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04 08:39:31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范文第1篇

(一)我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情况:为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防灾减灾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以及防汛抗旱指挥部,并制定了对应的应急预案,同时,各乡(镇、街道、场}配备了专(兼)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基本实现了全市上下对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和快速反应。

(二)存在问题:应急管理局自2019年组建以来,各部门互相融合,虽初步形成“大应急”良好局面,但还存在应急管理意识不强、应急管理体制不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部份职能不清晰、责任落实主体不明确、人员编制不到位情况。

(三)“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思路与举措:

1、进一步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各股室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并推进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增强应急管理意识。

2、进一步加强应急体制建设。申请增加应急管理人员编制,增强市乡两级政府和牵头部门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明确职责、增强力量,以适应履行应急职守、综合协调、督查指导等职能的需要;加强基层应急组织建设,乡(镇、街道、场)、村(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要明确承担应急管理职能的科室,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打造一支综合业务娴熟的综合救援队伍和一支精干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立覆盖全市的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志愿者救援队伍的沟通与协调,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队伍管理机制,在全市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布局合理、装备精良、职能明确、运作高效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进一步提高抢险救援响应效率。

3、进一步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部门应急预案和基层单位应急预案,加快应急管理工作向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延伸,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形成多领域、多层级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具体工作职能,有计划地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积极推广有益的经验,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加快推进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安全生产“三位一体”的应急机制建设。

二、我市安全生产综合治理工作情况、存在问题及“十四五”时期的思路与举措

(一)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情况:“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力加强和改进安全生产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我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断强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和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深入开展九大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大检查,严肃查处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大力推进依法治安和科技强安,加快安全生产基础保障能力建设,推动了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面完成了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二)存在问题:

1、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全社会安全意识、法治意识不强等深层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仍然存在,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安全生产基础依然薄弱;

3、传统和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并存,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业态大量涌现,增加了事故成因的数量,复合型事故有所增多;

4、安全监管监察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监管环节有漏洞、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安全监管执法的规范化、权威性亟待增强。

(三)“十四五”时期的思路与举措:

1、构建更加严密的责任体系。⑴强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工作的全面责任,督促企业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注册安全工程师。严格实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责任人员、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加强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完善企业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严格执行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制定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指南,完善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检测、评估、监控制度。健全隐患分类分级标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第三方评价制度以及隐患自查自改自报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保障安全投入,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升级,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标准化。鼓励企业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安全管理体系;⑵落实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安全生产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厘清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与行业监管的关系,依法依规制定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执法责任和监管范围,落实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完善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体制。落实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功能区安全监管责任。健全联合执法、委托执法等机制,消除监管盲区和监管漏洞,解决交叉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⑶严格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实行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考核。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政绩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工作的考核权重,严格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巡查制度,督促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履职尽责。加快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及失信行为惩戒机制,在项目核准、政府供应土地、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治力度。建立生产安全事故重大责任人员职业禁入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安全生产责任量化评估结果与薪酬挂钩制度。

强化安全生产依法治理。⑴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完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的制度规范,确定执法的主体、方式、程序、频次和覆盖面。统一安全生产执法标志标识和制式服装。健全执法标准,规范执法文书。建立安全生产行政执法裁量基准制度。建立定区域、定人员、定责任的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机制。加强对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管监察执法。实行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一体化监管执法。完善安全生产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健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协助调查等制度,依法惩治安全生产领域的违法行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执法行为审议和重大行政执法决策机制,评估执法效果,防止。健全执法全过程记录和信息公开制度,公开执法检查内容、过程和结果,定期重点监管对象名录。改进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完善事故调查处理规则,加强技术与原因分析,强化事故查处挂牌督办、提级调查等措施,落实事故整改措施监督检查和总结评估制度;⑵健全审批许可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和安全准入改革,简化程序,严格标准。编制安全生产行政审批事项服务指南,制定审查工作细则,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标准和内容,及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进展情况和结果。建立政府购买安全生产服务制度,引入第三方提供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技术支撑。实行企业自主选择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依法执业并对技术服务结果负责;⑶提高监管监察执法效能。完善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执法工作条件,加快形成与监督检查、取证听证、调查处理全过程相配套的执法能力。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数量、安全形势相适应的执法力量配备以及工作经费和条件保障机制。严格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定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选拔和专业能力标准,建立以依法履职为核心的执法人员能力评价体系。定期开展安全监管监察执法效果评估。强化安全生产基层执法力量,优化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人员结构。

3、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事故。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重大危险源,采取有效的技术、工程和管理控制措施,健全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切实降低较大及以上事故发生频次和危害后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我市重点行业领域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及“十四五”时期治理思路与举措

(一)危化品安全监管领域

1、综合治理情况:十三五”期间, 在危险化学品整治工作中,我市扎实推进危化品安全综合治理,对危险化工工艺、重点危化品、重大危险源实行重点监管,完善化工装置和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自动化改造。

2、存在问题:

⑴各单位摸排情况进度不一、也不规范。更多的只是对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排查,对于其他行业企业使用危险化学品情况及城镇燃气、成品油、输送管道等情况排查未到位;

⑵化工园区的整体性风险评估评价体系未建立;

⑶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管控不严;

⑷油气输送管道台账不完整;

⑸各部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权力清单与责任清单未明确。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

3、“十四五”时期治理思路与举措:

⑴对危险化学品情况摸底排查常态化。对排查出的情况建立台账、并督促企业落实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⑵加大执法力度,将联合惩戒、黑名单制度等工作经常化、常态化。加强部门协调沟通,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⑶编制新十年(市2020-2030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发展规划);

⑷完成海利、麒麟等化工企业的入园搬迁工作。全市危化企业三级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⑸加强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立项、规划选址、设计、建设、试生产和运行监管。严格控制涉及光气、氯气、氨气等有毒气体,硝酸铵、硝基胍、氯酸铵等爆炸危险性化学品及涉及硝化工艺等危险工艺的建设项目。严禁已淘汰的落后产能异地落户和进园入区。督促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到位;

⑹硫磷化工基地采用上下游产业链关联进行招商;

⑺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等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完成危险化学品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监管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化工园区综合监管、执法以及应急处置水平;

⑻规范烟花爆竹销售经营安全行为。城市建成区及禁止燃放区内不再设立烟花爆竹零售网点;

⑼“十四五”期间,建立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安全生产基础领域

1、综合治理情况:对非煤矿山、工贸企业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分级,制定一图一牌三清单;非煤矿山、工贸企业通过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及登录隐患排查信息系统,严格执行双I5制度并落实隐患整改清零。

2、存在问题:铜产业循环基地孵化园内有些铜加工企业的液氨储罐和天然气管道与建筑物防火间距不够。

3、“十四五”时期治理思路与举措:

⑴加大对本市主要河流岸线一公里范围内尾矿库污染防治力度;

⑵落实我市金属熔融企业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

⑶完成工贸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⑷督促企业加大安全生产经费投入;

⑸分四个阶段对铜加工企业进行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对非煤矿山企业,工贸企业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

⑹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和压实各方安全监管责任,配齐配强监管机构和执法力量;

⑺强化企业安全风险源头管控,严格项目安全准入,落实安全生产淘汰机制;

⑻加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进铜冶炼集约化可视化安全监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确保铜冶炼废弃物排放达到排放标准。

(三)火灾防治领域

1、“十三五”火灾防治领域现状:市火灾防治管理局现有正式编制人员3人,全部在2019年9月从市林业局转隶过来。主要负责森林防灭火办公室的职能;专业森林消防大队现有人员50名,主要职责除参加扑救森林火灾外,还参加抗洪抢险、地质灾宅处置,雨雪冰灾应对,事故灾难救援等综合性应急救援任务,所有队员采取聘用制;专业森林消防队现有两辆运兵车,一辆扑火物资运输车,同时还配备了风力灭火机,拖把等常规扑火机具。所有队员配备了扑火鞋、阻燃服等安全装备。

2、存在问题:

⑴专业森林消防队没有自己的营房、扑火物资库等设施,现租用市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房屋作为办公和住宿、训练场所;

⑵专业森林消防队只配备了灭火机,拖把等一些常规的扑火机具,缺少大型扑火机具和比较先进的扑火设备;

⑶专业森林消防队员工资待遇低,没有按照赣府厅发[2020]13号文件发放工资津贴。

“十四五”时期治理思路与举措:

⑴“十四五”完成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的建设。建设一个集减灾救灾仓库、防汛物资仓库、森林消防物资仓库、营房、救援队伍训练场地、救援飞机停机坪、应急指挥大楼等为一体的综合应急救援基地,预计用地20000平方米,建设资金1亿元。

⑵添置扑火机具及安全装备、运兵车车辆等。

(四)防汛抗旱领域

1、建设情况:建成自动雨量站45个、自动水位雨量站5个,1个县级、28个乡镇级的视频会商系统。

2、存在问题:雨量站、水位站缺少维护,故障率高;无覆盖到乡镇级的视频会商系统;没有组建应急部门所属专业防汛抢险救援、抗旱服务队伍;无专用防汛抗旱物资仓库。

3、“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⑴加大雨量站、水位站覆盖面建设,尤其是水库、主河道水位监测,保障维护资金投入,确保设备长久正常运行;⑵建设覆盖到乡镇级的防汛抗旱视频会商系统和指挥决策系统,并保障维护资金投入,加强设备管理;

⑶结合我局专业森林防火消防队“一专多能”建设,将防汛抢险救援、抗旱服务纳入其综合救援职能,加大队伍建设投入,提高队伍救援能力;

⑷建设面积4000m2以上的防汛抗旱物资仓库,加大物资储备投入,尤其市新技术、新装备的使用,提高防汛抗旱救援能力。

(五)救灾和物资保障领域

1、建设情况:“十三五”期间,灾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效果显著。

2、存在问题:

⑴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综合防灾减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仍不够完善,涉灾部门之间的应急联动机制亟需进一步加强;

⑵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我市防洪、抗旱、防震、防滑坡、防火等灾害防抗工程标准偏低,城乡交通、通信、电力、供排水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防灾能力相对薄弱,部分农村群众住房抗灾能力较差;

⑶基层应急救助能力不足,救灾应急装备、技术、通信手段和设施等相对落后;

⑷灾害多发地区农村群众住房防灾抗灾标准普遍较低,基层防灾减灾工作、风险预警监测、避难场所维护、宣传演练等都缺少必要的经费保障,基层防灾减灾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⑸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有待提升。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相对较低,灾情信息采集和评估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3:“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⑴创建16个部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3个以上综合减灾示范乡镇(街道)和1个省级综合减灾示范县;

⑵各地建立健全减灾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健全灾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我市综合减灾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三五”期间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2%以内;

⑶基本建成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全市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信息传输网络系统,提高灾害监测、预报和应急指挥能力;

⑷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增强自然灾害保险在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农房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有所提高;

⑸灾害损毁民房恢复重建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水平,在多防灾减灾灾易灾的城镇和城乡社区普遍建立避难场所;

⑹加大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每个村(居)都有一支防灾减灾志愿者队伍和1名灾害信息员,设立灾害信息员A、B角,增强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⑺健全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救灾减灾指挥中心网络,建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1座、县级救灾减灾指挥中心1个;⑻做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

四、我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及“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我市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情况:建立了应急指挥中心视频会议室,安装了网络专线用于每天的信息报送工作,确保信息快速传输,灾情快速上报、会商线上进行、决策及时下达、反馈及时到位。

存在问题:

1、无综合应急救援基地。自机构改革成立应急管理局以来,应急救援工作职能范围不断扩大,但到目前为止,应急管理局没有独立的应急办公大楼和综合应急救援基地,无法满足当前应急救援工作需求;

2、是信息化基础薄弱,安全可靠性差。目前乡级应急指挥高度还停留在简单的微信、电话和文书报告阶段,技术落后、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应急管理和快速防灾减灾救灾的需要;

3、是应急信息资源缺乏有效融合,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1、完成综合应急救援基地的建设。“十四五”期间,我市建设一个集减灾救灾仓库、防汛物资仓库、森林消防物资仓库、营房、救援队伍训练场地、救援飞机停机坪、应急指挥大楼等为一体的综合应急救援基地,预计用地20000平方米,建设资金1亿元。

2、提升应急平台支撑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应急平台中的作用,系统谋划建设“1+6”应急指挥平台(即: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和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防灾减灾、地质灾害、地震、安全生产6个专业应急指挥平台);加强基层应急平台终端信息采集能力建设,实现突发事件视频、图像、灾情信息的快速报送;加强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推动各应急平台之间互联互通、数据交换、系统对接、信息资源共享,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突破信息孤岛瓶颈,使各级工作人员实时获取应急通知信息。

3、强化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装备配置,支持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小型便携式应急通信终端。

4、推进应急物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应急物资紧急生产、政府采购、收储轮换、调剂调用机制,提高应急物资综合协调、分类分级保障能力,逐步实现仓储资源、应急物资的整合、共建共享和快捷调运。

五、我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与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情况、存在问题及“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情况:全市积极推进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有城市消防救援大队和专业森林消防救援大队,还有防汛抗旱救援队伍和志愿者救援队伍,全市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显著加强。

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情况:通过加大应急物资储备力度,市乡两级政府建立了自己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制定了应急救援物资管理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应急救援物资的管理和维护,储备视需要适时更新。

