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设施范文

时间:2023-02-21 20:42:47

水利设施

水利设施范文第1篇

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对于地区农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农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农民生活的稳步提升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农业水利是促进地区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保障乡镇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安徽基础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安徽地处长江下游,淮河中游,以长江和淮河为界,安徽分为淮北,江淮和江南,安徽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然而由于安徽省位于中纬度地区,是高空西北环流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遭遇和控制的地带,常常有暴雨和干旱,所以安徽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旱涝灾害的频发地区。虽然气候条件是造成洪涝频发的主要因素,但是安徽省在防涝抗旱方面的工作尚不到位,没有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是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自然灾害预防调控的重要基础。近几年安徽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比中部其它农业大省,仍有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原有设备老化,新增水利设施不足现有的设施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使用年限过长,设备老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从2000年到2009年,安徽省农村小型水电站和水库只增加2%的数量,反而因为老旧报废了一些设施,而本省农业不断地发展,提高了对区域水利设施的需求,以致于落后的农业水利设施不仅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经济的增长。

(二)维护管理不到位,产权制度未明晰农业水利设施管理机制不健全,因为水利设施主要是集体经济时期兴建的“公共物品”,在产权未明晰的条件下,其使用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导致使用者只关心设备使用的最大效率,只注重短期效益,忽视了长远发展,对设备进行过度的使用,不重视对其的维护与有效管理。所以即便设备存在也没有发挥出最大化的效用;以安徽地区2000年至2008年时段为例,农业水利设施年平均维护费用虽然逐年递增,但是管理与维护总支出仅占其总支出的5%,80%以上的费用都用于新建设施,存在较为不合理的“只重投入,不重维护”的问题。此外,作为农业主体的农民在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和建设中参与意识不强,中小型水利设施乡镇管理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多数地区农业水利设施专业管理人员缺乏,技术管理水平不高。

(三)财政拨款不到位,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安徽省部分地区因为财政资源的有限,没有充分的资金投入用于新农业水利设施的建设,充分的财政支持是水利设施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安徽财政收入并不充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从安徽省2005年至2008年水利设施建设总支的年平均值,仅为发达地区平均水平的60%,但是本省是一个水旱常发的省份,水利设施建设需求性与紧迫性巨大,但是财政资金的不足,限制了区域水利基础设施的发展,随着设备的老化、管理效率低下、维护不到位,必然影响安徽省的农业生产安全与水旱灾害的预防调控。

二、河南省基础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现状

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也是洪涝干旱重度频发区,但是河南的粮食产量却不断创出新高,是我国当之无愧的农业产粮大省。自古以来,风调雨顺是一直流传的粮食丰收的前提,堪称农耕史上传奇的河南的农业生产却是一直在同频发的旱涝灾害斗争中进行下去的,在不乐观的自然条件下,河南农业发展如此迅速,与其日趋完善,精益求精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密切相关。水利自古是农业的命脉,河南虽然作为一个洪涝灾害横行的省份,但是水利设施建设水平全国先进,可以为其他省份的水利事业提供借鉴。河南的水利建设基础也是非常薄弱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河道堤防破旧不堪,有效灌溉面积只有646.88万亩,旱涝保收田仅有12.83万亩,但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河南省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表一可以看出从2000年到2009年,河南的农田水利建设一直在逐渐变好,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田已经与建国初期的水平比有了巨大的提高,在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5033千公顷,旱涝保收田达到4051千公顷。到2008年全省基本上实现了机电灌溉,为河南成为全国第一的产粮省奠定了基础。在河南政府的领导下,到新世纪后十年,无论是水库还是灌区,河南都在稳步增加。建国初期河南没有一座大中型水库,而到2008年,拥有大型水库21座,中型水库104座,2008年底,灌区数达189处,3.3万公顷以上的灌区有13个,拥有完备的基础水利设备是农业生产的必须条件,水库和灌区的增加极大的促进了河南省农业的发展。从表二可以看出河南的治理措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从2000年到2009年,河南易涝面积并未出现大幅度变化,但是除涝面积却大幅度增加,在2000年除涝面积占易涝面积的87.7%,到2009年比重增加到92.2%,尤其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2000年治理的面积占流失面积62.7%,到了2009年此指标为72.8%,在修建堤防方面,堤防长度约来越多,保护了越来越多的产粮区,为其粮食生产提供了安全保障。其水利设施建设先进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展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灌溉一直都是实现农田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河南在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的条件下,创造性地发展了滴灌,集雨水窖工程,用极少的物质条件兴建水库灌区。

(二)防洪减灾体系完善:淮河流域一直是水灾重发区,不治理频发的灾害即便修建再多的灌区和水库都不可能带来农业的发展,河南政府积极组织群众清理淤积的沟渠和河道,在各地兴起防洪排涝治理工程,为粮食生产建立了有效的“防护网”。

(三)与时俱进的政策:河南近些年来着手转变依靠国家投资办水利的传统观念,河南水利部门依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开放农田水利建设主体范围,同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各地根据自己的地方特色,制定出台具有针对性的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的方法和政策。

(四)有限财政收入的最大化利用:对于安徽、河南这样的经济非发达省份,财政收入本就不是特别充裕,投资于“隐性”的农田水利建设便是更少,在不容乐观的经济条件下,河南作为产粮大省并不是盲目的追求财政投入基数,而是创造性的把有限的农口资金捆绑使用,着力在农业生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了稳定的水利投入增长机制,政府投入,集体和农民一起投入的多元投入体系。其实在农村税费改革后,资金问题在农村更是突出,河南水利部门迅速调整政策,加强完善国家、地方、群众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的投入机制,使河南在资金投入方面不至于太紧张。#p#分页标题#e#

三、两省水利设施可比性分析与对策建议

河南和安徽都位于中部,两省毗邻,自然地理条件相似,经济基础都不是很强大,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业大省,两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这也说明两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良好经验可以互通有无,就目前现实来看,安徽在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远不如河南,河南与安徽两省相对东部地区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但是河南依然成为全国水利建设的模范省份,其农业水利设施建设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以推动安徽省农业水利设施的发展:

(一)提高财政拨款支出,水利设施投资多元化财政投入是发展水利建设首要前提,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加大财政投入是其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对中部农村基础水利建设的投入有所增加,现阶段而言,如何利用国家支持的资金,把资金效用最大化是关键。对于安徽而言,尽管政府已经意识到要改变政府在水利融资中居于主体地位的现状,但是采取的行动还是稍慢,安徽水利基础建设亟待发展,资金问题更是核心问题,通过开放的市场融资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要想水利基础建设得到有效率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市场机制在水利建设投资融资方面的作用,培养市场需求,做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细分水利融资,做到资本经营和政府投资相结合而其中政府主要担任监督管理作用,可以把政府的投资用于具有公益性性质的水利建设上面,而资本的融资就用于盈利性设施建设。拓宽融资渠道还要扩大基层水利直接投资,尤其是农业欠发达地区,安徽省可以在欠发达地区设立专项基金,发展水利建设长效投入机制,还要积极发展项目融资,减少政府负担,加快水利基础建设快速发展。

