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征收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04 10:56:07

税务征收管理

税务征收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信息不对称;策略

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手段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效率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在税收工作中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新一轮税收征收管理改革的稳步推进。纵观近年来税收实践历程,技术的应用使税收征收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应该看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不断突破自身局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客观需要的过程,其本身就存在着不断升级换代、自然淘汰的内在机制。

一、信息不对称与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提出

信息不对称的有关理论认为,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分布是不对称的,其后果必然导致在交易前后参与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税收征收管理中,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博弈以及税务人员的寻租行为。具体而言,税收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三方面的负面影响:

1.信息不对称降低了税收效率。为了使纳税人的信息得到最大化昭示,税务部门需要设置多个环节识别纳税人的纳税资料。纳税人在缴税过程中,要经过税务登记、纳税人身份认定、发票领售、纳税申报、计算机稽核、纳税人年审、接受税务检查等环节,从而产生基于税收管理程序上的纳税成本;与此同时,税务部门为了准确核实纳税人的基本信息,需要配备相应的现代化管理设备,以提高信息的识别能力和鉴定能力,这样一来,也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税收管理成本。纳税方和征税方为了实现税收信息对称的充分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弱化了税收的经济效率水平,提高了税收的制度成本。

2.信息不对称提高了税收制度的设计难度。信息不对称对税制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前几年出台的筵席税,由于没有办法获得计税信息,遭受了刚出台就下台的厄运。再比如现行增值税尽管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实施起来也并不顺利。在信息搜集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资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不足,核实销项信息和进项信息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在增值税实施范围上,按照初衷,该税种要覆盖整个商品流转环节和修理修配行业的,但是,迫于管理上的困难,个别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现了课税范围逐渐萎缩的趋势;在政策执行效果上,出口货物应实行零税率,征多少,退多少,但在一些时候不得不降低退税率,造成征、退税率不一致,既违背税制设计的初衷,又不符合国际惯例。

3.信息不对称引起了纳税人的逆向选择。就纳税主体而言,广大纳税人依法纳税,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维护生产经营的良好环境,在这一点上,纳税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就经济人角度而言,纳税人却是自利的,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着逆向选择的倾向。可见,依法纳税作为一种义务,应当成为纳税人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纳税人选择的往往是不纳税或少纳税。这种心理动机,或是心存侥幸——我应该交多少税,税务部门未必知晓;或是胆大妄为——我有办法隐匿纳税信息,能够“摆平”某些人,帮助隐匿这些信息。在税收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比较滞后的地区,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传导效应和示范效应,产生偷、骗、抗、逃等涉税行为,对社会依法纳税的环境产生负效用。

可见,由于税收信息不对称,造成税收效率下降、征税主体对纳税主体监管不力、税源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管理性漏出,必然影响国家税收收入的应收尽收,弱化税收法制的实施效果。涉税信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已经成为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水平和税收质量的关键性内生要素。那么,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税务机关应该选择怎样的管理策略,才能使税收制度得到更好的实施、促进税收收入目标的实现呢?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解析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税收征收管理的技术创新。

二、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主要优势

概括而言,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有效提高税收征收管理的效率,增加涉税信息和税款缴纳等方面的准确程度,降低税收征纳双方的成本负担,有效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一)技术创新对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推动

第一,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效率。技术创新可以税务部门获取信息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真正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对此可从四个方面加以认识:首先,先进的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网络缩短了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集中征收和信息的集中处理,实现由“人海战术”的手工操作和粗放管理向现代化和专业化管理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减少一线征收负担,增大管理和稽查力量,拓宽和细化服务方式。其次,不断升级的税收征收管理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不仅能够使税收监督、税源监控机制更加完善有效,而且能够使人员素质稳步提高,降低管理成本。再次,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和税务信息化能够提高税务部门的信息处理能力,税务稽查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稽查效率,解决税务部门由于人员素质和水平低下而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后,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促进税务部门廉政建设,减少寻租成本。

第二,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可以增强课税方对纳税人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实现税务机关的税收优化目标。税务部门在充分、方便、快捷地掌握纳税人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纳税人的掌握和监督程度,提高甄别纳税人是否具有履行契约的能力,使其在委托——(国家——收税)过程中的行为与其收益趋近于正向分布;同时,也间接地提高了纳税人的违约成本,使纳税人对偷税的期望值降低到最小,强化纳税人参与约束的作用。具体地说,税务机关在掌握了纳税人真实有效的纳税信息之后,会根据纳税人过去的依法缴税记录,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分类管理,比如:实行纳税信用等级制度、“绿色纳税人”服务通道、“三色申报”制度等,对于长期依法纳税的纳税人进行减少税务稽查次数、发票免除审检、优先进行纳税服务等更高等级的纳税服务;而对于记录不好、信誉较差的纳税人,则给予惩罚性的管理待遇。通过激励相容约束的作用,真正建立起高效的纳税人激励机制。

第三,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有助于降低纳税方的纳税成本。首先,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总是追求降低纳税成本,技术创新可以从技术上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使得纳税人可以选择多种申报方式,方便纳税人的申报缴税。比如:企业实行网上申报后,在每月征期内,可以随时进行申报,既能节省办税时间,又可以避免来回奔波的麻烦,这样不但能够省下一笔交通费,而且申报准确率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其次,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有利于纳税人提高经营和财务管理水平。从手工开票过渡到计算机开票,计算机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设备,企业不仅把计算机作为收银结账的便捷工具,还将它视为走向现代化管理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得力助手。最后,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减少纳税人获得税务信息和服务的成本。税务机关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优势,通过互联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等先进的技术创新手段,建立起网络化的税务信息公告制度,以提供网络纳税服务,拓宽纳税人了解税收法律法规的渠道,加大税收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税收制度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降低纳税人的纳税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

第四,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征税方的税收服务质量。首先,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能够增强对税务部门内部的监督。计算机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大量应用,能够克服税收征管的诸多人为因素,减少税务人员的道德风险和寻租、设租行为,有利于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强化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同时,征管软件在办税流程的基本环节能够实现税务机关各部门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被杜绝,有利于解决“人情税”、“关系税”的弊端,消除人为管理监督的盲点和薄弱环节,增加税务人员的违规风险,降低税收机会成本。其次,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能够“”纳税人的办税流程。通过使用统一的征管软件,规范税务人员的办税程序,提供给纳税人的纳税“无差别待遇”和一套整齐划一的办税标准,增加办税的透明度,使税收服务“阳光化”,提高纳税方对广大纳税人的服务质量。

(二)技术创新在增值税征收管理过程中的实证分析

目前,在我国税收制度中,增值税是十分重要的税种,比较好地发挥了资源配置、调节分配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实现了税收的效率和公平。但是,由于增值税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很多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由于该税种征收管理的复杂性,客观上需要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以提高增值税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

按照增值税的基本原理,增值税具有道道征税、税不重征、环环紧扣、税负公平的特征。从产品的投入、产出、交换到最终消费环节,就像一根链条,一环紧扣一环,完整而严密。在我国目前“以票管税”的模式下,这种制约机制是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来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购、开票和抵扣税款贯穿了增值税制运行的全过程。在规范的增值税征管过程中,三个环节所包含的税款缴纳和抵扣的信息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对照,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比对,即能发现其中所包含的需要进一步查实的信息。由此可见,保证增值税应收尽收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完整掌握整个社会的全部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信息,然后进行相互比对,区分真伪。然而,全社会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数量是巨大的。据统计,2004年每个月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和抵扣联的使用量都有几百万份之多,而且分布于全国范围内,专用发票的使用信息具有极大的分散性。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如果单纯依靠人工的信息收集与对照,根本无法实现对全部纳税人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有关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握,也就无法发挥增值税专用发票应有的监控作用。

2001年7月,税务部门正式开始运行“金税工程”二期工程,引入技术创新手段,通过防伪税控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2003年实现了全国取消手工版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目标,实现了全部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信息的高效采集,从而使过去敢于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伪造的假手工专用发票失去了市场,解决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信息采集和防伪问题;同时,又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通过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和协查系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广域网络,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及时传递和自动比对,解决了全国范围内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信息的分散性问题。可以说,“金税工程”二期的完成,有效实现了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的掌握,基本上消除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挤压了利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犯罪活动的空间,也使利用假票、大头小尾票骗抵税款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了遏制,基本解决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日常管理问题。

虽然从增值税征收管理的实际情况看,技术创新在提高税收征收管理中能够比较好地获取纳税人信息的手段和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税收征收管理的目标。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实际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金税工程”中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的时效性不足。针对增值税发生的应纳税额和入库情况,每个月仅核对一次,存在着比较长的时间间隔,容易产生一定的信息技术上的时滞。第二,金税工程的有关数据还无法实现在一定范围上的共享。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在“金税”和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二是在税务机关内部的各部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三是在税务实际操作部门和银行等其它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的阻滞,从而造成了诸多静态的、无法使用和已经失去时效性的“垃圾数据”,产生了系统的滞后性和孤立性,甚至会使一些不法分子隐瞒与增值税缴纳相关联的真实信息,利用虚假发票进行偷逃税的违法犯罪行为。第三,增值税的“以票管税”能否真正弥补信息上的不足也值得商榷。虽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增值税征收管理主要是通过管住增值税专用发票,实现对增值税进、销项税额的有效监控,通过技术创新、防伪税控装置的使用提高管理质量,但是现有“人机对话”的能力、投入到纳税终端有效管理的税务人员的水平还急需“升级换代”。

诸多情况表明,税收征收管理需要不断强化和提升其技术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以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管理质量的提高,以征收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制度的实施效率,从而达到降低包括增值税在内的税收管理性漏出,实现我国法治税收、应收尽收的长远目标。

三、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实施策略

在税收征收管理领域中,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辅助并逐步替代辅助传统人工管理的方法,是促进我国税收征收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效率的目标模式。

(一)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出发点

我国要通过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构建和谐税收制度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在实现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第一,兼顾税收征收成本和遵从成本的均衡

在评价税收征管效率时,要综合考虑税收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将税收运行成本最小化目标作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税收征收成本和税收遵从成本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在很多时候表现为异向替代。这就需要不断平衡两者的配比关系,在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因为所有的税收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都不是无偿的,它只能由税收部门或者纳税人出资购买,相应地就会增加税收征收成本或者纳税成本。如果税务机关能够提供充分便捷和相对低成本甚至免费的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那么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就会相应降低,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推广难度也会减小,还会加快其应用推广进程,但是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本却会相应增加;反之,如果不考虑在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社会承受能力问题,不计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不切实际地强行推广某些税收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则会加大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甚至使纳税人对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其应用效果。

固然,随着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化,多元化的征管方式和信息获得途径可以保证纳税人有充分的选择权来降低纳税产生的净损失,即税收遵从成本最小化,纳税申报、审批、咨询等涉税事项的电子信息网络化将逐渐成为降低办税成本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一定要警惕这样一种现象,即把应由税务机关提供的无偿服务划归税务机构或其它组织去搞有偿服务,把本来低价的技术创新产品以高价强加给纳税人。要避免在降低了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成本时,却以纳税人的办税成本增加为代价,因为征收成本和遵从成本是税收成本有机结合的两个部分,如果二者结合不当的话,反而有可能会提高全部的税收成本。从长期看,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有助于减少当前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促进税收征管工作质量的提高,达到降低总体的税收运行成本、提升税收征管效率的作用。

第二,技术创新对传统人工管理相结合

在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中,要注意技术创新与传统人工管理的衔接与配合,既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同时又要积极谋求与传统人工管理的最佳结合方式,强化“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加大对纳税人相关信息的技术采集和控制能力。

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和传统人工管理这两种方法,在纳税人税源管理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二者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机结合”模式在税源管理中的互补作用,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制度措施,强调“人机结合”、“机器管事”、“制度管人”,做好税源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容易形成传统人工管理与技术创新辅助管理相互脱节的现象,对机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丢弃了原来“管户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使错误或虚假的数据不能得到及时修正,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忽视了在税源管理中最主要的人的因素,单纯依靠机器去加强税源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的。

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税源监控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利用的效果,增强计算机对税源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正确认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管理责任人要从具体事务入手,按户管理涉税事务,经常深入企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总体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要加强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监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及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结合计算机中静态信息,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减少因“疏于管理”所导致的涉税违法案件发生,力求使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和先进性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强化政策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协调

一方面,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要坚持统筹规划,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开放性,包括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发平台,规范程序接口和业务流程,通过统一领导,加强组织协调,以保证技术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避免各自为政,令出多门,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序;另一方面,维护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市场效率,鼓励和引入自由竞争,优中选优,杜绝设立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市场准入障碍,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质量,降低技术创新的推广运行成本,促进这项工作的良性发展和稳步前进,强化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应用。

(二)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

第一,以税源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核心,强化税源监控动态机制。税务部门需要调整税收征收管理的观念和策略,改变税源监控边缘化状态,把强化税源管理监控作为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主导,建立以税源监控和税收分析预测为核心的税收征收管理新格局。一是改变原来税收征、管、查三模块的扁平化分布,提高相关部门的信息合作与衔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改变重计划、轻分析、少预测的税收征收管理方式,在对税源实行动态监控基础上,强化税收统计分析和预测;三是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发展税务机构,把它作为税收征收管理机制的主要力量;四是在周密调研和科学预测基础上,稳步高效推进税收征收管理改革与创新,尽量降低税收行政管理对征纳行为的干扰,降低管理成本。总之,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要力求建立以税源监控促进税收预测分析,以服务辅佐证、管、查等日常管理,以高效行政推进严格执法的税收动态新格局,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

第二,以推广和应用CTAIS软件为主线,建立全国性的计算机税收征管网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户大量增加,行业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复杂,沿用传统管理方式,采人海战术,靠手工操作或计算机单机运行,已经难以适应信息量快速变化的形势,也很难做到管得深、征得足、查得透。要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稽查效率,需要继续深化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建立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税收征管体系。在这方面,CTAIS软件涵盖了税收征收管理基层单位征、管、查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安全性、严密性。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由于存在着地域上和认识上的偏差,在执行效果和进展程度上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提高CTAIS的使用效率,加强和税收其它信息统计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广域网为目标,以推广应用CTAIS软件为主线,确定业务组织关系、功能分布关系、数据分布关系、监控关系及上下级机构间数据流量、传输频率及存储时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税收征管新机制。

第三,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促进税收征收管理技术的不断升级,节约能耗。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位应该有两点:一是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不应仅限于单纯的数据管理,还应参与税收征收管理日常业务的流程控制;二是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还应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信息,并提供相应的管理手段。就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来讲,不同项目或不同类别的纳税人存在很大差异,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提供相应的群体差异信息,或对不同类别的群提(项目或纳税人类别)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将日常的业务运转建立在网络系统上,利用计算机控制业务处理流程,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信息,避免将非结构化的内容网络化,避免将与税收征收管理水平不相称的内容常规化,避免行政管理对税收信息管理的挤出。

第四,通过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提高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并逐步替代人工管理。短期内,人工管理在税收征收管理中能够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相互补充,互为依托。但是,从长远看,税收征收管理要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化的程度和水平,在一些流程类和规范类的环节,以计算机代替人工管理。比如:为保证数据准确和及时,可通过磁盘申报、电话申报、互联网远程申报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识别手写体数字)处理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状况资料等等。对未申报行为和逾期未缴纳税款的行为,采用电话语音系统自动催报催缴,或自动制作相应的涉税管理文书。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本身就起到了抑制违税行为发生、人为因素干扰课税、规范税收征收管理运行机制的作用。

第五,继续以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为依托,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为纳税人服务的体系。一方面,要建立税法宣传、税法咨询计算机系统,让纳税人可以迅速了解涉税事项的准确信息,不断升级和维护税收法规的互联网站,充分发挥通讯和网络在纳税服务上的应用水平,利用电子邮件向纳税人定期提供税收法规、政策信息,向特定的纳税人群体,比如会计师、专业商会、一般公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法辅导;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行政,方便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可以通过互联网处理某些管理事项,如互联网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资格申请等,最大程度地方便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提供人性化、规范化、网络化的税收征收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雷根强,沈峰.简论税收遵从成本[J].税务研究,2002,(0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翟景明,解宏.信息不对称下的税收管理策略[J].税务研究,2002,(07).

