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9:11:29

实验心理学论文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尚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教材选择上种类繁多,内容体系庞杂;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讲授多、学生操作少;在实践教学上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多、课外拓展少,传统实验仪器多而新近仪器少;在教学评价上过分强调评价的总结,把考试作为学生成绩考核的唯一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的评价,在学习情感上学生畏难心理较为突出,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我们定位的实验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强调三个结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实际应用能力和增强学习兴趣;二是本课程和其它课程(主要是普通心理学和心理统计学)的结合,体现综合性;三是基础知识与新近研究的结合,体现前沿性。

二、实验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课程内容的优化

优化课程结构的关键是要吸取各版本教材的优点,以教学大纲为蓝本,重新建立一个适合学生特点、体现教学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素质的课程新体系。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以夯实基本理论、凸显考研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理念为基础,构建了实验心理学的课程教学新体系。1.夯实基本理论,凸显考研重点。我们根据“实验心理学”发展的动态、课时的变化和全国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要求,及时增加、补充新内容,适当删减一些旧内容,为学生进入其他高等院校接受进一步专业学习服务。教学中,教师应在对本学科有着深刻的理解基础上将本学科的原理及理论深入浅出地讲授清楚,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为了使教学直观形象,在教学中提倡多媒体教学,通过讲解和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深化理性认识。2.强化实践教学,因地制宜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第一,精选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通过课堂精讲,重点围绕演示性、验证性实验的操作程序和原理解释,选做一些必要的经典实验项目,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规范的实验报告来训练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和品质。第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根据学过实验心理学原理,结合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操作实验而得出结论。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依托大学生科研立项等课外科研活动,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而进行实验,还可以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的原则,由学生自愿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主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目前,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师资力量薄弱、心理学实验室投资小、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实验仪器设备等条件有限、尖端技术含量低,没有充分体现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在实验内容上,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偏少,能够反映学科前沿领域研究成果的实验几乎没有。实验程序和材料都是现成的,学生只要能够按照要求操作就可以完成实验任务,由于这些限制,学生认为心理学实验非常简单,而不会进行创造性思维,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不利于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地方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应定位于挖掘内部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文献资源以及实验室设备与技术资源,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条件。同时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应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量力而行,避免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高目标。

(二)范例教学法在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范例的选择和范例教学法的实施。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首创的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范例”的基本性强调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基础性强调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使之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范例性要求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使学生能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地掌握知识。实验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范例”的基本特点。我们通过在《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心理与行为研究》杂志精心选取范例,这些期刊应用实验法进行的研究较多,内容涵盖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工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各学科领域。具体包括变量选取、被试分配、实验控制等,教师可就不同类型的实验设计进行原理的详细讲解,使用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组织指导的实施模式有两种,新授课:范例呈现剖析“个”“个”的特征类的特性规律认识。复习课:创设情境类的特征范例呈现、分析学科知识结构学科知识运用。在此过程中注意新授课和复习课的模式差异。在进行范例教学前,教师要进行教学分析,根据教学目标选择设计适合的范例,对范例的代表性、启发性等综合进行考虑。2.范例教学法的延伸。在课外充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指导学生阅读专业期刊上心理实验报告,讨论分析实验设计,从中学习较高水平实验设计的思路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具体要求学生各种实验设计的特点、分配被试的方法、实验控制模式,我们围绕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6-8项实验报告研读和1项实验设计的作业。学生在完成研究报告研读和设计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除了图书馆期刊外,主要通过各种文献数据库资源获取)查阅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研读和综述。同时,我们在实验设计中要求学生按规范制作实验材料、控制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使学生使用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提升。3.范例的评价与改进。使用课后效果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结合学生考试成绩和学生评教,对范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进一步改进、精选各部分范例,对范例的契合性进行评价,总结得失,寻找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的方法。4.范例教学法的实施困难。如何把掌握知识的基础性与系统性较好地结合起来,是范例教学法面临的一大问题。范例教学法要求教师既要能分析教材,又要能掌握教法;既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要成为他们的好助手。实际上,这一切对大多数教师来说,都是需要付出精力和努力的。比如怎样选择代表学科本质因素和基础因素的“范例”,如何保证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自然形成,教学方法的改革如果没有考虑到教师现有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势必不能取得成功。因此教师因素也是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三)课程评价的改革目标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通过课堂回答问题、作业、期末考试、课外读书笔记、实验操作评价及实验报告撰写等多种方式考查学生学习情况,增强学生课程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实现发展性课程评价。借鉴朱俊卿提出的“三结合”的方法评定学生成绩。即老师评定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理论考试与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末考试的内容主要以实验理论为主,占学生总成绩的50%,另外50%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基本的科研素质,这样既评价了学习的过程,又检验了学习效果把期末考试、平时成绩、实验技能、理论考核和自我评价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增强实验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和约束力,确保了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完整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用多元化的评定方法来考核学生成绩,也使得评价更加合理、科学、人性。

总之,地方高校实验心理学课程建设上应注重夯实基础,凸显考研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原理以及各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教学改革上强调通过范例入门,强化实践教学,使学习者学会分析实验并能够初步进行实验设计,掌握实验结果处理方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规范;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这门课的畏难心理,为培养学习者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心理学学术素养奠定基础。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型教学

近年来,心理学在我国迅猛发展,全国许多高师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都成立了心理学相关专业,在心理学硕士专业的招生中也发现了很多跨专业的学生。心理学是一门实证性的学科,其中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然而,在我国高校特别是二三线城市的二本院校中,实验心理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问题也比较突出,普遍存在师资质量较差、心理学实验器材利用率不高、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纸上谈兵”等问题。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同等重要的课程,迫切需要一系列教学改革,力求做到理论、实验、实践和应用一体化,培养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合格心理学人才。

1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教学方面

我国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包括心理实验变量、实验设计、传统心理物理法、反应时、信号检测论、感知觉(包括皮肤知觉、视觉、听觉、空间知觉等)、学习、记忆等方面内容,讲授的理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研究成果[2-3]。由于教师本身没有把握目前的研究进展,缺乏研究支持,在理论教学中也多停留在教材本身,学生更容易感觉内容枯燥。另外,在上述整体内容中,心理实验变量、实验设计、传统心理物理法、反应时、信号检测论是实验心理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基础,也是其核心内容,而感知觉、学习、记忆等内容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其他课程重复[4],且内容体系繁杂,也容易让心理学专业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

1.2实验教学方面

目前各大高校的实验教学主要沿袭传统的实验教学,即采用仪器教学的手段。高校建立的心理学实验室基本都是雷同的,即购买10套左右的JGB-B1型心理学实验台、30台左右的电脑及“实验心理学教学系统”软件[5]。虽然仪器能基本保障实验心理学实验部分的顺利开展,但很多学校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在试验教学中,缺乏系统的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训练,没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实验心 理学在心理学实证研究中的重要性。

2深化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措施

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仪器的配置

制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因素中,实验心理学师资力量短缺是十分普遍的现象。我国只有少数重点高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学院,一般高校将心理学专业设置于由教育系、心理系组成的教科院中,专门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科研的教师不多,能胜任实验心理学教学的教师也比较少[5]。很大一部分高校的心理学实验室甚至没有专业的实验室教员,极其缺乏实验心理学教师,有些学校的学生在非专业老师指导下或通过看说明书马虎完成实验。心理学实验室是实验心理学建设中很关键的一环,其专业程度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实验心理学教师缺乏会严重制约实验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和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因此,高校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首先要足够重视实验室的建设,投入足够的资金,引进人才。

2.2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同步

在具有了良好的师资队伍和相关仪器配置后,需要根据实验心理学本身的特性进行合适的教学措施。实验心理学作为心理学重要分支,是体现心理学实证性质的主要课程。很多高校在倡导变革理论教学方法时,忽视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实验课程部分经常被搁置,不能保证实验教学课时。这种情况下,教师将实验教学换为理论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对实验心理学产生枯燥的学习心理,潜意识引导学生忽略实验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学单位和教师重视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做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齐头并进,协调统筹[1]。此外,改革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坚持“实验仪器更换和理论更新同步,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同步”的原则,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将实验心理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且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摒除“脱轨教学,纸上谈兵”的实验教学。

2.3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考核形式应具有多样性,需要建立一整套较为通用的规范的考核形式[6]。评价考核要面向学生的专业化成长,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和宗旨。考虑到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并重的学科,因此评价应坚持评价内容多元化[7-8],对理论知识、实验报告、自我实验设计能力等进行综合考核。

3高师院校实验心理学研究型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3.1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设计的意识

首先,在传授传统的实验心理学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倡在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实行探究教学,它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之一[9]。在理论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课本上实验的优缺点,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实验设计;在原有实验上进行拓展、变换条件,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思考[10]。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将教师在阅读文献中遇到的最新实验设计讲解给学生,另外,也可适当播放一些实验程序,让学生对实验过程有直观了解。学生会普遍对这些新知识更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实验设计能力。而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只讲述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实验变量,并不告知学生具体细节,需要学生认真思考。由于学生的经验不足,实验中极可能控制不到位,可能得不到预想的结果,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从实验设计、实验程序、实验监测等环节中找问题,进而改进、完善实验,最终完成实验。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可以深刻了解每个实验细节的重要性,从而为自主实验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实验心理学科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实际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的兴趣,如对视觉现象实验研究在交通、服装、侦探方面的应用,记忆实验方法在教师教学和学生记忆方面的应用,错觉实验在生活、装饰等方面的应用[4],无意识研究在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等。这些应用案例有助于学生了解实验心理学的价值,培养学生将实验心理学理论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

3.2加强心理学软件和实验室仪器的利用

一般实验心理学都有心理实验台进行课本上的相关实验,但那些实验都具有现成的实验说明,无法 让学生更多地发现在自我实验设计时会碰到的问题,也无法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最新的心理学实验技术。为了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提高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心理实验台实验的基础上,很有必要结合目前新的技术和仪器进行实验指导。E-Prime软件是全球认可的心理实验程序设计软件,基本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在进行心理学实验时都需要掌握。该软件通过对对象属性的设置达到对实验的控制,能精确控制刺激的呈现时间,刺激呈现的时间精度为ms级[11]。实验结束能提供刺激呈现及反应数据,比如常用的反应时和准确率指标。软件本身还能进行部分的数据预处理。最重要的是,该软件容易上手,在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很快就能学会并自己应用。在本科阶段的实验心理学课程上安排少量的课时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能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应用实验心理学的各种知识,特别是变量的操作和额外变量的控制。条件允许还可以安排时间系统指导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比如让学生自己编程实现选择反应时实验、Stroop效应实验等[12]。E-prime软件只需要一台电脑即可进行实验,非常方便,其他常见的心理学研究仪器还有眼动仪、事件相关电位仪、生物反馈仪等,都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体验,比如让学生充当被试或者实验助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3.3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是真正应用所学的实验心理学知识的地方,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包含了资料查找和分析、实验设计、实验执行、数据处理和结果解释等。实验心理学知识可在资料分析和实验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资料分析需要对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发现其优缺点、是否值得进一步研究等。在实验设计中更是少不了专业实验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可以让感兴趣的学生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在实战中学习与提高。很多高校都设有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团队申请这些科研项目,并对学生的设计方案提出参考建议,监督科研项目进程和完成研究论文。同时,有项目的老师也可以考虑将感兴趣的本科学生纳入项目,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培养他们的心理学实验能力。个别优秀学生甚至能做出很好的研究成果,比如前不久华南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在国际知名杂志发表了研究成果。总之,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学生将实验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中,有助于学生对实验心理学知识的灵活掌握。

总之,研究型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传统的经典实验,具备初步独立设计实验和执行实验的能力,教学实验由封闭模式转变为开放模式,力求充分利用实验设备,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实验条件,推行开放实验室制度[13]。教师在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与探究能力的培养,高师院校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学民,舒华,张亚旭.实验心理学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1(6):33-38.

