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4-14 11:06:16

税收管理体系

税收管理体系范文第1篇

在税法上,通常将自然人定义为负有法定纳税义务的个人或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其他个人。但对于自然人税收管理并非简单概念,而是复合的税收体系。除了企业所得税外,对于其他税种的征缴都包括自然人。因此,在对自然人税收体系建设上,应该考虑到多种情形。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地域个人财富的积累与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自然人税收流失问题更趋严峻。因此,着力从构建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建设上,加强对自然人税收的征管,有效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之间的差距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

自然人;税收管理;问题;体系建设

自然人是民法中的一般性概念,也是构成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之一。但在税法中对自然人的称谓较少,如一些税法条例及细则中有“个体工商户和其他个人”的称谓,其中就包括自然人范畴。关于自然人税制改革工作一直在探索,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自然人财富的迅速增加,利用税收来调节社会财富分配的差距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截止于今天,关于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依然滞后。

一、当前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建设主要问题及表现

从当前自然人税收征管及管理现状来看,影响自然人税收体系建设的因素较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关自然人税收申报制度不完善。当前,除了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外,在一般自然人税收申报制度上,还缺乏对大多数自然人申报的有效管理,尤其是税务部门与自然人涉税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缺乏对自然人申报机制的有效管理,使得政策执行不到位,整体申报质量不高。二是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不完善。当前主要第三方信息报告制度有法律制度,如《税收征管法》,还有地方法规及一些规范性文件,如一些地方出台的税收保障条例。但对于上述第三方信息报告的定性上,多采用协调与协助方式,显然缺乏对所有自然人样本数据的纳入。如银行机构不用定期向税务机构提供涉税数据,在税收分类管理上缺乏应用的共享机制,特别是税收信息数据管理安全性问题还未解决。三是对自然人税源监管缺乏独立性。从现有自然人税源监管方式来看,一方面通过税务机构来进行“核定征收”,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已经办理工商税务登记的个人独资企业、个人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另一方面是依托法人的“代收代缴”方式。很显然,对于前一种监管属于法人税源监管,而后一种属于间接性法人税源监管,缺乏独立性,因此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四是缺乏对自然人纳税人权利的保障机制。在现有纳税人权利保护机制建设上,多以法人为对象,而对于自然人的规定相对较少,甚至容易造成对自然人权利的忽视。如在行政救济上,《税收征管法》第88条第一款规定,复议申请人必须缴足税款、滞纳金之后才能申请行政复议,其规定是为了防止涉税金额较大的法人,借行政复议恶意拖欠应纳税款。但对于自然人来说,则显然具有侵权性。五是缺乏构建自然人税收诚信体系。尽管国家税务总局连续《纳税信用管理办法(试行)》、《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公布办法(试行)》、《纳税信用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试行)》等办法,但对于纳税人涉税信用来说,缺乏完整的征信平台及征信体制。因此,税收信用问题依然是当前构建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的紧迫难题。

二、完善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对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建设

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建设是推进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优化自然人税制改革的重要体现。一是做好税收申报制度建设,一方面推行双向税收申报制度,明确纳税人的义务,特别是在税收法律法规建设上,要从法律层面给予规定。另一方面加强对自然人纳税申报管理办法的细化,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进行交叉比对和核查,确保申报制度的有效落实。二是做好交叉稽核制度建设,税务机关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建设,特别是金融、工商等部门要充分联合,从自然人纳税信息稽核制度上,来实现对纳税人申报信息、扣缴申报信息等的交叉稽核。三是做好税收征管约束机制,特别是针对自然人逃税行为的处罚,一方面通过税收教育来进行管理,提升税法执法刚性,另一方面从经济惩罚与刑事责任惩罚上,来进行多重约束。如通过对自然人透水行为记录归入个人信誉档案,提升自然人偷税边际成本,从客观上遏制偷税行为的发生。

(二)做好自然人税收征管体系建设

针对自然人税制体系改革,要坚持“稳定税负”原则上,积极优化自然人税制改革体系建设。一是做好税收管理队伍建设,特别是在自然人税收管理人员素质培养上,要逐渐引入高技术信息人才和高水平业务分析人才,提升税务征管人才队伍综合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组建“精英团队”建设,将懂管理、善业务、计算机能力强的税收业务骨干人才进行整合,来破解自然人税收管理中的难题。二是加强自然人税源管理,特别是在税源数据采集与基础数据分析上,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突出对税源内外数据的整合,规范自然人税源管理流程。如加强对自然人税务登记信息、扣缴申报信息、自行申报信息、任职及投资信息、房产车船财产信息等涉税信息的收集,逐步建立完整的自然人税源信息库,为促进税收管理提供信息基础。三是加强对各涉税部门的协作,尤其是在国土、房产、金融、工商等部门合作上,逐渐完善自然人涉税信息整合与交换,扩充自然人税源管理范围。四是做好对自然人税收管理业务流程的设计与优化,特别是在现有自然人税收管理工作职责分工上,从自然人税收登记、申报、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规范,协同不同业务之间的对接。五是提升自然人税收管理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在计算机软硬件投入上,一方面从硬件环境升级改造上,实现税务信息资源管理安全性要求,另一方面从税收信息数据的整合上,减少逐级传递的弊端,提升实效性和准确性。

(三)优化对自然人税收内外协同管理

加强内外部税收配套设施建设,从提升税务机关对自然人财产、收入及其他信息的管理效率上,为完善自然人纳税管理体系建设创造有利环境。一方面要做好现金管理立法工作,从当前大额现金流通需持有相关证件等制度建设上,完善和普及电子结算网络系统,为推进自然人税务管理工作创造条件。如建立大额现金交易报告制度,针对自然人现金购买服务、单笔交易金额等进行标准化管理,将商品销售、提供服务的法人、相关组织依照制度来形成交易记录,便于税务机构及时、全面掌握自然人的收支及偷漏税情况。另一方面做好各相关部门间的协同配合,特别是在自然人信息管理上,要从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等方面提供税收信息数据质量。如通过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就技术监督、国土、房管、银行、车管等部门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完善《税收数据管理办法》、《税收数据管理条例》等制度,实现对税收管理工作的制度化、体系化技术,为推进税收数据管理奠定基础。另外,加强对自然人身份信息统一辨识管理,尤其是建立全国性自然人信息网络平台,通过构建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来实现对自然人税收、纳税(费)义务的有效管理,促进依法纳税。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进入新的转轨期,加强对自然人税收体系的有效管理,要全面审视当前自然人税收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从明确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建设华桑,着力从行政、法律、经济、金融、工商等方面进行全面协同与监控,逐渐完善自然人税收综合管理信息化体系,促进个税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完善我国税收征管制度的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02)

[2]崔志坤,李菁菁,丁文.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设计及流程再造[J].税务研究.2016(03)

税收管理体系范文第2篇

2015年8月7日,贵州省地税局局长季可到盘县调研时指出:六盘水市地税局在盘县试点的“两个规范化”工作效果很好,“两个规范化”试点紧紧围绕“让纳税人满意、让干部职工满意和降低税收执法风险”来开展,规范管理目的得到很好体现,特别是在行政管理和绩效管理方面很有特色,可以在全省进行推广。

依托 “大数据”

建设“智慧税务”

“不热情拥抱和主动融入‘互联网+’,税收工作就难以更好地开展,税收现代化更是无从谈起。”六盘水市地税局局长罗永生在谈及未来的税务工作时这样说,他认为,“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征纳交互方式,如今盘县辖区的公司财务人员打开电脑登陆网上办税服务厅,不到5分钟就能把财务事项办理完毕。

效率提高是规范化试点的目标。“两个规范化”试点工作把“凡事有安排部署,凡事有责任落实,凡事有监督检查,凡事有绩效考核”贯穿规范化管理全过程,以国家法律为依据、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通过人机结合,实现税收行政管理行为规范化、流程化,实现税收业务管理法治化、科学化、制度化,用规范化筑起税收行政、业务管理公平、公正、合理的高台,打造办事更快、效率更高,机制科学、管理更严的税务机构。

