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法规范文

时间:2023-03-09 22:40:25

税收法规

税收法规范文第1篇

税收法规作为一种基本的法律形式,它可以调节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可以以此来调节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保护税收利益。会计制度也是一种基本制度,它是对企业的交易行为以及财务往来的监督调节,它能对会计账簿中的数据进行分类、记录、分析以及账目核实以及上报。本文就目前会计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情况进行了相关阐释。

【关键词】

会计制度;税收法规;协作;影响

1 我国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在企业中存在的现状分析

税收法规是一种基本法律形式,它能指导纳税人的行为,协调纳税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保护纳税人的基本权利,维护国家的税收利益。税收制度的制定,主要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促进国家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监督纳税人履行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人员必须遵守的基本规章制度,它能对企业的财务往来及交易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及时掌握企业会计账簿的记录、分析以及最后的核实。会计制度的制定,能为政府部门以及相关部门提供依据,真实、全面的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为相关部门展示企业发展的全貌,为决策部门提供依据,保证经济决策的有效性及科学性。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的税收制度与会计制度并没有相互分离。二者在目标上基本趋于一致。会计制度与税收制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时为了对企业的经营以及财务状况有一个全面了解,会计处理有时会脱离税收法规指导,所以有些会计记录内容需要单独阐释,加重企业的负担,所以从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来说,会计处理应该尽可能满足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税收制度作为会计处理方式的依据。

按国际市场的惯例来说,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是企业与国家的税利却关系不大,纳税是企业应该承担的义务,但是企业的利润是获得的相应回报,两者之间相互矛盾。企业所需缴纳的税款越多,盈利就相应减少,就容易出现与税金抵消的现象。现代市场环境变幻莫测,国家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及发展需求都做了精细考虑,并根据实际情况改变了税收政策。新的税收政策的制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费用以及计量标准等做了相应的规定,使得税收政策出现了较大差异。由于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所以企业根据个人所得税计算出来的应交税金以及根据财务会计制度计算出来的利润金也会不同,所以,企业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利润以及损失等严格计算程序,严格依照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的程序办事。假如企业在计算所得税时,要严格遵守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使用财务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计算,当与国家的税收法规不一致的时候,要以税收制度的标准为计算依据。

2 税会关系及其模式选择

2.1 会计与税收的基本关系

税收和会计是经济体系中的两个重要分支,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会计工作能为税收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税收工作的开展要以会计核算的数据为依托,税收征纳的处理结果会及时反馈给企业会计,能为企业的利润计算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

会计制度是以会计目标作为支撑的,会计目标的制定又能影响到会计制度的处理程序以及核算原则。近年来,我国会计制度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工作逐步强调谨慎原则,会计工作的业务处理程序和方法偏重于对经济实质的重视,但是目前还有许多措施与税收的目标原则相抵触。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条文对纳税人进行征税的行为,是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税收法规的制定,对企业的纳税行为起了导向和调控的作用,是一种强制执行的政策,纳税人缺乏自我选择权。

2.2 税会关系模式与协作思路

由于微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理论存在差异,所以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存在统一与分离两种基本模式。税会模式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它强调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统一,税会职能侧重于为政府部门提供控制与管理服务,政府部门强制执行相应的会计准则;但是以微观经济模式建立的税会模式,强调二者的分离,而我国的税会关系一般表现为分离的模式。要正确处理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必须实事求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相一致。目前,我国的税收监管体系尚不完善,会计制度的确立应该遵守“会计信息服务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原则,另外,制度制定应该实事求是,充分利用税收工作对会计信息的依赖性,同时要充分发挥税收的反馈作用,指导企业的会计工作,进一步实现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良好协作。

3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业务差异分析

3.1 收入类、成本类业务差异

企业的会计制度是这样定义“收入”的,收入即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情况,但是税法对“收入”并没有明确地界定,但是它对与收入相关的“营业额”、“销售额”等概念却作了具体阐释,而且税法对收入的定义较为宽泛。会计制度更注重形式,而且特别强调谨慎性原则,较注重实质性收入的实现,而且会计制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力。相较于会计制度,税法对主观判断、不确定性以及选择性等基本不予考虑,以此保证国家税收收入的充分实现,为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税法虽然重视业务的实质,但是更注重相关法律文献的规定。一旦发生应税行为,就必须开展征税处理。我国会计制度对费用及成本进行了相应阐释。但是会计计算的方式以及税法中的销售额并不直接对应。会计制度也同样遵循谨慎性原则,但是税收法规却不一定遵守此原则,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税收法规以及会计制度对成本费用类的业务处理以及收入类的业务处理都进行了相应规定,而各项规定间的差异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针对差异间的协作,要充分考虑不同收入来源的实际情况,及时协调各项关系。同时,对于经常性的业务往来,会计处理方式应该不断完善和规范。税收处理能够充分实现税收政策与会计制度的协作,实现成本控制。相较于税收政策,会计制度对具体事宜的规定并不明确,它为会计人员提供了自主判断的空间,但是税收政策具备一定的强制性,纳税人没有自我选择的权利。

3.2 特殊业务差异:以企业并购和跨国公司转移定价为例

我国目前缺乏健全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核算,导致会计核算工作缺乏规范性。例如,跨国公司在处理税收法规以及会计制度转移业务的相关内容时,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会计工作需要解决各关联方的利益,妥善解决税收障碍,促进会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会计制度在企业价格转移以及定价会计报告等方面与税务信息也存在较大差异,基于此,税务部门应该加大信息获取成本,进一步协调相关的定价纳税。除此之外,加大对信息成本的投入在其它业务中也至关重要。由此可见,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应该重视差异的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总结税务信息与会计工作的差异,保证会计信息得以充分、全面、准确的披露,使税务部门获取真实的会计信息,充分发挥会计对税收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国家应该建立健全会计制度,进一步减少税务部门获取信息的成本,实现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良好协作。

4 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方式

第一,要实现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协作,必须实现二者的协调。通常情况下,会计制度先于税收制度,尽管二者由于不同的业务需求存在差异,但是税收法规应该不断谋求与会计制度的合作;除此之外,会计制度应该时时关注税收监管的相关信息需求,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对税收法规的支持作用,实现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

第二,要进一步强化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合作关系。税收的法规制定和会计的日常管理隶属于两个不同的部门,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由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其立法取向也存在显著差异,所以税务部门以及财政部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从源头上保障会计制度以及税收制度的协作。

