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统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20:50:41

数据统计论文

数据统计论文范文第1篇

作者:安杰

医疗质量无疑是一个医院的灵魂,一个治不好病的医院就一定是一个没有病人的医院,治愈率、好转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等数据的高低无疑反映着一家医院水平的高低。作为对广大临床科室考核奖惩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实践工作中也是最容易被篡改的数据指标,由于这些数据来源于每一个出院病人的病案在录入HIS后由系统直接生成,无法通过科室上报数据直接篡改,而产生了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个病人因多种疾病入院时将“主要诊断”填写为能够治愈或好转的疾病,从而提高了治愈率、好转率。这种现象的出现虽不应该但有一定客观性和合理性,例如广大糖尿病、高血压、乃至癌症等慢性疾病,并不可能被治愈,但为了服从于整个医院卫生医疗考核指标体系而不影响科室的经济利益所不得不采取的方法。从这一点说,医疗卫生质量的统计数据不仅作用于医院的管理加强了考核,而医院的管理考核也反作用于广大临床科室从而导致了医疗卫生质量的统计数据的改变。两者相互影响,因此一个合理的符合医院临床实际的管理考核制度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②作为一个特殊的企业,其内部的运营是否正常、高效?效益是否达到最大化,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改变一些模式能否再次提高等一系列问题无疑就需要医疗效率统计所提供的数据来予以解答。出院病人数、病床利用率、病床周转次数等等指标无疑在很大程度上解答了这家医院的经营运行情况,而由此衍生出来的相关财务统计数据则更加直观的体现了这一价值。但由于大部分医院统计基础较差(很多医院未设置统计类科室),且即便在有统计科室的情况下,也因受制于传统观念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领导的有效支持而无法从财务科室取得相关数据,进行相关的财务统计,最终导致了没有将财务统计与医疗效益统计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为医院提供全面的运行经营情况。1.3需要哪些数据:在海量的数据中如何找到有用的数据是一切统计工作的开始,一般来说根据国家卫生部及省市相关部门所下达的文件中要求的内容就应该是医院所必须提供的最基本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院领导为了加强管理,根据自身需要的其他一些数据也应予以收集整理加工,但要注意务必与提供数据的相关临床医技科室加强沟通协调,这是考虑到在其十分繁重的日常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还要求其提供相关数据无疑在客观上增加了劳动强度,很容易引发抵触情绪,导致提供的数据质量不高甚至应付了事。

无疑是整个医疗卫生统计工作中最关键的一环,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将收集整理的相关数据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不同时期统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差距;通过横向以及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找出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就这一点来说,数据分析本身也是数据加工的一种。在完成数据的收集整理并录入HIS系统后就可以得到一份比较全面的统计数据报表了,它虽然能够将数据全面的反映出来,但在密密麻麻的数据面前其内容无疑是枯燥的,也增加了查阅者吸收准确信息的难度。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并不完全代表信息,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枯燥乏味的数据,而是由这些数据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及结论,所以进行数据分析再次加工整理就十分必要。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将本期数据与上一期数据进行对比以观察增减变化被称之为环比;与一个固定时期的数据对比称之为定基比。将两个不同时期的数据输入Excel表格中将其生成相应的图形就能十分生动的反映出数据的含义,达一目了然的效果,其中直方图、折线图、饼图(以及其衍生的环形图)最为常用。①直方图:直方图能生动地表现出两个对比的变量间的差距及差额。如去年与今年的出院数对比。②折线图:表现了全年各时期数据变量变化发展趋势。③饼图(以及其衍生的环形图):说明各个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如各临床科室出院病人占全院出院病人的百分比。数据统计分析中的问题:①单纯依赖于数据得出形而上学的结论:数据是一个医院各项工作情况及成果的抽象表现,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数据的产生和收集过程中受到了太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其本身的真实性就存在问题。同时还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所导致的数据反映的情况与真实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出入,例如按照国家规定住院病人的住院日有相应的规定,而临床科室为应对这一规定将各种原因长期住院患者每隔一个时期就假出院假入院一次,在技术上避免了触犯此项规定,这种只是在手续上出入院的病历被称之为周转病历。

而反映在统计报表上则表明该科室的出入院病人并不少,经过此分析得出了该科室的经营效益还是不错的错误结论。这种并不是由于主观故意提供错误数据的情况是统计工作中不被重视的却有相当严重的后果。虚假的数据可以通过加强管理及惩处力度予以杜绝,而像上面那种情况本身有其客观性,其提供的数据也是真实的,这就要求统计分析人员提高自身职业素质,不能只针对相关统计报表想当然得出错误结论。②不了解各临床医技科室的真实工作情况:对于统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由此得出的错误结论一旦反馈到相关科室必然会让对方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因此,在进行统计分析过程中最好对一些关键数据与其临床医技科室进行沟通,了解这些数据是怎么得出来的,数据出现下降是否有其客观原因等等,这样便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数据统计论文范文第2篇

加法——上海住房面积的统计是否超乎想象地简单?

每年,上海政府部门都要公布上海的人均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指标。其目的为说明人民住房水平在“节节高”、“年年高”,更为了彰示政府部门的业绩。那么,“人均建筑面积”、“人均居住面积”又是怎样得来的?得到那些数据又经过了怎样艰苦繁复的调查和计算过程?

笔者为了验证上海统计部门有关住房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曾经历过了艰苦繁复的计算,但计算结果总与政府公布的数据大相径庭。是一个突发的奇想,使笔者在半个小时内就算出了与统计部门数据基本吻合的上海十年来的“居民住房总建筑面积”以及相关的“人均建筑面积”。其计算结果,“居民住房总建筑面积”与各类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应数据平均只相差3.6%,“人均建筑面积”与建设部近三年的《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中的相应数据百分之百相符。

是什么样的“突发奇想”有如此神奇的效果?笔者是这样“奇想”的:“吗要那么认真?”鬼使神差,笔者信手将1995年以来每上一个年度的住宅建筑面积与当年竣工的商品住宅建筑面积相加,结果就与统计部门“统计”的“居民住房建筑面积”基本相符,再将统计年鉴中公布的“非农人口”与“居民住房建筑面积”相除,就得到了与建设部《城镇房屋概况统计公报》数据一模一样的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上海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当然,在1999年到2004年,笔者的计算结果与统计部门数据相比还略少些,多则少10个百分点,少则少5个百分点。于是,笔者再次“突发奇想”,“我如果把空置房、已拆迁房都拿来填空缺呢?”于是,“奇迹”再次出现——笔者“灵感”激发中计算得来的上海住房建筑面积就与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99%、100%地相符了!

难道政府统计部门是在如此搞笑的状态下工作的吗?

笔者不愿相信。

如果需要计算的是上海全部居住房屋总面积,那可以把上年的居住房屋面积加上当年的竣工住宅面积——竣工住宅面积指“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可正式移交使用的房屋居住面积的总和”(此解释见由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和上海市统计局联合编辑出版的年鉴类刊物《上海市房地产市场》,下同),但必须减去已经拆迁了的住房面积。然而这样得出的全部居住房屋总面积数不能用作计算人均居住房屋面积的基数,因为当年和往年的竣工住宅中的没有实现销售的部分是不能按照已经移交使用的“人居房”来计算人均面积的。

如果需要计算的是上海已经实现了“人居”的全部住房面积,那么在每个当年度的竣工住宅中必须扣除还没有发生“人居”的面积,并减去已经拆迁了的住房面积。请注意,如果扣除了每个当年度竣工住宅中的没有发生“人居”的面积,在此就不发生“空置房”的概念——空置房指“销售物业报告年度内某类物业经初始登记一年后未售出的数量”,该面积已经包含在初始登记年的竣工住宅面积中。

笔者“第一次奇想”时的计算方法谬误在于:如果是计算全部居住房屋总面积,其没有减去已拆迁房的面积;如果是计算实现了“人居”的全部房屋总面积,其一没有减去已拆迁房的面积,其二没有减去以往年度积存的空置房面积,其三没有减去当年竣工住宅面积中没有实现销售的部分。

照笔者“第一次奇想”时的计算方法来计算“人均住房面积”,那是偷换了“人均住房面积”的概念——虽然统计部门没有对“人均住房面积”的计算方法作出定论,但是,作为体现住房条件改善的最重要指标,人们对“人均住房面积”的约定俗成的理解就是已经实现了“人居”的房屋的人均住房面积!

笔者“第二次奇想”时的计算方法谬误更是显而易见——那是明知故犯了——不但不将这些没有发生的、不存在的因素做减法,相反还把这些因素又做了一次加法!每一个按常规思维的人会为此感到不可思议。笔者同样不信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会故意这么做。这么做的后果是严重的,这使得上海在2005年时的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平添了13.33平方米——在把2005年全部竣工住宅作为已经实现了“人居”的前提下!因为1999年到2004年,上海城市的拆迁面积总和加上每年空置住宅面积的累计数是5520万平方米,这些数字不扣除,就是多计算了5520万平方米未实现“人居”和已经灭失了的住房面积,这些数字还要再加一次,那就是在1999年到2004年,多计算了5520×2=11040万平方米未实现“人居”和已经灭失了的住房面积;同样,在1996年~1998年以及2005年的住房面积中,也因为没有扣除拆迁面积和空置住宅面积,导致多计算了4278万平方米的未实现“人居”和已经灭失了的住房面积,只不过没有再重复加一次而已。这样,1996年到2005年每年多计算的“人居”住房面积累计一共是11040万+4278万=15318万平方米——2005年竣工面积中的未实现销售部分还未计算在内,2005年上海的非农业人口是1148.94万,15318÷1148.94=13.33,这13.33就是按照笔者“搞笑计算法”计算出来的属于“多算”的人均建筑面积!