[2]郭秀艳.实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杨治良.实验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张梅.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0(5):91-92.

[5]姜子云,钱小莉.高校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87-89.

[6]罗红格,杨美荣.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中的改革探索[J].教育科学,2014(1):110-119.

[7]段海军.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评价模式建构[J].教育探索,2010(3):146-148.

[8]曾祥炎.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心理学创新型复合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10):5-7.

[9]王异芳,马娉娉.探究式教学在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1-3.

[10]梁文耀,陈武喝.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自主性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289-296.

[11]曾祥炎.E-Prime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67-69.

[12]曾祥炎.基于E-Prime实现“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的新方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1):89-91.

[13]沈潘艳.建构主义视野下实验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2):111-112.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心理学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考核方法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财经类院校开展实验心理学的很少,尤其针对财经类院校的实验心理学教材更少,而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未来能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测评等工作。为此,本课程组在实验心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尝试,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浓缩教学内容,侧重实验设计等基础理论讲述,改变教材以科研为主的偏向。

《实验心理学》(朱滢编著)、《心理学实验纲要》(杨博民主编)、《实验心理学》(杨治良编著)、《实验心理学》(孟庆茂编著)、《实验心理学》(张明、张亚旭)等教材在语言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思维等方面的实证研究篇幅较重,因为教材编制者依托的高校都有非常先进的教学实验设施,在语言、记忆、注意、思维等方面有很多科研成果,此类学校学生有较多机会参与、观察相关实验研究,理解教材的难度较小。但我校属于财经类院校,没有可以进行语言、记忆、注意等较为先进的科研条件,如ERP、fMRI等实验设备,学校从事此类研究的教师较少,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此类研究。在没有相关科研设备、科研氛围的前提下,学生要想较好地理解这些专业语言、记忆等研究难度非常大。同时,我校属于财经来院校,学生对经济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类相关知识更感兴趣,对语言、记忆等偏向基础心理学的内容缺少学习兴趣。因此,本课题组根据院校的设备情况删除语言心理学、感知觉、记忆等在实验心理学中的比重,添加一些与经济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相关的研究。

《实验心理学》课程重点突出心理学实验的变量设置部分、实验设计部分内容的讲述[1]。在变量设置部分重点讲述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的种类及如何尽量减少额外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实验设计种类可以分为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及混合实验设计。在讲解不同实验设计类型时,注重结合单因素实验设计、双因素实验设计及多因素实验设计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采用问题为中心、小组学习方法,改变以往传统理论讲授的偏向。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讲解完基础知识后,以问题学习方式进行实验案例谈论[2]-[5],使学生深入了解每一种实验设计的原理、过程和应用注意事项及相应的统计处理方法,如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等。每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针对本次课内容设计恰当实验,下次课教师将对此进行检查。例如,讲授被试内实验设计时,教师针对这一内容进行重点讲授,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课程内容小组学习和讨论。实验课程中安排与实验设计有关的实验创新思维训练、文献检索和读写实验报告和论文,以期通过这样的安排保证学生充分理解并应用不同实验设计方法,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三、考核方式采用课堂发言、小组作业和实验设计的综合测评方式,改变以往单纯期末考察理论知识的考试方法。

教学考核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课程组从一开始就摒弃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考试方法,既关注学习分数,又关注学习过程,根据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员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建立系统的教学考核模式。因此,《实验心理学》课程进行考试改革,改变原有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的课程考核方式。采用平时考核25%(包括课堂发言、出勤情况)、实验设计方案45%、知识考核30%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过程学习和考核,弱化期末强化和机械式考试方式,同时将各考核目标根据课程需要进行子目标细化,如课堂发言包含每堂课教师安排有前课复习、课堂随机提问等环节,视学生主动性与回答的准确性表现决定成绩。因为从上课一开始,教师就明确指出,上课期间可以随时举手提问,而且提问数量和思考质量决定平时成绩,若学生不按此要求执行,课堂发言部分视其表现相应扣分;出勤情况包含5次点名。实验设计方案要求必须包含引言、问题提出、实验设计、实验流程、统计方法等部分,并且该作业至少交上来修改三次且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的情况下才能通过,对每个同学犯的个别错误进行有效纠正;知识考核以期末考试形式进行,包含填空题、判断题和选择题。

参考文献

[1]张学民,舒华,周爱保,等.高等院校“实验心理学”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5(3):59-63.

[2]McFalls M.Integration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innovative technology into a self-care course[J].American J Pharmaceutical Educ,2013,77(6):127.

[3]Dannefer E,Prayson R.Supporting students in self-regulation:Use offormative feedback and portfolios in aproblem-based learning setting[J].Med Teacher,2013,35:655-660.

[4]汪青.PBL教学实践:教师角色的理解与规范化的师资培训[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8):1-2.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其实,在似乎想当然的地方往往有着许多并不"当然"的问题。因为,越是新兴学科,其定位、目标、前途等,越有可值得推敲之处;越头绪纷繁,其背后那隐微之机,越有探索的必要。笔者不自量力,试图围绕“心理学究竟在何种意义上适用于文艺学研究”这一中心问题,把文艺心理学放在实验心理学的全部历史和巨大背景上,简要考察其萌孽(发生),适用性(形态),在此基础上,对其在国内外的大致走向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作出力所能及的概述和前瞻。

1. 问题的提出

如果把费希纳(Fechner)《心理物理学纲要》(1860)看作实验心理学的诞生,那么,心理学是否适用于文艺学研究这个问题至少30年后就在德国本土被提出了。其外在表征是狄尔泰 (Dilthey)与艾宾浩斯(Ebbinghaus)的争论。艾氏认为心理学能够认识真实的心理现象,如统觉、目的和自我,狄氏认为心理学把心理现象归结为心灵元素的混合,不能用以研究具体的心理现实,如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价值观、义务感、自我牺牲、宗教热诚等等。⑴狄氏提出的问题是严峻的,直接关乎着心理学作为实验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事隔20多年,美国心理学史家墨菲(Murphy)和格式塔学派三巨头之一的考夫卡(Koffka)仍对狄氏的意见表示赞同。⑵

在实验心理学大本营爆发的这场争论意味深长。它表明人们对心理学初期元素主义的怀疑。事实的另一面是,一些严肃的心理学家不断将触角伸向艺术等高级思维领域。在此做出最大成绩的是精神分析,格式塔和人本主义学派。甚至曾持谨慎看法的考夫卡也改变了态度。⑶问题在于,尝试是一回事,其适用的范围、程度如何是另一可事,前者是能不能而后者是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的问题。一旦进入第二层次,各心理学家的分歧便暴露无遗。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注重艺术和深层心理的关系,格式塔则重在考察视觉艺术在心理上的整合形式。人本主义认为艺术是丰富性动机的产物而精神分析认为是缺失性动机的产物。即使在精神分析内部,分歧亦昭然可见。荣格(Jung)说,只有“艺术形式的处理过程”(即创作过程)才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构成“艺术基本性质”的那一方面不在心理学范围。⑷然而众所周知,他的老师弗洛依德(Freud)正是由于回答了艺术的本质问题才名扬四海的。如果把眼光稍微旁涉一下,会发现更令人吃惊的情况。一般认为元素主义不能研究艺术,然而前苏联维戈茨基的“客观分析法”恰恰遵循着元素主义的思想。⑸他把艺术作品分割为韵律或结构片断,通过功能分析(即心理学的叙述)说明审美反应并确立它的一般规律。

由上可见,从精神分析开始,心理学对于文艺学研究已不再是能不能适用的问题,而是如何适用的问题了。

2.文艺心理学;在心理学派鼎替与转换中的显现

要明确心理学如何适用于文艺学研究,必须先理解在弗洛依德之前狄尔泰为何发出疑问。欲达此目的,又必须借助于对心理学史的简单回顾。说到心理学史,除费希纳外,冯特(Wundt)必须提及。墨菲说,自从冯特的实验室建立,心理学“才算是有个安身之所和有个名称的一门实验的科学。”⑹应该说,费希纳和冯特是标志新心理学(即与古代以来哲学心理学相比较而存在,相独立而发展的实验心理学)诞生的双璧。再把视域放开一些,实验心理学的诞生还依赖于笛卡尔(Descartes)理性主义背景。是理性主义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达,使人摆脱了上帝的阴影,从而能客观,公正地面对内,外在世界。从此,心理现象(内在世界)不仅成为观察的对象,而且成为可以应用自然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对象。研究对象,方法的确立,使研究目的更加显豁,这就是,人不仅要了解客观世界的构成与本质,更要了解人本身是什么,从哪里来,来做什么,又到哪里去?事实上,实验心理学所要回答的正是远古以来哲学家梦牵魂绕,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墨菲如是说:“说到心理学同哲学的关系,更常见的是相互依赖而不是心理学对哲学的依赖。”⑺

心理学把心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心理现象有低级高级之分,针对不同层次的侧重研究,在心理学史上便表现为两大派别(元素派和功能派)象左右脚一样的交替前行。⑻很明显,元素主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发生认识论等有大致相同的趋向,属元素派;形质主义,机能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有大致相同的趋向,属功能派。前者的极致是吝啬律,后者的极致是拟人论。⑼但在我看来,它们又有相通之处,即都以生理学,比较心理学为基础。

从以上各派的分类以及产生的时间顺序等,可清楚看到,冯特的元素主义在实验心理学创立初期确实占有绝对优势。这种心理学把人的心理活动分析到最终的,不可再分解的成分,单纯描述它们的强度,性质之类,而剥离所观察的心理现象的客观刺激和实际意义,其潜藏的机制性和零碎性的危机,不能不迫使狄尔泰发出惊呼:这样的心理学究竟能否研究人的高级心灵?