存在问题:

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投入不够,人员编制太少,各级救援队伍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应急救援装备不足,缺乏一定大型和特种应急救援装备,有些领域救援装备和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

3、应急物资储备不齐,数量不够。

(四)“十四五”时期建设思路与举措

1、进一步加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打造一支综合消防救援队伍、建设一支专业森林消防救援队伍,建立覆盖全市上下的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加强与志愿者救援队伍的沟通与协调,在全市形成布局合理、装备精良、反应迅速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

2、支持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发展。鼓励发展社会化应急救援。支持专业化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发展,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和企业自建的应急救援队伍提供社会化救援有偿服务;完善政府与社会救援力量的协同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与企业签订“服务协议”、搭建协作服务平台等形式,支持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应急救援行动。

3、增加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市现有5个地上应急避难场所,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防灾救灾要求,“十四五”期间,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我市计划再改建5个应急避难场所,整合全市各类应急资源,实现全市应急资源共享共用。

4、完善现有应急避难场所的配套设施。我市现有5个地上应急避难场所,是附属在相对空旷的休闲公园和运动场地上的,没有想应的配套设施,目前还达不到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使用要求。“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完善现有避难场所的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厕所、排污等配套设备设施。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范文第2篇

根据当前及今后几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研判,“十四五”期间,我市财政总收入预计每年按5%的幅度增长,到2025年财政总收入达到89.34亿元,力争达到90亿元,总量比“十三五”期末增加近20亿元。

2021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2021年的财政工作,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实现财政收入有质量的增长,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积极的财政支持,以扎实的财政工作成效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2021年财政工作的基本思路是:

1.突出发展为先。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财政工作的第一要务,对照新时代、新思路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把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放在质量和效益提高上。对财政支持企业发展的奖励扶持政策进行清理,不断优化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及时废止或调整影响市场公平竞争以及低效无效的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扶持政策对企业发展再生产,稳定就业,促进企业科技创新,节能减排,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激励作用,不断巩固主体财源,培植新兴财源。密切关注经济运行形势,强化收入调度,力争2021年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5%,总量达到73.5亿元。

2.坚持民生为本。始终把民生改善作为财政工作的根本,以扎实的措施,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严格执行各项民生改善政策,优先安排落实民生保障资金,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增强居民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助推经济发展。

3.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支持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财政扶持激励引导力度,着力构建新兴产业为先导、新制造经济为主体、新服务经济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大力支持发展电商、文化娱乐、交通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地区总产值中的比重,培植优质财源,增加可用财力。

4.严肃预算执行。加强经济运行形势的研判,科学编制财政收支预算,严格执行国家税收和非税法规政策,该减该降的决不打折扣,该征该收的必须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在税费征管中,既要注重财政总量的增长更要重视收入质量的提高,努力增加可用财力。要按照实事求是,据实征收的原则,把我市经济发展的成果真实地反映到财政收入中来。认真贯彻实施《预算法》,全面落实预算法要求,进一步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执行人大批准的财政预算,努力做到没有预算的不安排资金,确属政策性、突发性、救灾应急等必需的资金应按规定程序予以追加。积极盘活财政存量资金,严格执行政策规定,及时收回沉淀资金统筹用于急需支持的领域。

5.增强忧患意识。对我市的可用财力情况要有清醒的认识。“十四五”期间,要始终坚持过紧日子的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从严控制一般经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有限的可用财力应重点用于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切实加强债务管理,正视国家加大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对我市融资的影响。及时了解、掌握国家财政政策信息,积极争取上级对我市地方债券发行额度,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采取积极的措施,有计划地化解隐性债务,防范债务风险。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范文第3篇

二季度区服务业增加值总量为139.7亿元,增幅8.4%,占GDP比重66.5%;1-6月份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77亿元,总量稳居全市第一、占比全市三分之一,增长11%,综合排名三区第二;上半年全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26亿美元,同比下降15.5%,总量全市第四,综合排名三区第一。现将2020年二季度区服务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0年促进服务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服务业项目建设加速推进

二季度,全区服务业项目建设主要突出三个特点:全区项目建设主要突出四个特点。一是续建项目稳步推进。秀山初级中学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室内外装饰装修及附属工程正在施工;七中体育馆项目进入室内装饰装修工程;东方城五星级酒店、城市之光、安粮城市综合体、信达城等项目主体施工;创客+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一期项目完成95%入驻率,二期项目正进行道路、管网及湖东路沿江商铺建设。二是新开工项目进展顺利。、、科研开发中心项目主体施工。三是谋划项目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的网营物联智能供应链运营中心项目土地报批中。

抓老项目带新项目。鉴于华拓一期已有的成绩,积极推动二期建设,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快速进展。充分利用本土优势,借助安工大信息技术研究院现有成果,谋划新的合作。继续关注恒天易开新能源项目,积极促成项目广布点,多使用,带动一批新项目落地。快速推进二期项目,重点加强督促东华二期项目建设,目前正进行基础土方开挖,规划许可证已办理完成,施工许可证正在办理中。邦宁电子信息产业园已与管委会签订二期4000平米办公场地合作协议,目前已入驻18家企业。地理信息产业园二期已装修完毕,江苏智途已前期签订8家企业入驻,预计近期运营管理团队及部分企业入驻办公。

大力盘活存量。积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灵活处理长江泛太、中意之旅、银江等烂尾项目,为新项目落地创造条件。积极盘活分园区存量,引进专业运营机构,推进闽商大厦10000平方(5-18层)招商入驻。有序推动爱普智能酒店(2-10楼)落成。

(二)文旅产业加快融合发展

加速推进文旅产业。濮塘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路灯、监控、WIFI、闸机系统、停车场、综合管网建设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已全部验收投入使用;景区游玩项目不断丰富。已建成活动场地有沙滩片区、森林野孩子片区、张拉膜舞台草坪片区。丰富景区二消产品内容,新增设卡丁车、射箭、沙滩摩托、水上游船等项目;景区“景+酒”模式健康发展。景区配套酒店和住宿:铁皮巨人酒店(前九栋)和金林小院已开始对外展开运营。经过几个月的运营,“景+酒”模式健康发展。

大力夯实文旅项目。今年,我区共三个文旅项目入选市重点文旅项目,分别是濮塘景区提升建设项目、凤凰湖森林养生度假区建设项目、创客加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积极推进旅游创建。2020年1月份,经我局推荐申报,市文旅局审核评定,濮塘镇濮塘村、濮塘镇黄里村黄庄组、濮塘镇凤山村横塘、濮塘镇濮塘村南池村民组获评市文化旅游名村,我区保芳农家乐,柒里涧农家乐,耕读南池农家乐被评定为省三星级农家乐。全市游“不得不”系列评选活动区11个品牌上榜,“不得不购”剪纸、石生手指反画、神唐塑、横江丝画,“不得不品”白果,“不得不住”三棵树庄园民宿,“不得不耍”慈湖河景观徒步绿道,“不得不探秘”凌鹰CS基地。4月,濮塘镇秀山生态园被评为3A景区。

(三)软件园保持高速增长

1-6月份实现税收1.15亿,同比增长89.7%。园区龙头企业统运物流科技、华拓、医统天下实现税收超1000万元。实现产值112.4亿元,同比增长87.33%。按照实际使用土地(约240亩)计算,亩均效益达到47.9万元,全年预计在60万元每亩。

一是坚持招大引强做增量。今年以来,软件园继续以主园区为引领,地理信息产业园为特色,同时推进各分园区招商工作,目前经市招商局认定新签约项目4家,新开工项目3家,省外亿元以上项目到位资金1亿元,产业涉及大数据、互联网、地理信息、软件研发、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与往年相比,今年招商工作实现了三点重要变化:①签约的大项目实现产业突破,如与杭州签订的网营物联(宁马)智能供应链运营中心项目,使园区新增智慧物流特色产业,为引进产业链上下游、形成产业集聚奠定了基础;②分园区招商动能显现,邦宁电子信息产业园一期入驻率100%,地理信息产业园一期已实现全部入驻。③主园区优质企业实现提档升级,百助增加办公面积1000余平方米,钢回家扩充办公场地至338平方米。1-5月份新入驻企业41家,累计入园企业814家。此外,在谈的项目有奇虎360、中关村、腾讯等,力求以品牌效应提升园区在周边城市中的竞争力,招引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正能量。①依托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结合目前开展的经济普查工作,深入对入园企业进行全覆盖走访,全程跟踪服务。推进“长三角研究院”一对一、点对点合作,聚焦企业痛点、堵点、盲点,定制企业发展良策,精准扶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企业发展壮大。②借鉴外地园区公司化运作经验,按照“企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思路,助力抓好园区定位,抓好专业管理,抓好公司运作,完善园区行政服务体系。借助创软公司店小二式服务构建全新的公司运营模式,并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具体载体上。创软公司通过拓展业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③建立融资服务平台,探索创新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等新的融资方式。加强与南京软件谷联合产权交易中心对接,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为园区企业百助等提供股权托管、股权流转交易、融资交易、技术产权交易等综合金融服务。园区优质企业钢回家牵线合肥国元证券,提供金融支持。

(四)加强宁马对接服务

贯彻落实宁马两市党政主要领导会商对接会会议精神,加强宁马对接服务合作,我区制定了《区融入对接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成立了区融入对接南京推动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区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区长任组长,对融入对接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加强园谷深度合作,加快创软公司与南京软件谷发展公司对接,构建全新的公司运营模式。积极开展赴南京软件谷挂职交流活动,探索与南京软件谷合作办园。紧盯南京优势企业、优势产业溢出项目,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密集式的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引进高科技、高产出、高附加值、高税收的“四高”项目,提高南京项目在区落地比例。

全方位推进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市内结合自身产业需求,深度挖掘孵化器载体,以安工大信息研究院、众创空间为领头雁,通过广泛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合作,实现技术转化,为实体经济提供智力支持,为产业发展储备源动力。市外抢抓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机遇,对接中科院等大院大所,深化科技领域合作。引入北京观化科技,依托其丰富经验和成功案例指导运营园区众创空间,以点带面,引领带动初创型企业发展壮大,努力争创部级众创空间,进一步营造园区双创氛围。目前,园区赛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千媚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专板上市。

(五)持续发力楼宇经济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升级现有的楼宇宣传软件、丰富“楼宇”微信公众号,制作“楼宇经济”招商宣传片。二是加大招商力度,积极推广紫源大厦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典型作法,持续推进四大楼宇产业集群效用,全力推动金鹰大健康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加快全区楼宇整体去化速度,力争全年楼宇入驻率同比提高10%,重点楼宇的单栋税收贡献率同比提高10%。三是做好“楼宇生态”文章,加快楼宇服务平台建设,区楼宇信息平台上线运行;楼宇公众号推送信息十余条,点击转发近千余次;强化楼宇综合协调能力,建立楼宇综合服务中心,打造“政府部门-楼宇方-企业-配套服务方”的良性循环系统,全市首家楼宇综合服务中心—紫源大厦楼宇综合服务中心建成运营,效果显著。

二、服务业发展下步思路

下一步,我区将围绕市里下达的各项服务业发展考核指标,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做好基础工作,发展服务产业

一是抓好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工作。抓紧做好全区服务业企业的排摸工作,确保一批符合标准的企业按时申报规模以上服务业。二是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协调。加强服务业重点工作部署督查和重大问题的调研,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二)坚持规划引领,绘就发展蓝图

按照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做好贯彻落实工作,深入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抓紧摸排拟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填写市希望纳入国家和省“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重大工程项目表。将软件园和周边的秀山新区、高铁新区、濮塘风景区一体化考虑,融合发展,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推进,全方位、多点位、多片区的产业布局,发展互联网经济。

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和民生工作。结合濮塘自身资源特点,谋划10-20个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特色党建、为民办实事等小项目。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集成作用,加速推动“互联网+”与相关领域深度融合。

积极推进现代物流项目建设,依托仓储中心等产业基础,全力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形成集聚效应。

积极发展旅游、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特色服务业,不断培育壮大服务业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商务咨询、品牌建设等生产业,加快发展健康、教育、养老、旅游等生活业,进一步建成有活力、有效率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大力推动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

