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治理范文

时间:2023-03-12 17:38:11

水污染治理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水污染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水污染治理中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本文从政策、组织、制度和措施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水污染防治存在主要问题

水污染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经济快速发展使水污染防治压力增加,我们国家近些年经济增长保持在9%,经济总量的扩大,经济增长很快,水污染量也增加,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这些年来得到很高的关注,加大了投入,但是投入的增长和我们经济发展的增长不成正比的,尽管做很大努力,做了很大投入,但是最后水污染增长的趋势并没有完全得到控制,这样对水污染的压力也不断增加。第二,由于管理体制和技术因素的制约,对水环境执法力度不足,现在有一些企业并部分做到达标排放,这里面主要一方面由于管理体制存在的原因,多头的管理,通过这几年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在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完全解决,体制改革大家知道是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方面影响的有技术方面的因素,同时也相对设施不配套等因素,导致了执法力度不足,有相对部分企业没有达到完全环保要求,得到有效的治理达标排放。第三,这些年经济发展过快,在基础建设材料包括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所以在能源这方面开发加大特别在水利电力方面现在开发力度也比较大,为了满足能源的需求,加大能源的开发,尤其水利的开发,导致过多的开发对大江大河造成生态破坏。第四,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发挥作用不充分,特别是在公共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进行水务市场的改革,要以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对污水和垃圾处理这个市场要实施产业化,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整体上看还没有起到主导作用,这是发展的一个总趋势。

2水污染治理的目标

根据我们国家环境保护的需求和我们经济发展的水平,确定水污染防治的总体目标。在水污染防治方面,到2010年重点地区的环境质量要改善,污染排放要得到有效控制,这一方面是投入,一方面是管制,重点行业污染排放强度要明显下降,城市集中饮用水的水源,农村饮用水的水质,和地表水质和近还水质有所好转,地方水超采及污染趋势减缓。我国家水资源开发量大,对水资源要求很高,确实对水资源带来很大压力。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我们国家113个环境保护的重点城市,污水处理要不低于70%,到2010年十一五期间要增加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所有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也要60%的目标。第三我们重点防治的领域,城市水污染防治重点行业化工、轻工,造纸等等,其次是饮用水水源,国家正在组织对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的调查,通过调查提出引用水源地的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第二方面三河三湖,这是国家重点的水源,还有松花江,三峡水库,黄河小浪底以及上游,以及南水北调水源以及沿线,还有渤海重点海域和河口,要加强对海洋污染的治理力度。

3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和措施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垦区水污染治理难点及对策

0引言

近两年来,农垦总局坚持实施“抓城、强工、带农”战略,撤队建区工作不断深入,土地利用率和粮食生产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垦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笔者认为,撤队建区工作中,管理区的水污染治理也应该同步列入规划,以防止对管理区及周边地区的水体、土地等自然环境造成污染,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这不但是垦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应该是改善和提高当前垦区人居环境工作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1管理区水污染主要有如下特点

1.1是规模小且分散

与城市和小城镇污水处理相比,管理区居民相对居住密度小,而且有些户与户之间居住较分散,而且相当部分住户仍然养殖禽畜,这些禽畜每年产生大量粪便,由于禽畜尚难以完全圈养,都会对地表水产生影响。

1.2是水量水质变化大

管理区水质特点是水量变化较大,且比较集中;特别是早、中、晚集中做饭时间,污水量达到高峰,是平时污水排放量的2~3倍;同时,由于排水设施相对薄弱,雨污混排,受雨季影响,水量变化系数较大。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是厨房用水和洗涤用水,COD、BOD5普遍高于城镇生活污水。

1.3是管理水平低、资金短缺

污水处理需要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目前垦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如沼气站,主要由农民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急需要提高,维护管理技术人员及运行管理经验严重缺乏。此外,供水排水设施建设与运营缺乏可靠的资金来源,也是阻碍管理区水污染治理的一大难题。如许多地方曾经广泛使用的小型沼气池,由于使用维护不当,缺乏维护资金,大多仅使用2-3年便被弃之不用。

2管理区污水处理工艺要满足以下要素

2.1是选择合适的规模和工艺

要重视前期调研论证工作。设计单位要根据管理区的规模、实际用水需求和排水特点,设计时照搬城市居民用水规范,造成污水处理规模不合适,避免“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现象。要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其出水水质、运行成本、维护成本、管护要求差别很大,工艺不同,运行成本不等,污水处理工艺必须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在选择上并不是越“高新”越好,也并不是出水水质标准越高越好,而应该和当地用水需求结合起来,“够用”就好。通常管理区的中水回用需求多是满足于灌溉或果园浇灌,要以适用为主。

2.2是污水处理运行费用要低

污水处理站的运行费用一般包括人员电费、工资、药剂费和消耗费,新建管理区污水处理的建站投资和运行费用大都是由专项污染治理经费中调拨,由于每年的新农村建设经费有限,因此,运行费用成为建站单位的沉重负担,其结果是建了站却用不起。因此,污水处理工艺选择应首先选择运行费用低的污水处理工艺。

2.3是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量要少

污泥处理是污水处理站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污泥处理工艺对污水处理站投资和运行费用有重要影响。在传统污水处理工程造价中,污泥处理部分投资一般占工程总投资的15%左右,且污泥的浓缩和脱水等环节技术水平要求高,操作管理复杂,环境条件差,若操作管理不当,容易引发二次污染。因此,在确定污水处理工艺时应优先选择产生污泥量少的工艺,治理技术在满足需要的同时应尽量简单粗放

2.4是处理深度排放标准要适当

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与污水处理设施投资关系密切,但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取决于当地环保部门的排放标准。根据国家规定农村污水排放标准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同时应根据作业所在区域的不同,参照地方标准确定污水排放标准。如果管理区所在地区不是国家重点控制区域或环保热点地区,排放标准可根据当地情况予以适当调整,如在封闭及半封闭水体区域,可考虑脱氮除磷的要求,而在开放式水体区域,可适当降低氮、磷等有关标准,简化运行管理、节省工程投资和运行费用,以求建成后产生实效。

2.5是要关注电力增容问题

进行污水处理,会使新建管理区的电力消耗增大,因此,要加强与电力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工作,确保电力能够满足供应。

3对搞好农村污染治理工作的建议

3.1是本地环保局要掌握设计规范和技术政策

当前,垦区环保系统已经拥有环境保护执法权限。管理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是当地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的重要环节。但环境污染治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复杂性和规律性,对管理区领导来说仍是“新生事物”,在决策污水处理站的规划、建设、选择处理程度、处理工艺、处理规模以及再生回用标准时,总感到缺少政策依据、处理规范和技术指导。因此,负责环境执法的农场环保局要切实发挥监管作用,把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口前移,与城建部门一起,摸清新建排水系统与污水处理设施间的密切关系,在安排建设时要给水和排水管网系统建设系统考虑,避免应用不适合当地实际的技术,减少单位运行管理上的困难,同时还要慎重考虑污泥的处理,避免造成二次污染。

3.2是加强引导,增强群众在管理区建设的主人翁地位

从当前垦区实际来看,相当部分人民群众,甚至于一些管理区的管理干部对污水处理认识还很肤浅,他们欢迎企业投资污水处理设施,但不愿意支付污水站运行管护费用,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存在着不积极配合,甚至收取场地费、临时设施费等不和谐现象。

管理区水污染问题的解决,不仅依赖于国家对于新农村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还依赖于群众自身的生活习惯、支付意愿、认识程度等软件环境支撑。从某种程度上讲,软件方面的移风易俗可能更加艰难。人民群众素质的提升和他们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是新管理区污水治理能否成功的核心。如果群众素质没有得到提升,对污水治理的认识程度不够,那么基础设施的建设效果会因此而大大削弱,甚至是出现大量的投资浪费,结果与预期相背离。

3.3是强化经济手段,确保污水处理站长效运行

支付意愿的引导是设施运营的基础。水的商品性,水处理服务的商业性需要认真的引导,在国家为群众提供污水处理设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群众逐渐支付力所能及的运行管护费用,政府的资金补助不仅是在投资方面,还需要在后期的运营补助上有充分的准备。此外,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逐渐完善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增强群众的节水意识。同时,可利用收取的自来水费反过来再补贴给建有污水站并能保持良好运行的管理区;相反,可对那些未经批准私自关停污水站的管理区,可采取一定的经济处罚措施,以此来提高居民群众的积极性,保持污水站良好运行。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印染行业;水污染;治理技术

Abstract: the author in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in dyeing and printing industry and the hazard to the environment of, and based on this put forward the implementing cleaner production control technology for the treatment of water pollution dyeing and printing industry.

Keywords: dyeing and printing industry; Water pollu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U664.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印染行业的废水治理可谓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几乎是有印染行业的存在就必有污水处理的影子。而印染行业排放的废水总量竟然达到了全国工业部分排放总量的第5位,可谓是污染的排放大户,因此关于提升国内印染行业水污染治理技术已经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

1 印染行业水污染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危害

1.1 印染行业水污染的现状

印染行业中的废水多数属于含有一定量难生物降解物质的有机性废水,由于其中的污染物COD值高,氮磷含量低,色度深,是非常难处理的工业废水之一。

近些年,伴随着市场对印染产品需求的多样化,印染产品中小批量、多品种产品的产量加大,生产设备中间歇式印染设备占有较大比重。由于产品品种的变化及染料和助剂投配量的自动化控制水平较低,其废水水质浓度以及废水排放量均高于以往连续式染色工艺,这对传统的污染治理达标排放技术提出了挑战,也给已建废水处理工程增加了处理难度。

虽然总体而言,我国印染行业工艺设备水平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为了参与世界纺织品市场竞争,增加出口创汇,很多企业已从国外进口了一定数量的当代先进印染设备,这些设备在节能降耗上效果较明显,与原有印染设备的能耗相比有较大降低,但国内印染企业在生产工艺创新和生产管理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印染企业,其工艺以及设备水平仍然非常落后。