第三,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应该根据不同的差别制定不同的标准导向,实现业务上的协作。有的企业对会计处理的方式较为规范,所以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要实现协作,必须保证税收的主体原则,适时与会计原则实现协作。另外,有的企业的业务类型在会计处理方式上还存在一定的空白,所以首要的工作是建立健全会计制度,妥善处理税收与会计的协作。

第四,会计要充分发挥信息披露的作用,对税法提供必要的支持。我国的会计制度要不断完善,实现具体业务的制定,同时还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使得会计信息得以具体、充分、全面的展示。税收能依据会计信息披露出来的不足,及时调整相关政策,加强会计系统的建立,解决信息不畅所带来的经济压力。除此之外,税务信息由于自身的非公开性,也加大了数据搜集的难度,使得税务工作的开展面临巨大的压力,所以税务部门应该充分利用其数据优势,加强税务管理,实现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协作。[4]

5 总结

总而言之,实现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良好协作,能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规范企业的运营状况,进一步强化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互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德明,周华.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J].经济研究,2012(03)

[2]侯悦.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协作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3(10)

[3]陈爱群.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与协作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06)

税收法规范文第2篇

一、统一折旧年限或摊销年限

从会计的角度看,资产、费用的摊销时间问题属于会计估计的范畴,取决于相关的行业会计政策的指导及会计人员的判断。对企业而言,资产一旦形成,企业更关心的是资产能带来的效益,资产的折旧所能影响的只有企业将折旧年限确定为多少,其某一会计期间缴纳的所得税必须是按税法规定调整计算,也就是说,折旧年限的不同不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在企业的经营理论中现金流量对企业的影响远大于利润对企业的影响,只要有足够多的现金,亏损的企业也会生存下去;而不管企业账面上有多大的利润,缺乏足够的现金,企业的经营也会步履维艰;对于折旧方法也一样,在实际操作中,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与税法规定相一致的折旧方法一直线法计提折旧,以免在所得税计算时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税法在充分考虑企业实际和国情的情况下,制定出比较合理的资产的折旧方法和年限,会计制度与税法保持一致,不但便于会计人员理解和执行,也可以减少年终纳税调整的工作量。对于费用性质的资产,如开办费的摊销,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一样,会计制度与税法统一,规定以确定的年限进行摊销。这样的统一,有人会认为,会计信息失真,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真正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误导投资者。对于这个问题,企业应在年报会计报表附注中注明,给予适当的说明,提醒报表使用者可用资产应为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总额减去费用性质的资产。

二、收入的确认原则统一

会计制度对于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标准是企业已将商品所得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计量。对于提供劳务收入的确认标准是:在同一年度内开始和完工分属不同会计年度,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中按已经发生并预计能够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相同的金额结转成本;如预计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不能得到补偿,则不应确认收入,但应该将已经发生的成本确认为当期费用。

企业所得税税收法规对于收入没有直接规定,直接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不沦货物是否发出,均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采取预收货款方式销售货物,为货物发出的当天;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销售应税劳务,为提供劳务同时收讫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凭据当天;视同销售货物行为,为货物移送的当天。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对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工并完工的劳务收入的确认同会计年度,但对跨会计年度的劳务收入需按完工进度或完成工作量来确认收入。可见,在对收入确认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会计制度侧重于收入的实质性实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税法侧重于收入的社会价值的实现,不考虑企业收入的风险问题。对于收入的确认,最大的问题是货物已发出,款项能否收回不能确定,建议按照已收到款项的金额占全部合同额的比例来计算相应的成本。既体现了配比原则、降低了企业坏账的发生率,又能保证及时纳税。年终,在所得税汇算时,对于未能按合同全额确认收入的情况,说明原因,并向税务机关提供往来账对账单,以便税务机关查实情况,防止纳税人将款项私存,而不列收入,少纳税款。

对于收入的问题,税法还有一个视同销售行为,如纳税人在基本建设、专项工程及职工福利等方面,使用本企业商品、产品:纳税人对进行来料加工装配业务节省的材料,如按合同规定留归企业所有的;企业将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在建工程、管理部门、非生产性机构、捐赠、赞助、集资、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但会计制度中则对上述会计事项不确认收入。可以将这些事项所产生的收入列入营业外收入,因为以上事项收入不是企业正常的经营收入;同时,纳税人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使会计报表使用人充分理解纳税人的财务状况,利润的真正构成要素。

三、投资业务收益的确认原则应适当统一

1、短期投资收益的确认。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短期投资的现金股利和利息,应予实际收到时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但已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科目的现金股利或利息除外。短期投资处置收益为短期投资的账面价值与取得价款的差额。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短期投资所取得的利息收入记入收入总额。2、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确认。根据企业会计制度,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投资企业按应享有或应分担的被投资单位当年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的份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或亏损;成本法核算时,在实际收到收益时确认为投资收益。对股票股利不确认为投资收益。在成本法核算时,对投资收益的确认仅限于投资后产生累计净利润的分配额,超过部分作为投资成本的收回。根据《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除国家税收法规规定的定期减、免税优惠以外,均需按规定补缴税款;除另有规定者外,在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上实际做利润分配处理时,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对于被投资方发生的亏损,投资方企业不得调整、减低其投资成本,也不得确认投资损失。被投资企业分配给投资方企业,全部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应全部视为被投资企业对投资方企业、投资企业对投资方的分配额,如果超过被投资企业的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而低于投资方的投资成本的,视为投资的回收,应冲减投资成本;超过投资成本的部分视为投资方企业的股权转让所得,并入应纳税所得,征收所得税。由此可见,投资业务所产生的差异,在核算上更加复杂,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总之,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的产生是必然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法规与制度的出台也是必需的,但这种差异只能适当缩小,而不应该扩大,以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税收法规范文第3篇

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税种很多,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所得税。建议各个公司在处理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之间存在的差异情况时一定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严格依照企业会计准则来进行,计量并记录会计要素;二是在完成纳税的时候,必须要完全遵守税收法规中的标准。在会计账务处理与税收法规的要求存在不同的情况下,依照税收法规的标准来进行,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差异进行协调进行纳税行为。以所得税为例,通常情况下,公司的所得税都是依照年度来进行结算的,在每年结束之后对所得税进行计算并缴纳,因此,通常不用在出现差异的那个月份进行纳税,采取了年末进行纳税的协调办法。因为新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在成本、收益以及计量方面的差异,会造成算得的会计利润与根据税收法规计算的利润出现差异的情况,也就是永久性的差异与时间性的差异,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所得税的处理方式。永久性差异主要是某个期间因为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对利润、损失以及费用进行计算的口径不同,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但不能在以后的时期内转回。时间性差异主要是税收法规和财会标准在明确利润、损失以及费用时因时间的差异而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这样的差异不但会出现在某一个期间还会在其他期间内进行转回。通常对时间性的差异,会采取两种方式来处理:一是采取应该缴纳税额的方法,不论税前的财会利润是什么,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都要根据税收法规来进行协调;二是采取纳税影响会计的方法。