笔者相信政府工作人员不会这么搞笑,笔者也认为,计算结果一样不等于计算过程一样,但是,由于政府部门对住房面积的计算过程不见公布,作为上海市民,希望能看到政府统计部门对于上海住房面积的计算过程。

笔者的计算过程见表(一)、表(二)。

表(一)、上海居民“人居”住房面积计算过程表(与统计部门的统计结果相符)单位:万平方米

注:1.“统计部门提供的市区住宅建筑面积”中,97、98、99三年的数据来自《上海投资建设统计年鉴》,其他数据来自年鉴刊物《上海市房地产市场》。2.“当年商品住宅竣工面积”来自年鉴刊物《上海市房地产市场》。

3.此表中的已拆迁住宅面积和空置住宅面积不包括1976、1997、1998、2005年数据,这些数据见表三和表四。已拆迁住宅面积来源:见《上海市房地产市场》,空置住宅面积来源:2000年前数据见《上海统计年鉴》,2000年后数据散见于媒体报道的官方统计数据。

4.撤县改市增加的住房面积中,99年数据是指青浦、松江的住房面积,2002年数据是指南汇、奉贤的住房面积,2003年数据是指崇明的住房面积。数据来自《上海统计年鉴》。

表(二)、2003~2005年上海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计算表(与统计部门的统计结果相符)

数据来源:《上海市房地产年鉴》,2005年数据见《上海统计年鉴(2006)》

2.搜集了自2000年到2005年由政府部门认定的每年的空置住宅面积数据。

之所以称为“搜集”,是从2000年开始,《上海统计年鉴》就不再公布每年的空置住宅面积,《上海市房地产年鉴》也不见公布。现在统计部门公布的居民居住房屋总面积中是把空置住宅也当作已居住的房屋面积计算的(年鉴刊物《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明确居住房屋面积中包括空置住宅面积),但是就常识而论,空置住宅面积是不能作为“居民人均建筑面积”来充数的。所以,笔者要把空置住宅面积剔除出人均居住面积指标体系。虽然统计部门关于空置量的计算自1999年以来都是“根据上市量与销售量的变化判断空置量的增减或升降趋势”,然而,有总胜于无。空置住宅面积见表(四):

表(四)、商品住宅空置面积(95-2005),单位:万平方米

注:1.2005年空置住宅面积根据当年商品房空置面积536.56平方米的60%计算。

2.对于空置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000年到2005年的年鉴类刊物《上海市房地产市场》均这样注解:“空置量是销售物业报告年度内某物业经济竟初始登记一年后未售出的数量(建筑面积)。由于本市楼宇个数众多,目前根据上市量与销售量的变化判断空置量的增减或升降趋势”。

3.计算了不应该当作“居民居住水平提高”来展示的住房面积增加因素。

上海市区居住房屋面积增长由多种因素造成,并非所有的增长因素都是“住房改革的成果”,有些增长甚至还是住房改革导致的“后果”。因此,不论是住房总面积增加还是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并非都能为之歌颂的。

笔者先计算了从1993年浦东新区成立以来,在撤县改区过程中新增加的原县属城镇住房面积。

1991年浦东新区成立前,上海市区区域面积是745平方公里,九个郊县的面积是5590.5平方公里,到2005年,上海市区区域面积是5155平方公里,一个郊县(崇明县)的面积是1185.49平方公里;1991年时市区户口数是269万,郊县户口数是167万,当2005年,市区户口数是468.1万,郊县户口数28.6万。这样的变动当然会对市区住房总面积产生影响——光从1997年金山撤县改区起算,到2002年上海先后有松江、青浦、奉贤、南汇等整区建制的2000多万平方米的原县属城镇居民住宅面积并入了市区居民住宅面积,而崇明县的镇建制住房也有305万平方米在2003年并入市区住宅面积。上海2002年的居住房屋总面积比1997年多了12677万平方米,减去5434万平方米的空置住宅、拆迁住宅面积,余下的住宅增加面积是7243万平方米,这其中22%是原县属镇居民住房划并为城区居民住房所致。显然,这些因行政区划变动带来的城区住房面积增加不能视作“住房改革的成果”,不能视作“居民居住水平提高”的佐证。

笔者再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了各社会层面拥有的房屋资源状况。这个计算揭示了“人均住房指标”已经对国计民生的真实情况产生了误导。在“住房商品化”前后拥有权力资源的家庭集中挤上了“单位分房末班车”,这是导致1998年到2001时上海居民住房面积激增的原因之一。在这个时期,商品住宅还轮不到普通市民来“商品化”——那时普通市民接受的“商品化”,不过是在1998年~2001年差价换房5000户、10694户、16941户、10888户,出售已购公有住宅10155套、19771套、43411套、69832套(见年鉴刊物《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最多是到1999年底,居民在出售已购公有住房后再购新房时“吸纳新建商品房总建筑面积达250平方米”(《上海房地产市场(2000)》。1999年以后不见有关统计数了,但根据2000年和2001年居民出售已购公有住房560万平方米的数据,那到2001年,全市居民在出售原有公房后再购置的新建商品房不过是10万套左右。这就是住房商品化开始前后上海普通市民消化商品化住房的能力——2001年,上海城市居民中等收入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1155元,恩格尔系数是47!

这个时期内销商品房(包括住宅、办公楼、商业用房,住宅面积平均占95%)的出售情况是:1997年出售3.76万套,1998年7.46万套,1999年11.95万套,2000年16.16万套,2001年20.01万套,总共59.36万套。其中外地个人购买6.61万套,本地单位购买4.27万套,本地个人购买48万套(见年鉴刊物《上海市房地产市场》)。注意,1997年到2001年“本地个人”购买的商品房中购买的商品住宅是40万套,而“本地个人”购买的套数其实是有假的,因为从1999年“住房商品化”政策起步开始,就有不少有“实力”有“势力”的单位以事实上的单位出资来为少部分个人购置房产;而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也在此时加紧让自己的住房面积“达标”、“超标”,“达标”、“超标”的标准,是1995年颁布的沪房地改(1995)767号文件《职工家庭购买公有住房建筑面积控制标准》,在这个文件中,明确一般职工、干部和初级技术职称人员可购买公有住房面积的上限是75平方米,科级干部、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具有证书的高级工购买上限85平方米,县处级干部、副高级职称人员购买上限100平方米,副局级购买上限120平方米,正局级、正高级和享受正高级待遇的专业技术职称人员购买上限140平方米。购买公有住房面积的前提是要首先住房要达到这个面积标准,不少掌握权力资源者趁机将自己的住房面积大大地上了几个台阶,当他们将自己突击得来的房屋用“购买公用住宅的标准价”买下,他们就拥有了比普通市民多得多的住房资产——他们才是住房商品化的最大得益者。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到2000年为止,上海的中心城区和新建城区共有457.16万家庭户,其中15.5%家庭户(70.6万户)人均建筑面积40平方米以上,这部分家庭户拥有城区35.2%的房屋资源,这些家庭户以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为绝对主体;而人均建筑面积19平方米以下家庭几乎全都是底层社会普通劳动者家庭,这部分家庭占到城区家庭户总数的53.3%(244.1万户),他们拥有的房屋资源只占到24.8%,当时城区有80万户家庭、225.5万人居住在人均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居所,65.2万户家庭、183.1万人居住在人均建筑面积9~12平方米的居所。

在以后的“住房商品化”过程中,“负责人”群体在家庭住房上占有的地段优势更是远远超出了其在2000年时单纯的面积优势,这种地段优势体现的商品化价值远不是面积优势体现的商品化价值所能比拟。因此,不分职别不分区域地段的笼统的全市性的人均住房指标已经失去了统计的意义、公布的意义。

需要指出,笔者曾经在有关投资建设统计年鉴(可能是《上海投资建设统计年鉴》?)中见过1994年~1999年的上海市区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市区人口统计数(见表五),不管数据是否准确,起码,此表将人均居住水平指标是如何产生的过程透明化了。而现在的统计数据对于公众来说,是从根本上缺乏透明度的。此次笔者能把上海的住宅建筑面积和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算到与统计数据差不离,不过是“蒙”对了而已。

原表说明:人均居住面积一般以各类建筑房屋的实际建筑面积乘以各自平面K值折算成居住面积,与市公安局提供的年末长期人口数相除后求得。73年通过房屋普查,以实际测得居住面积计算。

但此表中的“市区人口数”在《上海统计年鉴中》中是找不到出处的。《上海统计年鉴中》提供的1994年到1999年的“非农业人口”与此表中的“市区人口”相比,少则相差4%,多则相差14%,“年末区人口”与此表中的“市区人口”相比,相差得就更多。

笔者丛观历年的住房统计数据,发现有的年份以“市区人口数”为人口计算基数(1994-1999),有的年份则以“非农业人口”为计算基数(2003~2005),而更多年份的人口计算基数还无从核对无从查找。这样,上海的人均住房统计指标光是因为“人口数的统计口径不同”,就已经没有可比性了。

还有必要认真对待“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建筑面积”吗?