信息支撑是规范化试点的载体。依托计算机技术手段实施规范化管理,使税收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规范、程序、高效,实现公开、公平、公正。为开展好业务需求编写和系统开发工作,六盘水地税局组织精英与湖北大学程序开发人员在盘县组建了3个项目组,行政项目组负责税收行政管理规范化需求编写,业务项目组负责税收业务管理规范化需求编写,技术项目组负责程序编写、开发、调试、运行上线等。

坚持“多走网路,少跑马路。”充分运用“两个规范化管理”数据模块构建高效现代化税收管理体系。目前,“两个规范化管理”系统已在盘县地税局正常运行。借助“互联网+”大力推进网上办税、自助办税和移动办税,把实体办税服务厅主要业务大量移植到线上,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办税方式从舟车劳顿的实地办税,到足不出户的居家办税,再向如影随形的移动办税转变。

“开通网上办税渠道后,网上办税服务厅目前已成为纳税人办理涉税业务的主要途径之一。”盘县地税局六分局局长陈洪涛说,网上办税服务厅通过设立网络化办税流程,为纳税人节约了办税时间,降低了办税成本。

在盘县地税局办税大厅,工作人员演示了纳税人办理涉税申请业务的整个流程,登录网上办税服务厅后,按提示信息填写电子表格,发送至税务机关审核后,携带相关资料到税务机关办理相关手续即可。申请递交、资质审核、数据核对等流程都在网上办税服务厅完成,极大地缩短了纳税人的等候时间。

“拿税务登记来说,以往纳税人填表、核对信息,税务人员信息录入、打印证件,整个办税过程至少需要20~30分钟。现在,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不到5分钟即可完成。”盘县办税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戴佳燕说。

绩效管理

以内生动力推进规范化

试点工作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按照工作量与工作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将干部职工的工作业绩落实到绩效考核体系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税收工作的程序化、固定化、标准化、规范化,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

为实施目标绩效管理,盘县地税局制定了《盘县地方税务局绩效管理办法》《盘县地方税务局纳税评估质量评审方案》等制度办法措施,结合盘县地税系统征管实际,通过全面、准确、客观地实施部门目标绩效考核和个人岗位绩效考核,辅以岗位腐败风险防控绩效考核,科学合理地评价各部门职能作用及个人履行岗位职责情况,为“五型”地税机关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动力保证。

“十化”让绩效量化管理更加科学有效。通过“两个规范化”系统模块的使用,盘县地税初步实现了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的“十化”管理模式。运用信息管理技术为绩效量化管理的“量”找到落脚点,让绩效管理更加能展现工作实际,更加科学,打破了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起担的局面。

“拿考勤来说,以前的掌握权完全在分管领导手里,或多或少有‘感情’因素在内,而现在全部是数据平台处理,没有半点掺假。”盘县地税局局长乔冠忠说道。不论是开会通知还是个人请假,后台都有相关数据,每个人都会收到提醒信息,公开透明的数据,既能减少行政管理环节,也能避免某些主观因素作为。

2015年上半年,盘县地税局通过“税收执法规范化管理模块”共预警、提示修改错误数据2.7万余条;通过对2015年前三季度实施绩效管理考核,基层员工对绩效管理的认可度提高;通过行政管理规范化,县局机关实现了效率提高、管理增质。通过“两个规范化”管理工作试点,盘县地税局逐步形成了公平公正、多劳多得的绩效考核模式。

机制长效

保证“两个规范化”运行顺畅

盘县地税局试点实施的“两个规范化”管理,坚持以行政规范化管理为保障,以业务规范化管理为抓手,以全面提高税务机关行政工作效能为目标,对完成税收中心任务,构建和谐征纳关系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经过在试点工作中不断摸索总结后认识到,“两个规范化”的顺畅运行,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机制管理体系。

为构建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工作环境,支撑“两个规范化”建设,盘县地税局全面梳理、完善制度、机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防止管理的任意性、随意性。就规范税收执法而言,对规范性文件、自由裁量权进行认真研析,找出监控点,制定、修善相关制定,最大限度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最大限度降低税务人员执法风险。

通过梳理,盘县地税局对与管理实际不匹配或与相关规定不符的规章制度进行修改完善,汇总形成《制度汇编》,内容涵盖党组会议、重大事项决策、政府采购、安全、党员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

众志成城

“两个规范化”成效显著

“我们通过‘软硬兼施’做好了试点准备,特别是从减少涉税风险方面加强教育培训。”盘县地税局纪检组长刘礼现介绍说,“硬”是指依托“金税三期”征管系统,设定各项业务标准化操作流程,倒逼税务人员按部就班。“软”是指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涉税风险管理理念,用大量涉税违法违纪案例,让干部明白推行权力清单,减少执法风险。试点工作期间,盘县地税局对软件模块、系统操作、业务支撑进行了8次共计760人次的培训,有效提升了操作人员素质。经过省、市、县地税部门的共同努力,“两个规范化”试点工作成果丰硕。

信息工作平台全面建成。2015年1月,盘县地税局“两个规范化”管理系统完成建设。为保证系统运行正常,不断完善系统,先后修改、修正指标和参数5000多条,开展系统模拟测试1000多次。

税收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各项税收管理工作依据税收业务及行政管理规程,明确岗位责权、细化作业标准,规定完成时限,由系统自动跳起对操作人员行为进行控制。

行政事务办理有迹可循。通过软件平台实现日常行政事务规范管理、依法行政审批在线办理,用信息化行政事务处理手段,做到所有操作有规可循、有迹可查。

两权监督笼子进一步牢固。将税收审批权、处罚权关进笼子,逐条比对法律法规,做到两权行使有法必依,依托信息系统增强税收行政和执法行为的‘透明度’和‘能见度’,全程监督两权行使,有效降低执法人员和纳税人的双重风险。

绩率考核体系科学合理。通过将工作量、工作质量有机结合,充分考虑差错率、责任调整等因素,使用特殊岗位监控、系数分离等考核办法,实现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多劳多得。

税收中心工作进一步强化。规范化试点工作基于税收征管目标、要求和原则开展,完善现代化条件下的税收管理机制,促进税务机关自觉增强征管能力,提升纳税服务水平,提高组织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更好履行职能。

税收管理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管理;网络交易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087-02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主要是指Internet网络),采用数字化电子方式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业务的活动。实质上,电子商务并未改变“商品(劳务)货币一商品(劳务)”这一商品(劳务)贸易的本质,只是改变了传统的交易形式,提高了贸易的效率,使商品劳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空间概念得到全球化的拓展。从资金流方面看,电子商务和传统贸易一样,同样涉及到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而资金流则是据以课税的重要依据。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的税收征管困难

1.电子商务的商品数字化的特点导致税种,税率确认困难。在传统贸易中,商品、劳务、特许权容易区分,因此多数国家(包括中国)的税法和国际税收协定对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和特许权使用费收入的适用税种、税率均有不同的规定。然而,通过因特网传送数字化商品、进行在线交易,税务机关难以掌握交易的具体信息,因此对交易性质及适用税种税率难以确认。

2.电子商务交易隐蔽流动的特点导致税源控制管理困难。在传统交易的情况下,经营者一般都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或住所,而在电子商务条件下,经营者通过服务器在网上从事商务活动,不需固定的经营场所,服务器也很容易移动,交易地点灵活多变,税务机关难以从地域上进行清理控管,因而经营者为逃避税务管理,不办理税务登记和纳税申报,极易产生漏征漏管,造成国家税款流失。

3.电子商务中的商品交易程序简化引发征税环节的减少。传统交易模式下,商业中介如人、批发商、零售商、包括常设机构等有规范的税务登记和固定营业地点,征税和管理相对容易,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产品或劳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可以在世界范围内直接交易,在征税环节减少的情况下,难以从批发商、零售商等中介环节取得税收;而买卖双方均具有较高的隐蔽性,税务机关难以控管,可能导致大量的税收流失。