1.2印染行业水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1) 需氧物质预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等过程中,溶出的原料组分,如浆料、染料助剂、表面活性剂、纤维素、油脂、含氮化合物、醋酸等,这些物质易被微生物降解,如果它们随废水排入水体,将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在耗氧速度大于水体的复氧速度时,会造水中缺氧。当氧浓度小于4mg/L时,鱼类则会死亡,小于1~2mg/L时,兼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则大量繁殖,进而使水体腐败,臭味扑鼻。BOD5基本上是含碳有机物生化降解的需氧量,也称第一阶段需氧量,或碳化阶段需氧量。在印染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各种活性剂和助剂,有机中间体如N-乙基-N-氰乙基苯胺的苯磺酸脂、中间体生产的基本原料苯、萘、蒽醌类有机物,芳香胺及大分子碳水化合物均难以生物降解,常用强氧化剂催化氧化,测定所消耗的氧化剂中的氧量,表示废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常用的氧化剂为重铬酸钾、催化剂为硫酸银,浓硫酸提供酸性环境,氧化1L水中的有机物的氧量记为CODcr,单位为mg/L。CODcr几乎能氧化水中所有的有机物(除苯类有机物例外)。 (2)合成有机物印染工业废水中合成有机物主要是表面活性剂酯酚,染料、浆料,还原剂和中间体等化合物,它们的共同点是除了具有潜在的毒性外,还能影响到接纳水体的复氧以及光向水中的透射。

2印染行业水污染治理技术探析

2.1 微生物技术

将厌氧菌、好氧菌、兼氧菌等三种类型的微生物,采用特殊的方式使之共存于一种液体中,获得较高密度的微生物菌群。该菌群作用于受污水体后,激活水中的微生物,从而快速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达到消除恶臭、净化水体的目的。这种处理方法基建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保持时间长,不破坏原有景观,是目前国内外水污染治理中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就十分重视微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的应用,并开展了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已开发了一系列的微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并在世界上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大气净化及污染环境介质治理等诸多方面。当前,环境微生物技术在国际上已进入蓬勃发展的轨道。随着全球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越来越严厉的环境法,市场对环境微生物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广泛。

我国的微生物技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该技术的进一步开发需要得到社会、同行及主管部门的广泛支持,大力开展以污染控制技术为主体的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将大力推进微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并发展带动整个环保科技的发展,解决我国目前和未来面临的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并为环保市场提供高品质的环境保护高技术。应该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2.2 膜分离技术

通过膜对混合物中各主分选择渗透作用的差异,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主分或多主分混合物气体或液体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此方法能耗低,效率高,工艺简单,投资小。

用超滤处理纺织业和印染业中的退浆废液和印染废水使之分别返回上浆系统和印染系统再用,效果显著,是较理想的处理技术;超滤实现了涂装行业(特别是汽车工业和铝加工业)电泳漆和淋洗水的回收;浸没式膜生物反应器对生活、食品和医药工业污水的处理,使之回用;反渗透和纳滤使电镀废水(镀镍、镀铬、镀镉、镀金等)实现漂洗水中贵重电镀药剂的回用,以及漂洗水回用,基本可实现零排放的闭路循环;渗析回收冶金、化工、采矿等行业的废酸、碱使之再用,极大地减少了污染;用超滤处理含油污水,如油田回注水,原油污水,乳化油废水和合纤油剂废水等,也是值得大力推广的工艺。

2.3SAF污水治理技术

SAF是悬浮气浮技术的英文缩写,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该项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将污水分为“O”(油脂污水)、“D”(生活污水)、“M”(金属污水)等几大类。针对不同种类的污水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可解决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投资大、工期长、运行费用高等缺点。

SAF污水处理技术是目前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已在全球上百家工商企业和数百个污水处理工程上成功应用,涉及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4稳定性二氧化氯技术

早在40年代就有大量关于二氧化氯作为杀菌剂的报道,如: Ridenour(1947)研究表明,在pH为7.0的水中当二氧化氯的浓度为0.1mg/L时,在5min内能杀灭一般肠道细菌,如伤寒杆菌、付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和大肠杆菌等,在pH 6~10范围内,其杀菌效果不受影响。稳定性二氧化氯是一种替代氯系消毒剂的第四代安全消毒剂和食品添加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确认为AI级安全消毒剂,向全球范围推广。该法主要用于自来水消毒。

3结语

印染行业目前的平均利润率是纺织行业中最低的,但是其面临的设备改造和环境治理的压力却最大。生存对于他们来说是一场“生死时速”的考验。立于“危墙”之下的我国印染行业,唯有积极应对环保压力,提高自身科技治污水平,标本兼治,既重视污水处理,又对污泥的用途、减量有所建树,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刘心悦.薛彦辉;用粉煤灰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4期

【2】时文中.褚意新.麻秋娟;电化学净化废水技术的研究进展[J];天中学刊;2005年02期

【3】詹伯君.郭仲庆.植绒印花废水脉冲电解处理[J];污染防治技术;1997年03期

【4】王雅琼.许文林.赵丽君;絮凝电解法处理麻黄素废水研究[J];水处理技术;1996年03期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大量人口进入城市享受城市建设带来的便利的同时,由于配套治污设施的匮乏,城市污水的排放量不断增长,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更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城市水污染治理已经迫在眉睫。本文现主要针对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2 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的现状

2.1我国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及治理现状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大量人口和企业开始聚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渐渐成为我国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和配套的治理设施,大量污水被排放到河流湖泊之中,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河段中仅有30%左右为I到III类水质,而高达60%多的河段为IV到V类水质,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尤其是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长,城市水污染现状更加堪忧。

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政府管理的日趋严格,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摈弃,节能减排,建设绿色中国已成为我国政府的重要举措。当前来看,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规模相对较小,由于缺乏资金且管理制度落后,价值植物设备技术过时、老化严重、运行成本较高,都给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带来了巨大的困境。

2.2我国传统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

当前,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普遍采用的是SBR技术和氧化沟技术,先对其进行简要的阐述。

2.2.1SBR技术

SBR技术是一种间歇性曝气的污水处理技术,其能在反应池内自动实现污水的混合、沉淀、排泥等全过程,该技术沉淀速度较快,抗冲击性较强,使用成本较低,且能够有效避免污泥的膨胀,因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得益于SBR技术的优良特性,在其基础上发展衍生出了MSBR、CAST等新型SBR反应器,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2.2.2氧化沟技术

氧化沟技术作为SBR技术的一种衍生,其外形为封闭的沟渠,采用了悬浮生物处理技术,具有极低的使用成本和极高的污水处理效率,因而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氧化沟技术又称作连续环状反应器,从机理上采用了延时曝气技术,并在发展应用过程中得到不断的创新与完善,得益于其流程短、操作便捷、成本较低及稳定性较强的特点,氧化沟技术在我国得到迅速的推广和应用。

3 城市水污染治理新技术的简介

随着城市污水制造量的不断攀升,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城市治污的需要,一些新型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开始得到推广与应用。

3.1蚯蚓生态滤池技术

蚯蚓生态池技术是一种利用蚯蚓及其他微生物对污水进行过滤和分解处理的污水处理技术,以蚯蚓为主的微生物能够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吞噬或讲解,从而实现污水的净化。与其他技术相比,蚯蚓生态滤池技术的能耗更低,并且具有极高的处理效率,经过生态滤池处理的污水几乎去除了全部污染物,是一种符合我国节能减排号召的新型环保型污水治理技术。

3.2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技术是通过人工建造湿地生态系统,然后将城市污水科学、合理、适量地引入人工湿地中,利用湿地生态中的植物和各微生物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同蚯蚓生态池技术相似,人工湿地技术也具有污染物去除效率高、运行和建设成本低一级适应能力较强的优势,具有较高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在我国城市污水治理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空间。

3.3生物浮岛技术

当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排入河流后,水体将逐渐富营养化,不仅对水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污染,更对流经地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因此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浮岛技术营运而生。生物浮岛技术通过利用浮体,将喜水的植物种植与浮体之上,并将整个浮体置于富营养化的水体之上,浮体上植物的根部将对水体中的磷和氮等元素进行吸收,从而实现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

3.4人工水草技术

与天然水草不同,人工水草是一种人工制造的聚合物,其外形比天然水草大,利用人工水草技术将人工水草至于污水之中,能够在水中形成良性的生物链,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通过食物链去除水中的污染物,实现对水体的净化。整个净化过程操作简便且运行费用较低,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空间。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水污染已成为可持续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相信随着社会各界的不断重视,城市水污染必将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常婕 城市水污染治理现状及建议 科技风,2010,8(3):121

[2]邢美兰等 城市水污染的现状及治理建议分析 科技信息,2014,3(11):78-79

[3]蒋一 我国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探析 黑龙江科学,2014,4(9):93

[4]冯坚等 城镇水污染治理技术及研究进展 科技传播,2010,23(11):32-33

[5]张艳丽 城市水污染的治理对策及建议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9(2):211-212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跨区域污染

Abstract: Discusses the major strategic opportunity for the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er-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On this basis, to advance on how to strengthen inter-region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were the focus of discourse.

Keywords:Water pollution; Governance; Cross-regional pollution

中图分类号: X1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当前,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形式依然比较的严峻,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相关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政府正在不断的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给水污染治理方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给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而在水污染治理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如何通过有效的治理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来有效的推进水污染的整体情况等成为当前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方面。

1、水污染治理战略发展机遇

当前,我国的水污染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基本形势依然严峻,水污染治理的相关产业发展活跃。根据我国2008 年的环境状况公报以及相关数据的统计,我国大江、河有超过1/5的监测断面显示为劣Ⅴ类水体,90%的城市河流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同时,我国农村地区还有2.7亿人口存在着饮水安全问题。尤其是随着近些年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水体污染问题已经从河流向近海蔓延、从地表开始向地下延伸、从普通的污染物扩展到有毒、有害污染物。同时,在污染形式上表现为点污染和面源污染共同存在、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相互重叠的现象,使得新老污染和二次污染相互重复、叠加。

2、跨区域水污染形势

水资源的保护对于本世纪来讲,其重要性及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我国政府也对水污染的治理工作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但是,我国当前各个地区的水污染水利工作形势比较严峻,尤其是跨区域水体污染问题,一直是水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跨区域水体污染问题主要包括这样三个基本的层次:国内跨省界污染、省内跨地市的污染和市内跨县区的污染。由于水体本身具有流动性,导致其污染的跨区域流动性极强。长期以来,跨区域水体污染在给河流两岸的居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损失的同时,也是的污染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散、泛滥。有时候甚至会造成群体性污染事件,是的地方的安定与团结局面受损。对此,地方和中央都做了大量的工作,通过出台对应的政策法律以及投入资金等手段对跨区域水体污染问题进行了强有力的治理。但是,这些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依然有限。例如,河南淮河支流流入安徽境内的颍河、黑茨河和涡河水质重度污染,流入惠济河的水质中度污染,流入沱河、东沙河(浍河)、泉河和洪河的水质轻度污染。由此看来,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模式来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

3、控制跨区域水污染,推进水污染治理

3.1 综合跨区域水污染治理的三种模式,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

三种跨区域水体污染治理模式主要是指:其一,政府指导型治理,这种模式主要是利用政府的强制力以及政府所拥有的财政资金作为后盾,实施大范围的水体污染治理工作;其二,私有化治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充分的利用市场资金,在政府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理,具有治理效益高、成本低的特点;其三,自组织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发起群众的力量,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实现区域化的水体污染治理工作。

