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02 14:07:21

数据管理制度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1篇

为了提高我X养老保险数据管理和应用水平,加强明确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检查、数据库维护、数据安全工作的责任,制定本制度。

二、相关说明

本制度所称数据是指业务经办过程中采集到的,1、缴费年限、缴费基数、出生年月等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档案数据。2、参保人员个人账户数据。3、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其相关业务数据;数据传输是指我X对批量信息数据或规定信息数据的发送、接收过程;数据检查是指对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逻辑性进行监督检查;数据库管理是指对XX对养老保险数据库的管理;数据安全是指对于数据传输和数据库的信息安全管理。

三、责任主体

各级XXX机关信息中心(含信息化归口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信息中心)负责牵头实施数据管理,机关各工作部门应加强数据录入、数据更新工作,不断提高数据应用工作水平,配合做好相关数据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

四、数据采集和审核

(一)基本养老保险档案数据。

1、数据采集依据:

(1)属于“两个确认”对象的已参保人员,以经过“两个确认”手续审核过的《XX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为数据采集依据。

(2)新参保人员和非“两个确认”对象的已参保人员,以参保单位填报的《XXX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经业务人员确认无误后签字送业务负责人审核后为数据采集依据。

2、数据输入:

业务人员依据审核后的《XX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进行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档案业务数据录入。在输入数据完成后,应仔细对照,保证输入无误后;点击确认健将数据入库。

3、数据审核:

(1)“两个确认”工作结束后,业务人员一次性打印《参保单位职工基本情况表》或生成电子文档,送业务负责人审核。

(2)对参保单位新增人员,业务人员按月打印《新增参保人员基本情况表》或生成电子文档,送业务负责人审核。

(3)数据输入及审核完成后,《XX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登记表》、《参保单位职工基本情况表》、《新增参保人员基本情况表》装订成册或刻录光盘归档保管。

(二)个人账户数据。

1、数据采集依据:

参保单位报送的《年度职工社会保险费缴费分解表》或电子文档,业务人员根据地税机关提供的征缴数据或参保单位提供的相应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通用缴款书》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通用完税证》复印件进行审核,对当年分解总额小于或等于当年已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作为个人帐户数据采集依据。

2、数据输入及反馈:

业务人员依据审核后的《年度职工社会保险费缴费分解表》或电子文档,输入电脑并打印《年度个人账户对账单明细表》或生成电子文档,提供参保单位核对。

3、数据审核:

(1)修保单位核对《年度个人账户对账单明细表》无误后,业务人员打印《年度职工社会保险费缴费分解表》或生成电子文档,签字造业务负责人审核。

(2)业务负责人审核签字后业务人员打印《个人账户对账单》。

(3)参保单位或参保人员对《个人账户对账单》数据有异议的,可以在3个月内提出反馈意见,经办机构业务人员核实确实有误的,经业务负责人签字同意后对个人帐户数据进行修改。

(4)《个人账户对账单》打印后,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打印的《年度职工社会保险费缴费分解表》装订成册或刻录光盘归档保管。

(三)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及相关业务数据。

1、数据采集依据:

(1)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数据。

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运行前已退休人员,以其《退休审批表》作为数据采集依据,无《退休审批表》的,以其他法定有效的退休档案作为数据采集依据。

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运行后办理审批的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数据由系统自动生成。新增退休人员原则上必须经过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计算和审批入库,以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数据完整有效。

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运行后,新扩面参保单位已退休人员,未经信息系统审批直接输入数据库的9以经规定程序审核过的《退休审批表》作为数据采集依据。

(2)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审批、调整及发放等其他相关数据,由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按月自动生成。各级经办机构必须通过社会劳动保险信息系统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审批、调整及发放等业务操作。

2、数据输入:

业务人员依据《退休审批表》或其他法定有效的退休档案,补充输入完善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主要数据空项。

3、数据审核:

(1)完成参保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主要数据空项补录工作后,业务人员打印《参保单位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表》或生成电子文档,送业务负责人审核。

(2)对新增退休人员,业务人员按月打印《新增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表》或生成电子文档,送业务负责人审核。

(3)数据输入及审核完成后,《参保单位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表》、《新增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表》装订成册或刻录光盘归档保管。

五、数据修改

(一)修改申请。

1、县(市、区)级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含设区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业务部门)确实需要修改已封存的主要业务数据时,应向XXX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提交《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申请数据修改。《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格式详见附件2。

2、主要业务数据修改书面申请时应附原输入数据的档案资料和新修改数据的档案资料。

(二)审批。

1、XXX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收到县(市、区)级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含设区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业务部门)提交的《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后,由业务负责人审核签字后送机构负责人审核。

2、XX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信息系统负责人依据机构负责人审核签字后的《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解封相关业务数据。

(三)数据修改输入和校核。

1、XX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指定专人根据审核后的《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进行业务数据修改输入,修改完成后在《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上签字进业务负责人审核。

2、业务负责人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业务数据修改日志进行核对,确认数据修改无误后在《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上签字。

3、XXX市社会劳动保险经办机构信息系统负责人按月打印所辖区《业务数据修改日志表》,送业务主管部门作为检查核对依据,并及时录入系统。

4、每月底将已完成修改操作的《业务数据修改申请表》或《补建个人帐户申请表》、《业务数据修改日志表》装订成册归档保管。

六、数据传输

(一)应落实各级XX机关网络维护人员,明确管理责任,每日对网络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如实记录网络运行日志,发现网络运行故障及时予以排除,确保XXX管理网络通畅运行。网络运行日志应包括运行日期、各个端口运行状况、服务器工作状况、通信设备工作状况、故障处理排除情况、责任人员签名等内容。

(二)网络维护人员对要发送信息、数据应进行最后检查,对有缺、错、漏项的应要求录入部门进行补正,对违反网络安全有关规定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应拒绝发送。信息数据发送完成后,应及时通知接收方查收。

(三)不经过网络维护人员处理的直报信息、数据,由发送部门和接收部门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处理,网络维护人员应给予技术帮助。

(四)在启动应急预案时,网络维护人员应按照应急预案要求,确保网络畅通并及时发送、接收信息数据。

七、数据库管理

(一)各级XXX机关信息中心应指定专人负责对数据库的管理,数据库管理人员应明确管理职责,定时对数据库进行检查,检查情况应记入运行日志。

(二)数据库管理人员应视工作量情况,以不影响工作为原则,每1~5天进行一次数据备份。不得因数据备份不及时、不完整造成工作损失。

(三)数据库管理人员发现数据库不安全隐患或病毒威胁时,应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或制止,必要时可以切断用户接入并向有关领导报告,安全隐患或病毒威胁消除后,应及时将切断用户接入。

(四)计算机使用人员应自觉接受数据库管理人员的监督,不得在非计算机上录入、传输、查询、保存信息数据,不得在非计算机上安装、运行程序、软件,不得使用非计算机联接、访问信息网络。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下载、安装、使用与工作无关的程序、软件。

