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6 22:48:01

水产类专业论文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1.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内容设置

以水产类专业大一阶段开设的两门课程为例,即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基础课程涵盖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windows操作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旨在帮助不同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在内容讲授上以C语言为主要载体,通过教授学生如何使用C语言编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经过近几年的教学过程发现,在我校水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内容设置上仍存在问题,即内容设置与学生专业结合少。当今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但是,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不同专业针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也必然不同,继而,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就不同。显然,对所有学科专业使用完全相同的授课内容是不科学的。水产类专业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殊性,针对水产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应该有其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然而,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水产类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仍然重点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的讲授,与学生自身专业的结合很少,这必然导致学生抱怨课程内容抽象,晦涩难懂,与专业和工作没有关联,因此学习积极性降低。

2.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我校水产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我国计算机教育目前正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慢慢普及,但是由于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同步,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接受的计算机教育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新入校的大一新生在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一致性。第二,学生普遍不重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随着计算机教育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的慢慢普及,大学期间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知识对于有些学生来说已经变得非常简单,甚至是重复内容,导致这部分学生不重视这些课程。另外,也有学生认为计算机相关的理论知识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只需要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基本操作即可。这些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片面的认识使学生认为这些课程非常简单,甚至认为自己通过自学就可以完全掌握计算机操作,根本不需要花费时间上课。第三,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除了计算机基本操作以外,还包括计算机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这部分理论知识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抽象难懂,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讲授的内容枯燥乏味、晦涩难懂,而且与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不紧密,学完了不知道怎么用,因此,学习主动性较低。第四,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学生面对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态度往往是混及格、混学分,平时不认真听讲,考试时死记硬背,不能积极跟随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步骤,因此,尽管考核及格了,也没有真正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1.理论教学内容改革

在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上,大量采用面向水产类专业的案例,让学生意识到计算机的作用,使他们有意识地将本专业实际问题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形式,并学习使用计算机解决生产研究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通过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案例教学,使学生在其专业课程中学到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从而实现专业化和信息化的有效融合。我们应对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教师进行明确分工,分别负责收集、积累和不断更新水产类专业在实际生产研究中的典型应用案例,并定期研讨,整理、归纳形成相应的教学素材库,这样有利于各位教师熟悉所负责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应用需求。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以藻类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例进行Excel统计工具的讲解,以海水污染沉积环境的生物修复为例进行Word流程图的讲解,以鱼类幼苗自动计数系统为例进行数字图像处理基本算法的讲解,教学案例的设置应注重针对性和典型性。以大量结合水产类专业的教学案例和课后习题为载体,通过将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有效融合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有用性,继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经过对以往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分析,发现统一设置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实践教学流于形式。针对水产类专业的学科特殊性及该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基础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理论知识及计算机操作技能,让他们习惯于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在学时安排上,注重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保持同步,使学生能够把刚刚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有利于加深掌握程度。综合训练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在水产类相关学科领域内进行创新及科研工作。内容设置采用计算机知识与水产类知识相结合的综合训练题目。组织协调相关教师与水产类专业教师、工程师进行座谈研讨,深入实验室及生产一线,了解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求,并收集具有教学意义的实际生产案例,继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教学内容。

三、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及水产类专业学生的现状,进行以下教学方法改革。第一,摒弃传统古板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打造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课堂上,在讲解一个知识点时,教师不再像以往那样,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全权负责,而是结合知识点,给出一个水产类专业实际生产需求的应用背景,然后,把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自由分组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必要的时候,请学生走上讲台,由学生进行具体操作和分析,教师的职责转变为整体协调,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全班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二,借鉴微课教学方式,适当采用视频形式的教学素材。微课将信息量最丰富、最直观的视频教学素材与传统的课件和板书授课方式相结合,克服了传统ppt课件容量有限、形式单一的不足。第三,采用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上机实践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结合制定的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个体差异,在班级内部实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教学方式。这样既可以避免按摸底成绩分班给基础差的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又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接受程度和学习能力学到最多的知识。

四、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今时代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素养需求越来越高,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我校水产类相关专业及该专业学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针对该专业进行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后将结合实际情况继续推进改革工作,切实加强水产类专业人才的计算机素养。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水产学科 专业英语 以学生为主

20世纪以来水产科学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进展,获得了很多突破性成就。然而,在记载这些浩如烟海的科技文献所使用的语言文字中,英语占到85%以上,[1]为了能够了解、赶上世界先进技术的进步和国外专业发展动向,本科生应该能够熟练阅读专业文献,并在专业领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新形式对大学生的要求不仅是能够阅读,也应该能书写技术文件,能够进行语言交流。如今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多,在各种海洋科技论坛上,学生们对国外学者带来的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新的理念是非常渴望的,但苦于专业英语基础薄弱,无法进行进一步交流,师生都觉得十分遗憾。此外,学生毕业论文中的英文摘要质量较差,英文文献数量极少,原因也是专业英语的基础不好,对英语有恐惧心理。[2]因此,要本科生熟练运用专业英语,尽早在专业上与国际接轨,这就给水产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目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对其进行改革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全国大学英语实行四、六级考试,就业单位对英语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高校对英语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运用英语的基本技能提高了,语言基础明显扎实了。但是,基础英语后续的专业英语情况却不能令人满意。目前多数水产类专业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基础阶段两年教学计划内英语学完后即放松了英语的继续学习,思想上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在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上远远不如在基础阶段的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模式上的探索明显少于基础英语阶段。首先,由于没有材,导致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缺乏合理、科学的安排。目前使用的教材一般是任课教师从专业文献中选编的材料,内容更新不及时,缺乏专业知识特点和连贯性。学生使用这些教材犹如随意阅读专业文献一般,很难达到提高专业英语综合能力的目的。[3]其次,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味输入。教师的教学一般仅停留在简单的科技文章翻译阶段,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就是“阅读+翻译”,仅仅讲授一些与专业有关的词汇就足够了。课程缺乏对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综合训练,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存在“重基础、轻应用”的倾向。这样就造成学生无法以英语为工具获取和交流相关专业知识,对他们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具有严重的抑制性和长期的不良影响。[4]

二、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针对水产类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教材建设突出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我国的水产科学研究在国际上尚处于落后的水平,因此必须让学生及时了解国际上的科学发展动态,与国外专家进行交流,尽快缩小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样,专业英语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教材是决定专业英语教学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专业英语教材编写要考虑到语言和专业内容两个方面。在大量搜集和检索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具有较强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的水产学科专业英语教材,将一般科技知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强调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及趣味性。结合专业特点,收集各种不同文体的期刊论文、专著节选、文摘索引、单证图表等等,同时也应包含常用的科技词汇和一定的专业术语。[1]

2.建设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

传统教学课堂气氛不活跃,形式死板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形象、生动、有趣的影像资料。为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方式形象、生动,我们的改革建立了与教材内容基本对应的英文影像资料库。通过观看影像资料,一方面可以巩固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可以达到锻炼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效果。

3.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教师做指导,学生当主角。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改革,重点是学习角色的转变。过去是学生被动地学,是配角,现在要求学生主动去学,当主角。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课程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来。授课中,避免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要综合加强听、说、读、写、译的训练。教师主导集中学习后,让学生分组分别对课程的不同专题进行扩展学习,并以答辩的形式向其他同学讲解和接受提问。最终达到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当中。具体步骤为:

(1)教师按专题讲述教材中专业知识,播放相关英文科教片,让学生用英文对所学内容发表个人见解。

(2)学生分成小组,每一组对课本中的一个专题进行扩展学习,通过查阅英文文献资料,撰写小论文。

(3)在课上小组成员以论文答辩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首先以论文内容汇报的方式对材料作介绍,然后听讲者提出问题由小组成员回答。以上过程要求学生尽可能用英语表达。

4.丰富专业英语课程考核的形式

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搞好专业英语课的测试是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教学反馈信息的主要来源和改进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我们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测试方式,将考核学生以英语为工具交流专业信息的能力作为专业英语考核的主要标准之一。口试在班级统一笔试前进行,重点测试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信息交流能力,一组学生与教师就某一专业问题进行类似seminar形式的讨论,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发言情况对其分别打分。口试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通过以上方式,我们对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改革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学有目标、学有动力、学有所用,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成为专业英语课程中的主角,使其在英语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得到锻炼。我们根据专业英语的改革措施,针对改革效果设计了调查问卷,在水产类专业在读本科生以及毕业生中做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教材满意度较高,认为教材做到了专业性和科普性的有机结合,通过教材学习能够接受更系统、更具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能够掌握所学专业的基本专业词汇及当前常用的新词汇。大部分学生对所采取的“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模式是认可的。学生们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占用课堂时间过长,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实施新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方面的听说能力,培养阅读和翻译专业文章的技巧,并在专业领域具备了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课堂时间宜在20分钟左右。对于口语考试,多数学生认为这是督促口语练习,克服紧张、害羞心理的一种有效办法,希望能够继续推行。特别是已经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反馈结果显示,新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撰写英语专业科技论文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中的要求。

虽然此次水产类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教学改革是一条漫长的路,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形势,需要实施不同的改革措施。因此,如何通过水产学科专业英语的教学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更加有机结合在一起,还有待于广大的英语和水产科学教师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李伟,陈晓阳,李慧.生物科学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6,(8):78-79.

