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费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7 00:53:05

收费制度

收费制度范文第1篇

规范教育收费工作,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动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全面贯彻中纪委五次全会、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全国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市、县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乱收费的力度,努力建立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教育收费管理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1、抓教育宣传:广大教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落实责任,运用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把坚持执政为民,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与规范教育收费挂起钩来,真正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把口号转化为行动。

2、抓制度完善:进一步加强对“一费制”收费制度的实施,梳理和完善各项制度。加强学校收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和教学用书的管理,认真落实教育收费公示制度和教育收费承诺制度,规范票据管理,完善教育收费财务检查制度、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度。

三、工作重点

重点抓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行“一费制”收费政策的落实,抓服务性代办收费项目的管理;严厉禁止搭车收费现象;继续做好公办高中择校生“三限”(限人数、限分数、限钱数)工作。

四、工作措施

㈠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树立良好形象

1、切实发挥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作用,通过电子政务、新闻媒体以及会议等途径,积极宣传教育收费政策和治理措施,让全体老师认真履行教育收费的政策,树立人人都是规范收费的实践者和宣传者的意识;同时,积极争取社会和家长对教育收费的了解、理解和支持。

2、加强对学校广大教职工的思想教育。切实把规范教育收费放到重要位置来抓,以争创上海市教育收费先进为目标,全体党政领导和广大教职工必须认识到,任何教育乱收费行为,都有损于教育的形象,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进一步明确上海要在全国率先建成为教育收费规范城市的目标。

3、加强师德教育。开展党员干部要争做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的模范,做规范收费、关心学生的模范。积极倡导主动义务为学习困难学生补课的良好风尚,教师坚持以身立教,行为示范,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从事社会上以中小学为对象的文化教学班等有偿家教,全身心地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学校建立相关制度,激励教师乐于奉献,倡导教师义务补缺补差。

㈡进一步加强公示,提高工作透明度

1、严格教育招生公示。

2、严格教育收费公示。每学年初要根据区物价部门和区教育局核定的收费许可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收费范围,减免政策,举报电话等张贴在教育收费公示栏里,对服务性代办项目要作好标识,根据上级要求平时增收项目及费用也应张榜公示,并对公示的材料做到长期保存;收费联系册要在开学前发给学生家长。

3、严格教育收费承诺。学校自己根据收费许可自定本单位的教育收费公示,并按公示进行收费。两项内容全部由校长签名、学校盖章,张贴在教育收费公示栏中公示,向社会作出“阳光收费”的庄严承诺,切实以规范收费的诚信来取信于民。

㈢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严明收费纪律

1、规范学校用书。对于未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或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审查通过、未刊有准用号的书本资料,一律不得作为教学用书,为学生代订代购。

2、梳理和完善有关规范收费制度。加强对服务性代办收费项目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实施细则,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梳理历年来比较分散的有关教育收费制度,以便更好地学习、对照和执行。

㈣进一步明确收费要求,合理使用各类经费

1、认真执行县教育局有关教育收费的文件精神,对自愿收费的项目如住院医疗基金、校服费、等要按照统一标准、统一备案、自愿收费的要求实施。

3、加强代办费结算工作。学生代办费结算严格按照“多退少不补”原则,项目必须具体、详细,经费必须专款专用。期末由学校将“代办费结算清单”由校长把关,经审核同意后交学生签收。

收费制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收费政策建议独立审计

一、我国审计收费制度存在的问题

1.审计收费缺乏收费标准且审计收费总体上偏低。在西方国家,公认的审计计费标准为审计项目所需的审计工作小时。一般而言,公司规模、业务复杂程度、审计风险等都与审计工作小时密切相关,因此审计工作小时是比较合理的审计计费标准。但我国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审计计费标准,因此会计师事务所有的按公司总资产计算收费,有的按营业收入计算收费,更多的则是通过与客户的讨价还价来计算收费。

我国审计市场的收费水平不仅无法与国外同行水平相比,而且无法与目前审计项目的工作量和所承担的风险相配比。低廉的审计收费难以支持注册会计师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失败很多都与审计证据不足有关。

2.政府制定的收费标准与对执业质量的要求存在矛盾。由于审计准则的进一步完善和执业要求的提高,使得事务所的执业成本上升,按照前物价部门所定的收费标准,事务所难以盈利,甚至会出现亏损情况。这不仅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合法利益,也不利于培育和发展注册会计师这一新兴的中介行业。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在强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大幅度降低资费的同时,又提高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考核指标越来越多,大幅度增加了事务所的执业成本。政府干预事务所业务收费的后果必然造成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秩序混乱,行业发展受阻。这些规定的出台,一方面使得事务所无所适从,事务所在执业质量和审计收费的两难抉择中徘徊;另一方面对非国有企业,事务所仍然按正常收费标准进行收费,而对部分国有企业却可以降低收费,使得这两种类型的企业支付的监督成本不一致,造成不公平竞争。

3.价格存在严重的恶性竞争。价格竞争向来是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所惯常采用的手段,会计师事务所作为一种市场主体,也不可避免地选择了这一方式。事务所为提高市场占有率,夸大业务量、压低收费价格、搞业务回扣,在各地已经是业内人人尽知的事实。目前,我国事务所的年报审计收费金额集中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约占总资产的0.06%.2000年和2001年审计收费占资产比例均值分别为0.0366%和0.0412%,其中资产规模越大的客户,事务所争夺更为激烈,价格更低,反之规模相对较小的上市公司,价格相对较高。一般都认为低廉的审计费用会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所以这种低廉的收费,不但不利于事务所提取风险基金和执业保险,加大了行业的风险,也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4.审计收费信息披露机制缺失。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的制定程序,有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若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由经营者决定,经营者就可能利用报酬的高低来“买断会计原则”。所以,非常有必要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进行披露监管。证监会专门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6号—支付会计师事务所报酬及其披露》,对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报酬做出比较明确的规定,尤其是应当分别按照财务审计费用和财务审计以外的其他费用进行披露。但是,对披露内容的分类仍然过于笼统,不能够帮助使用者进行更为有效地决策。

此外,也没有建立保障披露行为有效性的机制,因而有关注册会计师报酬情况的披露质量并不理想,所披露信息复杂混乱,数据之间的可比性不强:有的上市公司按年度来披露所支付报酬额,分年度不分会计师事务所;有的则按所聘任会计师事务所来披露支付报酬额,不分所属年度;有些上市公司披露实际支付报酬额,有些披露的则是应付报酬额;有的本年度的数据还包含上年的费用;不披露所支付报酬的制定程序和标准;不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情况;对子公司支付会计师事务所的费用只字不提;披露审计收费信息未经会计师事务所确认等。还有少数公司拒不披露任何收费信息,事后也不就此问题提供补充公告。这样,报表使用者就无从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出于“买断会计原则”的目的而变更了会计师事务所。

5.审计人员审计收费的法定权利与之承担的风险不对等。在我国,对审计人员审计收费的权利有明确的规定,同时,在《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中对相应的法律责任也进行了规定。但是在审计实务中,由于法律责任缺乏具体界定的依据、主体法律规定不明确、诉讼起点太高、赔偿金额难以确定、处罚避重就轻等原因而导致了审计人员没有承担法律规定的应承担的责任。从而,降低了审计人员所承担的与获取审计费用相关的审计风险,即审计人员审计收费的法定权利和其承担的风险不对等。这种情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市场中享有完全的法定权利,而不承担与之对应的完全的法律责任。这种不对等致使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行为上表现为:只有获取审计收费的冲动,而没有风险对其行为的约束,这使得非理性的行为充斥审计市场,造成审计市场秩序混乱。