“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建筑面积”还能反映绝大部分居民的真实居住状况吗?作为一个公民,笔者提请政府部门变更上海住房指标的统计方法。事实上,这并不是需要白手起家的作业——第五次人口普查已经提供了全国各地的非常详细的住房统计资料,上海当然不例外。一个疑点: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有关住房的数据为何不见引用?

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提供了非常详细的住房统计资料。这个住房统计资料反映,在2000年,上海中心城区一共有627.92万人,人均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新建城区有657.21万人,人均建筑面积27.45平方米,将城区人均建筑面积乘以人数,上海城区范围内的住房建筑面积应该是27993万平方米,比统计部门用因袭下来的统计方法计算出来的面积要多7128万平方米——统计年鉴公布的2000年上海各区的住房建筑面积统计数是20865万平方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对于全面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研究下个世纪的社会、人口变化情况具有重要意义”(见《国务院关于进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通知》)。通过这样的调查得来的有根有据的数据却不见引用,这又是为什么?

不解決為什麼人的問題,住房改革不可能成功

近年来,有关住房改革是否成功的讨论进行得轰轰烈烈,笔者不讳言,笔者认为住房改革是失败的。即使这样,笔者还没有对上海的居民居住房屋总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提出过怀疑,笔者还是相信政府统计部门是在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下科学地得出这些统计数据的。但因为笔者搞笑般地计算了一番上海住房数据竟意外地与政府统计部门的计算结果相同,而这样的计算结果是要让上海的人均建筑面积平添出13.33平方米的,这不由得笔者诚惶诚恐——即使笔者认定住房改革是失败的,也不希望以“统计部门多算人均建筑面积13.33平方米”来作为佐证呀!

笔者猜度,目前有关上海的住房数据可能是“数出多门”,却缺乏对这些数据的整体性的把关。国家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措施不能从根本上奏效,恐怕与我国的数目字管理的基础还相当薄弱有关。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一是法治,二是“用数字说话”,从宏观而言,一个国家的基础数据管理情况和应用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现代化的水平。第五次人口普查得来的住房数据是基础数据,而怎样对这些基础数据有效管理和应用,则是一个庞大的课题——缺乏管理,数据就只是一堆令人头昏目旋眼花缭乱的阿拉伯数字。

“加强管理”,我们千百遍地听过各级管理部门这样的说辞。而千百遍地说“加强管理”,正说明管理的“不当”。笔者认为,当务之急不是在于“加强管理”,而是需明确管理权利是谁给的?为谁在管理?在这个问题上犯了糊涂,所有的管理手段只能是为掌握了管理权利的人少数人服务。

数据统计论文范文第3篇

一、当前,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反馈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局限于档案利用数据统计,不求档案的实际效益。各地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每到年终在要求基层档案馆(室,下同)编制年报,了解档案利用情况时,只需统计几个利用数据,如利用人数、利用档案卷(册)数、页数及复印数据数等,而不了解通过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所获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收集统计档案利用数据,虽然亦能反映档案的利用情况,但这是表面现象,说明不了档案给社会和经济建设带来的价值和作用。也就是说,统计几个数据只能揭示表现现象,而不能揭示档案利用的实质,即实际效益。这是各地各级档案部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二)在档案馆查(借)阅利用时,只要求填写其利用目的,不求深层次了解,失去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机会。在通常情况下,利用单位和利用人来档案馆查(借)阅档案时,均需填写一份登记表。登记表除需填写利用单位、利用人姓名和证件号码外,就是还要说明利用目的。而利用者在填写利用目的时都较简单,如“工作参考”、“提权依据”等等。由于不作深层次了解,利用结束亦就了结,而失去了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机会。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又可称初级阶段,即利用者到档案馆查(借)阅档案或档案馆主动为利用者提供档案,这时只反映档案利用情况;第二阶段,又可称为高级阶段,即档案通过利用者在工作、学习、生产等社会实践中的利用,不同程度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是体现了利用档案的作用和价值,通过信息反馈而求得。而要取得这种信息,事先必须有所了解和掌握,即在利用时有目的地作些深层次了解,并一一记录在案,以利日后跟踪调查。

(三)有了利用实例,不求汇集编发重返社会。有些馆虽也注重档案利用信息反馈工作,收集有价值的档案利用实例,但只是作为档案目标管理认证和达标的材料,因此收集后就将实例束之高阁,不汇编发表,重返社会,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果将利用实例编发,不但会促进档案的开发利用,使社会和全民更加认识档案、了解档案,使档案的使用价值得到进一步发挥,而且可大大提高档案馆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

(四)编研工作滞后,远远跟不上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因为,利用单位不了解馆藏情况,即你馆藏中究竟有些什么资料可供社会利用。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了解信息社会动向和需求,结合馆藏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编研一些参考性、指导性的资料,提供社会利用。然而,各地各级档案馆编研工作滞后,跟不上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影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二、档案馆应在了解和掌握档案利用实际效益上下功夫。

综观各地各级档案馆都能够把每年档案资料查阅利用情况反映出来,即某某年查阅有多少人次、多少卷(册)档案,但该年数百人次、数百卷(册)档案,有什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呢?却一无所知或知之不多。为此,笔者认为档案馆查阅利用情况需要了解和统计,但更重要的要从了解和掌握档案利用实际效益上下功夫,即了解其查阅利用目的和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想取得成果,除了要求利用者主动反馈信息外,档案馆亦可进行跟踪调查。调查收集档案利用实际效益,主要有以下六大作用:

(一)有利于了解档案的价值和作用。《档案法》第二条称:“本法所称的档案是……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但了解档案是否具有保存价值,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提供利用。如果档案不再利用,最有价值的档案也就失去保存的意义。而只有通过档案的利用和开发,才能了解档案的价值。过去不少单位和领导,为什么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和支持,主要一个原因是档案部门长期处在“封闭”状态,单位和领导也认为档案不能给本单位出效益、出成果。其实无数事例证明,这完全是一种偏见和误解。有保存价值的档案,一般都具有利用价值,但其价值的大小,必须通过利用,一旦利用一定会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档案的鉴定工作。众所周知,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档案到了规定的保管期限,就要组织鉴定,确定其销毁还是延长保管期限。而档案的价值是鉴定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档案利用频率高、周期长,即使已到规定的保管期限,也应继续延长其保管期限;反之,档案利用率较低,保存价值不大,即使未到规定的保管期限,亦应降低其保管期限。通过调查收集档案利用的实际效益,大大有利档案的鉴定工作。

(三)有利于了解和掌握档案利用信息,进一步拓宽档案利用工作的渠道,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价值和作用。通过实际效益的调查和收集,可以进一步了解社会和市场对档案利用的需求和利用者的心理,从而改进我们的服务形式,拓宽利用渠道,使更多的利用者了解档案,熟档案,利用档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如果我们不重视调查和收集档案利用的实际效益,档案利用渠道就无法拓宽,亦影响档案价值作用的充分发挥。

(四)有利于编发档案利用实例,加大档案宣传工作力度。通过调查和了解收集档案利用的实际效益,取得一个又一个的利用实例,充分体现档案的保存和利用价值,并筛选、整理,编印成小册子,下发至基层和领导,使他们了解档案的作用,这要比空喊几句档案工作重要强得多。尤对不太了解档案、不熟悉档案价值的同志来说,更是一个实际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通过例证,了解档案,支持档案工作。

(五)有利于档案馆业务工作实绩的体现。档案业务工作的内容很多,而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应该是业务工作的“主体工程”,因为,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用,否则就失去保存档案的意义。而要衡量一个馆的工作与实绩,在业务工作上,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最能说明问题了。用户通过利用你的档案,获取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就是你工作的实绩。如果既统计利用数据,又注意了解档案的实际效益,那你的实绩就有血有肉。

三、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获得档案实际效益的基本做法

(一)认真做好查(借)阅登记工作。查(借)阅登记是各馆在档案查(借)阅时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在登记时,一要认真负责,按项目一一填写清楚,必须填写的项目不要漏填;二要把查(借)阅档案的利用目的,填写清楚,不可填写得太简单,如“工作参考”等,而应填明作那一项工作参考,填明具体内容和将起到的作用和效益,这样便于提供实际效益的线索和确定有否必要进行跟踪调查等。

(二)建立用户联系制度。档案在查(借)阅时,一般不会产生效益,而要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出档案的实

际价值,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为了及时取利用信息,可以建立用户联系制度,即把用户的姓名、单位地址、联系电话和邮编等一一登记在册,以便与用户联系。档案馆亦可把自己的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告诉用户,以利用户及时反馈信息。同时,也可定期召开用户座谈会,以利加强与用户联系,改进我们的工作和服务方法,更好地为社会和用户服务。

(三)分发档案信息反馈表。即在用户查(借)阅档案后发给一张档案利用信息反馈表,主要内容包括利用单位、利用人、时间、案卷名称和获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特别是效益要写得具体一点,应有时间、地点、人物和具体事例。