(二)协调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改进与完善通过对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间存在差异的思考,笔者建议在现有的会计处理模式下,可以依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对一些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其在符合税收法规的条件下,又能遵循新会计准则,同时还能够对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带来一定的有利方面。例如对增值税“计税销售额”与“会计收入”之间的时间性差异所引起的应缴增值税问题,可通过设置“递延税款”或“待转销项税金”等科目进行反映和调整。此外,目前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的涉税信息较少,不仅使得税务机关在对企业所得税的征缴及监管方面难度加大,而且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也无法通过财务报表知晓企业税款征收相关的信息,更无法理解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因此,新会计准则增加涉税信息披露应是一种多方受益的协调方式。

2、完善税收法规,向新会计准则靠拢对新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差异的协调,从整体上而言,应在遵循相互靠近、相互协调的原则上,突出税收法规向新会计准则的靠拢。以所得税为例,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主要是出于纳税人为了少纳税有调减会计利润的动机,而纳税调整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通过制定税收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税款流失,但往往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最终不利于税收收入的实现。如果使所得税征税对象真正建立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纳税调整项目,短期看会暂时减少税收收入,但企业得以加速发展,形成新的税源,从长远看能够形成企业发展与税收收入同步增长的良好局势。

3、完善征管制度,增强稽查能力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对于税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征管及稽查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税收征管手段方面,如在征管制度建设中,应对纳税人报送财务会计的内容、纳税信息的报告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帮助和促进纳税人建立纳税方面的管理制度。因此,如果能够协调好两者间的差异,不管是对纳税人还是对税收征管工作都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4、进一步提高纳税人与征税人的业务知识及综合素质要做好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处理及协调工作,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纳税人与征税人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通过在我国各企业中进行的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调查来看,纳税人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会计账务处理符合新会计准则,同时还要严格依照税收法规进行纳税,有时候对于出现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差异问题,其过程比较繁琐,纳税的调整难度也比较高,此时很多的纳税人对于此类差异无法做到正确调整,往往就会出现违反税收法规的情况。新的《税收征管法》对税收征管过程的每一个控制环节、每一道法定程序、执法责任的权限、工作职权的行使及工作成果形成过程都制定了具体而有刚性的执行依据。能否正确的理解和执行税收法规不仅直接对纳税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税务干部的形象问题。因此不管是对纳税人还是对征税人而言,都需要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以及税收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而更好的处理好因差异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很好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差异,则既能够简化会计核算手续,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又能够有利于税收的征管。

税收法规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税收法规 协调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方面的相关法规是一同实行的,会计准则制定的立足点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税务机关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处于次要位置。另外会计准则在规范会计行为时保持了更大的职业判断空间,给会计人员留下了更多的选择余地,而企业缴税则必须严格按照税法的规定,不能随意选择或更改。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两者间存在着某些不是很协调的地方,这样就导致了会计核算制度与税法之间产生大量的差异,同时也加大了财务以及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其实这两者之间的不协调部分通过一定的方法是可以进行协调的,本文针对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做了些许的探究。

一、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不同

在经济系统中,财会和税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财会与税收本质属性上的不同使得两者的目标和发展过程也是不同的。因此,对于我国而言,将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分离开来,并且将两者同时实行是非常合理的做法。因为两者间的目标存在不同,使得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在很多方面和很多程序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如业务招待费,会计和税法都承认在发生的当期就计入当期的损益,但在实际进行会计核算时业务招待费全部计入管理费用,计算税前会计利润时予以扣除。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三条规定,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超标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

为了使得财会工作人员与税务工作人员明确理解新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两者的不同,提升他们的判断力以及实践能力,需要在确定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不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两者间的协调方法。

二、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协调性问题的研究

(一)新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之间差异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之间存在不同的相关税种很多,其中受影响最明显的就是所得税。建议各个公司在处理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之间存在的差异情况时一定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严格依照企业会计准则来进行,计量并记录会计要素;二是在完成纳税的时候,必须要完全遵守税收法规中的标准。在会计账务处理与税收法规的要求存在不同的情况下,依照税收法规的标准来进行,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差异进行协调进行纳税行为。

以所得税为例,通常情况下,公司的所得税都是依照年度来进行结算的,在每年结束之后对所得税进行计算并缴纳,因此,通常不用在出现差异的那个月份进行纳税,采取了年末进行纳税的协调办法。因为新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在成本、收益以及计量方面的差异,会造成算得的会计利润与根据税收法规计算的利润出现差异的情况,也就是永久性的差异与时间性的差异,需要采取不一样的所得税的处理方式。永久性差异主要是某个期间因为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对利润、损失以及费用进行计算的口径不同,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但不能在以后的时期内转回。时间性差异主要是税收法规和财会标准在明确利润、损失以及费用时因时间的差异而造成的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纳税所得额的不同。这样的差异不但会出现在某一个期间还会在其他期间内进行转回。通常对时间性的差异,会采取两种方式来处理:一是采取应该缴纳税额的方法,不论税前的财会利润是什么,在计算所得税的时候都要根据税收法规来进行协调;二是采取纳税影响会计的方法。

(二)协调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几点思考

1、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改进与完善

通过对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间存在差异的思考,笔者建议在现有的会计处理模式下,可以依据税法的相关规定对一些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必要的补充,使其在符合税收法规的条件下,又能遵循新会计准则,同时还能够对税收的征收和管理带来一定的有利方面。例如对增值税“计税销售额”与“会计收入”之间的时间性差异所引起的应缴增值税问题,可通过设置“递延税款”或“待转销项税金”等科目进行反映和调整。

此外,目前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披露的涉税信息较少,不仅使得税务机关在对企业所得税的征缴及监管方面难度加大,而且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也无法通过财务报表知晓企业税款征收相关的信息,更无法理解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因此,新会计准则增加涉税信息披露应是一种多方受益的协调方式。