[4]于柏青.税务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税务研究,2002,(07).

[5]胡荣桂.浅论税收征管效率[J].税务研究,2001,(08).

[6]曾国祥,刘佐.税收学[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

[7]胡云松.税收征管能力建设的系统思考[M].税务研究,2004,(12).

[8][英]CedricSandford.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1—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税务征收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税收征收 税务稽查 关系

一、简述税收征收管理以及税务稽查的相关概念

一般地,通常将税收征收管理简要称作是税收征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相关文献就其给出的广泛定义则是,国家征管主要指的是我国税务机关结合具体制定的详尽法律法规实现征税权的合理实施,进行税款的有效征收,纳入国库,与此同时,就日常形成的各项征收纳税活动深化展开一系列管理以及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的总称。立足此类概念基础,能够全面充分地反映跟税收征管相对应的管理、征收以及稽查这三个主要关键环节内容。

具体地,税务机关合理建立各项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积极开展税法宣传工作,深入经济税源调查研究,认真引导群众协税以及保税,旨在全面有效地组织进行相应的税款征收活动,这一行为可被称作是税收管理。实践证明,税收管理可谓是税务稽查与税收征收等各项工作进行的首要前提。其中,根据相关法律,结合实际政策,实现税法的切实执行,力求做到依法办事,并完成合理的税款征收,则可统称为税收征收,研究表明,税收征收属于税收稽查跟税收管理中涉及的最为关键步骤,且税收征收可被看做位最后归宿。纵览税收征管整个进程,税收稽查为其最终环节内容,其所占据地位甚为关键,通俗点来说,税收稽查主要指的是针对实际税务进行的稽核以及审计、监察等各项工作,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税收稽查自身所具内涵远远超过税务检查的对应内涵。那么,税务稽查主要包括如下具体内容,第一,税务机关为主体,通过省市县级国家税务局以及地方税务局进行合理设置,该主体具备稽查职能;第二,纳税人纳税义务履行情况以及扣税义务人代收代缴与代拍代缴等义务履行情况作为客体,针对此类状况进行稽查时,稽查机构应稽查监管跟情况相关的经济活动合法性;第三,国家税法、企业通则、企业会计准则等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第四,结合相关法律,针对违法税收行为进行有效查处,推进依法纳税实际进程,确保税法及税收收入等工作公平开展,实则为稽查主要目的。

从开始征税工作,直至今日,税收征收管理模式历经征管统一至征管税务结合至征管分离、新时期征管、自行报纳税为主征管等模式历程,然而,无论在哪个时期,税收征管模式均是匹配当时社会整体发展的,跟当时水平是一致协调的。我国税务总局进行确立的“以纳税中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新的税收征管模式,促进税收征收管理服务开展成效大幅增强,并使得相关税收成本实现有效降低。此外,自主报纳税为主的税收征收管理模式,立足社会不断进步以及经济快速发展形势背景下,立足科学管理,通过税收制度的优化完善,基于公民良好税收意识树立以及对依法治税的充分强调这一大前提,合理运用计算机设备同时配合甚为强大的税务稽核全面处理纳税人所做出的的自行申报纳税行为,该模式多见于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

二、分析我国现今税务稽查体系的实际情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税制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历经多年时间,我国各级税务机关在专业化管理与多环节分工制约当做标志的新型稽查体系建立方面获得显著效果,积极推进着打击涉税犯罪以及促进依法治税、查处逃(偷)税行为、强化征管质量等各项稽查工作的开展。立足客观角度而言,个人备受来自于体制及认识、人员素质及手段等各类因素的直接制约,目前,难以全面展现出稽查体系的实际工作效率,具体表现如下。

(一)稽查的指导思想和日常工作

一直以来,在整个税收工作开展中,收入任务的顺利完成始终占据着绝对性地位,其可谓是针对税务机关进行考核必须参照的关键性指标内容,同时又是税务机关日常工作的主要事实内容,不管是否存在税源,均需将收入计划完成,工作开展务必紧密围绕此核心,进而导致税务稽查必定备受该指导思想的渗透影响,那么,对于稽查追补收入功能实现的过分强调则是必然。稽查部门承担跟起职能背离的管理工作,有些地区稽查部门在日常稽查以及管理性检查中注入过多精力,甚至是专门开展对滞纳欠税户以及漏征漏管户、汇算清缴户的检查工作,使得税务稽查跟一般检查无差异,稽查部门所承担主要工作成为了大量的管理以及调查,其自身职能被大大混淆,职能发挥受到消极影响。

(二)稽查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方面

通常来说,税务稽查所需解决的问题主要是打击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发生的一系列税收违法犯罪行为可谓是税务稽查存在的意义。然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现今稽查管理工作实施手段以及执行方式已然严重背离这一基本前提,跟税务稽查正常轨道相脱离。纵观稽查管理手段,其所采用的是传统意义上税务管理及征收的方式。譬如说,在日常税管中,一般方式为结合某政策或者是根据某税种或者针对某行业开展管理工作,此类模式跟税务管理特征相符,成效显著,却不适合用在税务稽查管理进程中,原因在于税务稽查是通过纳税人遵守税法的具体情况进行决定,稽查实现的首要前提是独立准确地判断纳税人违法逃税行为。

三、税收征收管理与税务稽查之间的关系

税收征收管理跟税务稽查属于相同税收制度相同范畴。税务稽查地位及影响是通过税收征收管理直接决定的。同时,税务稽查的落实执行积极推进着税收征收管理的有力开展,并决定其的具体实施。

第一,税务稽查是通过税收征收管理直接决定的。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实施进程中,税务稽查属于关键环节内容,可谓是强化税收征收管理开展的要点所在。在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税收征管模式日渐趋向完善,我国现今所执行的是新税务征收管理模式,其主要是把纳税申报作为基础,科学运用计算机设备,将稽查当做重点,实现集中征收工作的顺利开展,立足我国公民纳税意识,此类新型征收模式若是不倚靠强大稽查机构与采用有力稽查方式,则难以全面保障税额足额入到国库中。

第二,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税务稽查起到核心作用。改革开放以前,税务稽查仅仅是行政管理中涉及到一个名称提法,其在市场中扮演者配角角色。上世纪八十年代,多数稽查机构工作范围只是局限在针对部分被举报案件进行查处的层面上;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全国税收征管工作会议中提到应将稽查跟检查合二为一,然而,当时众多地区仍是划分稽查跟检查两部分;在1993年,“税务机关的主要力量转向重点稽查”得以确立,同年严格制定了相关税务稽查制度;在1995年,我国税务总局进行第一届全国税务稽查开展会议的顺利召_,切实强化提升稽查工作地位。实践证明,稽查工作开展有助于对税收秩序的维护,可谓是推动我国财政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的保障措施,其又被看作为税收征收管理模式的支柱,同时,依法收税是确保公平执法与勤政廉政的重要举措,且又是利于市场经济实现公平竞争的前提保障。税务稽查工作顺利进行能够帮助政府合理征得更多税务,同时可针对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展开有效打击,保障我国税法彻底贯彻实施,市场经济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在税收征收管理中,税务稽查是关键环节,二者关系密切,但是相互间关系已然存在很多问题,譬如职责划分不清、部门合作欠缺、管查不分、信息化建设滞后、制度不甚完善等,基于此,相关部门应深化改革,坚持不懈,努力使二者关系更为亲密,使之自身作用发挥顺畅高效。

参考文献:

[1]付占奎.完善我国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初探[J]税务研究,2007,(6)

[2]汤志水.进一步提升税务稽查效能的思考[J]税务研究,2003,4

税务征收管理范文第3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为加强耕地占用税的征收管理,明确征纳双方的法律责任,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耕地占用税的申报纳税

(一)耕地占用税纳税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在耕地或其他农用地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办理申报纳税手续。

(二)耕地占用税的申报纳税暂实行由纳税人到税务机关上门申报的方式。

(三)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应在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占用农用地手续通知时,持批准用地文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文书、项目建设平面图等申报资料原件及复印件,并如实填写《耕地占用税纳税申报表》(附件一),到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手续。

(四)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应在实际占用耕地时,如实填写《耕地占用税纳税申报表》,到税务机关办理申报纳税手续。

(五)各局耕地占用税的主管税务所为申报纳税的受理机关。

(六)对于纳税人按照规定提交申报资料并如实填写《耕地占用税纳税申报表》的,税务机关应予以受理,并在《耕地占用税纳税申报表》上加盖税务所章。

(七)税务机关应在受理纳税人申报后开具税收缴款书交纳税人,缴款书中“税款限缴日期”栏填写自开具缴款书之日起第30日的具体日期,纳税人应在限缴日期前办理税款入库手续。

二、耕地占用税的减免税管理

(一)耕地占用税减免实行申报管理制度。

纳税人应在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占用农用地手续通知时,向耕地或其他农用地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提出减免申报。

(二)凡属于《*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办法》中第六条规定免税情形的,纳税人可以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审核,报经区(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免征耕地占用税。

(三)耕地占用税减免申报暂实行由纳税人到税务机关上门申报的方式。

(四)纳税人办理减免税申报时,应持批准用地文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文书及项目建设平面图等申报资料原件及复印件。减免税情况复杂或特殊的,纳税人还应按照税务机关的要求提供其他申报资料或证明材料。

(五)纳税人应如实填写《耕地占用税减免申报表》(附件二)

(六)各局耕地占用税的主管税务所为耕地占用税减免申报的受理审核机关,税务所应指定专人负责受理、审核事项、减免税资料的归档工作及相关报表的填报工作。

(七)对于纳税人按照规定提交申报资料并如实填写《耕地占用税减免申报表》的,税务机关应予以受理,受理人应签字确认,并将《耕地占用税减免申报表》和申报资料及时移交审核人。

(八)审核人应对减免事项进行审核,审核同意应签字确认,审核人同意后,主管税务所应于受理当日办理减免手续,出具《耕地占用税减免税证明》(附件三),并加盖税务所章。《耕地占用税减免税证明》应制作三份,两份交纳税人,一份税务机关留存。

(九)占用耕地1000亩(含1000亩)以上的减免,各局应在办理减免手续完毕之日起20日内将用地批准文件、《耕地占用税减免申报表》及《耕地占用税减免税证明》复印件一份上报市局。

(十)由国务院或国土资源部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税的减免申报由区县地方税务局及分局耕地占用税的主管税务所进行初次受理及审核,各局将申报资料及《耕地占用税减免申报表》上报市局,由市局进行初审、复核及审核,并办理减免税手续。出具《耕地占用税减免税证明》三份,并加盖市局公章。两份交纳税人,一份税务机关留存。

三、耕地占用税的档案管理按照《*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印发〈*市地方税务局税务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市地方税务局关于税务档案分级分类调整的通知》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中耕地占用税减免税证明归入减免税(费)审批管理(4200)子类。

四、对于同一用地批准文件中既有征税又有免税事项的,纳税人应先办理减免税申报,再办理纳税申报。

税务征收管理范文第4篇

这次全市地税工作会议是经市政府同意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地税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年的工作,表彰*年度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安排部署2009年的各项任务,动员全系统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实现地税工作的新跨越。下面,根据市局党组研究的意见,我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勇挑重担,奋力攻坚,*年全市地税工作取得新的佳绩

刚刚过去的*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质效年”活动这条主线,大力发扬“干就创一流,争就拼第一”的精神,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以众志成城、奋力攻坚的信心和勇气,克服了重重困难,经受住了各种挑战的严峻考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佳绩。

(一)收入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年是滨州地税史上收入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一方面,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我市重点税源出现大幅减产减收。另一方面,我国大事多、特事多、自然性灾害多,我们又面临着财政需求增加的现实挑战。面对前所未有的收入压力,市局党组带领全市地税干部职工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积极应对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各种矛盾,特别是于9月10日,及时召开全市地税系统百日攻坚动员会议,吹响了组织收入攻坚战的号角,系统上下不遗余力地采取措施,攻坚克难,应对挑战。在指导思想上,全体干部职工把完成全年税收任务作为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体现,叫响了“面对困难,思想不能滑坡,工作更不能滑坡”的口号。在工作措施上,全系统确定了“堤内损失堤外补,重点税源减收零散税源补,将不利因素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工作思路,在抓好骨干税源、主体税种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挖掘零散税源的增收潜力,并通过强有力的税务稽查,打击偷、逃、抗税,确保实现应收尽收,十足收齐。在组织领导上,从市地税局领导班子成员到基层税收管理员,都摆开了决战的架势,全身心地投入到征收工作之中,不休星期天、节假日,各负其责,全力攻坚,确保税收任务的全面完成。经过全市地税干部职工的顽强拼搏,艰辛聚财,成功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收入目标,组织收入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年共组织各项收入38.72亿元,比上年增长8.60%,增收3.07亿元;其中,组织市县(区)级收入29.17亿元,比上年增长17.24%,增收4.29亿元。市县(区)级收入占地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75.3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27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高了5.55个百分点,直接增加地方可用财力2.15亿元。在异常严峻的收入形势下,取得这样的收入成绩,超出了预期,我们深感来之不易。回顾历年来的组织收入工作,*年是我市地税干部职工征收力度最大、付出艰辛和努力最大的一年。尤其是在近年来中央地方共享税范围越来越大、中央分享比例越来越高的前提下,我市地税收入的地方贡献率却不断提高,这非常难得,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此,市委、市政府十分满意,几大班子的主要领导都作出书面批示,予以充分肯定。省局党组对我们的工作也非常满意,于希信局长多次肯定我们的工作,并亲自来滨州慰问基层干部职工。