这三种模式对于治理跨区域水体污染的有效手段和有效模式。但是,这三种模式都是采用通过治理的方式来实现水体的治理,而在对污染的主要来源――人类的污染排放方面,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加之在选择和执行对应的措施时都会产生对应的成本,同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应的监督。从这方面来看,在制定一个合适有效的治理模式时应该综合的将手段的有效性、信息的完整性、交易的低成本以及执行的可靠性结合起来,通过综合权衡之后对跨区域水体污染进行有效的治理。

3.2将水污染治理与各个地区的水功能区划结合起来

存在跨区域水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整个水体流域的角度来看,各个地区的水功能是不同的,根据其对水资源的主要利用形式可以将之进行不同的区划。为了将这种水功能的区划与水污染治理相结合,达到提高跨区域水体资源治理水平的目的,可以通过协调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对流域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相关产业的布局进行合理协调。在对流域内水资源和环境、排污容量等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的基础上,对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例如,可以通过建立起各个水功能区划之间的水质交接责任制度,对各个区域内的处境水体质量进行检测,一旦发现其对下游会造成危害,影响下游水功能的发挥时,应该责成上游相关部门予以治理,并赔偿下游相关产业的经济损失。之后,上、下游合理对水域进行治理,有效的杜绝了污染纠纷问题。

3.3 鼓励公众参与其中,加强社会监督

公众力量可以作为上述治理主体模式的一个有效补充,以监督和协助的方式参与到跨区域水体治理工作中来。同时,公众力量还是治理跨区域水体污染的原动力。由于当前我国水体污染问题存在着监管不足的问题,在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公众量加以充分的利用。这样,公众参与到其中来,不但可以玉箫的降低环境执法的成本,同时还可以迅速的提高在监管方面的优势力量,对各个行政执行部门的工作形成一个有效的控制和约束,有利于推进水污染的治理工作。

在利用公众力量时,主要包括下面这样几个基本的途径:其一,设立热线电话,建立起跨区域水体污染的投诉机制,诸如市长热线等;其二,通过新闻媒体,对各个重点城市的水污染情况进行定期的报道,尤其是对水污染事件的处理、控制等情况予以持续跟踪报道;其三,相关部门可以设立其水体流域公共网站,对整个流域内各个城市的排污申报进行审核、污水处理整改意见以及污水处理设施的在线检测结果分析等。

结语

水污染的治理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在治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综合采取有效合理的措施予以针对性的治理,尤其是针对跨区域水体污染问题,这样才能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前进。

参考文献:

[1] 安川. 建立和完善跨区域水污染治理机制[J].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09(3),51-52.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技术;现状

1 我国城镇污水治理技术现状

1.1 城镇污水来源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和农业生产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大量过度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也导致了包括水污染现象在内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水污染现象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阶段,许多河流和水资源遭遇到非常严重的污染,水污染已经从对环境污染开始向对人的饮用水源进行污染,间接地损害着人的健康。反观我国目前污染水的治理现状,治理规模小、产量低、设备工艺落后、而且好多城市的水污染治理项目缺乏配套的政策和资金协助,还有一些城市未经充分论证上马的污水处理设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这些都是导致目前我国在污水治理方面效果不佳的因素。

分析造成水污染的根源,农业方面与近年来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富集化,大量的农药残留伴随着雨水等汇集到河流有很大的关系,城镇生产方面,许多企业生产方式还较为粗放、单一,虽然大型企业都在环保部门的督促之下配备了污染水处理设备,但在利益最大化思想驱使下,后续维护资金量不够。一些易损的耗材更换也及时,使得设备很难维持正常的运转,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再加之大量的中小企业没有环保意识,对待生产污水肆意偷排,这些都致使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

1.2 目前我国污水治理所采用的水污染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污染水治理方面常采取SBR(序批式间歇活性污泥法)技术,SBR工艺是通过时间上的交替运行实现传统活性污泥法的运行全过程。SBR技术是将活性污泥、污水等污染物质经过一些列如沉淀,然后再排水排泥的周期性污水处理工艺,完成所有这些过程通过综合自动化控制设备控制,这套间歇循环处理过程以应用成本低、污染物质沉淀速度快的特性被广泛使用。另一方面,SBR技术可以很好的融合新技术,也因此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也正是为了这个原因,这项技术的研究也在不断增长。但在使用工艺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工艺复杂、操作繁琐、操作成本高。另一种污染治理技术是氧化沟工艺,技术可以说是SBR工艺的一个延伸,原理和悬浮生物处理技术是相似的,是一种延时曝气技术。根据多年的发展经验、技术理论和实践,由于低成本、高回报,也成为国内广泛使用的技术。效率较高,广泛使用在许多中小型国家的污水处理工程中。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对废水出水水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氮、磷等物质有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SBR工艺和其延伸出的新工艺作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工艺,无论在城市污水还是在工业废水的处理中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除此之外,也不断涌现了许多经济高效,操作灵活的新型污染水处理工艺。

2 水污染治理新型技术的应用

针对目前水污染在中国的现状,除了上文提及的SBR工艺和其延伸出的新工艺之外,符合低成本、低管理和高效的新型生态污染水处理技术近年来也不断被投入营运,如人工湿地、生物浮岛技术等新型的城市污染水治理系统。

2.1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

人工湿地是人为建造的干预性生态系统,目的是通过人工湿地将污染水体进行有效的控制,它对污染水的处理分为前期的预处理,在通过湿地土壤、植物和微生物对污水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的共同作用。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净化处理是有效的,在自然生态中应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有效地实现了污水处理的效果。这种废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去除率可以达到80%以上。对污染水中的氮、磷具有较强的去除能力。同时,该技术还具有其他优点,如工程建设和运营成本低,强负载适应性,相比其他水污染处理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由于其低成本,对自然环境影响小等优势目前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人工湿地系统中污水以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和垂直流湿地三种形式存在。在这三种人工湿地污水处理过程中,对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治理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由治理水污染几点措施和操作控制决策影响的。在目前阶段,由于人工湿地的建设趋势改变,人工湿地应用的类型也相应作出了调整形成了复合应用形态,也被称为复合流人工湿地系统。该系统有效地改变了原有的污水处理单一结构,实现高效净化。

2.2 生物浮岛技术水资源污染治理技术

如前所述,流经城市的河流和其他水体污染一般,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促进了周围生态环境的恶化,也给城市水污染治理带来困难。出现在国内外各种水体富营养化的净化处理技术,如生物浮岛技术、人工水草净化技术。在应对富营养化水体污染,生物浮岛技术以及人工水净化技术可以用于净化水质。生物浮岛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利用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它的生产过程是:建立浮体-依靠根部吸附-去除污染物-净化水质。应用这种水污染处理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污染物,净化水质,并且投入少可以反复应用,而且生存和繁殖的水生生物还可以为城市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2.3 悬浮填料移动床技术

这种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污染河流的治理中,将悬浮填料直接加入到曝气池。悬浮料在曝气池中的比重和水基本相似,让它作为微生物活动的区域来和流经曝气池的水流互相作用,将活性淤泥和生物膜法结合使用,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

3 结束语

从分析来看,经济、节能以及高效的水污染治理方式将会是我国以后在水污染治理方面发展的主流趋势,我们只有向着这一目标坚定的进发,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和环境相协调的污染水治理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水污染治理的高效、节能、环保,才可以真正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玲玲.对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4).

[2]田立江,姚志彬.SBR工艺与CASS工艺的比较[J].江苏环境科技,2003(2).

[3]李璐倩.我国城镇水污染治理技术探析[J].科技传播,2013(7).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水污染;公共政策;治理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8/09―0119―05

一、美国水资源管理机构

美国水资源管理机构分为联邦政府、独立机构以及州地方政府三个层级。在联邦政府,有白宫环境政策办公室、内政部、农业部、交通部、陆军工程兵团、商务部,其中白宫环境政策办公室负责协调包括水资源公共政策在内的环境政策和政府行动。内政部的地质勘探局负责收集、监测、分析、调查、评估美国所有的水文资料。地质勘探局在四大河流域设立办事处,为政府、企业、居民提供详尽和准确的水文资料,为水利工程建设和水体开发与利用等提供政策性建议。内政部的土地管理局、鱼类和野生动物服务局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财政资助帮助州管理非点源污染。农业部的自然资源保护局负责农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善并保护水质。交通部的美国海岸防卫队和独立机构――环境保护署在海岸线保护、疏浚和填方等活动中共同工作,禁止有可能对美国海洋环境造成破坏的国内外船舶在美国水域航行。陆军工程兵团主要负责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河流、港口和水道的维护,基础设施更新,湿地开发,疏浚、填方和海洋倾倒的管理与控制。商务部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的国家海洋处负责评估海洋和海岸污染以及湿地保护,与环境保护署合作负责执行环境监测计划,确定倾倒废物对有生命的海洋资源的影响。

独立机构是环境保护署。环境保护署根据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定和要求调控和约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防止水资源被污染。它也能通过向国会提交新规则的方式,告知国会应立法并采取措施以便使水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此外,环保署还进行水资源保护方面的研究、监测工作,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与教育支持。

州和地方是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主要负责联邦法规在各州的具体实施,并制定符合本地环境特点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水资源公共政策,对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二、美国水污染治理公共政策回顾

联邦政府控制水污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9年的《垃圾管理法》。出于防止向航运河道倾倒企业排放的大量废物,如淤渣、纤维和造纸厂、锯木厂产生的木屑而使航道阻塞的目的,法律规定把任何种类的垃圾扔进、排放或积存在美国任何可通航的水域都是不合法的。在更加严格的法律被通过以前,由陆军工程兵团负责实施的《垃圾管理法》提供给联邦政府治理水污染的最基本的方法。

明确处理常规水污染的第一个联邦立法是1948年的《水污染控制法》,此法授权联邦政府向州和地方政府提供财政资助以解决水污染问题,贷款给各个地方政府建设污水处理厂,鼓励他们去清洁他们的水源。

1956年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制定一项由联邦政府直接向地方政府拨款以分担建设污水处理厂费用的规定,份额是联邦政府承担55%。修正案授权各州确立理想的水质标准,以水质为基准来调整和控制污水排放,而州在建立以保护指定用途的水体达到所要求的水质标准来确定污水排放时是不考虑技术能力的。修正案还通过“执行会议”的机制,作为对个体排放源实施强制清除要求的机制。