2、完善税收法规,向新会计准则靠拢

对新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差异的协调,从整体上而言,应在遵循相互靠近、相互协调的原则上,突出税收法规向新会计准则的靠拢。以所得税为例,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进行纳税调整以计算应纳税所得额,主要是出于纳税人为了少纳税有调减会计利润的动机,而纳税调整是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实现。通过制定税收法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税款流失,但往往加重了企业的负担,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最终不利于税收收入的实现。如果使所得税征税对象真正建立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尽量减少纳税调整项目,短期看会暂时减少税收收入,但企业得以加速发展,形成新的税源,从长远看能够形成企业发展与税收收入同步增长的良好局势。

3、完善征管制度,增强稽查能力

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对于税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征管及稽查能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税收征管手段方面,如在征管制度建设中,应对纳税人报送财务会计的内容、纳税信息的报告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帮助和促进纳税人建立纳税方面的管理制度。因此,如果能够协调好两者间的差异,不管是对纳税人还是对税收征管工作都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4、进一步提高纳税人与征税人的业务知识及综合素质

要做好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处理及协调工作,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纳税人与征税人能够准确理解和掌握新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通过在我国各企业中进行的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调查来看,纳税人要做到的不仅仅是会计账务处理符合新会计准则,同时还要严格依照税收法规进行纳税,有时候对于出现的一些比较复杂的差异问题,其过程比较繁琐,纳税的调整难度也比较高,此时很多的纳税人对于此类差异无法做到正确调整,往往就会出现违反税收法规的情况。新的《税收征管法》对税收征管过程的每一个控制环节、每一道法定程序、执法责任的权限、工作职权的行使及工作成果形成过程都制定了具体而富有刚性的执行依据。能否正确的理解和执行税收法规不仅直接对纳税

人的切身利益有着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税务干部的形象问题。因此不管是对纳税人还是对征税人而言,都需要加强对新会计准则以及税收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差异,进而更好的处理好因差异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之间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很好的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差异,则既能够简化会计核算手续,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又能够有利于税收的征管。

参考文献:

[1]祁敏霞. 新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协调和处理[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03)

[2]陈爱群. 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与协作研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1(06)

[3]李勇. 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所得税的影响以及与税法的协调[J].会计之友(下). 2007(02)

税收法规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财会准则;税收法则;协调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6-000-01

前言

财会和税收具有不同的定义,同是经济系统中的重要概念,财会指的是系统全面监督和核算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动的经济管理活动;而税收指的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和政治权利来达到强行分配社会产品的形式,并无偿获得财政收入。两者之间是紧密相关的关系,只要有税收活动,就少不了财会核算的程序。只有使两者共同进步,才能推进社会发展的脚步。

一、新财会准则和税收法规差异化的负面影响

(一)增加征管成本

新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之间差异化的最大负面影响就是大大增加了征管成本,这里所说的征管成本指的是征税和纳税行为的成本。这两种制度之间的差别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纳税规定,这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同时纳税调整和财务核算的成本也相应的提高了。税务和财务的相关管理部门面对不断提升的工作量,需要通过大量增加时间和工作量来对实际纳税数额和应纳税数额进行核算,这大大增大了征管成本[1]。

(二)制造了财务管理漏洞

由于税收法规和新财会准则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的加大,很多企业的纳税和财务管理中就会出现偷税漏税的行为,一部分财会人员就会利用财务管理中的漏洞。比如,在财务管理工作中,下调会计利润,从而使纳税的金额低于企业的实际利润,就产生了避税行为。

(三)增加涉税风险

税收法规和新财会准则之间不断增加的差距会激发出许多不协调的因素,比如,税务征管部门和纳税人之间很容易激发矛盾冲突,两者由于依照了不同的准则,所以会各执一词,对于征收的金额和纳税金额就会产生激烈的争论,纳税人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自身权益的积极行为,但是这种举动会被税务征管部门看作是避税行为,所以就加大了涉税风险[2]。

二、协调税收法规和新财会准则的有效策略

为了良好协调税收法规和新财会准则的关系,需要根据两者的差异来分析两者在新环境下需要遵循的准则,可以依照采用几种方法:

(一)考虑国家税收政策的实际要求

新财会准则和税收法则的良好实施需要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考虑国家税收政策的实际要求是协调两者的关键。在落实会计目标的同时,需要严格遵守会计工作准则,并且充分考虑日常税务管理的信息需求以及国家目前的税收政策,依照新会计准则来不断完善会计信息。会计工作除了可以为相关部分和广大投资者提供精确的会计信息,还具备内在的控制技能,所以会计人员应,加强日常核算中的明细核算工作,从而消息了解账户资金的详细增减变化情况。在处理设计税收的业务时,除了依照新的会计准则处理事务之外,还需要借助明细账户来充分反映会计和税收的差异,从而为税务稽查和纳税申报提升重要的基础信息。

(二)缩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

缩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是调节税收法则和新财会准则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环境下,一种税法法规往往和很多种会计政策并存,这就产生了税收法规和新财会准则的不平衡发展现象,相关部门在进行相应的协调来对应不断加大的税收和财务工作量时,就会大大的增加税务部门的工作负担。所以,想要及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在其中融入效率和公平原则。通过对会计政策选择范围的缩减,能够有效的促成两者的协调。

(三)完善会计信息的披露附注

目前环境下,会计信息存在披露的不足和缺失,这使得会计不能提供税收所需要的必要信息,同时税收也难以及时的把相关需求反馈给会计信息系统,两者之间的信息不通畅导致了税务部门获取信息成本的加大。在协调税收法规和新财会准则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对会计信息的披露附注。在协调过程中,规范操作对相关信息的披露,使用完善的会计信息,对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分析和差异进行适当的报告。这不仅提升了会计部门对税务部门的支持度,也加强了税务管理的机制,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避免了不科学、不合理差异的产生[3]。

(四)紧密联系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不同规模的企业所应用的新会计准则也有所不同,所以应通过对企业实际经营状况的紧密联系来执行新会计准则,依照企业的业务特点来筹划税务,这在企业税收和财务管理中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部分。因此,对于一些上市公司,鉴于其社会性和公众性,要求其强制应用新会计准则可以有效的规范其会计计量、报告和确认行为,从而保证广大投资者能够得到优质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广泛的中小型企业,由于其和上市公司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且这些小企业的会计普遍缺乏专业的技能训练,而且由于经营规模不大,不能公开发行股票或者债券,这就很难对应上新会计准则的相关核算规范,这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许多小企业在纳税报表中只是随意填写一些科目来应付税务部门的要求,这会导致税收和会计的差异增加。对于这种现象,就需要出台合理的小企业会计证原则,从而适当调整会计准则对小型企业的适应能力。在对小企业的税法规定中,明确的规定小企业需要在纳税申报表中填写的项目、在纳税流程中容易产生的问题,以此来进一步缩减税收和会计间的差异。

三、结论

综上所诉,新财会准则和税收法规不仅要相互独立,还有紧密联系。目前我国的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都需要进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我国税收政策的需求、密切联系企业的经营状况、完善对会计信息的披露批注同时减小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积极协调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使企业能够更好更快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赵宜一.我国现行会计准则和企业所得税法的差异[J].现代商业,2016(1):68-68.

