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10 20:07:14

书法教育

书法教育范文第1篇

我国当代的学校书法教育已在逐渐被重视,国家教委明确提出:“书法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表达能力强,造型美,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书法教育,已成为进行美育教育,提高人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心小学写字教学的通知》,并组织专家共同编写《写字》教材,把写字课列入“九年义务教育”必修课之内。1996年,首都师范大学被批准开始招收书法博士研究生,并授予其学位资格,这足以体现国家对书法的高度重视。

河南省是书法大省,对书法艺术极为重视。河南省是全国最早的把《书法艺术》列为地方课程的省份。作为人口第一大省,这一举措对全国的中小学书法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配合这一举措,河南共开发了7套《书法艺术》中小学教材,《书法艺术》课程已经在河南省全面铺开。

我校于2005年开始开设《书法艺术》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面临着一些困惑和不足。

一、《书法艺术》课程对学校书法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河南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书法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精神,以及现行的《书法艺术》教材的教学内容设置,我们很明显地感觉到了《书法艺术》比原《写字》课程的变化。《书法艺术》的课程设计,尊重书法艺术教育的基本规律,吸纳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脑科学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借鉴现代课程论中关于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及技术,以儿童化、生活化、情趣化的专题为基本结构形式,通过教材、教师、学生的互动对话,有效地实施书法艺术教育,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修养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从这些特点来分析,《书法艺术》课程把美育放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而不仅仅是教学生写好字。而且其教学方式是开放性的,尽量考虑到少年儿童的认知、接受能力,尊重、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书法艺术》低年级教材侧重于趣味性和学习活动过程的愉悦,高年级教材侧重于知识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协调书法审美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必备的书法知识与书写技能训练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学生书法审美素质和创作能力的整体提高、和谐发展。可以说《书法艺术》课程把书法的学校教育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完全超越了以前《写字》课程。

二、书法教育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中小学时期是学生人生打基础的时期,是培养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书法正好可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格,陶冶情操,培养他们的艺术素质和审美情操。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书法艺术》课程开设以后,学生的作业认真了,字体干净,卷面美观。透过现象看本质,书法培养了他们认真细致的作风。这种改观迅速而且普遍,在教师中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与此同时,书法教学全面促进了学生对中华文化、对历史等的兴趣。比如临写唐楷,老师会给他们讲述唐代书法的简况,当他们知道唐太宗也喜欢书法,当他们知道像李白、贺知章、杜牧这样的大诗人都有书法作品流传下来,当他们知道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都是为官清正时,他们对唐代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会去找相关的书籍去阅读。“兰亭茧纸入昭陵”、“心正则笔正”、“李白与张旭”等故事让他们津津乐道。他们感觉到,中华的传统文化是这样博大精深。这对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在学习书法中还强调书德书风,注重人品书品,柳公权“心正则笔正”的说法对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形成健康的个性有极大帮助。书法艺术追求“美”,与之相应而表现在人品上便是“善”。艺术的“美”只有与人格的“善”结合在一起,才能经久不衰。而随着书法学习的进步,知识必然越来越多,心胸也会越来越宽广,学生对自己的不足就易于认识,从而进一步全方位提高自己。“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写字就像做人一样,堂堂正正、踏踏实实的,道德情操必定高尚。书法促进了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格。书法艺术包含着各种文化因素,譬如诗的情感、韵味,画的章法、意境,音乐和舞蹈的旋律、节奏,以及文学、哲学、历史的深奥、哲理、继承等等。如善于启发引导,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书法艺术》课程强调的“智育功能”。学好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归纳、总结水平,有助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而当书写者的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要想再有所提高,就必然要深入到历史、音乐、美术、雕塑、舞蹈以及戏剧等姊妹艺术领域中或边缘艺术中吸收精华,从而创造出更加绚烂多彩的艺术品。书法为学生提供了使各种艺术门类高度结合的实践方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动脑能力。《书法艺术》课程其实是一门美育的课程。

三、书法教育面临的困惑

《书法艺术》课程广泛开展之后,在教学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普遍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师资缺乏。虽然师范教育中有写字课,但它并非专业的书法课程。现在学校的教师都有初级的书法知识,但是要教授《书法艺术》,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能完全胜任。据我了解,这一问题比较普遍。

2.教学观念落后。《书法艺术》的教材设计有独到的特点,书写技能是核心,但不是全部,对书法艺术特点的了解,对书法传统的了解,这些是同等重要的,但是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还是把《书法艺术》当《写字》课程来教。

3.重视不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还有学校、家长把书法当作可有可无的副课。显然,对书法的认识的提高还有待全社会的努力。

书法教育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我国的书法教育起源于西周时期,当时“六艺”中就有书艺;唐代把书法作为科举取仕的条件之一;唐代以降,封建社会皆沿袭此制度,把书法作为重要的教育手段。近代学者、教育家们也把书法作为提升国民审美素质的重要工具。今天,我们提倡全民素质教育,笔者站在学校教育的角度,以书法审美教育为出发点,从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和体会精神美的能力方面,详细论述了书法美育的两个方面与方法。

我国的书法教育历史源远流长和优秀的五千年东方文明与文化同生同长。书法作为教育手段,无论私学、公学皆认识到其对于改变、塑造个性的功用是无以取代的,是提升个人品格修为的不二法宝。

近现代学者、美学家、书法家提倡民族艺术复兴,把书法作为美育工具。他们直面西方艺术的入侵,为维护民族尊严,推崇本土文化的精华——书法。梁启超、林语堂、宗白华等都以较大精力来介绍中国书法,提倡书法教育。林语堂认为“中国书法的地位,很占重要,它是训练抽象的气韵与轮廓的基本艺术,我们还可以说它供给中国人民以基本的审美观念,而中国人学得线条美与轮廓美的基本意识,也是从书法而来”。关于对中国书法的论述最充分和赞誉最高者莫过于林氏。他把书法看作是中国人审美的基础意识,谈其他艺术都绕不开书法的美感。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艺术教化,也将书法列入其中,提倡美育以拯救愚弱的国民,功莫大焉。