4.电子商务的交易地点集中导致税源分布失衡。目前中国对网上交易的征税地点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实际操作中为方便起见,都以售货方或劳务提供方所在地为征税地点,这样,一方面由于采用汇总缴纳规则造成所得税税源向生产地或劳务提供地集中,另一方面由于采用售货方或劳务提供方所在地为征税地点的办法造成流转税税源向生产地或劳务提供地集中,从而加剧了税源的不均衡分布,造成了国内税源分配面临争议。此外,跨国公司可以在避税地设立服务器,将网上交易的提供地或接受地转至该地以规避某些税收。

5.电子商务使得传统的税收稽查陷入窘境。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在电子商务交易的条件下,随着交易人、批发商、零售商的消失,产品直接提供给消费者,整个商品的选择、订购、支付、交付都在网上完成,税务机关从人、批发商、零售商等课税点课税,变为直接向消费者课税,其流动性与隐蔽性造成税务稽查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课税凭证的电子化加大了税收稽查的难度。电子商务的各种报表和凭证,都是以电子凭证的形式出现和传递的,而且电子凭证可以轻易修改、删除而不留痕迹和线索,无原始凭证可言,使得传统的税收管理和稽查失去了直接的凭证和信息。最后货币流量的不可见性增加了税务检查难度。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发票、账簿等在计算机网络中均可以电子形式填制,且能修改,不留任何痕迹,而且购销双方也可通过交易密码掩藏交易信息,并用非记账的电子货币完成付款业务。此外,在网上贸易中已经开始出现在避税港开设联机银行为交易方提供“税收保护”的现象,这使得税务机关难以获取交易价格及款项支付信息,无法对交易人的银行账目进行经常性检查,丧失了货币监控能力和对逃税者的威慑力。

最后,电子商务会使得税制要素难以确认。一是纳税人的身份难以确认。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无纸化的网上交易使税务机关无法得知进行网上交易的是谁,同时,因特网网址与所有者身份并无必然联系,无法提供有关所有者的真实信息,不易确认纳税人的位置。二是征税对象的性质和数量难以确定。电子商务征税对象以信息流为主,有形商品和服务的界限变得模糊,税务机关难以掌握交易信息以及交易金额,即便是掌握了数字化信息的内容,也难以确定交易的类别。同时,因为没有物流,税务机关难以掌握有关信息,导致税收流失。如果是国外数字化商品销售给国内,还会导致关税的流失。三是电子商务纳税义务发生时间难以认定。在电子商务条件下,无纸化的网上交易使税务机关无法得知网上交易在什么时间发出商品、收到货款,无从掌握税收情况,无法对企业进行日常稽查,税收征管的链条难以连接。

三、完善中国电子商务税收政策与管理的建议

虽然中国电子商务在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却非常迅速,由电子商务引发的税收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加快税收征管信息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税收部门要尽早实现与国际互联网全面连接和在网上与银行、海关、网上商业用户的连接,对企业的生产和交易活动进行有效的监控,实现真正的网上监控与稽查。

1.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确定中国电子商务的税收原则。一是在制定相关税收政策时,应以现行税收制度为基础,针对电子商务的特点,对现行税收制度作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二是暂不单独开征新税,不能仅仅针对电子商务这种新贸易形式而单独开征新税。三是保持税制中性,不能使税收政策对不同商务形式的选择造成歧视。四是维护国家税收利益,在互利互惠基础上,谋求全球一致的电子商务税收规则,保护各国应有的税收利益。

2.加强与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联网和信息共享。网络交易全过程的完成涉及到银行、网络运营商、物流运输等各个部门,税务机关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数据联网和信息共享,并实现基础数据的实时更新和及时反馈,随时掌握经营者注册网店信息变化、资金动向、商品流向等详细信息,为网络税收管理提供全面、准确和详细的第一手基础数据信息。

3.研发电子商务的网络交易税收管理信息系统。针对电子商务和网络交易的步骤、流程、关口和特点,研发一套类似于金税工程或CTAIS征管系统的网络交易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内置链接于税务机关的部门网站之中,以方便经营者随时登录办理涉税事项。尽量促使该系统实现工商、财政、税务、银行、国库、海关、网络运营商等多部门集成联网,信息共享。具备税务登记、网店注册、户籍管理、交易监控、计征税款、扣缴入库、票据打印、统计查询于一体的综合管理功能,促使税务机关实现网络的实质性监控 。

4.紧紧围绕银行资金结算、资金监控这一关键环节展开税务稽查。从支付体系和支付手段入手解决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问题,杜绝税源流失。虽然电子商务具有高流动性和隐匿性,但只要有交易就会有货币与物的交换,可以考虑把电子商务建立和使用的支付体系作为稽查、追踪和监控交易行为的手段。目前,在中国通过网上银行,还未实现大额、实时、跨国资金结算,电子货币还未推行,电子商务法律不健全,电子票据的法律效力尚未确立。因此,付款手段不可能发生根本变化,通过银行资金账户往来情况进行税务稽查是当前对付电子商务的重要手段。最后,通过总结税务部门已建设和运行的以增值税发票计算机交叉稽核、防伪税控、税控收款机为主要内容的“金税工程”的经验,针对电子商务的技术特征,开发、设计、制定监控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软件、标准,为今后对电子商务进行征管做好技术预备。

5.利用互联网进行纳税申报。税务机关可在互联网上开设主页,将规范的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设置在主页中。纳税人通过计算机登录访问该主页,将需要的纳税申报表等下载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输入有关的申报数据后,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到税务机关的电子信箱中,同时签发一封信件寄给税务机关,以确认该项申报的有效性。税务机关在收到确认信后,对电子信件进行安全性检查,然后转入税务机关计算机处理系统中,确认该项申报有效。

6.利用电子商务提高为纳税人服务的质量。电子商务给税收征管带来困难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税务机关与纳税人间的联络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如税务机关可以通过网络税务信息、处理电子邮件、接受电子申报、建立自动退税系统,等等。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美国国内收入局在互联网上设立了专门的税收站点,免费提供税收资料、接受电子申报。美国还提出“电子税务管理”方案,以便更高效地为纳税人服务。

7.在税收征管和稽查过程中加强国际情报交流和合作。由于电子商务是全球化、网络化、开放化的贸易方式,其高流动性、隐匿性削弱了税务系统获取交易信息的能力,更会引发诸多国际税收问题。单独一国税务当局很难全面掌握跨国纳税人的情况。这对各国的税收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各国税务机关的密切合作,收集纳税人来自世界各国的信息情报,才能掌握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国的站点,特别是开设在避税地的站点,以防上网企业偷逃税款。这些都离不开国际税收协定的配合和支持。

参考文献:

[1] 荆林波.理性分析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J].学习月刊,2007,(10).

[2] 中国注册税务师考试教材[M].北京:中税出版社,2009.

[3] 中国税务报,2009-05.

税收管理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07

我国财政的主要来源是财政税收,同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我国财政收入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我国财税种类较多,给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传统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经济的需求,因此必须对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税收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概述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从1994年的分税制管理体制改革到现在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现阶段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坚持的是“分级管理,统一领导”的原则,也就是说,是由中央统一领导整个税收管理体系,并赋予地方下级一定的税收管理权力,体现的是税权集中、税法统一的特点,这样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有利于中央的统一领导,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也应该适应时展变化的需要进行创新,例如要建立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政府要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方向转变,不断优化预算管理体制,建立起以增值税为主的流转税体系,促进我国社会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

2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1财政税收监管体系不健全

健全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需要健全的监管体系来保证,然而随着我国社会机构深化改革的不断加大,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管理、监督也逐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地方并没有加大对财政税收的监管力度,大幅度削减了财政税收监管队伍的力量,甚至减少了财政税收的监管费用等,这就直接降低了财政税收监管队伍的力量和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了财政税收监管的水平。同时,有的地方的管理者并没有认识到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的重要性,滥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强加干涉财政税收的监管工作,给财政税收监管部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到了财政税收监管部门的顺利工作。有的地方并没有设立专门的财政税收监管机构,而是简单地交给相关审计部门来进行监管,也就没有配备专门的监管人员和投入大量的监管经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税收监管的力度。