6.审计收费行业自律失灵。在目前我国审计制度安排下,审计市场缺乏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判断机制,从而丧失了注册会计师自律的前提,导致注册会计师个人信誉和依靠个人信誉寻求职业发展的职业环境的缺失。因为审计产品的准公用物品性使得完全靠市场需求引发、道义力量自行调节的注册会计师在经济人的思维模式下可能做出违反良心、损害职业形象的事情。所以行业协会管制自律是对注册会计师自律偏差所进行的矫正。但是由于职业资格、职业道德、执业规则、违规惩戒等方面的问题在目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使行业管制自律对审计质量的约束作用非常有限。这与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审计收费执业标准建设滞后有着密切联系。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社会中介机构,加强行业自律是规范执业行为、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的必要途径。对于注册会计师行业,提供佣金或者回扣是法律明令禁止的。但是目前在这一行业中,普遍存在着佣金、回扣现象。这些佣金、回扣名目繁多,形式多样,比如钱物、消费、中介费、信息费、场地使用租金等。给了回扣,再被压价,审计成本都难以收回,自然审计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二、我国审计收费制度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1.行业竞争的结果。注册会计师行业是智力密集型的行业,其主要的产品是审计报告,物化劳动只占有极小的比例,大多数为注册会计师的智力投入。审计产品的质量又难以衡量,因此审计成本变动的空间非常大,又由于事务所的风险意识不强,质量控制不完善,很容易偷工减料,不安排相应的人员和相应的时间,不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牺牲审计质量、压低审计成本的行为就很容易发生。因此,审计标准难以统一,审计价格也就便于随意制定。

2.审计市场缺乏有效需求。审计市场的需求方一般为需提供会计报表的一方,其最终需求是来自报表使用者即投资者、债权人与监督者,管理者也可能为改善单位的管理,产生对外部审计的直接需求。以投机为主的投资者不会给报表的需求方带来高质量审计服务的动力,而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做出决策的成熟型的投资者、债权人则会提供高质量审计需求的经济源动力。中国的审计市场是由政府一手培育和发展的市场,不是自发形成的市场,所以市场的直接需求方的需求动力也是由于政策等因素形成的被动需求。又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为代表的国有资产的所有权缺位,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广大股民为代表的最终需求者的要求得不到直接需求方的满足,这就使得审计市场缺乏有效需求。

三、完善我国审计收费制度的政策建议

1.改变现行的审计付费方式,根据审计质量决定是否付费。由委托人直接付费给会计师事务所改为由需要审计的公司将审计费用预先付给当地的行业主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然后由行业主管部门或注册会计师协会对审计质量进行鉴定,之后再决定是否支付给会计师事务所。业务的委托仍然是双向自由选择。当年度会计报表审计结束后,现有行业主管部门随即抽取一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检查审计质量的好坏,对抽查到的严重失实的审计报告,行业主管部门或者注册会计师协会则拒绝支付费用,将这部分拒绝支付的费用作为奖励基金。总之,由于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认定审计报告的质量,应由监管部门先把关,再决定是否付费。

2.加强监管,严格处罚超低价收费的不当竞争行为。审计行业监管机构应从保证审计独立性入手,明确规定除了按审计收费依据收取审计费用外,不得再有任何变相的收费。对于不按标准收费,随意降价、支付回扣等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的会计师事务所,应从严处罚。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公司都有可能出现败德行为,有时候则是两者合谋,安然事件就是例证。安然事件出现后,美国政府建立了由监管机构和相关部门组成的小组,对其监管框架进行协调,其中包括影响审计独立性的关键领域,并对会计行业的监管机制进行改革。

3.强化审计收费信息披露制度。现有的审计收费信息披露制度只局限于上市公司,且较分散,无法让利益相关者取得有用信息。因此,应重新制定条文或修订原有规定,务求完善。坚持集中性、详细性和强制性披露,只有集中、详细和强制三者结合才能保证对会计师事务所报酬披露的信息质量。信息披露形式可以是指定网站,或指定报纸,也可以是二者结合。就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信息的传输环境,可同时指定网站和报纸,关键在于存放的文本及位置要能够让广大信息使用者方便查阅,推行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披露信息的确认制度。

4.改善审计收费自律机制,建立真正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之间的伙伴关系;强化行业协会建设,建立专业委员会,引入专家指导制度;实施审计收费备案制度;建立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信用档案制度,并配以信息反馈制度。

参考文献:

1.戴娴。对我国审计收费制度现状及根源的思考。内江科技,2005(1)

收费制度范文第3篇

第二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设立的律师事务所和获准执业的律师,为委托人提供法律服务的收费行为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律师服务收费遵循公开公平、自愿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律师事务所应当便民利民,加强内部管理,降低服务成本,为委托人提供方便优质的法律服务。

第四条律师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第五条律师事务所依法提供下列法律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

(一)民事诉讼案件;

(二)行政诉讼案件;

(三)国家赔偿案件;

(四)为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咨询、申诉和控告、申请取保候审,担任被告人的辩护人或自诉人、被害人的诉讼人;

(五)各类诉讼案件的申诉。

律师事务所提供其他法律服务的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

第六条政府指导价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制定。

第七条政府制定律师服务收费,应当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必要时可以实行听证。

第八条政府制定的律师服务收费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承受能力和律师业的长远发展,收费标准按照补偿律师服务社会平均成本,加合理利润与法定税金确定。

第九条实行市场调节的律师服务收费,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

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律师服务收费应当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一)耗费的工作时间;

(二)法律事务的难易程度;

(三)委托人的承受能力;

(四)律师可能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五)律师的社会信誉和工作水平等。

第十条律师服务收费可以根据不同的服务内容,采取计件收费、按标的额比例收费和计时收费等方式。

计件收费一般适用于不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事务;

按标的额比例收费适用于涉及财产关系的法律事务;

计时收费可适用于全部法律事务。

第十一条办理涉及财产关系的民事案件时,委托人被告知政府指导价后仍要求实行风险的,律师事务所可以实行风险收费,但下列情形除外:

(一)婚姻、继承案件;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抚恤金、救济金、工伤赔偿的;

(四)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等。

第十二条禁止刑事诉讼案件、行政诉讼案件、国家赔偿案件以及群体性诉讼案件实行风险收费。

第十三条实行风险收费,律师事务所应当与委托人签订风险收费合同,约定双方应承担的风险责任、收费方式、收费数额或比例。

实行风险收费,最高收费金额不得高于收费合同约定标的额的30%。

第十四条律师事务所应当严格执行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司法行政部门制定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

第十五条律师事务所应当公示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等信息,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六条律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应当与委托人签订律师服务收费合同或者在委托合同中载明收费条款。

收费合同或收费条款应当包括: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方式、收费数额、付款和结算方式、争议解决方式等内容。

第十七条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签订合同后,不得单方变更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数额。确需变更的,律师事务所必须事先征得委托人的书面同意。

第十八条律师事务所向委托人收取律师服务费,应当向委托人出具合法票据。

第十九条律师事务所在提供法律服务过程中代委托人支付的诉讼费、仲裁费、鉴定费、公证费和查档费,不属于律师服务费,由委托人另行支付。

第二十条律师事务所需要预收异地办案差旅费的,应当向委托人提供费用概算,经协商一致,由双方签字确认。确需变更费用概算的,律师事务所必须事先征得委托人的书面同意。

第二十一条结算第十八条和第十九条有关费用时,律师事务所应当向委托人提供代其支付的费用和异地办案差旅费清单及有效凭证。不能提供有效凭证的部分,委托人可不予支付。

第二十二条律师服务费、代委托人支付的费用和异地办案差旅费由律师事务所统一收取。律师不得私自向委托人收取任何费用。

除前款所列三项费用外,律师事务所及承办律师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委托人收取其他费用。

第二十三条律师事务所应当接受指派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不得向受援人收取任何费用。

对于经济确有困难,但不符合法律援助范围的公民,律师事务所可以酌情减收或免收律师服务费。

第二十四条律师事务所异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执行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收费规定。

第二十五条律师事务所异地提供法律服务,可以执行律师事务所所在地或者提供法律服务所在地的收费规定,具体办法由律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协商确定。

第二十六条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律师事务所收费的监督检查。

律师事务所、律师有下列价格违法行为之一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一)不按规定公示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的;

(二)提前或者推迟执行政府指导价的;

(三)超出政府指导价范围或幅度收费的;

(四)采取分解收费项目、重复收费、扩大范围等方式变相提高收费标准的;

(五)以明显低于成本的收费进行不正当竞争的;

(六)其他价格违法行为。

第二十七条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律服务活动的监督检查。

律师事务所、律师有下列违法行为之一的,由司法行政部门依照《律师法》以及《律师和律师事务所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实施行政处罚:

(一)违反律师事务所统一接受委托、签订书面委托合同或者收费合同规定的;

(二)违反律师事务所统一收取律师服务费、代委托人支付的费用和异地办案差旅费规定的;

(三)不向委托人提供预收异地办案差旅费用概算,不开具律师服务收费合法票据,不向委托人提交代交费用、异地办案差旅费的有效凭证的;

(四)违反律师事务所统一保管、使用律师服务专用文书、财务票据、业务档案规定的;

(五)违反律师执业纪律和职业道德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八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律师事务所或律师存在价格违法行为,可以通过函件、电话、来访等形式,向价格主管部门、司法行政部门或者律师协会举报、投诉。

第二十九条地方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超越定价权限,擅自制定、调整律师服务收费标准的,由上级价格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提请有关部门对责任人予以处分。

第三十条因律师服务收费发生争议的,律师事务所应当与委托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以提请律师事务所所在地的律师协会、司法行政部门和价格主管部门调解处理,也可以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讼。

第三十一条律师服务收费争议调解办法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司法行政部门,依据本办法制定律师服务收费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司法部备案。

收费制度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了加大县城区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提高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根据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环保总局《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计价〔2002〕872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规划(**—2011年)的通知》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居民、单位在日常生活及为生活服务中产生的废弃物,不包括工程施工活动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与渣土、泥浆等废弃物以及医疗垃圾、工业垃圾、固体废弃物等。

第三条凡在**县城区范围内所有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包括交通运输工具)、个体经营者、社会团体、城镇(村)居民和城市暂住人口,以及进城设摊销售(收购)货物的摊(货)主,均应按照本实施细则的规定交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以下简称垃圾处理费)。

第四条县建设局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县城环境卫生管理站(以下简称县环卫站)是垃圾处理费的收费主体,具体负责垃圾处理费的收费工作。

第五条城市生活垃圾必须使用环卫专用车辆运输,未经县建设局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自运城市生活垃圾到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处理场以及设置消纳垃圾场地。

第二章收费标准及征收方法

第六条垃圾处理费的收费标准按**县人民政府《关于开征城市垃圾处理费的通告》执行。采取直接收取或委托代收的方式。

第七条居民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征收方法:

(一)常住居民按每户7元/月标准计收(沿街居民户所经营或出租的门店,垃圾费另按标准计收),由居民按月到指定的收费处缴费;实行物业管理的小区居民住户,经县环卫站核定户数,由小区物业管理机构代收后按月向县环卫站交纳;也可提前按季度、半年、全年缴纳。(下同)

(二)暂住居民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方法:按每人2元/月标准计收,由用人单位(业主)或房屋出租的单位、出租户负责到指定的收费处交纳。暂住人口居住不足15天按半月计收,超过15天不满一个月的按一个月计收。

第八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办公产生的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方法:

按办公间数每间3元/月标准计收(其他项产生的垃圾另按收费标准计收);经县环卫站核定间数与垃圾量,双方签订垃圾收费协议,各单位在当年的六月底前到指定的收费处一次清全年应交的垃圾处理费。

第九条餐饮娱乐业、家禽饲养、屠宰加工业的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方法:以箩计收,每箩3.3元/次(一箩为25公斤,不足半箩(12.5公斤)的减半收费,半箩以上按一箩计收),经县环卫站核定垃圾量,双方签订垃圾收费协议,由业主按月到指定的收费处缴纳。

第十条餐饮娱乐业以外的经营企业门面、个体经营户(含医疗门诊)的商铺垃圾处理费标准和方法:按经营铺面(店面)面积计收。30㎡以下收16元/店月;30~50㎡(含50㎡)按0.52元/㎡月计收;51~100㎡(含100㎡)按0.48元/㎡月计收;101㎡以上采取协商核定计收。以上计收标准经县环卫站核定,由经营业主按月到指定的收费处缴纳。同一个经营者有多个铺面的分别按上述面积计收。

第十一条宾馆、饭店、招待所、旅社(店)、医疗单位的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方法:按床位计收,每床位2.00元/月(不含餐馆娱乐业和医疗垃圾),经县环卫站核定,由单位或业主按月到指定的收费处缴纳。

第十二条街道摊点、临时摊点、流动摊点的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方法:按摊(点)计收,每摊(点)1.00~2.00元/天(具体由县环卫站按不同类别在此幅度内计收),经营数量达1吨以上的按5.00元/吨天计收,由县环卫站每天派员收取。

第十三条长、短途客车、各种进城务工车辆的垃圾处理收费标准和方法:长、短途客车按实际核准载客每座位1元/月计收;各种进城务工车辆按10元/月辆计收;费用由车主支付,经县环卫站与车主核定座位数,委托各运输企业代收后按月向县环卫站交纳。

第十四条各类市场、商场、生产加工企业(不含工业、医疗、固体废物)、厂矿、村(屯)的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方法:按吨计收,委托县环卫站清运的按80元/吨计收,自运的按50元/吨计收。

第十五条单位和个人委托县环卫站清扫保洁单位内(外)部卫生责任区和个人场(所)地的,按0.5元/㎡月计收。

第十六条建筑场地、交通事故、运输等遗撒污染等一次性清理冲洗,按5.00元/㎡次计收,超过50㎡以上的可与县环卫站协商计收。

第十七条自配垃圾桶的单位的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方法:

按每桶240.00元/月计收(每桶容量0.28立方米,重量100公斤)由县环卫站每天派车清运一次,经县环卫站与单位确定桶数,单位按月到指定收费处缴纳。

第十八条未纳入上述收费范围的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垃圾处理费收费标准和方法:参照以上相类似的收费标准计收,由县环卫站与发生垃圾的单位或个人协商计收。

第三章实行垃圾处理费减免制度

第十九条部队、义务教育学校、社会福利机构,按80元/吨或240元/月桶,减半收取。

第二十条低保户、残疾人、夫妻双方均下岗失业的居民,按每户5元/月计收;

第二十一条下岗职工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当事人,垃圾处理费按实际征收的85%计收。

第二十二条五保户、烈属户、孤寡老人免交垃圾处理费。

第四章收费工作管理与处罚

第二十三条垃圾处理费交纳对象的情况如有变动的,应及时向环卫站申请复核,以便调整缴纳标准。

县建设局要经常对县环卫站核定的收费标准进行复核,对有误的应该予以纠正。

第二十四条下岗职工自谋职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当事人持《下岗证》和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低保户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济金领取证》,残疾人持《残疾证》,夫妻双方均下岗失业的居民户、下岗或失业人员单身家庭户持《下岗证》或《失业证》和《户口簿》,五保户、孤寡老人持《社区居委会证明》,烈属持县民政局出据证明,经所在社区居委会核准后,由社区居委会统一到县建设局审批;经县建设局审批核发垃圾处理费减免凭证后,可以减征或免征垃圾处理费;未经批准,按规定标准征收;县建设局每年12月20日—30日审批一次。

第二十五条收费单位和收费人员实行亮证收费,收取垃圾处理费应当出具收费票据。

第二十六条所收取的垃圾处理费应当全额上缴县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垃圾处理费专项用于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县建设局、县环卫站会同有关部门对垃圾处理的各种作业服务的实际费用和编制预算进行审核后,按规定报请县财政局审批拨款。

第二十七条对委托代收垃圾处理费的单位和个人,允许从其代收的垃圾处理费中提取7%的手续费。

第二十八条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交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的,由县人民政府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查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57号令《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单位可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且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对个人可处以应交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三倍以下不超过1000元的罚款,并依法催缴。

第二十九条县环卫站必须建立交费户的相关档案,切实加强垃圾处理费收费工作的管理,做到应收的不漏,应免收的不收。县环卫站每季度分别向建设局、价格、财政部门报告垃圾处理费的收支情况。

第三十条县物价、财政、审计、建设部门要加强对垃圾处理费收取和使用的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乱收费、该收不收、不该减免乱减免和不按规定列支使用垃圾处理费的,要依法查处。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一条县城区周边村(屯)以及各乡(镇)可根据当地实际参照实施。