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美育是其重要的内容。艺术教育又是美育的中心内容,书法是一门艺术,因此说书法教育也属于艺术教育。它通过大量有意识的实践,让学生在艺术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提升美的感受能力,从而加强美的品格修养,具体说来,可以总结以下两点:

一、培养学生直观感受美的能力

书法可以说是重在形式美的艺术,真、草、隶、篆诸体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极尽变化,可谓形式多样,为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外在形态美,并突出地表现在用笔美、结体美、章法美三方面。

1、用笔形态美

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书法之妙,全在运笔。概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可见,书法讲求的艺术美全在用笔的变化上。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欣赏、示范、比较、图示等方法来讲解用笔的丰富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细微观察,提高学生辨析用笔的能力。例如大家都遇到的逆锋起笔,是一种蓄势取势的用笔。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它与农民坌地、工人挥锤、战士刺杀是同样的道理。理解逆锋取势是为了力的孕育、力的创造。它能使行笔“万毫齐力”,使点画四面势全、笔意丰满,是一种内含的、蕴籍深厚的美。学生在理解了逆锋的道理和懂得了逆锋之美后才会进一步去表现美,创造美,具备鉴赏美的能力。

2、结体形态美

字的结构又称布白,由点划连贯穿插而成,其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平衡对称,多样统一和对比照应”是书法艺术结体美的表现形式。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论述道:“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通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例如写“三”字,宋米芾《自叙帖》说:“又笔笔不同,‘三’字三画异”;当代马叙伦在《论书绝句》说:“‘三’字尤应三笔殊,须知莫类算盘珠。”书写“三”时,简单的三横就有粗细、长短、仰覆、曲直等不同的个性;然而这样多样、殊异的三横又有其统一性,其走向、间距基本一致。可见字的结体应在变化中求统一、于对比中求平衡,于参差中见齐整,才能达到“违而不范,和而不同。”的艺术美效果。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字形结构,感受结体的虚实、长短、开合、阔窄、参差、错落、严密、疏朗、奇正等字型的变化美,知晓“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知险绝,复归平正。”的道理。使学生理性地去欣赏美、创造美。

3、章法形态美

章法又称“分间布白”,是一幅作品的整体美。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没有任何一部分是比整体更加重要的。”王羲之在,《书论》中说:“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明媚相成。”可见成功的章法要通体联络呼应,气息贯通,各部分长短、大小、疏密、宽窄、斜正、参差、开合形成对比,笔轻重、徐疾及墨色枯润、浓淡善于变化,体现出和谐统一,构成生动自然的整体。

董其昌在《评书法》中说:“右军《兰亭序》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王羲之《兰亭序》不仅字结体优美,更注意章法布白,疏密大小错落有致遂势瞻顾,递相映带,给人以笔势流畅,气息贯注,神完气足的艺术美享受。因此被称为神品,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具有章法美的典型意义,是因为它的整体美。如果整体不美,那么,点画、用笔、结体很美,也不可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所说: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成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不外散。”可见章法美之重要。因此教学中要把章法美的教学作为一件大事,要让学生平时多欣赏优秀作品,多留心作品的章法,创作时要注意上下左右的互相映衬,彼此的关联,做到“随手所知,皆入法则”。

用笔、结构、章法是书法外在形态美的主要表现,也是书法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时通过对书法外在形态美的学习感悟,来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加强学生体会内在精神美的能力

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强烈的外在形态美,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它于人品、休养、气质、思想、个性等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内在美感染力。教学中教师应尽力挖掘其内在美教育因素,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1、内在神韵美的熏陶

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可见书法的神韵是欣赏、品评书法的最高境界。透过作品呈现的形态美,我们可以体味作品的不同神韵:或清雅、或粗旷、或飘逸、或拙朴、或雄壮、或奔放,从而传达出含蓄深沉、庄重敦厚、激昂高亢、凝练险劲、和平静穆、婉丽清秀、天真自然的不同气质。并产生高尚、深厚的审美情感,受到美的熏陶、人格的感染。

2、品德行为美的教育

中国汉字具有近六千年的发展史,虽经多次变革,至今仍在应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它不仅可以应用于日常交流,而且还能象音乐绘画一样作为艺术欣赏。书法艺术作为东方艺术的代表凝聚着无数先辈的智慧创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已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字,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国书法的特殊教育功能。

良好的习惯对人们的学习、生活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用纸、用墨、执笔、坐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以及认真书写习惯的培养。通过讲述张芝学书“池水尽墨”、智永学书“退笔成冢”、柳公权拜师等历代名家执着学艺、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故事,引导学生养成刻苦好学的进取精神和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总之,书法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书法艺术的外在形态美和在精神美教育因素,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行为实践上提高对内书法艺术美的感悟能力,使其审美素质得到应有的发展。

【参考文献】

书法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书法文化;基本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123-01

书法文化在我国文化历史发展史中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珠。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写文化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这既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2013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纲要》规定,从2013年春节学期起,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可见,书法教育已经到了急需认真开展的时刻,在这之前,我校的书法特色创建工作已经开展了两年,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结合我校书法教育开展的实际情况,谈谈普通学校如何全面开展书法教育。

一、培训师资,优化队伍

1、建立辅导机构,培训教学骨干。首先,以辖区深厚的书法文化底蕴和老师坚实的书写基础为依托,联合辖区书法知名人士成立书法协会,借助协会提升学校书法工作水平。书法协会成员保证每周有一天到校办公,对师生书写技能进行指导评价和交流。书法协会定期开展书法知识讲座,提高师生书写理论素养和书法欣赏能力;其次,邀请书法教育专家到校做指导,先后邀请区书法协会、市书法协会和外校知名书法教师4次到校指导;三是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认真吸取外校在开展书法教育方面的宝贵经验,每学期都组织学校书法教师到我市书法协会基地学校参观学习。

2、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提高书法书写技能。教师每天和学生同时间段书写毛笔字,一天一张。年级主任负责每天收齐,周五汇总后交教导处。并由学校书法指导教师负责批阅评价和指导。每周选出3-5张书写最好的教师作品,在学校书法展示栏内展示。每学期至少一次“三笔字”比赛。每次的检查评比结果记入教师个人写字档案,学期末对师生进行考核。