22缺乏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现阶段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还并不够完善,因此也就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中预算体制覆盖率较低是其中的主要问题,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体制,财政收支工作并没有覆盖到财政预算当中去,在预算体制的执行过程中也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很多预算的考核和审核大多数都是走形式,这就直接降低了预算管理体制执行的效果,同时也会逐渐降低预算管理机制的公信力。

23缺乏完善的财税法律制度

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顺利运行要依靠完善的财税法律制度,但现阶段我国关于财税管理的规章较多,在实际的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的自由权较大,直接导致财政税收管理人员工作时的随意性较大,严重影响到财政税收执行部门的权威性和公允性。同时,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法律体系还不够系统,这就造成财政税收的相关法律比较松散,加大了财政税收管理的工作难度。

3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的建议

31建立健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

健全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一方面地方的管理者要认识到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性,要设立专门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部门,并配备专业的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工作,这样才能提高对财政税收工作的监督水平;另一方面地方的管理者要严格遵守相关财政税收监管制度,不能对财政税收监管工作进行过多的干涉,保证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的独立性,这样才能够保证财政税收监管工作结果的客观性,提高监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首先,要建立起预算委员会,严格落预算管理责任制,建立起完善的预算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作用。

其次,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时应该根据不同经营特点来选择出不同的编制方法,这样才能够达到预算项目之间的相互协调。企业在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方案之后,也要严格按照方案来执行,将预算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最后,为了将预算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强化预算管理的执行力度,提高管理层对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这样才能够保证内部员工严格地按照预算管理制度认真地完成预算管理工作,领导者要细化预算管理的执行操作流程,严格按照预算管理制度来进行工作。

33不断建立健全财政税收制度

要提高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科学性,要有健全的财政税收制度来进行指导,因此就要建立起比较系统的财政税收制度,这样既能够对财政税收工作进行细化,又可以从整体上掌控全局,这样就可以保障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环境。同时,也应该科学合理地划分税收与支出管理的范围,对税负比例进行明确,提高对社会服务方面和公共设施方面的税收支出,这样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34提高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财政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因此提高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对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加强对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培训指导,不断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其次,相关部门要聘请一些专业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进行授课,及时地更新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最后,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要从实际的工作中总结经验,虚心地学习先进的财政税收管理理论,并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去,同时也要注重自身职业道德的培养,要在遵纪守法、恪守工作准则的原则下进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

4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在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方面这几年来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在实际过程中难免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及时地发现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地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建立一套完善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乔黎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创新对策探究[J].低碳世界,2014(13).

税收管理体系范文第5篇

(三)注重实效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求真务实,立足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当抓住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精髓,解决传统税务管理方法的薄弱环节,要注重制定工作标准,实行过程控制,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制定和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减少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

(四)简便易行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搞繁琐哲学,应当做到指标科学明晰、标准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可行。同时,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应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自动考核为主,设置预警提示,进行过程控制,减少纸质记录。 (五)积极稳妥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循序渐进,先进行试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如可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方案制定阶段、体系设计阶段、推行试点阶段、全面推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体系设计是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总体设计思路围绕“目标引导、面向流程”。所谓“目标引导”,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税收管理质量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体系设计,并将总体目标具体量化,形成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将税收质量指标逐层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确保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所谓“面向流程”,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过程控制,变事后考核为事中监控,明确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要求及控制要点,确保整个业务流程的顺畅运作。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在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工作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设计质量指标体系。根据工作的实际,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实现三个总体目标。即:牢固树立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绩效理念,打造“政府放心、纳税人满意”的品牌;制定、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要设计科学、合理、便于考核的具体税收质量指标。分等级,量化指标,应当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进行考核。

(二)制定《管理工作标准》。每项管理工作标准应当明确工作职责、质量目标、业务流程、质量要求、控制要点、绩效考核、责任追究、表证单书和引用文件等主要内容。

(三)编写《岗位操作规范》。《岗位操作规范》不仅包括基层操作岗位,也包括管理机关的工作岗位,按单位层级明确每一具体岗位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要求,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税收管理体系范文第6篇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就是把目前的税收工作目标、业务规程、岗责体系、工作标准、绩效考核等主要内容融入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之中,进行优化整合,创建一个科学的运行机制,不断提升税收管理水平。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顺应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潮流,符合税收管理的发展规律,是巩固和发展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

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创新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应当遵循以下五项工作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法治税是税收工作的灵魂,税收管理创新必须遵循依法治税的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一方面应当在坚持依法治税的前提下开展工作,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应当体现依法行政和依法治税的要求,严格遵循现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行政许可法》等行政管理法规的规定。另一方面,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本身也是为了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提高税收执法水平,提高税务部门依法行政的能力,不断提高税收执法质量和依法行政的管理效能,促进税务部门依法治税水平的提升。

(二)科学管理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仅仅是对现有规章制度的补充修订,应当体现科学管理的特征,要借鉴、吸收当代管理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原理和方法,结合工作实际进行创新,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确保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先进性。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体现工作流程精简、业务标准精细、绩效考核精确、管理体系精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

(三)注重实效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求真务实,立足于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当抓住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和精髓,解决传统税务管理方法的薄弱环节,要注重制定工作标准,实行过程控制,强化绩效考核。通过制定和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减少征纳双方的办税成本。

(四)简便易行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不能搞繁琐哲学,应当做到指标科学明晰、标准规范统一、操作简便可行。同时,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应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计算机自动考核为主,设置预警提示,进行过程控制,减少纸质记录。

(五)积极稳妥原则。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循序渐进,先进行试点,完善后再全面推广。如可具体分为五个阶段,即方案制定阶段、体系设计阶段、推行试点阶段、全面推行阶段、总结验收阶段。

体系设计是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总体设计思路围绕“目标引导、面向流程”。所谓“目标引导”,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紧紧围绕提高税收管理质量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体系设计,并将总体目标具体量化,形成质量指标体系,通过将税收质量指标逐层分解到具体的工作岗位,确保总体质量目标的实现。所谓“面向流程”,就是指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进行过程控制,变事后考核为事中监控,明确每一工作环节的工作质量要求及控制要点,确保整个业务流程的顺畅运作。根据以上总体思路,在税收质量管理体系设计工作中重点要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设计质量指标体系。根据工作的实际,推行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应当实现三个总体目标。即:牢固树立质量理念、服务理念、绩效理念,打造“政府放心、纳税人满意”的品牌;制定、实施税收质量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实现税收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为了实现上述总体目标,要设计科学、合理、便于考核的具体税收质量指标。分等级,量化指标,应当能够落实到具体的岗位进行考核。

(二)制定《管理工作标准》。每项管理工作标准应当明确工作职责、质量目标、业务流程、质量要求、控制要点、绩效考核、责任追究、表证单书和引用文件等主要内容。

(三)编写《岗位操作规范》。《岗位操作规范》不仅包括基层操作岗位,也包括管理机关的工作岗位,按单位层级明确每一具体岗位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要求,使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税收管理体系范文第7篇

近年来,各地税务机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的工作要求和部署,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引入了规范化管理、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系统科学等先进理念,建立或实施岗位责任制、规范化管理制度、税收质量管理体系、税收执法责任制、能级管理等管理理论和方法。为学习各地税收管理工作中的先进经验,2004年初以来我们组织人员先后到国内二十多家基层税务机关学习考察。深受启发、受益匪浅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我们觉得有必要对基层税务机关如何将总局提出的“科学化、精细化”的目标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内容作一深入探讨。