[2]张艳玲,胡青.大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5):81-83.

[3]张恒,金叶玲.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创新[j].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3,12(2):48-49.

[4]黄虹.高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模式初探[j].航海教育研究,1999, (4):49-50.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产养殖学;建设;发展

“水产养殖学”是湖州师范学院于2012年新开设的专业,作为农业专业的一部分深受传统“轻农、歧农”思想观念的束缚,在该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首先,水产类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读此专业低人一等;其次,考生和家长对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就业状况过度担忧,由于对该专业的就业状况不清楚,导致片面地认为水产类专业不好就业,工作环境差和劳动报酬低等,因此大多数学生不愿意报考本专业。近两年来,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生源第一志愿填报录取入校的较少,许多是调整志愿无奈进来读的,这些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很多家长对水产养殖专业也不认同,担心孩子读完大学仍旧无法“跳出农门”。这些可能会造成部分同学有转专业,甚至退学的念头。

然而水产养殖业在我国大农业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水产养殖业是节粮节地型产业,它既不与粮食争耕地,又不与畜牧争草原,可缓解粮食生产的压力。水产品是一种高蛋白质、高营养的优质食物,被誉为“健康食品”[1]。目前,我国的水产养殖规模世界第一,2012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5907.68万吨,其中养殖产量为4288.36万吨,均占到世界产量的70%以上[2],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认为中国对世界的两个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水产养殖”。另外,湖州师范学院背靠南太湖,历来是水产养殖业发达的鱼米之乡,具有得天独厚的办学地理位置,水生生物学与水环境学科是我校重中之重的建设学科,拥有水生生物学浙江省重点学科、浙江省淡水养殖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浙江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开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水产养殖学专业是我校要重点打造的品牌专业,也是申报硕士点,建设湖州大学的重要支撑之一,拥有较好的科研实验条件和师资队伍,这些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针对我校新办水产养殖学专业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发挥我校水生生物学的优质办学条件和学科优势,通过加强水产养殖学的专业宣传,强化专业思想教育,创立具有特色的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适应面广,富有创新能力的水产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创业,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措施如下:

1 提高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生源质量

优秀生源是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秀学生从事水产养殖学专业。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建设湖州师范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网站,通过视频、图片和文字等形式对本专业进行全面详细介绍。通过招生宣传,使考生和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本专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全面了解,包括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内涵、社会需求和发展前景等。同时依托本专业的养殖基地和养殖实验室,普及水生生物学知识,宣传渔业生产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水产行业的兴趣;其二,挖掘专业发展的优秀人物及其成功事例,组织编撰宣传材料,提高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认可度。

2 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例如在新生刚入学时就向他们系统地介绍水产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使学生了解本专业、熟悉本专业、进而热爱本专业。除了会议上、课堂上宣讲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创立“名家论坛”,请本专业相关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到校讲学,介绍他们创业的经验,同时组织学生到水产养殖及饲料和食品的龙头企业、相关科研事业单位等参观学习,使学生真正看到水产业的希望,增强学生立志投身水产养殖业的信心。

3 创立具有特色的水产养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水产养殖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水产养殖企事业单位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一方面,要求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来之能用,能够立即担当起技术指导工作;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能够将所学的知识逐渐转化到生产中,做出其他非专业学生难以做到的创新性贡献。这就要求在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教学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导师制,强化实践教学[3-5],充分利用校内外科研、实训平台指导培养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3.1 实行导师制。让学生一进大学就由本专业的骨干教师担任导师,全方位引导和关心学生的成长。从大一第二学期起,指导教师要为学生设立科研创新专项,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和科研技能;进入大二以后,要组织学生申报各类课题,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指导学生、申请专利、服务地方等;进入大三以后,指导学生确定就业和考研方向;进入大四以后,指导学生生产实践、毕业论文、考研或就业等。让导师成为学生四年本科生活的“守护神”,从而增强师生感情,巩固专业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3.2 充分利用水产养殖学专业依托的“浙江省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开发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和校内外的实践实训基地等有利条件,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培养专业兴趣。

3.3 强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从课程体系设置到学时安排,都比较注重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环节往往不够重视。然而水产养殖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6]。

3.4 利用生物科学学科优势,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水产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强调水产养殖专业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夯实学科基础,发挥本专业依托生命科学学院所具备的生物科学学科优势,加强通识性课程的开设力度。

3.5 严格教风,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探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教书育人,坚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因材施教,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普及高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4 改革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注重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强化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实践中的基本功训练。建立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水产业精英人士或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职结合的师资队伍。以政策规定和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发动现有教师积极申报、参与各级别课题项目,发表教学及学术论文,编写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实验指导书,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下转第20页)

(上接第57页)5 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创业

良好的就业和发展前景是水产养殖学专业吸引优质生源和稳定学生专业思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方设法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可采取以下措施:其一,引导学生考研继续深造。近年来,本专业所在的生命科学学院学生的考研人数和上线率均在我校首屈一指,这对本专业学生的考研有示范带动作用;另外借助生物学科的优势,拓宽学生考研视野,即本专业的毕业生既可以报考水产养殖相关专业,也可以报考生物学、医药学等相关专业。其二,充分利用师范院校注重师范技能培训的特点,鼓励学生加强基本技能培训。如参加普通话、化学分析工、教师证、会计证等的考证培训,为从事相关教育或其他工作奠定基础。其三,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创业。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以水产业界成功人士的经历,引导学生去基层,去渔区,去生物技术类企业创业,在创业过程中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总之,在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应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科优势,创立具有水产养殖学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水产生物技术复合型人才,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以确保新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麦康森.中国水产养殖与水产饲料工业的成就与展望[J].科学养鱼,2010(11):1-2.

[2]农业部渔业局.201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23.

[3]石耀华,顾志峰,王永强,等.水产养殖学专业实践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8):77-79.

[4]郑礼平.论科研导师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6):156-157.