二、营造浓厚的习字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1、校园处处有书法。走近校园,学校古色古香的外墙上有书法名家的故事和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走进校园,低头可以看到学校主干道上一个个排列有序的汉字笔画示范图解,抬头可以看到教学楼上镶刻“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几个红色醒目的大字,道路两旁的橱窗内展示着师生优秀书法作品,教学楼走廊内悬挂着书法名家的作品和书法书写知识讲解,每个教室门前的书法展示栏中都展示着学生每周的作品。浓厚的书法氛围,激发了师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2、设置书法活动室,成立书法社团。活动室悬挂着我市书法名家的优秀作品和本校师生的优秀作品。书法社团每周二下午在这里开展活动,或由学校书法教师指导书写,或开展书法交流和比赛。

3、每学期举行1—2次师生现场书法比赛,每年春节组织师生到社区义写春联,师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检验,书写的积极性更高,水平也不断提高。

三、建立教学常规,加强教学研究

1、抓课程落实,每周一节书法课,有专任书法教师任教,每天两节书法小课,由每班语文老师任教。早上10分钟写字课全体学生练习粉笔字,下午25分钟的写字课1-2年级练习铅笔字,其他年级练习毛笔字。

2、精心筛选和编写校本教材,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年段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和编写教材,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同一年级统一步骤,开展同年级书法教研活动。

3、做好学生“三笔字”管理:(1)粉笔字:学生每人一块小黑板,每天早上10分钟写字课集中练习粉笔字,语文老师指导学生书写6个粉笔字。每小组推选出2名书写最好的学生,把其作品摆在班前的走廊上展示。书法老师在第一节课检查评价,选出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表扬。(2)铅笔字、钢笔字:每天一张作业,语文老师每天批阅,班级每周选出10名书写最好的学生,作品在班前书法栏内展示。每月同年级评选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进行表扬。(3)毛笔字: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天下午写字课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毛笔字,班级每周评出10名书写优秀的学生,其作品在班前书法展示栏中展示。每月同年级评选一个书写最好的班级,在学校书法评价栏内进行表扬。(4)每学期举行两次书法比赛,每年级评出10名小书法家,每年级评选出一个书法明星班级,颁发奖状,进行表彰。

4、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构建书法教学的高效课堂模式。采取积极、自主、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逐步形成了“自主学习——讨论交流——示范模仿——练习展示——巩固过关”的学习模式。

5、实施督评,增强激励。建立了书法教学督评制度,成立了督评小组,采取抽测与全面检查相结合的方式,从习字的量和质两方面来衡量教学的实效。每天由督评小组对每班两个写字小课进行检查,考查学生习字情况和教师指导情况;每月普查学生的习字作业,评选出优秀班级,记入班级管理档案。

书法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意识; 审美意识; 持之以恒品质; 团结合作精神; 想象力与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040-001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和其他艺术相比,书法的地位一向是很高的。至今,它的价值功能已经和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书法该如何把它的艺术特色潜移默化到中学教育之中去的呢?就此,我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增强民族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中国书法艺术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现代艺术大师、艺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曾经说过:“艺术失去了民族性,也便失去了世界性。”但是在教学中如何通过书法课达到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呢?

我们的学生――21世纪中国的挑大梁者,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崇洋”思想流行的当今社会,在书法教育中需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我针对这种思想的学生讲了这么一个例子:当年张大千与毕加索见面时,毕加索曾对大千先生说:“你不必到西方来,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在你们的中国,如果我生在中国,我不一定成为画家,而首先应是一位书法家。中国人了不起,中国书法可谓奥妙无穷。”人家外国的艺术家对中国的艺术这么珍爱,充溢着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向往之情,我们自己又有什么理由不爱自己祖国的艺术,不爱自己的国家呢?

二、美化育人环境,增强审美意识

书法是世界东方独具的一种“美的艺术”。欣赏书法艺术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趣味,而且可以美化育人环境,提高欣赏者的审美意识。

在我们的校园中,有不少与书法有着密切联系的事物,例如:黑板报等宣传阵地。观者不但从健康向上的宣传内容中受到教育,漂亮的字体合理的板面安排也能让学生的审美观得以熏陶,学生办黑板宣传栏成了一种创造美的活动。

三、锻炼顽强意志,培养持之以恒的品质

练好书法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京剧界有句俗话:“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书法也有“字无百日功”之说。而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往往缺乏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应该通过书法教育去强化这一方面。

比如要求每个学生练习写字30分钟,这样有利于老师督促、辅导,习惯成自然,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心境、持久的意志得到了锻炼。另外在训练过程中,老师应时常注意学生的情绪和承受力,要对学生的进步及时地加以肯定、表扬,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锻炼顽强意志,养成持之以恒的可贵品质。学习如此,做任何事都一样,要想获得成功,有所收获,应该有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品质。

我们的学生――21世纪挑大梁者,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必须对他们从小就培养顽强的意志、持之以恒的品质,才能适应这个社会,才能完成历史赋予他们的使命。

四、培养团结精神

中国的书法结构性很强,一幅好的书法作品不但要求每个字的笔划结构要紧凑,而且要求写之间的流畅、连贯、搭配等因素要协调,字体之间的大小、长短、空间的处理要恰到好处。这就是一幅好书法作品中体现出的一气呵成,达到完美效果的因素之一。

例如:“永”字,永字八法,永字包含了八个笔划,看来极其简单,但要学好这个字却相当难,它要求每个点、横、撇、捺等要协调、紧凑,每个笔划怎么样配合起来才能达到完美效果。一个字、一幅书法作品是这样,一个班集体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一个班集体就好像一个字体,班上的每位学生就好像字里的每一个笔划,十分之重要。一个班集体要求每个学生要怎么样配合起来,才能把整个班集体搞好,这是搞好一个班集体的关键之一。一个班集体的好坏,也就是取决于班上的班干部、学生与老师亲密配合的效果。从而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团结精神,增强学生的班级责任感。

