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控制范文

时间:2023-05-16 11:17:55

税收风险控制

税收风险控制范文第1篇

一、油气田税收风险的相关概念

实施税收筹划,本来就具有风险性,油气田企业的税收也不例外。油气田企业的税收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风险,其中,“一定时期”是指油气田在税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例如 :油气田企业的经济活动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政府的税收政策法规等也可能会有新修订、新变化等,当然,一旦税收行为结束,这些因素带来的不确定也会随之消失。“一定条件”是指油气田企业在实施税收筹划时会有多个备选方案,这些备选方案的风险大小都不同,企业管理人员以及税收筹划人员对税收筹划的态度也会影响着税收方案的最终确定,决定着最终确定的税收筹划方案的风险大小。油气田企业的税收风险一般是指企业税收活动因为各种原因失败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稍有不慎,企业确定的税收方案就有可能被否定,税收成本无法收回,预期的筹划结果也将成为泡影。更有甚者还会变成偷税和逃税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这样不但不能降低企业的税负,还可能使油气田企业面临损失。

二、油气田企业税收风险的表现形式

油气田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外部环境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两个方面 :

(一)外部环境风险。在我国,油气田企业的生产经营涉及的外部环节较多,任何一项环境发生变化,都会给油气田企业带来税收风险。同时,企业税收行为的发生本身就是以政府的税收政策法规为基本依据的,税收法规和经济政策的变化必然会导致税收风险。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会实行积极的财税政策,制定相应的减税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和生产,这时,企业的税负就相对稳定或者减轻,反之,政府为了抑制某个产业的发展也会利用税收杠杆来对税收政策进行调整,油气田企业的税负就可能不稳定或者加重。政府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会运用税收杠杆等经济政策,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产品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这种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对油气田企业的税收行为,尤其是中长期的税收筹划工作造成较大的风险。因此,油气田企业的税收筹划会面临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另外,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税收外部风险的重要原因,法律风险主要是法律制定的风险和法律执行的风险。

(二)操作风险。企业的税收行为与经营决策紧紧联系在一起,实施税收筹划,将会对企业的决策产生影响,这种对决策的影响可能会使企业失去某种机会,增加机会成本。企业选择一种经营方案,可能会因为税收上的成本负担而考虑放弃最优方案选择其他方案,使企业丧失了更好的经营机会。我国油气田企业的实践证明,企业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对税收行为有着较大影响,有时还会导致税收筹划的失败。油气田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其自身的特性,经营决策涉及的部门多、领域多、指标多,所以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税收风险相对复杂。另外,税收活动与经济、管理、会计、财务等多个学科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企业要进行税收筹划行为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另外,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是在纳税义务产生之前的财务决策中进行的,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计划性,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和对经济活动判断的失误都会产生偏离事前筹划目标的风险。油气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复杂化和市场经济的不确定性,都会对企业的税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油气田企业加强税收风险控制的对策建议针对油气田企业在税收风险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

(一)树立风险意识,密切关注税收政策法规的变化趋势。油气田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并整理和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税收政策法规及其变动信息,及时掌握税收政策法规给企业涉税事件带来的影响。组织企业的相关人员积极学习相关税收法律政策,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应该通过报刊、网络、税务等多种信息渠道及时掌握税收有关的规定,了解本企业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企业合理纳税、规避税收风险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税收筹划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任何税收筹划方案都有其两面性 :一方面能够给纳税人带来一定的纳税收益,但是收益越大,面临的风险也越大 ;另一方面,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也会发生显性成本(为制定筹划方案支出的各项费用)和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油气田企业实施税收筹划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整体利益,并不是为了某一环节的部分利益。所以,油气田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应该先制定出多种筹划方案,详细列出各种方案下可能发生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认真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最适合企业的筹划方案。不能单纯的认为税负最小的方案就是企业最优的税收筹划方案,往往一味的追求降低税负会导致企业整体利益的下降。

(三)加强油气田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基础工作。控制税收风险对油气田企业来说应该做到会计核算完善、纳税申报及时准确、缴纳税款及时,避免发生任何关于税收方面的处罚。定期进行纳税检查,使企业做到涉税零风险。纳税检查的依据就是开具各种发票的记录、会计凭证、账簿以及纳税申报资料等。所以,合法取得原始凭证、保管好各种会计凭证和纳税申报资料、加强对发票的管理等工作都是控制税收风险的基础和前提。

(四)认真分析企业的税负情况。油气田企业涉及的税种较多,财务人员应该根据企业的相关情况,按照纳税种类、各种税额所占的比重和实际缴纳情况进行分析,掌握企业的整体税负情况。通过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及时掌握企业的应缴税款的变化情况,针对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等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对应措施进行改进。另一方面,油气田企业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联系,争取与税务机关在税法的理解上取得一致,尤其是在新生事物和有些模糊事件的处理上,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尽量降低油气田企业的税收风险。

(五)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油气田企业税收风险的降低离不开企业税务人员的实际工作。从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对收税意见的反馈到建立沟通信息平台,都要求企业的税务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企业的财务人员应该发挥业务特长,运用掌握的税收筹划技巧,使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合理进行税收筹划,能够在税收管理方面给企业带来效益。同时,还应该注意税收只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一项因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企业决策分析的重点应该放在战略目标的实现上。油气田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应该认真研究税收优惠政策,主动与税务管理机关沟通,说明企业的税收筹划理由,事前取得税务机关的认可。另外,国有油气田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基础工作相对来说较为完善,油气田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较多,且人员素质也较专业,油气田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人力资源优势,发挥企业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油气田企业合理规避税收风险建言献策。

税收风险控制范文第2篇

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下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2010年陆续颁布的配套指引之后,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单位均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内控体系,但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中并没有涉及税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税务风控体系建设除国税总局的相关规定外,目前尚没有相应法规可以参考,但税务业务与十八项应用指引的要求却有着极大的相似度,企业可以参考现有内控体系的搭建方式进行。从内部控制五要素角度来说,税收风险控制体系的搭建需要设立相应税收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岗位和职责,搭建企业税务内部控制环境,并建立税务风险控制及应对的机制和措施,完善税务信息管理体系和沟通机制,并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改进机制。在满足以上五要素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企业实施税务内部控制的目标和范围。企业集团的税务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可以采取“重大审核型”或者“全业务审核型”两种设置方式,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量的多少、业务的复杂度、子公司数量及规模、税务管理部门的职责、人员配置等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机构形式。税收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立是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最重要的基础,税务风险机构的人员既要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同时也需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以保证对税收风险的敏感性及执行力。

二、企业如何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

企业在具备了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所需要的基础条件之后,就可以着手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的具体规范。这个环节不仅需要梳理企业现有的业务模块,还要将企业各业务模块涉及的流程制度逐一理顺,从中找出各业务环节的涉税风险点并制定相应的税收控制措施。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梳理企业涉及的业务模块及相关流程制度

该步骤主要是以调研问卷及现场访谈方式结合进行,以了解和掌握企业覆盖的业务面,企业在进行这部分工作的时候,要遵守全面性的原则,即不要有遗漏的业务领域。以制造业为例,企业一般会涵盖的业务模块包括:采购模块、生产模块、销售模块、工资及福利模块、存货模块、资产模块、资金模块、投融资模块、期间费用、研究与开发支出、纳税申报、税收优惠等,部分企业可能也会涉及物流运输、进出口等模块,具体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决定。企业对涉及的业务模块梳理后,按企业现行内部控制体系整理各业务模块的制度、流程,同时收集相关的部门职责及关键岗位的岗位职责,以保证后续修订的风险控制点可以有效地落实到岗位。选取制造业采购业务模块为例,一般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办法中一般会包括:供应商选择管理办法、采购价格审核管理办法、采购合同签订管理办法、货物验收管理办法、质量检测管理办法、采购发票管理办法及采购业务财务核算管理办法等。