(二)税收管理质效有了显著提升。面对严峻的收入形势和艰巨的收入任务,全市地税部门通过深入开展“质效年”活动,进一步规范管理、深化创新、全面落实,税收管理质效大幅提升。一是突出加强营业税这一主体税种的管理。经过近年来经济发展的带动和地税部门的培植,营业税已成长为我市地税部门的第一大主体税种,营业税收入的快速增长对地税总收入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为此,我们把加强营业税的管理作为全年增收的重要支撑点,分行业研究征管措施,加大征收力度,收到了明显成效。*年,全市营业税收入在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又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全年共实现营业税收入12.2亿元,比上年增收2.33亿元,增长23.59%,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55个百分点;营业税占地税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31.52%,比上年提高了3.8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全年实现交通运输业营业税1.45亿元,比上年增长91.36%,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7.27个百分点;实现金融保险业营业税3.05亿元,比上年增长45.63%,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96个百分点;实现房地产业营业税1.84亿元,比上年增长43.19%,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2.72个百分点;实现住宿餐饮业营业税5880万元,比上年增长90.29%,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5.84个百分点。二是充分挖掘地方小税的增收潜力。在骨干税源、重点企业出现大幅减收的情况下,全市地税部门把加强零散税源、地方小税的征管作为挖潜增收的重点,认真研究各个税种的特点,以超常规的思路和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征收管理,采取了诸如土地使用税应税面积核查、房产税清理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共实现城建税5.40亿元,比上年增长37.07%;实现土地使用税4.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94%;实现印花税7065万元,比上年增长31.64%;实现土地增值税6181万元,比上年增长20.11%;实现房产税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73%;实现车船税6259万元,比上年增长48.67%。地方小税的大幅增长,为全市收入任务的完成和地税收入结构的优化、为确保全市财政收支平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切实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全市地税部门通过建立“分级采集、统一监控、属地管理、重点分析”的管理机制,建立税源管理台帐,实施跟踪监控和分项目管理,把重大建设项目纳入了规范化管理轨道。全年共纳入日管的重大建设项目230个,累计入库税款4亿元,占到了地税总收入的10.33%。四是切实强化税务稽查。面对艰巨的收入任务,我们充分发挥地税稽查部门的职能和作用,以“查大、查乱、查新、查薄弱环节”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对相关行业、企业和领域的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不法行为,切实整顿税收秩序,规范税收管理,增加税收收入。全市地税稽查干部职工讲政治,顾大局,勇挑重担,不辱使命,以只争朝夕、顽强拼搏的精神,加班加点,奋发工作,全年共检查业户669户,查补税款1.52亿元。特别是在稽查工作中,创新方式方法,讲究工作技巧,通过稽查约谈等形式,讲解政策,查找线索,督促纳税,既圆满完成了收入任务,又没因检查引起矛盾,稽查执法经受住了考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干部队伍活力得到充分发挥。一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关注民生,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激发队伍活力。一是切实强化思想保障。新年伊始,就集中开展了“提高质效促发展,创新机制抓落实”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强化干部职工的忧患、发展、创新、责任“四个意识”;进入下半年,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深入开展了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着重解决少数干部职工存在的“歇气松劲”“畏难发愁”“急功近利”等问题。通过两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全市广大地税干部职工破除了思想中的障碍,破解了工作中的难题,促进了地税工作的健康开展。二是切实强化责任体系。围绕构建决策、执行、监督“三个体系”,积极探索和改革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并配套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一种制度管事、机制管人的良性机制,为地税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三是切实强化载体建设。以改革开放30周年、地税垂直管理10周年为契机,召开庆祝表彰大会,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鼓舞士气,振奋精神;与相关部门联合,深入开展质效管理劳动竞赛、“文明示范窗口”、“十佳青年税官”、“巾帼建功十大标兵”、“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系统上下形成了比、学、干、帮、超的良好氛围。四是切实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从陶冶情操入手,注重经常性教育,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群团组织建设,积极构建和谐地税大家庭,有效地凝聚了人心;注重地税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健身、娱乐等活动,丰富和活跃了干部职工业余文化生活,有效地鼓舞了斗志;注重基础建设,切实加大投入,改善基层办公生活条件,并拨付专项资金解决了基层分局冬季取暖问题,有效地激发了干部职工扎根基层、献身地税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注重开展文明共建,积极参与帮扶社会弱势群体、支援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有效地提升了地税形象。五是切实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头等大事,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健全完善教育、制度、监督“三位一体”的惩防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巡视检查、内部审计等工作,全系统未发生一起违法违纪案件,廉洁从税、文明办税的地税形象进一步树立。

(四)精神文明建设结出丰硕成果。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牢牢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自*年初市局党组召开誓师动员大会起,就在全系统确立了全力争创部级文明单位的目标,始终把文明创建贯穿于地税工作的全过程,以文明创建助推地税事业的发展,以地税事业的发展检验文明创建的成效。全市地税部门和广大干部职工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孜孜以求,奋力开拓,一年一个主题,一年一大跨越,经过全系统的顽强拼搏,不懈努力,滨州地税系统成功跨入了部级文明单位行列,标志着全市地税工作迈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此外,我们还获得了“全省地税系统管理创新明星单位”、全市“财税金融工作先进集体”、“发展现代服务业工作先进单位”、“重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实施名牌战略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真正实现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首不平凡的*年,全市地税干部职工洒下了拼搏的汗水,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荣誉和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正确领导,归功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归功于各级地税领导班子的团结务实、真抓实干,更归功于广大地税干部职工的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在此,我代表市局党组,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地税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着眼未来。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大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如,有的干部思想观念陈旧,习惯于沿用旧的做法和原有经验,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缺乏创新的勇气、胆识和魄力,工作中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有的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遇到困难就怨天尤人,束手无策,畏难发愁,缺乏攻坚破难的勇气,缺乏奋力拼搏的精神;有的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漂浮,应应付付,得过且过,税源底数掌握不清,征管很不到位,难管的不去管,好管的没管好,逢查必漏,逢查必有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希望大家实事求是地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既要发扬成绩,也不要回避矛盾和问题,举一反三,深入查摆,制定有效的整改措施,使各项工作再上新的水平,再创新的佳绩。

二、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全力做好2009年的各项工作

我们送走了不寻常的*年,迎来了充满挑战的2009年。2009年的经济税收形势依然相当严峻,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全球经济增长减速与国内周期性结构调整叠加在一起,使国内经济运行困难增加。在最近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中央又确定了“结构性减税”等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这必将对今年的税收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地税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应看到,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推进“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一年,从中央到各级党委、政府都通过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从我市的情况看,在刚刚闭幕的市“两会”上,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等十项重点工作,要求全力抓好滨德高速公路等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这无疑对地税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综合分析今年的税收形势,我们既面临着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需要我们正确研判形势,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充分做好打硬仗的思想准备,牢牢掌握税收工作的主动权,以为化危,以为求机,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立足于新的形势和任务,结合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的工作部署,市局党组经过认真研究,确定2009年全市地税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展2009“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年”为主线,按照“重实践、稳税基、严征管、强稽查、上水平”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推动全市地税事业迎难而上、科学发展,为建设民富市强、文明和谐的现代滨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具体工作中,要以保持税收收入平稳适度增长为首要任务,以搞好专项检查、规范税收执法为根本途径,以改革创新、积极作为为强大动力,以提高队伍素质、转变工作作风、科学务实为重要保障,努力实现地税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一)全力以赴抓收入,确保组织收入工作再上新水平。近期,市、县(区)人代会已相继结束,地税收入目标已基本确定。从初步了解的情况看,税收增幅依然偏高,收入任务相当艰巨。尤其是考虑到去年一季度收入增幅偏高、基数较大的前提,以及各级启动投资、拉动内需一系列政策反映到税收上有一个滞后期的现实,一季度乃至上半年,全市地税部门的收入工作压力都相当大。一月份甚至一季度,我市都有可能成为全省唯一负增长的市,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面对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我们迎难而上,拿出大智慧、大勇气,拿出解决现实困难、开拓发展新局面的佳计良策。华山自古一条路,除了迅速行动起来,千方百计想办法谋出路,变被动为主动,在逆势中闯出一片新天地,我们没有别的路可走。

一是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能不能完成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关键在于有没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危机不期而遇,困难接踵而至,是迎难而上,还是退缩回避,结果大不相同。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是在压力大的时候,越要不惧怕、不气馁、不退缩,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同时,税收任务的完成,也有着可靠的保证。一方面,随着全系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深入开展,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必将有力地促进各项工作开展;另一方面,随着国家10项重要措施、21条应对办法的出台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启动投资、拉动内需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必将有效地解决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困难,为组织收入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再者,2009年是建国60周年,这是我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保持经济税收的协调较快增长,是党心所系、民心所向,必将为组织收入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各级一定要正确认识当前面临的经济税收形势,用全省地税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大家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大家攻坚克难、夺取胜利的雄心和壮志,化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信心百倍、干劲十足地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要树立敢打必胜的勇气,主动适应形势,积极应对挑战,全面分析税源情况,找准管理增收的切入点,在困境中破解难题,在被动中打开局面,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深入开展。要强化争先创优的意识,始终保持一种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压力屈服的毅力,保持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韧劲,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风险挑战,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努力实现地税工作新的发展和跨越。1月份是组织收入的大月,但由于今年春节来的比较早,1月份有效工作日少,收入工作压力比往年更大,全市地税部门一定要积极谋划、争取主动,力争在1月20日(腊月25)前完成1月份的收入目标。

二是要突出重点,寻求突破。要切实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逐级建立税源监控体系,组织得力人员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管理,并探索建立预警机制,加强纳税评估,全面挖掘税源潜力,不断提高重点税源企业对收入增长的支撑作用。要切实抓好重大建设项目的税收管理,针对今年各级新上项目多、投资大的实际,进一步总结完善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的经验,充分依靠发改、土管、建设等部门的信息支持,全面摸清税源;积极运用重大建设项目税收管理软件,全面管理税源;加强收入比对分析和重点环节管理,全面监控税源,确保重大建设项目实现的税收全部收缴到位,为全年任务的完成起到有力的拉动作用。要切实抓好对重点税种的管理。对企业所得税,要抓好分类分行业管理,特别是餐饮业、建筑业、运输业三个行业的企业所得税,要按照不低于全省的最低税收贡献率征收;对个人所得税管理,是全市的一个薄弱环节,征管漏洞很大,偷逃税现象较为普遍,各级必须切实改变单纯依靠单位代扣代缴的观念,加强主动出击,特别是要以年所得12万元以上纳税人自行申报为契机,加大对个体老板、企业法人、银行负责人、高级技术人员等高收入群体的征管力度,杜绝税款流失,确保大幅增长;对营业税管理,要重点加强对美容美发、网吧、酒吧、夜总会、洗浴中心、足疗、茶社等行业的管理,加强对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进场费、广告促销费、上架费、展示费、管理费等费用的管理,加强对三年免税期满的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恢复征收营业税的管理,全面堵塞管理漏洞。要切实加强对重点行业的管理。对房地产业,要继续推行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集中开展建设工程纳税情况的清理检查,并积极依靠房管部门的支持,严格落实“先完税,后办证”,切实做到以房源控税源;对交通运输业,要认真落实“票表”比对工作流程,加大对交通运输业自开票纳税人资格审查力度,并以安装税控计价器为突破口,全面加强出租车行业的税收管理;对住宿餐饮业,要在继续推行取消大额发票、打击假发票、推广税控机等措施的基础上,通过附征所得税的办法,进一步加强住宿餐饮业所得税的管理,不断提高住宿餐饮业税收的管理水平。

三是要稳定税基,打牢基础。组织收入水平最终取决于对税基的掌控程度。掌握了税基,也就掌握了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在税基管理方面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硬的问题,造成了一些地税税源的流失。对此,大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研究税基的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管理。要认真加强户籍类税基的管理,严格依法规范企业转移管理归属行为,防止以各种形式钻政策空子,逃避地税管理;要建立户籍巡查制度,以城区街道、市场、商场、楼宇、宾馆为重点,加强对辖区内纳税业户的清查,最大限度地减少漏征漏管户;要加强与国税、工商、质检、民政、编办等部门的登记注册信息的分析比对,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将新增业户全部纳入管理;要积极探索户籍专业化管理的新思路,确保做到户籍管理有机构、具体落实有人员、变动情况有分析,尤其是对重点企业管理归属的变动,要逐级上报审查,必要时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防止税源流失。要认真加强财务收入类税基的管理,严格做好对企业各类财务报表的审核、把关和检查,督促企业依法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防止企业通过隐匿销售收入、虚增生产成本、转移营业收入等手段偷逃税款。要认真加强财产类税基的管理,借助“大集中”系统,对应税土地、房产和车船等信息进行一次清查和补录,全面摸清财产类税基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加大征收力度,纳入规范化管理。

四是要搞好清查,全力增收。近年来,全市地税部门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加强税收管理的新思路、新措施、新办法,税收管理水平和税源控管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实事求是地分析,仍然有一些环节管理不到位、不严密、不细致,税收管理中的漏洞还没有根本杜绝。为此,结合省局的要求和滨州的实际,我们决定在全系统开展“九清查”工作,即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开展企业所得税重点税源清查、税费信息比对情况清查、补提类税金清查、所得税转移管理归属企业清查、地方税收减免政策执行情况清查、土地使用税清查、房产税清查、行政事业单位财产转移清查和户籍登记清查。前期已开会进行了专门部署,对每项清查工作都逐一明确了清查对象、方法步骤和具体要求,逐一落实了分工领导、牵头科室和参与配合科室。各级地税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层层落实领导分工责任制,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开展,确保不走形式、不走过场。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精心挑选骨干力量靠上抓,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要认真组织业务培训,严格把握政策界限,对检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依法妥善处理,及时组织税款入库。要搞好汇报、宣传,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纳税人的支持配合,为“九清查”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结合清查工作,认真查找征管薄弱环节,制定完善管理措施,加大整改力度,促进税收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是要规范管理,堵漏增收。以地方小税为主的零散税收,对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潜力大、见效快。今年,全市地税部门要继续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充分运用社会综合治税网络,积极做好“四篇文章”:要着力做好土地的文章,切实加强土地使用税管理,在土地使用税应税面积核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核实有关数据,充实户籍档案,加大征管力度,只要是改变土地性质的,不管有无土地使用证,都要严格依法征税;对需要扶持的招商引资项目,也要按照税法规定先缴清税款,再建议政府通过其他渠道予以帮扶;要切实加强土地增值税管理,逐步建立起预征、清算、核定、鉴证相互衔接、互为补充的土地增值税征管模式,有效防止税款流失。要着力做好户主的文章,一方面,重点加强房屋出租、装修等环节的税收管理,依靠社会综合治税网络,摸清税源底数,搞好源泉控管,切实增加地税收入;另一方面,大力加强车船税的管理,认真落实“政府领导、地税主管、保险代收、公安把关、财政保障”的车船税征管新模式,并加大对保险公司车船税代收税款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切实增加车船税收入。要着力做好分离的文章,继续推进二三产业分离工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税收结构;要把培植壮大现代物流业作为突破口,充分借助京博物流公司这一载体,通过在各县(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将社会闲散运输资源以及外地在我市从事运输业务的车辆纳入统一管理,有效增加物流业税收。要着力做好临时性税源管理的文章,针对各级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加大、建设项目增多的实际,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及时掌握涉税信息,加大征收力度,确保应征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加强对公路、交通、水利、园林等基础建设形成的临时性税源的管理,把更多的经济活动纳入到税收管理之中,努力实现应收尽收。