一、当前基层税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剖析

1.科学理念支撑缺乏,理论基础薄弱。其一,理论没有落脚点。基层税务机关负责一线税收管理工作,往往在工作中关注税收实务多,对理论研究少;而专家学者或上级税务机关提出的一些理论观点和设想往往又没有和实务相对接、验证,其管理理念和方法要在一线的税收实践中运用并接受检验,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必须将管理科学的先进理念紧密结合一线税收管理工作实际,才能推进税收管理工作取得新突破。其二,理解运用有偏差。基层税务机关科研人才相对短缺,在工作中往往不能全面了解管理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只是根据专家学者的某一观点或仅仅是这一观点的片断解释作为“法宝”,以此指导工作实践。比如只关注“流程再造”、“iso质量管理体系”等,认为只要搞好这一项工作,税收管理工作就会“一劳永逸”或“高枕无忧”了。其三,理念更新无延续。税收工作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往往将新开展的一项工作认为是对以前工作的否定,比如一推行质量管理体系,就要完全放弃以前管理方式。任何一种管理理论和观点都有自己的侧重点,仅仅依靠一种理论观点就想把基层繁杂多变的税收管理工作指导好,显然是不可能的。

2.相互有机整合缺少,质效提升缓慢。各地税务机关大胆创新,相继推行了税收执法责任制、iso质量管理体系、岗责体系、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制度等大工程,但是在多数单位未能将这些工作有机整合,而是形成了一个个孤立的体系,工作中就出现了重复、交叉和矛盾的地方,让一线税务干部重复操作,疲于应付,影响了工作质效的提升。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其一,上级布置或推行工作,牵头组织部门不一样,每个部门都自成体系。许多工作推行时,往往都是对本部门业务内容规定和要求制定得很细致,涉及到其他部门的工作,虽然也会写进文件中,但主办部门终究不能将不属于自己管理的业务整合起来进行详细的规定,不能从全局工作考虑妥善安排处理。其二,部门布置工作的时候为了强调工作的重要性,往往每一次都要形成一个具体的工作规程或体系,如纳税评估工作有纳税评估体系、税收管理员要健全一套制度、纳税服务要健全一套体系、货运发票管理也要有自己的一套规程等等,这些工作落实到基层只能是一线的同志去完成,如果基层税务机关不能将这些规程或体系有机融合,就会有“夹生饭”,就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工作忙乱、效率低下。其三,少数税务机关盲目跟风,哪个名词好、哪个名词新,就采取“拿来主义”。别人搞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也搞;别人推行能级管理,我也推,其结果是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而半途而废或者草草收场的现象。

3.管理手段缺位,软件开发低效。1994年国地税分设以来,以国家“金税工程”为核心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税务机关纷纷开发了大大小小很多业务软件,有征管综合信息系统,有其他的小型单项业务软件,有些单位仅各种类型的税源管理软件就有多个。软件推广使用为税收工作提供了方便,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其一是软件开发缺乏统一规划,软件开发平台、使用语言不一致,数据不能共享,信息资料利用效能低下。其二是部分软件不能根据基层税收管理实际开发,由上级税务机关牵头组织开发的业务软件更多的是便于上级机关的汇总、考核等,不能反映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和基层税干开展工作的需求。其三,软件界面各异,有些不便于基层人员操作,同样的业务需要在不同的软件重复操作等。另外,更有一些单位以软件开发为工作创新,成了“政绩工程”,不论是否切合实际或具有推广价值,就盲目投资组织开发,甚至有些地方的工作评比就是看各单位开发的软件数量,其结果只能是经费宽松、有资金投入软件开发的单位更能在评比中获得更好的名次,但是没什么推广价值,造成了很大的重复投资和浪费。

4.绩效考核制度缺失,有效激励淡化。绩效,是指一个人、一个团队在履行岗位职责中取得的工作成绩和效果。所谓绩效考核,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一个人、一个团队的业绩、成就和实际工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按相应规定给予奖惩。目前,基层税务机关大多是按照“千分制考核”的模式对税收管理工作进行考核,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其一,最突出的表现是为考核而考核,不是为管理而考核。只是仅仅从单项工作落实上去考虑,从局部出发,不能从税收管理工作的大局出发。考核的内容往往局限于一些指标的考核上。其二,考核的手段单一。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员工考核与部门考核、业绩考核(定量考核)与组织评议(定性考核)、内部考核与外部考核等都不能很好的结合,只顾及一点,使考核方向发生偏转。其三,没有注意到考核的特点,忽略了人在考核中发挥的作用。由于没有健全对考核实施的制约机制和对考核结果的简单处理(只是与奖罚相挂钩),在一些单位考核最终成了搞形式、走过场。即使少数推行了能级管理的单位,虽然在激发广大税务干部的工作及学习税收业务知识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还没能真正解决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核,更不能达到有效激励的目标,有些单位反而导致矛盾激化和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

二、提升基层税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途径选择

基层税收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正确把握系统管理的思想,有效整合,解决基层税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所谓整合,就是将组织中各个人、各个部门的活动综合并协调一致的过程。组织对整合的需要程度是由工作的相互依赖关系和组织内部的分化程度决定的。从目前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实践来看,在工作的相互依赖关系上,既存在着并列式、顺序式的依赖关系,也存在着交互式的依赖关系,在组织内部分化上,存在着纵向、横向和空间上的分化,如组织不能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予以整合和协调,很难形成一体化的整体,发挥整体的效能。具体来说,其一,在认识上,要系统的学习、理解和运用各种管理科学理论,摒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形成基层税收管理工作的科学理念支撑。其二,强化制度整合,有针对性解决“重局部、轻全局”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局部和全局的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有些时候,从局部来看是有利的,但从全局来看就不一定是有利,甚至是有害的。在这种情形下,局部的利越大,对全局产生的弊端就越大,就会出现局部优化而全局是不优的现象,必须对各项制度进行有效整合。其三,整合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综合应用效能。这需要对当前税收软件开发的现状,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进行科学规划,提高软件使用的综合应用效能。其四,整合考核制度和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也就是要把握考核体系的环境适应性,建立有效激励的科学考核制度。

组织进行整合、协调的方法一般有:①通过组织等级链的直接监督;②通过程序规则的工作过程标准化;③通过计划安排的工作成果标准化;④通过教育培训的职工技能标准化;⑤通过直接接触的相互调整。结合税收管理工作实践,笔者认为,税收管理工作中不能有效整合的矛盾已经相当突出,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而在实践中,推行税收标准化管理,是符合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的。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是基于对当前基层税收管理现状的客观分析,积极探索和掌握税收管理工作规律,按照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整合多个管理方法,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完善岗责体系,加强协调配合,有效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能,适合在基层税务机关推行的一种管理方法。这种管理方法以规范化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为核心,同时汲取了当代管理科学的各种先进理念,形成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体制具有精细化、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等显著特点。

三、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1、注入科学的管理理念,形成税收标准化管理的理论体系。就目前的管理现状来看,各地结合各种管理理念进行了大胆实践,但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还必须以规范化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为核心。规范化管理理论定位于为管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与客观描述提供技术指导。其通过对重复性管理活动的目标、程序,对每一工序的活动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标准、承办者及其职责权、考核办法等做出的明确具体规定并形成管理工作规范,通过研究制定、推行并不断优化管理规范推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和的一个管理类标准,高度概括、总结和提炼了世界各国质量管理理论的精华,统一了质量管理的原理、方法和程序,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适用性,是一套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它以满足服务对象的质量要求为目标,通过建立具有很强约束力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使各项工作及影响工作结果的全部因素都处于严格的受控状态,并通过不间断的管理体系审核及评审,力求不断改进和提高管理水平,确保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按照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管理体系,将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此外,科学管理理论、目标管理理论、流程再造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系统管理理论、帕累托法则(二八法则)和标准化理论都有很多被管理实践所证实的科学内涵,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把握理论的精髓所在,形成税收标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2、遵循税收管理规律,科学确立管理标准体系。推行税收管理标准化工作要做到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标准,这是税收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否则,就失去依据,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首先,在工作标准的制订和落实上我们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统一的原则,对多个管理方法文本中矛盾的地方进行统一,明确一个具体的标准,减少实际运行中的“撞车”现象;二是精细的原则,就是对于具体的工作事项、工作流程要准确描述,不放过细微末节,特别对容易出现纰漏而法律又无明确规定的环节,有标准、有规范,这样就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和模糊性,明确了工作的导向;三是优化的原则,在确定标准时要求要高,不可平平淡淡,应采取“跳起来摘桃子”原则,确定一个优化再优化的标准;四是实效性原则,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从实用角度出发,要重落实,切实便于基层干部操作。必须针对各个层面的每个岗位,明确具体的工作职责、任务目标、运作程序、时间要求、考核标准、奖惩办法等。突出实效性,加强针对性,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按部就班的执行、落实,降低矛盾和问题的发生机率;五是动态原则,要建立制度,保障标准能够动态改进,不断融合新内容。