[2]陈爱群.我国会计制度和税法法规的差异和协作探究[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6(6):25-26.

税收法规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制度;税收法规;矛盾

众所周知,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同属于经济领域,前者偏向于强制性和无偿性,是纳税人按照法律规定向纳税机关缴纳相关费用,换一种方式来说征税行为产生于纳税人与纳税机关之间。而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有明显不同,会计制度是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情况下,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不可否认,基于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这一背景下,两者之间或多或者存在联系,但是从表面上显现出来的矛盾越渐尖锐,迫切需要解决,而这也成为了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分析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异同

1.指标不同

税收会计首要条件便是依照国家明文规定的法规,在各方面都得到保障情况下,对企业成本、收入、利润等进行核算,其初衷和目的在于最大可能的保证国家税收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而为相关管理部门或利益相关者提供真实数据,便于其决策。再者,财务会计是企业严格遵守会计核算原则和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对内部财务成果的反映,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帮助相关利益者或是投资者决策,减少因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损失。

2.对象不同

在实际中不难发现,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对象范围比较广,例如:涵盖整个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在这个过程当中都会涉及会计核算,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货币计量的方式记账。企业会计财务核算的的主要环节有:资金预算、实际投入资金等都是税务会计的重点表现对象。在企业印花税和增值税方面表现尤为明显。

3.依据不同

上述中提及道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在指标、对象方面存在异同,除了这两点外,其依据也不相同,这也是造成税收会计和企业会计两者存有区别的原因所在。税收会计充分遵照国家税法规定,缺乏空间灵活性,换一种方式来说,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制度进行。而会计制度则不同,其主要是参照企业实际情况,在这个基础之上对企业准则和会计制度进行相关的核算。尤其是在处理企业经济业务的时,相关业务人员可充分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解决经济业务中出现的问题。

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矛盾

1.在收入确认方面存在的矛盾

上述中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简要介绍,从中不难发现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相反,税收法制在做出相关规定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例如:税收漏洞、税收及时收缴等,从某种意义上彰显了国家产业政策和公平负担原则,这是企业会计制度同税收法规在收入确认方面呈现出来的矛盾。再者,在包装物押金处理方面存在的矛盾。从理论角度上来说,因遇特殊请将将包装物押金退还给客户本人时,这一资金不应列入到企业销售收入的范畴,自然而然企业不属于销售额征税。早在2182应付款科目和5101主营业务收入科目上明确指出:当企业收到包装物押金时,应当将其记录到其它应付款科目,如若在指定时间内没有将包装物送还,应当依照相关规定没收押金,并且扣除应交增值税后的差额,当费用抽出之后将其记入到“营业外收入”科目。充分考虑到,企业收取的包装物押金是否要退还,这一主动权掌控在客户手中。基于此,收取的包装物押金当属企业的“或有事项”。那么企业应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如何处理,引人深思。

2.无法支付款项处理的矛盾

早在2121应付账款科目使用中明确指出:在特定情况下,企业应当将应付款划转出去,或者说确定哪些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针对此做出应急措施,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两者之间存在的无法支付款项处理的矛盾。再者,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在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计价时还存有矛盾。众所周知,开发无形资产具有难度系数非常高,加上无形资产计价过程中要遵照稳健原则,换一种方式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将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纳入到无形资产范畴,后续工作将无法进行,而且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存有的矛盾无法解决,甚至于还会加剧。这也就要求企业在制定会计制度过程中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切不可摒弃稳健原则,在特殊情况下可将开发费用全部资本化。基于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可以参照企业制度进行账务处理,确保账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而企业管理者正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如若无形资产开发成功,可再按照评估价进行纳税调整,以此缓解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三、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或多或少存有联系,同样其矛盾也依旧存在,新形势下为了帮助企业更好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帮助企业处理好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两者之间的矛盾,为企业营造一个有利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惠.浅析现代财务会计理论及发展趋势[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07).

[2]刘美华.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与税收筹划[J].知识经济.2013(02).

[3]王丽丽.财务分析的意义及注意的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4).

税收法规范文第7篇

一、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间的差异分析

(一)收入确认上的差异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是税法与会计准则收入确认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税法采用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结合办法进行收入确认,即便会计处理上不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但税务上也必须按照收付实现进行征税并上缴国库。按照权责发生制处理原则,收入及费用的确认不仅包括本期收入与支出,也可能包括下期、上期的收入与支出费用,会计期末必须按照账簿记录依照归属进行调整确认。在这一程度上,会计准则与税法的一致性很强。但是,某些收入的确认却存在差异。例如,工程预收账款的确认上,未完工收入不符合会计确认条件,但税收必须按照财政收入、效率原则进行处理,就必须对预售收入计缴所得税,从而保障税收的合理性。针对这一差异,建议会计准则更多向税法靠近,从而缩小两者差异,也为防止避税提供更为良好的基础。

(二)计价方法差异

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计价方法差异较为明显。税法计价原则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这样的方式更为可靠,更加符合财政收入与效率原则。而企业会计准则的计价方法经过多次演变。原有会计准则中计价方法与税法基本一致,但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变化,会计准则历经了“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计量及其变动损益”两次大的变动,这些变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公允性,但其变动毕竟是行业属性的变动,还是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如“安然事件”,而税法必须具备相当的严肃性,必须经过繁琐的调查研究才能保障变动后的稳定性,才能保障宏观经济稳定。因此,税法一直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价,形成了一定差异。当然,这种差异的存在有利有弊,在此不做详细探讨。

(三)相关性原则差异

税法要求财政收入足额、稳定,相关性原则要求税前扣除费用应当与同期收入存在一定的直接因果关系,若不存在这一关联,那么就无法实现税前扣除。而会计的相关性原则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制定的,通过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保证财务报表使用者获取信息的效率与正确性。因此,从这一方面出发,税法的相关性原则就与会计准则的相关性原则产生根本性差异。但是,应该注意的是,税法与会计准则相关性原则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其公允性,所以,二者完全可以进行融合协调,以提高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

