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0 05:33:15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就业状况;培养机制;择业观;解决办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英语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和专业,一直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后,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稳步提升。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呈逐年增长态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学术文化交流日益活跃,这些都从客观上形成“英语热”现象。然而随着全球金融风暴、国际经济危机和欧债危机等影响,我们不得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性就业形势。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699万,同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近15倍。受其影响,2013年我国研究生计划招生规模达到创纪录的60.8万人。其中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53.9万,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6.9万。面对史上最难的“毕业季”与“就业潮”,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让人担忧。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及社会满意度如何,如何在此基础上调整与修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与培养方案以适应当前市场化需求等等,成为了我们亟待探讨的问题。

本文以针对河北省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状况调查研究为基础,重点调查和分析了河北联合大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设计共包括四部分内容,即个人信息;对工作的期待;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在求职或就业中的感受;对所学专业教学及课程设置的合理化建议。本次问卷调查是于2013年4月初进行的,主要的调查对象是近两年我校(河北联合大学)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已毕业的2009级硕士毕业生和即将毕业的2010级硕士研究生。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为48份,总有效率为96%。

除了问卷,利用访谈总结出用人单位对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要求,了解采访已就业学生的工作情况与工作心得。调查结果结合当前国家的就业政策以及当前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对比英语专业研究生对未来就业发展的期望分析,以及就业单位和用人单位对所需求人才要求之间关系的差异。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能提升、推动创新发展与就业指导工作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建议,对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进一步的认清新形势、找准定位,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一、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期待选择及现状对比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同学们比较倾向的单位是党政机关(24%),金融单位(18%),国企(18%),之后是科研高校与三资企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占10%,后面的选择其他教学单位占3%。为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就业期望和现实存在的情况之间的差距与差异,笔者对他们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在已经毕业后就业的河北联合大学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中,在国企和金融单位就业的比例为17%和18%,在科研高校和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为10%和9%,在党政机关就业的比例仅为5%,这与之前调查中所期待的24%相差甚远。另外,有37%的硕士毕业生分布在其它的私企、民营等单位。此外,之前有10%的学生选择为自主创业,但就业时真正选择的为0%。(见表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省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流向还是政府机关、国企、高校和三资企业等,而且进入国企和三资企业的比重呈逐年上升势头,特别是选择金融业单位的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逐渐增多,这就说明近年来,社会对英语或其他专业研究生的需求与方向,由学术研究型向社会实用型的过渡转变。特别是随着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近几年的世界经济走势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严重。对外贸易出口、外商合作等企业减少,甚至倒闭,给就业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另外,有很多银行业、金融业、外资商务业等其员工也面临着削减或失业的危及,更谈不上对其他别的专业需求了。一部分需要外语专业人才的单位更是为了节省成本,会聘任一些具有一定外语水平的非专业的本科生或职业院校学生,这使得本已严峻的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堪重负。

二、阻碍和制约我省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因素及影响

1、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与培养方法的欠缺

当前,绝大多数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单位一直采用传统的“语言+文学”型学术性教学培养模式。以我省高校为例,在仅有的5所英语专业研究生培养单位中,有4所只设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而且,从专业方向分析来看,大部分课程设置侧重于语言学和文学理论,多为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初级应用型教学法等,学科应用、学科创新等课程较少。这就会造成学生步入社会后,用人单位与学校培养的人才之间的需求矛盾越发凸显。另外,在培养方法上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特点、个性和自我发展空间,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得不到积极调动,以至于在求职市场中没有竞争力。

2、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背景限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们对学习英语的意识逐渐提高。现在的英语教育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成为热门的公共教育。学习英语也成为了幼儿的启蒙教育,其热门程度甚至超过了之前的美术、音乐、舞蹈等。而且很多幼儿园或早教机构都开始教授启蒙英语,这使得学习英语的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现在的英语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一种时代需求的技能,越来越多的人都能够自如地应用。以我省高校来说,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导致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运用技能及实践能力高于英语专业学生。因为对于绝大多数工作而言,英语是一种工具也是一项技能需求,其目的是辅助主要工作及方法,与对外资源交流、谈判、合作,达成需求目的和效益,来实现共赢。就这些用人单位而言,如在所学专业基础上再熟练掌握英语的实用技能,可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之作用。所以,这使一些用人单位对实用英语要求较高,能满足工作需求就可以。这就导致公司对纯粹学习英语、研究英语的人才需求量大幅减少,从而促使当前英语专业研究生就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3、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差异

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在择业观的对比上也有很大差异。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普遍对就业常持有一种高期望的心态,有时甚至固执,可谓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一心只想寻求与自己专业对口、薪水高、发展前景广阔、各项待遇优厚的单位。殊不知,经验与经历是无形的财富。一蹴而就的心态只能换来就业的失败与苦恼。

本次调查显示,选择收入高低的比例最大占35%,其次是选择发展前景的比例为30%,选择个人兴趣的为12%,选择社会地位的高低和离家远近的分别占8%与6%,选择其他的占9%。根据调查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研究生的择业观差异和居高不下的就业预期与不容乐观的就业现实形成了巨大发差。这也是当前英语专业研究生在就业中面临的供需失调的根本问题所在。

三、解决办法与对策研究

1、实行宏观调控,推进就业宏观经济政策,创造良好就业环境

作为政府应实行宏观调控,制定和推行促进就业的宏观政策,促进就业继续增长的主体平稳。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应协调疏通各种就业渠道,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制定行之有效的就业政策。另外,各类用人单位应认清形势,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可行的积极化解各种消极因素给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根据实际,科学有效地制定人员聘用方法及规则,坚决杜绝性别歧视和人才高消费。

2、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改进培养方法,逐步完善体制保障

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知识结构单一、培养目标及方法滞后,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呈下滑趋势,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再具备优势。作为就业前景并不看好的英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必须要改变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思想观念,从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调整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创新技能、提供对口兼职工作等多层面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增强竞争能力。另外,培养单位还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改进培养方法,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鼓励创新型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体制保障,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拓宽知识领域和专业功底,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更新就业观念,科学合理择业,积极改善调整职业定位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的是一个被选择者,就业意愿和就业现实的矛盾突出。因此要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科学合理择业。英语专业硕士毕业生应积极改善和调整职业定位,放下高期望与高眼光,脚踏实地的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有效地就业意识与方法。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就业意愿转变的重要性,可以考虑从门槛低、综合要求较为宽松的单位或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再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和实现更高价值的岗位;要认识到获得就业才是将来职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而根据现实情况和个人特点的综合因素考虑择业,将有助于谋划理想职业。

参考文献:

[1]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研究[J].科技信息,2009(17):567

[2]高风平,刘新淼.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归因与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26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硕士毕业论文自我评价范文一】

研究生毕业时,我27岁。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还只是一个高三刚分了文理科的中学生,现在想起过去的这一切,忽兮恍兮仿佛只是过了几天。在这段时光当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莫过于研究生的三年,其中有三点值得被永久地记录,留待后人的评价。

第一,研究生是要做研究性的学习或工作的。这一点我在考研前就已经确认无疑,并最终通过三年的学习将其证实。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毕竟学不完,到了研究生层面,已经不在于得,而是要学会判断舍去哪些以及如何去舍。如果不能够坚持专注的进行研究,那么这三年无疑沦落为了本科的翻版;如果仅仅为了掌握一些知识或者技能甚至技巧(固然也重要),那研究生的价值仍未被有效开发。只有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会独立的思考,这三年才算物有所值,学到了真东西,也不枉那么家人和朋友那么多年无言的支持和默默的期望。