(二)明晰水利建设的产权主体,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农田水利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构建管理维护的长效机制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在以前,关于水利设施的维护都是一锅端,没有明确的主体,就产生了类似“公地的悲剧”的情况,有限的资源遭到浪费或者过度使用,都不能使整个农田水利建设效用最优。安徽省可以采取针对性措施,明晰设施产权:农田水利设施大体分为公益性的工程、经营性的工程和生产性的工程。公益性工程的受益者是整个社会,它的保护管理理应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政府要发挥自己行政组织的作用;经营性工程的建设主体是经营者,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水利工程供水已经被界定为经营,理应由经营者负责建设管理,而生产性工程的建设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建设主体理应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对于大型的县一级别的水利设施有县水利局保管,基础的农田水利设备交由村支部统一保管或农户分散保管。

(三)加强对农业水利工作的领导,提高政府区域宏观调控能力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要意识到农田基础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总结各个地区发生灾害的教训,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吸收其他地方水利发展良好的经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念,发挥锐意创新的精神,勇于尝试,着眼于长远,处理好近期和远期、农村和城市、山区和坝区、全区和局域的观念,注重提高农田水利建设效率和效益。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先锋模范作用,在全省形成一股强大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力量,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水利设施建设和保护的积极性,普及农田设施完备利国利民的观念,加快建设一批带动力强、覆盖范围广、受益群众多的骨干水源工程,安徽虽然已有的设备基数并不小,甚至超越河南,但是近些年修建的并不多,而以前修建的并不都能很好发挥作用,安徽山区众多,要因地制宜推进山区水利建设,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农业是国家基石,水利设施对农业有不可替代作用,(1951)主席说过:“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安徽省早已认识到水利重要性,只要把水利实施建设得好,安徽农业才能发展更好。兴建基础农田水利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小结

水利设施范文第2篇

0引言

2011年国务院一号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可见水利设施建设已经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严重水旱灾害,充分证明了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加快水利发展过程中,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农村水利设施可以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如表1)。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情况不容乐观。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存在融资困难。分析和解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现状与融资问题,寻找摆脱融资困境的对策刻不容缓。

1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现状及困境

1.1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现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融资主要形成了以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以及农民自筹资金等途径为主的融资模式。但是由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具有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银行贷款模式的运用比较难。因此现阶段,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的财政拨付、社会公益性捐助和农民自筹。

1.1.1地方政府财政拨款为主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采用政府扶持农民出工投劳的做法,改革开放以后,投资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我国政府对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支出份额从1978年的56.0%下降到了1990年的24.6%,下降了约31个百分点。[1]而近年来,国家对水利设施建设的力度逐渐提高,但中央政府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村大型的水利设施建设和抵抗洪涝灾害的水利设施的建设。由于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小、工程级别低,建设项目很难争取到上级的拨款或者财政补贴,所需资金大多只能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因此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成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1.1.2社会公益性捐助和农民自筹资金为辅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具有局限性,具有一定规模的水利设施建设获得政府的财政补贴相对容易,但对于那些小规模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如农民自用的机井、毛渠等很难得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农民为了用水方便,通常会以村或组为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近年来,社会各界投身到公益事业中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社会的公益性捐助也逐渐成为农村建设小型水利设施资金的来源之一。在国家的各项政策的引导下,各级政府不断引导公益性资金投入到贫困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公益事业涉及的领域在不断扩大。农民自筹资金和公益性捐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财政的压力,但是农民在建设小型水利设施方面还是面临着融资难的局面。

1.2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融资困境综合分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的现状,当前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面临的困难除了有农民自筹资金额度小,构建的小型水利设施安全性差意外,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足;融资渠道狭窄;社会性的公益性捐助的连续性不够。

1.2.1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由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有限和资金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缺陷,致使地方政府不能有效的将财政拨款用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虽然国家每年都会对农村水利设施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但需要省、市、县匹配约50%的项目资金额度。[2]对于一些富裕的地区,地方政府可以承受,然而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匹配额度通常是不能及时到位的,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地方政府财政支持不够,农民生活水平又不高,自筹资金修建水利设施可能性更小,使得贫困地区面临用水紧张和防汛抗旱的难度更大。在有些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的地区,专款得不到专用,出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资金被挪用到了其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导致国家投入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不能落到实处,影响了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打消了农民自筹资金修建水利设施的积极性。

1.2.2公益性捐助资金的连续性差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号召下,参与到公益性事业特别是参与到贫困农村中的公益性事业的企业越来越多,声势也越来越浩大。但是由于公益事业是企业的自愿行为,因此公益性资金对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社会各界的公益性捐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不具有连续性和持久性。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过程中,除了前期的工程款以外,后续的维护支出和管理支出也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是公益性捐助的连续性不强,通常都是一次,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压力。对于小型水利设施建成后的维护等各项后续支出,只能依靠村委会和农民自筹的资金。

1.2.3融资渠道单一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融资方式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农民自筹资金和社会公益性捐助,相对于盈利性企业的融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渠道单一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它的非营利性和自用性。融资机构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愿意给盈利性企业投资,因为营利性企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能够给融资机构带来经济上的收益,因此营利性企业采取银行贷款、融资租赁、风险投资等途径进行融资相对容易。然而,与企业不同的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并不具有盈利性,相反,它具有自用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不能给投资者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农村水利设施的自用性和公益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2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困境成因

通过2011年国务院的一号文件,足以看出国务院对于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方面和建立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方面的重视程度。但是,综合农村发展状况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具体情况分析,我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融资困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2.1农村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我国农村实行农民自治管理,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筹建、使用和管理等环节的管理还有待完善。农村的小型水利设施大多数是公有资产,不出资或者少出资的农民同样能够享受到基础设施带来的所有好处。因此会出现农民“搭便车”的现象,导致农民自筹资金建设水利设施积极性不高,筹资数额低等现象出现。再加上农民在使用水利设施的过程中不注重保养和维护,导致公共设施管理费用和维护费用居高不下,使得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更加严重。地方政府对建设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重视程度也是影响融资困难的成因之一。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不同于大江大河的治理等大型水利工程,它们具有规模小,受益范围小的特点,因此很难争取到国家的政策性拨款。即使国家提供政策性拨款用于农村建设,由于各级政府管理体制、发展的侧重点和重视程度不同,资金很难落实到农民的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方面。#p#分页标题#e#

2.2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特点限制融资多元化造成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单一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自身的特点,限制了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二是融资机构逐渐向城市化转型,决定了它投资的方向。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具有规模小、受益范围小、效益低、公益性等特点,很难获得政策性支持和融资机构的资金支持,即使能够获得他们的资金支持,数额也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同时,我国国有银行逐渐走向城市化和国际化,甚至以农业信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农业银行也将业务的重点向城镇转移,对农户的贷款也越来越少。因此农村自建小型水利设施贷款就更加困难重重。

3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融资的对策

解决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融资难的问题,需要结合当代农村、农民的自身特点,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3.1加强政府引导,提高社会共建力度现在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的建设主要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农民自筹资金兴建和以工代劳的方式建设,不仅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造成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落后等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制定相应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向农村投资,共同修建农村水利设施。以甘肃省为例,2005-2007年三年间,甘肃省采用多种渠道筹资20798万元(如图1),用于实施“民办公助”小型农田水利项目94处,计划新建水源工程198处,改造、新建泵站285座,衬砌渠道1282公里。[3]甘肃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的力量建设农村的小型水利设施,使当地农民人均收入增加190元。社会上的公益性组织也应该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向农村投资,完成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现社会共建的目标。