(三)全力推进建设,加快产业升级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范文第4篇

一、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

1.持续深入开展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的宣贯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和1月23日就“2019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主要特点和突出问题”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有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各镇街、各部门将学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纳入理论中心组学习和干部培训内容,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守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把好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总开关,真正做到入脑入心、见诸行动,坚决扛起保民平安的政治责任(各镇街,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2.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汲取化工有限公司“3·21”特别重大爆炸及近年来各行业领域典型事故教训,紧紧围绕省政府提出的“五个不能”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持续深入开展冬春安全治理等安全生产集中整治行动。建立完善专家参与安全风险防范工作机制。采取“领导+干部+专家”的指导服务模式、“责任制+清单制”的隐患整治模式,实施精准排查、精准治理、精准监管,严防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按照国家、省、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我区具体实施措施,着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各镇街,区安委会办公室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推动落实安全生产改革发展重点任务。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共市区委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将改革发展事项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考核,重点抓好2020年11项改革工作任务落实。加强对各镇街、区直各相关部门改革任务的督促检查,适时组织开展任务落实情况“回头看”,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各镇街,区安委会办公室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安全生产领域顶层设计。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将安全生产重点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启动《安全生产“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推进交通运输、道路交通等行业领域安全专项“十四五”规划起草工作。打好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落实收官之战,进一步推动落实2020年之前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确保实现规划目标(区应急管理局、区发改局牵头,区交通局、各公安分局、区交警大队、区住建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健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5.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认真做好迎接国务院安委会2019年度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工作。完善并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开展2020年度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切实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强化追责问责,多措并举用好约谈、通报、警示曝光、建议提醒、党政纪处分等“组合拳”,推动《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省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和《区安全生产约谈实施办法(试行)》等制度规定落到实处(各镇街,区安委会办公室、区消防救援大队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6.推动部门安全监管责任落实。持续推动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和区安委会关于安全生产各项决策部署以及《部门安全生产主要责任清单》刚性规定,进一步压实行业安全监管(管理)责任,有效防范化解行业领域重大安全风险(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7.推动形成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内生机制。深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五个必须落实”》40条刚性规定落地生根,建立生产经营单位主动报告安全生产风险的制度,健全重大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的经济杠杆、差异化监管等激励措施,提高企业创建的内生动力。严格高危行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推动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不断强化企业安全管理基础。(各镇街,区应急管理局、区财政局、区商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不断完善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8.深化煤矿安全风险隐患防控治理。严厉打击煤矿“五假五超三瞒三不”等严重违法行为;加快煤炭行业淘汰不符合安全、质量、环保等条件落后产能,推进30万吨/年以下煤矿分类处置工作,加快列入关闭计划矿井履行相关程序,推动列入升级改造矿井办理项目核准、环评、安全设施设计等手续,督导镇街严格保留煤矿监管(各镇街,区应急管理局、区发改局、市自然资源局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区财政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9.深化非煤矿山安全专项整治。强制淘汰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非阻燃材料以及干式制动井下无轨运输人员、油料和炸药的车辆等落后工艺设备,加大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非煤矿山力度,坚决整治地下矿山透水、火灾、坠罐、中毒等安全风险;严格新建尾矿库项目审批,以防溃坝为重点,深入开展尾矿库“头顶库”综合治理(各镇街,区应急管理局、市自然资源局分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全力防范化解危险化学品系统性安全风险。部署开展危险化学品本质安全三年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完善全国危险化学品监管信息共享平台,严格新建危险化学品项目审批,加快推进化工产业升级,严格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管控,全面落实化工园区和危化品企业隐患排查“两个导则”,深化综合治理和专项整治,推动完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运输和废弃处置各环节全主体、全品种、全链条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强化油气管道途径人员密集场所高后果区安全监管,坚决防范危险化学品“灰犀牛”风险(各镇街,市应急管理局、区工信局、区商务局、区交通局、各公安分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组织开展废弃危险化学品等危险废物排查,坚决整治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危险废物等问题,严厉打击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违法犯罪行为,坚决遏制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频发态势(各镇街,市生态环境局分局、区应急管理局、各公安分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加大交通运输领域“打非治违”力度。严厉打击非法从事道路旅客运输、出租车客运的企业和车辆,严厉打击“黑校车”,全面禁止营转非车辆从事长途客运、旅游客运,坚决取缔异地从事非法营运的企业和车辆,严查持无效省际包车客运标志牌违法经营行为。加大货运车辆超限超载治理力度,深化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严查“百吨王”以及大客车超速、超员等严重违法行为,加强长途客车、旅游客车、危险品运输车、重型载货汽车等重点车辆安全监管,切实整顿运输企业“挂而不管”“以包代管”问题,深入推进公路交通秩序整治(各镇街,区交通局、各公安分局、区工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局、区文旅局、区教育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深入开展打通“生命通道”集中整治行动。以住宅小区、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文博单位等为重点,全面开展建筑内部及周边道路消防通道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进一步督促管理使用单位和物业服务企业落实维护管理职责,严格按照标准规划消防车通道标志标线,设置警示牌,预留消防车通道宽度,并定期组织开展巡查、检查和维护等。对占用、堵塞、封闭消防车通道的违法行为依法严肃予以查处,情节恶劣的纳入消防安全严重失信行为,加大宣传曝光力度。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完善停车供给优化、多部门联合惩戒等消防车通道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各镇街,区消防救援大队、区应急管理局、各公安分局、区住建局、区商务局、区文旅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3.推进重点领域消防安全综合治理。紧盯高层建筑、老旧小区、群租房、大型商业综合体、学校医院、养老机构、文博单位、公共娱乐等人员密集场所以及“多合一”、民俗客栈、小微企业、家庭作坊等高风险场所,重点整治违规使用易燃可燃材料装修装饰、疏散通道不畅通、违规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充电等突出风险,加大执法检查和联合惩戒力度(各镇街,区消防救援大队和区应急管理局、区住建局、各公安分局、区商务局、区文旅局、区教育局、区卫健局、区民政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4.深化工贸等其他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强化工贸行业金属冶炼、粉尘涉爆、有限空间等重点部位环节的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各镇街、区应急管理局负责)。持续推进烟花爆竹、民爆、旅游、农机、渔业等行业领域专项整治,有效防控安全风险、坚决消除安全隐患(各镇街,区应急管理局、区交通局、各公安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局、区工信局、区发改局、区文旅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实施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和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开展矿山、冶金、化工等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做好源头防范(各镇街,区卫健局牵头,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5.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认真落实《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与管理办法》和《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评价细则》有关规定,按照市安委会部署要求,深入开展城市安全治理,严防“城市风险”演变,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切实提高城市安全风险的防控能力和水平(各镇街,区安委会办公室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深入推进乡村公路、农机等行业领域平安创建(各镇街,区交通局、区农业农村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全面构建事中事后安全监管执法体系,提高依法监管执法效能

16.完善安全生产相关法律制度和标准规范。《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煤矿安全条例》等国家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修订出台后,抓好宣传贯彻落实,适时启动相关安全生产地方性法规修订(区应急管理局、区司法局、区交通局等有关部门分工负责)。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危险化学品、矿山、道路运输、特种设备等易造成群死群伤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相关标准规范,筑牢安全底线(区应急管理局、区交通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分局、区工信局等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17.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效能提升制度。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落实安全生产综合执法(区应急管理局负责)。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和应急管理大数据平台,结合“数字”建设,全面运用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强安全监管信息归集共享,形成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智慧大脑”,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和科学化水平(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政数局会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快研究社区农村网格化系统治理办法,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础(各镇街,区安委会办公室和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强化生产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工作,突出发现和解决本质问题,跟踪评估较大以上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整改措施落实情况,真正让事故教训换来安全水平提升(区应急管理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18.坚持严格执法与指导服务并重制度。采取建立微信工作群、专家远程视频指导、“侦察兵”式明查暗访、远程视频数据监控等信息化先进手段,深入企业检查执法和指导服务。推动落实对高危行业领域重点企业执法检查全覆盖,深入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开展危险化学品专家指导服务等工作;合理划分执法管辖权限,明确职责分工,避免多层级重复执法和执法缺位(各镇街,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强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等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专业人员配备和培训,做好资金装备保障,强化安全生产基层执法力量(区应急管理局、区住建局、区财政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强基础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19.持续推进科技兴安、科技强安。贯彻落实国家即将出台的煤矿智能化指导意见,积极引进自动化、机械化先进装备,大力推广应用煤矿机器人,推动智能化示范煤矿建设。扩大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覆盖面,完成所有危险化学品企业重大危险源监控数据接入,推进尾矿库等高危行业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持续推动高危行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推进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创建,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切实解决安全生产突出问题(各镇街,区应急管理局、区发改局、区工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0.完善社会化市场化风险防控制度。建立“吹哨人”、内部举报人等制度,鼓励企业职工、家属和社会公众检举重大风险隐患和企业违法行为,落实举报奖励政策。支持新闻媒体对安全生产领域进行舆论监督。加强安全评价检测检验机构事中事后监管,提升技术支撑能力。推动高危企业规范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全面依法依规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推动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落实安责险保险机构事故预防技术规范。研究建立安全生产信用分级分类制度,运用制度化手段倒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镇街,区应急管理局、区财政局、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1.实施重点领域工程治理。深化煤矿瓦斯、透水、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治理,建设一批重大灾害防治示范矿井、示范工程,推广一批防灾减灾治灾新技术、新装备。持续推进乡道以上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危桥改造、团雾多发路段治理、农村平交路口“一灯一带”建设、公交车和桥梁防护安全专项治理,鼓励普通国省道设置中央隔离设施。加大城市重点铁路道口“平改立”和线路封闭的推进力度(各镇街,区发改局、区应急管理局、区交通局、各公安分局、区住建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22.提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能力。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主力军作用,统筹规范社会应急力量管理,建立区域应急救援联动机制,指导加强开发区、企业救援队伍建设;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防控能力建设,增设完善防火隔离带、瞭望塔、停机坪、水源点等基础设施(各镇街,区应急管理局、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区林业局等有关部门和区消防救援大队按职责分工负责)。进一步抓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条例》的宣贯培训,研究制定配套规章标准,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各镇街,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对策

党的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迫切需要补齐农业农村的短板弱项,守好“三农”基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也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对我国农村的金融供给体系与供给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农村金融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大契机。

一、金融赋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十四五”时期,“三农”领域的改革发展任务依然繁重艰巨,金融对乡村振兴的赋能助力更加凸显重要性。无论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还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均对金融资本形成更高的多元需求。当前,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应聚焦以下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一)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和融合发展。产业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也是农村经济增长的源泉,还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产业振兴的内涵就是要把农村产业做优、做强,使之成为国家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和质量效益;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城,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1];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要发展品牌农业,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要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产业;要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农村新动能;要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乡村产业振兴和融合发展,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三农”资金投入应优先满足诸如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研发、高端农机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业、智慧农业产品技术研发推广、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及烘干等现代农业重点领域的合理融资需求,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智慧农业和绿色农业稳步发展[2]。(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十四五”时期,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存在返贫可能的贫困人口实行帮扶和动态监测,对于已摘帽贫困县设立帮扶过渡期支持政策。增强脱贫地区和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普惠金融理论认为,不仅要满足社会一般收入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且要满足特殊群体的有效金融服务需求。这类特殊社会群体包括传统农户、小微企业、贫困群体和伤残人员等。在广大农村,这类群体人数更多,问题也更严重。普惠金融的重点应当放在乡村,要加大对脱贫县支持力度,让全体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并共享发展成果。农村普惠金融的基本思路应着眼于农户信贷的基本需求,以对农户家庭财务特征的准确把握为前提,在体制机制与金融产品服务等方面实行改革创新[3]。(三)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在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凸显,土地的边际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递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而产生,在优化农业要素组合、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集约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和重要载体。2020年3月,农业农村部印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具体部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流转土地、购置农资、水利设施建设以及自身培训等方面资金投入大,且自有资金严重不足。调研发现,除了少数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以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遇到融资难问题,融资额度小、手续烦琐,其中,小微主体的融资难度更大。2019年2月,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出台《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要求重点做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针对不同经营主体特点建立分层分类的金融支持体系。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依托核心企业提高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可得性,重点支持农业生产业健康发展。(四)建设宜居乡村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还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大优势。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就要从乡村实际出发,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要做好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确保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总体得到遏制。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广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以及轮作、休耕、退耕等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绿色金融是以促进环境改善、资源高效利用与应对气候变化等目标,对环保、节能及绿色发展等领域所进行的融资、项目运营等金融服务活动,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背景下,绿色金融已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金融创新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绿色金融是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应督促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长效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专业公司一体化建设运营机制,完善乡村经营性项目市场融资机制,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和产业振兴协同发展[4]。(五)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既是农村建设的薄弱环节,也是乡村振兴的瓶颈制约。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村内公共设施,重点抓好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和宽带建设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差距显著缩小,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城市产能趋于过剩,经济增长速度趋于稳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在城市务工人员趋于饱和的情形下,广大农村的发展和就业反而存在较大增长区间,农民的增收渠道日趋多元化。要支持返乡入乡创业创新、建设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以及搞好人才培训等,上述活动将催生各种类型融资需求,需多渠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