二、提升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之间协调性的思考

上文对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税收法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稳定”二字,而会计准则为了满足单位与会计报表使用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多变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多变性越来越明显,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如何将二者差异缩小,或保持差异的合理性,也有着较强的研究价值。

(一)协调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制度

税收法规的差异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导致了应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差异,这也是二者差异影响最为关键的部分之一,如何对其进行协调,意义是十分巨大的。由于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对同一事项的计量、分摊原则与方法存在不同,税收收益与会计收益的差异出现,因此,应当对各类差异进行详细分析,按照涉及科目有针对性地进行协调。就当前来看,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计提减值准备、公允价值计价及后续变动影响应纳税所得、收入确认、折旧摊销等方面。以折旧摊销为例,税收法规会计准则差异涉及科目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方面,因此,可以通过参照税收规定折旧年限,由财务人员按公司具体情况对折旧年限进行确定,对资产进行计提折旧。总之,税收法规强调稳定性,其规定强制性较会计准则更为明显,会计准则在制度上应当尽量向税收法规靠拢。

(二)协调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的工作流程

制度是基础,工作流程是具体执行活动。一方面,从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来说,应当强化税务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工作协调,从而提高二者研究工作的协调程度,通过沟通实现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的差异缩减。工作上,可以建立专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对税法与会计准则执行流程进行检查,及时修正;可以协调开展课题研究,吸收社会科研力量对制度、准则进行论证,确保制度与规定更加合理,科学。另一方面,从规定操作出发,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差异是固定的,因此,缩小差异,应当从税法与会计准则共同努力,某些方面,税法尽量向会计方法靠拢,某些方面,会计准则向税法靠拢。例如,税法可考虑会计方法中资产减值、资产折旧、摊销等方面的合理性,适当扩大税收法规审批权,在不影响税收稳定以及防止避税活动的基础上,对会计准则的变更进行备案或批准,并要求会计政策在一定时间段内不得变更,以保障稳定性。

三、结语

本文所涉及的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的差异只是一少部分,实际操作中,二者差异还体现在公平原则、效率原则、谨慎原则等多方面,这些部分协调的必要性也是极大的。因此,不论以何种方式对税收法规与会计准则差异进行协调,都应以实际出发,不应盲目缩减差异,以避免变动造成的国家收入、会计处理等方面的不稳定。

税收法规范文第8篇

税收法规的目标是及时征税和公平纳税,而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利益相关者提供有利于决策的财务信息。尽管两者在使用的一些概念、原则和方法上有着很大的一致性,但由于其根本目标不同,必然存在着分歧与差异。作为从企业角度出发的会计界人士,应当将如何洞察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分歧,如何促进两者的协作,进而实现两者共同发展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艰巨任务。本文试从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分歧、合作与发展入手,阐述相关论题,以飨读者。

一、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关系的发展历程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一般只需对政府负责,无论盈利还是亏损,一切都是政府的。因此,企业所有的会计处理均以国家财税收入最大化为目标,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挂钩,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大体保持一致。同时,企业也从方便的角度出发,以满足税务当局的要求为其会计处理的基本出发点,尽量避免或减少由于会计处理方法与税法要求的不同而需单独解释的内容,进而按照税收法规进行会计处理,而非以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为主要目的。

然而,从国际惯例看,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税利都是分开的,税是对政府的义务,利润是投资者所拥有的投资收益;不仅如此,两者还是矛盾的,税缴多了,利润就会被抵消。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该种市场经济环境必然导致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群体复杂化情况的出现,而会计的处理方法如何从以税收为基准的旧模式向以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主要目标的新模式进行转化就成了当务之急。所以,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目标逐步呈现出了非同一性的特征。这种非同一性是从1994年税制改革和1997年起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笔者将准则和制度纳入广义的“会计制度”范畴之内)的相继出台开始逐渐扩大的。比如,税法中《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关于企业合并分立业务有关所得税问题的通知》等法规与会计制度规定的原则、方法等内容在确认收入、费用和损失方面的差异逐步扩大,甚至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分歧和对立关系。

二、实现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有机协作的必要性

从我国最近颁布的各类会计法规来看,新的会计制度已与国际会计准则、美国会计准则(主张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相互独立)等国际惯例实现了协调。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财务报表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企业先按会计制度客观地计算出公司的利润;而在纳税时,再按税法要求对财务报表进行适当调整。

现在问题的关键在于随着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分歧的加剧,我国税收征管部门面临的税收的挑战远比西方发达国家大得多,尤其是反避税领域,我国至今仍未形成系统的反避税规程。现实经济环境中,虽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尚不足一年,然而各跨国公司争相在我国投资,国际资本流动极为频繁,监管和反监管的斗争成为国家财政、海关和税务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这些跨国公司一般都拥有丰富的国际理财经验,通过各种手段(主要表现在会计手段上),有的实行税务筹划,有的直接绕开我国法律监管,偷逃税款,对我国的税收构成严重威胁。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每年仅跨国公司避税行为而给我国造成的税收收入损失就至少为300亿元。换句话说,这约相当于2001年中央财政收入(16386亿元)五十分之一的300亿元,若加上国内企业的避税行为,数字将会更加惊人。于是,如何通过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的完善与协作将成为国家加强反避税工作的一个重要逻辑出发点。

三、推动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共同发展的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逐步健全,政府机关和企业的法制观念也在不断增强。体现在税收上,一方面是税务机关等相关部门实行依法治税;另一方面是企业遵纪守法的意识得到增强,正确处理好企业收入与“依照法律来纳税的义务”之间的关系,自觉养成诚信纳税的良好习惯,最终推动税收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共同发展。

1、企业税务筹划的加强和国家反避税措施的完善

对于税务筹划这一新鲜事物,国家不但不必反对,而且还要支持,因为应纳税企业是在充分利用自己的经验和对税收法规的熟练掌握,并且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进行的降低税负、实现税务筹划的行为。而税务筹划的前提虽是遵守税收法规,但其结果却会造成国家税收收入的减少,甚至会降低经济活动的效率,造成税收公平方面的问题,并加大税收制度的复杂性和征管困难。但为什么国家往往容忍这种税务筹划行为呢?从经济角度看,政府有目的、有选择地设置低税区,有利于吸引资金,吸收技术,带动经济繁荣。所以政府能容忍的税务筹划行为通常的是指政府指导下和税法控制下的“节税筹划”,而不能容忍的则是失控的、打法律球的“避税筹划”行为。所以一个合法的政府,总要不断制订反避税筹划条例,以保证政府的税源与收入,维护法制的健全。税务筹划(主要指节税筹划)是对税收政策的积极利用,符合税法精神。从更深一层理解,税收的经济职能还必须依赖于税务筹划才能得以实现。这样,应纳税企业与政府税务机关重复博弈的结果,无疑是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高度完善。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税收法规,对经济环境的变化当然具备灵敏的反应能力,也将更趋于完备。