第二,人要习惯于多读书。高三分班的时候,当时的班主任祝渊博先生曾寄语予我:要多读点书,让才华内敛,精气外蕴云云,这句话到今天为止我依然在不断的琢磨。由于我当时在学校里,各方面的专业表现都比较突出,老师可能担心我过早沉迷于外在语言性的表达而忽视了精神自我的实现,恐于成长不利,故有此言。所万幸的是,后来的这十年,我逐渐学会了思考并让自己安静下来,在喧闹的环境当中发现进步的可能性,所以一部分时光与书为伴,自己不觉烦躁且乐此不疲。估计这种情况也会持续以后的余生。

第三,要能明白别人对你的好是什么。这里也有意想做一个相对于论文答辩而言深度的致谢。因为答辩最后每个人都要致谢来致谢去,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10年前传播系成立,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5年前,开始招收研究生。如果没有王国宾教授在2001年的教学改革、和张朝霞教授这么多年来、他们一起对艺术传播系的悉心呵护与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我想我不可能有今天,我所有的可能性也将化归为零。毕业论文成稿和研究生学习的跨度虽然并不长,但是这个学科给了我机会,并且给予了我10年的滋养,也让我知道了以后要走向何方。一粒砂可以看到世界,一朵花可以看到天堂,我们一起走过了10年,我也有信心在接下来的10年里,和这个学科、和大家一起成长。

这三个方面既是自己对之前经历的感悟,也是对以后人生的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自己学会了做减法,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与不足,希望今后能将这种学习的状态保持下来,持续的有所提高与进步,以便能帮助更多人、更好的回馈于社会。

【硕士毕业论文自我评价范文二】

自2011年北上至此求学,三年的时光转瞬即逝。辗转反侧感受良多。借此空白略作总结,往后不再赘述。

思想上本人一如既往的维护国家领土和完整,积极拥护党的正确领导。刚入学的时候,我没能及时从大学毕业的盲从与忧伤中开解出来,思想上对自身把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懈怠,顿时错乱异常。后来,随着硕士课程的一步步完成,逐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即时做了改正,取得了阶段性进步。这对我今后的进一步自我完善点燃了原动力。学习上本人取得了较大的自我突破。入学的时候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求学目的转念迷茫起来。随后,在指导教师XXX教授的殷切教诲和悉心指导下,我的求学之路逐渐转入正轨,不仅按时并较好的完成了专业课的学习,而且在顺利下室之后,对课题内容与实验进度等方面也开始更好的把握。课题伊始阶段,实验开展的很不顺利。测试方法迟迟不能落实让我倍感焦虑,几乎想要放弃自己。在最必要最及时的关头,X教授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用倾注大量心血的谆谆教诲将我点醒,使我不失方向乃至最后自我掌舵。在人生这艘航船上,老师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令我深刻铭记受用终生。眼下即将毕业,可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仍去留未定。如你所知留京的困难程度已然空前,可在我看来,这里一直以来就是座可爱的城市。我要留下来,而且必须留下来。我有信心。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会计专业人数的激增虽然满足了市场对基础会计人员的需求,但也存在需求的严重失衡现象,如注册会计师严重的供不应求,中高级会计人员其次,而初级会计人员则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另一方面,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阻碍了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3]。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多年来变化很小,这一培养模式虽然在短时期内培养了大量社会急需的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为推动我国的会计改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早在1995年教育部对会计教育就进行了改革,虽有成效,但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在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下,高校的会计教育工作者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确定教育目标和内容,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新教育环境,不能有效的为培养满足社会所需的合格会计人才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导致的结果是大量的硕士毕业生不符合社会的期望,不能快速的胜任工作,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研究生教育应该为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我国国内大部分高校现行的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缺乏专业实践能力,实质上就是一种“本科化”[4]的培养模式,严重阻碍了会计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技能培养来代替完全的理论学习。在澳大利亚,专业的会计培养机构已经认识到发展会计专业学术性硕士研究生通用技能(本文涉及到的通用技能指的是会计学专业技能以外的所有技能,包括职业操守、道德修养、社会公益认知等)和理论外因素的重要性。Birkett的研究表明,专业机构已经为高校提供认证指南,来明确硕士毕业生对于通用技能(认知和行为)水平的期望度。Bowden和Marton认为,在研究生培养期间不断成熟的某些特性应该远远超越学科或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其准备成为终身学者、作为“全球公民”、职业道德修养以及正确规划个人发展的品质[5]。因此,国内现有的课程设置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教材的选择、理论与实际的比例安排、评估制度等都存在种种问题,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在会计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高校在进行培养机制创新、考虑两大利益相关群体的需求时,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对于硕士毕业生来说,哪些专业技能对于事业成功最重要;将专业技能作为学位课程的一部分对于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来说,有多重要;雇主们希望毕业生在刚参加工作时能具备哪种专业技能;对于会计岗位那些重要的专业技能,学生和雇主的期望差距在哪里。所以,当谈到会计硕士培养过程中,教授哪些技能和知识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工作岗位时,必须考虑学生这一重要的利益相关群体。针对学生这一利益相关群体,当前的研究结论表明,他们更关注于持续不断的学习。具体来说,即在学校他们关注于发展常规的技术专长、口头和书面沟通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欣赏能力包括决策和批判性思维;在生活中,他们则关注于持续发展个人技能,如专业态度、自我激励、领导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然而,当前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过程中学生们认为重要的技能和特性上。现在看来,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唯一与学生期望一致的技能就是常规的会计和研究技能。因为学生学习和获得技能的动力往往是与他们未来的职业规划相关的,这对于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暗示。针对雇主这一利益相关群体,必须考虑他们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技能期望,即进入行业时应该具备的三大技能:业务水平、社会经验和基本的会计技能。雇主也期望口头沟通技能、道德意识和专业技能、团队合作、书面交流和对业务的跨学科性质的理解。雇主们需要更多的“背景知识”[6]、生活经验和工作技能。在雇主们的思想中,这些期望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因此这给高校的会计教育工作者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他们必须通过融合来进行会计课程的创新,例如将实践与理论学习相整合。一些研究结果指出,学生和雇主在当今商业和会计领域的职业成功所需技能方面达成了一些协议。然而,每种技能的重要性排名是存在差异的。除此之外,虽然学生和雇主都对口头沟通高度重视,但会计培养的重点仍然停留在书面交流上,许多被学生和雇主们视为重要的技能和特性,在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被忽略。这样的差异使得大量的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不受雇主们的欢迎,被认为装备不够精良、不能立即胜任工作,因此,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培训他们。毕业生在刚进入职场时能拥有大量雇主们期望的通用技能,在当今教育环境下是非常不现实的。雇主们必须理解,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许多他们期望的高阶技能只能在工作的指导下不断的发展与完善。由于行业与教育之间缺乏一个共享词汇,导致学生和雇主之间缺乏对重要技能和特性的共同感知,从而一些共性的技能和特性就相对缺乏。如果雇主们持续优先考虑那些刚毕业的学生不具备的技能,那么其员工的满意度将会有所下降。考虑到学生和雇主们在会计课程设定方面都要求优先考虑通用技能和特性,这暗示会计教育工作者,如果想让他们的学生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商业环境中生存下去,就必须对当前的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毫无疑问,技能争论仍将继续。这项研究的扩展延伸应更多的考虑学生和雇主对于行业、学术和高校的期望和建议,因为这在未来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培养课程设计与安排、完善会计专业高端人才相关技能方面,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与向导,规定了其培养方向和培养要求,是会计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决定了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制定和培养步骤的安排。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确立科学的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7]。然而,自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一直将培养教学科研人员作为主要目标,大部分高校将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坚实会计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端人才,过度关注于科研而忽视了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这与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引起许多的社会问题,比如大量“高端会计人才”在家待业,而雇主却整天埋怨人才的短缺。