(二)按内控体系梳理涉税风险点

梳理内控体系涉税风险点,是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最为重要的环节。只有找出现有内控体系的涉税风险点,才能依据风险类型、重要性程度等因素分析制定相应的控制流程。这部分一般需要通过现场访谈及现场审阅相关资料的形式获取相应信息。企业在梳理各业务环节的税收风险点时,需要关注业务发起时点、业务开展各环节、业务完结及财务入账各细节,已达到全面识别风险的目的。以制造业采购环节为例,企业采购业务一般涉及的部门主要有:采购部门、质量检验部门、价格管理部门、仓储保管部门、生产部门、税务管理部门、财务核算部门等,这些部门在采购业务环节均承担相应职责。企业针对采购业务至少应当关注的税务风险主要有:采购业务是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供应商;采购业务价格是否公允、合理;签订的采购合同是否真实有效,合同条款是否存在税务风险;取得的增值税发票是否符合税法规定;采购业务货物流、发票流、资金流是否一致;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否及时认证抵扣;入库货物型号、数量是否与合同及发票一致;采购过程的质量索赔处理是否符合税法规定;采购材料的入账成本是否包含运输费、装卸费等费用;材料损耗的涉税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应付账款的确认是否与采购合同、采购订单、入库单、发票等资料相匹配;确实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是否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三)明确业务模块涉及部门的涉税职责

业务部门是企业具体实施税收风险控制程序的部门。针对各业务模块的主要风险,明确管理职责,落实管控要求,是保证税收风险体系能够最终落地的重要手段。以采购业务为例,企业首先明确与采购业务相关各职能部门的涉税职责。依据采购业务涉税风险点,明确各业务部门的涉税职责。采购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一是组织对供应商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收集供方信息,建立并维护供应商数据库;二是组织对供应商的比较、推荐、考察、评审和选择工作;三是物资采购计划编制及管理工作;四是采购物资的采购发票、收料单、价格通知单等资料整理传递工作;五是付款资金计划的核对、审核工作等。质量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一是参与新供应商评审及合格供应商质量评定工作;二是负责采购物资的入库检验工作。价格管理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负责各类外购物资的核价及管理。仓储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负责采购物资的收料等仓储管理工作。生产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一是负责业务范围内采购物资的扫描收料工作;二是负责将业务范围发生的物资申领和劳务等原始单据的审核传递工作。税务管理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一是负责签订采购合同税务风险的审核工作;二是负责采购业务中的纳税调整审核工作。财务核算部门的主要涉税职责:一是负责供应商往来账户的管理,办理与供应商的采购结算工作;二是负责与供应商单位往来账目的核对工作等。

(四)制定税收风险控制流程

制定控制程序是实施风险控制的具体方式,企业在识别各业务模块的主要涉税风险之后,要综合分析其影响程度和发生概率,对各风险业务进行排序,在综合成本效益的原则下,采取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风险承受等风险应对策略制定相应可行性控制程序。同时企业要结合各业务模块的涉税职责,将控制程序落实至岗位,以保证控制程序的有效运行。以采购业务为例,针对“采购业务是否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供应商”的涉税风险点,企业制定的控制程序至少应该包括:企业制定供应商选择评价制度,并按要求执行,采购部门应关注供应商的一般纳税人资质。针对“采购业务价格是否公允、合理”的涉税风险点,企业制定的控制程序至少应当包括:第一采购部门通知供应商报价并审核,将审核后的报价单传递至价格管理部门;第二价格管理部门进行采购价格的审核,并将最终审核结果专递至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针对“签订的采购合同是否真实有效,合同条款是否存在税务风险”的涉税风险,企业制定的控制程序至少应该包括:根据公司合同管理办法,对涉及采购的合同应通过公司相关部门的授权审批,相关合同条款需要经过税务管理部门的审核等。企业按此要求,针对梳理的主要涉税风险点,结合涉税部门职责,逐一制定风险控制程序,将风险降低在管理层可接受范围内,最终形成企业的涉税风险矩阵。(五)形成企业《税务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企业在经过了业务的梳理、风险的识别、涉税职责的明确及控制程序的制定四大步骤后,即可以形成一套适用于本公司税收控制体系《税收控制管理规范》。《税务内部控制管理规范》是企业防范涉税风险的指导依据,是指导企业进行税收风险管理的标准,企业不仅要保证税务控制管理规范的落地,更要对其后续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经济环境、税收环境的变化,以及税收新政策的出台、企业内部流程制度的调整等,企业需要及时对《税务内部控制管理规范》进行更新和,以保证管理规范的适用性。

三、税收风险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企业产生税收风险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内部,主要表现有:不了解税法相关知识、纳税意识不强、企业不重视税收风险、经营过程表现随意、企业对税务人员不重视等。企业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是从企业内部角度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收支出的最有效途径。而企业有效运行《税务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又是搭建税收风险控制体系成功的标志。企业能够有效运行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特征:一是管理规范完善并持续更新;二是机构设置合理,人员能力匹配;三是总结与反馈机制健全有效。有效运行的税收风险控制体系一定是建立在有效运行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基础上,例如,企业是否能保证董事会与管理层的有效互动、企业是否与税收机关搭建互通平台、高层管理人员对税务遵从协议的了解程度、税务管理部门是否能及时获取最新税收政策、税务管理人员能否有效识别各业务环节的税收风险、企业是否制定了税务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办法等。所以,企业需要将税收内控管理纳入企业整体的内控体系,实施全业务链的内部控制管理。

四、总结

“合作遵从”的大企业税收管理方向和征纳双方共同防范风险、降低征纳双方涉税资源投资的大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理念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方向。从长远来看,企业在合法、合规的税收管理环境下,不仅可以促进生产经营的平稳运行,也可以加强与税务机关的互动,增进税企合作。

税收风险控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房地产行业 营改增 税收

一、前言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内对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作出调整,营业税和增值税这两个纳税方式并存的局面导致在税收的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征收税款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前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营改增政策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

二、房地产营改增政策解读

营改增政策,顾名思义就是营业税改成增值税,市场经济上将不再有营业税的存在。营改增政策的出现本意是为了减少企业的税负,但是房地产行业相对于一些交通和服务行业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营改增政策的出现对房地产行业带来有利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从税负方面来说,由于营改增政策实施时间短,相应的管理体系还不够完整,加上房地产行业税率较高,无增值税抵扣,这种情况下营改增政策并没有减少房地产企业的税负,相反的还增加了企业的税收压力。另外,营改增政策的颁布从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成本,加上我国近两年颁布的一系列关于房地产改革的政策对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营改增政策后税收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营改增政策从2012年开始实在全国各大试点省市试行,其效果都是非常好的。有关于房地产行业的营改增政策则是在2016年开始实行。考虑到目前我国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对税收增大了负担,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一)账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增值税的计算方法是通过销项税和进项税的差值来缴纳相应的税款的,相较于营业税的单纯按营业额来缴纳税款,增值税的征收过程中涉及的工作量增加了很多,账务处理的工作难度也增大了很多,这无疑会对房地产行业相应的税款计算部门增加工作压力。另外,新政策的实行势必会存在一个适应期,这个适应期因为旧政策的影响会对账户处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考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工作人员出现一些错误,会对企业今后的发展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企业出现法律上的问题。