(五)数据库批量录入、查询必须做好书面记录,如实记载录入查询的时间、数量、录入查询人姓名等有关情况。

(六)数据库中的过期、冗余数据每半年进行一次清理,清理中发现需要删除的数据,应书面报省局信息中心,经核对批准后方能进行。未经正式批准,不得擅自删除数据。

(七)数据库上传和接收数据,按照本规定第六条办理。

八、责任追究

(一)因违反上述规定导致XX机关行政许可出现过错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XXX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许可过错责任追究暂行办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因违反上述规定导致养老保险发放出现过错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因违反上述规定,造成泄密的,依据国家安全保密和计算机安全管理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2篇

1地质勘查管理系统概述

地质勘查管理系统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工程。从特点而言,地质勘查项目的业务比较复杂,在实际勘查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区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论证,深入研究其内部的地质构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勘查。因而,地质勘查系统管理又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地质系统的勘查主要为了满足地质勘查人员在开展工作时的应用需求,获得开采的各个阶段的准确信息,同时又要通过地勘项目的设计流程设计本单位的数据系统组织框架,对于专业技术和管理要求都相对较高,而我国在地质勘查信息化领域内的管理和数据组织项目尚处于初步阶段,所以研究勘查项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标准化工作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分析地质勘查管理系统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大地质勘查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建设,从而确保整个开采过程的完整信息,更好的从事地质开采工作。

2当前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的数据组织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数据组织问题和技术框架问题

就地质勘查项目而言,项目不同其发展成果也有所不同。在地质勘查项目中数据的组织和技术框架对于勘查数据管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常见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地质勘查的数据和管理对于投资和勘探结果都比较缺乏,无法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对于项目资料的检索方面,地质勘查项目涉及业务、管理等具有复杂性,所需的数据安全具有相对特殊性,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框架予以支持。地质勘查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不同用户的应用需求,因此在数据的组织管理中一定要注重数据组织问题和技术框架的问题,保证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信息安全。

2.2地质勘查组件不规范、不标准

地质勘探一般采用MAPGIS进行编制地质方面的图件,但不同单位需要对地质图进行数字化拼接,仍然存在数据系统库不统一的问题。在地质分层数据处理过程中,生产环节与管理环节往往是在不同时期进行的,现有的数据往往缺乏空间分析,只是单纯的对制图方面考虑,因此往往出现只有点线面而缺乏分层概念的分析。当然在地质勘查项目编制的过程中也有出现属性名称与内容或地质要素与形式不统一的问题。因此,数据入库前必须对相应目标组件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2.3数据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方面出现漏洞和问题

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部分地质勘查数据管理人员往往由于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到位或在数据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和组织,只在形式上或者处于应付工作进行统计,没有真正将管理数据工作落实到实处,使部分数据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因为没有完整系统的地质勘查数据管理制度导致管理系统数据出现与现实的勘探工作脱轨。在数据组织和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必然在数据管理方面没有负责的管理,数据系统管理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建立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专门团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支撑。由于数据监测经费或现实的实际因素,数据系统的管理制度层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健全。

3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措施

3.1分布式数据管理与海量空间管理相结合

在一般情况下,分布式数据管理一般采用面向服务的方式进行,将数据存储与检索变成数据存储和检索的请求服务,采用“纵向多极化和横向网络化”的组网方案,使以往的数据库在同构数据库中得到有效使用,其之前数据库使用和过程中的缺点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在部门间和节点间采用“松藕合”的连接方式,减少网络环境的过多影响。而海量空间数据管理主要针对地质勘查过程中涉及的大数据而言的,以地理空间的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地质勘查数据进行分组组织,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和整合,促进空间和属性的数据得到有效的存储和规范,保证数据管理的有效解决。

3.2统一地质勘查系统符号库

在原有的地质勘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数据的组织与整合,建立图形参数统一标准库,系统整理数字化和矢量化的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属性空间,依据数据图层的划分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图层代码,建立相应的参数设计,对空间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深层次发掘数据信息,注重将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空间分析和地质建模实现数据分层分析,为地质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

3.3注重数据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完善的数据组织管理制度

定期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安排好负责地质监测管理系统落实的项目人和权限,确定实施数据控制标准,保证各项数据正确高效。关注数据目标管理在职责范围内可控,立足于地质勘探整体,注重细分数据项目,并将数据目标的项目进行明确的权衡,确立各个数据组织的权重。使数据管理人员最大限度的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利用效率。同时也可考虑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调动数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注重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全责于人,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组织管理制度。

4结语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是数据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地质勘查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建设,对于地质勘查工作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熟练系统的掌握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技术操作,丰富数据管理人员工作技能,深化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制度体系,促进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蕾 罗建铭 曹睿 单位: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质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段洪芳.浅谈地勘行业地质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4(04).

[2]杨欣,高寿峰,喻根,刘建敏.地质勘查项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05).

[3]郭伟娜,毛先成,陈振.综合地质数据库结构设计与管理系统开发[J].金属矿山,2009(06).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3篇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nterconnection, intercommunication and interoperation among the information systems within the enterprise,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ding construction scheme is put forward.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planning, content an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coding from the following five aspects: establishing the organization model and responsibility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ding work, establishing enterprise level code management system and operation rules, building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ding standard system, coll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basic data and "realizing the master data management of each business system based on the basic data.

【P键词】航空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方案

【Keywords】aviati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ding; construction program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08-02

1 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总体思路

企业信息编码建设总体思路如下:

确定企业信息编码工作的组织模式与职责制定企业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 基础数据的整理与规范化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主数据管理。

2 企业信息编码工作的组织模式与职责划分

企业信息编码工作是一个庞大、繁冗却又需要精确、严谨的工作,所以需要一个健全的组织体系来支持他。企业信息编码工作涉及面广,所以需要成立联合领导及工作小组,分工合作,互相支持。信息编码工作组组织、分工及职责如下:①联合领导小组(由主管信息化的公司领导、标准化与信息化部门领导和各业务部门领导组成),职责包括:统一部署、统一协调编码工作任务,包括参与部门人员的安排;协调和调动工作开展所需要的公司内资源;负责工作的考核与监督。②主管工作部门(可由标准化与信息化部门担任),职责包括:工作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工作成果的归口管理;编码管理工作及代码实施等。③联合工作组(由各职能、生产管理部门组成),职责包括:配合开展调研工作,主要包括配合前期调研、组织协调相关人员提出本部门针对工作的需求等;业务部门所主管信息对象的编码标准的制修订;业务部门所主管信息对象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的贯彻与使用。④编码体系建设、咨询团队,职责:技术支撑。