3.2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

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是研究生培养过程及其方式的实质性要素,是体现培养理念以及教学思想的载体,是研究生培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的合理合规是保障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是培养合格研究生的必要条件。从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安排来看,一般都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来进行划分安排,但学校性质的不同导致课程的具体设置上差异较大,比如综合性高校、财经类高校与理工科高校对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设置比例方面差异明显;再比如在课程设置方面是否考虑学生和雇主的想法和需求[8]。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认为课程类型的设置比例不合理,除少数财经类高校外,国内大多数高校针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设置比例更高,更加重视这些课程,强调学科广度,但不追求专业深度和实际应用,更别提专业技能以外的通用技能[9],这与雇主的期望相差甚远。对于课程中是否应添加专业实践内容,学术界已经广泛讨论过,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有必要的。许多相关的研究也已经在利益相关群体中广泛进行过,但并没有涉及通用技能在会计专业或者会计学学术性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必要性研究。教育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需要教育课程的改革。在西班牙和英国,通过对高等教育系统不断的修订来提高教育的质量,减少雇主对人才需求的预期差距[10]。新形势下,会计行业的技术不断发展、压力不断增加,导致对会计专业的高素质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证明本专业的会计技能和能力外,还得具备额外的相关能力。这些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教育成功的获得工作所需的知识,并且能够迅速的适应并胜任该项工作,为公司和社会创造财富。对于会计这个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来说,尽管专业技术被视为进入该行业的基础,但想要获得成功,光靠技术技能是完全不够的,还需要足够的个人技能和社会技能。

3.3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不相符

眼下,高校培养的“高水平会计人才”不受市场的欢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事实上,雇主和学生在何为会计职业生涯的“专业技能”上是持有不同观点的。雇主通常使用三个最重要的标准选择会计毕业生,分别是工作的动机和兴趣、个人素质和沟通能力。然而,会计毕业生认为,考试成绩才是紧随个人素质和沟通技巧之后雇主认为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将毕业生和雇主在人际交往、沟通、技术、计算机和经济业务技能五大领域重要性的期望相比较,结果发现,毕业生在所有领域重要性期望都高于雇主。但毕业生和雇主都将人际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倾听技能排在了前三位,而其他技能方面则存在很大差异。于是存在这样的结果,虽然学术型会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由原来的纯理论转向通用技术技能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两大利益相关者的认知和期望并不一致[11]。高校内,传统的考试制度使得教育工作者和学生都过多的关注书面沟通,而各个行业特别是金融管理行业,更需要的是口头交流。此外,教育和工作之间缺乏共性,导致了企业和高校之间对关键技能重要性的认知存在偏差。正因为这个认知偏差,进而导致雇主和学生在选择标准的认知上存在偏差。除了前三大技能的重要性被共同认知外,雇主们还渴望毕业生拥有口头沟通技巧、道德观念、专业技能、团队合作、书面交流等技能,最好拥有一个总体的业务观,能清晰的了解社会动向,大致明白其他岗位的操作流程,以便更好的进行会计工作,收集会计操作所需的各种企业信息。他们非常强调人际交往能力,认为毕业生应该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敢于接受新事物,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和新经济环境。而这些通常在刚毕业的学生身上是无法找到的,因此,从学校走出来的“高端会计人才”并不受雇主们的认可和接受。

4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4.1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能力框架培养创新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下属的国际会计教育理事会(IAEB)将高端职业会计师的能力框架定义为技术能力、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四方面。国内一些学者立足我国国情,在此基础上将高端会计人才须具备的能力框架归纳为五点:一定的政策理论水平、会计政策判断、组织运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和综合运用财务会计信息。而针对学术型会计研究生而言,其能力框架可具体定义为以下四点:技术能力、职业技能、职业价值观和实践经验[12]。因此,会计硕士研究生能力框架是确定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培养目标的确定是研究生培养模式与培养方案的起点,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中起到导向和评价作用。就当前知识经济下的中国而言,会计教育创新应关注七个方面: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教育模式创新、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创新和评估体系创新。而创新的主要目标是为新经济形势下的会计学学术研究输送高端精英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与实务双重人才为目标。因此,高校需充分考虑雇主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需求,总结过去的经验教学,寻找理论和实践的共通处和切入点,不断创新,继而确定能力框架,解决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一问题。

4.2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创新

1)完善课程设置。我国高校应从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中汲取经验,注重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自我判断和团队合作力,教授学生感兴趣、与其年龄段相符的知识。高校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避免过度强调学科广度,应适量的增加一些专业课和专业技能课,强调专业基础理论的学习,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插入案例教学。2)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上,应以课堂讨论为主,积极实施“参与”型教学,将实践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营造和谐轻松的教育环境,将旧式的“问题结论”转变为新式的“问题探索结论”,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信任,在相互交往中产生创造动机,完善创造学习。

4.3教师水平的提升是会计教育创新的基石

会计教育需要创新,会计教育创新的关键是提升会计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的提升是推动创新的首要前提,高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服务于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明晰学生和雇主的利益需求,有针对性的将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由原来的纯理论教学转向理论配合技术技能的教学,明确会计专业学术型硕士的培养定位,要求教师积极主动的进行各项科研活动,为教师们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获得更新更广的知识,将教师岗位的终身制改为应聘制,优胜劣汰加强竞争,提高他们的危机意识,进而为我国会计学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创新贡献力量。

4.4产学研结合,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当前的会计教育过分强调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而忽视了其他能力,建议会计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策略进行改革,比如使用案例教学法、研讨会、角色扮演和鼓励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技能等,建议放弃完全程序化的技术性财务会计方法,因为许多传统的会计任务都可以通过电脑来完成,当今会计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体现在高阶技能上,如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等。加大会计实验教学的推广力度,普及高校会计实验室的设立,从增强学生兴趣和满足雇主期望两方面出发,充分引进和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计算机网络教学[11],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硕士毕业生的社会接受度,增强雇主的满意度。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质量提升;论文工作坊

一、提升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每况愈下的难题,伴随着研究生不断扩招,越来越成为一个刺眼的顽疾。尤其是法律硕士这样的专业型硕士,由于本科专业与硕士专业不对口,基础薄弱、缺乏兴趣,再加上硕士培养管理越来越倾向于短期化和实用化,更恶化了学位论文质量管理的整体环境,成为众多教育学者和学校管理者批评、反思的重点。按照规定,法律硕士研究生必须撰写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才能取得硕士学位。其论文应当反映出其经过近两年的学习与研究,在分析和解决本学科问题方面其水平和能力的提高,所撰写的论文应对本学科有全面深入的研究,有独到的新见解。但很多硕士研究生撰写的论文不是简单地重复前人的劳动,就是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简单的综合或解释,极个别的甚至采取一把剪刀、一瓶浆糊拼凑文章的错误做法。

