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揣摩、研究,最终达到在翻译过程中能够选择最佳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周伟龙.当代中国特色政论文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2]刘丽曼.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政论文本翻译策略[D].兰州大学,2013

[3]周彦军.谈政论文的英译――以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4]罗小波.政论文英译:顺应论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工业大学,2010

[5]李红霞.目的论视域下的政论文英译策略研究――以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例[J].外国语文,2010(5)

[6]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术语,翻译,词义,辨析

中图分类号:H083;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3)06-0038-04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in vitro” and “ex vivo”

CHEN Jing

Abstract: Terms translation is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translation, and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of terms with similar meaning are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field of biomedicine, “in vitro” and “ex vivo” are often mixed up in the translation of academic papers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erms from the aspects of word buildup, English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real context

Keywords: term, translation, meaning, differentiation and analysis

术语是“通过语言或文字来表达或限定专业概念的约定性语言符号”[1]。在科技语篇中,最大的信息载体是专业术语。因此,准确的科技翻译必须从准确的术语翻译做起。然而,与一般语言符号不同的是,科技术语的语义外延是根据所指的关系而不是根据能指的关系来确定的,因此,对科技术语的理解往往要比其他语言符号更为艰难一些[2]。科技术语中存在的近义词进一步增加了术语翻译的难度。近义词的混用、误用势必给阅读者造成误解,甚至会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in vitro和ex vivo这两个术语频繁出现在与生物医学相关的科技语篇中。在众多的网络词典中,两个词被归为同义词,均译作“体外”。在国内科研人员撰写的英文论文中,也未对这两个词严格地区分使用。然而,笔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发现这两个词事实上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可替换使用。在本文中,笔者将对in vitro和ex vivo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辨析其差异。

一 词素解析 in vitro和ex vivo均源自希腊语,由不同的词素组成。vitro意为“玻璃”,因此,in vitro的字面意思为in glass(在玻璃中),即在玻璃试管或玻璃仪器中,引申为在体外。ex表示“外面,从……中弄出”,vivo表示“生命,生物”。ex vivo的字面意思为outside of the living(生命体之外),所以ex vivo也常常被译作体外。虽然这两个词均可表示体外这一含义,但是从词源角度而言,ex vivo更强调脱离了生命体而在体外,而in vitro更强调在人工环境(artificial condition)中。

二 英文释义解析 in vitro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为“those that are conducted using components of an organism that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their usual biological surroundings in order to permit a more detailed or more convenient analysis than can be done with whole organisms”[3]。ex vivo在维基百科中的定义为“experimentation or measurements done in or on tissues in an artificial environment outside the organism with the minimum alteration of natural conditions”[4]。从英文释义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在于均是在体外进行实验或测定,不同之处在于in vitro使用的是有机体的组分(components),而ex vivo使用的是有机体的组织(tissue),并且ex vivo强调“minimum alteration of natural conditions”(尽可能少地改变自然条件)。

三 真实语境中的使用差异 具体语句赋予词汇特定的“语境”,使之具有确定的“所指关系”。确定词义不仅仅是通过翻检词典来直接选取词义,而是通过审读原文来斟酌词义[5]。真正的词义辨析应建立在真实的语境和语料中,只有在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才能准确地把握词义。因此,笔者从爱思唯尔(Elsevier)数据库中搜索标题包含ex vivo或in vitro的科研论文。为了尽可能确保所选论文中这两个术语使用的正确性,笔者从中筛选出20篇SCI索引指数较高并且由母语是英语的作者撰写的论文。通过对这些论文中ex vivo和in vitro所涉及的具体实验和测定过程进行研究,从上下文语境和专业角度对这两个词的词义进行辨析。经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笔者总结出两个术语的使用语境有以下差异:

(1)ex vivo通常涉及使用直接收获自生物体的器官或组织,即从活体取材。常见的例子包括皮肤、脑组织、小肠、心脏等,有时也会使用细胞、血液等。而in vitro通常涉及使用更低一级的生物材料,例如细胞、酶、核酸等。这些生物材料不是直接获自具体的生物体,往往是可商购的(commercially available)、低温保藏的或经过转化、筛选、永生化、纯化等人工处理。例如低温保藏的癌细胞系、病毒转染的细胞系、可从美国标准生物品收藏中心(ATCC)或欧洲细胞培养物保藏中心(ECACC)购买的细胞株以及一些生物技术公司提供的酶试剂盒等。

例如,G Cervando等人[6]在文章中提及的用于冷冻消融术中肾断裂的ex vivo model实际上是从猪获取的肾脏。S Messager等人[7]在论文中描述的对数种消毒剂抗菌活性的ex vivo test使用从接收整形手术的患者获得的皮肤组织。