2、会计界人士及会计制度的协作配合

相信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税务筹划活动会越来越普遍,政府的反避税措施将越来越有力。而且在税务筹划与反避税的发展进程中,会计界也应当当仁不让地成为主力军。首先,会计人员拥有其他行业不可比拟的经验和专业技术优势,他们可以凭此优势帮助应纳税企业合法地减轻税负,从而抢占和巩固传统会计市场;同时,税务机关可以考虑由国家认定具备注册会计师资格和注册税务师资格并且经验丰富、品行良好的中介机构专业人士从事税务审计业务,从而加大反避税的“技术含量”,以弥补我国专职税务稽查人员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加大反避税工作力度。

从制度层面上来说,税收法规应当借鉴会计制度,借“它山之石”完善和充实反避税立法的原则和内容。税务机关反避税的着重点应从鉴别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入手,而会计制度的相关准则对于反映交易事项的经济实质是很有帮助的。比如,一笔涉及转让定价的关联企业间的交易业务,由于交易各方以自己内部确定的价格来填制纳税申报表,以此想方设法地逃避纳税义务。而税务机关可以根据掌握的相关成本或以前非关联方独立交易的会计资料,并以此为基础,估算应作为纳税基数的正常交易价格,从而更好地界定各方的纳税义务,防止税款流失。

3、加快构建税务会计的理论体系

由于我国现行的税制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各种规范性文件屡屡下发,这势必造成我国现行税制的复杂性和操作上的难度性。而税务会计的出现,客观上满足了国家作为所有者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获取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共同发展的产物。

作为推动税收法规与会计制度共同发展的关键因素,税务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应该在税收微观领域将宏观税收学的基本概念、原则转化为税法学的相关概念、原理的同时;又可以借助于财务会计学的一系列理论与方法,以税收法规为准绳,将应纳税企业计算、缴纳的税款和应履行的纳税义务通过会计系统予以反映。税务会计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大致如下图所示:(图略)

从上图的水平关系来看,税务会计将原本属于经济学中的税收经济活动纳入到法学的框架之内,通过定量化的信息反馈,沟通了税收学与税法学之间的联系。税务会计虽然是微观应纳税主体的一种会计核算、监督和决策方式,但其所反映的税收原理、税收分配、税收征管等各个领域,都是以税收学为出发点的。但税收分配、税收征管等税收实践往往通过强制性的法律关系为后盾,构建起税收的权利和义务等法律关系,进而形成了税法学。税务会计就是根据税法学中法律法规的客税标准确认核算范围,并且将其数量化的一种会计核算系统。

税收法规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会计制度 差异

一、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产生差异的原因

1.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差异的根本原因

一般而言,会计与税法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差异的大小取决于一个国家所奉行的财务会计目标与税法目标的趋同度或背离度,二者目标的趋同度或背离度又取决于该国所采用的会计模式。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客观经济环境,即经济市场化程度、法律背景、企业制度、资本来源等。这些因素共同确立了会计的服务对象,同时也制约着会计目标的走向。因此,环境决定模式、模式决定目标、目标又决定差异,形成了环境决定差异的成因链条。

2.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差异的直接原因

除了环境因素主导会计与税法产生差异外,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步确立的条件下,会计与税法两大体系之间在追求各自目标的过程中日臻完善,客观上形成了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由于会计与税法服务的对象和目的不同、其基本前提和遵循的原则也必然存在差别,这是导致差异存在的直接原因。

二、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的差异表现

1.从会计核算原则与税法原则看两者的差异

《企业会计制度》构建了指导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体系,主要包括客观性、实质重于形式、相关性等共计十三项原则。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提出税前扣除的确认原则主要包括权责发生制、配比、相关性、合理性原则。可见,税法与会计原则之间既有相容之处,又有不相容之处。如果税负过高,侵蚀到了企业的资本,企业的持续经营便难以为继。所以确定课税对象时,税法不能全然不顾会计原则。同时,税法又不能完全遵从会计原则,因为一方面会计原则如果完全应用于税收法规,不利于保全税收或体现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多项会计原则的运用离不开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种判断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并不能为税收部门所完全接受。

税法在选择会计原则时,使用的是有利原则。因为从总体上说,税法不能抛弃会计原则而另行构造一个独立的税法核算体系,但在具体问题上,税法对会计原则又采取了“不利则弃,有利则用”的态度,从而必然使会计与税法之间产生差异。

2.从政策选择看两者的差异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会计制度为了让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及自身的具体情况更加真实地提供会计核算资料,在折旧、存货计价方法等方面留给企业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企业选择的空间也越来越大。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往往会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不同的会计结果就会产生不同的应纳税额。因此,会计政策的选择对税收的影响是很大的。而税法为了保护税基、方便计税,往往对会计政策的选用做出限定。这也是造成了会计制度与税法之间差异存在的原因。

3.从会计处理看两者的差异

会计与税法目标的分离,导致二者在针对同样的经济事项时,在具体内容规定和处理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差异,表现在会计要素中的资产、负债、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标准、确认范围、计量方法和摊销政策的选择方面有很多不一致之处。

三、推动会计制度与税收法规共同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管理层间的合作和配合

会计和税收的法规制订和日常管理分属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两个不同的主管部门, 在法规的制订和执行中很容易产生立法取向的不同, 所以两个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合作是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协作的一个重要保证。可行的作法是设立由两个机构代表组成的常设协调机构, 在法规出台和执行过程中进行联系、宣传, 提高会计制度和税收协作的有效性。而且我们在制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税收制度及其他相关经济制度时, 应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 广泛吸收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 集思广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反复论证, 使制定的制度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使它们更加科学、合理、可行, 减少相互间的矛盾。