3.2构建完善的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农民自建水利设施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水利设施管理体制存在缺陷。要消除管理体制的缺陷,提高农民自建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可以采取政府与农民共建共管的管理机制。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强对小型水利设施的保养和维护;另一方面,对农村水利设施的使用者的“搭便车”行为,政府可以出台引导性的“谁出资,谁使用,谁管理”管理体制,提高农民自建水利设施的积极性。我国的大学生村官政策为农村输送了大量高学历人才。基层政府可以从中选拔管理人才,由政府出资,组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小组,实行农民与大学生村官共同管理基础设施的机制,实现大学生与农民在基础设施管理中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自我管理意识。

3.3发挥农村资源优势,扩大融资渠道城市与农村相比,具有获取信息便捷、经济发达等优势,但农村也有自身的资源优势,如良好的生态环境、广阔的土地等。既然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获得融资机构的直接投资困难,可以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采用“捆绑”融资和银行贷款补偿机制两种方式。①“捆绑”融资。“捆绑”融资主要是指政府把盈利项目和公益性非盈利性项目“捆绑”在一起,企业通过比较利益,进行自行开发和还款的项目。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不仅具有稳定的资金支持,而且有系统的规划。地方政府可以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捆绑”在一起进行设施建设。“捆绑”融资不仅解决了农村小型水利设施融资困难而且避免了农民自行建设小型水利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②构建银行贷款补偿机制。“补偿”融资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资金的支持,农村建设小型水利设施过程中,可以向融资机构进行融资,如果在预定期限内,无法偿还或无法全额偿还,地方政府可以代替借款方偿还。

水利设施范文第3篇

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在农业生产完成的各个环节所使用的劳动重要基础设施.其作用都是为了扩大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有各方面基础建设综合发展,协调配套,相互促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庆元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奠定了一定基础.各涉农部门在农村经济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加大.水利部门在农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千库保安工程”、“强塘固房工程”、“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农村整治工程”、“千万亩十亿方节水工程”、“嘀微喷灌工程”防洪非工程措施等各方面的投入了大量的项目的资金。如前三年投入建设庆元县“千库保安除险加固工程”马蹄岙水库小(1)型除险加固工程,兰溪桥水库中型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集体所有的地山、蛟塘、侧坪洋、大奔林等小(2)型水库及山塘除险加固工程省水利厅补助40%,县乡两级补助60%,相关村农村集体负责政策处理[.解除了隐患,恢复了库容.具有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如此,新时期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看,各地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庆元县属欠发达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1.1资金投入不足

虽然地方政府每年投人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不少,但相对于农业经济发展对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如“千万十亿方节水工程”建设的庆元县淤上灌区灌溉面积由366.67ha增加到419.33ha灌溉保证率60%提高到9o%渠系水利用系数【J从0.52提高到0.7.许多小型的灌区一时无法顾及改造.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抗旱能力减弱,行洪保障能力下降.以2009年为例省水利厅及地方政府重点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渠道,堤防的维修.全县投入维修补助资金350万元,重点堤防工程建设资金480万元,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1500万元,山塘除险工程1450万元,节水灌溉工程482万元,整合资金山区小流域治理工程1640万元,还是满足不了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需要.

1.2缺乏资产经营管理

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业主行政村单位对实物管理和设备管理,目前还谈不上资产经营管理,管理模式粗放.其现状为:无偿服务,无偿供给,供给越多,需求缺口越大,实现扩大再生产就愈是步履维艰.

1.3保障能力下降大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许多河道淤积.防洪抗旱能力减弱,保障能力明显下降.遇到水文干旱年份供水保障能力下降,减产减收必将成为定局.

1.4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在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中,由于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作用认识不清,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致使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水利基础设施不仅在存量上与新时期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而且在增量上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要求.我县水利工程规模小,骨干工程少,大型水利工程还是空白,中型水库也仅有3座,小型山塘水库53座,这些水库的功能主要是以发电为主,防洪、错峰,调蓄库容量小.灌溉能力十分有限,全县有效灌溉面积l0.03千ha,机电灌溉面积0.7千ha,有充足水源保证的不足20%,主要是靠天田.致使全县农田保灌面积较低.

1.5效益不高

缺乏统筹规则,因而合理布局不够加之管理不善.造成了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效益低下甚至无效益.如松源镇、屏都镇两镇涉及五个行政村的蛮渠上下两条灌排渠道全长3.2km灌溉面积660ha,2003年重新维修建成后日常维护管养经费无法落实,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受自然和人为破坏损毁严重造成灌溉能力下降.其它地方绝大多数早地和稻田没有水源工程和高标准的灌溉设施,中低产田地所占比重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但是许多水利基础设施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发挥不了应有的功能.

2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不能满足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已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瓶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利基础设施水平.

2.1提高认识,树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

要改变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应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2探索水利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体制

集体投资的水利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连片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对一些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可改建成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才能不断壮大水利产业.

2.3促进部门协调及相互配合,推动水利基础设

施建设向纵深发展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聚集各个方面的力量,促进部门有效配合,资金的整合齐心协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在目前任务艰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是推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向纵深前进的重要因素.如水利、农业、国土、农办、民政(扶贫资金)等部门的资金的整合就可以建设一定规模的水利基础设施的水工程项目.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时,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各部门、各乡镇应结合实际,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水利基础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人手,做到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泛泛而抓.要突出主攻方向,采取缺啥补啥的方法,以兴修水利为主,山塘水库的整治、节水灌溉配套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方,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生态环境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2.4择优扶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凡属国家下达确定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由县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凡属村、乡、镇辖区范围内事关改善生产、生活、生态的水利项目,应由当地党政依据社情民意,搞好规划,组织实施.对群众积极性较高,成效显著的水利基础设施项目,在资金上应优先安排,按建设的实绩、成效来确定扶持的力度和额度,采取“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择优扶持办法.