其次,合理构建标准文本的结构。严格对照原各管理方法的文本内容,对照税收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以一套完整的税收管理标准来取代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税收标准管理体系从业务上应包含税收执法业务、征管质量控制、纳税服务和税收行政管理四个部分的内容,从结构上包含管理文本、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三个部分。

最后,按照科学的步骤确定管理标准。第一步,结合实际通过弹性控制完善优化全局的岗责体系,使岗位职责和权限(尤其是执法职责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第二步,确定每一个工作事项所对应的各种法律法规以及上级文件,作为工作的依据;第三步,对每一工作事项所涉及的法律法规、上级文件与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法责任制文本等逐个比对分析,严格按照统一、精细、优化、实效、动态等原则要求,对管理标准进行整合、优化,同时确定该工作事项所形成的工作记录;第四步,结合管理实际,认真对照法律法规、上级文件精神以及多个管理方法的考核要求确定该工作事项的考核内容;最后,按照便于检索便于利用的原则对相关文件和档案管理进行科学合理分类。经过以上步骤,我们建立了弹性控制结合实际的岗责体系、符合要求优化简洁的工作标准、便于检索利于学习的相关文件、制作规范合理归类的档案资料和重在日常要求严格的考核标准,从而高标准打造了税收标准化管理的平台。

3、推行高效的管理手段,建设信息化支撑体系。税收管理标准的落实如果在人工操作的基础上落实只能是低效和烦琐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深入分析税收管理标准运行信息化技术实现的可行性,制定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方案或规划,组织开发各类业务软件,将标准文本规定的内容实现过程控制、信息化流转。根据我们对基层税收业务的分析,目前各地已经开发的软件可以纳入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大概分为:行政管理业务软件、综合考核软件(如:考勤软件和学习考试软件)、征管信息系统、执法考核软件等等。这些软件的运行一方面提高了管理标准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过程控制,做到实时监控,自动产生考核结果;另外,软件的上线运行确保了各工作环节的无缝衔接,基于税收管理标准的信息化技术有效促进了税收管理标准的落实。

4、建立监督制约机制,健全绩效评价体系。确定科学高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汲取能级管理、规范化管理考核的科学内涵,全面系统的评价每一个具体的工作岗位和责任人员,同时也是对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情况的分析和评价。我们在考核方法上坚持日常考核与综合考核相结合、人工考核与微机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动态抽查相结合,考核方法日益完善。科学的考核要实现有效激励的目标,要改变以往的考核评价办法,通过科学测算确定系数和定性分析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评比。从而通过有效的绩效考核,对税收标准化管理运行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推进税收标准化管理不断持续改进。

四、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运行及成效

1、优化整合、精简统一。通过建立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严格对照多个管理方法的文本,对照税收管理业务的全部流程和业务内容进行梳理,通过统一、优化、精细等过程再认真对照上级下达的相关文件,对原有内容整合,并适当增加体现本单位工作特色的内容,系统内每位人员都能通过税收标准化体系找到自己对应的文本、职责、工作项目和标准、责任追究、工作依据、相关文件、文档资料等。从局长、科长、主任、分局长、稽查局长到税收管理员、办事员,人人都知道该做哪些,怎样做,做不到应承担哪些责任。岗位之间沟通方便、交流迅速。建立税收标准化管理体系,从根本上以一套完整的税收管理标准来取代原多个管理方法的内容,达到统一简化的工作目标。

2、岗责清晰、质效提升。税收标准化管理工作通过弹性控制,建立了完善的岗责体系,岗位职责和权限(尤其是执法职责和权限)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标准化管理文本明确了科室、分局、稽查局各项工作形成的工作记录名录,明确文档资料名称和数量,将各种工作记录统一制作标准和整理归档方法,合理分类存放,便于资料的检索,提高了资料应用的效能。例如各税务分局按照统一的标准设置了96个档案盒,将653种质量记录分类存放,直观展示、便于考核。干部的责任心显著增强,征管质量明显提高,税务登记率、准期申报率连续六个月达到100%;执法行为全面规范,执法差错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68%;加班加点补资料的少了,工作在日常得到了规范,工作质效实现大幅提升。

3、科学考核、有效激励。通过实施税收标准化管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努力达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和优劳优得的结果,最大限度激发广大税干工作积极性。岗责具体到人,形成的表证单书具体到人,电子资料和纸质资料具体到人,考核检查具体到人,扣分和责任追究具体到人,结果直观明晰,减少了考核与被考核之间的摩擦,提高了考核实施、汇总、计分、兑现奖惩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严格对每一个岗位实施绩效考核,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力度。由于大部分业务可以通过计算机考核,现场检查考核的内容减少到最低限度,方便基层人员操作,方便上级监督考核,实现了考核的精细化。绩效考核打破了平均主义,使干部职工的责、权、利紧密相连,克服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大锅饭”状态,充分体现了个人的价值,增强了广大干部职工的竞争意识,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创造性。

税收管理体系范文第8篇

从1950年到1994年,我国的税收体制逐步演变为分税制的税收体制,如今我国的财政税收体制便是在分税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这种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有其自身显著的优点,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

2.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现存问题

2.1财政税收制度存在局限性

(1)财政收入的分配过于向上集中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制度的设定目标一是为了实现中央政府的主导地位,二是为了进行宏观调控。但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实现了经济上的分权却未实现政治上的分权,中央仅仅下放事权,却依然掌管财权、决策权、税收立法权和征管权,地方只是照章办事而已,这样的问题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产生了严峻的财权事权倒挂现象。与此同时,自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我国财政收入中的中央财政收入占比大幅上升,相对应地方财政收入占比大幅下降。但公共财政支出方面,地方支出占比却远远高于中央财政支出占比。在这种财政收入的分配过于向上集中的状况下,分税制难以有效实现其优势,当地方政府收支难以平衡时,将影响地方政府的正常运营管理,也会影响中央的宏观调控[1]。(2)税收制度不够健全完善在我国财政税收体系内,税收种类不全面,有些非税收入与一些比较重要的税收种类未纳入到政府征收监管范围内。例如以环境与资源为代表的调节税收未纳入到征收范围内,这便无法发挥税收的社会调节分配能力;又比如对增值税的设定不完善,因此国家最近大力推进增值税改革。

2.2当前财政预算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针对预算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缺陷,仍需进一步完善和成熟。我国目前的财政收支过程并不能将相应的财政预算进行很好的包含。首先是预算编制流于形式,政府往往在预算编制时降低预算指标,使年终结算时超额完成,以便凸显管理者政绩。其次是预算管理上缺乏有效的监管,缺乏内部的制衡和约束,经费支出往往盲目随意,差异于年初预算,部分分项经费常常出现超标支出的问题。此外,由于监管的缺失,许多地方政府挪用资金现象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及国家制定的中长期预算及战略规划将很难有效实施。预算管理的不到位大大阻碍了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有效实施[2]。

2.3转移支付缺乏规范管理

转移支付,指在分税制度的基础上,由中央统一通过财政支出的方式帮助地方政府改善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现阶段我国的转移支付包括专项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与体制互补三种形式。在三项转移支付的类型中,只有一般性转移支付具有帮助实现地区均等化发展的作用,但由于我国政府职能与责任的不匹配,财政事务的僵化管理,转移支付的类型构成不够合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较低,而专项转移支付即专项拨款占比较高,很难有效的达到均等化发展的目标。由于我国的转移支付长期缺乏规范管理,例如官员的贪腐问题、资金的有效利用问题等,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往往被地方政府收入囊中并未发挥作用。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监管,税收返还和体制互补往往成为了维护地方经济利益的工具,转移支付的市场经济色彩加重,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返还比大大超过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在这样的转移支付缺乏有效管理的背景下,我国各区域经济差距拉大,财政支出无法体现横向公平,难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发展目标。

