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管理权范文

时间:2023-05-26 11:38:09

税收管理权

税收管理权范文第1篇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党组《关于加强税收执法权和行政管理权监督制约的决定》,规范全省国税系统税收管理行为,预防和治理税收管理中的不廉洁和不规范现象,推进依法治税,树立国税系统的良好形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第二条税收管理权监督制约工作应坚持党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逐级监督的原则。其日常工作,在各级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由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组织实施。第三条全省各级国家税务局税收管理权的监督制约,均适用本办法。第二章监督制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第一节税务登记管理的监督第四条税务登记管理监督制约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开业、变更、停(歇)业、注销税务登记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环节的监督制约。第五条主管国税机关受理纳税人开业、变更、停(歇)业、注销税务登记申报表证资料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纳税人申请条件、理由、时限是否合法、填报表格是否正确、附报资料是否完整以及本机关有无登记管辖权等进行初审,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不应受理,并应告知理由。第六条主管国税机关对已受理的开业、变更、停(歇)业、注销税务登记表证资料,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案头和实地审核,主要审核有关表证资料的真实性等,并应形成书面审核报告。对未缴清税款、滞纳金和未缴销发票及有关税务证件的,不得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对未结清税款、滞纳金和封存发票及有关税务证件的,不得办理停业手续。第七条主管国税机关应自受理开业税务登记申报表证资料之日起三十日内审核完毕并按规定发给纳税人税务登记证件;受理停(歇)业申请表证资料之日起五日内审核完毕并按照规定办理停业手续。第八条开业、变更税务登记,应由主管国税机关负责人审批并及时报上级国税机关备案;停(歇)业登记,应由主管国税机关集体审批,并及时报上级国税机关备案;注销税务登记,应由主管国税机关按规定报上级国税机关审批。第九条主管国税机关对停(歇)业纳税人应实行跟踪管理;上级国税机关对停(歇)业纳税人应定期组织抽查。第十条主管国税机关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并经集体研究后才能认定非正常户,不得随意将纳税人列为非正常户。第二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和年审管理的监督第十一条主管国税机关受理纳税人申请认定一般纳税人有关证件资料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认定资料包括营业执照、注册资金、银行帐号证明、身份证明、房屋产权证明或房屋租赁合同等是否齐全等进行初审,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不予受理,并应告知理由。第十二条主管国税机关和审批机关对已受理的一般纳税人申请证件资料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实地核查,包括核实申请证件资料的合法性和真实性,察访其经营场所、货物仓库等。核查情况应有书面报告,核查人员应在报告中签字。第十三条省辖市、县国税局应严格执行一般纳税人的认定条件和标准,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对符合条件的,应在三十日内审核审批完毕并办理认定为临时一般纳税人手续;对不符合条件的,不得违规认定为一般纳税人;对临时一般纳税人,认定不满一年或达不到标准的不得转为正式一般纳税人,税务规章、规范性文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十四条省辖市、县国税局应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条件、程序和时限对一般纳税人进行年审,对不符合条件和要求的一般纳税人,一律予以取消资格,不得擅自放宽。第三节发票管理的监督第十五条发票管理监督制约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普通发票承印企业确定、自印普通发票审批、普通和专用发票的发售、专用发票代开等管理环节的监督制约。第十六条普通发票印制企业,必须由省国税局认定。省辖市国税局应采取招标的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印制企业,上报省国税局审批。招标时应有征管、监察、财务管理部门和局领导参加。省辖市、县国税局对认定的普通发票印制企业应进行日常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及时报请省国税局审批后取消其印制资格。第十七条主管国税机关对企业首次申请自印普通发票的,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实地调查核实,提交书面调查报告,并报上级国税机关审批,不得擅自批准企业自印普通发票。第十八条主管国税机关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领购发票的单位和个人的领购资格条件进行审核确认,符合条件的应及时发给发票领购证件;不符合条件的不得发给发票领购证件,并应告知理由。主管国税机关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核定领购发票单位和个人领购发票的限量和限额,不得超限量、限额核定和发售发票。主管国税机关发售发票,应严格实行验旧供新或缴旧供新制度。第十九条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发售工作应由县(市)级国税机关专用发票管理部门负责,经省辖市国税局批准,主管国税机关可承担专用发票发售工作。严禁将专用发票发售工作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和企业、事业单位;严禁非在职税务人员承办专用发票发售工作。第二十条主管国税机关应严格执行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有关规定,严禁为辖区外的小规模纳税人代开专用发票,严禁“高开高征”、“高开低征”或“只开票不征税”。第四节金税工程管理的监督第二十一条省辖市、县国税局对企业申请使用防伪税控系统的,应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得批准安装防伪税控系统。第二十二条主管国税机关对税控企业发行“两卡”时,必须按规定设定企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限额及抄税时限,不得违规扩大。第二十三条主管国税机关对一般纳税人取得的税控专用发票,必须执行“先认证后抵扣”的规定。对认证不符或不能认证的抵扣联,一律不得作为抵扣凭证。认证人员应严格按规定进行操作,不得人工修改发票密码和明文。第二十四条主管国税机关对认证有问题的税控专用发票应予以扣留,并移送稽查部门查处,同时将电子数据传递给稽查局协查岗位。对经稽核比对有问题的发票,应及时移交稽查部门协查。第五节应纳税额核定管理的监督第二十五条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七条和《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七条规定的范围和对象核定应纳税额。第二十六条主管国税机关核定应纳税额前,应按照规定进行实地调查。集中核定定期定额户应纳税额的,应确定不低于3%的典型户进行实地调查。调查方法应符合规定,调查数据应真实可靠,调查结果应有书面材料。第二十七条主管国税机关应根据调查测算以及定期定额户自报情况,实行集体研究核定应纳税额,不得个人决定。第二十八条县以下主管国税机关集中核定定期定额户应纳税额后,应及时制作《定期定额核定汇总审批表》,报县(市)国税局审批;省辖市区主管国税机关核定定期定额户应纳税额后,应及时报市国税局备案。应纳税额一经核定,不得随意变更。第二十九条应纳税额核定后,主管国税机关应及时张榜公布。第三十条主管国税机关采取《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核定应纳税额的,必须有两名以上税务人员同时在场,共同认定。第三十一条主管国税机关对定期定额户应实行跟踪管理;上级国税机关对定期定额户应定期组织抽查。第六节消费税计税价格核定管理的监督第三十二条主管国税机关采集企业价格信息,至少应两人以上参加。采集的数据应真实、客观、准确,不得弄虚作假。采集人员对采集的信息应认真审核、测算,提出初步意见,并签字、盖章。第三十三条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规定的核价权限,分品种、牌号、规格等核定、调整计税价格;需上报上级国税机关审批的,应及时上报。第七节延期缴纳税款管理的监督第三十四条主管国税机关受理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申请表证资料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申请理由和时限是否符合规定、填报表格是否正确、附报资料是否完整等进行初审,符合要求的应及时受理;不符合要求的不应受理,并应告知理由。第三十五条主管国税机关受理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后,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纳税人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有关证件资料的真实性等进行案头审核,必要时应进行实地调查。经审核符合上报条件的应按规定报上级国税机关。第三十六条延期缴纳税款应一律上报省国税局审批。县(市)、省辖市国税局对主管国税机关上报的延期缴纳税款申请应实行局长办公会集体审核,并应按期上报省国税局审批。第三十七条审批机关应建立集体审议制度,并应在规定期限内作出审批意见,逐级下达。第三十八条主管国税机关对延期缴纳税款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控和催缴,对超过延期期限仍未缴纳税款的,应依法处理。第三十九条各级国税机关不得弄虚作假、越权审批。第八节呆帐税金和死欠确认管理的监督第四十条主管国税机关应按照有关规定,逐户如实向上级国税机关填报呆帐税金或核销死欠确认申请表并附报有关资料。第四十一条省辖市、县国税局对主管国税机关上报的确认申请,应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第四十二条申请转为呆帐税金的,必须报省辖市国税局确认;申请核销死欠的,必须报省国税局确认。第四十三条确认审批机关应建立集体审议确认制度,对核准的呆帐税金和核销死欠,应在规定期限内书面下达确认通知书。第四十四条各级国税机关不得弄虚作假、越权确认。第九节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审批管理的监督第四十五条减税、免税等税收优惠审批管理的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对流转税、所得税、涉外税收减税、免税,所得税税前扣除,弥补亏损,再投资退税,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以及城乡信用社财务审批等各类税收优惠事项的受理、审核、审批管理环节的监督制约。第四十六条主管国税机关受理纳税人有关减税、免税等各类税收优惠申请表证资料前,应按照有关规定对其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条件和上报时限、填报表格是否正确、附报资料是否齐全真实等进行初审,符合规定的,应及时受理;对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受理,并应告知理由。第四十七条主管国税机关对已受理的纳税人有关减税、免税等各类税收优惠申请表证资料,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等进行认真审核。对存在问题和疑点的,应进行实地调查核实,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第四十八条各级国税机关应严格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审批减税、免税等各类税收优惠事项。对超过审批权限的,应在规定时限内上报,不得越权审批。第四十九条减税、免税等各类税收优惠事项审批机关应实行初审、复审和终审三级审批制度。对重大税收优惠事项应实行局务会或局长办公会集体审批制度。第十节进出口税收管理的监督第五十条各级退税机关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设置初审、复审、领导审批、开票等岗位。实行三级审核,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不得混淆,更不得一人包办。第五十一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办理出口退(免)税登记。对企业提供的退税登记资料,应认真审核,不符合规定的一律不予办理。第五十二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受理出口企业退税申报。审核企业是否具备退税资格、申报资料是否完整、是否按要求装订成册、是否由办税员专职办理等。不得无故拒绝、拖延办理企业退税申报或违反规定为企业办理退税申报。第五十三条初审岗位应严格按照现行退税政策规定,对出口企业申报有关单证资料的真实性、规范性、合法性、合理性、数据的正确性和逻辑性进行审核。不得随意放行不合格单证。对审核无误的申报资料,签字后应及时转交复审组。第五十四条复审岗位应严格按规定手续为企业办理有关单证,严格审核企业所附资料的真实性、有效性。不得随意为企业办理与退税有关的证明、资料。应严格按规定及时接收、下传报关单、专用税票等电子信息。不得随意改变计算机既定设置、商品码库和退税率文库。