狄尔泰所设想的是与此相对的人文科学心理学,认为不应从元素开始而应从体验到的内在关系(结构)开始,去阐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由此揭开了元素主义向功能主义转换的新的一页。心理学史表明,几乎与此同时,美国的詹姆斯(James),杜威(Dewey)正在把心理活动当作一条连续不断的河流,注重心理现象在对环境适应中的作用;奥国的弗洛依德也在苦思冥索,推测一切高级精神现象的终极原因;顺便说一句,产生于德国又在美国开花结果的格式塔学派(包括勒温Lewin,阿恩海姆Arnheim等)的探究,也不能不说是对狄尔泰的回应。必须指出,狄尔泰反对自然科学心理学并不是因为它不研究心理现象,恰恰相反,而是反对它研究太细,把整体心理切割成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刺激,反应而不见活生生的心灵。

平心而论,说实验心理学一开始就排斥高级心理是不公正的,因为作为奠基者之一的费希纳曾苦心孤诣,将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一书中总结的数量测量法贯彻到美学研究之中达十年之久,并写出《美学初探》(1876)一文,提出了著名的16条审美心理原则。由此观之,狄尔泰、精神分析、格式塔等不过是从不同角度的继其踵者。另外,在论及精神分析和格式塔的直接渊源时,人们最容易忘记德国的医学、心理学和哲学传统。早在18世纪,维也纳医生麦斯麦(Mesmer)就发明了通磁术-以神秘的精神治疗神经病。在冯特创建心理实验室前5年,维也纳大学教授布伦塔诺(Brentano)已提出意动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心理学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内容而是它们的活动(意动),内容附丽于意动。弗洛依德是布氏的学生,而格式塔诸君则是其三传弟子。弗洛依德又说,叔本华的意志“相当于精神分析中的精神欲望”,苛勒也说,格式塔的“直接经验”导源于康德的现象界。指出上述事实,目的是为了说明对艺术最感兴趣、最有贡献,也最具“人文”气象的两个心理学派的出现,不是孤立现象,不是突然从天而降的怪物,它们同冯特的心理学实验室一样,也是德国土壤的产物;同时,也为了说明,所谓自然科学心理学与人文科学心理学之争,实际上是实验心理学内部的事。因为不管是弗洛依德,还是阿德勒(Adler)、荣格、乃至马斯洛(Maslow)等极端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从来都不反对自然科学,相反许多结论还依赖于生理学、化学、神经科学、解剖学、比较人类学等。

如上追踪可约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1)在弗洛依德、格式塔之前,实验心理学不是不能适用于文艺学研究,而是元素主义的暂时盛行引起了狄尔泰的警惕,与此同时,便是实验心理学向艺术以及其他高级思维领域悄无声息的渗透和大规模入侵。

(2)事实证明,实验心理学确实适用于文艺学研究。根据心理学史的运行实践,我们最起码可以发现并归纳出如下铁的事实:从学派角度看,其适用性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含马斯洛人本主义)和格式塔;从是否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涌现了有价值的、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性著作角度看,也主要集中在这两派。

此外,还有一些心理学功底深厚,却喜欢游弋于心理学与文艺学边缘地带,对艺术研究有浓厚趣味且鉴赏力极强的准心理学家。他们的精力和目标不在于从实验室观察并总结心理学的原则,规律,而在于将有些已经归纳出来的相对成熟的,且适用性、灵活性较强的原则、规律应用到文艺学研究中去。例如阿瑞提(Arieti)、弗莱(Frye)、阿恩海姆等。这些人的功绩在于寻求心理学与文艺学研究的结合部,和前者对于后者的普适性,阐述、扩展并推衍心理学原理向文艺学各个层次、门类、课题的全面渗透与深化,巩固由早期心理学家所开拓的文艺心理学阵地,以扩大战果。他们的态度如此真诚,精神如此专注,耕耘如此勤奋,以致于在20世纪蔚为大观,筑成文艺学美学领域一道令人目不暇接的风景线。

不仅如此,20世纪中期以来,还有三大奇特现象值得注意:一是以情绪情感心理学为代表,实际上则体现为生理心理学观点向文艺学美学研究领域的渗透;二是以托尔曼(Tolman)、赫尔(Hull)、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以勒温(Lewin)为代表的拓朴心理学,以皮亚杰(Piaget)为代表的发生认识论等实验性很强的心理学结论,正在被导向文艺学美学研究领域;三是以实验心理学的各种原理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的某种倾向性,逐渐向表现论美学、现象学美学、符号论美学、乃至自然主义美学、信息论美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等学科领域入侵。如上的渗透、导向和入侵,举凡所经之处,必留下浓重的、涂抹不掉的心理学痕迹。这一切,似都可说明,心理学对于文艺学研究的适用性不但越来越强,而且在发展中还显示出一种活泼泼的生命力。

(3)适用中的隐优值得注意。首先,考察如前所述的从事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两大类人和其所有作品,可以发现,其适用的范围仍是有限的,不仅心理学家对文艺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神分析和格式塔两大学派,而且那些准心理学家对文艺学的研究及其著名作品,也主要集中在对于这两大学派原理,规律的阐释、运用上;其次,精神分析主要指向艺术发生的动机分析,但众说纷纭,而格式塔则主要指向视觉艺术的构成和艺术美的生成分析。二者能否统一,如何统一?如果不能统一,是否二者永久只能局限于各自领域?这就是说,研究视觉艺术用格式塔,研究艺术动机用精神分析?其三,精神分析有些见解相当深刻却较难证实,格式塔也不乏道理却稍显机械,亦即,个体人的艺术感知能否用几条简单的定律概括其四,格式塔的自然观察法明显是理性化倾向,而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法则诉求于心灵深处的潜意识,有非理性倾向,如何在分析同一艺术现象时协调?最后,生理心理学、新行为主义、拓朴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的适用性虽露端倪,但至今尚无可以与如前所举之著作比肩的,有价值的作品出现。指出这些问题,不是要灭文艺心理学的威风,而是为促使其在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赖以思考的出发点。

3.国内“心理学十文艺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之所以用此术语是由于"中国特色"造成的。

比较一下可知:

西方由于科学理性观念根深蒂固,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方法论训练,一般人不敢轻易涉及某一个陌生领域,因此用心理学原理研究艺术者无一例外是心理学家和准心理学家。弗洛依德等人固不必说,随手举一批在国内耳熟能详,在艺术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人物,如阿瑞提、阿恩海姆、冈布里奇、温诺等,细察一下个人履历,也都是如上身分。他们把研究成果叫做文艺(艺术)心理学是对的,因为其研究目的,方法无不指向心理学。他们把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当作材料、佐证、论据,其目的主要是证实自己的心理学观点。诚如阿恩海姆为温诺作序(1982)时所言:“坚持把可验证,可测量,可计数的东西作为实验对象,实验的艺术心理学必定倾向于概括,作出我们认为与现实最直接相关的论述,同时也作出与那个现实最间接相关的论述。”

国内拓开这一领域的时间并不太长。西方心理学是在这个总背景下引入的,起初纯粹是作为应用学科,既被用于创作,也被用于研究。鲁迅等人曾用精神分析理论指导小说创作(如《不周山》),戳穿虚伪的旧道德,郭沫若也曾打算用它撰写文学概论讲义,闻一多则拿荣格理论研究古典文学,似乎想证实爱国主义与中国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联系。其间最值一提的是张耀翔和朱光潜。前者留美后者留法,前者主修而后者辅修心理学。⑽张先生是国内以心理学家身分研究艺术的第一人。他1920年学成归国,同年开始,涉及范围较广,但主要研究感、知觉理论和情绪心理学。其中对视、听、嗅觉、变态行为等与艺术的关系探讨,至今读来仍令人兴味盎然。遗憾的是,张先生的工作似乎是空谷足音,后继乏人。(在今天的个别心理学家看来,用心理学研究艺术,好象还有野狐禅之嫌。把心理学永远禁锢在实验室,不与其他学科接触,很有可能窒息其生命力,患学科“自闭症”,导致在未来世纪的苍白、落后。这种状况实在堪忧,笔者人微言轻,冒昧提出这个问题,但愿能惊醒世人,引起讨论)。朱先生在30年代以《悲剧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等鸣于世,其奠基之功不可埋没。遗憾的是,首先,由于他对哲学、文学的偏好和对实验心理学的不信任,导致在两本著作中所采用的观点和方法论大都来自于被实验心理学家所鄙薄的“纯心理学”。⑾其次,朱先生所开创的事业(不管从他的身分还是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结果来看)应当叫做心理文艺学或心理美学,而他却沿袭西方人的旧名仍叫做文艺心理学。⑿

解放之后,心理学一度作为伪科学被取缔,因此80年代的“心理学十文艺学”研究事实上是从头开始的。1985年的“方法论热”对这一研究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如同美学泛化一样,大陆也曾出现心理学泛化,以“心理学”命名曾是学术界的时髦景观。人们不仅伸向各种艺术门类,伸向各种特殊心理层面,而且也伸向概论领域,试探以理论方式建构它的学科体系。从单兵突袭到集团作战,从个体经营到社会定货,可以说是应有尽有。这一热潮绝对不能作情绪化的随意否定。首先,其间虽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象,但经过大浪淘沙的许多价值不菲的著作也沉淀下来,成为此一时期学术界的代表。⒀其次,使"心理学十文艺学"研究在学术领域的位置起了革命性变化,即从边缘批评逐渐平移到批评界的中心地带,成为目前最活跃的多元话语里一支强劲力量。最后,实验心理学深入人心,悄悄取代了“纯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发生认识论等昔日王谢堂前燕,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各种研究中触目可见。

但是,不足之处亦很显眼,择其荦荦大端简述之:(1)研究目的尚不明确。突出表现在正名问题上,人们普遍把心理文艺学叫做文艺心理学。正名问题关系到研究的目的、前途,乃至研究成果的性质,不可不慎。⒁(2)研究性质尚未界定,因而研究对象,方法仍显混乱。心理文艺学到底是一种新的学术姿态、角度,还是一门学科?倘是学科,到底应该是独立的,还是隶属于文艺学(或美学)?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⒂(3)研究人员单一化。新时期以来主要是艺术理论家,美学家参与此项研究。在当代心理学家那里,艺术至今仍是一处被遗忘的角落。是艺术太神秘不好把握,还是个人艺术修养不足因而回避?