收费制度范文第5篇

关键词:VOC;排污收费;制度

前言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或VOCs)这个术语正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熟悉,但人们对VOC的真正含义了解并不多,实际上各国及国际组织所给出的VOC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ASTM标准定义VOC为任何可以参加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世卫组织(WHO)定义TVOC(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为熔点低于室温、沸点在50~260℃之间的所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国内标准如《室内装饰装修材料 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 18582-2008)定义VOC为标准大气压101.3kPa下、初沸点≤250℃的任何有机化合物。VOC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其中大部分为无毒或毒性很低,只有少部分有毒,并且可以致癌[1],因此大可不必闻“VOC”而“色变”。但是对于这少部分有毒甚至可致癌的VOC仍应引起足够重视。环境中的VOC存在天然排放源和人为排放源两个途径,一般来说有危害的VOC主要来自人为排放源,它们是由化工生产、燃料燃烧、矿物冶炼、工业加工、垃圾焚烧、香烟烟雾等以及VOC储藏、运输、使用环节的泄露所致。不同VOC对人体的危害特点并不相同,以室内装修释放出的甲醛为例,可引起急、慢性中毒,导致流泪、结膜发炎、视力减退、支气管炎等症状,还被国际癌症机构列为可疑致癌物。

目前,VOC已被视为仅次于颗粒物的第二类大气污染物,发达国家早已将其列入特别控制范围。我国在这方面也有所行动,除了不断完善VOC排放标准体系以外,VOC排污收费制度也在加紧酝酿之中,相信不会太久就会颁布并实施,这对于全面构建VOC污染防治体系将是重大突破和转折。本文基于VOC监测体系架构、污染物排放标准配套、法律支撑等方面,对VOC排污收费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为从事环保基层工作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 VOC监测体系架构与排污收费制度

1.1 排污收费制度概述

排污收费制度通俗地说就是“污染者付费”制度,通过对排放污染物的组织和个人征收排污费以实现污染控制的目的。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现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环境政策,对于减少排污以及推广应用污染防治新技术、新工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1.2 VOC监测体系架构问题及对排污收费制度的影响

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体系已形成“国家-省、直辖市-地级市-县”的四级架构。基层监测能力与国家、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其监测队伍、测试技术、仪器装备和监测投入方面离满足VOC监测工作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VOC监测涉及行业多、门类复杂,即使国家层面也远未完善,VOC监测更多以科学研究为主,全国和区域VOC污染特征、排放状况仍然未知,VOC排放量还采用欧美的排放系数进行测算[2]。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监测机构要实现面向全行业的监测难度极大。另外,环境监测主要由环境主管部门下属监测站完成,如果监测能力不足肯定会影响VOC监测质量。监测数据是VOC排污收费的主要依据,其质量必会影响排污收费制度的落实效果。

1.3 完善VOC监测体系对策与建议

要完善VOC监测体系,必须打破现有监测体系中的桎梏,将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分开,建立多元化的监测体系。目前,环境监测站与环境管理部门存在隶属关系,环保部门为避免“肥水外流”,一般不允许外地监测机构染指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监测业务。多元化的VOC监测体系可从根本上解决VOC排污收费制度对VOC监测的需求。美国、日本等国政府只负责环境政策的实施和监管,而将监测工作推向市场,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监测机构,而第三方监测机构的存在更利于保证监测结果的公正,这种做法值得推行VOC排污收费制度借鉴。

2 VOC排放标准配套与排污收费制度

2.1 VOC排放标准配套问题及对排污收费制度的影响

VOC污染物种类非常多,按照官能团的差别,可以分为烷烃、烯烃、炔烃、醇、醛、酮、酯、醚、酚、羧酸等十来个大类,每一类又可再细分若干小类,如烷烃就可再分为直链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卤代烃等,同时VOC来源又极其广泛。目前,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还没将VOC包括在内,虽然一些行业标准已包含VOC排放限值,但覆盖范围还不够宽,并且VOC监测分析方法主要参考国外相关标准。在线监测技术是VOC排放监测的关键,因为不少行业间歇性排放VOC,如果没有完善的在线监测技术必将影响VOC排放监测的准确性,这方面的标准也是缺乏的。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监测标准不配套,不同监测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这对VOC排污收费制度的实施肯定会带来不少困难。

2.2 加强VOC排放标准配套的对策与建议

目前,《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保部2013年第31号公告)已于2013年5月实施,其制定的发展目标包括:2015年基本建立重点区域污染防治体系,2020年基本实现从原料到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减排,但是排放标准体系、检测标准体系等工作进度仍然比较缓慢。VOC排放行业接近100个,全面完善行业排放标准任务艰巨。广东在VOC污染控制方面走在前列,已颁布实施了一些地方标准,如家具制造、印刷行业、表面涂装、制鞋行业等VOC排放标准,但行业覆盖也还是不够的。建议首先完善VOC监测方法标准,在环境空气与固定源废气排放标准中加入典型VOC的限值,还要制定并完善VOC采样与分析方法标准,特别是在线VOC监测分析标准。

3 VOC法律支撑与排污收费制度

3.1 VOC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及对排污收费制度的影响

我国开展VOC控制时间不长,系统性不够,行业针对性也不强。《大气污染防治法》中甚至没有VOC具体描述。现行法律法规中尤其缺乏VOC污染源环保准入、日常监管方面的具体要求,而且《环境保护法》等法律相关规定对超标排放的惩治力度也不够,造成“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怪现象,不利于VOC排污收费制度践行“污染者付费”原则,同时地方截留、占用、挤占排污费行为更会严重影响VOC污染防治。

3.2 健全 VOC法律法规支撑的建议和对策

在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时应增加VOC概念,加入排污收费管理等内容。制定VOC优先控制名录,实施VOC污染物环境管理登记制度,严格限制甚至禁止VOC污染物生产、使用,明确VOC控制与消减计划,建立针对VOC污染消费品环境税收制度等。

4 结语

VOC排污收费制度正在制定之中,乐观估计在2015年可能颁布实施。该制度实施后将会极大促进VOC污染的防治,然而现行VOC监测体系、排放标准和法律支撑方面仍存不足,本文对此进行探讨,希望发挥抛砖引玉之功效,能够见到更多真知灼见文章参与争鸣讨论,以便这项制度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新兴,李世莲,尉鹏,等. 环境中的VOCs及其危害[J]. 前沿科学,2013,7(4):21-35.

收费制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行政诉讼费用诉讼成本国家承担诉讼成本追偿对等原则

一、引言

1982年《民事诉讼法(试行)》出台,我国民告官的制度──行政诉讼得以确立。《民事诉讼法(试行)》第3条第2款规定“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审理的行政案件,适用本法规定”这是行政诉讼最直接且又最早的法律渊源。与之相对应,根据《民事诉讼法(试行)》第80条、第178条、第190条、第200条之规定,行政诉讼收费制度也随之建立。最高人民法院于1982年、1989年先后两次颁布了《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①,使行政诉讼收费制度进一步具体化。

行政诉讼收费是指当事人进行行政诉讼活动,应当向人民法院交纳和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行政诉讼通行的说法是指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②在行政法律关系领域发生纠纷后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审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判断相对人的主张是否妥当,作出裁判的一种活动。显然行政诉讼的时间区域为:从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时起至行政裁判作出时止。行政诉讼收费即当事人在该时间区段应向人民法院所交纳的诉讼费用。根据1989年《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一章规定行政诉讼收费分为三类:1、行政诉讼案件受理费和其它诉讼费用;2、行政诉讼案件执行申请费和其它执行费用;3、非诉行政案件执行申请费和其它执行费用。显然前述行政诉讼收费只包含《人民法院诉讼收收费办法》中的第一类,而不包括后两类收费。实际上,行政诉讼案件执行是指行政诉讼终结后,依国家强制力将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及其它法律文书,按其内容和要求加以实现的活动;非诉讼行政案件执行是依国家强制力将没有经过行政诉讼程序,但已发生效力的行政法律文书的内容和要求加以实现的活动。可见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案件执行、非诉行政案件执行,是三个不同的,有着质的区别,又相联系的概念。三个概念,泾渭分明,不容混淆。《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一章将上述三种收费统一称为行政诉讼收费的作法,很值得商榷,由于不是笔者今天所要讨论的范围,姑且不议。笔者所要讨论的是设立上述三种收费制度的合理性与其改革方向的问题。为了行文方便,本文以《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为准,将上述三类收费统称为行政诉讼收费(广义),而将第一类收费称为行政诉讼收费(狭义)。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中行政诉讼收费均指上述三种收费,即广义上的行政诉讼收费。

