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12:21:03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逐渐成为衡量国家水利实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水利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分析水利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在信息化的作用下改善信息采集到服务的运行方式,使得所有信息处理的过程均具备智能、自动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水利运行的效率。我国将现代水利信息化作为目前的重点建设项目,不断改善水利系统的运行现状,在保障水利信息化安全建设的基础上,落实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预警、调度、速报等功能。我国在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提出了相关的目标,要求水利部门监督信息化建设,促使信息化实现100%的覆盖率。我国地势辽阔,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平不均衡,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必须要平衡我国各个区域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以此来实现均衡发展。近几年,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水利建设中各个信息化的系统基本投入运行,但是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规模大,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期间出现各种各样的建设问题,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趋向于缓慢,先要处理好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才能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步,体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价值。

2.现代水利信息化中的建设问题

根据现代水利信息化的建设状态,分析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到位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并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建设期间面临多项因素的干扰,虽然信息化体系建设不断发展,但是基础设施始终跟不上体系发展的速度,表现出严重的落后缺陷。基础设施不到位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也是制约水利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例如某些水利部门已经建成了信息服务网并投入运行,但是后期运营中受到服务器的阻碍,下属单位的服务网连接困难,通信质量差,进而影响了这些水利部门的信息传输,导致信息服务网的建设局限在区域级别,不能实现全地域覆盖。

2.2建设人才不专业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建设人才不专业也是一项较为突出的问题,很多地区由于缺少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得水利信息化处于停滞状态,不能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集中利用。水利信息化建设包括诸多技术方面的支持,需要专业的人才处理,如果人才缺乏专业性,即会在系统服务和技术操作上出现失误,增加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困难度。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确实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普及,阻碍水利行业的发展。

2.3缺乏信息化业务

我国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力度不够,导致建设速度缓慢,无法达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预设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2010年底,投运信息系统共计863套,其中省级水利单位占到87%以上的比重,这863套信息系统仅包括政务、管理、公式信息等内容,严重缺乏信息化的业务,2011年中旬,我国水利信息系统增加了6%,并未呈现出过大的增加幅度,信息化业务水平仍旧偏低,不能完全实现网络化办理。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状态已经表现出业务缺失的情况,不利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

3.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对于合理分配工农业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要加快提升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水平,解决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3.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现代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我国水利事业应意识到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给与积极的支持态度,并且也在积极协助完善基础设施。国家按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目标,结合水利信息建设基础设施的实际状态,制定财务方案,适当增加投入资金的规模,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主要的资金来源。国家在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制定拨款计划,协调各个相关部门,保障基础设施的投资标准,积极筹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或者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实行政策性支持,确保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具有充足的优惠条件。

3.2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

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方面,应该采取有针对的培训方式,目的是提升建设人才的能力,满足水利行业对建设人才的需求。人才资源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支持,必须保障人才能力,才能提升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水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应重点在人力资源方面提出规范性的培训方案,可定期开展技术交流会,要求建设人员选择新型的建设技术,以此来强化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基础,除此以外,水利部门还可组建相应的人才队伍,通过培训、学习的方法在人才队伍内灌输信息化建设的各项知识内容,促使部门内部具备骨干人员,辅助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通过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可以提升建设人才的技术能力,也可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鼓励人员主动参与培训或学习,强化水利部门内的人才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后备资源。

3.3拓宽信息化业务

现代水利的信息化发展,必须拓宽信息化业务,才能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效益。水利信息化业务需要结合水利事业所处的环境,按照环境的需求设计信息化业务,实际在拓宽信息化业务时,还要加强建设管理,确保信息化业务与水利建设的相符性。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模块,不能只体现在表面,还要深入水利信息化的内部,一方面拓展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常用的业务,另一方面不断引进新型的业务模块,促进水利信息化的多元化建设。业务信息化的模块比较多,需要3S技术、电子技术等多项技术支持,主要是落实信息化业务的应用,倡导水利信息系统多元化建设的理念,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业务的应用效率。

4.结束语

为保障现代水利信息化的稳定建设,必须要结合各地区水利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处理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稳步推进我国水利事业的现代化发展。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2篇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具有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很容易被当成科研项目按照传统的项目攻关、鉴定、报奖的老套路去运作,从而导致项目完成评奖之后,其运行维护和升级换代过程中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则无人问津,使建设单位陷入困难境地;另一方面,传统方式运作的科研项目在攻关和实施过程中所获得的大量科研成果,常常被束之高阁,不能快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有效地服务于市场,这种尴尬局面必须有所改观。

北京东方世纪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金水科技)于2002年4月正式挂牌运营。这是水利行业在北京注册的第一家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主业的高科技现代化股份制企业,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管理、维护升级等持续性一条龙技术服务与技术支持,为各类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

金水科技的前身是2000年3月成立的贵州东方世纪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东方世纪),虽然才短暂两年,但却进展神速,业绩娇人。在近两年IT业界多数企业倍受纳斯达克股指狂跌之苦效益锐减的境况下实属不易。是什么神奇力量在助东方世纪一臂之力?贵州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周建国老院长的经典名言:思路决定出路,信息决定思路;现任院长赵爱平的改革思路和实际行动,也许正是东方世纪的成功秘诀。然而,更为重要和关键的则是体制的创新。

1决策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众所周知,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全国各勘测设计院“事改企”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成功的改制单位迅速步入现代化企业的行列,而某些在思路上转不过弯来的单位却步履维艰。贵州省院高层领导大胆进行体制改革,大力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这在几年前我们就早有所闻。而在IT业界不景气的2000年初,敢于投资1000万组建一家高科技企业,为了一个简单目的:留住一个优秀人才(现公司总经理李胜,成都科大水利工程专业89年毕业,贵州大学计算机硕士,在贵州省院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时就是有名的电脑高手)。条件是李胜技术入股占总股本的30%。初听此传闻,着实令我等目瞪口呆!2001年9月笔者实地考察了该公司之后,自以为观念还可以跟上时代步伐的我仍然惊叹不以。实为笔者见识短浅,在国内特别是水利水电行业,还没有发现有如此胆略的第二家设计院。贵州省院高层领导的胆略实在超前,实为难得,实属罕见。

大家都知道,高科技企业在市场中的特点是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高成长性。而本文所言出巨资办一家企业的简单目的是为了留住一个优秀人才,显然笔者的理解也太为肤浅。从东方世纪成功运作两年来的实践看,贵州省院高层领导其实早已成竹在胸,高瞻远瞩,他们看准了高科技企业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发展前景,也看准了体制改革的前进方向,表现出勇于探索奋力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在风险决策中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中国的改革需要这种精神、勇气和魄力,更需要一大批才华横溢敢于创新的先行者。

2经营者不负众望的实绩

东方世纪成立之初,院内职工的确议论纷纷,千万巨资交一个30多岁的毛头小子去瞎折腾,总经理人财大权集于一身,众人拭目以待。两年后的今天,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省院国有资产股份退至30%,员工持股占70%),院内职工满怀希望地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取出来,踊跃购买公司股权。巨大的反差已经完全用不着耗费半点口舌和笔墨去再作任何解释了。笔者只恨自己不是贵州省院的一员,否则将倾其家产购其股权,等东方世纪(现在的金水科技)发展壮大成了中国的微软,我们这些工薪阶层也当一次发财富翁,让人羡慕去!

在总经理的创造性经营下,通过公司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两年来东方世纪承接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数十个,开发的通用软件和专业软件在国内也有相当的用户群,完成项目投资数千万元(具体项目内容请详见本刊赵爱平和李胜的文章)。公司目前提出“立足水利,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其宏伟的规划蓝图已经正在实施中初显轮廓。公司出资已经在成都组建注册了“成都金水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东方世纪金水公司重庆办事处”,公司出资在南京、武汉、西安、长沙、乌鲁木齐等地组建的子公司正在紧张筹建之中,公司在全国其它省区的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联络处等分支机构也正在规划筹建之中。金水科技(东方世纪)目前已经具备了参与各类大中型信息化建设项目投标的技术和人才实力,正在成长为一支综合实力雄厚、前景看好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经营者之所以在短短的两年中便业绩娇人,其个人素质是一个方面,但一定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因素。从贵州省院来说,现任领导正在积极推进的体制改革,当然要为本院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制度要创新,管理要上档次,技术有实力等等,内容多多,而最根本的一条是增加效益。贵州省院出资1000万,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是希望增值为2000万、3000万,自然要为公司提供全方位支持和帮助。对于总经理李胜来说,无论从个人价值的体现还是从经济收益的丰厚角度,都必须兢兢业业地创造性地把企业经营好。对于企业中的其它员工来说,企业的凝聚力是靠企业效益、企业文化、管理和激励机制、企业领军者的人格魅力等等许多综合因素来确定的;而企业员工全员持股,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真正做到了荣辱与共,必将团结一致,共图伟业。一个成功的企业,必定有许多值得研究、探讨、学习和借鉴的精华之处,愿这些精华收编入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知识宝库中,与大家共享。

3公司以项目为主的特色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以服务水利信息化建设为行动指南,以“项目带动产品”为企业运作的大政方针,可以说闯出了一条新路。凡是了解软件产品的业界人士都十分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水利水电建设与管理较其它工程建设与管理更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计算机技术在这个行业中的应用也是如此。多年来许多实力雄厚的专业化软件公司都希望在水利水电行业中有所建树,但都没有能够开发出这个行业完全认可的拳头产品,目前行业内广泛应用于生产的一些专业软件,却正是我们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自行开发出来的优秀产品。实践足以证明,我们水利水电行业中专业化很强的软件产品,必须是专业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复合型专家来完成开发重任。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系统内的确没有出现可以形成市场的专业软件开发队伍,各自为政重复开发的局面没有什么明显改观。行业的发展,专业学科的进步,新技术的融入,需要我们更新观念,进取创新。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以“项目为主,带动产品”的策略,正是适应了行业和专业的特点,也是发展的需要。