1965年的《水质法》是联邦政府参与水污染控制行动的一个重要体现。此法授权各州制定有关水污染的控制政策,要求州建立州际水域的环境水质标准后要提出足以实现这些标准的控制污染执行方案。自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开始,联邦才真正在制定和指导水污染控制计划中担任关键角色。该法的立法目标是恢复和维护国家水域的化学、物理和生物的完整性,它是美国规制向水域排污的基础性架构。修正案建立的具体的国家目标是到1983年使全国水域可养鱼、可游泳,到1985年杜绝一切向通航水域排放污染物的行为。

因为发觉在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中污染厂家必须执行的“目前可得的最佳可行控制技术”和“经济上可行的最佳可得控制技术”的时间期限规定太过乐观,1977年的《清洁水法》进行相应的修订。

1987年的《水质法》要求在1991年以前逐渐淘汰联邦建设拨款计划,由联邦政府提供的州管理的周转型水污染控制基金来取代。

在有关海洋保护的法律方面。1972年《海洋保护、研究和自然保护区法》被用来禁止向海洋中倾倒会使海洋质量急剧下降和威胁人类健康与海洋环境的物质。除非得到许可,否则在美国领土边界内进行的海洋倾倒是被禁止的。其中疏浚物质和填方物质的倾倒,由陆军工程兵团根据环保署制定的标准来评估、审查并发放许可证。其它物质的排放,环保署是审批机构。1988年《禁止海洋倾倒法案》是对1972年《海洋保护、研究和自然保护区法》进行的修订,它标志近一个世纪的疏浚物和工业废物海洋倾倒的结束。法案规定1991年12月31日以后禁止污泥和工业废物倾倒人海,还对在法定日期后继续海洋倾倒的行为设立海洋倾废费和公民罚款。

在有关饮用水保护的法律方面。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的目的是以充分达到对钓鱼、游泳等要求的水质量为中心,而对饮用水的要求不够高,所以在1974年颁布《安全饮用水法》对水系统实行更为严格的标准,通过规范管理美国公共饮用水供水系统确保饮用水的水质,确定各种污染物质可接受的部级水平,保证公众健康。

1986年《安全饮用水法修正案》增加环保署在保护国家饮用水方面的责任,强化环保署在处理突发事件和地下水回灌操作控制方面的执法权力,对违法者实行更为严厉的民事和刑事制裁。州政府也要制定项目来保护为公共供水系统提供水源的水井周围区域免受可损害人类健康的污染物污染。州政府还负责禁止在任何新建或者修缮的公共供水系统和这些系统连接的饮用水管道使用铅管、焊接或者焊剂的执行工作。1996年《安全饮用水法修正案》比较鲜明的特点是认识到水源保护、改进水系统的筹资和保障公众知情权等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美国水污染治理公共政策的思考及启示

(一)领域全面、内容详细

美国水污染治理的公共政策涉及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海洋等,地下水、饮用水、点污染源、非点污染源、废水处理、排放、倾倒、监测等水污染治理的各个环节,任何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行为都有章可循。比如仅在非点污染源的控制上,美国就从海岸、农业、城市径流、森林到湿地等目前发现的所有可能造成非点源污染的领域人手,可谓面面俱到。此外,还有许多根据相关

法律颁布的各类法规和的各种内容丰富的用以具体落实规定的项目、计划和规则等等,而通常在每一个项目、计划或者规则里又包含很多的子级项目、计划或者规则。比如根据《安全饮用水法》和《安全饮用水法修正案》,就建立有单一源含水层计划、全国地下水保护总体计划、水源评价和保护计划、井源保护计划、地下水回灌控制项目等。在州和地方层次上,适合其当地情况的水污染治理公共政策就更是多样化且数量庞大。一项水污染治理公共政策在美国是由涉及面非常广泛的部分组成的,而不单单是法律和法规。拿饮用水标准来说,在环保署的网页上除可以看到《国家一级饮用水法规》和《国家二级饮用水法规》以外,还有《非常规污染物监测法规》、《长期加强表层水处理规则》、《饮用水分析方法》、《州水源评估和保护项目》等等。

(二)手段多样、运用灵活

1.市场手段,包括可交易许可证、周转型基金和民营化三个方面。

可交易许可证。美国水污染治理政策近年明显的变化是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和方法的应用。现在,除执行1972年《联邦水污染控制法修正案》规定的国家污染物排放消除系统,即对工商业、农业、市政污水处理厂、集中动物饲养操作、联合下水道流溢和暴雨径流等任何从此些点源或者非点源向美国可通航水域的排污行为颁发许可证以外,从排污权的概念又发展出可交易许可证的政策。可交易许可证是在可接受的排污总量的限度内,允许排污量较低的厂家把剩余的排污许可配额出让给其它厂家或者用来抵消其它设施超额的排污部分,也允许超额排放的厂家从其它厂家购买排放量,最终达到激励厂家和个人改善控污技术、降低控污费用、减少污染程度的目的。

清洁水州周转型基金近年来每年都提供大约40亿美元用于资助传统的废水处理、水域保护和恢复、非点源污染控制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各类水质工程。到目前为止,清洁水州周转型基金已经资助超过435亿美元。从全国来说,清洁水州周转型基金贷款平均利息率是2.2%,而市场上的利息率平均值是4.8%,如此计算,使用清洁水州周转型基金可以少花费21%的成本费用,而且清洁水州周转型基金可以提供工程所需本100%的资金。清洁水州周转型基金的循环性质使其提供持续不断的资金来源,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联邦水质量资助项目。所有州都成功地运行并为一系列的借款者,包括各种规模的社区、农民、业主、小企业和非营利组织提供资助。

安全饮用水州周转型基金旨在帮助州和地方改善它们饮用水供水系统的基础设施,因为全国的供水系统需要大量的投资用于升级换代以便能够继续保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饮用水,防止老化的基础设施系统受到来自污染物的威胁。同时,安全饮用水州周转型基金还为诸如水源评估项目等水源保护和加强水系统管理的多样活动提供资助。

为满足州和地方层次在水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需求,美国又开发出其它的方法,其中之一是民营化,即利用私人部门的资源为废水处理需求提供资金。不管是提供基础的废水处理供应品,还是废水处理系统的维护,私人部门已经在控制全国水污染的努力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在水资源和废水处理工业方面展开的合作,从提供基础服务和供应到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建造和运营。民营化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是因为公共部门认识到由此可以使用私人资本,在建设和运营污水处理厂上节约成本、获取效率并提升水质和废水处理服务的质量。尽管多数污水处理厂是公有公营,但是也有很多私营市政污水处理厂的成功范例。

2.公众教育

运用教育的方式来解决水污染问题也可起到很大的作用,美国很多的社区通过举行当地的活动和志愿项目的方式来教育和鼓励市民和企业通过多种方法减少污水处理厂和当地水道的负担,告诉他们最好回收再利用报纸、铝罐、玻璃容器等,改用无毒清洁产品,少用农药和化肥,不用草坪和花园化学制品,将危险废物如涂料、机油和溶剂等送往危险物处理厂而不是将它们冲入下水道,定期清扫街道以减少暴雨径流带走的污染物,从而减轻当地水污染的程度。

3.自愿参与、协商合作

美国根据《清洁水法》建立水质合作协议机制,各利益集团、政府职能部门和个人均自愿参与到水质保护中来,在相互签订契约或者其它形式的自愿协商理事会基础上采取措施、自我规范。在此种“自下而上”的运作体系中,涉及自身利益的各团体和个人均根据自身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找最经济的措施来承担协议规定的责任和义务,实现水质目标。政府虽然通过拨款来激励合作协议机制的形成,但在机制下的机构、团体和个人却不必接受来自政府的命令。

(三)联邦政府责任逐步增强

1948年以前,联邦政府在水污染控制政策中没有起过特别重要的作用,而由州政府扮演中心角色。19世纪下半叶,当科学家弄清受污染的水与疾病传遍的关系后,用于控制污染的机构便开始在各州出现。在此段时期内,水污染控制方案由州卫生局提出。20世纪30―40年代议会就联邦政府是否应该在污水处理问题上承担一定的责任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允许联邦政府可以对污染者采取行动,前提是它需要得到污染源所在州的同意,事实上进一步肯定州政府在污水控制管理上的地位,在控制水污染时优先保护各州的利益。后来,联邦政府为限制水污染,对各州干涉增多。到1972年,联邦政府就已经承担确立污染物控制目标的责任,并且承担贯彻和实施水污染治理的主要责任主要有以下方面:

1.财政资助

目前除清洁水州周转型基金和安全饮用水州周转型基金以外,联邦对州和地方还有很多的财政资助,联邦的资助是州和地方用于水污染治理方面的资金非常重要的来源。比如在单一水源含水层项目中,环保署每年为州在任何一个含水层的保护上最多可提供400万美元的资金。在非点污染源管理计划中,环保署在1990年和1991年资助各州实施计划的金额分别是4000万美元和5000万美元。到1997年底,环保署已经发放319个款项的资金,联邦资助的资金总额达到计划总资金的40%。

2.控制监督

州政府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很多活动都要受到环保署的制约。在州优先或者地区优先的观念下,国会允许各州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政策,但是如果州政府没能完成任务,环保署有权废除州优先或者地区优先的原则以采取必要的行动。比如如果州政府不对违反地下水回灌操作规定的行为采取适当的行动,环保署就可以执行强制措施,对违法者进行执法,包括民事或者刑事制裁。在水源保护项目中,州政府的项目要经环保署的批准。州在执行经由环保署批准的项目过程中,必须每两年向环保署提交报告来讲述它们所取得的成就。在非点源管理计划中,各州如果想得到联邦的资助,必须完成非点源污染源评价报告和管理计划,同时也要经环保署审批合格才能在各州

实施。再如,在禁止公共供水系统使用含铅物质做供水管道的政策执行中,如果环保署认为州在执行此项要求上是失败的,就将扣除公共供水系统拨款的5%。

3.加强合作

联邦政府与州和地方政府在水污染治理方面也展开合作,比如在非点污染源的控制上,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就联合在一起形成新的环保署和州政府非点污染源伙伴关系。此种伙伴关系提供一个相当好的框架来为环保署和州政府合作工作去界定和解决非点源问题。环保署和州政府为此建立八个工作组,从此些工作组得来的信息和成果可以帮助州政府更有效地执行它们的非点源管理项目。