P Garberg等人[8]在其论文中介绍了许多已广泛使用的血脑屏障的in vitro model,这些模型均是各种细胞系,例如bovine brain endothelial cells(牛脑内皮细胞)、human primary brain endothelial cells(人脑内皮细胞原代细胞)、SV40 immortalized rat brain endothelial cells(SV40永生化大鼠脑内皮细胞)和immortalized mouse brain endothelial cells(永生化小鼠脑内皮细胞)。虽然这些细胞也来自于具体的生物体,但并不能直接获得,因为需要进行若干人工操作步骤才可能从生物体的小血管分离出内皮细胞,而且在后两个细胞模型中还对分离的细胞进行了永生化处理。又如John RHadcock等人[9]在文章中介绍了对选择性大麻素CB1受体拮抗剂的“in vitro pharmacology”,其中使用的细胞模型就是用人CB1或CB2受体基因转化的、购自ADCC的human embryonic kidney293(人胚肾细胞)和Chinese hamster ovary(中国仓鼠卵巢细胞)。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ex vivo涉及的生物材料直接来自生物体,而in vitro中使用的生物材料通常会经过较多的人工处理,对“人工环境”的依赖更为明显。

(2)ex vivo有时会涉及从体内到体外(全部或部分实验在体内完成,然后从活体或处死的动物取组织、器官、细胞、血液等进行分析),或者从体外到体内(在体外进行研究的生物材料最终被输回至活体内)的过程,而in vitro自始至终都在体外进行。

Wang Zhixia等人[10]在论文中描述了ex vivo测定可卡因对单胺摄取的作用。其过程大致如下:向大鼠注射可卡因,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大鼠的脑组织并测定其中的单胺摄取。该测定的前半部分即给药过程是在活体中进行,而分析过程是在取自动物的脑组织上进行,整个过程是从体内到体外。又如, Cecilia Erison等人[11]在论文中研究了用慢病毒载体转导的大鼠星状细胞中的转基因表达,所述 ex vivo研究的过程基本如下:用包含靶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导大鼠星状细胞,然后将转化细胞移植到大鼠脑部的纹状体中。将移植后的大鼠喂养数周后,取其脑组织进行免疫化学研究。该过程事实上是从体外到体内再到体外。由此可以看出,对于那些既包含体外步骤也包含体内步骤的操作而言,通常使用ex vivo来描述。

四 汉译的讨论 in vitro译为“体外”已被学术界广泛接受,而ex vivo的翻译却存在一些争议。在道兰氏英汉医学辞海中,ex vivo被译为“在活体外”[12]。在英汉汉英医学词典中,ex vivo被译为“活体外、先体外后体内、半体内、离体”[13]。根据笔者的调查,在翻译实践中,ex vivo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译为“体外”,有时也被翻译为“离体”。也有学者建议将其翻译为“回体”[14]。

术语翻译标准化已得到学术界和翻译界的广泛认同。术语的单义性是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所谓单义性指术语只能在一个意义上与相关概念相对应,或者,反过来说,一个概念只能对应于一个术语[15]。如果将in vitro和ex vivo均翻译为“体外”,将有悖于单义性原则,造成概念模糊。基于上文对这两个术语进行的词义辨析,笔者认为对于ex vivo而言,翻译为“离体”较为合适。因为,“离体”一词中的“离”恰恰反映了脱离活体、从活体取材这一概念。而对于“回体”,只有在操作中真正涉及将体外培养物输回至活体的情况下才适用。例如在基因治疗中存在两种基因转移途径,即,ex vivo和in vivo(体内)途径。所谓的ex vivo途径是首先在体外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体外培养细胞,然后将重组受体细胞输回患者体内。在这一情况下,可考虑翻译为“回体途径”。

五 结 语 in vitro和ex vivo虽然是含义相近的术语,但是从其词素组成、英文释义,特别是语境中的使用,我们均可以洞察到它们之间的差异。术语翻译是科技翻译的基础,而含义相近的术语的辨析更为重要。因此,科技翻译工作者必须提高专业素养,“咬文嚼字”,才能实现翻译的准确性,真正做到忠实于原文。

参 考 文 献

[1]王翠叶对术语学理论建设的认识与建议[J]科技术语研究,2005,7(1):14-15

[2]樊才云,钟含春科技术语翻译例析[J]中国翻译,2003,24(1):57-59

[3][EB/OL][2013-05-03]http://enwikipediaorg/wiki/In_vitro

[4][EB/OL][2013-05-03]http://enwikipediaorg/wiki/Ex_vivo

[5]冯国华语境通观,随便适会——在具体语境中把握词义[J]中国翻译2002,23(1):76-81

[6]Cervando G,OrtizVanderdys,Mohamed H Etafy,et alEx vivo model for renal fracture in cryoablation[J]Urology,2012,80(4):953,e15-953,e19

