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档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7 05:51:56

水文档案论文

水文档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文 档案 管理

水文是对水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状况和规律进行勘测、研究的一门学科。在水文勘测、水质监测、水文情报预报、水资源水环境评价、水文科学实验以及水文咨询服务等水文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技文件材料称为水文档案。[1]

一、 水文档案的特点

水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门信息科学、观测科学,水文档案是各项水文业务工作的结果。原始记录的收集、水文资料的整编与调查评价研究是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相应地,水文档案一般分为水文原始观测记录、水文资料整编成果及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研究项目成果。

随着水文观测手段的发展,从早期的人工观测形成的手工记录报表,发展到自记仪器形成的曲线图表,采用计算机采集的数据模块。水文资料整编成果是水文水质观测数据经过按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整编后形成的材料,一般为数据报表,以“站年”为保管单位,一个观测站一年中所有观测项目的整编成果合在一起,装订为一卷。

水文调查评价与研究项目成果是在水文专项调查评价水文实验和水文科研等活动中形成文字图表报告等材料,以项目为单位分别立卷。水文档案具有一般科技档案的特性,并且专业性较强,具有显著的特点:

1、统一性。由于水是统一的整体,它变化复杂而连续,仅仅依靠一个水文观测站的信息,很难准确作出范围较大、时效较长的水文水情预报或研究及预测水文变化,也很难实施各种水文保障服务。为了达到观测资料共享,必须要求观测记录的统一性。也就是说,水文观测方法和观测时间以及观测结果的记录信息传输、数据格式、存贮格式都要求标准化。为此,要严格按照规范统一的水文信息格式填报、传输、接收水文记录,管理方法也要求统一。

2、区域性。水文记录档案是各地水文观测的结果,其观测数据只能代表一定区域范围的水文要素变化情况。水资源的数据只能代表一定区域范围的水文要素变化情况。水资源的地理环境条件有关,如植被、地形等。不同地区环境条件有很大的差异,水文记录也就相应地具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2]

3、时间性。水体中各种水文要素变化是时间的函数,水文观测记录要求客观地反映某一时间的水文要素实况。为了使观测记录有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水文勘测人员必须按照水文观测规范,每天定时进行水文观测。一旦缺测或误测,超过一定时间,则无法进行补测。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其观测结果是不同的,其时间特征很明显。

二、水文档案的重要作用

水文是水利的基础,是防汛、抗旱的耳目和尖兵,是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哨兵。水文档案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运行调度、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以及一切与水相关联的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同志就深知水文档案的重要,曾经作出指示,水文档案的保护要万无一失。1962年夏天,住在武昌东湖宾馆,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存放水文档案的大楼由于汽油自爆引起爆炸,惊动了。他立刻就当时的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电话询问:水文档案受损失没有?并指示:水文档案要复制4份,分藏各地,以防万一。水文档案对防汛抗旱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防汛抗旱工作是建立在水文档案管理工作基础之上的,没有水文档案信息,防汛抗旱工作就难以高质量地开展。1998年长江洪水最大时,在中央决策荆江是否要分洪的关键时刻,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针对分洪能达到什么效果、如果不分洪荆江及其以下河段的水位将会如何、未来的气象与水情怎样等6大问题,利用积累的大量水文档案资料,及时、准确地作出了分析预测,为中央决定不分洪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据统计,1998年水文防洪减灾效益超过800亿元。

水文基本数据是研究水问题重要的基础信息,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信息资源之一,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一切与水有关的活动均需要水文基本数据。 对于水文系统自身来说,水文档案则是水文工作的成果,是几代水文人艰苦辛劳积累的宝贵历史财富。

三、水文档案管理方法

全面加强水文档案管理,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和利用水平,管好用好这些宝贵的水文档案,做到对历史负责,并为现实各项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是水文档案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1、要不断加强档案知识学习、提高认识,增强档案管理意识。认清水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争取把档案工作列入领导议事日程,把档案目标管理及档案信息科(档案室)建设作为档案建设的重点工作,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档案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水文基础工作。解决好档案专兼职管理人员的配备问题,加强档案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进一步提高档案工作的业务水平。作为档案管理人员要认识到,档案管理岗位是一个需要默默奉献的岗位,它产生的效益是无形的又是无价的。档案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作为一个档案工作者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要不断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努力提高业务素质,树立好档案管理部门和档案工作者的良好形象。[3]

2、建立健全各项档案管理制度,是把档案工作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的有力措施。除了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水利档案工作规定》、《水利工作中国家秘密及密级具体范围的规定》等各项法律法规外,还要结合水文系统档案管理工作实际,制定出本单位的《归档管理制度》、《档案借阅制度》、《安全保密制度》、《档案销毁制度》、《档案分类方案》等一系列管理规定。使档案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制度,全面推动档案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赵菁菁 浅谈水文档案的特点及其管理-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4,40(1)

[2].期刊论文;李涛 加强水利(水文)档案管理服务三峡建设 -科技信息2009(8)

[3].期刊论文;李家年.Li Jianian 加强水文档案综合管理的思考 -江淮水利科技2006(2)

作者简介:

水文档案论文范文第2篇

现将相关事宜公布如下:

一、大赛主题

本届大赛围绕“基于问题解决的作文教学”的主题进行。从“我的作文教学观”“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写作。“我的作文教学观”要求立足作文教学发表观点,可以是作文本原思考、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性文章,也可以是作文教学反思、作文教学评价、作文考试等言之有物的文章。“我的作文教学实践”突出作文教学探索成果的展示,可以是课堂实录,可以是教学设计、校本教材章节摘选、作文教学序列实践探索、作文教学故事、师生写作档案、教研活动纪事,也可以是课题研究报告等具有实践真知的文章。

二、参赛对象

全国各地初中、高中、中等师范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研员、高等院校语文教师、中学育工作者。

三、论文评审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大赛设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四个奖次,获奖结果将在第三届“三新”作文研讨会现场公布并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名单将于大赛结束后在本刊公布。论文评审过程由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理事会专家评审团指导,《新作文》杂志社编辑部执行,并接受读者大众评审团的检验。

四、投稿要求

1.每位参赛者可同时参加“我的作文教学观”“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两个层面的写作比赛,每人最多可投两篇。教师下水文及指导的学生优秀作文不参与此次评选。参赛论文严禁抄袭,不可一稿多投,已发表的文章不在参赛之列。字数控制在1000-5000字之间。

2.请将个人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号码、电子邮箱附在文章最后,方便及时联系。

3.本次大赛专用投稿邮箱:。欢迎以电子版的形式投稿,来稿请使用word文档并以附件形式发送。发送主题为:三新参赛+作者姓名+主题(教学观/教学实践)。

4.每篇参赛论文需交评审费用50元。

5.评审费邮寄方法:

(1)邮局汇款。邮寄地址:山西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新作文杂志社;030001 新作文杂志社(收)

(2)账号汇款。汇款户名:《新作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账号:04136501040003117(中国农业银行太原金穗支行)

五、大赛时间

2016年9月1日――2017年3月底

六、其他

1.所有参会者均可获得加盖新作文杂志社和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公章的获奖证书。

2.评奖过程中收到的论文会陆续择优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上,供全国广大读者品鉴交流。

3.参赛优质论文的作者将有机会在第三届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的自由论坛上阐述教学主张。

关于此次大赛更加详细的内容,欢迎关注微信:三新作文(sxzw5610)

QQ 咨询 :279463773

电话咨询 :0351- 4193845

新作文杂志社

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

水文档案论文范文第3篇

1.1“一体化”

指服从实验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即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所有的水文气象实践课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把相关的实验知识、技术和方法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2“三层次”

根据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试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实践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试验。主要是以基础实验课程为主体,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如水力学实验中静水压强和静水总压力的测量、液流流态和液流阻力的测量,水文测验中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测量,气象要素降水、蒸发的观测等。第二层次,综合应用型实验。主要是以综合实验课程为主体,旨在强化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常采用启发式教学。如临近和短时天气预报实习、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等,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课本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流程,围绕着理论、程序技术和研究思维三个环节展开进行实验。第三层次,实践创新型实验。主要是以创新类实验项目为主体,为设计、研发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科研创新能力,常采用开放式教学。这里主要指高年级的学生申请的校级、省级和部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文献检索、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总结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1.3“多形式”

是指采取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相结合,计划内学时与计划外开放实验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实验操作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等,并将室内试验与实践教学基地和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有机结合;在形式上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自学式、开放式等多种形式有机组合的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有机融合的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学生的能力从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到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递进式培养[3-7]。

2“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2.1优化实验教学,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水文气象学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围绕水文和气象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解决国民生产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整个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实践课程规划(实验教材、实验大纲和实验项目的设计),优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验性教学。以课程综合化为突破口,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新实验教学体系。第二,多开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来提高学生的独立创新、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建立实训网络平台,将网络资源和学习更好地整合,将新的教学理念灌输到实际实践教学中。快速满足教学要求,使实践教学更加优化。第四,加强实习和实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习、实训是整个实践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实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和实际生产实践的联系,同时可以促进教师自身进行自我完善,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多元化的教学模式[8]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实验室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集中实验。这种模式面向的对象主要是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第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实践方案,培养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分时段,分层次的开放。低年级学生基础性实验实行双休日集中开放模式,以巩固知识和技能为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提高操作技能的实验。高年级学生以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采用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性实验主要是学生通过申请学院、学校、省级和部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出实验项目,经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中期答辩和结题汇报等层层过程,充分利用周末、教学实践周和寒暑假,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并完成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开放的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提出—研究—解决”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从实践上探索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第四,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以自主性为主要特点,充分虑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和目的地设计实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突出学生创造性、探索性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第五,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加强本科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院与广西水文局建立了《水文测验》、《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教学实习基地,与安徽省六安市水文局建立了《水利工程》教学实习基地,与天津市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建立了《数值天气预报》、《临近和短时天气预报》实习基地。这几种实践教学模式要有机配合,促进各类实验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2.2优化管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优化管理主要通过网络化管理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9-10]。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管理:第一,实行网络预约制度,仪器状态实行网络通报制度,提高了仪器使用的效率,也加强了仪器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第二,实验耗材的购买也实行网络管理,购买药品等耗材时,需要网上申请,经管理员批准后统一采购并登记入库、登记领用。通过耗材库查询,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药品,方便互相调用,做到资源共享,节约实验室运行经费,更能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第三,通过考勤系统提高出勤率。网站考勤功能每天记录了每位学生到实验室及离开实验室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第四,以网站展示实验结果加强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实验室网站将学生在实验中取得的良好实验结果、获得的奖励、发表的论文等进行展示,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绩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成就感。网站化管理真实记录了学生完成任务和教师检查指导的及时性,加强了师生的工作责任心,大大提高了许多环节的工作效率。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录像,将其网络化和视频化后,为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仪器提供了一个培训的平台。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数码技术构建实验项目库,方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实验室观看实验视频,对将要进行的真实实验进行预习,其效果远远好于浏览讲义文字。从而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第二,网络应用系统的建立,方便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师和学生利用积件库中的CAI课件,视频库中的视听教材,以及校园网上、Internet上的网络资源进行实验教学互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及时查询到实验室的有关信息和教学实验的操作技术,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BBS论坛系统参与实验教学的讨论,使教师和同学进行实时网上交流;学生将自己近期的研究计划、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及阶段结果及时上传到各自的科研文档中,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读取并进行批阅,提出建议,及时了解某位学生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2.3建立科学的管理及完善的考核体系

制定并逐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工作条例,明确各级职责,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从实验教材选编、实验大纲制定(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报告的撰写、课程考核方式、实验成绩评定等)和实验项目设计等实验教学多个环节明确目标和要求,作为组织实验教学的依据。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管理,比如建立实验室的文件资料档案,定期开展实验室工作评估和考评活动;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好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效益。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在实验教材的选编、实验大纲制定和实验项目的设计等等教学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公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实验评分规则。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将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它包括平时考核、实验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考试。通过学生和教师两套评价考核体系及多样化的考核模式有效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结语

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文气象学专业通过借鉴相关专业和兄弟院校的经验,构建了“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的水文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这个体系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优化管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考核体系。通过实践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管理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新时期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水文档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水文气象实验教学 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实施与管理

本科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具有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及管理为实验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它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起着全方位的推动作用[1]。

水文气象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既是应用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强是水文气象学基础系列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教学别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结合。作为亚洲第一所、世界第二所的水文气象学院,国内没有现成的教学经验可借鉴,只能参考相关专业和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探索一条培养水文气象复合人才的教育路子。针对过往相关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以封闭式实验为主、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缺少学科知识交叉渗透的实验教学平台、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的力度不够、学生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契机,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水文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这一基础体系上进行科学有效的实施和管理。

1.“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思路。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大学完整的教学体系[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要明确目标。以“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主线,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强化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才标准的多样性和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实践教学的始终。积极探索高等院校水文气象学实验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专业特色突出、体系独立完整、管理科学、学生主体地位突出的实验教学体系。

其次,要搭建平台和优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根据实践课程性质和内容分为基础实践教学平台(基础课程实验模块和认知实习训练模块)和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平台(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科技竞赛和创新项目等模块组成)。根据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和实验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打破课程间的壁垒,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使课程间的内容有机融合,互相促进。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和动手能力,专业拓展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1.2实践教学体系构成。

1.2.1“一体化”。指服从实验目标,以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即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所有的水文气象实践课统一管理、统筹安排,把相关的实验知识、技术和方法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1.2.2“三层次”。根据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性试验、综合应用型实验和实践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础性试验。主要是以基础实验课程为主体,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为主,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如水力学实验中静水压强和静水总压力的测量、液流流态和液流阻力的测量,水文测验中的流量、流速、水位等测量,气象要素降水、蒸发的观测等。第二层次,综合应用型实验。主要是以综合实验课程为主体,旨在强化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学生初步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常采用启发式教学。如临近和短时天气预报实习、水文预报课程设计,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等,要求学生通过所学的课本知识,查阅相关文献,设计实验流程,围绕着理论、程序技术和研究思维三个环节展开进行实验。第三层次,实践创新型实验。主要是以创新类实验项目为主体,为设计、研发型实验,旨在培养学生自主研究、科研创新能力,常采用开放式教学。这里主要指高年级的学生申请的校级、省级和部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文献检索、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过程、总结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论文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的教学原则。通过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促进了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1.2.3“多形式”是指采取基本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相结合,计划内学时与计划外开放实验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实验操作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等,并将室内试验与实践教学基地和基础人才培养基地有机结合;在形式上采用讲授式、启发式、自学式、开放式等多种形式有机组合的实验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

“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形成了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有机融合的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学生的能力从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到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全面递进式培养[3-7]。

2.“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与管理

2.1优化实验教学,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水文气象学专业的课程主要是围绕水文和气象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解决国民生产中的实际工程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整个培养计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实践课程规划(实验教材、实验大纲和实验项目的设计),优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实验性教学。以课程综合化为突破口,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构建新实验教学体系。第二,多开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来提高学生的独立创新、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第三,建立实训网络平台,将网络资源和学习更好地整合,将新的教学理念灌输到实际实践教学中。快速满足教学要求,使实践教学更加优化。第四,加强实习和实训,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实习、实训是整个实践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实验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和实际生产实践的联系,同时可以促进教师自身进行自我完善,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益补充。

多元化的教学模式[8]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传统的实验室模式。在教师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到实验室进行集中实验。这种模式面向的对象主要是低年级的学生,通过参加实验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第二,启发式的教学模式。注重个性培养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提出不同的实践方案,培养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能力。第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分时段,分层次的开放。低年级学生基础性实验实行双休日集中开放模式,以巩固知识和技能为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提高操作技能的实验。高年级学生以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型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采用研讨课的形式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性实验主要是学生通过申请学院、学校、省级和部级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出实验项目,经查阅文献,拟定实验方案,中期答辩和结题汇报等层层过程,充分利用周末、教学实践周和寒暑假,在开放实验室进行实践并完成实验项目。通过一系列开放的实验过程,培养了学生对前沿和热点问题的“提出—研究—解决”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索能力、辨析能力和探索求知精神,从实践上探索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动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第四,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以自主性为主要特点,充分虑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有针对性和目的地设计实验、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突出学生创造性、探索性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综合培养。第五,开放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加强本科学生在工程实践中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学院与广西水文局建立了《水文测验》、《水文水资源综合实习》教学实习基地,与安徽省六安市水文局建立了《水利工程》教学实习基地,与天津市气象局、河北省气象局建立了《数值天气预报》、《临近和短时天气预报》实习基地。这几种实践教学模式要有机配合,促进各类实验资源的互补与共享,最终达到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2.2优化管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优化管理主要通过网络化管理来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效率[9-10]。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管理:第一,实行网络预约制度,仪器状态实行网络通报制度,提高了仪器使用的效率,也加强了仪器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第二,实验耗材的购买也实行网络管理,购买药品等耗材时,需要网上申请,经管理员批准后统一采购并登记入库、登记领用。通过耗材库查询,学生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药品,方便互相调用,做到资源共享,节约实验室运行经费,更能增强学生的节约意识。第三,通过考勤系统提高出勤率。网站考勤功能每天记录了每位学生到实验室及离开实验室的时间,提高了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第四,以网站展示实验结果加强学生的成就感。通过实验室网站将学生在实验中取得的良好实验结果、获得的奖励、发表的论文等进行展示,给学生创造一个展示成绩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学生的成就感。网站化管理真实记录了学生完成任务和教师检查指导的及时性,加强了师生的工作责任心,大大提高了许多环节的工作效率。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实时录像,将其网络化和视频化后,为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仪器提供了一个培训的平台。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应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和数码技术构建实验项目库,方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学生在课前通过网络实验室观看实验视频,对将要进行的真实实验进行预习,其效果远远好于浏览讲义文字。从而提高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第二,网络应用系统的建立,方便了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师和学生利用积件库中的CAI课件,视频库中的视听教材,以及校园网上、Internet上的网络资源进行实验教学互动,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及时查询到实验室的有关信息和教学实验的操作技术,下载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也可以通过BBS论坛系统参与实验教学的讨论,使教师和同学进行实时网上交流;学生将自己近期的研究计划、实验方案、实验数据及阶段结果及时上传到各自的科研文档中,教师可以直接从网上读取并进行批阅,提出建议,及时了解某位学生的情况,从而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管理。