必须把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重中之重。尽管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在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差别,对后者的学术能力要求不高。但无论是从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水准考虑,还是从硕士生的培养管理角度考虑,合格乃至优秀的学位论文都应当是一名法律硕士研究生必须交出的答卷。但眼下,包括学术型法学硕士生在内,其学位论文之粗糙、混乱甚至抄袭都已经屡见不鲜、甚至见怪不怪了,不但令社会非议四起,更令导师痛心、学校蒙羞。再不从根本上重视并解决学位论文质量每况愈下的难题,这一刺眼顽疾将把整个法律硕士的培养管理机制拖入困境,知情者当知此言绝非夸张。

二、提升法律硕士论文写作质量的基本思路

目前国内高校推出的解决之道,重心在于加强对抄袭的惩罚广度和力度。通过重复率检测等形式性的手段遏止抄袭,发现抄袭则不准学生毕业并追究导师责任。此法的弊端有二:其一,单一目标导向容易导致逆向选择。论文管理的目标定位于杜绝抄袭,手段则是电子检测,迫使学生关注怎样通过重复率检测,其他则抛之脑后。正如有学者所指出,更改一个连词、介词,或标点符号,就可以使检测失灵。如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搞电子检测的最终效果,却是迫使学生花更多时间“发明”各种规避检测的方法,这种管理难言成功。其二,纵然抄袭被遏止,但提高学位论文质量仍然无从谈起。就算是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就算是实务培养导向,也要求毕业生具备必需的理论功底和分析能力,也就是写出一篇合格以及出色的学位论文。在导师客观上事务繁重、学生各种压力增大的环境下,一味注重惩罚机制,只会使导师和学生回避风险,不求出色、但求无过,这种心态和氛围断然无法产出优秀的学位论文。

必须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以激励、辅导和监督硕士生写好学位论文。不光是学校、学院和导师重视学位论文质量,学生自己也想把论文写好,这是客观事实。但尽管有学校和学院两级的三令五申、以及导师们在答辩前的反复催促,入学时意气风发、信誓旦旦,交论文时却能拖则拖、千疮百孔,答辩时则漏洞百出、百般折腾,这在每年的硕士答辩季节都十分普遍。根由在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机制。平时不闻不问、开题和中期考核走形式、答辩前疾风暴雨,这种短期化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师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导师要同时指导多名硕士生,平时科研和教学任务也很重,没有时间进行日常监管。在答辩季节,学生的课程、生活和就业压力扎堆,就算发现问题也没有足够精力和注意力去认真修改和完善。所以要在传统的单个导师指导之外,制定一套融合激励、辅导和监督于一体的学位论文质量提升机制。

三、以“论文工作坊”为核心提升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质量的具体进路

(一)“论文工作坊”的概念

工作坊(Workshop)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1960年代,美国学者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概念引入到一般性的讨论、会议和集会之中,成为一种可以给持有各种不同立场的主体开展思考、探讨和相互交流的方式,甚至在争论某项计划或是对某个疑难性问题展开讨论时,成为一种鼓励参与、创新并找出解决对策的有效机制。工作坊的操作方式,一般会随着不同的议题而变更操作上的手法,但基本的模式与架构是不变的。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逐步改进和完善。但在当前这种局面下,提高学位论文质量迫在眉睫,因此必须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新机制。工作坊,是英美大学比较传统和流行的集体工作模式,常常被应用于教师之间的学术讨论,其核心在于设置一个常规、正式的场合,按照事先规划好的流程,对讨论的文本进行集体沟通以便改进与完善。这种机制完全可以纳入硕士学位论文的管理机制,以科学、严格而明确的写作计划,通过相对较长的一个阶段对学位论文写作进行全程辅导,并与最终的毕业答辩相衔接,从根本上塑造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的动力和机制。

(二)项目的研究过程与主要内容

项目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为项目拟定明确的规划,将选题和写作任务落实到每个老师和学生,通过严格、规范的定期检查,保障学位论文写作得以顺利进行,并与最终的毕业答辩相衔接。

具体方法是:首先,在次年即将毕业的法律硕士中招募20名参加“学位论文工作坊计划”的学生。其次,与学生沟通后为每人确定1个选题。最后,开始严格执行工作坊计划,每两周举行1次小组工作坊、每个月举行1次集体工作坊,通过主题报告、老师点评、学生提问、现场反馈、事后修改、模拟答辩等6大环节对论文进行修缮,最后在毕业前拿出定稿,准备进入毕业答辩程序。

本项目完成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通过工作坊计划的严格执行,形成了“法律硕士毕业论文工作坊机制”的详细方案,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形成了科学可行的制度流程。(2)通过带动、鼓励和督促学生参与工作坊计划,形成了10篇高质量的硕士论文。(3)通过运行和总结工作坊的实践经验,摸索除了一套切实有效地法律硕士毕业论文质量提升方案。

(三)目前达到的目标、水平及项目的特色与创新

项目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形成了“法律硕士毕业论文工作坊机制”的完整流程和具体方案,得到了参与同学和其他老师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认可。

2、参与工作坊项目的20名同学毕业论文全部顺利通过答辩,其中4篇论文达到发表水平,已经收到杂志的用稿通知。

与其他研究硕士论文写作质量的研究成果而言,本项目的不同点主要在于:

1、就学位论文的管理机制而言,改变了传统的短期管理模式,而代之以常态化的系统管理模式。

2、就学位论文的质量监督机制而言,改变了传统的导师批量审查模式,而代之以“个人精细指导与集体沟通反馈相结合”模式。

本项目在理论或实践上的创新之处在于:

1、在理论上,本项目的创新之处表现为: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管理机制予以反思,从理论上阐释一味注重电子检测和事后惩罚可能会导致的负面效应,并介绍英美大学里的“Work Shop”机制,在此基础上设计将其引入学校法律硕士学位论文培养管理的具体方案。

2、在实践上,本项目的创新之处表现为:直面法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存在的顽疾,通过详细、严格且可操作的方案,从根本上改变老师和学生在学位论文写作上沿袭的传统格局,通过局部试点改善法律硕士的学位论文质量,为专业型研究生以及学术型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管理奉献新的创意和经验。

(四)对研究生教学或培养管理的实践意义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女性;教育效益;个人效益;社会效益

一、我国女性参与教育的现状分析

1.女性参与教育机会总体呈上升趋势

《中国妇女教育发展报告(2008年版)》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经历了3个发展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从1949年至1954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大批女性挣脱家庭的束缚,涌入学校接受高等教育,1949年全国女大学生只有2.3万人,占比19.77%,到1954年,所占比例达到26.27%.第二个高峰期是“”期间,由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了能够上大学的机会,在权衡男女比例的基础下,加大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1976年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33.02%。第三个高峰期是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之后,特别是自1997年大学扩招以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和比例,从1995年的102.93万人、占比35.4%,增长到2005年735.32万人、占比47%。在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实施下,为了能够保证女性能够拥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有关政府将女性受教育的权利纳入了规划之中,有关政府部门积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控制辍学率保证入学率,提高女童的入学率,保障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

2.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据我国有关方面的统计资料分析,女性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根据2010年至2013年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的相关资料计算,全国平均100名就业女性中初中文化水平占46.25%,大学本科水平占4.8%,研究生水平仅占0.41%,但其中,受高等教育的女性比例逐年上升,在每年的考研大军中,女性占据相当大的比例,造成这种现象的一部分原因是适龄女性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更多原因是由于大学大规模招生之后,大学毕业就参加工作的期望收入变低,这种现象大大降低考研的机会成本,从而使读研的期望收益增大。