在讨论行政诉讼收费时,我们不能考究设立诉讼收费的必要性。概观设立行政诉讼收费的原因,大抵有以下几种:设立行政诉讼收费制度。⒈可以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减轻人民群众负担。⒉有利于增强公民、法人、其它组织的法制观念,防止滥用诉权。⒊有利于行政机关行使职权,促进依法行政。⒋有利于体现当事人在在诉讼中法律地位的平等。⒌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和经济利益。但笔者认为上述理由存在着逻辑上的缺陷,也严重不符合客观实际。

此外,我国行政诉讼收费的标准,没有考虑行政诉讼本身的特殊性,完全照搬民事诉讼的收费模式,将案件分为财产案件与非财产案件。非财产案件按件征收,财产案件按财产的价值的一定比例征收,数额越大,费用越高。从理论上讲,司法实践中将行政诉讼分为财产案件与非财产案件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因为所有的行政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均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非象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的客件,可分为:财产类客与非财产类客体。因此现行的行政诉讼收费制度须改革。

二、对行政诉讼收费制度质疑

现行的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的主要依据是《民事诉讼法(试行)》和依该法制定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及其补充规定。从《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规定来看,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基本上是民事诉讼收费制度的翻版。由于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不仅是量的不同,在质上也有明显区别,故现行的行政诉讼收费制度有几点值得商榷。

(一)对行政诉讼收费制度设立原因的质疑。

1、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并不一定会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减轻人民群众负担。

有人认为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解决相对人与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争议,这毕竟是一部份当事人自己的事情。把少数人花费的诉讼费用由国家包下来,增加了财政支出,从而间接加重了人民群众负担,显然不合理。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则可以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减轻人民群众负担。

但一个不可忽视的客观事实是──当作为原告的行政相对人为行政主体或作出具体行政作为的行政主体败诉或部分败诉时,并不会减少国家财政支出,减轻人民群众负担。在我国人民法院,行政主体均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属非营利性机构,其经费都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其财产所有权归属国家。此时无论是当事人胜诉还是败诉,还是部分胜诉或部分败诉,其所承担的诉讼费用也必然由国家财政支付。实行行政诉讼收费从表面上看,使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损失的诉讼成本似乎得到了弥补,但实际上由于人民法院与行政主体的经费都来自于国家财政拨付,故行政诉讼成本的最终承担者仍为国家。行政主体向人民法院所交纳的诉讼费用,在国家财政内部,只不过由一帐户转移到另一个帐户上面。同时,这笔诉讼成本也间接转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

2、以防止滥用诉权,作为实行行政诉讼收费的理由,有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嫌。

一些学者认为设立行政诉讼收费制度有利于增强公民、法人、其它组织的法制观念,防止其滥用诉权。《民事诉讼法(试行)》与《行政诉讼法》均规定诉讼费用由败诉一方承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分担。这一规定具有一定的惩罚性质,可以对滥用诉讼权的行政相对人在经济上课以一定的约束,这是其一;其二,收取行政诉讼费用还可以促使当事人慎重对待自己的诉权,从而预防纠纷,减少缠诉,防止诉累。但笔者认为,以此作为设立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的理由,有限制公民的基本权利之嫌。

第一,我国《宪法》第41条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这也是我国实行行政诉讼制度,制定《行政诉讼法》的宪法依据之一。可见公民提起行政诉讼是其实现基本权利的一种形式。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基本权利。第二,滥用诉权的标准不清,人民法院在判断何为滥用诉权时主观意向大,具有很强的伸缩性。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无懈可击,行政相对人也不会无事生非,将行政相对人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或稍有不服而提起行政诉讼视为滥用诉权的话,恐有失《行政诉讼法》立法本意。事实上,是否实行行政诉讼法收费制度与滥用诉权是两码事。对某些有钱人来讲,行政诉讼是否收费,其仍都可以滥用诉权。第三,提起行政诉讼本来就是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一个国家法治文明的体现。以收取诉讼费用作为行政诉讼的前提条件,很可能导致某些人因无法交纳或暂时无法交纳行政诉讼费用,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院的保护,从而对作出侵犯其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主体“敢怒不敢言”,有冤无处申的尴尬局面。那种认为老百姓是刁民的“防民”思想应当向“为民”观念转变。

3、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与体现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法律地位平等没有必然的联系。

有人认为设立行政诉讼收费制度,收取诉讼费用,反映了当事人在行政诉讼中法律地位是平等的。因为在具体行政行为中,双方当事人的实体地位是不同的。一方为拥有行政管理权的行政主体,另一方是被行政主体管理的相对人,双方属于行政隶属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不对等,这样双方在实体法律关系中,是处于法律地位不平等的双方当事人。因而在行政诉讼中实行平等的行政诉讼费用原则,显得更为重要。这样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及保护公民法人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的立法性质。

然而当事人法律地位的平等并不以是否向人民法院交纳诉讼费为标准,而以双方在行政诉讼中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是否平等为标准。行政诉讼收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诉讼成本的损失。那种认为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能改变当事人在诉前不对等的法律地位,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笔者认为有失偏颇。以此作为设立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的理由实在是牵强附会。

4、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并不一定会使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促进依法行政。

收取行政诉讼费用能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职权,促进依法行政,一个重要理由是:通过对行政主体课以经济上的约束,以达到依法行政的目的。这实际上是混淆了一个概念,即行政主体财产所有权究竟归国家还是归该行政主体。如果说行政主体财产归该行政主体所有的话,还有可能够体现行政诉讼收费的惩罚性,促进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如行政主体财产属国家的话,则受到损失的仍旧是国家,即所谓“崽用爷钱不心疼”,因而未必能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职权,依法行政。

5、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与经济利益,是对国家原则的一个误解。

在世界上,一些国家也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进程的加快,外国人和外国组织在我国进行行政诉讼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如我国不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则有损于国家与经济利益。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尊严,因而一些人认为在我国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不仅需要,而且必要。

笔者认为国家是一个国家固有的权利,是国家最重要的属性,表现为对国内最高权和对外独立权。对外国的一些做法,应当批判地接受。因为是否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是一个国家份内的事情,是一个国家对内最高权的表现。不能说一个没有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的国家就有损于国家。在涉外行政诉讼中我们可以根据对等原则来维护国家与经济利益。

(二)对现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的法律依据和征收标准的合理性质疑。

退一步讲,既便上述理由成立,但现行的行政诉讼收费制度也值得商榷。

1、现行《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法条依据失效,其合法性值得怀疑。

现行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是依据1982年的《民事诉讼法(试行)》而制定的。由于该法已经失效。故1989年《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法条依据也随之失效,从而使《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根基得到了根本性动摇。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该《办法》的合法性很得推敲。在《行政诉讼法》实施11年和《民事诉讼法》实施10年的今年,《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仍涛声依旧,不能不说是一种人为的遗憾。

2、现行《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所确的行政诉讼费用征收标准不合理。

《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将行政诉讼收费与民事诉讼收费合二为一,在费用征收上两者可互相通用。行政诉讼收费和民事诉讼收费一样将案件分为非财产案件与财产案件。非财产案件按件征收;财产案件④,以其所涉金额与价款按比例征收。非财产案件的行政诉讼费用按件征收倒不难理解,但财产案件按比例征收则有点过份附会于民事诉讼收费制度。第一,所有行政诉讼案件所争议的标的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非财产问题。行政案件所涉财产的金额或价款只是具体行政行为所导致的后果,而不是行政诉讼案件所争议问题的本身。因此不能将行政案件当财产案件看待;第二,行政主体有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难以估价或者是金额与价额巨大的,如大片森林、国土、水体、滩涂、珍稀文物等。这些案件如以金额或价款的比例来计算征收行政诉讼费用,其巨额费用无论是相对人还是行政主体都难以承受,特别是行政主体作为国家部门并不是经营性或营利性单位,其单位行政行为的财产也不归其所有。该笔巨额费用的最终承担者仍旧是国家财政,显然这种行政诉讼收费不合理,仍只不过是巨额的行政诉讼费用在国家财政内部由一个帐户转移到另一个帐户。诉讼成本仍间接地转归广大人民群众承担。因而我国的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带有很大的民事诉讼收费性质。行政诉讼收费制度没有体现,行政诉讼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等公权利的自身特点。