五、书法艺术与想象力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想象力有着亲密的关系。无论是艺术家、科学家或者各行各业有创造发明的工作者,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在第一堂书法课,我不讲如何执笔,如何结字;而是以书法史上的名家书法艺术与想象力开场。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师们都从自己的艺术实践中,培养了丰富的想象力,他们不但能从别人的书法作品中吸收养料,受到启迪,同时由于他们观察细微,联想丰富,哪怕和书法毫不相关的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都能启发他们生动的想象力,从而在书法艺术上作出新的创造,产生新的突破。然而,我们学生――21世纪挑大梁者,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并不难,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习中加以培养。

因此,中学生朋友首先应当培养自己热爱学习,勤于思考,时刻想到自己的学习,事事做个有心人。这样,许多在别人眼里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对于你都可能是生动的启发,引起你丰富的联想,促成你新奇的创造。

六、发挥创新精神

现代艺术大师、艺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曾经讲过:“中国人学国画,若一味摹拟古人,无丝毫推陈出新,以是光宗耀祖者,是笨子孙”。学书法亦然,继承传统固然重要,但创新精神在发展传统意义上却更为可贵。

因此,在书法教学中,必须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增强创新意识。教导学生在学习古人的字帖时,特别是从古人学书法成功的事例中得到启发,如颜真卿、王羲之等古代大书法家的事例。在学生认真学好笔划的基本笔顺的基础上,然后根据学生各自的喜爱自由选择碑帖,以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挥,并鼓励学生在书法基础已较扎实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如笔划浓淡的结合,字体的大小相间,字体的大胆变化,字距、行距之间的重新组合等等,摆脱中国古代书法的一种惰性,不能食古不化,冲破古人书法的束缚,发挥自己的长处,使学生创新意识得到发挥与增强。

当然,对广大学生,并不一定要人人成为独创一格的书法家,但从古代书法家的事例里,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不管学习任何知识,首先要注意基本功,学习和继承前人好经验、好传统,然后再推陈出新,勇于创造,走自己的路,才能作出新的贡献。

书法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书法教育;作用;途径

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中小学生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郭老的话肯定了写字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个性及道德情操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重要作用,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于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农村中学书法教育的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现在农村中学的一些教师已经很少在黑板上写板书,而用多媒体课件替代,并美其名曰“提高课堂效率”,孰不知多媒体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代替课堂,工整、漂亮、有艺术性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可缺少的。另外来自于某些新闻媒体的炒作,并得到不少学生的认同,那就是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电脑、网络时代,办公、写作等将全由电脑完成,毛笔字甚至钢笔字已经逐渐失去它的实用基础,老年人练字消遣消遣还可以,青少年浪费大量时间习字没有必要,根本不需要用笔写字,写好写坏无所谓。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市场,也导致部分学生不重视书写,不肯在写字上下苦功。再加之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家长认识有限,只要求自己孩子的成绩将来能考个好学校,有个好出路,根本不重视孩子的整体发展,这都使很多农村中学的书法教几乎是一叶白纸。

二、农村中学书法教育的必要性

清代文论家刘熙载认为“字如其人”,他在《艺概》中把写字提到了一个人的才志的高度。他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也。”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写好文字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书面交流的工具,字迹工整漂亮,让人产生愉悦之情,增加阅读欲望;反之,写的近似“鬼画符”,需阅读者“破译”,不仅破坏阅读情绪,而且达不到与大家沟通的目的。正如现代摄影艺术再高也代替不了我们的国画艺术一样。所以。2008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对作文的书写,明确写明:“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但有一点认识是共同的,那就是汉字书写出现了危机,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而中学是学习汉字和写好汉字的基础,可见其书法教育的必要性。

三、书法教育的作用

1.借字载德,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

在书法教育中,我们应当让学生知道: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外型最优美、内涵最丰富、最具有创造性、最具有艺术美、最能给人以想象的的文字;在书法教学中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如王羲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等。这些史传佳话随同他们的书法名作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并闪着耀眼的光华。可以引导学生向人书俱佳的书家学习,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并结合书史的典型范例进行教育。

2.用字养性,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锻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习惯是人们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惯常行为。它一旦形成,具有稳定性、社会性等特点。现在,由于农村中学缺少书法教师,加之教师和家长不够重视,很多同学的书写极不规范,更谈不上艺术。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理所应当也包括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缺少的不是智慧,更不是物质保证,而是顽强的毅力。写字很苦,不仅手累、身累、心更累,但要写好字,必须日复一日,持之以恒地练习。

四、书法教育的途径

中小学时期是练习手写汉字的最佳期;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功课,对教师的认可程度很大意义上决定着他对这门功课的兴趣,因而中小学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作为书法的启蒙者,为孩子萌发对书法的兴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所以科任教师都要做好学生的书法启蒙教师。

首先,用教师自身的学养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用自身的学养和温和的态度去接纳每个学生。再者,在教室里做好教室文化建设,不妨可以加点名人名言的书法艺术和经常开展一些书写比赛,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书香氛围,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板书进行书法艺术教育。板书是一个教师的看家本事。好的板书不只与字相关,还与老师的结构美学修养相关。一左一右,或一上一下,目的鲜明,表达有了层次,外加一种结构的和谐美。结构美加上漂亮的书法艺术,在成功的授课同时,也一定会将书法艺术的魅力感染于学生。可谓“字随文教,文从字授”两全其美。

然后,要充分利用作业和作文批语进行书法艺术教育。在教育史上,我们有很多文学兼书法的名家。他们的书法修养成为我们的楷模。我国老一辈的教育家徐特立先生,他每读书,都要在书上写很多批语,后来这些批语被印成了一部专门的作品。教师尽量多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批上老师的话语,表达老师的要求或者期待或者激励。批语的内容好,书法的字体美,相得益彰。