我们知道,专业性很强的软件,一方面是开发难度大,投入大,失败率高,不懂专业的程序高手是写不出象样的专业程序的;而专业水平很高但却玩不转计算机的专家也无能为力。另一方面是专业软件的用户群有限,并不象操作系统、字典软件、办公软件、字处理软件等等通用软件一样,庞大的用户群可以很快收回开发投资。而许多专业技术人员开发的专业软件,基本上是自编自用,很少能形成规模化的商品软件。如果将专业软件的投入与专业项目的需求相结合,那么开发出来的产品在类似的项目中就有一定的复用性,这就为以“项目带动产品”的思路提供了想象空间。金水科技(东方世纪)在从事众多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维护的全过程中,通过归纳、提练、概括和总结出优秀产品,进一步开发出通用性强、功能全、符合行业标准、满足专业需求的软件精品,成为行业内真正的专业软件供应商,绝不是异想天开。事实必将证明笔者现在的预言。

以项目来推动技术进步,我们已经有了许多成功的范例。著名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1995年在丹江口召开的工程地质勘察大纲讨论会上,作出了勘察资料全部进入计算机的明确规定,随后的中间技术讨论会、工作检查等环节,均严格按照规定要求执行。几年之后,沿线参加该项目的五省市区的勘察队伍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大大地上了一个台阶。因此,项目能够带动产品、带动技术进步、带动高科技市场、带动……。

4科研项目管理体制的创新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是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产物。以企业市场规律来运作科研项目,为传统科研项目的管理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也许这正是科研项目走出“攻关、完成、鉴定、评奖、束之高搁”怪圈的根本出路。

现代股份制企业是人类社会经历了残酷争斗数千年之后,进化出来的目前看来是最为科学也是最为有效的企业制度。金水科技(东方世纪)成功地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符合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潮流的必然。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涉及的专业宽,科技含量高,具备科研项目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属性,这就往往容易将我们导入一个误区,当作一个科研项目来实施或攻关,势必落入“攻关鉴定、报奖争功、无人问津”的传统俗套,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面,那就是项目的运行、维护、升级等全过程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同时也忽略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参与科研攻关的主体一般是科研机构或高校等单位,可能因人员变动,单位转型改制或领导变更等原因,不能或并不去考虑持续性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更为普遍的是,许多极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被束之高搁,不能转换为生产力,没有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更为极端的是当前舆论界深恶痛绝的学术腐败和鉴定腐败,正如北大方正王选院士所言:谁要是相信那些科研成果的签定意见,中国就是世界第一科技大国。

众所周知,在IT业界、信息化建设、计算机应用这些高科技领域中,硬件、系统、软件等方面都有许多共性,具有较大范围的技术的复用性。而类似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如果各地区各部门仍然各自为政各行其事,必然造成大量的重复科研和重复开发,规范化和网络信息的兼容性更为突出,这对于水利水电行业大系统来说,绝对不可能达到系统整体最优。而由金水科技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来专司其职,即是达不到系统整体最优,至少也可以达到系统整体次优,这就是决策学中的“当寻找不到最优方案时,退而寻求满意方案”的理论。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以水利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组建高科技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来运作传统概念中的“科研项目”,提供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建设、运行管理、维护升级、技术支持等一条龙持续性技术服务,将先期项目实施中的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规划和建设中的其它项目,无缝地实现了科研成果向生产力和市场需求商品化的转换,避免了传统“科研项目”留下的遗憾,找到了科研项目走市场化的新路。

5创新进取铸造金水品牌

水利信息化建设得到国家领导人和水利部高层领导的重视,今后数年内将有较大资金的投入,管好用好国家对信息化投入的资金,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必须在管理体制、企业制度等等方面有所创新。

由金水科技(东方世纪)这样的现代化高科技企业来专司其职,以市场化方式来承接和运作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这是一条可取的创新之路。熟悉水利行业特点的金水科技(东方世纪),回避了其它不熟悉水利特点的计算机公司在水利专业技术方面的风险,也回避了科研高校不能提供项目建成后持续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用的风险,这是不必质疑的。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作为一个现代化的高科技企业,与科研和高校进行广泛合作,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科研实力,整合了科技资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相得益彰。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还将组建自己的研究院,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水利信息化研究和解决有关技术、管理、市场、标准、体制、人才等等课题,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为水利信息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金水科技(东方世纪)的企业文化:聚集优秀人才,人本思想为先,团队合作精神,制度管理规范,憧憬志向高远,开拓发展空间,求实创新进取,铸造金水品牌。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3篇

1.1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理念的引入

信息化建设理念是近些年才被提出来,并运用于实践中的新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社会各个生产部门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切实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在人们对自然的探索不断深入,各种新的理念和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类逐步迈入了信息化时代。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所涉及的各种信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的依托下,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在各个地区之间传递。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也因此而加快,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因此而不断提升。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水利工程也逐步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尤其是在近些年,全球资源和环境形势不断恶化,水利工程行业必须能够在利用尽可能少的资源的前提下,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充分发挥出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促进我国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

1.2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地位的提升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水利工程在我国也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当中的地位也不可忽视。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许多人在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肆掠夺时,忽略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尽管近些年来,相关的环保措施和发展战略陆续被提出,各个地区也加强了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但许多巨大的自然灾害时常发生,给人们生产和生活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了巨大的阻碍。现代水利工程不仅仅具有灌溉农田、便利交通运输、发电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影响着排洪、抗灾等工作的进行。随着现代水利工程规模的扩大,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也会对周围的环境和居民造成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有效的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不利影响,保障了水利工程工作的稳定系、安全性、可靠性及使用寿命,促进了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因此,近些年来,人们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这有利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

2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

2.1相关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水利工程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在水利工程设计和建设上也取得了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仍旧缺乏相应的技术和经验。许多水利工程在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尽管所采用的都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技术和设备,但由于企业内部相关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解决,造成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质量和效率的低下,给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同时,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的背后,还引发了许多骇人听闻的事件。一些工程企业的内部人员,利用管理上的漏洞以及职位上的便利,挪用公款,贪污受贿,这些丑闻的曝光,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人们在进行水利工程信息化投资建设时更为审慎,这也给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2.2相关技术和设备的落后

在日益增长的社会生产需求和人们生活需要的推动下,现代水利工程在规模、性能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理念提出后,水利工程的建设成本进一步提升,工程运行和维护的成本也变得十分巨大。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在进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所采用的技术比较落后,所建成的信息化系统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漏洞,其运行的质量和稳定性难以保障。尽管一些水利工程已建立和建成了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化系统,但在这套系统运行和对其进行维护时,由于相关的工作人员技术上的缺陷及相关设备的落后,使得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信息化系统的安全性、稳定系、可靠性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水利工程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实现。另外,一些水利工程周围往往存在着很多依赖于此生存和发展的企业和居民区,一旦水利工程由于技术和设备上的落后而出现问题,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运行,就会给周围企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的损害。

3促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3.1推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

在水利工程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对水资源和周围气候条件等大量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判断和储存。信息化技术和水利工程的结合,有力提升了对这些信息采集的精度、分析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对提升决策的力度和发挥水利工程的性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效推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根据各个水利工程运行时所需要采集的数据和所需要发挥的作用,设计编制出简洁高效的软件,并将这些软件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简化系统结构,降低系统故障率和出错率。同时,在信息化系统运行时,要设置相关的部门对系统进行定期的维护,并根据市场发展的动向及人们工作和生活需求的变化方向,对系统进行及时的升级改造。

3.2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

现代水利工程的职能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并且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因此,对相关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的要求也愈来愈高。为了满足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专业人员的培养工作。水利工程部门也要对在岗的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思想品质的考核,在平常的工作过程中也要加强与工作人员技术和经验上的交流,并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提升员工技术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推动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发展。

4结束语

水利工程与人们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推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水利工程的质量,促进其职能的发挥,实现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的重要工作。为此,需要水利部门不断总结水利工程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提升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和效率。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水利项目;信息化建设;评估;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07-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建设开始在各个领域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成为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发展程度的标志。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实现了有无到有,从局部到整体,从线下到线上的过程。通过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真实水平,有利于促进我国水利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评估工作开展历程

二零零九年底,为了全面了解水利信息化项目开展情况,本着总结经验,实现行业内部资源共享,提升系统内相关工作的效率,国家水利部门在相关领导的带领下开展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评估。通过评估情况来看,由于我国近年来着力于水利信息化建设,相关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未来信息化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基础。具体来讲,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通过二级要素的形式进行了开展:首先,第一级要素中包含了项目完成和运行情况、发挥效益情况、资源整合情况、问题和设想等五个方面;其次,对于项目总体建设目标达到情况,建设任务是否按时完成,项目是否按时验收,资金使用是否按审批的概算执行,项目建设成果是否已投入使用,项目建设成果目前是否正常运行,项目软硬件详细配置情况,项目信息资源成果共享利用情况,项目安全体系成果共享情况,项目运行维护费用落实情况,项目成果应用推广情况,取得的社会和经济及工作效益,项目建设成果是否实施信息化资源整合,哪些资源得到整合和共享利用,存在的问题,今后的设想等18个第2级要素也参与到了评价体系的构成之中。

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其评估主要通过单位内部的自我评估以及外部专家组的评估。根据实践经验,目前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主要包括了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电子政务、资源管理、移民管理、城镇乡村水利设施建设、河道保护及开发等,其信息化建设内容主要涵盖了通讯、监控、数据采集与分析等。外部专家在进行评估时,其采取的评估形式多为听取评估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实际查看现场、观看信息化建设成果、查看文字材料、专家组内部讨论、专家打分等形式,能够在了解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下,较为客观的对所调研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作出评价。