三、改革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初探。

由于我国现行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的法条依据已失效。诉讼收费行政、民事不分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行政诉讼收费制度迫在眉睫。如何改革行政诉讼收费制度,笔者曾作如下探讨。

(一)建立诉讼成本国家承担制。

行政诉讼必竟不象民事诉讼那样解决的是平等主体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之争,它所要解决的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行政法律关系上的权利或义务如何落实的问题,因而在行政诉讼中必有一方是代表国家行使行政权的行政主体。换言之即国家为行政权利、义务的终极享有者或承担者。相对人提起行政诉讼的目的起因是因为其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法律上的缺陷,是其作为国家的主人参政的一种形式,因而在行政诉讼中产生行政诉讼费用应当由国家承担,实行行政诉讼成本国家承担制度。其次,作为行政诉讼和行政诉讼案件或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的客体所依据的法律源于行政法,而行政法属公法领域,维护的是整个国家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等公权利,公法的混乱将会造成整个法律体系的混乱的。故行政法的公法性质也决定行政诉讼收费不宜象民事诉讼那样,实行诉讼成本按过错原则由当事人承担。(建立行政公诉制度是实行诉讼成本国家承担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可以与相对人行政自诉方式一同构成我的行政诉讼提起方式)。第三,人民法院作审判机关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是其职责所在,即国家机关对国家机关监督,是国家机关内部的事务,诉讼成本理由国家财政支付。如由当事人承担,则不尽合理。只有实行诉讼成本国家承担才能扭转这一不合理体制。

(二)建立行政诉讼成本追偿制度。

行政诉讼成本追偿是指在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或非诉行政案件执行过程中,所发生的诉讼成本损失,国家有权向有关责任人员要求予以赔偿。它包括国家对原告、被告、第三人的行政诉讼成本的追偿。从当事人是否为行政主体为标准。行政诉讼成本追偿可分为对非行政主体的诉讼成本追偿,和对行政主体诉讼成本的追偿。在对非行政主体行政诉讼成本追偿中,诉讼成本由非行政主体承担,在对行政主体的诉讼成本追偿中,则将责任落实到有关直接责任人承担。这样才能够真正减少国家财政开支,减轻广大人民群众的负担。

(三)建立滥用诉权惩罚制度。

提起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其它组织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权利不能滥用。为此在行政诉讼中有必要建立滥用诉权惩罚制度。在建立滥用诉权惩罚制度上,可以参考以下因素:一是对滥用诉权的界定。界定时应当考虑到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存在法律上的缺陷,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目的是否出于维权的正当需要。行政案件本身导致金额、价款的有无大小不能作为判定滥用诉权的标准。滥用权诉的具体表现形式应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不宜给予人民法院较大的主观随意性。二是对滥用诉权者给以一定的制裁。追究其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造成国家财产损失巨大的,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四)对于涉外行政诉讼,实行对等原则。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进程和我国加入WTO的步伐加快,外国人和外国组织在我国进行行政诉讼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是否实行行政诉讼收费制度各国做法不一。对此类行政诉讼,如机械地坚持诉讼成本国家承担,则可能有损我国与经济利益。因而从平等的原则出发,在实行行政诉讼成本国家承担的同时引入对等原则,这样既维护了国家,又避免了国家经济利益的损失。在实行对等原则中应当考虑以下两个因素:一是诉讼成本的核定;二是该外国对中国公民、法人、其它组织实行行政诉讼权利的限制程度。

注:

①1982年的《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为试行办法;

②含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下同。

③此处指的是一般情况,因为人民法院诉讼费的免除是有限的,且程序繁索;

④严格地讲为行为后果涉及财产权的行政案件。

参考资料:

1、《行政诉讼法学》,应松年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修订版。

2、《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姜明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9年10月第一版。

3、《行政诉讼法释论》,黄杰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第一版。

4、《行政诉讼法讲座》,黄杰主编,中国人公安大学出版社1989年6第一版。

5、《行政法学》,罗豪才主编,2000年高教自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6、《民事诉讼法学》,柴发邦编,2000年高教自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7、《国际法》,端木正主编,2000年高教自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8、《宪法学》,魏定仁主编,2000年高教自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9、《法学基础理论》,沈宗灵主编,2000年高教自考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0、《依法治国与法律体系建构学术研讨会综术》──《法学研究》第二十二卷第五期。

11、《民事诉讼法(试行)》。

12、《行政诉讼法》。

13、《民事诉讼法》。

收费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排污收费制度 污染者付费原则 环境税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22-01

一、排污收费制度简介

排污收费制度,也被称为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者超过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所排放的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征收一定的费用的一套管理制度。它是运用经济手段有效地促进污染治理和新技术的发展,使污染者承担一定污染防治费用的法律制度,是“污染者负担”原则的具体体现。

二、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实践

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排污收费制度。197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明确规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收取排污费。”它的颁布为在我国建立排污收费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1982年2月5日,国务院的《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标志着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

二、现阶段我国继续实施排污收费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加重,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有很多人提出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与当今的环境状况已经不相符合,并且提倡取消排污收费制度。对此,笔者认为逐步对污染物开征环境税虽然是环境保护政策的一种大趋势,然而,在我国现阶段继续施行排污收费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排污收费制度的设计具有合理性与科学性。排污收费制度既是对行政干预的必要补充,同时也是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的经济手段,它通过经济手段与行政干预的结合,使环境保护的外部压力与内部的动力得到了统一。

其次,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当前的环境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主要表现在:排污收费是环境立法的组成部分。是污染控制制度的具体化,它以法律为依据,带有强制性。通过对排污主体取排污费,加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促进产品与服务的环境友好性。而且,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经过多年的实施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具有较为统一的机制和成熟的运作程序。所以,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排污收费制度还是有其发挥作用的空间的,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继续存在还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在税收体系中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排污税,排污税收征收覆盖面比较狭窄,排污税收并未形成体系,对环境的总体调控性较弱的现状。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求建立新的税种、税目或将排污收费全面改为排污税以扩大环境税的覆盖面,同时提高我国排污税的税率、注重税收优惠的税种税目的建设,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环境税体系。这样所需的时间是十分漫长并且难度也是相当大的,不能够及时高效地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一)排污收费制度的不足之处

1.排污收费制度的运行目的不明确

我国《排污费使用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规定:“为了加强对排污费征收、使用的管理,制定本条例。”该条文所体现的排污收费的目的,仅在于为筹集治理污染的资金。如此规定,对于排污收费制度的目的的理解过于片面,且偏离了该制度赖以产生的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对污染者苛以征收排污费的真正目的。

2.排污收费的标准欠缺科学性

首先,排污收费的标准偏低。由于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企业必然会寻求生产成本的最小化。购买污染治理设备的费用一般较高,且需要较高的技术投入。而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普遍偏低。如此规定,造成了“守法成本低,违法成本高”的现状。在利益的强烈对比之下,一些企业宁愿选择缴纳排污费,也不愿将资金投入在污染治理领域。

3.排污收费征收上的问题

排污收费作为一种政府行政手段,政府的行为在实践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部分地方政府往往只注重地方的财政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环境因素的考量。一些政府为了吸引外来投资,甚至以减收或少收排污费为优惠条件。另外,政府“寻租”的现象普遍,也导致了排污费征收上的效率低下。

(二)对排污收费制度的完善

1.明确排污收费的目的

征收排污费的目的不应仅仅在于为污染的治理筹集资金,我国目前的这种规定带有一种仅仅强调末端治理的倾向,不利于排污收费制度的有效运行。因此,应全面认识排污收费的目的:促使排污者治理污染、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量,由此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良性循环;为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筹集必要的资金;保护受到污染损害者的利益,实现经济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协调发展。