最后,请书法好的教师或者是请本地知名的书法高手专门成立兴趣小组的形式对基础好的学生进行书法培训和指导。这对学生书法水平的提将会事半功倍。

书法教育范文第6篇

俗话说:“字如其人。”书写好的学生,其语文一般不错;相反,语文薄弱的学生,其书写很成问题。因此,我们不妨将学生学习书法和学习语文有机结合起来,在语文课中融入书法教学,让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书法水平。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书法的基本技能技巧,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身心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课上展现中国书法的机会较多

1.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板书的方式进行书法教育

板书是一个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尤其在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由于缺少多媒体器材,板书的作用显得更为突出。一手好的粉笔字,一幅好的板书结构,就几乎可能判定一个语文教师水平的高低。语文教师的书写直接影响着所教学生的书写,因为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模仿老师写字。板书具有面向性广,过程清晰,能给学生一个实际的感受,可让孩子们先模仿,再创造。板书应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书写过程最直接的方法。所以,我个人认为能用板书展示的尽量不要用多媒体出示。语文教师虽不能做到像古人一样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六艺”之道,无一不精,然而写一手好字,尤其是粉笔字,总是应该的。颜筋柳骨,千秋楷法;魏碑汉隶,风神秀绝。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到情浓之时,在黑板上偶尔书写几字:格言、对联、诗词名句……其创设的课堂教学境界,将不言而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着中国书法的无穷魅力。

2.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书法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对“文字”这一重要的语言载体切不可忽视。从低层次的角度来说,书法就是写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说谁的字写得好,而不是说谁的书法好。书法教育应从基础知识开始,逐步提高。可向学生讲清楚汉字的基本笔画、书写注意事项、执笔方法、书写姿势等。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或作文时,要求学生做到字迹清楚,笔画不多不少,格式正确,标点鲜明。字迹要力求美观,做到横平竖直、疏密匀称、比例适当、偏旁容让、变幻参错和重心平衡。在进行听写、默写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书法的方式进行抄录,或者创作。这样,学生不单记忆了课文中的重点片段,而且学习了书法。除了单纯的练字,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能适时地融入对传统书法名片的解读,渗透一些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相信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都会被激发起来。如王献之的“尽十八缸水”;怀素和尚,为了学习书法,广植芭蕉,以蕉叶代纸,还带着自己的书法作品,不远千里到京城去向大师请教;还有唐代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古碑,在碑前看了三天才肯离去。这些都可以成为激发孩子书写兴趣的生动教材。语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养成练贴、读贴、藏贴的习惯,这不仅可使学生写一手好字,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其审美能力,陶冶其性情,同时还可以从中记住不少诗词、对联、名句等。这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书法作品的方式进行书法教育

(1)语文教师带头示范,搞一些创作,展示给学生这可以配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室、过道、走廊、宣传栏、门柱、会议室、风景点等地悬挂一些自己创作的书法作品,写一些有利于指导学生学习的格言、警句或者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的诗词、文章。让书法作品代替那些机械、刻板的印刷品。另外,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书法展,让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书法学习的校园文化环境。

(2)语文教师在讲述文学作品时,向学生展示与之有关的书法作品文学和书法都以语言文字为根,具有天然的联系,比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词书俱佳,珠联璧合。当我们向学生讲述《兰亭集序》这篇语言清新自然的抒情散文时,是否更应该向学生展示这“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魅力呢?纵观书法史,我们不难发现,历代书法家在书写诗文时是有选择的。语文课本中出现的众多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从来都被不同时代的书法家反复书写。晋王献之用小楷端写,宋高宗赵构用草书书写,元大家赵孟頫更以楷、行二体书写。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和多姿多彩。

书法教育范文第7篇

一、汉字的审美意义

汉字是书法的载体:“仓颉之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宜,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②书法的载体是汉字,“书者如也”说明书的任务是用“文”与“字”表现出物象之本,所以书法带有强烈的文化气息。汉字是用来记录思想的工具,以实用价值为主,而书法的载体为汉字,所以书法的实用价值具有历史的规定性,这一维度正是书法作为文化艺术的关键所在。由于古代的书写工具是毛笔,所以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涉及到书法的问题,尤其是文笔俱佳的作品,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的《兰亭序》《祭侄文稿》《寒食帖》也都文笔俱佳、文采飞扬。还有以理论取胜的《书谱》,不但书法继承了王羲之的精神,《书谱》本身的内容也是历来学习书法理论必读的重要书论,这种阅读书法作品书写内容的审美就是单纯静观书写内容的审美活动。

二、书写的审美意义

书写是书法的技艺层面。包括书写工具和技巧。书写工具中最重要的是毛笔:“惟笔软则奇怪生焉”,③毛笔的软,为书写者娴熟的技巧赋予笔墨浓淡与线条粗细的变化,而线条与造型是书法的外在表现形式。关于使用毛笔的具体方法,古人认为要悬腕,因为书写:“悬著空中最有力”。④在运笔过程中,中锋与侧锋也表现不同:“正锋取劲,侧笔取妍”。⑤正锋体现线条的力道,侧锋则呈现线条潇洒灵动的姿态。中国古代书法是一门实用艺术,是读书人不可或缺的一项基本技能。历史上成为书法家只有少数,书写的高难度给书法在技艺维度赋予了深层次的内涵。任何艺术的学习,一般都是从模仿开始,书法也不例外,所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法帖就是书法临摹的优秀范本,而临摹的标准就是以形似与神似为主要准绳:“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⑥最初临摹时以形似为主要标准,逐步追求更高层次的神似阶段,也就是逐步开始进行创造实践。这是实际操作运笔挥毫的审美活动。现代的教学技术改善了以往书法教师个体示范的局限,书写的线条和过程可以利用教学软件、图片、动画、视频课件等各种信息化条件,将书写的过程从各个方面、角度,以各种速度播放、重复,加强学生对书法书写过程的理解,同时也使书法审美教师的个体示范得到有效补充。信息化使书法教育的发展具有便捷的条件和可操作的实施途径。

三、意象之美

“意”为内心活动,是形而上之思;“象”为外在表现,是形而下之器,“象”与佛语中之“相”相通,包含“具相”之意,而书法中的意象就是汉字与书写技巧共同表现出的内涵:“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⑦书法作品所表现出喜、怒、哀、乐各种情绪,就是书法的意象带来的不同审美体验。