二、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过程中更发现的问题

1、基础薄弱,力度欠缺

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是建立在工业水平较低的起点基础之上,所以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比较薄弱,从最开始的七十年代的水文信息汇总,到八十年代逐步开始的信息初级处理,再到九十年代计算机以及网络平台的介入,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因为先天不足的原因,我国目前一些水利信息系统还是依赖于国家的政策和技术支持,相关的维护管理和系统升级保障率较差。但是水利系统同时又是一项需要极高技术水平作为依托的项目,很多地区的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伴随着重复投资和低水平投资,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行业发展不均衡,资源共享尚未形成有效机制

由于我国疆域广阔,经济水平发展情况不均,所以初期的水利基础信息考核中,灵活性欠佳,同时受到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的制约,各单位之间沟通不畅,造成了水利信息化管理单位与公共服务单位区分不清,信息共享的壁垒一直存在。

三、水利信息化评估对未来项目发展意见与建议

1、加强资金管理,多渠道加大投入

资金投入目前已成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要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项目建设资金与后期系统维护资金通盘考虑进去,并将该部分资金需要纳入水利建设部门的年度预算,确保严格执行,专款专用,使得资金发挥最大效能。

2、加快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

要认真研究建立树立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机制,集中组织立项,实施一些水利信息化重大工程,改造、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增强水利业务应用的范围和功能,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撑。

3、尽快完成组机制构建设,加强人才培养

各地相关主管部门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能,建立和健全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保障机制,理顺工作管理思路。同时,尽快落实管理和具体实施部门,建立健全管理和指导机构,并根据国家政策,制定相关的规章管理制度,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根据各地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建立起一支掌握核心技术的骨干力量。运用多种形式,活学活用信息化技术。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 水利部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成果评估工作[J]. 水利信息化,2010,02:66.

[2]余婧.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硅谷,2010,18:17.

[3]辛立勤,王爱莉.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研究与实践[J]. 水利信息化,2010,04:11-15.

[4]黄小辉. 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几点思考――以江苏省苏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监控调度系统一期工程为例[J]. 水利经济,2012,05:52-54+77-78.

[5]葛召华,王茜. 山东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因素思考[J]. 水利信息化,2012,05:58-61.

[6]胡四一. 全面实施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 全力提升水利信息化整体水平――在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国家水资源监控能力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 水利信息化,2012,06:1-6.

[7]黄毅. 浅析水利信息化建设[J]. 科技传播,2011,10:103.

[8]李洁. 水利信息化建设探讨[A]. 爱享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年海峡两岸经济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爱享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1.

[9]王军. 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浅析[A]. 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4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C].中国水利学会:,2013:4.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信息化 政策 缺陷 基础设施

水利信息化重点是应用了现代的信息技术来完成建设工作,其中包括一系列的采集、处理、存储等工作,要想加大水利信息资源的使用,就需要全方面的提高水利信息的建设,以此达到最好的效益。要加大水利工作的引导,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不断的从中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把水利信息建设做到做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还要不断的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制度,加强创新技术,提供最好的使用保障,能够有效的展开抗旱保障的作用,合理调控水资源,实现自动化管理,要探索出一条有重要标志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1.我国水利信息化与国外相比存在的差距

当今我国的水利信息化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的地方,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各种信息化指数中都占据的百分比都很低,与国外相比还相差的很远。

1.1 没有完整的系统基础数据库

美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已经非常的迅速,全美的水利分布也是非常广阔的,相比之下我国的水利信息基础建设还非常的薄弱,没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基础数据库,建设的站点比较匮乏,水位和流量的观测点的建设都非常少,不能对用水量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需要进一步不断的进行完善。

1.2 信息公共网络没有得到完善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通讯技术上,但是在水利信息公共网络建设上却没有一整的完整制度,比较于其他国家比较落后,我国的水利互联网的普及率比较低,只能达到其他国家的十分之一的效率。信息公共网络得不到好的完善导致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得到了制约,不能顺利的发展下去。

1.3 软件没有达到标准,通用性比较差

我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比较落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软件达不到使用标准,通用性较差。这就限制了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软件中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在性能和通用程度上都需要很大的改进工作,也需要引荐其他国家软件技术来提高我国水利信息软件的各方面功能,才能更快的发展。我国企业研发的软件具有很大垄断性,有地区的限制,这一点导致研发的软件不能得到好的推广。

2.水利信息化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1 重视度不高

2011年,中央提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水利信息建设也逐步被水利工作者所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很多地区只是很简单的用几台设备就完成了水利信息化工作,对于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各地的水利信息化的开发水平还很低,不能全方面的起到覆盖的效果,还是刚起步时期的状态。

2.2 没有合理的运用技术

水利信息化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技术做辅助,但是现实中却没有好好利用那些技术,比如数字化、网络化这些技术都没有合理的利用,缺乏网络建设。

2.3 水利信息化缺乏复合型人才

水利信息化发展中缺乏复合型建设人才,这对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水利信息化发展需要拥有具备水利专业知识、又懂信息化的技术人员来做开发工作,但是实际工作中,很多的技术人员缺乏跨专业的技术和经验,对工作没有起到帮助,不能很快的完成工程,还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设备不能实现共享,甚至还存在不配套的现象。

3.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政策

3.1 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认识

水利信息化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很多人对水利现代化建设还不了解或者存在错误的见解,所以要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把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益处多多进行宣传,并且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把这项工作做好,还可以设立培训班,对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培训,这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3.2 全面规划,加强管理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是建设覆盖全国的水资源专网、专库,这样才能更长久的发展下去,所以要做到全面的规划,加强管理工作,更好的推动水利信息化的发展,还要结合实际,把工作落实下去,对一些基础设备的建设要不断的进行完善,基础打好了,才能巩固好整个工程的建设。每个省、每个市都要做好管理工作,有规划的进行工作,这样工程才能顺利的运行下去。

3.3 全方位并且多渠道的进行融资

水利工程信息化发展最重要的一项是拥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而且工程的投资比较大,资金投入问题需要谨慎的解决,所以提出全方位并且多渠道的进行融资,每个部门都要纳入到计划中去,分级进行融资管理,一步步的去完成建设工作,资金的分配比例也是要有规制的,依据工程项目的重要程度和规模大小来决定相应的比例。还要实现多渠道发展,多吸收一些收益单位和企业的投资。

3.4 采用监理制度

监督制度是决定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从工程的开始到工程的结束每一步都要做好监督工作,保证工程不能发生任何的差错,即使发生了差错也要及时的改正,以免发生不可挽回的错误,监理制度是对整个工程质量负责的最有力的保障。

3.5 加快建设的步伐

要加快建设的步伐,让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达标完工。首先要建立信息资料数据库和信息化的专网,这些都需要大范围的建设,每一个工程的建设都要符合标准,同时进行,这样才能统一、和谐的发展,更快的完成工程,还能起到质量保证。

3.6 合理规划并且完善基础数据库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最重要的技术问题,但是合理规划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要统一规划、进行科学论证,不能违背原则,技术标准整个工程要达到统一。基础数据库要得到相应的完善,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达到信息的共享,实现全国性信息覆盖。大力的保证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公开透明性,信息要具有真实性和权威性,这样才能更加高效率的服务于人民。

4.总结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和监督制度,工程进行中要求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比较强,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水利信息化的开发工作。水利信息化建设部门要合理的规划工程的整个项目,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快建设的完成,为水利信息化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与支撑。

参考文献:

[1] 蔡阳.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信息化?.《水利水电技术》.2009年8期.

[2] 朱跃龙.水利信息化与云计算.《水利水电技术》.2013年1期.

[3] 徐宁,聂倩,李丹农.宁波市水利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地理空间信

息》.2014年3期.

[4] 艾萍,岳兆新.近期全国水利信息化研究与实践成果综述--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信息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水利信息化;现状;发展前景

前言

水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能为人类创造优美的生存环境,水环境是各类水生物赖以生存的场所,同时水在特定条件下又可能转化为灾害,成为社会发展的约束,甚至会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水旱灾害、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退化、水管理相对落后的形势日益严峻,迫切需要科学的治水思路、方法和技术,现代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为提高治水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提供了条件。因此,信息现代化,行业数字化,水利信息化,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超出常人想象的速度飞速发展,为水利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主要指的是软件技术的应用,包括GIS、DB、RS、VR、Web等,或是软硬件结合的信息技术。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防汛抗旱指挥、水情测报、水务管理、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防汛会商、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技术为水利建设和管理服务。

1 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功能十分强大,应用十分广泛,遍及各行各业。在水利行业GIS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经有10多年了,并且逐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确定、地理信息展示、行业信息展示、信息统计分析及功能集成等方面。

1.2 数据库技术

应用数据库(DB)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水利信息系统建设都离不开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数据库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数据存贮和管理。目前,已经完成了部级水情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对国家重点关心的降雨信息、水情监测信息和历史水情信息进行查询与管理,流域和省级水情数据库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部分有条件的省市已率先完成了水情数据库建设,制定了国家防汛工情数据库建设规范,正在进行工情数据的入库工作;部分省市正在根据国家规范开展工情数据库建设工作;部分地区根据需要建立了洪灾灾情信息管理数据库,以及根据防汛指挥系统和防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需要建立了系统专用数据库。

1.3 遥感技术

应用随着遥感技术(RS)的发展,影像识别精度的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的增强、影像获取成本的降低,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日趋重要。遥感影像的来源渠道较多,有美国、日本、法国、印度等国外的遥感影像产品,也有我国自己的遥感影像产品或者航片,遥感技术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接收或购置遥感影像数据,确定洪、旱灾害的位置、识别洪水淹没情况和受灾情况、分析旱灾影响范围和受灾面积、评估可能受到的灾情影响,以及根据遥感影像分析河流水质变化和水土保持状况,为防汛指挥、救灾活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提供信息支持。近年来,由于7大流域和部分省市已经建成一定精度的三维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将遥感影像成果与三维平台相结合,不仅直观展示水利信息,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可能的发展趋势,为水利建设与管理提供高水平的信息支持。