二、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体系的制约瓶颈

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仍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金融体制机制存在欠缺,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在当前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和农村显现出旺盛的金融需求,金融供给的体制机制却凸显滞后性,无法普遍满足乡村振兴现实需求。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自20世纪末开始大规模商业化改革,县及以下分支机构被大幅撤并,国有银行的撤并严重弱化了农村金融的服务功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镇建设的融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农村资金大规模逆向流入城镇;而农村老龄化和空心化问题又进一步加剧了涉农金融机构的非农化倾向,金融抑制愈加突出。另外,涉农金融机构遗留下来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善,在服务上既有交叉,又有空白,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如农村信用社行政色彩浓厚,产权不明晰,不良贷款率长期居高不下;政策性银行业务封闭狭窄,粮油棉贷款占据贷款总量的绝大部分比重[5]。农村金融市场门槛高、准入难、竞争不充分,垄断经营束缚了创新。新型金融机构经营不规范,缺乏足够信任度。农业属于高风险产业,兼具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双重属性,由于风险与收益的不匹配,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始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二)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与金融需求不匹配。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形式单一,缺少针对关键领域和特殊主体的信贷产品,且趋同化明显,难以满足新时期乡村振兴的多元融资需求。例如,针对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开发营销以及水利设施等方面的金融产品不多,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的中长期大额信贷服务明显不足。由于缺少适合的抵(质)押物,加上融资担保体系缺失,农户资信证明不足,导致不良贷款率偏高。金融服务效率低下,审批程序烦琐,大大提高了经营主体的融资成本[6]。据了解,一些农户宁愿承受高利贷风险去小额贷款公司借款,原因是那里的审批手续十分便捷,但同时也埋下了安全隐患。近年来,农村的民间借贷发展迅速,以套路贷和暴力催收为特征的非法活动屡禁不止,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三)农业保险体系滞后,风险分散机制欠缺。农业保险是农业生产经营者以支付小额保费为代价,将农业生产经营中由于灾害或事故造成的农业财产损失转嫁给保险人的制度安排,是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的重要手段,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业发展迅速,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从农业保费收入上看,我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保险覆盖面小、险种单一、保额小而散,这对于具有高风险特征的农业来讲已成为重大的制约瓶颈。农业大灾风险转移机制不健全,有效分散农业风险能力较弱。农村基层政府补贴负担较重,由于保费补贴的很大比例一般要由县级财政承担,一些粮食生产县采取控制参保面积的办法来节约开支,致使农业保险增长乏力。同时,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缴费意愿也不高[7]。小农户的分散经营特征提高了保险运营成本与风险,加之政府补贴力度不够,保险业的商业化改革一度使农业保险陷于业务萎缩的尴尬境地,致使商业保险机构介入农险积极性不高。(四)农村征信机制缺失,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目前,我国农村尚未建立起系统完备的个人和中小企业征信体系,金融机构难以全面掌握农户和企业的信用情况,信息存在严重不对称。一些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数据不真实,生产经营随意性较大;农民一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可供处置的财产相对较少;农民金融知识普遍匮乏,金融素养缺失,诚信意识淡漠,导致逃废债行为频发,信用风险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另外,农民外出务工使得数据采集的真实性难以保证,信用等级评定缺乏准确性和公平性。法律法规硬性约束的缺失致使信用体系建设缺乏推进实施的动力,金融机构在涉及小微企业及农户的信贷方面缺乏积极性,影响了金融支持“三农”和农村经济的绩效与水平。此外,还出现一些新风险,如有的金融机构为超额完成考核指标,突破底线原则给缺乏资信的农户和小微企业授信,出现“垒小户”的过度授信现象。一些地区以普惠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之名行非法集资之实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为金融风险埋下隐患。2018年12月新修订的《农村土地承包法》,将“三权分置”上升到法律层面,使“三权”抵押贷款有法可依,但在农地价值评估和处置变现等环节还缺乏法律依据。例如在司法执行层面,关于抵押财产的处置还缺乏具体细化的法律依据,实际风险补偿能力有限。以上问题既掣肘了农民对贷款的获得性,也影响了农民要求贷款的积极性,还加剧了信用风险的不确定性。

三、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路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提出要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撬动金融资本重点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并从加强农业信贷支持、引导农村金融回归本源以及健全农业保险机制等方面作出顶层设计,既为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也为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基本遵循。结合《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2019)与2020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本文认为应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金融精准支持乡村振兴工作。(一)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拓展农村信贷与资本市场。创新信贷产品体系,完善多元化、专业化的“三农”信贷服务供给机制,提高涉农信贷的针对性和可得性。拓展信贷抵(质)押物范围,发展多元化农村资产抵(质)押融资模式。探索动产抵押贷款制度,推进农产品仓单质押贷款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押担保贷款等融资模式。探索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业设施抵押、应收账款等动产质押和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融资等中长期信贷业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利用宅基地建设生产用房,创办小型加工项目等,为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发展创造环境。加大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集体资产清晰、现金流稳定的集体经济组织的金融支持力度。统筹发展农产品股权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等多层次农村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和公司债等方式开展直接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三农”金融债券,资金全部用于涉农领域。支持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专项债券和进行PPP融资,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丰富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支持农户及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开展套期保值业务抵御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和转型升级。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用期货、期权套期保值,防范化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二)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农业主体增信机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在解决农户信息不对称、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增进经营主体信用以及优化农村信用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信用体系建设一般包括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服务与产品应用等工作,形成平台基础数据和农村居民电子信用档案。应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多渠道整合社会信用信息,稳步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经济主体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实现农村信用信息共享。完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制度,规范信息采集,从数据库选取反映农户信用情况的指标,按照不同类型赋予权重,建立指标体系和评级模型。金融机构基于信用档案设计信贷产品,大大简化了流程,降低了金融成本。许多乡镇根据评级和履约情况,开展了“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三级信用体系创建评定活动,对信用优良地区和农户的信贷实行倾斜政策,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8]。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宣传,培养农民诚信意识,提升农户整体素质、融资意识和金融素养,推动形成农村信用环境和信用文化。优化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增信机制,探索“农户+征信+信贷”的融资模式,为信用良好的农户提供快速、便捷的金融服务。加快推动农村金融立法,完善农村金融改革试点相关法律和规章。推进农村征信立法,强化部门间信息联通,健全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及成员单位的综合考核指标,加快建立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和评级规则,协调金融机构积极采纳评级结果,实现一次评价、多方可用。(三)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有效化解农业风险。保险是农业风险的减震器,农业保险能够有效防范化解农业风险,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稳定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于提升农业保险在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将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的重要手段。应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按照“扩面增品提标”的要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结合财力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拓宽财政补贴险种,健全对地方特色农业保险的“以奖代补”制度[9]。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扩大稻谷、小麦、玉米等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范围,支持有条件的省份降低产粮大县三大粮食作物农业保险保费县级补贴比例。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试点,因地制宜针对不同保障需求开发新型农险产品,确保农业保险险种持续增加,覆盖面有效提升。开展重要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收入保险、天气指数保险等试点,支持地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渔业保险、设施农业保险。扩大农业大灾保险试点,创新推出特色保险险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挥“保险+期货”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保险+期货”模式在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风险保障模式的升级,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高水平的风险保障。要积极探索“信贷+保险+期货”“订单农业+保险+期货”等创新形式,建立农业补贴、涉农信贷、农产品期货(权)和农业保险联动机制,形成金融支农综合体系。(四)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完善涉农金融体制机制。健全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厘清金融机构的职责权利和发展定位,发展多元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形成适度竞争、分工协作和功能互补的共同发展格局。政策性金融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树立专心服务“三农”的思想理念,强化政治定位和政策性职能,加大对乡村振兴的扶持力度。扩大中长期信贷支持,在粮食安全、科技研发和防止返贫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挥主力和骨干作用。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金融服务效率,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鼓励建立专门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内设机构。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发挥好支农支小主力军作用。保持农信社县域法人地位长期稳定,完善公司治理,健全内部监管机制,提高其自我发展、自主经营和防控风险能力,解决长期积累的不良贷款率偏高问题。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信用社逐步改制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或股份合作制农村合作银行,省级联社应强化协调服务功能,加快淡出行政管理。加大对县域金融机构支持力度,完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准入条件,切实满足乡村振兴的多元融资需求。开展金融机构同业合作,加强大型商业银行、保险机构、担保机构与农村本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强化金融机构激励约束机制,着力解决金融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绩效考核激励制度,规范可考核、可激励、可约束的量化指标,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涉农金融机构进行评估,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将吸存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三农”领域。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新增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设定涉农贷款投放比例。健全薪酬激励和涉农金融服务尽职免责制度,制定涉农信贷增量奖励政策,对信贷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给予定向费用补贴和涉农贷款贴息等奖励。(五)完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发挥中央与地方双层监管作用,明确地方政府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坚持监管约束与强化问责并重原则,合理控制防范金融风险。建立涉农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缓释机制,改进风险控制流程。加强农村各部门信息互联互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建立风险分析模型和监控评价标准,实现风险控制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强化信息披露,避免过度放贷;加强再融资监管,规范涉农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谨防资金“脱实向虚”。建立民间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规范民间借贷行为,保护农村小微金融机构合法经营权利,打击恶意逃废债行为,依法追究涉农民间借贷的违法乱纪行为。加快完善“三农”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积极发展政策性担保、商业性担保和互担保。探索银行和保险公司相配合的“银保贷”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及村合作社为小农户提供担保,发展农户联保等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

[2]五部门联合《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

[3]王曙光.农村金融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9.

[4]汪发元.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和机制创新[J].长江大学学报,2020,(6):85-90.

[5]温涛,何茜.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史方位与现实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20,(5):56-59.

[6]何广文,何婧.乡村产业振兴中的金融需求[J].中国金融,2019,(10):33-34.

[7]王修华.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撑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5):35-43.

[8]冯兴元,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逻辑[J].社会科学战线,2019,(2):54-64.

[9]郭连强,祝国平.中国农村金融改革40年:历程、特征与方向[J].农业经济问题,2017,(12):39-51.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范文第6篇

以此计算,2012年全年获批的城轨总投资规模接近1万亿元。其中,属于已通过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600亿元,而属于近期规划中的项目总投资约为5400亿元。

“这些项目的实际批复时间自2012年4月开始,分为新增线路以及原有城轨规划调整修编两种,公布时间略有滞后。”住建部城市建设司人士表示,目前另有多个申报的城轨项目正在审核,预计短期内还会获批。

据国家发改委人士解释,之所以集中批准城轨建设项目,一方面是2012年7月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要求,当年需建成一批重大铁路项目,适时开工一批急需项目;另一方面,2012年上半年国内经济不振,需要一批重点大型项目拉动投资。城轨,尤其是地铁项目在此之列。

与消费、外需等被动型经济带动因素相比较,投资更具主动性。据中国土木工程协会秘书长张雁测算,地铁项目每投资1亿元,将带动GDP增长2.63亿元,创造8000个就业岗位。因此,地铁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

上述发改委人士称,地铁大规模扩建趋势将长期持续,“‘十三五’‘十四五’阶段各项数据会进一步攀升。至2015年,城轨里程将会达到3000公里,至2020年将达6000公里以上。”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董焰甚至称:“达到7000多公里也不为过,投资数据将十分庞大。”但是,已有多个项目在投融资风险和可持续运营方面呈现出巨大压力,如果地铁建设欲在满足经济增长和公交需求,以及可持续运营的矛盾之间获得空间,那么突破制度瓶颈、寻找创新的发展模式就变得非常迫切。

建设资金何来

实际上,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里,因为投资规模大、施工难度高、安全风险大等原因,中央政府对地铁发展持谨慎态度。

因担心地铁建设“一哄而上”,国务院曾两度出台严控政策:1995年的《暂停审批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通知》要求“不再批准地铁项目立项”;2002年的一次国务院办公会议上,决定暂时冻结各个城市地铁立项。

“当时叫停的原因,有认识上、技术上以及多种现实性的考虑,更重要的是受到资金瓶颈制约。”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周干峙表示。

这一情况在2008年到2009年间被改变。在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的推动下,地铁审批开始松动。至2011年6月,国家发改委对28个城市的城轨建设规划做出批复,放行的投资累计9000亿元。根据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完成的《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统计,2012年度,全国有35个城市在建轨道交通线路,估算完成总投资约2600亿元。2013年,已批准的项目将进入规模建设阶段,城轨投资规模有望达到2800亿-2900亿元。

包括周干峙在内的一些专家认为,当下的地铁建设趋势,是从最初从紧、建设不足的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

200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对申报地铁项目的城市设置了严格的门槛。其中原则之一是建设项目的资本金须达到总投资的40%以上,对筹资能力明显不足的城市,不予批准其申请项目。

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之后,上述原则开始放宽。2009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的通知》,将城轨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降为25%。即便如此,由于最近几年项目增多、建设速度加快、成本上升等原因,各地方政府筹集资本金并非易事。

在2012年获批的地铁线路中,单公里平均造价为6.32亿元。其中单公里综合造价最高的是深圳地铁7号线,为8.42亿元,最低的是西安地铁3号线一期,为4.69亿元。

一位接触过多个地方政府的地铁研究人士介绍,地铁建设资金来源单一,通常包括政府自筹的资金与其他融资。其他融资目前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

以深圳地铁为例,其一期工程的两条线路总长21.6公里,于2004年通车,106亿元的投资中,财政投入70%,其余30%为长期贷款。2011年开通的二期工程5条线路,总长158公里,除4号线续建项目由港铁公司投资,其余线路投资均来自政府,其中财政资金和贷款各占一半。三期工程5条线路计划总投资1018亿元,资金来源尚不明确。

“银行的态度是,为地铁项目大胆放贷,项目情况基本不去调研。原因就在于这种贷款有财政担保,债务也由各城市自行承担。”前述地铁研究人士表示,为缓解资金压力,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只还贷款利息,或是借新还旧,或对旧的贷款进行展期。

虽然地方政府在上报地铁总体网线规划时,并不需要明确建设时间表和总投资等内容,往往在随后上报近期建设规划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节中调整报批节奏。而且地方政府还可通过弹性落实开工时间和建设周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筹资压力。但是,业内人士仍然担心,巨量的贷款会令本就居高不下的地方债务雪上加霜。