四、结语

书法审美教育活动,还可以整体的美感审视书法或者某件书法作品,如宗白华作为美学家,以深厚的美学思想做支撑,对书法的理解与研究往往是高屋建瓴的:“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像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像之本’,这也就是说物像中的‘文’。”⑧这对指导书法的学习与对书法的理解具有较高理论价值。

书法教育范文第8篇

共识能够“让我们明白要求进行的改革到底是什么”。书法教育改革的共识,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力求能够规范、端正、整洁,并不断提高书写水平;让中国人都能写好中国字,这既是个人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

这一共识的要点有三:一是要求“每个学生”(没有例外),这种公正的前提至关重要,它体现的是教育公平,是改革的合法性;二是以写字为目标,在写字的过程中学习写字,其余都是附属,把字写好才行;三是“写好”是一种底线达标而非无限拔高的要求。

凝聚改革的共识可以明确方向,排除干扰形成合力。这一点在社会改革中尤为明显。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但进入90年代以后,各种社会力量的形成和定型使得社会日趋多元化,并进而成为影响改革的重要因素。“这些社会力量不仅在影响改革的进程和方向,而且,即使是由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改革,也往往需要他们的配合”,否则“或者半途而废,或者阳奉阴违”。因此,没有共识的凝聚,分歧将层出不穷,改革也将遭遇困境。

二、守住底线:重建教育的“基础秩序”

为何要守护底线?如果将这种底线守护看成是让旧体制、旧生活、旧学习在新时代的苟延残喘之举,那就误解了书法教育的价值。尽管从1840年、从1919年、从1949年、从1978年到今天,时日不短,成就巨大。但从社会总体进程来看,我们正从那个带有农业文明气息的闲适的时代走出,开始了忙碌的现代性追求。社会还处在转型期。守护底线,坚守汉字书写并非是要表明,“旧时”的东西(如书写)是好的,新事物(如信息技术)是不好的,而是基于一种考虑――转型时期的社会特征是旧体制被瓦解,新制度尚不健全,这种“青黄不接”的危险在于它不仅有暂时的乱象,还会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即在这一时期,会摧毁一些新旧体系都赖以存在的“基础秩序”。汉字书写就是母语教育的一种基础秩序和底线,是教育的底线也是文化的底线。它不是民族文化的分支,而是文化大厦的基础。“不要书写的信息社会”极有可能是转型时期的幻象,如果这时不将书写的底线守住,等到书写被彻底甩出教育结构,那民族文化的存亡可能再次成为现实问题。

那么,底线在哪里?在义务教育。因为:(1)义务教育重在打基础,良好的书写习惯与基本的书写能力就是重要的基础,对后续的学习乃至整个人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在这个阶段达到合格的能力;(2)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权利接受教育,因而可以让“每个学生写好汉字”成为可能,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把汉字写好,就是每个人的一种“教育义务”;(3)义务教育阶段有“底线评价”的空间。尽管当前义务教育也被拉入应试的链条,底线评价尚未成为现实,但已经引起人们深刻的反思,普及性的书法教育着眼于基础素养,必然需要底线评价,即要求所有人的“合格”。

其实,底线的守护不仅在书法教育本身,它的理想目标当是重建教育的闲适。当带有浓郁农业文明色彩的教育闲适被打破,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等社会病症便开始无情地吞噬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在打基础的过程中,失去闲适也就失去循序渐进,也就失去了“养成”的耐性,剩下的只有经济视域中的效率标准,最终便会抛弃教育的常识,处处想走捷径,而这又恰恰就是人生的弯路与社会发展的崎岖。因此,在信息时代逐步建立与完善新秩序的路上,重建教育闲适也应当成为一种具有底线色彩和基础意义的追求。

三、理顺关系:内部的调和与外部的融合

书法教育包含的内容甚广,实用与审美、硬笔与软笔、技巧与文化、个性与规范等等,因此它需要调和内部的诸多关系;同时,书法教育本身也是嵌入已有教育结构中而非独立运行的,因此,它需要处理好与现有教育结构的关系。

1.处理好写字与育人的关系。如果单纯地让学生机械模仿,反复操练,是有可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的;如果简单地在“书法文化”上做文章,期望通过静态知识的介绍(书法人物、流派、字体等)来提高文化素养,也并非完全无效。但是这两者的割裂明显缺乏教育的智慧。我们需要看到书法知识和文化的修养在引起兴趣、启发思考以及书体的个性化表现等方面的功用,看到书写水平的提高带来的对汉字、汉语、汉文化的热爱,只有看到这些内在关系,才能避免机械化与泛知识化的不良倾向。

2.处理好书写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写好汉字并不是只求结果不论过程,学生在欣赏与书写过程中的态度、情感、体验也至关重要。因此,“写好汉字”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表现,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模仿。比如,学书之初对于汉字书写的态度是否积极,习惯是否良好,“提笔即是练字时”和“意在笔先”的观念在写字的过程中有没有逐步建立,书法应用的意识有没有日渐形成,面对名家的碑帖又有怎样的个性化审美体验等等,这些过程性的表现,都是“写好”的重要维度。

3.处理好书法教育与各科教学的关系。学校教育中书法教育涉及到:(1)独立的书法课。少数有条件、有需求的地方和学校已经开设了书法课;(2)语文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是开展书法教育的重要渠道;(3)各科教学。各科教师在板书、作业批语和其他书写方面都是学生书写的榜样。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不仅仅包括课程内容的区别与联系,还涉及到普及与提高、技能与审美、基本能力与兴趣特长的关系等。

4.处理好传统写字经验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带给书法教育的不光是冲击和挑战,也有新的发展契机和可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承传统经验,发扬光大几千年书法教育的传统及当下的书法教育经验;另一方面要谋求书法教育在新时代、新技术、新手段、新环境下的新发展,创新书法教学实践,让传统文化焕发时代精神与活力。