小结:展望与对策

21世纪将是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科技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大为缩短;二是科技知识以加速度形式激增且更新极快。这必将导致人类物质、精神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并引发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消除干扰,保障持续发展,许多有远见的思想家、科学家、政治家不约而同寄希望于生命科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生态学等),认为它的进展对21世纪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将不亚于爱因斯坦物理学对20世纪的贡献。1992年美国财政预算中科研与发展总经费为576亿元,其中主要从事生物和医学基础研究的NIH(国立卫生研究院)独占90亿元。这还不包括NSF(国家科学基金会),农业部,环保局和NASA(航空航天局)等部门另行投向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大量资金。近来美国统计了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发现学生命科学的占51%。⒃由此可见,生命科学在下一世纪的发展是可以预料的。

生命科学的进展必将促进生理学、心理学的进展。前文已述,心理学与哲学的接榫之处在于都追问并力图回答“人是什么”的问题,正是这一点也把艺术与之连接起来。历史的发展打碎了黑格尔当年的预言,艺术并没有消失而是更加兴旺并与哲学合流。⒄这是因为艺术是对于人的本质的曲折、隐晦的呈现,其中包含着解释这一千古之谜的密码,也包含着“人向何处去”的隐微之机。马克思认为,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⒅既如此,作为以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静的属性,即以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所表现的物质化了的、客观存在的心理活动和由之调节的艺术活动的艺术作品,更是一本打开的心理学了。生命科学生理学心理学哲学艺术的相互贯通,以及心理文艺学作为使文艺学美学向理性化、科学化迈进的必要和关键的一步,都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心理文艺学在未来世纪的发达,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如果上述推测有一定道理因而心理文艺学的发展可以被放在这个基点上考虑,也许,如下工作将是迫切需要进行的:

(1)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心理文艺学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今天,要谋求进一步发展,必须先理清思路,即把视点返回到出发地,重新思考,为什么将心理学导入文艺学研究其适用性如何?发展的可能性(机遇,突破口等)在哪里?⒆只有这样,才能找出症结所在,合乎逻辑地导出新课题,不至于迷失在无原则的,烦嚣的争论中。这里,廉价乐观主义固然要不得,但无所作为的悲观主义更要不得。

(2)心理文艺学的发展必须以“大文化学”为依托,正象生命科学以“大生物学”为依托一样。所谓“大文化学”,不仅要求打破人文社科知识的条块分割,使之交融,更须掌握相当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心理学及其相关知识。因此,心理文艺学的发展依赖于大批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在目前情况下,必须改变研究队伍的人员结构和研究者个人的知识结构。为此,A.热情呼吁并邀请心理学家加盟,使张耀翔的事业后继有人,发扬光大。B.艺术理论家,美学家要下苦功学习心理学以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理论。C.适当调整大学心理系和中文系的课程。在心理系增添部分艺术课,在中文系则改变“3+x”(即必修课文学概论、美学概论、文学史+若干门选修课)课程结构模式,增添部分心理学课。在有条件的大学,则可以实行跨系听课。到21世纪,用一张课程表规范全年级每位学生的知识构成,看来是行不通了。

(3)在学术界除从事各项专题研究外,应将心理文艺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去发展。虽说构建严整理论体系尚嫌太早,但不能由此而放弃努力。因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基本问题(如研究对象、方法、目的、逻辑起点、基本范畴、范畴群、内在体系等)才会逐渐明确并受到重视,也只有在各大报刊时常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心理文艺学才能形成学术气派。

注释

⑴⑹⑺ 可参考[美]墨菲《近代心理学历史导引》第788-790页,商务印书馆1980版。余见同书230页,771页。

⑵ 墨菲如是说:"越来越明显的是,实验心理学从实验室中某种元素开始,对于心理的高级活动不可能做出预期的深入观察,也不可能正确对待这样的事实,即人也是一个历史的动物,正象他是哺乳动物一样。"同上书,790页。考夫卡如是说:"实验心理学家曾与思辨心理学家及哲学家展开争论,后者不无理由地贬低前者的成就,宣称真正的精神状态永远不是科学或自然科学的方法所能研究的。・…对科学心理学提出这些抗议的人所指出的事实与实验心理学家所研究的事实确实相距很远,似乎是隶属两个宇宙。"墨菲批评的是元素主义而不是后来的功能派(含人文主义),考夫卡的这种认识后来有所修正,参见注释⑶。

⑶ 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末尾,考夫卡乐观地认为,如果把人格当成一种格式塔,"心理学就会用它的一般方法揭露人格的丰富和重大的意义了。"参见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第46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版。

⑷ 参见[美]霍尔《荣格心理学纲要》第141页,黄河文艺出版社1987版。

⑸ 元素主义把心理现象切割成元素,而维戈茨基把文学作品切割成元素,不过在阐述时采用了社会学形式而已,故总体上是元素主义的思路。

⑻ 高觉敷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某一前辈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理论突出了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后人为了矫正前人的缺失,便特别强调前人所忽视的一面,而或基本问题(如研究对象,方法,目的,逻辑起点,基本范畴,范畴群,内在体系等,才会逐渐明确并受到重视,也只有在各大报刊时常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心理文艺学才能形成学术气派。多或少地抹煞了前人所曾突出的一面。过了相当时期,由于时代条件的变化,也许有另一后人出来补偏救弊,对被抹煞了的一面又予以适当的注意。可是这不是复旧而是象辩证法所说的否定的否定。"此言对于理解实验心理学史的内在发展,大有稗益。参见《酉方近代心理学史》453页。

⑼吝苗律,英人摩尔根提出,只要能用更低级的心灵作用来解释的活动,就绝对不用较高级的心灵作用,即把高级心理活动还原为低级的生理,心理活动。拟人论,英人罗曼尼斯运动心理学研究倾向,以观察者对动物心理的解释代替对行动的描写,证明动物有与人类相似的智慧,即把低级的心理活动提升为高级的心灵活动。笔者借用以说明弗洛依德有将动物或神经症患者的心理代替正常人心理的倾向。

⑽张耀翔生平,可参见其妻程俊英(华东师大教授)《耀翔与我》,见《感觉、情绪及其它》的"附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版。朱光潜说:"我先后在几个大学里做过14年的学生,学过许多不相干的课程,解剖过鲨鱼,制造过染色切片,读过建筑史,学过符号学,用过薰烟鼓和电气反应表测量心理反应……"见《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版,第41页。

⑾纯心理学,墨菲研究心理学史的概念,在概述"现代德国心理学"时提到。从所开列的名单看,李普斯(Lipps)是排头兵。据此可知,瑞士的布洛(Bullough)等也可归入其中。这派心理学家,按墨菲的说法,大多数在哲学,美学领域有所著述。其实,他们乃是在实验心理学创立之后,继续沿袭柏拉图哲学心理学(思辩心理学)老路前行的学者。朱先生倾心于纯心理学,最明显的例证是,李普斯的移情说,布洛的距离说,谷鲁斯的内摹仿说,克罗齐的形相直觉说,叔本华的纯粹主体说,乃至黑格尔的悲剧理论,亚里斯多德的净化说等哲学心理学观念,渗透于自己的《悲剧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全书,而真正实验心理学的内容只被作为"附录"3篇,列于《文艺心理学》之后。这说明,实验心理学虽然迸入朱先生视野,但他却把它放到了括号里,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不能不是朱先生的遗憾。认知识结构看,他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兼具文学修养,本来是最有条件从事心理文艺学研究的。这种遗憾是一种特殊现象,很值得另文研究。

⑿朱光潜说《文艺心理学》所采用的是另一种方法,…把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当做心理的事实去研究,从事实中归纳一些可适用于文艺批评的原理。它的对象是文艺的创造和欣赏,它的观点大致是心理学的,所以,・…是从心理学观点研究出来的美学"。见《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38页。从自述看,朱先生是以美学家身分用心理学观点,方法来研究文艺这个对象,其目的也是为了文艺批评的深化。因此,不管从哪一方面讲,朱先生的研究都与弗洛依德等心理学家的文艺心理学相悖,应该叫做心理文艺学才对。问题还可以这样提出:用心理学研究文艺学其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给心理学积累论点,还是为了把文艺学推向纵深阶段 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倘是前者,不妨叫文艺心理学;倘是后者,似乎叫做心理文艺学或心理美学,才合乎题旨。今天人们不细察区别,一概张冠李戴,追随心理学家的命名,对发展此门学科不利。

⒀值得一提的是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版)和童庆炳《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科出版社1993版)等,前者曾轰动北大校园,后者作为国家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亦曾广泛地受到学界瞩目,被许多报刊所评论。两者的共同点是,企图建立学科体系。⒁ 正名问题源于对西方心理学家和朱光潜先生的沿袭,但责任不在彼而在今人的马虎草率和误解误导。可参见注⑿。李泽厚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写美学条目,曾提到"心理学美学"这个名词,童庆炳亦曾以它作书名,但前者缺乏论述且把它置于美学学科之下(是否应该探讨 ,后者虽言之凿凿但在规定研究对象时又有回归老路的嫌疑,所以,正名问题并没有解决。亦可参见注⒂。

⒂ 关于心理文艺学的研究性质,对象,方法等问题,各有不同看法。仅举三人比较。关于学科归类:李泽厚将其归入美学学科的"第三个方面",金开诚,童庆炳倾向于把它归属于文艺学。关于研究对象:李氏认为是"艺术的审美特征,金氏认为是"文学和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心理活动",童氏认为是"一切审美体验中的内在规律。"关于方法论:李氏似强调自下而上"的科学方法,金氏强调反映论和巴甫洛夫心理学,童氏则以开放性态度强调以实验心理学为主的多学科综合交叉方法。另外还有人认为心理文艺学纯粹是一种新角度,新姿态而已,不具论。笔者认为,它应当是矗立于心理学,美学和文艺学边缘地带的一门独立学科,代表着文艺学向科学化,理性化发展的方向。

⒃ 此材料和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高校生物学教学问题"课题组,见《教学与教材研究》杂志1994年6期。

⒄西方现代派文学几大流派关于"异化"问题的思考,都可看作是文学向哲学的靠拢,现代美学,音乐,戏剧的抽象化也是这种倾向的表露。

⒅ 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2卷127页。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自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组建心理学系,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高校有200余所。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基本相似,即以培养能适应当代社会需求,能解决社会中的实际应用问题,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心理专业人才为目标。同时,学生将接受严格的心理科学专业训练,广泛了解心理科学和相关学科知识,熟练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形成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而我校心理学院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明确提出:理解科学实验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计划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学生研究意识的养成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使其具有分析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确,强化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的高质量人才,越来越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的重点。