应严格按规定对出口企业所申报的有待审批的电子数据逐笔与外部信息(海关、税务、外管)核对,计算本次退(免)税额。对计算机审核发现疑点的,应认真查找原因,做出相应调整,不得放行无信息单证,不得擅自跳过审核疑点。对审核无误的退税资料,签字后应及时转送领导审批。第五十五条具有出口退税审批权的局(分局)领导,对复审岗位转来的退税申报资料,应结合审批环节的有关信息,在退税计划许可的范围内,对企业的申报资料进行审批。出口退税实行有审批权的局(分局)领导审批负责制。第五十六条负责开票的人员对经局(分局)领导审批确认的退税款应及时开具收入退还书,送达国库;按时与国库对帐,保证数据一致性。不得擅自开具收入退还书,办理出口退税。第十一节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管理的监督第五十七条国税机关应依照《税收征管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和第五十五条规定的条件和对象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第五十八条国税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必须经县以上国税局(分局)局长批准。第五十九条国税机关实施扣押、查封商品、货物或者其他财产时,必须由两名以上税务人员执行;必须向纳税人开付收据或清单,严禁私分扣押、查封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第六十条国税机关不得对纳税人个人及其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和用品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第六十一条国税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后,对纳税人在规定限期内缴纳税款的,必须按规定期限解除税收保全措施。第六十二条国税机关实施拍卖、变卖措施的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进行。第十二节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的监督第六十三条各级国税机关应严格执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及时组织和部署汇算清缴工作。第六十四条主管国税机关应督促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按期进行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办理年度纳税申报,结清税款。第六十五条主管国税机关应认真审核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审核的主要内容有:资料是否齐全、申报的项目是否完整、是否符合逻辑关系、是否进行纳税调整等。如发现纳税人的申报有计算错误或有漏项,应及时通知纳税人进行调整、补充、修改或限期重新申报。第六十六条主管国税机关应及时组织企业所得税清缴检查。检查对象的确定:上级税务机关有统一要求的按统一要求执行,没有统一要求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日常管理和纳税人年度纳税申报情况,通过分析、筛选确定。对税源大户、汇总或合并纳税成员企业、连续亏损企业、历年检查中问题较多的企业、财务管理混乱的企业应作为检点。第六十七条各级国税机关应按时办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减税、免税等税务事项的审核、审批工作。根据有关规定,纳税人发生的税务事项需报税务机关审核或审批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国税机关应及时审核、审批。所有审核、审批的事项原则上均应在年度纳税申报之前办理完毕。第三章监督制约的方法第一节日常监督第六十八条主管国税机关应合理设置税收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各类涉税申请的受理、审核与审批人员之间以及发票审核与发售人员之间应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第六十九条税收管理中凡需实地调查核实和执行的必须由两名以上税务人员参加。第七十条税收管理流程中后一管理岗位人员应对前一管理岗位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第七十一条主管国税机关应结合税收征管质量考核,按月组织对税收管理执法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第二节上级对下级监督第七十二条上级国税机关应建立健全对下级国税机关制定税收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和审查制度。第七十三条下级国税机关每年应向上级国税机关书面报告一次对税收管理权实施监督制约情况。第七十四条省辖市、县国税局税收管理部门每半年应对下级税收管理部门进行一次抽查,省国税局税收管理部门每年应对市国税局税收管理部门组织一次抽查。第七十五条上级国税机关税收管理部门应逐步依托全国统一的征管信息系统对下级国税机关税收管理部门实施适时监控。第七十六条各级国税机关纪检监察部门和税收法制部门应结合执法监察和税收执法检查活动,组织对本级和下级税收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七十七条上级国税机关应结合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组织对下级国税机关税收执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三节社会监督第七十八条主管国税机关应认真落实文明办税“八公开”制度,切实公开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公开税务管理服务权限、程序和时限,公开税务管理岗位职责,公开税务管理人员违规违纪处理规定,公开监督举报电话等,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第七十九条主管国税机关至少每半年应分别召开一次有关部门和纳税人座谈会,听取其意见,接受其监督。第八十条省辖市、县国税局至少每年应主动向当地人大、政府、纪检监察部门书面报告一次税务管理执法情况,征求其意见,接受其监督。第八十一条省辖市、县国税局至少每年应开展一次税务管理执法情况的社会评议活动。第四章责任追究及罚则第八十二条违反税收管理规定的责任人包括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第八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检查改正;情节较重的,给予通报批评直至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一)未按规定受理纳税人各类涉税申请的;(二)未按规定为个体工商户办理开业、变更、停(歇)业、注销税务登记以及认定非正常户的;(三)未按规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进行年审的;(四)未按规定确定普通发票承印企业以及未按规定批准企业自印普通发票的;(五)未按规定核定和发售纳税人普通发票的;(六)未按规定为小规模纳税人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七)未按规定核定应纳税额的;(八)未按规定采集、核定、审批消费税计税价格的;(九)未按规定期限审核、报批、审批纳税人延期缴纳税款和减税免税、所得税税前扣除等各类税收优惠项目的;(十)未按规定为企业办理出口退税登记的;(十一)未按规定对出口企业申报的电子数据进行计算机审核或者擅自改变计算机设置,致使计算机审核发生差错造成退税的,以及未按规定对企业退税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审批的;(十二)未按规定确认呆帐税金和核销死欠的;(十三)未按规定采取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的;(十四)未按规定进行所得税汇算清缴的;第八十四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一)违反税务登记有关规定,擅自为企业办理税务登记的;(二)未按规定核验企业申请一般纳税人的有关证件、资料和不实地检验企业生产经营(含场地)等情况,擅自认定一般纳税人的;(三)违反规定核定企业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发售数量和限额的;(四)违反规定超限量、超限额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五)违反规定擅自更改增值税专用发票发售子系统软件和数据,或将发售IC卡交与他人使用,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六)违反规定办理防伪税控发行,或隐匿、丢失、擅自处理收回的应上缴的防伪税控设备的;(七)泄露密码,或擅自允许他人进入金税工程各子系统和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进行操作的;盗用他人密码进行操作,或擅自改动金税工程各子系统和出口退税电子化管理系统软件、改写数据的;(八)不按规定对企业报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抵扣联进行防伪认证而予以抵扣的;(九)违反规定擅自修改、删除、泄露增值税管理部门采集、接收并审核后的数据以及稽核结果;擅自修改、删除、泄露稽查局经协查系统传递的协查信息的;(十)因税收管理人员的责任致使纳税人以虚假的理由获准延期缴纳税款或者越权批准延期缴纳税款的;(十一)违反规定,擅自批准或因审核不严而批准不符合减税、免税、所得税税前扣除等各类税收优惠条件的纳税人享受税收优惠的以及越权批准减税、免税、所得税税前扣除等各类税收优惠的;(十二)违反规定或不严格审查出口退税有关单证,办理出口退税有关手续的或擅自开具收入退还书办理退税的;(十三)唆使他人违反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一般纳税人认定、超限量限额核定和发售增值税专用发票、审批出口退税的;(十四)内外勾结,共谋参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或伪造、倒卖、盗窃增值税专用发票或骗取出口退税的;(十五)领导干部工作严重不负责任,管理混乱,失职渎职,致使不法分子套购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骗取出口退税的;(十六)查封、扣押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和用品的;(十七)税收管理人员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勾结,唆使或者协助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有《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五条、第六十六条规定行为的;(十八)税收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或者索取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财物或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十九)税收管理人员对控告、检举税收违法行为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以及其他检举人进行打击报复的;(二十)按规定应给予处分、处罚的其他情形。第八十五条凡违规、越权批准的各类减免税、所得税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以及延期缴纳税款的,除依照本办法第八十四条规定追究政纪责任外,一经发现还应依法责令改正、撤销有关批准文书,并依法追缴未征的税款及滞纳金。第八十六条税务机关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或者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不当,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遭受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税务机关应对有过错的直接责任人实行追偿。第八十七条税收管理人员,故意刁难纳税人的,除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外,调离税收执法工作岗位。第八十八条对指使税收管理人员实施违规行为的,任何人都可以拒绝,并有权向上一级国税机关报告。第八十九条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责任人,除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理、行政处分或追究刑事责任外,并可按有关规定给予适当的经济处罚。第五章附则第九十条各市国税局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第九十一条本办法未尽事宜,按有关规定执行。以前有关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按本办法执行。第九十二条本办法由安徽省国税局负责解释第九十三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税收管理权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税收立法权税收管理权合理划分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划了关于分步实施税制改革的战略,提出了“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的重要任务。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完善税收管理体制也是我国当前制定《税收基本法》(或称《税法通则》)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国家税务总局许善达副局长指出,只有合理划分税收立法权限,才能创制出科学、严密的税收法律规范,为税收执法、司法等活动提供明确、充分的法律依据,确保税收组织收入和宏观调控职能的有效发挥,确保税收行政法律关系始终处于良性的互动状态。