四、回归常识:在书法教育实践中累积经验与智慧

尽管书法作为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说,书法教育应当有其基本的规律和法则。因此,讨论书法教育需要回归常识,抓住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基本要素与基本环节,切实破解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时间保障。书法修习必须有时间保障。教育部出台的《意见》中对书法课的开设有明确的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中,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展书法教育,其中三至六年级的语文课程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书法课”。各地区在这一要求的基础上还有进一步的调整,比如,江苏省就提出,“小学一至六年级要在语文课程或地方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初中阶段可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每周安排1课时的书法课”。这种制度化的课程保证至关重要,它显示了书法学习的独立价值。除此,还需要相关课程教学的支持,最主要的就是在日常语文课程中保证书法教学的时间。对此,《课标》明确规定,语文课堂上每天要有10分钟的随堂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练,天天练,逐步增强练字的意识。这样,就让书法学习成为了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书法课程的学习时间相对集中,更关注教学的系统性;语文教学中的书法学习时间相对分散,更关注书写的日常实践。把这两个方面的时间协调起来、且不折不扣,书法教育才不至流于空泛。

2.实践第一。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法教育应是实践取向的,它的目标就是让学生把字写好,而不是知道、了解,甚至记忆诸多“关于如何把字写好的知识”。“写起来”才是硬道理,纸上谈兵、耍嘴皮子,终究写不好字。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似乎故意回避“训练”,以为一谈训练就是“机械”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就好像孩子要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习作中学习写作一样,他们也要在书法训练中学习书法。当然,实际的书写训练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第一,负担必须适宜。简单的增加书写量非但不能提高质量,反而会败坏学生的胃口,造成过重的学业负担,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第二,指导必须严格。特别是在写字教学的起始年级,要在写字姿势、书写规范等基础环节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写字指导也应简便明了,不能“讲起来没完”,搞烦琐哲学,这样既没什么效果,又空耗了学生实际训练的时间;第三,反馈必须及时有效。书写实践是一个情感参与的过程,教师应通过及时有效的反馈,鼓励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对书写的兴趣。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书写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和个体体验,不应以少部分学生的示范代替每个学生的亲身参与。

3.习惯当先。教育有时就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养成,基础教育阶段更是这样。书法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其中最主要的有:(1)“练字先练姿”。书写姿势看起来似乎不起眼,其实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的大事。《课标》对于书写姿势与习惯的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一以贯之,每个学段都对“正确的写字姿势”与“良好的书写习惯”提出了明确要求。(2)“提笔即是练字时”。在教学过程中,这是至为关键的写字习惯,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意识。(3)在生活中学习运用书法。生活中充满着学书法、用书法的机会和资源,养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书法的习惯,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用。

4.教师垂范。教师的亲身示范是最为重要的书法教学资源,一位教师若写得一手好字,对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是不可估量的,所谓“打铁需得自身硬”。就现实而论,当下学校里不仅缺乏专业的书法教师,而且教师群体的书法素养参差不齐,因此,现阶段提升教师的书法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需要重视教师培养的传统经验。在我国传统师范教育中,曾有“三字一话”的基本功训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过积极影响。但随着师范教育的“升格”,这些好的经验与优势正在“淡化与弱化”,以至于“已经见不到像中师生比高中生那样的明显差别了”。这在书写方面的表现很明显。因此,在师范教育阶段,我们是否需要重拾这些传统优势?因为它们毕竟是教师“职业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职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也应对自己的书写能力有更高要求,要有适当的职后培训,不仅要加强训练提高自身的书法水平,还需要学习书法教学的相关知识,以适应书法教育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国家在经济领域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我们以为,对书法教育的重视就是一种对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它是一个突破口。没有一个社会能够仅仅依靠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去长期维持人们对生活意义的向往,人终究要过的是精神生活,教育也终究要充实人的精神世界,这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让每一个孩子写好汉字”,是中国教育的精神召唤,它所描绘的是一个具有审美倾向的教育生态,它未必能够直接使人强大,但很可能可以教会人们幸福,值得我们心向往之。

书法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品德 书法 教育

我国的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德育作为“五育”之首,蕴含于各科教学之中。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书法教学亦不例外。笔正须心正,心正须笔正;书法与德育,书艺与人品,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必须追求高度的和谐与完美的统一。书法教育工作者只有先具备书法教育中的德育意识,然后才可能通过勤奋努力,从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以人才。

一、书法教学蕴含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书法是中华文明的精粹,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中华五千年文明,锻造出精美绝伦的“龙的文化”。汉字虽然仅仅是这个文明的一个部分,却有掩藏不住的耀眼光芒。撇开汉字响亮的音节、深邃的意蕴不谈,单单字形之美,已具备难以抗拒的魅力:线条曲直适宜、纵横有度,结构间架疏密自如、整散天然……而书法正是以汉字书写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它把汉字的形体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它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它是图解的诗、抽象的画、纸上的舞、眼中的歌……在国际上,书法享有崇高的地位,特别是在日本、韩国、东南亚这一被称为“中华文化圈”的地区,专门研究书法的政府机构和民间社团数不胜数。从专家学者到中小学生,从政府官员到家庭妇女,书法作为实用艺术得到推广,作为高雅艺术得到推崇。每当我在课堂上向学生解析书法艺术的巨大思想价值时,每当我看到台灯下如痴如醉、鸦雀无声的学生,我心里油然升腾起对中华文明的无比崇拜和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无比自豪,感受到承担“薪传”这一文化瑰宝的无比光荣!