2.3建立科学的管理及完善的考核体系。

制定并逐步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进行科学的管理。主要包括:制定工作条例,明确各级职责,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逐步规范;从实验教材选编、实验大纲制定(实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报告的撰写、课程考核方式、实验成绩评定等)和实验项目设计等实验教学多个环节明确目标和要求,作为组织实验教学的依据。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实施有效的管理,比如建立实验室的文件资料档案,定期开展实验室工作评估和考评活动;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的好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的功能和效益。

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应在实验教材的选编、实验大纲制定和实验项目的设计等等教学环节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了最大限度实现公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将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实验评分规则。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将建立一套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实施多样化的考核模式,它包括平时考核、实验理论考核和实验操作考试。通过学生和教师两套评价考核体系及多样化的考核模式有效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结语

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文气象学专业通过借鉴相关专业和兄弟院校的经验,构建了“一体化、三层次、多形式”的水文气象学实践教学体系。并在这个体系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优化管理,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来实现资源共享;进一步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完善的考核体系。通过实践体系的构建和实施管理为学生搭建一个进行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得到训练,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新时期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志东,蒋志勇.加强工程设计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1):87-88.

[2]曹慧东,杨颖,郑伦楚.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47-48.

[3]赵云岭,欧阳津,申秀民,蒋福宾,黄元河.“一体化、三层次、多渠道、多模式”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7(06):55-57.

[4]梁秀玲,李琼生,徐杜,吴黎明,李扬.“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04-307.

[5]张忠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1,28(2):11-13.

[6]刘长宏,王刚,戚向阳,等.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三层次十模块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2):81-82.

[7]王晓明,易兵,徐瑞宇,等.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构建[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11,28(2):15-16.

[8]花向红,邹进贵,向东.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7):114-117.

[9]张逸军.基于校园网的开放型实验管理系统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7):12-15.

[10]裘娟萍,余志良.构建网络实验室促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与管理[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9):1323-1327.

水文档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行业;档案工作人员;基本素质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rchives, in the country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irrigation works in the background, for water conservancy archives personnel quality requirements improve, archives work quality directly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archivists, only the ascending water conservancy archives personnel occupation quality,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 water industry; the archives working personnel; basic quality

中图分类号:G271

0前言

在知识经济全面发展的21 世纪,我国水利行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中多数挑战是来自于现阶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与漏洞。在水利行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中,适时加强对于管理人员基本素质提升是极为重要的。

1 水利工程的档案特点 水利工程建设既与建筑、电力、机械、水文、气象等专业紧密联系,还涉及到农业、工业、交通、通信、市政、生态环境等相关方面,导致了归档的水利档案在种类上的多样性,包括了水利工程建设档案、文书档案、财务档案、声像档案、设备档案等。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文件材料主要由设计单位提供给管理单位归档,工程投产运行管理阶段的文件材料由管理单位归档,施工建设阶段涉及的文件材料比较多,有设计文件、建设管理文件、监理管理文件、施工管理文件、设备文件等。

水利工程档案包括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水利工程按其建设过程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投)标、施工、质检、监理到竣工验收、试运行等全过程。水利工程档案是建设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来说,远在建设工程施工之前,建设工程档案就开始产生并积累。其中建设工程立项文件是建设工程项目决策、审批、确立过程的真实记录,是项目经费落实和项目具体实施的根本依据。项目预算编制、项目概要设计、招投标都必须以立项文件为依据。而项目预算、概要设计、招投标产生积累的文件材料又是项目勘察测量、详细设计的依据。也就是说,在建设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前,已经有大量的文件材料形成了。如果把这一个文件积累过程从建设工程中剔除,建设工程是根本无法成立,也是无法开展的。

水利档案人员在工程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需要将各类工程从项目规划、咨询、勘察、设计、招标投标过程中形成的文件纳入归档范围,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水土保持报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试验报告、总体规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招标投标文件、施工图阶段、设计修改等有关文件。这些文档材料全面反映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详细情况,对工程质量评定,工程开工后管理和维护,以及对新建工程的准备,都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水利档案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2.1 高尚的职业道德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以服务为主的工作,是档案与利用者之间的纽带,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水利事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观念,爱岗敬业,勤勤恳恳,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过硬的业务能力

水利档案管理人员是传播信息,储备知识链接应用的桥梁。根据目前形势要求,水利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业务素质:一是在掌握档案管理基本知识的同时,还需了解相关的业务知识,这包括建筑、造价、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程制图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将工程项目的各阶段资料进行系统收集。二是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熟练地进行档案信息的输入与输出。重视网络知识学习,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三是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和国际交往的增多,中国承担了更多水利援外工程,这就需要档案工作者,在精通本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还应熟练和掌握一门外语知识。

较强的创新能力

创新给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带来发展动力,新时期实现现代化水利档案管理建设,关键要

坚持改革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网络化程度的普及,对水利档案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水利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有创新意识,积极探索,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实效,立足新的实践及时总结创造新经验,并结合实际研究解决新的问题。

团队协作能力

二十一世纪是团队成功的时代,特别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决定了从业人员仅靠单打独

斗是不现实的。对那些个人难以决定或者完成的档案保存或利用工作都需要几个人的通力协作。档案管理部门的每项工作都应该有尽量多的工作人员参与进来,个人的参与、团队的协作能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提升水利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途径

3.1爱岗敬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做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爱岗敬业,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前提。档案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求管理人员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办事细心的工作态度、乐于奉献的工作精神。因此作为一名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3.2 依法治档,完善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 做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是关键。制度建设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制度建设,严格依法治档,是新形势下对档案工作的迫切要求。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对已有的档案制度进行了修订,使档案制度能更加完善。

3.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从事水利工程档案工作的人员,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比一般单位的档案人员更全面。不仅要懂文书档案,还要懂科技档案,懂与水利工程相关的一些专业类别档案,懂不同类别档案的分类整理。因此,为达到水利工程档案整理规范化的要求,应对各专职或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大量培训。还应加大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重视网络知识教育,以适应新时期档案工作的需要。档案工作者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档案事业的总体水平。要通过教育培训,完善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培养敏锐的档案遗失以及较强的档案技术能力。

3.4营造竞争氛围,提高工作效率

水利档案管理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竞争,档案管理部门与单位其他部门之间没有对比,档案管理部门内部人员之间没有竞争,这极大地制约了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档案管理人员无论文化层次高低、经验丰富与否,都要具备竞争意识,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率。

3.5建立激励体系,适应水利新形势

建立激励体系,激励包含正激励和负激励两个方面,即奖励和惩罚。实践中,激励机制的运行可以极大地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能力的提高。必须履行激励手段,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队伍能适应档案管理的发展,适应水利新形势的要求。

3.6 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 做好水利档案管理工作,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实现档案管理规范化,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随着计算机在档案应用中日益成熟,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不能只局限于古老的收集、整理、归档中,它需要档案工作者不仅要熟练操作计算机,懂得规范准确地使用档案软件,还要具有创新意识,跟上现代化的步伐。

4 结束语

水文档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实物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库新疆建立

中图分类号: F470.1文献标识码:A

实物地质资料是指在各类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岩矿心、标本样品、光薄片、岩屑及副样等。实物地质资料是记录地质特征和地球演化历程的最真实、最直接的证据之一,是地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库也同样地质资料库的重要部分。[①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编:《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库藏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序言,海洋出版社,2006年;]① 所以,许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了不同规模的岩心库,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国内外实物地质资料库概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重视建设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体系与开发利用工作,建立了大量的岩心库,而且管理服务系统不断完善,为推进地质矿产勘查与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根据保管用途、目的 、对象不同,都建立了联邦政府一级,州政府一级 、省政府一级以及地区性不同层次的馆藏机构,形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对实物地质资料实行分类,分级的统一管理制度,为社会提供服务。[②刘玉才 主编:《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文集(17)》载之《浅谈建立地质调查实物地质资料馆藏体系的必要性》,地质出版社,2007年2月,第19页;]②

虽然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多样、矿产资源和类型很丰富、但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实物地质资料库藏建设比较晚。在1976 年建立的“地质矿产部五六二综合大队”,到2000 年经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更名为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并进行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为了加强地质资料管理,2002年国务院颁布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8年1月,国土资源部实施《办法》。此后,安徽、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省区也开始规划实物地质料库建设。[③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论文选集(2)》,地质出版社,2010年3月,第66页;]③

总之,目前除国家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设有现代化的立体实物库外,省级馆藏机构仅个别省市建有规模小、设备落后的岩心库,部分省着手馆藏机构和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的可行性论证。

二、目前新疆地质资料库现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资料馆是馆特的专业资料馆。它的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地质资料处。1963年9月,更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全区地质资料处。2000年,正式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资料馆。详见下表1-1 。

表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资料馆历史沿革简表

年份 机构名称

1956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地质资料处

1963年9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全区地质资料处

2000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资料馆

2001年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成立后,新疆地质资料馆与新疆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合署办公。新疆地质资料馆位于乌鲁木齐市,总建筑面积为1974平方米,其中资料库房建筑面积为525平方米,阅览室用房建筑面积214平方米,办公用房建筑面积265平方米。

截至2012年底,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共计10174余档,其中有电子文档的地质资料8168档,约占86%。根据馆藏分类统计,其中包括区域地质调查资料465档;固体矿产勘查5260档;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遥感地质勘查资料710档;水文工程353档;地质科学研究成果报告863档;其它类资料1750档,这些档案资料为有电介质(光盘)资料,已图文数字化。[④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资料馆槪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资料馆2011年度工作总结;]④这些资料是国家及社会投资,经全自治区地矿、有色、冶金、煤田、核工业、建材等多个行业的地勘单位,几代地质工作者辛勤工作的成果。是国家进行地质基础研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经济开发矿业的基础资料,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三、在新疆建立实物地质资料库的意义

实物地质资料的采集成本很高,且无法复原和复制,但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和多元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分析测试手段的不断改进,对已取得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重新研究和再利用,就可能发现以前未被发现的地质矿产现象和有用信息,获得新的更有价值和更有意义的科学认识。做好实物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和研究,利用工作,可以有效地避免地质工作的低水平重复,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地质勘查资金,提高地质找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意义十分重大。[⑤曹毅然:《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文集16》,地质出版社,2003年10月01日,第一页;

]⑤ 因此,建立一个实物地质资料库对国家和新疆的地质工作更有实践价值和科学意义。

1.新疆实物地质资料具有重要保存意义。实物地质资料是记录地质特征和地球演化历程的最真实、最直接的证据之一。实物地质资料是新疆地质工作取得的最有价值的基础性成果资料。通过建立实物地质资料库,可以了解、研究和解决新疆地质与资源情况。它是反映地质结构与地质特点,记录人们认识新疆、开发利用资源历程的档案资料,具有重要保存意义。

2.新疆实物地质资料具有多次开发与应用价值。通过利用实物地质资料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新疆地质工作的程度,认识新疆各地区地质产矿条件,为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依据。因此,通过建立实物地质资料库,可以避免重复工作,可以重新观察和测试,取得新的认识和发现,对勘查、找矿和开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并降低投资风险,促进地矿市场的发展。

3.新疆实物地质资料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实物地质资料反映新疆各地区的地质条件,展示地质风貌和地矿工作成果的“窗口”,它对从事地质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有关新疆地质风貌的第一手资料和原始信息,从而推动地质科学和地球学科的发展。此外,实物地质资料对社会和教育领域具有科学普及与辅助教学意义。因此,通过建立实物地质资料库,可以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地质科学、地理专业教学水平,提高全社会保护新疆的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意识和能力。

四、结论

近几年来,新疆地质勘查工作蓬勃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实物地质料,但是没有得到有效保管和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实物地质资料保存在不同单位或个人手,因此很多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已损毁或面临损毁。为了挽救那些遭受破坏和受到威胁的实物地质资料,使它们能够长期保存下来,确保统一规划收藏、系统管理和充分开发利用,为社会提供的资源共享,建立一个实物地质资料库是十分必要。

参考资料与注释:

1.《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49号》,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总理 朱镕基,二二年三月十九日;

2.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编:《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库藏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海洋出版社,2006年;

3. 曹毅然:《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文集16》,地质出版社,2003年10月01日;

4. 刘玉才 主编:《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文集(17)》地质出版社,2007年2月;

5. 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编:《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论文选集》,地质出版社,2007年12月;

水文档案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档案文化;文化植根性;档案文化力;作用规律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of Archival cultural strength and its effe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roots. It analyzes the research,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cultural strength, Archival cultural strength,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archives and other aspects, and it proposes the cultural roots is the basic propos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Archival culture force. It describes the Archival cultural property, Archival cultural value, Archival 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Archival cultural strength. Finally, it concludes and illustrates the function and law of Archival cultural strength and give some adv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val cultural force and its function.

Keywords:Archival culture;Cultural embeddedness;Archival cultural strength; Function and law

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赛中的地位愈来愈突出。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均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繁荣的号召,表明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档案工作作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不容忽视的两个方面:其一是文化的档案植根性。文化植根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的档案记忆决定了档案自身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同时,文化植根于档案工作对于增强档案工作自身活力、提高自身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推动自身建设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二是档案的文化作用力或称档案文化力。档案文化功能的发挥对于推进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增强社会的文化软实力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因此,对档案文化建设与档案文化功能发挥的现状进行分析,在理论和应用层面探讨文化的植根性和档案的文化力意义重大。

1 研究现状综述

1.1 关于文化力的认识和研究。文化力就是文化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作用力。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别的不同阶级、不同派别和不同阶层均非常重视文化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就有世界上只有精神与剑两种力量,以及精神战胜剑的说法[1],强调了精神力量的强大。

1859年1月,卡尔·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在物质决定意识论断的基础上,同时指出精神和上层建筑相对于物质和经济基础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有巨大的反作用。作者认为这是马克思对文化在精神和上层建筑层面作用力的辩证说明。

1927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带领的团队在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接管了著名的霍桑实验。实验发现人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还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也能引起绩效的上升。得出的结论之一是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是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增加凝聚力最有效的途径[2]。

之后,国外大量学者诸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Richard Tanner Pascale)、哈佛大学教授安东尼·阿索斯(Anthony Athos)、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与经济学教授莱斯特·瑟罗(Lester C. Thurow)在相关著作和论文中均对文化的强大作用力给予了肯定和论述。

文化力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920年,梁启超撰写的文章《欧游心影录节录》中有“一群人文化力聚拢起来”的说法,首次使用了文化力的概念。1940年,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其中有“文化力在旧经济时期已经作为中国的一种革命力量”的表述[3][4]。1985年,日本名和太郎出版的《经济与文化》著作中提出文化力概念,并全面阐述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5]。

我国学者贾春峰在1992年较早提出加强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力研究,认为文化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此进行了持续的分析和研究。

1.2 档案文化力的研究。从现有文献来看,档案文化力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03年《浙江档案》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论档案文化力》,作者是潘连根[6],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针对档案文化力开展研究的文章。

该文首先提出了档案文化力的观点,认为档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文化力,是档案文化要素在促进和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效力,这种效力主要表现在能够为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章论述了档案文化力与其他文化力在其构成要素和功能发挥方面的区别。认为档案文化力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档案文化资源、档案文化管理和档案文化用户三个方面,档案文化功能发挥主要表现在提供精神动力和社会发展动力两个方面。作者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发挥档案文化力的路径是虚实结合与双管齐下,提出在加强档案文化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开展诸如编史修志、举办展览等档案文化实践活动。在该文中,作者对兴办档案文化产业提出了质疑,对档案文化力形成规律及其作用规律没有作进一步探讨。