2.有具体实务上, 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协作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在收入范围的确定上, 税法应尽量向会计制度靠拢。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对收入范围确定的基本规定与会计制度基本一致, 但相关税收法规又采取列举的方法确定了有关视同销售和其他与会计制度不一致的业务范围, 但由这种不一致造成的永久性差异过大, 在实践中往往难以调整; 而由这种不一致造成的时间性差异也太过繁杂, 对当期税款组织意义不大。所以建议新的税收制度设计中对此类业务的处理, 应尽量承认会计标准, 向会计制度靠拢。对各种准备金的税务处理, 出于保护企业利益的考虑, 应承认会计准则。现行的税收法规除按税法标准承认坏账准备金外, 其它各项准备金不允许税前扣除。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了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鼓励投资, 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了使我国税法与国际接轨,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税法和会计制度的协调并不等于两者必须保持一致, 毫不差异, 出于防止纳税人利用税法的漏洞规避税收的考虑, 税法和会计制度在计算收入、成本、费用和损失时, 必然存在部分永久性差异。如税法对捐赠、业务招待费的限制, 对赞助费、罚款性支出的剔除, 对企业间关联业务的转让定价、资金使用和资产租赁收费标准、管理费分摊进行的限制等, 会计在处理上述业务时, 必须按税法的规定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曹兆芳:浅析会计和税务的差异.载市场周刊,2006年3期

税收法规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税收法规 新企业所得税 新增值税 企业发展 研究

从实践来看,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出台与应用是顺应当前国内市场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对于当前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新增值税法的应用,可有效避免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重复征税现象,确保内资与外资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的公平、公正,对于增强国内出口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的影响

新企业所得税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应用和实施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纳税主体

从实践来看,当前世界各国均以法人为纳税主体,而现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不仅可以有效监督纳税活动,而且与国际通行的惯例接轨。当前国际上多采用了内资与外资相一致的企业所得税法,因此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出台和应用,带有明显的国际标志。在新企业所得税法背景下,当前国内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纳税主体一律变更成法人, 并由其进行汇总纳税。在此过程中,不管是内资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应当将经营主体中的成本费用与收益情况进行汇总,然后计算其所得额,这对企业有效地节约成本,快速提高市场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税率方面的差异性

自新企业所得税法应用后,国内企业所得税率名优有所下降,而外资税率却因此而升高。对于境内外资企业来说,税率的不断提高使得外资企业的应纳税额随之升高,其税负也会因此而增加。对于外商来说,进驻中国市场不仅是由于国内的各项优惠政策,实际上税收优化政策在外资进入过程中只是辅,其主要看重的是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通过对外商投资的税率微调,可有效提高国内经济市场国际化水平,由此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

(三)税收优惠方面的差异性

在传统企业所得税法应用体制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内外资企业所采取的优惠政策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中内资企业可免征两年的税费,然后在减15%的税率对其进行征收;对于外资企业则采取的是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有地区域可免征税费,也有的区域则按应纳税额的多少减征其至少15%的在企业所得税率。从实践来看,新企业所得税法应用,对原企业所得税法中不同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整合,并将这些优惠政策细化至每一个具体的项目。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应用,不仅对农业发展进行了鼓励,同时在促进科学技术创新实践中也有效地兼顾了国内的一些小型企业、需要重点扶持的企业以及民族企业的发展。根据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要求,应当对重点扶持的企业实施减免税率的优惠政策,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更为明显,其税率只有15%,这对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从当前国内新企业所得税法的过渡政策实施效果来看,新企业所得税法在对外商投资税额上没有太大的变化,仍然对外商投资企业给予较大的优惠政策支持。

总之,新企业所得税法的应用部件有效并降低了当前国内企业的所得税率,而且还有效地对税前所扣除项目的进行了汇总,对税收法规的优惠政策进行了统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内资企业的发展税收负担,为内外资企业创造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平台。

二、新增值税法对企业的影响

新增长税法允许国内、各行业中的增值税纳税人,可以在当期的销售项税额中将其新购进的相关生产设备所含税额扣除掉,而当期没有完全抵扣的相关进项税额,可顺延至下一期进行抵扣。同时,新增值税法将原来工业、商业发展中的一些小规模纳税人销售额标准降低了,即从原来的100万、180万,降至现在的50万、80万,同时还将增值税的统一征收率降到3%,金属矿和部分非金属矿产品增值税率也从原来的13%提升到现在的17%。新增值税法中的上述改变(当然并不全),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表现在财务和资金的运作等方面。

(一)对企业的财务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反映了企业发展过程定时期的财务运行状况,它实际上就是一份企业会计财务报表。在新增值税法实施以后,该资产负债表上的项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企业自身的新增生产设备价值不包含支付进项税额,因此导致固定资产披露原价合计、固定资产账而价值合计等金额大量减少;同时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以及工程物资等金额也有所减少。在这一税法下,企业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有所增加,导致增值税额的缴纳数量大幅度的减少,城建税等纳税金额也有所减少,应交的税费项目金额明显的有所减少,货币资金支出有了很大的节约。

(二)对企业现金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现金流量表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某一会计年限内的现金及其价物流动报表。根据经济活动性质方面的差异性,现金流量表中的内容可分为经营、投资以及筹资等活动。在新增值税法应用以后,对企业现金流量表项下的内容产生了如下影响。投资第一年,因企业生产发展中的新增生产设备税额可一次性进行抵扣,所以城建税、教育费附加金额有所减少。这样一来虽然可以增加企业所得税,但总体上来看也会给企业节省很多的现金。

(三)对企业投资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新增值税法应用以后,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它直接刺激企业不断增加投资,同时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方式、方向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比如,在新增值税法条件下,企业可能会最大限度地对现有房屋及相关建筑结构进行利用,并加大对生产中的各种机器设备投资力度,对现役的机械设备进行改造和更新。从整体上来看,企业因此所做出机械设备投资所需的边际收益率有了非常明显的降低,促使企业机械没备方面的投资计划可行性明显增大,同时企业机械设备、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的实际周期有所缩短。据调查显示,新增值税法应用后,促使大量采购生产设备以及固定资产投入相对较高的一些行业受益比较多,比如电力行业、采掘业、煤气行业以及水资源供应业和制造业等,促使其迅速发展。

(四)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指标产生严重的影响

一般而言,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指标主要是指销售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固定资产增长率以及技术投入增长率等等,在新增值税法实施以后,对企业在机械设备方面的投资产生了巨大的刺激,同时也加大了对技术的引进与更新投入,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销售净利润,因此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指标也会有所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税收法规的应用对于完善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全面促进企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守的硬性规范,因此企业必须立足实际,严格按照税收法规的要求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享受税法带来的优惠和益处,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汤宜花.新所得税法对农村金融企业的影响值得关注[J].中国农村金融,2011

[2]虞金菁.小企业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性及其影响[J].商业会计,2012

[3]王炳瑛.新旧税法变化及其影响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4]王琳.浅谈新企业所得税法对我国内资企业的影响[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09

上一篇:税法差异范文 下一篇:财税处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