针对以上情况,房地产行业涉及的相关企业应该及时的组织账务处理相关的工作人员对营改增政策的细节内容进行讲解和培训,尽快让工作人员度过营改增的过渡期,同时,对于营改增政策实行后增加的一些账务处理程序,房地产企业应该给予重视,鼓励相应的工作人员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保证工作人员能团结一致,把握好账务处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二)开具专业发票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与增值税有关的发票可以看作是一种有价值的存在,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用来抵扣一些税款,因此,房地产行业相关且会因为税额大而选择在专用发票上做文章,从而减少纳税的金额,这种利用虚假的专用发票来减少纳税金额的行为实质上就是一种偷税逃税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存在会对国家的税收产生影响,减少国家的税收金额,对国家的财政收入产生不利的影响。与此同时,使用虚假专业发票对房地产相关行业也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国家税务机关多次对使用虚假的增值税发票提出禁令,同时国家的刑法部门也对虚假的专用发票进行了相关法律的调整,一旦发现房地产相关行业使用虚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将会触动刑法,很难逃脱法律的责任。

针对以上这种情况,房地产企业应该针对增值税发票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企业的员工也要加强对增值税相关知识的培训,另外,房地产相关的企业应该通过合理的途径获得相应的增值税发票,并及时的按规定进行相应的认证,对其进行严格的保管,防止丢失。除此之外,各房地产公司应该加强有关增值专用发票法律知识的普及,防止企业发生触犯刑法的行为,为营改增政策的有效实行提供保障。

(三)抵扣进项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上文提到房地产的特殊性导致房地产行业在营改增政策后税收出现不同于其他行业的降低,反而是升高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抵扣进项不足。房地产行业涉及的工作范围比较广,投资成本的来源和组成也较为复杂,并且房地产的施工周期比其他一把行业的要长,其中能抵扣的项目和环节非常的少,而营改增政策实行后,其税率上升到了11%,整个税率较之前提高了很多,因此,这种抵扣进项不够的情况长期存在的话势必会增加房地产行业的纳税负担,从而影响该行业的整体效益。另外,由于抵扣进项不足导致的企业税收增加会致使一些企业采取一些非法的手段来降低自己的纳税金额,例如,采用虚假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对一些非抵扣项目不进行转出处理而直接纳入抵扣项目中,最终使企业本身陷入违法犯罪的行为中。从而对企业的形象和利益造成严重的损害。

针对这种情况,房地产企业首先应该做到的便是明确自己对营改增政策的态度,加强对抵扣进项相关知识的学习,只有明确了符合增值税政策中的抵扣进项环节才能在财务处理的过程中将非抵扣进项项目及时的转出,另外,企业应该组织对相关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强其专业素养,做到计算合理,监督有效,通过约束自身的行为来管理周围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

四、结语

面对国家的新经济形势以及出现的营改增政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目前是受限制较多的,但是为了维持企业自身的经营效益,为了更多地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房地产行业各相关企业应做好充足的准备,从调动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到增加专业知识的培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有条不紊地进行,只要这样我国的房地产行业才能在这种开局不利的情况下迎来属于自己的曙光。

(作者单位为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崔志刚.“营改增”政策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3.

[2] 刘冬莲.对房地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相关问题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2.

[3] 刘金锋.房地产企业营改增的风险及其应对策略[J].财务审计,2016.

税收风险控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税收风险;防范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加,这促进了企业的内部管理的发展,但是企业税收风险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企业税收风险控制如何对于企业的科学决策,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对企业税收风险研究,更好地对企业税收风险进行控制,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研究从企业税收风险的内涵出发,深入研究税收风险产业的原因,提出了系统防范和控制税收风险的对策建议。

一、企业税收风险的内涵及成因

(一)企业税收风险的内涵

目前,税收风险主要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企业涉及到税收的相关行为并没有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的企业未来经济利益的损失;二是企业会不可避免的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而造成企业未来利益的损失。由此可见,企业税收的风险主要是企业在税收上的不可预见性而导致的财务后果,但是企业的抗税、偷税、漏税等主观行为导致的税收问题,不作为税收风险的研究范畴,而主要是客观环境的变动带来的税收风险。

(二)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

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税收制度变动、企业业务变动两个主要因素,具体来说,首先企业税收制度的变动是产生税收风险的根本性原因,是税收风险产生的前提性条件。一般来说,税收制度稳定,对于企业来说税收负担是确定的,因而不会产生任何的风险,而一旦制度变化,企业必然遭受到税收风险,因此企业要高度重视税收制度的变化。其次,企业业务的变动是税收风险产生的基本原因和现实条件。由于投资、经营和销售等生产活动的改变,使得企业业务发生变化,导致原来适应税收制度的业务不再适应,而开始适应另外的制度环境和文本,以至于企业税收产生了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税收风险的产生。这两种因素也是相互影响的,税收制度的变动会使得企业改变业务以适应制度,而企业业务的变动也会使得制度变动,以调整资源分配,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这两种因素的“和谐互动”也能够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提高人们的社会保障,增加社会福利。因此,保证与税收制度的良性互动,控制企业的税收风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大意义。

(三)企业税收风险的主要类型

按照企业对风险控制的能力,可以划分为可控性税收风险与非可控性税收风险;按照企业生产过程来划分,又可以将企业税收风险分为筹资活动的企业税收风险、投资活动的企业税收风险和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税收风险;按照企业对税收风险的管理过程,可以将企业税收风险分为税收筹划(安排)风险和税收管理风险。这三种类型,也是当前企业税收风险划分的主要形式。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制度的完善,税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加,税收对企业的财务影响日益增强,成为产生税收风险的重要原因,这种因素是企业无法有效控制的,属于非可控制的税收风险。同时,企业的管理与控制过程中,同样会产生税收风险,按照税收风险的控制过程,可以将企业税收风险分为税收筹划风险和税收管理风险。税收筹划风险是企业税收未产生之前的风险,是一种潜在税收风险;税收管理风险是经营中产生的,是企业管理、经营和销售等环节不到位出现的税收风险。企业对各类风险并不是束手无策的,而是具有防范和控制的能力的,是需要系统的政策设计来管控的,但现实中企业的这种管控能力还有待提升。

二、企业税收风险管控的现状与不足

(一)企业对税收风险的管控能力增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税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加强,企业也日益重视税收制度的变化。一是企业更加注重税收筹划。企业开始建立专职的税收筹划人才队伍,招聘了财务经理,这些人熟悉税收法规、税收制度,专职从事税收筹划业务,并逐渐专业化和职业化,日益成为高收入的职业。二是部分企业建立了专业化的税收管理部门。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和央企,基本都设立了专门的税收管理部门,从事企业税收风险的管理、控制等方面工作。三是对于税收的研究加强。很多企业、行业协会、研究机构开始组织专业化的队伍研究税收问题,尤其是在新税制出台后,会通过组织财务、销售、法律、经济等精英人员,对税收优惠政策、制度理念、基本内容等进行深入研究,以降低税收制度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风险。

(二)企业税收风险的粗放式管理问题突出

企业虽然开始重视了税收风险的管理和控制,仍然存在粗放管理、被动管理的问题,在企业内部税收控制中,往往重视事后控制,而忽略事中控制,这使得企业内部税收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对于以前出现的问题也仅是“保守预防”,不去分析产生的深层次问题,就容易导致企业承担全部税收风险,也增加了企业处理这些风险的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收益。例如,一些企业在发票的管理问题上,不重视发票真伪的检查,支付流程也不符合规定,税收风险极大。同时,企业对待税收风险,过于注重事前的税收筹划和安排的设计,但是实际工作中却没有按照方案严格执行,存在企业税收的漏洞,一旦税务机关严格审查,就会带来极大的损失。由此看来,这些税收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企业粗放、被动管理所致,粗放管理和被动管理思维所导致,忽略了事前预防,发展中的动态化调整,必然带来税收风险问题。