1.4 虚拟现实技术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逼真的三维虚拟环境。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日渐广泛。(1)构建防洪工程的三维虚拟模型,如大坝、堤防、水闸等三维虚拟模型,实现了防洪工程三维空间示景;(2)洪水流动和淹没的三维动态模拟,实现了三维空间场景中的洪水演进动画过程,三维场景中洪水淹没情况的虚拟展示;(3)防洪工程规划中枢纽布置三维虚拟模型,包括大坝、泄洪洞、发电厂、变电站等,为工程规划提供直观三维视觉效果场景;(4)云层和降雨效果渲染三维虚拟模型,模拟云层流动、降雨过程等动态效果;等等。

2 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前景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增长,投资在加大,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信息化建设仍然发展迅速,取得了惊人的阶段性成就,而且随着信息化建设进程和国家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美好。

2.1 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出更高要求

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变加速的进程,安全保障日益得到重视,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指导下,保护生命安全和环境安全的要求放到治水工作的首要位置。水利信息化建设对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工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我国科学治水水平,建立人与水和谐的社会与环境,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水利信息化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2.2 信息技术进步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

DB、GIS、Web、RS、GPS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进步,为基于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利信息化建设和完善提供了技术保障。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是前沿信息技术在防汛抗旱领域的应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成果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环境与生态建设等水利行业的信息监测、传输、存储、查询、检索、分析与展示提供了技术条件,使水利信息化推动水利现代化成为可能。

2.3 专业模型技术改进为信息技术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决策支持系统建设,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重要依据是水情、旱情、灾情等信息的分析成果,这些分析成果主要来源于气象预测预报、洪水预测预报、洪水演进分析模型系统、洪水调度模型系统、溃坝分析、旱情分析、水资源管理、水质、环境评估等专业模型系统。近年来,有关专业模型技术得到了逐步改进和完善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复杂的模拟分析计算提供了条件。专业模型技术的发展为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的实用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苑希民,万洪涛,刘媛媛,等.全国和七大流域三维电子江河系统建设成果报告[R].北京: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

[2]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报告[R].北京: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和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2004.

作者简介:

谢勇、1977年8月、男、郑州市金水区人、助理工程师、工作于河南新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

1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回顾

1996年,中国水利学会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首次会面,共同达成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意向,开启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篇章。至今,海峡两岸已经先后共同举办了13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组织了17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考察、参访活动,两岸农田水利专家和工作人员1211人参加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两岸交流有力地加强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事业发展,提升了两岸农田水利技术及农业生产,促进了两岸农田水利业务的相互了解,更增进了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亲情融洽,共同推动了两岸农田水利的发展。

1.1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

近20年来,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涉及农田水利灌排与节水灌溉的规划、法规政策、建设管理、改革创新和工程运营,以及农田水利现代化和关键技术、农村生态环境等。1997年10月召开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管理、农田水利重点技术和农田水利发展趋势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3人来大陆成都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44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四川都江堰、长江三峡、葛洲坝等著名水利工程进行了参访。1999年5月召开了第二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组织及营运、农业灌溉制度与管理和节水灌溉技术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冯广志为团长一行15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0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鹿野大圳、明德水库、乌头山水库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台东农田水利会、苗栗农田水利会、嘉南农田水利会等水利会进行了参访。2000年11月召开了第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水稻灌溉管理、农村水利现代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9人来广西桂林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2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广西桂林灌溉实验中心站、灵渠,云南大理洱海灌区的茈碧湖水库、石岭泵站,丽江县白沙乡节水增效灌溉示范项目,石林县黑龙潭水库、维则供水工程等进行了考察。2002年5月召开了第四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用水者参与灌溉管理、农田水利设施现代化工程和如何加强农业水资源调配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姜开鹏为团长一行22人赴台湾南投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8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乌头山水库、六甲工作站等工程进行了考察,同时对台湾高雄农田水利会、屏东农田水利会、嘉南农田水利会、桃园农田水利会、新竹农田水利会、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等水利会进行了参访。2004年6月召开了第五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灌区管理组织体制与改革、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灌区信息化建设与水管理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李总集为团长一行26人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9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考察了北京怀柔节水灌溉工程、翠湖湿地公园建设,赴新疆兵团对石河子垦区、吕吉州三屯河节水灌溉工程、喀什市疏附县农民用水者协会、吐鲁番市坎儿井等工程进行了考察;赴甘肃省对景电灌区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考察。2007年1月召开了第六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议题为农田水利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农业水权转让等。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吴守信为团长一行19人赴台湾南投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4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白冷圳倒虹吸工程、乌山头水库、渠道系统、设施农业等工程进行了考察,同时对新竹、嘉南、云林、台中、七星、塯公、桃园、宜兰8个农田水利会、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田水利文物陈列馆、农业工程研究中心进行了参访。2007年12月召开了第七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议题有农村水利投入政策与管理方式、农村水利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农田灌溉用水与水环境等。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黄炳煌为团长一行22人来湖北武汉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2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考察了湖北省水利厅节水灌溉示范基地、樊口泵站和福建省东张水库和水库供水厂、山美灌区等水利工程。2010年7月召开了第八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节水灌溉与新农村建设。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王晓东为团长一行16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2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一行对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七星、花莲、台东、嘉南、新竹、瑠公、石门,台湾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及所辖的农田水利工程、渠道生态工程、喷微灌工程、渠道绿美化工程等进行了参访考察。2011年12月召开了第九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农田水利现代化。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杨明风为团长一行24人来北京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27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一行对淮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参访,对茨淮新河灌区、蚌埠闸等工程进行考察,参观了中国水利博物馆。2013年3月召开了第十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节水灌溉与信息化建设。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赵乐诗为团长一行10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10篇。研讨会后,大陆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嘉南、云林、南投、新竹、七星、桃园等6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相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节水灌溉设施、水利会信息化建设、农村生态工程、水库等工程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13年11月召开了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农村水利现代化。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庄玉光为团长一行17人来广东广州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6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赴广东、广西两省进行了为期7天的考察活动。考察团参观了广州市增城市小楼镇农田水利工程、东境村污水处理站、初溪拦河坝水利枢纽、增江画廊、挂绿湖等项目。2014年9月召开了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以邓少波为团长一行18人赴台湾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0篇。研讨会后,大陆农田水利代表团参访了台湾石门水库、乌山头水库、新竹农田水利会、七星农田水利会、石门农田水利会-干线工作站等9个机构,实地考察了多处农田水利工程,召开了5次座谈会。2015年9月召开了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主题为节水灌溉技术。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以林文瑞为团长一行17人来重庆参加研讨会,会议共收集论文38篇。研讨会后,台湾考察团参观了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参访了湖北省东风灌区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者协会,与农民用水者协会进行了座谈。与湖南省水利厅、湖南省张家界市水利局进行了生态水利建设的座谈会。