1.3 档案文化建设相关研究。档案文化建设的文章居多,根据CNKI文献资源数据库以“档案文化”作为文献题名检索词得到直接相关论文数量,而间接相关论文数量则以文化和档案的逻辑与关系进行检索获得。经过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和图1所示。

图1 档案文化研究论文直接相关与间接相关年度变化情况

从图1可以看出,档案文化建设文章总体趋势是增长的,尤其是2009年以来迅速增加。经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软实力、文化产业和文化强国的文化竞争角色和政策的不断强化密切相关。尤其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文化的竞争角色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了包括档案文化研究在内的一系列学术研究。2006年9月13日,国家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未来五年着力发展的九类重点文化产业作了重新划分,确定了重大文化产业推进项目,以促进文化建设重点领域在“十一五”期间的跨越发展。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导思想和2020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这些文化建设举措和政策的加强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分析检索的文献发现,档案文化研究的领域和内容主要集中在:档案文化概念、档案文化特性、档案文化功能、档案文化价值,以及档案文化建设措施、要求和问题等七个方面。

1.3.1 档案文化概念认识。主要观点认为档案文化力量是思想的力量、观念的力量[7]等。

1.3.2 档案文化特性研究。在档案文化特性研究方面,现有文献研究较多,普遍认为,档案文化具有历史的悠久性、记录的原始性、服务的公共性[8]、内容的广泛性、呈现的连续性、支撑的基础性[9]、形态的多样性、功能的多重性、资源的垄断性、传播的有限性[10]、记录的真实性、传承的媒介性等[11];也有的认为,档案文化具有社会核心价值的渊源性[12];有的作者甚至认为,档案文化是“文化之母”[13]和“文明之母”[14],或者认为档案是文化的源头、印记和积累[15];也有从学术性、历史性、服务性[16]等三方面进行阐述的情况。

1.3.3 档案文化功能研究。在档案文化功能研究方面,探讨比较活跃,涉及资政决策功能、维权维稳功能[17]、文化记忆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文化教育功能、文化休闲功能[18][19]等方方面面。

1.3.4 档案文化价值研究。在档案文化价值研究方面,提出档案具有民族文化价值、学术文化价值、文化创作价值、文化鉴赏价值[20]等;也有的认为,档案具有求真价值、规范价值、组织价值[21]等方面的文化价值。

1.3.5 档案文化建设措施。在档案文化建设措施研究方面,围绕转变观念、开展档案文化存储、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提升档案文化服务能力、促进传播功能的发挥等方面研究颇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八项内容。

一是档案文化思想观念转变。围绕档案文化建设应当扩大视野、树立开放与合作理念,加大开放力度[22]和确立大档案观[23],从人类社会文化记忆和传承高度提高认识,强化自身文化意识、形象意识、宣传意识。

二是档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发挥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等现有基地功能基础上,开辟面向文化繁荣的成就展示新空间,如,建立档案文化基地、增加档案史料和成果陈列馆、展览馆、博览馆等。

三是档案文化信息资源建设。重视重大文化活动、事件、项目、著名人物等档案收集、征集、采集、托管、管理和加强具有文化特色的档案馆藏和档案文化数据库建设。

四是档案文化信息资源开发。结合地方特色整理加工档案记录,在分析研究传统档案文化和辩证取舍[24]的基础上,发现和挖掘具有文化史料价值的档案文献和相关资料并对此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档案文化特色产品,打造档案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以提升档案开发成果的文化品位。也有关于开发档案的文化附加价值、强化档案文化产品的系列性与文化产品开发[25]的合作化方面的设想。例如,与传统媒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公司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提高档案文化产品质量。

五是档案文化组织队伍建设。成立档案文化建设团队和档案文化研究机构,如,档案文化研究会等,开展理论和应用研究。同时,加强档案人员的业务指导、业务培训、理论研讨工作,通过工作交流和示范引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和文化服务能力。

六是档案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档案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互动服务平台。在档案信息网开辟档案文化专栏,丰富信息化手段,增强网络档案文化服务功能。同时,加强相关科技手段,如,保护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档案管理技术等,完善档案服务利用的网络体系、组织体系和技术体系,推进档案文化功能的充分发挥[26]。

七是档案文化制度环境建设。争取政策支持和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列入“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档案管理条例增设档案文化建设内容和要求等。同时,建立和完善档案文化保障机制,在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物质和财力保障、人力资源保障等方面着重加强,构建良好的档案文化生态环境[27]等。

八是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形式。在档案宣传月、开放日、夏令营、成果展、休闲沙龙和家庭建档等各种活动中增加档案文化服务内容;通过设立兰台讲堂、文化讲师团等形式营造档案文化社会氛围,打造档案馆文化形象;通过融入文化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拓展宣传交流领域,完善档案文化作用发挥的信息通道;以专题形式,以画册、动漫、制作故事片和电视纪录片等形式宣传地方特色档案文化。

也有在档案文化立项建设[28][29]、档案文化产业和市场化运作方面的阐述[30][31][32]。如档案文化产品业务外包、成立档案文化民办非企业、出版档案文化刊物、开发商业化档案文化网站等[33]。

1.3.6 档案文化建设要求。档案文化建设原则要求方面,探讨了引导性、互动性、时代性、系统性、贴近性、创新性[34]、体系的完整性、时空的限定性、结构的层次性、环境的社会性、定位的准确性、交流的异质性、文化内核的自主性[35]、文化的自觉性[36]等方面的原则和要求。

1.3.7 档案文化建设问题。档案文化建设问题分析方面,着重探讨价值、定位、应用、能动、统筹、体制和消费等八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在价值认识问题上,还存在凭证和参考为主,文化价值重视不足现象;档案文化理论研究上,还存在档案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概念认识模糊情况和本质属性把握不清现象。二是在服务定位问题上,整理和保管为主,文化开发利用为辅的情况依然突出。三是在档案文化成果应用上,还存在应用面不广、社会影响和认知度不高的情况。四是在能动性上,文化服务意识和文化服务主动性尚有欠缺,还缺乏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档案文化服务理念[37]。五是在系统规划上,还缺乏统筹安排,文化建设内容没有纳入区域文化发展规划,带有在自发性、局部性、零星性、分散性、孤立性、短期性、突击性[38]、表面性[39]等问题。六是在建设与水平上,有综合能力和整体水平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问题[40]。七是在管理体制上,有体制制约、利用限制、协调短板、社会功能不全[41]等现实问题。八是在档案文化产品消费上还存在需求滞后现象[42]等。以上问题均增加了档案文化建设和服务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通过创新以寻求破解的方法。

可以看出,以上文献不乏档案文化建设研究的上乘之作。然而,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尚没发现紧密结合文化本质特性和作用规律展开档案文化建设方面的探讨,或者说从档案文化力的形成和作用规律角度进行的探讨尚不明显,大多则是围绕档案自身文化认识而开展的。研究结果往往看似档案文化建设,实则是档案工作自身的优化和改进。因此,档案文化建设研究中应着重强调与社会文化属性结合的紧密性,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初步尝试。

2 文化的植根性是档案文化力形成的基础

本文所指的档案文化力建设并非单指档案馆和档案行政管理机构自身的文化建设,有些文献的作者则有这样的认识,例如,有的作者认为,档案文化的内涵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群体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43]。许多作者也有将传统的档案工作与档案文化建设工作混同的现象,认为档案工作是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传统档案服务利用工作也是文化服务工作。应当说,这是不全面的档案文化力建设认识,如果从文化的植根性角度加以考察,对档案文化力认识就会比较全面一些。

西方学者将植根性分为文化、结构和政治三种形式,文化的植根性表现在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各个领域自身的文化并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

文化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原始记录——档案自然被赋予了文化的属性。档案的文化属性涵盖了区域文化、民生文化、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政治文化、民间习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等社会基本观点和态度。

文化植根于档案和档案工作之中形成的文化档案和档案文化,对档案工作自身的发展和充分发挥档案的功能具有能动的推动作用,档案的文化价值、档案工作的文化取向和档案的文化力也因此形成。

2.1 文化植根于职能活动产生档案的文化属性。根据职能活动的文化植根性并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档案的文化属性包括档案的文化载体性、反映性、构成性、传承性四个方面。

档案的文化载体性。在历史发展曲折历程中,社会活动主体隐含在实践活动中的以价值观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文化大都以文字形式记录在档案中,使档案成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论文中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档案的文化反映性。档案作为文化的载体,具有对文化反映的广泛性。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原始的和真实的记录,各个领域的文化现象在档案的内容和形式上均有所体现。这一点说明,档案来源于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又是社会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对文化反映的广泛性。在1996年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尼日利亚的国家档案馆馆长U.O.A.埃思在其报告中提出:“档案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每位公民的生活,而这种社会文明和公民的生活的性质和本质是文化。毫无疑问,可以断言,一个国家的灵魂和宗旨就埋藏在她的档案中。”[44]

档案的文化构成性。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A.M.穆鲍在巴黎召开的全体大会第20次会议的报告中就指出:“由于档案在国家意识和特征的建立中是必不可少的,档案成为国家文化财产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45]

档案的文化传承性。从甲骨卜辞到电子文件,档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但记录和反映着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兴衰的历史,同时也记录和反映着人类思想和文化的历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起着记载和传承的主要作用,穿过时光在档案留下痕迹,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要素和文化特点,形成文化发展脉络,从形式到内容均成为时代文化特点的见证。

2.2 文化依附于档案载体产生档案的文化价值。档案作为原始的和真实的历史记录,在文化属性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现行文化价值双重价值。档案既是连接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纽带和桥梁,又是透视区域文化底蕴、彰显区域文化特色、塑造区域文化形象、弘扬区域文化的精神载体和不同区域间文化共享与交流的媒介。在思想文化领域,档案对于弘扬历史文化,宣传当代民族文化精神,在意识形态领域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

丰富的档案资源,是巨大的文化资源宝库,有许多潜在的文化价值尚待开发。在文化发展战略中,档案部门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发挥档案的潜在文化价值,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例如,河南省是档案文化资源大省,甲骨、名人、票证、字画、照片、实物等档案资源十分丰富。焦裕禄档案、马金凤和崔兰田等艺术家档案、郑州市嵩山历史建筑群档案、南部县衙档案、安阳市殷墟申遗档案、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发掘档案、河南省援建江油档案以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重大活动档案等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3 文化贯穿于档案事业产生档案的文化取向。档案的文化取向来源于文化积淀于档案载体和贯穿于档案事业全过程。文化取向的产生赋予了档案工作的文化事业属性。收集整理档案就是在积累人类文化资源,保管保护档案则是在保持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安全性和可用性;开展档案利用工作,是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推动文化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服务;而编辑出版档案史料、参与编史修志工作,实际就是文化产品的创作工作。因此,档案工作是对国家珍贵的历史文化财富收藏、管理和保护,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阶梯性工作。档案信息服务的过程也是培育、滋养、倡导、弘扬民生文化、信息文化、传播文化的过程。

档案工作的文化事业属性进而决定了档案室、档案馆和文件中心都是科学文化事业机构。1983年4月26日,国家档案局的《档案馆工作通则》明确规定: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1987年9月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各类的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

1988年,国家档案局在“国档发(1988)13号”文件中还指出:“充分发挥档案馆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就必须首先使档案馆摆脱以往作为档案行政部门的内部机构和用行政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的格局,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

1999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

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英国档案学者迈克尔·库克在《中央与地方档案机构与社会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档案馆是一个文化机构,它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是供人们文化休闲的场所。

2.4 文化作用于现实需求产生档案的文化力。文化作用于现实需求是档案文化力发挥的根本。将文化理念贯穿档案工作各环节之中,才能准确定位现实需求,突显档案文化力。

档案工作者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文化需求空谈档案文化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为其他行业的文化建设提供档案仍属于传统档案服务利用范畴,这最多只能是档案文化力发挥的一种,而不是全部。档案文化力发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直接面向社会文化公众需求,而不仅仅是间接提供档案原始素材,这是文化作用于现实需求产生档案文化力的意义所在。也就是说,档案文化力体现的是围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利用档案文化产品和档案文化服务平台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因此,档案文化力具有社会全面融入型特点,是直接面向并满足社会公众现实文化需求的作用力。

3 档案文化力作用规律

本文认为,档案文化力的发挥遵从社会文化作用规律。讨论档案文化力的发挥不能脱离文化对现实需求的作用规律。也就是说,不能单方面地从档案包含文化要素或者从档案工作是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的角度去谈档案的文化力作用,而是要从文化植根性视角,在深刻认识文化作用属性基础上,与文化发展需求特性和规律相衔接加以探讨和运用。

例如,文化具有生态发展演变的属性。仅从区域文化[46]生态发展演变的角度上看,区域文化有着本土文化原生态、创新文化衍生态和认同文化新生态的发展阶段性规律。档案文化力的运用应以此为支点,顺劲和接力方能得到充分发挥。

本土文化原生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背景文化,或者说是其文化基础。这个背景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经济、科技等社会生活之中普遍存在,亦可称作“文化植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档案是本土原生态文化最真实的反映,档案事业是保存、保管和保护文化生态的科学文化事业,在这个阶段应当着重抓好档案的资源保障体系和安全体系建设。

创新文化衍生态是思想观念创新的精神文化集结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其表现形式为交流与合作过程中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和创新氛围的形成。这就给档案作用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档案工作在这个阶段必须适度地嵌入到区域创新文化衍生态之中,才能在推进区域文化繁荣与发展的同时保持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认同文化新生态是创新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在一定的层面和范围内达成共识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平衡状态,体现为普遍认可的文化准则和标准的形成和运用。在这种形态下,社会活动的主体按照共识的文化准则从事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活动时,会产生心理上认同感、归属感和平衡感。这种文化感对消除隔阂、凝聚人心和增进融合与发展具有强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在这个阶段,档案文化价值的主要发挥途径就是加强档案宣传,弘扬现代文明,积极推进这种文化新形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动力和作用。

另外,文化作用具有呈现潜在性、渗透性、集结性、认同性和衍生性等特点。仅从区域文化作用来看,区域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才利于合作和创新,并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档案与档案工作也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种途径的有效融入,对区域社会人文环境的改善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档案工作应当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4 结语

当前,文化力已经成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国家和区域整体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文化力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文化植根于社会活动也积淀于档案和作用于档案工作之中,深入研究社会文化发展规律,提升档案文化力,是充分利用档案的文化功能推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获得档案事业自身与社会的同步创新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方向。

参考文献:

[1]卫更太.提升企业的文化力[J].中国勘察设计,2003(12):54~56.

[2]吴玉华.用文化力释放无限潜能[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250~251.

[3].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谢筠.现代城市文明建设与图书馆文化力竞争效用[J].图书馆学刊,2006(3):12~13.

[5]厉晓华.构建新农村建设文化力支撑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2007(4):114~117.

[6]潘连根.论档案文化力[J].浙江档案,2003(7):13~15.

[7]薛匡勇,档案文化的力量——读《档案文化“成果观”和“规则观”》有感[J].档案学通讯,2012(5):8~10.

[8]杨玉昆,充满自信的档案文化[J].北京档案,2012(6):61.

[9]曹秀梅,苏建功,档案文化与档案文化延伸的表现形式[J].山西档案,2012(S1):9~10.

[10]郑小春,把握特性 增强“五力”——抢占档案文化建设的制高点[J].浙江档案,2012(8):58~59.

[11]陈惠,刘莉莉.传承与发展——浅谈档案文化价值之体现与开发[J].才智,2012(4):339~340.

[12]肖芃,档案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档案与建设,2012(4):54~56.

[13]李晓蕾,档案的文化教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2(2):109~112.

[14]李奕南,发挥城建档案文化魅力铸就工程建设的文化内涵[J].学理论,2012(16):20~21.

[15]王丽娜,试论档案的文化属性[J].黑龙江档案,2012(2):19.

[16]高勇,提高档案文化自信和自觉探索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新途径[J].四川档案,2012(4):8~10.

[17]叶永强.发挥功能 创新实干——嘉兴市档案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浙江档案,2012(5):23~25.

[18]王晓雪,我国公共服务型档案馆建设研究——从档案文化休闲视角[J].档案与建设,2012(2):25~27.

[19]黄宝春.“高校记忆”视野下的高校档案文化功能建设[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95.

[20]李丽,档案文化价值剖析与深化开发之浅见[J].江苏水利,2012(7):47~48.

[21]史维丹,徐学莉,水文档案的文化价值浅论[J].水利天地,2012(6):16~17.

[22]朱志伟,张志伟.开放 合作 共赢——龙泉司法档案文化品牌建设的启示[J].浙江档案,2012(8):26~27.

[23]王欣,弘扬档案文化 彰显镇江特色[J].档案与建设,2012(1):20~21.

[24]郑金月,特色开放创新——论档案文化建设的策略[J].浙江档案,2012(1):35~38.