2.5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

水利设施范文第4篇

水利设施建设具有公益性,属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主要靠国家和省市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所以水利自身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差。水利事业的建设通常都是周期长、投资大的工程,其社会效益明显,但经济效益却并不突出,过低的投资经济回报率造成了水利投资事业对外国资金和社会资金吸引力较差。例如,防洪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以及灌区改造、节水灌溉等纯公益性项目,社会效益确实很好,不过经济效益却是几乎为零,而且这些项目也不能用财务利益最大化来衡量。供水、小水电等带有经营性的项目,由于受特许经营、价格、上网困难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也很难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水利设施修建过程中,还存在无偿使用农民劳动力的现象,一些地区要求农村劳动力每年要无偿提供30个工作日的无偿劳动,如有到特殊情况,农户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大部分无偿劳动用来从事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在少数地方,农村劳动力如未完成规定劳动量,农民还要向国家或集体缴纳一定费用。一些水利设施建设者为了节省资金,用人工劳动代替机械化,不仅增加劳动强度,使得工人工作危险程度上升,导致工程建设效率低下。黑龙江省农田水利工程投资主体为国家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等,但完工后工程产权主要由政府掌控,农户虽参与投资、建设,但未获得产权和收益权。这种产权制度一定程度上损害农民合法财产所有权,减少了农民收入,削减农民购买力,也影响农村市场消费水平。部分地区为增加政府可支配收入,调高水利工程的使用定价权,人为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使用价格,致使农户使用水利工程设施的成本居高不下。据2011年12月在木兰县东兴镇的调查,农民每亩地交水费在30~100元之间,并且在后续的使用水利的过程中,每亩地每年还需要缴纳40元的使用费,这无疑提高了农户使用水利设施成本,加重农户负担。

水利基础设施必须在正确界定水利设施的类型和性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行为和公共财政的双重作用,使水利资金的使用结构随工程项目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公益性项目,主要由中央政府承担其建设、运行和维护资金,地方政府和各级财政部门要适当对水利投人给予政策倾斜,确保水利资金的安全和落实。对于经营性(非公益性项目,因为其投资是讲求回报的,所以,项目建设资金主要通过非财政性的资金渠道筹集,因项目投资而形成的经营性资产,要促使其保值增值。由于经营性项目可以产生一些私人利润,在利益驱使的情况下,非政府资金也是愿意进入的。对于已建经营性水利工程,可探索多种形式的产权制度改革,以加大水利设施投人力度。为了实现水利可持续发展,合理配置水资源,要适当考虑水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坚持标本兼治、统筹兼顾、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水定发展、以水定规模;要仔细地按照国家政府编制的《节水灌溉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中长期供水规划》、《十五期间水利发展规划》和《黑龙江垦区水利现代化实施方案》等来扩大水利投资规模,组织实施水利工程建设。水利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兴利除弊,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活力。资本的供给与投资是水利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同时,科学有效的融资是推动水利发展的有力保障。在当下水利事业自身融资能力差的不利情形下,我们必须尽快完善相关融资体制,建立灵活、高效的融资机制。其方法主要是:1调整融资政策,形成标准的、有效率的水利融资政策;2改善投融资环境,首先要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适当发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作用;其次是积极利用外资和私人资本,鼓励有条件的国内外投资者以多种投资方式参与水利建设;3创造新的融资方式,以独资、TOT、合资合作、BOT等多种方式参与水利建设。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农村劳动力可以创造价值,农村劳动力也是商品,如果能建立合理的用工制度,充分调动农村劳动力的积极性,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更明确地体现投资者投入的工作量和货币额,适当引入激励机制,水利工程的建设效率和施工进度将会大大提高。由于劳动力的有偿使用,投资者比人减少人工成本,采用机械化方式作业,这能促使生产力水平提高。劳动力会活得一定收入,相应会增强了城镇居民购买力,将改善农村消费结构和水平。在产权方面存在“谁受益谁投资”的做法,没有从产权角度和经济效益角度考虑问题,单纯的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问题,政府也以此原则强制要求农民集资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不符合基本建设法则和市场经济规律,结果是农民仅仅获得了工程建设带来的社会效益,却完全丧失了因参与投资而理应获得的投资收益权和财产所有权;政府则以少量投资甚至零投资就获得了整个农田水利工程的全部产权和收益权,真正的受益者还是政府。通过规范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不仅能够保障每个农民投资者的财产所有权和投资收益权,而且能够保证农民投资农田水利工程同时得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规范而健全的产权制度还能增强农民投资者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鼓励更多的投资者节约工程建设成本,加强工程管理,提高建设效率,提高工程使用效益。水利设施建设是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建设内容之一,是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黑龙江省应结合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明确产权,建立规范的投融资渠道,保证水利设施建设顺利进行,为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作者:张国富工作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水利设施范文第5篇

技术在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步伐,工业水平和地位在整个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加强。农业的第一基础地位也在不断削弱。因此,片面重视工业化进程,忽视农业的基础作用的这种做法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地区,其环境污染的情况更加严重,污染源复杂,污染面积大、影响范围广泛。这就显示出了水利创新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居民以及当地政府对环境观念的落后,以及污水管道铺设设施的落后都给先关设施的建设增添了麻烦。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无形中加重了江河湖水的污染程度。水利设施的现代化给安全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水利设施现代化主要是指我们可以利用电脑联网等科技化手段做基础,结合现实的发展程度和未来发展趋势来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并促使水利设施的工程更加现代化、更加可持续化。现如今,我国在相关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党和国家领导人也时刻关注相关方面,努力做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和谐相处,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让我们国家形成一条边发展边保护的道路。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为我国的水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做出应有的贡献。

水利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技术能够提供防汛预案,支持积极支持会商。水利信息化不能对行政领导提供行政决策服务是目前比较普遍的问题。为了满足水利管理部门这方面的需求,需要在信息系统中加入防汛预案,提供洪水的预警。例如当洪水达到一定的预警级别时,这样的系统就能够给出相应的预警方案,根据方案,领导就会在会商中做出相应的调度决策。而在决策之前系统还能对放多少洪量、对下游会有什么影响等进行模拟。这样的系统也能够将水利信息完全掌控。为了让用户更快捷地了解到水利信息情况并作出相应举措,掌上GIS资讯系统是重要的支撑。“掌上GIS资讯系统”可以运行在智能手机之上,智能手机提供无线电话、短信、电话簿等功能“,掌上GIS资讯系统”还能够提供全面的行业资料查阅、电子地图、空间定位、实时信息浏览查询等功能,两者有机结合,基于“掌上GIS资讯系统”提供的及时、充分的水利信息,项目领导、相关负责人可以快速地进行决策。

极大RTK技术的应用

RTK(Real-timekinematic)是实时动态测量,对于RTK测量来说,同GPS技术一样仍然是差分解算,但不同的只不过是实时的差分计算。RTK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与计算机的普及,能够使得传统作业模式得到革新,工作效率极大提高。RTK是一种新的常用的GPS测量方法,以前的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RTK技术相比于GPS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不足1s。RTK技术如何应用在水利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各种控制测量中传统的大地测量、工程控制测量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施测,不仅费工费时,要求点间通视,而且精度分布不均匀,且在外业不知精度如何,采用常规的GPS静态测量、快速静态、伪动态方法,在外业测设过程中不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测设完成后,回到内业处理后发现精度不合要求,还必须返测,而采用RTK来进行控制测量,能够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如果点位精度要求满足了,用户就可以停止观测了,而且知道观测质量如何,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水利设施范文第6篇

1.1渗漏严重,分水口布局不够合理

不管是水流还是电流,在输送过程都会产生损失,其中水流损失主要在于渗漏。有研究表明,渠道渗漏与地质地貌条件、渠道规模、体形及施工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渠道所遇到的岩体结构、岩土渗水带、低下埋深都具有差异,所以,渠道各段的渗漏方向和程度也显著不同。渗漏最为严重的地段在岩溶洞隙、塌滑体、柱状节理的透水带。渗漏不仅会降低输水效率,最重要的是损失水量,工程效益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的渠道会出现塌滑现象。一般放水洞底高程会高出渠堤底板30~50cm,都属于正常水位运行范围,如在95%的时间里渠道都处于低水位运行及设置过少的节制闸,部分渠段则会出现提高水位取水现象。通常防汛高峰期也是供水高峰期,如遇到上游突发洪水且处于高水位运行,渠道的安全便会受扎梗取水的严重影响。