2.对排污收费标准的重新考量

首先,应从总体上提高排污收费的标准。为使排污收费切实起到预防和控制污染的作用,应尽可能把收费标准提高到高于或至少少于污染治理成本的水平。为此,应对各类主要污染物的治理进行成本调查,对排污收费标准进行调整,并兼顾社会、企业的承受能力逐步实施到位。引导排污者致力于污染治理,而不是交费排污。

3.解决排污收费制度征收问题的新途径一――国家环保任务的民营化

政府作为排污收费征收的主体,在与企业的博弈过程中,会出现“政府失灵”等现象,从而大大降低了排污收费的征收效率。应在以政府为主导的排污收费制度中引入民间力量,使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投资――国家环保任务的民营化。这是指虽然国家负有提供环境保护公共产品的义务,但国家可以不亲自履行此义务,而是引导民间力量从事环境保护事业,从而间接实现国家的环境保护任务。

4.受害者保护基金的建立是排污收费资金使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收费制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排污 收费 制度 发展

中图分类号:X-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a)-0-02

当今世界在经济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同时,作为经济发展的附属产物-环境污染已经开始作为人们必须要正视的问题。清新的空气、纯净的饮用水、没有被污染的土壤等环境要素是人类生存的必需条件,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环境当作污染物的净化场所,任意排放污染物,而不付出任何代价。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人类社会上百年的经济发展沉淀,污染物的排放超过了环境净化能力,使环境质量发生了从量变到质变的恶性循环,人民健康受到危害。世界上许多城市和工业区,人们用来赖以生存的新鲜的空气、清洁的水现在已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净化这些被污染的空气和水,或者从远处和地层深处获得洁净的水源,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笔费用应由污染者来负担。污染者既然污染了环境,也就是损害了环境质量,就应该理所应当的承担这一切的后果,应该像消耗其他物品一样支付一定的费用,并应承担治理污染的费用和补偿受害者的经济损失,不应该把因环境污染而支付的费用转嫁给社会和人民,从而提出了向污染者征收污染税的主张。

1 排污收费制度的起源以及在中国的起步

德国于1904年在污染严重的鲁尔重工业区最先实行排污收费制度。1976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制定世界上第一部征收排污费的法律─《向水源排放废水征税法》。目前实行排污收费制度的有法国、日本、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中国在197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中规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收取排污费。”1982年 2月国务院公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规定》,同年7月1日在全国各地实施。排污收费是控制污染的一项重要环境政策,是运用经济手段要求污染者承担污染对社会损害的责任,把外部经济内在化,用以促进污染者积极治理污染。中国在《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中指出,排污收费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企业事业单位加强经营管理,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实践证明,排污收费能起到促进治理污染的作用。

2 排污收费制度在我国的具体实施

(1)收费范围和标准的确定。《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了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以及噪声污染四个方面的排污费收取办法。这也开创了我国排污收费理论制度的里程碑,紧接着2003年2月28日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经贸委令第31号《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对排污费的收费标准做出了具体规定,这项排污收费制度细则的适时推出,更加从理论上做了完善,从法律层面上对收费的具体实施座了相关的配套和补充,做到了有法可依。

(2)加倍征收或减收、免收的条件。《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中对于排污企业的排污类型进行了分类处置,从人性化方面科学有效的规范了排污者的排污行为。企业的过度排污,势必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就应该承担过多的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加倍征收排污费,从经济手段上对其进行了惩戒。但是如果企业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遭受重大经济损失,国家允许其减收排污费,但是前提是企业采取积极的措施治理环境污染,国家也确实做到了“以人为本”,在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间做到了有机的平衡。但是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地域经济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从国家层面上制定的法律还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致使越来越多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向中西部集聚,这时候地方标准的横空出世,也从制度上实现了创新,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序实现提供了有利的地方保障。其中山西省新出台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更是对严重污染空气和影响大气环境质量指标的二氧化硫做出了严厉的规定,从2008年4月1日起,山西省将执行新的二氧化硫排污费征收标准,对不同的排污行为实行差别收费,每公斤收费相差了一倍。根据山西省物价、财政和环保部门联合下发的文件,对未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建设或二氧化硫排污超标的单位,二氧化硫排污费收费标准由现行的每当量0.6元,提高到每当量1.2元;对已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并且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的单位,二氧化硫排污收费仍执行每当量0.6元的老标准。据了解,对不按规定核定排污量、计征排污费或者减免缓缴排污费的单位,山西省环保、财政、物价部门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对拒报、谎报排污量,以及不依法按时足额缴纳排污费的,要依法予以处罚,源头上结合经济手段对超标排污者进行制裁,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出组合拳,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地方标准的建立,是对国家相关制度的补充,根据地域性的差异,从而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收费标准,这就彻底要求政府决策者审时度势,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为了更好的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的目标。

(3)排污费用收缴。《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规定排污者在规定期限内缴纳排污费,滞纳金的出现无疑是排污费征收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如果逾期未缴纳排污费,企业要承担相应的滞纳金责任,使得排污者拖沓的投机心理荡然无存。拒不缴纳企业要承担被关停整改的严重后果。从征收源头和执行过程中,始终利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无论从力度还是广度上,都是要确保排污费的足额征收,坚决杜绝掉漏征等现象的发生。

(4)排污费的使用。我国排污费使用坚持的是“收支两条线”的原则,最大限度的使排污费使用到排污企业的污染治理中去,但是并不免除排污者治理环境污染的责任,在缴纳排污费的同时,企业必须严格规范排污口,保证污染防治设施的正常运行,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见排污费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3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弊端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起步尚晚,这套制度还是借鉴西方,西方已经走完了工业化社会的上百年的起步时期,但是我国工业化起步晚,现在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环境污染乃是工业化初期的不能避免的,我们也不得不踏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但是积极尝试引进各类新的制度加强地方环境立法,作为法律来约束企业的排污行为,坚决杜绝企业“先上车后买票”的老套路子,实践上处理好排污收费与排污许可、排污行政处罚、排污申报登记制度的关系,乃是做好我国“十二五”节能减排文章的重中之重。

(1)排污申报制度执行不到位。排污申报制度作为西方国家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这个制度作为排污费征收的重要依据,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排放污染物制度登记表》的填报对于某些企业主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电脑都不会使用,而上述填报数据需要有在线监控设备的监控数据,而这个在企业来说是不太现实的,而西方社会已经高度工业化,企业的各个生产流程均采取计算机操作,填报上述数据轻而易举。由于排污申报制度的执行不力,直接导致排污费征收的数据、征收期限等大打折扣。

(2)排污费行政处罚执行太难。现阶段环保部门只有监管权力,一纸文书的下达轻而易举,但是没有相应的执行权力,造成了监管和执行的断档,而人民政府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有些时候可能无暇顾及上述问题,直接导致了环保部门的权威受到了挑战,企业由此可以不拿环保部门当回事情,为“先上车后买票”埋下了伏笔。

(3)收费环节监管难。我国现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中存在着制度和实践脱节的窘境,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着执法不严、协商收费等问题,对于一些像砖厂等类似的小企业,各自为政,鼓励经营,没有具体的账目可查,排污费收取时参考的具体产量只能参照企业申报量,而收费中如果夹杂协商收费,讨价还价,拿回扣等问题,更是非常隐蔽,然而这些企业为了成本计算,污染防治设施更是一纸空文,这样就使国家积极的排污收费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打了严重的折扣,作用可见一斑。

4 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改进

排污收费制度是现行世界范围内综合运用政府管理职能和经济杠杆治理环境污染的最有效的制度,但是面临我国没有积极稳妥的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排污收费体系,在我国排污费作为行政收费立法层次较低,排污税的可行性这时候提上了日程,使得排污费作为国家的税收强制执行,排污税则体现国家意志,除了采取收取排污费的行政收费措施,还可以通过责成提供纳税担保、冻结纳税人的存款账户和扣押、查封纳税人的商品、货物等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性措施,对于偷税数额较大或抗税行为触犯刑法的,可以依法给予刑事制裁。费改税”后,这项税种将由税务机构代替环保部门征收,行政色彩有望随之淡化。而且,相比排污费仅针对产业链末端环节征收的做法,税收的征缴环节则较为灵活,可以同时对生产、消费等多个环节征税。以环境税替代现有排污费将会是大势所趋。积极适时的探索排污税的可行性迫在眉睫,关系到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的顺利完成,实现排污企业污染物的零排放,最终实现环境质量的彻底改善。

参考文献

[1] 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69号),2003(10):2-13.