(三)存在税收风险的单一化控制问题

企业发展中普遍重视对某个比较重要的税种,或者极力减轻整体税收的负担。单一控制一个税种的风险,忽视其他税种有可能增加企业整体税收负担。而一味控制整体企业的税收负担,又容易影响企业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企业税收风险的控制和管理只是增加效益的一种途径,并不能完全从这个角度来发展企业。因此,要充分理解有时候单一依赖看起来合理的税收筹划,可能会降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以及销售能力,损害企业经营者的利益,有时候甚至危及企业的信誉,这些管理思维背离了企业应有的发展目标,不符合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必须把税收风险管理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四)税收风险外部管理的水平有待提升

税收风险外部管理主要是税务机关及工作人员对于风险的解释、提醒和管理服务,但是目前来看对于税收风险的外部管理仍然不足,部门地区的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能够及时解释、宣传税收制度的变化,并向企业提供一些建议,使得企业能够有效的避免税收风险。但是有些税务人员认为税收风险的防范是企业的事情,企业太多很难全面的帮助,企业应该自己担负起应有的责任。这也导致一些企业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帮助,尤其是中小企业在税收制度变动时,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和反应,以至于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影响了企业的效益。

三、企业税收风险的控制与防范对策

(一)建立动态精细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

由于规模、效益、经营模式等变化,企业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和自我调整的过程中,企业税收风险还受到税收制度变化的影响,因此企业对于税收风险的控制与管理要因时而变,要根据环境、条件和自身情况相应的及时调整管理和控制标准,主动、积极应对税收风险。同时,也要更加注重精细化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要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规模和管理机制以及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找出影响税收风险控制的重要的节点。可以从企业设备购置、材料加工、产品产出、经营管理、票据审查、账务来往等各环节入手,这些环节都是对印花税、所得税影响较大的环节,也是税收风险控制的关键。确定企业关键点后,企业就可以通过研判、筹划、控制等措施,严格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日常化监督管理,建立起对应的管理机制,确保税收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精细和有效。

(二)构建防范和控制税收风险的整体意识

税收风险自始至终办税企业发展全过程,而且管理税收风险不是某个部门的事情,涉及几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是企业的整体性责任。因此,对于企业税收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必须要形成整体管理的意识。企业管理层要建立起系统性的风险防范意识,经常性研究和探讨税收风险的控制成效,判断未来税收制度变动的可能,提前谋划各种不可预测的事件发生,并能够建立起统筹协调各部门的制度。同时,企业税收风险与各部门也是密切相关的,仅仅依靠税收风险管理部门很难完成,这就要求各部门、每个员工都要密切参与其中,建立起整体参与管理的理念,通过制定税收风险防范管理的层层落实责任制,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明确各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确保税收风险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落实到位。

(三)依靠专业人才对税收风险进行管理

企业必须尽快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专业化税收风险控制标准和机制,提高税收风险控制的水平,确保企业能够及时的进行防范。同时,对于没有能力引进专业人才的企业来说,也可以依托专业化的机构、高校专家等,分析、研判企业税收防范和控制的关键环节,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控制机制进行评价,制定科学的控制标准。尤其是对于企业创新带来的风险,需要依靠专家队伍进行评价,找出因为创新带来的税收政策空白,及时研判因为创新带来的税收风险,让企业能够及时防范和化解税收风险。同时要加强企业涉税人员的培训,企业中涉税人员既有企业内部主观税务的财务人员,也包括营销人员、采购人员以及审计人员等,必须对这些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让他们尽可能了解税收信息以及税务知识,以提高企业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税务机关要引导企业防范和控制税收风险

税务机关是税收的执法部门,帮助企业管理税收风险能够同时降低执法风险,因此税务机关要充分发挥引导、支持和帮助的作用,使得企业能够防范和控制税收风险。在税收制度变化时,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税收法制制度的宣传和解读,帮助企业了解税收制度的变化内容,引导企业找出税收风险的控制方向和关键点,也可以积极协助企业制定相关的机制,防范税收风险的发生。同时,要通过建立企业创新税收风险的保护机制,鼓励企业创新创立。机制建设要推动企业创新的同时,及时将创新带来的税收空白问题向税务机关汇报,税务机关也要结合企业的创新情况,及时给予企业答复,确保企业能够制定相应的控制标准。这样不仅可以保护企业的创新效益,提高了企业创新的动力,也能够有效控制税务部门的执法风险。

参考文献:

[1]沈亚芬.企业税收风险控制与管理体系初探[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20-24.

[2]彭明.企业税收风险分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15-17.

税收风险控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 税收风险 防范策略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力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发展,同时也使企业具备一定风险控制能力。然而,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税收风险是不能忽视的,毕竟税收风险控制能力如何,对企业能否做出正确决策,促进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对企业税收风险进行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先对影响企业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防范策略。如何更好地对企业税收风险与防范策略进行分析,已经成为相关部门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影响企业税收风险因素

(一)企业人员纳税道德水平较低

企业领导和相应财务管理人员纳税道德水平和职业操如何,将直接影响纳税态度及职业判断力。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一些企业领导和相应财务管理人员并未意识到纳税道德水平的重要性,实际工作中常会出现漏税、骗税、逃税或未按照相应规定办理业务登记和设置相应账簿,使得企业领导和相应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对税收工作进行准确的判断,以致于无法有效规避税收风险。

(二)企业内部涉税控制制度不完善

在内部涉税控制中,企业审计过程容易出现虚假报账、隐瞒收入和不诚信纳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税收风险。再加上企业在内部税收控制中,往往重视事后控制,而忽略事中控制,使企业内部税收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而事前税收筹划工作是十分重要,其不仅能保证税收筹划目标实现,同时也能使内部涉税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完善企业内部涉税控制制度,以保证企业利益。

(三)企业涉税人员税收风险意识相对薄弱

就目前来看,国家针对实际状况对国家的税收法规进行了适时的调整。而企业涉税人员对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并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企业改制、并购及外资、出口业务及财产清算等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这就使得企业不能更好享受国家相应税收优惠政策或是多交税金。再加上企业涉税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内部控制能力和会计核算水平等不能更好满足实际需求,使得涉税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无法得到保证,从而无法为企业纳税提供有效依据。

二、解决企业税收风险有效策略

(一)完善税收规避机制

企业在生产运营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税收风险,但是其风险性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根据不同税收风险性质采取相应策略。在制定企业正常运行风险规避策略时,应该强调最大限度的降低税务风险,而不是消除风险。而在制定那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税收风险、无法承担或没能力承担的风险,采取的规避策略应该是使税收风险彻底消失,以促进企业安全且正常的运行。

(二)完善企业内部涉税制度

企业内部涉税制度作为企业规避税收风险重要组成部分,其能为企业制定正确税收风险政策提供有效依据。因此,应该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涉税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应该将税收风险作为审计重点,并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不仅不能虚报假账、隐瞒收入,同时也应该诚信纳税和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企业规避税收风险过程中,应该注意事前、事后和事中管理。尤其注重事前管理,在纳税筹划之前,审计部门应该协调企业税收管理部门,合理安排相应活动,以降低税收风险。而事中控制就是降低不同环节风险,从而达到税收风险最低的目的,其也是实践过程。而事后控制则比较注重事后总结,就是税收工作结束后通过总结税收风险防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防范策略,以更好地完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

(三)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素质

防范企业税收风险并不仅仅是企业主管和相应涉税工作人员的责任,同时也是与企业相关设计人员、营销人员及采购人员的责任。而这些企业人员要想更好地规避企业税收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就应该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因国家政策和法律会随着国家实际状况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完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与税收相关的人员就应该随时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税务或是法规汇编等获得与税收相关的信息,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掌握相关税收信息,提高税收意识。在企业出现相应问题时,能拿出相关税收依据,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提高企业税收风险能力,并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风险。为了更好避免企业税收风险,企业相应涉税人员还应该及时和税务人员、税务师事务所或会计事务所人员进行相应沟通和交流,以便将企业税收风险降至最低。此外,还应该提高企业主管和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以便更好地提高税收职业判断能力,以便为税收风险控制工作提供相应依据,避免不必要的税收风险。

三、结束语

税收风险能否被控制,将直接影响企业发展,毕竟税收风险会使企业利益受到严重损失。为了避免税收风险,保证企业利益,就应该完善税收规避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涉税制度,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素质。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新的税收风险,为了更好避免税收风险,使企业正常运行,还需要对税收风险防范策略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范轶.企业加强税收风险控制的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2) .