六是要强化稽查,以查促收。税务稽查是堵塞税收漏洞、增加地税收入的有效举措。但从目前情况看,税务稽查的打击震慑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执法不严、查处不力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偷逃税行为。下一步,市、县(区)两级地税部门都要高度重视税务稽查工作,切实把税务稽查作为税收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牢牢抓在手上,加强领导和指导,促进税务稽查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进一步充实稽查力量,把会查账、素质高的业务骨干充实到稽查岗位上来。要理顺稽查体制,坚持集中稽查和属地稽查相结合,加强稽查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工作配合,调动各级各单位参与、支持稽查工作的积极性。要明确主攻方向,对重点税源企业、对纳税秩序混乱的地区和行业、对长亏不倒的企业、新兴行业和新办企业以及由于各种原因长期游离于正常检查之外的企业,对医院、学校、事业单位等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检查、重点稽查和区域性整治活动。要严格执法,对涉税违法行为坚决依法予以查处,该曝光的曝光,该罚款的罚款,该移交司法机关的移交司法机关,切实维护税法的严肃性。要严格落实抽查制度,对市局部署的重点检查,市稽查局要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对抽查出涉税金额出现重大纰漏的,在全系统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领导和责任人的责任,以此来增加方方面面的压力和动力,促进各级加强管理、抓好收入。

七是要加强领导,凝聚合力。能否圆满完成全年收入任务目标,特别是能否打好第一季度组织收入攻坚战,实现首月、首季开门好,是对各级地税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大现实考验。各级地税领导干部一定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不断提高应对错综复杂局面的能力,把握全局,协调推进,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各项征管措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牢牢把握积极作为、科学务实的工作基调,充分调动起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凝聚起组织收入工作的强大合力,对那些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埋头苦干的干部要保护、鼓励、支持,对那些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只说不干的干部要批评、教育、督促,在系统上下形成迎难而上、共克时艰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视野,从战略高度加强对经济税收形势的分析,把握工作规律,创新征管模式,善于发现和掌握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研究并有效稳妥地加以解决。要切实改进作风,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政策措施下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做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要建立推动落实的工作机制,分解目标,细化责任,加强督导检查,推动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确保税收收入平稳适度增长,向各级党委、政府和省局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二)持之以恒抓创新,确保机制建设再上新水平。创新管理机制,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也是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工作开展的迫切需要。全市地税部门一定要强化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力度,用创新的智慧解决发展中的问题。要大力创新税源管理机制,在市、县(区)两级设立税源管理机构,选拔配备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全面负责税源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着力解决税源管理中存在的职能分散、力度不够、水平不高、信息不畅、衔接不力的问题。要创新工作落实机制,积极探索实践抓落实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特别是通过多组织一些经验交流会、流动观摩会等,让基层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地感受中得到启发;通过多召开一些现场办公会、现场点评会、现场调度会等,让基层在相互交流中增加压力、激发动力;通过多尝试一些现场巡查、实地抽查、单位互查等,让基层在查漏补缺中明确落实的重点和努力方向;通过多组织一些外出参观学习,积极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的税收管理经验和做法,让基层学有方向、赶有目标。要创新责任考核机制,按照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每个单位、每个人员、每个岗位的工作目标、完成标准和完成时限,综合运用日常检查、重点抽查、在线考核、不定期暗访等方式进行督导检查,实行全过程跟踪监控,掌握基层动态,了解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严格落实考核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该奖励的一定要奖励,该追究的一定要追究,有效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问题。各个县(区)局、各个征收分局、各个单位都要树立争创一流的意识,确立争创一流的目标,积极打造自己的亮点,创造自己的特色。凡是创新性工作被省局及以上机关推广的,市局都将对创新单位和单位负责人进行重奖。总之,全市地税部门要把机制创新作为推动地税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认真查找阻碍地税工作开展的制度、机制、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突破发展瓶颈,真正建立起制度管事、机制管人的良好运行机制。

(三)坚定不移抓规范,确保执法服务再上新水平。近年来,我们的执法服务工作有了很大改进,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在税收执法方面,各级要围绕解决执法监督不到位、执法责任制执行不力、执法防范意识不强等问题,积极研究和落实有效措施,进一步构建税收执法全过程监控体系,做到严格执法、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要进一步深化执法责任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大力推进网上考核、网上检查、网上监督,规范税收执法行为;要进一步健全执法内控机制,提高执法预警能力,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进一步抓好各项税收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有效防止企业钻政策空子偷逃税款,切实提高税收政策执行水平。在这里特别强调一点,无论收入任务多么紧张,都要始终牢记依法治税原则,严格规范执法行为,既要应收尽收、十足收齐,又要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收“过头税”。

在纳税服务方面,各级要围绕服务经济建设,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主动走上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加强经济税收的分析研究,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当好各级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按照统筹兼顾的要求,依法落实税收扶持措施,努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企业调整结构、开拓市场、走出困境,促进经济与税收平稳、协调、可持续发展。要围绕服务社会发展,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退伍军人创业、残疾人就业、帮扶弱势群体、支援抗震救灾等,积极维护社会稳定;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文化事业建设费、代收工作,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要结合税收工作实际,认真学习研究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围绕服务纳税人,紧紧依托“征纳共盈”纳税服务品牌创建这个载体,全面优化纳税服务流程,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切实解决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多头跑、多次跑”的问题;要全面推进纳税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纳税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切实规范纳税服务行为,提高办税效率,努力营造征纳双方和谐共赢的融洽关系。

(四)一以贯之抓基层,确保基层建设再上新水平。基层是地税事业的根基。市、县(区)两级地税部门都要继续把基层建设作为贯穿地税工作的一条主线来抓,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促进基层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今年,市局将把基层建设的重点放在规范税收管理上,按照“统一规范、提升质效,把握难点、重点突破,打造亮点、树立典型,立足中心、全力促收”的基本要求,从征收管理、执法管理、税种管理、单项工作管理、数据管理、征管责任区和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实等方面入手,制定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和工作流程,全面提高基层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对这项工作,市局将制定下发专门的工作意见。各级一定要按照工作意见的要求,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员,进行认真研究,全力组织实施;要注重自身实际,通过全面排查,真正摸清管理现状,找出薄弱环节,明确主动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堵塞管理漏洞;要注重工作结合,把规范基层管理与“九清查”工作、税源管理、信息化应用、目标考核、组织收入等重点工作有机结合,全面提升基层管理工作质效。要注重树立典型,既要善于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认真加以借鉴,为我所用;又要善于培养、发现、总结、推广自身的典型,着力抓一批反映本单位工作层次和水平的亮点。春节过后,市局将选择部分基层分局作为联系点,进行重点帮扶。各县(区)局也要选择1—2个基层分局作为工作示范点,力争在全市乃至全省培养出有影响的典型,以此带动基层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坚持不懈抓素质,确保班子队伍建设再上新水平。人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地税工作的开展,税收任务的完成,归根结底取决于系统上下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取决于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执政能力和业务水平。因此,全市地税部门一定要继续坚持把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作为地税工作的根本保证来抓。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统一部署,高标准、严要求,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的能力,更好地领导地税工作开展。要注重采取召开民主生活会、举办读书会、邀请专家授课以及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要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要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地争取理解和支持,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感召力和重大决策的科学性。要充分发挥巡视检查的作用,认真探索完善巡视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深入抓好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巡视成果应用三个环节,不断提高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实现新的突破。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全面落实《2009年全市地税系统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牢固树立大培训的意识,增强人人都要接受培训的观念,不断加大信息化工作培训、业务培训和政治学习培训力度。要用好网上税院、视频培训、院校培训等学习平台,落实考试、检查等考核制度,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更好地适应地税工作需要。

三是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公务员登记、工人身份人员公务员考录等工作基本结束后,要全面规范岗位管理,梳理分类,明确身份,建立起分类人员信息库,在工资待遇、保险福利、选拔使用等方面,依法严格实施分类管理。要进一步完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健全符合《公务员法》要求、符合地税实际的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基层领导干部聘任制和岗位能级管理,加大干部交流轮岗、挂职锻炼力度,通过换位子、压担子、实践锻炼等形式不断提高干部的能力水平。要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和骨干人才的管理,深入开展“岗位练兵”、“业务比武”、“能手考试”等活动,为地税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着力培养广大干部职工攻坚克难、永不气馁、勇往直前、永不言弃的锐气,妥善处理好各种复杂矛盾和问题的灵气,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豪气。要全面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四德”教育,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引导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以文学社、书画社和摄影社为载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推进税务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建立健全文明创建工作长效机制,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工作,确保文明之花在地税生根发芽,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地税事业发展的全局,必须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全面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12年工作规划》,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确保干部队伍不出问题。要坚持教育为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反腐倡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认真开展理想信念、廉洁从政、党纪国法和正反面典型教育。要坚持制度为本,不断完善“权力制衡”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党政、纪检监督网络,形成健全完善、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要坚持预防为主,认真搞好“检税共建”活动,定期召开特邀监察员座谈会,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当地党委、政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纳税人的监督。要大力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严肃治理“吃拿卡要报”等不正之风,切实解决损害纳税人利益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地税形象。

税务征收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据清理;字段匹配算法;税务征收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0-6824-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税务管理信息化的深入,对税收管理部门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随之而来的税务征收事务性工作也加大了许多。如何在税务征收管理中更多使用计算机来替代人的处理,实现大部分税务管理的信息化,已经迫切成为了各级税务部门探索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1 原理分析

税务管理信息化的不断拓展与深入,税收数据的积累日益丰富,零散、不直观的数据无法为管理层的统计分析业务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由于税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的信息管理系统有所区别,主要体现在数据量大,并发数高,响应要快等方面;针对税务征收系统的这些特殊的特点,如何快速地从海量的税务数据库当中把所需要的数据提取出来进行查询、分析、统计已经成为税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因此我们需要在查询税务系统数据之前要进行一些必要的优化措施,比方对这些税务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后,规范数据的内容,尽可能提高这些数据的质量,然后再对我们所使用的查询方式进行必要的优化。数据查询是数据库系统中最基本的一种重要操作。数据库查询优化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数据库系统的性能,但不同的查询语言的表达式,往往会使查询操作的效率产生较大的差异。

随着税务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日益深入,税务数据大多已经实现了共享,建立了数据仓库。在建立数据仓库的过程中,需要从各个税务基层部门提取数据,由于税务数据来源的多样性,发生错误的概率同样也存在多样性。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数据不完整,部分重要、关键信息的缺失。二、数据错误,由于早期的业务系统不够健全,没有对输入数据进行逻辑判断而直接输入后,出现一些不符合逻辑的数据,由此产生了部分“脏数据”。脏数据的一些典型特征是如纳税人年龄明显不符常规,日期当中有乱码等一些不符合规则的数据。

2 数据预处理

因为税务系统数据来源的多样性,由此产生了一部分脏数据。这样我们就需要对税务数据提前进行预处理。把一些明显的不符常规的数据,通过一定的规则进行处理成规则的数据。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尽量发现和纠正原始记录的各种类型的错误。任务如下:利用规则库中的分类规则进行字段类型的分类,并确定该字段的意义;利用字段之间的语义规则解决等价的错误;利用依赖关系,纠正了数据类型字段的拼写;全角半角标准化的数据格式,主要用于日期、性别、货币等字段类型。把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原来的记录中许多错误可以得到纠正,并尽可能的把相似重复记录聚集在一起[1-2]。

3 相似重复记录检测

国内外研究检测相似重复记录的技术也很多,文献[3-7]阐述了相似重复记录的检测过程及其方法。文献[8]对cure算法进行了改进,在随机抽样之前通过对数据集进行预抽样确定数据集中相似重复记录的大致分布,从而提高随机抽样的合理性。相似重复记录检测是数据清理中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相似重复数据检测,可以判断两个数据是不是相似重复数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产生了各种海量的信息数据。数据清理、查询优化等技术的应用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都需要有高质量的数据作为支撑。

对于第一类情况可以采用分割的方法,把混合字段分割成英文、中文、数字。如两个地址字段的组合:南京市赤壁路18号A座801室和南京市鼓楼区赤壁路18号A座809室,自然分割后:南京市赤壁路号座室和南京市鼓楼区赤壁路号座室,18A801和18A809,再分别对它们进行比较。

对于第二类字段组合情况,可以按照英文和数字的组词规则,分别把英文和数字分割为合适的英文串和数字串,然后再对两个串进行两字段相似度比较。

对于第三类字段组合情况,可以按照汉字和数字的组词规则,分别把汉字和数字分割为合适的汉字串和数字串,然后再对两个串进行两字段相似度比较。

4 实验分析

本次实验采用六组不同的税务数据集,每组数据集中都含有部分相似重复的个体数据,如表1所示。表A中列的数据和表B中列的数据作为对比字段,检测两表中的数据相似重复性。系统运行在计算机工作站上,计算机工作站的硬件配置CPU P4 2.0 G,2G 内存;操作系统为 Windows Server 2000。测试指标和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横轴为数据分组。从图2中可以看出通过字符匹配算法较好的检测了数据表中数据的相似重复性。

5 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数据清理技术的税务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的获取原理、过程、方法及最后的实验分析。首先,介绍了税务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检测相似重复数据的字段匹配算法。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曹忠升,万劲伟.基于语义的数据清理技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2):76-78.

[2] 肖智,李勇,李昌隆.一种基于相关分析的数据预处理方法[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5(6):132-134.

[3] Dey D,Sarkar S,De P.A distance-based approach to entity reconciliation in heterogeneous databases[J].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2002,14(3):567-582.

[4] Monge A E.Matching algorithms within a duplicate detection system[J].IEEE Data Engineer Bulletin,2000,23(4):14-20.

[5] 周宏广.异构数据源集成中清洗策略的研究及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04.

[6] Verykios V S, Elmagarmid A K,Houstis E N,Automating the approximate record matching process[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2000,126(14):83-98.