[5]黄长沟.浅谈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76-77.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1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的必要性 1.1我国水产渔业信息资源服务的需要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类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与知识饥渴逐渐突现在我们面前,知识猛增,许多学科知识的分布打破了传统格局。过去做学问,用户可以在几种或十几种刊物中找到他们所需的80%-90%的资料。现在80%-90%的资料散布在众多的刊物中,载体的多样化使一般人很难顺利找到他们所需的文献。面对茫茫的知识海洋,人们常常有望洋兴叹之感。学科信息资源导航,是指通过数据库系统对网络上与某一学科相关的信息资源节点进行集中、分类、整理,按照方便用户检索的原则,用用户熟悉的语言把这些点组织起来,以主要题树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为用户查询信息而指路导航。导航库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很好的查询机制,具有建设简单、见效快、易得用等特点。它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图书馆在信息时代中一个新兴的服务模式。水产品是最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全世界食品总量的7.5%左右来自海洋、湖泊和河流,由于野生水产品资源的日渐萎缩,人们将越来越依赖于水产养殖业。在世界水产品的养殖业中,75%以上来自于亚洲,其中中国水产品的生产量占60%。①中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水产品消费市场巨大,水产行业极具发展前景,加强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建设将有利于水产业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库又是网络时代的一种有效的信息服务方式。 1.2我国水产渔业信息资源整体化建设的需要 目前,我国水产信息资源存在着信息资源分散、电子产品匮乏、检索效率低下等问题,导航库的建立有利于资源的整合,它的建设是水产渔业信息资源整体化的需要。 1.2.1信息资源分散 (1)文献信息资源分布情况 我国水产系统省级以上科研单位和高校约有40多个,但其中除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所属的一些研究所和几个水产院校拥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外,多数单位中只有类似资料室的文献信息服务部门,藏书从几千册至几万册,期刊寥寥无几。且由于学校性质的限制以及各单位的规模和经费条件的不同,造成各单位水产渔业文献信息资源馆藏规模和条件差别很大,且多数单位处于低水平状态,水产渔业文献信息资源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揭示程度低,造成相对分散的局面。 (2)网络信息资源分布情况 网络信息资源包含的内容是十分宽泛的,它包括了所有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利用的资源,除因特网以外还包括校园网、城域网、内部网等网络资源。导航库收集整理的主要是其中一些可利用的网络资源,城域网和内部网的资源主要是满足小范围人员工作需要而建立的,所以本文主要分析因特网和校园网中水产渔业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因特网上的水产网站及水产信息资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以水产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水产专业网站,二是在农业及相关的网站中涉及水产信息资源的栏目。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发展,近年来Internet上的国内水产网站也在快速增长,网站数量从1999年的20多个(不包括提供水产信息的相关网站,如农业信息网站等)发展到目前的200多个。①但与其他行业网站相比,国内水产网站还是存在数量少、类别单一、规模小、信息资源量小、更新速度慢、科研论文少、服务功能相对较弱、资源分散等问题。校园网中的水产渔业网络资源主要是集中在一些水产院校和设有水产专业的高校图书馆中,但大多都未经过整理,缺乏系统性,存在着分散的问题。 1.2.2电子产品匮乏 目前,水产专题数据库只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1997年开发的《中国水产信息系统》,引进的《ASFA(水科学和渔业文摘)》、《FSFA(食品与技术文摘)》等外文数据库。《中国水产信息系统》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信息中心1997年开发的一个书目数据库,收集了自1985年以来国内100多种水产期刊杂志上发表的34,000多篇水产科技信息的书目数据。而《ASFA(水科学和渔业文摘)》和《FSFA(食品与技术文摘)》都是引进的数据库,且都只有文摘信息。另外,国内一些中文数据库中也包含一些水产渔业全文数据,但由于它们都是些综合性数据库,所以水产渔业方面的数据十分有限。其中《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了自1989年以来的40种水产渔业专业期刊的部分全文,②只有25种属于《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年版)》(该版本中收录了38种水产渔业专业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了30种水产渔业类专业期刊,③有24种属于《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2004年版)》,且有21种都是《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所收录的。国内较有规模的中文数字图书主要包括超星和中数图,其中超星目前水产渔业类的图书只有141种,④中数图该专业数据更是少得可怜。由此可知,水产渔业类的专业电子产品匮乏,有些数据库虽然含有一些水产渔业类的电子信息,但都很不系统、不全面且缺乏专业制作。 1.2.3检索效率低下 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不同的数据库对文献信息有着不同的著录格式和著录字段,而且检索平台也不尽相同且功能不够完善,普遍存在缺少检索策略的存储和调用功能、检索史的保存和运行功能以及输出结果不灵活和检索字段设置不全面等问题。所以,国内现在还无法利用统一的检索平台对各数据库进行全文检索,可以说检索效率低下。在网络信息资源方面,目前国内只能通过综合性搜索引擎(如中文Google、百度、雅虎中国等)对因特网中的水产渔业信息资源进行搜索,还没有专门针对水产渔业学科的专业搜索引擎。综合性搜索引擎的标引主要采用的是关键词标引,且标引词主要来源于篇名,标引深度不够,再加上标引人员专业知识所限,对于隐性概念较难准确提炼,所以会导致每次检索结果中带出大量不相关或相关性较小的信息资源,查准率较低下;又由于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水产渔业信息资源也有很大的发展,且具有数据庞杂、各站点对数据的分类和组织标准不一、检索方法各异、不稳定、地址变动较大等特点,数据整体上处于无序状态,所以通过综合性搜索引擎检索出的结果只能满足一般用户的浏览检索,很难满足水产专业用户的专指检索。因此,单次检索将会获得海量的信息,纵然经过多次筛选也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水产渔业信息的检索效率可以说是十分低下的。#p#分页标题#e# 2水产渔业资源导航库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理论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关于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的理论研究比较少,建立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方面的专题研究大体上更属于空白。笔者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集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1995至2005年“学科导航”论文情况,对检出结果逐条核对,排除重复条目,得出表1中的统计数字,它大体上反映了近11年来关于“学科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建设”以及“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的情况。从表1可以看出,各年度发表关于“学科资源导航”建设的论文数量非常有限,对学科资源导航建设研究可以说是2000年之后才开始的,近4年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需要说明的是2005年的数据因受各数据库更新速度的影响还不完全),这表明关于“学科资源导航”建设的问题已日渐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笔者对检索结果详细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如下:2000年之前论文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网络资源的组织、利用和开发”方面,只提出了“学科资源导航”的观点,却无深入研究。2000年开始出现对“学科资源导航”问题的专门研究,但未发现有关“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方面的论文。笔者认为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研究在国内尚属空白的原因是建设学科信息资源导航库的观点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资源的几何级数增长,国内图书情报人员针对如何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各个领域信息资源进行挖掘、采集、加工、整理和序化的资源重组,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快速查找和获取的捷径才提出的。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水产文献信息资源电子产品少等问题造成的。因此开展对学科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的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2.2建设状况评述 自1999年1月CALIS管理中心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召开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建设项目工作会议以来,CALIS充分发挥各地区图书馆的优势,分工协作,共建共享,把资源与导航有效地结合起来,现在全国共有52个高校参加该项目共建,已完成78个一级学科资源导航库建设⑥,但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却一直没有建立。国内一些水产院所,因人手不足,没有力量去建设;有些单位虽然也想建立水产学科信息资源导航库,但因各方面条件较差,也只能零打碎敲,不成气候。笔者通过对Google①、雅虎②、百度③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经过逐个进入分析可以知道,截至2006年3月10日,国内除笔者所在集美大学图书馆制作的水产学科资源导航④外,还有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制作的水产养殖导航⑤;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养殖导航库建设虽然被列为CALIS重点学科导航库一般资助子项目,但从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11日该网站,显示结果都是“该页无法显示”⑥。华中农业大学制作的导航库主要包括研究机构、学术组织、出版刊物、数据库资源、专业网站、政府部门六个方面的内容;收录了103个水产站点,但该库收集的信息资源均为网络站点,在资源范围方面有待改进,在内容确定及特色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 3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库建设的主要对策 3.1建立健全统一的组织协调管理体系 虽然CALIS重点学科导航建设有了良好的开端,但目前各高校图书馆能否真正按“统一目标、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建设模式,进行联合共建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重复建设、各自为政、无标准等一系列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建立统一的组织协调管理体系,在CALIS的牵头带动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学科导航建设首先应建立各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组织协调机构,健全领导和监督的管理体系;然后根据学科划分、归类,建立健全各地区、各学科的组织协调管理体系;最后归CALIS统一协调管理,这样才能加快学科导航建设的整体步伐。 3.2为水产渔业资源建设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由于CALIS在选择重点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子项目成员单位时有其一定的选择标准,有些高校虽然有丰富的水产渔业资源积累,但由于人员、设备等方面的限制,也不能成为其成员。这就需要水产渔业学科导航的建设者之间有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笔者认为可以由承担CALIS水产渔业网络资源导航库子项目的成员单位牵头,通过CALIS或其他方式取得联系,利用ASP、JSP编制交互式的对话平台,或通过E-mail、QQ、电话等方式进行水产渔业学科发展动向、学科前沿以及最新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交流,以推进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建设,同时避免重复建设。 3.3加强与水产渔业专家的交流与合作 人才建设是提高导航库质量的关键。要做出一个质量高的水产渔业资源导航库,除了需要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善于利用检索工作、具有检索分析评价能力、掌握丰富计算机知识的高素质队伍作保证以外,还需要水产渔业专家对水产渔业导航库中的信息进行专业控制和评价。因为学科专家是专业信息资源的直接利用者,他们在专业上都颇有造诣,掌握了该学科领域的丰富专业知识,并对学科的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在水产渔业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与专家学者交流合作,以提高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和建设导航库。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我国与“海”有关的院校可分为“海洋大学”和“海事大学”,一字不同的他们有什么具体区别呢?

海事一般指与海洋有关和与海洋相连接的水域上的一些事物。海事大学主要侧重于航海、航运管理、远洋运输、航运物流、验船、航标设置以及海洋环境的防治污染、船员的教育培训等,主要研究怎么利用好海洋,侧重于航海和航运经济。而海洋大学主要侧重海洋生物、水产、海洋化学、海洋医药、海洋气象等,既有海水的运动规律、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也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所迫切需要的应用研究,即主要是探索、发现海洋规律,以及海洋开发利用。

从录取情况看,海事大学由于其特殊属性,一般在提前批次录取。海事类院校的专业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毕业后上船工作,习惯称为海上专业,如航海技术专业和轮机工程等专业;另一部分是与远洋运输相关,习惯称之为陆上专业。各校海上专业一般采取准军事化管理,学生从早操、军训、列队上课、统一制服着装、打扫卫生、卫兵勤务到晚自习、晚熄灯的每一个环节均进行半军事管理。海上专业对身体条件比其他专业要求严格,一般只招男生,目前只有上海海事大学海上专业招收少量女生。海洋大学的管理则与普通大学管理无异,此外,除了我国目前独立建制的海洋类院校外,各大院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也有海洋科学类专业。

海洋大学

我国目前有五所海洋大学,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除了中国海洋大学是综合类院校以外,其余均为农林类院校,以水产养殖专业为主要特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高等院校的建设,各大院校合并办学,广东海洋大学便是由湛江水产学院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各海洋大学合并更名后在立足自身优势水产专业的同时也大力发展其他专业。