[2]彭明.企业税收风险分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1) .

[3]雷炳毅.实践税收风险管理 推动税源管理科学化[J].中国税务,2009(02) .

税收风险控制范文第6篇

关键词:税收;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

企业税收风险是指企业的涉税行为由于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具体表现为企业涉税行为引起的纳税不准确性,其结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少交了税,存在触犯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可能受到惩戒或者处罚的风险;一是企业未享受到应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多缴纳税款的风险。

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达《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标志着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有了指导性的管理性文件。2011年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又下发《关于2012年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意味着我国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开始全面铺开。根据2009年5月5日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中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解释,可将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定义为:企业为避免其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而采取风险识别、评估、防范、控制等行为的管理过程。

二、企业税收风险存在的原因和现状

(一)企业税收风险意识不足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虽然能够意识到纳税申报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大部分企业仍没有纳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而是处于国家权威的强制性之下,对于纳税申报是应付和不得已为之。被动的态度可能使企业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企业各项交易适用的税收政策,导致企业纳税金额不准确或者适用政策依据错误,没有尽到依法纳税的义务导致逃税,或者无意识的多缴税加重企业税收负担或没有享受应得的税收优惠;另外,税收风险意识不强导致企业对于自身权益不明,可能由于对于税务机关的迎合,导致企业在利益受损时缺乏维权意识,相关权益未能享受,产生税收风险。

纳税意识缺乏和风险意识不科学,使企业没有把税收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在生产经营过程各个环节中缺乏对税收风险的通盘考虑,企业对于税收风险的防范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又缺乏统筹成体系的税收风险监控,没有相应的风险预防配合,增加了企业的税收风险。

(二)企业核算与税收政策不符

1.财务核算与税收政策客观差异造成。企业进行各项交易的核算,由于交易本身的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可能受各种商业交易行为和交易模式本身的特点影响,造成财务核算与税收政策计税不同,影响纳税准确性,导致未来交易收益损失不确定性。特别是当企业税务部门没有参与企业重要交易的过程,仅在交易完成后进行税务核算,同时企业并没有适当的风险控制机制去评估和监控交易过程中的纳税影响,可能造成税收风险。例如:企业在对外捐赠货物、原材料时,通常按货物或原材料成本计支出,漏计销项税,但是按照增值税条例,应按公允价值计算销项税;企业用自产产品对外交换生产资料,可能按产品成本直接出库,未计主营业务收入,同时未按公允价值计销项税;企业对外采购办公用品、汽油仅取得普通发票,未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少抵扣进项税额。2007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以来,部分交易会计核算方式与税法规定之间的差距已经不复存在,但是部分企业仍未能完全杜绝交易核算与税收政策之间的差异。对于企业来讲,偶尔发生的交易和复杂程度较高的交易,例如:兼并、资产重组等,越容易发生税收风险;经常发生的日常交易行为,如:材料采购、商品销售等,财务核算与税收政策越不容易出现差异。

2.税收政策的变化或地方文件的界定模糊。现阶段,我国尚没有也不可能制定统一的、明细的、应对任何实际情况税收基本法和操作指南,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层次较多,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文件、通知众多,企业面临国税地税两套征管系统完成纳税义务,国地税的规定也可能不尽相同,或者界定模糊、矛盾也偶有发生,因此纳税人员无法正确划分业务种类或采用正确的税收方法等,这些都会给企业带来税务风险。

(三)企业缺乏税收风险预警机制

部分企业都没有专门的税收部门,更没有建立税收风险控制和预警机制,导致税收风险。要对企业的税收风险进行监控和防范,需要建立和完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对税收风险进行因素分析,对税收的风险要素、风险环节、风险时期、风险来源进行系统的梳理,才能找准风险控制关键点。部分企业由于缺乏完善的税收风险预警机制,无法对生产经营各流程进行监控,对各环节无法有效的参与控制,对于风险和认定和评估准确性不高,影响税收风险预警与控制能力。

三、加强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企业税收风险意识

企业首先要树立依法诚信纳税意识,健全完善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各项交易和经济活动真实、完整、及时的进行核算和反映,准确计算、及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健康参与市场竞争。在对交易活动进行调查和合同签订时,要重点关注对方的纳税主体资格,严格审查对方纳税资信情况,了解对方税收信用等级,防止对方转嫁税务风险,认真推敲合同条款,防止税收漏洞,额外负担税额,尽量化解税收风险。要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的业务素质,树立税收风险意识。加强财务会计人员、企业业务人员的业务、税收法律法规、各类税收政策的培训,使企业财务、涉税人员意识到提高税收风险意识的重要性,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权益,强化企业对纳税风险的规避意识与防范能力,同时也促进企业整体抗风险能力的提高。

(二)增加税收政策熟悉程度

增加企业业务人员、财务会计核算人员、涉税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政策的了解,相关人员要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化,树立法治观念,避免由于政策不熟或者政策变化引起税收风险。要熟悉税收法规政策相关规定,特别是与自身经营项目相关的内容要重点掌握,在进行核算、涉税筹划时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前提,在进行涉税核算时即要符合企业利益又要遵守税法及相关政策规定,既不偷逃税款,也不放弃本应享受的税收优惠。

(三)建立税收风险控制体系

1.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根据《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企业应当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该管理机构应与财务部门平行,配备专门的专业税务人员。企业应当优化自身税务风险内控体系,完善自身内控制度,降低税务风险。从职能上看,专门的税收风险管理机构应当从风险管理机构设置、税收风险识别、税收风险应对策略、信息和沟通这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规范企业风险,为企业防范税务风险。企业也可采用委托和分包的形式,将这部分工作职能委托给社会中介机构进行。

2.形成税收风险控制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涉税风险防范机制,避免因制度缺陷而导致涉税风险的增加。要结合企业特定的管理构架、业务特点进行,不能照搬照用或沿袭他人制度,形成系统的税收风险机制。在制定制度之前,要对企业进行充分的考察、分析,在机制试行中,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结合辅导制度,将税务风险纳入日常管理中,而且需要在机制方面构建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在日常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中实现对税务风险的有效管理,尽量使企业的税收风险与其他风险防范制度化。

四、结论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可能导致企业进行交易核算时与税收政策不一致,形成税收风险,使企业遭受现实或者未来利益损失。企业要不断预防和防范税收风险,需要提高企业税收风险意识,增加相关人员税收政策熟悉程度,建立税收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化解企业可能遇到的税收风险,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忠华,贾心明.预防和化解我国税收风险问题探讨[J].经济纵横,2011(04).

[2]李汉文.刍议税收风险的定义及危害[J].税务研究,2008(08).

[3]高翔.最新税收政策下企业税收风险防范与控制[J].河北企业,2009(12).