二、女性参与教育所带来的效益分析

教育这一人类特有的目的性的社会活动,它的产生是人们某种效益追求的反映,教育效益是指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从事一切教育活动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利益,而女性教育的效益是指投资女性教育所带来的利益,包括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可以分为私人效益和社会效益。

1.女性教育的个人经济效益的分析

女性教育的私人经济效益是指女性自身从教育中获得的利益,包括自身修养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收入的增加.女性的教育经济效益主要是在工资收入方面有所体现:美国学者舒尔茨以独特的投资视角对经济发展的动力做出了全新的解释,他认为,人对自身的投资历来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一切其他形态的资本生产能力的总和,教育投资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性的投资,它不仅能够将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而且还会在将来获得收益,改革开放后,越来越多的女性重视自身的教育投资,提高自身的劳动效率,进入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当中,并且获得了更好地薪酬水平。有关数据表明,大学群体个体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接受大学专科教育的个体水平,接受研究生教育的工资水平明显高于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个体工资水平,说明接受高等教育对工资的影响体现出层次性,而女性研究生和本科毕业生与专科毕业生的工资差异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正U型趋势。从个体纵向发展趋势来看,受教育层次提高的同时,个人收益水平也相对提高。

2.女性教育的个人非经济效益的分析

女性教育的非经济效益在家庭方面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母亲反映了家庭的整体素质,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手中。印度女教育家卡鲁纳・卡兰也说过:教育一个男孩只教育了一个人,教育一个女孩是教育了一代人,当父母亲接受教育后,会产生影响深远的效益,即代际效益,特别是母亲,她的效益可以外溢到子女身上,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不仅会加大子女的教育投资,还会注重医疗安全卫生方面的投入,在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中,母亲承担重要角色,母亲的教育程度对家庭的整体健康水平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报告女性的教育机会每增加一年,婴儿的死亡率就会下降2个百分点。

3.女性受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分析

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获得,它还是追求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舒尔茨认为,社会中很大一部分的收入分配差异,实际上由于所受教育不同而引起的,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个人劳动效率和收入水平,还会使社会收入分配趋于公平,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方面,女性在提高全社会的劳动力创造价值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后代的人口素质,而且对经济发展储备了更为优质的人力资源,而人口素质、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

4.女性教育的社会非经济效益分析

女性的生育观念会极大地受教育的影响,女性处于更高的教育层次上时,结婚时间就会延迟,代际间隔年限就会加大,对于减缓人口速度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女性获得教育机会越多,也越有机会使禁锢人们的旧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外”打破。在社会化民主进程中,女性教育同样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女性的自我觉醒和社会地位,同时也为实现男女性别平等提供更多地机会,进而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发展。

三、制约女性教育效益的因素

1.性别歧视

在劳动力市场中,女性是处于劣势地位的,因为女性劳动力供给的边际成本是高于男性的,所以极大地降低了用人单位接纳女性的积极性,在同等条件下,用人企业和事业单位更愿意雇佣男性劳动者,形成了所谓的就业的性别歧视,即教育水平越高,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遇到的性别歧视就越高。而性别歧视在工资水平上也有明显体现:在同等教育水平下,男性的工资水平比女性的高,在2011年相关问卷调查,2011届大学和硕士毕业生中女性在此期间的平均签约月收入均低于男性;学历层次越高,同学历层次的男女平均签约月收入差距越大。其中,被调查2011届女性本科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收入(2243元)比男性本科毕业生(2573元)低330元;被调查2011届女性高职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收入(1917元)比男性高职毕业生(2086元)低169元;被调查2011届女性硕士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收入(3623元)比男性硕士毕业生(4438元)低815元。

2.教育机会不平等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城乡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均衡,城乡居民受教育的机会存在巨大的差异,由于教育和经济之间的互动效应,自治区等偏远落后的地区陷入经济和教育双重落后的局面,2000年,全国城镇和乡村居民的文盲率分别是4.04%和8.25%,其中女性文盲率的比例更加严重,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农村的初中教育普及率较高,而高中教育的普及率较低,大大低于城镇水平,高中教育在城乡之间分布的巨大差异使广大农村学生受高中教育机会明显小于城镇学生,这直接导致了城乡居民享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同,由于女性作为其中的弱势群体,这种差距更加明显,严重影响了城乡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3.传统封建思想的禁锢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它的思想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是女人最重要的工作”,这些传统观念是阻碍女性参与教育的最大约束,人们习惯于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牺牲的角色,更容易为家庭和抚育子女而分心,错失职业发展机会,由于社会和女性自身对自己错误的性别角色定位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渗透,父母往往会让女性放弃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机会。

4.职业选择的低风险倾向

女性在就业选择中更多意识是倾向于选择低风险,较稳定的职业,比如,公务员,国企,由于风险与回报呈正相关,低风险的职业回报率一般较低,根据埃奇沃思和拉斯波恩的关于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发现女性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处于被动,女性较少进入男性领域,造成男性职业工资上涨。在2011年硕士群体的毕业收入调查中发现,女性硕士毕业生去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的比例最高(32%),且远高于被调查2011届男性硕士毕业生与该类型单位签约比例(18%)。分析认为,这可能与女硕士生毕业时接近婚育年龄,追求工作稳定性有关。

四、提高女性教育效益的措施

1、社会方面

(1)政府财政投入方面:教育与经济的相互效应促使政府应对教育的投资加大力度,对办学质量的提高制定合理措施,在合理扩大教育规模,开阔女性就业的渠道,改变传统的依靠政府的单一的投资模式的各种举措下,促使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社会生养基金制度,减轻用人单位因女性婚假和生养等生理问题带来的顾虑,解决女士的就业难问题,也要同时加大对贫困女大学生的扶持力度。从“教育有助于民主”的角度看,一个稳定的民主会不可能与文盲共存,因此政府提供和支持教育,被看做是一种长期保存和巩固民主的手段。

(2)法律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女性劳动力的法律保护,监控劳动力市场上对女性的不公平的行为,为女性创造更多更公平的就业机会,建立健全更为公平和有效率的市场竞争法制环境。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制定消除女性就业歧视的各项政策,提高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女性比例,形成对决策的有效影响力,各级政府在招收录用中要率先做出性别平等的示范。

(3)社会舆论的支持:社会舆论的力量是强大的,所以要合理引导社会舆论,发挥社会与媒体的作用,树立一种积极的两性平等的思想观念,摒弃守旧的传统思想观念,真正确立女性在社会中与男性地位的平等,有意识的去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2、自身方面

(1)女性要为自己增加教育的投入,为自己争取受教育的权利,争取社会参与的机会,提高自我意识的觉醒程度,从女性自身的旧观念,旧思想,旧知识结构和旧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认为劳动力的收入直接取决于他们自身对工作的投入,包括教育,工作经验。所以,女性要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就要增强自己的实力,不断进取。

(2)女性在承担家庭中母亲这一重要角色时,要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施加积极的影响,越关注对子女的教育和培养,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就越高,就越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培养合格优秀的下一代,就会间接的对国家对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五、总结

教育是推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可忽略的因素,是建设社会精神文明进程中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是社会进步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由于女性在文化传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有必要以教育引领女性群体以全新的视角审视自身发展,科学认识自己,在更宽广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与优势,在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更积极乐观的影响。(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克瑞,谢作诗,教育经济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3.