3 制定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3.1企业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企业信息代码管理制度是确定企业内信息代码管理模式、使用方法的制度。在制定时一定要明确对于多系统能够共享的信息对象,务必要杜绝各部门、各信息系统自定义代码的情况。企业信息代码管理制度由主管信息代码工作部门编制,主要内容包括如下:①企业代码管理办法:归口管理部门及其职责和代码编制与应用的管理要求;②代码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形成(申请)流程、更改流程、注销流程及其规范;③代码工作的考评要求:代码应用的有效性和代码的落实情况。

3.2 业务部门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

业务部门代码管理制度由各代码主管业务部门编制。管理规定可包括如下内容:①业务部门代码管理办法:业务部门信息编码范围及其职责和代码编制与应用的管理要求;②代码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形成(申请)流程、更改流程、注销流程及其规范。

4 建设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

4.1 建立企业信息分类

从产品寿命周期划分可将信息编码进行如下分类:①方案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②工程研制阶段和设计定型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零部件代码、标准件代码;③生产定型阶段及生产阶段信息编码分类:技术文件编号、产品型号代码、零部件代码、标准件代码、原材料代码、元器件代码、工装代码、设备代码、供应商代码。

从编码对象范围可将信息编码进行如下分类:①产品类:产品型号、图样代号、标准件代号、材料代号、电子元器件代号、外协件代号等;②物资类:固定资产编号、工具工装编号、生产辅料代号等;③文档类:产品技术文件编号、工艺文件编号、质量文件编号、企业标准编号、合同编号等;④生产管控:生产计划、制造工艺方法、不合格原因、加工状态等;⑤经营管理:单位代码、供应商代码、客户代码、部门代码、人员编号、岗位代码、工种编号等。

4.2 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

4.2.1 编码标准体系框架

编制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时需建立在国标、国军标、航标等顶层标准基础上;需反映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编码的全面需求;需覆盖企业经营管理、产品研制、生产任务全过程[1]。企业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体系框架示例见下表。

4.2.2 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

根据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分别编制各类编码标准,作为编码管理的依据。各类编码标准由标准化组织,主管业务单位编制。

5 规范基础数据

基础数据是开展业务数据管理的基石,是实现信息共享、协同工作的数据基础,是各业务扩展和延伸的基础。随着信息系统的建O,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越来越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一物多码”、“废码”、“错码”现象越来越严重,使数据失去了价值,所以在基础数据整理中,一定要强调数据的规范性。

5.1 一般要求

字符要求包括:①除汉字外,填写数据时只能使用半角英文字母(包括大小写字母)、半角数字、半角英文空格等半角符号;②严格区分大小写字母;③不能混用:I/1、o/0、z/2等。

填写格式要求包括:①使用乘号“×”用于连接规格中的不同属性值,前后有约定的属性项;②标准号的格式要规范,如:GJB 2489-1995;③约定范围格式:-10℃~+10℃。

填写位置要求:应将数据填写在正确的位置上,不能随意放在一个属性项中。

具体对象的信息编码要求需在对应的企业标准中明确。如材料状态:半硬、1/2硬、1/2Y应统一。

5.2 建立数据整理标准依据,并坚决执行

在编制企业信息编码标准时,需将信息描述与表达规范融入到企业标准中,避免垃圾数据的产生。

5.3 制定数据的管控流程

通过审核流程避免“脏数据”进入系统。

6 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主数据管理

信息代码的实施,基础数据的规范化,实现了各信息系统之间信息传输和交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以企业信息编码管理系统为平台,最终实现了以企业统一代码为基础的信息代码建设,实现了各信息系统,如ERP、MES、QIS等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的互连、互通和互操作。

7 结语

随着航空制造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有条不紊地构建信息编码项目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本文从“确立企业信息编码工作的组织模式与职责”、“制定企业级代码管理制度及操作细则”、“构建企业信息编码标准体系”、“基础数据的整理与规范化”和“以基础数据为基础,实现各业务系统的主数据管理”5个方面对信息编码建设的规划、内容和问题进行了阐述,可为各航空企业进行信息编码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4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地质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地质勘查管理工作日益复杂和困难。本文主要从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的数据组织和管理层面入手,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力求进一步提高地质勘查管理系统的质量,为地质行业提供相应的理论借鉴,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关键词: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数据组织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地质勘查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日益呈现广泛性的特点。但在其发展的同时,暴露出的问题也比较明显。在实际的地质勘查工作中对于项目管理方面涉及到的数据问题严重影响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地质勘查项目的数据管理分析和研究,从而更好的推动地质勘查管理系统的不断优化。

1地质勘查管理系统概述

地质勘查管理系统是一项科学的系统的工程。从特点而言,地质勘查项目的业务比较复杂,在实际勘查工作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区域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在地质勘查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一个阶段进行详细的论证,深入研究其内部的地质构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勘查。因而,地质勘查系统管理又是一项动态的管理。地质系统的勘查主要为了满足地质勘查人员在开展工作时的应用需求,获得开采的各个阶段的准确信息,同时又要通过地勘项目的设计流程设计本单位的数据系统组织框架,对于专业技术和管理要求都相对较高,而我国在地质勘查信息化领域内的管理和数据组织项目尚处于初步阶段,所以研究勘查项目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标准化工作就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分析地质勘查管理系统中的存在的问题,加大地质勘查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建设,从而确保整个开采过程的完整信息,更好的从事地质开采工作。

2当前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的数据组织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2.1数据组织问题和技术框架问题

就地质勘查项目而言,项目不同其发展成果也有所不同。在地质勘查项目中数据的组织和技术框架对于勘查数据管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常见的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点:地质勘查的数据和管理对于投资和勘探结果都比较缺乏,无法对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把握。对于项目资料的检索方面,地质勘查项目涉及业务、管理等具有复杂性,所需的数据安全具有相对特殊性,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框架予以支持。地质勘查系统的主要目标在于满足不同用户的应用需求,因此在数据的组织管理中一定要注重数据组织问题和技术框架的问题,保证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数据库的信息安全。

2.2地质勘查组件不规范、不标准

地质勘探一般采用MAPGIS进行编制地质方面的图件,但不同单位需要对地质图进行数字化拼接,仍然存在数据系统库不统一的问题。在地质分层数据处理过程中,生产环节与管理环节往往是在不同时期进行的,现有的数据往往缺乏空间分析,只是单纯的对制图方面考虑,因此往往出现只有点线面而缺乏分层概念的分析。当然在地质勘查项目编制的过程中也有出现属性名称与内容或地质要素与形式不统一的问题。因此,数据入库前必须对相应目标组件进行标准化的处理。

2.3数据管理人员认识不到位,管理制度方面出现漏洞和问题

在数据管理的过程中,部分地质勘查数据管理人员往往由于自身的专业能力不到位或在数据管理方面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有效的数据管理和组织,只在形式上或者处于应付工作进行统计,没有真正将管理数据工作落实到实处,使部分数据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因为没有完整系统的地质勘查数据管理制度导致管理系统数据出现与现实的勘探工作脱轨。在数据组织和管理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必然在数据管理方面没有负责的管理,数据系统管理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建立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专门团队和完善的管理制度支撑。由于数据监测经费或现实的实际因素,数据系统的管理制度层面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健全。