(四)及时编发档案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例。反馈的信息仍要通过编辑再重返社会,这样既可进一步宣传档案的作用和价值,又可使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档案、熟悉档案,来利用档案。特别要将实例送给有关部门(单位)的领导,使他们认识档案作用,支持做好档案工作。如果把反馈的信息收藏起来,便失去了反馈工作的实际意义。

(五)实地调查和电话采访。根据用户查阅时登记在案的线索,可以及时到实地调查或电话采访,掌握利用效果的第一手资料。许多用户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都担负着一定的工作和任务,有时没有时间来编报利用实例,档案人员应主动上门服务,把通过利用档案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搞清楚,便于编写。

数据统计论文范文第4篇

从图2-1全国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分布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五年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安徽省、北京市、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并列第六位的有浙江省、山东省、四川省、辽宁省,比例为4%;其他22个省市仅占23%的比例,从0.1%到2%不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排在第一位的安徽省占32%,领先排名第二的北京市(9%)23个百分点,呈独领之势。分开看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全国分布情况,安徽、北京、广东、福建、江苏一直稳居前五位,占全国比例超过60%;其中安徽省始终是一枝独秀,2012年所占比例高达38%,三年平均为34%。单独看安徽省近三年的发展情况,2010年和2011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同比增长率分别为217%和103%;2012年和2013年增长趋于平稳,同比增幅为28%和22%。究其原因,安徽省为规范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管理,支持具有品牌优势的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于2009年3月1日出台《安徽省著名商标认定和保护条例》;7月,安徽省工商局联合省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省银监局制定了《安徽省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工作指导意见》,并经省政府同意正式出台;8月,安徽省工商局又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工作实施意见》。安徽省工商局确定了“一个推动,三个突破”的工作思路,即“积极寻求地方党委、政府的推动,在地方银行中突破,在驰(著)名商标企业中突破,在地方重点规划和发展的行业和产业中突破”,针对企业不了解、银行顾虑多等难题推行“核验服务、资信服务、基础服务、上门服务、全程服务”五项服务举措,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同时推行“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监管机制,确保贷款质量,降低金融风险。此外,为搭建起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这座“金桥”,实现银企合作双赢,安徽省工商部门一是当好“宣传员”,召开专题培训会,在各工商服务窗口设立质权登记咨询台,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二是当好“指导员”,针对驰、著名商标企业实际情况,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讲解和行政指导;三是当好“联络员”,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协调,鼓励企业提高商标品牌价值,建立银企对接平台。作为首批试点,安徽省桐城市于2009年9月率先启动,安徽省工商局、安庆市工商局和桐城市人民政府联合在桐城主办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银企对接会;随后滁州、亳州、蚌埠、马鞍山、池州、安庆、蚌埠市、巢湖市等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做好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推进商标专用权贷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实施商标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专门文件,提出目标任务、具体要求,并将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工作纳入市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考核体系。安徽省在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中取得显著成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其中好的做法值得其他省市借鉴、学习和发扬。

二、商标专用权质押质权人单位性质统计分析

从图3-1所示的商标专用权质押质权人单位性质比例图可以明显看到,接近一半的贷款来自于地方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地方一般担保、贷款公司所占比例为24%;而被寄予厚望的国有商业银行反而落后,仅占21%;其他9%出质人包括自然人、一般法人等。国有商业银行对商标专用权作为质押标的始终心存疑虑,对此类新型业务不够积极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市级国有银行一般没有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的审批权,需要报送省级银行,而省行没有统一的操作细则和指导意见,且省行缺乏有评估资质的部门和专业人员,商标价值评估缺乏统一准则和技术规范标准,价值确定难度较大;二是商标价值与企业经营状况密切相关,价值波动较大,银行在贷后管理过程中,对质押标的的价值变化很难把握和控制。地方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成为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的主力军有其必然性。从安徽省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取得显著成绩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国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处于政府政策导向型的新型业务阶段,市场还不成熟,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地方政府牵线搭桥的“媒婆”作用显得尤为突出,甚至是决定性的;而这些地方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正是扎根于地方、发展在地方,与地方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更贴近当地企业,对企业有较深入的了解。此外,由于质押贷款成功的企业一般都是当地龙头企业、著名商标或是属于政府重点扶持行业,商标品牌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再加上政府的“担保”作用,更是双重保险,有的地方政府甚至还会出台贴息、补偿等优惠措施。所以在政府的推动下,此类金融机构一般会积极的响应,质押贷款成功案例多也就成为必然。

三、各类质押商标所占比例统计分析

从质押商标分类情况来看,出质人质押的商标为驰名商标的仅占贷款件数的3%,省著名商标占贷款件数的54%,市知名商标占贷款件数的30%,普通注册商标占贷款件数的13%。省著名和市知名商标占贷款总件数的比例竟高达84%,这可以从资金供、需方两方面进行解读:一是从质权人(供方)角度,地方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的主流军,而地方政府牵线搭桥地方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地方企业(政府会优先选择成长型优质的省著名、市知名商标企业,而这类企业一般还没有发展到中国驰名商标企业的标准),加上政策性扶持,造就了拥有该类商标企业的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的高成功率。二是考虑到省著名、市知名商标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公司,一般都处于公司发展初期,在不断消耗完前期的创业成本后,公司进入高速发展期必然会产生融资的刚性需求,加之拥有的优质商标资源优势,在没有大额固定资产可以抵押贷款的困境下,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自然成为首选。

四、商标专用权质押企业所属产业统计分析

图5-1表明,三个产业中,商标权质押贷款的比例最高的为第二产业,占91%;第三产业占6%;第一产业仅占3%,这主要是由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以及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所决定的。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当前的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并非仅是一种私营主体的企业与银行等融资机构之间的市场担保融资交易活动,而是以促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为宏观与微观目标相结合的政策手段和金融工具。各地方政府应借鉴安徽省的做法,因地制宜地采用政策性融资为主的思路,建立长期稳健的企业商标专用权融资政策支持机制;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地响应和参与,尽快建立一套严密科学的操作程序和具有操作性的商标专用权质押管理办法,适时放权各分行、支行的审批权力;中小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公司,在追逐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注重企业商标的培育、宣传和利用,让商标权知识产权真正资本化,借助商标品牌的影响力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收益。

数据统计论文范文第5篇

本文拟对河北省11个地市级城市2005年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因为使用绝对量分析不能说明消费水平的高低,所以笔者采用人均消费量作为评价指标。

二、因子分析模型的建立

因子分析模型是根据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便利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本文由/整理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这个基本结构称为公共因子。设有维随机变量,其均值向量为,协方差阵为,可以设想这个指标主要受到个公因子的影响,且是的线性函数,即对各指标的影响是线性的,则有模型:

其中为公因子;为特殊因子;与ε均为不可观测的随机变量。为因子载荷矩阵,称为第个因子对第个变量的载荷稀疏。在模型中,特殊因子起着残差的作用,但被定义为彼此不相关且和公因子也不相关。

设是一组维样本,则和∑的估计量分别为和。设样本协方差阵S的特征根依次为,相应的正交单位特征向量为。选取相对较少的主成分个数,使得累计贡献率达到一个较高的百分比(通常为85%),则有其中;对给定的一组维样本资料,可以给出每一个体对个公因子的得分,但各因子得分的计算无法直接计算得到,需要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巴比特因子得分为。

三、实证分析

消费水平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它经常为世人所关注。对居民消费支出按照人们实际支出的去向分类可以分为吃、穿、住、用、文化娱乐等,本文引用我国常用的消费资料支出分类方法,将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分为九个部分,相应的指标分别用X1-X9表示。其中X1(居民人均消费支出)、X2(食品)、X3(衣着)、X4(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X5(医疗保健)、X6(交通和通讯)、X7(娱乐教育文化服务)、X8(居住)、X9(杂项商品和服务)。单位:元。

1.因子分析

利用主因子分析法提取3个主因子,用最大方差旋转进行简化,得到如下因子载荷矩阵,它代表变量和公因子的相关系数:

综合上面的载荷矩阵可以看出,第一主因子食品、衣着、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六个方面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六个方面的变动趋势。因此第一主因子可以视为代表我省各城市在此六个方面的消费指标。第二主因子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有较大的载荷,所以第二主因子可视为代表我省各城市在这两方面的消费指标。第三主因子与医疗保健强正相关,可以看作我省各城市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消费指标。

因为三个因子能解释的方差分别为5.7894(64.33%)、1.3755(15.28%)和0.8469(9.41%),也就是这三个主因子能说明总情报的89.02%。七个变量标准化后(不受各变量的不同量纲的影响),最后的共性估计之和为8.0112;与各变量X1-X9相对应的共性值之和分别为0.9954、0.9224、0.8583、0.7901、0.9803、0.8563、0.8506、0.8239、0.9344,均大于0.75,所以这些变量对我省各城市的消费结构的分析有很强的说服力。各城市三个主因子及综合得分见下表:

表2河北省各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主因子及综合得分表

有了F1和F2的合理解释,我们可以将各城市的相关数据代入因子模型中计算出各因子得分。同时,我们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加权汇总,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因子得分FACTOR,即FACTOR=FACTORT=0.6433*FACTOR1+0.1528*FACTOR2+0.0941*FACTOR3。得到的各因子及综合因子的得分数值及排序见表3。表中

因子得分情况及其正负仅表示该城市与平均水平的相对位置,并不是说该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发展水平为负。