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分税制财税管理体制的要求,适当下放税收立法权限,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已成为目前大多数学者的共识。但问题是,第一,如何真正统一认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的税收权限划分;第二,税收立法权限与税收管理权限下放的范围和程度应如何确定;第三,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立法关系和管理权限;第四,如何对地方的税收立法权限、管理权限实施必要的监督和控制。

一、税权的含义与税权划分

由于公共产品所具有的层次性,税收也相应具有层次性,这就涉及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权划分问题。

税权是整个税收法律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分税制体制的核心内容,划分财权的关键就是划分税权。所谓税权,是指税收的管辖权,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与居民间的税权关系;二是国家机构与国家机构间的税权关系,即税收的立法、执法、司法权在国家机构间的配置。所谓合理分权,主要是指这些权力在国家机构间的合理划分问题。税权的具体内容应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行政权和税收司法权。其中,税收立法权是基本的、原创性的权力;税收行政权是最大量、最经常行使的权力;税收司法权是必不可少的,是为税法有效实施和税务部门依法行政提供有力保障的权力。

(一)税收立法权。税收立法权是国家立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立法机关或者国家政权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税收法律、法规的权力。它是国家的一项专有权力,是国家权力体系中的最高权力之一,它的行使在于对整个社会成员制定有关税收方面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二)税收行政权。税收行政权是执行税收法律、进行税收征收和管理的行政权,是政府的政权机关拥有的税收征收管理方面的权限,包括税收征收权和税收管理权。这些权力对于有效地保障税款的实现,保障社会资源从私人部门向公共部门的移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税收司法权。税收司法权是国家专门的法律机构根据国家意志,按照固定的法律程序拥有的专门审理、判决税务纠纷案件、税务犯罪案件的权限。税收司法权的正确行使和司法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可为税法实施和税务部门依法行政提供有力保证。

从世界各国的制度建设来看,税权的划分,主要包括纵向和横向划分两个方面。

税权的纵向划分,是指不同级次的同类国家机关之间在税权方面的分割与配置。如税收立法权在中央立法机关和地方立法机关之间的划分。纵向划分存在两种模式,即集权模式和分权模式,主要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集权模式强调税收立法权要高度集中于中央政权,而分权模式则强调将税收立法权在各级政权之间分配。集权与分权的程度,以法律秩序里中央规范与地方规范的多少与轻重的相对比例而定。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强调集权的国家,还是强调分权的国家,其集权与分权都是相对的。

税权的横向划分,是指税权在相同级次的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分割与配置。如在中央级次,税权至少要在国会与中央政府(在我国是全国人大与国务院)之间进行划分。

我们通常所说的税收管理体制应涵盖税收立法权、税收管理权、收入分配权等重要内容,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职责和财力的划分。

二、税权划分的前提条件和一般原则

从实践看,各国都是根据各自不同的政治体制、法制水平、经济情况及历史文化等具体国情来确定本国的税权划分模式,因而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在确定税权划分内容时,既要紧跟世界各国制度建设的趋向,看到某些国家税权划分的成功一面,也要具体分析其税权划分的背景,以综合考虑影响税权划分的各种因素。

税权划分应当以下列条件为前提:

(一)政治与经济条件。税收对国力的盛衰、社会的安定、政权的安危,都有重要意义。划分税权必须以维护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中的主导地位为前提,以有利于强调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为条件。在经济上,税权划分应有利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各个大小不同的区域,也有各自独立的活动要求,独立地决定自身的事务,这就要求有相应的税收权限,税收划分必须有利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

(二)各级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合理划分的条件。中央与各级政府为实现各自的职能,都负有一定的责任,这就是事责。有了事责,就须履行,就需权力保证,这就是事权。一级政府负有的事责大,事权也相应扩大。相应地,政府为了履行事责,在拥有的各种事权中包含了十分重要的财政权。财权随事权而生,是事权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税权是财权的一项主要内容,财权的内容也同样不只是税权,还应包括其他获取财政收入的权力,它们同样要在不同级次政府之间进行划分。

(三)法制条件。代表国家的中央政府和既代表国家又代表地方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各种关系,都需要法律界定,税权划分也不例外。税权划分必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法律形式界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立法、执法、司法机构的税权权限,各级政府各尽其职,各行其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税收征管上的随意性、盲目性,避免相互扯皮、相互越权行为,有利于依法征税和依法行政。

由于地方政府相对中央政府而言更了解当地的情况,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或地方公共产品更有针对性,因而可以避免由于中央政府提供区域性公共产品需统筹全局而造成的效率损失。鉴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其税收管理权限的集权和分权程度也各不相同,但一国总应结合自身的具体状况,合理分权,使得地方能够在不违背中央宏观调控意图的条件下,拥有完成自身职能所应具备的税收管理权限。

税权划分的一般原则如下:第一,财权、税权与事权相一致,政策目标与政策手段之间大致平衡的原则。第二,课税权宜划归中央政府的若干原则,具体包括以下课税权:与宏观经济稳定密切相关的税种的课税权;与公平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的税种的课税权;与资源流动性密切相关的税种的课税权;辖区间税基分布不均匀的税种和容易导致辖区间税负输出的税种。第三,课税权宜划归地方政府的原则。地方政府要完成其职能,必须有相应的财力保证。将某些税种的课税权赋予地方政府,是保证地方政府财力的必要条件。