[2] 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S].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第31号令),2003(7):15.

[3] 王彬辉.〈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若干问题探析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博士。[N/OL]东莞市环保局http:///sofpro/cms/previewjspfile/dgepb/cms_0000000000000003451_tpl.jsp?requestCode=131021&CategoryID=16304 (2006/7/13).

[4] 刘立佳,司言武.环境费改税的理性思

收费制度范文第9篇

关键词:院内代收费;收费标准;满意度;代收费措施

1临床资料

随着急诊急救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在危急重症患者的抢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灾害性事故的紧急救援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院前急救的窗口"120指挥调度中心在危急重症、突发、灾害事件的救援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院前急救人员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是决定快速反应、快速处警的重要因素。但是院前急救工作不是免费的,存在院前急救工作需要院前收费,因此也造成了医患关系之间的矛盾,如何改变以往患者认为的出诊医务人员"不分病情,只知要钱"的看法,如何化解这一矛盾,那就是院前急救人员收费制度改为接诊医院内代为收费简称"院内代收费"。以下简称院内代收费制度。

院前急救出诊费用由院内代收模式,不仅化解了医患矛盾,同时也明显缩短了转送患者出诊车辆的等待时间,回车及时,极大提高了急救车辆使用效率等。院内代收费制度不仅充分有效利用院前急救资源,也树立卫生系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形象。

2措施

如何落实好这一利民便民措施,笔者认为采取以下几项措施:①要提高认识,将代收费服务模式作为院前急救单位落实卫生系统实施"双提升工程"与争创"人民满意的医疗机构"活动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加强院前急救工作行风建设,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着眼于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实际问题,建立完善便民利民机制,改善医疗服务模式,建立群众看病就医急救便捷绿色通道,"先抢救,后交费",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②院前急救医疗收费,实行成本核算,收费标准执行各地市卫生局、物价局、财政部门制定的统一标准。收费要做到公开透明,急救车上应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出诊人员要认真详细开具收费明细,并交给送达医院代收费医护人员。严禁乱收费、多收费、巧立项目收费。代收费单位和人员有责任监督、举报不合理收费现象。③严格执行院内代收费制度。出诊过程中,院前急救人员无论是将患者送往其他医院还是送往本医院,均由院内代收费,院前出诊人员不得收费。各院前急救网络单位要相互之间实行院内代收费,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收;院内急诊科工作人员不得拒绝签字、刁难转送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人员,切实把院内代收费落到实处。④出诊过程中使用的药品、材料等,为节省时间,原则上统一要求必须回本单位补齐。因此,急救车上常用药品要备足用量。如遇到本单位个别没有的药品、材料等,而需在送达医院补充,作为特殊情况,可尽快在其医院药房开具处方直接购买补齐,凭票据回本单位报账。⑤各院前急救单位要协调好本单位药房,药房应给院前急救出诊车辆补充所用药品提供方便,提供并做好记账工作。⑥各院前急救单位代收费的款项结算可按月、季、6个月或1年,从方便工作出发,由双方自己商定。⑦急救中心将不定时督导检查代收费执行情况,将其列入检查考核内容。

3结论

收费制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排污收费;改革;建议

一、排污收费制度的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在实践中,与传统的“命令―控制”模式相比,环境经济手段如排污收费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它不仅可以为减排提供持久的动力输出,而且见效快,通常2~4年就能显露出明显效果。“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际的追求。”任何一种制度都体现了制度设计者追求的价值理论,排污收费制度也不例外。排污收费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环境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环境问题的外部不经济性理论等。

(1)资源价值理论。环境资源是有价值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少,产生的污染远低于环境的自净能力,整个环境系统是平衡的。但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多,产生的环境污染远高于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自身的再生能力被破坏。为了继续生存下去,人类必须对环境的再生产投入劳动。环境由此具有了价值。其价值是环境资源再生产过程中人类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既然环境是有价值的,那么应该对它实行有偿利用。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实质上是利用了有价值的环境资源,排污者利用了国家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理应支付相应的补偿,也即缴纳排污费。由于环境资源具有稀缺性,因此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价格会逐步得到提高,直至与环境资源本身的价值相当。因此,针对环境的不同污染源征收不同的排污费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

(2)外部不经济性理论。“外部不经济性”理论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来的,他的学生庇古继承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是指当生产活动或消费活动对他人产生附带性的成本或效益时,外部效应便“诞生”了。也就是说,成本或效益被附加于其他人“身上”或“名下”,然而施加这种“力”的人却并没有为此付出或支付代价。外部效应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环境问题反映出来的正是环境施害人将本应由自己负担的成本转嫁给社会而造成的成本外溢效应。环境施害人往往并不承担相应的成本,而是直接转嫁给社会。如此,污染者没有动机减少废水和废气排放,从而造成污染。因此征收排污费可是使外部成本内部化。

二、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事业单位,依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水污染防治法另有规定的,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规定执行。征收的超标排污费必须用于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这是我国法律对排污收费制度的基本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十五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国家规定缴纳排污费,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按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并负责治理。”同时,《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二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三十四条、《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十六条也都对排污收费制度作了相应的规定。

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进一步规范了排污费的征收、使用和管理,并使排污收费制度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征收标准上实现了由超标收费向排污即收费、超标就加倍收费的转变。在资金使用上,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全部用于污染治理。环保执法资金由财政予以保障,从制度上堵住挤占、挪用排污费的问题发生。在征收对象上,条例规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当缴纳排污费。这一规定将征收对象由超标排污的企事业单位拓宽到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一切单位和个体工商户,任何排污者都必须承担缴纳排污费的义务。在监督管理方面,实行政务公开,增强了透明度。

但我国现行法律中对排污费的征收问题仍存在缺陷:

(1)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从经济学角度看,对排污者征收的排污费应该等于他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从而使其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然而我国现行排污费征收标准征收的排污费往往连治理污染的成本都无法完全弥补。根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排污费征收标准仅为污染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10%,这必然会导致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宁肯交纳超标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造成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我们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合适的收费标准,有效发挥排污收费制度应有的功能。

(2)排污费不能足额征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少缴欠缴拖缴排污费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现行的排污费征收程序中,征收额的测算标准是排污者申报和环保部门核定,而在一些地方主要依靠企业自报,申报数据的可靠性、准确性、真实性难以保证。对此,我们可以实行排放污染物总量申请收费制度,即实现由“事后收费”向“事前交费”转变,其核心是排污单位通过排放污染物总量申请,同时缴纳相应费用,取得环境容量或资源的使用权,也就是根据本地区环境容量、污染控制目标核定本地区或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向社会、排污单位公告。排污单位根据自己的需求,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环保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环保部门根据各排污单位申请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审查、核定、分配、批准、发证,同时收取核定许可排放总量的开户费和排污费,不足部分及增减变更可以通过市场运作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交易。这种制度使排污费从被动征收转变为排污者主动交纳,未交纳者将得不到环境容量使用权,污染物也就不得进入环境。

(3)《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与《环境保护法》存在矛盾。根据《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只有超标排污才征收排污费,而《条例》规定的是排污即收费,超标排污加倍收费的原则。而且在处罚力度上《条例》规定严于《环境保护法》。但是根据《立法法》第79条的规定“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规章,”仅是行政法规《条例》位阶上低于作为法律的《环境保护法》。当发生冲突时,只能适用基本法的规定而不能适用位阶低的行政法规。因此,我们需要对法律进行修改,促进法律体系内部的协调与统一。

三、总结

有人提出实行排污的“费改税”,但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实行排污税的时机还尚未成熟,况且排污税收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注定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改革排污收费制度并继续保证该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同时,对个别收费项目进行排污收税的试验,是适应我国国情并且不乏前瞻性的正确做法。

参考文献:

[1]张岩,李波.《浅析我国排污收费制度》.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

[2]伍世安.《改革和完善我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探讨》.《财贸经济》.2007.

[3]李慧玲.《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及其立法评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7月第1卷第2期.

作者简介:

上一篇:绿色化学实验范文 下一篇:税源控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