(四)重视公众参与

公众的声音可以左右塑造环境未来的美国公共政策,政府用一系列可行的方法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保证公众有机会理解官方的项目和计划行动,同时政府部门也充分地考虑并尽可能回应公众的需求。未经征询利益团体或者利益相关人的过程,政府部门是不能够做出任何涉及一项行动的重大决定的。在联邦层次上,环保署将计划制定的法规列在联邦登记案上,公众可以对草案进行考虑并把评论意见通过常规邮件、电子邮件或者传真等方式传达给环保署。环保署权衡公众的评论意见,并据此对草案做出修改,最终的法规。在整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环保署都在联邦登记案上通知,这些通知包括最初起草的法规、征询公众的意见、对公众开放的草案研讨会议举行地点和最终的法规内容。而包括联邦登记案通知、法规制定背景报告、公众评论意见和其它文件等在内的信息都被收集和整理在与每一项法规相关的“摘要”(docket)内,每份摘要公众都可获取。在州和地方层次上,可以以安全饮用水州周转型基金为例来看美国水污染治理政策中公众的参与。州政府为公众提供数据和分析报告并给予他们评议饮用水项目执行规则、策略和程序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包括安全饮用水州周转型基金项目短期和长期的目标、如何使用基金来达成此些目标的计划和对原先描述的基金用途做出的重要改变等。州政府提供给公众评议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俄勒冈州、南卡罗来纳州和密歇根州等采用时事通讯的办法保持公众在州已经处理和执行的饮用水项目活动中的知情权。亚利桑那州考虑到经常在不便的时间和大城市区举行的公众会议不利于小村庄利益相关人的参与,到公路上和为数众多的社区中去向公众讲述项目的具体情况,每年还举办水资源筹资会议向公众和其它利益团体介绍相关项目。佛蒙特州和缅因州等通过开发互联网站的高科技手段,向供水系统、利益团体和普通大众传播项目的信息,相关资料都可以在网站上获取。

(五)关注公正公平

公正的环境政策意味没有任何的群体,包括种族、民族或者经济社会组织,应当不均衡地承担由于工业、市政和商业操作或者联邦、州、地方和部落的项目和政策执行带来的消极后果。总的来说,环境公正是全美国所有社区和公众所要达到的目标,美国为此把环境公正融入他们的政策、项目和行动之中。比如和大型组织比起来,包括小企业和小城镇等的小实体通常没有完全履行它们环境责任所需要的资源。美国水污染治理公共政策通常对政策可能带给小企业和小城镇怎样的影响予以密切的关注,以使政策不会对大量的小实体产生巨大的经济上的冲击。

很多社区和部落避免昂贵的建设工程。美国在《清洁水法》的框架下,开发出技术援助项目、资金援助项目和教育与培训等来完成对小社区和印第安部落的帮助。技术援助项目包括提供最低限度的有关小社区废水处理系统的安装、运行和维护的建议、协助和培训等。财政资助除包括清洁水州周转型基金以外,还有提供给人口不超过10000人的农村区域和城镇的各类补助金。教育和培训主要面向废水处理操作及困难的解决。

四、结论

美国在水污染治理、保护水体的水质方面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在1948年,仅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享受城市污水系统提供的服务,而且大部分系统未对污水做任何处理或者仅经过一级处理就排放,很多人依靠污水池系统来处理生活污水。从1972年开始,在水污染控制上美国已以国家资助形式花费1800多亿美元,而私人投资额可能是国家资助的10倍,用以建造和改善数千个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几乎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到城市污水系统提供的服务,除特大暴风雨降临期间造成的溢流外,已没有一个大城市向河流和湖泊直接排放未经处理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水。由此,很多地方的水质明显改善,鱼类、水生昆虫等水生动物又出现在水中。曾一度被关闭的河流、湖泊和海滨再次向公众开放,准予游泳和其它水上运动。美国饮用水的质量也是相当高的,人们可以享受到当今世界上最为安全的饮用水供应。美国水污染治理政策在清洁和保护美国的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泉水、湿地、海洋、海岸和地下水等,维护鱼类及其它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存,满足人们娱乐和经济活动等的需求,保证人们享有洁净和安全的饮用水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美国水污染治理公共政策详细、全面,多样、灵活,重视公众参与、关注公平公正,这些都是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流域;水污染;治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091-03

1 直接管制治理模式

直接管制治理模式是西方最早采用的水污染治理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市场治理和协商治理两种模式配合运用下,水污染治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直接管制治理模式主要采用行政治理和立法治理两种手段。

1.1 行政治理手段

水事管理是政府行政管理的范畴,水事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该国发展的历史阶段、政治文化特征和政治体制密切相关。

1.1.1 水污染治理模式

(1)从纵向水事管理来看,权力是集中在中央还是集中在地方,与各国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密切相关。对联邦制国家来说,水权管理分散,水污染治理主要由地方负责。如美国、加拿大等,除重要河流由联邦政策负责开发管理外,各州境内水权属州政府所有,州政府承担管水责任,拥有水事立法权和相应的水事管理机构设置权。对单一制国家来说,水权管理相对集中。水污染治理主要由中央负责。目前,因相对集中的水权管理造成的水管理效率降低而有逐步下降权力之势。

(2)从横向来看,中央水事管理权力是集中在单部门还是分散在多部门,也与该国的政治文化和政治体制有关。单部门的水事管理能有效避免部门间的交叉和冲突,管理效率较高;缺点是部门权力过大,监督成本大。多部门的水事管理,管理弹性大、运转灵活;但管理部门众多,会出现职权交叉和利益冲突,综合协调困难,容易造成管理低效。目前,各国水事管理仍以多部门分散管理为主。但是,有逐步走向集中的趋势。

(3)从职能设置看,中央水事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全国水资源规划与协调,水事管理总目标,水事管理政策、法规和标准。地方水事管理机构负责实施国家水事管理总体目标和各项具体指标,制定地方水事政策、法规和标准,解决地方水资源问题。

1.1.2 凸显流域治理

(1)建立流域协调委员会,它是流域内相关利益主体共同组成的非常设机构。其主要功能是协商和调解相关水事问题,如澳大利亚的墨累河流域委员会、美国的特拉华河流域委员会和萨斯奎那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其人员构成为联邦有关机构和流域内各州政府代表共同组成,遵循协调一致或多数同意的原则。其权限狭窄单一。

(2)建立流域委员会,它是常设流域管理机构,获国家立法授权,拥有立法和执法权,具有广泛的水事管理职责,包括控制水污染和管理水生生态环境的职能。其任务是统一管理流域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与水量。代表性的国家是英国、欧共体各国和东欧一些国家。其权力广泛。

(3)建立流域管理局,作为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流域的水事管理,立法赋予其广泛的权力。经费由中央财政拨款,直接对总统负责。如美国、印度、墨西哥、斯里兰卡、阿富汗、巴西、哥伦比亚等国;其主要职责是统一规划、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内各种自然资源。这种模式权力集中,但与地方政府协调困难。无论哪种模式,流域管理均显出一些共同特征:一是以流域为单位进行管理;二是流域管理机构具有政府和企业双重性质;三是流域管理机构拥有广泛权力,并获得法律上的确认。

1.2 立法治理手段

1.2.1 通过立法来树立水污染治理机构的权威

国外各种水污染防治机构的设置、权力安排都是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实现的。通过立法来凸显水权公有,淡化水权的民法色彩。水权公有确立水事相关法律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体,维护公共利益为宗旨。如美国在《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年通过)中强化联邦政府的环境管理权。法国在《水域分类、管理和污染控制法》(1964年通过)中确立了环境部门的环境管理权力,并完善了流域分类办法。日本在《公害对策基本法》(1967年通过)、《水质污染防止法》(1970年通过)中确立了国家环境保护部门水污染防治的管辖权,并1972年设置环境厅,加强水污染防治力量。

1.2.2 完善水法体系加强水污染防治

(1)以英、法为代表的欧洲国家,通过制定基本水法和专项水法来完善水法体系。如瑞典(1918年)、英国(1973年)、法国(1964年)、联邦德国(1959年)等都先后颁了基本水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专门法律法规来加强水污染防治。

(2)以美国、日本等国为代表,不制定基本水法,而是根据水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需要制定专门法规来进行水污染防治。如美国,对水工程的规划、拨款、建议和管理都定有专门法规。如《河道和港口法》、《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的经济与环境原理和指南》等专门法规数十个。日本的水事专门法规有《河川法》、《特定多目标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水污染防止法》等。

1.2.3 针对水污染防治专门立法

由于水污染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水资源开发利用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许多国家专门针对水污染防治进行立法,强化水体污染的预防和保护;强调污染者治理规则;强化水害的防治,兴利除害,加强防洪与防治水土流失的法律规定。如法国通过《水域分类、管理和污染控制法》(1964年)、日本通过《公害对策基本法》(1967年)和《水质污染防止法》(1970年)、瑞典通过《水系保护法》(1941年)等来加强水污染防治。

1.2.4 通过立法来强化流域管理

国外流域管理强调立法在先,赋予流域管理机构广泛权力,全面规划和管理整个流域。为流域管理提供法律保障。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流域法,从法律上确定流域管理机构的地位和工作职责,理顺流域内各种利益关系,保证流域内水事管理的顺利进行。如美国1933年颁布《特拉华河流域协定》来加强田纳西河流域和特拉华河流域的管理。利用《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确立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的职能、开发自然资源的任何和权力等。

2 市场治理模式

2.1 水权交易与水权出租

在这发达国家经常使用的一种市场化手段。当水权界定明确时,有效地控制水资源的需求,最好的方式就是进行水权交易。如澳大利亚在墨累――达令河流域实行了取水限额政策,禁止超限取水。为提高水资源利益效率,在墨累河下游地区开展州际水权交易和水权出租,用市场化手段调节各州的水资源用量。

2.2 用水者付费和污染者付费

为了减少流域水污染,筹集治污经费,西方国家普遍实现用水者付费和污染者付费制度,实行“谁用水,谁付费;谁污染,谁治理”,达到以水养水的目的,减轻社会负担。所筹集资金用于流域管理和进行相关水的研究,确保流域管理机构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用水费和污染费均记在水网用户账单上,依账单收费。筹集的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流域机构的运作、水质水量监测和进行有关水的研究。费率的确定由流域内相关机构和利益主体协商确定。各供水工程的收费率由水管局与流域委员会商议后决定,要求与计划中各工程的优先次序相一致,由流域委员会按工程的优先次序和供水质量目标经过与地区协商确定。

2.3 补偿制度

在流域水污染防治时,也突出了污染施害者给污染受害者进行补偿的制度。目的是维护流域内受害的利益,对流域内水污染违法行为进行处罚。流域内的所有公民均遵守“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原则,以体现公平。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 以电养水制度