地方税是以地方税收收入的归属为标准来划分的,遵循的是居住地原则。对于居民个人来说,公共服务提供的利益是一种最终受益。按照受益原则,要求人们在其受益地付费,受益地指服务消费的发生地,也即居住地。基于受益原则,某些税种的征收对象获得收益大小与当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优劣息息相关,因此,此类税种若税负较重则意味着享受了较好的公共服务,不会出现税基向税负较低的地方转移的现象,适合地方征收。

从理论上讲,应将税基比较固定的税种划给地方政府,地方税一般只能是以居住地为基础的税,这些税只对本辖区居民征收,并且税负最终归属于本辖区居民。从这个角度讲,财产税宜划归地方。

另外,从征管角度讲,某些税种由于自身特点,如税源分散、计税依据或税率的确定较复杂等,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协助对税收的征管尤为重要。这类税种由地方征收较为适当,因为这样做可以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三、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和税收管理权

从公共物品或公共产品理论来说,由于政府最主要的职能是提供公共物品,而公共物品是分层次的,从效率的角度说,不同层次的公共物品应当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提供。因此,对税权进行有效配置,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税权范围,有利于政府为社会、为国民提供更好的公共物品,实现国家职能。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均衡,对不同层次的公共物品也存在着不同的偏好,特别是由于目前我国各级预算主体不能得到足额的财政收入,因而才会通过其他途径来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以上情况说明,税权适当下放的确是必要的。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中央政府集中财力进行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实现政治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差别很大,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分权,逐步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系。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税收立法权的划分,应建立起以中央立法为主、省级立法为辅,两级立法相辅相成的立法格局。税权纵向划分的核心问题,是对地方税种的立法权应否下放。笔者认为答案应是肯定的。理由在于:一是赋予地方适度的税权,有利于促使地方因地制宜地积极采取某些税收措施,挖掘税收潜力,改善财政状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有助于中央主管部门集中精力,管好大政方针。二是赋予地方适度的税权是有效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必要条件。三是适度分权有利于增强税收法律的适应性,如有些小税种适当下放给地方有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开辟新税源,而且也解决了这些税种全国统一立法难以适应地方实际情况的矛盾。

地方享有税收立法权符合中央、地方立法权限适当划分的宪法原则。宪法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情况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享有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也符合《立法法》的具体规定。

为此,我们认为,除了应将那些为保证全国政令和税收政策统一,维护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地方税的税收立法权集中在中央外,可将其余地方税税种的税收立法权限作如下划分:

税收管理权范文第3篇

下放税收管理权,完善税收管理体制也是我国当前制定《税收基本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

一、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概念和内涵

地方税管理权限是指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执行地方税收制度,保卫地方税收制度的权限。地方税管理权限具有相对性、特定性、规定性的特征。所谓相对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相对于中央税管理权限而产生的;所谓特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由特定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决定的;所谓规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地方税管理权限包括:地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内容。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地方税管理权限。其中地方税收立法是核心,地方税收执法是关键,地方税收司法是保证。

二、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现状

(一)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法制性差、内容杂乱。1、没有一个专门的完整的法规或制度来确定或划分地方税收管理权限。2、有关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内容、规定,散见于税收条例或者暂行条例、税法或者细则、税收规定或者税收规定的通知等规定中。主要问题是:其一、涉及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法规,其法律形式的档次低,有的叫“暂行条例”、“暂行办法”,或“规定”等;其二,涉及到税收管理权限的相关规定,制定的主体不同,有人大或其常委会、国务院、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政出多门,不规范、不统一;其三,各种涉及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各自独立,涉及的税收管理权限的内容和问题互不联系,系统性差;其四,地方在按中央税收管理权限的各种相关规定,制定各地具体规定、办法时,要与上级的规定相对应,因此,也会造成地方制定的税收规定、办法,整体性、规范性差。3、散见于各种税收或其他法规中的关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提法和规定的权限级次有多种,如人大、政府、财政、税务部门等。

(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十分有限。1、地方目前没有税收的立法权。2、除筵席税和屠宰税外,地方没有税种的开征、停征权。3、地方具有十分有限的税率调整权限。4、税目的确定权限,基本上集中在中央,一些地方税种的具体征税范围或项目的调整权限地方很有限。

(三)地方税收管理权限与地方政府事权、职责不挂钩。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在省级以下各级政府,采取分成、上划、上交、体制外上解等各种合法或非法、合理或不合理的手段,集中本级政府的财力,同时,政府的事权、职责在并不清晰的前提下,有些方面却出现了向下分派的情况,尤其突出的是县、乡两级政府,其事权、职责与可支配财政收入不挂钩。目前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收入是税收。但是,在现行的地方税收中,主体税种却未形成,支柱性税种没有。

(四)地方税收管理权限未能考虑地区间差异。在确定地方税收的管理权限中,中央的政策统一是前提,但是,目前对地方情况差别的体现不够。我国是一个地区间发展非常不平衡的国家,从现阶段情况来分析,各地区自然、社会、历史等情况和条件千差万别,生产力基础、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相差悬殊;从发展前景来分析,地区发展速度和发展潜力相差很大。这一方面,需要承认地区间社会经济的差异,中央政府采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等措施,对地区间不平衡进行综合调控;另一方面,在税收管理权限方面区别对待,考虑全国税收政策统一的同时,下放部分税收管理权限,使地方根据本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税种选择权和税收调整权。

三、国际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模式

世界各国实行的分税制对地方税管理权限的划分,大都是由各国政体所决定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政体不同,对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就不同,“集权”、“分权”、适度“分权”也不尽相同,大体有三种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模式:

(一)彻底“分权”模式。这种模式以联邦制政体较为典型。如: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府分联邦、州和地方三级。联邦宪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地位和权力,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独立的立法、执法、司法部门。与联邦制政体相适应,地方具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瑞典、意大利等国,也实行彻底分税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定型化,税收管理权限划分清楚,是一种完全的分税制。

(二)高度“集权”模式。这种模式以中央集权制政体较为典型。如: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在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上,虽然也实行了分税制,但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全部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与中央集权制政体相适应,只设国家税务局,地方税由国家税务局派出的机构代为征收。这种模式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单边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分税制。

(三)适度“分权”模式。这种模式以联邦制政体较为典型。如: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在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上,中央税、共享税和一些大的地方税税种,立法权在中央。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税种立法权,统一由地方立法,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独立的税收体系,都设立了地方税机构。这种模式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趋于合理化,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适度,是一种集“分权”与“集权”相兼容的分税制。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实行的分税制,对地方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的划分,揭示了两条共性规律:一是国家政体与地方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是相一致的。联邦制政体三级政府,均具有独立的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或部分立法权。中央集权制政体三级政府,税收立法权、司法权全部集中在中央,地方只有执法权;二是地方拥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分税制的成功经验。

四、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改革

根据我国中央集权制特征和基本国情,在全国规范分税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合理划分地方税管理权限,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分权”模式。即地方应具有独立的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和适当的税收立法权模式。

(一)关于地方税收立法权。地方税收立法权划分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中央立法为主,地方部分立法为辅,实现地方相对独立立法、执法、司法的适度“分权”目标模式。1、对中央、地方共享税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税权以及税收加征权等,均由中央统一立法。2、对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应统一由中央掌管,但对税收调整权应部分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这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处理好税收问题,充分发挥这些地方税骨干税种调控经济的作用。3、对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税种、生产要素基本不变的税种以及带有地方特色的小税种,如筵席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其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权、加征权等均由地方在中央统一税则的前提下,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立法权,以调动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

(二)关于地方税收执法权。总的来讲,应坚持合理划分、简化程序、降低成本、属性归位的原则,划分地方税收执法权限。1、实行税源共享,分别征收。实行同源共享,分别征收,按照各自分成的比例,分别由国税和地税执法机关,从共享税税源中分别征收。这样,不仅实现了税源共享,而且简化了转移支付手续,既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地方经济稳定增长,还有利于培植共享税源。2、实行税种归属,各自征收。根据分税制权责对称的原则,我国建立了国税、地税两套执法机构,中央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并初步建立了以税种归属来划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以税种归属划分税收收入,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个人所得税可以实行分享,企业所得税应全部划归地方管理,收入归地方财政,以激发地方创优环境,吸引投资,鼓励经济增长的积极性。

税收管理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方税管理权限税收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当前,加快地方税管理权限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概念和内涵