[7]SMessager P A,Goddard P W,Dettmar J Y MaillardComparison of two in vivo and two ex vivo tests to assess 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everal antiseptics[J]Journal of Hospital Infection,2004(58):115-121

[8]Garberg P, Ball M, Borg N,et alIn vitro models for the bloodbrain barrier[J]Toxicology in Vitro,2005(19):299-334

[9]John R Hadcock, David A Griffith, Phillip A Iredale,et alIn vitro and in vivo pharmacology of CP-945,598, a potent and selective cannabinoid CB1receptor antagonist for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J]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10(394):366-371

[10]Zhixia Wang,Gregory A Ordway,William WoolvertonEffects of cocaine on monoamine uptake as measure ex vivo[J]Neuroscience Letters,2007(413):191-195

[11]Cecilia Erison,Klas Wictorin,Cecilia LundbergEx vivo and in vitro studies of transgene expression in rat astrocytes transduced with lentiviral vectors[J] ExperimentalNeurology,2002(173):22-30

[12]白永权道兰氏英汉医学辞海[M]28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8

[13]王晓鹰,章宜华英汉汉英医学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4]高翼之,黄晓明关于ex vivo的译名[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4(6):379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概念隐喻;隐喻表达;文化术语;英译

1 引言

隐喻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影响隐喻理解的因素有文化、语境等。隐喻与文化之间具有

不可分离性。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隐喻不仅可以反映说话人/作者的思想理念,而且还可以构建一定的观念或现实,影响听话人/读者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本论文在George Lakoff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把中国传统文化术语中的隐喻表达作为研究对象,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并揭示了蕴涵的中国文化模式,本论文同时也对隐喻概念理论研究现状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概括。

2 隐喻概念理论研究现状概述

20世纪80年代,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的研究出现了向认知的专项,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概念隐喻理论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的提出。1980年,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出版了《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该定义的具体内容是指隐喻是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使源域到目的域的直接映射,在映射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意象图示结构(invariance hypothesis)。

(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在国外,与隐喻翻译相关的研究共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规则性限定,即要求隐喻的翻译依据特定的规定性方法进行,Newmark(1980)最先提出的几种隐喻翻译方法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它们包括:直译、明喻;对等议、意象重现、解释性翻译等。第二类研究将隐喻翻译方法与文本类型联系起来。Newmark(1995)将隐喻分为死喻、标准隐喻、改喻、新隐喻及创新喻等若干种,译者可依据它们包含的信息量确定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处理方法。第三类研究将隐喻翻译与文化联系起来。概括来讲,第一类研究列举了隐喻翻译的处理方法,而后两类研究则涉及隐喻翻译中策略使用的限定性条件。隐喻的翻译既受到语篇的制约,也受到文化差别的限定。

(2)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国内也有较系统的评述,如林书武(1997,2001)的《国外隐喻研究综述》、《隐喻研究的基本现状、焦点及趋势》,束定芳(2000, 2002)的《隐喻学研究》、《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课题》,李福印(2000)的《研究隐喻的主要学科》等。束定芳(2011在《论隐喻的运作机制》一文中谈到:隐喻涉及两个处于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这一互相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王斌(2002)在《隐喻系统的整合翻译》中从交织的角度解释翻译中的隐喻结构,通过对隐喻结构源语(域)与目的语(域)的整合分析,论证了隐喻结构对翻译解释的局限性在于泛化个别整合模式;若能发挥其动态整合功能,为翻译的全面解释提供契机。

3 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翻译策略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表达研究中,作者发现隐喻翻译过程中意象的不对称极为明显,时而丢失、时而变换、时而添加,形成一种有趣现象。根据 Newmark(1980)的隐喻翻译理论,下面将结合实例,探讨中国文化术语翻译中的三大策略:即直接对等译法、意象代替翻译法和意象转换法。

(1)直接对等翻译法:直接等喻法是保留相同的隐喻意象,即进行直译,这意味着在目标语中重造一个相同的意象,即在译入语中再现相同的喻体和比喻手法,条件是让译语读者感到自然。例如:“四美(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译为:Four Virtues (golden heart, refined language, civilized behavior, green environment)。