[7] 史习一.在数据清洗过程中基于MMDB数据匹配技术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税务征收管理范文第6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地方税务局、交通厅(局、委),,宁夏、青海省(自治区)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各直属海事局、地方海事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税务部门的精心组织和有关方面的积极配合下,贯彻落实工作开展顺利。但是,部分地区对船舶车船税的征,收和管理不够有力,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为全面贯彻执行条例,做好船舶车船税的征收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的相关规定,经国家税务总局和交通运输部研究,现就做好船舶车船税的征收管理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密切配合。做好船舶车船税的征收管理工作

车船税属于地方收入的税种,对船舶征收车船税是做好车船税征管工作的重要内容,对于加强船舶管理,促进水上运输和相关事业的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维护地方政府的经济权益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船舶数量多、流动性大、分布面广,船舶车船税征管较为困难。各级税务和交通运输部门海事管理机构要加强协调配合,税务机关应主动争取海事管理机构的支持,各级海事管理机构要发挥船舶监督管理优势,通过向税务部门提供船舶信息和协助船舶车船税等方式,积极支持和配合税务机关做好船舶车船税的征收管理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制,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船舶车船税委托工作

为提高船舶车船税的征管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成本,方便纳税人缴纳税款,凡在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管理机构登记管理的应税船舶,其车船税一律由船籍港所在地的税务部门委托当地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各级税务部门要主动沟通联系,与海事管理机构协商船舶车船税委托的具体事宜;交通运输部各直属海事管理机构应积极配合当地税务部门,共同做好船舶车船税的委托工作。

对于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海事管理机构登记管理的船舶,各级税务部门应主动和当地地方海事管理机构协商,积极探索创新征管模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因地制宜的采取委托或协助把关等方式,建立有效的社会协税护税控管机制。

已实行委托的地区要建立健全委托工作管理机制。税务部门要会同海事管理机构制定船舶车船税管理办法,明确委托单位的纳税申报时间和内容、税款的解缴方式和具体期限、手续费的支付比例和支付方式、船舶信息交换等方面内容,明确各方职责,规范征管行为。

三、依托信息手段,搭建畅通渠道。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

各级地方税务部门应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手段,与海事管理机构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搭建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实现部门间信息共享。通过与交通运输部门海事管理机构定期交换船舶的登记信息和纳税信息,建立船舶车船税的税源数据库,加强船舶车船税的源泉控管,堵塞征管漏洞。

如开发委托船舶车船税信息系统,系统不仅要具备采集船舶基本信息、登记完税和减免税信息、计算税款金额、打印完税凭证、汇总税款解缴等功能,还要与税务征管系统定期交换数据,提高船舶车船税委托水平,确保船舶车船税委托工作顺利进行。

税务征收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信息不对称;策略

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先进手段和方法的广泛应用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效率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如何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在税收工作中的应用,直接关系到新一轮税收征收管理改革的稳步推进。纵观近年来税收实践历程,技术的应用使税收征收管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应该看到,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是一个不断突破自身局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客观需要的过程,其本身就存在着不断升级换代、自然淘汰的内在机制。

一、信息不对称与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提出

信息不对称的有关理论认为,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分布是不对称的,其后果必然导致在交易前后参与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税收征收管理中,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博弈以及税务人员的寻租行为。具体而言,税收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三方面的负面影响:

1.信息不对称降低了税收效率。为了使纳税人的信息得到最大化昭示,税务部门需要设置多个环节识别纳税人的纳税资料。纳税人在缴税过程中,要经过税务登记、纳税人身份认定、发票领售、纳税申报、计算机稽核、纳税人年审、接受税务检查等环节,从而产生基于税收管理程序上的纳税成本;与此同时,税务部门为了准确核实纳税人的基本信息,需要配备相应的现代化管理设备,以提高信息的识别能力和鉴定能力,这样一来,也会产生一定数量的税收管理成本。纳税方和征税方为了实现税收信息对称的充分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成本,弱化了税收的经济效率水平,提高了税收的制度成本。

2.信息不对称提高了税收制度的设计难度。信息不对称对税制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前几年出台的筵席税,由于没有办法获得计税信息,遭受了刚出台就下台的厄运。再比如现行增值税尽管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实施起来也并不顺利。在信息搜集上,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资料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信息不足,核实销项信息和进项信息存在着比较大的难度;在增值税实施范围上,按照初衷,该税种要覆盖整个商品流转环节和修理修配行业的,但是,迫于管理上的困难,个别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出现了课税范围逐渐萎缩的趋势;在政策执行效果上,出口货物应实行零税率,征多少,退多少,但在一些时候不得不降低退税率,造成征、退税率不一致,既违背税制设计的初衷,又不符合国际惯例。

3.信息不对称引起了纳税人的逆向选择。就纳税主体而言,广大纳税人依法纳税,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维护生产经营的良好环境,在这一点上,纳税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就经济人角度而言,纳税人却是自利的,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存在着逆向选择的倾向。可见,依法纳税作为一种义务,应当成为纳税人的必然选择,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纳税人选择的往往是不纳税或少纳税。这种心理动机,或是心存侥幸——我应该交多少税,税务部门未必知晓;或是胆大妄为——我有办法隐匿纳税信息,能够“摆平”某些人,帮助隐匿这些信息。在税收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比较滞后的地区,这种行为方式具有传导效应和示范效应,产生偷、骗、抗、逃等涉税行为,对社会依法纳税的环境产生负效用。

可见,由于税收信息不对称,造成税收效率下降、征税主体对纳税主体监管不力、税源管理中存在着广泛的管理性漏出,必然影响国家税收收入的应收尽收,弱化税收法制的实施效果。涉税信息的不断完善和更新已经成为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水平和税收质量的关键性内生要素。那么,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税务机关应该选择怎样的管理策略,才能使税收制度得到更好的实施、促进税收收入目标的实现呢?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解析这一课题的关键在于税收征收管理的技术创新。

二、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主要优势

概括而言,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能够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有效提高税收征收管理的效率,增加涉税信息和税款缴纳等方面的准确程度,降低税收征纳双方的成本负担,有效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一)技术创新对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推动

第一,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效率。技术创新可以税务部门获取信息的方便性和快捷性,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税务管理部门能够真正体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目标。对此可从四个方面加以认识:首先,先进的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网络缩短了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集中征收和信息的集中处理,实现由“人海战术”的手工操作和粗放管理向现代化和专业化管理方向转变,从而有效减少一线征收负担,增大管理和稽查力量,拓宽和细化服务方式。其次,不断升级的税收征收管理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不仅能够使税收监督、税源监控机制更加完善有效,而且能够使人员素质稳步提高,降低管理成本。再次,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和税务信息化能够提高税务部门的信息处理能力,税务稽查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稽查效率,解决税务部门由于人员素质和水平低下而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后,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能够有效地促进税务部门廉政建设,减少寻租成本。

第二,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可以增强课税方对纳税人的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实现税务机关的税收优化目标。税务部门在充分、方便、快捷地掌握纳税人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纳税人的掌握和监督程度,提高甄别纳税人是否具有履行契约的能力,使其在委托——(国家——收税)过程中的行为与其收益趋近于正向分布;同时,也间接地提高了纳税人的违约成本,使纳税人对偷税的期望值降低到最小,强化纳税人参与约束的作用。具体地说,税务机关在掌握了纳税人真实有效的纳税信息之后,会根据纳税人过去的依法缴税记录,对其进行切实有效的分类管理,比如:实行纳税信用等级制度、“绿色纳税人”服务通道、“三色申报”制度等,对于长期依法纳税的纳税人进行减少税务稽查次数、发票免除审检、优先进行纳税服务等更高等级的纳税服务;而对于记录不好、信誉较差的纳税人,则给予惩罚性的管理待遇。通过激励相容约束的作用,真正建立起高效的纳税人激励机制。

第三,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有助于降低纳税方的纳税成本。首先,纳税人在纳税过程中总是追求降低纳税成本,技术创新可以从技术上减少纳税人的税收负担。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使得纳税人可以选择多种申报方式,方便纳税人的申报缴税。比如:企业实行网上申报后,在每月征期内,可以随时进行申报,既能节省办税时间,又可以避免来回奔波的麻烦,这样不但能够省下一笔交通费,而且申报准确率也会得到明显提高。其次,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有利于纳税人提高经营和财务管理水平。从手工开票过渡到计算机开票,计算机成为企业不可缺少的设备,企业不仅把计算机作为收银结账的便捷工具,还将它视为走向现代化管理并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得力助手。最后,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减少纳税人获得税务信息和服务的成本。税务机关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优势,通过互联网站、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等先进的技术创新手段,建立起网络化的税务信息公告制度,以提供网络纳税服务,拓宽纳税人了解税收法律法规的渠道,加大税收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税收制度的公开性和透明度,降低纳税人的纳税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

第四,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征税方的税收服务质量。首先,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能够增强对税务部门内部的监督。计算机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大量应用,能够克服税收征管的诸多人为因素,减少税务人员的道德风险和寻租、设租行为,有利于对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强化税收征管,推进依法治税;同时,征管软件在办税流程的基本环节能够实现税务机关各部门间的相互监督和制约,“个人说了算”的现象被杜绝,有利于解决“人情税”、“关系税”的弊端,消除人为管理监督的盲点和薄弱环节,增加税务人员的违规风险,降低税收机会成本。其次,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能够“”纳税人的办税流程。通过使用统一的征管软件,规范税务人员的办税程序,提供给纳税人的纳税“无差别待遇”和一套整齐划一的办税标准,增加办税的透明度,使税收服务“阳光化”,提高纳税方对广大纳税人的服务质量。

(二)技术创新在增值税征收管理过程中的实证分析

目前,在我国税收制度中,增值税是十分重要的税种,比较好地发挥了资源配置、调节分配和社会稳定的功能,实现了税收的效率和公平。但是,由于增值税在我国起步较晚,在很多机制的建设上还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由于该税种征收管理的复杂性,客观上需要不断强化技术创新,以提高增值税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

按照增值税的基本原理,增值税具有道道征税、税不重征、环环紧扣、税负公平的特征。从产品的投入、产出、交换到最终消费环节,就像一根链条,一环紧扣一环,完整而严密。在我国目前“以票管税”的模式下,这种制约机制是通过增值税专用发票来实现。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领购、开票和抵扣税款贯穿了增值税制运行的全过程。在规范的增值税征管过程中,三个环节所包含的税款缴纳和抵扣的信息应当相互衔接、相互对照,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所包含的信息进行比对,即能发现其中所包含的需要进一步查实的信息。由此可见,保证增值税应收尽收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完整掌握整个社会的全部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信息,然后进行相互比对,区分真伪。然而,全社会对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使用数量是巨大的。据统计,2004年每个月全国增值税专用发票存根联和抵扣联的使用量都有几百万份之多,而且分布于全国范围内,专用发票的使用信息具有极大的分散性。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如果单纯依靠人工的信息收集与对照,根本无法实现对全部纳税人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有关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握,也就无法发挥增值税专用发票应有的监控作用。

2001年7月,税务部门正式开始运行“金税工程”二期工程,引入技术创新手段,通过防伪税控系统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在2003年实现了全国取消手工版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目标,实现了全部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信息的高效采集,从而使过去敢于铤而走险的犯罪分子伪造的假手工专用发票失去了市场,解决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信息采集和防伪问题;同时,又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通过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和协查系统,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广域网络,进行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及时传递和自动比对,解决了全国范围内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信息的分散性问题。可以说,“金税工程”二期的完成,有效实现了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人增值税专用发票信息的掌握,基本上消除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挤压了利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犯罪活动的空间,也使利用假票、大头小尾票骗抵税款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了遏制,基本解决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日常管理问题。

虽然从增值税征收管理的实际情况看,技术创新在提高税收征收管理中能够比较好地获取纳税人信息的手段和能力,消除信息不对称,实现税收征收管理的目标。但是,也暴露出一些实际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金税工程”中增值税交叉稽核系统的时效性不足。针对增值税发生的应纳税额和入库情况,每个月仅核对一次,存在着比较长的时间间隔,容易产生一定的信息技术上的时滞。第二,金税工程的有关数据还无法实现在一定范围上的共享。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在“金税”和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无法共享;二是在税务机关内部的各部门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三是在税务实际操作部门和银行等其它职能部门之间存在着信息的阻滞,从而造成了诸多静态的、无法使用和已经失去时效性的“垃圾数据”,产生了系统的滞后性和孤立性,甚至会使一些不法分子隐瞒与增值税缴纳相关联的真实信息,利用虚假发票进行偷逃税的违法犯罪行为。第三,增值税的“以票管税”能否真正弥补信息上的不足也值得商榷。虽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增值税征收管理主要是通过管住增值税专用发票,实现对增值税进、销项税额的有效监控,通过技术创新、防伪税控装置的使用提高管理质量,但是现有“人机对话”的能力、投入到纳税终端有效管理的税务人员的水平还急需“升级换代”。

诸多情况表明,税收征收管理需要不断强化和提升其技术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以技术的不断进步推动管理质量的提高,以征收管理运行机制保证制度的实施效率,从而达到降低包括增值税在内的税收管理性漏出,实现我国法治税收、应收尽收的长远目标。

三、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实施策略

在税收征收管理领域中,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技术方法辅助并逐步替代辅助传统人工管理的方法,是促进我国税收征收管理科学化、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效率的目标模式。

(一)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出发点

我国要通过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构建和谐税收制度环境,促进经济繁荣。在实现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第一,兼顾税收征收成本和遵从成本的均衡

在评价税收征管效率时,要综合考虑税收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将税收运行成本最小化目标作为提高税收征管效率的评价指标。税收征收成本和税收遵从成本的关系比较复杂,它们在很多时候表现为异向替代。这就需要不断平衡两者的配比关系,在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因为所有的税收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都不是无偿的,它只能由税收部门或者纳税人出资购买,相应地就会增加税收征收成本或者纳税成本。如果税务机关能够提供充分便捷和相对低成本甚至免费的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那么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就会相应降低,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推广难度也会减小,还会加快其应用推广进程,但是税务机关的管理成本却会相应增加;反之,如果不考虑在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社会承受能力问题,不计纳税人的税收遵从成本,不切实际地强行推广某些税收技术创新产品和服务,则会加大纳税人的纳税成本,甚至使纳税人对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其应用效果。

固然,随着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化,多元化的征管方式和信息获得途径可以保证纳税人有充分的选择权来降低纳税产生的净损失,即税收遵从成本最小化,纳税申报、审批、咨询等涉税事项的电子信息网络化将逐渐成为降低办税成本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一定要警惕这样一种现象,即把应由税务机关提供的无偿服务划归税务机构或其它组织去搞有偿服务,把本来低价的技术创新产品以高价强加给纳税人。要避免在降低了税务机关的税收征收成本时,却以纳税人的办税成本增加为代价,因为征收成本和遵从成本是税收成本有机结合的两个部分,如果二者结合不当的话,反而有可能会提高全部的税收成本。从长期看,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有助于减少当前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促进税收征管工作质量的提高,达到降低总体的税收运行成本、提升税收征管效率的作用。

第二,技术创新对传统人工管理相结合

在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中,要注意技术创新与传统人工管理的衔接与配合,既要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作用,同时又要积极谋求与传统人工管理的最佳结合方式,强化“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加大对纳税人相关信息的技术采集和控制能力。