2.聚类分析

系统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认为所研究的样品(或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似性。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品(或指标)又聚合为另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样品都聚合完毕,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

四、政策和建议

(一)有效增加城镇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

收入是消本文由/整理费的基础,只有收入提高了,消费水平才能够提高,就目前河北省的经济形势而言,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加速实现国有企业整体利益的提高,提高其经济效益,增加工人工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大力发展再就业工程,扶持下岗职工,通过技术培训、政策扶持、资金援助等鼓励其二次创业,使其收入逐渐增加。再次,对个体经济、中小私营经济实行适度减税政策,加大扶植力度,并建立相应扶植政策,加速繁荣个体、私营经济,切实提高经营者收益。通过上述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河北省城镇居民持久收入增长缓慢的现状,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以刺激消费。就河北省个地区而言,尤其是第五类城市,需要增加该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这将有助于河北省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居民消费信心。

政府应逐步完善包括住房、医疗、失业、养老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改革透明度,

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稳定性,解除人们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居民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心理预期,逐渐树立消费信心,并使居民变远期的储蓄倾向为即期的消费热情。

(三)建立稳定的收入调控机制,缩小消费差距。

政府应积极利用税收财政政策和财政转移的支付手段来缓解收入差距,提高公平程度,对于高收入者,要加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工作,同时保护低收入者的消费水平,以达到缩小消费差距的目的。

(四)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完善个人信贷消费机制。

政府应引导银行与各大商家密切协调和配合,完善个人信贷消费机制。要减少贷款手续,降低首期付款比例,扩大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将更多的消费项目列入消费信贷的业务范围。虽然政府不同程度的实施了一些价格补贴措施,但力度远远不够。因此要加快住房政策的完善,充分发挥旧房交易市场。

(五)加速产业结构的优化,提供优化消费结构的物质基础。

优化产业结构,让市场上有更多的适应不同层次居民消费的商品。要做到:首先,调整农业与食品工业结构,优化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满足居民在“吃饱、吃好”的基础上合理搭配营养成份的欲望。其次,调整工业产品结构,优化居民穿用消费结构,提高产品生产档次,调整产品生产规模。再次,调整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居民劳务消费结构,应大力发展市场潜

力大、层次高的金融保险业、信托业、交通通讯业、信息咨询业、房地产和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就各地区而言,医疗保健行业在第二类城市中发展较快,因此在其他地区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类、第三类城市在娱乐行业需要加大开发力度,规划好健身、美容、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满足居民享受性的消费需求。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开办不同层次的教育,满足居民要求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消费需求。

数据统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科技期刊;表格数据;审核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7303

科技论文中常常涉及大量的实验数据和统计数据,且这些数据需要用图、表来表达。目前编辑们在论文编校时对表格的形式加工都很重视[1-4],而对于数据本身则认为其来自于实测和计算,不自觉地认为其应该正确,因而常常忽视对表格内容的审核。针对科技期刊表格内容方面常出现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表格内容的审核。

一、表格数据的审核

科技论文中数据是支持论文论点的基础资料,结论来源于对数据的分析,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关系到论文论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笔者在日常的编校中发现,某些作者因某种原因在撰写科技论文时,常会出现数据表中的实验数据、统计数据或计算结果有差错;表格与正文的论述不一致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表格与正文的论述不一致,如表1中就同时存在表中数据有误及正文论述不一致等问题。

表1是某期刊中发表的一篇论述烟台市城镇扩展时空格局模拟与分析的文章,结合文中的公式及表1中的数据,以扩展速度一列为例,通过计算可发现5处数据有误(括号中的正确,为笔者计算),这一列数据有误,还可导致其他列数据的不准确,降低结论的可信度。除此以外,文中叙述:1990-2000和2000-2009对历史时期城镇扩展的贡献分别为30.2%和69.8%;2030年城镇增加面积比2009增加156.87 km2;未来城镇扩展强度与2000-2004基本同一水平;2025-2030时段扩展强度是2010-2020年的1.95倍。

将表1与正文的论述进行对照存在明显的错误有:(1)从表1可以看出,1990-2000和2000-2009城镇增长的面积分别为44.64 km2和92.41 km2。通过计算得知,此两时段对历史时期城镇扩展的贡献分别为32.6%和67.4%,并非如正文叙述的30.2%和69.8%。(2)正文叙述2009年城镇面积达到219.32 km2,预测2030年将达到379.19 km2,故2030年城镇增加的面积比2009增加156.87 km2没错,但表格中这一期间的增长面积却为142.47 km2,这明显不一致!(3)由表1可知,2000-2004的扩展强度为0.26,文中叙述未来城镇扩展强度与2000-2004基本同一水平,这里的“未来城镇扩展强度”是怎么计算得到的,作者并没有很好地交待清楚,让人费解。(4)2010-2020时段的扩展强度在表中无法找到,而文中叙述由表1可知2025-2030时段的扩展强度是2010-2020的1.95倍,读者无法明白这个数字是从哪儿计算得到,表格与文字叙述没有建立很好地联系。

这种表格中数据有误及表中数据与正文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在科技期刊中并不少见,即使优秀期刊也时常发生。作为期刊编辑应进行认真核查,出现疑问应及时与作者充分沟通。对于表格与正文不一致时,究竟如何改正?是改正文叙述部分还是修改表格?这应尊重实际情况来修改,消除错误,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可信度。

二、数据有效位数的审核

表格中数据的有效位数确定与实验的对象、量和单位有关,不能随意自定有效位数。但我们有的作者和编辑在撰写和编校时忽视有效位数在论文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随意确定数字的有效位数,更有甚者认为有效位数越多,实验数据越准确,事实并非如此。有效位数的随意确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验数据失去科学性和有效性,影响论文的质量,甚至引起连锁错误(见表2)。

表2从形式看符合三线表要求,但作者并未注意表格中数据有效位数的审核。第2列数据是用千分尺测得,由测量工具可知,所得数字应精确0.1mm,因此,3.6、3.8、4.0、4.4显然缺少可疑数字,即使为0也不应省略。其次在评定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时,2个数的末位位数应取得一致,如3.6±0.32,应写为3.60±0.32。第2组的水溶时间,作者存在故意提高其精度,从测量方法得知,其数字应精确至1s,如48.96s,应改为49.0s。第3组数据存在的问题是数据的有效位数并未取得一致,对于同一指标数据有效位数一定要统一[5]。对于不统一的位数应及时与作者沟通,且让作者自行确定有效位数,而不能随意补“0”。

对于这种有效位数表达欠准确的问题,在科技期刊中时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编辑在编辑加工时予以重视。对有疑问的数据,不能任意修约而应与作者联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杜绝此类低级错误的发生。

三、数据统计分析的审核

在科技期刊中常常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找出规律性并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些作者和编辑对论文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的核对不重视,导致作者在来稿时存在统计分析错误,甚至稿件到最终定稿阶段仍存在数据统计分析问题。数理统计分析对编辑而言并非特长,编辑只能通过表象问题来检查数据处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且将这些问题反馈给作者,使之对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进行核对和修改。有调查显示[6],科技论文中数据统计分析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缺少对照组,统计方法没交待,结果解释不合理等(见表3)。

表3三白草提取物对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匀浆液中MDA和SOD影响

表3中出现的统计表格设计不合理有:(1)注释中没有交待统计方法。统计方法没交待或交待不清都会使读者无法核对实验结果是否正确,其论证的过程及论文结论的准确性都会让人怀疑,导致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大大降低。(2)注释不符合国标要求。GB/T1.1-2000规定“表的脚注应由上标形式的从‘a’开始的小写拉丁字母编号,即a、b、c等。在表中需注释的位置应以相同的上标形式的小写拉丁字母标明脚注。” [7]表3中使用多个注释符号,太繁琐且也不合规范。另外,P值在假设检验只是一个概率,它所反应的是支持无效假设的可能性有多大[8],而不能反映对比的两组或多组之间差异的大小。审读科技期刊论文时,常会遇到如下不规范的描述,如P

由于编辑缺乏“数据意识”,不重视对表格内容的检查核对,导致刊出的许多论文在表格内容方面存在严重的错误,使论文失去科学价值。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要提高科技期刊表格内容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应做好两方面工作:(1)在作者来搞时。应要求作者对表格中数据进行认真核对、分析,提高稿源质量。(2)增强编辑责任意识。作为编辑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学习并掌握本学科所涉及的数据处理方法,能从细微处发现问题。通过表面问题来检查表格内容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把握好论文数据审核关,才能保证论文结构的科学性,从而提高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秀丽.科技论文三线表中的常见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06,18(4):267-268.

[2]刘岩.三线表格的规范及编辑加工[J].编辑之友,2011(4):83-84.

[3]赵丽莹,杨波,张宏.科技论文表格设计优化1例[J].编辑学报,2010,22(5):418-419.

[4]郭青,李小萍,梁秋野.医学期刊表格设计编排原则及常见问题[J].编辑学报,2011,23(4):335-336.

[5]代小菊,杨秋,苗丽娟,等.医学论文中表格常见的几种错误[J].中国综合临床,2006,22(10):960.

[6]史红,姜永茂,游苏宁.重视医学论文中有关统计学分析的描述[J].编辑学报,2006,18(3):189-190.