流域水污染治理经费有限,一些国家为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扩宽水污染治理经费来源,实现“以电养水”,即通过流域水利发电工程的兴建,所获取的电费用于补偿流域水污染治理。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实施“以电养水”使其成为全美最大的电力生产商,电价仅为全国电价的40%,服务范围达到7个州,成功地为田纳西河流域管理提供了充足的经费来源。

2.5 金融支持政策

相对来说,流域水污染治理的经费来源捉襟见肘。为保证流域水污染治理,一些国家通过金融财政政策来支持流域水事管理。如政府通过流域开发项目拨款、允许发行企业债券筹集资金、免税和低税政策等。

2.6 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水资源的使用和水污染的治理,关键之点还在于形成一个完善的水价机制,促进节约用水和减少水污染。流域内的供水企业和污水处理企业都能赢利,主要是形成了一个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水市场的完善,水权的交易,用水效率大大提高。实行以用水许可制度或水权登记制度为核心的水权管理制度,对水资源实行有偿使用与管理。

3 协商治理模式

3.1 协商理念

协商治理流域水污染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国外主要的治理手段。协商治理水污染在流域管理相关法律中有明确的规定。同时,法律的制定也是通过协商的方式达成的。因此,协商治理即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理念。如随着墨累-达令河流域水污染日益恶化,早先制定的《墨累河河水管理协议》已不能适应水污染治理的需要,1987年流域内相关利益主体经多次协商,共同订立了《墨累――达令流域协定》。同时,协定也规定流域内水事管理主要通过协商方式进行。

3.2 协商立法

国外的流域管理立法均是通过各方协调建立起来的。如《墨累-达令流域协定》等。

3.3 协商机构

各国在各大流域纷纷建立了各种流域管理机构来进行协商治理水污染。这些机构如前所述有3大类包括流域管理局、流域管理委员会、流域协调委员会,均是流域管理中的协商机构。

3.4 协商机制和手段

3.4.1 协商对象

协商对象包括4个层面,流域管理机构与中央水污染管理机构的协商;流域管理机构与流域内各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流域内各地方政府间展开的协商;民众的参与协商。

3.4.2 协商手段

(1)投票表决制。流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得到充分的体现。

(2)流域管理机构的开放会议制度。流域管理机构会定期举行开放会议,有兴趣的公众均可以到场旁听。

(3)听证制度。凡涉及流域内各利益主体的决策,均须举行听证会,听证会公告,吸引利益相关者参加听证。

(4)排污汇报制度。排污者定期将自己对排污检测数据向流域管理委员报告,如果作假欺骗,将受严惩。

(5)取水注册登记报告制度。流域内各用水户的取水(不论地表水或地下水)均要注册登记,报告取水量。

(6)水文信息的公布制度。定期水文年报,流域管理委员会通过自己的刊物或网站定期向社会公布相关资料,公众可以通过联网进行检索。

(7)顾问委员会制。顾问委员主要来自流域内各界民众,协商委员在水资源管理、毒物管理、水质、最小流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咨询。

3.4.3 协商保障

中央政府对各流域管理委员会的财政上的支持,是保障流域管理委员会协调流域内各行政机构水污染治理行为的物质保障。流域内行政主体的互谅互让是协商的基础。

3.4.4 公众参与

(1)通过各种平台,推动公众了解流域水事管理。通过“土地关爱计划”吸引公众参与流域水事管理。该计划的实施方通过“扎根基层”,直接面向农民和社区。政府通过建立自然信托基金的方式对社区进行资金支持。吸引一些营利和非营利组成参与该计划,开展环境教育活动。该计划成功推动公众参与到流域水事管理活动中来。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对流域水污染防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设立调查咨询机构了解民意。如在墨累――达令河流域委员会中下设社区咨询委员会,是部长委员会的咨询协调机构,由地区代表和特别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是部长委员会与流域内居民的联系纽带,负责收集调查各方意见,为部长提供决策咨询。

(3)流域机构的组成体现公众参与。各国的流域管理强调多方参与,增强其民主化、科学性与透明度。各级流域管理机构中,除中央及地方代表外,还吸纳了用水者和相关专家作为其成员,且所占比例不小。为了更广泛地吸引公众参与,有些流域管理机构除设定正式委员外,还设置了委员,建立了委员会会议的旁听制度、听证会制度、顾问委员会制度、基本资料的联网检索制度等。同时,吸收公众直接参与流域水事管理的监督工作。如法国的“三三制”和“水议会”。“三三制”的组织形式是1/3成员是用户和专业协会代表,1/3是政府有关部门代表,1/3成员是地方当局代表。流域委员会的主席由上述代表通过选举产生。

(4)建立多层对话机制。流域管理还在国家、流域及地方3个层次建立了“协商对话”机制。根据这一机制,流域管理机构成员、用水户和国家行政代表可就流域水管理事务进行协商对话,使流域水事管理充分反映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使决策更加科学。

(5)民选流域管理委员会成员制度。为提高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体现民意,许多流域管理机构的成员可以通过民选产生。除一部分成员为用水户代表和政府有关部门代表外,其余成员均民选产生。

3.5 水事管理中的协商实践

我国水事管理中存在协商治理的萌芽。明清时期,一些发达灌区通过灌区选举的形式协商治理水资源。一些用水户开始自筹资金兴建水利设施,经过推举,轮流担任水利设施的管理者,自主管理水利设施。这种自筹资金、自己建设、自己管理就是典型的协商管理。协商主要是灌溉用水协商,还未涉及水污染治理协商。在当代,水权交易协商成功出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省。通过协商谈判,浙江义乌向东阳买水。跨界水事纠纷的协商,我国政府明确规定由上级行政部门承担。跨省界水事纠纷的协商由水利部主导。这些水事协商活动及相关规定为我国建立水污染协商治理模式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忠梅.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曾文慧.越界水污染规制――对中国跨行政区流域污染的考察[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越来军.我国流域跨界水污染纠纷协调机制研究――以淮河流域为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水污染治理;整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23101

0前言

近几年,国家政府逐渐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从多个方面加大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的强度,但是实际效果却不佳,并没有从源头上改善国内大江大河以及城市河流环境、地下地表水污染的现状。据相关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城市水污染比较严重,全国将近百分之六十的重点城市乡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的指标。此外,水资源浪费这一现象在国内也较为普遍,由于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灌溉的形式基本上采用漫灌的方式进行,而漫灌形式的有效水量只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左右,生活污染水与工业污水不经过处理就随意排放,让很多水域都受到了污染,从而致使我国水资源短缺这一现象越发严重。

1分析我国水污染的现状

据笔者调查分析发现,我国水资源环境中主要的问题有三方面:第一方面就是水资源短缺;第二方面就是水污染情况严重;第三方面就是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虽然我国在水污染防控这方面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但是还未跟上水污染蔓延的速度,控制效果不佳,国内许多河流、湖泊和水库的污染程度一直在上升当中。松花江、长江、黄河、辽河、淮河、海河和珠江是我国最为主要的六大水系,据断面水质调查显示,达到或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三级指标的河段有34.3%,其中一类水质占整体总量的7.9%,二类水质总量占总体的22.3%,三类水质总量总体的5.6%;另外的65.7%的河段水质通常情况下为四五类,或者是更低的劣质五类,这一河段的水源完全不能作为饮用水的水源,其中四类水质占总量的193%,五类水质占总量的8.3%,劣质五类的水质占总量的34.6%。

目前,国内还有一部分湖泊受到的污染程度相对来说更为严重,例如巢湖、滇池等湖泊均处于严重的富营养状态,检测其水质为五类至劣质五类之间。在1998年时,我国监测到发生赤潮的海域就多大27起,其中东海有7起,南海12起,渤海与黄海一共8起,赤潮污染严重破坏了我国的水资源系统和近海的生态环境。相对来说,我国本来就是一个较为缺水的国家,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均处于缺水状态,再加上水资源受严重污染,从而致使缺水情况更加严重。水资源污染不但能够大大降低水体的利用率,还会加剧由于水资源短缺而引发的矛盾,从而导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受到阻碍,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民生水平将会造成威胁。

2我国水资源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水资源保护的意识不强

水资源过度浪费,大大增加了城市供水的负担,形成了与水资源短缺相反的矛盾现象。比如我国一些农业生产大省,大部分的农田都是采用漫灌的方式来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方式耗水量极大,但是灌溉有效率却十分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灌溉技术的发展。同时,由于城市发展长期受到经济优先思想的影响,很多城市的水资源保护并没有严格落实,在经济发展的大局面下水资源保护就显得可有可无,有些地方的执法力度不佳,盛行地方保护主义。正式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一些受到地方官员保护的工厂企业就没有按照环保排放方案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把一些未经过净化处理的工业废料就直接排入河道中,对河道造成直接的影响,这一类的工厂企业往往可以给当地政府或相关机构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这些工厂企业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却给居民的健康埋下的隐患。

2.2水资源管理的保护提出存在漏洞

我国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主要是从环境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控制,并没有对水污染的根本要素进行分析并管理,各项保护措施并没有落实到实处,致使我国的水资源管理成为了纸上谈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第十二条规定,城市水资源保护要实施行政区域与流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并要有国务院水利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全面负责管理、调配和监督。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水利部门只是负责地表水的开发与利用,国土资源部负责地下水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部门负责水污染防治工作。

同时,多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致使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作往往会出现矛盾和利益冲突,致使合作化管理模式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从而对我国的水资源保护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在水域污染控制能力的评价中,水利行政部门所提出的限制排污总量指标对环保部门的约束力在法律层面上部明确,每个地方的做法方式都不一样,严重影响了“纳污总量红线”的执行力度。

3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的优化措施分析

3.1统一策划,优化水资源配置,通过多渠道保障城市供水

(1)在对个地区水资源与制定流域进行规划时,必须把城市居民供水作为首要考虑要素。根据河流和区域水资源规划,应该在最快的时间内策划出城市供水规划方案,并把这套方案融入城市规划体系当中,让其成为城市发展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些非常缺水的地区,应该在综合考虑开发当地水资源、节水和防止水污染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的位置来实现跨区域调水。

(2)增强城市水资源统一规划和管理的力度,注重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科学确定供水水源的顺序,通常情况下的城市用水供水顺序为先地

表水、后地下水或者是先当地水、后过境水。改善传统

的单一化供水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科学的水网系统,实现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优化调配,是一种新型的水资源调控措施。

(3)重点关注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将其纳入水资源的统一调配体系当中,同时对其实施优化管理。国内一些干旱极度缺水的城市,就应该注重雨水、洪水和微咸水的开发与利用,沿海城市则应该注重海水的净化处理技术,让海水在通过净化处理之后可以达到饮用水的标准。

3.2严格管控水污染现象,提高水资源保护的级别

3.2.1保护低下水资源

地下水资源往往会因为超标采集而导致路面沉降或海水倒灌,因此,地下水资源的采集必须划分区域,并向社会公办开采信息,同时建设替代型水资源。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必须综合考虑到城市自然水生态系统循环的各种需求。全方位开展农业水资源污染的防治工作,尤其是养殖场这方面的综合治理工作一定要落实到位。

3.2.2消减污染物排放量

清洁化、环保化的生产方式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向着环保化发展的趋势,只有降低了工业生产的排污量才能够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对于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来说,工商业水污染防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环保任务。为了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效率。推行清洁化的生产是否有必要,从水污染的源头开始治理,让传统的生产方式得到明显的改善。对于一些不能达标的生产企业,必须责令让其进行关闭整改,在整改过并检测达标之后则可以让其开发生产。此外,还应该建立专门的污染排放监控工作小组,对其实施全面的监控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荣,曹峻霄,王欣,等.水污染的危害引发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3,(21).