一、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研究方法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两部分,是一门综合性高、操作性强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基础和重要的一门课程,对培养心理学创新人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其中实验操作部分对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更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数院校恰恰忽略了实验操作教学这一部分,于是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教学内容陈旧,以演示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不独立设课,而是依附于理论教学,作为理论验证的一种手段。这种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难以形成实验设计的整体概念,更可能连最基础和最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设计都搞不清楚。第二,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方法单一,往往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晦涩难懂的理论与实验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从而使其产生畏惧心理。第三,教学效果评价仅以理论内容为主的期末考试为准,忽视了对学生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二、什么是研究型教学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领域中逐渐流行起来,成为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主流理论,在21世纪初开始被我国广为接受,并引进教学研究当中。这种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中,在他人帮助下,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构建注意理论提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从学习、生活及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体验,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模式正符合我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能很好地解决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对实验心理学教学研究现状进行调查,我发现关于实验心理学教学改革的研究本身就不多,而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的实证类教改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研究型教学模式已应用于很多其他学科的实验课程上,如化学、物理、医学等,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将研究型教学模式引入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认识世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创造力”。我试图建立一种有效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心理学实验作为一门单独课程,在我院已具备的实验条件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从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效果评估四方面对实验心理学实验进行改革,使教学进一步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实验心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改革内容

1.优化课程结构:我们应以建构主义为理论依据,优化实验课程结构,从实验类型上将实验教学模块化。具体如下:(1)演示性、验证性实验模块:时间知觉、深度知觉、反应时等经典实验项目。(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模块:短时记忆、记忆广度、表象心理旋转等。(3)研究性、创新性实验模块: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和重在过程的原则,由学生成立研究小组,自主选题和开题,设计和实施实验,处理数据,撰写专业论文,目的是培养其批判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模式:(1)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依据,推行“研究型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包括理论教学中提出的经典实验研究问题和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与实施实验,初步达到独立设计与实施实验,并按照要求撰写研究报告。同时,教学以完整的实验研究为目标,结合相关学科,如心理统计学与SPSS的应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整体思想。(2)实施开放实验室制度和创新性实验计划,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推行开放实验室制度,使教学实验由封闭模式转变为开放模式。为提升学生科学研究的素养,我们应鼓励成立科研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

3.更新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选取近年来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等国内外主流心理学期刊上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和讨论,从中学习和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动态,学习一流心理学实验的研究方法、设计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启发和拓展学生的研究思路。(2)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教学,其主要过程包括四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开展团队合作,提出假设和解决方案;验证、评价和修改。

4.效果评估:我们应从4个方面评估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实验设计、仪器操作、数据处理、基本知识问答。因此,本教学改革的开展是以实验设计为核心,以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为目标,注重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具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创新型人才,能够促进教学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科研素质、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志新.蒋文明.高志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素质要求及其培养方案[J].现代教育教研,2009(6).

2.唐红娟.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建构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3(43).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6篇

在西方,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通过观察和记录眼球运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了。起初,心理学工作者主要是使用肉眼观察或者是借鉴精度不高的简单仪器对人的眼动情况进行观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眼动仪和计算机的有机结合,使得眼动记录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发展。国外的眼动研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眼动研究在我国则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逐步发展起来。随着眼动仪器造价的降低,很多大学的相关学院、研究机构甚至一些企业和公司都纷纷购置了眼动仪。但是,初入眼动研究领域的科研人员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眼动研究的入门书较少。由天津师范大学的闫国利教授和白学军教授合作出版的这部《眼动研究心理学导论》,满足了社会的这一迫切需求。该书是国内较为详细地介绍眼动研究方法的一部专著。通读该书之后,不难发现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基础性。本书从眼动的基础知识入手,介绍了眼睛的生理构造与眼动的生理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叙述了眼球运动的基本模式。此外,本书对于眼动研究的几个基础领域(阅读、图画观看、场景知觉)和应用领域(教育学、工效学、广告心理学、交通心理学、航空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评述。读者通过阅读该专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眼动研究领域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本书的这种特点,使得它可以作为眼动研究的一本入门读物。

第二、工具性。为了便于读者查阅和参考,作者在撰写本书过程中,对眼动研究指标、眼动研究范式以及国内外经典的眼动研究实验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详尽列出文献出处。此外,本书还设有推荐读物、研究专业词汇、国外发表的中文阅读的眼动研究的论文索引和2000年以来的研究生眼动论文目录等栏目,为读者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使得本书具有较强的工具性质。

第三、趣味性。为了增加本书的趣味性,作者在本书中设有知识栏、眼动名著简介、眼动名人堂、眼动研究大事记等。这些栏目既使得本书的风格活泼、生动,同时,也增加了本书的趣味性。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的基地,该研究院在基地主任沈德立先生的率领下,在我国的眼动研究领域勤奋地耕耘。他们相继出版了《学生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Cognitive and Culture Influence on Eye Movements》、《眼动研究在中国》、《眼动分析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等著作。其中,《学生汉语阅读的眼动研究》一书,于2006年获得了第四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的殊荣。此外,在沈德立先生的带领下,该研究团队在国内外发表了大量的眼动研究论文,其中包括在国外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季刊》及国内《心理学报》等杂志上发表了数篇论文,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已经成为国内眼动研究的中心。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习目标定向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08-0038-0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独立学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但由于独立学院的教学体系多数沿袭了普通本科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应用型社会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学改革自然就成为当前独立学院发展所必须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

一、独立学院教学现状分析

(一)从独立学院学生入学的高考成绩来看,与普通本科生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其专业设置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对讲授教学的学习动机较弱,对于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主动学习意向不明显,目前教学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在内容的选择上没有关注适应独立学院学生未来发展的知识体系。教师忽略调动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收效甚微,不利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发展。

(二) 独立院校目前一般都依托于本科院校,聘请重点大学或者普通本科的大学教师授课

尽管教学师资队伍学术科研水平较强,但是也容易在授课内容与要求上不能体现独立学院的特点,教师不能及时转换角色,有意识地将教学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运用同样的课程目标、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评价标准,教师就会感觉吃力、费劲而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也容易因为繁多的学习内容和枯燥的学习形式而逐渐感觉心理压力较大。因此,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课堂教学,应该发挥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教学的重心从理论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学生的能力塑造,由成就目标定向转为学习目标定向,从纯粹的认知学习转为积极的情感态度形成。因此,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应该成为独立学院在教育方面的首要任务。

(三) 杏林学院是设有包括心理学专业在内的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独立学院

在《实验心理学》的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学习认真努力但兴趣不浓厚,对考试有畏难心理。通过调查、观察、座谈等方式,了解了学生的需要,部分学生只关心考试成绩分数,过分依赖教师的课堂讲解,被动知识记忆,缺乏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严重偏离了学习的目标。针对调查的实际情况,尝试在实验心理学课程中实施学习目标定向改革,以期摸索出适合于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改革方案

(一)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置

1.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设置清晰具体的多元学习目标,以“人人学会,人人会学”的思想为指导,以教材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实现目标,积极发展创新思维的新形式。注重学生情感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未来考研、就业等长远发展,具体目标根据需要分层次设定。

2.以保障学生成长为目标。注重全体学生的多元发展,课堂教学以“打基础、强能力、精实验、重创新”的指导,营造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特点,重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投入学习,遇到问题积极地寻求建设性策略,使学生能够学有所得并且乐在其中,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3.以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从教学研究型高等院校的定位出发,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及社会需求特点,以“目标定向,分类指导,学习投入,因材施教”为核心思想,注重知识传授与实践创新相互协调,课程优化与实验教学融入整合,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学习相辅相成。高效利用教学资源,拓宽就业范围和增加考研率,达到逐步发展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多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研究设计

1.确立教学改革的原则

长期以来,实验心理学一直是公认的“难讲”课程,教师压力大,学生也头痛甚至恐惧。根据心理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地位,以学生长远发展、理论知识结合实验操作为主要原则。教师课堂以问题为导向,以师生互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教学应始终围绕这一核心进行。

2.教学内容的重组

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重新组合。其次,由于不同学科对相同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的深度也不同,教学改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有选择、有侧重地调整教学内容。

3.教学方法的拓展

在运用传统讲授法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寻找各种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实验室、图书馆为平台,引导学生开放式学习,鼓励学生创造思维。

4.实验操作的训练

运用传统实验的验证和增加的选修实验的创新,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开展研究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训练中达到操作技能的熟练化和自动化,增强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方式

1.理论知识笔试和实验技能操作互为补充

理论笔试内容主要是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实验操作主要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时技能情况,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分析解释实验数据的合理性和客观性。

2.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全面考查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客观记录学生的平时表现,注重学习的过程,弱化考试高分低能现象;终结性评价在期末进行,以命题考试形式实施,须与教学目标相对应。

3.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相促进

学生对自己的理论掌握进行学习判断,实验技能操作时由同伴进行评价。评价各占一定的比例且要求有充分的依据,加深学习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有利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学生自身存在却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4.情感评价与成绩评价相结合

独立学院的学生对实验心理学有畏难心理,单一冰冷的分数容易使学生在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过快地否定自己,从思想态度上排斥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改革平时给予学生一些激励的语言,发现学生的点滴变化,富有情感性地强化学生的进步。

5.课内成绩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状态,通过课后作业和实验报告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课外学习鼓励协助毕业班学生做论文研究的相关实验,参与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阅读文献来模仿操作实验,结合自己兴趣开展自主设计的实验研究等活动,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学习目标定向教学改革的实施

(一)制订计划,设置目标

教学预先制订改革计划,为学生设置具体目标。把每一章、每一节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上,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修正学生的学习目标。

(二)明确目标,教学展示

把教师设置的目标变成学生理解和接纳的学习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展示教学内容,把学生平时遇到的问题、文献中的感兴趣的实验等运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和严谨的实验态度。

(三)实施目标,分层达标

根据独立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实验心理学的情况,分层次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

(四)课堂反馈,检测目标

课堂反馈信息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学生共同的问题可以集体进行矫正,个别学生各自不同的问题则需要因材施教。注重全体学生的参与学习并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时加以矫正和调整目标,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发展。

(五)拓展创新,教学反思

实验心理学是一门基础方法学,是心理学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应用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过程的剖析,实验方法的掌握,不仅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读懂和学会分析实验的目的,而且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对于善于思考,致力于学术研究的学生,鼓励并培养其拓展实验,设计实验,在实验操作中理解理论知识,学习先进的实验仪器操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独立从事实验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针对我校的独立学院学生需要,在《实验心理学》教学中,尝试实施了学习目标定向优化教学,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对课程知识结构和技能的需求,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王雁飞等.关于成就目标定向理论研究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1,(1).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8篇