地方税管理权限是指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执行地方税收制度,保卫地方税收制度的权限。地方税管理权限具有相对性、特定性、规定性的特征。所谓相对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相对于中央税管理权限而产生的;所谓特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由特定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决定的;所谓规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

地方税管理权限包括;地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内容。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地方税管理权限。其中地方税收立法是核心,地方税收执法是关键,地方税收司法是保证。

二、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现状

1994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较好地规范了地方和中央政府利益分配关系,保证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的稳定增长,加强了宏观调控。但是,在中央对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上,立法权高度集中,执法权划分错位,司法权尚未健全,依法治税的体制保障还不完善。

(一)立法权高度集中,税收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分税制改革已历时10年,但地方税制的改革整体推进缓慢,立法权高度集中,不利于税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改革均未到位,征税范围、计税依据及税率、税额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财源建设的要求,中央立法不出台,地方又没有立法权,新体制旧税制,既造成了地方财政收人规模过小,又没有发挥这些税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节功能。这种地方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在中央,一方面挫伤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诱发了地方政府不规范的征收行为;另一方面,制约了地方税体系的形成,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执法权划分错位,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税收执法权限的划分,主要是国税、地税执法权限的分配。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与分税制原则相背离,被划分为地方征管的营业税,有几个行业又划分为国税征管;对企业所得税,则又按行政隶属关系而不是按税种划分收人;在地方企业所得税中,又将地方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甚至集体性质的信用合作社所得税也划归中央收人;2002年实施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权限调整,将企业所得税的人库级次进行了调整,又将新办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划归国税管理,并将所得税确定为共享税,中央地方“五五分”。这种不规范的划分执法权,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的分税制是“选税制”、“分钱制”,导致了地方税源日趋萎缩,地方财政日见匾乏,地方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三)司法权尚未健全,对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

税收司法权是确保税收立法、税收执法得以顺畅实施、落实的重要手段。税收司法保卫体系是随着税收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伴随着税收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我国地方税收司法权尚未健全,对涉税犯罪还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反映,打击力度不够。

三、国际上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模式

世界各国实行的分税制对地方税管理权限的划分,大都是由各国政体所决定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政体不同,对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就不同,“集权”、“分权”、适度“分权”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国际上大体有三种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模式:

(一)彻底“分权”模式

这种模式以联邦制政体较为典型,如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府分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三权”分立。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法院行使,彼此相互制约。联邦宪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地位和权力,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独立的立法、执法、司法部分。与联邦制政体相适应,地方具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瑞典、意大利等国,也实行彻底分税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定型化,税收管理权限划分清楚,是一种完全的分税制。

(二)高度“集权”模式

这种模式以中央集权制政体较为典型,如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在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上,虽然也实行了分税制,但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全部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与中央集权制政体相适应,只设国家税务局,地方税由国家税务局派出的机构代为征收。这种模式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单边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分税制。

(三)适度“分权”模式

这种模式以联邦制政体较为典型。如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在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上,中央税、共享税和一些大的地方税税种,立法权在中央。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税种立法权,统一由地方立法,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独立的税收体系,都设立了地方税机构。然而,地方具有税收执法权、司法权、部分立法权。这种模式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趋于合理化,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适度,是一种集“分权”与“集权”相兼容的分税制。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实行的分税制,对地方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的划分,揭示了两条共性规律:一是国家政体与地方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是相一致的。联邦制政体三级政府,均具有独立的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或部分立法权。中央集权制政体三级政府,税收立法权、司法权全部集中在中央,地方只有执法权;二是地方拥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分税制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上述两条就是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共性规律。

四、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改革

根据我国中央集权制特征和基本国情,在全国规范分税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合理划分地方税管理权限,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分权”模式。即地方应具有独立的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和适当的税收立法权模式。

(一)关于地方税收立法权

地方税收立法权划分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中央立法为主,地方部分立法为辅,实现地方相对独立立法、执法、司法的适度“分权”目标模式。

1.对中央、地方共享税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税权以及税收加征权等,均由中央统一立法。

2.对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应统一由中央掌管,但对税收调整权应部分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这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处理好税收问题,充分发挥这些地方税骨干税种调控经济的作用。

3.对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税种、生产要素基本不变的税种以及带有地方特色的小税种,如屠宰税、筵席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其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权、加征权等均由地方在中央统一税则的前提下,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立法权,以调动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

(二)关于地方税收执法权

总的来讲,应坚持合理划分、简化程序、降低成本、属性归位的原则,划分地方税收执法权限。

1.实行税源共享,分别征收。既符合国际一般惯例,也符合我国国情,还符合地方税收执法实践。实行同源共享,分别征收,主要是中央、地方的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按照各自分成的比例,分别由国税和地税执法机关,从共享税税源中分别征收。这样,不仅实现了税源共享,而且简化了转移支付手续,既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地方经济稳定增长,还有利于培植共享税源。

2.实行税种归属,各自征收。根据分税制权责对称的原则,我国建立了国税、地税两套执法机构,中央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并初步建立了以税种归属来划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以税种归属划分税收收人,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个人所得税可以实行分享,企业所得税应全部划归地方管理,收人归地方财政,以激发地方创优环境,吸引投资,鼓励经济增长的积极性。

(三)关于地方税收司法权

税收管理权范文第5篇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当前,加快地方税管理权限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概念和内涵

地方税管理权限是指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执行地方税收制度,保卫地方税收制度的权限。地方税管理权限具有相对性、特定性、规定性的特征。所谓相对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相对于中央税管理权限而产生的;所谓特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由特定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决定的;所谓规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

地方税管理权限包括;地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内容。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地方税管理权限。其中地方税收立法是核心,地方税收执法是关键,地方税收司法是保证。

二、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现状

1994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较好地规范了地方和中央政府利益分配关系,保证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的稳定增长,加强了宏观调控。但是,在中央对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上,立法权高度集中,执法权划分错位,司法权尚未健全,依法治税的体制保障还不完善。

(一)立法权高度集中,税收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分税制改革已历时10年,但地方税制的改革整体推进缓慢,立法权高度集中,不利于税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改革均未到位,征税范围、计税依据及税率、税额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财源建设的要求,中央立法不出台,地方又没有立法权,新体制旧税制,既造成了地方财政收人规模过小,又没有发挥这些税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节功能。这种地方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在中央,一方面挫伤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诱发了地方政府不规范的征收行为;另一方面,制约了地方税体系的形成,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执法权划分错位,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税收执法权限的划分,主要是国税、地税执法权限的分配。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与分税制原则相背离,被划分为地方征管的营业税,有几个行业又划分为国税征管;对企业所得税,则又按行政隶属关系而不是按税种划分收人;在地方企业所得税中,又将地方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甚至集体性质的信用合作社所得税也划归中央收人;2002年实施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权限调整,将企业所得税的人库级次进行了调整,又将新办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划归国税管理,并将所得税确定为共享税,中央地方“五五分”。这种不规范的划分执法权,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的分税制是“选税制”、“分钱制”,导致了地方税源日趋萎缩,地方财政日见匾乏,地方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三)司法权尚未健全,对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税收司法权是确保税收立法、税收执法得以顺畅实施、落实的重要手段。税收司法保卫体系是随着税收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伴随着税收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我国地方税收司法权尚未健全,对涉税犯罪还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反映,打击力度不够。

三、国际上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模式

世界各国实行的分税制对地方税管理权限的划分,大都是由各国政体所决定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政体不同,对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就不同,“集权”、“分权”、适度“分权”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国际上大体有三种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模式:(一)彻底“分权”模式这种模式以联邦制政体较为典型,如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府分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三权”分立。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法院行使,彼此相互制约。联邦宪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地位和权力,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独立的立法、执法、司法部分。与联邦制政体相适应,地方具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瑞典、意大利等国,也实行彻底分税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定型化,税收管理权限划分清楚,是一种完全的分税制。

(二)高度“集权”模式这种模式以中央集权制政体较为典型,如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在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上,虽然也实行了分税制,但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全部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与中央集权制政体相适应,只设国家税务局,地方税由国家税务局派出的机构代为征收。这种模式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单边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分税制。