1.2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考察交流

近20年来,台湾水利同仁共计244人借助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平台,回到祖国怀抱,对祖国大陆16个省进行了参观学习。同样,大陆的水利专家们也多次赴台参访,足迹遍及台湾东西南北。1996年开展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商谈及座谈。4月30日,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首次来大陆在北京与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会面,研讨、协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的有关事项,同年10月,大陆水利专家以顾斌杰为团长的考察团一行5人,首次赴台湾对台湾农田水利建设情况进行考察,并与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进一步商订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活动方案细节,为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奠定了基础。1999年9月台湾旱地节水灌溉技术考察团以蔡运煌为团长,一行25人,来祖国大陆考察了新疆、陕西和北京两省一市的节水灌溉工程情况并座谈。2001年6月大陆农田水利建设与投资管理考察团以中国水利学会副理事长高安泽为顾问,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广志司长为团长,财政部农业司张红兵副司长等7人组成的农田水利考察团,到台湾进行了考察。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宜兰、苗栗、新竹、桃园、花莲、高雄和嘉南等7个农田水利会及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参观了水利安闸门制造公司、绿美化工程、雨水贮蓄设施、圳路(干渠)、抽水站、乌山头水库、农田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等多处水利工程。2001年12月台湾现行农田水利技术及管理制度考察团以花莲农田水利会会长蔡运煌为团长,一行25人,来祖国大陆考察了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的农田水利现代化管理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情况并座谈。2002年11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福建考察。以李总集会长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考察团一行23人对广东、福建两省的水利工程进行了考察并召开了座谈会。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广东顺德北窖镇桂畔海水利排涝工程、堤防闸群自动化工程和福建泉州市的山美水库和金鸡拦河闸工程等。2003年2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交流考察。以水利部总工程师何文垣为顾问、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代鑫为团长的农田水利考察团,考察团一行8人先后考察了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桃园、新竹、嘉南、高雄、花莲、宜兰和台北瑠公、七星等8个农田水利会,听取了农田水利会的情况介绍,参观了水库、渠道、田间节水等设施。2005年1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交流考察。以水利部国科司高波司长为顾问,水利部农水司李仰斌副司长为团长,大陆水利专家考察团一行9人赴台湾交流访问。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新竹、台中、嘉南、台东、花莲、宜兰6个农田水利会以及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渠道绿美化工程、雨水贮蓄设施、圳路(干渠)、抽水站、乌山头水库等灌溉工程、生态工程。2005年8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考察。台湾参访团一行16人对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进行了为期11天的参访。考察大陆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及营运,包括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工程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农民用水者协会)的运行。拜访了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内蒙古河套灌区管理总局、山西省汾西灌区管理局以及夹马口引黄工程管理局等。2006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赴大陆考察。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在张辉元团长的带领下,一行32人,对大川省、重庆市、湖北省和江西省进行了为期10天的交流、参访。在四川都江堰管理局的都江堰博物馆和水利调度中心,团员们听取了都江堰管理局的情况介绍并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了实地考察;在湖北宜昌参观了提供宜昌市城区生产、生活用水的东风渠灌区官庄水库和著名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在江西参访了赣抚平原灌区进行访问考察,就灌区管理、工程设施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管理和农民用水管理组织等内容进行交流。2008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参访团以嘉南农田水利会会长徐金锡为团长一行23人来大陆安徽、浙江两省考察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灌区管理和灌区信息化等情况,参访团访问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安徽省灌排总站、青弋江灌区管理局和浙江省灌溉试验站试验基地、中国水利博物馆,进行农田水利技术交流。2009年1月大陆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赴台交流考察团以部农水司李远华副司长为团长,部政法司赵伟司长为顾问的农田水利信息化技术交流考察团一行10人赴台湾交流访问。考察团先后拜访了宜兰、花莲、台东、屏东、嘉南、云林、新竹、桃园等8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有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信息化建设、渠道绿美化工程、农村生态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圳路(干渠)生态建设、抽水站、沉沙池、水库等工程,重点考察了新竹农田水利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情况,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09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2009年大陆参访团一行18人来大陆北京、天津、山东进行为期10天的技术交流和参访,考察团就农田水利管理机制、工程设施建设与维护、灌区信息化管理、农民用水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技术交流。2010年12月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2010年大陆参访团以农田水利会联合会林文瑞为团长的一行22人在北京市、重庆市和湖北省进行了为期9天的交流、参访。参访团一行围绕灌区管理体制和管理运行机制、灌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等内容进行了座谈,并结合座谈内容进行实地考察。2011年6月大陆水利专家赴台参访考察团以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为团长,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钱敏为副团长,一行9人组成的2011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专家参访团赴台湾考察。考察团先后拜访了新竹、南投、嘉南、台东、台北瑠公等5个农田水利会和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农业工程研究中心,以及有关水利会下属的基层工作站。实地考察了水利会信息化建设、农村生态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圳路(干渠)生态建设、水库等工程并进行了交流和座谈。2012年10月,以屏东农田水利会会长黄信茗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大陆参访团一行18人,对河南省、陕西省的有关水利工程进行参观考察。台湾考察团考察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陕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及交口泵站、泾惠渠管理局、李仪祉纪念馆及历代渠首等水利工程。2014年11月,以屏东农田水利会会长黄信茗为团长的台湾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大陆参访团一行17人,赴大川省,对都江堰管理局、青衣江乐山灌区管理局,以及绵阳地区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参访和实地考察。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活动,为两岸农田水利工作者搭建了一个广泛接触、深入了解、沟通信息、共谋发展的平台,对于推进海峡两岸农田水利工作者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农田水利事业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2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成就

通过近20年的两岸技术交流活动,我们对台湾的自然环境、水土资源、农田水利工程现状、投入政策、法规保障、制度建设、工程建设体制与运行机制、信息化建设与运用等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尤其是台湾农田水利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完备的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健全的法规制度体系、配套的政策支持体系、适用的信息管理系统、长效良性的运行机制等,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1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组织管理方式

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是唯一具有“公法人”性质的地方农田水利事业管理组织,是农民参与灌溉排水工程的有效管理组织,属于农民自治的专业协作团体,民主选举及内部运行管理制度健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护充分体现和表达了农民意愿,农民主体地位突出,农田水利会服务意识强,服务水平和质量高,工程运行维护好。虽然大陆目前正在加快探索和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分级管理、分类管理、专业管理、群众管理模式及途径,但仍存在政府与农民责、权、利模糊,特别是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不清、建设管护主体缺位、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建议借鉴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会组织管理方式与运行机制,主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加快建立健全规划统筹、政府支持、民主决策、民办公助、社会参与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新机制,明晰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落实管护主体、责任和经费;在足额落实灌区、泵站等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同时,以乡镇(流域)水利站为主导、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为基础、专业化服务队伍为支撑,加快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提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强用水计量设施建设,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水权有偿转换机制,切实落实财政对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补助政策,促进农业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农田灌排工程良性运行。

2.2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工程投资政策

台湾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主要是“农民主体、公共财政支助、社会捐助、多种经营弥补”。台湾地区新建农田灌溉水源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等公益性工程投资全部由财政承担,且投资标准、补助比例以及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均高于大陆总体水平。其次,台湾地区节水灌溉、田间工程配套政府资金补助对象为非都市土地或都市土地农业区、保护区范围内,依法供农作使用土地的农户,农户可自愿申请,经审核列入计划后,所需经费49%由财政予以补助,另外51%由受益农户自筹,田间工程所有权归农民。再次台湾农田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负担政策落实较好。出于保护弱势产业、减轻农民负担的考虑,20世纪90年代以后,财政单列预算代替农民缴纳农田水利会的会费,农业灌排工程设施运行维护费用基本上由政府财政负担。而大陆对农田水利工程投入机制主要是“公共财政投入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建议大陆尽快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的多元化、化层次、多渠道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切实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及中央和省级统筹政策;进一步扩大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范围,提高补助标准,依托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加大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统筹整合力度;通过财政以奖代补及财政贴息、中长期政策贷款等方式,扩大农田水利使用金融资金规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以及新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和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节水灌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牧区水利等规划实施资金需求,加快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

2.3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相关法规制度体系

为了又好又快地推进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维系人与自然的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存“四生”良好水环境,台湾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从宏观管理到微观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管理制度。继1942年公布《水利法》之后,陆续制定了《农业发展条例》、《农业发展条例施行细则》、《水利法实施细则》、《河川管理办法》、《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法实施细则》、《地下水管制办法》、《排水管理办法》等法律和规章。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包括《农田水利会组织通则》、《农田水利会监督辅导办法》、《台湾省灌溉事业管理规则》、《推广省水管路灌溉执行作业要点》、《农田水利建设应用生态工法规划设计与监督管理作业要点》、《农田水利会灌溉排水管理要点》、《农田水利会灌溉水质监视作业规范》、《农田水利会联合会组织章程》、《农田水利会联合会办事细则》、《农田水利会组织规程》、《农田水利会人事管理规则》、《农田水利会会计制度》、《农田水利会财务处理办法》、《农田水利会统计规格》、《农田水利会会长遴选办法》、《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遴选办法》、《台湾省农田水利会会务委员会议事规则》、《农田水利会水利小组长选举办法》等在内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涵盖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农田水利组织与管理、灌溉及排水管理、用水及水权登记管理、农田水利建筑物及设施管理、灾害应变处理、灌溉用水水污染防治、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等诸多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框架。这就是台湾地区农田水利事业之所以能够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以农田水利会为桥梁和纽带,发动群众参与农业灌排工程的有效管理方式成为世界农田水利管理典范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陆仅停留在相关配套政策制定和具体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建设层面,农田水利相关法律和规章尚处立法调研起草阶段。建议大陆借鉴台湾地区农田水利重视法规制度建设的经验,加快制订农田水利和节约用水方面的行政法规,逐步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指导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在总结本地农田水利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同时,健全适合农田水利工程特点的建设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农田水利的法制化、规范化,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4深入了解两岸农田水利生态建设

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农田灌排设施建设管理与生态环境、社会生活、生产发展的有机结合,坚持共同发展、持续发展。一方面注重灌溉水水质监管。为保护农业及生态环境,防止工商业、都市化快速发展及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等所排放废污水影响灌溉水水质,导致农产品达不到卫生安全标准以及土壤劣化和乡村水环境恶化。从1978年起,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持续支助各农田水利会和农业工程研究中心开展灌溉水监测、污染防治工作,目前已建立了功能完善的灌溉水水质监测站网,设立各级监测站(点)3000多个,农田水利会和工作站严格按照《农业灌溉用水水质标准》,常态化开展灌溉水质监测工作,有效防治了废污水和重金属对灌溉水质的污染。另一方面,为维护农村居民生活和水田生态环境,在雨季积极利用水利设施,将多余河川径流引入灌溉田间,增加土壤渗透以补充地下水资源,据统计,每年通过灌溉补充地下水约20亿m3。同时,在引水、蓄水、渠道周边人性化地建设生态休闲场所,促进水土资源有效利用及人水和谐,确保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良好。另外,台湾地区不仅基本实现了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取用水情况、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信息化、自动化,特别是灌区管理具体到地块,实现了农田灌溉的精准化和实时化。同时,在农田水利实践中还妥善处理好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生产发展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之路。而大陆农村水系紊乱、河道堰塘淤积堵塞、水质污染恶化,以及地下水超采和生态用水被挤占等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威胁着广大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另外,大陆农田水利管理信息化、现代化尚处起步试点阶段。建议大力推进农田水利信息化和现代,特别是优先推进国家灌区监测系统和大中型灌区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结合灌溉试验、推行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提高灌区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和效益效率;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灌区节水配套改造与新建的全过程,统筹做好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严禁超采地下水扩大灌溉面积,加强大规模渠道防渗及节水后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地膜覆盖薄膜回收和残留降解研究及监测工作,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依托农田水利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水环境和用水条件,建设美丽乡村。

3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展望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每一次相见后依依不舍的分离,我们深深感受到两岸同种同根的亲情,感受到了台湾同胞对两岸关系向纵深发展的期盼。立足今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2015年,我们补充完善并正式签订了《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协议》,并积极拓展台湾农田水利联合会与大陆省级农村水利专业委员会之间的经常流与协作,我们坚信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交流会越办越好。展望未来,我们引吭高歌,一路欢笑。我们将充分利用两岸农田水利交流平台,加大交流频次,进一步深化、拓展两岸农田水利交流的领域和内容,加强两岸水利科研与技术推广合作,加深相互了解,增进情谊,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认同和自豪感,为推进祖国和平进程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作者:李娜 许建中 单位: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