[25]刘芳,强化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工作[J].兰台内外,2012(1):33.

[26]李玉民.档案科技工作要服务档案文化建设[J].中国档案,2012(9):69~70.

[27]何春晖,张卓群,高校档案文化生态的内涵及其构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2(2):90~95.

[28]章剑青,理清思路注重特色——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J].浙江档案,2012(3):24~26.

[29]杨红艳,谈推动档案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档案,2012(3):20.

[30]王志华,档案文化产品开发要与时俱进[J].浙江档案,2012(6):58.

[31]冉朝霞,档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初探[J].档案管理,2012(3):46~47.

[32]王松琦,发展档案文化 开辟服务文化强省建设新途径[J].黑龙江档案,2012(1):19.

[33]李海啸,档案文化建设市场化运作实践[J].浙江档案,2012(8):30~31.

[34]赵焕林,档案文化:文化强国的重要推手[J].兰台世界,2012(19):1.

[35]任汉中,档案文化:一个十分纠结的论题——浅述档案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档案管理,2012(2):10~13.

[36]李艳,档案文化自觉在档案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J].黑龙江档案,2012(2):22.

[37]屠跃明,档案文化建设推动档案事业发展[J].中国档案,2012(1):26.

[38]蔡立柱,档案文化建设之我见[J].黑龙江档案,2012(3):23.

[39]张东华,姚红叶,文化生态视野下档案文化建设对策分析[J].档案与建设,2012(2):22~24.

[40]裘雪梅,档案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J].城建档案,2012(6):69~70.

[41]方辉,浅谈档案文化建设[J].黑龙江史志,2012(8):56~57.

[42]张东华,张梦婷,文化产业化背景下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J].档案,2012(1):19~21.

[43] 张卓,加强档案文化建设创建优秀的档案行政管理团队精神[J].企业研究,2012(14):187.

[44]U.O.A.埃思:《档案学:国家和文化传统,还是一门国际学科》,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文件报告集》,档案出版社,1997.

[45]彼得·瓦尔纳主编:《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必读》[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

[46]周林兴,王克立.文化立市战略与公共档案馆事业发展关系的考量[J].兰台世界,2009(2):9~10.

水文档案论文范文第8篇

2.中国传统文化中超越生死的五种模式徐春林

3.长生不死及其伦理意蕴曾勇

4.风水文化与生死品质黄德锋

5.儒家君子理想与当代公民素质教育高伟洁

6.理善、性善与程颐的成圣之道李晓虹

7.论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起步的历史性贡献王宾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传播的历史经验贺艳秋

9.试论社会主义领导权威产生的基础姜明生

10.超越物质范畴:解决国际冲突的和解模式刘力,LIULI

11.劳动权保护制度的比较研究与启示——以典型国家的劳动立法为例魏新兴,WEIXin-xing

12.当前医疗安全现状的高危警示与立法研究颜志伟,YANZhi-wei

13.日本裁判员制度及对我国陪审制度的借鉴意义冯涛

14.恐怖主义犯罪客体探析——以俄罗斯为例许桂敏

15.理性和人道:刑事审判法制的应然之则林五星

16.中华法系伦理量刑的核心意蕴——"孝道"规范的历史沿革冯曙霞

17.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文化适应性——基于制度移植理论视角申香华,SHENXiang-hua

18.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逻辑关系——基于思想实验的验证董盈厚,盖地,杨华

19.中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治理效应研究刘玉敏,LIUYu-min

20.劳动力成本和质量对服务业利用FDI的影响——基于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朱玮

21.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选择任俊英

22.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历史"与"价值"问题刘筠,LIUYun

23.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选择李文山

24.依托绩效考评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评价新体系方若虹,马康原,李淮燕,周倩

25.论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李志红

26.从遣唐使船到唐商船——9世纪日中交流的演变村井康彦,王勇,葛继勇

27.从遣隋使到遣唐使王勇

28.东亚关系的变动与遣唐使始末韩昇

29.遣唐使与日本的汉字教育王献玲

30.从遣唐使研究到赴日唐人研究葛继勇

31.秦"所取荆新地"与苍梧郡设置蔡万进

32.明清易代后朝鲜人"遗民"情怀探究——以《热河日记》为中心宁博尔

33.公文发展史的开山之作——论许同莘《公牍学史》侯迎华,HOUYing-hua

34.中印古代贱民制之比较朱伟奇

35.典故研究三题贾齐华,JIAQi-hua

36.论苏轼诗词中的哲学底蕴及精神突围卫芳

37.论小说《我叫刘跃进》对道家文化的具象解析杨士斌

38.另一种向度看城乡:市民作家笔下的外来者——以王安忆新作《骄傲的皮匠》为例詹玲

39.20世纪以来现代汉语"外形"类词汇演变研究——以《国语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为例白云

40.普通话与洛阳方言的比较及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邢理平,XINGLi-ping

41.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上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研究李继先

42.环境美与文化陈望衡,CHENWANG-heng

43.马克思主义唯物自然观视野下的环境伦理田文富

44.公众参与:新时期舆论引导的正确选择张福平,ZHANGFu-ping

45.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周宇豪,ZHOUYu-hao

46.危机传播中的"回飞镖效应"及其应对贺建平,何露露

47.学术期刊的学术艺术化刘芳

48.论信息时代编辑创新性选题识别能力的提高吴昕

49.信息时代高校档案、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构想金娟

50.论文档一体化管理模式所桂萍,SUGui-ping

1.文化创意:从资源到品牌的关键汪振军,WANGZhen-jun

2.文化创意与电视品牌打造张兵娟

3.创意产业视角下中国电影的突围之路陈晓伟

4.产业融合:文化产业创新的强大动力李萱

5.意义放任,抑或本性复归?——试析当代哲学的间性存在与中性表达朱荣英,ZHURong-ying

6.社会系统有序发展的结构条件及演化动力分析齐城

7.尼采哲学视域中的现代人生存境遇张献忠

8.以人为本:高校德育的新理念李军法,LIJun-fa

9.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知的挑战与对策张红薇

10.多元化:两大法系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当代走向——兼论我国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未来趋势张嘉军,ZHANGJia-jun

11.论私权的诞生吴文嫔

12.关于构建综合调解体系的思考韩良良

13.论环境法的激励原则徐祥民,时军,XUXiang-min,SHIJun

14.律师职业公益性探析裴小梅,PEIXiao-mei

15.经济法研究的一种新思路——经济法的人性解读胡光志,HUGuang-zhi

16.经济法研究应注重回应性和本土性卢代富

17.运用法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法面临的困境及其克服刘少军

18.划分部门法传统标准的经济法思考程宝山

19.经济法"社会公共性"研究之反思郑少华

20.经济法研究应当注重"共时性"与"共谋性"蒋悟真

21.城乡统筹理论的演进与展望刘荣增,LIURong-zeng

22.农民工收入的家庭分割消费效应——基于对城市化影响的视角魏剑锋,WEIJian-feng

23.传统平原农业区工业化的思考王理

24.美日助学贷款的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田志龙

25.从美国的人类学军事化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冷遇"王平

26.试论社会科学成果转化的方式李永秀

27.社会科学研究成果重在转化胡茂连

28.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中原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方燕明,FANGYan-ming

29.从"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汉武帝选官用人的改革王国民

30.清代北方推广乡约的社会原因探析段自成

31.清末学堂教育中的意识形态控制白文刚,BAIWen-gang

32.论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曲折发展及其影响徐晶

33.中国咏花卉诗溯源——以《诗经》《楚辞》为例王莹

34.《梁园唱和词》初探李桂芹,彭玉平,LIGui-qin,PENGYu-ping

35.论王维山水诗中的动静美万久玲

36.儒家"成人之道"在曹植后期辞赋中的彰显李焕有,LIHuan-you

37.图式理论与句法分析:以"迫力"图式和"把"字句为例缑瑞隆,GOURui-long

38.从认知角度看语言交际中的歧义现象刘荣琴

39.文学译文的语言杂合性——以张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例韩子满

40.高校翻译教学中的文化与语用因素陈保荣

41.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现代主义追求王淑萍,WANGShu-ping

42.背弃与回归——当下诗歌与汉语语境的隔膜与融合孙留欣,SUNLiu-xin

43.阿来原乡人寻根之路的生态折射王静

44.论博客文学中的狂欢精神陈登报

45.约旦对巴勒斯坦问题的政策及影响陈天社,CHENTian-she

46.慕尼黑黑九月事件与巴以冲突赵文亮

47.当代架上绘画及其社会影响力式微探因王国建,WANGGuo-jian

48.汉代社会生活中舞乐热潮现象及原因刘琰,LiuYan

49.壮族音乐艺术的价值特征研究李海生

1.从公共权力的特征看权力阳光运行的制度基础郭海

2.民主政治的时空概念与当代中国形态吴宏亮

3.民主执政:民主政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刘明华

4.服务型政府建设:民主政治发展的有效途径王伟

5.民主政治的发生逻辑:世界模式与中国特色陈文新

6.论持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朱海风

7.结构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视角侯远长

8.公民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探析王东虓

9.德育生活化理论探源赵惜群

10.以人为本与共产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郑永扣

11.生态危机及其变革策略——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李富君

12.从博弈论的视角解读社会和谐王新莹,陈伟

1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分析程建平

14.特殊结构家庭子女的社会性发展问题及策略王金云,张静

15.论环境污染损害的公共补偿制度阳露昭,张金智

16.核损害民事责任的国际法基础蔡先凤

17.刑罚报应正义与功利正义的衡平臧冬斌

18.美国宪法州际贸易条款演进的技术分析张丽霞

19.行政法视野中的公共利益探析杨骁,李清伟

20.我国旅游企业融资合作问题研究张正国,汪宇明,朱璇,ZHANGZheng-guo,WANGYu-ming,ZHUXian

21.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分析刘晓英

22.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关系研究综述罗军

23.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科学发展董升

24.郭沫若研究三议蔡震

25."歇斯迭里"的文学史意义——郭沫若的自我定位与我们对郭沫若的定位李怡

26.郭沫若的性格侧面魏建

27.郭沫若研究的双重"祛魅"税海模

28.《汤姆叔叔的小屋》与美国文学中的性别歧视刘戈

29.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康拉德——《黑暗的心》主题探究张湛,郑蓉颖

30.德国古典浪漫主义的梦幻之歌——评诺瓦利斯《夜之颂》中的超验意境芦力军

31.大众文化语境下的阅读狂欢——《达·芬奇密码》畅销的意义段宇晖

32.大学边界的形成与功能:组织社会学的视角刘广明,LIUGuang-ming

33.文化大发展背景下大学引领文化的职能探析杨国欣

34.网络教育机构的组织文化重构与管理转型侯铁翠

35.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公平曹忠义

36.论美国政府职能在教育管理中的彰显关学增,宋朝丽

37.关于黄组祊祭卜辞性质的考察——附祊祭甲骨缀合六例王蕴智,门艺

38.修辞:一种具有美质的广义对话耿红岩

39.从语用原则看会话中否定的层级性李晓东

40.学术对话: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盘点之三——关于近代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张宝明,郑大华

41.略论清朝官方史学中的少数民族因素及其启示乔治忠,崔岩

42.中国近代史学中的民族史研究与撰述张越

43.橘朴近代中国官僚阶级研究述论张英波

44."七月望"节俗的历史渊源与形态特征马福贞

45.底线伦理与新闻职业道德项德生

46.大理论:党报理论宣传的理念创新王君琦,WANGJun-qi

47.媒介批评视角下大众媒介的偶像现象研究李东晓

48.框错觉:影像传媒时代的空间多义性研究周诗岩

49.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艺术特色及其保护魏小杰,WEIXiao-jie

1.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基础辛世俊

2.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寇东亮

3.建设和谐文化:文化整合的理性自觉郭彦森

4.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应自觉体现四个统一魏长领

5.文化发展:朝向善的实践诠释潘中伟

6.马克思主义立场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承诺余金成,马武刚

7.政治稳定视野下的利益机制问题研究秦国民

8.试析建国后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田改伟,李会

9.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略李拥军

10.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朱伟

11.法美学生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李庚香,LIGeng-xiang

12.论检察权的地位石茂生,SHIMao-sheng

13.业委会生存处境的法社会学分析——从一则案例说起杨爱兵

14.丢失枪支不报罪客观方面的法理分析江宜怀

15.现代小农制历史地位的百年论战及现实意义张新光,ZHANGXin-guang

16.全球化背景下旅游者与东道主的交往文化方宏烨

17.体育无形资产对体育商品价值创造的影响石丽

18.基于员工权益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探讨赵涛,刘保民,朱永明

19.楚竹书《诗论》一号简"(阝口口忞)"字新释廖名春

20.从出土文献看孔子刑罚思想陈桐生

21.《孔子诗论》评《小雅》中两篇作品徐正英

22.出土文献的文体学意义罗家湘

23.《杜少府之任蜀州》异文考辨暴希明,BAOXi-ming

24.天圣、明道间欧阳修洛阳交游考述陈斌

25."同光体"论析三题贺国强,魏中林

26.论语言的稳态张普

27.方位词东西与南北的不对称性及成因探析卜海燕

28.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叙事立场的转型许玉庆

29.网络文学善待生命欲求的人文意蕴陈英群,CHENYing-qun

30.比较视域下中国艺术文本的距离解释方法李有光,LIYou-guang

31.唐代山水诗自然审美研究概观朱建锋

32.《芬尼根的守灵》与维科的哲学观魏少敏

33.《一千英亩》:父权制农业文化下的生态意识和土地伦理观程静

34.试论清代中日关系的开端王晓秋

35.闭关锁国时期日本对清商的政策湛贵成

水文档案论文范文第9篇

随着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从规划阶段过渡到实施阶段,研究工作与框架活动的持续深入,数据政策愈来愈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其中在三个方面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对国际全球变化研究igbp、wcrp、ihdp和diversitas等计划以及各国国家计划的实施提出了挑战。一是由这些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相关活动产生的数据与信息量非常巨大;二是这些数据与信息多种多样,包括了物理与自然科学到社会与经济科学的众多学科;三是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的潜在用户群十分广泛,包括了研究人员、决策者、教育者、私营企业以及一般公众。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国际社会普遍把建立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系统作为一条有效途径。因此,调研国际上作为其指导思想的数据政策无疑就成了重要的任务。

对我国开展的全球变化研究来说,进行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数据政策的调研还有十分现实的意义:①有利于科研人员利用国际数据资源深化研究。根据对我国已开展的全球变化研究项目的调查(孙成权,1994),我国许多科研人员尚不能全面了解国际研究现状,研究时没有充分利用国际现有的数据库(集)及其它数据资源,数据支持程度差。因此向他们介绍国际数据政策,指出关于数据获取、贮存与管理及费用方面的规定,可大大提高其研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②有利于我国在建立数据与信息系统及网络化方面同国际接轨。数据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其网络化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仪器校正、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以及数据精度限制等方面的不同常常影响数据共享与相互比较,为了考虑系统的兼容性与比较研究的需要,我国建立数据与信息系统时,可以借鉴国际数据政策,开发与国际数据集相匹配的数据规范;③有利于借鉴国际经验来推动中国有关数据共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许多具有良好研究基础的工作,如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以及森林生态定位站网络、中国环境保护监测网、水文与气象等观测网络,尚未纳入到全球变化研究领域来,如何协调这些观测数据的共享与管理是十分困难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荔?/font>

2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数据政策的发展概况

2.1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数据政策发展概要

? 2.1.1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的igbp计划

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于1986年组织了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该计划共包括八个核心计划和两个技术支撑计划,即:国际全球大气化学计划(igac),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计划(jgofs),过去的全球变化计划(pages),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水循环的生物圈方面(bahc),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loicz),全球分析、解释和建模(gaim),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计划(globec),以及数据信息系统(dis)和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该计划的科学目标是:描述和了解控制整个地球系统的关键的、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描述和了解支持生命的独特环境;描述和了解发生在地球系统中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它们的影响方式。

为了实现这个科学目标,igbp十分重视数据与信息管理。igbp报告no.8(1989年)和no.12(1990年)就已认可了遥感与数据管理的先行性实验,并在igbp报告no.30中详细阐述了1993~1998年的实施计划。同年12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科学委员会会议上对no.12中的数据政策进行了完善补充。1996年10月,igbp?dis的科学委员会主席john townshend专门就igbp的数据政策在igbp newsletter no.2进行了阐述(详见附录1)。