1.2渠道边坡失去稳定性,泄洪能力欠缺

一般渠道常用于农田灌溉和排水,很多居民的住所都安置在渠道附近,甚至有的渠道所布置的位置是与公路相平行的。很多渠道都是直接穿过居民区,然而一旦渠道边坡失去稳定性,路面很有可能会被水流淹没,从而冲毁路基,居民家中就会流入大量的水,交通遭到破坏,居民安全和财产受到损失。

2水利设施的渠道防渗技术

2.1土料防渗技术

土涂料防渗在水利防渗技术中最常见,它是先把基础层面的土质打实,也可以在基础层面涂上涂料,这种涂料有很多种,四合土、灰土等很多。这种涂料最突出的作用就是防渗漏。这种涂料随处可见,成本低,使用技术非常简单,很容易就能掌握这种技术。这种涂料防渗方法适合用在温度比较温和的地区,因为它的耐寒性不好,随着温度的下降,它的抗冻性也随之下降,防渗功能也就随之下降。在应用土料技术的时候,应该做到防渗、防湿等,还要做好配料的拌合、打实、施工后的养护等。

2.2水泥土防渗技术

利用水泥土进行水利渠道防渗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这种防渗一般有两种方法:塑性水泥土和干硬性水泥土。水泥土的防渗漏效果要比土料好。这种方法的材料很容易得到,使用技术也非常简单,成本低。但是它的耐寒性很差,适合在一些温度相对高的地区使用。渠道如果在使用水泥土前已经用了涂料防渗,需要在水泥土凝固之前将水泥土保护层铺好。

2.3混泥土防渗技术

混泥土防渗是比较好的一个方法,因为它对外界压力和冲击力的抵抗力很强,表面积流速也很快,可以进行很长时间的防渗。混泥土防渗技术,除了防渗使用时间长之外也不受温度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它在技术施工方面可以分为现浇和预制。对渠道进行现浇防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地面的清洁和现浇后的养护。在对渠道进行预制防渗的时候,对强度的要求很高,混泥土强度必须要达到预设的75%才可以进行施工,在安放的时候一定要平稳、缓慢,混泥土之间的缝隙要用砂浆充实和抹平。

2.4沥青混泥土防渗技术

沥青混泥土防渗也是现代渠道常用的一种技术,它的结构比较柔性化,防渗效果比较好,并且它在环境的适应性方面也非常好,非常适合用在温度低的渠道防渗中,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沥青混泥土的价格和混泥土价格差不多,既便宜又实用。沥青混泥土从结构上可以分为有整平胶结层和无整平胶结层。一般用的是无整平胶结构层,有整平胶结构用在岩石地基渠道上,一般很少用到。沥青的防渗很容易产生老化,所以要在沥青表面涂上沥青马蹄脂封闭层。沥青混泥土防渗施工中一般可分为三个工序,分别为铺筑整平胶结层,铺设防渗层,涂封闭层。在使用沥青混泥土进行防渗施工前要进行试铺,而沥青混泥土施工中要进行碾压,碾压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它保证了防渗的质量。

3水利设施的渠道养护技术

3.1防冻养护

渠道冻胀破坏的原因和破坏程度与当地土质、土的含水量及工程结构息息相关。经实践研究证明,可从渠系规划布置、基土处理、排水、衬砌的结构形式、材料、施工质量等方面做好混凝土渠道的防冻养护。目前消减冻胀的方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还有换填法,此方法运用戈壁料或砂充当原渠基土,然而这些换填材料施工难度都较大,需换填至冻土层深度以下才可以。

3.2防淤养护

渠道在使用过程中由于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原因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冲刷、塌坡、淤积等不正常现象。在设计渠道时,虽然充分考虑了水流挟沙能力,但所设计出来的实际渠道中的含沙量还是超过设计标准。沙粒在高浓度浑沉速度小,水流对高含沙量浑水的挟沙能力大。所以,目前渠道防淤养护措施有加大流量和调整比降两种。

3.3防裂养护

鉴于渠道常常出现裂缝问题,因此,应做好防裂养护。可从施工材料着手,在施工过程中应确保施工材料内无杂质,并且要合理搅拌施工材料。此外,在渠道施工完成之后,应做好防晒网铺设工作,进而确保渠道质量。

水利设施范文第7篇

【摘要】都江堰外江灌区地处成都平原的腹地,设计灌溉面积117.7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1.54万亩。灌溉成都市的都江堰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新津县、双流县、温江区等七个县(市区)。此外,每年还通过西河及黑石河向通济堰灌区补水7000多万方。灌区有四条干渠,长194.23KM;分干渠5条,长79.92KM;设计灌面为一万亩至五万亩的支渠32条,长227.09KM;一千庙至一万亩的斗渠39条,长185.62KM。一千亩以下渠道164条,长508.12KM。干渠和分干渠上共有水电站49座,总装机容量万53333KW。灌区管理单位是都江堰外江管理处,处机关地处崇州市,下辖四个管理站,三个电站。灌区由沙沟河、黑石河、三合堰和西河等四条干渠组成。沙沟河和黑石河在都江堰渠首沙黑总河的漏沙堰分水。沙黑总河在都江堰渠首外江闸右建闸引水,灌金马河右岸灌区,都江堰创建初期就有了。黑石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万亩,干渠设计流量45M3/S,渠道总长76.41KM,支渠22条,分水洞19个,沙沟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万亩,干渠设计流量75 M3/S,渠道总长31.76KM,分干渠1条,支渠4条,分水洞15个。西河乃沙沟河、文井江、味江河、干五里等四条渠道在崇州市元通镇汇集而成,属灌排兼用渠道西河灌区灌溉面积35.4(含文井江)万亩,西河最大泄洪流量3350?M3/S(泄洪),渠道总长45.8KM。分干渠3条,支渠4条,分水洞4个。三合堰灌区灌溉面积27.39万亩,三合堰干渠属半挖半填的人工干渠,建成于1955年春。设计流量64?M3/S,渠道长度40.259KM。支渠16条,分水洞149个。文井江是西河上游的山溪河流,属小灌区,灌溉崇州市6.2万亩农田。有2条支渠。都江堰外江灌区大型水闸2座,中型水闸13座,小(1)型9座,小(2)型62座。我处大部分的水闸都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设的,由于当时设计以及建设水平的限制,水闸的质量并不高,“5.12”汶川地震,我处工程受损严重,通过灾后重建,我处目前的部分重点地段大、中型水闸得到了改建,使我处的水利工程设施上了一个新台阶。硬件提高了,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就是工程安全运行的保障,因此需要提高对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使水闸能够顺利正常的运行,避免出现因为人的原因而造成水闸不能正常运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就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水闸 水利设施 维护管理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快速进步,各行业、各领域都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与进步,水利工程建设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社会建设发展中,水利工程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质量的水利工程对于地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水利设施中,水闸是重要的枢纽,水利工程建设中,水闸的维护与管理是重点内容。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水闸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落后的水闸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实际需要,新时期对水闸进行维护与管理是人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水闸水利设施出现问题的原因