税收风险控制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税收

税收风险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纳税负担,有时也会导致企业存在非主观意愿的少缴纳税款,这就会使企业面临税收处罚。可见,企业的税收风险会对严重制约企业的顺利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企业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更加复杂,税收管理的难度也日益增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若要降低企业的税收风险,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近年来,我国从制度层面加强了企业内部控制,但许多企业仍旧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导致企业税收风险体系不健全,这无疑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

一、企业内部控制不当对税收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纳税人缺乏风险意识

调查显示,许多人将纳税视为一种负担,未能完全理解国家的税收政策,没有意识到纳税是公民应承担的责任。此外,一些人对企业的税收风险也未形成正确理解,甚至将纳税风险看作税收处罚,认为企业如果没有受到税务处理,就没有税收风险。这些错误意识导致许多企业管理者在工作中缺乏税收风险意识,不重视企业的税收风险防范。此外,一些企业的税收管理也不够规范,将税收管理依托于社会关系、企业资源。许多企业在出现税收风险时,倾向于通过“找关系”解决问题,忽视了自身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这就导致企业的税收问题日益增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税收风险,导致企业发展困难重重。

(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对企业税收风险控制水平具有直接应香港。就人员层面来看,目前许多企业的税务管理都由内部财务部门复杂,但财务部门甚少设置专门的税务会计。这无疑不利于提升企业的纳税管理水平。因此,企业要着力提升纳税人员的业务能力,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或聘请税务专家统筹规划企业的纳税问题。就制度层面来看,许多企业没有形成健全的内部控制建设,众所周知,企业的财务工作与纳税工作联系密切,不健全的内部控制会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出现各种问题,进而增加企业的纳税风险。

(三)税收法律法规不健全

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通过税收法律进行调节,因此,国家出台的税收法律法规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有直接影响。税收法律法规的改变也会影响企业的税收,引起企业税收风险的变化。所以,如果相关的税收法律法规模糊不清,就会导致纳税概念难以界定,税法的执行力度也会大打折扣,导致企业出现多纳税或少纳税的问题,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此外,若税收法律对相关程序规定的过于复杂,也会导致企业在非主观意愿下产生违法行为,这同样会提升企业的纳税风险。经过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税收法律法规逐渐得以完善,但总体而言,税法制度依然较为复杂,导致企业难以把握税法动态。同时,目前,我国的税法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企业的税收控制都依靠企业的规章制度,国家则很少正式出台法律法规。这就导致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除此之外,税收法律解释权的规定和税法机构的自由裁量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执行力度。一旦自由裁量权使用不当就会对企业造成极大危害,增加企业的税收风险。

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降低税收风险

(一)重视税收风险评估

首先,要识别税务风险。企业要切实考虑自身的经营情况,有效识别税务风险因素,掌握和实施税务风险控制措施、控制框架,及时了解税务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以及税收业务的操作流程。合理运用税务风险流程图法、清单法、财务报表分析法等识别税务风险。其次,应当分析税务风险。在识别税务风险的前提下,企业应当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措施,分析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内部控制可能产生的影响。明确重点控制、优先控制的税务风险。再次,企业应当应对税务风险。企业要根据分析结果,充分考虑自身的税务风险承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承担、规避、转移和控制等应对措施。当前,我国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时常比较复杂,若用单一的应对措施,很难降低税收风险,所以,企业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系统性应对方案,综合运用多种应对措施。

(二)加强信息沟通

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可以有效防范、规避企业税收风险的发生,总体而言,企业的信息沟通包括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两种方式,其中,企业内部沟通是指要全面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评估与识别企业的税务风险。企业应当依据税辗缦展芾碇贫龋明确企业税务风险的控制程度、控制范围。比如,要加强和人力资源部的联系,积极组织税收管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促使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岗位人员更加深入的了解企业的风险管理,且形成整体认知。同时,企业还要注意沟通交流的方式,积极构建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平台,增强企业内部沟通的及时性和便捷性。鼓励各个部门积极联系,在相互沟通中获取更加全面的企业税收信息,进而有效控制企业的税收风险。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界环境,因此,企业的外部沟通对企业的税收风险控制也具有重要影响。外部沟通主要是指和相关税务部门的交流,这也是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合理的外部沟通可以增强税收机关对企业的肯定。当企业出现纳税困难的请款时,税收机关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迟纳税时间,进而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此外,与税收部门沟通交流还可以及时了解最新的税收法律法规,进而正确规划企业税收管理,降低企业税收风险。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和相关税收人员沟通交流时,应当如实汇报企业税收情况,以便税收人员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的了解企业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给出合理建议,进而加强税收风险控制。

(三)提高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

企业若违反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就会面临法律风险,因此,必须提升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税收风险管理制度体现在企业的各个层面中,不管是企业的普通员工,还是企业的管理层都要遵守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现控制过程,进而降低税收风险。企业在税收风险管理中,应当合理设置业务流程,以促使各个岗位与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此外,在设置岗位时,应当依据节约人力资源的原则,优化处理内部控制各监督岗位,提升各个岗位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应当增强岗位之间的独立性,在岗位制度建设中落实内部控制条例,并增强内部控制监督的公平性,避免有违反内部控制的特权现象出现,促使各个岗位的企业人员在制度约束下各司其职。除此之外,在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中,还应当增强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配合,促使各个环节与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避免因各个部门沟通不畅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只有增强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与部门岗位的协调,才能够增强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连续性,为税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协调配合则需要各个部门设计清晰的控制活动,岗位设置模糊,就会导致各部门之间出现职责不清、落实不到位的现象,内部控制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四)强化税务风险监督

企业要健全审计制度和机构,制定企业税务风险内部控制目标,且据此监督税务风险管理,并客观评价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了解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策略,提升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此外,企业也应当联合外部审计机构,合理评价企业税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情况,明确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状况,进而提出完善务风险管理的举措。

(五)组建税务风险管理部门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经济状况、规模大小,合理组建内部税务风险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税收风险进行统筹管理。合理设置税务风险管理部门,有助于归集管理企业的纳税事宜及税收制度,有效协调企业和外部税务机关的关系,及时处理企业税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通常情况下,企业的税务管理部门可以针对企业的具体税收风险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方案,并有效评估企业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对企业纳税管理的监督。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日益复杂,我国企业面临的税收风险也越来越多,企业若要提升自身的税收管理水平,就必须及时调整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外部沟通,并适时了解相关的税收信息,增强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企业的税收压力,有效防范税收风险,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进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顾爱红.浅谈企业税收筹划风险及其管理与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2(2):186-187.

[2]唐洋,王秋林,陈慧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会计监督的影响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6):107-111.

[3]蒋震.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思路和基本框架[J].税收经济研究,2011(6):25-30.

[4]张凤霞.中国大企业税务管理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2(4):11-14.

[5]程慧丽.浅论内部控制、税收筹划和现金流量对企业财务目标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2012(4):62-63.

[6]吴俐俐.浅谈税收筹划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中的应用 [J].科技致富向导,2013(24):263.