2.1?2 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的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研究计划(ihdp)

ihdp由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issc)与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las)、联合国大学(unu)联合制订、组织和协调。它的目的是在社会科学领域仿效自然科学所特有的大规模合作精神,力求更好地了解导致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原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对左右人与整体地球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动因的科学理解和认识;②不断努力探索和预测全球环境的社会变化;③确定大范围的社会战略及防止或减轻全球变化的不利影响,或适应无法避免的变化;④制定对付全球环境变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政策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该计划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活动:①提倡建立一个由科学家和其他有关方面人士组成的全球网络,鼓励这一网络与其他有关研究活动进行合作,以便探索人与全球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因;②承担精选的切合本计划目的的研究项目;③确定能使该项计划付诸实施的适当的情报系统和方法;④探索全球变化中的人类因素的背景和促其形成的道德、文化、法律等传统和框架;⑤提出程序和技术,以便按政策取向整理各种研究成果;⑥针对全球环境有重大影响的人类活动开展教育工作。

ihdp工作计划于1991~1992年度优先考虑了研究工作的数据需求调查、有效数据的编目以及所需数据的鉴别。1991年常务委员会巴塞罗那会议讨论了数据获取问题,决定努力改善发展中国家获取电子数据的条件,由于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集团(ciesin)多次为issc数据工作提供支持,ihdp依靠其开发数据信息系统。由robert worcester领导的专门工作组负责研究并起草了数据获取指导原则的有关声明,并以此形成了以后有关机构关于获取数据集的政策框架。hdp常务委员会于1992年10月29日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该声明。issc执行委员会于同年10月采纳了此声明,并提交1992年12月1日巴黎研讨会讨论得以通过。该项声明全文如下:

hdp关于数据管理与使用原则的声明

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与其在自然科学领域具有可比性的研究计划都要求尽早和持续地致力于高质量、长期数据集的建立、维护、校准、描述、存取和分发。

?根本目标是实现全球变化研究者对全球变化的系列数据的全面和公开共享。

? 长期保存全球变化研究所需的全部数据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每个全球变化的数据参数都应至少有一个明确指定的文档。确定数据采集、保留及删除重点的过程和标准将由参加到此项计划中的国内和国际机构共同完成。应当建立起信息交换中心的工作程序,以防止删除和损失重要数据。

? 数据文档中应当存有关于数据储备的易于获取的信息,包括数据质量评价、支持性辅助信息,指导与辅助数据定位和获取的有关信息。

? 在全球变化数据集的存储介质、加工过程和信息交流中应最大限度地采用国家和国际标准。

?为实现数据的全面和公开共享,应以尽可能低的价格向全球变化研究人员提供数据。其费用不得超过满足特定用户需求的最低成本。有关机构应行动起来合理安排研究人员间的数据交换。

? 对于那些在开始时数据仅供选定的研究资助机构人员独享的科学研究计划,数据一旦能够广泛使用,就应尽早公开数据。在各种情况下,资助机构将负责确定数据独享的明确期限。学者们根据数据发表论著的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多数情况下,从数据收集到数据提供使用的一年标准时期内,对上述权利的保护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此,如果数据独享的期限超过一年,就必须说明原因。

? 研究人员的个人研究保密权受到保护,不能对原始调查或对数据向其他研究人员的传递进行干预,因为这构成了对个人研究保密权的侵害。应尊重有关数据机密的国家法律。

? 本国研究人员有权使用其他研究人员在本国收集的数据,而且至少应当同时有权使用相应的出版物。如果可能,这些数据一旦由原研究人员公开,这一权利就应生效。

所有研究人员,不论是研究的发起人、数据的建档人员、数据编辑人员,还是数据用户,都应当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和使用数据。由于全球变化提出的问题需要用多国的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来解决,应当向开展全球环境变化任一方面问题研究的研究人员公开从这些计划得来的数据。

2.1?3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的数据信息管理政策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是1967~1980年执行的世界气候计划(wcp)的子计划之一。世界气候计划(wcp)由世界气候资料计划(wcdp)、世界气候应用计划(wcap)、世界气候影响计划(wci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四个子计划组成,而wcrp是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wcrp从7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1980年开始实施,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共同组织。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酝酿和深入,wcrp、igb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和ihd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均成为其研究组成的重要方面。wcrp着重研究气候系统中物理方面的问题,igbp则着重研究地球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问题。wcrp的目的是扩充人类对气候的认识,探索气候的可预报性及人类对气候的影响程度,它包括对全球大气、海洋、海冰与陆冰以及地表的研究。

wcrp的长期目标是:改进和扩大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认识;设计和实施深入了解重大气候过程的观测和研究计划,包括海气相互作用、云与辐射间的相互作用、陆气相互作用;发展气候系统模式,论证对各种时空尺度的气候的预报能力;研究气候对人类活动如大气中co?2增加的敏感性。

1988~1997年,wcrp主要致力于以下活动:进行全球气候分析、评估;进行数值实验、模式比较,改进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进行陆面过程、云辐射反馈、边界层及海冰的研究;实施“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toga)计划、“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和“全球能量与水循环实验”(gewex)计划。

由于wcrp是icsu与wmo组织的,icsu的世界数据中心(wdc)系统的有关政策自然适用于wcrp。针对气象学与业务预报的发展,wmo成员组建了一系列数据中心处理专门数据及日常的天气观测。并且通过wmo的协调,各国国家气象局属下的数据中心系统收集、储存了许多水文数据和大气数据。虽然其存取途径与icsu数据中心不同,但从数据共享的原则上来讲是可以获取的。

2.2 一些国际组织的数据信息政策

2?2?1 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集团(ciesin)

ciesin始建于1989年,是一个致力于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人员提供服务的非赢利组织,专门从事跨机构和跨学科的物理、自然和社会经济信息的存取与整合。

ciesin的努力方向是使由美国政府机构、科学界、非政府组织、世界各国政府组织收集的信息能为科学研究、公共决策和教育事业广泛应用。该集团正在开发下列资源和能力:

①在全球环境变化方面,全球尺度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时间序列、基准数据和信息。②用于数据存取、跨学科研究和分析的先进网络的计算工具。③在社会经济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之间、研究与决策机构之间建立桥梁。④通过国际性的数据编目网络进行数据鉴定、采集、管理、整合与传播分发。

ciesin可以同时进行人工和电子信息服务。它通过以下活动和数据计划提供服务:

①信息合作计划。②nasa地球观测系统数据和信息系统(eosdis)的社会经济数据及应用中心(sedac)。③由美国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地球与环境科学委员会指定的美国全球变化研究信息局(gcrio)。④由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issu)的全球环境变化的人类因素计划(hdp)指定的数据信息系统(hdp/dis)。⑤对全球变化的分析、研究和培训系统(start)国际秘书处给予实际支持。statr是由igbp、wcrp、ihdp联合组织的一项活动。⑥第三世界科学组织网络的数据与信息系统。

ciesin数据信息系统已进入internet,网址为:telnet:catalog.ciesin. org.然后根据屏幕提示获取有关信息。

2.2.2 世界数据中心(wdc)

1955年9月,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国际地球物理年(igy)特别委员会针对当时的数据需求通过了建立世界数据中心(wdc)的决议。当时,地球物理学的发展已使得传统的数据系统方式显得陈旧落后。由美国国家科学院提供资助建立了数据中心,命名为wdc?a,由前苏联科学院组建了wdc?b,在几个欧洲国家及日本和澳大利亚也相继建立了分学科中心,形成了wdc?c。

由于wdc在igy数据收集方面发挥了十分良好的作用,所以icsu决定在igy结束后继续保持wdc系统,并由其负责长期收集那些固定监测网络的数据和专题数据相对集中的新计划的数据,如由igy派生的太阳活动平静计划(iqsy)、作为地壳动力学计划(cdp)延续的上地幔计划(ump)以及国际磁测量计划(ims),中层大气计划(map),日—地能量计划(ste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截止目前,wdc系统已有44个分中心。

icsu的wdc系统遵循极为简单而又明确的原则:

①向“真正的”科学家提供的数据不得超出复制的费用;②数据交流要在有关wdc之间进行,并对数据备份以预防灾难性的意外丢失;③任何科学家都可以参观数据中心并利用数据;并要公布数据目录。

另外,根据资源情况,数据中心还要帮助科学家找到wdc系统未收录的数据。

? 1995年10月在荷兰瓦赫宁恩召开wdc全体会议上,还达成了出版新的wcd系统指南的协议,该指南可通过www网查询。目前,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和中国的各wdc分中心都建立了主页及邮件清单,其网址为:

?http://www.ngdc.noaa.gov/wdc/wdc.main.html

?或http://www.wdc.rl.ac.uk。

? 邮件清单可以用来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地址

wdc.org@ngdc.noaa.gov

2.3 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的有关数据政策

2?31 全球性网络

(1)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的数据管理

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是一个以研究长期生态学现象为主要目标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其任务是:

①加强对一些跨国和跨区域的长期生态学现象的认识。②促进多个研究站参与的比较与综合研究。③方便地为参与站际合作及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学科工作的学者提供信息。④促进各种观测和试验的可比性、研究和监测的综合性与数据交换。⑤加强有关长期生态学现象的研究及其相关技术方面的培训活动。⑥促进跨国和跨地区的长期比较研究和试验的开展。⑦促进大时空尺度上的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为改善预测模型方面的科学基础作出贡献。

根据这些任务,ilter执行委员会提出了推动全球性长期生态学研究的相关建议,即建立各国网络间的信息交流网,出版各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研究系统和人员的指南,建立全球性的长期生态学研究项目,解决方法的标准化和尺度转换的问题。由此,构成了数据信息管理的基础:①改善世界各地lter研究者的通讯和信息获取条件,特别是电子信息;②出版全球长期生态研究站的指南,并为目前未与internet联网的地区建立访问ilter服务站的机制;③解决尺度转换以及取样和标准化问题。?

(2)全球环境监测系统(gems)的环境数据及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rid)

gems成立于1975年,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地球观察”计划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任务就是监测全球环境并对环境组成要素的状况进行定期评价。

参加gems监测与评价工作的共有142个国家和众多的国际组织,其别重要的组织有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以及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等。

gems的目标是:

①增强参加国家的监测与评价能力。②提高环境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和可比性。③对选定领域进行全球的和区域的评价,收集全球环境信息。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gems根据《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增加了以下目标。④加强un专门机构间的合作。⑤促进学科(sectoral)数据集(包括社会经济学数据集)的收集。⑥向地方和国家当局提供设备和方法,综合利用学科数据进行政策方案的分析。⑦增加标识符(indicators)的使用。⑧发现具国际影响的环境问题,提供早期警报。

gems的活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①数据与信息:系统地收集和报道环境数据,进行数据协调活动,加强国家和区域的环境信息网络。②全球监测网络:主要是陆地生态系统监测和环境污染监测,如大气组成和气候系统、淡水和海岸污染、空气污染、食物污染、砍伐森林、臭氧层耗减、温室气体增加、酸雨、全球冰盖范围变化以及生物多样性问题等。③学科的和综合的环境评价:包括制定框架计划,确定评价方法,支持国家、区域和全球水平的环境评价。

gems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收集数据,而是在进行环境监测的同时,在所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环境状况进行定期评价,从而提高对环境的管理水平和环境的监测与评价水平。

gems所收集的数据必须先进行精确度检验,否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此,为了能提供简短而有用的数据(这些数据能够反映趋势或者能够与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监测同一问题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比较),就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处理。最后,还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评价,以确定环境的变化趋势。gems已制定了几种处理数据的方法。在诸多领域,由最主要的国际组织或参与制定监测计划的国家机构负责贮存并处理原始数据。这将是一件长期而繁琐的工作,如记录温度的监测站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都要这样重复不停地记录,这些原始数据还必须经过处理,才能对科学家或环境管理者有用,才能从中发现问题的主要发展方向。例如,世界气象组织(wmo)就负责处理并评价wmo/unep联合计划所收集的bapmon数据;加拿大内陆水中心(位于安大略省伯灵顿)负责贮存全球淡水污染物监测中所获得的数据。此外,设在伦敦大学的监测与评价研究中心(marc)是gems进行环境评价的得力助手。该中心每两年出版一本《环境数据报告》,至少每年组织一次研讨会,在低成本生物监测技术以及建立相关的全国性数据库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员进行培训。marc还出版了有关监测和评价技术方面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报告。同时承担了若干组织的监测和研究工作。marc不贮存原始数据,但负责处理原始数据,并把已处理过的数据贮存在它自己的环境数据库中。marc的数据库贮存了来自gems的已被处理过的大部分数据。今后,打算把该数据库建设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环境数据源之一。但是,该数据库中的数据没有进行地理参照(即没有地理坐标)。因此,gis不能对其进行处理。为了能供grid用户使用,还必须给marc贮存的数据赋予地理坐标。?

unep的《环境数据报告》是gems所有定期出版物中最为重要的,由10个主要部分组成,即:环境污染、气候、自然资源、人口、酸沉降、人类健康、能源、交通、垃圾、自然灾害以及国际合作。其中每一部分都有一个简短的摘要,各种解释性曲线图表以及用表格表示的数据。由于《环境数据报告》主要是提供数据,则不是数据的解释,因此,gems又支持世界资源研究所编著出版了解释性的出版物——《世界资源》。该书包括了一系列有关主要环境问题的不同方面的长文章,并附有用表格表示的数据。该书也是每两年出版一次,与《环境数据报告》隔年交替出版。gems数据可供许多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利用。当然,最重要的是可供科学团体用于分析和进一步研究,使环境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能重视环境评价,并能使这些数据得到更加广泛的利用。为此,gems于1988年筹建了“环境图书馆”,目的是编辑一些以通俗语言编写的出版物,既能被不具环境专业知识的人阅读和理解,又能提供比一般通俗读物更加详细的有关环境的见解。该“图书馆”已取得很大成功。现已出版了有关温室气体、臭氧层、非洲大象、el nio现象、食品污染、淡水污染、城市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主题的读物,今后,这类系列出版物将不断扩充,将涉及gems的全部研究主题。

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grid)是gem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于1985年。目前,grid正发展为一个由各中心组成的全球性网络,这些中心都能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环境数据并分析各环境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grid就是在监测、评价以及环境管理之间(特别是在国家水平上)架起的一座桥梁。

grid的长期目标包括三个方面:①增强全球性和区域性具地理坐标的环境数据集的可利用性和公开交换;②向联合国和各政府间机构提供先进的环境数据管理技术;③使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能利用与grid兼容的技术进行国家的环境评价和管理。

grid是以环境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在大型计算机上可用来研究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在微型计算机上可用来研究部级的甚至区域的环境问题。?

(3)全球大气观测系统(gaw)的数据管理

1989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wmo)执行委员会批准了建立全球大气观测(gaw)系统的计划。目的是加强并协调wmo开始于50年代的由全球臭氧观测系统(go?3os)、本底大气污染监测网络(bapmon)及其它较小的测量网络分别进行的数据收集活动。通过可靠而系统的观测,获取有关大气中化学组分变化及相关物理特性的信息,以便进一步了解这些变化对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以及对其进行调控的要求,使那些不良的环境趋势(如全球变暖、臭氧耗减、酸雨等)能得到减缓或制止。

gaw系统的数据收集与管理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人员,按照特定的标准,使用统一的仪器进行操作。这样有利于保证数据的质量。

数据存储活动由设在wmo成员国的各wmo数据中心承担。设在加拿大大气环境管理局的wmo世界臭氧数据中心(wodc)负责收集臭氧数据,并每2个月公布一次分析结果;设在美国noaa的国家气候数据中心负责存储有关降水化学分析、悬浮颗粒物质和大气浑浊度的数据;设在俄罗斯的世界辐射数据中心负责收集太阳辐射数据;设在日本气象厅的wmo世界温室气体数据中心(wdcgg)负责收集除臭氧外全部大气气体的数据。此外,有些数据也存储在一些国家数据中心或国家项目的主持机构。有一些wmo成员国负责提供中心实验室和培训条件。

在gaw范围内已开始设立质量保证与科学活动中心(qa/sacs)。这些中心将在确定gaw测量数据的质量目标和质量保证标准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还将配合gaw测量活动进行必要的培训。第一个qa/sac建在德国garmisch-partenkirchen的环境研究所,它将负责欧洲和非洲gaw数据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gaw还将在美洲、亚洲和其它地区建立这样的中心。(4)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的数据管理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所涉及的问题会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许多方面。气候问题已列在国际政治议事日程的最前列,形成了大量创议的重点,包括政府部门和科学界的专题讨论会、代表大会、政治声明,以及社会发展研究报告。1992年各国政府首脑签字承诺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就说明了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支持保障方面,数据与信息系统和数据管理方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全球气候研究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与来源的、全球的、区域的和局部的数据,因此,要加强并扩大目前的气候数据管理计划,说明需存储哪些数据、确定数据的质量与可获取性、促进数据交换,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进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还必须重视对气候记录中不确定性的定量表示,要建立高质量的区域性和全球性基本气候数据集。在这一方面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cos)将与世界气候计划(wcp)的数据部分紧密合作。

目前,差不多所有的气候数据与其它地面基础数据都是通过世界天气监测网www的全球通信系统(gts)和卫星数据收集系统进行收集的。由于气候的描述必须兼有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其数据量要比目前在gts中流通的量大几个数量级。因此,需要改进gts收集附加分类数据的功能,或者建立一些辅助系统。

为获取卫星仪器观测数据,需利用地面配套设备。同样的设备可用来接收几个卫星的数据。因此,如果和其它研究或观测计划共用卫星与地面设备,则气候数据成本可有效降低。卫星数据与地面数据的合并通常可以提高其价值,而实时处理可以有助于控制成本。

以易获取形式进行长期的数据归档存储,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技术和模型的发展,需对长期数据集进行重新处理,因此必须要附有辅助数据或称作“元数据”(metadata),表明该数据处理或校验的情况以及质量控制评价、算法指示符等。对于大多数卫星仪器数据集来说,必须要含有足够的档案库存储器,以便能对原始仪器输出的地球物理参数进行重新计算,使修改后的数据成为有用的信息。

产生以空间为基础的气候数据的所需的总计算能力越来越大。要获取空间数据需要开发多信道技术和多种仪器协作测量的方法,建立质量控制方面的数值模型;还需要经常对全部原始数据进行重新处理,以便能不断更新校验记录或改进数据处理技术。

这些问题是gcos将要解决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为此,gcos将以综合性基本数据目录、分布式数据中心、综合性国际联网功能、以及与国际数据标准相一致的开放式系统结构为基础,制定一个国际gcos数据管理计划。在这项计划中,gcos将充分利用icsu世界数据中心系统来加强其实力。

(5)世界天气监测网(www)的数据管理

www数据管理的目标是,将www观测网络和通信系统连接成一个协调的全球系统,满足www计划以及wmo其它相关计划的需求。数据管理的任务是,协调有关wmo数据交换标准编码和数据表示形式的制定与维护,管理并促进数据处理和操作软件的交换、协调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发展,进行气象数据的交换。?

www系统提供的信息包括:?