2.4税收管理人员管理意识淡薄

在我国税收管理的工作中,很多单位并未重视落实国家制定的税收管理体系,对待税收工作并未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许多税收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税收管理意识,认为税收与自己无关,税收仅仅服务于国家制度,因此管理工作不认真。还有许多税收管理人员假公济私,利用职权之便弄虚作假,帮助别人偷税漏税为自己牟取个人私利。这些都不利于国家的财政税收管理,影响财政工作的有序进行,阻碍了国家经济的正常发展。

2.5财政税收管理监管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财政税收管理监管力度尚有欠缺,导致财务核算的真实性不足,财政税收的偷税、漏税现象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我国企业财务核算结果受人为影响较大,有些企业会通过作假帐或者分做不同的账目来应对审计核查以逃税漏税,这样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阻碍国家税收管理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3.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措施

3.1建立完善的分级分权财政税收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分级分权财政税收管理体系需要着眼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各级财政体系进行完善与调控,提升地方财政部门的支出能力,帮助其减小财政压力,为其提供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中央可以合理下放部分税种立法权、征管权等,并提高地方政府增值税的分享比例由于主体税种的立法权、征收权和管理权都是向上集中的,因此地方政府无法编制税收预算,无法支配税收。这种高度向上集中的模式忽视了地区差异性,因此应该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下放部分税种立法权、征管权等,让地方政府可以根据自身地区的情况编制合理的财政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税收管理的效率提高。此外,自从国家推开营改增以来,营业税被划属进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税的范围,因而如若不提高地方政府增值税的分享比例,地方的财政收入会逐年减少,不利于地方保障对管辖区域内公共服务的提供与优化。

3.2科学合理设置税收制度

一是在进一步减轻纳税人税务负担的基础上,可以将宏观税负水平适当提高。二是可以将直接税在国家税收收入中的比例进行适当提高,使我国的税收体系和税收结构向间接税、直接税“双主体”模式进行转换。三是加快推进增值税改革。四是研究并合理设计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税种及税收流向。

3.3加强预算约束机制,建立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

建立全面规范、有效公开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需要加强预算约束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预算管理氛围。将预算规划管理与有效的监督体系进行融合,时刻保障资金的运行情况,形成完善规范的财政税收预算管理制度。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将政府的所有财政收支进行统一的统筹规划,根据实际国情与经济发展状况,科学合理的进行短期及长期的预算编制。进行预算执行管理时,需要严格的对中央机构及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保证资金不乱花,不超花,完成中央制定的中长期规划。此外,预算管理工作还需要做到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强推广财政信息的公开公示,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监督中来,以便政府更好的提高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质量[3]。

3.4建立科学完善的转移支付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转移支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需要合理分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保证资金分配的科学合理及有效使用。中央在进行转移支付时应优先考虑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拨款以避免不均等化。其次要深化税收返还与体制互补的改革并加强增值税分享制度建设,保证稳定的转移支付资金来源。最后,我国需要建立起严格的支付审批制度,完善的支付监管机制,并加强社会公开力度,以保证转移支付的资金有效利用率,形成科学完善的转移支付管理体系。

3.5加强国家税收立法管理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在税收管理方面缺乏完善明确的法律体系,虽然有法规,但多以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缺乏明确的法律体系。我国需要加强税收法律体系的建设,通过建立法律明确中央及地方政府的管理权限与事权责任,需要依据中央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的对各项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构建,为税收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提高税收市场的公平性。同时,有了完善健全的法律体系,税收管理工作也会受到更好的监督与约束,可以更好的避免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税收工作不公平现象[4]。

3.6提高税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我国税收管理人员在监督、审査以及侦察等方面缺乏专业性。因此,国家需要提高对税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要求,需要定期对其进行考核与监督。同时,税务机关需要定期组织税收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与深造,帮助其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其专业水平,增强其管理素质,有助于提高整体的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4.结语

虽然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有待完善与改进,但我们相信随着政府一系列的改革工作推进,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法制化、规范化,一定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作者:初咏春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财政局监督检查处

参考文献:

[1]李琳.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问题及改革新思路[J].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第4期,84-85.

[2]卫文才.财政税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北极光.2015年第10期,78-79.

[3]罗红.我国财税体制的问题及深化改革的思路[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71-76.

税收管理体系范文第9篇

关键词: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思考;探索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前言

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支柱,是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日趋复杂,电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依照科学发展的指引,在保证税收科学、精细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大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对大企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已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大型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现状

当前,我国大型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下方面:

(一)我国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缺少方向性,税收专业化管理模式没有得到统一,影响了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进程;

(二)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缺少统一的制度规范,各基层税收专业化管理强调突出地域特色,没有达成共识,各地大型企业色税收专业化管理之间的发成程度存在差距,管理形式惯用税后管理,缺乏对税前的掌控;

(三)在税收风险方面的管理上,依靠企业自身税收风险控制制度是不完善的,并且尚未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很多大企业的税收管理部门没有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系统;

(四)在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前提下,税收专业化管理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未能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加以应用和共享,信息沟通渠道有待完善,税收机构与大企业的信息管理平台不对称,主要表现在税收机构与大企业之间的沟通不、各级税收机构之间的缺少信息沟通;

(五)就大型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设计安排上,我国目前进入了人才瓶颈时期,税务机构缺少专业性的管理人才,税务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二、大型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转换思维方式,明确管理发展方向

大企业具有更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对其管理应该区别于小企业。应该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建立针对性更强的税收管理机构,将专业化的思想融入到税务管理当中,明确大企业专业化管理的前进方向,将纳税人作为核心,为税收管理提供转专业指导。我国目前的税收管理专业化主要体现在分税种、分纳税人类别、分征管功能上。针对纳税人类别的税收管理专业化管理较为简单,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应该不断开发细化。

(二)制定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体系

在大型企业税收管理进程中要努力打造专业化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大型企业税收与国际化进程中,因此必须努力探索,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与世界相接轨,在大企业税收的专业化管理的初级阶段体现中国特色。制定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体系时,不断总结发展道路中的遇到的实际情况,家里分析和探究,力争形成一个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的科学的税收专业化管理体系。

(三)完善税收专业化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的税收工作重点放在了重点纳税来源管理和大企业税收管理,而这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交集,容易导致重复工作,税收机构管理的浪费,不利于企业税收资源的征收。因此,必须完善我国大型企业税收专业化的管理,使重点纳税管理机构与大企业税收管理机构与地方具体特点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机构,处理好各级税收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

(四)优化税收专业化管理职能

优化大企业税收管理专业化管理职能也是税收管理机构的工作重点。将税收管理机构的工作重心前移,不但是税收管理,更注重税前的控制和管理,重视税前的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将侧重管理的传统模式转变成以纳税人为中心,更加突出税收管理的服务意识;将涉及到专业化管理的事物,不同层级的税收管理机构之间,进行科学划分,合理优化,促进其工作职能的转变。

(五)强化税收专业化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

优秀的税收管理人才是税收管理机构的中坚力量。要加强税收管理机构的队伍建设,吸纳优秀的管理人才,制定合理的人才选用制度,制定税收管理人才的长期发展规划。优化现有管理队伍的配置与组合,招收相应的会计师、审计师和经济师等专业型人才,培养专家型骨干型人才,形成专业性强、类别丰富、后备力量充足的专业化管理队伍。为了激励人才的提高和发展完善,定期开展培训,而后进行考核,建立管理人才绩效考评机制,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办法,促进管理人才的成长。促进机构内部与外部的人才沟通交流,开展交流研讨会,相互借鉴学习,吸收经验,促进税收专业化在管理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为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六)增强风险意识,建立信息技术共享机制

在信息化的发展时代,大企业税收的专业化管理必须要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要把将企业作为风险管理的着眼点,引导实行科学的纳税风险管理制度,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增加对大企业税收的掌控能力。通过建立一个科学、统一且稳定的大企业信息管理平台,提升信息的获取及分析能力,发展专业化管理技术途径,使之与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相吻合,建立相关的资源信息数据库。

三、结语

对大企业税收实行专业化管理,对税务机关和企业自身,以及整个国家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国大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整处于初级阶段,正在不断向规范化与科学化迈进,在此基础上,税收管理机构应该积极改革,优化配置,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尽快寻找更适合大企业税收管理的路径,早日实现税收管理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黄小莉.大型企业税收专业化管理探讨[J].中国外资,2014(2): 96-98.