3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系统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措施

3.1分布式数据管理与海量空间管理相结合

在一般情况下,分布式数据管理一般采用面向服务的方式进行,将数据存储与检索变成数据存储和检索的请求服务,采用“纵向多极化和横向网络化”的组网方案,使以往的数据库在同构数据库中得到有效使用,其之前数据库使用和过程中的缺点得到有效解决,同时在部门间和节点间采用“松藕合”的连接方式,减少网络环境的过多影响。而海量空间数据管理主要针对地质勘查过程中涉及的大数据而言的,以地理空间的数据库为基础,根据地质勘查数据进行分组组织,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和整合,促进空间和属性的数据得到有效的存储和规范,保证数据管理的有效解决。

3.2统一地质勘查系统符号库

在原有的地质勘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数据的组织与整合,建立图形参数统一标准库,系统整理数字化和矢量化的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属性空间,依据数据图层的划分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图层代码,建立相应的参数设计,对空间数据进行细致分析,深层次发掘数据信息,注重将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信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空间分析和地质建模实现数据分层分析,为地质决策者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

3.3注重数据管理人员的培训,形成完善的数据组织管理制度

定期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安排好负责地质监测管理系统落实的项目人和权限,确定实施数据控制标准,保证各项数据正确高效。关注数据目标管理在职责范围内可控,立足于地质勘探整体,注重细分数据项目,并将数据目标的项目进行明确的权衡,确立各个数据组织的权重。使数据管理人员最大限度的利用工作时间,提高利用效率。同时也可考虑充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调动数据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注重数据处理的准确性,全责于人,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数据组织管理制度。

4结语

地质勘查项目管理是数据组织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地质勘查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建设,对于地质勘查工作发展具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地质勘查工作人员熟练系统的掌握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技术操作,丰富数据管理人员工作技能,深化地质勘查项目管理的制度体系,促进我国地质勘查行业的长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洪芳.浅谈地勘行业地质项目管理系统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4(04).

[2]杨欣,高寿峰,喻根,刘建敏.地质勘查项目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05).

[3]郭伟娜,毛先成,陈振.综合地质数据库结构设计与管理系统开发[J].金属矿山,2009(06).

[4].试论地质勘查单位项目管理[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03).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时代 乡镇统计基础建设

基层统计是统计工作的前提,信息时代下,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对乡镇经济的全面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国家对乡镇统计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也需要基于乡镇的实际特点,进行全面构建,为乡镇发展提供更多的有效数据,使乡镇统计基础建设能够更加科学、规范。文章将基于信息时代的特点,分析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相关方式,希望能够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带来一定的参考性价值。

一、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纵观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实际情况,主要存在着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以及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等方面问题。

(一)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我国由于受到固有观念影响,一些乡镇单位中比较关注乡镇招商引资、征地拆迁等工作,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能够直接影响乡镇经济的整体发展。乡镇统计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关心统计工作的过程。

(二)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

乡镇统计工作量相对较大,统计工作人员却相对比较匮乏。很多乡镇单位中没有专职的统计人员,乡镇基层单位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普遍存在。在这种问题的影响下,统计工作的实际效果不够理想,难以真正展现出统计工作开展的价值,不利于乡镇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

当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虽然能够认识到统计工作对乡镇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但是实际的工作开展情况却不够理想。虽然乡镇单位中具有明确的统计工作流程制度、统计交接制度以及统计资料管理制度等,但是制度却大多流于形式,实际的管理过程不够理想,统计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效果不佳。

二、信息时代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的对策

信息时代下,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可以通过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以及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等方式全面展开。

(一)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

信息时代下,统计工作开展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整体乡镇统计工作开展的效果。乡镇单位管理人员需要提升对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乡镇单位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参与积极性。

乡镇统计单位需要基于统计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经费的支持、人员的配备以及基础设备的购置等方式,保证各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能够有序开展,为乡镇经济的全面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

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内容相对较多,工作量相对较大,乡镇单位管理人员身兼数职的方式下,势必会造成工作质量不佳、工作效率难以保证等问题。针对于这些问题,需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通过专门的统计基础部门,保证统计工作的质量,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工作的专业水平。

同时,乡镇单位还需要基于本地的实际统计基础建设需要,科学划分统计人员编制数量,配齐统计人员,加强对统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指导,注重统计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全面管理。通过良好的环境构建,适当的激励机制等,调动每一位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人员的热情度,提升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效率。

(三)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

严格的统计管理制度能够使各项工作规范性、有序性展开,有助于各项统计基础工作的持续性开展,也有利于乡镇经济的稳定发展。信息时代下,乡镇单位管理人员需要不断建立健全统计岗位职责,通过数据采集审核报送制度、统计档案管理制度以及信息化管理制度等,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审核与管理的规范性开展。

同时,乡镇单位还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机制等,保证每一位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各项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过程中,避免使相关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真正实现统计数据管理的规范性。

三、结束语

信息时代下,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镇单位需要明确信息技术对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要影响。通过增强基层单位重视程度,加强相关设备的支持;健全统计机构工作人员,改善统计工作的环境以及严格落实各项统计制度,实现数据管理规范性等方式,改善传统乡镇统计基础建设中,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统计工作人员比较匮乏以及统计工作制度流于形式信息时代加强乡镇统计基础建设等相关问题,促进乡镇统计基础建设工作的全面开展,为乡镇的全面发展与经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立勋.中国乡镇统计建设:现状、问题及建议――基于全国13个地级市、县(区)乡镇统计建设调研报告[J].改革与战略,2011,11(15):90―93

[2]张立文.创新思路 强基固本 推进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再上新台阶――访淮安市统计局局长沙杰[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09(11):41―43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6篇

(一)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

电算化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一般可划分如下:

(1)电算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经验。电算化主管可由会计主管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

(2)软件操作。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进行部分会计数据处理工作,要求具备会计软件操作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各单位应鼓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兼任软件操作岗位的工作。

(3)审核记账。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核,操作会计软件登记机内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此岗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可由主管会计兼任。

(4)电算维护。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此岗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此岗在大中型企业中应由专职人员担任。

(5)电算审查。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此岗可由会计稽核人员兼任;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大型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

(6)数据分析。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由主管会计兼任。

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各单位可根据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参照上述对电算化会计岗位的划分进行调整和设立必要的工作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由本单位人员进行会计软件开发的,还可设立软件开发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设立电算化会计岗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岗位进行适当合并。

(二)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指点专人定期更换密码,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

(2)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账簿。

(3)操作人员离开机房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

(4)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由专人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内容。

(三)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

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行是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要经常对有关设备进行保养,保持机房和设备的整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