①基础气象学、水文学、海洋学和其它相关的环境数据,以数值代码的形式存储,可供各方面利用。②天气分析、预警和预报数据,包括为一般目的和为各种专门活动(如农业、航运业、渔业、交通、水文、水管理、工业和旅游业)提供的数据。③对由气象现象(特别是热带气旋)引起的自然灾害的预警报。www的数据管理系统,按照开放式系统互连参考模式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有关标准,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各种通信网络将管理方式和复杂程度不同的各种型号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现在,对气象数据的交换、归档和检索,都采用了二进制通过形式来表示数据的值,这就是向最终目标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www数据管理系统可保证对www数据进行有效的组合、交换和处理,帮助所有成员从观测系统和数值天气预报(nmp)模式中获得最大的好处。通过有规则的管理,可改善数据质量并能使各成员更容易获取www数据和产品,从而可提高wmo数据工作效率,使其它wmo计划也都能从www基本系统中受益以支持其运行需要。1993年,wmo征求了气候学专家们对数据的需求和意见,制定了wmo分布式数据库(ddb)计划,现已进入实施阶段。为了改善www观测数据的质量,wmo在各区域设立了数据质量指导中心,还编辑出版了《www数据管理指南》,对www系统数据管理的各个方面提供具体的指导。

(6)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的数据信息系统(dis)

地球观测系统(eos——earth observing system)计划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发起,欧洲空间局(esa)、日本、加拿大等多国空间机构参与的大型国际计划,是近年来也是未来十年国际上最宏大的一项遥测地球计划,是一项跨世纪的长期计划。eos计划最初是为了参与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gcrp),以航天领域能作出贡献为其目的缘起的。从80年代开始,nasa一边准备与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esa、日本、加拿大的合作体制,一边致力于地球环境问题的研究,逐步推进而发展了eos计划。eos科学与任务需求工作组于1984年提出报告,eos科学指导委员会对报告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现在的eos计划,并于1985年获得美国总统的明确支持,并把eos计划置于利用空间观测技术实施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位置上,因此,eos计划与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gcrp)间的关系非常密切,起到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的作用。

进入90年代,在美国、欧空局、日本、加拿大等国的积极推进下,eos计划获得重要进展。随着eos数据信息系统(eos dis)的启动,以及今后几年一些大型平台的升空,eos计划的主计划大约从1997年左右开始。在这之前,各参与机构围绕全球环境变化、资源调查都在积极地推进eos计划的实施。目前,eos计划的目的已经明确,已构建好框架,学科研究课题及其优先领域也已拟定,卫星及其传感器研制和发射也已列入日程。

eos计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将依靠各研究组织及其合作增强eos数据的应用能力。以往的经验表明,只有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而积极的用户参与是其程序中的重要一项。为了有效地支持eos科学研究,eos计划拟建立庞大的数据信息系统(eosdis)。eosdis已在1991财政年度随eos的重新启动而正式开始实施。初始任务是利用现有数据来支持已有的地球科学与应用数据系统,在适当时机将这些系统纳入eosdis网络,这一步骤靠给用户配置计算机设备来完成,积累一定经验之后,有关eosdis的处理、分发、建档等活动的试验性文件将产生并提供给研究团体检验。根据用户反馈意见,持续不断地改进原有系统。?

未来eosdis的功能如下:?

①eos极轨平台及其载荷的运营管制;平台的寿命是5年,eos的任务是15年,因此要更换两次平台,在替换平台期间不能产生数据的间断现象。这是eosdis对数据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发展。②eos数据的处理和再加工;制作1-4级的数据产品,制作标准产品和特殊产品。③数据的保存、分发。④信息管理。⑤网络的建设。⑥数据算法的交换。

eos数据的使用和交换原则:

eos数据的使用者分为缔结了研究合同的用户、与eos运行有关的美国国家机构中的用户和其他考虑想将数据用于商业目的的用户三种。前两种用户享有使用eos数据的优先权。

由研究型设备得到的数据:①研究数据对于参加国的研究者来说,以不超过数据的复制和传输费用的价格提供;②为使其它国家的使用者也能在上述同样条件下获得数据,最好缔结研究合同;③经过处理的eos数据、研究结果、算法也可依照与提供原始数据相同的条件向其他研究者提供。

由业务型设备得到的数据:①eos计划的目的之一就是向任何数据使用者和任何使用目的的用户提供数据;②所有数据的取得和使用,必须经提供观测数据的机构的同意;③确立一种数据提供手段,使所有的机构对于任何申请者和任何数据都能以合理的价格保证提供;④任何研究型设备的提供机构在将来都可以把研究型设备变成业务设备。?

(7)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数据的获取、管理与流通

由三个国际组织:萨赫勒与撒哈拉观测计划(oss),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gcte)核心计划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人与生物圈计划(mab)共同发起,达成了建立全球陆地观测系统(gtos)的协议,其有关数据政策如下。

在确定并开始实施全球陆地观测系统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被监测的变量、监测系统的时空结构、实施计划、研究站选择/管理、测定方案、资金来源、其它操作要求以及与其它网络的耦合。所有这些都与数据处理有关。同时,一个设计得好的信息管理策略将为此网络奠定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数据定义和管理草案将规定网络本身的结构。

为了根据信息和数据流来确定网络的基本结构设计,就必须始终记住以下三点:①形式必须遵循功能:只有确定了系统功能之后,才能决定采用的硬件和软件。②技术有效性和转让:网络中各研究站的可达性、舒适性(水、电和通讯系统)以及工作人员的水平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所有数据管理方面的决议必须考虑这种差异性,并提供各种适当的选择。③数据流通:网络的目的就是促进数据的流通和收集。在网络中以及在网络在各合作机构之间,数据必须畅通无阻。因此,通讯在网络发展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数据获取

应首先确定被监测的变量和要能的数据用户。应符合网络的主要目的,尤其是帮助限定被监测的变量,包括格式、抽样频率、分辨率和分布。

①数据质量目标(dqos):在采样、监测和定期复查之前,就必须制好dqos。若未达到dqos,那么所收集的数据集就没有什么用处,并且妨碍数据之间的相互比较。 ②测定单位:每一个变量必须用标准的测定单位来表示。 ③统一方法:在整个网络中,必须统一采样的方法,即尽可能采用标准的测定技术和方法。 ④网络手册:把所运用的一般采样方式、变量单位和测定方法绘编成网络手册,为网络的工作人员和用户提供清楚的指南。网络手册将定期复查和更新。⑤核心数据:构成网络的各研究站将负责收集专门的核心数据。基本的数据集已经列出,但还必须包括本站的基本特征和土地覆盖数据才能进行gcte的评估。各研究站可选择收集他们所愿意收集的数据。在网络中,虽然总是鼓励协调一致,但是这种一致仅限于核心数据集的收集与提供方面。对于特殊的研究站(如特殊的生物群,特选的重点研究站)可指定收集和提供补充数据集。⑥空间数据:在收集与空间有关的数据时必须尽可能准确地标明数据收集点的纬度和经度。如有可能则组成光栅扫描网络或导线,这是最灵活的系统。

虽然某些与多变的或广泛分布的物象相关的参数将是很难准确定其空中位置的。但不鼓励用人工标志(如高山研究站的顶点或研究站的中心点)来表示数据的空间属性。

? 数据流维护规划

①数据输入:应采用统一的数据输入模式(有效的数字化格式和硬拷贝格式)把核心数据输入数据库。②数据的互换格式:数据供给者与用户之间的数字化数据的互换将只有通过统一的格式来实现。③数据存档:核心数据档案库应保存在地区数据中心或专题数据中心。虽然全球中心不重复贮存这些数据库,但是这些中心相互间是直接联网的,通过任何一个中心都能存取所有的数据。④数据传送给用户:数据能以联机、脱机和硬拷贝方式提供,目标是使所有的数据都能联机提供用户使用。⑤数据共享:网络的成员应当服从统一的有关数据共享、属性程序和商品化利用的协议。可把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达成的协议作为仿效的样板。

数据管理

图1是一个推荐的数据管理结构模型,共分为三个层次。层次1为网络台站,每个研究站都有责任进行研究、数据收集、数据输入和质量控制。层次2为地区数据中心(rc)和专题数据中心(tc)。?图1 与数据管理有关的gtos结构模型?

地区数据中心需设5~10个,其任务是:数据存档;编制报告;质量评估;协调技术支持;检测数据的应用,包括由非网络用户提出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扩充的建议;与非网络的研究站进行合作;存取非网络数据;把数据集提供给用户。

每个地区数据中心的职责就是为研究站保存所有核心数据集的档案库拷贝,以此为目的,每个地区中心将联接成网络。在特殊情况下,地区中心可以委托其它中心行使其职责。

①在设在专题数据中心(tc)的地方,可以把特殊变量的管理委托给他们。例如,专门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世界自然保护监测中心(wcmc)。②在技术和基础设施较差的区域,可以建立支撑中心并委托负责存档之前的数据准备工作。③可以委托支撑中心进行专门的实验室调查,包括网络中一批研究站的样品分析。例如水或有机物的化学分析。

层次3为总数据中心(metadata centre)。

唯一的文档文件数据中心将对中心协调委员会负责:①保存所有有效数据集的目录或索引,包括有关格式、存取和有效性的详细说明;②保存利用过这些数据的人员名单;③确保网络内信息流的畅通;④确保质量控制和评估的全球协调;⑤保存操作日程表;⑥与内外合作者和数据用户保持联系。

(8)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的数据管理

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是一个国际合作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应用遥感、海表层和次表层观测等多种技术手段,长期、连续地收集和处理沿海、陆架水域和世界大洋数据,并将观测数据及有关数据产品对世界各国开放。

goos的主要目标是获取全球统一标准的海洋数据集,据估计,其核心数据集可能达到20~30种,因此,这些数据应用效率只能通过有效的数据管理来实现。goos数据管理的基本策略是数据存取便捷,各国充分共享。这一策略是goos获得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财政和物力资源支持的关键。据设计者初步估计,goos建成后,数据管理经费每年将达2~4亿美元,约占goos整个维持费用的20%左右。

goos数据管理包括数据获取、传输、产品制作和模式设计等过程。这些过程的执行机构是地区中心和世界数据中心(海洋学)。每一过程都存在数据质量控制问题,为了取得统一标准的高可靠性数据,传感器的比测和相互校准,测量和传输过程的数据质量控制和误差检验等是数据管理的基本内容,www、igoss、gloss和国际海洋数据与信息交换系统(iode)以及银行、航空等商业部门数据管理系统适用的先进技术、软件都将引入goos数据管理,goos数据管理系统将随上述领域的技术进步而逐渐升级和完善。

2?3?2 区域性网络

亚洲-太平洋区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的目标是要在政府间建立一个协作网络,以促进亚洲-太平洋地区各国的全球变化研究,以及加强各国处理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能力,该网络十分强调需要在亚太地区引进和加强电子和其他通讯系统,以促进本地区数据与信息的交流,解决诸如数据政策的发展、数据标准化和质量保证等有关问题。应该发展一个联合或通用的数据集。

欧洲全球变化研究网络(enrich)的总体目标是为全球变化研究国际行动作出欧洲的重要贡献。考虑到欧盟成员国现有的活动,enrich的目的是为欧盟的政策目标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这将通过充当信息交流的场所和促进在研究与能力建设方面的合作来实现。enrich的一个重要努力是在internet建立enrich服务器,发展横跨欧洲的先进通讯网络《高频带宽度、高分辨率、相互多媒体服务》,特别要联系整个欧洲的大学和研究中心。

美洲国家间全球变化研究所(iai)的研究范围为美洲、欧洲-非洲和远东-西南太平洋地区,其主要目标是:①指导和支持基础研究;②收集和管理数据;③促进人类资源的开发;④为制定与全球变化有关的公共政策作出贡献。其基本原则是促进标准化数据和信息的交换。

2.3.3 国家网络

美国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计划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于1980年正式启动。它是世界上第一个以长期生态学现象为主要对象的研究网络。现在它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研究水平最高的部级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lter重视数据集的可比性以及方法和设备的标准化。数据集的可比性至少包括统计和实时记录。设备的标准化还包括测量、方法及计算机的标准化,其有关通讯、数据控制以及分析用软硬件的标准化在1988年就已选定。

成立于1992年的英国环境变化监测网络(ecn)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监测网络。该网络旨在收集、存贮、分析、解释以一系列关键变量为基础的长期数据。这些变量是从遍布英国的47个陆地试验站和谈水试验站收集到的。存取数据库的计算机网络对所有的数据提供者开放,并进行每年一次的数据整编。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是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1988年开始筹建的,与其它网络相比较,更强调网络的整体性和总体目标,强调直接服务于解决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在观测方面强调观测仪器、装备和观测方法的统一,以使取得可以互比的数据;在数据方面强调数据格式的统一和数据质量的控制,强调数据共享,强调数据的综合与分析。现在正在投入建设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信息系统(cernis)。

2.4 美国国家的数据政策

美国是全球变化研究投入较大的国家之一,其在数据、信息政策方面对国家计划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值得借鉴。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gcrp)力求实现以下目标:①建立一项相互协调的综合性长期计划以记录地球系统的状况;②增进对地球系统过程的认识;③增强预测能力。美国认为,对数据和相关信息的有效管理以及数据资源的全面共享是实现这些科学目标的关键。这里的有效管理是指自始至终地支持高质量的长期数据集的生产与保存,保证便利而廉价地使用数据及相关信息,以及在全球数据的生产与分发中采用相应的国家与国际标准等。

在此种需求下,美国全球变化数据管理跨机构工作组(iwgdmgc),于1989年11月对各成员机构的数据管理和使用政策问题进行了调查,起草了七项声明,负责起草声明的工作组成员,包括美国能源部(doe)、商务部(doc)、内务部(doi)、环境保护局(epa)、国家宇航局(nasa)、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海军部(do)和农业部(usda)的代表,经过修订的政策全文可见附录2。

1991年7月2日,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下属的地球与环境科学委员会已批准了这些声明,并经白宫国内政策委员会的全球变化工作组及其它工作组讨论后正式通过。声明正式发表六年来,各成员机构依据这些原则在全球变化研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5 国际关于信息自由的法规(附录3)

根据国际上颁布的关于“自由与均衡的信息流通”法规,也可以获取有关政府的信息。这种途径,即获取政府信息途径的基础是公民有权检查政府和政府的记录。迄今为止,只有有限的几个国家实行信息自由或途径公开的立法。表1概括了当前的概况。有关获取信息的途径的立法方面人们提出许多重大问题,其中以下三个因素较突出。

??表1 获取信息途径的法案:颁布取得信息途径的方法

国家法规颁布年份

澳大利亚 1982

奥地利1973

加拿大1983

丹麦1964(1970年修订)

芬兰1951

法国1978

荷兰1979

新西兰1983(1982年修订)

挪威1970

瑞典1949(1976年修订)

美国1967

资料来源:海牙社会研究所为《世界交流报告》编写的材料。

(1)成本因素

信息途径公开的权利不可避免地要带来公共预算所必须承担的费用问题。例如,在澳大利亚,1983~1984年度用于满足信息要求的费用为1760万美元。这就对享有获取信息便利条件受益者提出了问题,而且某些社会分子会不会滥用这种权利?这一问题反过来又导致对不同用户集团收取不同费用的问题。