(三)适度“分权”模式这种模式以联邦制政体较为典型。如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在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上,中央税、共享税和一些大的地方税税种,立法权在中央。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税种立法权,统一由地方立法,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独立的税收体系,都设立了地方税机构。然而,地方具有税收执法权、司法权、部分立法权。这种模式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趋于合理化,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适度,是一种集“分权”与“集权”相兼容的分税制。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实行的分税制,对地方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的划分,揭示了两条共性规律:一是国家政体与地方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是相一致的。联邦制政体三级政府,均具有独立的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或部分立法权。中央集权制政体三级政府,税收立法权、司法权全部集中在中央,地方只有执法权;二是地方拥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分税制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上述两条就是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共性规律。

四、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改革

根据我国中央集权制特征和基本国情,在全国规范分税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合理划分地方税管理权限,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分权”模式。即地方应具有独立的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和适当的税收立法权模式。

(一)关于地方税收立法权地方税收立法权划分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中央立法为主,地方部分立法为辅,实现地方相对独立立法、执法、司法的适度“分权”目标模式。

1.对中央、地方共享税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税权以及税收加征权等,均由中央统一立法。

2.对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应统一由中央掌管,但对税收调整权应部分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这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处理好税收问题,充分发挥这些地方税骨干税种调控经济的作用。

3.对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税种、生产要素基本不变的税种以及带有地方特色的小税种,如屠宰税、筵席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其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权、加征权等均由地方在中央统一税则的前提下,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立法权,以调动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新晨

(二)关于地方税收执法权总的来讲,应坚持合理划分、简化程序、降低成本、属性归位的原则,划分地方税收执法权限。

1.实行税源共享,分别征收。既符合国际一般惯例,也符合我国国情,还符合地方税收执法实践。实行同源共享,分别征收,主要是中央、地方的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按照各自分成的比例,分别由国税和地税执法机关,从共享税税源中分别征收。这样,不仅实现了税源共享,而且简化了转移支付手续,既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地方经济稳定增长,还有利于培植共享税源。

2.实行税种归属,各自征收。根据分税制权责对称的原则,我国建立了国税、地税两套执法机构,中央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并初步建立了以税种归属来划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以税种归属划分税收收人,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个人所得税可以实行分享,企业所得税应全部划归地方管理,收人归地方财政,以激发地方创优环境,吸引投资,鼓励经济增长的积极性。

税收管理权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执法权划分错位等问题,应该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以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分步实施税收制度的改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当前,加快地方税管理权限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概念和内涵

地方税管理权限是指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执行地方税收制度,保卫地方税收制度的权限。地方税管理权限具有相对性、特定性、规定性的特征。所谓相对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相对于中央税管理权限而产生的;所谓特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由特定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决定的;所谓规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

地方税管理权限包括;地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内容。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地方税管理权限。其中地方税收立法是核心,地方税收执法是关键,地方税收司法是保证。

二、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现状

1994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较好地规范了地方和中央政府利益分配关系,保证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的稳定增长,加强了宏观调控。但是,在中央对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上,立法权高度集中,执法权划分错位,司法权尚未健全,依法治税的体制保障还不完善。

(一)立法权高度集中,税收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分税制改革已历时10年,但地方税制的改革整体推进缓慢,立法权高度集中,不利于税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改革均未到位,征税范围、计税依据及税率、税额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财源建设的要求,中央立法不出台,地方又没有立法权,新体制旧税制,既造成了地方财政收人规模过小,又没有发挥这些税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节功能。这种地方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在中央,一方面挫伤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诱发了地方政府不规范的征收行为;另一方面,制约了地方税体系的形成,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执法权划分错位,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税收执法权限的划分,主要是国税、地税执法权限的分配。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与分税制原则相背离,被划分为地方征管的营业税,有几个行业又划分为国税征管;对企业所得税,则又按行政隶属关系而不是按税种划分收人;在地方企业所得税中,又将地方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甚至集体性质的信用合作社所得税也划归中央收人;2002年实施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权限调整,将企业所得税的人库级次进行了调整,又将新办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划归国税管理,并将所得税确定为共享税,中央地方“五五分”。这种不规范的划分执法权,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的分税制是“选税制”、“分钱制”,导致了地方税源日趋萎缩,地方财政日见匾乏,地方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三)司法权尚未健全,对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

税收司法权是确保税收立法、税收执法得以顺畅实施、落实的重要手段。税收司法保卫体系是随着税收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伴随着税收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我国地方税收司法权尚未健全,对涉税犯罪还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反映,打击力度不够。

三、国际上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模式

世界各国实行的分税制对地方税管理权限的划分,大都是由各国政体所决定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政体不同,对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就不同,“集权”、“分权”、适度“分权”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国际上大体有三种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模式:

(一)彻底“分权”模式

这种模式以联邦制政体较为典型,如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府分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三权”分立。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法院行使,彼此相互制约。联邦宪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地位和权力,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独立的立法、执法、司法部分。与联邦制政体相适应,地方具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瑞典、意大利等国,也实行彻底分税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定型化,税收管理权限划分清楚,是一种完全的分税制。

(二)高度“集权”模式

这种模式以中央集权制政体较为典型,如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在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上,虽然也实行了分税制,但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全部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与中央集权制政体相适应,只设国家税务局,地方税由国家税务局派出的机构代为征收。这种模式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单边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分税制。

(三)适度“分权”模式

这种模式以联邦制政体较为典型。如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在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上,中央税、共享税和一些大的地方税税种,立法权在中央。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税种立法权,统一由地方立法,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独立的税收体系,都设立了地方税机构。然而,地方具有税收执法权、司法权、部分立法权。这种模式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趋于合理化,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适度,是一种集“分权”与“集权”相兼容的分税制。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实行的分税制,对地方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的划分,揭示了两条共性规律:一是国家政体与地方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是相一致的。联邦制政体三级政府,均具有独立的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或部分立法权。中央集权制政体三级政府,税收立法权、司法权全部集中在中央,地方只有执法权;二是地方拥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分税制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上述两条就是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共性规律。

四、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改革

根据我国中央集权制特征和基本国情,在全国规范分税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合理划分地方税管理权限,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分权”模式。即地方应具有独立的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和适当的税收立法权模式。

(一)关于地方税收立法权

地方税收立法权划分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中央立法为主,地方部分立法为辅,实现地方相对独立立法、执法、司法的适度“分权”目标模式。

1.对中央、地方共享税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税权以及税收加征权等,均由中央统一立法。

2.对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应统一由中央掌管,但对税收调整权应部分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这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处理好税收问题,充分发挥这些地方税骨干税种调控经济的作用。

3.对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税种、生产要素基本不变的税种以及带有地方特色的小税种,如屠宰税、筵席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其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权、加征权等均由地方在中央统一税则的前提下,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立法权,以调动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

(二)关于地方税收执法权

总的来讲,应坚持合理划分、简化程序、降低成本、属性归位的原则,划分地方税收执法权限。

1.实行税源共享,分别征收。既符合国际一般惯例,也符合我国国情,还符合地方税收执法实践。实行同源共享,分别征收,主要是中央、地方的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按照各自分成的比例,分别由国税和地税执法机关,从共享税税源中分别征收。这样,不仅实现了税源共享,而且简化了转移支付手续,既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地方经济稳定增长,还有利于培植共享税源。:

2.实行税种归属,各自征收。根据分税制权责对称的原则,我国建立了国税、地税两套执法机构,中央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并初步建立了以税种归属来划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以税种归属划分税收收人,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个人所得税可以实行分享,企业所得税应全部划归地方管理,收人归地方财政,以激发地方创优环境,吸引投资,鼓励经济增长的积极性。

(三)关于地方税收司法权

税收管理权范文第7篇

关键词:地方税 管理权限 税收管理体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在统一税政前提下,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当前,加快地方税管理权限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对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方税管理权限的概念和内涵

地方税管理权限是指建立地方税收制度,执行地方税收制度,保卫地方税收制度的权限。地方税管理权限具有相对性、特定性、规定性的特征。所谓相对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相对于中央税管理权限而产生的;所谓特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由特定分税制财政体制所决定的;所谓规定性是指,地方税管理权限是税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

地方税管理权限包括;地方税收立法、执法、司法等内容。三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互为条件、互相作用,共同构成地方税管理权限。其中地方税收立法是核心,地方税收执法是关键,地方税收司法是保证。

二、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的现状

1994年1月1日,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较好地规范了地方和中央政府利益分配关系,保证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的稳定增长,加强了宏观调控。但是,在中央对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划分上,立法权高度集中,执法权划分错位,司法权尚未健全,依法治税的体制保障还不完善。