安邦集团曾为多个地铁项目提供咨询服务。其研究人员在四川等地调研发现,地方债务的危机远超于统计数据,“因为公布的仅是常规的债务平台的统计,不包括很多隐形的地方债务,例如拖欠的工程款、被挪用的各种专项资金等”。安邦集团董事长陈功呼吁,中国地铁建设应该放慢一些,以降低风险。

不过,也有专家仍持乐观态度。“既然地方政府很积极希望项目获批,足以说明各地有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资金问题。基本思路是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并利用地铁周边的物业、土地溢价等条件,与地铁运营结合起来。”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罗仁坚认为。

可持续运营难题

除了建设投资高度依赖银行贷款以外,地铁运营的可持续性也备受关注。事实上,在全世界范围内,鉴于自身的公共产品属性,绝大部分地铁都在亏损运营,地铁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实质上成为对各地政府财政能力的拷问。

据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总监毕志清介绍,地铁的亏损额度,通常是综合地铁每公里建设成本、客流量、客票收入等多个因素核算。比如,建设20公里的里程,每公里地铁建设成本按7亿元计算,共需投资140亿元。通常来说,在30年内,客流量较好的线路,可回收投资20%,如客流量过低,几无回本。

基于此种测算,有业内人士分析,去年9月国家发改委批复的25个轨道交通项目,在30年内投资至多能回收10%,“而一些二三线城市的线路可能连保本都做不到”。

为了实现可持续性运营,北京地铁4号线曾借鉴香港模式,进行公私合营尝试。北京市在4号线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便决定实行投资、建设、运营三分开的体制,其中,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下称港铁公司)作为运营方被引入,展开公私合营模式,即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北京市引入港铁公司的初衷,是希望汲取香港地铁建设运营的经验,探索新的投融资和建设运营模式,以改善北京地铁运营持续亏损的状况。港铁公司是世界上唯一盈利的地铁公司。

具体而言,在4号线近160亿元总投资额中,京港地铁有限公司(港铁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合资成立)占30%,并负责运营30年,其他由政府平台出资。此外,运营期间的重置更新费用预计在100亿元左右。

香港地铁运营盈利的主要来源为:站内商业开发以及票价按里程计费。然而,这两点在北京都无法实行。

根据北京市的规定,地铁站内禁设置零售商业设施。而在最初的特许协议中,4号线的核定票价为3.34元,此后,北京实施2元的一票制,每年需要向4号线提供票价补贴,2010年一年补贴金额就达6.4亿元。

这样一来,4号线仍然是依靠财政补贴运行。“北京市仅每年给地铁运营补贴就是20亿元,还不包括对投资部分的补贴。”前述地铁研究人士说。

一份深圳地铁投资、运营补贴的内部材料显示,2011年至2020年,深圳地铁运营亏损补贴约150亿元,线路需追加投资110亿元,仅4号线一条线路需补贴约50亿元。

“如果单纯依靠政府补贴是贴不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周干峙认为,其他公共交通,如果运营不下去可以停掉,地铁因投资和涉及群体过大却不可能停,这给未来留下更大的包袱。

在相关专家看来,巨额补贴至少不是每个想拥有地铁的城市都能支付得起的,即使像北京和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也不堪重负,在探索他途。据前述地铁研究人士透露,一些城市压力很大,“票款还不够初期的运营成本,相当于前期投资的100%都是公益的”。

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赵坚认为,因为地铁运营全面亏损,难以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因此,从国外的地铁发展经验来看,只有人口密集的大城市出于公共交通的需要而建设地铁。

陈功亦表示:“地铁系统复杂,放到一个周期里去看,运营成本甚至比一次性的前期投资更需要权衡和考虑。”

“以地养路”模式

现实中的建设和运营压力,正在使更多地方尝试模式创新,以期破解难题。

其中,香港地铁的建设运营模式颇受各地青睐,已有多个地方加以复制。此种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周边土地溢价以及物业、商业区块开发,将相关收益反哺地铁。“所有城市现在都在土地上动脑筋,这也是目前唯一可以动脑筋的地方。”陈功说。

比如,国家发改委给深圳地铁7号、12号线可行性研究报告出具的批复文件中指出,地铁项目的资本金“主要来源为轨道交通上盖及沿线土地的开发收入,在土地收益不能满足需求时由市财政资金投入”。

计划于2016年通车的深圳地铁6号线也拟采取“轨道+物业开发融资模式”。根据测算,这条线路的票价只能收回全部投资200亿元的约20%。

因此,6号线项目初期融资时,就在车站地面100公顷土地上规划了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计划将土地收益回哺地铁建设,基本匹配了当时的资金缺口。

“如果这条线路仅仅是地铁项目,银行可能不贷款,但把物业开发合到一起,经营就做平了,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也更多,比如可以找中铁、中建这样的投资方,因为这个项目具有投资价值。这就从技术层面上实现了融资。”一位参与深圳该项目的内部人士说。

住建部地铁与轻轨研究中心副主任秦国栋分析,这种模式本质上还是靠政府补贴,只不过是政府出让地块、给予土地政策等间接补贴,而其他模式是靠政府本地财政直接补贴。

对于这种“以地养路”的模式,首先要越过的便是土地招拍挂政策的障碍。按照现行法律,经营性用地必须要进行招拍挂,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将土地交给开发方。那么,如何将这些选择出来的备用土地“正好”落入承建方手中?

深圳的做法是,于2012年上半年由市政府通过一个会议纪要,确定深圳三家国有企业,即深圳地铁集团、深圳机场、深圳特区建设公司可以试点直接获得土地使用权,以土地作价入股地铁建设项目。已酝酿数年的《深圳市轨道交通条例》原拟规定,如果有跟地铁相关的土地,可以由地铁企业直接开发。此《条例》曾于2010年3月公开征求意见,至今仍未颁布。

相较而言,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在政策和立法上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其他的地方则需要各显其能。

比如,南京市政府为了规避招拍挂政策,在市土地储备中心下设地铁分中心,该中心的另一块牌子是南京地铁开发分公司,该公司隶属于南京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南京地铁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通过这种机构设置,南京市将与地铁有关的土地储备、一级开发、二级开发打通,以实现土地快速变现,扩充地铁筹融资渠道。

北京地铁大兴线也曾探讨过类似深圳6号线的做法,最终没有实施,仍然采取“建设归建设,开发归开发”的老方法。“这个模式大家都知道好,但操作起来最大的障碍就是土地政策。北京被盯得很紧,不敢这么做。”一位曾参与北京地铁规划设计的人士表示。

“以地养路”模式,拿地仅是第一步,但并非把土地交给承建运营公司便可大功告成,而是要把地铁与站点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物业价值。这对缺少经验的国内开发商和运营商来说并非易事。

香港经验是,在一条线路建设之前便规划好站点,站点周边土地按地铁开通前的价格出让给港铁公司,待地铁开通之后,土地升值,港铁公司再寻找开发商合作开发,共享收益。港铁公司在规划之初便会研究现金流和回报,计算土地的规模和未来收益的水平,并统筹安排,因而土地、物业会有大幅升值。

与港铁公司的精细化规划、研究、管理有巨大的差异,粗放型的决策和管理仍然是中国内地城市的主要特点。

“我们在全国各地做地铁项目咨询,发现很多地方政府官员‘无知者无畏’,总觉得地铁项目总体盈利,建好后土地还可以增值,所以先建了再说,至于建了之后怎么还贷、如何持续运营则考虑不足。”一位国内咨询公司负责人表示。

“地方政府通常估算一个未来的预期价格交给承建公司,但全部简单地指望土地溢价收益来补贴项目兴建的70%-80%的亏损不太现实,需要通过深入的研究、统筹规划和财务分析等前期工作来逐步实现。”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总监毕志清说。

北京大岳咨询公司曾做过北京地铁4号线向南延伸工程的项目研究,这条线路周边的房地产价格在地铁规划和施工时会有两次上涨,最终每平方米涨幅为3000元左右。安邦咨询公司也做过分析,地铁周边的房地产价格通常比同区域高出10%-15%甚至更多,比如深圳1号线开工建设的三年内,沿线物业租金上涨了2倍-5倍。

毕志清认为,目前很切实的问题是缺乏细致研究和协调落实。比如项目如何选址,站址选择与周边如何结合,如何调整土地规划、用地性质和容积率,如何选择开发商、整体资金如何平衡和筹集等。而且,这些问题又涉及规划、国土等部门,协调难度颇大。

地铁也应因地制宜

由于存在经济增长和市场需求的动力,地铁热无疑将继续。

前述《2012-2013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报告》分析,预计2013年将有12个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其中首次开通的城市有哈尔滨、长沙、宁波、郑州,总计新增运营里程约387公里。此外,西安、成都、杭州、宁波、无锡等10个以上城市的新一轮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将获得批准。而徐州市、温州市作为新增城市也将获批。届时,全国获准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共达到37个。

《财经》记者从刚刚获批地铁建设规划的一些城市了解到,不少城市希冀借鉴北京地铁4号线的PPP运营模式以及香港地铁的投融资模式。但是,在相关专家看来,不同地区是否能成功复制国际成熟经验尚未可知,应量力而为,避免盲目发展。

安邦集团基于对国际经验的研究认为,只有当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才具备地铁扩张的关键条件,因为达到较高城镇化率后,城市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开发成本和人口聚集都较为平稳。

目前中国平均城镇化率刚刚达到51%,“按这个标准,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几个大城市具备大规模兴建地铁的条件,其他城市应该以引导性建设、短距离建设为主。”陈功说,但在已获批城市中,有的城镇化率刚到30%。在他看来,一方面国家要从规划层面熄灭地方政府一哄而上的冲动;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冷静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不要拘泥于地铁这一种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多种方式。据陈功介绍,无论从建设运营成本,还是环保角度看,有轨电车都远远优于地铁,因此法国、德国、意大利和北欧等国家对此尤为青睐。但从中国已批复的项目看,投资较小的轻轨和有轨电车项目非常少,有“无底洞”之称的地铁似乎成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代名词。

周干峙也表示,地铁可密集分布于城区地下,具有节约空间、容量大等特点,有其经济可行性,但线路延伸至郊区时,完全可以走地上。以东京为例,地铁与轻轨两者衔接协调发展,换乘时也很方便,乘客在城市边缘下地铁后,同一站台上就可换乘地面上的轻轨等其他接驳工具。“轻轨一天有1万人客流量就很好,而地铁则需要七八万人的客流量,两者配搭才能实现经济合理性”。

此外,按照中国现行体制和部委职能划分,地铁项目审批权归发改委,其中涉及的具体建设项目规划,要与住建部门协调。项目建成后,交通部门介入运营管理。

此种“九龙治水”的体制,缺乏统筹考虑的规划机制,地铁项目由地方政府自负盈亏,因而其主导权最终掌握在各城市的决策者手中。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范文第7篇

[关键词]:柞水县建议 临源药 开发利用 骨干产业 医药产业 兴药富县

[论 文] 中国<<辞海>>载:“柞水县地处秦岭南坡,富林、矿资源和多种山货及药材”。

从古城西安南行经长安县太乙宫翻越秦岭东段商洛地区名山海拔2802米的最高峰——牛背梁,沿柞水黄花岭,光秃山,灯盏窝,四方山和九华山五条似手擂山脉远眺,忧如置身羽化登仙之境。柞水县城这颗璀灿的陕南明珠就被宠捧在这仙掌之中,四围群山环绕,层峦叠峰,满目林丰草茂,鸟鸣药香。清《陕西地理志》载:“孝义山水多娇艳,奇珍异宝遍山种”,就指的是柞水这块神奇的宝地。

这里,历史上曾是古城西安通往川,鄂的要道,故有“秦楚咽喉”之称,是历史上兵家必争的古战场,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一苏维埃五星县,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北上先锋长征路经战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震惊中外的中原突围,新四军五师,八路军359旅浴血奋战开辟的游击中心地带。这里,造就了多少赤心为国的英雄,发生过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同时在这块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土地上还溢育出了象王家成一代曾用秦巴山上中草药为红军战士疗伤治病而今成为著名的骨伤科专家。在敬爱的生前多次接见,关心鼓励下,王家成接骨技术与疗伤草药盘龙七系列药品广传神州大地,飞出国门服务于整个人类。

仅此一点,我们就可以自豪地说:革命战火和中草药都是柞水文明史册中的骄傲!