(2) 意象代替翻译法:不是所有的隐喻都可直译,毕竟在中英两种文化背景中都存在着大量特有的隐喻.隐喻不可避免的被烙上鲜明的民族特色,拥有一些独特的文化特征。当我们遇到这些找不到等同意象的隐喻时,就要用目标语中的常用意象来替代源语中的意象。例如:“红人” 译为:sb’s man of hour;“台柱教授”译为:star professor;“交际明星”译为:our social butterfly “提心吊胆”译为:on pins and needles 等等。

(3)意象转换翻译法:在处理传统文化术语的隐喻翻译时,也会遇到意象转换的情况,会使用意译。意译是直译的一种补充手段.这种译法传递了原文的意思,而未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段。这种译法多运用于一些文化标记鲜明,某一文化特有的隐喻.例如:“爱吃醋,吃不相干的醋”译为:being jealous, and it’s over nothing。

4 结束语

隐喻的翻译过程, 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隐喻翻译如果没有深刻而多元的思维,就不可能反映原文的文化意味,也不能真实达意。翻译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我们在翻译隐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文化、语境等因素,根据具体的语境和目的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有效的交际,并为中国文化的翻译研究带来一个较大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张静等.文化隐喻研究现状及概念初探[J].外语教育,2004,(3).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政论文;英译;方法;《十报告》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际社会也日渐关注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党的《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既是一份政治工作报告,又是一份影响深远的理论文献,也为党和国家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给西方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的途径,所以英译好这类含有大量中国特色语言的政论文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论文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用词多余

汉语为意合语言,偏向使用不同的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很多译者受汉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在英译过程中过多使用多余的词来表达,从而出现了典型的“Chinglish”现象。例如,有的译者把《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译为“the gui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uilding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其中“方向”一词可译为“guide”,也可译为“orientation”,但是“the development of”属于多余的词,为避免重复,应将其删掉。

(二)搭配不当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词语之间的搭配都是相对固定的。政论文英译中出现词语搭配不当的现象十分普遍,表现在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形容词和副词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等等。例如,有的译者将“生活条件”译为“life condition”,这些英文词语的搭配虽不违反语法的基本要求,但读起来很不自然地道,正确的英译文应该是“living conditions”。

(三)术语翻译混乱

由于译者身份、社会状况、具体国情等因素的影响,同一个政治术语常常会出现不同的翻译版本,从而出现了当前国内政治术语翻译混乱的现象。例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译者译为“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around way”,有译者译为“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也有译者译为“build a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前两种表达方式经常在政府文件的英译文中出现,最后一种说法没有前两种普遍。

二、政论文翻译方法与特点

中国的政论文中含有大量的政策方针、约定法规等,但这些事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此外,新的政治术语层出不穷,但在英译过程中翻译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从而使得译文更地道自然。

(一)直译法

由于人们在情感、社会经历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英汉语言中的表达方式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其字面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是相同的,可采取直译法。在《报告》中,一些术语可以直译,如“扩大内需”被直译为“boosting domestic demand”,“平等互信”被直译为“equality and mutual trust”等等。再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其译文是“The system of people’s congresses is China’s fundamental political system.译文整体上采用直译,保留了原文的内容和形式,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在英美语中与之对应的词是“congress”或“parliament”,但译者将其直译为“people’s congresses”,更能体现中国的制度特色,否则可能会使目的语读者曲解中国特色人民代表大会的真正内涵。

(二)意译法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在翻译过程中难以保留源语的字面和形象意义。译者可采取意译法,选取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意象来替换源语中的形象,从而传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在《报告》英译本中,一些术语出现了意译,如“百家争鸣”被意译为“have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妄自菲薄”被意译为“look down upon ourselves”等等。再如,“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以及“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其译文分别是“Strides have been made in developing democracy and the legal system.”和“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ocial development.”原句中的两个“新”字强调改革建设中所取得的成效,若直译则会显得重复冗杂,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译文直接用“Strides”和“Progress”,同时将句型变成了被动句,地道自然、简洁准确地传达了原句的意思。

(三)增译法

增译法就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涵,充分照顾到另一种语言的语法特征、描述规律,在适当的地方增加词语以保证译文通顺的翻译方法。例如,“一府两院”中的“府”和“院”指的是带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及“人民检察院”,译者准确地理解了《报告》里的这层政治意义,增译为“people’s governments,courts and procuratorates”,达到了翻译的真正目的。另外,在《报告》中,很多句子不使用主语,直接用动词开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和语气,但不符合目的语的习惯表达,所以译文添加了“We”、“All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members”、“All the people”等词来表示原文中隐含的主语,这样符合英语作为一种形合语言所要求的语法结构完整,也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