参考文献:

[1]长江.第十三届海峡两岸农田水利技术研讨会胜利召开[J].人民长江,2015,(9):92.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8篇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34号文件)和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水文[*]475号文件);总结交流近两年来的水利信息化工作,明确“十一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目标;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应邀到会的领导、专家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水利信息化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下面我就水利信息化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水利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特别是*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努力实践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落实*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取得成效。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控、水文基础设施、水质监测等项目的深入开展,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如:全国水文测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约占总数51%的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

二是水利信息网初具规模。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部完成了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实现了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建成了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和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部门的异地会商系统;流域机构到所属单位的网络基本建成;北京、辽宁、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山东、河南、陕西、广东、江西等13个省(直辖市)也已建成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的宽带计算机广域网络,有的甚至已通达县市水利部门;水利部机关与在京直属单位的政务内网已实现互联,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互联正在实施。连接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水利部门的水利信息网正逐步形成并发挥效益,为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网络传输与共享等各类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是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图书馆试点等专业数据库建设;正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工程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的建设;由国家发改委负责规划并牵头组织建设的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水利部将承建水利资源数据分中心,建设内容由水文、水质、水资源、水利设施(空间)、土壤侵蚀、农田灌溉、水能资源调查、农村水电等方面的8个专题信息库、8个专题信息产品和16个综合信息子库构成。这些水利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取得实效

一是全面启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业务应用之一,是先期启动建设的水利信息化“龙头”工程,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水利部批复,其概算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核准。利用应急工程建设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在多次全国性会议中应用,异地会商系统在抗御*年淮河洪水、*年永定河防汛演习及防御今年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建成的水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气象、水情会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和汛情监视系统等已成为各级防汛部门进行防洪减灾决策的最重要支撑。今年10月11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了项目建设的有关工作,标志着一期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二是积极推进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大部分单位、部门内部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一些单位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目前公用平台软件已基本开发完成,综合办公系统即将上线调试,规划计划管理、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正在进行需求调研和招标准备。

三是抓紧实施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以黄河、海河、太湖、辽宁、江苏等为试点的流域和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首都、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等一批水资源调配工程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务管理能力,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统一调度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区内与区外水资源,水利部启动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年和*年共安排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个试点城市,中央补助资金达5500万元。

四是基本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该项目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

五是大力推进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年,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和中日合作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的实施,正式启动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确定河北省石津为代表的全国30个大型灌区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建设,试点灌区内部基本建成计算机局域网;30个灌区共建成自动信息采集点300处(其中水情遥测49处),水位监测418处,闸位监测138处,雨量监测7处,泵站流量监测488处;试点灌区还根据工作需要,开发了相应的应用系统。

六是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平。水利系统许多单位和机构均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水利信息服务,促进了信息沟通,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部分网站还开设了网上行政审批业务,促进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增加水利政务透明,提高办公效率。其中,水利部网站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政府优秀门户网站”。

(三)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先后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明确了本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了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规范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投入。

二是加快了水利信息化标准制定。信息化标准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年颁布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提出了水利信息化的标准体系。经过近3年的努力,标准体系中已有9项标准颁布实施,3项标准正在报批,22项标准正在编制或立项过程中。

三是重视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在工作中注重队伍的技术培训,引进了一些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充实了信息化的工作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保障。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与河海大学联合举办了信息化工程硕士班,现已举办三期,共50余人参加;举办了《水利系统通信业务导则》等多个水利行业标准学习宣传贯彻培训班。一些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采用多种形式举办了各类信息化培训班。

(四)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有序推进了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在《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的指导下,七个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化规划已初步完成;*年11月,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组织编制完成了《“十一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思路报告》,并已正式报国家发改委;今年又正式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部信息办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二是切实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认真实施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近两年来,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水利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以及部在京直属单位的一批信息化项目,都严格按照《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了审查、批准。为了加强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建设管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根据《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制定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等有关制度。一些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结合各自具体情况,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规章制度。例如:黄委出台了《“数字黄河”工程管理办法》和《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北京市水务局出台了《北京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办法》,上海市水务局颁布了《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水务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等,这些办法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信息化工作和项目建设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组织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会,总结推广了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交流展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汇编出版了《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论文集》。首次在水利系统开展了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评选活动,会上对荣获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奖和大会奖的单位进行了表彰。

四是开展了水利信息化调研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年7月,部信息办组织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调研,调研组分赴安徽、江苏、河南、黄委、淮委和湖南、湖北、江西、福建、长委等地进行调研,编写了调研报告,指出了现阶段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五是重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年4月,部信息办开始印发《水利信息化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至今已印发32期。部信息办今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的通知》,建立了通讯员联系制度,通过网站、报纸和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为水利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时期水利工作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切实有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为水利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新形势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1、国家信息化建设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做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34号文件),为加快全国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推进全国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两个重要文件的指导下,部级的政务网络资源开始整合,一批“金”字工程的信息化项目和四个部级的基础信息库相继启动建设,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研究项目开始实施,基于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政务信息,我们开始步入政务公开和服务社会的轨道。这些都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新时期水利工作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利部党组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并将水利信息化列入了到201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水利信息化已成为防洪抗旱减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障,增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实现水利政务公开、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建设管理有待加强,运行维护机制亟需完善

虽然大部分单位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实际上存在着管理职能不明确或不落实,统一协调较难,行业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成果管理相对较弱,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缺乏统一组织等问题,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一批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而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已建项目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2、建设资金渠道不畅投入相对不足

多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资金渠道无保障,投入分散,导致系统建设难以形成规模,系统开发成本高,共享困难,建设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与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匹配,投入相对不足,规划或计划中的建设内容难以落实,效果难以体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的落实更为困难,已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

3、信息资源不足整体应用水平不高

一些应用系统开发验收后,由于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难度较大,特别是缺少规范化的数据,又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应用系统成为“演示系统”,不能发挥预期作用。此外,由于一些水利业务部门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4、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积极性都很高,但由于全局意识不强,缺少“一盘棋”思想,加之资金投入渠道分散、项目来源多样、项目成果归属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软硬件环境统一利用困难、应用分散、无整体优势等现象,规模效益相对较差。尽管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信息资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资源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系统,没有形成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难以提供综合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整合难度较大。

5、标准建设相对滞后互联互通困难

近几年,水利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正在积极推进,但由于标准的制定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其建设相对滞后于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信息采集、数据库、支撑平台、系统架构、应用规范等方面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性指导不够,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系统互联互通困难,信息资源难以充分利用。

6、人才资源缺乏激励机制不全

水利信息化工作成功与否,人才队伍是关键。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形成了一支信息化队伍,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人才,但离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既懂水利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全,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分层次技术培训不够,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较少。

(三)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认真落实以下措施。

1、理顺投资渠道落实管理经费

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能否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资金投入是前提。信息化工作既要有项目建设资金,又要有系统运行维护资金。水利信息化要与水利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其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合理安排资金。要设法将建成投入运行的系统维护管理经费纳入部门年度预算,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2、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以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支撑平台技术,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实施各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信息资源整合,积极开展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体系、交换体制、管理办法等方面,研究建立水利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面向社会提供水利信息资源服务。

3、加快技术标准建设规范信息资源利用

要按照部信息办和国科司的统一部署,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抓紧编制水利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重点是制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有关标准和重点应用系统的技术开发标准。

4、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要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建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保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充分发挥信息化专业部门的作用。同时应强调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组织与管理,落实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相应部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水利信息化实际要求,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使水利信息化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5、加强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要根据水利信息化工作需要,做出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政策,完善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大力引进人才,创建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起一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骨干队伍。要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网上教学和网上培训,积极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业务应用系统培训以及技术交流、技术考察等工作。

三、水利信息化近期工作要点

“十五”即将过去,“十一五”即将来临。总结“十五”,规划“十一五”,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近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编制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事关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改革与发展大局,已纳入水利发展“十一五”的专项规划。部信息办已组织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交本次会议进行讨论。《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原则、建设任务和主要内容。各单位要在已完成的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好本单位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各流域机构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应报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应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部备案。

2、加快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

加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在应急工程和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中的水情、工情、墒情、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测站报汛设施的更新改造,积极开展网络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建设。同时,尽快启动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全面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做好二期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扩大应用系统的覆盖范围。

抓紧实施水利部至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及其安全系统建设,各流域机构要加快进行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建好政务内网,为内网互联做好准备。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公用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综合办公系统的开发与部署,早日实现水利部机关与七个流域机构一体化的综合办公应用。规划计划管理、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要在完成需求梳理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建设。

配合发改委牵头组织的国家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库项目,积极开展水利资源分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

加快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大型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以及大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等项目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框架内,将基础设施、业务应用与保障环境有机地共同推进,为水利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创造条件。

3、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重视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有效解决水利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环境,水利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对今后的信息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理顺关系,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

4、高度重视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利信息资源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各单位要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依托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水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共享应用,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涉及的业务部门较多,各单位要加强协调,统一组织实施,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倡导信息资源共享,规范相应的数据格式,制定相关标准,大力实施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水利系统内部及水利部与其他部委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制定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开放相应的水利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水利信息共享服务。

5、尽快颁布施行《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年颁布施行的《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规范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流域机构、各省市有关单位对暂行办法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强化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部信息办提出对暂行办法进行修订。请各位代表充分研究部信息办提交的办法草案,会后,要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并尽快颁布施行。

6、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力度

为提高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水平,要积极推广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等项目采取的“统一开发、定制应用”的好模式,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制定水利信息系统功能、性能和风险测评规范,建立水利应用软件的测评与评优工作程序,继续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成果和优秀应用软件的评选、应用与推广工作。

7、加强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保障

水利信息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确保信息快速准确传输、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网络管理,保障网络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水利部近期将出台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检查和监督,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8、加强宣传表彰先进

在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利用水利信息化简报、网站、杂志、报刊等多种方式及时宣传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经验和成就。各单位应及时对信息化工作和成果进行总结,部信息办要抓紧开展水利信息化年报和年鉴的编制工作。另外,部信息办起草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草案),也提交给会议进行讨论。会后,部信息办要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尽快颁布,并为明年开展水利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做好准备。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9篇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34号文件)和水利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水文[*]475号文件);总结交流近两年来的水利信息化工作,明确“十一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目标;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

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和汪恕诚部长向会议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应邀到会的领导、专家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为水利信息化辛勤工作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问候!