一、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

1、自然地貌

柞水地处西安以南,商州以西,东经108°50”—109″36″;北伟83°东西长72.7公里,南北宽55.2公里,莽莽秦岭之南坡,25′一36°56″之间。总面积2366.67平方公里。秦岭横贯北境,林海涛涛的原始森林是国家生物基因库。地形以西北高,主峰牛背梁海拔2802.1米;东南低,社川河谷最低海拔541米。从西北向东南,山脉延伸尤如五指,唐代诗人贾岛笔下“一山末了一山迎,百里都无半里平”真实的描绘了柞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土石山区地貌。中部是海拔800--1500米的中低山川,以乾佑河、社川河两大水系为主,有川道平地及青秀山峦,有地壳运动,海底台升的喀斯特地貌及海底海螺化石沉积。有金山粮仓著称的鱼米之乡,亦有商贾云集的古镇,还有筹备未开采的铁山、银矿。从西北主峰的苍松林海到中南的经济林带及茂密的农桑,柞水是绿色的植物库,瑶草山青,琪花药香。从排水自然地貌特色看,中草药的生成优势优于太白山,更优于关中平原,最主要的一条是柞水处秦岭南坡带,有数次地壳运动变化,年代不同褶皱形态各异,方向不一形成的小区域地形,构成动植物不同生态环境,药物种类繁多。

2、气候特征

柞水为中国西北东线内陆地区,兼有南北气候带的特征,北部属暖温带,东南部属北亚热带,整个县域属亚热带和温暖带两个气候的过渡地带,植被繁衍群落差异明显。人常说,“高一支不一样”。“六月太阳晒半边一,即气候影响植物带垂直和平行分布特点明显。适宜多种类植物群,,原始种类保留与繁衍、进化、生长,是有利于各种药物生长的基地,自然形成天然药库。全年日照1860.2小时,最冷平均气温0.2℃,最热平均气温23·6℃。极端最高气温37·1℃,最低一13·9℃,无霜期209天,年降水量742mm,最大降水量1225.9mm(83年),最小降水量567.6mm(76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夏无枯暑,冬无严寒,宜长、短日照和不同温湿度条件下的植物发育生长。

3、河流分布

县境内山青水长,水多药丰。有溪流大小7320条,水域面积占2.8万亩,河流总长5693.4公里。其中10公里以上50条,集水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有9条。平水年计算,全县地表水总流量6,54忆。”,人均占水量4100m3”,为全地区人均3.2倍,是陕西河网密度大,水资源丰沣县之一。主要有乾佑河,金井河,金钱河,社川河,洛河,流域山高谷深,比降大。如乾伯河,流长131.6公里,年经流量2.51亿m3,汇水面积865.76平方公里,悬落差1037m,最大流量1094m3/s;金钱河,流长133公里,年径流量2.77亿m3,汇水面积1041.46平方公里,悬落差1696。最大流量1565m3/s,利用水能发电和水力资源丰富。更有甚者,这丰泞的水源是中草药滋生的优越条件。水是生物的摇篮,有水才有药,水多药更丰。如水生药物就有浮萍、水松、耦、鱼类、鳝、鳖、青蛙、檐蜍、娃娃鱼;阴湿地有木贼、九头鸟;溪流沟涧也有卷柏、石泽兰、石针、石茶、老君丹;沼泽地普遍生长莆黄、鱼腥草、灯芯草、夏枯草等等枚不胜举。

4、社会经济

柞水县始建于1915年,据考证人类活动始商代,风雨漫漫3600多年。自秦始皇始历代王朝多将此地划为中原流放区,历史属地多变,如夏属雍州,殷商归巴方,春秋战国楚管,盛唐曾建立县制,名义川县、安业县、乾元县、乾佑县。1783年清朝设孝义厅,直属西安府。变化多端,政章更替,灾险丛生,造成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现有总面积3549860.9亩,分别占全省和全地区面积的1.23和12%,辖9镇11乡、205个行政村。主要居住民族有汉、回、壮族,民风淳朴。人口密度以东南社川河谷中心盆地凤凰镇人均面积5.56亩,西北牛背梁沟谷地营盘镇人均面积66.2亩。1997年社会总产值18698万元。工农业总产值13053万元,财政收人1251万元,粮食总产量2105万吨,人均纯收入562元,人均年产粮261。4公斤,温饱线以下人口7万多人。全县有2个县级医院,5个中心医院,22个乡级医院,205个合作医疗,36个个体药店,其中中草药商店12个。药农2400个,收购中草药点56处,年收入是全县多种经营收人的5.4%(88年)至10.94%(97年)之间。尽管有丰富的地上绿色资源,地下黑色资源,西北独有的天然溶洞旅游资源以及丰厚的中草药资源都还未发挥应有的效益。千万条原因归结为交通闭塞、技术落后、人才缺乏、资金困难。有史以来,十六万人民仍然在传统的农业经济中刨食求生。全县有耕地45,54万亩,仅占总面积的13.75%;人均2.96亩其中山坡地占84.86%,平均亩产81.14公斤,在全民总动员的“农业学大寨”时期,粮食仍需大量调人供应民生。为使资源大县尽快脱贫,县委和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与探索。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开发求发展的思路正在实践中。适逢国家开发中西部战略的机遇,纵贯陕西南北被誉为陕西经济脊梁的西康铁路段列为铁道部重点建设项目,穿越秦岭的中国第一隧道即将打通,柞水对外开放的山门以此打开,柞水资源优势将被开发显示效益。

5.开发前景

柞水县是资源富县大县之一,其三大资源在国家有位次,省上著名,而每一资源中又无不凸现出中草药的独特优势。一是占全县总面积81.78%的山林212万亩,人均占有分别高于全省、国家、世界人均的8.8、11、83倍,是陕西省著名的林业县。林木树种83科180属435种,北部高山冷杉、松竹林海,中部的栎类、椴、桦、漆、格阔叶林混杂密集,东南部油桐、板栗、核桃、柿树、柑桔等,板粟、核桃、漆万亩连片成园是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有林有木,有花有草,发展林牧,举办药业已是兴县富民的举措之一。更何况西康铁路、西作二级公路即将开通。柞水林牧药业资源将依托省城走向全国,系列化开发显示丰厚的经济效益,已是大势所趋,不容置疑。二是秦岭在晚古生代进入冒地糟发展阶段时,林水段地质先后褶升为华力西褶皱带构造,由西北最高海拔2802m至东南最低处海拔541m巨大落差,形成较大地质断裂带,岩浆及其热渡活动通过断裂带的通道生成多种多样矿床,成为富集成矿地段。全县矿产资源具“大而富”,“小而全”特点,据已探明矿37种,200多处矿床(点、带),金、银、铜、铅、铁、锌、钛、重品石、萤石、硫磺、矿泉水等。其中铁储量3.02亿吨,银储量21万吨;居全国二、三位。铁路将带动国家投资开采,在国家经济战略西倾调整中,依靠技术,人才和资金到位,可使沉睡亿万年的乌金开出经济花朵,放出效益光彩。在这些宝贵的矿产中,能用药业的就有十四五种,如金、银、铜、铁、铅、水晶石、重晶石、石英、紫石英、硫磺、汞、砷、矿泉水等。而且多种含矿母岩、次生岩分化为矿化元素土壤,决定土壤质量,土壤中的有益化学元素多,影响天然药物组成成分和含量,形成药物含量丰富和特异疗效,不同于其它地区的同类药材。三是伴随地壳运动,过渡壳和洋壳上产生秦岭,早在10-15亿年间,秦岭形成时,海底《沉积》提升(冒地槽),在柞水中南部留下了早古生代奥陶纪厚——巨厚结晶灰岩层的内陆海壳区,号称西北一绝的喀斯特地貌柞水县溶洞群。柞水北有保护完整的原始森林,是国家重要生物基因库和古生态保护区,即现设的部级“牛背梁羚牛自然保护区”,这里有豹、鹿、麝和花面狸等百余种野生动物,更有稀宝种类的羚羊、金丝猴,苏门羚和大鲵等。也是险山、奇峰称著的秦岭森林公园与南部乾佑河九曲青水环绕的溶洞构成了柞水旅游资源,是我省对外开放县,也是陕西南线旅游圣地,即将通车的西康铁路途经秦岭亚州长隧道。从溶洞群中凌空而过。来此观奇峰;迸仙洞;目睹大工神斧地貌景观,更有享受洞穴疗养。健康长寿之功。可以断言,随着样水旅游业的开发,中草药的开发也将随之而起,旅游业带动中草药业的发展,中草药业丰富旅游业的质量。二者相得益彰,互促互补。

我们说,柞水虽然素有“天然药库”之美誉,但它独特的中草药资源优势还不真正被引起足够重视和着力开发。开发史上曾有过光辉的一页,远在唐代伟大医药学家孙思邈在柞水境内采药治病,至今药王山,药王堂历史遗址保存完好,清代建药王庙尚在。历代封建王朝收柞水的药材贡品用于朝庭。共和国成立后,柞水中草药业有了新的生命,王家成利用中草药治伤疗疾成为当代骨伤科专家。他所贡献的盘龙七系列药品秘方通过国家鉴定,建厂生产药品远销国内外,造福人类,惠及子孙。的确,柞水中药材品种之多,种类之全、品质之优是秦巴山区之最。可分动植矿物三大类629种,天上飞的蝉虫、虻虫,地上跑的鹿、麝,草里爬的毒蛇,地上长的连翘、金银花、柴胡、丹参、党参、杜仲、天麻、黄芪、五味子等,产量达100万公斤以上。还有药典上未列的草药材600余种。蕴藏量达500万公斤,如此巨大一笔天然财富,足以使外垂涎三尺,何以于内无动于衷?然而。要使作水这个天然药库发挥更大效益。有必要进一步宣传,使全县人民把熟悉中草药当作立足县情;熟悉县情的切入点,就近取材,依势驾驭,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中草药优势与条件

南朝陶弘景日,“诸药所生。皆有境界”。唐孙思邈道:“用药必依土地。所以诊治十俞八九”。宋代寇宗?]谓:“用药必须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这有据”。明代李时珍说:“动植形生,因地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可见,地域性与药材的质量和疗效有密切关系。秦岭作为中国内陆南北天然分界线,气候为暖温带和亚热带交汇过渡带,动物分布呈东洋区与西华兆融生区域,针叶林与阔叶带林缘交汇,蕴育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古今以产地命名的药材如秦党、秦皮、秦艽、柞木、秦贝母等地道优质药材分布秦岭柞水段量大、地广,属历代朝庭收受的贡品之一,排水中草药资源及开发,最早见于西周,直至明清。其以产量大而称富,以种类珍稀称奇,以质优效高称世,故作水以“天然药库”的美名被称为“秦东药乡”。其主要特点:

第一、中草药疗效好,声誉高。

祖国传统中药(含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有民族药和民间药。民间药亦称草药,草药受地域限制,民俗用药习惯有别,多在民间使用。应视为中药资源开发应用的初级阶段,是商品药产生的基础和源泉。据《中国中药资源志要》载药有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商品药材有1000余种,只占全部中药资源的15%左右。其余为民族药,民间药和临床待研究的品种。民间药在实践中产生,虽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可在防治疾病应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例如,我省已形成两个民间草药“圣地”,都集中在秦岭山脉。一是秦东牛背梁(即柞水),草药应用习惯上,以“丹”字命名(‘丹’派出公元二世纪东汉道家方土魏佰阳所著“周易参同奥”丹心一片普渡众生,仙道之意)普遍。如将植物鸟巢兰称百步还阳丹;午至称黑接骨丹。狭叶石竹称黄接骨丹,蝇子草称白接骨丹,瞿麦称红接骨丹,菊叶三七称散血丹,茜草称破血丹,油桐称闭火丹,秋海棠称老君丹等等。称为“丹”药的多属寒凉,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药物,治疗火热病症为其增长,“丹”药名共达148种;二是秦岭太白山草药应用习惯上,以“七”字命名,以攻邪扶正,通络活血,消肿散瘀为理论,长于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如桃儿七、天王七、长春七、红毛七、金牛七、白三七、扣子七等32种,多数属温燥药。两地比较而言,由于地理环境差异。柞水中草药比太自山中草药起源早。种类多。实用范围广。比如。排水因气候温暧潮湿,盛产水生草药及蕨类植物,如水苦卖太白山无使用历史,柞水称作水窝窝,用作止血止痛,接骨续筋消肿。经查证柞水草药载入《陕西省中茧药名录》和收入陕西省秦巴山区《药典》规定的中草药材及原植物名录达441种,而被医药界称作秦巴山区中草药“鼻祖”’。

一个地区的中草药开发应用与社会政治,经济,医药文化密切相关。从西周至明清民名医辈出,公元前827-872年排水东川籍张仲任周宣王姬静贤相使用当地何首乌、鸡头参、笔头草贡为宣王和大臣尹吉甫用作益寿延年药;唐代御医孙思邈在乾佑河花里扒,社川河沙岭子四方山系中采、制中草药长达13年;药材成批销运京兆。孙收集当地民间治妇科白带病用药椿根皮;纪入《千金翼方》。凡是孙思邈过去曾活动过地址上,人过存神,留名为药王堂、药王沟、药王山、药王砭、药厂寺。现保留下来的药王庙、药王井、药王晒药台等成为柞水县重要的医药文化古迹。又如清代湖南永洲洲判罗时义,立志“不为良相,甘为良医”弃官而出走于柞水石瓮溶洞一带引医,豫、陕、川三省人。称他“草圣罗祖师”。年葬石翁镇云台山,过化存神,建庙塑像,至今香火不断。民国末期。下梁镇夜珠坪名医沈国潘。医技起群;名杨秦东各县。建国后他所献验方载入《陕西省中医方剂集锦》一书。草医王家成用中草药接骨,使柞水民间药跃登医药神圣殿堂,誉满全国,盛名内外,10年间接诊全国26省(市)来样求治骨病患者3,5万人次。他的草药绝技,深得民爱,颇得国家关注,于1970年底至1971年初国务院召开全国第一次中西医结合会议期间,受到接见。此后一举成为全国的草药接骨专家,全国四届,五届人大代表,七八年又参加国家首届科技大会,受到大会表彰奖励。王家成健在时用鲜为人知的树皮野草配制成的“盘龙七”系列药品,已批量在排水生产,将成为国家纯中药制剂的保护品种,惠及子孙,造福人类。