(3)对正在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修改、对通用会计软件进行升级和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更换等工作,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在软件修改、升级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

(4)健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出现故障时进行排除的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

(5)健全必要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四)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是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和计算公式)等数据。

(2)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

(3)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

(4)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7篇

(一)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

建立会计电算化岗位责任制,要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职责范围,切实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办事有要求,工作有检查。

会计电算化后的工作岗位可分为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可包括会计主管、出纳、会计核算各岗、稽核、会计档案管理等工作岗位。电算化会计岗位包括直接管理、操作、维护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工作岗位。

电算化会计岗位和工作职责一般可划分如下:

(1)电算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以及相关的会计电算化组织管理的经验。电算化主管可由会计主管兼任,采用中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

(2)软件操作。负责输入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会计数据,输出记账凭证、会计账簿、报表,和进行部分会计数据处理工作,要求具备会计软件操作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各单位应鼓励基本会计岗位的会计人员兼任软件操作岗位的工作。

(3)审核记账。负责对输入计算机的会计数据(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等)进行审核,操作会计软件登记机内账簿,对打印输出的账簿、报表进行确认;此岗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初级知识培训的水平,可由主管会计兼任。

(4)电算维护。负责保证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正常运行,管理机内会计数据。此岗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经过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应设立此岗位,此岗在大中型企业中应由专职人员担任。

(5)电算审查。负责监督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此岗可由会计稽核人员兼任;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大型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

(6)数据分析。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要求具备计算机和会计知识,达到会计电算化中级知识培训的水平;采用大型、小型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会计软件的单位,可设立此岗位,由主管会计兼任。

实施会计电算化过程中,各单位可根据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和本单位的工作需要,参照上述对电算化会计岗位的划分进行调整和设立必要的工作岗位。基本会计岗位和电算化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的前提下交叉设置,各岗位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由本单位人员进行会计软件开发的,还可设立软件开发岗位。小型企事业单位设立电算化会计岗位,应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岗位进行适当合并。

(二)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

会计电算化操作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明确规定上机操作人员对会计软件的操作工作内容和权限,对操作密码要严格管理,指点专人定期更换密码,杜绝未经授权人员操作会计软件。

(2)预防已输入计算机的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等会计数据未经审核而登入机内账簿。

(3)操作人员离开机房前,应执行相应命令退出会计软件。

(4)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由专人保存必要的上机操作记录,记录操作人、操作时间、操作内容、故障情况等内容。

(三)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

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保证机房设备安全和计算机正常运行是进行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要经常对有关设备进行保养,保持机房和设备的整洁,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2)确保会计数据和会计软件的安全保密,防止对数据和软件的非法修改和删除;对磁性介质存放的数据要保存双备份。

(3)对正在使用的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修改、对通用会计软件进行升级和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更换等工作,要有一定的审批手续;在软件修改、升级和硬件更换过程中,要保证实际会计数据的连续和安全,并由有关人员进行监督。

(4)健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出现故障时进行排除的管理措施,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

(5)健全必要的防治计算机病毒的措施。

(四)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

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1)电算化会计档案,包括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数据以及其他磁性介质或光盘存储的会计数据和计算机打印出来的书面等形式的会计数据;会计数据是指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包括报表格式和计算公式)等数据。

(2)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是重要的会计基础工作,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的要求对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由专人负责。

(3)对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要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重要会计档案应准备双份,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

(4)采用磁性介质保存会计档案,要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8篇

可扩展性差

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认识到影响客户主数据中心可扩展性的全部因素。

例如,许多CDI供应商狭隘地认为影响可扩展性的因素无非只是一两个而已――比如每秒交易事务或加载的记录总数。

数据架构师出于对CDI项目实施终止的担忧,目前已经开始审查可能影响项目可行性的所有可扩展性因素。

现在,对供应商和项目责任方来讲,前所未有的重点就是考虑CDI项目整个周期中影响可扩展性的全部因素,CDI项目周期包括这几个阶段:创建、管理、共享和扩展客户主数据中心。

因此,许多公司都在拓展CDI可扩展性评估框架,力求全面认识CDI项目各阶段需要审查的重要可扩展性以及性能杠杆和衡量标准。这样的一个评估框架可以作为一项指南,降低CDI措施的实施风险。

CDI团队在考虑所有这些各不相同的可扩展性因素之时,必须有这样的信心:他们研究的解决方案架构灵活适用于所有这些因素。

一直以来,对CDI战略的一个重大误解就是认为公司的客户主数据中心要么具有适用性、要么具有可扩展性,不能两者兼顾。这样的认识通常会导致公司根据单一的可扩展性标准选择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而且要经过多方权衡,因而实施和维护非常拙劣。

最新的CDI指标性结果表明,可实现商性能和可扩展性并存,同时又能保持适用性和可扩展性架构。

因此,公司需要审查和选择适用性设计的架构――而且兼顾主数据生命周期的全部可扩展性因素。

适用性架构是针对客户主数据实体的灵活而可靠的数据模型。这样就可以保证CDI中心主数据的性能优化和存储优化,公司不再被动按照僵化的应用程序数据模型进行标准化。而且,这一方法确实可以整合统一的客户意见交易数据,可以避免客户中心复制大量冗余数据,确保公司可以扩展使用大规模的记录容量。

相比之下,“可扩展”数据中心――可以快速访问的单一业务数据中心存储所有客户数据类型(包括交易数据),数据管理繁重,可扩展性差。最后一点同样重要的就是公司必须选择可以随意在分散的中心配置进行部署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大公司中不同部门的本地化要求和可扩展性要求,因为大公司中的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数据管理制度。

所以,在选择风险性的CDI措施之时,请务必利用可以识别主数据生命周期的关键驱动的CDI可扩展性评估框架,和适用于所有变化因素的解决方案架构。

数据模型不够灵活

目前,公司赢取客户的成本急剧增长,而留住客户――尤其是能带来丰厚利润的客户――却变得异常困难。

因此,了解客户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商业上的必然要求。不过,公司想要真正了解客户,就必须根据各种数据来源,创建统一、综合的客户视图。

这些数据来源包括:客户数据库、客户信息文件、财务和订单管理系统、产品目录以及外部数据服务。整合为统一的客户视图以后,公司可以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

但是,如果利用现有的技术平台,借助各种数据来源、应用程序、渠道来构建和管理统一的客户视图,那将是一项非常复杂和费钱的工作,而且收效甚微。

引起费用高涨以及客户主数据项目中心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解决方案的数据模型不够灵活。尤其是当CDI供应商在现有的客户关系管理等应用程序、或者在零售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固定数据模型中应用CDI解决方案,上述原因更加明显。

缺乏灵活性成为这些方案的软肋,因为数据模型必须根据客户要求定制,才能满足现有系统和业务的需求。如果数据模型经过重大修改,位于模型顶端的商业服务就会破裂,采用固定数据结构的管理逻辑也会如此。