(一)立法权高度集中,税收职能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分税制改革已历时10年,但地方税制的改革整体推进缓慢,立法权高度集中,不利于税收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土地使用税的改革均未到位,征税范围、计税依据及税率、税额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及财源建设的要求,中央立法不出台,地方又没有立法权,新体制旧税制,既造成了地方财政收人规模过小,又没有发挥这些税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节功能。这种地方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在中央,一方面挫伤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诱发了地方政府不规范的征收行为;另一方面,制约了地方税体系的形成,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执法权划分错位,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

税收执法权限的划分,主要是国税、地税执法权限的分配。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了中央税和地方税,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与分税制原则相背离,被划分为地方征管的营业税,有几个行业又划分为国税征管;对企业所得税,则又按行政隶属关系而不是按税种划分收人;在地方企业所得税中,又将地方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甚至集体性质的信用合作社所得税也划归中央收人;2002年实施的企业所得税管理权限调整,将企业所得税的人库级次进行了调整,又将新办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划归国税管理,并将所得税确定为共享税,中央地方“五五分”。这种不规范的划分执法权,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的分税制是“选税制”、“分钱制”,导致了地方税源日趋萎缩,地方财政日见匾乏,地方鼓励投资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

(三)司法权尚未健全,对涉税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

税收司法权是确保税收立法、税收执法得以顺畅实施、落实的重要手段。税收司法保卫体系是随着税收的产生而产生的,并伴随着税收的发展而发展。由于我国地方税收司法权尚未健全,对涉税犯罪还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反映,打击力度不够。

三、国际上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模式

世界各国实行的分税制对地方税管理权限的划分,大都是由各国政体所决定的。研究表明,世界各国政体不同,对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就不同,“集权”、“分权”、适度“分权”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国际上大体有三种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模式:

(一)彻底“分权”模式

这种模式以联邦制政体较为典型,如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政府分联邦、州和地方三级,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三权”分立。即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法院行使,彼此相互制约。联邦宪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地位和权力,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独立的立法、执法、司法部分。与联邦制政体相适应,地方具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瑞典、意大利等国,也实行彻底分税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定型化,税收管理权限划分清楚,是一种完全的分税制。

(二)高度“集权”模式

这种模式以中央集权制政体较为典型,如法国是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在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上,虽然也实行了分税制,但地方政府没有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全部由中央政府集中管理。与中央集权制政体相适应,只设国家税务局,地方税由国家税务局派出的机构代为征收。这种模式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单边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分税制。

(三)适度“分权”模式

这种模式以联邦制政体较为典型。如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在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上,中央税、共享税和一些大的地方税税种,立法权在中央。对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税种立法权,统一由地方立法,三级政府都有各自独立的税收体系,都设立了地方税机构。然而,地方具有税收执法权、司法权、部分立法权。这种模式特点是税种和税收关系趋于合理化,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适度,是一种集“分权”与“集权”相兼容的分税制。

综上所述,世界各国实行的分税制,对地方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的划分,揭示了两条共性规律:一是国家政体与地方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是相一致的。联邦制政体三级政府,均具有独立的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或部分立法权。中央集权制政体三级政府,税收立法权、司法权全部集中在中央,地方只有执法权;二是地方拥有独立的税收立法权、执法权、司法权,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分税制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上述两条就是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共性规律。

四、我国地方税管理权限划分的改革

根据我国中央集权制特征和基本国情,在全国规范分税制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

,合理划分地方税管理权限,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适度“分权”模式。即地方应具有独立的税收执法权、税收司法权和适当的税收立法权模式。

(一)关于地方税收立法权

地方税收立法权划分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中央立法为主,地方部分立法为辅,实现地方相对独立立法、执法、司法的适度“分权”目标模式。

1.对中央、地方共享税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税权以及税收加征权等,均由中央统一立法。

2.对具有宏观调控功能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应统一由中央掌管,但对税收调整权应部分下放给省、自治区、直辖市。这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因地制宜地处理好税收问题,充分发挥这些地方税骨干税种调控经济的作用。

3.对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税种、生产要素基本不变的税种以及带有地方特色的小税种,如屠宰税、筵席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等,其税收的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权、加征权等均由地方在中央统一税则的前提下,有相对独立的自主立法权,以调动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

(二)关于地方税收执法权

总的来讲,应坚持合理划分、简化程序、降低成本、属性归位的原则,划分地方税收执法权限。

1.实行税源共享,分别征收。既符合国际一般惯例,也符合我国国情,还符合地方税收执法实践。实行同源共享,分别征收,主要是中央、地方的共享税(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按照各自分成的比例,分别由国税和地税执法机关,从共享税税源中分别征收。这样,不仅实现了税源共享,而且简化了转移支付手续,既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又有利于地方经济稳定增长,还有利于培植共享税源。

2.实行税种归属,各自征收。根据分税制权责对称的原则,我国建立了国税、地税两套执法机构,中央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征收,并初步建立了以税种归属来划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以税种归属划分税收收人,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个人所得税可以实行分享,企业所得税应全部划归地方管理,收人归地方财政,以激发地方创优环境,吸引投资,鼓励经济增长的积极性。

(三)关于地方税收司法权

根据我国税收秩序的现状,应抓紧建立税收司法保卫体系,我们认为,这个体系应由公安、检察、审判三个机构组成。一是成立税务警察机构,实行地方税务局与公安双重领导;二是检察机关设立专门的税务检察机构;三是司法审判机构设立专门的税务案件审判机构。

税收管理权范文第8篇

摘 要:我国的税务管理制的改革随着税收征管制度而改变,我国现行的税务管理制度主要是以划分税收管理权限为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的税收管理制度还不太完善,要确定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相配套的管理体制,才能有效的明确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我国的税收管理制度有助于兼顾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利益,一定程度上对经济起了很大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税收征管制;税务部门;管理制度;税法制度

一、税收管理体制的必要性

1、一套完善的税收管理体制是中央和政府之间进行税收立法权、税收法律法规的解释权、税种的开征停征权、税目税率的调整、税收的加征减免进行明确划分的重要措施。

2、税收管理体制必须兼顾中央和地方的经济利益,保证公平性,中央和地方才不会产生矛盾,各付起他们的职责,在自己的权限内发挥积极性。

3、税收管理体制的建立也影响着税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如果没有相应的税收管理体制,那么用税收进行经济调节也只是空想。同时,通过税收管理体制也制约和防止地方各级政府、立法机关违反税法、乱征税的行为。

二、对税收管理体制内容的认识

1、税收管理体制包括税收立法权、税收管理权

2、国家把立法权和管理权全部收归于中央,而地方却只有征税权。这样地方就形成了一种权限,明确规定了中央和地方各自的职责。

3、税收管理体制明确关系着中央和地方各自的经济利益。它必须依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条件,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由中央统一管理,地方各级执行。

三、对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发展演变的认识

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的税收征管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实现了由粗放式管理向专管员管户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税收征管转型的两次过渡。在计划经济时期,资源统一依靠国家行政安排,而不是通过市场配置,基于当时经济体制的现实状况,税收征管处于低级的粗放式管理阶段。

1、1950年实行高度集中的税收管理体制,它对于平衡财政收入、稳定金融、物价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适应了当年的社会主义态势,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似乎不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3、中央除掌握全国性的税收政策制定权和税收立法权外,其他的管理权限都下放到地方。虽然稳定了地方的经济发展,但却扩大了地方的管理权限,造成地方权力的缺失和滥用。

4、1961年中央适当收回部分税收管理权限,对保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5、1970年中央再次下放税收管理权限,给地方的税收权限增加了更为广泛的权利。使一些地方出现随意减免税收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且导致了公平税策无法贯彻执行,忽视了违反税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问题。

6、从1977年以后,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存在很大问题,首先,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税收负担承受能力不同的国情。其次,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并没有提出一个全面、规范性的文件。最后,也没有明确规定对违反税法的处罚和违反税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税收管理制度都是处于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国家征税权力大都集中在中央,只有少部分权利下放到地方。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三个职能。国家强制性地对人民实行征税,而人民必须无偿的上缴税给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的财政压力,但却加剧了地方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发展状况。但随着中国税收制度的发展,中国已陆续出台了一部部关于税收的法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它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税收管理制度,对于全面推动我国财税管理体制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税收管理体制的意义