[7]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数据统计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体操教学 研究方法 体育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100-01

体育研究方法是指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探索和揭示研究对象与规律所需一套科学思维和操作规则,从而有序地指导解决问题的途径。体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除其他因素影响之外,正确运用研究方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没有正确的研究方法便没有科学的发展。[1]基于体育科研方法在论文中的重要性,本人在此篇文章中,对关于体操教学中体育科研方法的应用情况做出了以下简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关于体操教学的博硕士论文共115篇,分布年限从2000年至2013年,随机分层抽取其中的63篇论文中的研究方法作为研究对象,对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本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的需要,在中国知网上查询相关体操教学的博硕士论文115篇。通过数据库检索体育科研方法的论文5篇,撰写文献综述,为本论文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2.数据分析法:运用相关的excel统计软件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3.逻辑分析法: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逻辑分析方法,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得出有关的结论与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论文中运用科研方法的情况如下:每篇文章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说明文献资料法在写论文中是必需的,也是写论文的基础。问卷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在论文研究方法中使用频率各为87%和80%,说明调查法在写论文时是可靠资料的来源,正如,同志说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逻辑分析法在论文科研方法中使用频率为36%,说明逻辑分析法在写论文时时常会用到。比较分析法、教学实验法、观察法和其他方法在论文使用频率上各为11%、15%、9%和24%,相对较少,只是在特殊的论文中使用,如2010年《体操教学对学生体态和心理影响的研究》中运用了对比分析法等科研方法,2010年《丹东市区初中体育课体操内容教学状况的研究》中运用了现场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数据统计法和数理统计法在论文撰写中各占比例为22%和78%,成互补关系且数理统计法使用频率是数据统计法的3倍,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论文使用数理统计法,说明数理统计法有代替数据统计法的趋势。

第二,在论文数量方面,2000年至2003年关于体操教学的论文相对较少,每年各有一篇,其中2001年没有。2004年至2007年关于体操教学的论文逐渐从5篇增加到9篇。2008年至2012年论文数量剧增,占总论文数量的一半,特别是2011年有20篇相关论文。2013年有7篇相关论文,有可能是还有相关论文没有上传。通过论文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体操教学,说明体操教学受到学者的关注逐渐增加。

第三,通过逻辑分析法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本人认为应从研究方法的全面性、系统性、逻辑性等角度,优化综合研究方法,从而更好地在撰写论文中运用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方法各有所长,亦有所短,取长补短,方能制胜。[2]因此,既要继承学科的主体研究方法,充分发挥其研究效能,又要不断发展学科的辅研究方法,才能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促进学科研究不断深入。随着整个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方法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新颖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原有的方法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如由分析法演化而来的比较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以及分析归纳法等分析法。[3]随着研究对象的多样化、综合化,研究方法也要丰富和发展,要广泛吸收多学科研究方法,以增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有关体操教学的博硕士论文运用科研方法越来越模式化、规范化,论文中都使用了文献资料法和统计法,大部分文章使用了调查法,极少数文章使用了特殊的科研方法。体操教学的博硕士论文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发展,说明学者越来越重视论文以及关注体操教学。提高对科研方法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多样化、综合化地灵活运用科研方法。科研方法的使用情况决定论文的质量,建议多使用一些少见的科研方法如:系统科学法、分析归纳法和重点走访等科研方法,增加论文的可靠程度和真实性,丰富论文内容。

【参考文献】

[1]黄汉升.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特征[J].体育科学,1999(19).

[2]邵伟德.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若干问题探析[J].体育科研,2000(21).

数据统计论文范文第8篇

[摘要]本文对2000年至2001年三种汉语类核心期刊发表的446篇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运用还不普遍,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仅采用简单统计方法;运用统计方法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运用统计方法的人员数量少,相对集中。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为了了解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在科学研究中运用研究方法的状况,本文仅以统计方法的运用为对象,对近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界所发表的论文进行调查,了解现状,分析问题,提出建议。

1总体调查《世界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汉语学习》三本刊物是中国语言学-汉语类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论文内容主要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汉语言文字研究等,在2000年至2001年的两个年度中三本期刊共446篇,我们认为从这些刊物的学术地位、的时间及论文数量考察,这个范围内的论文基本可以反映出对外汉语教学界科学研究的现状。三本期刊两年间共446篇,其中使用了统计数据的论文70篇,占总数的15.7%。在这70篇论文中,只进行了简单算术统计的论文有47篇,占使用统计数据论文总数的67%;对数据进行过统计处理的论文,我们姑且称之为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论文,有23篇,占统计类论文总数的33%。如果将这两个年度使用统计方法论文的篇数相比:2000年29篇,2001年41篇,增长率为41%;而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论文:2000年为9篇,2001年为14篇,增长率为56%。从总体情况看,不使用统计方法,不依赖数据的论文占有绝对优势,因此,统计方法的使用还不够广泛。但是从走向上看,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统计方法的使用呈上升趋势。

2统计方法调查在前面的统计中,我们将论文所运用的统计方法分为简单统计方法和复杂统计方法两大类。所谓简单统计方法,我们将其定性为使用算术方法进行统计的方法。在被考察的70篇论文中有47篇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属于此类,其统计结果一般表现为数字统计和百分比。这些论文又可以根据统计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以一定数量的文字资料或被称做语料库的语料为基础,根据研究专题的需要,对语料进行穷尽性统计,进而依据统计数据再进行具体研究,或做更具体的计算统计。比如《对汉语水平词汇等级大纲甲乙级词声调规律的调查》(尚秀妍2000《,世》)。此类论文有30篇,占总数的63.8%。二是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所得结果亦为数字统计、百分比。比如《韩国留学生口语中使用介词“在”的调查》(丁安琪2001《,语》)。此类论文有14篇,占总数的31.1%。另外还有3篇,如综述等,统称其他类,占总数的6.4%。所谓复杂统计方法,实际也包括两类,一类是利用数据库进行统计,得到数据;一类是利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过的数据。在我们划定的23篇文章中,有2篇属于第一类,占总数的8.7%,有21篇属于第二类,占总数的91.3%。我们认为,复杂统计法中第一类论文所得数据,与一般的语料库所得的数据有质的差别。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专题数据库,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语料库,在形式和结构上都是经过特别处理的,在每个词条下分别设立了各种字段,可根据需要灵活使用。尽管我们在论文中看到的数据也是统计数字和百分比,但这种计算机数据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参见苏新春2001《,世》)。

另外对于使用了经过精加工的语料库的数据统计,我们也将其归入此类,以有别于为某一专题研究建立的纯个性化的语料库(参见邢红兵2000《,语》)关于第二类,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统计学方法。为了进行心理实验或者认知方面的验证,通过设计实验、建立模式,取得数据。在现有论文中,我们见到的方法,主要有描写性统计方法集中量数-平均数、离散量数-标准差,方差分析,相关系数t检验,双元相关分析与显著性检验、点双列相关系数与卡方检验、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及显著性检验等。下面我们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中的一段文字为例加以说明:“107名被试在6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一(本文略)。对被试在各个分量表上的平均数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策略的主效应是非常显著的(F(5,530)=56.356,p<0.01)。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被试在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上平均数都显著大于被试在认知策略上的平均数(p<0.05)⋯⋯。”(江新2000《,汉》P.63)在这段话中涉及到以下一些术语和方法:平均数: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相加,然后再除以该组数据的个数,得到的值即为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把每个原始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值加起来,得到的是每个原始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和,用这个平方和再除以数据个数所得的值。标准差:因为方差值相对比较大,一般使用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方差分析:在实验中,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寻找主因素时,用方差分析。主效应: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统计学称为主效应。交互作用: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F(5,530)=56.356,F检验,通过查F分布表对比可知影响是否显著。(5,530)为分子与分母的自由度。p<0.01:显著性水平overallsignificancelevel。交互作用:两因素方差分析,可检验出因素与因素相结合共同发生的影响(交互效应),这是两因素方差分析的最主要的功能。当一个因素的水平(情况)发生变化时,另一因素的效应也发生变化。我们知道,统计计算过程通常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我们在这类论文中常常见到标明各种数据是通过SPSS统计软件分析的。所谓SPSS是“StatisticalPackagefortheSocialSciences”即“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它由多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分别具有完成某一方面统计分析任务的功能。调查发现,虽然现在利用统计学方法的论文不多,但是论文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是较高的。

3研究专题调查我们对70篇采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进行了调查,现按照论文专题内容,以上调查说明,统计方法已经被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使用的比重并不相同,语言习得和本体研究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教学方法。在统计中我们特别关注使用了复杂统计方法的23篇论文所涉及的领域以上调查表明,在语言习得与学习的研究中较多地使用复杂统计方法,占总数的60.9%(见图1),而其中认知类的论文数量最多,有8篇:研究汉字认知的5篇,多从形音关系方面进行分析;语义研究2篇,从音义关系方面进行分析;量词认知1篇,是从多维空间进行分析的。由此说明采用复杂统计方法的文章,往往着眼于两个以上因素的相互关联、交互作用,反过来说,复杂统计方法使语言教学研究得以深入。§