[2]梁本凡.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与措施创新[J].水资源保护,2006,(03).

[3]马毓延,马春峰.关于水污染治理战略对策的思考[J].吉林水利,2007,(05).

[4]王文龙.对中国跨区域水污染治理困境的理性思考[J].人江,2008,(03).

[5]张忠祥.国内外水污染治理典型案例分析研究[J].中国建设信息(水工业市场),2009,(Z1).

[6]张阳,黄德春,汤云超,汪群.基于博弈论的流域水污染治理约束优化模型[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03).

[7]黄德春,陈思萌,张昊驰.国外跨界水污染治理的经验与启示[J].水资源保护,2009,(04).

[8]王堪英.关于水污染治理的措施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8,(12).

水污染治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水污染治理 政策工具 选择 检验 九龙江流域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7)03-0027-06

[基金项目] 铜仁学院博士启动基金项目“跨界公共事务府际契约治理研究”(trxyDH1626);2017年贵州省教育厅社科规划项目“武陵山片区共同开发合约制治理模式研究”(2017gh03)。

[作者简介] 张婷(1983 ― ),女,山东鱼台人,厦门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公共服务购买、公共政策分析;王友云(1975 ― ),湖南溆浦人,铜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政府改革与治理、区域公共管理。

水污染治理,特e是跨界流域水污染治理,一直是行政管理实践领域中的一个难题,政策效果不够稳定、环境问题反弹以及跨界协同治理等一系列问题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对此,学者们从政策工具及其优化选择的角度进行了诸多探索,水污染防治的技术特征、治理的行为主体及其互动关系成为重要研究主题。作为福建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流,九龙江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域内1100多万民众的生产生活。1999年10月,福建省政府批准实施了《九龙江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方案》,成立了省九龙江流域水污染与生态破坏综合整治领导小组,拉开了九龙江污染综合治理的序幕。近20年来,大量的资金、设备、人员投入九龙江水污染治理工作,相关政策法规不断完善、政策措施的针对性日益增强,初步形成了不同政策工具搭配使用、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组织协作治理的局面。本文尝试在理论分析基础上以福建九龙江流域水污染治理为典型案例,从理论构想和经验总结两个角度,提炼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优化选择的模型,以期为各地改善流域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一、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选择的

理论模型构想

(一)理论基础:政策执行互适模型理论

政策执行互适模型由M q 麦克拉夫林(Mibrey Mclaughlin)在《相互调适的政策执行》一书中提出,其核心观点认为,政府执行本质上是执行者与受影响者围绕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即政策工具)相互调适的动态平衡过程。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存在需求与观点的不一致,让步、妥协并寻求共同接受的政策执行方式成为必然;二是依据环境因素和受影响者需求与观点的改变,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是有弹性的;三是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地位平等,进行着双向交流过程;四是受影响者将通过利益、价值与观点的反馈机制,左右政策执行者的利益、价值与观点。

互适模型是对“纯科学”式技术主义执行途径(technicist approach)的反思,与技术主义执行路径将技术内在特性及政策设计本身作为政策执行情况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互动理论模型将政策执行看成“做中学”过程。这意味着一方面政策处于持续调整、重新定义和修改中,其真实面目受制于所有政策相关者的参与及互动,执行者和受影响者都能赋予政策以新的含义。另一方面,没有唯一最佳政策执行方法,政策执行工具的选择既受制于所处的组织、政治、社会和法律环境,也取决于各方政策目标和结果的冲突或者一致程度。互适模型同时从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两个方面,考虑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调整问题,将政策对象看成能动的主体而不再是被动的政策接受者,因此,对于政策执行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具有较大解释力。

(二)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选择的模型建构

流域水污染是典型的“棘手问题”(wicked problem),其成因复杂,牵涉面广,治理难度大,由政策主体和政策对象构成的行为主体以及彼此间的互动,是破解水污染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任何政策工具也只有借助主体的行为改变才能释放预期效果,从而解决特定政策问题。因此,政策工具的选择与优化,就可以被解读为政策工具导致主体怎样的行为改变,以及应如何根据主体行为的改变进行相应转换或调适的问题。据此,本文借鉴上述政策执行相互调适模型,提出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选择的“刺激-应激-反馈”模型构想。

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优化涉及四类主体,分别为流域内政府以及有管理权的其他政府或部门;普通公民、产业链条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他组织与机构,以及媒体与舆论。其中,流域内的普通公民、产业链条上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他组织与机构及媒体都受到政策执行的影响,是政策执行的客体。作为政策执行的客体,他们各自的组织程度、受政策工具影响的强度、各自对政策工具的评价及反应均存在差异。如生产者的组织程度、受政策工具影响的强度比较高;消费者与普通公民因存在集体行动的困境其组织程度较弱,但当其他组织与机构介入,有效降低了组织成本,或舆论唤起了普通公民和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时,其行为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组织性;其他组织与机构可以看作是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公民或组织集合,比如各类非政府环保组织等;而媒体与舆论,他们既为政策执行者与受影响者搭建交流平台,也是政策执行者引导受影响者的有效工具,以及受影响者表达诉求进而向政策执行者施加压力的手段。

在水污染治理实践中,行为主体通过不同政策工具的选择、实施及调整相互联接。从政策工具优化选择的流程来看,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刺激阶段,即政策执行者做出初始政策工具选择,对政策对象施加刺激。初始政策工具选择是流域内政府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博弈的结果,受到政策工具的内在特征、使用条件、绩效评估等理性因素的影响,又受到流域社会发展阶段、流域位置、政府部门职能认定等规范因素的影响。二是应激阶段,即受政策影响的客体对政策实施的反应,是政策工具的影响力呈现。针对不同政策工具的刺激,政策对象表现不同。经济类工具,主要通过改变生产者与消费者成本和收益而影响行为;直接管制类工具,主要通过直接限制相关对象的行为,改变其行为备选项;信息类政策工具,主要通过弥补政策对象的信息鸿沟,配合宣传改变政策对象的认知,进而改变其行为。三是反馈阶段,这是政策对象行为发生改变或者利益受到影响后,将之反馈给政策执行者,试图调整压力,导致政策工具的调整和再选择。水污染治理的各行为主体通过“刺激-应激-反馈”三个阶段的互动,共同塑造了公共政策的整体面貌。

二、福建九龙江水污染治理

政策工具选择的实践探索

(一)刺激: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的初始选择

九龙江为福建第二大河,流经福建南部地区,由干流北溪和支流西溪汇合,过漳州在厦门港对岸注入台湾海峡。全长258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主要流经龙岩、漳州和厦门三地,下游漳州平原是福建四大平原之一。上个世纪末,流域内经济社会变迁迅速,为了有效保护围绕九龙江而形成的生态系统,解决流域内矿产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引致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从整体上回应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流域内各地级政府及上级政府在科学分析梳理环境破坏源头的基础上,相机抉择地选择了政策工具,不仅对涉及的企业、公民进行规制及引导,而且对流域内政府的博弈行为进行了有效回应。这种政策工具初始选择可划分如下几个方面:

1. 综合分析水污染原因,构建政策工具选择的制度框架

就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污染来看,既有点源污染,主要是工业点源污染,还有非点源污染,如农业面源污染、城市暴雨径流、个人废物处理等。九龙江流域水资源开发近年来问题不断,流域内政府、企业和居民为了发展经济、追求效益和改善生活,出F了过度开发、不合理开发等一系列问题。如流域内两岸乱砍滥伐,造成植被的严重破坏;小采煤、采矿点和开山采石、建筑取土挖土,造成山体;公路建设、水利工程、区域开发等基础建设缺乏有效的生态维护措施等不合理的资源开发一直存在。还有通航和运输船舶的排油污染、梯级水电站建设等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初,九龙江整个流域有超过 1000 座水电站,九龙江也因此被切割成数百个不连续的、非自然的河段,造成生态破碎,河流生态已完全改变。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九龙江流域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流域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开发带来的问题,直接刺激了政策制定者初始的政策工具选择。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福建先后制定了近30项政策文件,涉及流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沿江企业污染监控、家禽养殖、河道采沙、生态补偿等多个领域,对九龙江流域整治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2. 针对不同污染源,选择适当的政策工具

首先,针对源头工业/农业结构性污染,采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政策。“十一五”期间,福建对九龙江流域污染严重以及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加大了淘汰力度,如九龙江流域内主要城市――漳州,辖区被切分为工业区、养殖区、种植区、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产业布局、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同时,对流域内不同产业针对性采取禁止或限制措施。例如对电镀、皮革等重污染项目一律喊停;对重污染项目加强污染处理和监控并引导退出或转向;对其他工业项目、畜禽养殖项目严格审批,确保配套污染处理措施到位;对于水源保护区则严加管理,确保用水安全;用足“飞地经济”政策措施,统筹流域各地招商引资工作,源头防控污染。

其次,针对具体的工/农业污染源,采取个别化的治理和监管政策。如针对工业污染企业,九龙江流域内的三个主要城市漳州、龙岩及厦门早在上世纪末就开展了“一控双达标”工作;针对流域内畜牧养殖业产生的点源和面源污染问题,漳州制定了《九龙江流域(漳州段)养猪业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在沿江各县(市、区)积极推行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2009年政府又推出了“限猪令”,仅2014年3月至6月,漳州龙海市及芗城区两处关闭禁养区内生猪养殖场共计3979家,出售或外迁生猪24.05万头。

再次,专门针对矿产开采采取有效的治理政策。“十二五”期间,福建从宏观上构建了省-市-县(区)矿产资源规划体系,实行禁采区、限采区和可采区分区矿产资源管理。同时,改进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以“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矿回收率”为重要抓手,提高资源综合回收率。在具体体制机制上,以矿山资源保护及污染排放检测体系为基础,夯实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补偿机制、企业责任机制,落实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这些政策措施有力地遏制了矿山资源的开发,也为九龙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