1、有明确的税收管理体制,对于管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

2、税收管理体制的建立,明确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的范围,避免了地方胡乱征税,抑制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避免了中央过度集权,造成地方财政的缺失和滥用的局面。

3、改革后的税收管理体制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要求,对于国家有效地运行和调整经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税收管理体制的建立符合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它不仅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且抑制了地区之间贫富差距的问题,更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六、对于完善税收管理体制的建议

1、实行分税制,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性收入、税收管理权限。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

2、确定经济管理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相配套的税收管理体制

3、出台更加完整的、有明确法律规定的税收法律。

4、加强对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宣传,开展思想教育,鼓励人民自觉纳税、依法纳税。(作者单位: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 李国准.税收管理制度.[M].税收概论.1998(三):54―78

[2] 时建龙、李冰.税收管理.[M]税收学:1997(二):265―319

税收管理权范文第9篇

(一)对于税收源头的监控手段不到位

税收源头的监控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对纳税人的相关税务问题及时,准确,全面的获取,并且建立档案,实现税收管理制度的源头控制。目前,我国税收源头的监控手段主要表现在税务登记以及税务申报以及企业发票等事务上,尽管利用这些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税源,但是随着我国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经济运作方式的深刻变革,税源的监控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二)税收管理内控力度不足

我国传统的税收管理模式是将所有的税收管理权限在一个人或者一个部门上,但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将税收的主要权利进行分散,不同的税收管理由不同的人员或者不同部门执行,分散了税收管理权利,在税收管理内部控制中取得一定成效,给政府的腐败现象有力的一击,但是目前我国仍然有许多地方政府在税收管理内部控制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内部控制力度严重不足,还存在管理权限集于一人手中的现象,导致近几年来,人民群众不断的在新闻媒体中看到有关税收的大案例,都是因为税收管理内部控制力度不足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一定要完善我国税收管理制度体系,杜绝税收权利垄断的问题出现。

(三)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规章

目前,我国税收管辖权限的划分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没有建立稳定的划分规则,二是中央集权严重,地方政府总是跨越权限执行税收管理制度,三是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事务权利过大与财政权利不成正比。以上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地方政府中,对地方事务权利做了明确界定,而地方政府的财政短缺主要依靠中央的划拨。所以完善我国税收管理制度体系是我国依法治税的内在需要。

二、完善我国税收管理体制的建议对策

(一)加强税收管理的监督考核

在中央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税收计划,及时了解相关部门的完成情况,并对得到的情况进行考核。建立对指标任务的考核制度,以此制度为基础,进一步考核税收预算制定的准确程度以及税收管理质量。选定合理的预测办法,分区域,税种建立税收收入模型,并且定期对其考核评估。定立税收指标,各指标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保证税收管理的监督考核体系科学合理。

(二)建立健全税收管理法制化体系

为了使得税收管理制度体系在税收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实施,需要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有关法律,并且将法律形式化之后公诸于众,给予一定的法律效率,保证税收管理制度体系的法律性,具备严格和统一的特征。法律化的制度体系制定以后,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严格执行,避免地方政府出现的税收征收的竞争。法律化以后,可以避免中央与地方政府针对管理权限问题有异议,需要调整的,必须严格依照法律。

(三)适当的放宽税收管理权限

根据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政策,综合考评我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差异,以中央集权为基础,可以根据需要适度的放宽我国地方政府税收管理的权限。主要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体现:首先是省级人大可以拥有适当的税收立法权,有需要的话可以将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下放到地方政府。但是需要综合考量税收立法权下放牵扯较多方的利益,一定要严格把控,不得出现任意下放的现象。其次,对于小部分地方政府,可以放宽地方政府对税收政策的调整权利,对于现行中央征收的个税,营业税以及印花税等税种,在国家成文法律实施以后,经过统一的税收政策指导,将税收政策调整权可适当下放。权利下放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切忌随意下放,会造成税收管理的混乱,给国家造成经济损失。

三、结语

税收管理权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税收管理体制 税权分配 税收监管

税收管理体制是税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国家各级机构之间划分税权的一种制度,我国党中央与地方政府通过税收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1]。税收管理体制的问题涉及到对税收的政策、制度、法规等一系列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现有体制已呈现出许多不足,不断完善的财政税收体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问题

(一)税权分配高度集中

我国在政治上要求和谐统一,是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这也决定着我国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然而我国又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及其不协调、不平衡的大国,各个地方都有地方特色,因此,税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会导致地方税权管理有限,不利于地方根据自身特色配置财政资源。给地方安排财政收支以及公共服务等带来负面影响。另外税权分配高度集中具有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各方积极性不高,管理不规范等弊端。

(二)税收管理体制的法制性弱

我国税收管理体制法律少而法规多,税收行政法规一般是按照“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法制建设还很薄弱。我国税收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划分,缺乏法律依据,税收管理体制的权限实施,缺乏法律依据,税收行政人员缺乏监查、预审、侦察等权利以及税收执法的专业性。事权的划分缺乏相应的法制规定。我国税收管理权限的规定大多是国务院向社会的,相关的规定一般见于规章制度中,缺乏系统性,没有法制性以及法律支撑保护的体制,实施效果不理想。

(三)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不力

一方面我国财政税收监管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对于偷税、漏税等行为的监督管理不力。另一方面,我国财政税收监管的人员责任感、使命感不强,易造成管理不力,违法违纪的现象发生。另外我国实施机构改革,财政税收监管机构不断减少、人员逐步裁剪,监管团队成员稳定性不高、工作积极性不足、消极怠工等现象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财政税收的监管工作,造成监管不力。

(四)财政税收转移支付方面缺乏规范性

目前,我国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主要有三大方式,即专项支付、财力性支付、体制补助与税收返还支付[3]。财政税收转移支付常常被用来缩小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财政补贴不均现象,使经济发展更加平衡。然而,财政税收转移支付实施的过程中,监管不力、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等致使某些官员滥用资金,失去了财政税收转移原本的原则和效力,无法达到财政税收转移支付的目的,从而限制了我国财政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完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举措

(一)适当下放税收管理权限

我国在明确中央税权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经济差异的现状,适当进行放权是必要和可行的,首先,我国税收的立法权可采取中央的税种由中央立法,地方税种可由中央立法,也可地方立法或是部分中央立法,部分地方立法的方式。其次,在国家统一税收的政策指导下,地方应拥有适当的税收政策调整权利,例如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及印花税调整等。然而,中央放权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如果放权过渡容易导致地方滥用权力的负面影响。

(二)加强税收管理体制立法

建立我国税收的中央和地方管理权限的划分的法律依据,做到有法可依,如中央和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包括权限的体制和范围)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更,也一定要遵照法律规定的执行,不能藐视法律,采取其他手段来代替。税收管理体制的权限实施法律依据,提高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和高效性,消除执法人员人为因素造成实施税收混乱及不公平等现象。

(三)贯彻税收的政策、制度及法规

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在中央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区域特色建立相应的地区财政税收管理实施细则,合理规划税收管理和税收收入的分配,明确我国各级政府的权责、职能等,平衡税收执法力度,使各地区纳税企业和个人依法纳税,公平竞争,平衡各地区经济发展。

(四)加强税收监管力度

建立科学、完整的税收考核机制,加强对税收征管质量的考核,补充查补入库、准确率等税收征管质量的指标。提升税收监管人员的素质,通过培训、深造等措施,大力培养一批责任感强、使命感强、专业能力过硬的专业人员,提高税收监管人员的综合协调能力,税收监管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避免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五)建立合理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体系

中央财政部应当将转移支付的款项分为专项支付和一般支付,支付方式上,两种支付合理搭配,一方面可合理分配资金,另一方面可稳定资金来源。首先,中央财政部应合理调整转移支付款项的比例,适当调整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并适当提高一般性支付的比例。其次,转移支付所需资金的来源,可通过分享增值税和返还财政税收。最后,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体系,分配财政税收要公平、公开、合理。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立完善的税收管理体制是一项持续而艰巨的工作,有利于我国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要从国家战略高度来完善税收管理体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我国财政管理水平,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园.我国税收管理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7

上一篇:古典设计范文 下一篇:物资管理工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