第二,中药材品种多,产量大。

人常说:“秦岭无闲草,遍地皆药宝”。这因为是地壳运动造化秦岭山系的结果,秦岭立体地貌,垂直气候的生态因子,形成多类型植被,适宜多种药材生长,是国家视为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重点地区,引为古今中外药学界所重视。据西北植物研究所提供资料表明,柞水有经济植物1653种,其中药用植物1070种,列入中药范畴400种,其中载入中华药典的196种,历史上曾挂牌收购的198种。另外在有关资料上纪载柞水中草药品种1206种,其中植物药400种;民间草药607种,动物药86种,矿物药18种,加工制品32种。可见是一座壮丽的药物“大观园”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药材库,行家里手身临其境;可见地面长的,天空飞的,岩上攀的,林里爬的,草地跑的,水里养的,田里种的,地下藏的,房中制的都有药、这里大人懂药,小孩识药,四季采药,常年不断。

就其数量上看,10吨以上的大宗产品有60种,超50吨骨干产品达21个,例如五味子、连翘、九节菖莆、天麻、山豆根、荃皮、榛皮、黄出药(黄姜)等年产量计达100万公斤上。就其质量上,天麻、杜仲、金银花、丹参、柴胡、刺五加等远胜其它省。名药广在民间传佳话,如“终南五味子,妙药其效绝、夏署常服用。人灵地皆杰”。“识得七时一枝花,不怕深山蛇打架”。“打倒地下爬,要用祖师麻”等等。

民间习用的中草药达到百余科600余种,蕴藏量约有500万公斤。如今陕西境内仅保存的38种珍稀药材之一的红豆杉柞水有7个乡镇分布,适生面积206公顷,有成龄树618株。红豆杉世人称“黄金树”,是提取紫杉醇的原植物,周身是宝,用途厂泛,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几十种化合物;在治厅人体各种癌症有效率达到65一75%;芋儿七《延龄草》、独叶草、一支箭、山荷叶、铁筷子是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合抗癌药物的勒马回《植物名水蔓青》为中华药典(1985年版)规范性药材;可与东北人参妣美的绞股兰,优与天麻药理作用的蛇弧,含有人参皂苷元的葱木、红景天等。还有优质草药羊洪膻有治疗克山病,心悸、气短、咳嗽之长,用作治疗家畜劳伤、乏瘦、每收效果。群众讲“家有羊洪膻、骡马拴满圈”,“五色丹毒”用萱麻,小儿健壮笑哈哈。

第三,药效成分含量高,用途广。

柞水中草药为古今中外药学界重视的“西北道地药材”传统产地。因有大面积盛产的蕨菜和腐卑、是药食兼用的忧生天然资源。用其加工蕨粉;绿色豆腐是国际上药食兼优的火爆产品,有人着手研究生产商品。柞水红板栗,是陕西历史名特食品,李时珍早就就指出,其仁如老莲肉,其花、壳、时、根皮皆可入药。现已改变出售果实原料,开始进行果实深加工,相继将会用票子副产品用于医疗保健方面。其次存活着绝史地产珍稀特有品种,如秦岭冰川保留至今的活化石——植物银杏适宜作木栽培且有零星分布,具有观赏、药用、食疗三重价值,宋代杨万里写道:“深灰浅螺相相遭,小苦微甜的最高。未必鸡头和鸭脚;不防银杏伴金桃”。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产量大,并易加工资源进入单项研究多显成效。如已查清有芳香植物271种,这些具有美化、香化、静化、绿化环境的价值,又能制造香料,可作保健饮料的野果66种,他不仅供药用;也可作饮料用,例如胡颓子产量6万公斤,鲜果含锌量298mg/kg,其营养居野果第一位,是儿童健脑益智的优质原料。火棘产量有10万公斤,便于采集,成片野生林9块,其营养成分高于苹果,接近猕猴栎,蛋白质和淀粉高于其它干果,是提取食红色素的重要原料,民间多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其它野生杂果是酿造美酒,制造罐头,果冷等是备受人们欢迎的营养保健食品;遍布山野的药源品种,采用简易方法进行植化加工。能为医药食品工业提供优质原料。如提取芦了的槐花;提取葛根素的葛根,提取秦皮乙素的奏皮,提取芝麻素的泡桐,提取绿原酸的青蒿,提取原鸦片碱的白屈菜,提职麝香甜的缬草,提取抗癌物质的冬凌草、碎米桠、八角乌、中国粗榧、三尖杉等,提取水解鞣质的枫香、刺揪、地榆等,这些在工业上用途广,也是医药工业制备抗菌增效剂和心血管药物的重要原料,若粗加工,具有“短平快”富民强县的特点。

再如排水“道地药材”成分含量高于外地,经济效益好。如假蚝猪刺植物根含小凳减1.41%;小檗胺3.84%其质量居全国第二位(见附件)。龙开葱木中提取齐墩果酸得率平均超过10%,纯度在95%。测试木贼干草含金量128克/t,野,杠板龟含砷5%。大叶锈球藤含铅4%。榆树叶,桑叶中含硅29/8。问荆,独行菜中含硫1%。黄芪中富含硒,治疗大骨节病有显著疗效。

来自民间治疗肝炎病的黄护木、野豇豆、五凤楼、獐牙菜。治疗骨髓炎的自英和青牛胆,治疗肺结核的刺萼参。治疗胃癌和糖尿病的马齿苋。治疗脓肿流注的沙蒿和狼巴草。治疗遗尿症的文冠果。用于抗衰老抗疲劳的丝瓜和红景天,草医认为临床疗效神妙,为新药研究提供了线索。

遍及作水的萱麻、自芨山药、天门冬、使迁子、墓头回、秦子叶,六道木、假芹苹、委陵菜、椴花、榆、雄、桃、嫩柏叶、猕猴桃茎根,黄蜀葵等都具有防腐性,高粘性,胶凝能力强,是制药工业,医用临床仍至果冷,化妆品生产寻求的乳化、脱水、粘合、防腐、稳定剂型的生物原料。

第四、中草药生长空间广,面积多。

柞水土地资源特点是中高山为主体。山地优势大,山坡多,耕地少,土层薄,石头多,以山养人占有重要比重。靠山吃“山”;开发山地发展多种经营;兴主导产业,同时突出中草药种植,是建立山区高效综合农业的战略措施。全县农耕地455357.1亩,人均耕地不到3亩旱涝保丰田低于全省平均数。农耕地中山坡地30度以上面积320129.5亩,占到坡地70.33%;显示农耕地质量差后备资源不足,发展粮食生产有限。由于山高地高,坡徒上薄又易旱,雨涝易跑肥,耕作难度大,抗灾能力弱,水土流失日超严重,不少地方已呈现水蚀型地表,土净石出,绿退黄来,成为农业生产潜在危机。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不同的高度,坡度组成复杂多样的上地类型,也构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类型。立体气候、立体土壤,正是中药材发展的山地资源,也是土地资源得到利用的主攻方向。优化作物组合栽培;改变单一抓粮。大力发展药村种植,对延长轮垦周期,保护个态平衡,是十分有利的。

中草药大然生长规律的生态因子又与植物落群共生有着密切关系。需要有草甸和林相的存在。据调查宜药林地2923890.8亩,草甸地38456亩,分别占总面积的81.78%,人均19.07亩、0.24亩。其次坡地高,光照差,兽害等因素限制多不能连续种植的轮歇地18.7万亩,占旱地面积41.47%,万亩面积以上达5个乡镇。还有利用不充分和闲置土地;如疏林地、灌林、采伐迹地以及庭院空隙地共计769388.6亩,用以发展林、牧、药专业,增加赞众收人;是多种经营的战略目标,可使枯竭的土地资源,重振活力。现在政府把目光瞅在山上。兴山富县,实施山地开发,全面规划,科学安排,重视了生态与经济效益并重,农林水土综合治理,农林牧药全面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科教结合,向生产深度和广度进军,这为发展中草药生物工程带来了新契机。

第五、探索中药奥秘,方兴未艾。

排水沃土宝地盛产的中草药,吸引着无数医药学家纷至沓来探索;可说是,人才辈出;成效卓著。众所周知的唐代孙思邈,元代丘处机,清代余锦麟、罗时又,民末沈国藩。当代草圣王家成,用于骨科药的“盘龙七片”、“劳伤散”、“龙藤须片”、“马钢砖片”’等配方编人《陕西省医院制剂规范》一书。夏康怀、徐国胜用草药治疗骨髓炎、运动性损伤的秘方分别刊登《商洛科技》、《中国体育》杂志。曾在柞水工作中的李兴民、陈立高、刘鹏、王治军、党学德、张绍俭、李德印等医药学者都有自己的学术专著和医药成果闻世。由陕西省赴作战备中草药科研组,何毕、戴宗海等专家收集编辑的。《柞水县中草药验方汇集》、县药源中公柯尊恒同志选编的《王家成进京药方选》基本上总结了近代民间万药配方。

建国以来,柞水县委和县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当地中草药的开发应用。七十年代合作医疗站,站内建有采药队,育药场,加工厂,在村民中普及中草药知识,户户有“红医袋’”、屡屡培训“赤脚医生”、卫生员、接生员的群防群保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续,成为商洛地区农村卫生工作一面旗帜。同时开展了对草医王家成接骨,夏康怀治疗骨髓炎医药技术研究等等。八十年大前,后县政府加速与扩建了西安制药厂柞水分厂,新建了排水县中医院。1988年8月县成立了《柞水县中草药科技开发研究学会》,89年3月县政府批准县多种经营办公室《关于建立作水县中草药基地的报告》和在岳王乡召开了中草药基地现场经验交流会,成立了县中草药基地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中草药发展有了组织保证。此后中草药开发体系不断完善。

1983年国家经委遵照生前遗愿“查清全国中药资源分布”的要求。我县计经委,县药材公司于85年10月组织医药科技人员,对全县中草药资源现状,历时一年的普查,基本上摸清了中草药材的家底,除查清规定的中药材品种外。不有民间草药约500余味。应用临床14味药;只占品种量0.028%(见附件)。1990年县教育局和卫生局又批准在县职业高中设立乡医,中药、卫生专业班,开始了三年制中专学历教育,培养了近三百名基层医务人员。又对200个行政村合作医疗站从业人员实行了轮洲。1992年我县出席省中医药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回顾过去,排水县中医药发展事业有着昔日的辉煌。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中草药科研的需要,1993年元月县政府常务会又批准县教育局成立《柞水县秦巴山区药用资源科技开发中心》机构,同时县多经办,扶贫办将中草药开发应用列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骨干产业之一。

三、墓本思路与建议

柞水县中草药资源丰裕,颇有地位。经济医药产品科技含量高,国内外需求量大,为改变我县目前民贫县穷经济发展慢的现状,我们的建议是。依托资源优势建立中草药墓地,发展中草药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各类技术人才,加强科研力量,兴山办厂开发高校医药产品,集中资全接待医药产业。制定优惠政策,保护与开发资源并举。自力与引资加工相结合,走资源、产业、科技、效益全方位的经济发展思路。

1、观念,解放思想。

当前排水名老中草医的相继谢世,新的人才成长培养很慢,基石不固;人才断层,青黄不接;抢救柞水道地中草药和人才的紧迫感,摆在各级领导的面前,中医药现代化快速的发展。建立医药产业,国际国内巾场的需求和人民对传统中医药的信赖,对我县十分有利。我们要站在历史发展的链索上,继承和开拓都存在于举步之间。弘扬民族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的卫生事业,适应市场需求,顺应历史潮流,只有破除守旧思想,勇于创新才能创伟业。笔者1980年采集柞水产“勒马回”(俗名对节蒿)标本,送县业务部门。降格以求。因野草不雕大雅之堂,又不合时宜。在牵罗补屋。殚思极虑之后。送献山西省新降县军民制药厂,经过该厂理化试验,临床验证;证实原植物含有抗癌活性物质;研制成新药“勒马回抗癌片”、“勒马回注射液”它与当时南方所产“喜树盐酸注射液”、“喜树抗癌片”同类功效产品。该产品一时走红全国及军队系统,使厂商利润大增。仅此一例“认识从实践始”的故事,我们应重慎出入,以往鉴来。再如何南芦氏地区大搞药种源基地建设,以山地作文章,大念“草药”经,成为各行业各部门的“份内事”,不长时间形成该地脱贫致富的骨干项目,为地方财政收入的“活水源头”,而值得我县借鉴。特别是我省安康地区开发山区不起眼的中草药绞股兰,年销售收入达3亿元。他们的做法:一是地区建立药用植物开发所,牵头邀请陕西、北京、长春等十余所医药院校、科研单位,分别对绞股兰的植物生理、化学成分、药理、毒性、临床等方面研究。二是抓资源的生产基地建设,发展人工栽培。现在已建立种源基地100亩,人工栽培面积2万余亩,基地满足于本地绞股兰系列产品的需要。三是抓工业生产的深度开发,形成产业链,现已开发4大类37个绞股兰系列产品。可分为医药类、食品饮料类、化妆品类、卷烟卷。企业发展成15个,年收入突破3亿元。科研成果方面,在国内外获得金奖18项,8项国家发明专利。产品销售国内24个省、市、区,出口美国、日本等9个国家和地区。安康开发绞股兰成功范例,我县应受到启迪。绞股兰我县1969年群众就已发现;茧医称作“七浆藤”,用作补气强心药。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品,没有风险就难得收益,因循坐误,不花气力,想得报酬的事世上没有。