3. 调停地区间利益冲突,保障政策工具的落实

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间的矛盾以及流域内各行政区间的激励不相容,已经成为我国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主要挑战。进入以利益为核心的政策博弈阶段后,环境治理及政策工具的选择,既要协调不同地区政府形成环境治理的合力,又要约束政府可能的寻租冲动,因此,由利益冲突刺激的政策工具选择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九龙江流域涵盖的龙岩、漳州和厦门三地,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九龙江的利益诉求差异较大。龙岩、漳平两地从1990年以来畜牧业快速发展,2009年,龙岩实现畜牧业产值79.74亿元,而畜牧业中的生猪产业是龙岩的优势产业,在国家奖励的福建7个生猪调出大县中龙岩市占了5个。养猪业不仅对地区经济的拉动十分明显,同时也提高了农民收入,对农民现金收入的贡献排第一。畜牧业对运输物流、建材、机械制造等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有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使之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但是,上游的龙岩和漳州积极发展养猪业,处于下游且入海口的厦门,长期以来以九龙江为重要的饮用水源,辖区内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利益诉求明显不同于漳州、龙岩两地,这就导致了流域内三地之间的利益冲突。

从1999年至今,福建形成了省-市-县三层的流域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由一名政府副职担任组长,包括环保、农业、水利等部为组成单位。就九龙江的地区利益冲突协调问题,2007年福建建立了省级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包括省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等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流域各地级市副职,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挂靠省环保局。负责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和年度整治计划;牵头开展市、县(区)整治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牵头制定九龙江流域综合整治专项资金投向;牵头协调事关全局跨设区市的流域整治综合性问题。同时,与九龙江流域地龙岩、漳州、厦门三地也不断加强横向联络,2012年三地分别通过《厦门、漳州、龙岩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共同决定》,2013年,三地又通过《关于共同推进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的厦门共识》。

(二)应激:政策工具的影响力呈现

九龙江水污染治理采取了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治理、水环境功能区划、人大和行政督察等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指向不同的污染源头,所产生的刺激也各不相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九龙江流域禽畜养殖业发展迅速。长期积累的禽畜养殖污染被认为是严重污染事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福建修订了《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意见》,全面启动“限猪令”。龙岩、漳州两地分别下达了地区性《九龙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通告》,具体划定了禁养区、禁建区的范围以及落实了相应的拆迁、补贴额度。

“限猪令”是典型的“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通过禁止特定区域内的养殖行为,规定特定行为的发生范围及可采用的技术方法,“限猪令”能迅速清除九龙江源头畜禽污染源、快速改善水环境。该政策工具对政策对象的刺激强度大,效果立竿见影,一项针对养殖户的问卷调查显示,龙岩、漳州两地总清栏数超过100万头,直接经济损失近3亿元。同时,由于生猪养殖大量减少,地区猪肉供需平衡被打破,猪肉价格出现较大波动,“限猪令”还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针对“限猪令”公众满意度问卷走访显示,虽然环境质量满意度为 85.2%,但物质生活满意程度仅为 35.6%,对政策的信任度为 73%。在接受政策刺激后,政策对象身上所发生的应激将进一步通过各种渠道反作用于政策主体,其利益诉求借由人大、政协的调查活动以及媒体予以反映,从而影响政策工具的优化。自从2009年新罗区开展养殖业污染整治后,被关闭的猪场接下来纷纷转移到交界处。交界处的耕地和林地相互穿插,使用权和所有权极为复杂,由于属地问题无法达成一致,管理权限相互扯皮,补偿奖励标准不一,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进一步加剧了九龙江污染治理的难度。

(三)反馈:综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

一般来说,水污染治理的政策工具在发展中形成了命令-控制型工具、经济工具、自愿行动工具以及公众参与工具等共同构成的工具箱,而如何从这一工具箱中灵活选择、综合使用不同政策工具有效治理水污染是水污染治理实践中最受关注问题。“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是污染治理中常用的政策工具。经济工具受到污染物的特性、空间因素以及监督能力的限制,往往是“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补充。自愿性政策工具以自愿组织实施为主,但管制压力也是影响该工具制定与效果的关键因素。总的说来,非此即彼的政策工具选择不能有效削减世界上河流流域大量的非点源污染,九龙江水污染治理后期开始综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

1. 以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设立生态补偿专项基金

《福建省九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办法》第三条明确规定:“设立九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专项资金,由九龙江流域内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和省人民政府负责安排,专项用于九龙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办法,九龙江主要流经地设立省市县(区)三级流域整治专项资金。如2003至2007年间,厦门出资4000万元,漳州、龙岩两地出资4000万元,福建省环保局从2005年起每年安排800万元,共计筹集9600万元专项投入龙岩、漳州段环境综合治理中。此外,福建省财政厅还创新了资金分配方式,从2009年起采用“因素分配和项目分配相结合”。九龙江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资金一分为二,除省级细化分配到具体项目外,按流域交界断面水质、流域面积、整治任务等切块到市、县,由地方细化安排使用。同时,积极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建立流域区际间补偿基金,尤其设立下游对上游的生态补偿机制。如自2010年起,厦门市每年出Y3000万元,反哺上游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

2. 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九龙江流域各地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龙岩、漳州、厦门建成污水及垃圾处理厂,龙岩市龙津河河道整治、漳州市内河整治以及厦门北溪引水渠改造工程均进一步疏通了九龙江支脉。同时,积极引入市场化手段,进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的市场化改革,污水、垃圾处理费的全面开征等不仅为污染治理筹集了资金,也是利用市场机制综合治理污染的尝试。2009 年福建出台的《关于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意见》将沿江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作为流域整治的重点内容,并提出了九龙江流域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目标。现在三地的城市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已基本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极大地改善了九龙江的污染源治理。

3.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开展生态示范区和绿色城市建设

生态示范区和绿色城市建设、生态农业、清洁生产等自愿行动政策工具,以及环保宣传、污染源信息公开、舆论媒介监督、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等公众参与政策工具也更多地被应用到九龙江治理中。《环境保护法(试行)》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环保宣传、强制信息披露、企业环保曝光等政策工具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能。在九龙江水污染防治工作中,三地环保部门都重视环保知识的宣传及民间力量的调动。2013年成立的厦门、漳州、龙岩三地高校环保志愿者联盟,联合开展了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宣传教育、科学研究、水质调查等活动,共同致力于保护九龙江。福建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制约和参政议政作用,重视科研院所在水污染防治中的智力支持作用,加大不同地区部门之间的污染治理经验交流,积极进行污染源调查工作,引导公众改变生产方式。如人大代表“九龙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情况”专题调研;对养猪户种植狼尾草、黑麦草的宣传和技术培训;推广猪养殖废水干湿分离技术等。

三、“刺激-应激-反馈”模型对

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选择的启示

水污染治理是重要的公共行政实践领域。如何选择和优化政策工具,搭建从政策制定到政策执行的桥梁,是各级决策主体必须解答的问题。本文以政策执行互适理论为基础、基于水污染治理相关利益者间的互动博弈而构建的“刺激-应激-反馈”政策工具选择模型,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该模型正视了政策工具选择和优化所具有的动态性特征,将关注点引导至政策问题的界定和分析上,厘清了从刺激――初始政策工具选择、应激――政策工具影响力呈现,到反馈――政策工具优化这一政策工具选择和优化的在内逻辑,能较好地解释水污染治理中各主体的互动博弈行为,和各行为者在政策各阶段的行为状态。“刺激-应激-反馈”模型,概念化了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选择过程中各行为主体的互动行为,可以复盘分析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的优化选择过程,也可为推演政策工具的选择和优化提供逻辑思路,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和应用价值。

结合福建九龙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实践,“刺激-应激-反馈”模型对水污染治理政策工具选择的启示包括:首先,由法律法规构成的制度环境至关重要,它们既限定了政策工具的范围,也是政策工具的合法性来源。在政策工具的初始选择阶段,政策主体所要做的不仅是在宏观制度背景下选择针对性的政策工具解决不同污染源,而且要正视并妥善处理地区间利益冲突,保障政策工具的有效落实。其次,不同政策工具代表着不同的刺激量,会导致流域内政府、公民、企业和组织等产生应激反应,这种应激既是政策工具影响力的呈现,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反馈回到政策工具选择上来,并最终推动政策工具的调整和优化。福建在治理九龙江水污染问题中开始综合使用各种政策工具,呈现出从直接管制政策工具,经由经济工具,转向重视公众参与政策工具的趋势。最后,九龙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也表明,政策工具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刺激-应激-反馈”的行为表征,僵化干预与单一政策不能有效解决公共问题,需要基于公共问题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环境特点,进行多种政策工具的组合治理。

[参考文献]

[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37.

[2]Berman P, McLaughlin M W.Implementing and sustaining innovations.Santa Monica, CA: Rand, 1978.

[3]施祖麟,毕亮亮.我国跨行政区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管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人口 . 资源与环境,2007(3).

[4]李胜,陈晓春.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政策博弈及启示[J].湖南大学学报,2010(1).

[5]吴锦瑞.重抓养殖业污染整治,促进龙岩市畜牧业持续发展[J].福建畜牧兽医,2011(1).

[6]刘青.环境管制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1).

[7]曾悦,洪华生,曹文志,陈能汪.九龙江流域规模化养殖环境风险评价[J].农村生态环境,2005(4).

[8]陈泽侗.从九龙江流域“限猪令”看环保政策的完善[J].中国财政,2010(24).

[9]王惠娜.自愿性h境政策工具与管制压力的关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5).

[10]Encarna, and José Albiac. Assessment of nonpoint pollution instruments: The case of Spanish agricultur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2012(1).

[11]Ding, etal.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th: a review[J].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011 (4).

Abstract: Water pollution governance of river basin ha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in public management. Policy instrument selection (PIS) supplies a valuable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inherent logic of pollution governance policy development. Based on mutual adaption model and take Jiulong River as a case, this article conceptualizes this logic into a three-stages model including stimulating, working and feeding-back which focuses on the mutual action of stakeholders in water pollution governance.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stage of stimulating which stands for the initial PIS within certain institutional context that target different pollution reasons; the influences of policy instructions on stakeholders and policy issues which happen at the working stage, the revising and optimizing resulting from the feedback that leads to integrated use of policy instruments. PIS is dynamic. In order to solve the wicked policy problem, a range of policy instruments based on the context is preferred than the one-fit-for-all solution.

上一篇:河道治理工程范文 下一篇:三农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