(1)维护管理资金不足。要使水闸水利设施正常运行,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保障,但是由于灌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农业水费征收难是水利工程供水单位普遍存在的一大状况,农业水费征收难导致了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运行管理资金缺口加大,加之目前农业水费征收标准普遍偏低,所收r业水费不足以维护管理单位的运行成本。

(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完善。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是一项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工作,要使水闸水利设施得到有效的维护与管理需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在一些中小型水闸设施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即使有制度但是也没有应用到实处,制度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管理人员大多依据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工作,或者是单纯按照上级命令完成任务,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水闸进行检查和维护管理,敷衍了事的现象频繁出现[2],使得水闸的维护与养护无法顺利开展,水闸损坏严重。

(3)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有待提升。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需要由高素质水平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将直接对水闸的维护管理产生影响。但是当前很多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人员素质水平相对不高,对于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知识了解不足,实际的管理经验不足,如果水闸水利设施出现故障,不能独自解决问题,也没有结合水闸水利设施的实际情况,随意对水闸水利设施进行检修,使水闸水利设施的损坏更加严重。

二、水闸水利设施维护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水闸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制度

要建立完善的水闸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制度需要先完善责任制度的建立,将水闸的维护与管理落实到实处,并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责任划分与落实,使工作人员有对水闸维护管理的责任意识,使工作人员能够带着责任意识投入到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与管理中。我处结合灌区实际情况,制定了水闸工程操作运行规程(分螺杆式和卷扬式),备用发电机操作规程、渠闸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各闸点防汛抢险预案等制度上墙,让每个闸点人员都能按规章制度操作,使闸点工作人员能够更加规范工作,提高水闸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工作的效率。

水闸管理是技术性比较高的工作,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作保障。但是有时由于管理制度和执行力的问题,水闸维护管理很难达到要求。在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中,需要依据技术人员的素质水平对工作人员的责任进行划分,同时将水闸质量的提升作为核心任务,以单位的奖惩制度作为依据,将水闸的维护与工作人员的责任相结合,使工作人员提高对水闸质量的重视程度,使水闸维护管理工作效率以及效果得到提升。

(二)做好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

在水闸水利设施中,闸门是十分重要的,闸门的维护与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在闸门的运行过程中受到杂草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闸门无法紧密关闭,闸门受腐蚀严重,我处目前规定闸门2年一次油漆,避免闸门运行的安全性受到影响。各闸点基层管理人员在日常巡视过程中还需要对闸门周边的杂物进行及时的清理,避免闸门上存在大量的粘附物,同时要定期给启闭设备加油,保证零部件更加。在一些低温地区,需要做好防冻措施,使其安全工作。

水闸水利设施的周边需要有土木建筑,尤其是一些填土区和沟道,容易出现坍塌的现象,因此需要在汛期前做好土木建筑工作,使用混凝土浇筑技术进行修复。同时要对机电设备进行维护管理,保证机电设备的接头更加牢固,做好绝缘工作,机电设备的接线盒需要放置在通风的位置[4],避免潮湿,保证接线头的良好接触,使机电设备能够安全运行。

(三)建立水闸维护管理队伍

水闸水利设施维护管理工作都是需要人来进行的,在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中,要使工作顺利进行,需要依靠管理人员进行。但是目前水闸维护管理人员的工作地点比较偏僻,工作时间也比较长,工资低,学历高的不愿来,学历低的没有资格报考,有些不了解灌区情况的,考上了来看了工作地点,立马就走人了,很难吸收到新鲜的血液。现有的基层水闸的维护管理人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不利于水闸的维护与管理,所以需要改善基层闸点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提高基层闸点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我处目前规划将以前34处基层闸点管理房优化到到20处闸点管理房,改善基层闸点人员居住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提高闸点管理人员驻点补助费。同时加强对闸点管理人员的培养,提高水闸维护管理人员的技能教育,使其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四)加强水闸维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需要与时展相结合,我处目前的大、中型水闸维护管理中已使用计算机技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对水闸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实时监测水闸各部位的功能,提高维护管理工作的效率。我处根据各闸点规模大小不同,制定了新的工程管理维护工作日志,并将闸点管理人员以前每天填报的河(渠)巡视记录、备用发电机检查、电话记录、闸门启闭等多张填报资料统一设计制定了新的《渠(河)道、枢纽工程日常管理记录表》,通过一段时间的试填报,基层管理人员反映较好,减轻了基层闸点管理人繁琐的填报内容。各闸点的维护工作日志保存时间不得低于10年。我处还建立了水利工程管理台账,将各闸点基层资料和每年工程管理内容进行登记记录、能够为今后水闸维护管理提供依据。

三、结束语

水闸工程中,水闸管理工作的安全运行是十分重要的,有了完善、严格的管理模式以及制度,对于水闸维护管理的推进是十分重要的。我处实行不定时现场检查,对启闭机和备用发电机试运行,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现场人员签字认可,以及电话抽查等到措施,避免因为人的因素而造成水利工程的损毁,保障灌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今后我处还需要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科学的调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使水闸水利设施维护管理能够更加顺利、高效。

参考文献:

[1]王波,唐彬.浅析水闸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J].机电信息,2013.

[2]朱伊妮,叶飞.浅谈青浦^水利水闸设施的维护与管理[J].农业与技术,2014.

[3]熊红梅.水闸的维护管理措施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

水利设施范文第8篇

一、人员聘用

根据分级管理的原则,等6座水库为市管水库,其他农村水利设施由镇(街、区)、村负责管理维护。农村水利设施管护采用农村水务员、灌区管委会、管理小组和农民用水者协会四种形式。管护人员分别由行政村(经济合作社)、灌区管委会、管理小组和农民用水者协会(专业合作社)自行聘用管理,报市水务局和镇(街、区)备案,不列编。管护人员应热心水利事业,具有一定的水利业务知识,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和管护能力,在群众中威望较高。

市水务局和各镇(街、区)要做好农村水利设施管护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学习水利管理基本知识,提高管护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职责要求

(一)农村水务员。在全市行政村中设农村水务员,农村水务员在村两委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指导下开展工作,工作职责如下:

1.负责本村公共水利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2.加强水法规的宣传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对本村范围内违反水法规的行为要及时上报;

3.负责本村水务突发事件的上报和应急处置,并承担防御旱、洪、涝、台等灾害预警工作;

4.负责上报本村水务建设计划和在建水务工程的监督管理;

5.负责上级部门交办的其它涉水工作。

(二)灌区管委会。在国有外的其他13座小(一)型水库灌区设立灌区管委会,每座水库聘请管理人员2名,负责水库及灌区的巡查、水利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水资源保护、放水到村等工作。

(三)管理小组。在小(二)型水库及灌区、受益二个村以上面积500亩以上的泵站和堰坝灌区,设立管理小组,每个小组聘请管理人员1名,负责水库及灌区的巡查、水利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水资源保护、放水到村等工作。