4对运用统计方法人员的调查在进行以上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两年间三本期刊发表的446篇文章中严格意义上使用统计方法的只有23篇,占总数的5%,这个比例且不说与国外应用语言学界的研究状况,就是与国内外语教学界的研究状况相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特别调查了这23篇论文作者(合著论文限第一作者)的基本情况以上数据统计表明,23篇论文是由17名作者完成的,其中两名心理学博士各有3篇,并帮助其他做了1个统计,一名心理学硕士有2篇;另外多数作者集中在个别学校。统计说明,目前已经从容地使用复杂统计方法的人多是接受过心理学、语言学严格训练的博士或硕士。由此我们可以类推,在对外汉语教学界了解和能够运用此种方法的人还是比较少的,甚至可以说对于期刊上所发表的此类论文能够真正读懂的人数可能也不是很多。§

5启示和建议

5.1根据以上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提倡科学方法论,普及包括统计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势在必行。刘润清曾指出:现在外语教师阅读杂志感到困难,原因之一是不懂科研方法“,如:有人不懂什么叫subjects,什么叫instruments,有人看不懂p≤0.5是指什么;有人连标准差是什么也不知道。”(刘润清1999,P.1)。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可能也严重地存在着这种现象。为了加强方法论,特别是统计方法的普及,我们提出三点建议:(1)建议出版方法论方面的书籍,在期刊上发表普及性的文章。(2)在青年教师、研究生的培养中,开设方法论方面的必修课。(3)在目前人们对统计数据、统计方法的理解还有欠缺的情况下,作者在发表使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时,应充分考虑数据在实际中所能发挥的效应。因此对于论文涉及的统计过程和统计结果不宜使用过于简单的数据式,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比如在进行方差分析时如果列出方差分析表可能就会更加清晰易懂。论文在展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应肩负起培养读者的任务。

5.2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中,应该给统计方法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位。以往的研究注重经验式的、定性式的研究方法,现在提倡定量研究,统计方法势必会受到重视。但是不能以此为时髦,不能以为使用了统计方法就是科学的研究。事实上,现在有些使用了统计方法的论文已经表现出这种倾向,以纯数据化的表述为时尚。方法毕竟是方法,不能代表一切。方法使用得不恰当,必定产生错误的结论。

5.3进行数据统计的必要前提是语料的丰富、准确与完备,否则,所得到的结论的效度将受到质疑。我们看到有些论文的语料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不列书目,不说明字数,使读者无法验证,得出的结论也不做抽样调查的概率性分析。做调查类论文,按照规定,被调查人数一般来说应该不少于30人,但是有许多调查统计是低于此数的,所得结论的可信度就大大减弱了。既然采用统计方法,就应该严格按照规范的统计方法的程序操作,而且得出的结论要进行验证。我们相信对外汉语教学中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会越来越完善,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的研究者会越来越多,这个领域的科研成果会更加丰硕。

参考文献:

[1]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4).

数据统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传播学 健康教育 新闻期刊

本文从《中国期刊网》检索到的有关健康传播学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选用《中国期刊网》为资料调查蓝本是因为:《中国期刊网》是我国最大的全文现刊数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94 年至今约7486 种期刊全文,对其中部分重要刊物回溯至创刊。检索分析资料的时间定为1991至2011年。检索起始时间定于是1991年是因为《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最早的健康传播学文献起始于该年。

本研究以健康传播学为关键字对全文进行高级检索,从《中国期刊网》检索窗口中得到文献目录,共有385篇论文,其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71篇,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10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6篇,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10篇,剔除年度总目录、重复录入等不在研究范围的15篇论文,共有361篇论文。中国期刊网论文为247篇。

本研究的具体测量变量是①发表年份数量②发表刊物③议题内容。发表刊物分为①医学期刊期刊②传播学期刊③其它。文章议题和内容, 目前似乎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指标与分类范式可直接运用。本研究基于健康传播专著的有关观点, 根据社会研究方法中关于内容分析的基本理论和规范, 参阅所见到的为数甚少的关于健康传播内容分析的文献, 确定议题内容的主要测量指标是①媒介的健康传播效果研究②媒介编辑业务③艾滋病④健康教育⑤儿童、孕妇营养信息⑥健康传播材料制作⑦对健康传播研究的综述⑧广告⑨人际传播。

一、大陆健康传播学研究发展走势

1、论文量持续走高,研究课题愈加开阔

从样本数量年度走势图(图一)可看出,健康传播学的论文数量近年来持续走高,尤其近五年的论文量均达到20篇以上,论文议题种类以及参与健康传播学研究的学者数量大大增加。

从论文数量及年度分布(表一)可看到,2002的论文量是12,而到2003年则增为21篇。两年之间的论文数直线增长。的确,不可否认2003年非典危机给中国人敲响了警钟,突如其来的“健康危机”席卷了社会各个领域。研究者们开始将将焦点集中在传媒与健康的关系上,大众传媒与健康的关系、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不同效果,网络和手机短信等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上的特点和巨大潜能等等,这些议题成为“非典”后健康传播的主要研究课题。“非典”后,社会学界和传播学界对健康议题的研究大大增加。研究的重点以媒介与传播为主, 包括传媒作用、传媒影响、传播环境、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引出了公众的知情权等。

在2003年之后的两年时间里,进入公众视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禽流感、巨能钙含双氧水事件、流脑疫苗恐慌、苏丹红事件等。虽然给社会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但研究这类事件发生的原因、机制,以及危机发生后的有效传播和应急预案不仅有很强的学术价值, 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公众对健康的需求促进健康传播学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如今,人们越来越关注对突发疾病的预防,以及日常饮食的健康化。媒体引导与话题的议程设置功能凸显。尤其在2010年表现明显。

电视媒体对养生健康栏目的改版创新,湖南卫视《百科全说》播出一期“张悟本谈养生”,让张悟本一夜蹿红。尽管后来证实张悟本是伪养生食疗专家,伪造了医学背景,但绿豆确实是在张悟本的神化后价格开始飞升,可见所谓的养生理论在坊间的巨大力量。

而有关张悟本现象的研究,也是2010年健康传播学的重要研究议题。这期间的论文数达25篇,较之前略增长。研究者们思考是什么赋予了谎言力量,使人们判断的正误的能力下降,理智防线被瞬间攻破。因为对健康知识的缺乏与渴求,对健康长寿的日益重视,伪专家们也正是利用这点,对善意者愚弄。

二、健康教育仍是现阶段的主要研究课题

1987年,我国首届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其间提出了传播学在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并讨论了宣传、教育与传播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这是传播学理论首次在健康教育领域中得以认识,可看作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次对健康传播概念的接纳,不过起源于健康教育领域,而非传播学领域。

综合统计全部论文,七成以上的在医学类刊物上, 包括《中国健康教育》、《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现代医学》等,约两成的样本发表在传播学类期刊上, 有《新闻传播》《东南传播》《新闻世界》等,其他类包括的书刊以管理类的居多如《现代企业教育》。

我国的健康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一开始局限于医学界和教育学界,研究缺乏传播学界的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健康传播学科的发展受到限制,发展也比较缓慢。虽然,近些年来的突发公关安全事件使得社会对健康传播学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是,因为我国从事健康传播学的研究者还是以医学研究者为多,在医学期刊上的偏多。

通过对研究议题的数据统计(见表三),研究最多的议题是健康教育53篇,占总样本的21.4%。其次是研究人际传播,占总样本的19.8%以及媒介的健康传播效果研究占总样本的17.8%。

健康教育类的论文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实际应用。常见的论文有,分析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指导建议;对慢性疾病患者健康教育相关因素的研究;在健康传播中的传播策略的探讨。这类论文大多为专业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具有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也多刊登于医学类期刊上。

人际传播的论文则涉及到了受众及医患关系上,这里所指的受众主要是某特定区域的受众对健康的知信行的调查研究,也有对群体内某些病人健康需求的研究,如青少年控烟对策的研究发展,精神科病人的健康需求调查分析。数据统计发现,对高血压病人的调查研究较多,但内容重复较大。另外一个就是医患关系的研究,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和角度应着眼于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沟通、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效果上。努力改善医患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意义,对于医患关系如何改善的理性思考也体现在研究上:推行电话随访制度,提高病人满意度;并有对电话随访制度存在问题的探讨;还有对媒体视野中医生形象变化与医患关系的研究。

无论是对健康信息还是其他各类信息的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媒介的健康传播效果研究,这一部分研究课题涉及大众媒介健康传播的形式、技巧、受众媒介接触行为研究和模式建构以及效果研究等,相关理论包括议程设置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涵化理论、沉默螺旋理论等。

其士论文、硕士论文研究议题集中在研究媒介的健康传播效果和媒介的编辑实务上,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他们的新闻研究方向有关。

综合上述的刊物比较以及研究的议题数据统计可知,我国近二十年的主要研究议题仍为健康教育,从事健康传播学研究的群体仍主要集中在医学领域。

本研究是基于实证考察的定性分析。主要是通过统计数据及其在指定范围内的比值,来探讨某个现象,并从这些现象及其相关性中发现某些特征或规律性的结论。因此,首先的局限性是数据统计无法展现文献的质量。同时,关于健康传播学研究,特别是关于研究议题内容的类目构建,目前还缺乏现成的方法和范式,可能带来相应的测量误差。这些局限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①王军,《对医学科普期刊发展对策的理论分析》[J].《出版研讨》,2010(2)

②姚革,《医学科普期刊读者阅读心理初探》[J].《fangsu health care》,2008(5)