而且,客户数据种类必须在客户中心内部建立模型,而项目无法灵活地限制数据范围,就会变得很大,增加发生故障的风险。

因此,公司必须重新审视各种CDI方案的数据模型是否灵活,从而保证项目无论在短期内还是长期都取得成功。

在判断数据模型是否灵活时,下文列举了一些关键因素:

一、数据模型:易损坏还是易扩展?客户中心必须根据企业情况而定,实际上公司内部各部门的情况也不相同,因此关键问题不在于立即可用(out-of-the-box)的数据模型是否“丰富”。

实际上,正如餐馆预先制定菜单一样,如果外部属性并不适合扩展主数据中心,那么数据模型就不会太丰富。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解决方案是否愿意数据模型得到修改?大多数CDI解决方案提供的固定数据模型由他们独特的应用程序发展而来。这些方案试图满足原始设计之外的真实需求,而数据模型却不能提供必需的实体和关系结构,或者需要大量价格不菲的定制服务。

同时,即使完成了定制,最终的数据模型效率也不会太高,因为在合成现有的应用程序逻辑和修改后的模型时,处理负荷很高。

理想情况下,自适应CDI方案(adaptive CDI solution)必须针对每家企业,提供最初的数据模型;或者引入经过验证的数据模型,通过进一步修改体现准确的商业实体,从而为客户中心建立模型。

另外,必须提供所有的支持数据管理服务,包括大量的元数据管理服务,从使模型更加容易扩展和更改。于是,相关的专业数据模型在一开始就能满足项目要求,而无需强迫公司将固定的数据模型标准化。

二、商业服务:定制还是合成?基于固定数据模型的CDI解决方案可能会提供抽象商业服务层,即整合数据。但是,这些商业服务很容易遭到破坏,如果潜在的数据模型经过修改,就需要定制服务。

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如果固定的数据模型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不再完全标准化,可能就只有少数相关的商业服务得到保留。

更糟糕的是,虽然这些商业服务需要定制,但是定制程度越高,就越难迁移到将来的升级产品中。相反,自适应架构必须在服务整合框架中提供粒度级别的数据整合,如一组完整的API;而服务框架可能用于合成相关的高级商业服务。

这些商业服务和API可以实现相对缓和的产品升级路径。这种方法提供多种方式,可以根据中心内部(各种级别的抽象层)的规则,利用下游系统在服务架构中分享所有的数据实体。

三、数据种类:哪些需要建模?主参考数据、关系型数据、事务型数据等客户数据都拥有各自的特性,面临各自的挑战,因此在CDI方案中需要区别对待。

例如,存在于各个系统或数 据储存库的参考数据通常经过重复删除,可能会彼此冲突且无记录系统。

另一方面,事务型数据通常具有记录系统,因此协调过程几乎不存在冲突。同时,参考数据只是客户数据中很小的一部分,拥有很少的数据卷,而事务型数据卷很大,需要大量投资基础架构,才能存储从源系统复制而来的数据。参考数据的潜在冲突得到了解决,关系型数据就能得到有效管理。

另外,为了正确管理,关系型数据及其群组如成员数据(households)需要借助先进的虚拟化工具,显示实体间的复杂关系。

固定数据模型法采用应用程序级别的数据模型,主数据、关系型数据和事务型数据等各种客户数据在客户中心模型中完全加以封装。

这种方法需要对大量的客户属性进行重复删除,然后存储到客户中心。相反,自适应法必须对数据模型进行分段,只有核心主数据和关系型数据需要建模,并存储在客户中心。事务型数据必须根据潜在源系统的特性,存储在合适的站点。

例如,如果源系统为批量生产,没有实时接口,或者系统负荷有所限制,但是能定期抽取数据,那么事务型数据可能寄存在操作型数据储存库中,客户中心能够动态地加以访问。

另外,如果源系统拥有实时整合性能,并且不受服务器系统负荷的限制,事务型数据就可以动态获取,缓存在中心内部;此时延迟性较低、可用性较高,不必删除独立储存库中源系统的重复数据。这么做就非常灵活,大大减少需要存储在客户数据中心的数据卷;同时减少总拥有成本,而系统可以更加灵活地按需传输各种形式的数据。

四、数据模型:影响扩展能力。最后,数据模型的灵活性会对CDI解决方案的扩展能力和性能产生重大影响。

由于固定的数据模型方案通常是事先调整模型,以支持本地应用程序,因此公司可用哪些性能和扩展参数均受到供应商的限制――供应商必须支持自身的应用程序架构。

相反,如果采用灵活的数据模型方案,在模型配置成功后,就已完成了所有的调整和标准化过程,从而支持主数据中心项目和相关程序特定的扩展能力和性能,而不只是支持某家供应商的应用程序。

两种方法在扩展能力上的差异会对数据的整个生命周期造成重大影响,包括:构建、使用、管理和扩展主数据中心。

人们常误认为自适应解决方案有损性能,不过最近,CDI基准测试(CDI Benchmarking Results)驱散了这种谬论,测试结果表明自适应、可扩展架构的性能很高,扩展能力很强。

总之,灵活的数据模型是自适应CDI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如果希望减轻CDI项目的实施风险,应该考虑上文列举的几大因素可能给数据模型带来哪些影响。在这方面决策错误,就会增加项目成本和管理难度,甚至影响整个CDI方案。

拙劣的数据控制

最近,很多大型企业开始着手于客户数据集成(CDI)管理计划,目的是获得其客户和他们在产品、经营场所和主营业务之间关系的一致见解。

过去几年中,随着对数据集成集线器需求的不断增加,很多CDI供应商现在也开始在新兴市场中争夺领导地位。

由于这些供应商提供了一系列具有丰富多彩功能和服务的打包的集成方案,所以很容易忽略CDI集线器最基本的需求――可靠的客户数据管理。在相互冲突、各不相同的数据源间创建一致的客户见解是所有CDI实施存在的理由。

因此,确保集线器中的数据可靠合并,其例外得到适当管理,数据策略得到有效实施。

简而言之,数据得到良好管理已经成为解决方案最关键的要求之一。然而,很多公司通常会在他们的供应商选择过程中对这些数据管理功能评估不足,往往导致他们在以后的实施阶段对自己的决定追悔莫及。

所以,让企业严密审查CDI解决方案的架构,以便确定它是否能够长期满足他们所有数据管理的需要,这一点至关重要。

因此,如果您着手一个解决方案,请考虑以下对数据管理功能至关重要的三个因素:数据可靠性,数据管理性和管理制度,并确保这些因素全部都是灵活的架构平台的一部分。

一、数据可靠性:内置式还是扩充式。主要关注于数据操作性用途的大多数应用程序核心的CDI解决方案通常低估了首先构建一个可靠、大容量的客户集线器挑战的严峻性,或者低估了跨多个主营业务管理不同的数据管理制度挑战的严峻性。