(四)用水者协会。农民可以根据需要建立用水者协会(专业合作社),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立,实行自我管理、自负盈亏,每个协会聘请管理人员1名。

三、考核奖励

每年年底由镇(街、区)对农村水利工程管护工作进行考核(考核评分见附表),报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审核确定奖励等级。考核得分85分以上为优良,60-85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对考核等级为合格的农村水务员,1000人及以下的村和水利设施较少的城郊村每年奖励1000元,1001-2000人的村每年奖励1500元,2000人以上的村每年奖励2000元,饮用水由村管理和收费的村增加奖励300元;对考核等级为合格的小(一)型水库管护人员按每人每年2000元进行奖励;对考核等级为合格的小(二)型水库和用水者协会管护人员按每人每年1000元进行奖励。对考核等级为优良的管护人员增加奖励20%;对考核等级为不合格的管护人员不予奖励并要求及时撤换。

根据考核结果,次年初由市财政局将奖励经费拨付到镇(街、区)。

四、组织领导

水利设施范文第9篇

靖远为全省十二个半农半牧县之一,牧区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制约着牧区经济的发展。

一、自然地理概况

靖远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东连宁夏自治区海原县,西靠白银区,南与会宁、榆中两县接壤,北与景泰及宁夏自治区的中卫县毗邻,中心怀抱平川区。境内沟壑纵横,川塬相接,山峦起伏,海拔在13””~31””米之间。地形地貌复杂,自西北向东南有祁连余脉哈思山、水泉尖山、黄家凹山、崛吴山绵延相连,由山脉走向与行政区分割为南北两部,北部是群山起伏的丘陵沟壑及兴堡子川盆地,南部是黄土丘陵起伏的山塬沟壑及黄河河谷阶地,总的地形是东南向西北倾斜。区域属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24”mm,年蒸发量为降雨量的7~9倍。四季多风,尤其春季为多,最大风速21m“s。年平均日照时数26””h,无霜期168d,年平均气温8.8e。全县所辖21个乡镇,46.22万人,总土地面积58.”9万h,其中总耕地7.58万h,水地3.2”万h,草地13万h。

二、牧区概况

靖远为半农半牧县,牧业人口4.46万户,22.69万人,主要分布在崛吴山西南的高湾、大芦两乡,云台山周围的曹岘、若笠两乡,哈思山与黄家凹山区域的永新、石门、兴隆、双龙。、北滩、东升、五合、靖安等北部八乡。占草原地面积的8”%以上,刘川乡及沿河各乡有少量分布。

1.牧区草原现状。牧区草场幅员辽阔,资源类型复杂,自然条件严酷,草山植被稀疏,覆盖率低,约2”%~3”%,全部为草甸草原,草场资源中植物种类繁多,多为耐旱藜科、禾本科、沙草科等盐碱植物,主要有蒿类、碱草类、冰草和丛生灌木等,在高山草地还有桔梗、车前子等中药草。据实际调查,靖远县13h草地面积中仅有”.2h饲草料地,年产草”.24亿kg,适宜载畜量9.”万羊单位,而12.8h的天然草地年产草”.22亿kg,适宜载畜量8.2万羊单位,实际载畜量43.”4万羊单位,超载量34.84万羊单位。由于严重的超载放牧及其他对草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原因,全县6”%以上的天然草地出现了沙化、退化、盐渍化,其中沙化面积”.5万h,风蚀面积”.5251Fh,水蚀面积2.1h,并且逐年递增,现状不容忽视。草原退化不仅给畜牧业造成了不利影响,而且导致草原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结构变化,鼠害和虫灾发生面积和强度上升。因此,必须合理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遏止草原退化势头,并创造条件使其逐步得以恢复,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保证可持续发展。

2.牧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全县水资源总量为329.36亿,黄河穿越全县154公里,过境客水329.2亿m,地下水资源量”.16亿。牧区地表水开发利用总量1.69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12亿,占全县地下水的75%,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量较少。靖远县牧区主要有三大高扬程引黄提灌供水工程刘川(主要灌溉刘川乡),兴电(主要灌溉北滩、东升、五合、靖安四乡),靖会(灌溉高湾、大芦两乡),年供水量1.”1亿。沿黄小型扬水站6座,年提水量592万(分布在双龙、兴隆、石门三乡),井泉汇流工程有深井6眼,浅井4眼(主要集中在永新、兴隆、高湾等乡)。塘坝7座,蓄水量33万h(主要在大芦、双龙、兴隆三乡)。南部曹岘、若笠两乡,为纯干旱山区,主要依靠雨水集流,年集流25”万,有水窖及旱井2355”眼,集雨潜力巨大。

三、牧区草原治理对策及措施

1.治理对策。紧紧围绕国家关于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发展牧区经济、增加牧民收入的目标,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为核心,以建设节水、高效、优质灌溉饲草料地,以实施大片天然草场围封、轮牧、休牧、禁牧为手段,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持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和改善草原生态,主要依靠草原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和改善草原生态,必须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牧区水利是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草原生态自我修复的前提条件和保证。因此,要坚持“发展牧区水利,以水定草,以草定畜”的原则,在水、草、畜各个方面下功夫,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1)在水环节方面。依据“充分利用天上水,科学引用地表水,合理利用地下水”的开发原则。靖远县牧区曹、若两乡,主要以充分利用天上水为主,要雨雪两用,在雨季收集雨水,冬春季收集雪水,雪水潜力巨大、不可忽视。要在田间地头多打窖,多建集流场,实行农作物及饲草料地的点浇、点灌、微型喷灌等节水措施。高扬程灌区以科学引用地表水为主,靖远县三大高扬程灌区土地面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应通过灌区的节水改造,续建配套,实行生态式移民(即将生态脆弱地方的农牧民移居至水土条件较好地区),这也是今后农牧区发展的主要方向。如靖远县2”””年实施的北片生态环境建设兴电黑山支干工程,就是集生态移民、生态建设、扶贫开发、节水农(牧)业于一体,工程已将北部八乡15””户、45””农(牧)民移至灌区,使山区的”.3万h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退牧还草(原)。当然,应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农业,提高土地的生产率,以该地区较少的土地促使生态脆弱地方退牧还草(原),不宜再去大量开垦该地区的荒地、草地,应科学规划、合理安排。合理利用地下水。全县牧区地下水利用率达75%,近年来干旱少雨,地下水补给量较少,应科学合理有计划的利用,严禁盲目、无秩序的开采,特别对深井开采严令禁止。牧区地下水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崛吴山附近的高湾局部地方,黄家凹山的靖安局部地方及哈思山附近的永新、双龙、兴隆、石门等乡,对牧区有泉水溢出的地方,县水务部门应进行水资源量分析、评价,认为储量丰富、适宜开采、效益明显后,县水务行政部门才能颁发取水许可证,允许开采。泉水截引后主要采用pvc管,输水至下游塘坝(水库)蓄水,不要让水白白浪费,冬蓄夏灌,提高地下水的利用率。