税收风险控制范文第8篇

关键词:税收风险种类规避

目前,税收风险已经构成我国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风险中的重要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引起企业足够的重视。

税收风险的种类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大家所熟知的,企业的涉税行为未能够正确有效遵守税法规定,而导致企业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如某些企业为了增加利润,减少成本,而在税收上动脑筋,要求纳税人员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使企业在将来可能面临更严重的惩处。

一般来说,很多企业并不想在税收上出问题,以致被追究法律责任,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但无论企业怎么做,企业在税收上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受到税务机关的处罚。为什么企业不想偷税漏税,但却总是在税收上出问题呢?这是第二类风险,企业虽遵守税法规定,但是由于企业忽略税收与企业其他方面的联系等原因,而造成企业未来利益的损失。

如何规避企业将要面临的税收风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

一、建立重视税收风险的意识

笔者认为,企业如果要规避税收风险,必须首先重视税收风险。上至企业管理层,下至企业当中的每一个小员工,都应该高度重视纳税风险的规避,并将这种意识深入到企业的各项活动当中。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认为,税务人员登门一定没有好事,这种观念需要转变。对于税务问题,税务机关作为专业部门,可以成为企业的老师。如在遇到不明确的涉税事项时,可以主动向税务机关咨询。

二、培养高素质的企业涉税人员

涉税人员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主管税务的财务人员,也包括营销人员、采购人员以及审计人员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不论采取什么措施,税收风险的降低都离不开涉税人员的实际工作。他们是规避税收风险的重要人员,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税务风险规避水平的高低。国家法律不断更新更新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涉税人员,应通过有关涉税的报刊、杂志、法规汇编、税务、上网查询等多种信息渠道主动了解、更新和掌握税务新知识,提高运用税法武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以及规避企业税收风险的能力,为降低和防范企业税收风险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同时,企业涉税人员应注意同机关税务人员、社会中介机构如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的专业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三、构建税收风险的管理机制

如何规避税收风险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部门,而且是一个长期的活动,因此要求企业结合自身经营情况、税务风险特征和已有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建立相应的税收风险管理制度进行长期、有效的管理。而这一机制的关键在于协助各部门责任人来识别、量化并管理税收风险,至少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评估税收风险

在企业的日常活动中,需要识别必须管理的税收风险以确保企业经营模式的成功,对这些必须进行管理的税收风险进行分析,如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出现、来自于何处等。评估税务风险的重点是依据企业所要的精度来选择多种分析方法测定税收风险的严重性、可能性以及产生的财务影响求的精度来选择多种分析方法。

(二)制定税收风险规避策略

不同的税收风险可以用不同的策略予以规避,例如有些风险的存在是合乎需要的,合乎需要的税务风险是那种在今后企业经营模式正常运做中所固有的那种税务风险。那么企业在制定风险规避策略时,必须侧重于降低税收风险,而不是使其消失。对于那些不合乎需要的税收风险如无法对承担的相关风险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或企业没有能力控制类似风险,那么采取的规避策略应当是使其消失。

(三)通过处理各种因素,保证税收风险规避策略的实施

这些因素包括:(1)能够支持过程改进的因素,如负责引导、组织与督促企业各级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税法知识,保证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手段与政策的不断更新。(2)高级管理人员因素,如行政领导必须保证税务风险管理的优先度,具有很强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与素质。(3)支持机制运转的因素,如保证不同级别的风险管理人员都可以依据相同的步骤、规范与程序开展税务风险控制工作。(4)确定相关人员责任与义务的因素,如建立的对风险控制后果的责任承担制度和风险管理授权制度。

四、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的涉税制度

把如何规避税收风险纳入到企业的日常管理日程当中,将税收风险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内容之一,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职能作用,不隐瞒收入,不报假账,诚信纳税,合理避险。注重企业规避税收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管理,而事前更侧重于筹划,如可进行纳税筹划,协调企业涉税部门,合理安排各种活动,事中侧重于控制,以降低各业务环节的风险,以较低或者为零的税收风险进入企业的财务部门,从而达到税收风险最小化的目标。这也是在实践中学习的一个过程。事后则侧重于总结,企业通过事后审阅可以总结规避税收风险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发现问题,完善税收风险管理机制,是规避税收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个主要方面,企业还可以选择其他方面进行规避税收风险,如定期进行纳税健康检查,一些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建立专门的税收管理机构,进行专门的规避税收风险活动。

依法纳税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随着税收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自身应做到依法诚信纳税,准确计算税费,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重视在税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并予以合理规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翔.最新税收政策下企业税收风险防范与控制[J].《河北企业》,2009(12)

[2]岳海龙.谈如何避免企业税收风险[J],《现代商业》.2009(23)

[3]林凤羽.企业税收风险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J].《金融经济》,2007(16)

税收风险控制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内控管理

随着国家房地产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在我国的GPD中所占比重已经非常大,这在带动国家企业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时房地产企业因项目投入资金较大,且经营过程较为复杂,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特别是在税收方面,如果房地产企业无法根据自身的企业运营发展进行有效的税收风险内部管控,将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比较严重的障碍,所以。房地产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内外部税收风险的综合因素分析,以努力探寻房地产企业税收内部管控方式为手段,通过有效的税收控制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不断地实现税收风险的化解。

1房地产当前的税收风险分析

从当前房地产企业税收出现的风险因素分析来看,其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由于房地产企业没有对内部的税收风险管控加以重视。房地产企业的税控管理重点往往在税务申报工作和单个环节的税费避让,普遍缺乏对国家当前税控政策的彻底分析和了解,没有形成与之对应的税务管控方案。同时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税务专岗都是兼职,在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方面都比较欠缺。从房地产所面临的税收风险来看,其主要有政策、财务、企业经营及法律等方面的风险。房地产企业对这些税收风险缺乏连续性的总体方案规划,特别是当前变化较快的税收政策也提升了税控风险。基于这些情况,房地产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合法提升,就应该结合税收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和内控体系的完善。

2房地产企业当前的税收风险内控现状

2.1企业普遍缺乏税收筹划管理理念

房地产企业的税后筹划基本定位在如何有效地降低纳税方面。实际上,企业的税收筹划是税收工作的重要指导依据,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税后风险的内部管控除了关系到纳税金额之外,还涉及企业营销,发展及财务,法律等多个环节。为此,在房地产企业的税收风险管理方面,如何能够将其有效地贯穿到整个企业发展运营管理各个环节中就成为比较关键的问题。在这方面,很多房地产企业还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缺乏针对性的管理规划,这就导致了企业成本管控不合理,税负得不到有效降低等问题的出现。

2.2房地产企业针对税收风险的内部管控机制不健全

要想实现房地产企业的税收风险合理管控,就必须有完善的税收风险管控机制来加以约束。随着国家税收政策的不断升级和发展,多数房地产企业都已经能够形成针对自身税收风险管控的相关约束机制。但从机制的管控来看,普遍存在税控与经营脱节,税收让步于服务的现象。而且很多税收风险管控机制在日常公司运营中,因为缺乏执行监管,也很难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加上缺乏针对税收风险管控的考核和评价,使得很多已经沉稳的税收风险管控制度很难得到真正地实施。

2.3普遍缺乏对税务政策的研究而出现税控不到位的情况

(1)国家的税收政策也是变化比较快的,在房地产企业还没对一个政策进行完全吃透的基础上,新的政策一出台,使得企业财务对新旧政策难以进行很好的理解和贯彻。(2)企业管理层对税收风险管控思路有问题,他们普遍认为延迟缴税、偷税漏税是好事,其实这其中可能会导致很多会计角度的核算问题出现。再加上房地产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清算比较困难,施工过程较长且立项手续复杂,使得财务税收经常出现跨年的问题,这对企业保税及内部管控来说就困难重重。(3)企业普遍认为税控问题是财务专业角度问题。在实际的企业税收风险内控管理方面,其他部门很难主动地去配合财务部门进行税控考虑。这就使得土地增值税和所得税清算工作难度较大。

3优化房地产企业内部税后风险管控的相关策略

3.1成立专门的风险识别体系

针对房地产行业涉及税种较多,缴算繁杂的情况,应该以公司角度来形成风险识别体系,对事前及事中进行风险警示。提升管理层及税收专业的税控管理意识,清楚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及制度建设,在不违背税收政策的基础上实现税收风险因素的合理识别和管控。