(四)省译法

中文多讲究对仗,但有些语句实际上是同义重复,这样的重复出现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障碍,因此,有些特色词语的翻译就要删繁就简,不一定都要译出。在《报告》英译本中,译者经常使用省译法,从而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例如,“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被译为“strategies for making China strong by developing science an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ompetent personnel”。“兴国”和“强国”表意相近,所以为避免重复,可省略其中一个。再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被译为“We must continue to release and develop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mote scientific,harmonious and peaceful development”。其中,译者用一个“continue to”引导后面的动词,最后的三个“发展”省译为一个“development”,这样的译文简洁明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背景。

三、结语

政论文涉及到党和国家事业的方方面面,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在英译这类文章时,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既能合理准确地表达出带有中国特色的政论文所含有的文化信息,又能全面考虑到目的语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及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模式,更好地促进中外交流,推动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雪,蔡丽华.中国时事政治术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方法[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3,36(3).

[2] 李成.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14(1).

[3] 陈昌学,张大斌.从《十报告(英文版)》看四字词语的英译法[J].德育研究,2013(9).

术语翻译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石油;科技论文;英文摘要;语篇特点;翻译策略

引言: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石油科技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英文摘要是论文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目前大部分的科研人员用英语撰写论文和摘要的能力还是否薄弱,语法错误频频出现,中式英语表达较多(秦,2007)。大部分的研究者的英文摘要是在中文摘要的基础上翻译而成,了解科技论文摘要的语篇特点及其翻译策略有重要的意义。

石油类科技论文摘要的语篇特点

本文选取10篇SPE论文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石油类英语摘要的语篇特点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摘要整体要求语法正确,表述准确、地道

英语摘要要求符合英语行文规范的语法,尽量避免英文表达中的 “中式英语”。在翻译时,应该注意中英文差异,避免出现无主句,连动句,搭配不当,或是主谓不一致等语法错误。“An improved mathemat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no equilibrium and the non-isothermal effects involved during rapid multiphase flow in wells and pipelines is presented. ( SPE 107958)” 本句表达无语法错误,但是主语较长的现象,不符合英语科技论文撰写规范。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用被动句或是形式主语句替换这句话,如“It is presented that an improved mathematical model considering the nonequilibrium and the non-isothermal effects involved during rapid multiphase flow in wells and pipelines”,这样修改后避免了原文中头重脚轻的现象。

同时,在汉英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中英文专业术语的表达,普通词汇在石油类专业论文中有不同的意义,选择准确的术语有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如“absolute humidity”应该翻译为绝对湿度,和普通英语在意义上没有太大的差别。而“abstraction” 一般译为抽象或抽象概念,而在石油英语中表示为抽提。“intelligent pig” 从字面不能看出具体意思,而在石油专业术语中表达的意思为“通管器式管内探查器”。因此做好翻译好一篇文章,需要良好的石油类专业背景知识,具备一定的石油专业词汇。

二、 摘要类型

石油科技类论文摘要一般为信息型摘要,主要由投稿刊物的要求来确定。摘要内容包含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字数一般为原文的10%左右,200-300字左右。根据不同的内容,时态的运用也随之变化。基本时态为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在提到研究结论时运用现在完成时,而将来时主要用于对将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建议。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内容,选择正确的时态。

三、词汇使用正式用语,突出文体的正式和准确性

注重词汇的多样性,石油类科技论文撰写者词汇使用趋向单一,以SPE 107958为例,present 这个单词在不到100字的摘要中出现了3次。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词汇的重复性,如果出现类似的表达,建议用其他近义词替换。如“show”“indicate”为“present”的近义词。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英语近义词,同时应该了解书面语与普通词汇的区别,如表示“大约”,approximately 比about 更加正式些。同时,在石油类科研论文中,为了避免句子冗长,常用正式动词代替动词短语,如“evaluate ”“analyze”。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动作名词化现象,如“applications for three-phase (oil/water/gas) systems”“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 ”“separation of injection gas components”。注意词汇的固定搭配的积累,如“under…rate”,“ be associated with”, “along with”,“generate from”等。

四、 大量使用被动句或第三人称主语句

科技论文探讨客观现象,因此被动句和第三人称主语句使用较多,在英文摘要中被动句占到三分之一。而在汉语表达中,多使用无主句或是使用第一人称“我们”“大家”等结构,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中英文表达差异。在英语为本族语的文章中,常会出现“we”等集合名词的表达。从整体上来说,石油类科技论文属于正式文体,在摘要部分被动句较多,注重事实。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注重中英文表达差异,了解英文摘要特点。

参考文献:

[1]刘振聪,修月祯.学术论文写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秦荻辉.科技英语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上一篇:异化理论论文范文 下一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