(2)技术因素

政府机构越来越多地运用电子手段来存储信息。公众寻求的信息的电子格式提出了需求者如何取得读懂这种格式所必需的技术问题。

(3)国家安全因素人们担心,国家安全的概念可能会轻率地扩大到把政府希望保密的文件包括进去。许多政府已引用国家安全问题为理由来说明为防止非法泄露政府机密而限制信息自由是正当的。但是这就产生了如下问题:什么样的信息才能被认为属于公开领域的,以及这样的信息能否全都可以不受官方限制。特别是情报机关一直争辨说,获取信息的种种要求破坏了它们的安全安排。

? 3 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数据与信息政策的特点

3.1 目标一致——自由、公开地共享全球变化数据集

目标是否合理或符合客观情况对国际、地区和国家全球变化研究活动影响甚大。这个目标不是指要达到什么目的口号,而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的方向、任务及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这是在综合国际发展趋势,根据国家或地区的需要,同时权衡于自身研究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这方面,美国是具有很大影响力的。

美国的全球变化数据管理跨机构工作组(iwgdmgc)建议让所有全球变化人员全面、公开地共享整套全球变化数据集成为一个基本目标。在其颁布的政策中,全球变化研究人员是指那些在研究机构、企业、政策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中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人们。全球变化研究数据集是指那些对本国(美国)竞争性的工业应用系统以及改善环境管理系统可能有用的数据集合。

iwgdmgc要求数据集以实时方式提供。数据一旦可供利用,全球变化研究人员就有权公开、自由地获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现行保障机制为:数据必须送交“档案馆”,由其建立关于数据集的信息系统,并供研究人员使用。?虽然,上述目标比较合乎实际,现代的信息技术发展也为数据的共享提供了基础,但是在数据集实时提供方面仍难以统一。这是因为,服务的及时性定义取决于具体的资助机构,而不是用户。这个问题现在存在,以后也许仍将存在。

3.2 数据集的特征与管理

(1)数据准备

没有充分的数据准备就不可能实现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和目标,没有社会化和网络化的数据源,无论国际性计划、还是国家计划的研究都会困难重重。近年来,特别是1 kmavhrr数据集的成功,人们已经意识到了数据准备工作的重要性。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过去常常忽视了高质量的长期数据集的建设、维护,缺乏长期研究的资源。其中的原因较多,因素之一是对长期数据集的投入较大,各机构难以求全;因素之二是轻视数据工作,重视软硬件系统,使得数据处理工作不能连续,或造成用户的重复开发;因素之三便是轻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根据这些状况和国际、国家有关计划的实现目标,政府数据政策明确提出全球变化研究计划需要及早、连续地监督、管理高质量长期数据集的建设、维护、验证和说明,以有利于存取与分发。由于长期维护大量数据的费用很大,所以在计划开始时采集数据就需要从此首选目标出发。而且,数据集的合理准备、验证、描述与维护对其是否能为科学界广泛应用十分重要,所以对于工作的连续性必须强调,使那些中途参与工作的人能与最初参加研究的人员一样,能够尽快了解数据是如何收集、校正和交换的。

数据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指要使全球数据集的传播媒介,处理方法与通信应尽可能地使用国家和国际标准。许多数据集不能广泛使用的直接原因就是用户固有信息管理系统与数据集不兼容。所以,要通过国际标准与协议,使用户能够自由存取、阅读和加工数据而不必再去设计或购买专门的软硬件。

目前这方面的工作通过国家和国际标准组织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有些组织的协议比较广泛,有些协议偏重于学科和具体应用。例如,国际标准组织制定的开放系统界面协议(osi)带有7种不同的通信系统,现已为广大用户所接受。internet上也有许多协议与网关为数据集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如x500,ftp及gopher,yahoo等许多检索引擎。

在数据准备工作中,尽管已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是要把它作为整个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进行投资,不仅要求项目负责人努力,还要有专门的数据机构帮助。要确保数据集能以标准格式提供给用户,并在必要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的通信协议。

(2)数据的积累与保存

数据集的长期保存是实现数据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保障。由于全球变化研究涉及的因素较多,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测量参数进行存档显得十分重要。针对这种需求,国际社会也很重视增强数据采集与数据生产机构的能力,使其能够对文档进行合理安排,存取数据集和相关信息。而“数据采集、维护与管理的程序与优先原则应由国际与国内的参加机构确定开发”,并要能够建立一种机制,来防止系统崩溃或遗失重要数据后便于进行恢复。

对于wdc,强调要在有关wdc之间进行交流,对数据复制贮存以预防灾难性的意外丢失。igbp与美国数据政策中都要建立一个情报交换所,由其负责重要数据集的保存与备份。hdp也采取和igbp一样的政策。

(3)数据的完整可靠

很容易看到,全球变化研究人员和有关机构十分重视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许多计划与国家政策指出:“数据文档必须具备有关数据资源的能够容易获取的信息;包括质量评价、支持性辅助信息,以及有助于确定并获取数据指南与帮助”。

目前全球都在开发一种全面综合的全球变化数据与信息系统。igbp dis,hdp?dis,starp以及美国gcdis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设立的。在这种系统中,数量质量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稍有差错就会导致科学界用户的以讹传讹,得出的结论也许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数据系统的编制人员就有义务告诉用户关于数据本身的信息,由其进行判别是否采用。

目前,进行同行评议是验证与记录数据质量的重要机制,一旦具备这种表述清晰的编目、地址名录及查询系统的话,用户就会自己判断他们得到的东西是什么。这点也正是我国建立数据集仓库时常常缺乏的。

3.3 实现目标的重要条件——费用低廉

为了保障数据的广泛利用与使用,国际社会十分强调使用数据的收费标准,首要原则是不能超出用户的边际费用。尽管这种情况常常受各机构的实际情况与政策的影响,但对研究人员(各机构定义不同)提供的数据基本上免费或仅收取复制费与传播费的边际费用。如世界数据中心对“真正的”科学家提供数据的费用不得超出复制的费用,但有些人员还是会受到限制的。

也许正如美国iwgdmgc指出的那样,收取一定的复制费和传播费用是一种管理大型数据集的有效工具。它可以确保该数据集不止被无止境的存取,使得数据传播机构不致受预算赤字的困扰,而专心地支持数据利用。对于小型数据集以及不常用到的数据,所付出的管理耗费可能还要超出收益,所以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可能更为有效实际。因此,国际上所奉行的基本原则是为了支持公益性的全球变化研究用户在使用数据时不应付出那些以商业利润为目的费用。

除了收费,行政管理上也要努力促进数据的获取与交流。数据与信息系统就是一种很好的保障机制。

3.4 尊重知识产权与数据共享

尽管各国际计划、组织和国家十分强调全球变化研究者对全球变化的系列数据的全面和公开共享,但他们也都十分重视保护个人研究数据,只不过这种数据独享的明确极限都要由研究资助部门确定。对于那些在开始时数据仅供选定的研究人员独享的科学研究计划,数据一旦能够广泛使用,就应尽早公开数据。

有些数据,如遥感数据,应尊重有关数据机密的国家法律。这个问题始于1986年大众媒体使用遥感影像的问题。在美国,地面遥感商业化法案(1984年7月17日已成为法律)对那些对空间摄影感兴趣的公司强制实行发许可证计划,只有在国家安全或外交政策利益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才会发给许可证执照。这项法律使美国政府得以没收违反这一法案的任何摄像,从而发生了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可能性冲突,因为正如最高法院所裁决的,该宪法修正案也规定了搜集信息的权利。因此,遥感搜集信息也可以得到第一修正案的保护。1986年5月,电台—电视新闻协会建议,陆地卫星法案应当与宪法第一修正案相一致。1987年2月该协会和全国广播公司就陆地卫星法案应用于媒介遥感方面向商业部提出了建议。

然而90年代以来,卫星侦察技术开始转入民用。美国政府也将采取充分利用民间卫星照片的态度,并把其作为削减财政赤字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此形势下,美国地球观察公司定于1997年6月发射专用1号卫星1997年5月17日,参考消息,第7版。届时,卫片的精确度将可从10 m提高到1 m的建筑物和标识。

因此,所有研究人员,不论是研究的发起人,数据建档人员,数据编辑人员,还是数据用户都应当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和使用数据。

4一些强化中国全球变化研究数据管理政策的建议

客观地讲,中国学者不仅较早地介入了而且积极地参加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国内,按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从全球变化研究的思想和框架出发,组织了一批很有意义的研究项目,特别是在气候变化、水资源问题上取得了许多成果,而且得到了icsu、igbp、wmo以及联合国组织的高度评价。但由于众多原因,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全国性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至今尚未正式出台,难以指导和规划全面的全球变化研究活动。我国在能力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建立资源共享体制困难重重。如前所述,全球变化观测与研究具有全球性、长期性、连续性、综合性、高技术、高投入的特点,产生的巨量数据需要进行汇编处理,必须深刻了解需求,使观测与研究与之相匹配,并能充分共享这些数据资源。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数据信息政策应尽早出台,具体内容如下。

(1)从根本上提高对地球科学、资源、环境领域以及全球变化研究的数据工作的认识?数据工作是提高、改善科学认识和总结、发现科学规律的基础,特别是有关全球变化研究的综合性科学数据集,更是建立各种过程模型和区域性、全球性等大尺度模型所必需。因此,必须把数据采集、数据评价、数据处理、数据保存与数据共享纳入科学研究成果验收与评价的首要工作。?

(2)利用“后发”优势,建立中国全球变化研究观测系统与数据信息系 对于我国dis系统的建设,不必从头探讨,只须在国外现有先进水平基础上,对原有观测系统进行利用、改造,对观测要素的确定与规范化观测、仪器设备的统一购置与标定、数据网络规划与实施、数据评价与汇编处理、资源共享原则与具体规定等统一规划,做好协调工作就可以顺利进行。根据国际上igbp与wdc密切合作的发展趋势,目前首先要协调、加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重大项目与wdc—d有关学科中心的联系,同时根据需要增设新的学科中心,按照国际标准建立起网络式分布型数据信息系统。?

(3)建立全国性的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加强全球变化研究信息的管理交流 从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一开始,就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我们的工作重点首先应集中在基础资料和基本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上,使更多的部门和科学家、企业家深入了解和参与igbp计划。尤其应重视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发展动向信息汇总及国内各相关学会、委员会、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为此,需要在国内选择一个既参与全球变化研究又有信息管理与传播能力的单位做为建立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的基础。该中心应为公益性、非赢利性的服务机构,是一个从事与全球变化研究有关的信息搜集整理、加工、传递、交流的专门机构。

(4)在互联网络上(如internet, asnet)上设立全球变化研究信息服务处网址与立项。由于互联网络上的用户众多,协议和规范已为众多人所接受,所以凭此进行数据共享,推动国内全球变化研究是十分便利而有效的工具。该信息服务处的主要内容包括:指示中国全球变化文献数据库、研究项目与成果数据库、会议信息库、中国专家及机构参与研究工作的项目库;出版有关全球变化研究进展的快报及其它出版物;举办必要的学术专题讨论会和调查报告。

通过以上努力,既可以扩大宣传,同时又可以加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数据与信息的共享,继而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 参考文献

1 刘全根.科技情报分析研究.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 吴康生,王梅.当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信息技术.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3 孙成权,张志强,李明主编.全球变化研究国家(地区)计划及相关计划.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4 陈泮勤,孙成权主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一)?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

5 陈泮勤,孙成权等主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二)?北京:气象出版社,1994.

6 孙成权,张志强等主编.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核心计划(三)?北京:气象出版社,1996.

7 曹月华,赵士洞编.世界环境与生态系统监测和研究网络.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交流报告?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9 stan ruttenberq?the icsu world data center system:current status in the 40th anniversary year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global change newsletter,1996,no.27

10 information cooperative review.ciesin.vol:1.issu4.1996.

11 秦健(美).美国“合作实验室”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科技政策的启示.科技导报,1995,(11):21-22.

12 孙成权,张志强.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选择.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1996,18(2):67-70.

13 孙成权.陈晔.中国的全球变化研究项目评述?地球科学进展,1995,10(1):70-74

14 fu congbin.ye duzheng. recent progress on global change research in china.地球科学进展,1995,10(1):62-69.

15 the “interproject”——a new concept for igbp research.igbp global change newsletter,1996,no.26.

16 eosdis vo world wide gateway information sheet(1996).

17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gcdis implementation 1995? volume1—interagency implementation.1996.

18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gcdis implementation 1995.volume ⅱ—agency implementation.1996.

19 our changing planet:the fy 1997 us global change research program(1996).

20 施永辉.全球变化研究信息开发与利用——跨学科情报研究案例.硕士学位论文,1996.

附件1 igbp的数据政策

john townsshend

john townsshend博士是igbp-dis科学委员会主席

(美国马里兰大学地理系)

随着igbp各核心计划与框架活动从规划过渡到实施阶段,数据政策愈来愈成为igbp的重要话题。igbp窗为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的一个计划,icsu的各种 原则与宗旨不言而喻地适用于igbp的发展。?

自从1957~1958提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之后,icsu一直保持了世界数据中心(wdc)系统,由其承担收集、储存、整理及重新分发数据的服务。icsu对其属下的计划规定义务以确保数据能自由公开地进行国际交流。其义务简述如下:icsu的项目都应能够具有提供数据细节和存储形式说明的数据管理计划,应由各成员组织提交给wdc,使得这些数据不仅能够为成员组织共享,也可以为所有科学家共享。因此,在一项icsu计划中,国家参与要签订协议,即同意按照数据管理计划提供数据。?1990年,基于icsu既定的自由公开共享的数据与信息交流政策原则,提出了igbp-dis的数据政策。其描述如下:“igbp优先重视高质量的长期的全球数据集建设、维护、验证、描述、获取和传播,并包括新的全球数据集的综合与集成”,以及“全面公开共享整套全球变化数据集与全球变化研究需要的其它数据集,乃是igbp?dis的基本目标”。(igbp报告no.12)根据icsu和wdc的原则,1994年12月在澳大利亚举行的igbp科学委员会会议上提议并通过了下面更为详细的数据政策:?

①igbp需要及早并持续地对高质量的、长期的数据集的建设、维护、验证、描述、获取及传播进行约束。?

②让所有全球变化研究人员全面、公开地共享整套全球集是一项基本目标。?

③为了保障长期进行全球变化研究,保存所有数据是必要的。对每个及整体全球变化数据参数来说,应该至少有一个明确的说明文档。设定数据采集、保存与清除的先后顺序和标准应由国家与国际上的成员机构来制订。要建立一个“扫除”程序以阻止重要数据集的清除与丢失。?

④数据文档必须包括有关数据储备容易获取的信息,涉及质量评价、支持性辅助信息,以及确定并获取数据的指南与帮助。?

⑤全球数据集的处理、交流,以及媒介应尽可能地使用国际标准及恰当的通用国家标准。?

⑥应以较经济的费用向全球变化研究人员提供能全面、公开获取的数据。首要原则是不能超出具体用户的边际费用。有关机构应承担研究人员之间数据交流畅通无阻的管理责任。?

⑦对于那些尚处理原始调研者专用数据时期的项目,其数据一旦可以广泛使用,应尽快公开。对各种具体情况,资助机构应明确规定专用时期的终止期限。?

igbp需要遵守公开、廉价获取数据集的原则,因为它是icsu的组成部分,如果它只保障自身数据的获取,就会导致从其它计划获取数据成本的提高。置于上述原则下的数据集包括野外数据、经过处理的遥感数据及模型输出结果等一系列产品。在这方面,利用数据集的igbp科学家应承担主要义务。?在dis的协助下,igbp评估这些政策的深远意义时,发现要解决以下问题:?

①核心计划将如何确定哪些数据集可以使用,并以保种格式分发??

②费用对数据利用的影响的什么?这些费用要求任何核心计划或框架活动应以较低成本提供数据。?

③何种机制可以确保数据的传播??

④如何进行长期存档?这不仅涉及技术性问题,还关系到怎样确定责任与维护的问题。

⑤在这些活动中igbp?dis与核心计划应起什么作用??

⑥其它可能卷入的机构组织能够承担什么义务(如世界数据中心系统,wmo数据中心系统等)??

⑦对其它有使用或复制限制的数据供应者,igbp应负的责任是什么??

⑧利用受知识产权保护的数据时,有一些重要问题与igbp项目和活动有关,特别是如果不得不依赖这些数据,而这种数据又非其科学结论所能替代时,igbp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实施其科学计划??

⑨关于以igbp名义收集的数据处于专用时期时,igbp科学家与项目有何特权??

⑩?与igbp秀关各界能达到一致并能遵守这些原则与协议的公约是什么??