2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引文分析法、信息科学、系统论、统计学、逻辑学之上。WOS平台下的SCI等资源的编制的理论基础是引文索引法,普赖斯1956年的著作《科学论文的网络》为该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l6。WOS平台有着卓越的索引系统,独特的引文信息使我们可以通过被引次数了解一篇论文或一个研究者的影响力、关键信息、各学科关系,课题相关研究的动态等,为科研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引文分析法是该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信息科学主要包括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这两部分内容。从理论角度来看,信息科学的许多理论观点对本研究都发生了重要启示与引导作用,尤其是文献信息学,“只要抓住了文献信息,我们就抓住了人类认识的结晶”[1o。受文献信息学影响,本研究选择了体育教育领域1996m2010年的文献及其相关信息作为研究对象主体,进行了多角度信息发现。从信息技术角度看,不同于传统的文献研究法对分散在各种图书杂志上的文献进行机械的计数与堆砌,本研究应用WOS和CAJD两个智能平台进行了多角度信息发掘,这两个平台本身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良集合体。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E2],其原理是具有普适性的。本研究首先是基于WOS与CAJD这样人造的、开放的系统,这些系统具有其本身的一系列功能。第二,这些系统具有其本身的层次结构,w()S由SCI、Ss(二I、CPCI等数据库组成,数据贯通JCR、In-spect等多平台。CMD则受自身资源及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资源的支撑,又分为若干学科专辑。这两个平台都具有系统的层次结构特征。第三,WOS和CMD都是开放系统,会定期更新,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这一普遍特征。另外,研究内容本身也是系统的,本研究将体育教育领域研究与其基础学科及基础文献视作整体系统,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两大工具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因此,系统科学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研究工具评析

本研究的工具主要是IS1webofScience平台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平台。选择WOS平台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其收录的权威性、可回溯性、智能性以及国际学术评价惯例_l。WOS平台整合了SCI(科学引文索引)等多个数据库系统,有严格的刊物收录标准和多层次的分析功能,是一种权威的国际化科研分析工具,具有数据回溯久、学科覆盖广、分析功能强、全球应用广泛等特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欧盟研究署、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已将WOS应用于其科研评价等领域。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CMD则是因为其是最大的中国国内学术期刊的全文数据库,是定量分析国内研究的权威易行的工具,且具有数据回溯久、学科覆盖广等特点,分析功能也在日渐完善。

4研究方法及过程

4.1检索策略

体育教育研究论文较多,但目前尚无国际、国内成果的定量综合分析与比较,本研究的检索年代为1996—2o10年。据“体育教育”内容特点,WOS下的检索关键词确定为physicaleducation,检索式为:主题一“physicaleduca一132tion”,0R标题=“physicaleducation”。检索范围为科学引文索引(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A&HCI)、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化学反应数据库(CCRE)、化合物索引()。中国知网下则采用既有的分类引导检索,只对年限做了限定,检索范围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4.2结果分析4.2.1该领域科技论文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截止2010年12月31日,WOS下诸索引收录的体育教育领域论文共3613①篇,利用WOS对这些文章的发表年代进行统计发现:自1999年来,对体育教育的科研活动始终处于活跃状态,2009年该研究领域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总数为15年来最多。中国在该领域的国内研究数量上相当丰厚,从国内CAJD数据来看,体育教育类别下共有此类研究60548篇,而国际上的此类研究却稍显单薄,从WOS分析来看,中国作者从1999年开始在国际上发表该领域论文,目前共发表体育教育相关论文161篇,2010年是历年该领域在国际上发文量最多的一年,计66篇。

4.2.2高被引论文及高品质综述

WOS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底,体育教育领域研究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文章是由美国哈佛大学GortmakerSL等人组成的研究团体合作完成,并于1999年发表在《ARCHIVESOFPEDIATRICS&ADOLESCENTMEDICINE}杂志上的“Reducingobesityviaaschool~basedinterdisdplinaryinterventionamongyouth—Planethealth”,总被引次数达到476次。这里列出了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前1O篇论文,其余9篇依据被引频次排序依次为:LuepkerRv等人于1996年发表在《JAMA—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IASS(_ILTION》的“OutcomesofafieldtrialtoimprovechildrenSdietarypatternsandphysicalactivity—TheChildandAdolescent1alforCardiovascularHealth(CATCH)”,KahnEB等人于2002年发表于《ⅢICANJOURNAI()FPR砸NTIvEM皿IC『E》的“Tl1eeffective—nessofinterventionstoincreasephysicalactivity—Asystematicreview”,BaranowskiT等人于1998年发表于《AMICANJOURNALOFPREVENTIVEMEDICINE》的“MediatingVar—iableframeworkinphysicalactivityinterventions-Howarewedoing?Howmightwedobetter?”,BradneyM等人于1998年发表于《JOURNAL(ANDMINERAIRE—SEAIH》的“Moderateexerciseduringgrowthinprepubertalboys:ChangesinboneITIaSS,size,volumetricdensity,andbonestrength:Acontrolledprospectivestudy”,SalisJF等人于1997年发表于《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岍H》的“Theeffectsofa2yearphysicaleducationprogram(SPARK)onphysicalactivityandfitnessinelementaryschoolstudents”,StoneFJ等人于1998年发表于《AMERICANJ爪NALOFPRE、哪!VEMEDICINE》的“Effectsofphysicalactivityinterventionsinyouth——Reviewandsynthe-sis”,FuchsRK等人于2001发表于《JOLⅡAL0FB0NEANDMINERALRESEARCH》的“JumpingimproveshipandlumbarspineboneITIaSSinprepubescentchildren:Arandomizedcontroledtrial”,SalisJF等人于1996年发表于《JOLⅡALOFCUNICAIⅢ0]L()GY》的“Ethnic,andsexdifferencesinphysicalactivityamongadolescents”。Tel—arnaR等人于1997年发表于《ICAN》的“Physicalac—tivityinchildhoodandadolescenceaspredictorof”,TelarnaR等人于1997年发表于《JOURNAL0FPRE、哪IVEMlDICINE》的“physicalactivityinyoungadulthod”。同样以被引用次数为参照,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CAJD数据来看,我国国内研究中,影响力较高的1O篇文献依次是:曲宗湖等1998年发表在《体育科学》的“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毛振明等1998年发表在《体育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论”、刘一民等2001年发表在《中国体育科技》的“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陈琦等1998年发表在《体育科学》的“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王宗平等1999年发表于《体育与科学》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贡娟等2000年发表于《体育科学》的“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王宗平等2001年发表于《体育科学》的“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王华倬等2002年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杨贵仁2000年发表于《体育科学》的“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于振峰等1998年发表于《体育科学》的“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文献综述往往反映某一领域或某重要专题的新趋势、发展水平、进展以及新原理、新见解、新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WOS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研究区间内共有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综述论文128篇,其中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综述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KahnEB等人联合其他机构一起完成并于2002年发表于《AMERICANJOURNALOFPREVENTIVEMEDICINE}第4s期的“Theeffectivenessofinterventionstoincreasephysicalactty—Asystematicreview”,其被引频次高达440次。其余9篇依照其被引频次依次为:DoakCM等人于2006年发表于《OBE—SITYREⅥEWS》的“Thepreventionofoverweightandobesityinchildrenandadolescents:Areviewofinterventionsandpro—grammes”,VanderHorstK等人于2007年发表于《MEDI—CEANDSCIE]、ICEINsP()王TSANDEXERCISE》的“Abriefreviewoncorrelatesofphysicalactivityandsedentarinessinyouth”,NtoumanisN等人于1999年发表于《JOURNAl()FsP()RSCIFNCES》的“Areviewofmotivationalclimateinphysicalactivity”,vanSluijsEMF等人于2007年发表于《BRITISHMEI)ICALJOURNAL》的“EffectivenessofinterventionstOpromotephysicalactivityinchildrenandMoles—cents:systematicreviewofcontrolledtrials”,StoryM等人于2006年发表于《FL厂rLⅡOFCHIIDREN》的“Theroleofscholsinobesityprevention”,DollmanJ等人于2005年发表于《BRITISHJOURNA1OFSP()RTSMEDICINE》的“Evi—denceforseculartrendsinchildrenSphysicalactivitybehav—iour”,LehmannMJ等人于1997年发表于《JOURNAlOFsI)(=IUM王ⅢCINEANDPHYSICAIFITNK~》的“Train-ingandovertraining:Anoverviewandexperimentalresultsinendurancesports”,SharmaM于2006年发表于《OBESITYREⅥEWS》的“Scholbasedinterventionsforchildhoodandadolescentobesity”,Matson—KofmanDM等人于2005年发表于《MERICANJOURNALOFHEALTHPROMOTION}的“Asitespecificliteraturereviewofpolicyandenvironmentalinterventionsthatpromotephysicalactivityandnutritionforcardiovascularhealth:Whatworks?”。

我国国内研究中影响力较高的10篇综述依次是:周红萍2001年发表于《体育与科学》的“8O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刘建坤等2005年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何亚辉等2004年发表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综述”、王晓军等1999年发表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的“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文献综述)”、陈小华等2003年发表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的“高校在校研究生体育投入与健康状况研究综述”、邢其年等2004年发表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的“我国高等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综述”、沈巧儿等2001年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项目设置与评价标准的综述”、张健等2001年发表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的“对我院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审度与思考”、陈瑞梅2005年发表于《体育成人教育学刊》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的若干问题综述”、王燕飞等2005年发表于《浙江体育科学》的“关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问题综述”等①。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需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优先锁定并参考高品质文献能帮助科研人员有效节约花费在查找和消化资料上的宝贵时间和有限精力,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快速产出。另外,对这些高影响力成果的参考能有效促进研究本身的影响力和前瞻性。

4.2.3学科分布及研究趋势分析

学科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分析教育及动态。从学科角度对8903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际研究中,体育科学、教育与教育研究、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实验心理学、康复、儿科学、综合医学与内科等是体育教育研究较为活跃的学科领域,发文总量最多的体育科学方向近几年仍比较热,如进行国际化研究可优先考虑该领域。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国际研究较活跃的学科主要有体育科学、教育与教育研究、心理学、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教育学之科学学科、计算机科学之跨学科应用、计算机科学之信息系统、生理学、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之人工智能等。上述国际研究的热门学科同CAJD的分析所得国内结果差别很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教育心理学、其他各科及教学法、篮球、基本体操、其他(文体活动)、研究生教育、中国体育组织、中国体育竞赛、中国体育科学、教育、体育史等领域,从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应用心理学这样的应用学科,康复学、儿科学、综合医学这样的自然学科以及职业健康这样的前沿学科研究进行分析的较少。同国际整体趋势相比,国内研究事实上也可尝试从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实验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人工智能、康复学、儿科学、综合医学与内科等角度对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做更多思考与深入研究。

4.2.4该研究的国家分布分析

发文量是国家研究实力的一种体现,通过WOS对1996—201O年各国的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发文数量居前1O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法国、西班牙、希腊、波兰,其中,前5国在中在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美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比较优势尤为明显,共发表该领域论文1549篇,占该时期总量的近43。我国国内的发文量前面已述共计6O548篇。总量可谓壮观,但以WOS国际研究数据计算,我国在国际上该领域的发文量截止2010年底共161篇,仅居第6位,除了语言差异、科研体系科研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我国该领域研究在国际上的研究崭露较晚也是可能原因之一。中国近15年在WOS体系下第一篇关于体育教育的文章是香港浸会大学的FuFH发表于《RESEARCHQUARTERLYR)REXERCISEANDsF()RT》杂志的“JohnMaandthedevelopmentof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inChina”。