2、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

柞水经济的落后,本身就反映了教育、科技、文化的不先进。教育、科技、文化的落后,又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落后、闭塞,人们现代化观念,意识更缺乏,人才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不改变教育;科技、文化的落后状态;就难以冲破守旧、封闭的社会环境。工欲善其享,当先利其器。经济快速发展,资源尽其开发靠人才,”人才是关键是保障,而人才的培养依赖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基础,要先行。治穷先治愚。教育是振兴柞水医药的根本大计。首先应建立符合柞水县情的中草药学校,利用县职业高中条件开设中草药专业班;在普通高中学校劳动课中普及中草药知识;乡镇、村级农民业余技术学校和县各部门举办的适用技术培训中,把中草药识别,采集、栽培技术列为重要内容。抓紧培训一批药学师资力量,组织医药学者编写适用性强的中医药各学科教材。求集制作标本,举行中草药材原植物样品展览。这些,都要开宗明义,重在可操作性、效用性、教会人民群众学会中草药鉴别,采收、炮制、种植、储藏、应用、加工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术。

3、规划药材墓地,发展骨干品种。

发展中医药产业,首要抓原料基地建设,把种药兴药作为种植业的骨干产业发展。决策与行动效应朗统一,规划是关键。规划中要深入基层现场,根据当地气候日照。土壤环境,海拔坡度,植物落群分布规律。群众种药习惯,技术程度。因地制直,分门别类落实规划。规划原则是,主抓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高;一地一产;全国畅销,且发展前景好,长一短相结合62个药材品种(见附件)。经过几年努力就能形成连片的药材基地,可发挥规模效益。方法是:着眼千家万户、县规划、村管理、群众种,建立“农与药”、“林与药”。“菜与药”三大间套农业综合技术开发项目。应恢复过去有栽植基础的两河乡混交龙,岳王镇南天门,铁佛乡永久,马家台云山,九间房农林,黄土砭跃进,云蒙多爱国林药场,巩固已发展的天麻、党参、金银花、山茱芋、茯苓、连翘、桔梗、栝楼、茶叶等多种经营项目。药材基地建设中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商洛地委,行署《关于山地开发招商引资的若于政策规定》,对五荒地实施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兴办绿色药物企业。同时总结经验,典型培养,幅射带动,表彰山地开发和综合农业“间套”兴药大户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弘扬药农精神风范和致富经验,激发全民兴药热情。

4、加强科研,开发先锋产业

中医药行业是世界末来最具前景的五大行业之一,是国际贸易量最大,各国出口总值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兴建柞水医药产业,具体地说:“认真抓好一个重点。两个环节;三个突破”。即药物生产企业为重点;稳定发展中草药原料,先进制备工艺和现代剂型两个环节;组建气质卓越精于有素的中药科研队伍,筛选当地中草药防治疑难疾病配方与高效草药,运用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手段保证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性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建立的中医药开发研究机构,要走宫民结合,医与药结合,特别要支持鼓励民营科研机构,从中拨茅莲茹,选贤任能。在中医药研究工作中,数据要充足,方法要先进,质量要稳定。标准易控制。充分利用并扩大柞水县制药厂现有潜力,短期内发展一批高效、速效、安全、方便的新药和新剂型。开拓国内外市场。以县制药厂为龙头带动中医药产业链,研究一批新型成药;植物农药;兽药;也可生产外用浴药,护肤养颜,营养保健品,药用食品,化工产品等综合开发。

5、实行开发中草药与保护中药资源并举的方针。

地产药材是柞水宝贵的特殊资源,科学合理开发会使我县受益无穷。眼光短浅,短期行为,乱采滥捕,不顾药材生长年限及加工技术,只能造成严重的破坏和无法弥补的损失。就会面临跨世纪的厄运。当前应尽快制定保护药材资源的政策法规,规范药材生产、加工、流通体系;达到“专营“管而不死。“放开”发展不乱;实现中草药材供应稳定,流通环节有序。其次依托西康铁路,西柞二级公路的建成营运和柞水大旅游总体规划的实现机遇,扩大对外开放,应在县城设建柞水中草药贸易窗口,准许当地民间中草药上市出售。加强全县药材交易中的质量检测,保护流通环境,同时规限频危和珍稀药源品种,以保护后备资源。再就是对县境现有比较集中的药材类群实生地,“封山蔡采”进行保护,如老林乡的红庙河、林丰、陈兴、秦丰;两河乡的中华汽;岳王镇的芦坪、五星;下粱镇的关山,赤水沟;石霸镇的云台山;乾佑镇的小木岭、平丰、红火;红岩寺镇的九华山;肖含乡的古佛山等处建起保护地,不搞拨本塞源。逐渐将野生药材建成家训中草药材的示范场;促其成为种源繁殖,科研、教学实习基地,保其天然药源常在,永葆繁荣利用。

6、立足县情,做好中医药与社会经济同步协调发展。

柞水是穷县,在很长一段时期都不够富裕,赶不上发达地区。群众吃不起“洋药一、“三资药对,国产西药也未能在贫困山村得到普及。“而中医药简廉优,享有声誉,穷县办好卫生离不开中医药,杨中医药之长是符合穷县经济发展规律的;舍近求远很不现实。同时我县又是“名医、名药、名方”’县,早已如日万升,名医是中草药开发研究的科技人才资源,名药是开发利用的物质基础。名方是深层次医药产业新药制剂的重要源头。这三大优势是为我县医药产业崛起的力量。现在的问题是,要破除临床用药从洋观念,动笔大处方,小病吊瓶子,改变西医和部分中医中存在的认为草药不科学,不正规,不可靠的错误认识。鼓励他们自学中草药知识,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在临床中有的放矢地大胆、广泛的使用。验证、筛选草药验方、成方,单方,进而上升理性认识,为形成新的地方新药打下科学基础。提倡各医疗单位运用中草药来拓宽业务范围。并不定期举行各种形式的中草药研讨学术会议;交流中西医应用中草药经验。正顿民间中茧药学术社团,召开“四老”献方、献药、献技会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草药发展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党的“中西医并举’”的方针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药宝库“得到深挖掘;只有这样,才能主动做好社会经济项目与卫生项目的配套工作。如在排水实施大旅游重要项目时,就能安排中医药子项目结合。可在牛背梁划建国家保护植物和珍稀濒临灭绝品种植物观赏园,利用该处的自然,生物环境空间;进行“高山浴”、“森林浴”。溶涧景点设建药用、观赏用的植物花卉园;开展“花卉疗法”。沿线种植花木林带,美化、静化环境。开设药物花卉观赏生物盆景和插花标本经销店窗口,宣传作水。同时在景点闹区洞内开办“洞穴负离子疗养院”,进行音乐、声相、电磁、针灸、气功、健身等形式中国的绝活疗法,如同广西药用植物园聚食宿玩乐,保健强身俱全的别具一格的生态环境区域旅游,车含旅游业质量多种综合收益,诸此就能以迅速发展的医药科技带动柞水城世纪新经济的增长点。

医药商业应走“农、工、贸”综合经营路子,实行“前店后厂带基地”集团产业化生产。特别是加强中草药收购与推销贸易;搭桥引线与厂商联手建基地;发展药材规模生产。现在陕西医药工业已建217家,97年实现利润2,66亿元,跃居全国第二位,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巨全省各行业之首。柞水地产刘寄奴因总金丝桃素含量大于0.3%,金丝桃苷、山奈粉、黄铜含量达20%以上,这野草已成为他们的抢手货,给价6500-7000元/t,还有葱木、红景天,椴等野生天然药物,常年欲求,这些厂商寻求制药原料,将对我县中草药应用起着椎动作用。

7、集中各方面扶持资金,兴办中医药产业。

中医药产业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其项目包括生物、工业、医学各个系统,多门学科的综合配套,科学技术要求高,环节多,投入大没有资金难以起步。因此,项目要选准,论证,评估要精细准确,定性定量绝对可行。中医药产业首要瞅医疗急需,品种空白,效益好的种养和加工企业,资金集中一项,建成一个巩固一个,不能重复建设。首先对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和初加工配套投入。政府对中医药产业应视为全县“骨干产业”,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之中。投资部门,扶贫,农发行等经济部门给予优惠,低息资金扶持。对外恰谈有中医药产业项目,争联外援。共同开发。智力开发应有专项培训资金。县农林、医药、工业、科技、计量等职能部应主动配合当好后勤部,围绕新的产业积极承担业务信息、技术咨询、种苗、工艺、管理诸方面服务。主要领导包一两个项目,科技人员包技术,实行资金带项目,项目定人员,人员包厂(场)村(户),严格责任,各司职守。定目标,定效益,定时期,打好骨干项目各阶段战役,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抓出效益来。

8、敞开山门招商引资,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

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存在对本地药物资源优势认识不足和坚持开发不够,政策朝夕暮改不连续,加之受信息,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困扰,学术发展慢,理论研究长期无突破。行业发展的重大布署和关键性技术成果甚少,县办制药厂生产水平不高,已有成果转化力差,总之深度开发缺乏力度,占领经济市场份额甚微。因此,柞水只能依靠资源优势引进人才与技术、资金实行联合开发,以优质高效的医药产品占领市场,拓展市场,使资源优势真正变成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中医药认识感强增,需求增加,党和国家又高度重视发展中医药,回归自然疗法选用中草药纯制剂防治疾病走红全球,世界医药科技的飞速发展又为中草医药发展提供了先进方法和市场有利条件,为我县发展中草药创造了大好时机。现有应抓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适应经济市场朝前想往前看,放开手脚大胆干,推山添沟,总结经验,开山门迎客来,走出去学经验,积极组织医药专家,调研论证,选项目,培养医药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县医药产业大发展。

说一千道一万,领导重视是关键,县委和县政府决策能力强,部门协调是中医药藤飞的保障。在政通人和、祖国吉林芬芳的今天,更要有民族感,“洋药”抢占中国市场,民族医药遭受石竹遮笋之际,我们的心灵应受到震撼。柞水县中草医药开发是全县大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产业本身具有政策性强,法律要求严;技术与经济诸方面难度大的特点。所以,必须在县委和县政府统一领导下,统一筹划,科学安排,强化政策,普颁全县,动员全社会努力实施,才能促其中草医药全面健康发展。

各级领导真心为民办实事,鼓实劲,能把中草医药开发利用作为骨干项目,就要在政策上加以倾斜,组织上加以保证,管理、监督上加以引导,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上加以扶持,注意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宽松投资环境,选定专、精、特项目,重点突破。择优快上,持之以恒,柞水县中医药产业的腾飞将指日可待!

“七月流火”,我们心急如焚,寝食难安,尽管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柞水脱贫,路在何方?解放样水,革命先烈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如何建设作水,应该是柞水人最有发育权。可事实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此,我们提出了这个应该引人注目的论题,任人挑剔和评说,以期后来居上,抛砖引玉之功。

祖国传统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中的瑰宝,柞水中草药治病防病疗效神奇,世代传颂,已成为思泽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柞水中草药得天独厚的优势,打开山门,招商引资,发展科技,建立基地,开办医药产业,振兴柞水经济,应该是有识之士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我县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发展进程中。中草药防治疾病功不可没。七十年代,在中西医结合方针指导下,象王家成为代表的一批中草医药技术人才脱颖而出,步入各级医疗卫生大雅之堂,拉开了农村卫生改革的序幕,合作医疗机构产生,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的状况进行了科学探索,“一把草药一根针”为实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作了努力。然而,由于现代中医药科技的高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建立,中草药开发前景将更为广阔,我县对中草药的开发利用尚停留在低级阶段,认识尚不足,政策不到位,缺乏大举措。地方医药产业,发展缓慢,中草药剂型落后,患者弗受,医者难施,落后于市场经济的需求,将会使柞水中草医药这一巨大优势,在市场经济挑战竟争面前失去机遇。失去机遇就意味着失去优势。早抓或迟抓,小抓或大抓,紧抓或松抓,虽都是一念之差,然而功办在千年之上。

柞水中草药物是一个神奇的宝库,就民间医药技术疗效而言,无数名医名方济世活人,史不绝书;就普及而言,防病治病,得心应手,简便经济;就提高而言,可谓是强国昌民的良玉精金,更是前景广远,妙不可言。现代文明赋予了人类两大愿望:一是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二是人们要延年益寿,甚至奢望有不死仙药出现,长生不老,人们将医药保健视为生命的延伸,融人衣、食、住、行、娱乐、美容等各个环节之中,在跨新世纪中医药现代化发展中,人们正掉头把目光投向自然疗法,正如饮食业把目光投向绿色食品饮料一样。人们正重新认识这天然的中草药,科学深入地发掘它的巨大潜能,在科研基础上,使之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疗养健身奇功。总之,人们都瞪大眼睛,切盼着奇迹出现!

上一篇:十四五解读范文 下一篇:十四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范文