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和传统人工管理这两种方法,在纳税人税源管理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二者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一种互补关系,因此要充分发挥“人机结合”模式在税源管理中的互补作用,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制度措施,强调“人机结合”、“机器管事”、“制度管人”,做好税源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容易形成传统人工管理与技术创新辅助管理相互脱节的现象,对机器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丢弃了原来“管户制”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使错误或虚假的数据不能得到及时修正,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各类涉税违法犯罪行为,忽视了在税源管理中最主要的人的因素,单纯依靠机器去加强税源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的。

因此,一方面要加大税源监控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力度,整合信息资源和数据利用的效果,增强计算机对税源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在税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税源管理责任制,正确认识“管事与管户”的关系,管理责任人要从具体事务入手,按户管理涉税事务,经常深入企业,对企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产销变化、总体发展趋势等动态信息要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特别是要加强容易出现问题的部位和环节的跟踪管理和动态监控。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及日常检查了解的情况,加强对纳税户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申报真实性的分析评估,结合计算机中静态信息,全面掌握税源增减变化情况,减少因“疏于管理”所导致的涉税违法案件发生,力求使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积极作用和先进性得以充分发挥。

第三,强化政策主导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协调

一方面,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要坚持统筹规划,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开放性,包括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开发平台,规范程序接口和业务流程,通过统一领导,加强组织协调,以保证技术创新工作的有序开展,避免各自为政,令出多门,有利于提高信息资源共享程序;另一方面,维护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市场效率,鼓励和引入自由竞争,优中选优,杜绝设立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市场准入障碍,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技术创新的水平和质量,降低技术创新的推广运行成本,促进这项工作的良性发展和稳步前进,强化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在税收征管工作中的应用。

(二)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主要措施

第一,以税源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核心,强化税源监控动态机制。税务部门需要调整税收征收管理的观念和策略,改变税源监控边缘化状态,把强化税源管理监控作为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的主导,建立以税源监控和税收分析预测为核心的税收征收管理新格局。一是改变原来税收征、管、查三模块的扁平化分布,提高相关部门的信息合作与衔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二是改变重计划、轻分析、少预测的税收征收管理方式,在对税源实行动态监控基础上,强化税收统计分析和预测;三是调动多方面积极因素,发展税务机构,把它作为税收征收管理机制的主要力量;四是在周密调研和科学预测基础上,稳步高效推进税收征收管理改革与创新,尽量降低税收行政管理对征纳行为的干扰,降低管理成本。总之,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要力求建立以税源监控促进税收预测分析,以服务辅佐证、管、查等日常管理,以高效行政推进严格执法的税收动态新格局,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实力。

第二,以推广和应用CTAIS软件为主线,建立全国性的计算机税收征管网络。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纳税户大量增加,行业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复杂,沿用传统管理方式,采人海战术,靠手工操作或计算机单机运行,已经难以适应信息量快速变化的形势,也很难做到管得深、征得足、查得透。要全面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稽查效率,需要继续深化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建立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支持的税收征管体系。在这方面,CTAIS软件涵盖了税收征收管理基层单位征、管、查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安全性、严密性。从目前的实施情况看,由于存在着地域上和认识上的偏差,在执行效果和进展程度上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提高CTAIS的使用效率,加强和税收其它信息统计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广域网为目标,以推广应用CTAIS软件为主线,确定业务组织关系、功能分布关系、数据分布关系、监控关系及上下级机构间数据流量、传输频率及存储时间,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税收征管新机制。

第三,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促进税收征收管理技术的不断升级,节约能耗。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位应该有两点:一是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不应仅限于单纯的数据管理,还应参与税收征收管理日常业务的流程控制;二是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还应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信息,并提供相应的管理手段。就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来讲,不同项目或不同类别的纳税人存在很大差异,税收征收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提供相应的群体差异信息,或对不同类别的群提(项目或纳税人类别)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将日常的业务运转建立在网络系统上,利用计算机控制业务处理流程,提供有针对性的管理信息,避免将非结构化的内容网络化,避免将与税收征收管理水平不相称的内容常规化,避免行政管理对税收信息管理的挤出。

第四,通过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提高管理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并逐步替代人工管理。短期内,人工管理在税收征收管理中能够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相互补充,互为依托。但是,从长远看,税收征收管理要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化的程度和水平,在一些流程类和规范类的环节,以计算机代替人工管理。比如:为保证数据准确和及时,可通过磁盘申报、电话申报、互联网远程申报等方式进行数据采集,采用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可以快速识别手写体数字)处理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状况资料等等。对未申报行为和逾期未缴纳税款的行为,采用电话语音系统自动催报催缴,或自动制作相应的涉税管理文书。西方国家的实践表明,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本身就起到了抑制违税行为发生、人为因素干扰课税、规范税收征收管理运行机制的作用。

第五,继续以税收征收管理技术创新为依托,建立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为纳税人服务的体系。一方面,要建立税法宣传、税法咨询计算机系统,让纳税人可以迅速了解涉税事项的准确信息,不断升级和维护税收法规的互联网站,充分发挥通讯和网络在纳税服务上的应用水平,利用电子邮件向纳税人定期提供税收法规、政策信息,向特定的纳税人群体,比如会计师、专业商会、一般公众等进行有针对性的税法辅导;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网上行政,方便纳税人办理涉税事项,可以通过互联网处理某些管理事项,如互联网纳税申报、税款缴纳、资格申请等,最大程度地方便纳税人的纳税行为,提供人性化、规范化、网络化的税收征收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雷根强,沈峰.简论税收遵从成本[J].税务研究,2002,(0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翟景明,解宏.信息不对称下的税收管理策略[J].税务研究,2002,(07).

[4]于柏青.税务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J].税务研究,2002,(07).

[5]胡荣桂.浅论税收征管效率[J].税务研究,2001,(08).

[6]曾国祥,刘佐.税收学[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2.

[7]胡云松.税收征管能力建设的系统思考[M].税务研究,2004,(12).

[8][英]CedricSandford.成功税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1—4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税务征收管理范文第8篇

iso9000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第一个管理类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一)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iso9000的宗旨

对政府机关来说,由于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政府对立法机关负责,因此政府也间接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满意。?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

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

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0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应用iso9000标准的理论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答案是如果税收征收管理存在质量问题而且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再加上iso9000标准适用于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且税务机关“贯标”具有可行性,那么将iso9000标准引入税收征收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依据。

(一)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量”,都有确立质量、保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客观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笔者认为,税收征收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质量问题: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是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主要包括:①功能性,指税收征收管理发挥作用与效能(如组织收入、为纳税人提供经营用的发票),满足纳税人或其他受益者的需要;②合法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③合理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公正合理;如处罚不能畸轻畸重;④准确性,指税款、滞纳金的计算征收、发票的发售等业务要正确无误;⑤时间性,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开展要及时、省时、准时,不能拖延;⑥文明性,指税收征收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包括友好的态度、和谐的征纳关系等。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作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以上阐述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与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提出的征管质量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角度上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内涵要比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的内涵丰富得多。国家税务总局虽然未对征管质量进行解释和界定,但从其“十率”考核指标来看,其强调的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工作要求,此时的征管质量成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忽视了征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尽管其与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有部分相同之处)。另外,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只强调了税收征收管理结果的质量,而不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

(二)税务机关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征管还属于“粗放式”的征管,征管方法落后,基础管理弱化,征管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致使税收征收管理滞后于税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各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虽然很多,但由于没有按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活动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点”,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其次,在税收业务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大,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为123起,1996年、19997年已分别上升至969件、1389件。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为34%、1997年为41.5%。在服务纳税人方面,税务机关较多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管住税源,较少考虑如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上的便利,造成办税效率低、办税成本高,纳税人抱怨较多,不利于改善税务机关的形象。尤其是税收作为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较好地满足纳税人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上述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三)iso9000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组织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都可以按照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贯彻“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对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构筑完整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通过确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实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涵盖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将iso9000标准蕴涵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融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税收征收管理,对税务机关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治税、改善税收服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税收机关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客观上已存在着一个质量体系,也就是存在着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这个体系并不一定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税务机关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质量体系,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一般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税收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税务部门全方位加大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税务机关都具有一套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具备了建立质量体系的现实基础。另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已得到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监控工作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质量记录管理的工作量,为贯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国内外行政机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质量管理已从最初的由企业性组织采用发展到逐步引起国家机关的重视并被采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在美国政府实施美国企业领先的质量运动。副总统戈尔按照克林顿的指示,在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改进活动,把许多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迅速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官僚作用改变为企业式的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自1989年以来,就决定采用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制定在政府中实施iso9000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已于1996年7月正式启动,由马来西亚总理亲自领导,设在内阁中的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管理规划局(mampu)具体组织实施。马来西亚政府认为,政府机构广泛实施iso9000标准,既能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又能为强化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对履行行政职能、加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保持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首席位置,马来西亚从列31位上升到第22位。这充分说明政府机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

税务征收管理范文第9篇

ISO9000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第一个管理类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一)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ISO9000的宗旨

对政府机关来说,由于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政府对立法机关负责,因此政府也间接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满意。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

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

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0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应用ISO9000标准的理论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答案是如果税收征收管理存在质量问题而且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再加上ISO9000标准适用于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且税务机关“贯标”具有可行性,那么将ISO9000标准引入税收征收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依据。

(一)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量”,都有确立质量、保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客观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笔者认为,税收征收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质量问题: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是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主要包括:①功能性,指税收征收管理发挥作用与效能(如组织收入、为纳税人提供经营用的发票),满足纳税人或其他受益者的需要;②合法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③合理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公正合理;如处罚不能畸轻畸重;④准确性,指税款、滞纳金的计算征收、发票的发售等业务要正确无误;⑤时间性,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开展要及时、省时、准时,不能拖延;⑥文明性,指税收征收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包括友好的态度、和谐的征纳关系等。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作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以上阐述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与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提出的征管质量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角度上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内涵要比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的内涵丰富得多。国家税务总局虽然未对征管质量进行解释和界定,但从其“十率”考核指标来看,其强调的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工作要求,此时的征管质量成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忽视了征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尽管其与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有部分相同之处)。另外,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只强调了税收征收管理结果的质量,而不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

(二)税务机关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征管还属于“粗放式”的征管,征管方法落后,基础管理弱化,征管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致使税收征收管理滞后于税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各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虽然很多,但由于没有按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活动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点”,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其次,在税收业务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大,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税务 行政案件为123起,1996年、19997年已分别上升至969件、1389件。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为34%、1997年为41.5%。在服务纳税人方面,税务机关较多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管住税源,较少考虑如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上的便利,造成办税效率低、办税成本高,纳税人抱怨较多,不利于改善税务机关的形象。尤其是税收作为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较好地满足纳税人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上述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三)ISO9000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组织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都可以按照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贯彻“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对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构筑完整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通过确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实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总之,尽管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涵盖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将ISO9000标准蕴涵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融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税收征收管理,对税务机关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治税、改善税收服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税收机关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客观上已存在着一个质量体系,也就是存在着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这个体系并不一定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税务机关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质量体系,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一般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税收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税务部门全方位加大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税务机关都具有一套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具备了建立质量体系的现实基础。另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已得到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监控工作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质量记录管理的工作量,为贯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国内外行政机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质量管理已从最初的由企业性组织采用发展到逐步引起国家机关的重视并被采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在美国政府实施美国企业领先的质量运动。副总统戈尔按照克林顿的指示,在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改进活动,把许多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迅速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官僚作用改变为企业式的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自1989年以来,就决定采用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制定在政府中实施ISO9000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已于1996年7月正式启动,由马来西亚总理亲自领导,设在内阁中的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管理规划局(MAMPU)具体组织实施。马来西亚政府认为,政府机构广泛实施ISO9000标准,既能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又能为强化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对履行行政职能、加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保持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首席位置,马来西亚从列31位上升到第22位。这充分说明政府机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家机关实施质量体系亦有先例。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试点工作已初获成效,江苏、泉州、绍兴等局均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大大提高了为国内外客户服务的质量水平,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另外,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项目审批处等单位也建立了质量体系,它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ISO9000标准在国家机关中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 (待续) 政府机关由引导、鼓励企业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发展到根据内、外部管理环境的需要建立自身的质量管理体系,以树立高效、低耗、廉洁、提供一流服务的政府新形象,已成为政府机关质量管理现代化的一种新趋势。也正是这种趋势,为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工作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文结合深圳市国家税务局蛇口征收分局贯彻ISO9000标准(以下简称“贯标”)实例,探讨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理论依据及如何建立等问题。

ISO9000标准的核心管理思想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和的第一个管理类标准,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思想:

(一)全面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是ISO9000的宗旨

对政府机关来说,由于立法机关(如我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政府对立法机关负责,因此政府也间接地对人民负责,也就是说,政府的工作必须满足人民的需要,使人民满意。

(二)过程控制的思想

对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的思想是ISO9000标准的基本思想,ISO9000标准对过程控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明确过程网络,即确定每一项工作由哪些过程所组成。二是确定控 制方式。在过程网络确定后,应对每一过程进行分析,确定为达到质量体系要求,“过程”中必须采取的作业技术和活动,一般通过书面文件加以规定。三是实施制定措施,确保每一个过程都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从而达到过程控制的目的。

(三)预防为主的思想

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即事先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找出影响质量的主导因素,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形成过程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持续改进的思想

质量改进旨在提高质量,在ISO9000标准所规定的组织的五项主要质量目标和质量职责中,有三项涉及质量改进。质量改进主要通过改进过程来实现,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益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持续的质量改进应是组织管理者追求的永恒目标。

(五)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其制度化管理的思想,即要求组织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存质量记录,明确内部质量审核程序和方法,从而使工作的考核标准(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

(六)自我管理的思想

ISO9000标准要求通过内部质量审核、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评审、文件资料控制等四个支柱要素的协调动作来管理质量体系,使质量体系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

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应用ISO9000标准的理论依据

税收征收管理为什么要按ISO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答案是如果税收征收管理存在质量问题而且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再加上ISO9000标准适用于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而且税务机关“贯标”具有可行性,那么将ISO9000标准引入税收征收管理就具有了充分的依据。

(一)税收征收管理中的质量问题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量”,都有确立质量、保持质量、控制质量、改进质量和创新质量的客观要求,税收征收管理也不例外。那么,应该如何理解税收征收管理的质量。笔者认为,税收征收管理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质量问题:

1.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是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这些特性主要包括:①功能性,指税收征收管理发挥作用与效能(如组织收入、为纳税人提供经营用的发票),满足纳税人或其他受益者的需要;②合法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③合理性,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在合法的前提下做到公正合理;如处罚不能畸轻畸重;④准确性,指税款、滞纳金的计算征收、发票的发售等业务要正确无误;⑤时间性,指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开展要及时、省时、准时,不能拖延;⑥文明性,指税收征收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包括友好的态度、和谐的征纳关系等。