优势专业彰显高校实力

海洋大学虽然在近几年大力扩张专业数量,增设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但万变不离其宗,海洋大学得以在众多高等院校中独树一帜,依靠的仍然是其独具特色的海洋和水产专业。海洋科学属于地学,是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的出路应该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作科研。因为海洋是气候系统的主要组成系统之一,而现在气候变化又是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因此可以预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海洋类专业应该比较吃香。虽然这些院校在全国的排名并不那么理想,但若你热衷于探索大海的奥秘,想像尼摩船长一样充分利用海洋提供的能源为人类造福,海洋大学则是你不错的选择。

作为中国海洋类大学NO.1的中国海洋大学,其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开设有海洋地质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地球化学三个专业,是海大专业设置比较齐全的院校之一。其中海洋地质专业是国内办学最早和培养学生最多的海洋类专业,在中国海洋地质界享有盛誉,师资力量雄厚。海洋地球物理学专业是我国各高校中唯一由海洋地球物理勘探发展而来,也是我国建立最早、海洋特色鲜明、结构完整的海洋地球物理本科专业。其海洋科学专业,水产专业和海洋技术专业像它的三面红旗般高高飘扬,始终占据着第一的位置。尤其是海洋科学专业,更以“亚洲第一”的称号吸引着众多的考生。

“脚踏实地”更需“耐得住寂寞”

虽然戴着“海洋”的帽子,海洋类专业彰显着独特的魅力,但光环之下,更多的或许是更为学术、专业的教学。正如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专业的同学所说:“我所看到的做科研的老师们,真的是很辛苦很勤奋地在工作,对他们而言,根本没有节假日,我们老师半夜还在给我们改论文,早上一大早就去上班。海大不像某些大学那么好玩,也不像某些大学那么热闹,平时走在校园里,人总是很少,但是去教室和图书馆一看,原来大家都在窝着看书;海大也不像某些学校那么培养各种能力,但是我敢说海大大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后也不会像某些学校的学生,除了自己专业的知识,其他东西都很精通。”

海事大学

目前,我国名为“海事大学”的院校仅有两所:大连海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它们主要是以工科专业为主,兼顾涉海类的理学及社会人文科学学科。大连海事大学则是被国际海事组织认定的世界上少数几所“享有国际盛誉”的海事院校之一。

海上专业

在海事大学中,海上专业是其最大的特色。不管是从外在的形象而言,还是从其学生内在的培养而言,海上专业都可以算是海事大学的亮点。海上专业主要包括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两大类专业。航海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运输管理人才;而轮机工程专业培养能够胜任轮机操纵、维修和船舶监造工作的技术人才。这两类专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学员必须统一着装、统一出操、统一上课、值班等。如果从学科培养方面看,这类专业也有其特殊性。海上专业,顾名思义,这些专业的学生必定会有一部分的时间在海上学习或者实习。大连海事大学“育鲲轮”号远洋教学实习船就是我国第一艘供专业学生教学、实习用的轮船。

海上专业虽然不多,但招生要求高。海上专业不招收女生,同时对男生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专业招生体检依据交通部行业标准《海船船员体检要求》,对考生的身高、视力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

陆上专业

相比数量极少的海上专业,陆上专业则是海事大学的基础。相比海上专业,陆上专业则顾名思义,不上船,当然如果你考了海上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也就可以“漂洋过海”了。在海事大学中,陆上专业人数大约占三分之二,专业设置也非常多。像海事管理、船机修造、船舶与海洋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等均为陆上专业,其实力和就业也毫不逊色。号称大连海事大学最好陆上专业的轮机修造专业,涉足面广,实际操作经验丰富。海事大学的同学们常常说自己是“杂家”:“上至天文、气象,下至地质、矿物,从船舶的使用、保养到船舶的货物运输,从设计航线、组织船舶航行到远洋运输业务,从生物的统计到计算机模式的建立,包括海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海商的发展动态,几乎方方面面都要学习或涉猎。”似乎是在抱怨,但也不难看出言语后透着的自豪与自信。

就业点拨

海上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较为理想,大多学生毕业后都可直接到船上工作。但此类工作比较辛苦,经常一个月、甚至几个月都在浩瀚的海上漂泊。

水产类专业毕业生多是在沿海地区从事水产养殖的技术指导和研究工作,但就业地区一般不会在大城市。目前,开设水产养殖方面专业的院校还不多,养殖行业出现了求大于供的现象。毕业生可以到水产部门从事养殖和研究及开发工作,也可以到水产院校从事相关教学工作,还可到水产公司从事养殖的技术分析和管理工作。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由于其专业性极强,就业竞争不是很激烈,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错。就业领域多为渔政部门及海洋渔业的研究开发部门、海洋渔业的管理部门,或到高校任教。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问题;建议;安徽霍邱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4-0291-02霍邱县是安徽省第二水面大县,全县总水面达4.13万hm2,可养水面3.47万hm2,另有1.33万hm2滩涂地可发展水产养殖。全县水生鱼类43种,水生植物70余种,独有的沣虾、银鱼、芡实等资源享誉国内外。至2011年,全县建成7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占养殖面积的50%以上。16家养殖单位被评为市级水产标准化养殖小区,部级水产健康养殖场2个,市级水产良种场1个,创建部级水产良种场已通过部级专家评审,部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处。全县涌现各类水产大户561户,水产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达46个,社(会)员1 960人。2011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9万t,水产品总产值达10亿元,占全县大农业总产值的12.8%,跻身全省水产大县行列,连续2年获全省平安渔业示范县、全市水产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1 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发展情况

1.1 机构建设情况

霍邱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包括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1个,成立于1986年,隶属霍邱县水产局,公司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核定编制3人,在职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主要职能是水产技术推广、职业技能鉴定、水产项目实施;新技术、品种材料引进与试验、示范、推广;水生动植物防疫、检疫、病害测报、防治;水产苗种、渔用饲料、药物的监督、检验、水产品质量检测、养殖水环境监测;水产经济、信息服务等;乡镇级水产站32个,有水产工作人员32人,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1.2 队伍建设情况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共37人,从学历构成来看,本科以上5人,占13.5%;大专19人,占51.4%;中专8人,占21.6%。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1人,占2.7%;40~50岁19人,占51.4%;30~40岁15人,占40.5%。从专业类别看,水产类专业24人,占64.9%;其他专业6人,占16.2%;转业军人及其他7人,占18.9%。从职称方面看,高级职称7人,占18.9%,中级职称16人,占43.2%;初级职称8人,占21.6%;其他人员6人,占16.2%。

1.3 经费保障情况

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没有独立账户或分立账户,由县水产局统一管理,人员工资由县财政全额拨付县水产局,再由县水产局打卡到人;财拨办公经费由县水产局统一安排使用;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享受全县财政统一标准,2012年住房公积金个人按工资总额的20%上缴;医疗保险财政上缴工资总额的8%,其中个人缴纳2%。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保障情况与县级相同。

1.4 条件能力建设情况

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配备了电脑及电教设施,没有试验、示范基地。32个乡镇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原在乡镇畜牧水产综合服务站与畜牧人员共同办公。2009年以后,随着国家畜牧兽医制度改革,畜牧人员、财产收回县级管理,上级投入资金建设独立办公楼,而水产人员未作调整,办公场所由当地乡镇政府提供,水产人员根据乡镇情况安排开展工作。

1.5 推广工作开展情况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坚持依靠科技助推渔业健康安全发展,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以实现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渔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通过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宣传党和国家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开展水产技术推广工作,提升水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入户率和转化率,促进渔业科技创新以及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建设的支撑保障能力,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对全县水产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全县水产技术推广人员近5年在《科学养鱼》《中国水产》《水产养殖》《安徽农学通报》等国内期刊上80多篇。其中,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人员完成的《安徽霍邱城东湖太湖新银鱼生长的初步研究》等6篇论文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4次,获安徽省“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1次,论文入选《中国南方十六省(市)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学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集》2次。编著《观赏鱼养殖新技术》等著作7本。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其中霍邱县水产站《猪鱼莲种养结合生态养殖模式》《乌鳢人工繁育及配套养殖技术研究》《中华鳖(甲鱼)人工繁殖与健康养殖集成技术研究推广》获六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银鱼移植增殖及持续发展利用研究》获六安市科技科技进步二等奖;《克氏螯虾人工繁育与高产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提高泥鳅、黄鳝繁殖力及健康高效养殖关键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霍丘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霍邱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在公益性水产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广大水产养殖户对水产科技人员的满意度有所提高,但该县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体制不顺、力量不足、素质不高、保障不够、队伍不稳、配套不力、后继乏人等问题,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2.1 管理体制不健全,导致推广效果、效率双低