4.2.5该研究的刊物分布分析

刊物分布分析主要是为了发现特定领域的发文规律、各刊物倾向和动态,从而方便研究者投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中期刊论文近15年来共计2458】34篇,共发表在459种期刊上,载文量居前1O位的期刊分别是:《JOURNAL()FTEACHINGINPHYSI『CTION》、《SP()RTⅡ)IJCAn()NANDS~)CIETY》、《RE—SEARCHQUARTERLYFOREXERCISEANDSPORT》、《PER(三PTUAIANDMOTORSKIIJ》、《QUEST》、《ADAPTEDPHYSICAIACTIVrrYQUARTERIY》、《EU—R【)PEANPHYSICAL皿UCIoNⅥEW》、《M()、厂IM—EN]r()》、《J()1NAI()FSCH()r)IHEAIH》、《MOTRIZ—REVISTADEEDUCACAOFISICA>)。分析发现,该领域的论文渠道既广泛又相对集中,发文量最多的1O种期刊共收录了1025篇论文,占全部期刊论文成果约41.7,其余1433篇论文则分散在其他400多种刊物中。期刊的论文收录在国家和地区以及学科上也会有其自身的侧重。对发文量最多的前1O种刊物进行分析可发现,《JOURNALOFTEACHING1NPHYSICAlEDUCA-TION》较倾向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新西兰、塞浦路斯等国,学科上主要倾向于教育与教育研究、体育科学。《SPORTEDUCATIONANDS(IETY》较倾向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苏格兰、瑞典、中国、挪威、新加坡等国,学科上主要倾向于教育与教育研究、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体育科学。《RESEARCHQUARTERLYF‘(]RExECISEANDSI~RT)较倾向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希腊、爱尔兰、瑞士、比利时、爱沙尼亚等国,学科上主要倾向于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体育科学。《PERCEPTUALANDMOTORsKIu》较倾向于美国、希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土耳其、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学科上主要倾向于实验心理学。《QUK_qF~较倾向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法国、希腊、挪威、中国、新加坡等国,学科上主要倾向于教育与教育研究、体育科学。《ADAPTEDPHYSICAlACTIⅥTYQUAR—TERIY》较倾向于美国、加拿大、捷克、以色列、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希腊等地区,学科上较倾向于康复学、体育科学。《EI『R()PEANPHYS1CAL日)UCpIONRE—VIEW)较倾向于英国、澳大利亚、苏格兰、美国、挪威、新加坡、希腊、新西兰、爱尔兰、加拿大等地区,学科上较侧重教育与教育研究。《^)、厂IMEMr()》较倾向于巴西、西班牙、阿根廷、德国、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学科上主要倾向于教育与教育研究、社会科学——跨学科。《JOURNAIOFSCHOOlHEALTH》较倾向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英国、菲律宾、西班牙、瑞士等地区,学科上较倾向于教育与教育研究、科学教育、保健科学与服务,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MOJRIZ-REVISTADEⅡ)IACA()HSI一(》较倾向于巴西、葡萄牙,学科上较倾向于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在投稿的过程中可尽量选择收录该领域论文数量较多、学科侧重与研究内容一致、国别侧重同研究者相一致的期刊,从而提高投中率,扩大研究国际影响力,也提升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从CAJD的数据来看,国内该领域载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分别是《科技信息》、《体育学刊》、《体育世界》(学术版)、《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辽宁体育科技》、《湖北体育科技》等①。但基于国内现有研究工具的局限,对这些国内刊物进行收录倾向性检验目前尚较为困难。

4.2.6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分析

从WOS来看,以论文数量为参照进行排序,居前1O名的研究机构依次为:俄亥俄州立大学、韦恩州立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伯明翰大学。其中,俄亥俄州立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这前1o位研究机构中有9所是美国的,足见美国1996—2o1O年间在体育教育研究方面所占优势。我国在国际上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机构有108个,主要机构有香港中文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西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从文章数量来看,2007年以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较快。而同样以发文量为参照,从CA—JD的数据来看国内研究(主要指大陆地区)的主要机构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从作者角度分析,本研究选择了1996—2O1O年间数居前1O名的作者进行发文数量统计分析。这前10位作者依照其文献被引用的次数依次为德州农工大学的ⅪANGP(h指数②为10)、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U—IJNNAPH(h指数为8)、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MCKENZIETI(h指数为16)、伯明翰大学的NT()UMANISN(h指数为l4)、北卡罗莱纳大学的CHENA(h指数为7)、韦恩州立大学的MCCAUGHTRYN(h指数为7)、韦恩州立大学的SHENB(h指数为4)、北卡罗莱纳大学的ENNISCD(h指数为9)、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SAIAISJF(h指数为15)、哥伦比亚大学的SIIVERMANs(h指数为6)。这10位核心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共计343篇,约占总量9.5,他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体育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他们是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从研究内容来看,他们主要关注体育科学、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与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学、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内科、儿科学、实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我国该领域在国际上发表文献量较少,主要研究人员有LIUMH、MCKENZIETI、SITCHP、CARROIJR、CHANWK、CHENSH、HAASC、HONGYL、IEEE的ZhangQZ等人组成的团队、JOHNSDP等。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本研究以引文分析、信息科学、系统论、统计学、逻辑学等为基础,以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艺术人文引文索引、会议录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1996—2O1O年间体育教育领域论文为研究样本,以WOS平台和CAJD平台为主要研究工具,从科研管理的需求人手,分别对该领域研究从论文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高被引论文及高品质综述、学科分布及研究趋势、研究的国家(地区)分布、研究的刊物分布、主要研究机构与研究者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与国内研究情况在一些方面做了比较。自1999年来,对体育教育的科研活动始终处于活跃状态,2009年论文的总数为15年来最多。国内研究数量上相当丰厚,而国际上的此类研究却稍显单薄,中国作者从1999年开始在国际上发表该领域论文,2010年是国际上发文量最多的一年。国内研究从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实验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人工智能、康复学、儿科学、综合医学与内科等角度对体育教育领域问题进行分析的潜力仍很大。美国1996—20lo年间在体育教育研究方面占绝对优势。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工作在近几年发展较快。我国国内有大量体育教育领域的文章。但是从国际研究的发文总量、研究者、研究机构、文章影响力等方面综合来看,美、英等国在该领域科研水平仍处于领先地位。

5.2建议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冯特;科学心理学;方法论;元素分析;整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22 — 02

冯特是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建立者。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史学家为什么将建立新心理学的荣誉归于冯特,而不是费希纳呢?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出版于1860年,大约是冯特开始一门新心理学的15年之前。波林(Boring, 1950)这样写道:“当所有的核心观点产生以后,某个发起者能够掌握它们,对其加以组织,并在其中增加那些看起来必要的东西。写文章、做宣传,并且坚持这些观点。简言之,就是‘建立’学派〔1〕。”从这个意义上说,冯特对现代心理学建立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他对系统实验方法的大力倡导。然而,纵观冯特之后的许多心理学发展史,普遍是以反对他的心理学观点为特征的,尤其普遍认为冯特是元素主义论者。尽管这些观点对冯特有所误解,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冯特心理学方法论中存在着元素与整体的矛盾冲突。

1. 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原点

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前景堪忧,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主要面临着发展方向的问题,即自然科学成就到底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冯特试图通过对生理学的研究来为德国古典哲学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因此,当他应聘于莱比锡大学时,他开设了哲学讲席,并试图把实验心理学作为哲学宏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哲学是一般的科学,其职能在于结合得自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而构成本身一致的体系〔2〕。”在冯特看来,哲学的发展是以专门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它通过整合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而构造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实验心理学可以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一般真理。基于这样的源动力,德国古典哲学中始终贯穿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自然就渗透到冯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之中。

2.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哲学渊源

冯特的心理学,从其思想来源来说,除了康德等唯心主义哲学以外,受到了英国的约翰·穆勒和德国的赫尔巴脱的影响最大〔3〕。

冯特深受德国传统哲学的影响,继承了康德对世界的二元论认识〔4〕,并提出了心身平行论的观点,这种认识取向始终贯穿着他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冯特在《人类及动物心理学讲义》中对心身平行论做了如下界定,“我们认为心理过程与身体内特别是脑内一定的物理过程相联系,……这一联系只能被认为是两种并列存在的因果序列的平行。由于它们条件的不可比较性,它们决不能直接相互干涉。不论在什么地方碰到这一原理时,我们都把它叫作身心平行论〔5〕。”

冯特从约翰·穆勒那里继承了心理化学论的思想,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即意识,而各种意识状态都是以复合的形式出现的,为了便于研究,首先要把意识分析为最基本的、纯粹的意识状态,即心理元素〔6〕,并把心理元素分析为感觉和情感。同时,冯特也深受赫尔巴脱的影响,他在阐释联想的时候,就使用了诸如“融合”、“复合”、“同化”等等赫尔巴脱常用的术语。

在此,我们不难发现,冯特心理学方法论的“元素论”和“整体论”的矛盾与冲突实质是哲学内部矛盾的映射和体现。

3. 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表现

3.1实验内省:分解心理过程的工具

冯特曾经这样说道:“我们拒绝一切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思辨,不要那种建立在哲学预想之上的心理学。我们需步骤上注意到了心理学以及科学的经验事实〔7〕”。冯特认为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验与观察不仅可以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成为心理学之研究方法。冯特认为,只有对象固定不变,才能采用观察的方法对之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心理过程是瞬息可变的,冯特认为心理学研究不能只依靠观察,而应采用实验的方法,即实验内省法。他说:“实验是由观察者在有目的控制的条件下,对所观察的现象的产生与过程而作的观察。观察,按其狭义而言,是不受控制的现象的考察,这些现象在观察者的经验过程中,按其自然地产生的那样被接受下来〔3〕”。在某种程度上,实验内省法不但要控制客观条件,而且也要控制主观的意向。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在实验条件下观察到目标对象,才能将感觉与感情从直接经验中分解出来。因而,个体心理学必然是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是,如语言、神话、风俗等,集体活动的产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可以采用纯粹的观察来研究。

为了避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经验的混淆,冯特认为,实验内省既要控制刺激的属性,以利于观察现象的某一方面,又要控制观察者的注意方向,这样,才便于经验的分析。此外,冯特还极少接受质化的内省,他所寻求的内省报告涉及的主要是被试对大小、强度、各种物理刺激持续时间的意识判断。这些都是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数量化的判断。即使是主观或质化的内省报告,往往涉及的是刺激的舒适性、意象的强度或者感觉的性质。当积累了足够多的客观数据之后,冯特就可以从中推论出意识经验的元素和过程了。