(2)在草环节方面。靖远为半农半牧县,应本着“以牧促农,以农养牧,农牧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发展优质高效的灌溉饲草料与灌区粮食及经济作物相结合。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时应考虑它的多重利用率,如玉米、黄豆、小麦、洋芋、大豆、油料等,其桔秆(干草)可以为畜用,但用机器粉碎成糠、壳与油料的渣拌和后,便成了精饲料,其利用率更高。据测算,全县水旱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万,年生产畜用秸秆1.8亿kg,可解决1~4.83万羊单位的饲草料问题,而通过机器粉碎与油料残渣、洋芋淀粉等拌后成精饲料喂养牲畜,可解决18.”万羊单位的饲草料问题,而且牲畜的质量及成长速度也较快。因此,应多方面、多层次开发饲草料,为落后的放牧向舍饲养殖、退牧还草(原)奠定良好的基础。

(3)在畜环节方面。应转变畜牧业经营方式,从落后的放牧中退出来,围牧、休牧。引进先进的牲畜品种,首先实行先进的舍饲养殖,规模养殖。据了解,由于本县羊羔肉加工销售快速发展,本县滩羊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在三大高扬程灌区的高湾、刘川、靖安、五合、北滩及北部井泉灌区永新、石门、双龙三乡建成了八个养羊基地,基地羊存栏量14.8万只,其中百只以上养羊大户47”户,专业户饲养量达8.26万只。同时,牧区养牛业也从耕田型向商品肉用型,奶用型转变,刘川乡已初具规模。通过扶持畜牧龙头企业,发展规模化生产和集约经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为依据,建立公司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销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依靠科技和政策提高生产力水平,从增加牧民收入,提高牧民生活水平。

2.保障措施。为了使本县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能顺利进行,应具有相应的组织保障措施。

(1)领导组织体系。成立牧区草原生态环境建设领导小组,田主管畜牧业的县长任组长,农、林、牧、水、打岔等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作好退牧还草(原)的协调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技术指导与服务体系。县各职能部门要紧密配合,团结协作。县水务部门要作好牧区供水工程的建设工作,作到工程节水措施到位、技术到位,抓好水的问题。县农业部门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培育优质高效的粮食经济作物及饲草,实行节水型农业,要抓好草的问题。县畜牧部门要作好牲畜良种培育引进工作,抓好畜的问题。

(3)建立牧区草原保障制度,制定保护草原生态的各种措施办法,作好宣传教育工作,让每个牧户能走到自觉维护草原生态的轨道上来。

水利设施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村水利 水利设施 建设与维护

农村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它不仅关系到农业生产的稳定,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关系到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国十分重视水利设施建设与配套设施的完善,大力建设农村水利设施,但是农村水利设施却成了人民群众的一个长期存在的安全隐患,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农村水利设施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则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水利设施供给的数量,种类,质量,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因为如果在建设时出现问题,则会出现因为局部的损毁而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功效等问题。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指出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现状,分析了建设与维护农村水利设施的问题,提出了关于合理建设与维护农村水利设施的具体意见。

1.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现状

我国的农田水利大部分建于时期,由于政治原因,整体的水利设施布局在我国很快建成。但我国在水利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农村水利用户需要承担包括灌溉用水所需水费以及支付给看护人员的酬劳的运行费用。而且,我国的水利设施也存在大型工程定期养护,升级改造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是因为这些工程不仅建设工程时间长,一次需要投入巨大金额,而且资金回收期长。第二,水利设施的毁损是长期的,表现在泥沙沉积导致的储水面积的缩小,还有引水渠道的破坏,而这些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凸现出来。不仅如此,水利设施毁损的后果具有隐蔽性。这是由于优质高产种子普及率大大提高,现代推广了种田技术的推广,大范围使用高效农药、化肥,,虽然这些使我国粮食每年都能获得好收获,但在粮食减产问题却被掩盖。第三,农田灌排渠设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有些竟然使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比如,不断涌现的“夺命渠”,这些水渠在设计之初就存在着安全隐患问题,在农村,人民安全防护意识差,许多水渠缺少必要的安全防护与应急设施。在北方地区这样水资源缺乏的地区,由于直接引用地下水灌溉,安全隐患相对较轻。

农村基础设施中的关键一环便是水利设施,农村水利设施维护过程中,在水利设施维护方面也存在十分重大的问题。比如在长江岸边等地的农田则长期面临着河道不畅,河堤被损毁,河床和河堤一样高的问题,更普遍的是,河道内有大量的废弃物和秸秆杂草,这导致夏天雨水倒灌农田。

2.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难度大的原因

2.1建立水利设施时的国情制约

水利设施多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或改造,修建时十分仓促,技术条件差,施工环境差,这也是当时的自然条件及国情所致。但这样的水利设施在施工完成后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工程修建得十分粗糙,不顾整体,所以导致安全隐患十分普遍且严重。

2.2 农田水利维护队伍落后

农村基层水利设施维护需要大量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维护业务难度大,需要专业性的修复。但是农田水利维护队伍的现状是成分单一,高技术性,管理性人才少,而且由于工资待遇低,工资十分少,导致在这个行业人才少,留住的积极性也特别低。

2.3 缺乏有效机制进行约束和考核

我国政府在压力体制下,需要将经济政治用指标和任务实行量化,这些往往采用一票否决,并依此进行奖惩。上级如果看到任务与指标没有完成,则视其全年成绩为0。在这种绩效评估体系下,基层往往很难进行长远的,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中,上级也比较重视发展的和新建的项目,而对已经完成的则不关心,而农村水利设施维护则是属于已建成设施,自然提不起基层政府的重视。笔者认为,这是我国水利设施维护不起作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的建议

3.1 加大投资,完善投资途径

为了保证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维护顺利进行,则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由于维护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国家投入资金专门对水利设施进行维护。农田水利维护快速发展需要政府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投资,投资主体多种多样,而不是单单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

3.2 引进专业维护人才

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需要引进专业维护人才,其中包括一些文化较高、经验丰富的农户加入到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的行列中来。因为农户不仅是农村水利设施的使用者,而且也是维护的主力军,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也可以在日常中发现众多安全隐患,从而修复损坏。而且,他们可以借助专业人士的帮助,遇到重大安全问题时,积极主动地快速地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3.3 把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作为评价考核指标

大部分水利设施状况极差,比如现在一些地区使用的坝体以土坝为主的小型水库,坝体维修不及时,致使水库超负荷运转,不仅如此,许多小型水库存在涵洞损坏等问题。但是一些基层政府重视项目建设而轻视项目管理。所以,从目前来看,把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作为评价考核指标是解决一系列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让居民进行监督,监察,举报相关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上不达标的下级政府,在制度上,上级政府通过一票否决制对水利设施维护不达标的下级政府进行惩罚。

4.总结

本文分析了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的现状,对水利设施进行建设与维护难度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解决办法。目的是因地制宜,建立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农村体制和地域特点的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体系,争取为解决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的问题提供一些的借鉴,保证花费巨大资金,以及人力物力而兴建的农村水利设施能够发挥其本来应有的功效并发挥为人民服务的作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聂矗高广利.水利卫星小站建站与维护.《东北水利水电》.2011年12期

[2]张宏波.试论水利工程中灌溉渠道的维护.《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4年7期

上一篇:水利水电建筑工程范文 下一篇:水利建设与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