水文档案论文范文第10篇

20*年,全县水利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县”总战略和省、市水利工作的要求,本着务实求新的思想抓重点、克难点,积极践行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新理念,以防洪减灾和改善水环境为重点,以年初制定的工作大纲为抓手,疏河道、治圩区、围滩涂、保供水、除水患,举社会之力大兴水利,不断提高防洪抗灾综合能力,推进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有力推动了全县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全局工作呈现“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基础工作整体推进”的良好局面。在第十四届省大禹杯竞赛中获银奖,获得省政府表彰,并连续三年获得县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

一、20*年全县水利工作简要回顾

(一)工作得力,措施到位,防汛防旱工作扎实有效

防汛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根据省、市防汛指挥部有关文件的通知要求,我局于3月初部署落实全县防汛检查和有关防汛的准备工作,县防指分4个检查小组对全县各个镇(区)、围垦工程及城防工程进行了实地检查,并以书面的形式向县政府作了报告,同时抓好各项安全度汛措施的整改及落实。4月17日召开全县防汛工作会议,县政府与各镇(区)签订了*年度防汛防旱工作责任书,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工作责任制,及时调整了防汛防旱指挥部成员,新增新居民事务局为成员单位,坚持防汛防旱两手抓,坚持以防为主,做好各项防汛准备工作。

防汛防台预案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超标准时弃守撤离、人员转移方案,对撤离地区的范围、单位和居民数量、工具、安置地点、责任人等作了具体落实。汛前县防指出台了《防汛防台工作应急方案》,保证了人员组织分工明确,高效、有序地做好防汛防台工作。全县各镇(区)也针对今年基层村干部换届选举和其它变动情况,对各自区域的应急预案作了重新修订。同时加强防汛物资的储备与管理。新增一批防汛抢险物资,对防汛物资按品种、新旧作了归类存放;首次尝试“委托储备”机制,与供销社、石料厂等代储点签定有关协议,发放储备点告示板,解决了木材、块石等大宗物资储备保管难、资金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与电信部门签订汛期通讯保障协议,提供通讯中断时卫星电话的应急保障,确保防汛指挥、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水文报汛工作,向浙江省防指发报459份,*市防指发报459份,县防指发报459份。

防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县水利防汛信息系统平台经过设计、开发、试运行等阶段,于5月下旬顺利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至今运行情况良好。该平台能对水雨情、工情等多种信息进行相关分析和管理,做出综合评价,同时更新各类动态文稿,使水利政务和防汛公文进一步公开透明化。同时为了提高我县防汛现代化水平,增强基层防汛能力,在去年完成沿海4个镇(区)视频会商系统一期工程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其余6个镇(区)的建设,使我县成为*地区首个率先将会商系统延伸至镇(区)的县(市),实现了市——县——镇三级连网。

防汛指挥能力进一步提高。20*年7月,我县按照省防汛防旱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开展防御超强台风演练,我县的演练方案及演练成果作为*市两个推荐单位之一送省防指参评,演练对全面提高我县应对重大风潮灾害处置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今年梅雨期我县遇到了建国以来单日最大雨量,6月11日于城水位、*头闸水位、*闸水位均超过危急水位(4.00米)。县防指积极应对,反应迅速,先后召开多次紧急会议进行部署,同时启动城防工程全力开闸排涝,今年梅汛期大曲泵站各机组合计运行225小时,排水405万立方米,有效控制内河水位,为武原镇的防灾减灾发挥了重要作用。7月中旬、“中秋节”及“国庆”期间,第7、第8、第13、第15号台风先后侵袭我省,受其影响,我县出现了明显的强风降雨过程,县防办加强部署,全县积极行动,突出防范重点,落实各项防台措施,取得了防汛防台的全面胜利。

(二)突出重点,规范管理,水利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不断深化河道整治,加快改善农村水环境。20*年度根据市、县两级政府工作要求,我县河道整治任务达到216公里(其中池塘61.*亩),此项工作列入20*年县政府工作大纲。我县采用“规划推动、示范带动、政策促动、三级互动”的方式,不断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整治目标,疏浚土方313万方,完成护岸建设12公里,投资3827万元。标准件工业园区河道整治一期工程已于4月底全部完工,工程累计完成疏浚土方3.84万方,清障6.396公里,抽排污水11.5万立方米,完成投资170万元,5月27日该单位工程通过了验收。在抓好河道整治的同时,我局积极探索实施示范工程建设,示范工程成为推进我县河道整治工作开展的重要抓手,成为建设农村新社区的核心内容。*年各镇区要求建设护岸的积极性高涨,经县河道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实地踏勘,认真比选后确定沈荡镇永庆村老太堂浜等16个示范工程,批准护岸建设长度12.54公里,概算投资约560万元,现已全部完工。河道整治工程获得临港产业推进年优秀项目。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我局采取适度集中的方法,积极探索并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发改局、财政局联合发文,从“严格计划管理,规范招投标程序,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和廉政建设管理,规范施工验收,加强财物管理,加强对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等方面对“小农水”工程建设加以规范。*年,新建渠道137.66公里、新建单灌桥2座、新建过水两用桥4座、新建标准化机站61座、新建排涝站1座(25kw)、新建水闸1座,完成投资额872万元。同时严格落实2009年度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计划,11月份根据各镇(区)上报的数字资料进行了前期实地勘察,现已完成计划下达工作。我局机电排灌站获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先进集体。

加大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切实改善饮水条件。秦山镇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稳步推进,铺设管道264.5公里,解决了0.72多万人和0.4万在校学生的饮水困难问题,使全镇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了94.8%,现已通过验收。武原(城西、富亭片)项目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列为*年省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获补助资金268万元,已顺利开工建设。秦山和武原这两个项目是*市五县两区连续两年唯一获得省立项批准的项目,我局该项工作的影像资料、审计工作也走在兄弟县市的前列。与此同时,我局还配合上级做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和运行费用情况调查工作,为上级制定政策提供基础材料。

大力推进治江围垦,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履行黄沙坞治江围垦工程的行业管理职能,落实专门领导和技术人员抓好日常检查、管理及安全工作。《黄沙坞治江围垦工程防台预案》、《*东段围垦工程防台预案》经过修订完善已通过市审查,截止*年底,黄沙坞围垦工程标准*主体工程通过质量评定,共完成土方498.95万方、石方197.18万方、浇筑砼168910万方,使用钢材4096吨,完成投资39941万元,其中20*年完成投资90*.5万元。同时积极协助做好*东段围垦的相关工作,东段一期已围成土地7000亩,二期已顺利开工建设。

(三)依法治水,务实求新,水资源管理实现新突破。

水政执法不断规范。加强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立健全了《*县水行政执法责任制》、《*县水利局两错责任追究制度》等14项依法行政相关配套制度,及时开展自由裁量权的整理工作,制定了《*县水利局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施办法(试行)》,严格依法行政。规范河道的管理和巡查工作,每季度以局文件形式制定巡查计划下发局属各单位,计划细化到月、责任到人。至目前为止,按计划共巡查173人/65次,巡查地段主要为各镇主要河道、涉河码头及其他较大规模开发建设项目,在巡查中纠正违章多起。涉河建筑项目审批有长足进步,至目前共初审3家单位、审批18家单位的涉河、临河、占用水域建设项目,共收取临时及永久占用水域补偿费40.9万元,围堰押金57万元。在10月份对我县吊机码头专项检查中,共28家企业涉及临时占用水域,其中大部分未经审批,审批手续正在补办中。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有序推进,组织对南塘琴园、核电三期生活区、风景区林龙码头水保项目的专项检查,审批水保方案两件。

水资源管理实现新突破。主要体现在:一是水法宣传有新特色,在以往悬挂标语、发放宣传资料、上街宣传等传统做法的基础上,围绕四个“一”(制作一本“人水和谐”的水法宣传手册、举办一台水法宣传晚会、开展一次法规知识竞赛、召开一次基层水利座谈会)不断丰富水法宣传形式,提高水法宣传实效。二是水资源费征收实现新突破,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加强与取水户的沟通,已完成水资源费350万元,获省水资源征收三等奖,同时全面启动同城托收工作。三是水资源管理上新台阶。我县取水实时监控系统一期已对*造纸厂、*兄弟标准件厂等12家年取水量5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16个取水口安装实时监控系统,现该系统已进入正常运行阶段,并于10月15日通过验收。四是水资源保护(封井)有新进展。由于地表水源供给、第二水厂建设周期长等诸多原因,近两年封井工作进展缓慢,我局知难而进以替代水源已经到位的深井作为封井的突破口,现已封井5口,随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城西、武原片地面水切换的完成,我局将逐步完成该地区余下的深井封闭工作。同时设立水事举报电话,有效保护水资源。

河道保洁实现全覆盖。通过“层层发动、统一行动、互相联动、迅速出动”,全县八镇两区快速反应,落实人力物力,于4月底全面完成全县河道专项保洁任务,共完成保洁长度1561.*公里,完成池塘保洁整治16920m2,投入人工58642工、机械147艘,完成投资1352.9万元,努力达到“河面无杂草、无漂浮废弃物、河中无障碍、河岸无垃圾”的目标,使全县水环境在短时间内有一个根本性改观。专项保洁完成后对全县河道实施长效保洁,县河道办修订完善河道保洁长效管理考核办法,以“三个一”(一支专业队伍、一笔专项资金、一套管理制度)“三个化”(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社会化监督)为标志,建立河道保洁长效机制。县财政增加保洁投入力度,保洁费提高到1300元/公里(去年500-700元/公里)。各镇(区)以公开招投标形式组建河道专业保洁队伍,现有专职保洁人员200余人,做到人员、职责、考核、报酬四落实。多项措施的落实使我县河道保洁工作上新台阶,在*市河道专项保洁考核中获优秀。

(四)统筹兼顾,锐意创新,水利管理和改革举措有力

顺利完成水管体制改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20*]45号)和省、市有关水管体制改革的工作要求,我局认真制定《*县水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8月,县政府下发文件(盐政函[20*]77号)给予批复,新增三个水管单位(*县*管理所、*县河道管理所、*县城市防洪工程管理站),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9月,县机构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盐编[20*]22号)给予编制批复;10月,县水利局全面调整水管单位人员,定编定岗定职责,初步建立了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顺利完成了水管体制改革任务,通过了市验收组考核验收并评定为优秀等次。

水利工程质监工作步入正轨。建立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站,全面负责我县水利工程质监工作。重点抓好对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履行质量责任行为的监督检查,对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检查,对施工、监理技术资料、施工图审查资料以及检测报告等有关工程质量的文件和资料的监督检查。质监站现已正常开展工作,与市质监站合作完成农综开发六里子项目的质量监督,独立完成县标准园区河道整治一期工程及园区护岸工程的质监工作,对全县16处河道示范工程进行了跟踪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领域规范化管理,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纪检监察和招投标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文件,使全县水利工程建设走上规范化轨道,《*县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正在拟定中。

水利工程建后运行管理得到高度重视。随着水利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交付使用,加强水利工程建后管理工作得到高度重视。重点开展四项工作:一是组织开展圩区现状普查工作,主要对圩区的面积、田面高程、闸顶高程、防洪堤长度、防洪堤断面高程等进行现场测量,并对相关资料进行搜索、登记、整理、统计、编制成果。经普查,全县共建有大小圩区44个,总面积5.01万亩,其中水田面积3.53万亩,旱地1.48万亩,圩堤168.09公里。二是开展全县机站电子防盗设备安装的前期准备工作,农村水电设施偷盗严重,我县将着手机站防盗系统建设。4月份对我县八镇二区104个行政村的现有机站(8寸水泵以上含8寸)进行了调查登记,经调查,全县共有机站12*座(水泵1339台套)未安装电子防盗设备,研究制定了机站防盗系统建设方案。三是开展我县水闸安全调查及注册登记工作。重点对我县骨干水闸和重要引水闸、分洪闸的运行管理状况进行调查,共登记水闸69座。经专家组认定,达到一类水闸27座、二类水闸20座、三类水闸8座、四类水闸14座,是全市最先完成的县区之一,该项工作得到省水利厅河道处领导的充分肯定。四是认真做好*和城防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共投入30多万元对城防工程存在隐患的设备进行抢修和维护,逐一检修城防工程包围圈内的33处排水口,投入9万元重新安装拍门,同时对高配电压进行24小时测试,确保整个城防工程的安全运行。我县12.653公里地方*通过了省钱塘江管理局考核,通过与钱管局盐平管理所合作,加强对我县*沉降观测,建立日常巡查制度,对部分*进行维护、除草及背坡清理。

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成立了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制定了相关制度,落实了人员。严格按照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总体部署,如期完成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及2003-20*年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公开信息的编制工作,并将公开指南、公开目录、公开信息纸质文档一式一份报县档案馆,同时完成上述所有信息的上网工作,共信息232条。政府信息公开咨询、申请以及答复工作均得到了顺利开展。在做好政务公开的同时大力开展水利宣传,建立健全信息长效机制,及时报送信息,反映我局的工作动态、经验和做法。年内在省水利网信息37篇,市水利网104篇,*门户网共信息235篇,《南湖晚报》、《*日报》经常有反映水利工作文章刊登,县里政务信息保持较好态势,我局信息在五县两区水利系统中名列前茅,1人获省水利信息先进个人。

切实抓好水利规划编制及《水利志》出版发行工作。根据省水利厅要求,我局积极部署相关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于2月份完成内部初审,4月由市水利局组织了省、市、县的相关专家及单位领导完成了终审,根据审查意见设计单位再次进行了完善,现已通过批复。《*县水域保护规划》于3月底完成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9月下旬完成初稿编制,计划于年底完成报批。《*县水利志》顺利出版发行,全志共62万字、2.3万多个数据,与《*县水利志》配套发行的还有《*水利》画册,该志的出版填补了我县水利专业志的空白。

(五)明确宗旨、突出主体,机关建设树立新形象

全面开展十七大主题教育及文明单位争创活动。按照县委的部署和要求,我局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以十七大主题教育为核心,以“两年”“树创”活动为载体,以争创文明单位为契机,以干部职工为主体,深入开展了强化宗旨观念、转变工作作风、争创文明机关活动。20*年我局结合各类会议对干部进行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和教育,组织召开了全体干部职工参加的十七大精神学习会议,局中层以上干部积极参加了县里组织的理论干部培训班,局党组中心组开展二月一次的学习制度。结合“服务‘两创’、做优环境、发展*”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履行水利行业职能,工作中注重方法创新,突出重点、亮点,努力为基层和企业出点子想办法,善于处理好“涉水”的有关事项,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坚持扶贫帮困,在支援汶川地震捐款活动中,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共计捐款21363元,捐衣被20件,其殊党费12201元。作为联系部门给通元镇丰义村送上了一台电脑,助推该村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在建军节、春节等重大节日看望结对的贫困户并送上慰问金,全年共计发放慰问金2000元。通过教育、培训及锻炼,全局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依法行政能力,业务技能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获得县文明单位及先进党支部的光荣称号。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把党廉工作和队伍建设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来抓,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领导,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通过季度总结会、民主生活会,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认真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建立了分级分层监督和管理体制,与每位中层干部签订廉政建设责任书及廉洁自律和作风建设承诺书,严格开展干部考察和干部任前考察公示,实现了对干部的公开、公平启用和常年有效监督。紧密结合水利工作实际,坚持预防在先,抓住水利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腐败的几个关键环节,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加强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我局被确定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汇报单位,县纪委在对我局进行专题民主测评、征求意见、廉政知识测试及听取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我局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方面所作的努力及取得的良好成效。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我局以水利学会为平台积极开展水利调研活动,20*共收到16篇论文,局组织评委小组进行评奖,并汇编20*年度水利学会论文集。领导率先垂范,黄生良局长近几年多篇与获奖,获“*市优秀学习型干部”的光荣称号,我县水利学会在省水利学会成立50周年之际被评为省优秀水利学会。进一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落实教育培训经费,加强业务培训,认真做好职称晋升,全局共有4个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晋升了职称。全年共有160余人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水利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形成了水利人才推动水利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认真办理人大议案和县长公开电话。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级各部门和全县人民对改善水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今年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针对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改善水质等方面共提出了建议、提案共10件。这些意见和建议对推动我局工作和全县水利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把做好建议和提案的答复工作列入十七大主题教育和全局工作计划,逐个调查、逐个研究,从我县水利建设实际出发,对已做工作和今后建设,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答复意见和建设规划,落实职能科室具体实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代表、委员积极沟通,人大议案和政协提案的办结率达到100%。及时做好12345县长电话办理,共收到12件,全部及时办理。

积极开展“大禹杯”争创工作。经*市政府推荐,我县作为*市唯一参赛单位参加省“大禹杯”的角逐。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县水利局成立了工作组和办公室,确定分管领导,明确工作任务、目标及时间要求。在时间紧(1个月),任务重(需完成8大块64项内容的阐述与资料证明)的情况下,分工负责,加班加点,如期完成资料报送工作,并获得省第十四届“大禹杯”银奖,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上一篇:数据加密技术范文 下一篇:税收观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