虽然外部工具可以轻松地集成到此类解决方案中来清除和匹配数据,但更棘手的问题是合并匹配的记录以便为每个客户创建“最优”主记录。

从本质上说,承诺可缩放,可操作的集线器但扩充了数据质量工具的CDI解决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导致数据管理成本不断增加。

为了为每个客户及其不同的附属机构“黄金”或主记录,系统必须跨所有数据源动态评估可靠性――基于用户定义的参数和内在的数据属性――并确保只有最可靠的内容才能在主记录的核心级别存在。

例如,如果呼叫中心在确认订单时开始收集电子邮件地址,则该数据属性可能比客户在网站提交的电子邮件地址更可靠。能够快速调整系统以便让呼叫中心电子邮件地址从网站电子邮件地址中脱颖而出的能力是任何CDI系统重要的架构组件。

而且,数据可靠性的这种核心级别的脱颖而出能力必须内置到核心产品架构中并且不应该随着客户集线器扩大到数百万的客户而被牺牲掉。最后,最终用户接受客户数据集线器的程度取决于如何维持高水平的数据可靠性,即使随着集线器数量不断增加或者新数据源被添加进来也是如此。

二、数据管理:即开即用还是自定义。没有数据管理业务就不能实施可操作的客户集线器吗?只要数据开始在支持的业务流程间流动,异常和错误也开始流动。

因此,充当数据集成平台的任何客户集线器必须提供业务能力,通过业务分析师和最终用户或者指定为数据管理者的任何人来监控和处理此类例外。

现今,很多CDI解决方案忽视了触发在数据流期间创建的关于例外的警告所需的实时可配置规则。对于复杂的数据管理任务(例如调查某些有问题的主记录的历史记录和沿袭),管理此类例外通常需要完整的用户界面。这可能是确保用户接受和数据集线器可靠性维持高水平的唯一途径。

在其它情况下,企业可能会选择针对主集线器的编程界面构建特定的用户界面,以便适合它的需要。任何情况下,自适应的解决方案必须基于规则的可配置性、一流的数据管理控制台和编程界面,才能处理所有数据例外和可靠性需要。

三、数据管理制度:集中式,分散式还是两者皆有。大多数CDI解 决方案设计为创建单个仓,即用于服务多个应用程序的可操作集线器,而不是可以伸缩满足企业需求的仓。

虽然聚焦式部署可能是集中式数据管理的期望选项,但它通常不能满足整个企业对管理和兼容性的所有业务需求。

通常,某些数据属性(例如隐私首选项)需要集中式控制和例外处理,而其它属性则最好留给本地管理。

此外,安全性和对集线器中数据属性的访问权很大程度上会因每个组织内的单个角色和组织而改变。

事实上,要跨主营业务支持多种业务需求,不同的数据属性可能会需要多个数据管理制度,而这些属性都在一个企业内。

自适应的途径必须基于分散式的架构,以便可以部署多个集线器,进而可以集成不同的数据源和支持不同的进程,同时还可以基于任意数量的集散或对等的管理制度彼此间共享数据。

这就形成了一种主营业务,并提供了另一种灵活尺度来共享某些而不是全部数据。每一种都基于其自身数据的可靠性和管理策略。有了完全的基于规则的可配置性和数据管理界面,就可以支持多种数据管理制度。

四、数据管理要求:编码的还是可配置的。

随着业务变更步伐的不断加快,横跨企业维护数据质量的复杂性和可靠性也不断增加。在自定义内置式或基于固定模型的主数据集线器中,很难在业务逻辑或进程中实施更改,因为反映业务条件和要求的规则通常是自定义编码的或者被牢牢绑定到基本的固定数据模型中。

为能以一种智能并持续的方式自动实现用户数据的合并,同时在业务变更时维持最高水平的数据质量和可靠性,企业能为其数据清洁、匹配和合并进程有效管理重复的业务规则就变得非常关键。

因此,自适应的主数据解决方案必须捕获并管理这些不断变化的业务条件,而不用IT团队在每次需要更改时自定义编码这些规则。

此外,适应于数据合并、变更检测和重新写回的所有业务规则,必须可以轻松配置和快速更改,而不用额外的编程,从而反映特定的业务条件和相关的数据需要。

这就生成了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在正常的操作过程中在发生业务变更时进行管理,而不会威胁多个源系统间的数据完整性。

总之,数据必须是所有CDI项目的核心焦点,并且数据的可靠性、管理性和管理制度从不应是一个复杂的CDI解决方案的事后反省。企业必须严密审查在这个领域供应商提供内容的细节,以便减少项目失败给他们带来的风险和降低CDI实施的总成本。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医院人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问题分析;模式研究

在当期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一方面是医院的人员管理制度较为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医院人力制度建设的需要,另外一方面是现代医院的人员绩效审核制度较为落后,没有很完善的绩效审核制度,难以形成正确的人员竞争机制,不能有效的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现代医院竞争的过程当中建立高效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医院内部的人员责任制度建设

加快医院内部人事制度的调整,落实医院内部的人员的绩效责任制度是保障医院人事管理体系生机活力的有效前提,落实医院内部的绩效责任的制度主要是加强医院内部的监督职能,减少工作决策的不合理规划,确定内部绩效职能在医院人员管理中的地位,构建医院内部的绩效管理体系和人员工作监督体系,优化内部人员的组织结构,优化人员管理元素的结构,转变监督管理的方式,落实员工具体业绩的责任制,保证医院平稳健康的发展。同时,随着现代医院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内部责任审核在人员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内部人员工作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一定人员对工作业绩的控制进行发展规划,完成对工作绩效的充分审核。内部人员工作业绩的监督可以提高医院运行的效率对工作的效果进行数据化的管理,提供良好的指导方向降低职能部门的运行成本。

二、医院人员绩效管理机制的建设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快速的发展,快速的推进现代医院的人员绩效制度建设也是极其必要的在现代医院人员管理的过程当中落实基本的人员业绩的审核和管理,要根据医院运营的需要合理的合理的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和工作检查,协调好基本的绩效管理的工作关系。在绩效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为相关的员工做好自身的服务工作,对人员绩效的成果的要充分的组织并且协调好,按照相关的规则对人员的工作绩效合理的规划和调整,实现人性化,科学合理的内部绩效的人员审核管理方式,从科学原则的角度出发,以人员为绩效审核体系的的主体,突出人员工作成果的地位,从人的角度的出发,进行内部的绩效管理。可以通过不断地加强进行医院人员管理自身建设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人员绩效审核的重要性,对于人员的绩效管理进行科学化的开发和管理,通过在企业内部设定专门的绩效管理的部门的方式来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在医院的发展战略、企业目标设置以及企业的其他管理都要融合医院人员绩效审核的内容,通过不断加强人员绩效管理的方式来促进医院平稳健康的发展,增强医院的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三、医院人员制度管理机制建设