3.2进行有效的税收风险评估

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进行等级分类。这样就可以结合等级评估来进行税收事件的具体分析,然后可以指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同时有利于税收风险的纵向比较和税控风险经验积累。

3.3不断完善风险应对体系

面对房地产税收方面的各种风险,虽然无法通过单一的方式来进行处理,但是我们可以在总结风险等级及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对应方案的规划。常用的风险应对主要遵循:结合以往风险规避经验进行针对性措施制定;以降低诱发风险的不确定因素来降低税收风险带来的损失;进行高风险的有效业务转嫁,比如,可以以外购商品房的形式来处理安置房的复杂税务问题。

3.4完善关于税收风险的内控管理机制

很多房地产企业的内部管控机制存在漏洞,同时缺乏执行监督。针对这种情况,建议房地产企业实行税收风险内部管控机制的执行监督常态化,让税收的合理规划和依法纳税成为一种内控正确观念。并构建与之对应的考核监督机制,实现税收风险内控管理机制的全面落实监督。

3.5形成税收规划与风控两相呼应的局势

税收规划主要是进行事前的税务安排,而税收风控则是一种预警,两者之间存在交叉,所以,企业税务管理部门应该实现对两者的呼应统筹。以实现对房地产税收政策的合理了解为原则,及时进行与税法相对应的税收筹划。同时监理会计核算制度,确保税收筹划能够统筹大局。

3.6针对土地增值税的风险控制

房地产企业日常运营中涉及的主要税种之一就是土地增值税。在土地增值税的风险控制方面,首先应该结合当前的税收减免政策进行灵活的纳税规划。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主要目的是及时盈利,而缴纳的土地增值税金额又与企业的盈利额成正比。所以项目初期的增值税纳税筹划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还应该考虑如何通过将一些费用转移到房地产开发成本费用里,来适度实现行业内部产业链的延伸,增强跨行业的利润转化,来实现对房地产缴纳土地增值税的有效降低。

3.7针对企业所得税的有效管控

房地产企业所得税的控制,首先应该避免违法税控导致的税务风险,在纳税之前先进行内部申报信息的稽核。另外还应该通过税后的总体筹划,以利润转移法的综合利用和收入调节,来最大可能地降低企业所得税缴纳压力。

4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的内部税收风险控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效益把控方式,它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地进行风险规避,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如果内部税控得不到有效的控制,房地产企业将会给自身带来比较高额的税收压力。所以,房地产企业必须能够紧紧抓住当前的国家的各项税后政策,并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以正确税收观念的树立,来优化企业资金结构管理和成本运营机制,并加强差异化风险策略的应用,有效提升企业税收内部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企业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勇.浅论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内控管理方法[J].新经济,2014(29).

[2]赵玲.浅议我国房地产企业税收风险的管理[J].科技促进发展,2011(02).

[3]刘蓉.企业税务风险及其管理理论的研究兴起与理论框架构建[J].光华财税年刊,2013(00).

[4]胡诣熠.浅议房地产企业纳税处理与风险控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3(22).

税收风险控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税收征管;体制机制

当前,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表现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纳税人户数急剧增长,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尖锐;税收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的真正落实,制约着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理论为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效路径。

一、风险管理理论与税收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概念及内涵。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风险管理就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行为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工作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国际风险管理领域存在诸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标准,但都与美国COSC委员会(由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发起的组织)正式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紧密相关,ERM框架已成为当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标准。由于风险管理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性,ERM框架及其方法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的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要素及特点。综合ERM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风险管理要素包括八个方面:(1)内外环境。环境分析是认识和应对风险的基础。同其他任何管理活动一样,风险管理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也要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2)目标设定。即设定一个组织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该目标可以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3)事件识别。指识别可能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包括区分代表风险的事项和代表机会的事项。这是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的基础。(4)评估风险。指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5)应对风险。即针对识别出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风险的应对策略可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接受风险和共担风险四类。(6)控制活动。是指设计的程序和政策,操作的目的是管理和控制风险以取得组织的目标。(7)信息与沟通。要求组织的信息和沟通体系支持其他组成成分以确保组织中的人理解、获取、交换和记录在组织中管理和控制风险所必需的信息。(8)监控。整个流程尤其是风险控制和程序必须被监控,以评估它们的有效性,确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要采取哪些补救行为。通过这样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一个组织可以对自身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所以,ERM风险管理框架可以运用于管理税收风险。

3.税收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并通过合理的服务和管理措施规避或防范税收风险,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健全科学、严密、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对当前和潜在的税收风险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事中的预警控制,科学地监测和有效地防范、化解税收风险,可以实现税收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今后税收管理工作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实现“信息管税”的基本前提。

二、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外环境方面。(1)系统上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工作的主动精神、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2)现行税制体系结构不完善、科学性不足,法律级次低、变动频,征管体系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足。(3)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税务部门同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沟通反馈机制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2.目标设定方面。(1)税务总局2002年5月在《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税收风险,并对防范税收征管风险进行了专门阐述,但尚未作为税收改革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局性工作目标。(2)目前尚未对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形势、任务、战略规划、实施方案等进行系统地研究。

3.风险识别方面。(1)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2)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

4.风险评估方面。(1)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2)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基本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比对阶段,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模型作为评估依据。

5.风险应对方面。(1)风险应对措施单一,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细分应对策略。(2)对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够。

6.风险控制方面。(1)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税收任务快速增长的影响,税收机关内部征、管、查、审等环节的职责分离存在设计的科学性不足和执行难以到位问题。(2)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

7.信息与沟通方面。(1)税务机关掌握的纳税人的基础信息有限,应从立法上支持税务机关采集足够的信息以满足风险分析的需要。(2)税务机关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需要加强。

8.风险监控方面。(1)税务系统内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2)社会监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需要继续完善。

三、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创新税收管理体制机制

1.科学设计风险目标规划,健全风险识别分析运作机制。通过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对税收征管面临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类别进行总体考量,对各类风险群体和风险程度进行集中分析,对跨部门和跨税种的风险管理进行统一安排;在科学设计风险目标规划的基础上,以风险识别排序和应对处理为重点,以减负增效为原则,创新税源税基管理方式方法,建立风险监控管理机制。发挥征管资源和数据信息集中优势,重点开展综合风险分析和分税种风险分析,组织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类型风险特征的筛选、分类、归纳和描述,健全税收风险特征库。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归集排序,将风险等级应对与税源监控管理职责相匹配,选择有效的方式实施应对处理,以较小的管理成本获得较大的管理效能。

2.持续改进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监控评估机制。着眼于提高风险管理绩效和水平,科学设定风险管理监控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起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后续影响等多层次的风险管理监控评价圈,从风险识别准确性、风险控制有效性、税法遵从提高度和征管成本效益等方面对税收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要及时总结税源变化的一般性规律,掌握并积累资料,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形成依托信息化手段的新型纳税评估工作体系,及时发现问题,堵塞管理漏洞。

3.完善税源信息共享沟通机制,夯实税收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基础。税收征纳系统的信息化既包括纳税人所有办税事项的信息化,也包括税务部门所有征收管理事项的信息化,以及日常行政管理和社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从税收风险管理的角度,应充分运用数据集中的优势,建立纳税人情报信息管理库,重点提高内部信息的共享度,努力挖掘税收管理过程中税收风险信息情报资源;大力拓展外部信息的采集渠道,推进完善税库银联网和政府公共信息平台,及时采集上市公司报表、工商、统计、行业管理部门和管理协会等部门的第三方信息;探索建立跨地区信息情报采集、交换管理机制,提升跨地区税源信息交换、查询功能,形成税源控管的信息化优势。

上一篇:医疗技术创新范文 下一篇:税务管理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