2.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都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的每一阶段又可看作是过程的子过程。如税务行政处罚就要经过调查取证、审理、告知、作出处罚决定的过程。所以过程质量问题存在于任何税收征收管理工作。要保证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就必须对税收征收管理进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

3.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工作质量。除直接参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工作外,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完成还需要一些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间接相关的工作的支持,如资源配备、人员培训等,由于这些工作之间的整体性,一项工作的失误可能破坏其他工作,从而影响到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最终质量。所以,对每一项工作,无论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的,都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工作的质量。

以上阐述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与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提出的征管质量有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质量问题,但质量管理角度上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内涵要比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的内涵丰富得多。国家税务总局虽然未对征管质量进行解释和界定,但从其“十率”考核指标来看,其强调的是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工作要求,此时的征管质量成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而忽视了征管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纳税人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尽管其与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满足上级机关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有部分相同之处)。另外,总局提出的征管质量只强调了税收征收管理结果的质量,而不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质量。

(二)税务机关有改进质量管理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我国税务机关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征管还属于“粗放式”的征管,征管方法落后,基础管理弱化,征管质量还处在较低的水平和层次上,致使税收征收管理滞后于税制改革及经济发展的步伐。首先,在内部管理上,各级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和规定虽然很多,但由于没有按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活动的流程特点建立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税务机关内部管理体系,管理上存在很多“空白点”,管理和控制不到位。其次,在税收业务管理上,存在着职责不清、执法随意性大,为纳税人服务的意识不强等问题。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近几年,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年,人民法院受理的税务行政案件为123起,1996年、19997年已分别上升至969件、1389件。与此同时,税务机关在税务行政诉讼中的败诉率一直居高不下,1996年为34%、1997年为41.5%。在服务纳税人方面,税务机关较多地从自身角度考虑如何管住税源,较少考虑如何为纳税人提供管理上的便利,造成办税效率低、办税成本高,纳税人抱怨较多,不利于改善税务机关的形象。尤其是税收作为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较好地满足纳税人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将不利于投资环境的改善。上述一系列税收征收管理质量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税收职能作用的发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发挥税收组织收入、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必须花大力气改进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质量。

(三)ISO9000标准的普遍适用性

ISO9000标准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广泛推行,不仅在于其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保证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而且更在于通用性和适用性,不受行业和产品的限制,对各行业均有兼容的实用价值。ISO9000标准要求以满足顾客及其他受益者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使各项质量活动及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质量体系审核及管理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由此可见,任何一个组织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都可以按照ISO9000标准所要求的这几方面内容进行管理。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贯彻“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质量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通过对税收征收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实施有效控制,构筑完整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环,促进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通过确立预防为主的管理思想,实行防患于未然的管理,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通过定期审核和评价工作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绩效。总之,尽管ISO9000标准起源于制造业并且偏重于涵盖制造业的管理特点,但它所蕴涵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适用。将ISO9000标准蕴涵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方法融入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有效开展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的税收征收管理,对税务机关强化内部管理、促进依法治税、改善税收服务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税收机关引入ISO9000标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在税收征收管理工作中引入ISO9000标准无非就是要求税务机关建立和运行一个符合ISO9000标准的质量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在引入ISO9000标准前客观上已存在着一个质量体系,也就是存在着质量体系所要求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内容,只不过这个体系并不一定完全满足ISO9000标准的要求。贯标的目的就是要求税务机关能够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来健全其质量体系,使之趋于完善、科学和有效。更为重要的是,税务部门本身的组织结构一般都较为健全,而且配备有开展税收工作所必须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人力资源方面,近几年税务部门全方位加大教育和培训工作力度,人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税务机关都具有一套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工作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就具备了建立质量体系的现实基础。另外,计算机在税收征管中已得到普遍运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一方面有 利于我们按ISO9000标准的要求监控工作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减轻质量记录管理的工作量,为贯标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国内外行政机关的成功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质量管理已从最初的由企业性组织采用发展到逐步引起国家机关的重视并被采用,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美国,克林顿当选总统后,提出在美国政府实施美国企业领先的质量运动。副总统戈尔按照克林顿的指示,在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质量改进活动,把许多公司富有成效的质量管理经验引入政府,用质量管理方法解决政府的低效率,迅速改变政府的运行方式,将自上而下的官僚作用改变为企业式的政府。马来西亚政府自1989年以来,就决定采用质量管理以满足社会的要求,制定在政府中实施ISO9000标准的计划,该计划已于1996年7月正式启动,由马来西亚总理亲自领导,设在内阁中的马来西亚行政现代化管理规划局(MAMPU)具体组织实施。马来西亚政府认为,政府机构广泛实施ISO9000标准,既能明显改进服务质量,又能为强化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手段,对履行行政职能、加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据全球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调查,美国保持了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的首席位置,马来西亚从列31位上升到第22位。这充分说明政府机关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对改善投资环境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国家机关实施质量体系亦有先例。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试点工作已初获成效,江苏、泉州、绍兴等局均建立了有效运行的质量体系,大大提高了为国内外客户服务的质量水平,并通过第三方认证。另外,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局项目审批处等单位也建立了质量体系,它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ISO9000标准在国家机关中应用是可行和有效的。 基于ISO9000标准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框架设计

“贯标”通常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确定质量体系;二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三是质量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其中质量体系是“贯标”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内容。确定质量体系后的文件编写、培训、运行及改进等环节,由于与其他行业贯标的做法基本相同,加上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展开阐述。

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即通过设置组织机构,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相互的关系和工作的程序,并以质量体系文件的形式进行阐述,最后形成完整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除了要贯彻ISO9000标准的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核心管理思想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结合实际原则。质量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税收征收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外部环境来考虑,合理确定质量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

2.整体优化原则。质量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建立质量体系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整体优化为原则。

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相结合原则。建立质量体系既要考虑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4.经济性原则。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在考虑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成本和利益基础上实现质量最优化,不可盲目追求高质量而忽视成本。

在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框架设计前,首先必须明确税务机关质量管理中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即产品和顾客。

关于产品,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活动或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四大类。服务是指为满足顾客需要,在供方和顾客之间交接时开展活动的结果以及供方内部活动的结果。根据这一定义结合税收工作的特点,税务机关的产品应届服务类。由于各级税务机关的工作性质不完全相同,产品也会有所差别。对于直接从事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产品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具体包括税款征收、税务管理及税务稽查。对于不直接从事基层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税务机关,如国家税务总局及省级税务机关,他们负责领导下级机关开展工作,其产品应为行政管理服务,这类产品与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服务基本相似,不具备税收征收管理的典型特征,因此本文不讨论该类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体系。

关于顾客,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供方所提品的接受者。根据这一定义,顾客是与产品相对应的,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来说,其接受者是纳税人、纳税担保人、扣缴义务人等税收征收管理相对人(以下统称“纳税人”),对行政管理服务来说,其接受者为下级税务机关。此外,对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除了要满足纳税人的要求外,还要满足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的要求,但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并不是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接受音,因此不构成顾客,但他们又与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有利益关系,我们将其称为质量活动的受益者。显然,受益者还应包括社会、税务干部和职工。

在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系中的产品和顾客的基础上,我们以基层税务机关为对象,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设计,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两部分。

(一)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

严格地说,质量方针和目标并不是质量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是质量体系的前提和依据。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将其与质量体系总体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一并予以阐述。

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质量体系的灵魂,是一个税务机关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来说,“依法治税、优质服务”、“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等都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满足纳税人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均可作为质量方针。

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税务机关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质量目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要清楚明确,要有时间要求。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目标一般可以用一定期间内的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和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变更、撤销数(率)、服务承诺兑现率、纳税人满意率等指标来表示,这些指标反映税收征收管理满足依法治税或优质服务的要求的程度。

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税务机关为行使其职能而建立的内部组织机构及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税务机关普遍有一套现存的较为完善的开展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但为提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应按现代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1)成立健全有力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监督工作。确实无条件成立质量管理部门的单位,可将上述综合性质量管理工作分解到有关的综合性管理部门。

(2)合理分解质量职能。质量职能除上述综合性职能外,还包括策划、控制、改进等职能,对这些职能应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职责。其中,策划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以质量管理部门为主,负责编制质量计划,包括方针、目标和实施计划。控制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改进,即发现不合格,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该项职能应落实到各个部门。对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应落实以下最基本的质量职责:理解和执行质量方针和目标;熟悉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明确本岗位的质量活动和要求;了解相关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积极参与质量改进。

(3)理顺各项质量活动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之间和工作环节之间的接口,确保质量活动的恰当衔接。

4.程序。 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只有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质量的主要活动的程序作出规定,才能使各项质量活动能按正确的方法组织实施,并得到适当的控制和验证。典型的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目的和范围:即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及活动所覆盖的领域;②职责:为达到上述目的,由谁来实施此项程序;③实施步骤:按逻辑顺序把实施流程和细节排列出来;④文件:即实施此程序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⑤记录:实施此程序所应制作的质量记录。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应对以下质量活动规定程序:内部沟通、质量体系文件控制、质量记录控制、管理评审、资源管理、过程实现的策划、纳税人要求识别、税收征收管理要求的评审、与纳税人沟通、采购控制、税收征收管理运作控制、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内部质量审核、不合格控制、数据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

5.过程。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质量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为了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税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有哪些过程。过程和程序是密切相关的。质量活动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的,而过程又是通过这些质量活动加上投入的资源来实现的,因此,程序是确保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涉及到纳税人要求识别、评审、标识、质量记录控制等多项质量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的。税务机关现有的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可以分为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减免税管理、发票管理、证明单管理、其他税务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行政处罚、税务稽查等10大类,其中每一大类还可以细分若干个小类。

6.资源。资源是质量体系的物质基础。为实施质量方针并达到质量目标,税务机关应根据上述过程的需要确定资源的需求并提供必需、充分和适宜的基本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施、工作环境等。

(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

在确定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总体结构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质量体系需要控制哪些要素以及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1.管理职责。管理职责是一个纲领性的要素,除前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质量策划。税务机关应对税收征收管理的现有过程、新增过程及专项过程进行策划,识别和确定所需的资源,确定体系持续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质量体系文件。

(2)管理者代表。税务机关应在机关领导中指定一名成员为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质量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

(3)内部沟通。为确保在不同的层次和职能之间就质量体系的过程及其有效性进行沟通,应明确沟通的方法和范围,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内部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会议沟通、内部刊物沟通、文件沟通以及请示汇报等。

(4)文件控制。质量体系需要控制的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类公文。质量管理手册是质量体系最高层次的文件,是对质量体系的概括性描述,为避免其过于繁琐,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活动,一般需要编制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完成活动的方法和步骤作出规定,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质量管理手册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5)质量记录的控制。质量记录是指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满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要求的质量记录,如各类业务申请表、审批表、通知书、批复书、纳税申报表、回执等;另一类是为质量体系要素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的质量记录,如文件收发记录、会议记录、人员培训记录、内部质量审核记录、管理评审记录(计划和报告)、供方评价记录、纳税人投诉记录、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对上述所有质量记录,应制定程序文件,以控制质量记录的制作、标识、保存、检索和处置。

(6)管理评审。税务机关的领导应定期(一般每年不少于一次)对质量体系以及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正式评价,寻求可以实施的改进。

2.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为确保各类人员的工作能力,税务机关应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对各类人员必需的资格、经历和培训水平作出规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通过持续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2)设施。设施管理和控制的范围包括:工作场所和相应的设施;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

(3)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管理包括为确保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管理。

3.产品实现。

(1)实现过程的策划。产品实现是完成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所要求的一组有序的过程和子过程。对前述质量体系结构设计中确定的过程应该进行策划,确定每一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目标、实现过程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所需提供的资源、验证活动和验收准则、证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及税收管理业务的符合性所必需的质量记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如作业指导书。

(2)顾客要求的识别。对纳税人要求的识别包括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纳税人未明确提出但预期的要求以及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的识别。纳税人要求具体是指纳税人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时间性以及支持的要求。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要求一般由直接受理纳税人办税申请的工作人员识别,对纳税人预期的要求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般应在进行质量策划时进行识别。

(3)产品要求的评审。评审就是要确定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要求,它与制造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合同或项目临时评审产品的要求不同,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由于法治的原因需要在质量策划时作统一规定,一般不存在因个别纳税人的要求而改变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求的情况。

(4)顾客沟通。税务机关需要就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信息、业务申请的处理情况、纳税人反馈等内容与纳税人进行沟通,规定沟通的渠道和方法,包括税收宣传、咨询、、接受和处理纳税人投诉、问卷调查等,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5)采购。采购控制的内容包括评价和选择供方、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等。采购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应根据采购产品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对影响较大的计算机采购、发票印制等就要严格控制,对影响较小的零星采购可进行简单的控制。

(6)标识和可追溯性。此要素要求对税收征收管理运作的全过程使用适用的方法标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并针对测量和监控的需要,对过程的状态进行标识,在必要时实现可追溯。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特点,标识的范围和方法主要有:对纳税人以名称、税务登记号进行标识;对文书和票据以名称、印章、日期、类别和编号进行标识;对工作场所以标志牌或示意图的方式进行标识;对过程的状态以办理人员签署的意见为标识。其中,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文书和票据的编号是唯一的,可以满足可追溯性的要求。

(7)顾客财产。对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应该妥善保管,包括对纳税人财产进行标识、验证、保护等。当发生丢失,损坏或者说不适用的情况时应及时通知纳税人,并作出适当处理。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主要有: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扣押的财产;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财产;纳税保证 金和发票保证金;调取或代管的纳税人发票;代维报税设备等。

4.测量、分析和改进

(1)顾客满意。此要素要求监控顾客满意和不满意的信息,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纳税人是否满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实施必要的改进。

(2)内部审核。根据此要素的要求,税务机关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一般每年不少于2次),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为此,应制定内部审核程序,规定实施审核、确保审核独立性、记录结果并向管理层报告的职责和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需的实现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税务机关可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的方法对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管理层负责对整个单位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另外,税收执法检查,也不失为一种监控过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好方法。

(4)产品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测量和监控,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税务机关可采取以下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测量和监控。

——自我检查。税收征收管理各环节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采取边操作边复核的方法进行自我检查,核对有关文书、票据,确保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符合要求。在自我检查活动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和交付。

——税收执法检查。税务机关可定期组织税收执法检查,测量和监控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是否符合要求。

(5)不合格控制。此要素要求识别和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识别不合格的途径主要有: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自查时发现不合格;不定期现场抽查发现不合格,税收执法检查发现不合格;内部审核发现不合格。对以上各种途径识别的不合格应在程序文件中规定纠正以及对纠正结果进行验证的职责和要求。

(6)数据分析。此要素要求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改进。税务机关可以对来自测量和监控活动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纳税人满意率、服务承诺兑现率、不合格在部门和业务中的分布率以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增减率等。通过分析确定质量改进的重点和范围。