制度管理是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的根本。现代医院管理更加离不开以人员为核心的管理制度的实行,因而作为医院必须加强对规章制度的管理和规划,并尽可能地将职能部门管理的能动性积极地发挥出来,尤其是应对本职能领域的所有规章制度进行进行监管和评价,从而确保管理职能得到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而对于具体的制度,则应加强对其的周期管理,从整个制度的立项和起草以及审核,直到最后的颁布实施以及修订和评估等环节进行管理,才能最大化的确保所制定各项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为基础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在医院人员制度制定和执行的方面要根据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要把人员的统筹安排,物资的协调运用,工作模式的构建等方面的因素都要考虑进去,从实际执行的角度制定医院的管理制度,在制度确定和完善以后,要把制度执行和监察的责任落实到部门之中,分派专门的人员监督和监察管理制度落实的情况,对各个工作部门和人员要进行监察,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解决和处理,全面提高现代医院的人力资源机制的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四、医院人事档案的数据化管理机制的建设

人事档案制度是现代医院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的核心,没有完善化的人事档案制度是很难进行现代化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的,因此加强现代医院的人事档案的数据化管理也是极其必要的。在人事数据化系统应用的过程中,要确保各子系统的协调配合,同时要加强各项数据的全面对应和系统的正常运转。由于基础数据管理是对医院当前的经营管理状态所反映的首要资料,也是医院实现信息化的根本性前提,同时也给业务的处理以及管理决策提供了依据,因而在医院基础管理只能方面加强基础数据管理也是基础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所以为了更好地促进基础数据工作的规范,就必须建立健全有关指标数据、分析、专报、数据交流、责任考核等制度,确保员工在工作时规范认真的工作、透彻有理的分析、及时畅通的传递信息,为基础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减少非正当竞争性问题,充分打造企业自我发展理念,改变工作管理中落后的规则,要善于用创新的思维调整工作走向,做出符合实际的管理。同时要规范人员走势的健康发展,减少阻力因素,推动改革,将新的手段技术与服务相结合。要对各个相关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客观的预测分析,不可单纯靠人为,在一定的管理规划指导下进行管理研究,制定符合医院发展的人员管理策略。

五、结语

现代医院的多元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建设需要结合本医院的实际发展水平,从人员绩效制度,人事管理制度,信息化数据管理方面进行统一的入手,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的人员管理体系,实现多元化管理方式的有效配合,全面的提升现代医院额核心竞争力,满足医院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丽丽.激励措施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合理运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6(16)

[2]林娜.绩效考核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时代经贸.2016(15)

数据管理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X1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191-01

1 我国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现状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水环境监测从每年对河流的手工采样监测,主要满足年度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写,发展到现在网络化的每天24 h对河流水体的连续自动监测,可水环境质量周报、日报和预警,可对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基本满足了环境管理的需要。环境监测网络从单一的地方监测网,发展到至今包括国控网、区域监测网、市控网、区县监测网等各种功能的监测网络。近年来,由于水污染的区域化趋势,区域性监测网发展较快,如长江、黄河、珠江、淮河、太湖水质监测网,由国家流域地表水质周报、月报,向区域性的污染防治与控制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环境监测总站就开展了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工作,了环境监测数据软盘传输系统,走出了环境监测数据统一管理、规范化管理、系统化管理的重要一步。

1.2 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尽管通过开展河流水质周报,促进了水环境监测数据的传输和信息,但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和制度仍不完善,在数据传输的时效性、信息的主动性、环境信息量等很多方面还有待改进,主要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水环境监测数据长期和有效的技术。管理规划尽管在早期已实行了水环境监测数据的软盘传输,为监测数据管理规范化、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但由于没有长期规划,至今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目前,全国环境监测系统中存在多套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软件,而各个软件则以环境监测要素为单位,各自立网、各为系统,缺乏统一的数据传输管理。在这种形势下,整合各类资源,构建统一的部级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平台已变得非常必要。

2)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各自独立。污染源监测数据与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没能有机地结合,制约了监测信息的综合利用。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解释,需要污染源数据支撑,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制约了对环境质量的综合分析,监测数据所隐含的信息没能及时发现和利用。

3)没有形成数据共享。目前我国水环境监测数据是以部门管理为主,水环境监测数据受上下级部门间、不同部门间、环保系统与其他系统间的管理制约,没能做到数据共享,制约了监测数据的传输及利用。

2 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水环境监测数据越来越多,数据系统越来越庞大,同时随着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卫星通讯系统的发展,监测数据和信息的传输已不存在技术上的问题,采用任何方式都可以达到监测数据快速有效的传送,但关键是如何对水环境监测数据实行网络化管理,逐步提高数据的共享水平,而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管理制度是关键。

2.1 研究适合我国水环境监测数据的管理模式

由国家组织进行全国、区域、城市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规划,整合目前各个部门和系统独立使用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环境保护系统的水环境监测数据共享网,逐步实现和完善环境信息的共享化管理。

2.2 建立全国统一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系统

建立全国统一的水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所有水环境监测数据可以按监测周期及时上报,在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内实行数据共享,可参照气象部门的气象观测数据管理模式,所有水环境监测数据以及与水环境相关的数据实行实时更新。通过从水环境监测共享数据网,可及时获取水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的信息,从平面到空间分析环境质量的变化,以为改善水环境信息技术和表征形式提供基础。

2.3 制定完整的工作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

程序文件是支撑监测数据传输网络的基础,是监测数据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也是监测数据传输网络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重要依据和保证工作质量的主要措施。制定完整的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工作程序文件包括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涉及的全部工作内容,其中工作流程是它的核心内容,需要十分明确地规定出开展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的各个环节。作业指导书是将程序文件的实施过程进一步明确和具体化,用一个、两个或多个作业指导书来完成程序文件提出的工作内容。另外,作业指导书还要列出开展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的细节和步骤,使用者只需照章实施,从而使此项工作的每一项内容的操作均在可控制范围之内。

2.4 建立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考核制度

尽管程序文件全面覆盖了数据传输网络规定的内容,对每一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是对各项监测工作按任务书要求完成得好坏的考核,对各种工作程序、作业指导书和表格规定的内容执行情况的检查,对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结果的评定,监测数据传输网络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等,均需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因此还必须建立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考核制度。另外,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水环境监测队伍是建设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网络的人员保证,而监测人员的操作水平、网络结构的熟悉程度、捕获监测信息的能力是网络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所以,还要注重人才在考核制度中的应用。

3 总结

建立完善水环境监测数据传输管理制度,可实现水环境监测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业务紧密互动,能有效提升水环境监测数据的传输及利用,对促进我国水环境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及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洁.流域水环境监测信息采集交换系统研究与实现[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2]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J].水利技术监督,2011,6.

上一篇:仪器设备管理制度范文 下一篇:市场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