③解菲,《“健康传播”传播健康――浅谈健康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J].《今传媒》,2009(10)

④张自力,《健康传播研究什么――论健康传播研究的9个方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3)

(作者:谢曼,南昌大学新闻系硕士生;许亚荃,南昌大学新闻系副教授)

数据统计论文范文第10篇

作者简介:孙宁宁(1981― ),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员;陈文勇(1961― ),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教授;马丽华(1968― ),吉林农业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关键词:科研产出;评价;应用

摘 要:文章以CNKI为统计源,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2010―2014年的科研产出的结果分析,确定CNKI检索结果聚类功能及引文分析方面作为科研产出评价的可行性,可将其作为评价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科研人员科技产出的重要工具之一,为科研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1588 ( 2016 ) 01-0112-03

1 CNKI作为评价科研产出力与影响力的依据

科研论文的产出量及产出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以及在整个科研领域的影响力,是其科研产出力与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有关评价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某一学科领域的科研产出力与影响力分析主要以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为依据。但由于SCI或CSCD收录文献数量及类型的局限性,使得这种评价并不能代表被我国国内某些高校及科研机构评价目标科研产出的全貌。作为国家“十一五”重大出版工程,清华大学等单位牵头,全国学术界、教育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等社会各界密切配合开发出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其学科文献类型齐全、数量庞大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学术文献数据库。

2 CNKI作为科研产出能力评价工具的可行性

目前人们在对国内一些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人才引进、学术科研评价或进行相关分析比较时,往往需要对其进行各种不同类型指标的统计评价。传统的评价常常使用国内外知名的引文索引工具,如: SCI、CSCD收录的论文总数、总引文数、篇均引文数、论文所在刊物的影响因子等作为评价指标进行计算等。这些中外文数据库目前被科研人员广泛使用,作为比较权威的检索工具与评价工具进行科研产出分析的主要情报源。但是SCI、CSCD等在收录范围、检索效果及检索结果分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每种指标均有其独特优势,但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

SCI和CSCD从引文分析的角度,分别对国家、研究机构、期刊、论文以及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和排序,主要指标包括:论文收录数、论文被引频次等(见表1)。引文分析与评价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科研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机构、出版物以及学科本身的评价等。诸多引文分析研究都无法绕过引文分析方法自身存在局限性这一不可回避的事实,引文分析自身的弊端同样在研究人员心目中已形成共识[2]。另外,由于SCI侧重于对母语为英语的国家和地区的刊物及英文科技期刊的收录,一些高水平的科技刊物往往由于出版地或语言因素而未被选收[3],在SCI收录期刊中中文期刊数量较少。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从作者、机构、期刊、专题、基金、出版社等方面对国内科技文献进行统计,其引文链接网络充分利用引文链接组织技术,对所收录的每一篇文献进行引文分析,包括参考文献、引证文献、共引文献、同被引文献、二级参考文献、二级引证文献等,建立深度关联的引文网络。

总的来说,在SCI、CSCD、CNKI三个数据库中,CNKI在对国内科研文献的收录范围上最为全面,同时对检索结果具有另外两个数据库不具有的多种聚合功能,用户检索起来概念明确,检索结果以大多数用户习惯的思维方式显示,用户可直接获得简明直观的各类检索结果数据统计报告。

3 基于CNKI的科研产出的评价方法

笔者以吉林农业大学2010―2014年的科研产出为例,对CNKI[4]的检索结果进行分组分析,利用CNKI的评价指标分类评价研究,探讨利用CNKI对评价我国科研产出能力与影响力的可行性。

3.1 按文献发文年度分组分析

根据CNKI各数据库提供的检索数据统计得出,吉林农业大学2010―2014年间共发表文献13,463篇。从表2可以看出,在2010―2014年间吉林农业大学发文量,虽然总体上呈平稳上升趋势,2012年出现一次明显的上升,2011年和2013年有所下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学校近几年出台的科研奖励政策有关,同时学校职称评定对学术论文数量的要求以及研究生学院对硕士、博士毕业前必须等要求有关。根据表3中数据统计得出,该校5年来核心期刊发文比率平均为52.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论文发文较稳定, 而SCI、EI来源期刊整体呈上升趋势。

3.2 高产量作者(文献作者)分组分析

图1 前十名高产作者所发文献量占总发文量比例图

按文献作者分组可以帮助读者跟踪已知学者的发文情况,从而发现或跟踪潜力学者。根据对检索结果进行的排序分析表明(见图1),2010―2014年间,吉林农业大学发文量位居前10名的作者发文量占本校5年来总发文量的10%,其他作者发文共占比例为90%。

3.3 按合作单位分组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吉林农业大学在2010年至2014年的5年间合作发文单位的情况。其中,与吉林大学、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和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的合作发文数量位居前三位。该组分析可以帮助学者寻找有价值的研究单位,全面了解该单位在全国的合作部门,显示研究成果在全国的全局分布,掌握其科研影响的广度,跟踪重要研究机构的成果,也是选择文献的重要手段[5]。

图2 2010―2014年吉林农业大学合作单位发文量

3.4 按学科分类分组分析

CNKI将检索结果按照168专辑分类下级近4,000个学科类目进行分组。可以在检索结果中进行详细的学科划分,方便读者进行结果筛选与分析。从图3可以看出,吉林农业大学2010―2014年发文以动物科学及农学、生物类为主。

图3 2010―2014年吉林农业大学不同学科发文量统计

3.5 按研究热点(关键词)统计分组分析

从图4可以看出5年来该校研究热点前10位,其中前7位研究一直比较稳定。可见吉林农业大学作为省级重点农业院校,研究的地域性较强,本省的农作物、经济作物类研究一直作为研究重点。

图4 2010―2014年吉林农业大学研究热点排行统计表

3.6 按研究获得资助分组分析

基金资助论文数量的多少是衡量某一个学校或其他研究机构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在CNKI数据库中,对不同年份、不同来源基金资助发表的学术文献进行分组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5年内吉林农业大学在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发文量最大,省级基金资助项目发文量较高,该校发文量中基金资助论文比例较高,表明该校或其他研究机构科学研究能力与学术水平较高。

3.7 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分析

依据情报(文献)计量学理论,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引证文献单位或机构分布等指标的高低可以直接衡量出学术成果影响力的大小。根据CNKI数据库中机构统计项,笔者对吉林农业大学各年发文被引频次、下载频次、引证文献单位或机构分布等指标进行了以下统计。

3.7.1 期刊论文被引证及下载情况。根据CNKI数据库统计,截至2015年1月20日,2010―2014年吉林农业大学发表期刊论文共9,035篇,总被引用频次为16,493次,总被下载频次为946,438次。2010―2011年每年下载及被引频次基本达到平稳趋势,单篇文献平均被引频次达到3~4次/篇,下载频次为150~170次/篇。虽然2012―2014年被引及下载频次逐年递减,2014年被引及下载频次达到最低,究其原因是由于文章发表的时间较短,其被引及下载频次未达到实际数值见表5。

3.7.2 期刊论文引证情况。笔者随机抽取2012―2013年8个月以吉林农业大学作为作者第一单位所发表的80篇期刊论文,根据CNKI数据库中统计的论文被引频次,对每篇论文的引证单位进行统计,得出自引率及他引率分析结果(见表6)。从表中得出,2012―2013年该校发表期刊论文平均自引率为26.6%,他引率为73.4%,他引率值比较有代表性,可以代表吉林农业大学作者发表期刊论文自引率和他引率情况,该校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在校外较有影响,自引情况相对偏高。据统计结果显示,该校自引率较高的一些文献往往产生在同一课题组,这种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其课题组颇高的生命力和研究方向热门程度,以及资助单位所给予的较高的重视度。

4 结语

笔者通过CNKI对吉林农业大学2010―2014年科研产出的结果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论文聚类分析指标来看,CNKI在检索结果的处理上可以对我国科技文献的产出率和影响力从总体和不同类型分类上进行客观的统计和描述,除了时间、学科、作者、机构等基本检索指标外,还有关键词、研究层次、文献出版来源、研究获得资助、来源数据库等其他库不具备的聚类功能。同时,知网可以对其检索结果按4种不同方式显示排序,包括相关性、发表时间、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第二, 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文献数据更新及时,查准率、查全率较高,可以反映出我国科研成果特色,作为科研成果产出评价客体优势,其引文链接网络具有其他同类数据库所不具备的科学性及可行性。CNKI对国内科研文献提供了科学的科研指标分布结论,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CNKI进行科研产出评价工具的可行性。该库可作为国内等同于SCI、CSCD等的大型引文数据库,成为新的科研产出评价工具,对我国科研成果进行比较研究与分析。

参考文献:

[1] 包冬梅.从信息组织视角解析CNKI[ J ].图书情报工作,2009(10):106-110.

[2] 万昊,谭宗颖,鲁晶晶,等.2001―2014年引文分析领域发展演化综述[ J ].图书情报工作, 2015(6):120-136.

[3] 卢秉福,霍丽华.刍议SCI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 J ].科研管理,2007(S1):180-183.

[4] 中国知网[EB/OL].[2015-01-20].http://www. .

[5] 李黎,唐亮,高凡.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技巧[ 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4):39-42.

上一篇:深基坑施工论文范文 下一篇:土地登记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