下面我就水利信息化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水利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特别是*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各级水利部门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中央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努力实践水利部党组治水新思路,落实*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建设与管理,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一是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取得成效。随着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水资源实时监控、水文基础设施、水质监测等项目的深入开展,水利信息采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自动化水平明显提高。如:全国水文测报能力有了较大提高,雨量观测全部实现自记,其中54%实现了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约占总数51%的水文站实现了水位自动测报或固态存储。

二是水利信息网初具规模。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全部完成了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依托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实现了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宽带互联,建成了全国水利信息骨干网和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部门的异地会商系统;流域机构到所属单位的网络基本建成;北京、辽宁、河北、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山东、河南、陕西、广东、江西等13个省(直辖市)也已建成至各地(市)水利局、直属单位的宽带计算机广域网络,有的甚至已通达县市水利部门;水利部机关与在京直属单位的政务内网已实现互联,水利部与七个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互联正在实施。连接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三级水利部门的水利信息网正逐步形成并发挥效益,为实现语音、数据、图像网络传输与共享等各类应用奠定了基础。

三是水利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逐渐加快。基本完成流域、省级水文基础数据库、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图书馆试点等专业数据库建设;正在开展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工程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的建设;由国家发改委负责规划并牵头组织建设的国家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水利部将承建水利资源数据分中心,建设内容由水文、水质、水资源、水利设施(空间)、土壤侵蚀、农田灌溉、水能资源调查、农村水电等方面的8个专题信息库、8个专题信息产品和16个综合信息子库构成。这些水利基础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为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水利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取得实效

一是全面启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业务应用之一,是先期启动建设的水利信息化“龙头”工程,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已通过水利部批复,其概算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核准。利用应急工程建设的水利信息骨干网和异地视频会商系统已在多次全国性会议中应用,异地会商系统在抗御*年淮河洪水、*年永定河防汛演习及防御今年淮河洪水和西江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建成的水情信息采集与传输系统,气象、水情会商系统,信息查询系统和汛情监视系统等已成为各级防汛部门进行防洪减灾决策的最重要支撑。今年10月11日,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部署了项目建设的有关工作,标志着一期工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二是积极推进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目前,大部分单位、部门内部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初步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一些单位还实现了远程文件传输、公文和档案的联机管理;水利部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正在实施过程中,目前公用平台软件已基本开发完成,综合办公系统即将上线调试,规划计划管理、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正在进行需求调研和招标准备。

三是抓紧实施水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以黄河、海河、太湖、辽宁、江苏等为试点的流域和区域性水资源实时监控与调度系统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首都、塔里木河、黑河流域水量调度系统等一批水资源调配工程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高水务管理能力,保证城市供水安全,统一调度城市与农村、地表与地下、区内与区外水资源,水利部启动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试点建设,*年和*年共安排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个试点城市,中央补助资金达5500万元。

四是基本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的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该项目建成了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委、黄委2个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总站和100个监测分站,逐步实现了对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动态监测与预报,增强了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和国家生态建设的决策能力。

五是大力推进大型灌区信息化建设。*年,结合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和中日合作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的实施,正式启动全国大型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确定河北省石津为代表的全国30个大型灌区为信息化建设试点灌区。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建设,试点灌区内部基本建成计算机局域网;30个灌区共建成自动信息采集点300处(其中水情遥测49处),水位监测418处,闸位监测138处,雨量监测7处,泵站流量监测488处;试点灌区还根据工作需要,开发了相应的应用系统。

六是不断提高水利信息公众服务水平。水利系统许多单位和机构均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向社会公众及时提供水利信息服务,促进了信息沟通,加强了水利宣传,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部分网站还开设了网上行政审批业务,促进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增加水利政务透明,提高办公效率。其中,水利部网站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政府优秀门户网站”。

(三)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年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要求,各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先后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进一步明确了本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加强了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逐步规范了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投入。

二是加快了水利信息化标准制定。信息化标准是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技术支撑和重要基础,*年颁布的《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提出了水利信息化的标准体系。经过近3年的努力,标准体系中已有9项标准颁布实施,3项标准正在报批,22项标准正在编制或立项过程中。

三是重视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随着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各单位结合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途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在工作中注重队伍的技术培训,引进了一些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充实了信息化的工作队伍,为水利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保障。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与河海大学联合举办了信息化工程硕士班,现已举办三期,共50余人参加;举办了《水利系统通信业务导则》等多个水利行业标准学习宣传贯彻培训班。一些流域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采用多种形式举办了各类信息化培训班。

(四)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一是有序推进了水利信息化规划工作。在《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金水工程”规划)》的指导下,七个流域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信息化规划已初步完成;*年11月,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要求组织编制完成了《“十一五”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思路报告》,并已正式报国家发改委;今年又正式启动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目前,部信息办已组织编制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二是切实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认真实施了《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为水利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近两年来,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水利基础数据库、电子政务内网安全系统以及部在京直属单位的一批信息化项目,都严格按照《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了审查、批准。为了加强对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的建设管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项目建设办公室根据《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制定了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等有关制度。一些流域机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结合各自具体情况,相继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方面的规章制度。例如:黄委出台了《“数字黄河”工程管理办法》和《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北京市水务局出台了《北京市水利信息化建设办法》,上海市水务局颁布了《上海市水务局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和《上海市水务局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办法》等,这些办法的制定和实施,规范了信息化工作和项目建设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三是积极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组织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会,总结推广了近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和经验,交流展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汇编出版了《全国水利信息化技术与建设成果交流展示论文集》。首次在水利系统开展了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评选活动,会上对荣获水利信息化优秀应用软件奖和大会奖的单位进行了表彰。

四是开展了水利信息化调研工作。为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行业管理,*年7月,部信息办组织开展了水利信息化工作调研,调研组分赴安徽、江苏、河南、黄委、淮委和湖南、湖北、江西、福建、长委等地进行调研,编写了调研报告,指出了现阶段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五是重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年4月,部信息办开始印发《水利信息化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至今已印发32期。部信息办今年下发了《关于加强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的通知》,建立了通讯员联系制度,通过网站、报纸和简报等多种形式,加强了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为水利信息化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果,但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时期水利工作的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理清思路,开拓创新,切实有效地推进水利信息化,为水利现代化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新形势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1、国家信息化建设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举措。目前我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做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的重大决策,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下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办发[*]17号文件)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34号文件),为加快全国的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推进全国信息化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这两个重要文件的指导下,部级的政务网络资源开始整合,一批“金”字工程的信息化项目和四个部级的基础信息库相继启动建设,跨行业、跨部门的信息交换与共享研究项目开始实施,基于各级政府的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政务信息,我们开始步入政务公开和服务社会的轨道。这些都对水利信息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2、新时期水利工作对水利信息化提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新时期水利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水利部党组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新思路,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要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发展,并将水利信息化列入了到2010年水利工作发展的十大主要目标之一,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水利信息化已成为防洪抗旱减灾、节水型社会建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和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和技术保障,增强水利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的重要途径,实现水利政务公开、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新形势、新情况和新要求,水利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建设管理有待加强,运行维护机制亟需完善

虽然大部分单位都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实际上存在着管理职能不明确或不落实,统一协调较难,行业管理力度不够,项目建设与成果管理相对较弱,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缺乏统一组织等问题,影响了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一批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而信息化的运行维护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已建项目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和效益,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水利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2、建设资金渠道不畅投入相对不足

多年来,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资金渠道无保障,投入分散,导致系统建设难以形成规模,系统开发成本高,共享困难,建设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信息化建设投入与水利工程建设投入不匹配,投入相对不足,规划或计划中的建设内容难以落实,效果难以体现,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系统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经费的落实更为困难,已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

3、信息资源不足整体应用水平不高

一些应用系统开发验收后,由于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难度较大,特别是缺少规范化的数据,又缺少足够的重视和资金投入,支撑应用系统的信息资源严重不足,使得应用系统成为“演示系统”,不能发挥预期作用。此外,由于一些水利业务部门开发的应用软件功能比较单一,不能形成规模效益。

4、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资源整合难度较大

各部门信息系统建设的积极性都很高,但由于全局意识不强,缺少“一盘棋”思想,加之资金投入渠道分散、项目来源多样、项目成果归属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信息系统开发各自为政、软硬件环境统一利用困难、应用分散、无整体优势等现象,规模效益相对较差。尽管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信息资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资源大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分散在不同的系统,没有形成可以共享的公共资源,难以提供综合利用,信息资源共享困难,整合难度较大。

5、标准建设相对滞后互联互通困难

近几年,水利信息化相关标准的制定正在积极推进,但由于标准的制定需要一定周期,因此,其建设相对滞后于水利信息系统的建设,特别是在信息采集、数据库、支撑平台、系统架构、应用规范等方面尚没有统一的标准,规范性指导不够,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造成系统互联互通困难,信息资源难以充分利用。