[2]叶茂林.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6,98,107.

[3]邱长溶.性别教育走进高校[J].高教文摘,1998.2中

[4]杨春华.农村家庭教育策略中的性别差异:保男顾女的分配资源[J].教育教学论坛,2012,(2)

[5]闵维方.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马伟娜.女性教育的成本与效益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8

[7]顾明远,梁中义.妇女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35

[8]李亚东,徐燕平.女性受教育程度与人口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研究生 就业教育 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1.012

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和普及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高学历人才,满足了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在研究生就业问题上,由于受到本科生、专科生和高职类学生甚至是博士生的排挤,其地位十分尴尬,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因此,通过就业教育的开展使学生能准确的匹配岗位需求和自身能力,成为有效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的主要方法。对于我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显得十分必要。

1 研究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就是研究生教育,其中又分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对于硕士毕业生来说,因高校或研究所等岗位的门槛多要求博士毕业生,故多数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可选择的只有企业或事业单位;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具备了进入高校或研究所的资格,但竞争压力较大,就业较为困难。另外,企业招聘还存在着可用本科生不用研究生的现象,所以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巨大,就业形势严峻。

研究生就业经历了包分配制度、择优录用制度以及双向选择制度的变化,国家的宏观调控在研究生就业问题上了控制力越来越弱。与此同时,由于市场供需的变化,也就是研究生学历人才的井喷式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低聘、偏聘等现象。我国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就业分布不均衡,受学历背景影响较大。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受到市场经济的导向以及供需结构的影响,很容易在出现集中应聘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现象,比如说上海、北京等城市一直是就业热门区域。集中就业使得部分城市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部分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也会把第一学历当成参考之一,或者将研究生性别当成重要参考,使得硕士毕业生尤其是女硕士的就业困难加剧。

(2)研究生本身存在问题。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不少学生会觉得自己是高学历高精尖人才,很难放下身段去应聘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条件艰苦或薪资待遇稍差的岗位,功利化现象严重。另外,不少研究生就业过程中为提高自身竞争力存在着学历弄虚作假的现象,或是在就业初期就选择通过人际关系、行贿等手段获取就业资格,严重缺乏诚信意识和职业道德观念。最后,不少研究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由于研究生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处于校园环境中,缺乏实际生活的历练,导致其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面对就业过程中的失利不知所措。

(3)职业规划教育薄弱,缺乏理性的就业理念。对于大学生的职业教育规划问题,我国起步较晚,一方面是由于初期人才需求较大,很少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等人才教育发展速度较快,大学生的就业教育问题出现了滞后的现象。对于研究生教育这种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管是校方还是研究生本身,对求职能力的培养都未曾给予足够的重视。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多存在盲目投递简历或面试过程捉襟见肘的现象,很难实现理性或有计划的应聘。

(4)用人单位人才消费理念的变化。在我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背景下,高学历人才的井喷使得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硬件要求也逐年增高。大型企业单位对硕士毕业生的最低要求基本上限制在“211院校”以及大学英语六级等,甚至要求本硕双211,研究生稀缺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另外,由于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异,使得企业在人才选择时可能更倾向于可塑性较强的本科生,并且企业为本科生付出的成本较低,这也是研究生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也说明了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的脱节。

2 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前社会研究生数目增长迅速,研究生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就业难以及就业能力较差的现象。为了更好地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使研究生在就业或择业问题上更加理性,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生在就业、择业问题上往往经验较少,很容易因未认清就业形势而走弯路;或因就业仓促而未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面对未来发展很难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以上问题都需要通过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解决。

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还有益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研究生在校期间通过三年的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科研能力及动手能力,但其社会实践能力相对较差,并可能存在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可以很好地帮助毕业生分析当前形势并发掘出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另外,通过就业教育,研究生还能在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明确行业发展前景并做好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总之,研究生就业教育的开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的提升都是有帮助的。

3 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

当我们认识到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一方面,我们可以吸取国外成熟的就业教育理论和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要依据本国研究生现状,遵循引导性原则、分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员性原则,不断完善研究生就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1)全程跟踪、全方位培养。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并不仅仅是在学生毕业时期开展的,依靠短期的集训很难取得较好的成果。在研究生入学之日起,就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对学生进行贯穿整个研究生阶段的培训和教育,最好能做到跟踪服务。对于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其内容也应是全面的、全方位的,应涵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择业观和职业观的教育、从业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为了提高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可行性,就业教育工作的开展越早越好,并且可以依托现有的教育体系,通过选修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开展发现学生的职业兴趣并加以培养。

(2)依托第二课堂,增强研究生就业教育的实效性。第二课堂也就是诸如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就业指导讲座等形式来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其中社会实践是培养研究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就业见习、社会调研、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学生通过校园的理论学习以及在企业的实践,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提升了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3)建立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为保证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质量,帮助毕业生更好地了解自身专业知识体系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就业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就业形势和政策法规有相应的了解,还应掌握大量实时的就业信息以及学生素质拓展和心理咨询等技能。就业指导教师还应掌握一定的职业测评和职业咨询相关知识。为此,应首先加强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力度,并组织教师参与到企业招聘过程中,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培训和指导。

(4)为研究生就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对于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校领导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在场地、经费和设备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学校要为就业指导教师和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环境,比如通过“职业生涯俱乐部”、“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协会”等社团的建立辅佐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通过就业教育指导的开展,让毕业生的追求逐步转向“能否在公司得到锻炼”、“在公司是否有培训、学习的机会”等,帮助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上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职业的变动, 能够更加自觉地利用职业变动所带来的发展机遇积累职业经验。

4 结束语

目前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其就业成功与否甚至与社会的稳定性挂钩。在新形势下,通过就业教育的开展来提高研究生就业成功率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在总结和吸收国外成熟就业教育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了几点关于开展研究生就业教育工作的措施,希望能最终实现以生涯发展理论为指导的研究生就业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健波.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讨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

[2] 李海萍.研究生就业市场壁垒及其消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8-13.

[3] 苗壮,刘益平,张海艮.基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42(2):24-25.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具性 人文性 综合素质 创新思维 教学方法

关于大学语文教育的论文琳琅满目,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向发意的《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一文“立足于现代教育学理念,以及对于实际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现代社会对人文素质的呼吁,对于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反思,就社会对于人的素质的具体要求作了一定的分析,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将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研究,分别从学生、教师及教学与教材等多个方面分析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在社会中的成长,促进社会的繁荣昌盛。在具体分析中,本文注意了不空谈道理和规律,将教学中的文本及教法相结合,做到有实例,有求证。辩证地看待各种在教学中运用的新方法,既注意吸取其长处,同时也努力做到保持大学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避免失去大学语文自身的特色”①。邵龙青、关春芳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赜》一文“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分析大学语文的困境、原因与出路,阐明大学语文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对教材类型、教学方式和方法以及教学改革中几种矛盾关系的处理,提出建议和对策”②。 张绍红张俊《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文中指出:“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高校应全方位加强和改进大学语文教学,更好地发挥这门课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③。蒋雪艳、付成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大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人文素质教育对高职院校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而大学语文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又不尽如人意,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④。此外还有:朱媛的《母语危机下的大学语文教学策略》⑤;张松竹的《我国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育管理的困境与发展研究》⑥;佘丹清、张曦微的《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杨坤道的《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⑦;曹正勇《试论媒介变迁中的大学语文教育转型》⑧等等,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人所略,略人所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大学语文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呼声的不断高涨,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越来越突出,反思和研究大学课程教学的氛围愈来愈浓,如何使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更加有利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一个重要话题。但在实际中高职院校大多强调专业教学,大学语文正为各种专业技术课“让路”,课时不断压缩。即使在公共基础课中,地位也不如英语和政治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最重的是英语等级考试和技能证书,因为直接关系到毕业证书和将来找工作的问题。在实用主义价值观念的盛行下,大学语文教学的根基受到冲击,已被挤向了边缘。而且这种情况下,大学语文教学还被一再强调要大力提高应用文授课的比重。