[2]王兵.加强大型企业税收管理的思考[J].商,2014(25):113,101.

税收管理体系范文第10篇

IS0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简称ISOn’C176即ISO中第176个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国际标准。经修订的2001)版标准是到目前为止的最新版国际管理标准它将原94版的20多项标准简化为以下四个;IS0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09004:2000(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I,S01901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IS0900标准后,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实施、应用IS09000标准的热潮。目前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等同采用了IS09000标准,各国也纷纷成立了专门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已有超过50万家企业(组织)通过了IS09000认证。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万家企业和组织通过了IS0900认证。2001年深圳蛇口国税和青岛唠山国税两个基层单位在我国税务系统率先导入IS09000标准并通过认证.随后深圳市国税局于2001年9月在全市系统全面导入了IS09000标准:2003年元月,浙江省地税系统在全省也全面导入IS09000标准。目前,已有浙江.广州.深圳、青岛山东江苏、内蒙古等省市的税务系统相继开展了IS09000贯标认证工作。

税务管理导入IS09000标准的适应性分析

(一)、从IS09000标准的通用分析。IS09000标准虽然是在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随着质量管理实践的不断发展,经过ISO多次修订完善,标准内容的通用‘性进一步增强。特别是2001)版标准采用新的编写结构以“过程模式为主线进行展开描述完全适应行政管理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指出:一IS09000标准在内核上与公共行政管理是一致的“。如两者都强调程序化和标准化都强调岗、责权相统一,同时IS09000所体现的’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核心思想也符合公共行政服务的发展方向。

(二)、从税收管理过程的特点分析。税收管理虽然不同于制造业但在管理上与制造业有许多相通或相似的地方比如税收管理的过程可以分解为环环相扣、彼此制约的过程与制造业的工序类似,再如税务机关的每一项管理活动都可以划分为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阶段因此,税收征收管理工作同样可以按IS09000标准的要求建立和实施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管理体系,促进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国家税务总局在(2002-2006年中国税收征收管理战略规划纲要》中指出:税收征管的岗责体系相当于税收执法产品的IS0900质量认证体系应包括征管工作的职责、分工标准、操作权限程序、联系、制约、考核、评价等各项具体内容一。这表明IS0900标准与税收征管体系的适应性得到了国家税务总局的认可。

(三)1从税收管理的现状分析。导入1509000标准能解决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管理问题。1、IS0900有利于解决制度不落实问题.税收管理中制度不少但总是落实不够。为什么,关键是两点:一是制度可能本身订的就不合理不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制度的执行最终要落在人身上制度的执行者碍于情面不愿意较真制度执行走样.推行IS09000T民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下仁扰是编写体系文件体系文件说白了就是制度.但IS09000对制度的要求不一般:凡是写在体系文件里的就一定要做到凡是做不到的就绝不能写在体系文件里而且它具有持续改进的机制能保证制度长期有效。这就解决了上述第一个层次的问题。同时,IS09000对制度是否执行有一套严格的跟踪监控办法.而且对执行过程、执行结果予以完整的记录一旦制度执行走样内审和管理评审就过不了关就会被发出不合格报告就得摘牌。2、IS09000有利于解决透明度不高的问题.现行税务管理中在职责权限、工作程序、税收执法等方面或多或少还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改变这一状况的根本途径就是增加透明度。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IS09000通过建立起科学、严密的文件体系工作流程、执行结果放在文件中、摆在台面上把执法中的自由处理权限减到最低限度并辅之以经常性的内部审核营造一个公正透明、稳定的管理运作环境不会给少数人的作弊以可乘之机。3、IS09000有利于解决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近年来税收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基层税务部门的执法力度越来越强税务部门权威逐步树立。但是一味强调税收严格执法一面却忽视了纳税人获取优质服务的权利。现代税收征管理论认为执法与服务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执法本身就应成为一种智力型的服务。IS09000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第一条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我们的顾客“主要就是纳税人。推行IS09000能够使我们无形中摆正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位置。能确保我们增强纳税人满意度目标的实现。4、IS09000有利于解决征管质量不高的问题.税制改革以来.我们着力于完善征管模式、改进征管手段,开展征管基础建设.税收征收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税收管理还属于粗放式的管理.基础管理相对弱化.征管质量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导入IS09000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这个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IS09000目标就是促进全面质量管理.它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岗、权、责进行文件化、系统化的程序控制,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整体优化为原则,并通过质量体系本身所具有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的自我改进机制,能够确保征管质量的不断提升。

(四)、从税务管理的现实基础分析。税务管理基本具备了导入IS09000标准的现实基础。一方面导入IS09001标准要求税务机关建立一个符合IS09000标准的税收管理体系。实际上税务机关客观上就存在着IS09000管理体系所要求的健全的组织结构、职责、程序、过程和良好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另方面税收规范管理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建立健全了税收征管规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制度体系再方面税收信息化建设的推行及办公自动化的实施为导入09000标准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技术平台。

此外国内外行政机关和我国税务系统导入IS09000标准的成功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它们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在行政机关及税务系统中导入IS09000标准是积极可行的和现实有效的。税务管理导入IS09000标准的前期准备研究分析我国税务系统的成功经验导入IS09000必须在观念变革、科技支持、咨询培训、配套措施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

(一)实行观念变革动员全员参与

管理创新源于思想观念的变革。在税务管理中导入IS09001是全新的课题并且IS09001管理体系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动员全员的积极主动参与。观念变革领导应先行必须“走出去,请进来“并通过宣传、考察培训、学习、研讨等多种形式推进管理观念、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税务规范管理的实践.为推动税务管理思想观念的更新、管理理念的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构筑良好的税收信息化平台

科技和管理同等重要.但科技和管理的有机结合比两者更重要。导入IS09000必须按照‘科技加管理“的要求实现IS09000与税收信息化良性互动。IS09001众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大量的质量管理记录表单如果靠人工操作必然导致科学管理模式下的工作低效率.因此构筑良好的税收信息化建设平台是成功导入IS09001标准的重要前提。

(三)培育精通IS0900I的骨干队伍

坚强的组织保障需要精干的人才支撑导入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重要的基础工作是编写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只有精通IS09000才能编写出与税收管理各环节有机结合的高质量管理文件。同时.IS09000要求的持续改进一与内审监控都需要高素质人才来准确把握和组织实施。

(四)完善的配套措施支持

IS09001)并不“包罗万象”.还需与相关的配套措施相互支持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功效。如建立约束和激励机制、科学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等是有效的配套措施通过奖勤罚懒奖优罚劣业绩与考核挂钩充分调动全员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IS09000的价值。

(五)诚信可靠的咨询公司协助

导入IS09001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单靠自身学习还很难把握标准的要求咨询公司的协助不仅体现在内审员和全员的培训工作还体现在文件的编写、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审、文件修改等工作中。从税务质量认证的实践经验来看,咨询公司全程参与是成功导入IS09000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综上所述.税务管理导入LS09000标准既是提高税收管理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当前提升税务管理水平的一种较好的模式选择。但IS09000标准不是万能的“它仅规定了管理控制和提高管理质量的要求、途径和方法.它不可能解决管理中的所有问题而且导入IS09000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要做到税务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必须在持续完善LS09000模式本身的同时还应积极完善有关配套措施,做好各项相关工作。

上一篇:广告专业设计范文 下一篇:旅游技术创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