霍邱县乡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管理体制、技术推广的基本理念、运行机制、广大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思想陈旧,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渔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水产科研成果与渔业生产实际脱节,不能充分发挥其工作职能。乡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实行县乡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反而造成“谁都管、谁都不管、谁都管不好”的不良后果。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未达到纵向成线、横向成网的要求,影响水产技术推广事业的发展[1-2]。

2.2 水产技术推广专业人员短缺

霍邱县总水面4.13万hm2,若按333.33 hm2配备1名水产专业人员计算,全县应配备124人。目前,全县有县乡水产技术人员37人,出县不在岗不在位7人,在县但不在岗不在位8人。在岗在位人员中还有部分人员从事兼职或第二职业,全职从事水产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短缺,推广机构更缺乏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推广人才。

2.3 人员断层和素质不高问题严重

2000年后,随着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所限,县乡水产推广部门普遍存在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不精等问题。部分在职人员不钻研业务,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和技术水平已经跟不上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很难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发展对新技术的要求。

2.4 推广条件无保障

当前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不足,只靠县财政拨的人头费开展工作,很难开展试验示范、科技攻关等项目,推广机构存在基础设施陈旧、办公条件简陋和资金缺乏等问题,离“五有”标准(有较好的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先进的技术服务手段、有一处较好的培训场所、有一定规模的试验示范基地)相距甚远[3-4]。

2.5 激励机制不健全

对推广人员缺乏科学有效的考评激励机制,工作无动力、部门无活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人员工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奖金福利上,与其他行业或行政人员相差很远,严重影响了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部分科技人员工作不安心,思想波动大,转行跳槽现象时有出现,极大制约了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3 建议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争取各级领导重视和关注

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是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渔业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促进渔民增产、实现增收的主要直接力量。特别是渔业进入新的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渔业,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进步和养殖者素质提高。各有关部门应切实贯彻执行《农业法》和《农业技术推广法》,充分认识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这项基础性、核心性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各级领导重要议事日程和工作安排,及时帮助解决水产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充分调动和发挥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一系列进一步加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确保将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3.2 改革完善基层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

一是要明确职能。明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主要承担的是国家公益性职能,根据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和岗位职责设置,建立、完善保障制度,改革完善水产技术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经营性”的总体要求,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管理,从制度上明确岗位职责,明确目标任务,确保推广机构独立、依法履行工作职能。二是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各级政府要为水产技术推广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提供工作和生活条件。三是整顿队伍。全面清理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服务机构人员的在编在岗情况。根据清理情况进行分类处理,对空岗严重的要及时补充,对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限期归位,不能归位的要及时转岗。四是完善多层次、多元化推广体系。调动养殖大户、合作社、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水产技术推广工作,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一主多元的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

3.3 创新机制,激发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活力

一是创新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竞争上岗、以岗定责、动态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规章制度,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充实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二是建立首席水产技术推广专家制度,实行专业竞争上岗、定岗、定职、定薪,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以制度确定在岗科技人员应承担的最基本的职责和工作,加快水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三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支能适应新时期渔业技术工作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推广队伍。四是加强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基层公益性水产技术人员定期轮训制度,实施基层水产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和学历提升计划,不断提高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增强基层推广队伍战斗力。五是开展职业技能监定、认证,实行资格证制度。持证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全员聘任、能进能出的机制,保证水产技术推广体系队伍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3.4 强化保障,确保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正常运转

一是强化经费保障。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推广人员工资、社会福利等方面的保障,确保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人员相关待遇及时落实到位,逐步提高技术人才待遇,保障留住人才,推出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在原有基础上,财政或农村领导小组每年从财政预算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水产科技成果转化、农民科技培训、高新水产技术推广、重点水产示范园区建设、重大水生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服务条件建设等工作,专项资金由财政监督,专款专用。三是强化物质保障。重点加强水产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服务场所建造和仪器设备、交通工具配备,实现县乡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推广有基地,确保服务及时、便捷、高效。

4 参考文献

[1] 唐德文.武汉市水产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与科学发展的思考[J].渔业致富指南,2011(19):15-18.

[2] 曾明昱.关于江西省上犹县水产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调查思考[J].北京农业:下旬刊,2011(10):55-57.

[3] 农业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督导调研组.推动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全面发展[J].中国水产,2011(11):72-75.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7篇

一、培养目标与就业

1993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对食品类各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和要求作了详尽的规定。其中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做了如下规定:培养从事利用农牧渔业初级产品,以物理和化学手段为主生产食品的科研、设计、加工、管理和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本专业学生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食品化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食品生产的基本理论、工艺和设备知识。从以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来看,主要分配到食品贮藏和加工企业、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单位,从事食品生产、管理、设备设计使用、新产品开发、营销和教学、研究、监督等工作。综观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都在前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做了部分的修改。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食品学科组在1997年讨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的课程体系架构,确定总学时为2500-2600,其中公共课和基础课为55%,专业基础课为30%,专业课为15%。总学时中15-20%为选修课。在设置专业方向的学校可采取“专业+方向课”的模式。

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都采用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大体都遵照教育部颁布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要求执行。如表1所示,在总学分要求方面,除台湾海洋大学略低外,其余5所涉海高校间没有明显差异;在公共课程方面,台湾海洋大学最低(14.81%),中国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和台湾海洋大学相对注重学科基础课,课程比例为30%左右;在专业课方面,中国海洋大学(17.13%)和集美大学(21.27%)相对较低,充分体现出淡化专业的特点;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中国海洋大学和集美大学都超过9%;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方面,中国海洋大学最低,主要原因是他们将毕业实习改为创新实践后学分设置较低。

三、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的设置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食品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作了具体的规定。我国涉海类高校在具体执行方面都根据自身需要做了必要调整,并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表2)。上海水产大学和集美大学采取了“专业+专业方向课程”的模式,前者设置了“食品工程”、“食品科学”和“食品生物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后者设置四个限选课组;其余涉海高校未采用此模式。

四、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相比,在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必须立足当地、面向某一地理区域、服务全国,要以地方经济建设、人民健康生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目标。我国涉海类高校都分布于沿海城市,必须对沿海各省区海洋战略的实施和地方经济的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1.海洋水产类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是为地方海洋经济建设服务的具体要求。我国涉海类高校设置的海洋水产类课程大致都包括了原料学、化学、加工工艺学以及综合利用学等知识模块;各涉海高校在具体海洋水产类课程的设置方面,又集中体现了当地海洋水产加工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的重点研究领域。

2.食品安全类课程的比重也较大,突出反映了水产食品质量与安全在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安全类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食品品质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原理与控制技术和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知识模块。台湾海洋大学尤其强调人民的饮食安全与卫生,其中餐饮管理与卫生课程高达6学分;浙江海洋学院地处舟山,舟山海洋经济对当地国民经济的贡献超过1/3,舟山的水产品在出口贸易中又居于全国前列,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浙江海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类课程门数最多,总学分达到12学分;其余涉海高校除中国海洋大学外,一般都设置3门课程、学分为5学分左右。

3.实践教学体系海洋水产特色突出。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都包括专业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各高校在具体设置方面又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最具海洋水产特色,同时还安排了创新实践,其生产实习环节包括海藻化学生产实习和水产品加工生产实习;其余各涉海高校尽管在培养计划中没有象中国海洋大学那样明确指出生产实习的具体名称,但一般在生产实习方面都安排到与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检验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则安排到与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检验相关单位进行。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海洋水产特色最为突出,一般本科毕业论文有80-90%的论文题目都与海洋水产有关,主要涉及的领域有水产食品原料学、加工学、贸易学、安全学、信息及传播等。

五、小结

1.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方面既要遵循教育部高等教育对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总体目标的要求,又要顺应目前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既要考虑地方海洋战略和地方海洋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考虑学校的总体办学定位;同时,还应考虑到本学科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2.我国涉海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的比重,尤其是实践教育。建议按照下列模式构建课程体系:公共课30%、学科基础课27%、专业课18%、素质教育课10%、实践教育课15%,毕业总学分建议160学分。

3.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海洋水产类课程设置应考虑原料学、化学、加工工艺学以及综合利用学等知识模块。具体设置课程时建议设置1门专业基础课,若干门专业选修课。

4.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类课程设置应考虑食品品质管理、食品卫生安全原理与控制技术和食品标准与法规等知识模块。具体设置课程时建议设置1门专业基础课,若干门专业选修课。

5.我国涉海类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议增加课程实验教学时数、具体生产实习教学周数和创新性实践内容,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一环。本文就荆门市渔业发展的实际,从渔业的结构调整、渔业产业化、渔业服务体系、渔业项目和新渔村建设五个方面,分析了渔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围绕渔业工作的市场规划、特色布局、措施管理等内容进行了阐述,旨在拓宽发展思路,水产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积极推进渔业健康、快速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会议提出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努力实现渔业增产、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三增”目标,结合荆门市渔业发展实际,我们认真研究,明确发展思路,坚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渔(农)民增收为目的,以科技为动力,以科学的发展观总揽全局,充分利用资源,狠抓养殖结构调整,实行水域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走出一条水产强市的新路。东风催帆帆竞发,渔业待起起宏图。我们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加快”步伐:

1、加快渔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增长方式转变。荆门市渔业尽管规模较大,但多数仍然沿袭着粗放经营模式,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任重而道远。一是要完善区域布局,重点建设和发展十一大区域特色,即以河蟹、虾类养殖区;淡水白鲳、罗非鱼、彩红绸等热带鱼养殖区;甲鱼、乌龟等特种养殖区;黄颡鱼、大口鲶养殖区;斑点叉尾?养殖区;虹鳟鱼、金鳟鱼、三文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区;鲟鱼养殖区;网箱养鳝养殖区;石头鱼、武昌鱼养殖区;银鱼、?鱼、鳜鱼养殖区;湘云鲫养殖区。二是要优化产业结构。确立比较优势强的主导产品,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特,一县一业的渔业特色,突出规模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主业与二三产业并重发展,提高渔业综合效益和发展后劲。三是要调整品种结构。按照市场对水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加快品种更新,提高良种覆盖率。四是要优化养殖模式。采用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优化种质体系,大力发展生态、健康的养殖方式,积极开发占地少、具有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现代化新型渔业。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存、渔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加快渔业产业化发展,积极扩大水产品外向度。“十一五”期间,一是要建设苗种和成鱼大基地,重点建设沙洋、钟祥、掇刀、京山、东宝等地十个名优水产良种生产供应基地。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生态化、多元化、品牌化的要求,继续推进水产板块建设。二是要促进水产品加工企业大发展,重点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的发展,前景大的龙头产业化企业,如长湖启芸水产品公司、宋河楚龙兹露公司、漳河水产总公司、立光鲟鱼公司、东方实业公司等一批有基础、有发展后劲的水产加工企业和南湖渔场淡水鱼加工、东宝区牌楼镇杨家桥腌熏鱼加工厂一批初具规模的加工企业。使全市水产品加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三是要开发水产大市场。进一步扩大城东水产养殖协会的水产品批发市场规模,使其吞吐和消化能力突破3万吨。同时,积极进军西部,建设好重庆活鱼批发市场,还要组织和引导各类水产运销协会、经纪人、运销大户举办并参与产销对接会、渔业博览会,积极开展网上销售、期货贸易,开拓国内外市场。

3、加快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夯实渔业基础。全市水产系统要逐步完善和落实六大体系:即苗种繁育体系、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质量监测体系、信息网络体系、水产加工及流通体系、渔政执法体系。苗种体系主要抓好市鲸源渔业有限公司的建设,积极争取省级良种场的挂牌,为申报部级水产良种场创造条件。同时争取成为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的教学基地和中国水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科研示范基地;科技服务主要抓好送科技下乡、技术培训、技术信息、病害防治等,大力推广实用技术,重点组织推广生态养殖、网箱养鳝、种青养鱼等先进养殖模式和技术;质量监测体系主要是建立市、县水产品检疫站,筹备质检、病害防治站;信息网络体系主要是完善荆门市水产网,并网络县市区和重点水产乡镇;加工流通主要是培育壮大水产品生产企业,完善各类中介协会,确保出口创汇再创新高;渔政执法体系主要是改善渔政执法车、船装备,坚持汉江禁渔制度,加大对各种渔业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抓好渔政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水平,进行渔政机构改革和争取渔政人员能否纳入公务员管理。

4、加快水产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水产业的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渔业公益性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投入,主要运用于病害防治与测报、渔业执法基础设施建设,水产苗种基地建设、水生动植物检验检疫体系建设,技术推广、试验示范、新品种引进、科技培训等。其中,荆门市鲸源渔业有限公司名优鱼良种繁育项目,计划重点建设以湘云鲫为主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荆门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建设项目,计划项目总投资500万元,主要改造办公楼及实验室550平方米,购置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仪器34台(套)及相关配套设施;荆门市“三站合一”项目,项目总投资680万元,建设内容为改造办公楼及实验室650平方米,购置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仪器43台(套)及相关配套设施。省级板块项目,重点建设好钟祥10万亩网箱,10万亩精养基地、沙洋25万亩无公害生产基地、京山特种生产基地5万亩、掇刀10万亩绿色水产品生产基地。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思政元素;水产养殖;贝类增养殖学;挖掘;实践

为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全国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改革的浪潮。随后,在2017—2020年,教育部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强调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作为我国农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养殖专业在高等农业院校各类专业中,是一个建立在水生生物学、遗传学、育种学、工学及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上的应用性专业。而作为水产养殖专业的主干课程,“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较强课程。该课程以贝类养殖生物学和苗种生产理论为基础,以重要经济贝类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为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的贝类苗种培育和健康养殖的实践型技能及系统化思维能力。鉴于此,本论文将深入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辅以历史文化、人物事迹或案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期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水产新时代人才。

一、“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目标

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围绕全面提高人才能力这一核心点,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及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在“贝类增养殖学”授课过程中,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理念、海洋强国、“三农”情怀和乡村振兴责任感等德育元素与课程知识要点有机融合,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

二、“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一)历史文化篇

在绪论部分,以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历史及其产量变化作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专业自信心。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养殖学始祖范蠡就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养鱼著作《养鱼经》。到唐朝,劳动人民创新了养殖模式,从单一的品种养殖到多品种混合养殖,使我国的养殖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养殖技术也进行了革新。统计显示,2020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达5224.20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60%以上,连续32年位居世界第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水产养殖在全球水产品的供给方面占重要地位。2021年,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上,世界各地的水产养殖专家汇聚一堂,共商全球水产养殖大计,进一步向全世界证明了我国水产养殖的国际地位。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解决了农民生计问题,促进了农民脱贫致富,推动了乡村振兴。现阶段,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已由农业经济中的副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产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增加农(渔)民收入、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据测算,目前我国海水贝藻养殖和淡水滤食性鱼类等养殖,每年对减少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相当于每年造林100多万公顷。而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的关键时期,作为水产相关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有能力、有信心担负起科技兴渔的大任,积极发展碳汇渔业,特别是海水大型藻类和滤食性贝类的养殖,为加快海洋强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在讲授贝类增养殖技术部分时,以2014年的大连獐子岛扇贝绝收事件为例,培养学生做一名诚实守信、有担当、有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獐子岛附近水温适宜,浮游植物丰富,是世界公认的适宜海珍品生存的海域,被誉为“海上大寨”“黄海明珠”。20世纪90年代,吴厚刚在政府的支持下带领岛民开展底播养殖虾夷扇贝,升级獐子岛产业,成功带动岛民致富。但在2014年10月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因北黄海遭到异常的冷水团,导致即将进入收获期的虾夷扇贝绝收,致使公司当年营收巨亏8亿元。2018年、2019年,连续发生虾夷扇贝大规模自然死亡事件,一时间舆论哗然。在岛民的举报下,证监会对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本、营业外支出、利润等均存在虚假数据。2020年,证监会依法对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做出行政处罚及市场禁入决定,并处以60万元罚款。在讲授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和珍珠培育部分时,以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淡水珍珠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珍珠王国”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此外,在讲授贝类苗种生产部分时,可通过介绍苗种生产中的关键步骤及主要注意事项,引导学生认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以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在“贝类增养殖学”课程中的体现。