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方面,是两者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大学语文不应仅仅停留在工具性教学上,而且要用非常有限的几十个课时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不太可能。更重要的是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了多少知识,而在于通过语文的人文性,既通过学习、体会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价值取向、伦理道德、理想信念、心理品格、审美意识等,提高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经过实习、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的活动初步与社会有了接触,体味了一些人生真味,这使他们面对着更多的人生困惑。虽然大学生们感情奔放,好强、好胜、敏感好奇、对未来充满幻想,但在现实的压力下,他们在表面的自信之下,潜藏着精神危机的暗流,情绪和情感不稳定,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懂得尊重别人。讲究实惠,注重个人奋斗,不善于与人相处、协作做事,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易走极端。并且由于当代大学生大都喜欢上网,网络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不少学生上述的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教学中影响学生思想最大的除了班主任外就应该是语文老师,因为语文的人文知识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正因如此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受到更多的重视,而且这个重视不只是简单的一些实际应用能力教育的重视。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中拓宽学生视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的潜力都将被发挥出来。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除了大环境要改善外,更重要的就是语文教师一定要探究、改进教学方法。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尽量站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用真诚、友善、宽容的态度启发、鼓励学生要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不迷信老师和课本,敢于向老师、向课本质疑,也不迷惑于众人的意见。让学生在心情愉快、无压抑感的情况下轻松听课,主动发言,积极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不断进行交流,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要逐渐让学生学习、掌握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教育的宗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展。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的学习,不停的吸取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淡化标准化的答案和统一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启发自己去体会、感悟课文为什么是好文章,具体好在哪儿。如果是议论文,让学生感受到它讲的有道理,被它的道理所折服,然后再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讲明道理的,自己以后在写议论文或说服别人时,可以借鉴到什么;如果是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后自己在叙事或抒情时可以借鉴多少。经过这样长期、反复的教学,学生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几千年来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的是人类的生活与情感。对课文的解读,必须做综合整体的关照,要全方面的考察课文与社会、哲学、艺术、宗教、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充分挖掘大学语文内容所浸润的思想内涵、文化价值、艺术情操,学生才能全方面的接受各种知识信息,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养。比如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中,可以学习兼怀天下的宽广胸怀;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可以感悟崇高的牺牲奉献精神;从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中,体会不怕挫折,直面打击的坚定信念。这些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成就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崇尚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人格道德诉求,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作为专家。”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们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视和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是能够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的。

注释:

①湖南师范大学2006级硕士毕业论文。

②《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③《教育与职业》,2006年35期。

④《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05期。

⑤华中师范大学2010级硕士毕业论文。

⑥燕山大学2013级硕士毕业论文。

⑦华中师范大学2005级硕士毕业论文。

⑧《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参考文献:

[1]黄甫全主编.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西南师大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版.

[5]裴娣娜主编.现代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蒋仲仁.叶圣陶教育论文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如今脱下空军上校的军服,开始了美好人生工程的创业征程,创业最需要的是人才,我在招聘录用员工的过程中发现,相当多的大学生竟然写不出一份像样的个人简介和求职信。这让我回想起当初自己是分配到单位的第一位硕士,领导满怀希望地认为我能立刻成为单位的笔杆子,可是当时的我真的让领导失望了,我的硕士论文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东拼西凑出来的,我为了暑期加班写论文还曾遭遇了火车颠覆事故,差点送了小命。

直到后来,我在生活和工作中逐渐养成写日记特别是灵感日记的习惯,这一状况才慢慢得到好转。我是一位好奇心很强的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无论与自己有没有关系,发现了问题总爱琢磨,偶然产生了灵感就立刻记下来,开始的时候在军帽里垫一张纸随时备忘,后来就把主题词记在手机里,最近五年一部老的智能手机就存了近30万字的备忘灵感日记。记灵感日记真的很奇妙,小灵感越记会越多,小灵感会变成大灵感,相关的灵感串起来就整理出一篇有创意的文章。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了起来,功到自然成,我也成了单位里名副其实的笔杆子,发表数十篇专业论文,还撰写了数十万字更有创新价值和普遍意义的美好人生工程理论体系构想,其中《美好人生宣言》入选《中国当代思想宝库》。

在探索美好人生工程过程中,我发现小小日记不光能帮助人们培养思维和书面表达这些根本能力,还能促进人生的方方面面。其实写日记还是低门槛的科研,只要会写字会查字典就可专注一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长期探索和研究。譬如探索健康可以写健康日记,探索食疗可以写饮食日记,探索快乐可以写开心日记,探索恋爱可以写相亲日记,探索家庭可以写生活日记,探索育儿可以写育儿日记,探索挣钱花钱可以写理财日记,探索旅游可以写旅游日记,探索识人辨人之道可以写人物日记,探索成功之道和人生智慧可以经常总结经验教训多写自省日记……

读万卷书长知识,行万里路长见识,写万篇日记改变命运!如果您当真,这一席言胜读十年书。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2014年毕业生人数较多,但2014届毕业生签约率有所上升。调查发现,从2013年12月10日到2014年1月9日,被调查的2014届大学毕业生签约率与上届同期相比略有上升。具体来看,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7%,高于上届同期2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8%,与上届同期持平;硕士毕业生为33%,高于上届同期4个百分点。

投资与理财 邹雨萌

未成功签约的原因

数据显示,期望就业的毕业生中,仍未就业的首要原因是对职位不太了解或个人期望过高,使得自己错失了许多机会,其比例占到了13.7%;其次是认为薪酬过低,无法满足自身的生活,占11.9%;还有11%的同学根本未获得面试的机会。

不同行业就业对比分析

此次调查显示,毕业生期望就业的十大行业,依次为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保险、IT/互联网、通讯电子、政府/公共事业单位/非盈利机构、汽车、广告/会展/公关/市场/媒体/出版、房地产、能源、咨询/管理产业/法律/财会、教育/培训。毕业生实际就业的十大行业,依次为金融/银行/投资/基金/证券/保险、IT/互联网、制造业、通讯电子、房地产、汽车、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其他、广告/会展/公关/市场/媒体/出版/、咨询/管理产业/法律/财会。

毕业求职二三事儿

网友@小陈是萝卜问:签了三方协议,是不是意味着单位不能不要我了呢?

《投资与理财》:就业协议书一经毕业生、用人单位、学校签署,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一方不得擅自解除,否则违约方应向权利受损方支付协议条款所规定的违约金。从实际情况来看,就业违约多为毕业生违约,所以如果你不想违约,就不必担心这个问题。

网友@王佳佳很牛问:面试时,如果对方问我期望的薪资,我该如何回答最妥当?