(7)纠正和预防措施。对发现的不合格,除对不合格本身进行纠正外,还应分析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一原因,以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而对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可能出现不合格的隐患(即潜在的不合格),则应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税务机关应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规定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和实施所需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验证所采取的措施有效性等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确定了以上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后,即可据此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并组织实施。

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实证分析

深圳市蛇口征收分局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他们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按照ISO9002:1994和ISO/FDIS9001:2000标准的要求结合分局的业务工作特点精心设计了涵盖所有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编制了包括质量管理手册、16个程序文件和47个作业指导书在内的近30万字的质量体系文件,详细规定了分局42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以及为保证业务工作质量所必需的其他工作的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2000年9月底,该分局的质量体系通过了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成为我国第一家同时通过ISO9002:1994和ISO/FDIS9001:2000标准认证审核的税务机关,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税务机关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控制、高效运转、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变革

该分局将ISO质量管理模式引入税收征管工作后,一方面规范了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职责,理顺了内部管理关系,使机关的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各个工作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满足了管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要求,克服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基础管理弱化、内部协调不畅等问题,明确了职责、规范了程序、改进了管理。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已初步确立。

(二)确立了“职责明确”、“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税收业务管理新模式,依法治税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该分局的管理体系综合考虑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紧密相关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要求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验证要求,建立了一套预防和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机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税收征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随意性较大等老大难问题,带来了依法治税工作的新面貌。

(三)树立和实践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大丰富了税收服务的内涵,改善了税务机关的形象

该分局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在转变服务观念、配备服务设施、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与纳税人沟通、建立纳税人满意度评定制度、处理纳税人投诉、服务质量的改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税收服务更加贴近纳税人,税收服务的能力极大提高。当出现电脑故障时办税大厅就悬挂“电脑故障、暂停办公”指示牌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暂时改用手工办税。税收服务的内涵被大大地丰富,税务机关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四)ISO9000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了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制度化管理落到实处

该分局建立了一支由15名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内部审核员队伍,一般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审核,对所有科室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认真的符合性审核,对不符合文件规定的工作和做法要开具不合格报告,并确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另外,认证机构每年还将对该分局进行一次符合性监督审核,若不能通过审核,将被吊销证书,这也就迫使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执行管理文件和制度。这种内外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大大强化了制度的贯彻执行,真正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据统计,该分局自去年6月15日实施管理体系以来,各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服务承诺兑现率比实施前提高了8个百分点,纳税人满意率则提高了9.5个百分点,体系实施三个月来未发生一起税务行政复议或诉讼案件。实现了预期的质量目标。总之,在税收工作中引入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无论是对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还是对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改进税收服务,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税务征收管理范文第10篇

“贯标”通常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确定质量体系;二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三是质量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其中质量体系是“贯标”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内容。确定质量体系后的文件编写、培训、运行及改进等环节,由于与其他行业贯标的做法基本相同,加上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展开阐述。

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即通过设置组织机构,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相互的关系和工作的程序,并以质量体系文件的形式进行阐述,最后形成完整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除了要贯彻iso9000标准的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核心管理思想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结合实际原则。质量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税收征收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外部环境来考虑,合理确定质量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

2.整体优化原则。质量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建立质量体系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整体优化为原则。

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相结合原则。建立质量体系既要考虑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4.经济性原则。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在考虑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成本和利益基础上实现质量最优化,不可盲目追求高质量而忽视成本。

在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框架设计前,首先必须明确税务机关质量管理中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即产品和顾客。

关于产品,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活动或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四大类。服务是指为满足顾客需要,在供方和顾客之间交接时开展活动的结果以及供方内部活动的结果。根据这一定义结合税收工作的特点,税务机关的产品应届服务类。由于各级税务机关的工作性质不完全相同,产品也会有所差别。对于直接从事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产品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具体包括税款征收、税务管理及税务稽查。对于不直接从事基层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税务机关,如国家税务总局及省级税务机关,他们负责领导下级机关开展工作,其产品应为行政管理服务,这类产品与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服务基本相似,不具备税收征收管理的典型特征,因此本文不讨论该类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体系。

关于顾客,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供方所提品的接受者。根据这一定义,顾客是与产品相对应的,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来说,其接受者是纳税人、纳税担保人、扣缴义务人等税收征收管理相对人(以下统称“纳税人”),对行政管理服务来说,其接受者为下级税务机关。此外,对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除了要满足纳税人的要求外,还要满足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的要求,但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并不是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接受音,因此不构成顾客,但他们又与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有利益关系,我们将其称为质量活动的受益者。显然,受益者还应包括社会、税务干部和职工。

在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系中的产品和顾客的基础上,我们以基层税务机关为对象,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设计,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两部分。

(一)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

严格地说,质量方针和目标并不是质量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是质量体系的前提和依据。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将其与质量体系总体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一并予以阐述。

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质量体系的灵魂,是一个税务机关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来说,“依法治税、优质服务”、“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等都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满足纳税人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均可作为质量方针。

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税务机关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质量目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要清楚明确,要有时间要求。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目标一般可以用一定期间内的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和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变更、撤销数(率)、服务承诺兑现率、纳税人满意率等指标来表示,这些指标反映税收征收管理满足依法治税或优质服务的要求的程度。

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税务机关为行使其职能而建立的内部组织机构及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税务机关普遍有一套现存的较为完善的开展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但为提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应按现代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1)成立健全有力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监督工作。确实无条件成立质量管理部门的单位,可将上述综合性质量管理工作分解到有关的综合性管理部门。

(2)合理分解质量职能。质量职能除上述综合性职能外,还包括策划、控制、改进等职能,对这些职能应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职责。其中,策划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以质量管理部门为主,负责编制质量计划,包括方针、目标和实施计划。控制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改进,即发现不合格,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该项职能应落实到各个部门。对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应落实以下最基本的质量职责:理解和执行质量方针和目标;熟悉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明确本岗位的质量活动和要求;了解相关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积极参与质量改进。

(3)理顺各项质量活动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之间和工作环节之间的接口,确保质量活动的恰当衔接。

4.程序。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只有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质量的主要活动的程序作出规定,才能使各项质量活动能按正确的方法组织实施,并得到适当的控制和验证。典型的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目的和范围:即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及活动所覆盖的领域;②职责:为达到上述目的,由谁来实施此项程序;③实施步骤:按逻辑顺序把实施流程和细节排列出来;④文件:即实施此程序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⑤记录:实施此程序所应制作的质量记录。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应对以下质量活动规定程序:内部沟通、质量体系文件控制、质量记录控制、管理评审、资源管理、过程实现的策划、纳税人要求识别、税收征收管理要求的评审、与纳税人沟通、采购控制、税收征收管理运作控制、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内部质量审核、不合格控制、数据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

5.过程。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质量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为了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税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有哪些过程。过程和程序是密切相关的。质量活动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的,而过程又是通过这些质量活动加上投入的资源来实现的,因此,程序是确保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涉及到纳税人要求识别、评审、标识、质量记录控制等多项质量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的。税务机关现有的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可以分为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减免税管理、发票管理、证明单管理、其他税务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行政处罚、税务稽查等10大类,其中每一大类还可以细分若干个小类。

6.资源。资源是质量体系的物质基础。为实施质量方针并达到质量目标,税务机关应根据上述过程的需要确定资源的需求并提供必需、充分和适宜的基本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施、工作环境等。

(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

在确定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总体结构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质量体系需要控制哪些要素以及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1.管理职责。管理职责是一个纲领性的要素,除前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质量策划。税务机关应对税收征收管理的现有过程、新增过程及专项过程进行策划,识别和确定所需的资源,确定体系持续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质量体系文件。

(2)管理者代表。税务机关应在机关领导中指定一名成员为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质量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

(3)内部沟通。为确保在不同的层次和职能之间就质量体系的过程及其有效性进行沟通,应明确沟通的方法和范围,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内部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会议沟通、内部刊物沟通、文件沟通以及请示汇报等。

(4)文件控制。质量体系需要控制的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类公文。质量管理手册是质量体系最高层次的文件,是对质量体系的概括性描述,为避免其过于繁琐,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活动,一般需要编制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完成活动的方法和步骤作出规定,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质量管理手册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5)质量记录的控制。质量记录是指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满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要求的质量记录,如各类业务申请表、审批表、通知书、批复书、纳税申报表、回执等;另一类是为质量体系要素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的质量记录,如文件收发记录、会议记录、人员培训记录、内部质量审核记录、管理评审记录(计划和报告)、供方评价记录、纳税人投诉记录、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对上述所有质量记录,应制定程序文件,以控制质量记录的制作、标识、保存、检索和处置。

(6)管理评审。税务机关的领导应定期(一般每年不少于一次)对质量体系以及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正式评价,寻求可以实施的改进。

2.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为确保各类人员的工作能力,税务机关应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对各类人员必需的资格、经历和培训水平作出规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通过持续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2)设施。设施管理和控制的范围包括:工作场所和相应的设施;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

(3)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管理包括为确保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管理。

3.产品实现。

(1)实现过程的策划。产品实现是完成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所要求的一组有序的过程和子过程。对前述质量体系结构设计中确定的过程应该进行策划,确定每一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目标、实现过程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所需提供的资源、验证活动和验收准则、证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及税收管理业务的符合性所必需的质量记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如作业指导书。

(2)顾客要求的识别。对纳税人要求的识别包括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纳税人未明确提出但预期的要求以及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的识别。纳税人要求具体是指纳税人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时间性以及支持的要求。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要求一般由直接受理纳税人办税申请的工作人员识别,对纳税人预期的要求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般应在进行质量策划时进行识别。

(3)产品要求的评审。评审就是要确定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要求,它与制造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合同或项目临时评审产品的要求不同,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由于法治的原因需要在质量策划时作统一规定,一般不存在因个别纳税人的要求而改变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求的情况。

(4)顾客沟通。税务机关需要就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信息、业务申请的处理情况、纳税人反馈等内容与纳税人进行沟通,规定沟通的渠道和方法,包括税收宣传、咨询、、接受和处理纳税人投诉、问卷调查等,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5)采购。采购控制的内容包括评价和选择供方、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等。采购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应根据采购产品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对影响较大的计算机采购、发票印制等就要严格控制,对影响较小的零星采购可进行简单的控制。

(6)标识和可追溯性。此要素要求对税收征收管理运作的全过程使用适用的方法标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并针对测量和监控的需要,对过程的状态进行标识,在必要时实现可追溯。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特点,标识的范围和方法主要有:对纳税人以名称、税务登记号进行标识;对文书和票据以名称、印章、日期、类别和编号进行标识;对工作场所以标志牌或示意图的方式进行标识;对过程的状态以办理人员签署的意见为标识。其中,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文书和票据的编号是唯一的,可以满足可追溯性的要求。

(7)顾客财产。对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应该妥善保管,包括对纳税人财产进行标识、验证、保护等。当发生丢失,损坏或者说不适用的情况时应及时通知纳税人,并作出适当处理。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主要有: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扣押的财产;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财产;纳税保证金和发票保证金;调取或代管的纳税人发票;代维报税设备等。

4.测量、分析和改进

(1)顾客满意。此要素要求监控顾客满意和不满意的信息,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纳税人是否满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实施必要的改进。

(2)内部审核。根据此要素的要求,税务机关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一般每年不少于2次),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为此,应制定内部审核程序,规定实施审核、确保审核独立性、记录结果并向管理层报告的职责和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需的实现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税务机关可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的方法对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管理层负责对整个单位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另外,税收执法检查,也不失为一种监控过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好方法。

(4)产品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测量和监控,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税务机关可采取以下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测量和监控。

——自我检查。税收征收管理各环节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采取边操作边复核的方法进行自我检查,核对有关文书、票据,确保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符合要求。在自我检查活动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和交付。

——税收执法检查。税务机关可定期组织税收执法检查,测量和监控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是否符合要求。

(5)不合格控制。此要素要求识别和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识别不合格的途径主要有: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自查时发现不合格;不定期现场抽查发现不合格,税收执法检查发现不合格;内部审核发现不合格。对以上各种途径识别的不合格应在程序文件中规定纠正以及对纠正结果进行验证的职责和要求。

(6)数据分析。此要素要求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改进。税务机关可以对来自测量和监控活动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纳税人满意率、服务承诺兑现率、不合格在部门和业务中的分布率以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增减率等。通过分析确定质量改进的重点和范围。

(7)纠正和预防措施。对发现的不合格,除对不合格本身进行纠正外,还应分析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一原因,以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而对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可能出现不合格的隐患(即潜在的不合格),则应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税务机关应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规定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和实施所需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验证所采取的措施有效性等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确定了以上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后,即可据此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并组织实施。

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实证分析

深圳市蛇口征收分局作为试点单位之一,他们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按照iso9002:1994和iso/fdis9001:2000标准的要求结合分局的业务工作特点精心设计了涵盖所有税收征管工作的质量管理体系,编制了包括质量管理手册、16个程序文件和47个作业指导书在内的近30万字的质量体系文件,详细规定了分局42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以及为保证业务工作质量所必需的其他工作的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2000年9月底,该分局的质量体系通过了认证机构的现场审核,成为我国第一家同时通过iso9002:1994和iso/fdis9001:2000标准认证审核的税务机关,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步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税务机关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控制、高效运转、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变革

该分局将iso质量管理模式引入税收征管工作后,一方面规范了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职责,理顺了内部管理关系,使机关的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各个工作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满足了管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要求,克服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基础管理弱化、内部协调不畅等问题,明确了职责、规范了程序、改进了管理。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已初步确立。

(二)确立了“职责明确”、“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税收业务管理新模式,依法治税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该分局的管理体系综合考虑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紧密相关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要求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验证要求,建立了一套预防和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机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税收征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随意性较大等老大难问题,带来了依法治税工作的新面貌。

(三)树立和实践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大丰富了税收服务的内涵,改善了税务机关的形象

该分局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在转变服务观念、配备服务设施、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与纳税人沟通、建立纳税人满意度评定制度、处理纳税人投诉、服务质量的改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税收服务更加贴近纳税人,税收服务的能力极大提高。当出现电脑故障时办税大厅就悬挂“电脑故障、暂停办公”指示牌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暂时改用手工办税。税收服务的内涵被大大地丰富,税务机关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四)iso9000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了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制度化管理落到实处

该分局建立了一支由15名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内部审核员队伍,一般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审核,对所有科室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认真的符合性审核,对不符合文件规定的工作和做法要开具不合格报告,并确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另外,认证机构每年还将对该分局进行一次符合性监督审核,若不能通过审核,将被吊销证书,这也就迫使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执行管理文件和制度。这种内外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大大强化了制度的贯彻执行,真正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据统计,该分局自去年6月15日实施管理体系以来,各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服务承诺兑现率比实施前提高了8个百分点,纳税人满意率则提高了9.5个百分点,体系实施三个月来未发生一起税务行政复议或诉讼案件。实现了预期的质量目标。总之,在税收工作中引入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无论是对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还是对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改进税收服务,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上一篇:施工管理工作范文 下一篇:高中法制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