3.2元素分析:心理过程的描述

冯特区分了科学的描述和科学的解释,他说,“为要满足每一特殊事例都得到一种解释(Interpretation)的需要,就要把特定的复合过程的诸组成都划归到其适当的类概念下,这样的概念,例如感觉、认识、注意、记忆、想象、理解和意志.……像物理学的那些概念一样”。由于这些类属概念具有复合的特性,冯特依据丰富的实验数据,将意识经验解析为两种绝对简单的和不可再分的组织成分,即感觉和情感。

实际上冯特这样的元素分析,只是作为对心理过程的最初的分类方法。他认为,尽管可以将意识过程分解成一系列的子过程,但是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子过程,否则意识过程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性质〔8〕。因而,不能简单将冯特归为元素论者。

3.3整体分析:心理过程的解释

描述是解释的基础,元素分析也是为了综合。冯特原就认为经验的内容必然是综合的。1894年,冯特在总结他从事心理学研究以来三十年的工作时指出,“当我开始接触心理学的问题时,我持有一个生理家很自然所持的一般偏见,认为知觉的形成仅仅是感官的生理特性所工作的结果。以后,通过视觉现象的实验考察,我发现知觉是一种创造性综合的活动。这逐渐成为我的指导准则。以这个准则为指导,我对想象和智慧等高级心理功能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一点上,老的心理学对我没有任何帮助。当我开始研究心理事件之间的暂时联系时,我对合理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不再以抽象的名词把心理功能区分为观念、感觉、或意志。对联想时间的测定使我发现了知觉过程同记忆表象之间的关系,也使我认识到所谓的‘再造’观念只是自我欺骗的多种形式之一。实际上这种观念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此后,我开始把观念作为一种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转瞬即逝的、传统的联想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9〕”可以看出,冯特虽然强调心理元素的分析,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略意识的整体性。

4.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影响及误用

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灵问题,造就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建立和蓬勃发展。同时,元素分析和整体分析的对立与统一,也演变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对立与统一。对冯特的心理学方法论的误解,甚至于导致惟方法论的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冯特创建的科学心理学是以后“学科分歧”原点。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陈立这样说道:“如果以为有了计算机,今后的工作就只在乎收集资料,记下一笔一笔的流水账,通过计算机的分析,结论不用花脑子了。这就把心理学工作者判断推理的工作,有些像上帝创造世界,一次就完成了他的工程,以后就可以永远无所改变地存在下去〔3〕。”当前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多得不可胜数的统计方法的应用,使得心理学研究可以不加入任何经验的成分,从那些数学公理导出全部的纯数学,然后再把它应用于世界。方法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因素分析也绝不是如此机械的。

当然,单纯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或质性研究也容易导致诸多问题。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

当下,在我国,仅从《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这几种心理学刊物上所发表的研究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实验研究占绝对的主导研究,而且质性研究所占比例逐年减少,有的刊物上质性研究甚至于销声匿迹。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觉,这也是再论冯特的心理学方法论的目的所在。

〔参 考 文 献〕

〔1〕 杜·舒尔兹. 现代心理学史〔M〕. 叶浩生,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1.

〔2〕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544.

〔3〕 陈立. 从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到现代的差异心理学:官能心理学与因素分析的述评〔J〕. 杭州大学学报,1986,(03):352-366.

〔4〕 赵万祥. 断裂与整合: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哲学源考〔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02):29-34.

〔5〕〔德〕威廉·冯特.人类及动物心理学讲义〔M〕. 叶浩生,等,译.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5.

〔6〕 叶浩生. 心理学通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9.

〔7〕〔德〕威廉·冯特.人类和动物心理学论稿〔M〕.李维, 沈烈敏,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

〔8〕 叶浩生.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冯特新探〔J〕.心理学探新,1989,(02):1-4.

实验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 课程体系 民族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87-02

一、专业认同与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认同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所谓专业认同,是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程度以及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包含了对自己专业未来对应职业的认同。研究显示,目前高校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偏低,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改进专业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突出实习实践。因此,我们需要提高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增强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掌握将来职业所需的技能,评估自己胜任的职业区域,这些都需要专业课程设置来实现。我们认为,一年级是培养专业兴趣点的阶段。二年级是真正进入专业的阶段,三年级是掌握专业知识、应用专业知识的阶段,四年级上学期是学生明确未来方向的阶段。因此,每一个年级都有其特殊性,在专业设置上需要考虑。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采取各种措施,通过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本科应届毕业生大学四年内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这些都为以课堂讲授为主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挑战,改革势在必行。

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每一次心理学发展的重大里程碑背后都与社会需要有直接关联。应用心理学的特点重在“应用”,长期以来,我国心理学专业主要设置在师范院校中,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定位是培养心理学教师。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高校中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大概超过240所,非师范类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越来越多,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非师范类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定位,因为这直接涉及到课程设置问题。目前研究者达成的一个共识就是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不合理,脱离实际,要重视实践教学,依托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建构模块化和层次化的课程体系。对于民族院校而言,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除了重视以上要求外,还要结合民族院校实际,突出民族院校特色。目前,民族团结教育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成为中小学必修课,如何在中小学实施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这应该是民族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需要在课程体系中得以体现。因此,构建民族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二、我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

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设立的一个主要参照点是元培计划,元培计划的核心点是“增加学生的选择性”,这也是我们课程体系的一大特色:提供更多的课程,让学生自主选择。

参照元培计划,我们的课程改革主要凸显了“4+3+1”的教学模式,厚基础,重应用,多选择,在前4个学期集中上基础课,后3个学期是选修课,最后1个学期是实习+毕业论文。

(一)确立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是各类心理学专业基础课程,这类课程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学专业理论素质,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原理,形成心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从而为进一步的学和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根据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规定,我们确立了以下基础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这些课程在前4个学期上完。

另外,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史、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内容有重复的地方,因此,我们在制定方案时对于一些重复内容进行了相应处理,比如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思想主要在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史两门课程中详细讲述,其余课程在这一内容上略讲,把讲授要点放在该门课程的特色上。

(二)减少实验课的课时数

生态化运动越来越多的得到关注,其原因在于研究的外在效度高,有利于推广。心理学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但目前心理学的实验设备是软件,更多的是给学生提供了演示作用,单纯的实验室实验让学生对于应用心理学未来的就业方向会产生困惑。实验软件虽然直观,但与实际的生活有些差距,因此,有必要减少实验课的课时数。同时,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课程的实验课有重复,因此,我们的实验课主要为认知类课程开设,普通心理学的实验课以演示为主,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课以操作和解释实验结果为主,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

(三)大量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

实践课程的增加是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课程体系最大的特色。心理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些课程主要在第5-7个学期开设,其主要特点是开设课程模块,进行小班教学,课程实行学生选修制,每班人数的上限值为30人。教学模式上以学生小组讲授为主,每个小组负责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其余小组和任课教师进行提问或评价,讲授内容可以是书本上的,也可以是社会热点。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取向以及潜在的职业需求,我们设计了三个模块的实践课程内容:科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中想继续深造的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科学研究课程模块就是为这些学生设计的,所开设的课程是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考研课程有机衔接的部分,这些课程是通过学生动手做研究,提高其科学研究能力,有利于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为今后研究奠定深厚基础,这也有利于增强应用心理学乃至整个心理学专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这一模块主要包含以下课程:学术论文写作、英文文献检索与分析、电生理技术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心理调查方法与实践、高效率学习方法与实践、研究设计与方法、心理学发展前沿、高级心理统计、心理与行为研究实践、心理学发展的新取向等。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个模块,其主要特色是操作性很强,这一部分在课程体系中占了较大比例,它们既可以满足于学生在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也可以去医院、监狱、公安厅等机构做咨询教师,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创业,比如自己开设心理咨询室,拓展学生的未来发展途径。这一模块包含的课程有心理咨询课程与督导、情绪管理、心理档案管理、青少年异常发展与矫正、心理咨询过程与训练、团体咨询、学校心理辅导课程、学校心理辅导活动、朋辈辅导、朋辈辅导督导、学校心理素拓、民族音乐与心理咨询、民族文化与心理等。

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是发展前景比较看好的一个模块。员工援助计划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目前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我们的课程设计也吻合了企业目前的需求。我们根据企业发展的整个流程设计课程,同时对于新出现的企业问题也进行关注,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些课程对于学生将来在企业发展非常有利,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学在人力资源工作中的独特优势。另外,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有一些会从事公务员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可能还是重点培养对象。目前的管理工作中公共危机管理是一个新概念、新事物,如何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公共危机管理,我们专门设置了相应的课程。这一模块包含的课程有人员测评及选拔、团队建设、企业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干预、组织员工激励实践、环境建设与员工发展、群体心理规律及应用、组织团队素拓训练、消费心理探析及应用、管理心理应用实践、员工生涯辅导模式探究、群体性突发事件心理形成机制、民族认同心理及应用、社区及村落心理探究等。

其中,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两个模块可以互为支撑,课程内容互为补充。

三、试运行课程的效果

为了检验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我们在《心理咨询过程与训练》和《朋辈辅导督导》两门课程中进行了尝试。在《心理咨询过程与训练》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做6次以上的咨询,然后以督导的方式报告咨询过程,教师和其他同学对咨询提供一些建设性建议。这种学生咨询+个人体验+督导的形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也得到其他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同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的高度评价,对我校应用心理学人才培养的模式表达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并表达了来我校观摩的意愿。

《朋辈辅导督导》课程的开设达到了另一个效果: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中来,这样一部分缓解了咨询量的压力,使更加多的同学得到咨询服务。一些处于追踪状态的需要陪伴的同学也得到更多、更好的陪伴。在实践操作中的结果也让专业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也对低年级学生产生了正向影响。

四、总结

应用心理学专业定位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实际,关注社会需求。对于民族院校而言,构建有民族特色和民族优势的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尤为重要。我校应用心理学课程体系紧密结合民族文化这一特色与优势,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模块化的、层次化的进行了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调整,在建构应用心理学基础课程的同时,提出了科学研究、心理健康教育、企业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三个方向的实践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上实行小班教学,小组教学,学生讲授为主、教师评价为辅,我们认为,这种课程体系能够为民族院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提供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宏飞,龙.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2期.

[2]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应用心理学专业规范,2006.

[3]高立群,彭耽龄.“21世纪心理学走向和人才培养”的调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4]谢倩,辛勇.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5]车宏生,姚梅林.关于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4年,第6期.

[6]周鹏生.民族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年,第6期.

上一篇:城市地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cdio工程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