(二)人物篇

在讲授绪论部分时,以我国贝类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创始人张玺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以贝类大师为榜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责任感及为祖国科学事业奉献终生的精神。张玺于1915年考入保定甲种农校,1919年毕业后在育德勤工俭学留法班学习,1921年以优异成绩获公费到法国留学,继续学习农业,并于1931年获博士学位。在法国留学期间,张玺时刻关注祖国动态,于1932年回国任国立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玺与童第周、曾呈奎等老一辈科学家一起筹备建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领导无脊椎动物研究室进行了北自鸭绿江口南至西沙群岛的多次调查,并选择与国民经济关系重大的动物类群进行研究,与合作者共计发表了200多万字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在领导海洋动物综合性调查的过程中,张玺把我国的贝类学研究引领到国际学术的舞台上。他和齐钟彦合著的《贝类学纲要》为我国第一部贝类学专著,亦是我国贝类学的奠基之作。他培养的很多研究人员及学生已成为我国科学研究的带头人。在讲授扇贝养殖技术时,以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张福绥院士的事迹为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创新精神、“三农”情怀和乡村振兴责任感。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海水养殖种类匮乏和效益低下的背景下,张福绥院士带领课题组先后三次赴美引进新贝,从26只新贝开始,经过一系列的试验研究,解决了海湾扇贝的苗种供应问题并进行了推广养殖,使我国贝类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让沿海渔民和养殖户走上小康之路,为此,渔民们尊称张福绥为“扇贝之父”。张福绥院士一生秉承“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价值理念,把毕生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海洋科学事业,他的一生都是专业自信和时代精神的践行者。在讲授牡蛎养殖技术时,以我国现代贝类养殖学的奠基人之一王如才教授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王如才教授研究完成的牡蛎多倍体育种技术,改写了我国养殖牡蛎无品种的历史,使贝类养殖业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鲍鱼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我国鲍鱼养殖存在产品规格小、同质化现象严重与缺乏世界话语权等问题。为此,厦门大学柯才焕教授带领团队开展了鲍的育种研究,先后突破系列育种关键技术,培育了3个鲍鱼新品种,带动我国鲍鱼养殖业踏上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转型之路。在讲授珠母贝养殖技术时,以我国著名养珠人谢玉坎研究员的事迹为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自豪感。谢玉坎研究员不仅开创了国内外贝类人工育苗产业化的先例,而且其研究的钛化合物在海水养殖中的应用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的空白。此外,谢玉坎研究员还注重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献身祖国海洋事业的建设,其指导的学生张偲已在2013年成为海洋领域的院士,并且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南科技进步特等奖、广东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正是谢玉坎研究员对学生张偲的引导和影响,才使张偲活跃在祖国海洋事业的第一线,他的这种大师风范与长者风度,应该受到我们的尊敬和爱戴。

(三)自然篇

在讲授绪论部分时,以欧洲陆生贝类红色名录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物种保护的途径,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发展观理念。2019年,《欧洲陆生贝类红色名录》报告指出,由于城市生产和人类活动,导致软体动物的栖息地及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五分之一的陆生软体动物受到灭绝的威胁,如蛞蝓、蜗牛和半蛞蝓等。为改善红色名录中贝类的生存环境,欧盟及瑞典、荷兰和卢森堡等组织和国家开展了“生命计划”保护行动。同样,为保护贝类物种多样性,我国政府已经将包括库氏砗磲贝在内的多种濒危贝类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海洋生物,并开展了相关保护行动。在讲授贝类的摄食和生活习性时,以多数双壳贝类滤食性为切入点,引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等科学家进行近海富营养化与有害赤潮防控技术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2000年5月,从大连驶向上海的“民生号”客轮上的一名乘客惊奇地发现,头天那湛蓝的海水却变成了一片“红海”。通过分析发现,“红海”形成的原因是海水中的浮游藻类爆发性繁殖引起的赤潮,赤潮的发生不但会堵住鱼虾贝类的呼吸器官引起大批贝类的死亡,而且如果人们误食了被赤潮污染的鱼和贝类亦会危害其身体健康[10]。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俞志明等科学家以赤潮治理研究为己任,历经20多年的刻苦钻研,创新性地提出了改性黏土治理赤潮的理论与方法,成功解决了天然黏土治理赤潮效率低、难以大规模应用的国际难题,研发出高效赤潮治理材料,制备出赤潮治理自动化设施设备,建立了规范化的现场实施模式,取得了赤潮治理领域的重大突破。该方法被列入我国赤潮治理国家标准,是目前我国唯一得到广泛应用的赤潮治理技术,保障了滨海核电冷源水域、重大活动涉海水域、养殖旅游水域等水环境安全。2017年以来,该技术走出国门,在美国、智利、秘鲁等国家得以示范应用,被誉为“中国的赤潮灭火器”“国际赤潮治理领域的引领者”,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取得了我国在赤潮治理上的绝对话语权。在讲授牡蛎和贻贝的增养殖技术时,以奥克兰海洋保护区贝类离奇死亡事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科研逻辑思维和解决生产实践过程中关键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2018年,奥克兰海洋保护区数十种贝类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死亡。为了解贝类死亡原因,负责农业生产的工作人员不仅采集了海水样本和死亡贝类进行分析,而且开展了为期2年的跟踪调查研究。这就提示我们,若养殖生产中出现问题,我们不能人为猜测,而是要经过检测得出科学的结论。在讲授螺的种类和生态学习性时,可引出几种人体寄生虫病与螺类的关系,引发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习惯及自我健康的关注和思考,如沼螺是华支睾吸虫病的中间寄主;福寿螺和中国圆田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病的中间寄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三、结语

水产养殖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水产高质量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全面覆盖、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真正构建水产养殖专业“三全育人”的大格局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教学过程中的课程思政内容,不仅要提升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还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杜绝生搬硬套,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三全育人”的目的。“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在“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更加充分地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巧妙融合在一起,让生硬的知识形象化、有趣化,增强课堂凝聚力,促进学生学习内动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各方面的领域和环节,才能使学生的“三农”情怀内化于心,培养出具有卓越品格的“新农人”。

参考文献

[1]杨品红,罗丛强,石彭灵,等.新农科背景下《水生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2(4):41-45.

[2]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号.[A/OL].(2017-12-05)[2021-11-04].

[3]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A/OL].(2019-10-18)[2021-11-04].

[4]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A/OL].(2020-06-10)[2021-11-04].

[5]陈阿琴,吕为群.基于立德树人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47):91-93.

[6]柴毅,熊新山,罗鸣钟,等.“绿水青山”理念下绿色育人模式构建探讨:长江大学水产养殖学学科课程思政实践实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1,49(3):274-275+278.

[7]李松林,陈乃松,黄旭雄,等.水产养殖专业核心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本科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72-74.

[8]董双林.高效低碳: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水产学报,2011,35(10):1595-1600.

[9]陈万光,张耀武,易力,等.特种水产动物养殖学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J].河南水产,2020(6):34-36.

水产类专业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校;海洋教育;海洋;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4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09-06

1 “海洋教育”的有关概念

关于“海洋教育”的概念界定,学界还没有统一共识,我国官方文件中也没有直接的定义。直接论述“海洋教育”概念的文章,以马勇教授的论述最为系统。他按广义或狭义把“海洋教育”作了定义。根据他的观点,广义的“海洋教育”定义为:凡是增进人的海洋文化知识,增强人的海洋意识,影响人的海洋道德,改良人的海洋行为的活动都是海洋教育。狭义海洋教育指学校海洋教育,是指由学校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有关海洋自然特性与社会价值认识、海洋专业能力以及由人的海洋知识(意识)、海洋道德与人的海洋行为等素质要素构成的海洋素养的培养活动。同时他对“海洋教育”进行了分类:根据教育的任务与其所分的教育类别,海洋教育可分为海洋普通教育、海洋职业教育与海洋成人教育。海洋普通教育指大、中、小学开展的海洋教育;海洋职业教育主要指各种中等和高等海洋职业学校;海洋成人教育则指对在职人员进行的各种海洋知识与业务的培训等。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受教育阶段来划分,海洋教育可分为海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海洋初等教育专指在小学教育中渗透的海洋教育;海洋中等教育包含在中学渗透的海洋教育和中等海洋职业教育;海洋高等教育包括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的海洋学科专业教育。

与海洋教育紧密相关的概念有: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资源、航海技术、海事管理、海洋文化等。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海洋工程”是指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目的,并且工程主于海岸线向海一侧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海洋工程可分为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和深海工程等3类。“海洋资源”指的是与海水水体及海底、海面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航海技术”是具有悠久历史、内容丰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的综合性应用科学。航海科学技术主要研究船舶如何在一条理想的航线上,从某一地点安全而经济地航行到另一地点的理论、方法和艺术。从政府管理层面看,“海事管理”是研究辖区海事监管特点,贯彻落实海事法规的专业管理部门,为海事执法类内设部门。从学术层面看,“海事管理”是“海事管理学”的简称。但国内学术界对“海事管理学”少有明确的定义,通常按字面意义理解为“关于海事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包括海事管理学基本概念、船舶航行许可、船员适任管理、船舶安全与防污染监督、通航管理、水上应急与事故调查处理等内容。我国部分高校设置有“海事管理”这一专业。“海洋文化”就是与海洋联系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当然,“海洋教育”是基于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除了可能更多涉及到以上所论述概念之外,一些相关学科概念必然要涉及到,例如,水资源、海洋生态、海洋环境及其保护等。

2 我国开展高校海洋教育的基本现状

从总体看,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大陆国家,不重视海洋,尽管曾经有过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从根本上,不论是发展还是管理,直到今天还是局限在大陆。这就使得我国海洋教育直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然,这不是说我国就没有海洋教育的历史与发展。我国古代文化教育比较忽视海洋,从总体看,没有进行过真正的海洋教育。从时间上看,我国正式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海洋教育开始于20世纪初叶。张謇是我国最早开办海洋教育的教育家,他在1910年左右先后开设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今河海大学)、江苏省立水产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今上海海事大学)等进行海洋教育的学校,开启了我国正式进行海洋教育的道路。