二、书法教学饱含品德情操的哲理精髓

在课堂上,我再三强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并结合书史的典型范例进行教育。唐代书法革新家颜真卿威武不屈,敢于同权做斗争,不惜丢官,最终以身殉职。而颜体的豁达大度、雍容大方、浑厚有力,正是颜真卿堂堂正正之人品的生动写照。柳公权为人正直,当穆宗皇帝问其用笔之法,柳公权以“心正则笔正”答之。他认为学习书法必须把做人、把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思想情操放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岳飞,是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如果严格地以书法造诣来评,他的书法水平并未登峰造极,但正因为其“以神为精魄”“以心为筋骨”,有抗敌御辱、保家卫国的赤子之心,有“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样力挽狂澜的心境,他手书诸葛亮的《出师表》真迹,字里行间,无不充盈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观之读之,莫不荡气回肠!“以文章风节高天下”的明末清初大书法家黄道周,常因指谏冒犯皇上而遭贬官。结果名亡被捕,临刑前,他做诗作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充分体现了文人学士的高尚气节。伟大领袖以天下为己任,敢于“主天下沉浮”,其书法作品才有“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的雄浑奔放。讲授这些内容,对学生都有很好的德育熏陶。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青少年犯罪节节上升。而至今我却很少发现热爱书法的青少年有违法犯罪事例,也就是说,青少年越酷爱书法,书法实践的时间越长,则情操将越来越高尚,灵魂越来越净化,其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从这一点上说,书法教学要想功德无量,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鼓励他们在坚持不懈的书法教学中自觉渗透品德情操教育。

三、书法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上佳手段

写字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功课,特别是在初学阶段,日复一日临摹字帖,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甚至难以坚持。为了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我在上书法课时,特地讲“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怀素无钱买纸,以蕉叶代之;王献之为练字,用光十八缸水等轶闻。向学生阐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道理,从而说明毅力、恒心与练字的关系。

练书法和做其他事一样,需循序渐进,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我有一个学生叫祝笑麟,他从小就对书法颇有兴趣,终日伏案涂鸦不倦。我要求他从楷书入手,苦练基本功,小笑麟临帖练习时间不长,觉得练楷书枯燥无味,便想练习行草。他以为行草龙飞凤舞,既好看又好学。我便告诫他:练好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必由之路;只有练好楷书,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攀登书之高峰。在我的引导下,小笑麟认识到学习书法不能走捷径,从此安下心来,刻苦学习,尤其注意培养严谨扎实、一丝不苟的作风。有时一笔一画、一个偏旁、一个结构,他都要练习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后,祝笑麟同学脱颖而出,在全国及省市书法比赛中十几次获奖,更重要的是他从中领悟到凡事须从点滴做起,明白了“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进而养成了读书、做事认真严谨和求实的良好习惯。在实践中,我发现不少学生上书法课之后,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书法教育范文第10篇

2009年,中国书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随着科技进步和文化生态的变化,书法面临着如何参与当代生活、当代文化建设和培养后继人才的现代转型问题。

书法至简,笔墨纸砚;书法至繁,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的中小学校里,书法教育的“边缘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如何探求切实而有效的途径,让书法教育走进课堂,融入基础教育,这不单为中小学素质教育所需要,更是关乎传统文化弘扬的迫切课题。

书法教育的尴尬

2010年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苏士澍、欧阳中石和王明明提交的《关于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教育》的提案,剖析了中国传统书写技艺被严重轻视的现象,提出从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当代文化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推动青少年书法教育。这一提案受到广泛关注,再一次引发在中小学校加强书法教育的讨论。

三位政协委员根据一次专题调研的情况指出,目前,90%以上的学校特别是初中以上不再设立书法课。一般中小学校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多由语文教师兼职。随着电脑的普遍使用,汉字书写有更加边缘化、甚至有被逐渐取代的倾向。

教育部对“两会”提案的回复是:考虑学生学业负担问题,对汉字书写硬性增设课程持谨慎态度。目前小学一至三年级有写字课,主要是硬笔书法,四至六年级是毛笔书法课,每周一节。学校课程设置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写字课为地方课程,也就是说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必修课”。不少学校因此“自降标准”,令书法教育形同虚设。

其实,自2001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教育部2D02年出台的《关于在中小学加强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就中小学生学习书法的重要性、为学生写好汉字创造环境、提供必要条件,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书法应该达到的标准,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然而,理应受到重视的书法教育,在中小学校里“溜边走”的边缘化境遇,依然存在。

意义理解的偏差

书法教育被边缘化,同当前教育的导向不无关系。在很多家长心中,分数第一,升学第一。与此相关的主课和涉及推优、特长的奥数、艺术等知识、技艺的培训受追捧,其他课程明显被冷待。

书法教育被边缘化,还缘于对书法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的理解发生偏差。北京景山学校书法教师龚学勤说,书法并非简单等同于练字,它对孩子心灵、性格的塑造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一生。

且前大多数学校课程设置偏重于知识量的传授,艺术课特别是书法的分量显得轻了。景山学校有重视书法的传统,每天上午眼保健操后,有15分钟的写字时间,他们的经验表明,写一手漂亮的汉字让孩子受益终身。

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说:“从小学教育就应开始正式学习书法,中学、大学都要有课程。书法艺术的学习不是单纯知识性教育,同是书写,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境界,最终对人的审美、性情、素养会有很好的提升。”

去年教育部主办“首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中国书协担任专业指导,初选参赛学生人数达千万,可谓盛况空前。这说明,提高青少年对书法的关注、了解以及参与的热情,是书法人才传承与培养的必经途径。

学校教育的一大课题

上世纪三十年代,钢笔成为主要的书写工具之时,鲁迅曾在杂文《论毛笔之类》中,曾与持“国粹渐就沦丧”论点的周作人作过一番有趣的讨论。他提出,别把钢笔和毛笔分个高下,传承文化才是要意。

但就是这个“传承文化”的“要意”,现在已被大多数人忽略了。在电脑普遍使用的今天,青少年写字的时间越来越少,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都经常用电脑打印,汉字书写和教育遇到的挑战不言而喻。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赵长青介绍说,从中国学习了书法的日本,把书法作为“国魂教育”的一部分,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书法教育对青少年的培养是全方位的,不但培养认真、严谨的习惯,同时传输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相较而言,我们的书法教育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育。

赵长青说:比申遗成功更重要的是书法的传承与保护。学习书法也要从娃娃抓起。中国书协提出“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的响亮口号,并围绕这个主题在全国中小学生中开展书法艺术节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四届。这项活动收到良好社会效果,有更多的中小学生参与进来,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中小学校抓好书法课的积极性。

上一篇:生产成本管理范文 下一篇: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