《投资与理财》:其实,一般大型企业在招聘时,就会事先说明基本底薪,而一般中小型企业有许多仍以个人能力、面试评价做作为议薪的标准。所以,建议你可以先查询薪资定位的相关资料,配合个人的价值观、经验、能力等条件,做出最基本的薪资底限。如果没有工作经验,应采取保守的态度为好,以客观资料作为最主要考量重点。

网友@苦逼毕业生问:我大学期间没有实习过,简历上的工作经验可以瞎编吗?

《投资与理财》:倘若是挖掘,没吃过猪肉,应看过猪走路,也可。但连猪走路都没见过,却编撰猪如何走路,岂不是瞎编?经历是可以挖掘的,但重点是,挖掘不等于编造。求职靠的是实力,不是侥幸,不是纯粹的运气!练好内功,打好基础,才会成功!与其反复奔波、饱受打击,不如先静下心,深入剖析自己、挖掘自己、充实自己!

网友@赵飞燕是也问:求大神用一句话总结,简历怎么写能最突出?

硕士毕业个人总结范文第10篇

研究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成才个案后,我深感语言学习,对于幼儿是无比重要的;了解了现代科学关于人脑在幼儿时期发展的墓本成果后,我坚信:语言(包括外浯)的学习,以及和语言学习相联系的思维训练,应当成为幼儿早教的核心。

女儿Angella在1周岁时,妻子提过多次:你英语那么好,为什么不教她?我不是推说太早就是说她还小。在当时的意识中,我认定母语未学好之前不宜教外语。但我现在却认为,如条件允许,一两门外语与母语同时教幼儿,不仅可行,而且效果更好。无论是科学研究的最新发现还是真实的事例都可以对此验证。

我有个外国朋友,他6岁的孩子能说四种语言:英,俄、法、以色列语。住比利时时,他从事贸易,每天的工作主要是用多种语言与世界各地的商人洽谈。据他讲,环境加上自己的着意教育,使孩子学会了上述四种语言。他还说,他们犹太商人能使用三四种以―亡语言的很平常。

根据现代科学关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规律的研究,浯言(包括外语)的学习,从理论―亡讲是越早越好,在孩子1岁左右咿呀学语之时,就开始教外语,那是最理想的。如果要想让外语成为孩子的第二、第三母语,那么一定要在6岁前教,最迟不要晚于8岁。在13岁后学外语,除非有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又特别下功夫,否则就很难有优异的成效。

先搞语音再教读

电视台主持人司Angella,爸爸是怎样教英语时,她答道:他先让我把语音搞会,再教我读。她说的是真话,也是最简单的总结。

我认为,学英语,最重要的是语音。我教Angella英语始于她两岁半。最初主要是教唱歌,也认认字母卡,说几句简单的口语。记得第一支歌是《音乐之声》的《Do,Re,Hi……》,还有《雪绒花》、《字母歌》等,后来买了几张歌碟,一首一首往下教,太难的就让她听。哪个孩子不爰唱或不会唱?伴植着优美的乐曲和愉悦的歌声,几十首歌唱下来,也就建立了一定的语音基础。从这个角度讲,英语确实是可以轻松唱会的。

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正式给她上课。我特别注重孩子的听、唱、读、说,并且不厌其烦地随晌纠正她的语音。因为英文的很多音素,印文没有,小孩子有时就含糊过去,比如th的发音要用舌头伸出来摩擦门齿。再比如说,中文更多用刚空的前半部发音,而英文大部分要压到口腔后部去发音,舌头的运动和口型的大小等,这都需要经常提醒。中文靠四声来辨音,英文听词就要靠轻重、长短来搞清,在句中更有强弱的变化需要注意。而这些感受就要靠朗读来培养,我的语音很纯正,所以Angella主要是模仿我。

等读音没问题了,语速也有了,听力也就上来了。输入到一定的时候,她自然就会脱口而出纯正的英语。我总觉得,语音不好,听力难上,说更免谈,学英语一辈子会很累。  结合幼儿的具体情况,利用他们对声像刺激的敏感,充分使用外语原声声像资料应当是首选的方法。视听资料,我主要用过《GO GO学英语》、《迪斯尼神奇英语》和《小乌龟学美语》等。这些以及更多的迪斯尼系列动画片,都是小孩子特爰看的。教材则采用《少儿剑桥英语》初级和一级,稍后转向《新概念英语》第一册。剑桥的书有很多画,色彩丰富,字也印得大,小孩子喜欢,涂涂画画,颇有兴趣。但问题是零散杂乱,不如《新概念》一课一课,读起来很清爽。

自从她能看着书本朗读开始,朗读就成了我英语教学的主纲。结合英语角的教学实践,我把我的朗读方法总结成"哈利英语朗读三步法":

1)简单短句,着重单词元音长短、轻重和强弱在句中的差异和使用,感受纯正的英美语音,解决语音因素的问题:

2)一般句子,着重连读、失去爆破(或省音)、变音等技巧,重点感受意群,并开始加快语速:

3)复杂长句,着重语调、运气、共鸣,重点感受思维方式和句法结构,并尽量把语速加快至(或接近)标准英语(Standard Enflish)的语速,实现与英美原声的接轨。

我的朗读法,只强调反复的读和听,不主张背诵,而主张感受眼到、心到、口到、耳到。能背自然也不错,但还是要看着书读,几乎没有笔头功课。我觉得,这样的方法,才符合像英语那样的拼音文字。就连单词都不背,因为通过自然字母拼音法的学习,把读音与字母组合联系起来,记住了读音,也就记住了单词。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完全不同于象形文字汉语, 用学汉语的方法对付英语,自然文不对题,事倍功半,学生学得很累,所得甚少。这实在是英语学习和教学上的最大误区。

而采用我的这种读法,无论幼儿还是大点的孩子,普遍感到快乐,没有压力。纯正的语音、流利的语速和英语思维的语感,就从反复不断的朗读中,很受到,并能很快输出。从发音准确,到一课又一课的流利朗读,再到听懂和脱口而出感受到的也是一个接一个的成就感。

就拿Angella来说,从来不知背单词为何事,也很少动笔写,却不知不觉就能拼读单词,能够在正式上课一年半后,读完剑桥的初级、一级,读完《新概念》的一册,进入第二册的学习(同时还在读PETS一级),不仅能认读,理解,而且能听能说,语音纯正。我觉得,英语已开始成为她的第二母语。当然,在对幼儿教学牛,也要设法游戏化。比如幼儿就很軎欢我的打牌学习法:用扑克牌大小的英语字母卡来玩抢牌,先读出字母,然后说出该字母起头的单词;说得快且说得多为赢。Angella在英语角玩抢牌游戏,做到"打遍天下无敌手"输给她的就有好几位好斗的初中生。我还培养她当小老师,这样可以在教和学中互动,也可加强她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对此,她也很乐意。

再加日语与法语

在Angella正式上英语课近半年后,我又给她开了日语,学习的方法大致同英语,只是用时较少,进度稍慢。等她基本过了语音关,我选了日本人编的《新日本语基础教材》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为主要读本。因为里面有日,英文的对照单词表,我在训练她用英文和日文相互切换,而不是只通过母语中文来理解。按计划,在本文发表 时,我应当已给她开出第四门语言――法语。两门东方语言(中、日)和两门西方语言(英、法),它们彼此之间的差异很大,同时学习对进行思维训练很有价值;它们的实用性也很强。在我看来,现今的研究者或学司家,无论在哪个领域,离开了多门语言,是难以成为大家的。

至于Angella学了多种语言后有什么好处,我将再行阐述。

上一篇:建筑毕业实践总结范文 下一篇:电大专科毕业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