在20世纪20~50年代,我国处于战争之中,一切以战争为左右,难有像样的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剧烈等各种原因,海洋教育也时断时续,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海洋教育才走上稳步发展的道路。

21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十分重视海洋教育。2010年9月16日教育部和国家海洋局在北京举行签字仪式,共建17所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河海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根据共建协议,教育部将进一步推进共建高校大力发展海洋教育,支持共建高校涉海学科及相关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建设,促进涉海及相关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发展。

到2013年初,我国独立开展海洋教育的高等学校或校设海洋学院主要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筹建)、广州航海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浙江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海洋学院、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同济大学海洋学院、淮海工学院海洋学院、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等。总体而论,我国高校海洋教育已经形成体系,大致可概括为以下情况。

2.1 专科生层次的海洋教育专业设置

到2013年初,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有关海洋教育类专科专业情况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开设海洋教育类专科专业26个,即:畜牧兽医(水产方向)、税务(海关报关方向)、水政水资源管理、水运管理、水信息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港口)、水环境监测与分析、水环境监测与保护、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养殖、商务英语(航运英语)、商务英语(海事)、轮机工程技术、金融管理与实务(航运金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航海技术、海水养殖、海事管理、海关管理、国际航运业务管理、港口与航运管理、港口业务管理、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控制、港口机械应用技术、港口航道与治河工程、城市水净化技术;这些专业分属9个学科门类,即:管理学、财经、公共事业、文化教育、水利、农林牧渔、交通运输、工学、环保气象与安全。

2.2 本科生层次的海洋教育专业设置

到2013年初,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有关海洋教育类本科专业情况见表2。

从表2看出,目前我国高校开设有关海洋教育类的本科专业29个,即:英语(水产贸易英语)、日语(水产贸易日语)、水族科学与技术、水资源与海洋工程、水环境监测与保护、水产养殖学、水产养殖教育、水产类、社会工作(航海社工)、轮机工程、军事海洋学、航运管理、航海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油气工程、海洋药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海洋科学类、海洋科学、海洋经济学、海洋技术、海洋管理、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工程、海事管理、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边防指挥、边防管理;涉及学科门类9个,即:医学、文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法学。

2.3 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层次的海洋教育专 业设置与发展情况

《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 颁布)中有关海洋教育的学科设置情况是:在“理学(07)”中设“海洋科学0707”一级学科,含“物理海洋学(070701)、海洋化学(070702)、海洋生物学(070703)、海洋地质(070704)”4个二级学科。在“工学(08)”中设有2个与海洋教育紧密相关的学科,一是“水利工程(0815)”,含“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1)、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081502)、水工结构工程(081503)、水利水电工程(081504)、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081505)”5个二级学科;二是“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含“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1)、轮机工程(082402)、水声工程(082403)”3个二级学科。在农学(09)中设“水产(0908)”,含“水产养殖(090801)、捕捞学(090802)、渔业资源(090803)3个二级学科。2011年修订后学科专业目录对这3个二级学科没有修改。

在2012年研究生学科评估中,各高校学科整体水平得分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96,厦门大学 84,同济大学77,中山大学74,浙江海洋学院70,中国地质大学70,河海大学69,上海海洋大学67,天津科技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宁波大学都是64;所有具有“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5所高校都参加了评估。在“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评估中,各高校得分情况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91,哈尔滨工程大学90,海军工程大学80,天津大学77,西北工业大学75,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73,华中科技大学70,江苏科技大学、浙江大学68,浙江海洋学院64,宁波大学62;全国10所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中共有9所参加了评估。在“水产”学科评估中,各高校得分情况是:中国海洋大学93,上海海洋大学85,大连海洋大学、华中农业大学77,南京农业大学72,西南大学、宁波大学、浙江海洋学院70,广东海洋大学、海南大学、天津农学院65,广西大学62;全国具有“博士一级”授权的高校共5所都参加了评估。

从2012年的学科评估情况看,排“海洋科学”前两名的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排“船舶与海洋工程”前两名的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程大学,排“水产”前两名的分别是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总体上看,中国海洋大学无疑是我国海洋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重镇,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紧跟其后。

目前,我国开展海洋教育与研究的高校近200所,开设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校近100所,开设博士生教育的有20多所。我国现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2000多所,开设海洋教育与研究的高校比例不到10%,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与我国日益增长的海洋发展与保护的需要严重不符。我国不仅是大陆国家,具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而且是一个海洋国家,具有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我国以往高校的教育与研究,基本上都围绕大陆做文章,但也应在海洋上多做文章。遗憾地是,在我国很多沿海的高校,完全没有开展海洋教育与研究,连最基本的海洋文化教育与海洋知识教育的相关课程、讲座都没有。在我国高校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海洋教育与研究,已经刻不容缓。

3 我国高校海洋教育研究情况

截止到2013年3月22日,我国高校发表“海洋教育”论文300多篇,在高校的分布情况是:浙江海洋学院23篇,中国海洋大学16篇,广东海洋大学15篇,上海海洋大学11篇,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和青岛海洋大学分别是9篇,海军大连舰艇学院5篇,湛江海洋大学、广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各4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青岛远洋船员学院、集美大学、南京大学、黑龙江大学、淮海工学院、西南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各2篇,唐山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大学、浙江工业大学、鲁东大学、浙江水产学院、海南师范大学、青岛工学院、吉林四平师范学院各1篇。其中发文最多的作者是:浙江海洋学院吴高峰3篇,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李宪徐3篇,广东海洋大学曹叔亮3篇,中国海洋大学何培英3篇,广东海洋大学林年冬3篇。由此看来,在“海洋教育”专题研究领域还没有核心作者。

在这些论文中,得到各类科研基金支持的论文只有4篇,其中,得到加拿大国际开发署基金、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基金、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各1篇。

在这些论文中包括博士论文2篇和硕士论文7篇。博士论文分别是:周惊涛《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厦门大学,2008);何培英《 高等海洋教育生态及其承载力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0)。硕士论文分别是:段桂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海洋意识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05);于蓉《我国海洋环境教育体系探讨》(南京师范大学,2005);李华《广东省高校海洋环境通识教育的研究》(广州大学,2007);邢君 《我国海洋环境道德教育建设的探讨》(大连海事大学,2008);张骥《我国高等学校海洋环境教育通识教材研究》(广州大学,2009);郭来秋《连山山区中学如何开展海洋教育的研究》(广州大学,2011);李明《高中地理教学中海洋意识教育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2)。

在这些论文中,发表时间最早的是温保华1979年在《海洋湖沼通报》上发表的“日本海洋科学的教育与科研概况”一文。被引用超过10次的论文是:钟凯凯、应业炬的《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第11期),被引用18次;勾维民《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第5期),被引用13次;郑卫东《发展海洋经济,建立海洋高等教育体系》(高等农业教育,2001年第3期),被引用10次。其中,钟凯凯为浙江海洋学院研究员,20多篇;勾维民为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辽宁省政协委员,主持、参加国家海洋局、农业部、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大连市海洋渔业局等科研课题30余项,其中部级项目2项,所主持的项目获大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余篇;郑卫东为上海海洋大学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与海洋经济、渔业经济、海洋发展战略研究,60余篇。

在直接关于“海洋教育”的著作方面,只查阅到广东海洋大学林年冬主编的《海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该书收录了广东海洋大学2008~2012年共35篇获得校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学成果的论文,主要包括:优化涉海类专业结构的探索与实践,多科性海洋大学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改革,具有海洋特色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航海技术专业“三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滨海体育休闲管理人才培养的体系探索与实践,海洋科学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等。

由上可知,我国开展海洋教育与科研的学科、专业、教学科研活动主要集中在少数海洋类院校,甚至很多临海高校(如秦皇岛、唐山、天津等地高校)也没有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因此,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关注“海洋教育”的学者很少,而且缺乏长期关注这一主题的学者,更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成果。总之,在我国,海洋教育与科研有待于大力加强,尤其是在临海高校要大力推进海洋教育与科研。

参考文献

[1]马勇.何谓海洋教育——人海关系视角的确认[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5-39.

[2]林年冬.海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3]钟凯凯,应业炬.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J]. 高等农业教育,2004,(11):13-16.

[4]勾维民.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5,(5):14-17.

[5]郑卫东.发展海洋经济,建立海洋高等教育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1,(3):13-15.

[6]马九轩.关于进行海洋意识教育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1,(2):1-4.

[7]潘爱珍,苗振清.我国海洋教育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研究[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2):101-104+109.

[8]高艳,潘鲁青.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高等理科教育,2002,(5):7-10.

[9]冯士筰,王修林,高艳.适应新形势 加快海洋科学教育的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2002,(Z1):23-25.

[10]刘邦凡,何太淑.试论终身教育与素质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3):50-53.

[11]刘邦凡,韩兆柱,彭建交.专业学位教育的产生和发展[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1-136.

上一篇: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电力物资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