6、人才资源缺乏激励机制不全

水利信息化工作成功与否,人才队伍是关键。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虽然形成了一支信息化队伍,培养了一批信息化人才,但离水利信息化工作的实际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少,特别是既懂水利业务又懂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少,对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全,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分层次技术培训不够,统一组织的继续教育较少。

(三)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措施

为解决上述问题,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关部门要总结经验,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认真落实以下措施。

1、理顺投资渠道落实管理经费

水利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能否进入良性健康的发展轨道,资金投入是前提。信息化工作既要有项目建设资金,又要有系统运行维护资金。水利信息化要与水利工程项目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其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合理安排资金。要设法将建成投入运行的系统维护管理经费纳入部门年度预算,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发挥效益。

2、加强资源整合建立共享机制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各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以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支撑平台技术,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实施各业务应用系统间的信息资源整合,积极开展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体系、交换体制、管理办法等方面,研究建立水利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应用,面向社会提供水利信息资源服务。

3、加快技术标准建设规范信息资源利用

要按照部信息办和国科司的统一部署,结合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抓紧编制水利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管理、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标准,重点是制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有关标准和重点应用系统的技术开发标准。

4、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规章制度

要进一步明确各单位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的职责并赋予相应的职能,建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保障机制,理顺工作关系,充分发挥信息化专业部门的作用。同时应强调对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组织与管理,落实建设管理和运行管理的相应部门,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岗位,落实责任,定期检查,实时维护,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要根据国家政策,结合水利信息化实际要求,制定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的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使水利信息化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5、加强队伍建设重视人才培养

要根据水利信息化工作需要,做出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政策,完善稳定信息化人才的措施,大力引进人才,创建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起一支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骨干队伍。要采用多种形式,包括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的网上教学和网上培训,积极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业务应用系统培训以及技术交流、技术考察等工作。

三、水利信息化近期工作要点

“十五”即将过去,“十一五”即将来临。总结“十五”,规划“十一五”,全面推进水利信息化进程,近期应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1、组织编制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

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事关今后一个时期水利信息化改革与发展大局,已纳入水利发展“十一五”的专项规划。部信息办已组织完成了《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交本次会议进行讨论。《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是“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确定了“十一五”期间水利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明确了今后五年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原则、建设任务和主要内容。各单位要在已完成的信息化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认真组织编制好本单位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各流域机构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应报部审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务)厅(局)的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应经主管部门审查后报部备案。

2、加快水利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

加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在应急工程和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一期工程中的水情、工情、墒情、旱情信息采集系统建设和测站报汛设施的更新改造,积极开展网络管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的建设。同时,尽快启动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全面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建设,做好二期工程建设的前期工作,扩大应用系统的覆盖范围。

抓紧实施水利部至流域机构的政务内网及其安全系统建设,各流域机构要加快进行内外网的物理隔离,建好政务内网,为内网互联做好准备。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和七个流域机构电子政务系统(一期)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公用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综合办公系统的开发与部署,早日实现水利部机关与七个流域机构一体化的综合办公应用。规划计划管理、人事劳动教育管理、国际合作与科技业务管理等专项业务应用要在完成需求梳理等相关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启动建设。

配合发改委牵头组织的国家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库项目,积极开展水利资源分中心建设,扎实推进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为国家水利数据中心的建设奠定基础。

加快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大型灌区信息化系统工程以及大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等项目的建设,在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框架内,将基础设施、业务应用与保障环境有机地共同推进,为水利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创造条件。

3、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

为进一步提高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建设,重视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对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管理,有效解决水利信息化运行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水利信息化工作环境,水利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个意见对今后的信息化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单位要认真研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理顺关系,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

4、高度重视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水利信息资源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各单位要贯彻落实中办发[*]34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依托各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以水利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实现水利基础信息资源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和共享应用,加大水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水利基础数据库建设涉及的业务部门较多,各单位要加强协调,统一组织实施,避免重复建设。积极倡导信息资源共享,规范相应的数据格式,制定相关标准,大力实施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水利系统内部及水利部与其他部委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要制定相应的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开放相应的水利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水利信息共享服务。

5、尽快颁布施行《水利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

*年颁布施行的《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对规范水利部信息化建设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流域机构、各省市有关单位对暂行办法提出了修改完善意见。为进一步完善管理办法,强化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部信息办提出对暂行办法进行修订。请各位代表充分研究部信息办提交的办法草案,会后,要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并尽快颁布施行。

6、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力度

为提高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水平,要积极推广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工程、水利电子政务等项目采取的“统一开发、定制应用”的好模式,加大重点业务应用软件的研究与开发。制定水利信息系统功能、性能和风险测评规范,建立水利应用软件的测评与评优工作程序,继续组织开展水利信息化建设成果和优秀应用软件的评选、应用与推广工作。

7、加强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保障

水利信息网络作为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在确保信息快速准确传输、提高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水平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网络管理,保障网络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水利部近期将出台水利信息网运行管理办法。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水利信息网络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检查和监督,保障网络安全运行。

8、加强宣传表彰先进

在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水利信息化宣传工作,利用水利信息化简报、网站、杂志、报刊等多种方式及时宣传水利信息化工作的经验和成就。各单位应及时对信息化工作和成果进行总结,部信息办要抓紧开展水利信息化年报和年鉴的编制工作。另外,部信息办起草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草案),也提交给会议进行讨论。会后,部信息办要根据讨论意见进行修改,尽快颁布,并为明年开展水利信息化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活动做好准备。

水利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论述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做好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虽然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对信息工作的认识工作不到位、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薄弱、水利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不高、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关人才及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等问题,但是只要政府及施工单位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多加重视,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上多下功夫,那么这些问题就能很容易找到解决对策。

2、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技术特点

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形成信息化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于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具有实时性、智能型和资源共享性等技术特点。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实时性是指信息化系统中的图文交换和数据传输系统能够通过双向全双工的自动拨号和手动拨号来使得实时通信功能得到实现。并且能够实现水情信息实时自动化采集及传递。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实时性还体现在其能够迅速的将采集到的信息实时的分类、计算、储存等处理,能够方便技术人员的计算、查询。在很大程度上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提供了便利。水利工程的智能性体现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能够利用计算机系统的人工智能程序将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智能的处理,在控制上也实现自动化,使得信息化系统能够自动监控水情、工情的进展,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智能化。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网络系统模式,它能够实现水利工程信息的网络共享,使得相关人员能够迅速地获得各种资源。能够将文档技术、公务邮件、分析预报、计划控制、数字统计和报表生产等实现自动化,将水情及工情等实现自动化动态监视,从而方便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效率。

3、当今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 1 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体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虽然说一些单位都有相关的水利信息化管理部门和相应的协调部门,而且也有相应的信息化管理政策,但是问题是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不怎么好,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具体体现为一些权力单位不能够有效的管理好信息,不能够履行协调部门的职责,其权限及任务也存在不明确的现象。一些权力单位的信息中心的编制一直得不到完善,使得其不能够充分的发挥职责,也不能够有效的完成工作。而且水利信息化建设虽然得到了全面的实施,但是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缺少相应的部门的监察,使得建设的水平层次不齐,导致水利信息化管理体制的不完善。

3. 2 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不够重视

资金是一个项目正常运转并取得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不能够得到充足的资金来支持该项目,则对该项目的打击是巨大的。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方面,如果都得不到领导的重视,那么水利工程信息

化管理就会成为一句空谈。所以,要想方设法得到相关单位、相关领导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视。

3. 3 水利工程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及利用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很低,然而对其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我国的专业人员对这方面进行过研究,但是由于领导阶层的意见不能够统一,使得对其的重视度不一致,这样也就导致了在水利资源的开发的范围、标准、信息、数据等存在很大的差距。这样导致了在这些要素上不能够统一,并且在持续发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对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关键因素。

3. 4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维护体制不健全

在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时,很多的系统功能都很难发挥作用,运行中故障也是频频发生。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的进程受到了阻碍。虽然一些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建好了,但是对其的维护体制急需要完善,才能够保障以前的努力不会白费,才能够保障水利信息化管理系统发挥其功能及作用。

4、问题的解决对策

4. 1 加强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的重视

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要能够得到充分的重视。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的重点,建设出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长期发展机制。要充分的重视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及及维护,要使已经建立的系统机制得到足够的维护,已到达其能够长期发挥作用的目的。相关部门要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充分的利用好资源,在建设中敢于创新,要能够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来。在管理中要能够找到重点,节约相应的成本,并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去。这样才能够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变得更加的轻松和有效。

4. 2 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是信息化产业的重要组成条件。对相关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是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无形的资产,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对水利资源进行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是我国当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我们要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水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规划,并且将其制度化、规划化。相关的部门要在各信息部门之间形成信息资源的整体体系,要能够使得资源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得到共享,发挥信息的时效性。在对资源进行充分开发的同时,要抓好各个水利部门之间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不断的健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制。

4. 3 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

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是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正常进行的有力保障。相关的水利部门要迅速解决其维护体制的问题,要加快其建设的进程。水利部门要在同一的规划中发挥水利部门的职能,要对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完善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更加的便捷与高效。

4. 4 重视专业人员的培养

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论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上都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只有重视信息系统人员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够保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正常进行。在培养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的同时要注意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利部门只有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机制,吸收具有较强技能的专业人员,并积极地完善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的更新人才的专业知识,将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保持在先进的水平。不断的创造机会来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得整个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结语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变得尤为重要。水利部门只有对信息管理系统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相关的工作有足够的责任心,对工作充分的负责,才能够使得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变得更加的稳定与高效。

参考文献

[1]李洪宇,陈静. 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N]. 中国水利报: 2009.

[2]刘杰寅,王晓红. 水利工程招投标管理的思考[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2) .

[3]山西省财政厅. 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西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全省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J]; 山西政报; 2011 年2 期.

上一篇:数据交换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绿色环保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